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的分级管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以某大型全球制造企业西安分公司(文中简称A公司)为研究背景进行分析,A公司是一家集销售、生产、研发、计划、售后于一体的大型制造公司。A公司实施SAP R/3系统之初,为了便于系统功能测试和加快项目进度,大多复制其他公司的角色,给用户分配了不合理的权限。而系统上线后,为了数据的安全性及操作的安全性,企业应制定周密规范的权限管理方案。本文从日常运维中权限控制的角度出发,详细的阐述了SAP权限控制的原理及规范化管理的步骤,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控制,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关键词:
SAP权限控制;角色;数据安全;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1102
1 引言
SAP/R3是全球领先的ERP软件,该软件本身就有一套完善的系统权限管理方法,对企业组织机构变化、人员变化引起的权限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对事物代码,授权对象,角色,岗位的设置进行分析,分析了从企业实施到后期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问题,并提出详细而周密的解决方案。
2 SAP R/3的基本概念
2.1 SAP R/3系统基础架构
SAP R/3从系统集成方面包括生产系统(PRP),练习系统(YRP)、质量保证系统(QRP)、开发系统(DRP)。SAP R/3从功能模块划分,可分为SD、PP、MM、FI、CO等多种模块以及多种系统创建了一个二维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二维组织架构
2.2 基本概念解析
(1)角色(ROLE)。
角色通常可分为单一角色(Single Role)和复合角色(Composite Role)。单一角色(Single role)是指事物代码的集合,也包括事务代码所要求的权限对象、权限字段、字段的值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具有该角色的用户访问数据的范围。
复合角色(Composite role)是指单一角色的集合。以用户每个具体操作为权限的基本单位设置单一角色。由单一角色组合的复合角色多为用户的岗位权限
(2)授权对象(Authorization Object)。
在ROLE和TCODE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概念“授权对象”,它能够定义角色中包含的事务代码的相关控制值,包括禁止和允许某种操作。
(3)事务代码(TCODE)。
事务代码也叫TCODE(Transaction Code),是在SAP中进行某种操作的命令。例如我们可以使用XD01创建客户。事务代码是由ABAP语言编写的程序来具体实现。
(4)用户、角色、授权对象、事务代码之间的关系。
一个用户可能有多个复合角色,复合角色由单一角色构成。单一角色包含了若干权限对象,权限对象包含了若干权限字段、允许的操作和允许的值。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复合角色与单一角色构成关系
下边我们可通过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
图3 示例图
如图3所示,在Single role:ZSP_CN60_MM_SUBCON下有很多权限对象,如M_MSEG_WWA。权限对象包括Activity和约束条件。Activity允许的值(Field Value)存放的就是允许操作的代码,01代表创建、02代表修改、03代表显示等;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工厂、销售组织、利润中心等。
其中有个特殊的授权对象S_TCODE,该权限对象的权限字段叫“TCD”,该字段允许的值(Field Value)存放的就是事务代码。
3 A公司的SAP权限管理现状
3.1 A公司SAP权限管理的实现方法
A公司的SAP权限管理是基于角色管理,关键用户收集最终用户的需求,提出权限申请。权限开发员可通过自定义、复制或继承的方式基于根角色来创建派生角色,派生角色的权限会与根角色中事务代码相同,但操控数据范围值小于根角色。系统管理员新建账号,系统默认新账号的权限是空白的。总部权限管理员通过复合角色将不同的权限授予不同的用户。当给用户加某项权限时,权限管理员会会用户主记录中的授权信息进行权限检查,主要是对互斥权限(CCA)和重要权限(CUA)检查。若检查通过了,权限管理员就会给用户加上相关权限,否则,就终止事务处理。其中权限开发员、权限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都由德国总部人员负责。权限管理的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权限管理的基本流程图
3.2 A公司SAP权限管理存在的风险
自2012年实施SAP以来,公司的经营管理有了明显改善,然而由于上线之初对权限设计不合理及内部顾问人员变动、工作交接不全面等原因,导致A公司权限设计不规范,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
(1)人员角度的权限风险。
首先A公司的顾问及权限管理开发人员都由德国及印度的同事负责,由于时差及语言交流问题,造成效率低下及理解偏差的风险。其次A公司的关键用户参与了SAP系统上线、岗位角色设计的全过程,但由于岗位调整及人员流失,工作交接不彻底,导致新的关键用户对权限的认识不够,盲目的申请增加新的角色。最后A公司的系统后期运维工作由IT部人员兼任,由于IT部门人员不足,且对公司业务不熟悉,无法制定合理的权限审计方案,造成最终用户操作的合理性的监督缺失的风险。
(2)从角色设计角度的权限风险。
角色设计不合理,导致用户权限过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A公司只允许给用户授予复合角色。这样做的好处是操作方便,便于后期权限的控制,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复合角色的权限过大,例如计划部门维护看板的岗位,既有“显示看板又有修改看板”的权限,当用户跨部门或跨公司来申请的“显示看板”的权限时,由于复合角色的设计是基于岗位的,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角色给用户,这时只能选择开发新的权限或者给用户“修改看板”的权限,后期需要频繁的新增复合角色或者给用户过大的权限。
二对机密信息的权限没有限制。例如成本价格,没有对各个部门的T-code MM03的object加以限定,导致很多部门都能看到成本价格等机密信息。
4 授权风险控制的解决办法
4.1 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建立健全的权限监督机制
(1)制定合理的人员管理政策。
首先集团总部应减少集权,实行人员本地化管理,减少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权限操作错误的风险。其次企业领导应重视关键用户,建立合理的奖励措施,减少人员流失,一个部门应至少有两名关键用户,跨部门之间应多组织培训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共享,减少因关键用户流失而造成的授权风险。最后为减少IT人员因缺乏业务知识而造成监管不当的风险,应由部门关键用户及IT人员共同制定一套合理申请及监督方案,明确哪些为核心权限,加强对核心权限的控制。
(2)建立以核心权限控制为重点的监督机制。
①不相容权限控制(CCA Control)。
基于权责分离的原则,应禁止存在CCA,对于会引起CCA的授权,应该将此工作分给两个人去完成。如VA01(创建销售订单)及FB01(凭证过账),ME21N(创建采购订单)及MIGO(收货)等。
②重要权限控制(CUA Control)。
除了规避不相容权限失控产生的风险之外,应对系统中一些重要的权限加以严格控制,建议每半年做一次最终用户对核心权限的操作记录抽查。重要权限主要包括:客户主数据维护权限,价格主数据维护权限,创建采购订单权限,货物移动权限,系统管理权限,开发权限,超级用户权限。
4.2 设计精细化的角色配置方案
①测试优先原则。
除非特殊情况,权限设定不允许在正式环境直接更改。一般都是在测试环境修改、测试成功后,再传到正式环境。
②根据业务合理设计角色。
角色的设计应秉承最小授权原则,严格限制访问机密信息的事务代码。角色设计应基于公司业务,由各部门领导监管本部门角色使用。另外,角色的除了考虑本部门特定岗位外,还应为部门外操作人员的设计权限较低角色,避免以后角色的大量开发或授权过大。
5 结束语
SAP R/3系统的权限配置及日常运维中的权限控制,在企业信息安全及风险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每年内控重点审计的内容之一。一旦权限管理不当,很可能使公司承受巨大损失,因此分析权限控制的原理及设计日常运维中的风险控制的解决方案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内部控制;博弈分析;评价方法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对其进行了增补。该框架认为: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下列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测(Monitoring)。自COSO报告以来,内部控制框架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在此基础上,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对内部控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2004年4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扩展,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7年3月,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问世,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者们关注目光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规范与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问题上。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印发,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COSO报告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对其借鉴主要体现在: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5要素框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
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问题上,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途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内部控制旨在风险管理,它对风险管理起着重要作用,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就是管理层应采用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并进行内部控制有效评价。
不少学者主张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其中,有学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一个程序,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之中,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只有与风险管理相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制度安排,具有特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补充企业不完备契约。对于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是促进和推动内部控制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最终动力,笔者认为,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内部控制发展和推进的本质。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博弈分析
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这组契约通常又是不完备的,使人们之间交易产权存在较大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风险而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一个风险监管机制。
(一)参与者
博弈双方为相对于离企业“较近”的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是董事会和经理层);另一方是相对于离企业“较远”的要素投入主体(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在这两方的博弈中,双方均为理性人,也就是说在做出决策时考虑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期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二)基本假设
假设1:经营者的策略(寻租,不寻租)。寻租,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不能有效实施时攫取额外租金;不寻租,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有效实施时正常的寻利行为。
假设2:要素投入主体(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实施的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要素投入主体投入人力物力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使其起作用;不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要素投入主体没有投入人力物力导致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不起作用。
假设3:企业总体经济利益为I,经营者正常经营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为A,要素主体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所投入的成本为B(并假设,只要投入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就能控制寻租行为的发生),要素主体没有投入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所发生的损失为C,而经营者为自己谋取的寻租利益为D,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发现寻租行为对经营者的惩罚为E(并假设,只要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机制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就一定能被发现)。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三)博弈分析
假设用P表示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寻租概率,用θ表示要素投入者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的概率。当经营者正常寻利行为的概率为1-P,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非常寻租行为的概率为P时,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θ=1)和选择不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θ=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θ=1)=( I-A-B-C+E)×P+(I-A-B)×(1-P)
= EP-CP+I-A-B ①
E(θ=0)=(I-A-C)×P+(I-A)×(1-P)
=I-A-CP②
当E(θ=1)=E(θ=0)时,P=B/E③
当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为θ,经营者在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时选择正常寻利行为(P=1)和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选择非常寻租行为(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P=1)=(A+D-E)×θ+(A+D)×(1-θ)=A+D-Eθ ④
E(P=0)=A×θ+A(1-θ)=A⑤
当E(P=1)=E(P=0)时,θ=D/E⑥
由③可知,当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寻租概率等于B/E时,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所获得的期望经济利益等于选择不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所能获得的期望经济利益。当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非常寻租行为的概率小于B/E时,则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就会小于选择不投入人力物力致使其不能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因此,要素投入主体最优选择就是不投入要素从而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同样,当经营者在内部控制风险监管不能有效实施时的寻租概率大于B/E时,对应的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就会大于选择不投入要素致使其不能有效实施的期望收益,因此,要素投入主体必定会选择投入要素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能有效实施。
由⑥可知,要素投入主体选择监督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等于D/E时,经营者选择寻利和寻租所获得的收益是相等的;当要素投入主体选择监督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小于D/E时,经营者选择寻租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寻利的期望收益,因此,经营者将有可能冒险选择寻租;当要素投入主体选择监督投入要素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大于D/E时,经营者选择寻租行为的期望收益小于选择寻利的期望收益,因此,经营者必定会选择寻利。
将③⑥结合可知,在给定各个博弈方基本假设的前提下,要素投入主体会选择D/E的概率选择投入要素有效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而经营者以B/E的概率选择寻租。显然,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发现寻租行为对经营者的惩罚E与经营者选择寻租的概率成反比,惩罚E越大,经营者选择寻租的可能性越小;并且,实施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发现寻租行为对经营者的惩罚E与要素投入主体选择投入要致使内部控制风险监管有效实施的概率成反比,惩罚力度越大,要素投入主体就不必要花费更多的要素投入内部控制风险监管。因此,要素投入者可以通过加大惩罚力度来加强对经营者的风险监管。
三、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评价方法
加大惩罚力度对预防经营者的寻租行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控制风险的根本还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监管机制。传统的内部控制的评估方法有调查表、文字描述、流程图等,但这些方法的缺点已明显暴露。近年来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方法有标杆比较法、风险矩阵法、控制自我评估法等。
(一)传统的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方法
