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合唱艺术;高雅音乐;传播;目标;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音乐是一门重要的且实践性强的活动型课程,音乐

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音乐艺术教育在实践中是很难的事情,因为音乐艺术教育具有特殊性。在教育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音乐活动,充分了解民间音乐,发现音乐中的意境,从而了解音乐、欣赏音乐、认识音乐,还能从音乐中获得传统文化知识,把传统文化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

素质。

一、以传播高雅音乐为目标

合唱是音乐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它的存在已经有一段历史

了。合唱与其他的音乐形式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以很多声部的人声作为主要形式,相互配合而进行的一种演唱行为。这种演唱形式的主要原则就是个体高度服从集体,每一个参加合唱的成员都必须做到语言、咬字、声调和谐统一。合唱是音乐文化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还有其存在的社会性功

能和意义。但是,有一些学生因为接触合唱的机会并不对,对其了解也比较少,所以很容易将合唱想象成一种单一的歌唱表演。在这种情况下合唱艺术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及优美的音响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就变成了一种陌生的音乐行为,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兴趣。所以,对合唱艺术进行教育研究变成了一件十分具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优雅的合唱艺术。

1.坚持亲历的知与学理知相结合

“知”有两种:一种是体验感悟的知,一种是书本学习的知。音乐作为人类的听觉文化,其特征是以不断的变化去适应或影响人们思想的表达,并对人们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1)以审美作为研究的入手点

想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高雅的音乐,光靠书本知识与歌曲品析是远远不够的。“审美”是一种特别奇妙的行为活动,它与单纯的生理活动不一样,但是又需要生理活动的协调;跟逻辑思维不一样,不过又需要理性地辨识才能得出结果。“审美”不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更不是对事物的简单分类,其实质是将内心感受与外在的艺术形态结合起来评定结果的活动。人的“审美”活动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与日常的纯物质意识相脱离。

(2)以现实作为研究的入手点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信息科技无孔不入,流行音乐便是随着这股趋势慢慢地抢占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耳朵与日常生活。电子时代的大学生90%都是从小听着流行音乐长大的。通过各种手段禁止他们听流行音乐只会让他们更加迷恋于流行音乐。但是如果我们的音乐文化转变一下审美方向,创造出更多的风格清新、内涵深厚的作品,并能引导这些作品成为社会的主要审美对象,那么人类整个精神文明将会得到提高。

(3)以具有的作用作为研究的入手点

曾经有人说过,人类需求音乐就像人类需求衣食住行和繁衍后代一样。流行音乐能够满足人的是一种娱乐与放松的需要,这种需要具有自然性。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生活中的压力也在不断攀升,适当的娱乐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内心的焦虑与压抑。但是作为人的自然性需要流行音乐并不是听众唯一的需求,在基本物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提升内心精神境界、审美品位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一味地追寻一些东西去满足自然性需求而不顾内心世界,将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迷茫、急躁、空虚。高雅的音乐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在品味高雅音乐的过程中我们

可以获得自我的不断完善与提高。

(4)以年龄结构作为研究的入手点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一路高歌,飞速发展,凭借着先进的传媒工具,占据了最为广阔的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流行音乐不断地与听众们缩短着距离,以期被听众们毫无思考地全盘接受,变成他们的唯一选择,最终赢得他们的喜欢。但是类似于合唱的高雅音乐则具有超自然性需求的特征,它能够让听众获得的是生活境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历练,所以这两种音乐形式都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因此在音乐品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两种音乐好坏的划分而是要看清楚他们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坚持音乐与文化相结合

不同的文化下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形态意义。只有对相关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对某一音乐形式有准确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真正明白具有该文化特点的音乐形式。从艺术文化出发,合唱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具有强大的魅力,它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合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西方历史的发展上呈

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趋势,从教堂的礼颂到宫廷聚会的娱

乐,再到歌剧院和大型音乐会上的正规表演,无一不绽放出它所具有的怡人光彩。从早期流传至今的很多作品仍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与很高的艺术价值,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西方各个阶段的合唱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有关的文化背景,更好地掌握其音乐格调和特点、了解各个作曲家的音乐生涯。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合唱作品,掌握赏析的方法。

