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教育教学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再创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将小学数学的知识承接下来,帮助学生运用小学数学中简单的学习思想学习初中数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启发着关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目前的数学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数学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必要。而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情况,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消失。为了改变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将“再创造”教育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创造兴趣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对于刚踏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知识灵活不易理解、逻辑性较强、对思维的严谨度要求较高,大多学生很难适应,需要一个思维的过渡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大多容易忽视学生的思维过渡期,只注重数学课本知识的教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往往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对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在进行课后作业时遇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再创造”的思想就在于摒弃数学教学中的陈规教条,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比如,在学习平行线这节知识时,因为课本上的概念讲解过于繁杂抽象,学生不能清晰地理解,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对其概念进行阐述。生活中处处都是平行线,数学课堂上同样也是。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让学生自己指出我们身边的平行线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平行线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用自己更易接受的方式学习数学,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
二、改变课堂模式,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较强、思维要求较为缜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直接选择向教师求助而不是自己思考,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思维也渐渐封闭。而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主演的角色,将数学课本上的知识照搬给学生,主动地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挑战,思维得不到发散。
创新思想的发展是“再创造”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关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改变课堂学习的模式。以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占用了很多时间,主导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失去了自觉思考的能力。虽然数学这门学科单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但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改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思考。鼓励学生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讲解出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课堂实践,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初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更为重要。“再创造”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指导。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时,不能单纯地将它看作是一门学科,更要把它看作是一项技能。在以前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教师所讲的例题,在课后却不能解决相同知识不同题型的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大多抱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没有根据所学知识养成数学思维,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依旧不能借助数学知识来解答,缺乏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与生活紧密联系。正如几何图形这一章的知识就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在学习几何时,根据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几何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主动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理解图形。充分剖析“再创造”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数学逻辑思考的同时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创造知识,提高自己创造能力。
总之,“再创造”教育理论被提出以来,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符合国家人才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再创造”思想的核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增加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创造能力,以更积极自信的状态学习数学,不仅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还增强了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在教学中推广和运用。为了响应新课改的教育环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突出“尊重个体差异”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和理念,将分层教学理论引入课堂,旨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建立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
分层教学理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时期学生的个体差异极为明显,成长环境、学习方法、智力水平、学习动机等都存在普遍的差异。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不能忽略个体差异,不然会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个性成长的制约。所以,能够将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三者有效结合起来的分层教学法适应于初中教学的学生个体需求,打破传统教学“一刀切”的课堂现状。应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发挥学生作为个体的优势,在各个层面上提升英语能力和水平,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便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挥他们的优势,将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成功教育理论。人格性、全面性、成功性、全员性是成功教育理论的四大特征,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的重要保障。通过运用成功教育理论,施行激励评价体制,能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内部潜能和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分层教学的因材施教理论的支持,为成功教育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实现能力的共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通过合作式学习,能够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学习,优秀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和引导的作用,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得到知识的积累,优秀生对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和熟练,提升英语水平和能力。而且通过合作交流,提升了团队间的协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二、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育在我国的初中教育中应用较晚,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加专业化的去实施和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打破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学中个体的优势,使每位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得到提升和发展。
1.教育对象的分层
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了解之后,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发展组和优秀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有区分的进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基础组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弱,学习主动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基础环节投入教学重视度;发展组的学生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也还到位,但没有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发展组的学生加大训练力度,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而优秀组的学生,知识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性的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和提升。
2.教学目标的分层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差异要求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随之更改,量力而行的为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应的等级,要求各个等级的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效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的分层,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力度。
