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时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泛泛,而并不具备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全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长期进行下去会迷失语文本身的特性。语文教学其实是思想与感情的熏陶。思想来源于文化,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中华的古老文化与思想。《出师表》中“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明确利用文言文,传承华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可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文言文的实际教学目标与我们所期望的有所背离。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授课无侧重点,所有教学内容以同样的节奏平铺直叙下来,致使课堂乏味无趣,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不清学习内容的主次,无法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2. 教师授课形式陈旧,对课文利用率较低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由以下几个环节循环而成。① 学生课前自行预习,具体内容为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读音及基本意义;② 课上教师按课文内容逐句翻译句义,讲解课文大意,矫正部分难懂易错的字形、字音、词义;③ 课后学生自行背诵、默写课文,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一套程序下来,学生虽然能够学会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能够背诵默写课文,却往往连文章的主旨都说不清楚,自然也就不能够从前人的名篇当中学习到优秀的思想主张,这些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如同《马说》中千里马一样,“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除此之外,初中学生普遍年纪尚小,还处于活泼好动、重兴趣、轻内涵的性格阶段,因此很难达到凭借自身能力对经史古籍产生热爱之情,并自发地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一旦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观上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冷淡,甚至排斥态度,无疑为这一教学内容带来空前的阻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1)明确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次分明。初中学生年纪尚小,性格多以活泼为主,因而很难达到在课堂45分钟内全部听懂、理解教师所教内容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讲解清楚。
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子二章》时,首先应将课文涉及到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绍给学生。其次,对于生字、生词这类利用各类工具书凭借学生自己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只需做简略点拔、纠正即可。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并让学生针对这一主题,结合现实生活,各抒己见,探讨对主题的认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利用率,一方面也使学生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真正完成语文文言文部分的学习内容。
(2)改善教学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部分学习内容持排斥态度,学习兴趣冷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教学风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文言文以一种艺术性的形式呈现在其面前。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优秀名篇朗诵MP3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使其达到亲聆先代文豪畅言博论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先进教学设备,将文言文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投影仪,将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史料、影响介绍给学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
(3)拓展教学,提高课文利用率。这里所谈到的拓展教学又要被分为文学性、语言学性与哲学思想性三个类别。首先,就文学性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原文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叙事脉络、抒情手法,以及文章当中能够被很好地化用到现代文写作当中的一些美词佳句,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语言学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过程中应扩展讲解一些古文当中常用的语法规则,这样一来,学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自主进行准确的翻译学习,是治标治本的语言学学习策略。最后,教师还可以借鉴课文中先贤的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综合三项拓展教学,一方面提高了课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更有利于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双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人物赏析 赏析策略
一、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人物赏析和历史事件介绍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部分。历史教师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介绍不同朝代和特定历史事件,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介绍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然而,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内容,初中生很难在短期内对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初中历史教学才存在一定难度。许多一线历史教师都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存在显著问题就是讲得太深,而学生不理解,讲得太浅又达不到教学效果。面对这样的艰难抉择,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按照教学基本规律及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时候,往往对具体历史事件不太感兴趣,多数学生却对历史书上出现的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切实解决好初中历史教学难题,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历史人物这样一条历史主线,重点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赏析。当学生对众多历史人物都有了了解之后,他们就容易思考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政治决策或军事战略,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好历史课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人物赏析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人物赏析策略。
(一)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众多历史人物当中,有君王、丞相、将军、大臣等政治人士,也有思想家、文学家等知名人士。此外,有民族英雄、民族汉奸等。这些风格各异、性格特长各不相同的人,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能抓住这些优势,对课堂进行设计,那么历史课程就能非常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让学生以听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学到知识。只不过,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并且,分析的时候要从多方面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错误否定历史人物对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也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做过一件对的事情就掩盖他的缺点和不足。相反,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历史人物当成活生生的人,然后从人性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在历史抉择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历史教师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他们进行评判,例如,一些喜欢诸葛亮的人会把他评价为神一样的存在,而一些讨厌的人则会将他视为魔鬼一般的坏蛋。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难免存在极端思想,容易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理性化,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导。
(二)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将特定历史人物与具体历史事件相结合,让历史事件成为人物评价的论据。例如,当我们高度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时,有必要对他做出的政治决策进行分析,这就必然提到“贞观之治”相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样的人物评价才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信服。如果一个教师仅凭借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夸夸其谈,那么就实现不了历史教师的目标。相反,我们应该借助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一方面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有利于历史教学课程全面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另一方面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能够增强历史课程的趣味性,让历史课程更生动活泼,以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尽管对于初中生而言,太多历史事件讲解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很乱,短期内不可能记住诸多历史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并对历史人物有充分了解,这对历史教学课程发展有很大帮助。
(三)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
