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电商扶贫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引 言
?商扶贫指的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具体来说,即是将电子商务电商扶纳入扶贫体系中,引导需要扶贫的对象使用电商工具,然后通过在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如人才培育,资金投入,物流体系建设,政策扶持,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帮扶,帮助他们使用电商工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立可持续生计,实现稳定脱贫。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重要阶段,因此,扶贫脱贫工作是中国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创新模式,为扶贫脱贫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是贫困、特困地区实现脱贫,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农村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融资方面资金的缺乏,以及相关电商人才的匮乏。我国电商扶贫的发展工作须通过国家政府技术以及资金上的不断支持日益完善,帮助贫困地区走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致富发展的道路。
2 电商扶贫的现状
2.1 电商扶贫的内容
(1)产网上销售产品,取得经济收入。利用电子商务将贫困地区家庭的农产品、民族特色服饰等一系列商品以网上批发和网上销售的买卖形式进行交易,以线上的低成本和高回报的方式获得利润,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的穷困现状,达到脱贫过上富裕生活进而创造财富的目的。
(2)网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或生产资料,节省支出。现在有很多物美价廉的购物网站,如淘宝、聚美优品等网站商城。从这些网站都可以购买到比线下实体店更经济实惠的生活用品,不仅可以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日常需求,还可以极大地节约农民的生活费用和日常支出,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同时,从网上购买农民生产必备的农业生产用品,一方面降低生存资料的成本,另一方面节约时间成本,实现开源节流。
(3)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创业和就业。电商扶贫工作中最通用的内容既是对贫困地区的民众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在知名电商平台上建立网店,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获得收益。这样不仅可以为贫困的农村家庭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收购一些辅助产业的就业例如仓储、物理运输、产品包装等。通过培训和开展各中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点来增加就业,引导农民立足农村追寻创新的模式开展就业。让贫困农民可以自主的选择就业开展就业新途径来代替一味的被帮助。
(4)通过互联网实现快速信息共享。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的速度越来越快。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即时获得电商相关的各类信息,例如农产品流通信息、物流信息等,使农民的产品能更好更快地销售出去,获得更大的收益。
与此同时,很多城镇周边的农家乐餐饮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帮助运营,通过各类电商平台信息,获得订单等,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满足游客的需要,达到实现农家乐的经济收入增加的目的。并且利用互联网在网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体现农村特色吸引游客,使农村旅游产业加快进步和提升。
(5)为电商提供服务保障。在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扶贫脱贫工作时,国家和政府要提供相应的社会化帮助,来改善和提高对贫困地区的服务水平,如对贫困地区的人民进行种养和加工技术的培训以及农产品信息的查询等服务,对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完善,建立农村物流配送系统。
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地区投入的定向资金和融资服务,为电子商务扶贫设备提供相应的补贴,例如各类电商终端,网线铺设等,精准地将国家扶贫资金使用到位,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而逐步增加了网上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小额取现等服务,可以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
2.2 电商扶贫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有的学者逐渐开始意识到电商扶贫产业的重要性,开始宣传和推广将电子商务结到导扶贫工作体系中。比如汪向东、张才明在2011年发表《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中提出我国农村减贫扶贫工作都普遍有轻看电子商务在农村扶贫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问题,并提倡把电商扶贫纳入“十二五”扶贫计划及以后的扶贫政策和工作体系。[1]与此之后,更多的学者渐渐地重视这一领域,为之后的实践工作给予中肯的建议。[2-3]
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向以中西部贫困地区为核心的26个省份中的200个县投入了37亿元的帮扶资金,同时还推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积极示范区域,主要是以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为实施主要区域。37亿元的扶持资金主要是运用于支持这200个示范县建立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制度,修建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及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国家及各级政府专项资金的帮扶,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产品的商品化比重和网络销售份额,为农村贫困地区的电子商务扶贫工作能够更好地推进给予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和保障。
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提出和运营还是幼年阶段,虽然潜力很大,但是它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农村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贫困对电子商务的接纳程度不够
尽管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但是在老、少、边、穷地区的许多群众对电子商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尚未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电商扶贫是无法开展的;还有一部分的贫困群众,受限于文化程度,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电脑等终端产品的使用率低,所以对电子商务只是偶尔有所听闻,并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受传统影响较为深刻,对新的交易方式、生产方式等有抵触情绪,信任度也比较低,这些都对电子商务推广造成了不利影响。[4-7]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
对电子商务扶贫来说,网络是否通畅,物流是否通达,是最重要两个因素,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或者受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公路、网络等建设水平较为低下,无法给电子商务高效运营提供足够的条件。
3.3 电子商务相关人才较为缺乏
在贫困地区推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在贫困地区,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当地部分群众的文化基础较低,有一定电商基础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普遍生活条件较差,外地高水平人才缺乏进驻的动力。这导致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困难,进而影响电商扶贫工作开展。