3.教学进度的分层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理论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全面的把握,做好进行分层教学的准备,使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对三个分组的全面有效兼顾,并达到教学及大纲的要求,使分层教学有效开展。所以,在进行教学进度的分层化管理时,需要对不同组别进行区分,各自完成自己分组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逐渐培养英语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的分层
学校教学的最终结果展示是成绩,这是对教师、学生进行的测试和检查。通过成绩的考评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积极性,并且能够找出自身的学习弱点和瓶颈。
三、结束语
英语教师在进行分层式教学理论应用时,需要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分层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分层中提升自我英语水平和能力。教师的分层需要在进行考评之后有所变更,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分配适合各自水平的层级,完善分层式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钱树多 单位: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9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三处于毕业升学的阶段,对于新的一门化学学科,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很好奇、好玩、有趣,开始时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都很好奇于每一个实验,这些实验就像“魔术”一样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上课时,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样的状态保持的时间不长,学生在了解、接触化学、走进化学后,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和水,随之而来的是化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理论知识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且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个时候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个时期,优等生已经由兴趣转变成爱好,蜕变成“我要学好这门功课”,可是对于中等生、后进生来说,慢慢地失去了新鲜感,感到知识的零乱、琐碎。怎样使学生们安全地度过理论知识,让他们能依然保持原有的劲头继续学习。笔者从以下两点谈谈初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
二、初中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二)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三)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涵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化学理论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学习的难点,是学生的分水岭。同时化学理论知识也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学好初中化学理论知识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初高中的化学学习架好桥梁。
三、理论知识的教学
1.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化学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理解逻辑思维为主,以文科记忆为辅的科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同时化学知识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课上容易听得懂,课后容易忘记,考试容易错,针对这些现象,如果不把化学知识进行有序地排列和系统地分层,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增添困难。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学习的普遍规律是在课上可以边理解边记忆,也可以先理解后记忆,但是有的知识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先记忆,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忆的等于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知识就出现断层,如初中化学人教版中电解水实验结论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中都提到元素这两个词,然而元素、原子的学习还在后面一章,所以对于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就得先记忆后理解,等学完了元素的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概念拿出来重温,学生会觉得茅塞顿开。
2.利用模型增强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空间想象力
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减少理解的难度,使得知识更具体、更形象,在教学中可利用模型,如原子结构教学中我利用flash带学生走进原子的内部世界;分子的构成中,我把水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要求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做两个水分子模型,有的学生利用大小不一的乒乓球,有的利用废纸或橡皮泥捏成的,再用牙签把三个球连接在一起。“听过的很快会忘记,看过的有些印象,做过的才能理解、掌握。”这句话说明,学生只有亲自操作,经历了探索知识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刻,记忆才能牢固。在这样的模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分子结构,而且也从微观角度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为后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做好了知识准备,同时学生也从微观层面上更清晰地认识“化学方程式”符号的涵义。
3.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流程:
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把书本的四个实验先做完再让学生分析,两个封闭体系,两个敞开体系,学生一会儿观察到天平平衡,一会儿又看到天平不平衡,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一种“理不清”、“摸不顺”的感觉。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两个封闭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天平平衡,顺理成章地推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让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两个敞开体系,为什么它们的天平不平衡?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怎样设计实验才能使天平平衡?指导学生将刚刚学习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再孤立,同时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以及守恒的原因,并且在这过程中以具体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4.呈现丰富的知识单元框架,建构化学理论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间的整体结构、知识要素的纵横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同时帮助学生辨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理顺知识脉络。
例如初中化学中宏观方面元素的组成与微观方面微粒的构成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借助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区别,深层次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并将它们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使得零散、孤立的知识变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知识网络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5.当好“总教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互动平台
以往在讲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溶液有关的计算题时,一般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一讲一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练好后我及时批改,及时发下去,希望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纠正自己错误的方法和解题思路,然而,有时候事与愿违,等下一次再练习、再批改时,依然会发现有些学生的错误还在那儿,没有及时订正,同样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怎样能达到练习的效果?使练习练好呢?我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效果较好,在讲计算时,我有计划地选几道题作为课后练习,第二天课上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交换各自的作业本,互批、互纠、互改,在这过程中学生们讨论、互相学习,他们参与其中,享受其中,这样比起老师的批改甚至讲解来的有意义。当然,当“总教练”时,要不断地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对某些组中有争议的题目或解题方法,可以当面解决或以这个为例拿出来让大家当评委。通过多次尝试之后发现,这样的互动平台给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主动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成功和喜悦,在喜悦中收获知识和能力,使“学远大于教”。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以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前提,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发展的。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的基本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本质,引领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积极反思,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怡纳. 基于MAS问题编码的化学三重知识表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健全人格感染学生,以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心理知识及科学的教育方法。
1.以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状态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学科知识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善于抓住一闪即逝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管面对任何学生、遇到何种情况,都能不骄不躁,始终以平常的心态从容面对学生。