通常,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多数都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影响。例如,政治家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历史学家为我们的历史记录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一些品德败坏的历史人物,如秦桧、等,他们给历史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伤害了许多人,成为民族耻辱。因此,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历史人物赏析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功劳与过失,然后对优秀历史人物的情怀、智慧、才华进行了解,进而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由于优秀历史人物众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智慧、勇敢、刻苦钻研、刚正不阿等优秀品质,因此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而通过历史人物学习,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积极影响,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有利于他们成长。据了解,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之后,开始对其中众多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产生浓厚兴趣,并视他们为偶像,这也是优秀历史人物具有的魅力。因此,开展历史课程的同时,不要忘了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初中课程当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学习难度较低,但多数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学科。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我们可以适度强化历史人物赏析教学环节,让初中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历史,以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文章认为真实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评价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向优秀历史人物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赏析的主要策略。如果我们能够以历史人物赏析为主线,再穿插一定的历史事件,那么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有望获得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历史教学,2012(12):26-30.
[2]唐秀英.中学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施[J].教育评论,2013(02):38-42.
[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2-3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师敬业奉献,孜孜不倦地传播文化、培育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课程标准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探究,归纳总结出优秀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个体特征,为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师资培训提供若干有益借鉴。
一、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现代胜任特征理论发轫于二十世纪初的“管理胜任特征运动”,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岗位胜任特征”概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胜任特征概念的诠释,不同的时段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研究者多在斯宾塞1993年定义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中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也多从教师素质结构与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本文中探讨的初中历史教师胜任特征,即能区分初中历史教师岗位上优秀者与普通者的个体特征,该特征应具有可测量性、可持久性、可改善性,涵盖了知识素养、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育人能力、成就动机五个方面具体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胜任特征
1.知识素养
广阔的知识视野、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初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知识素养,也是胜任教学岗位的基础。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非常之庞杂,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地理、人口等诸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贯通古今,涉猎中外,系统掌握中外通史知识,夯实专业基础;熟悉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结构框架,了解史学研究的成果动向,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涵养。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为公众认可;积极、主动、可持续的学习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师提升知识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准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不断地学习(如断代史、国别史、专业史等),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信息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涵养。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因科制宜讲授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技能与育人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一位历史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历史教的生动有趣,就要不断地读书,通过否则可能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对史学原著的阅读与学习,是初中历史教师扩大史学知识面的捷径之一,不仅能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增强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技能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清晰的思路系统整合统筹教材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心理特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原貌,同时注意结合热点讲授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待历史事件更加客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预设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知识的自身特点优化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知识生成,活化课堂管理,课后进一步深化教学反思,结合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细化知识储备。一名历史教师如果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上课前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仔细推演一遍,在上课之前就将自己的备课打磨一遍;上完一节课后马上进行反思与总结,删掉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冗余环节,积极尝试增加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在高效课堂的诸多环节中,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堂的高效教学。
初中阶段历史属于考查科目,难以得到学校与社会的足够关注。在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下,一些历史教师就产生了消极懈怠心理,反映在课程教学方面,即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历史课变成了“念书课”,老师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照本宣科,讲台下面的学生要么埋头睡觉,要么应付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厌恶历史课的心理,这样的一堂历史课不但谈不上高效,就是起码的教学目标达成都是问题。在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得初中历史课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格培养,依托丰富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3.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历史使命。时展与社会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关爱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关心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做学生最直观的榜样;严谨笃学,敬业进取,立足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个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队伍。加之现今的教育评价标准尚不够完善,学校过分注重考试成绩与升学率,各科教师多把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部分教师对于自身道德素质的认识与提升还有所欠缺。初中历史作为考查科目,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容易导致某些初中历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缺失,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君子慎独”,当学校、学生、家长、社会都疏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监督时,教师自己的自查与自省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自查和自省不只是为了教好书,更是为了学生成长进步与自身未来发展。历史是一种责任,教师肩负使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需要更多的良心与道德。春蚕到死丝方尽,教育是一种高尚与奉献,教师更需要一种奉献的意识。
4.育人能力