二、以提升音乐审美情趣为目标

1.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

就目前的情况,高等院校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思想观念活跃开放,又有足够的精力,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拓宽审美的范围属于具有自然性的需求。不过这种审美能力会受个性、音乐基础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以及生活背景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所以它又会表现出易变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倍受“快餐”文化冲击的当下,人们对艺术的作用和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更多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世界中更多的是新颖、娱乐、放松、愉快、偶像这类词语。如何用优美、高雅的音乐引导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更多地去接触高雅的艺术作品,保护他们不受到“快餐文化”的毒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作品的兴趣,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出正确的选择。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当代大学生有很多还是愿意接触和了解高雅音乐的,但是因为一些老师不正确的教学方式,以及所选作品案例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不相符,所以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对这些音乐产生兴趣。作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在授课之前要跟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作品。为了避免因为作品单一而引起枯燥乏味,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中外合唱作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音乐的艺术美。

2.坚持敞开式合唱排练模式

美国一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公共教育中的音乐课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能只是少数我们所谓‘特长生’的专利。”正如这位教授所言,在合唱团组成的最初,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这种音乐形式得到普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合唱团的排练形式是敞开的,并且不管有无唱歌经验,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

通过这种敞开排练的形式,我们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对音

乐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为了参加排练和演奏放弃了很多课余时间,这正是合唱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的强大魅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合唱音乐集体特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承;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3]齐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1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现状

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作为学生德育最主要的一部分,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对这一方面进行教学时,大多数都是照着教材来进行教学,十分枯燥无味。而小学的学生处在一个好动的年纪,如果课程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此基础上慢慢树立起爱国思想。

二、《传统文化》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以诵读原创为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圣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升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如何在传统的文化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传统的文化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都属于死记硬背,虽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记住,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知识记忆方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应的下降。因此,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因此,教师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然,运用多媒体并不是干巴巴地放几张PPT,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更好地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下来,我们以教材中名胜佳境这一部分为例,详细地说明一下。

教材中名胜佳境的第一部分主要分了四块:泉城济南、佛教名胜千佛山、名泉之冠趵突泉以及泉城明珠大明湖。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放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些图片都是哪些名胜,这些地方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很快就可以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了。等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都认识了这些景点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个个的解说这些名胜。当然,在这期间教师需要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这些名胜,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促进知识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胜曾将发生过的大事件告诉学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外作业,在课后以多种方式如向家长询问、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进行图书查阅等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主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材的艺术乐园这一单元中,关于对联与成语这两部分,学生是比较生疏的,特别是对联这一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成语。在上课时,教师首先教授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成语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他们所收集到的成语。如有错误,教师可以在旁进行纠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印象,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有利于教师授课。

四、整合学校活动,提高爱国教育质量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整合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了《三孔》这部分内容后,学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赴曲阜泰安开展游学活动。在“三孔”,学生感受了“至圣先师”孔子穿越历史的不朽魅力,品读到中华文化深厚的积淀。在曲阜师范大学,学生聆听了专家的国学报告,增进了对国学的深层感悟;在岱庙和泰山,师生们赞叹了巍巍中华的钟灵毓秀,感受到泰山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绝大多数仍然对现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需要联系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教学。对于爱国主义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当然,教师自身也需要注意提升自己自身的教师素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以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更好地接受爱国教育。此外,教师要继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 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 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 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特点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 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①无“仁 ”更谈不上其它德行,由此逻辑地得出“为政以德”、天下太平的结论。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忙于征战,政治上的功利压倒了道德上的考虑,所以,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际遭受着冷遇。封建主阶级的政权得到巩固后,如何保持社会的安定,成了统治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此时,孔子道德观因具有统一人民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而受到重视。到汉武帝的时代,董仲舒根据孔子的道德教义,在提出“三纲”、“五常”的同时,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硬手段,将儒家道德观念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规范作为网的经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逐步积累与形成了一些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其内容的道德规范,比如: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规范非常之多,每一个规范都有其独特内涵,另一方面规范更主要地又是对行为的规定。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圣、义、忠、和六个规范;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政治伦理的规范;战国时期,孟子上继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说,并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 ,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张岱年先生在《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在总结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又具体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既要继承也要批判。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第一,天下为公。其实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整体意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义为内容,以社会道德风气为主要表现的天下。如顾炎武“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显然, 这两个天下有不同的内涵和阶级属性。但它们或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升华为一种神圣的、必须普遍遵守天命的整体意识,或超越个体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统一的、具有社会性利益的整体意识。