2.提高心理知识水平,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许多心理知识,如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规律、课堂教学的心理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日常学习,积累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以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二、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托,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素材,找准渗透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初中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整合,教材侧重心理学知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开端。教师利用好这一教材,就是把握了开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的愿望和兴趣;通过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培养和调节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自身心理进行对照和反省,发现自身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
各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心理方面知识点,只要教师认真找准渗透点,就能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对父母的管教产生逆反情绪,使亲子关系出现不和谐的这一状况,可以结合“未成年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抚助父母的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谐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子女双方共同对等协调才能维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父母的管束、管教,学会正确与父母交往。在初中三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担心不能继续升学而产生的惶恐心理,可结合“在不同岗位上担当改革发展的重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
善于挖掘心理素材,找准切入点、渗透点,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如果脱离教材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空洞乏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在组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在教学中,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要设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或者是开门见山,或者是由具体例证引出,或者是组织社会调查了解意义等,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优化教学方法,培养自主能力。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首先,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熟能生巧”,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开展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和体现,教师必须学会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开展教学和教育。最后,勇于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3.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理论分析 实践
1.引言
因材施教的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先人们即有了这一教育思想。“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杰里米# 本瑟姆( Jeremy Bentham)提出了效用概念,推崇分级教学做法, 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初中数学等基础课的教学中。
在21 世纪的今天,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如何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所谓分级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或层次,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有效的分级教学, 能使教师节约精力、突出重点、积累经验, 能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几点思考和探索。
2数学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原则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对数学的教育也应该因人才需要而不同。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基本任务后,要按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就业发展来进行区别培养。所以分成教学是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向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以统一的信息传递形式和传递速度去传授知识,而不同个性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被动学习,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合理发展,甚至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理论上分析其原因是未能真正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2.2分层教学的原则
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要求一致原则、个性化优化原则、递进原则、隐蔽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达到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实际出示相应合理的教学材料,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很多教师在分层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别,忽视了分层教学的宗旨是突出学生个性的发挥,忽视个性的分层必将扼杀学生的个性,也必将是失败的教学。
3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兼考虑数学测试成绩等情况进行适当分类,再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这三个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生后期学习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这三组学生所学内容相同,但要求不同。
3.2 教学设计分层
(1)课堂设计:以课本为主体,不提高要求设置疑问,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B组学生能学会;A组学生基本能学会为前提。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 层学生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简单计算;B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 层学生能理解掌握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由猜想开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A 组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由B 组生来完成,可以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C 组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这样,注意调动A、B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尤其A组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组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组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A组学生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组“吃得了”,B组“吃得好”,A组“吃得饱”。
3.3练习和作业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4.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让人人掌握数学,并且在数学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学困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使全体学生稳步提高。虽然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精心组织的材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达到了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因材施教重要性浅析[J].新课程研究,2011,09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自主 学习能力 教学观念 学习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由此带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助教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做到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根据初中英语课标和教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从"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进行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所提出要运用任务型教学,但是在课堂上实施一个个任务时我们往往没有认真思考过任务是否可行。要设计出可行的课堂教学任务,必须先要对自己的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做个调查。尤其农村学校的学生,英语底子相对较弱,学生词汇储备低,如果设计的谈论内容他们不熟悉,那就更加说不出话,往往会导致只有英语口语比较强的个别学生能表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开口。甚至学生根本无话可说,或想说说不出来,最后活动无法进行,这样的话这个教学任务算是失败的。因此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课堂任务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情,设计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而且是身边的话题,同时需要教师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具,才能做到形式丰富、精彩纷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有想象空间,用他们熟悉的词汇及句型进行交流,学生能够克服害怕的心理,课堂气氛也能明显活跃,在有效参与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主动参与
一方面,精心组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他们懂得如何参与,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任何运用得当的学习策略都更有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巧用评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的参与环境都离不开教师激励性的课堂评价。所以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组织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对于学生的发言要仔细聆听,并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加强师生互动
