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汉字中的传统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第1篇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类,都被先民们赋予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拜、祭祀。

二、重视伦理

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祖先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愿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而汉字如“福”字中包括“示”部就因为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祖先的保佑。“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组成成分除了祖先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括人口和土地。可见,汉字中保留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祖先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

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出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减少部件来使之对称。“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因为“户”字头重脚轻,便增加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在小学学习这个字的时候我印象深刻:“尤”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像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如“优”,但是就是因为过分优秀,所以引申出负面的意思:忧,疣等。还有秀,表生长繁茂,引申为美好的意思,但是过分了就又变成“莠”,过分茂盛,长成杂草,就引申为品质坏的意思了。从这些同源字的发展中就能看出中国人讲究适度和严格遵守规矩礼法的原则,便是一种中庸思想的体现。

五、含蓄谦虚

中庸之道也造就了中国人含蓄谦虚的性格,凡事不出头也不落后,不直接表达也不过分反应。禾这个字就是到了收获的季节,禾谷垂下头来表明它已经成熟了。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这个“禾”字的形象被借用来形容君子成功而不忘本,不忘记感恩。“禾”的底下是根,经常垂下头来注视自己的根本,是一种谦虚的表现,垂下头来注视着滋养自身成长的土地,是一种感恩的表现。

今天世界上的文字有两大系统,即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和以拉丁文为代表的表音文字。欧美人是典型的外向型为主的性格特征:遇事果断、现实,喜欢冒险,说话直截了当,主张改造自然,中国人则是明显的内向型为主的性格特征:重视家庭,喜欢内省,主张容忍、稳健,适应自然……产生这种现象当然不是偶然的,这除了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差异外,更重要的差异就是因为东西方使用了不同的文字的缘故。拼音文字充分体现能记与所记、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的原则,即语言文字与对象物之间不存在自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也是分立的,也体现出欧美人思维的理性与科学性。而作为象形文字,汉字在形成过程中、潜意识中却有更多更浓的情感因素溶入其中,强烈地表现出中国古人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汉字,作为一种卓绝不凡、无与伦比的文字,之所以立于世界文字之林,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虽跨越时空而古人今人皆可辨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纽带,汉字本身就是一座博大精深、极为丰富的文化殿堂。还是那句话,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文化指纹、文化基因。汉字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我们要认识我们的汉字文化,深刻体味汉字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将先民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修身开智,使我们受益终生。

(选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请你参与〗

1. 为什么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2. 在“和谐对称之美”部分,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成对出现和互为补释的汉字,你能再列举出三组类似的汉字吗?

3. 读了《品味汉字文化》和《汉字构造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国人性格》这两篇文章,你对汉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拓展题〗

1. 中国汉字产生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如“ ”(牛)“ ”(兔)等。你能辨认出下面几个甲骨文字吗?

(1) (2) (3) (4)

2. 有一种字谜是运用“拆合法”构成的,如“记一半,忘一半”,谜底是“忌”,就是取“记”和“忘”字各一半的部首组合而成。下面请你从“辞”“奶”“划”中任选一字为谜底,用“拆合法”设计一个谜面。

谜底: 谜面:

3. 许多汉字字形非常相似,如“巾”和“币”,为了更直观地识别它们,有人对它们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如“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请你仿照示例,从“比”和“北”、“个”和“人”、“夫”和“天”中任选一组,对其进行形象化的诠释。

4. 一次语文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贵”“贱”两字 ,要同学们把这两个汉字拆开,说说它的意思。正当大家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姚晟同学从容不迫地解释道:“有些人把钱踩在脚下,视金钱为粪土,这些人就叫做‘贵’;而有些人则整天围着金钱转,视金钱为珍宝,这就叫做‘贱’。”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请你仿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任选一个拆开,说出你的感悟。

聪:

趣:

智:

5.下面的几幅图画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你能辨认出来吗?

(1) (2)

第2篇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虽然这个汉字在汉语里也有,我们简化为简体字“间”,但是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匹配的词汇解释和翻译它。“?”可以是一段距离、一个空间、一段空白、一个休止,也可以是一种余韵、一种美感,是一个无法计量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它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影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中具有日本特色的一个特性。本文主要探究空间意义上的“?”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的体现。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一体化建筑物,且对非直接居住空间非常重视。比如“玄?”、“??”、“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是日本传统住宅的特色,也是西洋建筑物所没有的空间。通过对这三大特殊空间的考察,探讨日本传统住宅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注释:

第3篇

关键词: 日本传统住宅 汉子“” 文化内涵

一、引言

日语中有一个汉字叫做“”,读作“Ma”,广义是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虽然这个汉字在汉语里也有,我们简化为简体字“间”,但是很难在汉语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匹配的词汇解释和翻译它。“”可以是一段距离、一个空间、一段空白、一个休止,也可以是一种余韵、一种美感,是一个无法计量的单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它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影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传统艺术,是日本文化中具有日本特色的一个特性。本文主要探究空间意义上的“”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的体现。日本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征,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墙壁,全都是开放式的一体化建筑物,且对非直接居住空间非常重视。比如“玄”、“”、“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是日本传统住宅的特色,也是西洋建筑物所没有的空间。通过对这三大特殊空间的考察,探讨日本传统住宅中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注释:

①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165.

②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79.

参考文献:

[1]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2]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3]上田.日本人と住まい[M].日本:岩波新,1974.

