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劳动教育的具体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调查表明:在社会转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统传承急需保护的今天,普米族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保持和传承自己文化传统,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学校才能真正办出民族特色,为传承普米族文化传统做出贡献。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 文化传承 调查
【Abstract】Pumi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is belonged to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ixth national census in 2010,pumi population of 42861 people,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province first Lanping, Ninglang counties of Nujiangzhou,Yulong,Yongsheng counties of Lijiang,and Diqingzhou Weixi county, the rest distributed in Yunxian,Fengqing,Zhongdian and Muli,Yanyuan counties of Sichuan province.In today's reform and opening up,traditional education how to their cultural heritage?The students and how to think,how their ethn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Our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be how to use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ic culture development of what to do.Survey shows tha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culture tradition today,be badly in need of protection,Pumi how to remai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culture tradition, require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work together to school to actually do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contribute to Pumi culture tradition.
【Key words】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 cultural heritage investigate
1.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保护规定: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遗产。世界各国积极向联合国申请保护,采取积极措施,就是为了不让这些人类宝贵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下消失。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弥足珍贵,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性。如果不加以维护和传承,必然会渐渐消失,使民族多样性在中华民族厚重典籍中的珍惜页面消失,给后人留下莫大遗憾。
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史书中记载有"西番"、"巴苴"等。其自称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普米"等,是同一名称的变体。意为"白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总人口为42861人,主要分布在我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永胜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与他民族杂居相对普遍。
文化的精髓是语言。语言的独特性是最能体现其特征的,本民族语言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民族意义的。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但没有文字分散聚居的普米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却能够掌握与其和睦相处的友邻民族的语言。普米族与各地方语言关系密切,差别却不大,一般都能相通。因而普米族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人,尤其是男子。除母语外,他们大多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语。有人将通两种语言的人称为"两语人",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谓"多语人"。宁蒗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以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传范围极有限。居住范围广,运用多民族语言是强适应和多包容性的特征。迪庆藏族的普米族即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普米族历来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重视对儿童的劳动教育、习惯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他们的教育形式同与各人口较少民族特点一样,更多的是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方面进行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火塘边、在各种节日与亲戚、朋友、村里人的相聚中,在宗教活动中进行教育。普米族儿童13岁的成年仪式、结婚甚至丧葬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触动和震撼他们心灵的重要时刻。大过年、小过年、端午节、转山会等更是教育孩子学习和参与对歌、跳舞陶冶性情,增加社会交往,娱乐体育的极好时机。古老的神话传说、美丽的民间故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而且是深入大脑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普米族背族谱、即席演讲都被视为较高的知识学习;而射击、摔跤、武术、吹笛子、唱民歌、跳锅庄舞被称作文体教育,至于下田劳动,上山捕猎,养牛养羊则被看做劳动技能教育。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如何传承?普米族如何通过自己后代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和传承自己文化传统,当地学校的现代教育有无民族特色,学生们如何看待?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否摈弃?学校应当具有怎样的民族教育特色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以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的学生、家长、教师为对象进行调查。
为了真实、准确的获得第一手材料,我们编制了针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调查问卷,并以访谈、座谈并行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温馨告知被试真实作答,无需任何顾虑;二是被试基本信息,如性别、民族、家庭人口等;三是选择性问题,分为适合性问题和感受性问题;四是一个原因问答题。
2.调查过程
为了由浅入深的真正了解目前普米族文化传统在当地民族中小学的传承情况,我们把调查问题设计为适合性问题和感受性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2.1 适合性问题。
2.1.1 "喜欢老师用普通话讲课"学生喜欢的占86.93%,教师占95%,家长97%.家长们认为普通话不可不学,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了解外边的事情都要用普通话,就是看电视也要懂普通话。普通话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民族语言。人口较少民族如普米族没有文字,加上居住分散,使用普米语言有限,如何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又把普米语保存下来,这是普米文化传承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喜欢自己民族的生活、学习方式"学生达到96.02%,家长有92%,教师为100%.这说明普米族保存自己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普米族年龄较大的高中生,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认同在家中、所在地区的生活、学习的习惯。学生家长一般在36岁左右,是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处于知识、技能、脑力、体力、活力、创新等最佳的黄金时期,照爹妈的话说:"糌粑、猪膘肉、火塘边、手机都是需要的,一样都不能少"。教师们认为,习惯成自然,民族习俗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可以与其他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同时又保存自己的特色。