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所谓“教书育人”,即教师的育人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践行育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不是一回事,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积累只会丰富他们的大脑,真正想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本身也担当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初中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想法、看待事物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为人师表的自觉示范作用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力量。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育人”不同于“教书”,大多数时候育人都不需要像传授书本知识一样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沐浴“润物细无声”的教化。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成就感与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个人追求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上是一个人的事业使命感、事业责任感、事业进取心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是影响一个人成事业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成就动机就是在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努力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环节中获得一定成就并力求达到更高境界。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成就动机水平:摆脱初中历史教学是“副科教学”的功利性偏见,对教学岗位与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抱负,进而树立对初中历史课程的信心;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自我效能感处于较高水平,科学对待自身的成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成就目标以激发自我成就欲望;还应在适度的竞争中把握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升工作认同感,促进自我发展意识的激发,培养自己的上进心与进取心,保持对教育成就感的持续的热度。
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师岗位应该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文明的传承者,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与思考探索中不断领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体验工作带来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结语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知识储备,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可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可塑性极强的初中学生带来了最直观的榜样力量,春风化雨的育人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美好心灵,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学习实践,丰富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反思总结,提升道德素质,强化育人能力,完善成就动机;进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更多历史教育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未来。
注释:
① 1993年斯宾塞提出,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表现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表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参见 Spencer.L.M & Spencer.S.M. 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1993
参考文献
[1]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传红.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结合泉城中学实际[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晓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素质漫谈[J].考试周刊,2009(20).
[4] 赵向琴.浅谈创新教育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J].课改论坛,2012(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孙远刚、杨文军.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创建构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7] 徐建平、谭小月等.优秀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分析[J].教育学报2011(2).
[8] 马红宇、唐汉瑛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及其绩效预测力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9] 何进军、齐力.中小学教师成就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4).
[10] 罗三琼.教师的成就动机与最佳素质组合[J].重庆师专学报,1998(2).
[11] 高小丽、赵清明.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 宫火良、杨易.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现状的研究与测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1(3).
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不仅指人的文化水平还包括教师对相关文化的研究能力。历史学科对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历史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它的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所以历史教师的人格修养,就应该首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再次是具有思考历史的思维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人格的初中历史教师,本身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更应懂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有所研究;在政治思想上,要了解世界的形势,把握各种政策及其走向,能以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来解释和分析现代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想自己的历史课堂有实效性,自己应该多储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驾驭课堂,才能使历史教学得到升华。一位具有优秀人格的历史教师,他的知识水平是深厚的。底蕴深厚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着理想和抱负。有追求的历史教师展现出来的人格和形象往往都是完整的。精神焕发的历史教师,他的精力是充沛的,他的性格是坚毅的。遇到困难,他能够乐观向上;生活中处处给人以正能量。在这样的历史教师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形成坚强的意志,因而更加善于思考,勤教师学苦练。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历史教师的良好史德
历史教师要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研究历史和尊重历史,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为人正直、公正的教师。无论是谁都知道,过去的就是过去的,都已成为历史,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有人想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说有人发挥想象力,虚构人物情节,那这绝对不是历史,这是文学。历史是就是历史,不是任何人想象的,也不允许想象。我们都承认,实事求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史学界的传统。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求实的态度搜集史料,以公允的态度解释和运用史料,这样才无愧是一名真正的历史教师。历史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且其可塑性强,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就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史德,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在评价历史的时候要客观公正,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能捏造历史,随心所欲地想当然,更不能用虚假的“事实”给学生讲解。另一方面,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在真实地讲述历史的同时,自己对历史的感情也应该是真实的。历史教师的情绪,他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流露。教师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这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教师的博大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爱心,有责任心。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历史眼光,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工作中要跟大家团结协作。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历史学科也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用自己远大的眼光和博大情怀同其他学科相结合,这也是自己博大情怀的体现,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爱心和责任心才有人格魅力,教师是这样,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我们要爱护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愿意与学生经常沟通,更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以心交心。初中生不是大人,更需要朋友,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待,这就是一种博大的情怀的体现。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怎能不提高?一个博大情怀的历史教师,会表现在方方面面,把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无形融入课堂。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能量,它会使整个历史课堂生动起来。小而言之,提高了教学效果;大而言之,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历史教师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找准有效教学的原动力,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不必要的知识灌输和强制记忆,让学生在认知目标上实现从不懂到真懂、从学会到会学的积极转变,这样的初中历史教学才会更加实用和高效。笔者认为,“生本”、“激趣”与“情感”是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中最关键的原动力。