[4]持武彦.の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1992.

[5]持武彦.日本人と文化の源泉[M].日本:社,1981.

[6]Augustin Berque.空の日本文化[M].原信.日本:摩房,1994.

[7]马兰英,臧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历史的不断发展与累积凝结成了点点滴滴的文化,文化的百年沉淀延伸出点点滴滴的传统,传统的百年延续浓缩成点点滴滴的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营养成分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的多,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我国传统艺术精辟挖掘,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组合组合方式和整体规划,以便更好为当代设计服务,让现代设计更加传承性和艺术性。

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前,“我国传统符号设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通过在设计中添加具有我国传统视觉特色的符号,让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反映,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符合的应用真的就是好的设计吗?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设计作品中进行了一定的传统符号装饰呢?在设计时我们是否对作品内核和传统文化精髓的进行过很好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实际符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体系的依附才符合真正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资源我们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挖掘,仅仅把握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网格结构体系进行精准的把握,进而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作品设计中。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当代艺术设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西方著名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雕塑雕像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成为精品,几乎毫无例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美国双子大厦,之所以能够誉享全球,除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要还要归于它哥特式的演绎风格。在作品设计中,无论设计人员对现代材料怎样进行应用,最终也不会放弃对艺术数字网格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三、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借鉴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网格结构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丰富的文化宝库面前,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充分挖掘以便对其网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认识。

1、从青铜器的装饰体系中借鉴

青铜器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的魅力十足的器物,从古至今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应用。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设计和制作者利用中轴对称的法则,以数量相对有限的饕餮纹理进行母题装饰,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形式。作为装饰青铜器物的主体纹理,饕餮纹理在青铜器装饰中几近对称,但也存在着很小的差异。青铜器的底部圈足和器身上部都会以相视而存的饕餮进行装饰,而在器盖部位则会用侧面的颠倒饕餮进行装饰。青铜器在饕餮纹的装饰数量上通常不会超过十个部分,不同饕餮纹的比例和大小因空间的不同而不同。有时还会根据饕餮的结构进行动物形象设计,让新的生命出现在饕餮结构的组成部分中,所设计的动物形象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样会给饕餮带来神奇的吸引力。

2、从汉字体系中借鉴

我国的汉字体系十分庞大,据统计汉字有近5万个,如此海量的汉字体系,足以证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笔画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而这么庞大的汉字体系却仅仅是由不到二十个基本笔画组成,汉字的各种笔画会重复出现在各个字体中。绝大多数汉字的笔画都不会超过八个,而且基本没有多于二十笔画的汉字,最为重要的是汉字中的笔画从来都不会进行笔画改变。我们会发现在汉字的右边会重复出现不同的同一笔画,例如“请”、“精”和“晴”;不同汉字部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偏旁或者笔画,如,“善”、“苦”、“常”、“如”和“如”等;或者比较常见的偏旁在汉字左边反复出现,“说”、“读”等。因此,笔画互换和偏旁互换是汉字组合的基本原则,而互换又遵循着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位置关系或者数学网格的规则。

3、从传统建筑中借鉴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1引言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变“要我识字”为“我要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学生素养成长的各个方面:

2.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之所以对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富有人格化的语言教学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知识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识字教学中,笔者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

2.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认为汉字有“三难”:难认、难记、难写。事实上,学生这“三难”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路子不对头,即未能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特别是未能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教授学生识字。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向学生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2.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相对于其他的文字来说,汉字虽说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字,但它又是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由于其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承载着天地万物发展中各种各样的信息”[1]。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培养他们瓣语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比如,在教学“休”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休”字的组成之所以是“人”加“木”,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字符号罢了,而且还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拉近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3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着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背诵、书写古诗词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心智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很适宜对处于记忆力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识记古诗词,又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因为,古诗词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更有对好山好水的描写与眷念;不仅有人生不得志的愤慨与牢骚,更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坦然与旷达。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思想”[2],也能从不同的古诗词中汲取宝贵营养、陶冶美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学好汉字的决心与信心。因为,汉字本身与古诗词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价值意义更加博大丰厚,它是各种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说,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其意境和精神外,学习汉字其实更为重要。由于古诗词中既有相对简单的汉字,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等,也有难度相对较大的汉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来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达到了既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汉字,又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特有魅力。

3.2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用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当前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正在向更广泛、更多元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则是促成这一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最重要原因。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只能通过黑板板书这种既费力又比较麻烦的方式进行。尽管小学生对文字非常敏感,但也因教学模式落后、单一,使学生提不起识字的兴趣,更享受不到识字的快乐。随着PPT、图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在教学中导入和运用,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拉到了课堂上。基于这一认识,在开展识字教学时,笔者都注重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形式,如前面所叙述的古诗词教学和成语故事教学,笔者都创设了生动形象的视听情景,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让学生快乐学习。此外,笔者还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成语故事的动画小短片进行播放,有时也通过制作PPT等来解读古诗词和成语。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和成语,尤其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和成语里蕴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所以说,无论时代怎么进步,社会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始终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渗透传统文化、开展多媒体教学,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识字学习。

第6篇

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也是视觉艺术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是当前最具民族特点的设计形式。当前,平面设计行业飞速发展,汉字被广泛应用于设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该文主要对平面设计的字体设计方式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平面设计;字体;传统;文化元素