2.1.3 "喜欢参加民族体育、民族活动"学生只有60.23%,34.66%持一般态度,家长为92%,教师达到100%.我们分析认为,这是学生上高中后课业紧张,应付高考,民族体育、活动可以暂时搁一下。而家长则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体育民族活动,是一种勇敢者和表现者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形象。教师鼓励学生们参加民族体育、民族活动,强身健体,发挥民族优势、为民族事业励志。
2.2 感受性问题。
2.2.1 "家中祖父辈的教育最起作用"有93.75%的学生认可,家长认可程度为89.6%,教师有83%.这说明在人口较少的普米族家中辈分越高的人越受到尊敬,祖父辈的教育影响超过父母辈。学生们认为首先要尊重他们,但尊重不是顺从。家长们认为,父母辈是家中生活、劳动、挣钱的主力,教育孩子祖父辈更起作用、更有耐心。祖父辈的教育作用也就顺理成章。
2.2.2 "在家中认为女性说教最多"学生们肯定率有85.79%,家长有89.6%,教师有90%.学生们说:"妈妈最爱唠叨,有时挺烦的"。家长则认为:"女的好说是天性"。教师们说:"孩子的教育还非得有他们"。
2.2.3 "教你诚实守信最多的是爸爸"学生们一致看法的达89.2%,家长们则认为无论男女都进行教育达100%,教师们认同家长的比例也达到100%.家长们认为诚实守信是我们民族最起码的做人要求,否则不配做人。教师们说:"民族地区,民族特色中诚信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亮点,待人接物,邻里关系都需要以诚信为基础"。
2.2.4 "喜欢自己家庭气氛",学生有84.66%,家长达到94.8%,教师达到100%.普米族由于其居住地及相邻民族的影响,有些实行家中男性长者为主大家庭制,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多半是父系小家庭,每户4-5口人。家庭中家长并不独断专行,重大问题由全家聚会商讨决定。而家长们则肯定自己并不压制和独断,能够听取不同建议。教师们完全认同。
2.2.5 "喜欢学校风气"学生们达到94.32%,家长高达100%,教师们为90%.学校教育是一种跟随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初、中等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家长们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出台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优势得到了较多的显现,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的和更多的教育都要靠学校教育得到实现。教师们则把教育好这些民族学生当做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2.2.6 "喜欢自己的民族语言"学生有92.61%,家长达100%,教师也达到100%.家长们觉得,普通话固然作用重大,但作为一个民族成员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凭什么认定你是民族一员?民族语言是区别一民族与他民族的基本标志。教师认为,生活在民族家庭中的孩子,潜移默化,无需刻意,家庭环境,自然学成。
2.2.7 "爸爸妈妈很在意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学生们有77.84%,家长是75.8%,教师则达到100%.学生们说:"妈妈爸爸要我们跟他们干活都要按规矩做,客人来家都遵照民族的礼仪招待,过年过节按我们民族的习俗传统作为"。家长们觉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传统是很好的,规矩也是重要的,没有不是就乱套了。教师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其中优秀的、珍贵的文化不仅不能忽略,应该更加重视,更好的传承。教师应是教育者也应该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2.2.8 "爷爷奶奶担心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消失"100%的学生感觉到,家长自己担心的占84.4,教师占100%.学生们说:"爷爷奶奶不仅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还担心它们的消失,我们看电视,用手机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心"。家长现在都能比较熟练的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和信息工具,方便快捷,但民族的文化的习俗必然会弱化,继续发展下去会怎样?所有教师都觉得:"现代化已经逐渐淡化了民族文化的习俗、传统,信息化则大大缩短了走向共同化的进程,人人担心。"
2.2.9 "你喜欢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学生达到100%,家长觉得孩子喜欢占94.8%,教师感觉有90%.这说明,普米族高中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会轻易受他人影响。他们的这种喜欢是自觉地发自内心的。家长觉得:"孩子们喜欢学习民族文化是在平时具体小事和节日的活动中"。教师们则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交流间,问答时感受到:只要学生们不忘本,愿意学习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就能够学好,为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好必要的铺垫。
3.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在当地如按照现行的学校教育发展下去,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普米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会因为时间推移使普米族的后代们距民族文化渐行渐远,以致最后渐淡渐忘,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而我们今天的挽救行动,还有着良好的基础。首先,学生们喜欢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这种出自民族本身的一种"寻根"意识,对自身民族文化喜爱的本能,形成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这是我们保留传承普米族文化的基本需求。其次,爷爷奶奶老师们、家长们普遍担心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消失,这是老一辈的危机感强。这种危机感是我们学习传承的最好动力。这就促使我们先把以下几点作为抓手,抓好以下几点:
3.1 普通话。普通话这一基本文化技能的掌握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挤压了普米民族语言原有的空间。在普通话与民族语言有时会产生矛盾时,需要通过教育适当地激励普米族学生在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又保存自己的语言,进行"双语"学习,这是挽救普米文化的第一步。
3.2 社会文化活动。民族的体育活动、民族节日、生活学习方式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家长、老师十分肯定。但是有些民族体育、节日活动当今成了赚钱的噱头,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正本清源,不断创新,人为地保持传承。
3.3 民族传承教育。祖父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最大;爸爸对诚实守信灌输最多;家长实行民主,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大事等普米民族优秀的传统,要系统发掘整理,整合提升,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形成系统的精神产品。而教育中最有优势的是现代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当地民族学校教育对民族教育名不符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发挥出其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4.几点建议
要挽救普米族民族文化,必须立足家庭教育,从家庭做起,从小娃娃抓起,民族教育特色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传统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老者把家庭教育上升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进行教育;二是学校教育,通过学校安排民族特色教育专门课程,聘请专门老师;两者结合才是最有效的特色教育。为此,我们特提出几点建议。
4.1 建议当地教育文化部门领导,提高认识,对当地教育中普米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当地领导要从民族的百年大计考虑问题,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考虑问题,从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遗产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为了不让这些人类宝贵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下消失的角度考虑问题。意识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弥足珍贵,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性。如果不加以维护和传承,必然会渐渐消失,使民族多样性在中华民族厚重典籍中的珍惜页面消失,给后人留下莫大遗憾。对普米文化做出了保护规定,形成切实可行的文化教育传承制度,对当地教育中普米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4.2 学校要开设普米族文化特色课。每周安排一到三个小课时。编写普米族文化教材,安排专门课程,然后在当地聘请熟悉普米族文化的人担任老师。老师离家不离乡,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走进学生心里。同时,在当地普米族教师中培养教师,既教普通话,又教普米语,进行"双语"教学。做到五有:有管理、有教材、有课程、有老师、有考核。