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就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会更容易理解、识记这个问题。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互动。新课程环境下,人们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新课标理念强调,过程即目标,所以,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思维产生碰撞,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间的生生互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三是课堂练习中的互动。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课堂练习就成了学生实践运用英语语言的直接场所。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有经过实际锻炼,才能运用自如,课堂练习的互动也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
五、丰富学习形式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充分发展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创造力,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敦师设置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多种多样。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诗歌朗诵、看英语影片写心得体会、读英文小说作笔记摘要、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都是非常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人人参和自主选择,把学生从紧张繁重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它能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 习中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与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 黄和斌主编.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译林出版社,2000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是一样的,仍然以实用和应试教育为主,因而英语课堂还是以统一的方式展开,英语课堂氛围较为单调乏味,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较为突出,活动设计也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其次,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英语教学与学生智能的培养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因而在这种英语课堂中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提升其语言智能,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这样既阻碍了学生的语言智能发展,又阻碍了学生其它智能的共同发展,如:肢体动作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等等;最后,英语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由于很多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其它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乃至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诸如:语言智能、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序进行有机地组合,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使得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智能都不一样。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理念在于如何让学生变得聪明,从哪些方面让学生变得聪明,而不在于学生的起点。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充分利用学生的其他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让英语学习带动学生其他智能的共同发展。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如下:
1.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促使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智能测量表对学生进行智能检测,并根据测验的结果了解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例如:班级学生共50人,则可以这样进行划分,语言智能组9人,数理智能组8人,音乐智能组4人,视觉空间智能组5人,运动智能组5人,自我内省智能组6人,人际交往智能6人,自然观察智能组7人。这种分组方式能够便于英语课堂操作,能够有利于实施不同的智能类型的教学,诸如: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朗读、编写英语故事和短文;讲述英语故事、谚语和轶事并让学生熟读;让学生做文字游戏;利用课前五分钟展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来实施。
2. 英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开发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智力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体验成功的喜悦,应用好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智能途径有如下几种:
第一,运用学生的想象力去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写作智能。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同一张画面不同的学生能够编出不同的、有创意的故事。例如:在学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时,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画面的内容编写故事。
第二,利用绘画等方式来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思维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式,因此它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等方法,展示文中所要传达的内容,空间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促使学生贴近英语教学。例如:在学习《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时,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纸和笔,根据文中的描述设计地图。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位了语文课程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力求探索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索语文知识,发展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对于自主学习的内涵,教育学界众说纷纭。大多数学习教育专家、学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自主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他主学习”,提出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问题,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自主学习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一、自我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活动。二、自我监督,能够有效监察、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三、自我定向,能够科学安排以及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就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在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学生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从而促成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态度。其次,加强自主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主学习,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学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只有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发展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应在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学习地位,平等交流、对话、合作,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应该积极地给予学生指导语与点拨。如在学习《桃花源》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第一、作者虚构“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桃花源”吸引作者的地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深入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学生若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点。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可给予引导,使得学生不偏离方向。如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以及现实生活中礼崩乐坏与道德沦丧。然而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从环境、生活以及人性的魅力去归纳。在分析完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该篇文章的主旨与启发进行探讨,进而升华文章的主旨:当人生活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内心宁静,坚守人生理想。
(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即使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但是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之前的旧的模式。这是因为教师并不是完全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觉得学生有一些知识不懂,放手的话,学生就更不懂了。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学生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正是要通过品读语言与体会情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只能由学生亲自来体会,教师无法替代。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读与感受。在习作教学中,也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写作训练。