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它的出现象征着人类由远古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形文字,充分体现出我国的民族文化特性与审美观念。通过在平面设计中有效融入传统汉字文化元素,可以使平面广告焕发出文化特性,展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尝试将其应用至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活动中。

一、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

当前,平面设计师利用传统汉字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作品的内容设计要求,依据汉字的字形与框架特性精心组合汉字,改变空间设计或者是笔画的框架,结合当下最新潮的平面设计形式进行创作。与此同时,在利用现代艺术形式处理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侧重对作品的装饰、色彩渲染进行处理,以此有效突出平面设计的艺术美与内涵,进而设计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设计师可以借此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性,为人们带来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使设计作品可以充分表达出设计师想要表达的理念,进而展示出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师在初期选取汉字的过程中考虑到作品的功能性,精心选取了古钱币图案与中国的“中”字,围绕文字进行造型,遵照外圆内方的设计理念,有意在方孔处进行直线处理,以此喻示经济为本的银行发展理念。这款平面设计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较高的价值,展现出银行的工作特性。又如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此标志是由几位设计师共同设计的,利用人形构成主体图案,再将人形变换成为汉字“世”,以此象征世博会。标志中人形距离接近,象征世界各国人民在交流中和谐共处,其情感与文化内涵都与世博会相联系,设计中还合理融入了英文单词,使各国人民都可以理解其内涵。

二、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性

在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中,设计师通过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展现视觉艺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一般会选取一些具备较强技术理念与可视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字体字形进行设计,以此拓展设计作品中艺术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尽情感受文化内涵,并结合自身的想法对作品进行猜想。如,部分设计师会有意选取一些比较生僻的字或者异体字,在设计过程中为有效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意象性,可以选择反、横、倒等形式,使人们产生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在解析文字的过程中为观者带来更多的新奇与审美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加关注意境,设计师借助变换字体设计的形式,将传统元素与汉字进行重组,借助表象充分营造意境,以此激发观者对文化内涵的解析兴趣。如,我国平面设计师王强设计的作品以传统文化元素——汉字为物质载体,结合“风、雨、水、雷”主题,借助我国的水墨画,充分展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使观者产生一种文化共鸣感,如“水的流动好似人生的跌宕起伏,风的无痕好似日夜困扰使其难眠的故事……”

三、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字体设计方式

当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涉及传统设计手法的印刷作品,也包含经济企业标志、书籍外包装、商标、图案等,文化字体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如,汉字的意象、字形、字体、异形同构等,其自身具备复杂多变的融合性。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每天都会出现许多新元素,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存在许多区别。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解析平面设计作品,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元素的营养,利用不同的信息媒介传递出不同层次的信息,使受众的视觉空间变得更为广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利用计算机将图形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结合,以此增强文化的立体感。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汉字的表现形式,拓展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领域的空间。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随机编排、组合汉字,利用合成技术、结合多种文字表现形式对汉字元素进行改造,进而创新字体设计形式,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

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变换字体形式,可以有效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时间比较短,需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正视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进而充分展示出汉字的艺术功能。

作者:赵娟 刘亚楠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w而言,这种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添教学的艺术美,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并且已经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动漫、观美国大片,却与中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远,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递减。为此,在北师大进行调研的时候,着重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来文化侵袭如此严重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载体与形式,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美与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洁志趣。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作者予以了解:陆游是我国诗词文人中一个少见人物,他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是一个可以跨马扛枪的英雄人物。因此,该作品之中就会透漏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理解,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与辛弃疾本首词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一些课外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文字造字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鲜”,这个汉字的由来与春秋五霸齐桓公有关,因为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为齐桓公制作了一道“鱼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鲜”字的创造,这也表明了古人对于“鱼”与“羊”的一种特殊感情,当汉字配上了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识字教学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与思维都源于心,因此,会发现中国汉字几乎所有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文字都会有“心”这个偏旁部首,如“愁”“怨”“恼”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学习到一连串的汉字,这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4]。除此之外,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认,还应该会写,中华文化倡导汉字的书写应该“横平竖直、附有神韵”,这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种道理,这就是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5]。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宝,而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3]刘玉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J].亚太教育,2015(21):32.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表现;丰富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中独特的瑰宝,不仅具有多样性、题材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被誉为最有代表性“典籍”的吉祥图形符号最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不断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全盘照抄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现代园林设计师的“崇洋”,导致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缓慢。设计师全盘照搬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致使中国园林设计完全被“西化”,再难找到传统园林的影子,审美情趣需求、建造材料、设计布局等也因此产生很大变化。

2.2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

无论是学习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还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经验,即使其富含创造性和创新性,并被大众所接受,但是设计者不能忽视设计作品应代表和表达的东西,及其创造出的意境。中国独特的文化有很大同化性、包容性,基于文化、经济和理念的差异,注定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无法保持原滋原味和纯粹,也许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的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也会转变成传统的一部分。

2.3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

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通常只看到传统表现形式,对传统本质的认识还不够。随着园林设计的领域愈来愈多,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对古典园林的表面研究上,应更深入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等深层次的东西。跳出被古典园林束缚的圈子,以发展的眼光,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优秀的园林作品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和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3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1汉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被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中。基于汉字内涵深渊、造型独特的特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对形的借鉴、势的传承、意的延续方面运用了传统汉字。通常将汉字刻于墙壁上、镌于砖墙中、书写于树木中,用作景名、匾名、陶情写性。汉字在园林景观环境小品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形象植入法、点缀修饰法、变形夸张法、寓意象征法。汉字在地景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空间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发掘空间。园林景观中借汉字元素的应用,抒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怀,诗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江南园林风格,在环廊立面或设施表面镌刻叠篆文字,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寄托于独特的建筑语言中。