4.3 学校要参加部分普米族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普米族一些重大社会活动婚丧嫁娶或节庆活动,应邀请学校参加。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应有学校代表或选手参加。走出去,请进来,把普米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形成民族特色教育。
4.4 在当地普米族的集聚地开办普米族文化教习所。教习所由学校教师担任。定期或不定期讲授普米族的文化历史,在文化环境交往中学,让孩子感受和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4.5 充分协调当地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及旅游部门,与学校通力协作。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各州、县博物馆、陈列馆、文化馆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还有不少立志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学校要主动走出去,主动与他们联系,走出去,请进来。
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遗产,为了不让这些人类宝贵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下消失,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把"两条腿"的保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普米族的文化传统就一定会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作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自然会关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文简称“国家规划纲要”)中对“家庭教育”的叙述。仔细阅读规划纲要全文后发现“国家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家庭教育”。比如,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在“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中,要求“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该看到,“国家规划纲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重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我们应该以“国家规划纲要”为依据和动力,努力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和研究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的提法看似比较极端,但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同一事物确实会带来不同结果。对待“国家规划纲要”同样如此。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去贯彻和落实“国家规划纲要”,而不应该被动地、消极地、不加思考地对待。比如,我们不仅应该按照“国家规划纲要”的要求把德育贯穿于家庭教育,还要把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实践的无数经验和科学研究众多成果表明:学生的饮食营养、户外活动、睡眠时间的保证等身体健康教育措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智力的早期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习环境的创设等智育措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环境氛围和家长的影响;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简单地认为只有德育才需要贯穿于家庭教育的看法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再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不仅要通过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应该做更多的有利于孩子在这一阶段健康成长的事情。这是因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在学校,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还有,我们不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而且更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和长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和大学阶段,以至在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问题的核心是站在什么位置和以什么视角来看待家庭教育。学校系统的不少人同意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的第二课堂。这些似是而非的提法,主观上可能是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客观上却造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附庸的印象,实际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地位。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可以认为学校教育的某些任务还需要家庭配合,在家庭教育中继续完成。但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人类个体发展的历史看,家庭教育都早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
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该仅仅从学校教育出发,而要以大教育的视角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家庭教育指导的国家主管部门,应该跟各省市自治区制订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一样,创造条件制订《国家中长期家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 关于“家校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核心是“合力育人”。三结合教育是大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符合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三结合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努力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应。作为学校系统的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研究者,更关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校合作”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儿童的成长”为目标,反映“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家校合作教育”,它包括:(1)家校同步教育,主要指家长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和进度,配合学校,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时间上的同步。家校同步教育实际上是“配合学校的家庭教育”。(2)家长介入学校教育,主要指家长根据学校的需要,介入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学过程,协助学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3)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指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的需要,指导和服务家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以上三种方式同属于家校合作教育,但是,“家长介入”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家校同步”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有的地方将“家长介入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或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任务,这样处理是否妥当是需要讨论的。
家庭教育指导是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的要素包括指导对象、指导渠道、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
家庭教育的指导对象既包括家长又包括孩子,但应以家长为主;指导的家长中既包括孩子的父母又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祖辈,但应以父母为主;此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城市承担婴幼儿教育责任的保姆的指导应该引起重视。