传统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方法主要描述和分析内部控制机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以及在完成所指派职责时的执行效果。其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所遵循的逻辑顺序是“控制风险评价控制目的是否实现”,可见,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反馈,在确认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之后,提供信息以帮助管理层增强和完善内部控制。这种事后的评价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滞后的方法,而不是“未雨绸缪”预防式的方法,这些方法无法根据企业目标考察风险,也未能根据风险安排相应的措施以控制风险,因此,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现代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现代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同时将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确定审计重点,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从而保证要素投入主体的利益。基于此,以下介绍几种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方法。
1. 标杆比较法
标杆比较法(benchmark)就是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美国ALLTEL公司运用了此种办法进行内部控制)它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或确认自身所在行业的最佳实务。
其次,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实际情况并将其与最佳实务进行对比,用定量或定性方式评估差距。
2. 风险控制矩阵
风险控制矩阵(Risk and Control Matrix, RCM) 是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经营目标、风险与控制之间的联系,为确保审计建议能针对重要的风险而建立的一张工作表,如表2。
风险控制矩阵是差距分析和审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文档。RCM为公司相关的风险、需要达到的控制及当前控制状态等提供了一个控制范例。
3. 控制自我评价法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ontrol Self-assessment,CSA)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体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观念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价法是在1987年由加拿大海湾资源有限公司首先采用的,是一种来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新方法,是由组织成员在内部审计机构的推进和协助下评估组织活动的风险和控制的过程。
CSA强调内部控制系统既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也不仅仅是高级管理层应关心的问题,相反,应该把它看成是所有雇员共同的责任。控制自我评估体现了应该最先询问那些参与了风险评估过程以及执行了整个控制过程的人,它所包含的不断改善与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非常匹配,与整体协作的概念及群体学习的模式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发展到今天,国家政府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在不断改进,其指导性意义显而易见。在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各种评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更新,力求更大程度地促进企业发展,保证要素投入主体的经济利益。内部控制的发展和更新,将更好地强化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有效要素投入者的利益,更好地评价经营者经营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斌. 从内部控制到风险管理.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1).
[2] 林荣.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浅议.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
[3] 张淑慧.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4] 孙斌. 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现代商业,2008,(21).
[5] 郭群,吴惠吟.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2).
[6] 陈元芳. 我国近代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学习月刊, 2008,(6).
[7] 高岩芳. 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战略性考虑. 管理,2007,(11).
[8] 何芹. 内部控制评价的比较分析. 财会通讯,2005,(11).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分析风险控制
前言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及生存的关键,其掌控着企业的经营命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到位,将引发企业的资金短缺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利用率的风险等,进而断开了企业的资金链,导致企业的支付能力丧失,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应选择合理的财务指标,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以增强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
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资金的安全风险、短缺风险以及使用效率风险等。其中资金的安全风险即为企业的资金被欺诈、挪用及贪污等。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比如未及时的实施内部牵制原则,或者一个人同时担任不同的职务等。其次,资金的短缺风险为企业未能及时筹集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造成企业错失了供应商提供的折扣、现金以及低价等,导致企业的出售项目亏本以及无法及时的清偿债务,影响了企业的信用。最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风险则为剩余现金取得的收益低于贷款的利率。如某个企业的现金需用量最低是80万元,而其每天的现金余额是100万元,其中的20万元则为企业资金多余的部分。若将这多余的部分存入银行,其利息的收益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就此出现现金的使用效率风险。因此,当某个企业出现大量的资金以及高额的银行借款时,不是本身的行业特点或者经营战略造成,就是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风险。
二、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一)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因而采取激进的筹资方法。具体表现于:企业过多利用短期或者临时性的负债方式进行筹资资金,以满足企业长期流动资产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生存压力,进行巨大投资,尤其在发现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成本,或是行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时候,易于产生激进或者冒进的投资行为。
(二)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及重大投资的惨败
企业的负债过多、应收账款的回笼未准时以及因货币资金不足而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等,这些均是企业无法准时筹备资金的因素。由于企业未能及时筹措资金,其债权人将采取强行拍卖资产的手段以抵偿企业的债务,不仅使企业的资产缩水,还断开其资金链,影响生产经营,甚至导致破产。与此同时,企业进行生产项目、商贸活动以及证券市场等重大投资,造成企业的投资资金严重超额,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使企业的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再次投资,导致其破产。
(三)财务信息的失真
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表现于:多数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以及不及时等方面。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未能获取确切的财务信息,以及未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造成企业汇总的财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以及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甚至有些会计报表掩盖下级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
(四)资金的使用率低
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的分散发生矛盾,并且此矛盾已成为当前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问题。在企业的分公司中,出现较多的多头开户现象,企业的资金管理失控。企业未重视投资决策,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发展目标及财务,进行盲目投资,使企业的投资损失惨重,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资金的过分沉淀、库存占用率高、负债过多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缓慢等,这些现状均使企业的信誉与赢利能力降低。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内部资金的控制制度
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控制内容主要有: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内部审计以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制度等三个方面。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建立资金的分级审批权限及标准,按照审定的资本性支出以及现金流量的预算进行支出安排,严格限制企业的对外投资权以及对外担保权,并配置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风险预警系统。
(二)加快企业的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
企业应及时进行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处理,严加控制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增长速度及规模,以加快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率。努力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快生产环节的流转速度,以减少生产过程的积压。企业在做好销售预测的同时,坚持根据销量决定产量的原则,根据其生产计划,以确定合理有效的库存水平。企业开展创新的营销模式,不仅能提高预收款的比例,还减少了预付款的金额。另外,企业建立健全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管理货款的回收,正确落实催收责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结算、合同签订以及款项催收等,有效加快企业现金的回流,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三)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通过精确的预测编制出高水平的预算,尤其是现金的预算,其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现金储备量,而且有效掌握企业多余资金的利用率。另外,企业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企业根据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能力,进而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平衡了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机会成本以及坏账成本等关系。
(四)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统筹利用
进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统筹应用。具体表现在:首先,选择合理的账户进行资金集中。企业在选择集中的资金账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本身对此账户的使用频率、收付款项的便捷程度以及相关的银行服务等因素。其次,构建便捷的资金管理平台。其中企业可进行银企直联或者开通网上银行,以提高企业资金信息的管理效率与透明度。再次,合理安排企业所有账户的结算,以及协调好各融资银行的关系。根据各融资银行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在保持银企良好关系的同时,逐渐增进企业的再次融资。最后,进行定期性的归集特殊账户的资金,这是资金集中管理与统筹使用的关键之处。对企业而言,采用集中型的资金进行内部控制,使其效果显著提高。
(五)资金安全风险管理的防范
重点防范企业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创造优良的内控环境以及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防止资金管理的安全漏洞。在企业的资金安全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构建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根据规定的制度与权限进行资金收付业务的办理。其次,认真贯彻企业的内部牵制原则,保证不同岗位的分离、监督及制约,以及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协助管理当局的监督与控制,充分发挥其管理程序与措施的有效性,利于及时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与漏洞。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元化,企业资金的风险管理及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但我国企业在现阶段的资金风险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其的管理不当,使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未能很好的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应对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风险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加以控制,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处于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本身特有的资源,通过提升其资金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的控制,以高水平的资金运作手段与管理作为坚强后盾,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大华.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管理控制措施[J].中国市场,2010
[2]孙晓媛.论上市公司资金风险管理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
[3]张经伟.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
工程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风险的分析
1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
(1)工期延误的风险
由于每个工程合同都是预先签订,因此签订合同之后,工程预算人员会根据合同中的具体情况对资金、人员、机具、材料、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据此按照工程项目合同中约定的完工日期制订工程施工计划。在计划部门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因此再周密的计划也有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最大风险就是可能会因为不能按计划完工而导致工程不能如期交付。这个风险不可小视,一方面延误工期应按合同条款给付工程投资方一定金额的违约金,另一方面,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信誉,而信誉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2)合同内容不明确的风险
合同内容不明确的问题一般出自合同的撰写人,对于一个没有合同撰写经验或者没有较长期的工程经济管理经验的人来说,是很难撰写出规范、明确的合同的。一旦合同的内容不明确、不完善、不清晰就会出现签订合同的双方扯皮的现象,有的时候甚至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3)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施工中的工程经济管理中的“人机料法环”中重要的环节就是施工物资的采购。施工物资的采购不仅对工程的成本影响巨大,而且对施工的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施工中的物资采购工作必须由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人员担当。虽然在某些合同中会对原材物料上涨的因素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一般都以10%为上限。这就对施工企业在采购中出现风险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4)投标中的风险
由于目前的市场竞争很激烈,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在投标以及各种商务谈判过程中往往故意将价格压低,而这将导致工程材料质量的大幅下降。
2工程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指的是施工成本大于预算范围,也就是施工行业中的“投资无底洞”,成本风险给工程效益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成本风险实际上和工程的工期以及质量有很大关系,因为工期延误以及质量低下往往是导致成本增加的直接因素。同时,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具备一套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和控制流程作为前提保障,但是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都没有实现这一点。