3.2传统绘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绘画和园林景观设计对构图布局的讲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意境营造、空间结构设计和植物造景方面,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原理,采用水上放莲、高山栽松、岸旁植柳等中国画中的植物配置固定模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绘画元素,有助于提升景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原理的非深圳万科第五园莫属,充满变化的布局和谐而统一,高低不同、长短相异的白墙,虚实有别,与屋宇、林木、山石的构建,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独特的风格。

3.3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人物纹、花鸟纹、窍曲纹等,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艺术体系,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图案纹样的出现频率很高。“回形纹”也被应用于万科第五园的喷水池造型中,起到直中见曲的对比效果,水纹一圈圈扩散的特征与回形纹由内而外的“渐增”模式相对应。水池曲折的坚硬造型与柔软的水体互相衬托,意味悠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同的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取长补短,尊重传统和文化差异,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园林设计,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相互融合再生后,创造出饱含中国气息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5(2)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汉字;识字

汉字是每个人步入学堂,甚至没有入学之前都要接触到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历史的积淀,每一个人都要去学习和认识。也许在学习的后阶段学生会觉得很简单,但是每个人刚接触一个陌生的东西都是迷茫的,就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后阶段会认为一加一很简单,却忘了当初刚开始认识“一”的时候是多么难接受。教学生学习认识汉字是很困难的一项教学,学生处于什么知识都不具备没有任何能力的阶段,让学生对汉字有一些认识和了解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识字教学,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刚接触汉字的时候年龄小而且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复杂,从心里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教学。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对汉字感兴趣,比如先让学生看一些动物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动物的图片很形象,但是如果把这些图片都画到纸上去表示这些动物就太麻烦,那么怎样去表示这些动物呢?对于一些东西又该怎么在纸上去描述呢?对于一些事情去记忆人们总会去忘记,又怎样去记载呢?有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好奇,还可以找一些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看,引起学生对文字的好奇。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有动力。好奇是一个人开始探索一件事情的开始,学生对汉字的好奇会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去学习。

二、图文结合,有利于记忆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时就给学生在英语单词的旁边加上图片,便于学生对单词意思的记忆。对于学习汉字也一样,学生在小的时候学习说话,心里对一些词也是有记忆的,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个汉字怎么写,然后再拿出和汉字对应的图片,有图片的对照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某个汉字的意思。对照图片学生可以更快地接受这个汉字并对汉字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学生初次学习汉字还处于年龄很小的阶段,为所学的汉字加上图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图片后就会联想到汉字,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三、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时要想真正的吸收和巩固就要对知识加强练习,学生学习汉字年龄小,记忆力也特别强,但需要学生对所学的汉字进行加强练习。在现在的社会上,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需要人们写字的地方越来越少,很多时候用电子产品上的输入法代替了手写,所以人们渐渐地忘记了汉字的写法。因为这一现象的产生,电视台才为了提升人们书写汉字的意识举办了“汉字英雄”等节目。在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对汉字的练习,只有学生加强对汉字的练习才能深刻地记住汉字的写法和用法,真正的学会。什么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教学生识字也一样,在练习中提高书写能力。

四、加强学生发扬传统文化意识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汉字就是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字是作为中华儿女的基本。学生在对一切很好奇的阶段,对于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字是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汉字。同时,教师也要重视汉字的教育,老师的重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的重视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教学生学习汉字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汉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生只有首先学会汉字才能读懂语文,看懂数学的题目和讲解;汉字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只有认识汉字才能接触和了解其他科目的知识,如果不认识汉字就没有办法去学习知识。汉字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理应重视汉字的教学。

学生刚接触汉字,刚开始的学习定是不易的,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方法使学生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汉字。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产品上的输入法。针对这个现象教师更应该抓好学生学习汉字的工作,从小就让他们扎实地掌握汉字,重视汉字,让这个汉字传统文化继续流传。教师对刚学习汉字的学生的重视有利于学生长大后对汉字的掌握和运用,减少社会上汉字能力减弱的现象。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学生汉字教学的工作,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对学生加以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1]郎多闻.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第10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象形汉字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用方法

象形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成熟的造字系统和美丽的笔画结构,被视为艺术性和使用性兼备的文字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象形汉字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相关设计作品数量不多、传播不广、应用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元素,以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文化审美内涵。象形汉字蕴含的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纯朴的视觉语言、神秘的故事都能为新媒体领域提供优秀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一、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古汉字,即指距今两千年至三千年前我国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处于源头的汉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是象形汉字中最具文化审美特征的古文字,其中所具有的符号性意义与审美价值能大大地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质量。