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主要包括学校对学生家长的指导,社区对居民的指导,传播媒介对读者、观众、听众、网民的指导和专业机构面向社会的指导等4类。目前学校仍为指导的主渠道;社区是指导渠道的发展方向;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指导发展迅速;专业机构正蓄势待发。
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一般的选择策略是从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内容。由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因此必须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指导内容有利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教养态度、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主动积极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出适当的应对反应。
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主要有:(1)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包括家庭访问、来访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书信便条和家校联系册等,特点是能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适宜解决个别问题。(2)面对面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会、讨论辨析活动、亲子活动指导等,特点是面广、公开、有声势,适宜解决同年龄段的共有问题。(3)文字音像资料指导,包括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查询等,特点是指导者需要事前准备、不面对面、家长可自行控制。(4)网络互动,包括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和网上直面交谈等,特点是互动不受时空限制、可深入交流,但需要网络设备和掌握技术,发展前景明显。
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参加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每次占有的时间应该适当。指导活动时间过短,会因为未能完成指导任务、未达到指导要求影响指导质量;指导活动时间过长,会因为指导内容松散、家长精神疲劳而影响指导效率。根据家长接受指导的现实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指导单位在组织全体学生的家长参加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还是以每次安排2小时左右的时间为好。指导者一方面应该在指导前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指导内容的针对性和调动指导对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2小时指导时间的效率;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等形式的配合,补充集体性指导活动的指导内容,通过对具有某种特点的部分家长进行分类指导,达到重点指导的目的。
三、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家长、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需要获得权威部门给予规范的引领和指导。30年来,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的研究也已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制订并规范的、能指导全国的家庭教育政策性文件的条件已经成熟。
家长、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需要的涉及家庭教育的大纲有:(1)供家长使用的,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大纲》;(2)供指导者使用的,以“怎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以“对家长指导些什么”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3)供组织管理者使用的,以“怎样组织和管理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大纲》。
2009-2010年对我国家庭教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年。这两年出台了4个涉及家庭教育的大纲,它们分别是:(1)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关公委等7单位于2010年2月8日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于2009年5月26日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3)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3月15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4)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3月15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
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起草并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文件的名称忠实地反映了文件的内容。该大纲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学级将儿童按每3岁为一个年龄段的原则,划分为“0-3岁婴幼儿”、“3-6岁幼儿”、“6-9岁小学低段学生”、“9-12岁小学高段学生”、“12-15岁初中生”和“15-18岁高中生”6个年龄段;对每一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根据该年龄段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各提出12个家庭教育指导的专题,合计共72个专题;对每一个专题提出含“现状与问题”、“规律与观念”和“对策与建议”三个自然段500字的内容要点。由于该大纲制订的前期准备阶段,收集和分析了1500篇家庭教育文献资料并对5000名0-18岁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大纲的制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大纲中对每一专题都概括了该专题目前孩子和家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道理并对家长和指导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使大纲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对大纲进行的情报研究、调查研究和具体起草工作始终是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职理论工作者带领下进行的,该大纲的专业性水平较高。需要注意的是,该大纲提出的72个指导专题属于对面上正常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并未涉及对特殊对象、特殊家庭和在特殊情况下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作者估计,在使用过程中学校系统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可能会感到更为亲切。指导内容是家庭教育指导的要素之一,指导内容的合理使用离不开指导渠道、指导目标、指导原则、指导形式等家庭教育指导的其他要素。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制订并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 (试行)》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更适合学校系统,是中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基层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依据。在全面贯彻两个大纲时,注意了解其他大纲的特点并吸取它们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校系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师本主义;差生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 “教育思想的泰斗”。 在长达32年的教育生涯中,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想学生之所想,思教师之所思,虑家长之所虑,寻育人之真谛,孜孜不倦的将教育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正如他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中所述:“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于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