第7篇

关键词:宏村;规划;徽派建筑;文化保护

宏村是位于安徽黟县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庄,村落面积19.11公顷,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整个村落水系环绕,水流依墙委婉而动,使它有着水一样的灵性;村内依水而建保留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使其成为徽派建筑村落中最有魅力的村落,成为徽派建筑村落的代表,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村落规划

宏村是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具有独特造型的“牛型村落”。始祖汪九是唐初越国公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其规划由一个名叫胡重娘的女子设计,该女子是西递古村一风水先生之女,嫁给了宏村一个祖先的族长,该女子运用了自己的才智,借助在京城身居要职的丈夫的力量,才有了完美的宏村……村内有着数百户粉墙青瓦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的承志堂、敬修堂;森严的上元厅、南湖书院;街道两旁古朴的店铺;充满诗意且碧绿如镜的月沼,以及碧波荡漾的南湖……如此美景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带给我们悠久历史所留下的深远的文化底蕴。

整个村落的“牛”型结构被誉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巍峨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如庞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聚成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整个形如牛肠和牛胃,其半月形池塘又名“月沼”。人们又在绕村的溪河上先后架起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方便,更创造了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较高,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的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的乐趣。

二、村落建筑

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栋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屹立。它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民居建筑,宏村民居被称“高墙深院小窗户”,是徽派建筑的典型。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其中有讲究的房子布满木雕、砖雕、石雕,代表了身份、荣耀,马头墙本身则是为了防火,天井则是在下雨时蓄水应急,通风、透气、采光。高大奇伟的马头墙灰白的屋壁被时间图画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祠堂、书院和牌坊。走进民居,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满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的展示着精心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

宏村现有明清建筑138座,粉墙青瓦,巷门幽深。建筑的马头墙高低错落,真是“高高低低马头墙,黑白分明瓦与墙”的典型徽派建筑。若没有马头墙,徽派建筑的风韵会顿失光彩。村中有几处规模较大的民居,分别是承志堂、东贤堂、三立堂、南湖书院等,都是大门森严,古朴宽敞,精雕细镂。

宏村古建筑中的汪定贵宅承志堂,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是皖南古民居中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三雕精湛的代表作。进门就可以看到水缸,它主观上讲是聚财,客观上是作为消防池。房门即莲花门至上而下由眉板、胸板、腰板、群板组成,为了通风、透气、采光,胸板采用了镂空雕,腰板采用的是浅浮雕或深浮雕,群板则用平板。这里就像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尽是木雕镂空门窗。前厅横梁上的“宴官图”,充分表现了主人虽地位不高,但追求功名利禄、向往达官贵人的生活。几百年的银杏树雕的是琴棋书画,以及茶余饭后的活动。梁上雕的人物都是往前倾的,这叫高浮雕。高浮雕比深浮雕更进一步,好处在于让人从下向上央视的时候形成准确的透视。中门上方护楼板上的立柱调着“渔樵耕读”,南北财神,斗拱上是“三国演义”,边门上方的“商”字图案,全都层次丰富,人物繁复而生动。

在宏村,石雕多体现于祠堂和牌坊。砖雕都体现在大门口,明清时期的建筑大门口都有门镂式面罩,有的大门两侧砌有八字墙,人们在这些地方精雕细琢,使原本无生命的青砖一块一块活了起来,有着人物,鱼虫,山水,都是镂空雕刻。木雕题材也十分广泛,无所不有。

三、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宏村,尤其是古建筑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每年都吸引无数的游客和艺术专业的学生。因此,保护与利用宏村的生态与人文资源尤为重要。

大量的游客观光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对部分古建筑的保护不利。每年大量学生写生,颜料水等对周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地居民为赚钱,不惜拆卸其他尚未列入遗产保护的古村落上的雕刻。

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原则和措施。保护古村落水系建筑景观的原真性,要控制对自然水质的污染。保持人文文化背景,承传淳朴的民风,保持传统的民俗。并建立保护专项小组,制订古村落建筑的分级保护措施,收集记录周边散失的遗迹和资料。与周边古村落联合,控制对古建筑上雕刻的拆卸与买卖,共同保护原生态的建筑与文化。