1.提升新媒体设计的艺术内涵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总结出了六种造字方式,虽然纯象形字的比例并不是最多的,但诸多研究都称象形是造字之本,文化之源。在汉字的造字方法上,象形的造字是更具有意向性,在笔画和构成上都呈现出线条化和图案化的表现①。这种对形态的概括和归纳,形成的既便于记忆的文字,也是具有魅力的符号。象形汉字是东方记录历史、文化的起源,它扎根于三千年前,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原本在龟甲、兽骨上、在青铜器上被记录。如今进入数字时代,它的呈现媒介更加多样,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元素可以在新媒体设计中应用,它的艺术表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在新媒体创意设计中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形汉字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识别、使用的古文字。利用新的形式,象形汉字能够迸发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目前,象形文字的研究集中在识别和勘误,象形文字被发现了四千字左右,可识别的一千四百个左右②,这些字多数是多意字,但有关象形汉字的设计研究不多,象形汉字的使用没有与时俱进,不能随着时空变幻下的审美趋向、社会意识形态而变化③,造成了了解象形汉字人群的断层。在新媒体中的运用有利于象形汉字的传播,进入年轻人的群体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播=记录=传承,这种“传播”是把过去用甲骨、用竹简、用纸记录的象形汉字,设计在屏幕上、投影中、三维空间等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使其延绵不息的传承下去。

二、象形汉字在新媒体中的设计原则

1.识别性原则新媒体设计要传达信息,即设计的可识别。多数以汉字为主题的新媒体设计都会涉及到识别性,无论是应用象形汉字的字义、字形还是笔画,都要确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识别。对于观看者来说,象形汉字还是比较抽象的,让观众能够明确地识别出象形汉字元素,才能够帮助建立联想,了解具象的汉字,明确设计的意图,最后引申出观众的思考,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受象形汉字字库的限制,有些字比较相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取舍。象形汉字中的月、夕和肉,就只有线条曲折的区别,使用这种能指区别不太明显的字体,就要用笔画取舍以达到准确使用的效果。如在汉仪陈体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设计(图1),月字选取的是甲骨文中“月”字的写法,夕字是在甲骨文“月”字的基础上去掉一笔,因在甲骨文造字中“夕”代表不全的“月”,所以选取了金文中“月”字的结构,“肉”字则选取了篆文中的结构作为字形,形态上更像隶书中的“肉”字。在甲骨文书法中,已经在字形的处理上达成了共识,在不违反字体的基本结构和造字规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借用和删减,对不太能区别的字型进行适当地变形,在符合造字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艺术效果④。

2.交互性原则在可识别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受众对象形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去设计交互行为,多交互的设计趣味性强,观看者能够直观体验和感受,会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感。交互设计里包括沉浸感的体验,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感知一个创造者构建的环境中,增加观赏者的体验感和观赏乐趣。如的设计作品《地书》把参与者输入的汉字变为图形符号,利用计算机的整合把字变成图形,增加了作品的交互性。新媒体注重对接受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就把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变为信息的互动传播,在象形汉字的设计运用中利用这种“交互”的联系,可以引导受众持续的参与互动。

3.审美性原则象形汉字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其字体结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在运用中要传承下去。但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中运用并不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而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做到把具有审美意蕴的象形汉字和现代化的形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造成元素的堆积,这样会使受众审美疲劳。在设计时要考虑作品的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从外形、结构、质地、色彩等多元的视觉要素来考虑其艺术性,从而带来观者审美的愉悦。

三、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1.象形汉字字义的应用字义,即把象形汉字作为字体使用,可取字的原意和引申义。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中,象形汉字包括单字使用和编排使用。就可识别性来说,作为单个汉字使用比组合更易识别,因为作为一种符号,它的意向比较丰富,一个能指符号的所指范围比较广。如汉仪陈体甲骨文的宣传H5《甲骨也嘻哈》作品,就是以字义为主,“汉仪字库”、“可口可乐”等霓虹灯牌,使用的就是甲骨文字体,创新的基础上有民族传统特色。总之,准确了解字的本意和引申含义,取本义和引申含义是合适的,但只取形态上相似的字却不了解其自身含义的生搬硬套就失去的传达信息的意义。

2.象形汉字字形的应用象形汉字的字形具有鲜明艺术特点,字形在设计中多作为图案使用,可对字形进行重构、组合。因象形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和结构,会使设计通俗易懂,简洁明确。选取象形汉字的字形作元素的设计可对字义进行模糊使用,重视图案化的表达。陈楠设计师团队的《生肖甲骨文》表情包设计作品,充分运用了象形汉字的字形(图2),如“牛气冲冲”的设计就是把象形汉字中牛字的结构图案化变成一只“牛气冲冲”的牛头,强化了组合字的图形化和文字图形象征。另外,象形汉字因其载体的不同,字体的形态也有区别,甲骨文的笔画较细,多是生硬的直线,金文却有流畅的线条和笔触⑤。这种字形上的差异,在应用时具有创意空间。如北京奥运的系列标识设计就是以篆文为基本结构,兼具金文字体特征,通过现代图形的设计简化,使标识容易记忆、方便使用,通过特有形态达到形意统一。

3.象形汉字笔画的应用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笔画,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多样,笔画多数是作为零件来组合使用,可以和其它字体相结合使用,进行变形和套用。如日本设计师井口浩太动态汉字的设计中,“布”字中间的笔画就变成了日本象征性的门帘,镜头推进一个个门帘后面。除了对笔画的变形外,还可以进行笔画的组合。如《我执》的字体设计动态海报,通过钢琴键的弹奏,掉落下一个个书法笔画,利用汉字的笔画和无声的钢琴键的演奏,创造出画面的节奏动感。象形汉字笔画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太过浅显的使用会造成“貌合神离”,忽略对象形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属性的设计,就像是无本之木,缺乏文化深度。