3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中的质量风险是很关键的
因为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跟社会和个人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工程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相关的要求,将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且大大损害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益。质量风险很多时候是由于施工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引起的。
4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中的劳务分包风险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项目展开的基础,但目前很多施工人员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即便在进行施工培训之后仍存在较多隐患。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原则
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应该建立事先预防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进度的计划,在各个监管环节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展和计划一致。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运用专业的知识,判断可能影响工程经济管理的各种风险,然后从工程决策、立项、施工以及竣工等各过程加以考虑,对上述过程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工期风险、材料采购风险、劳务关系风险、成本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第二,加强对合同的管理。首先,在合同形成时,必须对施工物资的询报价、招评标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审计,防止合同形成过程存在漏洞,以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其次,合同签订应该是平等的,确保双方在对合同条款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避免带来后续的纠纷和索赔等。第三,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施工人员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他们对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强化对施工材料价格的管理。根据国内外市场状况,对施工材料价格走向进行预测,及时将潜在的涨价风险转移出去。第五,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建设,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工程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完善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关健词:风险管理 企业 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内外环境的不断的改变,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在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时,需要不断的改进生产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而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发挥其作用,明确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对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合理防范,进而体现出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大优势。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
(一)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分工制度。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解决企业潜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平衡运行和会计信息可靠性,保证企业经营战略能够全面执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的实现、服从政策的程序、规则和法律法规、组织资源的利用、信息的高度传播等。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素则包括环境管理、风险管理、活动管理、信息管理和监督管理。这五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五个要素的合理配合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能够有效针对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应对。
(二)风险管理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指对存在一定风险的企业环境进行管理,进而将风险降至最低,其中包括对风险进行的预测、评估和应变对策等。良好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系列对优先次序排好的过程,使其中最可能发生以及损失最大的风险得到优先处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风险的发生通常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其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策,只有进行两者比重的权衡,适当选择合适的决定。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过程管理,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风险管理应该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全面融合,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差别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侧重点有所不同,风险管理应该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拓展,是主要针对企业潜在风险进行管理的明确概念。任何时候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意识到企业的风险问题,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一项贯彻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风险管理的目的指向是对风险的评估和核算;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则是企业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进行的强化管理方法,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内部控制管理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事后和过程的控制。另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程序也不所不同,风险管理需要事先设定出风险管理的目标,然后再进行一系列战略的设定、风险的评估、人员的聘用、会计的预算和行政的管理等工作。而内部控制则需要先制定出一定的规则制度,然后再具体实施各项规则制度,并对风险管理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利益,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管理者的措施和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也是都以管理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能够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内部控制的良好发挥,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能够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也能够保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合规经营、财务的真实性和效益的最大化,也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保证的基本内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保障,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也能够有效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采取内部控制的高效措施可以将企业的风险降到最小,进而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构建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组织控制构建
首先应该建立职务分离控制,对职务进行分离的核心是采取内部牵制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或者人员来共同处理,避免部门或者人员的工作存在单独性,使部门之间的工作可以相互关联,并相互制约。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实施应该保证不相容职务分工的原则,也就是说,每一项工作不能完全由一人处理,对于钱、物和账应该进行分别管理;并保证有健全的制度来做为依据。职务分享制度可能会相应带来人员成本的增加,所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业务内容,制定合理的职务分离制度;其次是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确定各部门及个人的职责、任务和业务目标等内容,并将内容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岗位责任制度应该遵循权责统一、责任分明、职责相称和任务明确的原则。岗位责任制建立以后,企业的每项业务都应该由具体的人员来负责,能够大大减少风险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风险,就应该追究具体人员的责任。另外,岗位责任制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存在的岗位,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进而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同时,还需要设计出良好的业务流程,企业的业务流程通常会涉及到信息、需求、预测、计划、采购、生产、运输和交付等一系列内容。对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时,应该以低成本为目的,以时间为基础,以增值和快速反应为标准。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人员控制构建
首先是人员招聘制度的构建,企业为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和扩大经营的需要,招聘人员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企业为了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通常采取比较严格的招聘程序。但是很多企业在将人才招进门以后,就放松了管理,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无用武之地。企业在招聘完成之后,人事部门和用人的部门应该协同对人才进行素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全面培养、测试、调查和试用,以保证新成员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也是企业应该进行的管理内容之一,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培训、风险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位员工都能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其次是完善人员的考核制度,企业人员的考核可以说是规避风险的最有效方法,需要对人员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手段具体制定,并设置适当的奖惩制度,全面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财务控制构建
对企业进行财务控制首先就应该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企业的预算过程应该是对财务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算制定出来了,控制目标也就相应明确了。做好控制应该从企业的销售、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来着手分析,并对预算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其次要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审计机构与财务部门相互协调,对企业经济进行严格管理。还应该树立全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内部审计的良好环境。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人员能够严格履行职责;另外,还应该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以增强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管理工作。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预防,并在预测的基础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可能存在的损失与控制风险所需要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出应该采取的相应态度和方案,保证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四、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具备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以便采取各种内部控制措施,制定出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苏荣.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初探.企业管理.2010
财务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单位管理中重要的管理环节之一,疾控中心也是如此。做好疾控中心的财务风险管理是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有效的控制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才能更好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升疾控中心的管理质量。因此,本文从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后得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更多的有效的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才能不断的提升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质量,才能更好的保障疾控中心的良好运行。
二、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多年的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并结合与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目前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制度和流程不健全,缺乏更新;很多的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参差不齐,存在较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业务能力水平差的现象;很多疾控中心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等等。
财务管理方式的落后,也是影响疾控中心工作的重要原因。目前虽然电算化在财务系统中得到了推广,但并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普及和应用。很多的疾控中心由于财务管理方式的落后,难以满足目前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需求。而在有些应用电算化的疾控中心,又存在着过分依赖电算化的情况。电算化以其准确、快速的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状况,但过度的依赖电算化,会导致财务人员对错误的敏感度降低,在电算化出现问题时,找不到产生错误的环节,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三、提升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提升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有效完善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不断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疾控中心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1.有效完善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要想不断地完善和提升疾控中心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从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上首先进行完善。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很多企业和单位出现财务风险,都是由于其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为此,加强完善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于提升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意义重大。为此,完善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具体做法为:首先,作为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定期的对财务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核对,定期的整改和完善,从疾控中心的实际出发,制定满足疾控中心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其次,对于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必须加强其落实。再好的制度和工作流程落实不到位也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必须强化其落实水平。并出台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不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行事的给予相应的处分。最后,对于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要进行学习并张贴。让每一位财务人员都掌握,同时还要定期的进行更新,不断的满足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需要。