(四)传授学生方法,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社会淘汰的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知识的人。因此。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启示学生要有放矢地拓展知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并且让学生更多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还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越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五)把课本与生活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片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在上到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时,如果学生在农村土生土长,那么不难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对于纯城市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朗读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带学生走进自然,领略自然的真实的秋天,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初中语文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自主学习整合的探究[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张晓英.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12)
[关键词]班班通 历史教学 情境 兴趣 作用
1 “班班通”设备能让历史老师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粉笔和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容量和呈现方式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为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绘画、板书,这都耽误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也很累。而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强大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可以使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呈现方式快,能面向学生进行,随时可以关注学生的动向;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利用各种应用软件,随意的使用工具库中的各种工具,如:手电筒、抹布、橡皮擦等,像在黑板上一样可以自由的书写和勾画,对讲授的重点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在白板上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内容,对听课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利用“班班通”引入有趣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趣味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班班通”教学为沉闷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易于建立共学或互学的关系,同时多媒体教学也给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便于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1.创设情趣
“数学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故事很有必要。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
2.引导探索
初中生喜欢教师运用实例和模型来讲解数学知识,教师正好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吸引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由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而努力。例如让学生解一些二次方程,猜想其中的根与系数的规律,再加以证明。这样做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知识来激励求知欲。
3.确定目标
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什么知识、技能,需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通过诊断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补偿教学后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来确定教学起点,因人定标、分类指导、分步落实,使中差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领悟数学之美,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改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掌握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思维能力,如辩证思维能力等,形成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1.集中注意力
初中学生计算错误很多,其重要原因是“不会用心”,即不会正确集中注意力并进行合理分配,解题草率、仓促。对此,可以训练学生在限定时间完成一组练习,或在课内做当堂小测验、小组竞赛等,培养学生专心。阶段测验后要分批找学生专心。阶段测验后要分批找学生谈心,指导学生真正学会“用心”。
2.激活思维
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疑置景,激起思维火花,培养聚合思维;促进迁移,突发思维定式,启发创造性思维;标新立异,广角审视思考,增强发散思维。
数学解题中充满了“转化”。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向的转化,使例题、习题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紧扣教材,进行变式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3.严谨踏实
初中生往往会凭直觉作出判断,由于缺少严谨的思路,而对一些复杂的算式和图形感到困难。此时学生仅凭直觉是难以判断的,这时教师应点明,直觉不能代替推理,只有严格论证才可靠。
引导学生追查运算错误,常常能找出基础知识上的缺陷。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看书习惯
看书习惯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从七年级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2.笔记习惯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初中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作业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
(2)要养成审题的习惯。
(3)要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教育学生切不可为了应付而去抄袭。
(4)要养成作业反馈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必须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题目类型、解题方法、错点及错因、订正措施等。
4.语言习惯
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必须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的规范化,切勿为了形象、通俗、生动而随意歪曲数学语言,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
5.质疑习惯
不肯、不会提出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为了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要从心理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倡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培养健康的情感
初中生重感情而且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关键。情感因素是动力系,起到启动、催化的作用。
1.积累成功
初中生由于感情脆弱,不少人因成绩低而苦恼,因此要指导学生能解题、会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体味到探究数学知识的趣味,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身心融入特有的感情氛围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快,增强信心。
2.战胜挫折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向、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3.学会自控
关键词:分层教学理论;“大锅饭”;实际意义;应用对策
前言:
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接受事物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初中学生亦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采取“大锅饭”的形式去教学,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近年来,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英语教学瓶颈,不仅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还保障了英语教学质量,不仅利于学生易于掌握英语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1分析分层教学理论的概述
分层教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在各个学校进行研究和实践,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比如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不一一列举,那么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分层教学,简单的讲就是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科学的进行分组,根据各层次间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使得所有的学生学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有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分层走班模式、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个别化”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1]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研究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影响成绩,大多数家长都会不惜重金选择课后辅导班。现在为什么课后辅导班这么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阶段、分层次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模式进行讲解。那么,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分层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对现在的教育有何意义?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满足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英语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为所有的根本,而分层教学理论恰恰与之相适应,因人而定,因人而教。分层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吩咐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本身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3探讨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对策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讲解英语知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吃“大锅饭”的现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学生跟不上进度,有些却“不够吃”,而有些却能正常接受。初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无形的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形式下,初中应用教学与分层教学理论的结合,解决了教学模式上的困境。