4.象形汉字载体的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大致分为两种:龟甲、兽骨记录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记录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的载体,也是象形汉字中所包含的元素,它们很具有标志性,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该载体的文化寓意。如顾鹏的甲骨文海报设计,运用了甲骨的载体作为主体,此应用方法也出现在标志和会徽设计中,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中国传统印章作为主设计元素,利用历史沉淀下来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数字媒体设计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案例,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进行创意。象形汉字的载体除了甲骨和器皿,甲骨的刻法和金文的铭文排列方式也都适用于新媒体艺术设计中。

5.象形汉字故事的应用象形汉字因其久远的历史感和神秘感,具有一些传播已久的故事,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开始萌芽,天地神鬼为之震动。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甲骨文被王懿荣在中药铺的药材里发现时,文化之火的重新复燃⑥。这些故事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应用较少。开发中国传说故事用作交互绘本或者游戏的背景,可以引出庞大的故事体系,如在传说中仓颉有四目,造字时引发奇观,故事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数字,所以尚有许多未知可以创作。故事的应用能够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如何运用中国已有的故事进行创作和延伸才是输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如在妇好鼎上歌颂的女性形象“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统帅和女性政治家,她的故事正是象形汉字记录下来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甲骨卜辞上,在青铜铸成的鼎器上被永远保存了下来,但是却在现代人的记忆中遗失。通过把传统的故事和新媒体艺术进行结合,能使这些动人的故事呈现给观者,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设计才会更具丰厚地文化内涵。

四、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象形汉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设计中,提升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体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从传统媒体静态的传递信息逐渐到注重动态化、交互化的体验,因此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也需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设计。当代文化产业异常繁荣,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符合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象形汉字本身除了形式美以外,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意境,与新媒体的结合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蕴含了象形汉字元素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使设计的水平提高,更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单一媒体的设计作品已经没法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转变的趋势,象形汉字通过利用新的形式,能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传统文化讲中国特色的故事,能够打破地域局限,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受众,提高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力⑦。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多种形式可以扩大象形汉字的传播范围,象形汉字被遗忘了太久,以新媒体艺术作为载体,不仅仅是记录象形汉字,象形汉字也随着被记录能够持续的传播,有记录有传播就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结语

第12篇

【摘要】汉字作为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是丰富且迷人的。本文主要从传递信息、艺术性与品牌性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鼓励大家在今后的视觉传达作品中充分发挥汉字这一极具传统特色元素的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汉字;传统文化;表现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色彩和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是进行信息传达的主要元素,也是视觉传达的三大符号体系。与其他两个视觉元素相比较,文字符号的优势又显得极为突出。当今的设计中,文字作为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之一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再设计来表现作品,它的作用是其他设计元素无法取代的。根据人们的视觉经验,文字符号的出现就会向观者传递与之相对应的“视觉符号”,这样作者表达的内容就一目了然,能够准确而又清晰的传递信息。在平面设计之中可以很好地表达某种特定抽象的概念和内涵,与其他两种元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互补。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是文明的象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有重大影响的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以及神秘的玛雅文字。但除了中国的汉字,这些象形文字都先后的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了。

一、汉字的特殊性

中国的汉字是由现存的最古老的、存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它最初就是纯粹利用图形来当做文字使用。受文字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偏具象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使中国人擅长于形象思维。所以,从古至今,对图形的掌握以及意境的追求的特点体现在我们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和方面。中国汉字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汉字有着丰富的表情,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字的意义,变化成各种物,最后又回归到汉字诞生的原点。不仅表音、表形,还表意。这种意、音、形相互联系,注定了汉字的特殊性。这使得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

二、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

文字的主要功能虽然是作为人类语言的记录,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本身所形成的作用却是不仅限于此。作为设计元素,他的表现也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一)汉字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说明性文字,在视觉传达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图形和图案的方式表达一定含义。“一目了然”即是文字尤其是象形文字的最直观的描述。与口语相比较来说,文字更加清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文字还起到辨析方向的作用。比如在海报、书籍等上面写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汉字(例如:古蜀、红山、良渚),我们通过阅读文字可以间接的想象到这些文化的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字是文化传承与信息传递的不二载体。

汉字还具有多意性,这种特性尤其在广告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语可以双关,这使得广告语为广告本身增加了很多趣味性,也加强了广告本身的记忆点。

(二)汉字的文化艺术性

最早的文字并不是现代意义书写的文字,而是用特定的方法来记录的。文献中记载的记录方法就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直到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才慢慢形成了现今的现代文字。所以汉字字体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属性。

中国的汉字在甲骨文后继续不断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刻在甲骨之上,到汉代刻在竹帛和纺织品上,再到造纸术发明之后,终于形成了白纸黑字。从最初的“象形”慢慢地发展成为由线条构成的方块汉字。从甲骨文到刻在青铜器之上的“金文”、李斯对文字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的规范统一的小篆,还有民间形成的“秦隶”,在汉展起来的汉隶,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书写出的楷书,以及宋代毕舁改进活字印刷术而产生的“宋体”,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这些汉字字体各有千秋,或古朴端庄,或洒脱自如,构成了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视觉传达的表现中,二者作为非常优秀且有特色的设计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让人直接地感受到“中国特色”,再没有比汉字更“中国”的元素了。