四、结语

在徽州有数不尽的高墙深院,在宏村穿巷走弄总是与水相伴,印刻在老建筑上的沧桑和水系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宏村这座传统古村落历经风雨沧桑,是徽派建筑古村落的完美代表。宏村的规划、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广泛的水系相结合的“牛”形规划布局,被中外专家认为是“将科学与诗意完美结合、建筑与环境珠联璧合的典范”,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

但如何深层的保护和利用古村落宏村的自然与人工天然为一体的水系生态环境的文化景观以及隐藏在其背景下的人文文化和环境风水学的空间设计,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允F.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汪森强.水脉宏村[J].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以人为本 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夏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实际的历史可能更长。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成了其核心思想的构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无比灿烂辉煌,缔造了繁荣、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要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道路,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思想。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关注人本的伦理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儒士阶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主张争相辉映,盛极一时。到了先秦时期,儒家学说从各种学说中逐渐脱颖而出,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成为显学,形成了庞大的儒家学派。从汉代开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成为“官学”。宋明以来,以儒学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流,使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广为传播。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所指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00年到公元之交的几百年),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革,从殷商时代的尊神事鬼的巫觋精神向周代的尊礼敬德的宗法意识转换,继而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意识转换,中国文化逐渐开创了一个内敛的过程,专注于人的道德良知的发掘。从孔子“恭、宽、信、敏、惠”,到孟子的“四端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不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专注于人自身的管理。通过人的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人,强调人为帮本,强调人的修为,强调入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

2.从文化的哲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人在天地间的作用,即“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

既然天人合一是一体的,人就必须关注自我,强调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儒家认为“仁”也是天道,是中正之道。“仁”首先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克己安人,强调人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

3.从文化的内容和层次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而不同”,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内涵的生命有机体

中国传统文化从创立初期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从秦汉以后的“独尊儒术”到唐代的佛教东进,从草原文化到中原农耕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共生共荣的一个内容丰富的生命有机体,并且充满着渗透、融合和变革,但始终是“和而不同”,保持着各自的个性和色彩。比如,儒家文化在吸收和认同道家“天人合一”的天道大哲学的基础上,主张人自身的积极修为;佛教文化既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的需求,适应佛教的因果轮回,也体现了儒家的现实修为,提出不仅要“修现世”还要“修来世”的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仁者爱人”的博怀,“克己致礼”的谦恭自牧,也有“天行健”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更有“日新其德”、“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无不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之光,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4.从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

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伦理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自身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人自身的积极修为,实现经世致用,达到管理别人,管理事和物,以至影响和管理天下的宏伟目标。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们对本与末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结晶,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

中国管理哲学,汉朝陆贾说得十分清楚,就是《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大学”的最终目的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实际就是管理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开创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管理哲学和思想,进行了人类历史时间最长,规模和范围少有的伟大管理实践。从华夏始祖的教民农桑到秦王朝统一中华,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从元朝的中华版图到大清的“康乾盛世”,从万里长城到四大发明,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中原文化到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成功地管理并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缔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巨大的管理思想宝库,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对西方现代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1.西方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基础来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产生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脉。西方文化传统是一种神的宗教文化,其基点是人对神的敬畏和遵从。神是万能的,神是唯美的,人是被动的,人是罪恶的,对人的管理就如同对物的管理,就必须按神的意志制订规则和律法,实现对人的管理

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西方现代管理,其起点是对物的管理。虽然,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也开始注重对人的关注,管理学科中的行为科学也强调人性因素,但管理的根本目的仍是物的生产,对人的管理也是把人当成物来管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从本源上看,西方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以否定人能实现自我管理为出发点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以人的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的人本管理是不一样的。

2.西方现代管理的发展历程体现着融合创新的西方文化发展模式

西方文化发展模式是一种超越的融合更新模式。希腊的浪漫主义和罗马文化的物质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三种传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核。中世纪末,中国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使西方两只眼睛盯着上帝逐渐改变为一只眼睛看着上帝,一只眼睛看着人,人本主义逐渐渗透到西方的文化之中。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融合更新和变革导致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取代封建社会贵族的政权,导致了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思想、政治和产业的三场变革以后,到18世纪下半叶,一个崭新的新兴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西方。