3.1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进行学生的分层。分层教学理论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先评测学生掌握英语程度,根据学生自身所掌握英语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才能保障更好的进行分层教学。例如,根据学生掌握英语单词、语句、语法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分层:对于掌握好的并能熟练应用的定为高层;对掌握较好的并运用一般的定为中层;对于掌握较差的并不能够运用的定位底层。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分的更为详细,在这就不逐一介绍,教师可自行分组。[2]
3.2教师根据英语知识水平,进行学习目标的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因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其学习所达到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其学习能力,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初中英语学习进行学生特点,把课学习目标分解为三层,简单、容易、不易。第一层简单,针对底层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达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的学习,在逐渐要求达到容易和不易的学习目标。第二层容易,针对中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求其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慢慢过度到不易程度。第三层不易,针对高层的优秀学生,教师要求其在掌握所有教授的知识基础上扩充阅读量,增加其英语知识储备量,为英语写作提供帮助。
3.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尤其是在英语阅读上。例如,初中英语教师根据已经分组的学生自身特点,掌握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具体情况。[3]其次,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区别性的讲解,对每层学生选取不同阶段的阅读材料来进行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加以区别对待,保证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效果。最后,针对不同的阶层布置不同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一定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的,让其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成就感和自信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适应的教育的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分层,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定,教材上要因人而动,更要在分层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应用的方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理解英语知识,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2]刘湘萍.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分层教学的有益尝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202-203.
1.根据班级学生心理特征分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2.激发学生正面能量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伦理教育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1-01
近几年,国人出门旅游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金字塔刻字、颐和园游客当众小便、杭州西湖和卢浮宫泡脚事件,这些陋习不仅给个人形象抹了黑,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也跟着受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缺乏礼让等等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深层次上讲是对人对自然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即环境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赖科技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从道德层面去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习惯。初中地理在渗透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教学中主要局限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成分挖掘不够。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内容。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内容体系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中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来展开的。其内容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除地球与地图部分未明显涉及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外,其他三部分均蕴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中国地理中还专门列出了“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与工业”等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更是紧密围绕当地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可以说是一套很好的环境教育教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和发展观。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师缺乏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
新课改已进行十余年,但目前在高分率和升学率仍然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只会根据考试要求和内容来安排环境教育内容,而不是根据环境教育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达到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的程度。
2.地理教师进行环境伦理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实施环境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基于体验式教育,即在相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当地环境恶化的危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根本措施,是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发展学生调查、探究、合作等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但是,现实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缺乏体验式的教学,而大多数采取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环境伦理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不一致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良好,认为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却表里不一。例如,在初二上册教材中对于“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学在意识层面持肯定的态度,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因为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而感到不方便,所以还是使用了一次性消费品。因此,环境教育不只能靠课堂教学,而更应将环境伦理意识转化为良好的环境行为,这才是环境伦理教育的目的。
三、初中地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建议
1.激发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和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环境伦理的培养,制定环境教育目标、实施计划等,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环境伦理教育的主动性。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收集环境教育的资料,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教育因素,丰富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
2.在课堂上开展生活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例如,在讲“水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调查“你家每日用水的状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用水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环境伦理意识,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课堂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生存观。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环境教育内容,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1)体验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模式是指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将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根据体验教育的情境真实性和在情境中的活动方式将体验教育模式分为角色扮演法、两难问题讨论法和抛锚式教学法等方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案例情境中,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其它学习资料,围绕案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观念。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地理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教学。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教师先将材料选择整理后编写成地理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挖掘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及问题并寻找因果关系;二是地理图形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裴占超.新课标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文化与教育技术,2010(3):244.