一、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历史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大量灌输理论知识,缺少同学生之间必要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过于单调,灌输性的历史教学更是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是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持和维护。同时,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记忆负担非常重,如果教师单纯督促学生进行机械性的记忆,虽然短时内会有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学生往往也是学得快、忘得快,甚至会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当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将学生看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1]。
例如,在初中历史关于“”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背诵式的记忆,那么历史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显然很难让学生满意,学生也容易对这种被动式的学习进行抵触,所以历史教师可以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反思和总结中国的起因、背景、经过、损失、胜利意义等知识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记忆。同时,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现实中的抗战题材的影视资料,或学生身边的抗战遗址,或抗战故事,以此来打破教材的限制,让初中学生也可以近距离感受“抗战元素”,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开拓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力。
二、创设趣味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快乐体验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会比较高,但是学习成绩却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会被历史课程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兴趣却非常低,加上很多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差巨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是经过 “知道”―“记忆”的过程,在中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体验,这样会削弱历史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历史课程中的隐性教学资源,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适当拓展,创设更多趣味化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快乐体验[2]。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虽然很多知识点距离现代已经非常久远,但是古人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确是与现代人一脉相承的,古人的很多精神和行为值得当代中学生进行学习和效仿,更是初中历史教师借助历史教学开展快乐教学的重要途径。如在讲到越王勾践时,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学生并不陌生,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一些勾践的生平故事,帮助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引导学生对越王勾践那种不怕失败、不屈不饶的优秀精神进行体验和学习,这样的历史教学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显然也更有效率和意义。
三、加强情感引导,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各项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师很少会开展情感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相对忽视。同时,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历史教学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容易抹杀学生的个人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情感引导,多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互动空间,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情感上的反思与体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乃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人文素质,完善初中生的性格品质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 “”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通过情感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理想、信念、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等,当发现学生的性格缺陷和人格缺陷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追求上进、反省自己,在不断反思中实现进步,最终实现学生性格品质和综合素质,加快初中生人文素质的系统培养,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重视激趣教学和情感教育,找准有效教学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初中历史教学的高质量、上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对策
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历史唯物思想。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初中阶段的课改已经势在必行,应着重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做对人民、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引导者,历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解决教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发展多元化、立体式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把握历史。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基本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基本文化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备掌握文化常识以外,还必须全面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敬佩之意,从而在将来的学习当中以历史教师作为自己的楷模。往往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同时,历史教师在保证本学科知识储备量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相关辅助学科的学习,例如人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多方面摄取营养,才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教师。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基本业务素质。第一,根据课改要求,每位教师要具备驾驭历史教材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适时调整历史知识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知识。这样做的重要好处是,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达到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第二,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最后,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情感素质。一名专业的历史教师,除了掌握基础历史知识,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情感素质。在日常的历史教育中,通过自身对正确世界观的阐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名情感丰富、世界观正确的历史教师将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特点,他们会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使他们喜欢上这名教师所讲解的历史课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目前仍旧处在老式的历史教学模式当中,单一乏味,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这样日积月累下去,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死记硬背或机械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同时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历史知识的深层含义,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再次,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听课的持久性不够,不能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因此,听课效果自然不好。最后,初中生处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无法自由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对策
(一)积极推进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以某次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使学生处在相对压抑的境地。在课改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积极发掘每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讨论中来,以此提高每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长期落后教学模式的笼罩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一直是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教授者,同时也是问题的提出者和重要解决者。新课改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学会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提高他们知识学习独立性和创新性。建立新的课堂气氛,师生互教互学,达到最好的专业知识吸收消化效果。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法
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不显著。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需要,发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法,实现与时俱进。例如,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兴趣浓厚,这时教师应该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历史人物的特征及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此时还可以配套使用多媒体资源,让历史画面得到更好的重现。与此同时,历史教师也要改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相关的历史文化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学生对历史有更真实的认知。