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史专家丹尼尔A・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根据西方管理学发展的时间顺序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代时代。西方管理从对物的管理,到泰勒把人当机器的科学管理,到开始关注并研究人的人际关系学派,才开启了社会人时代,再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当代时代,更加重视人性。西方管理已逐渐将尊重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升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主流。

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了西方管理从物到人的演变。从西方管理的不断发展更新,我们依稀看到了中西方管理思想融合的前景。

三、和而不同――中西方管理的融合创新之路

1.中国周边国家的管理实践证明中国管理思想的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2.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本土化其实质是对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和文化的吸收融合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进入中国之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几乎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西方公司着手开始了大规模的“本土化”管理的革新与实践,结果证明是极其成功的。许多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大部分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这不仅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魅力的吸引,更是中西方管理文化融合成功的实践。

3.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影响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也必将影响世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伟大成就,这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大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和管理思想的成果,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现代管理在帮助人类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帮助人类共享美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西方管理不可能独自承担,必须凝聚全人类的智慧。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对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产生积极影响。

4.中西方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和而不同”的融合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地球村日渐形成,中西方文化已完全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但由于中西方的人文特性不同,中西方文化必将保持自身基本的合理内核和元素,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以及几千年的管理实践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切入点,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和核心内容。中国管理现代化应正本清源,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思想、理念和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变化、适中的思维习惯,大力弘扬爱国爱民,责任奉献,修己安人,信义忠诚,和谐中正等核心价值和精神,摈弃人情过重,人治过滥等弊端,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和管理中的法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未来。

西方现代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东方管理,中国现代化管理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中国现代管理必然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和思想,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理念,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和而不同”,共同谱写人类社会现代化管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 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张岱年 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俄罗斯;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特征;艺术教育;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Traits of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sic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GUO Meng

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正所谓“情动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本次首届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对深入开展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促进中俄音乐交流发展,以及增进彼此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也更希望借此对我国的现代音乐艺术文化教育得以借鉴,直接为我们当代的艺术教育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每年还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 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

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二、对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特色的思考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可否探讨和归纳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并予以思考。

(一)让音乐艺术教育深入人心,感受和体会被良好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

在俄罗斯,音乐课全称是俄罗斯音乐文化。通过教材让学生认识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现代和古典音乐经典之作,衡量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个性。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二)丰富的音乐文化教育内容 ,成为了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容被编进教材并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必修课,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透过音乐反映人类伦理道德。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学习,了解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知道二者之间是相互的。这些具有代表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卡巴列夫斯基自己也说:“艺术课程与技术课程的原则区别,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要有道德因素和美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作为理解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这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了视野,活的良好感知,使他们感受到音乐、文学、造型、艺术及人类文明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将此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而不是餐桌上淖袅希不是消遣而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后,能够积极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更多的参加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音乐教育是关系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事业,如果把社会音乐文化看成是大环境,那么学校音乐则可以认为是小环境。大小环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从每一堂课和每个教学环境的营造到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再到整个社会的音乐市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音乐市场与高素质的观众相互需要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成就了音乐教育繁荣和普及的土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是人们道德和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

① 《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望东方周刊》, 2006年1月11日。

② 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人民日报》,2006年6月28日。

③ 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④ 《网络电子读物》,。

⑥ 同②。

⑦ 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 《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 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60、70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省略/pdf/12/ts012100.pdf。

⑩ 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人物》,2006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育发展中心.从俄罗斯新一代音乐教材看俄罗斯音乐文化教育[J].2009.8.31.

[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2.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所以传统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国际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使得他国文化也流传到中国,使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国有了大幅度的淡化现象。很多中国人开始倾向于西方文化,吃的用的都在逐步倾向西方。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传统文化被高中语文巧妙的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得传统文化继续在教育体制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是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和优美诗词,这样的表达形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提起兴趣。课本中的故事情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这样可以让他们深入了解并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继而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二)有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念[1],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学习资料的帮助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们注重让学生们参考学习资料来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学习不到古文知识的道理,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的知识,把诗词歌赋,名人警句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而忽视了教材中带有情感的部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变少,而不明白传统文化真正存在的意义,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和古文诗词的重要联系,这种情况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一)通过诗词歌赋,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

现如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包含着很多传统的理论知识,有古代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道德理念、民俗民风、建筑等等传统文化[2]。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进而分析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如,老师在对屈原的《离骚》一文中,通过对“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这一句进行深入解析,从而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的悲痛之情,继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二)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感悟

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充分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生对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利用传统文化把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们带入到传统文化的理念中去,从而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培养,并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鼓励学生学习课外知识,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和阅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3],并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传统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们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让学生们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下去。

(四)传统节日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机会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节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历史渊源[4]。例如,中秋节是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等等。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教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使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看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

结束语:

传统文化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高中教学中,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提高老师的教学素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并将其传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高考,2015(8):12.