[2]刘彩云.兰州市部分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隐性教育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科学觉悟
当前,显性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是通过外显、直接、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直接影响的教育。其过程可控、效率显著、目标明确,由于具备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因此成为当前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不过,显性教育也存在弱点,那就是意图过于明显,倾向于对集体的灌输,对个体的差异容易忽视,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单纯的显性教育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显性教育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需要适时加入相应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指在教学中通过内隐地教育活动间接地无意识地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其特点是具有隐含性的教育方式、开放性的教育途径、自主性的教育主体和间接性的教育影响。这些特点使隐性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起到重要作用。
一、隐性教育对科学方法教学的影响
科学方法的教学方式有两种,即隐性和显性。隐性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影响和启蒙,在潜移默化中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策略。而显性的教育方式则注重让学生模仿和应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意识地在训练和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一般来说,显性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对所学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初中生通过显性方式学到的科学方法非常有限,因此隐性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大多是隐性的,不是直观表现出来的。比如,在研究抽象物质和微观物质的时候经常隐含着换算方法,在抽象概念的讲解时常常用到类比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
2.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批判性发展较为显著。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对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和老师的简单说教已经不再满足。因此,初中阶段科学方法的教学必须将隐性和显性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和模仿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学研究策略和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二、隐性教育对科学精神的影响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财富,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求实创新的精神,协作探索的精神,以及求证的精神。新课标中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指科学精神,因此,素质教育除了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掌握之外,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很重要。
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精神,根据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培养的方式必须是间接的,也就是隐性方式。在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讲解经典实验时,可以介绍关物理学史,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艰辛曲折和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有所了解,让科学家创新求实怀疑的科学精神熏陶学生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在科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猜测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多动手,培养他们的求证精神和探索精神等。
三、隐性教育对科学觉悟的影响
科学觉悟指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指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并不要求对相关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愿意接近它、了解它的心理趋势。比如: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有些人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他们对产品的型号、功能了然于胸,甚至对简单的维修也无师自通,而有些人却漠不关心,甚至对新兴的科技产品内心存在抗拒。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和中学的物理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教学内容注重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方式更灵活多变,则有助于学生科学觉悟的启蒙;如果教学内容一味强调主干知识而忽略其他,教学方式是单纯的灌输式,那么这种教育则是对科学觉悟的扼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隐性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和渗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邢.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4.
(一)物理课上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真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要以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用生活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规范日常行为,加强并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能有效的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最普及的知识是电力知识,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安全,如怎样安全用电和噪声的控制,碰到路人触电或者在家因手上含水而触碰电源产生的触电行为要怎样有效处理,这些都是关于安全教育的。
(二)物理课上的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是关键,主要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物理教学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判断并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物理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造成的自然资源耗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如能源与人类环境、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影响、如何安装避雷设施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电灯、各种家用电器以及电脑的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电力的知识都是从物理教学中得到的,如生活中用电的常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利用,又如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在物理学中教师对车速与刹车后滑行距离的计算方法的传授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分析交通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普及了生存教育。
(三)物理课上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小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试验制作并展开调查并产生互动,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生活教育的案例包括光的反射与折射、惯性、热学、电学、声学以及先看见闪电而后看到雷声的原因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现象。其中电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热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海边及大森林一年气候宜人的原因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界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最终理解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