3.4 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程度低下,缺乏特色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类网销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地区的农民网商开始效仿成功的案例形成激烈的电子商务竞争,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也变成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相同或类似的农产品,这使产品失去了独有性,也导致产品的质量和价值有所下降,保障变的困难。而且因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民的创新和研发意识薄弱甚至没有,导致了通过电商务销售的农产品变的越来越同类化,没有特色,使得当地的品牌得不到推广,农产品销售越发困难。
3.5 政府实行的扶贫政策不完善,政策针对性不强
对于把电子商务纳入农村扶贫工作的创新扶贫方式,国家虽然出台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还远远不够。对不地区不同贫困状况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一些已经颁布的政策在很多地区也无法落实,这些都会给农村扶贫工作带来不利因素,对国家长期扶贫战略产生负面影响。
4 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进行应对:
4.1 加大在贫困地区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案例,表彰农村电商带头人等接地气的方式,对电子商务进行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电商切切实实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理论宣传,详细地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方式,告诉村民电子商务的灵活性和简便性,是扶贫对象更容易接受电子商务的概念。
4.2 加大对农村相关基础设施投入
为更方便地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推动网络建设,可以使更多的贫困群众触网,拥有从事电商活动的基础,推动公路建设,则可以使物流更加方便快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3 加强和扩大电商培训
在有一定基础设施支撑的条件下,电子商务活动的门槛相对较低。通过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通常能让大部分的扶贫对象对电子商务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一些系统的培训,将电商活动进行细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扶贫对象掌握这门技能,再通过一些平台引导,扶贫对象就可以进入实际运营活动中去,进而获得经济收入,达到脱贫的目的。
4.4 推动农村特色产品产业化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农产品,应该由政府出面进行引导,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再通过区域合作,扩大产业链等形式,使特色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独立化包装,打响自己的品牌。
精准扶贫是指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在“互联网+”广泛渗透各个领域的新时代,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方式的新常态,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为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升级带来无限可能。通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让电商成为陕西农村发展的新引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在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创造致富新门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930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60万人,年均减少11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6%下降到17.7%,但是仍然面对着下一个五年460万人口脱贫的艰巨任务。
2014年国家级贫困县名单里,总共592个贫困县,陕西占了50个,近乎十分之一。“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仍然是我省重要的民生工程。西贫困人口呈现地域性分布,且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上。尤其是陕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利,生存条件艰苦。政府可以帮助改善居住环境,但是难以改变生活环境;政府可以派专家、请教授普及农业新技术,但是无法为其解决由于交通、市场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农产品的大量滞销。由于没能提供更适合他们脱离贫穷的道路,使得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陕西省结合本省扶贫工作的实际,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摸底分析,掌握了多数农民不是真的想背井离乡,离开亲人,是迫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对食品安全、生活品质更加关注,要求日渐提高。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方式凸显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电子商务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产业散、小、杂是我省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的主要特征。优质产品并非缺乏市场,却因规模过小、主体偏弱、品牌缺乏,导致难以有效切入流通渠道体系,议价能力也不强。农村电子商务就是“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跨境贸易”。它对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及消费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陕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比如“户太八号”葡萄、眉县闻名天下的猕猴桃,陕南的各种茶叶、核桃、野生木耳、豆腐干,陕北的红枣、土豆等。特色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可以更好地实现“走出去”。近年来,陕西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持续优化,陕西农村电子商务走在了西北五省的前列。
(二)电子商务是打破农村市场困局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局限在省域内,无法进入大市场、实现大流通,致使生产与销售脱节,导致农民仍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持有劳动能力和土地资源的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而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前提是市场。电子商务不但可以对接更广泛的市场,更可以准确对接市场。通过大数据和农村电商,为农村脱贫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然后再研究怎么样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将农特产品销售出去。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告别“丰产后谷贱伤农”的传统经济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亦有利于改变农村发展面貌。
(三)电子商务是解决贫困人群就业的需要
电子商务产业从生产、包装、印刷、仓储、物流配送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可以为城乡贫困群众开辟就业增收新渠道。农村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创收的渠道,而且也是改变农村扶贫方式的重要举措。