[2] 苏朝晖.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25):47-48.

[3] 段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速读(上旬),2014(8):20-20.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传统文化 批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指导和帮助作用,是大学生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一个指南。现在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社会上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收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正确批判,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最直接课程,其他课程则起不到这个作用。高校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要求。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由历史沿袭而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从狭义上讲,指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风俗、思想、制度等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1]。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系统传承和传播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认识当前国情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这里直接提到传承优秀文化的问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待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课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要想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介绍,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学生经过比较之后能做出正确判断,对优秀传统文化更认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传统文化介绍的缺失容易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教育沦为说教式介绍,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直接接触,学到的传统文化都是道听途说的,不能形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认识,学生在心里不会对传统文化完全认同。所以高校思想课程中系统的传统文化介绍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对传统文化系统介绍的缺失问题应该加以改革,这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2.2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

在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之声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声音却很少,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应该加以批判[2]。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批判,这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产生不利影响。现在高校介绍传统文化时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往往着重强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则避而不谈,这样就会对大学生造成误导,使学生认为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好的,不存在糟粕部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孝文化是对我国人伦纲常的一个基本规范,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孝文化发展到极端就是愚孝,这是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当孝文化发展到愚孝时是不可取的,成为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传统文化要做全面介绍,传播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加以正确批判。

3.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批判,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从另外来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大。另外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以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批判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使民众看待传统文化更理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对传统文化加以正确批判,使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第12篇

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并积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前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即使在今天,传统文化仍旧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现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象的研究,分析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深深种入学生的心中,将我们的传统文明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发的历史文明逐渐演化而来,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所有思想的集中表现。它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并发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以及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

二、目前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作为老师,及时给学生讲述一些较为简单的古文,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古诗词的形式存在的,并且出现的内容较少不易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小学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由于现在社会生活很难接触到古文,所以对古诗词或文章的理解比较艰难,并且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记忆上,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或文章时容易对文章出现错误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现在教育教学中参考资料多如牛毛,学生能够很容易的买到与课文相配套的参考书籍。在学习古文时,一旦出现不能理解的词语时就翻看参考书籍,完全不用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这对学习古文是十分不利的。再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些现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三、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的方法

1、积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积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此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的美德,及时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的优秀的文化,这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有利的。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举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故事,例如: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等,让学生通过故事自己体会到传统美德,这种方法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2、在写字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生认识的字还很有限,在教育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因此,老师在写字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好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小学生写字,来传授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写字就和做人一样要方方正正等这种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坐姿更学会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通过这种小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3、鼓励学生深入的进行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是最有利于学生进步的。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透彻了解作者所写文章的中心。同时老师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免学生走进误区。在古诗文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及时与同学进行讨论,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等来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并且这些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或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领悟传统文化,正确看待并学习传统文化。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思考

一、渗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洗礼,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众多古文明都成出现中断,唯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有着密切联系,更与中华民主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时至今日,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发展,但不少的现代人却早已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至抛诸脑后。中学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正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怀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况,端正的人生态度是影响深远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当非常重视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的一定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爱国人士,而非单纯的知识“机器”,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并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取决于对社会有多大的奉献,当今世界能够取得非凡成就之人,往往并非聪明绝顶者,而是宅心仁厚心系天下之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人品质和思想的教育,以爱国主义和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怀意义重大。