(三)汉字的民族性与品牌性

文字作为—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的载体,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明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也是意义非凡。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高度结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汉字在很多地方很直接的就能体现出地域特色,它是有感情的,既具有我们思想感情的抽象意义、音韵节律,又具有结构完整、章法规范、变化无穷的鲜明形象,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强大。既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画面感和心情,又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文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在做设计时,我们就要充分体会传统文化与文字之间的关联。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汉字作为主要元素进行再设计逐渐多的被运用到品牌商品或者活动中去。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运用“京”字的篆刻形式设计为一个标志,同时又是一个舞动的人的图形。既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强调了中国举办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奥运会,又表达了“舞动的北京”的盛情邀请,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它将中国悠久的“艺术文化内涵”融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洪流之中。这是一个具有民族性的世界品牌,是中国独有的品牌。

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文字符号表意准确,不会产生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图形和色彩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的问题,这种能提供最准确无误的视觉信息的作用,再加上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姿态万千的字形,使得它在今天的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它所具有的内在的、明确的含义是图片等其他符号很难表达清楚的。文字符号的缺少会导致作品意义传达产生歧义,而当前平面设计就存在为了追求图像创意,而忽视了文字表达的设计误区,并且还多了一分为了表现传统文化而滥用文字的做作。

总之,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一些传统文化被人们重视的同时又渐渐地被遗忘,特别是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汉字。由此我们作为当代汉字的使用者,传承汉字文化对我们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传承汉字的同时也是我们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领略国学瑰宝的极好机会。因此在今后的作品中充分发挥文字这一极具传统特色元素的作用,可以说是我们未来需要一直学习且多加尝试的方向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著,李建华、杨晶译.造型的诞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

第1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传承,而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则肩负在我们年轻的一代身上。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之中,使小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开展猜字谜游戏,体会汉字的趣味

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尝试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去搜集并编写一些简单的字谜,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能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猜字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有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小学生知道猜字谜常用途径,即组合、象形和意会三种方法。

组合法是根据已有谜面上的暗示,把原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以加或减的形式,使之可以组合成另一个字。例如“西安一住三星期”,就可组合成“醋”字。象形法则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将其笔画比拟成某一事物,继而对此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得出谜底。例如“四个开间四个窗”则为“噩”。意会法则要求猜谜者根据谜面的意思去思索和联想,最终才能得出谜底。例如“河心桥墩”(打一常用成语),根据谜题的要求,谜底就是“中流砥柱”。又如,教师在教学“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则可编写这样的字谜“分田分到帝王家”,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噩”字。

2.利用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

在日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汉字的谐音,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独特魅力。在一些古典诗歌、歇后语和对联当中就有很多的谐音字,其中在歇后语中是最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对谐音歇后语进行搜集,并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例如“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领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变化这一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小学生先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演变历程,并知道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此时,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可以借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图并说说它们都像什么,在演示了牛、羊等汉字的演变历程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形字,它们也是我国汉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在这之后才逐步地从象形文字慢慢走向符号化的,为了书写的迅速和便捷,其笔画也越来越简单。而通过这些认识和对汉字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二、传统文化在古诗歌教学中渗透,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1.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结晶,需要学生借助于有节奏且富于感情的诵读、吟咏,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知诗歌所表达的形象,继而来领悟其所传达的情感。

2.在诗歌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美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除夕、春节、上元节(即元宵节)、寒食节、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能在重阳节时,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汉语的博大精深,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继而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故事 多媒体 礼仪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涉及较少、理解不深的状况。在课堂教育方面,对此方面的教学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热情,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如今“国学热”,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了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里面明确说明了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并且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特点,才能言之有物地进行教学。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留存在全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人文文化。在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迫切性已经显而易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使命。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技巧进行阐述。

一、故事教育法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教育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一)汉字故事与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有所减弱。汉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推动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汉字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并且深入消化吸收,成了汉字教学中的瓶颈。

笔者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利用汉字故事来开启传统文化教育,并逐步深入诱导学生理解汉字,进而逐步体会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讲汉字故事。汉字故事不仅有利于体现出汉字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去体会汉字的创造和演进,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体”。

例如,在教“学”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学”字最开始的字形就是一个人用一只手不停地往一个敞开的容器中放置薪材。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拾柴火,他在劳累、寒冷中不停地寻觅,不停地积累。他拾到之后就放到一个敞开的柴堆中,柴火一点点积累,越拾越多。这个寻觅、捡拾、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也就是说,“学”字就是积累的意思。在教“习”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习”字最开始的字形是一只雏鸟拍着两个翅膀在飞的样子。然后,教师可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雏鸟克服种种困难,不怕失败,一直不停地拍着翅膀学习飞翔。这种不断实践,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习”的意思。这样,教师就利用这两个字的本源和字形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汉字造字以及传统文化根基的兴趣。

(二)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往往有古文篇目,更不乏古文名篇的选读,而古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最易感觉枯燥和无趣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文的流畅文风和深切内涵,而又习惯古文语法习惯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到文章的知识点以及体会到蕴藏其中的深刻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史记》篇目的时候,教师可以有趣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在管理邺县这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老百姓,便巧妙地利用归谬法来为民除害,制裁了官绅和巫婆,破除了当地陋俗的。然后,教师可将古代的陋俗和现今结合起来,将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说用这个故事鲜明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历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先民的智慧和理念。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依靠多媒体来展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艺术成果。如各种根据上古传说、英雄故事、历史典故改编的动画片、电视、电影等等。比如,在教学涉及春秋战国时吴越之间纠葛的诗词或者成语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眉间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典故有更多的认知。