电子商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创业成本低,入门门槛不高,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群众提供了新的创业就业平台,有利于增强其创业创新能力。
(四)电子商务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将大幅改善农村商贸流通环境,畅通商品下乡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买难买贵”问题,进一步催化农村消费市场,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很多县开始了电商扶贫的试点工作,电商扶贫正在掀起热潮,电商扶贫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发展电子商务,让互联网为我省的精准扶贫发挥重要作用,恰逢其时。
(一)政府积极行动,营造良好氛围
近两年来,陕西加大电子商务扶持力度,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政策,积极部署,对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任务和措施、组织领导及市场导向、优化环境、稳步发展等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将电子商务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部分县市专门成立农村电子商务机构,负责全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的积极行动,为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加快建立自有平台
陕西与阿里、京东以及苏宁合作的签订,标志着陕西电商从阵势上逐步迈向电商强省的行列,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已进入全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布局之中。在引进电子商务巨头的同时,陕西积极促进本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陕西逛集网应运而生,极大地弥补了农产品上行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达到了扶贫的目的。
(三)参与范围广,农民积极性高
农民群众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各地多次举办电子商务峰会、电子商务培训,电子商务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各级电商协会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开展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各地动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贩运商、产业大户积极开展网络销售;督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店为群众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新农人”网商,如土豆姐姐、柿饼哥、熊猫伯伯等。通过典型示范,农村封闭落后观念得到转变,电子商务开始深入人心,有效调动了大众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积极性。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在电子商务促进精准扶贫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成绩不菲,不但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就业,提升了农村生活水平。但是,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一)理念存在误区
电子商务知识缺乏。广大农民和多数企业管理者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匮乏,尚未充分意识到抢占网络零售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电子商务突破传统交易的制约因素、提高经济效率等优势认识不足。
认识存在误区。2014年以前,中央和国务院没有安排农村电商工作,陕西农村电商徘徊不前;去年以来,从上到下都在抓电商,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出现从徘徊不前忽然转向贪功冒进现象,好多地方大干快上。有些地方根本没有想明白怎么干,硬着头皮干;有的地方妄图短期内就将电商发展到什么规模,有没有条件都要上,违背了经济规律,很有可能形成一批烂尾工程。
(二)缺乏统筹规划
部门各自为政。农村电商线长面广,商务部门一家难以有效统筹各个部门的资源项目,于是出现各部门纷纷上马的情形,各自为政较多,协同不足,出现散乱。同时,由于农村电商被视为最后的蓝海,各大电商企业加速“跑马圈地”,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各个电商“水火不容”的迹象,让人忧心。
产品缺乏策划。陕西有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有好的农产品,但缺乏包装策划。例如陕西苹果很有特色,产量也很大,但内部却有多个地域品牌各自为战,需要运用以一带多的运营模式,形成集群效应,从而带活整个陕西苹果产业。
标准体系不健全。陕西没有制定农产品统一收购标准,农民没有按照标准来培育农产品,这样不利于收购和出售,也不便于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农特产品品牌。
(三)物流仓储滞后
物流配送止步于乡镇。因农产品经营主体大多分散在农村,虽然靠近原材料基地,但配送难度较大。目前陕西物流配送网络一般只延伸到县城,部分地区可达乡镇,大多数乡镇没有物流公司,对于绝大部分处在乡镇以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来说,要从事网络销售,物流配送成为主要瓶颈。
物流配送成本高。因保鲜、防破损要求,土特产品包装费用大,加之物流运输服务费偏高,导致农村电商单店存活率低。据调查,同样重量的农产品从陕西农村区县到上海的物流费用是上海到陕西区县的两倍还多。
物流冷链仓储设施配备不足。农产品网络交易多为现货销售,产品鲜活,而物流过程中缺乏冷链仓储设施配备,容易导致买卖双方遭受不必要损失,也容易引起交易纠纷。
(四)人才资金匮乏
电商技术支持不足。陕西农业市场主体现有管理团队知识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电子商务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经营主体虽然也开办网店,但由于专业水平低、网上营销能力不强,网店运营效果不佳。同时,大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给予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不高,难以招来电商专业人才。陕西各区县从事电子商务运作的人员月基本工资低,很难留住电商人才,人才流动频繁。
网店运营成本高。目前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主要是以企业对消费者、个人对个人模式为主。经营利润较低,网店开办成本较高,成为一些农业市场主体进入电子商务渠道的拦路虎。据估算,在“天猫”开设一个专卖店铺,其中保证金、每年管理费、租用仓储设施费用、雇请人员费用、网络费用等需20余万元。
(五)基础条件薄弱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目前,陕西农村网络主要是中国电信,比较单一。在关中地区,农村网络村村通已基本形成,但网络信号差、速度慢,难以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求。在陕北、陕南等边远山区,尚没有网络设施,更多的农产品仍然依赖传统交易模式,信息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效益减少。
农村电商缺少自建平台。当前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农村电商流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这些平台上获取流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地方政府或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商的时候也容易受制于人。一些农村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将当地农副产品加以整合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山阳县仿照浙江遂昌的“赶街”模式,以大秦岭为品牌号召力,建立陕西自己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逛集网”,引导全国消费者在自建平台上购买陕西的农特产品,但当前影响力还有限。
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对策