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引起重视。在教育教学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诸多问题的出现,但是只要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勤动脑,善于总结课堂的实际问题,最后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师生共同进步的道路。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可能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专研的艺术,如何将这种艺术让学生感受到魅力,笔者认为关键要解决的是学生兴趣问题,没有兴趣存在,一切行为都是空谈,因此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的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问题上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尝试刍议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造符合历史教材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联想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投入学习,对老师来说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历史是一门比较具有情境性的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脑海中将其形象化,这样可更好的理解教材,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优势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上课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初中历史都是纯文字性的学科,不比化学、物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需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用多种方式将历史情境演示出来。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将历史尽可能的还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感受。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历史的教学就简单直接,学生自然也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课堂中来。
利于更好走近历史文化。初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渐形成的阶段,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初中生塑造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众多的优秀文化,如孝、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初中历史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还应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和优秀思想。通过创造历史情境能够将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画面的刻画表现出来,例如在教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孔子》这部电影,教师再通过言语的渲染必然能够使学生受到情感触动,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意。通过情境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的历史过往,明白其中道理,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中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
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我国今年来教育制度不断改革深化,情境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并且符合教学情况,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情境教学法虽然不是一种创新,但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一种尝试,通过重现历史情境有目标的引入课堂知识,从而帮助学到对教材的理解让学生心理得到多方位的发展。
情境创设:进行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运用
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尽管历史从浅层次的方面来说是过去的事,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依然会发生一些与历史巧合的事情。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大多数以通史为主,但是需要记忆的地方却很多,仅仅中国历史就纷繁复杂再加上世界历史,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效率不高,且不容易将中西方历史文化融会贯通。结合生活进行情境设计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也能够强化记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再通过言语启发促进学生的理解。当学生不能够理解某种现象或者事例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去联想。例如在讲到时,可以先对台湾的历史详细介绍一番,继而再对每一个历史节点讲述其中的历史事件加深印象,在教授郑成功时可以通过电影《郑成功》和老师自己对情境的渲染,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台湾的历史的了解,也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进入情景。其中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可以加深对历史角色的认识和记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角色立场来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教师语言组织能力来创设。对于识水平还较低的大部分初中生来说历史对他们都较为陌生,也因此更具有好奇心,对于历史事件充满着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语言的组织,对历史事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讲解,从而创设出言语教学环境,让学生深入历史故事中。例如,在讲述清政府末期的腐败落后问题时,可以通过对慈禧太后以及其他官员的奢华程度进行描述,尽管学生无法亲眼看见,老师可以通过细致的描述让学生可以进行想象,对于慈禧太后挪用三千万两军费来修建的颐和园进行描述,加深学生对于清政府末期腐败问题的认识。
在学生提问和质疑过程中创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加思考多提问题,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师生活动方式,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的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来刺激学生引发心理反应的过程,如果老师能够设置好的问题,也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动力。结束语情境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的建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守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新课程.2014.6;
关键词:人文价值 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01-01
“以史为鉴,可以通今”,一个国家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沉淀,我们可以透过历史掌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悠久也非常优秀的历史,如果我们的民族能从我们的历史中不断吸取力量、不断思考、创新、反省,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成为最强大的民族。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帮助初中生认清历史,增进对民族的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重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导入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历史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人文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1 初中历史课题的现状
初中历史在初中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在中考中就占有50分,甚至在部分地方是不计入总分的,所以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初中里,大多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都不重视,都对历史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都很低,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古板,通常采用:读课本――划重点――学生背诵重点――教师把重点整理成习题,给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导致学生出现背完即忘完的情r,缺乏正确的理解,仅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电视电影等,认知非常片面。
2 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碍于初中历史的现状,要让学生改变现状,从根本意义上学习真正的历史知识,则需要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人文价值,从而挑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丰富自我,并且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历史教育中需要注意,通过历史所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些历史事件对所处历史时代的意义、历史的成败以及这些成败对历史及未来的影响等各方面角度展开发散性思维,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品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 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题教学实践的运用
成功的教学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有学习的欲望,进行自我学习。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几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抓年教学理念,提高人文素质,实现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历史课的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作为老师必须要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创设轻松且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理解能力培养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进行培养。作为教师,还需要拓展自身更多的历史阅历,并以此来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综合素质能力。