2.不断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疾控中心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所以不断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够,业务能力水平差,那势必会导致财务风险。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疾控中心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业务能力。要想不断的提升疾控中心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加强财务人员的引进工作。疾控中心在引进财务人员时,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尽量全面的考察人才,通过合理的考察,尽量选择优秀的人才。这样对于后续的工作开展都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二,要加强内部财务人员的培训。培训对于财务人员是非常关键的,财务管理知识会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内部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为此,作为疾控中心一定要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具体的培训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内部培训,主要是有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经验的老员工给新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并通过培训让新员工不断的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是外部培训,聘请一些拥有财务管理经验的专家和老师来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这样的外部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实力。
3.加强疾控中心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加强疾控中心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健全账户结算登记、核查、清理制度以及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制度。如果应收款项出现过期情况,要仔 查明原因,并建档登记,上报管理部门,根据管理部门的意见,进行责任划分,责任到人,制定出相应的催收计划,尽量加快应收款项的回收。另外,在和客户进行资金往来的时候,疾控中心还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制度,以能够对客户的付款及时度、合同履行情况 以及最高信用额度等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 并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确定,从而对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控制。
另外,对于一些合作关系良好的经销商和代销商,其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均比较顺畅。因此可以仅采用催款的方式即可。而对一些信誉较差、长期赖账不还的,就要果断的运用法律武 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提升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对于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财务管理软硬件设施可以避免很多因人为失误等造成的财务风险。为此,作为疾控中心必须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对于内部的很多财务工作,选用更加安全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软硬件设施上有效保障其安全性。
5.强化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相关的政策都在发生变化,生活水平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卫生防疫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防疫站的粗放式的疾病控制工作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防疫的要求,疾控中心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理念和技术设备等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首先要使每个财务人员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强化从领导到员工的财务管理理念,使每位员工在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之后,积极的自觉树立财务管理的意识。还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联系,使财务管理水平得以落实,从整体上提高整个系统的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ERP;物料管理;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18-02
D企业是从事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工业民用建筑开发施工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是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2年,2006年改制为民营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理念卓越、规范管理、诚信运作,为实现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司实施了ERP系统,采用了财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生产制造等6个模块,从而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有机的集成在一起,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本文以D企业为例,介绍其在ERP环境下物料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控制。
一、ERP及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并进行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系统,它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组织,根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连续运动和反馈来设计,能跨越职能领域的界限,实现整个企业信息的集成。[2]ERP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原来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从材料入库到投入使用的全面集成,可以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分割,实现了跨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是一系列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程序和措施。其实施目的是为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3]
在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是伴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则增加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如保证ERP系统的合法合规、保证ERP实施的安全保密、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等。ERP与内部控制的结合,使以往的控制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风险。
二、企业物料管理流程分析
物料管理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时包括采购业务和存储业务。D企业在进行物料管理时涉及到5个部门:使用部门、采购部、价格室、财务部和仓储部。使用部门检查物料的剩余情况并报备给采购部,同时验收采购的物料是否合格合规;采购部利用电子平台对采购信息和供应商进行管理,编制采购计划;价格室掌握市场物料价格情况,负责审价;仓储部负责物料的收发及盘点;财务部参与合同的订立并录入合同,对物料的收发进行记账,负责付款。具体的业务流程如下:请购确定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采购合同交货验货入库付款物料保管与处置物料出库物料清查。
(一)请购
使用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申请,采购部结合实际情况对申请进行初审并填制请购单。
(二)确定供应商
采购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供应商,并对供应商的产品、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确定后一般情况下不会更改,确需更改时经客户同意后重新选择供应商。
(三)确定采购价格
由采购人员上报采购价格给价格室,价格室根据掌握的价格数据及市场动态确定采购价格是否合适。
(四)订立采购合同
经以上步骤选择出合适的供应商后,采购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财务人员将合同资料、订购单录入ERP,经选定的供应商信息、采购信息、付款信息等也同时由采购平台转入ERP系统。
(五)交货验货入库
供应商按照合同的规定价格时间地点供货,采购部门采购人员填制入库单,仓储部门验收货物并登记保管账。
(六)付款
企业采用后付款方式,在会计人员进行入库报销核算后,负责采购物料的采购部填制请款单,财务人员审核请款单、编制记账凭证、登帐,并跟踪款项。
(七)物料保管与处置
物料入库后由仓储部负责保管,并登记保管明细账。在保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查明原因后有相应的部门、人员负责;需办理退货的,由原负责人办理。
(八)物料出库
根据生产或销售的需要发生出库业务时,由仓储部负责办理和记录。
(九)物料清查
每隔一定期间对物料进行清查,由财务部负责整个企业的资产清查,副部长制定盘点方案,财务副总审核合格后由财务部下发盘点通知给各部门,各部门依据方案进行盘点,填写盘点表上交会计审核,财务部汇总上报并编制清查报告、进行账务处理。
三、企业物料管理业务风险分析
(一)请购
这是采购的第一环节,关系到整个物料管理模块。然而在请购时却可能发生因采购负责人及使用部门人员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造成的请购信息不真实、不正确的情况。这将影响着ERP系统中对物料管理控制的实施,是这一环节的风险。
(二)确定供应商
这是采购物料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较大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确定的供应商将与企业购买物资、付款等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供应商的评估及选择可以在ERP系统内进行,但是录进ERP的数据是人为的。在选择供应商时可能会出现因供应商和采购负责人的不当关系而导致的供应商信息不准确及评估程序不恰当而导致的风险。
(三)确定采购价格及签订合同
价格的确定和合同的签订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因合同的控制不足可能会出现采购过量或不足、质量不合格、价格不合理、品种规格不符、数量短缺等风险,价格控制的不足则会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在控制完善的情况下因录入ERP过程的疏忽而导致信息不一致或遗漏的风险。
(四)交货验货入库
整体来说这一环节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发生入库物料在数量、质量、规格等方面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情况。而入库单填制可能出现的错误在ERP系统中会自动检查,保证误差不超过其合理范围。
(五)付款
在付款时,采购人员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报请款数额而将采购货款占为己有,也可能会出现利用采购折扣,贪污折扣,而形成折扣风险。审批手续的不齐全也将导致付款的不合理。出纳根据请款单上数额通过银行票据系统开转账支票付款,所以还可能存在银行票据系统与ERP系统的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六)物料保管与处置
物料保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物料收发记录混乱漏记的风险和物料保管不利导致物料损毁的风险。当意外出现进行处置时,可能会出现职责分工不明确,授权混乱而无法确认责任人的风险。
(七)物料出库
材料的出库应是企业需要而正当正事的出库,而企业员工可能会因自己的原因去调用材料或变卖材料,导致物料随意出库企业资产流失。
(八)物料清查
在物料清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组织、范围、时间等因素不明确而造成的盘点延误信息不符的风险,并且可能会因清查流程不规范而难以达到清查应有的效果。
(九)ERP应用风险
除以上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外,ERP在给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风险。数据的所有权和访问权如果没有合理安全的权限限制,将会使一些重要数据变得透明化、公开化。在日常的业务操作中,因物料品种较多、工作人员的无意识错录、漏录数据和备份不当导致数据的丢失。同时还可能出现外部人员通过网络侵入到系统内,盗取企业数据资料的风险。
四、企业物料管理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一)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授权审批制度以保证业务的规范进行。建立严格的采购、存货分级、分类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流程、范围、方式、权限、责任,使授权有据可依。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的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应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对于非常大宗、特殊的采购业务,应当进行集体决策和审批或联签。当采购业务比较重要或技术性较强时,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对于重要存货处置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或联签。
(二)建立健全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不相容的职务如果由同一人担任则串通舞弊或错误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明确有关机构和岗位设置、岗位分工,明确规定职责权限;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分离,能避免在确定供应商时徇私作假;询价与采购的分离,可以防止采购价格的造假;物料的采购人员、保管人员、使用人员不同时负责会计记录,能有效防止收发货环节的舞弊;物料的保管人员不能担任清查盘点工作,这样能防止保管人员虚报物料库存;保管记账与会计稽核分离等等。一般来说应分离的不相容职务有: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稽核、业务经办与记录、记录与保管、保管与清查等。在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一岗。
(三)建立具体业务的控制机制
1.请购环节。为防止请购单内容有误,要设置专人审核请购单,同时要做到使用部门领导、仓储部领导、财务部领导、采购部领导审批请购单,这样能保证请购客观实际、符合企业需要。设置采购单修改权限,防止外部及未授权人员篡改数据。
2.供应商确定环节。设置专门的供应商审批人员,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新加入的供应商在各方面都是可靠的。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及时更新供应商的数据信息,并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在合理的评分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评分存档,以作为选择供应商时的参考和保证决策的质量。
3.确定采购价格及签订合同环节。选择供应商的人员不得参与询价,这一点D企业进行了很好控制,设置了分离于财务部和采购部的价格室,专门进行价格的管理,保证了价格的合理、避免了企业资金的损失。在签订合同时,财务部采购会计要对采购文件中的各因素进行最后的把关审查,之后还应将合同信息与采购部门采购信息核对一致后录入ERP系统,并负责原始合同资料的分类与保管。
4.交货验货入库环节。物料到货后,仓储部人员要根据请购单对采购物料的品种、数量、规格等进行检查,以免缺货或规格品种不合格,然后将物料编号录入系统。在录入系统这一环节,D企业做的并不是很到位,由于企业涉及的物料品种较多,申码时间长,致使录入工作不及时,以至于后来一部分物料批次不明确,影响账务处理。在入库之前,质检员要对收到的商品进行质量上的鉴定,以防质量不达标;对于不达标的物料应办理退货手续,这一步骤由原采购负责人负责。
5.付款环节。为防止不合理的付款致使企业资产流失,在付款之前应由采购人员填制请款单,财务人员参照原始凭证对请款进行审核,确保手续齐全、数额合理合规。之后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编制凭证登记入账。除正常付款外,企业也应建立赊购商品、预付账款或定金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跟踪、检查往来款项,并与供应商进行函证核对。
6.物料保管与处置环节。物料在入库时要进行登记并分类保管,以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和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合理的保管制度,防止物料的非必要性损失。明确保管人员的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在保管过程中出现的废品,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与其余物料分开存放,直至处置。
7.物料出库环节。为防止物料的不正当出库,应建立物料出库审核权限,保证物料领用的正确性。在出库凭证齐全合规的情况下办理出库业务,并与受领人当面核对、点清交付。
8.物料清查环节。为保证清查的顺利进行,应建立清查制度,明确清查的组织、范围、时间、方法、处理等措施,并组成不以保管人员为主的物料清查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类物料进行清查,确保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等。在清查时还应检查存货的减值情况,向财务部门提供减值情况表以做账务处理。
(四)建立信息安全和维护控制
在使用ERP的环境下,ERP内的程序控制补充了制度控制,如系统会自动进行入库单与采购订单一致性的检查。[4]但是对于ERP的使用也应建立相应的控制。要保证ERP在启用模块使用的全面性,避免比如D企业在系统内录入的数码不全、次序混乱等问题。要建立严格的使用权限,来防止无授权人员乱入、篡改数据,并设置严格的上下级审核权限,这样上级不仅能检查业务的合理性,也能检查其数据是否正确。成立专业的技术小组对ERP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防止外部人员侵入系统盗取数据,也能同步更新系统,保证系统运行的先进性。