陕西省电商扶贫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山阳等地有关电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创造了可以复制的经验。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物流和信息网络条件方面,陕西省诸多地区尤其是秦岭一脉县域与山阳有着相似之处,甚至各方面均要优于山阳。借鉴山阳电商扶贫经验,对推动陕西省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规划
首先要改变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运用“互联网+”积极打造新的商业业态和模式。同时,要把思路放长远,积极建设陕西电子商务强省,利用陕西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进而打造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在摸清陕西省产业发展状况、电商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电商扶贫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科学制定全省电子商务扶贫实施规划。规划内容要涵盖特色产业、平台建设、信息网络、物流快递、道路建设、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与陕西省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政府通过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加强组织保障;通过建立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引进电商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来实现要素保障;积极实施奖励和优惠政策,健全监管机构,完善责任体系,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落实质量监管;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完善道路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落实配套服务。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精准评估、正向激励、惩戒约束三项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措施。保障方面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夯实基层基础、强化人才保障、转变工作作风五个方面,特别提出强化县级主体责任。
(三)加大要素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省级财政甚至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逐步加大农村通信、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明_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优先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着力保障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贫困地区农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除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以外,通过政府给予一定补助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扶持本地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参与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来自田间地头的贫困农户的农特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抵达消费人群。
(四)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政产学研机制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网店店主和扶贫对象等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一批网上销售人才。同时充分挖掘在外大学生、成功人士等资源,以期克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的制约。深挖居民“乡土”情结。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呼吁在外工作和学习的陕西人,宣传陕西的农产品,并在网上推介、售卖陕西农产品,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
同时,政府部门要呵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知识文化的农村大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商务管理的培训,这样可以使农村大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的深入合作,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电子商务协会之间的职责,实施协同发展战略。
(五)加强产品建设,树立区域特色品牌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使陕西省农特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议对陕西省农特产资源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按照其市场需求分类梳理,统筹纳入电商销售体系。如水果类的大枣、苹果、猕猴桃等,山货类的茶叶、木耳、香菇等,干果类的核桃、板栗、柿饼等,蔬菜类的魔芋、香椿、山野菜等,中药材类的西洋参、天麻、五味子等,传统食品类的油泼辣子、豆豉、辣椒酱等,手工业类的剪纸、传统布艺等都可以纳入电商销售资源中去。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网上供货质量及包装标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网上销售农特产品。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立具有标识性的品牌,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托区域公共品牌,增强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企业在市场对接、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中的作用。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农村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张 鸿 陕西省决咨委委员、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关键词:农村电商;贫困陷阱;强刺激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1-0082-04
一、引言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一般而言,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陷阱”,需要承接到来自政府施加的政策、制度或者重大建设项目等的强刺激;然而,现实往往总是比规范理论来得更加丰富多彩。山东省曹县大集镇充分利用农村电商这个市场平台,获得了当地演出服饰产业的裂变式增长;其间政府的强力催化和金融的密切配套,加速了农村电商扶贫强刺激的放大效应,实现了当地农村自以来的重大经济演变。
二、大集镇的电商扶贫路径
近年来,“淘宝热”红遍了中国的大城小镇,而广大农村地区淘宝的热络程度也丝毫不逊于城市。早在2013年,多年都摘不掉“贫困帽子”的山东省曹县大集镇,一下子就冒出了2个全国“淘宝村”。要知道,当时全国也只有20个村获得了阿里巴巴的该项殊荣。
此后三年,“淘宝热”持续发酵,大集镇被命名的全国“淘宝村”迅速增加到27个,排名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淘宝第一镇”。靠着“淘宝热”, 大集镇注册了390家服饰有限公司、16000家淘宝店铺、100余家天猫店,全镇4.5万人,有近两万人从事线上销售和线下加工表演服饰,电商年销售额也由2013的2亿元迅速扩展到2016年的30亿元,三年翻了15倍,仅2016年“六一”期间,全镇表演服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2亿元。截至2015年底共有1118户、2563人就此摘掉贫困帽子,占全部贫困人口的60%。大集镇新增纳税企业个数及返乡创业情况连续两年居曹县第一。当地农民普遍认为,近30年来,悉数对大集镇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首推,其次就是农村电商。
大集镇怎么会“恋”上了农村电商?这么多村庄怎么会得到阿里巴巴高密度的一致认可?这,还要从大集镇的贫穷说起。