一、用教育思想管理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学而明确的教育思想。校长不应该是“行政干部”,而应该成为教育思想家和教学论研究家,是全校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他认为,教育思想应该以“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应该来源于实践,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创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优秀的学校领导必须是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者和教学工作的榜样。他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民主的原则,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在教学和教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汇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讨论,将结果凝练成学校的意志,再推广到每一个学校工作者身上,成为他们身体力行的向导和学校认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导的那样, “领导普通学校的艺术就在于:用统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级的教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像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溪流,汇集成集体技巧、集体经验的巨流。”
二、用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促进学生成长
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理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与基础。该理论指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把高尚的思想信念、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修养、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全的体格和为社会需求及社会劳动融为一体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使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在五育上,他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借助自然景观,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求,他建立了众多课外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包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历不同的生活体验。在活动中着重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差生问题时指出,“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通过科技晚会、小组竞赛、劳动创造、智力游戏、模型研制等课外活动培养差生的构思能力,通过阅读、写作、思考来拓宽差生的知识面,通过分组施教和个别施教来为差生查漏补缺。
三、用师本主义理念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大力提倡师本主义理念,即通过对教师人性化的关怀和培育,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达到以师治校的目的。在具体环节上,苏霍姆林斯基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积累渊博的知识。他认为,“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书本的厚度决定知识的高度,千方百计的为教师创造自由学习时间。为缓解教师的压力,学校还通过组织观看电影、举办音乐会等方式来缓解教师的压力。他坚持认为: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白由支配的时间,供教师读书和研究。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为培养教师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兴趣,他把自己变成一位探索者和研究者,将教育工作这块宝石打磨光滑的一面展示给教师,让他们为里面包含的精华感到震惊和欢喜,以此调动教师结合事实、发现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现象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爱,正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但关心教师的成长,更关心教师的利益与幸福。在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将教师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尽一切办法保证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出现教学事故的青年教师,他总是在私下里以亲切的语气、推心置腹的方式找出问题之所在,帮助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
四、借鉴与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办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与转型期,吸取与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对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首先,充分发扬民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著名教师赵谦祥先生对大写的“人”字做了这样的诠释: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事实上,在我国的中小学,思想管理不但普遍落后于行政管理,而且被扭曲发展到极致。在某些地方中学,由于缺少科学的思想引导和教师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完全靠领导的行政命令或一时的想法,例如,某地方中学领导在考察了沿海一所省师范中学后,决定学习此中学的做法,每节自习课都要求在黑板上写到:闭嘴、坐下、学习。除此之外,指派 “学生巡视员”到各个班级观察学生在做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压抑和被监视状态,极易产生各种逆反心理。因此,将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内化于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应面对的首要任务。
其次,关注差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5年,全国高考弃考率约为10%,按此比例计算,2014年高考弃考人数约百万,其中相当部分高中生是由于成绩差而放弃高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老师长期关注优等生,忽视差生所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他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好好学习的愿望就会熄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研究认为,部分教师违背职业操守、有法不依的做法与当前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密不可分。因此,要改变目前差异化教学方式,必须取消高考教师奖惩制度,建立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关心差生,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找到适合的学习策略,在公平和谐的环境下发挥特长,尽早成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予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最后,育师优师并举,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进入21世纪,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焦点。观察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不难发现,城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教师任务重、编制紧,年龄高、待遇差、流失严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考证发现,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被众多的检查、考核、评比所困扰,自由发展的空间被剥夺,没有精力思考与学生有关的事情。绩效工资到了,却“割了自己的肉、涨了领导的口袋”,与公务员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更无法望其项背。由此可见,我国对教师的关怀与培育还远远不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现状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乌] B.A.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95.
[3]韩素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和“后进生”的转化[J]. 科技资讯,2007(2):92.
[4]СухомлинкийВ.А.Антологиягуманнойпедагогики -M, 1995: 465 - 467.
[5]《湖南教育》编辑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3.
[6]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