(三)培养端正刚毅的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常常为梦想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不息,马革裹尸还的刚毅精神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的坚定信念都是当前众多学子所缺失的重要品格。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优越的物资生活让很多人丧失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遇难而退的人原来越多,迎难而上的好男儿越来越少。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这种传统优良精神,将能够激发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意志,培养坚定不移刚毅不屈的优秀品格。也只有这样的才人,才是能担当能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之人。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导向性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当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巧借传统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第一项原则就应当是重视思想引导性,努力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过去老式教学课堂体系下,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打消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三)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要灵活运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多如浩瀚的繁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巧妙的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重点。中学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都有充足的了解,然后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感觉到疲惫和困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运用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四)坚持思品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应当是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这而这融会贯通,切忌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将思品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相互隔离的做法。中学生处在只是较为贫乏的阶段,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依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点部分,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系统的融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相互割裂的知识体系则略显枯燥和乏味。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一)在知识传递中渗透传统文化

知识传递是中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任何教育都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的目标,一个是思想引导,一个是知识传递。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和提升头脑思考能力,在知识传递中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并且在潜意识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成功有效的。

(二)在知识启发中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知道社会实践,否则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毫无益处的。知识的学习考记忆,知识的应用则是靠思考,在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对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有所用。因此,在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去自己思考和探索知识,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

(三)在知识检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敦促学生认真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在知识检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专注的注意力去关注和思考传统文化,并且在考试中主动将传统文化与所学知识点相结合,提升自身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而言更为有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后期成长和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帮助。中学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熊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高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低,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来深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由于长久的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现在,人们认为传统文化生涩难懂,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甚至现在形成现在这样一种家长不重视、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的情况。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积,有着现代文化不能替代的地位。例如,孔子的《论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它的教育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二)语文老师在传统文化讲授方面存在不足

语文教师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可是现有的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讲授传统文化时,就一味照搬课本教材,有时自己都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在这样的教课情况下,学生也不可能去很好的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修养和教授能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高中语文教学文化渗透的方式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对传统文化必须有足够的了解认识,这样才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现代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高手段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去,单纯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豪迈气势,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影像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完善课堂教学,让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

(二)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在学习《木兰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进行角色演习,这样可以很好的记住熟悉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融入当时的环境中去,从而有自己的理解认识。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故居去参观,从而很好的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从而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品行。与课内教学不同,课外实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多层次的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校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的文化教育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不同,它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组织和投入,这样教育活动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成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诗会、讲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诗会上,进行自己的小诗词创造。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塑造人的思想,学校可以铜鼓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活动可以值得推广。

(四)学生自主研究和品赏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像大海一样广阔,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古籍也是特别多,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优秀的古籍安静的冷落在一边,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研读。古籍不像现代书籍一样,里面有一些生涩难懂的地方,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我们可以向老师进行咨询。因为是自主研读,不能完全依靠老师,只要把不明白的地方让老师讲清楚就可以。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传统文化如果很好的渗透到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以及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把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中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抵制现代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世界,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效地抑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诗词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形式相对于生硬的口号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高中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树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年龄阶段。传统文化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的高中生应该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薇薇.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化教育(上),2012.

[2]赵晓辉.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

第15篇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敢于创造,不失根本,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的繁荣,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善于继承先人的艺术精髓和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之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而又不失根本的好作品。同时设计师们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做到常用而常新,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焕发耀眼的光芒。

二、如何在招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一)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语言,哲学,道德、信念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接受和学习的,但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最终要归结到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因为美学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中国,无论是道家的世界观,还是儒家的道德法则,都有自己相应的表现符号,使美术作品能够折射出其自身的影子。设计师对传统的概括以及提炼就是要把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符号从中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展示给广大受众。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情结的表现不仅是从形式上的简单描绘,而且更应追求内容与所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统一。

(二)避开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

设计中设计师所要运用的各种符号,包括传统美学符号,即表现主题最后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形象,就是所谓的表现形式。此时的传统符号一定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若设计师选用一个图案或绘画作品的局部作为表现符号时,就应当慎重考虑,因为这些现成的图形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产物,它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是有着相对特殊意义的,如果在运用时不假思索,只是简单的要增加一些传统“味道”,笼统且单纯的将之付于画面之上的话,那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则是毫无意义的。

(三)形式美与内容的双重统一

合理运用传统元素创作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形式美与内容双重统一的一个基础之上的。而招贴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样式的剪辑也并不是从传统图库中拿出成品来直接应用这么简单。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传统画论中有句形象化的诀语“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话语中充分的强调了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四)各种“程式”的概括和应用中国诸多传统的艺术样式,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如今,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

三、招贴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