五、结语
ERP的应用方便了企业各个模块的整体协调,使企业的运作更加高效,为企业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在这把双刃剑的麾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实施的质量也衡量着ERP项目的成败。虽然本文对企业物料管理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改进,但是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仍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因此,如何适应ERP环境,建立与之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仍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常 静.ERP环境下的采购流程与应付账款的核算及控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8):69.
[2] 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18-02
一、研究目的
由金融危机中企业衍生工具交易亏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国内企业理论框架方面,尚未形成类似ERM报告那样得到广泛认同的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基本规范对风险管理的关注还不够全面,框架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惩罚机制,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还很薄弱。企业制度构建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或者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不够,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所造成的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重视以内部控制为重点的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企业应对当前整个世界经济态势的低迷,避免出现做出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风险决策的关键所在。
二、中化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以及政策性垄断资源逐步丧失,中化传统外贸经营模式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动摇。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国家石油和化肥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公司长期扩张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外资银行全面收缩对中化集团的信用支持,中化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现金流急剧恶化,资金链几乎断裂,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支付危机。公司历史上累积形成的不良资产和潜亏高达247.5亿元而1998年公司账面净资产只有85亿元,几乎濒临破产。
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经济,席卷大宗商品市场。中化公司在“上下游客户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主要商品价格暴跌、拦腰斩”的情况下,财务状况良好,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总体风险可控。
两次危机,结果迥异,这源于中化公司10年来苦练内功,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
’
(二)基于COSO框架对1998年中化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化公司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忙于快速扩张,但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突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且只实行简单的盈亏预算和单纯的结果考核,缺乏完备的业务控制过程和抵御风险的机制,再加上多年实行传统的经营承包制,导致公司漠视股东利益、短期化行为严重,盲目融资以及不分客户资信情况盲目放账、担保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终酿成了公司的支付危机。
1.控制环境缺陷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总公司管控能力弱化。1998年前,公司长期快速扩张,组织结构软弱无力,盲目横向多元化、纵向多级法人化,权、责、利不对等,其业务运作、财务管理、资源分配均自行其事,每个法人单位都有投资权,加上总公司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总公司集中管理能力弱化。而且总公司缺乏科学的高层决策机制,决策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主观性。此外,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2)系统资源分散,总公司缺乏管控手段。资金、信息等系统资源,在原有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集中统一。资金方面,各级法人都有融资权,资金占用与产出回报不挂钩,现金管理不集中,普遍存在部分单位有大量闲置存款的同时却有其他单位向银行贷款、多头对外融资等不合理现象。
2.风险评估缺陷
缺乏独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不注重对经营环境、市场、客户、竞争对手、可替代品的变动分析。审计侧重财务会计收支审计,不以风险为导向。
3.信息与沟通缺陷
会计核算标准不一,手段落后,出现会计信息滞后失真、账面资产泡沫过大等现象,不能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客户、业务等核心信息封闭,缺乏交流机制。虽然有网络建设,但各数据库没有实现联网,信息无法共享,更无法现交叉稽核,查错纠弊。
(三)支付危机后中化公司的内部控制改革措施
在度过危机后,中化公司痛定思痛,从自身查找原因,认识到产生危机的真正根源是粗放经营、无序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外部环境只是导火索和助燃剂。公司以麦肯锡诊断、实施ERP为起点,从1999年起全面改革,努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客户为核心、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实施管理改善工程,纠正制度性缺陷。
1.组织结构变革
中化公司对过去形成的纵向多级法人体制和盲目的横向多元化发展进行大规模整理清顿,对不创造价值或市场定位不清晰、无发展潜力的海内外机构进行撤并、重组和清理退出。调整经营领域,收缩经营战线,集中资源发展石油、化肥、化工品等业务,并建立石油、划分、中化国际等经营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经营。
2.体制变革
(1)职能管理体制改革。公司建立了人力资源、投资、审计稽核风险管理、预算、绩效评价六大委员会,分别由公司领导担任主任,各专业职能部门多角参与,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形成决策。
(2)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公司新成立了资金部、分析评价部、会计核算部、财务综合部,并通过风险、资金、预算三个专业委员会形成科学决策,从而贯彻总公司意志,提高管理水平。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贸易融资市场。国内银行传统融资方式与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加之外资银行进驻,使得融资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无形中加剧了风险控制。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与论述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与融资创新,争取在竞争激烈的融资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控制 创新 信贷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融资渠道得到了拓展。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纷纷进入外贸领域,使得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融资手段更加灵活化。尽管国内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统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另外,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上加剧了国内银行的融资风险。这种情况下,分析与探讨风险控制及创新融资方式与手段已然成为国内银行的发展之路。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关节为进出口商品提供便利资金的总和。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融资手段更加灵活化。尤其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对中国在决定贸易融资缺口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中国确实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是,新形势无形中加剧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也使其更加复杂化。为了有效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强化预测,加强防范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风险,且风险种类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并加以预防的。这就需要切实落实科学有效的预测风险的方法和防范措施,尤其在国家风险方面。
当前,在国家风险方面并没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与控制措施,非常不利于降低本国承担的风险。为此,应对控制与管理国家风险实施进一步研究与分析。第一,各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对某国的国家风险认定应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设计,减少主观判断和随意性。具体步骤: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设计出计量经济模型用以描述各经济变量与国家风险之间的关系,经过科学分析后预测国家风险的大小。第二,对国家风险实施动态管理。在我国,某国的国家风险一旦给定,一般很少调整,除非发生重大事件。因此,经常发生多年前为某国核定的风险额度小于银行单笔贷款金额起点的规定,导致限制了贷款的发放。
(二)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当前,国内银行在外汇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分支行、不同部门之间业务相对独立,缺少网络资源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导致尚未完全实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与相互制约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各支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
(三)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控制与管理风险,应建立一个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关注结算方式的风险程度、关注交易参与各方的特点以及贸易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措施。第一,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到柜台管理。结合不同业务产品的风险特点,使客户授信与同业授信可配合使用,改变过度以来第二还款来源的授信审批模式;第二,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关注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和抵押担保等资料,还应关注贸易现金流流等数据;第三,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程度不同,适当地调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跟踪管理制度
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贷后跟踪管理制度,减少贸易风险。在企业信贷方面,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准确长我市场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或可能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贸易融资不能正常收回,应立即实施应急预防以保证银行信贷的安全。
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分析
近年来,国内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相比,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创新,在市场竞争方面可能会处于劣势。因而,应对国际贸易融资提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发展道路,实现国际贸易业务创新。
(一)建立贸易链贸易融资业务模式
国内银行传统的融资业务,银行只对贸易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但从国际上最新的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理念来看,应将融资看成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将融资环节人为地进行割裂。因此,国内银行应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实施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的产品战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融合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适时的贸易服务和融资服务。
(二)有效利用外部金融市场创新的扩散效应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实现技术嫁接。在国际上,印度尼西亚银行业在用人方面的开放实例充分表现出引进人才对提高银行管理效率的作用是巨大的。印度尼西亚银行专有技术来源于人力资本流动,人才的引进带来了新技术,并发挥了重大作用。鉴于印度尼西亚银行成功经验,我国也应当效仿该做法,有效利用外部金融市场创新的扩散效应,引进人才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结束语
加入WTO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方法更加多样化、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化。为了有效控制与管理信贷风险,国内银行必须强化预测、加强防范,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切实可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与贷后跟踪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进行不断地创新,创新贸易融资业务模式与用人机制,全面提升银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10(04).
[2]王九华.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07).
论文摘要: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内在规律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内生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相应风险的控制方法。
1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析
风险是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客体的复杂性,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某一事项或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加上人们受自身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熟知事物未来发展的确切状态,使得采取行动的预期结果与真实情况产生了偏差;二是指风险的双向性,风险既是威胁也是机会。风险与收益是“二律悖反”的,如何权衡风险机会与风险损失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是个两难选择,很难界定风险不利结果的概率。供应链管理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中,它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外生风险是指由于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引起的风险,所以外生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而内生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在运作过程中人为的产生的风险,具有必然性和确定性,因此研究内生风险更具有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1.1 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合作,而这种合作更深层次的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共享。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供应链节点上的某些成员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管理本身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的性质,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利益要求,都致力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系统内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阻滞相关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生存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各节点企业间的密切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占有权与控制权,因而其上下游企业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完全取决于该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以及供应链系统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必然会出现某些节点企业冒道德风险,隐匿信息,通过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