曹县是山东省菏泽市的一个普通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市的1/3,占全省的1/9。大集镇则是曹县所辖22个农村乡镇之一。这里没有区位优势,不临国道、省道,只有一条县级公路,也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在大集镇下辖的32个行政村中,就有2个省级贫困村、14个市级贫困村,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乡镇。因为土地贫瘠,人们为了生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就有了在农闲时节加工戏装和演出服装的传统。但由于肩挑背扛,市场狭小,生意清淡,常年处于微利经营状态。尽管如此,作为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戏装和演出服装的传统还是被延续了下来。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2009年10月,一位从事戏装和演出服饰的任姓商户在外地工作的亲戚指导下,第一次偶然“触电”,在淘宝上忐忑不安地接下了第一笔订单,直到3天后,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多了2000元。此时,他才相信,原来电子商务能在买卖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像摆摊设点那样做生意,也能带来财富。于是他同另外两家商户在全镇率先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演出服、摄影服淘宝店。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文化需求在同步提升,演出服饰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扩大。曹县大集镇生产的戏装和演出服饰,既不同于专业厂家的高档演出服饰,也不同于普通服装,更不能与高端服装相提并论。大集镇生产的戏装和演出服饰基本属于低端产品,主要是节日、庆典和活动演出使用的一次性服饰,成本低廉,价格也便宜,属于典型的间歇式需求,低值易耗品。因此,虽然戏装及演出服饰的质量、技术要求都不高,但由于其属性独特,普通服装加工者都不愿介入生产,专产专销成了大集镇的“专利”。任姓商户网上开店的举动,引致其他商户们纷纷学习、模仿,逐渐接纳和熟练运用农村淘宝来兜售自己的演出服饰。
淘宝带来了纷至沓来的订单。较低的进入门槛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新开网店数量快速增加,生产队伍也同步放大。2013年,大集镇的淘宝销售额达到2亿元;淘宝用户虽然也已经达到1000余户,但经营方式仍然是家庭作坊、自发经营,线下市场销售仍然占有 30%的比例。
看到淘宝商机的不仅仅是商户,曹县及大集镇政府也感受到了农村淘宝的热度,他们初步感觉到,大集镇出现2亿元的交易额并非偶然现象。2013年9月,曹县发改局、财政局、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对大集镇开展专题调查。通过两个月的全面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大集镇的戏装和演出服饰对市场有严重依赖性,传统的市场销售肩挑背扛,买卖双方必须见面成交,市场大不了,产业也做不大。第二,农村淘宝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这对大集镇来说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基于此,曹县政府认为,农村电商是难得一遇的扶贫开发抓手,必须从扶贫开发的战略高度确立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每年安排农村电商发展引导专项基金300万元以上,用于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等设施配套建设,全方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大集镇以最快速度成立淘宝产业发展办公室,把农村电商正式纳入政府发展规划、计划序列。2013年12月,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统计,全国有“淘宝村”20家,而大集镇丁楼村、张庄村就占据了其中两席,戏装及演出服饰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大集镇的农村淘宝热,也很染了当地金融部门。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各家银行集中配套跟进。期间,面对电商客户的流水贷、电商贷、税贷通、淘宝贷等10余类创新产品陆续面市;淘宝实名注册替代营业执照,支付宝流水替代银行流水成为各家银行的主要贷款依据;金融电子机具布放同步推M,设置助农取款点18个,自助服务银行2个,布放电话POS机60余台,开通手机支付用户4500户左右,个人网银15000户,安装农金通15台,智付通100多台,信用卡2000多张,银行卡20000多张,总体服务水平并不逊于曹县县城。淘宝商家、农户足不出村享受存取款、查询、转账支付等多种金融服务。
各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大集镇电子商务呈现出一种裂变式、集群式发展趋势:全镇光纤入户从2013年4月份的1314户发展到现在的8600多户,创省内之最;较大型服饰加工户有480多户,其中,丁楼村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服饰加工户就有30多家,7家超过500万;全镇产业链条品种达到2000多种;占据国内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成,并远销美国唐人街和东南亚等地。
三、大集镇演出服饰产业在电商刺激下的裂变效应
2013年之后的大集镇演出服饰在淘宝上的销售记录,三年增长了15倍,近半数人口靠农村电商从事销售和加工,应该说是一种裂变式的增长状态。可以初步认定,农村电商对贫困的大集镇形成了强烈刺激。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大集镇会上演这种裂变式的增长状态?农村电商的强烈刺激效应又是如何实现的?这需要从演出服饰、农村电商两个角度加以认真剖析。
第一,专产特销的演出服饰属性。与普通服饰、服装不同,演出服饰是一种特殊群体、在特定时间上的专用消费,具有间歇性需求、一次性消费和低值易耗产品等特征。因此,不仅市场规模相对小,而且对市场具有严重依赖性。在农村电商出现之前,大集镇的商户主要是靠肩挑背扛、城市设点、上门推销方式,在人力所能及的小范围内将演出服饰兜售给少数消费者;人力所不能及的潜在消费需求则被压制了。市场销售的刚性约束,同样也限制了生产和行业竞争者的大规模进入。因此,演出服饰的加工手艺在大集镇这样相对贫困落后地区才有保存和延续下来的可能。于是,也就在客观上形成了演出服饰专产专供、近乎垄断而又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市场格局。在农村淘宝出现在大集镇之前,虽然演出服饰行业已有20多年的传统,但只能作为当地农民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和小生意而存在,基本没有做大和裂变的机会。
第二,农村电商的放射性市场效应。农村电商出现在大集镇,情况则截然不同了。电商的最大优势在于,这是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市场交易平台,不论B2C还是C2C等,都有这样的基本特征。在接近摆脱时间和空间约束的市场交易模式下,供求双方实现了充分对接,撮合和博弈机会增加,交易更加充分,市场出清的效率明显提升。而在农村电商出现后的短短7年间,演出服饰行业的销售额就突飞猛进到30多亿元。关键原因在于,淘宝销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演出服饰的市场销售瓶颈和短板,有了规模化的交易平台。与此同时,电商技术及演出服饰的低门槛,也为当地农民、商户提供了大规模模仿和复制的基础和条件,进而支撑“淘宝村”持续扩散,农村熟人社会属性加速了电商模式的传播和复制速度,以大集镇为中心形成的以经营演出服饰为主的“大型淘宝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大、全国第二的淘宝产业集群。于是,就必然就有前文提到的裂变现象的发生。
四、农村电商扶贫的强刺激效应
农村电商在大集镇演出服饰行业引起的裂变效应中,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裂变式增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如果以2013年为界,演出服饰销售额前后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2009―2012年销售额由4000万元发展到1亿元,增长了2.5倍;2013―2016年销售额由2亿元发展到了30亿元,增长了15倍。可以看出,大集镇演出服饰行业的真正裂变,是发生在2013年之后的时间段;同样,淘宝村数量、网店个数、百万元加工户以及从业人员数量等数据也同步呈现出这一特征。那么,同样承接了农村电商的刺激,大集镇为什么没有在2013年之前发生裂变,而偏偏发生在这之后呢?对大集镇在2013年之后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梳理后发现,2013年以后,农村电商和商户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这期间,政府和金融部门却都变了。
首先考察一下政府的变化和作为。2013年9月,曹县政府发觉到大集镇商户和演出服饰行业自发承接了淘宝带来的大市场,接受了该信号的强烈刺激。于是,大力发展农村淘宝上升为政策选择,研究确立发展规划,成立专门组织,纳入业绩综合考核。更为可贵的是,每年还安排300万元的农村电商发展引导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单就安排每年300万元的专项基金而言,对一个相对贫困的经济欠发达县来说实属不易,这更能体现出曹县政府寻求农村电商扶贫强刺激的决心和期待。