其次,从教材入手,挖掘人文内涵。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依据都是课本,课本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须注意,在初中历史课的学习的时候,教师需对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挖掘和扩大,并找到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交界,这样才能让教材变得活起来,而不是空洞无味地灌输课本内容。如:在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不屈不饶、勇敢抗战的精神,这些内容才是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和把握的,而不是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方法:19××年××,这种死板而无趣的内容上面。学习历史学习的是历史的依据、历史的精神,并以此为出发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次,作为教育者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在教学中发挥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落实到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须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去试行、让学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学习的能力。初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多运用多媒体、各种音影资料来向学生传播学习内容,让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自我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切,让学生能主动的去学习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通过信息化社会的优势,获取众多的学习资源,并加以利用,不仅能帮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面、眼界,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总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初中历史作用的认识加深,初中历史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虽然我国的传统思维一直都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但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导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反复的坚持和实践中不断的改革、创新,作为新时代,新课题下的教师,要以“育人”为目标,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爱华.人文价值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15(10):81-81.
[2] 陶新祥.试论人文价值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8):20-20.
自2001年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也兴起了一股改革热潮,相关理论、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改本意在于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人性化培养,然而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却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味追求教学的外在形式,却忽视了对影响教学成败最为根本的因素,即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许多学生纷纷反映初中历史课堂难以学到有用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课堂收获的有限,初中生必须投入更多的课下精力学习历史知识,这无疑增添了初中生本的学习压力,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更与素质教育的潮流相悖。
正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加以全面深入研究,以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初中生在享受历史教学的同时收获更多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教师的科学化、精细化、艺术化课前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课前备课,更多的是从自身教学主体出发,进行知识准备,重难点分析。然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对学生进行的精神滋养,因此科学化的课前备课,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艺术化。具体来讲,科学化的课前设计首先应突出鲜明的课堂主题,例如专题化学习、历史人物评说、通史学习等等;其次教学设计不应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的灌输模式,增加学生间知识交流讨论环节,师生间交流互动环节,避免课堂的枯燥化;最后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制定应考虑学生的合理化诉求和建议。
例如在讲解宋元社会风俗内容时,组织学生以清明上河图为课堂背景,进行历史场景再现,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对历史有了直观性把握。再比如讲解新航路开辟时,老师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观看新航路开辟的影片,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讨论后在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准备
初中历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以往初中历史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往往是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参考书籍所给出的教学重点,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学生的诉求, 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间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难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因此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充足的课前准备,唯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才能有与老师互动的可能,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掌握的不足,这也正是初中历史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初中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课下时间的有限,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下准备给予必要指导。具体来讲,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精选适合的课前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更应有老师优选的辅助材料,老师对辅助材料选择必须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课下先对重点进行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才能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知识领会才会更加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及历史教学材料地合理整合与运用
师生间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理解老师讲解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成败。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课堂老师单向度传授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丰富多彩且贴合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师生间的知识互动。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习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科书之外,还有配套的辅助教材,更有课外的史料事实,实物图像资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对丰富的历史教学素材的合理整合运用,例如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册等辅助读物综合解读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课外筛选高质量的史实史料,利用优秀纪录片,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以及中外历史经典原著读物开拓学生历史视野。
(四)课后任务应更注重体验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课下的良好巩固。但传统上,初中历史老师大都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来让学生巩固知识,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效果并不明显。科学研究发现,体验式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高度丰富的当今社会,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例如某校即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更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应更加注重课堂难以实现的体验学习。另外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方法地培养,例如学生运用多种史观的能力,这样才能从长远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教学;民族文化;认同教育
为什么要教学生历史?因为历史教育不仅可实现知识传递,还可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在思绪遨游时空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较重要的一点是借助历史教育,提升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帮助初中生了解民族文化内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助力。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过程枯燥等问题,这不利于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落实。
一、什么是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民族语言、历史及人文传统,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多种民族文化的肯定及认同。在我国初中历史教育中,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行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民族根本。
二、初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现状
结合实际来看当前初中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较低,这种低水平主要体现如下:
1.不自信即初中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缺乏自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比不上其他文化,这种“不自信”的现象很多,例如,一些初中生更崇拜西方文化,对圣诞节、感恩节等西式节日极力追捧,而在过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过端午节、重阳节时,却很少认真参与,很少用心体会这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