(2)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果信息流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那么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不能确定采购商的商品销售状况、销售速度以及订货时间,在组织生产和准备货源时只能凭借供应商企业自身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与决策,这会导致存货成本或缺货成本的上升。同样,采购商不能准确获得供应商的库存信息,不能确认供应商能否保证及时供货,因此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采购企业自身单方面的数据进行决策。信息的不能完全共享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各成员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中企业对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信息向上游的前进逐步放大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链中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无法实现真正的共享,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例如,零售商为了保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应付各种不确定性,其订单的变动性一般明显大于顾客需求的变动性。为了满足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必须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以此类推,结果导致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发生了更高的成本。因此,牛鞭效应导致了整条供应链管理的显著无效率。
1.2 道德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委托问题和节点企业利益与总体利益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给委托-机制带来很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为了自身利益被动隐藏需共享的信息、以及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人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对委托人隐藏需要共享的信息,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尽管委托人与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信息泄露会给企业的正常的运转带来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该节点企业将迫不得已隐藏企业自身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1.3 投机风险
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盟是平等的、临时性的,随合同产生,随着业务完成而解体。合作企业可以选择这一次合作,也可以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投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供应链的控制机制的松散性,每个节点企业都会在同类型的其它供应链中同时出现,当一个企业在其中一个供应链中获得利益远小于在其它链条中获得的利润时,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退出利润小的供应链,那么该供应链就会出现动态变化,必须寻求新的合作企业,而供应链联盟的额外的总体利益就在于其资源与信息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共享,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与利润增加的幅度,这势必给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的投机风险,因此,投机风险对供应链本身来讲是由其自身的动态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1.4 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外溢性,供应链成员既竞争又合作,在密切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容易外泄企业的核心技术,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份额,最终被迫退出供应链。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获得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失去了这种屏障,企业在供应链中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把知识产权当作是商业机密,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的整体的优化和控制,对各节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构成威胁,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操作难度。
1.5 库存风险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持库存就成为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一项措施,因此,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拥有一定的库存。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包括对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的优化,减少库存风险。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客户的的需求不能确定,导致零售商的订货时间和订货量都不能确定,分销商就必须维持比零售商实际需求要多的库存,以此类推,制造商必须保持比分销商多的库存,供应商必须拥有多于制造商的库存,库存依次的增多导致库存风险的增加。
2 供应链管理内生风险控制
2.1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加强企业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企业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与外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提高可以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加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从而改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
2.2 建立健全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激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构筑利益共同体,增加供应链可视度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利用动态合同和“敏捷信任”来规避风险,增强供应链的强度和协同性,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积极性。
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其经营目标都是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合理的收益分配队各企业都是一种激励,这其中包括针对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根据合作伙伴的行为结果确定其收益,参考外生变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确定合作伙伴的收益,并且,外生变量所引起的风险应在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分摊。
2.3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节点企业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这样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从而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投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再次,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只有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从供应链管理中受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企业联盟才能更加稳固。
关键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
1前言
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对象,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将面临诸多的风险,一旦金融风险席卷互联网行业,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构建风险抵御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积极调整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事物发生的走向超出预期的计划,具有不确定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方法,风险的发生会给国家和社会大众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风险管理就是在对风险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借助多种思维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最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2.1.1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类型
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中介风险:该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中较为常见的风险,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在资金运作中占据较大的作用,用户和企业都是借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进行交易,对于一些用户交易资金较小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的监管就容易出现偏差,用户就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该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中介平台监管的失职,没有建立完备的监管制度。操作风险: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由于支付带来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也是目前社会上由于支付发生的最多的风险状况,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扫码设备提取用户的信息资料,再加上民众的支付安全意识较低,造成这种风险的增加。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中的资金本身流动性增强,就会带来资金错配和资金流动不畅的情况,进而造成流动风险的发生。
2.1.2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的付出才能够将企业中的风险规避制度更加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之前需要将企业内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采取更为合适的应对措施。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周期较短,在应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依旧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付,帮助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好的防范风险。
2.2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环境下,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运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在企业中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内部进行约束和调整。
3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问题
3.1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低,不仅仅存在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同样也会有这些问题。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本身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导致企业的风险意识较低,忽视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内的员工也存在对工作效益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忽视公司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状况,一旦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运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3.2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
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自身企业的运作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就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过于粗糙,管理设备落后、管理制度过于传统和对日常的管理存在忽视现象。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缺失的体现,进而会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资源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3.3不够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如果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容易出现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懒散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员工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例如挪用企业公款等。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承担了互联网领域和金融领域两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内部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受到损失,建立起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更加良性的发展。
3.4执行力不高、评价机制的缺失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模式,实体企业能够对客户的贷款实施实时监控,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却无法做到这个方面,对客户的追踪的精准度存在偏差,也无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人工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了下滑的迹象,这也会导致企业中的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较低,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3.5网贷内控风险高、合规程度较低
所谓的合规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的操作流程是符合国家指定的标准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不合规操作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快,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做出违背国家行业制度标准的行为。不合规操作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为常见的风险问题,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违反活动的场所,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4基于风险管理的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4.1基于风险导向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最大化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首要的任务就是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也发挥出风险共享的效果,在应对风险时,能够借助企业各自的优势对风险进行化解。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工作细节,逐渐使企业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加快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双方都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2对风险控制各环节进行强化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各方面发展因素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安全方面,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构建较为成熟的风险防范的制度,便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操作时能够及时抵御外来黑客的攻击,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需要建立起维护组织,一旦发现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设置出风险报警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威胁,能够立刻发出警报,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得到最及时的通知。