(二)培养创新,引发思考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应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反馈,并按照大纲要求,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分明、一致协调。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方面,尤其要注重课前的精心设计、筛选。在选取的素材方面,我们应力求具备相当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路,诱导学生创新思考,使学生能在传授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可以在现今生活中应用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高效率,广泛涉猎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方面也十分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军事、农耕、水利等无所不包。所以,在教学这些方面的古文、诗词时,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给学生讲解清楚,也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

三、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

(一)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缺失

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在当前教学中几乎是空白。然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的重要一部分也在这个方面,但是现今的教育在这方面却几乎丧失殆尽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展,教授古代传统礼仪已经成为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中迫切需要的一部分。

(二)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方式

传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也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讲述中,而应将传统文化的讲述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学校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巩固住课堂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对相关节日、礼仪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教师可给学生讲解盂兰盆节、端午节、上巳节相关的传说和习俗,并组织学生在这些节日时进行课外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理解更深刻。

诚然,要学生了解并欣赏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先深刻体会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讲授时中肯深切、收放自如。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师莫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第15篇

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汉字教学,它滞后了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汉字形体结构比较复杂,字与字之间的区别性大,容易辨认、但书写起来很困难。导致留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总体教学质量。通过笔者调查发现,让学生爱上写汉字一直都是教师很头疼的部分。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很少有学生喜欢写汉字。学生要么是不写,要么是能写拼音就写拼音,绝对避免写汉字。如何让学生爱上写汉字是近些年来汉语教师一直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2014年12月份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笔者是其中之一)去辅助河北中医学院开办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时,大部分留学生都对书法非常感兴趣,时不时的就会拿起毛笔尝试书写。用毛笔写字带给大家一种新鲜感。这也激发了笔者的灵感。汉字具有形体上的可视性和超越具体形象的意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书法教学对汉字教学的促进作用。如果在教授学生汉字书写时适当利用毛笔给汉字课堂锦上添花,不但让学生体验到汉字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语言教学与知识文化结合

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交际文化,一类是知识文化。书法应属于知识文化的范畴。这类文化一般是通过选修课或者文化展示的方式进行传授。若是在语言课上过多涉入知识文化,则会故此失彼,走入误区。所以我们要找到语言教学与知识文化教学的结合点。应该以语言教学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传授多少文化知识为出发点。笔者在这里对提升学生汉字书写兴趣进行了设想,将书法与汉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书法进行汉字书写教学,并不是要讲授多少关于书法的文化内涵,而是借助书法的插入让学生更加了解汉字,以传统文化形式为载体,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书写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汉字书写效率,增强汉字学习效果。

二、利用书法来有效提升汉字教学效果

1.使用得当。把书法引入到汉字教学的课堂并不是要让学生正式的上书法课,学习书法相关知识,所以不可能每节课都要用毛笔进行汉字练习。什么时机巧妙地把毛笔引入课堂教学也是需要注意的。如果从始至终每节课都让学生去用毛笔参与练字,那就和上书法选修课没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当然也就不能达到提升兴趣的效果。教师要抓住时机,在合适的课程当中适当的引入书法,让学生感受毛笔的乐趣最好。

a.例如:当汉字教学开始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书写汉字情况,有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不愿意写汉字或是书写汉字不认真的情况,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把毛笔领进课堂,让学生认识软笔,产生新鲜感;并初次感受软笔和硬笔书写效果的不同,让学生爱上写字,提高写汉字的乐趣。

b.再如:当讲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时,如“春节”相关传统。教师可以先展示比较简单易写的对联内容,让学生先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准备好对联用纸,利用毛笔让学生学习写对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书写规范一些,写完可以给大家进行展示。相信学生在写春联时肯定会比平时的书写要认真的多。

c.还有:当某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汉字枯燥无趣或难度较大时,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毛笔,尝试在不同材质上书写。如宣纸,硬卡纸、树叶上、布料上。如此学生不仅会感受到书写汉字的乐趣,也会集中注意力,尽量把字写好,从而增强了记忆,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2.因学生是初次接触软笔,所以教师需要课下多花些心思每次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每次给学生带到课堂上的都是惊喜,一下子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这节课带来了毛笔,下节课带来了树叶,某节课又带来了“福”字,对联。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充满了期待。或者教师也可以提前一节课给学生布置所要带的材料,比如说让他们去收集树叶第二节课带的课堂上来。但事先不要告诉做什么,等到课堂上进行尝试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有意思。

3.学生对于软笔的使用会有很多新鲜感,但在写字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学写汉字不容易,中国人写毛笔字之初都不一定能写好,更何况是外国人。所以教师要有耐心去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课堂书写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需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写得比较好的字,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错误也是需要纠正的,该规范的是必须要规范的。还有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太大的难度, 不然学生先被困难吓倒了,下次肯定不想再写了。

三、结语

以适当穿插书法的形式进行汉字教学,可以给汉字课堂注入新鲜感,能活跃课堂,克服学生对汉字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但教师始终要谨记所上课程是汉字学习课,书法的穿插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哪些课适合穿插,穿插练习书法要占用多长时间,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想在汉字课堂教学中穿插书法,教师的书法功底必须过硬。否则可能效果没达到,反而起到反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书法的相关知识,也不建议穿插此方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对课堂教学发挥作用, 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学生的传播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勇主编.《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