当然,曹县政府的这种决心和期待不是没有理由。大集镇有扎实的演出服饰产业基础,20多年传统产业经验,技术稳定,成本低廉,从业者众多,如能借助电商这个大平台,演出服饰产业的市场销售瓶颈就此突破,该行业完全具备确立国内市场先发优势的可能性,进而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就此步入快车道,贫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大集镇裂变式的增长,已经充分证明了曹县政府的这种预期和判断的合理性。但如果当初曹县政府不对农村电商的强刺激做出应有的反应,再继续任由商户自我积累、自发发展,即便按2013年之前40%的平均增长速度推算,到2016年,演出服饰销售额也只有6亿元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曹县政府在承接农村电商强刺激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
其次,考察金融部门在这场裂变中的表现和作为。在大集镇演出服饰产业发生裂变的过程中,当地金融部门同样顺应和承接了农村电商的强刺激。资金层面上,2016年底,仅对大集镇淘宝商户授信额度就高达3亿元左右,而2013年时只有0.2亿元;各类信贷产品创新基本与农村电子商务水平保持同步。在形形的金融服务中,大集镇的金融支付配套效率应该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个乡镇拥有18个助农取款点,2个自助服务银行,60余台电话POS机,4500户开通手机支付,15000户个人网银,还配有100多台智付通,15台农金通。应该说,其金融服务覆盖密度、程度和水平,丝毫不逊于曹县县城。金融支付效率的同步提高,同痈咝率地承接了来自农村电商和政府扶贫策略的强刺激。
五、简要结论
虽然大集镇的演出服饰产业相对低端,后续可能会面临着产业升级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但农村电商所带来的强势增长以及当地政府据此所展开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活动,还是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第一,扶贫开发既需要有产业基础做后盾,又需要对产业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实施强刺激。本案例中的产业平台,虽为当地贫困农民维持生计的传统手艺,但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农村电商平台的扶贫强刺激效应,并加以引导和催化,进而获得了产业的裂变式增L和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据此,各地可立足本地实际情况,优选特色、优势和低门槛的产业或行业,强化薄弱环节的攻关和刺激,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谋求产业的本土化发展。
第二,政府要做好扶贫开发的铺路搭桥工作。正如本案例所揭示的那样,政府在电商基础培训、光纤入户、仓储物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为承接来自农村电商的强刺激做了充分的准备。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组织协调、资源调动和方向引导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周建村.画家村是如何走出“贫困陷阱”的[J].金融发展研究,2010,(8).
[2]关付新.山区贫困陷阱的构造及其突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叶初升,刘业飞,高考.贫困陷阱的微观机制与实证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2,(4).
[4]习明明,郭熙保.贫困陷阱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3).
【关键词】普惠金融 金融扶贫 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通过金融扶贫创新,整合金融扶贫资源,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诸多农村地区已经脱离贫困。但是也要意识到,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格局仍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的金融扶贫发展格局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在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信贷扶贫、产业扶贫以及对口帮扶。信贷扶贫是普惠金融阶段最主要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以r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是由政府直接制定相关产业规划,通过政策、资金引导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参与到产业建设之中,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展专项产业,比如畜牧业、中药产业、茶产业、水果产业等。对口帮扶指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有责任帮扶贫困地区,给贫困地区一定的经济和产业支持。
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存在扶贫主体“缺位”与“错位”、扶贫路径“阻塞”与“单一”、扶贫制度“无偿”与“馈赠”等方面的问题
扶贫主体“缺位”与“错位”。在现阶段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政府、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贫困农户是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基于一系列政策优惠和行政行为,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提供给贫困农户;国有商业银行则在政府的指导下,依据相关政策向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扶持。但在这个过程中,三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和沟通存在不畅,易造成主体之间“缺位”与“错位”。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来看,政府利用主导地位和政策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向贫困农户发放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整个流程缺乏市场导向,造成扶贫资金边际效益和规模效益无法更好发挥。从政府和贫困农户角度来看,政府强调“外援式”的资金引入,贫困农户将资金注入当成“免费午餐”,利用相关信息不对称来谋取贫困农户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政府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定位。从国有商业银行和贫困农户关系来看,贫困农户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息抱有谨慎态度,国有商业银行对贫困农户的信用也持怀疑态度,双方对信贷的要求都无法全面满足,信贷过程中风险系数较高。
扶贫路径“阻塞”与“单一”。一般的农村金融扶贫路径是:政府以政策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向贫困农户进行贷款,政府给予国有商业银行财政支持和信誉担保;国有商业银行将相关资金贷款给贫困农户,帮助贫困农户扩大生产;贫困农户在资金的帮助下扩大产业规模,从中获取到足够的利益,并将部分利益让渡给国有商业银行。至此,农村金融扶贫流程和路径圆满完成。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扶贫路径充满坎坷和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贫困农户在资金扶持下仍无法获取到充足利益,造成相关的资金扶持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要求下,迫切要解决农村金融扶贫的相关问题,迫切要求贫困农户实现脱贫。但事实上,现有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规模经济尚未形成,投资回报率极其有限,脱贫并非易事。根据我国《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中所述,目前我国涉农贷款为26.4万亿,在各项贷款中占比28%,且贷款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贷款的效率和盈余相对较低。其次,目前贫困农户将主要贷款用于政府产业化发展,政府制定的扶贫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造成贫困农户在短期之内很难获取回报,不利于提升信贷资金的回报率。最后,贫困农户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具有“小、频、急”等特点,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农户这些需求,一旦错过最佳的资金注入期,信贷的回报率就会受到影响。