4.3风险管理内部环境的创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更加有效的抵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的运作中营造良好的风险意识氛围,通过适当的宣传手段,对企业的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促进工作人员为完善企业的风险机制积极做出贡献,及时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出的风险规避措施。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出现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企业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培训,提供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为企业的顺利运作提供支持。
4.4进行p2p网贷平台征信法律建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和p2p信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的p2p网贷平台征信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步。首先是建立信用评估系统,借助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对客户进行严格的保密,但是对于必要的信息做到及时披露;再者就是科学化的征信法律建设,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p2p网贷业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条规进行裁决,维护借贷平台和借贷者双方的利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对风险管理的介绍,了解到二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不仅企业要积极做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政府部门同样需要给予法律条例支持和政策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在正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够最大化的为企业避免风险入侵造成受损,才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君栋.基于风险管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8,No.688(17):154-156.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要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所有可能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从而确保在企业管理方案的制定中,能够把这些风险因素造成的结果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通过内部因素的控制和管理,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管理。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类型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投资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投产企业出现经营不善,从而导致了投资方企业的投资成本下跌,投资风险对于投资方企业的利益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大的。在目前企业运行中,各种项目投资也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形式,如果投资得当,获得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投资的风险性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投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以投资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
2.经济合同风险
经济合同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风险类型,在企业的具体经营中,合同的签订是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保证。合同规定了企业之间在进行合作中,双方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不仅是对合作双方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的约束,还是一种有力的法律保护。但是在具体的合同履行中,企业违约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一方企业不尊重合同的规定,做出了违反合同要求的事项,这对于对方的利益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合同风险都是存在的,并且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产品市场风险
产品市场风险所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联系,这个范围要扩大到整个市场的运行和发展。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发展中,经常有可能遇到一些市场问题,比如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变快,一些进口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挤占了国内产品的市场份额。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价格下跌甚至滞销,这就是企业在运行中遇到的产品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风险的影响和造成因素比较多,在这一点上,企业很难把握。
4.存货风险
存货风险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者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的存货价值减少问题。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也非常多,企业在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和把握方面有着非常大的难度。除此之外,根据产品自身特性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存货的价值量下跌,造成存货风险。比如国内房地产业在各项经济因素的推动下进入到高库存的时期,长期以往必将进入滞化期,一部分小型企业破产倒闭。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1.风险研究主体要协调风险容量与战略
从总体上来讲,企业风险管理说到底是一个过程,旨在分析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不确定因素,通过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战略。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风险容量的协调和战略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风险管理研究内容。这是对风险管理当局提出的要求,要求当局在进行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风险承担主体的风险容量。这也是应对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对企业的风险容量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从企业内部管理而言,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风险管理,要把所有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控制在企业的承担范围以内,就是要求当局进行战略评价分析时,充分考虑主体的风险容量。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管理当局是最重要的内部管理机构,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需要把风险容量的协调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管理方法,这也是管理体系进行风险管理需要考虑的基础内容。
2.企业内部要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应对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类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存货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都和市场的不稳定性有关,所以为了更好的把这两个方面的风险降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中,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严格的市场分析。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市场研究分析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把握市场脉搏,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在企业内部,要加强对于市场动向的分析,便于从内部管理中及时制定应对风险问题的发展策略。
3.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法律意识
为了更好的应对经济合同带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风险应对时,应该加强法律意识,面对经济合同中有争议的方面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部研究,同时加强对于合作方企业的整体企业实力分析。经济合同风险的风险发生率比较高,但是很多企业在发生经济合同纠纷时,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企业合同的法律效力低,还有就是合同签订方对于对方的企业实力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造成了企业在经济合同中承担的风险。所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要提升管理阶层的法律意识,在经济合同的签订中,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合同的法律效力。同时,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要求企业内部在市场调查中,对于合作方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风险,保障企业利益。
三、结语
风险管理是任何企业都不能摆脱的,为了更好的应对风险,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内部人员要更深入的分析企业具体实际,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提升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汉麒.关于国有企业风险防范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9(09):47.
关键词:电网调度 安全分析 风险掌控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55-01
当前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电网容量及规模不断增大,无疑给电网的调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为确保电网调度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内很多专家非常关注电网调度过程中风险掌控研究。
1 电网调度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是一个包含较多发电站、变电站以及数量庞大用户的综合体系。该体系中不同电压线路相互连接形成巨大的供电网路,为社会的生产发展输送电能。同时为保证电能的安全输送必须进行合理的电网调度,以减少电能输送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为此,要求相关人员充分认识电网调度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做好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分析和风险掌控。
2 电网调度安全运行影响因素
电网调度运行过程中难免受其他因素影响,给其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出现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提供参考。
2.1 自然因素
电网所处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且不可预料,尤其自然因素往往给电网造成巨大破坏,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给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泥石流、海啸、地震等。目前,人们并不能完全消除自然灾害给电网运行造成的影响,而只能根据电网所处的具体环境,采取针对性措施将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2.2 外力因素
电网运行过程中难免受到工程建设、城区改造等外力因素影响。一些施工单位未详细勘察周围电网状况,导致施工人员因操作不慎破坏电网。另外,改造城区时需重新规划电网结构以及布线等,施工时如未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仍会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风险。
2.3 工作人员因素
电网调度过程中管理人员未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致使工作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确,甚至出现较多管理上的漏洞,一方面容易引起职权纠纷;另一方面给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不良影响。例如:电力企业新制定的工作制度比较宽泛,不同人员的职权范围界定不明确,导致实际工作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另外,目前电网调度需考虑的因素较之前多且复杂,部分老员工观念落后,掌握的专业技术已很难满足当前调度工作要求,甚至部分员工抱有侥幸心理,进一步增加电网运行风险。
2.4 电网系统因素
电网系统搭建完毕一旦运行起来,如无特殊情况将会保持全天候运行。运行过程中受负荷变化影响,致使其承受较大压力。同时受环境、湿度、温度等因素的极易出现老化,致使相关接点电阻增大或接触不良,甚至导致电网局部故障引起大面积停电。为此需要电力部门加强电网维护检测,及时发现老化的线路进行更换处理,如此不但减少电能损耗,而且确保整个电网的安全。
3 电网调度运行风险管控措施
电网调度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研究电网所处的环境、人文等因素,从实际出发制定有效风险管控措施,将一些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3.1 规范电网调度行为
当前电力行业发展迅速,很多新设备和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电网调度工作中,一定程度提高了电网调度工作效率。但随着电网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给电网调度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为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电网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电力调度部门应规范电网调度行为,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制定详细的工作、交接班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度内容进行调度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尤其在交接班过程中,除明确交接班应注意的事项外,还应详细记录交接时间、交接班内容以及交接班人员等,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注重安全意识强化
电网调度操作过程中因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一状况多由工作人员责任心缺乏,安全意识不强所致,因此电力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安全教育,不断强化安全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安全调度的重要性。同时,制定详细的奖罚制度,对于工作过程中失误较少或无失误工作人员给与一定奖励,同时根据制度条款惩罚操作不规范、不认真工作人员,做到奖罚分明,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使其自觉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电网调度操作。
3.3 注重继电保护管理
继电保护是电网中较为重要的装置之一,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电力部门应加强继电保护管理,即定期检查和维修直流设备、控制装置等,为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应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停电、送电检查工作,尤其对检修恢复正常的线路更应加强监测,以保证其工作稳定性。
3.4 强化调度管理
除上述需要注意的内容外,电力部门还应将调度管理当做工作的重点内容去抓,尤其应加强开闭所、变电站相关装置的检查。对于倒闸过程中比较复杂的操作,正式操作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并尽量减少停电时间,将停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当电力设备正式运行后应详细记录设备运行参数,并及时做好与值班人员的技术交底。交底时应特别注意细节内容,防止因交底不彻底引发事故。
3.5 加强自然灾害防范
自然灾害往往给电网运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电力系统建设时期电力部门应综合分析电网所处区域自然灾害类型、强度等,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争取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和天气预报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尤其在自然灾害多发季节应认真分析天气预报数据,提前防范自然灾害,确保电网稳定的运行。
4 结语
电网调度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电力部门应将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分析当做工作的重点,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给电网运行造成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电网抗风险能力,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电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缪广.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分析与风险管控[J].科技风,2012(19):145.