2.了解少即初中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例如,一些初中生对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知之甚少,对一些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总的来讲并不了解。
三、如何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进行提升
1.学习民族英雄,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该点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民族文化认同水平进行提升的方式之一。民族英雄往往是一个时代中一部分人的缩影,学习民族英雄,以民族英雄为楷模,是当前时代对过往那段历史的认同,亦是对民族情感、民族价值的认同,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民族英雄培养学生民族气节时,为让学生投入学习并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应当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历史教师可组织初中生开展“历史人物小讲堂”活动,结合历史教材,让学生自行查阅历史资料整理一份“历史人物小故事”,然后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某时代、某英雄、某事迹,以此让学生主动加深对民族英雄的了解,同时实现民族气节培养。
人文价值即彰显人的作用,强调人对改造社会、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笔者立足工作实际,基于人文视角,对其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植入的重要性及其教学实践的创新之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及其教学尝试。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认为价值 课堂教学 历史文化
历史往往反映着过去时期的民族沉淀,展示着过去和现在、未来之间的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对于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增进初中生对民族过去了解,笔者认为,导入人文价值对提升初中生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策,本论文将从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任务极其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一、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更好的展示了人类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演变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演变的批判继承性。正如同志所说的,“学习民族的历史遗产,并用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总结。”我们今天的发展只是中华民族长久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我们信奉的唯物历史观,但也必须以继承传统历史为前提。我们应正确面对历史文化,继承、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也正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精神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弘扬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培育学生养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从历史发生的背景、对时代的价值意义、历史成败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发散性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
二、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确认,首要解决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归属范畴,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还是历史运用的一种形式,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对历史现象的还原。而历史运用则是历史学家在系统整理人类历史的基础之上,针对历史的本质及意义而做出的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单是有限的时代、国度,反而包含着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在感受过去时代环境、与不同地域的人进行思维性的交流沟通,从而广泛吸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智慧及优秀经验,在世界历史的无线进程中,感受个人有限的生命体,实现自我生活、价值的超越、升华。
由此可见,历史学家的工作,往往有着细致、繁杂、明确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学生在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达不到历史研究的层面,学习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其去寻找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而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应用层面。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强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的培养,拓展其历史阅历积累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寻求一些规律性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价值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思考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人寻求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性过程。由于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复杂性、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靠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解决的。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呈现的综合化特点,使得现代的教育及课程设计也日渐趋于综合化。而历史本身就与各种边缘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就是一种历史形式。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比如,在与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时,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及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历史状况。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对国家的安定及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历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时间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维度上,过去所形成的史学思维模式,对人类认识现实生活及预测未来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史学思维模式是人类社会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缺乏历史教育这一基础,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续性的社会稳定及进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我国历史学有着包含儒家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内涵,对民众个人的成长进步,以及民族的繁荣昌盛,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
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它不仅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历史意识,历史学科以其厚重的内涵,还不同程度上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拜读它、专研它。
【参考文献】
[1]鲍坚勇.中学历史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考试周刊,2009(14)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历史成绩不尽人意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说是被炸死的,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很多学校都因为历史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将精力用在语文、数学、外语上面,即使上历史课也是走过场,将教材读完就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形成了历史的概念,像张飞杀岳飞的事屡屡发生。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尚存,教师、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以便读重点高中,忽视了历史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不是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对于历史教学没有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甚至是数学、物理老师兼任。其实,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更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名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印象。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记住重点,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情绪不高
如果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又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入会受到影响。他们不知道历史作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只知道反正以后考试不考它,不学也不要紧。抱着这种态度,很多学生上历史课要么看杂书,要么写作业,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
我国古代的历史一直和语文捆绑着学习,像学生启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这其中就包括了《春秋》、《左传》这样的历史名篇,其中叙述历史事件都是散文体,比现在的教材有趣得多,因此古代学子只要读完儒家经典,基本对古代史有详细了解。
二、初中历史知识缺失的危险性
初中历史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不仅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概况一无所知,还可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更谈不上爱国、爱人,做一个真正有情感的人。如果初中历史没有掌握,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就会感到吃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专门学习文科的学生,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基础没打好学起来就吃力,而那些理科生或许从此后就没有机会学习历史知识了。