扶贫制度“无偿”与“馈赠”。农村金融扶贫一直都具有行政性和无偿性,政府开展农村金融扶贫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并不以投资回报作为主要考量,这也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中的信贷服务并不以市场为基准,而主要出于行政目的开展相关的金融服务。我国农村金融信贷服务诚信制度不健全,市场契约精神匮乏。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带有一定无偿性,一些贫困农户借助信息不对称,存在骗取扶贫资金现象,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农村金融扶贫项目的积极性不足。另外,我国农村地区资源市场流转制度不健全。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进行资金贷款时需要一定的抵押物,并且抵押物要具有足值性、有效性和变现性,但贫困农户的抵押物选择有限,部分抵押物难以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一旦信贷资金无法回收,相关抵押物变现能力较为薄弱。我国农村产权制度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产权不清晰、产权不完整的现象,造成商业银行和其他利益主体存在极大矛盾,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对相关农村扶贫进行资金扶持。
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格局
引入“多元多层”主体格局。扶贫主体“缺位”与“错位”,是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过程中,要将更多主体引入到农村金融扶贫中,并且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金融扶贫活动。应将一般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引入到农村金融扶贫之中,目前农村金融扶贫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相关责任,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有限,并且受政策干预较大,引入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助于加强农村金融扶贫的市场化行为,相互配合之下更能形成“多元多层”主体格局。提高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扶贫的资源配置效率,还需要围绕商业银行信贷产品进行创新。
发展“互联网金融”路径格局。扶贫路径“阻塞”与“单一”,是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的严峻考验。现有的扶贫路径,主要依靠政府制定产业化项目,根据相关项目开展邀请贫困农户进行参与,并通过产业化经营获利后摆脱贫困。由于政府制定的产业化项目具有周期性,贫困农户从中获取的利润并不丰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扶贫发展路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构建互联网金融路径,通过搭建网络销售渠道助力产业化项目发展,缩短产业化项目的周期,让贫困农户能够较早地获取到相关利益,从而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支付、物流、信息、产销”的网络金融服务,彻底解决贫困农户的信息匮乏、物流成本以及销售渠道问题。一旦贫困农户能够在产业化项目中获取到足够利益,农村金融扶贫的路径也就获得了畅通,并且能够形成良性的发展格局。
打造“信用+契约”制度格局。扶贫制度“无偿”与“馈赠”,是普惠金融阶段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和资源流转市场建设,并且培养贫困人口的契约精神,从而保证双方能够诚实守信、互惠互利。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都需要在农村地区宣传金融知识,并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一旦存在失信行为就应该严厉地惩治,以此来打造良好社会风尚。另外,针对农村地区的产权建设,也需要格外重视。基于良好的产权归属,能够形成良性的借贷关系,并且能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政策研究”(项目编号:HB17FX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为抓手,围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目标,立足我处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加快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搭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与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完善网络、信用、物流等三大配套体系,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我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到2016年,我处农村网购网销快速发展,农村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培训60名农村电商骨干,建设60家农村网店,建成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初步实现“村村通快递、组组有电商、户户有网购”的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电商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大力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大力引进急需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人才团队。二是开展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处村干部参加电子商务培训班、研修班学习,明确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了解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发展趋势,提升电子商务认识。三是开展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培训。根据全市统一安排,依托淘宝商学院、京东服务中心、市职教中心等机构开展电子商务操作培训、职业化培训,培养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和营销人才。四是开展电子商务骨干培训。对我处有志于从事电商创业的青年进行长期跟踪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成长为电商骨干。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建设处级电子商务服务孵化园、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两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一是办事处建设一个快递超市,向上对接全市部分快递物流企业和园区,向下辐射全处所有行政村,开展快递物流服务,畅通快递物流渠道。二是各村建起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网购网销、代缴费用、物流配送等服务。
(三)完善物流保障体系。加快物流网络信息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保障。
(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一是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示范站,为村民提供网购网销、金融服务、缴费、充值、订票、代收代付等服务。二是建设农村示范网店,销售我处特色产品。发挥示范的带动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电子商务行列。
四、实施步骤
该项工作自2016年1月全面启动,至2016年5月底全部完成,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1月下旬至2月上旬)
1、成立马家店街道办事处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工作动员会,部署专项活动相关工作。
2、调查摸底。一是调查各村特色农产品,弄清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年产量、销售现状以及本村及周边相关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见附表1)。二是调查各村电子商务开展情况,弄清网店家数及经营情况、货物配送情况、电商从业人员素质情况等(见附表2)。各村将调查表于3月5日前报处统计站。