[2] 魏华明.浅谈电网调度运行的安全分析与风险管控[J].科技风,2013(4):226.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外汇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2008年6月财政部联合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和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的国际经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以下从内部控制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外汇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框架的实质,构建了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的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全面良好的风险管理需要以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的风险信息为基础,企业应广泛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制度、资源、信息和业务流程等,再通过风险识别活动输出企业风险。风险分析是指企业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影响程度,是风险应对的基础。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技术方法选择、分析实施、分析结果、数据存档。风险应对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风险控制活动提供依据。企业根据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重要性水平,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企业风险应对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四种基本类型。
二、外汇风险的识别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识别内部风险主要关注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因素、自主创新因素、财务因素、安全环保因素等内部风险因素。识别外部风险主要关注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外部风险因素。
(一)内部外汇风险
1.专业外汇人才的不足
我国不少企业聘用财务人员管理外汇,而一般的财务人员往往不具备外汇风险预测和防范的能力,缺乏足够的外汇管理知识,因此,即使企业管理层重视外汇风险的管理,但由于企业缺乏专业的外汇人才而使得管理外汇风险无法实施。
2.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
在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对外汇风险的防范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不足,导致企业一旦面临外汇风险,无法确定外汇风险承受度、无法正确选择外汇风险的应对措施。因此,常常出现以个人风险偏好进行外汇风险管理,这种个人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3.财务的单一性
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存在单一性,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只是在个别的金融市场以某一两种货币进行筹资和投资。这样在外币波动的情况下,公司将面临外汇风险,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二)外部外汇风险
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当前交易中因汇率变化而造成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反映了汇率波动对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交易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外币事项自交易发生至结清时的汇率变动;另一方面是外币事项在收付实现时,将外币兑换为本国货币及其他外币或将本国货币兑换为外币过程中发生的损益。交易风险影响企业短期现金流量、收入或收益的人民币价值。
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在将外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出现账面损失的可能性,是账面价值的变化。反映了汇率波动对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包括流动资产及负债和股本。折算风险一般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而不是现金流量。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因意料之外汇率变化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收益所产生的潜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潜在损失。未来收入、净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人民币价值可能很容易受到外汇潜在贬值的影响,从而使公司的总体价值及其竞争地位受到影响。相对于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而言,经济风险影响程度较大。
三、外汇风险的分析
(一)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企业应依据风险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选择适当的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往往采用定量技术和定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以采用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失效模拟和影响分析等。风险分析中,定量与定性分析技术的结合是必要的,两者可以互补其不足,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征决定采用具体的组合形式。例如风险坐标图法。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如果采用定性方法,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如果采用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的金额来表示。
(二)确定风险分析结果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设置规范流程,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第一,对于企业专业外汇人才的不足,应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不断充实外汇人才的专业知识,安排专业的外汇专职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从事外汇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工作;第二,对于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不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外汇风险的防范设计一套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相关人员在防范企业外汇风险时能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来开展工作,以减少执行过程可能产生的个人行为。
四、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一)外汇风险规避
外汇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外汇风险,通过放弃或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例如,企业经营多样化。经营多样化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及原材料来源地,通过国际经营的多样化,当汇率出现变化时,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生产、销售和成本的变化趋利弊害,增加在汇率变化有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而减少或放弃汇率变化不利的分支机构的生产。在我国,企业可以加快海外转移,强化海外生产体制,扩大多边贸易。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优势,建立全球化生产体制,同时提高当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培育当地协作企业,扩大多边贸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又能够确立全球化的内部分工体系,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
(二)外汇风险降低
外汇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外汇风险或减轻损失,将外汇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例如,要选择恰当的合同货币。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企业应该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在出口、资本输出时使用硬通货,而在进口、资本输入时使用软通货,同时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等措施。我国企业可以直接与客户签订人民币合同,以扩大人民币结算。再者,企业可以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保值来降低外汇风险,主要方法有:现汇交易、期货交易、期汇交易、期权交易、借款与投资、利率―货币互换、外币票据贴现等。此外,对于外汇折算风险,可实行资产负债表保值来化解。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的数额保持基本相等,从而使其折算风险头寸为零。
(三)外汇风险分担
外汇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控制措施将外汇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内的策略。例如,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别化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增加廉价零部件进口、减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当企业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就可以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长部分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海外进口商分担部分风险。
(四)外汇风险承受
外汇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的策略。例如,我国企业可以采用财务多样化的方法来承担一些外汇风险。企业在多个金融市场,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资金去向,实行筹资多样化和投资多样化,这样在有的外币贬值,有的外币升值的情况下,公司就可以使绝大部分的外汇风险相互抵销,使得总的外汇风险在企业承受度内。
【参考文献】
[1] 吕晖,李建平. 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研究,2009(05):56-57.
[2] 李靠队.浅析外汇会计风险[J].财会通讯,2009(09):72-73.
关键词:油菜种植;风险因素;控制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94
为提升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对油菜种植的影响,针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必要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1 影响油菜种植的风险因素
1.1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种植地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地貌条件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油菜的产出量。油菜在我国有着较大的种植范围,适合油菜生产的地理环境较为广泛,但是干旱、降水过度的问题以及一些由于自然因素所引发的病虫灾害威胁对油菜种植的威胁仍然无法避免。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其高原气候的冷凉性特别适宜油菜的生育本性。因此,油菜一直是青海西宁地区的最适作物。不论在创高产上、抗灾上及容易栽培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作物。但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高原气候变化大,缺水、土地贫瘠、气候变暖,使高原油菜产量下降,经济效益降低。
1.2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主要是指油菜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供需量的波动变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油菜种植的最主要因素,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提高种植户的收入,调动种植户油菜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一定的市场供给。除市场调节之外,政府经济政策对油菜种植也有着重要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政策都关注于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对油菜这类经济型作物的关注不够,政策支持不足,这也影响着油菜的种植。
2 油菜种植风险控制措施
2.1 加强新品种的推广
作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油菜籽主要被用来压榨食用油,相对于西方一些国家,我国油菜种植无论是从产量还是出油率方面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新型油菜品种投入种植,大大提高了油菜籽的出油率,但这还远远不够,仍需加大对新型油菜品种的不断研究,大幅度提高我国油菜籽的产油率,使我国油菜生产走在世界前列。新型油菜品种的研究与推广种植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济补贴,也离不开科学家与种植户的辛勤劳动,只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我国油菜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前进。
2.2 稳定收购价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虽说市场调节应当起到主要作用,但就目前油菜产业的现状来说,市场调节因其自发性造成油菜的市场价格不断波动,不利于油菜产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稳定油菜价格,提高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以年为单位来计算油菜生产周期,可以明显看到,油菜种植面积的多少、产量的高低往往受到上一年油菜价格的影响,一旦油菜籽的收购价格降低,翌年油菜的种植面积也将大规模缩减;而油菜籽价格的上升,则会促进来年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油菜籽收购价格如果无法稳定,油菜种植面积也将随之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油菜籽的产量,影响我国食用油的产出量。因而,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油菜籽保护价格,保证油菜籽价格的稳定性,既保护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又保证了油菜籽产量的合理稳定增长。此外,为保证油菜籽收购价格的公开、透明,政府还应督促相关企业做好油菜籽的挂牌收购工作,对一些企业还可以进行适度补贴。
2.3 加大出口
目前来说,我国油菜种植业仍采取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靠人工耕种,由于人均种植面积较小很少使用机械化生产,因此,油菜种植的效率低、成本高、产量也较低,远远无法与采用大型机械化生产的国家相制衡。但是,我国目前的油菜种植基本都采用的是非转基因种子,虽然产量较转基因油菜低,但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能仍受到广泛质疑,非转基因的油菜籽就具备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应当大力发挥我国非转基因油菜的优势,积极寻求海外市场,加大油菜籽的出口量,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 小 结
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油菜种植业的良好有序发展可以大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自然环境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都给油菜生产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威胁,为尽可能降低这些风险因素,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功能,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维护油菜种植的稳定性,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提高其种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