我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如果历史知识不够,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吃力,而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
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不仅影响人的人文素质,还影响人的审美能力提高。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只要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用不着死记硬背,我认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要重视历史教学
学习历史主要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一代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清楚,怎么指望他们爱国家?只有熟悉历史,知识我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苦难,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决不能因为考试分值小就放弃学习,而是要将历史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
(二)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像纪连海那样善于诱导,把历史课当作故事书来开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经验、教训和时间来反映历史。有个教师在教学“文成公主入吐蕃”时,不是直接按照教科书,而是通过唐太宗考察求婚使者的传说故事,联系名画《步辇图》来上的,这就是备课下了功夫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上历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优秀的历史剧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将一些具有明显穿帮的影视剧拿来让学生挑毛病,特别要让学生谈学习的感想,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三)改进历史教法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法比较单调,而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让他们学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和他们的心理发育不相符。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整合教材,要抓紧学生心理,通过故事来反映一段历史,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曹操、袁绍、董卓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有深刻印象;读过《水浒》的人对于宋徽宗、高俅、蔡京这类历史人物也印象深刻。如果通过李煜的词来学习宋太祖建立宋朝,通过陶渊明的诗来学习东晋历史,就比直接学习更加有效。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就是绝不能与主课争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农村校园文化;关系
农村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这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比较少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2.校园文化内容过于单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相比,存在和信息滞后和经济条件差一级人才缺乏等许多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农村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宣传阶段,或者简单地通过办黑板报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3.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特别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结合没有任何的努力。很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硬件管理上的简单投入,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首先,初中历史课堂所教授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和感悟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另外,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历史人物的影响,从而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这对于弘扬正气的校园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其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使学生丧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相互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竞赛活动来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对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帮助。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而言,农村的风景和自然环境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风情以及名胜古迹,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于学好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大的帮助。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这对于学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比较少、校园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等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要努力处理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崔勇,齐卫东.新建本科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3-24.
[2]李婧竹,柯棽元.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外部空间[J].西北美术,2015,01:42-44.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初中历史;教学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众多优秀教师的思想结晶,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由学习与讨论。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将从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几个重要方面入手,对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分析。
一、初中历史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担任课堂主体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较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只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胆摒弃和改革,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除此之外,在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想法、困难与发现说出来,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开放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上的体现
开放式教学是新课改下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开放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第一步,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开放式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在学生完全吸收教材上的知识后,教师还要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除此之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还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或者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等,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历史真正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放式教学模式还要求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要求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放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和评价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大都是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即教师问、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它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具体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例如历史剧的表演,教师在进行一个历史事件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的形式将所学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化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开放式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师要不吝啬地进行表扬,对学习成绩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不要加以训斥,而是应该耐心地进行指导。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以及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还没有正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学习内容公布出去,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料,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其与政治等一些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教会学生寻找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
总之,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历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经之路,这项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历史课堂氛围的优化,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以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使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