(二)组织实施阶段(2月中旬至5月中旬)
1、确定建设重点。办事处从调查摸底的村中筛选重点建设的村级电商服务站,在3月15日前上报市商务局。市商务局将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查看,3月底前确定重点建设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
2、开展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对确定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按照建设要求开展服务站选址、电脑电视等硬件设施购买、人员组织培训等工作,在5月15日前建成投入营运。
3、强化提高。每月组织各村电商从业者和电商骨干参加由市商务局、人社局开展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对其进行培训。主要学习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品牌管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搜索营销等内容,相互交流开店经验和营销手段,提升业务能力。
(三)检查验收阶段(5月下旬)
迎接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组建的验收专班,按照建设验收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市对验收合格的村级服务站、示范网点拨付补贴资金。
五、工作措施
(一)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商平台、微信等信息平台和广告条幅、宣传车等渠道和方式全方位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宣传,宣传电子商务“全天候、全方位、零距离”,宣传我处电子商务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提升全处干部和群众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摘 要】作为精准扶贫创新思路,电商扶贫在重庆市快速发展。基于石柱县的调研数据,发现电商扶贫工作遭遇到人才瓶颈,主要体现为“三个不足,三个跟不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软环境,提升电商扶贫效果。
【关键词】电商扶贫;现状;人才瓶颈;对策
一、引言
1.政策及理论背景
“电商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其实质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李志刚,2007)。但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已成为电商扶贫工作进一步开展的瓶颈,制约电商扶贫效果。诚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陈震(2016)所言,“电商扶贫的核心在于培育农村人才”,弥补电商扶贫人才缺口,才能帮助农民利用电商手段发家致富。
作为精准扶贫创新思路,电商扶贫在重庆市发展迅速,石柱县被誉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但随着电商扶贫工作的深入,人才瓶颈愈发制约扶贫绩效。电商是信息经济的典型代表,人才瓶颈的突破需要电商人才培养理论作支撑,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时代下的新兴管理方法――知识管理理论,从其核心思想“积累、共享、交流”三项准则出发,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课题以石柱县农户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问卷与深度访谈考察当地电商人才培育现状。在问卷设计中,从农户、政府、企业三个主体挖掘电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问卷主要涉及:(1)农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应用程度;(2)政府电商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力度与效果;(3)企业在电商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课题小组还走访了石柱县政府部门和电商企业,了解电商扶贫各个环节,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二、重庆市石柱县电商扶贫人才现状
1.人才主体――农民对电商认知与应用现状
首先,农户对电商认知粗浅,大多数农户对商的认知不清晰,停留在概念层面,对电子商务仅是略有耳闻,实际接触过的不及三分之一,真正了解电商、懂电商的则少之又少。其次,农户对电商应用程度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不到20%,不清楚或是很少使用电商进行销售的占比高达81%,大部分农户选择传统农贸市场或卖给大型的中间商进行销售。
2.人才主导――政府对电商人才培养导向现状
其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在实地走访中,农民普遍反映政府对电商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没听说过以及不了解电商扶贫政策的农户占比达42%。在政府主导电商扶贫的大背景下,宣传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农民对电商认识不足。其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69.3%的农户愿意使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但表示电商销售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忧虑在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担心电商平台销售缺乏法律保障、政策优惠不可持续等。这抑制了农民电商创业者的积极性。
3.人才支持――电商企业在人才培育市场贡献的现状
其一,电商培训平台少,覆盖面狭窄,不清楚电商培训平台的农户占比达75.4%,说明电商企业未担负起电商人才培训重任,培育电商人才的市场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二,培训效果欠佳。据农户反馈与电商企业自身透露,61%的农户认为电商培训效果不大,10%的农户认为电商企业未做实质性工作,农民对电商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认可度不高。
三、重庆市电商扶贫中的人才瓶颈及原因分析
石柱县的电商扶贫工作取得许多可喜进展,然而,电商扶贫工作正遭遇人才瓶颈。正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如所言,“推进电商扶贫,吸收培养人才应放在首位”。下文根据石柱县电商扶贫人才现状的分析,将电商扶贫工作中的人才瓶颈概括为“三个不足,三个跟不上”,并针对问题分析其原因。
1.农民对电商认识与掌握不足,发展电商所需的综合素质跟不上
由本文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可知,农民对电商认识不足,应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能力弱,相关的人才培养与电商孵化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不会或不敢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的症结在于对电商销售知识掌握不够,很多专业大户对电商应用一知半解,反映出电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受教育程度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石,对于农户利用电商起着基础性作用。在样本农户中,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占比近一半,大专、大学及以上只有5.3%,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对计算机不会使用,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的推广。
2.政府对于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政策手段与政策落实跟不上
石柱县政府部门对电商扶贫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政府均设立了领导统筹机构。但总体而言,政府在电商扶贫人才培养工作中思路不开阔、工作落实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才孵化工作贪大求全,具有运动型特点,人才培训工作简单粗糙,工作质量不高。其二,政府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发挥引领作用。其三,电商人才培养工作中偏重行政主导,市场力量发挥不够。
农户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官员充分了解电商的不到20%,调研小组走访了石柱县电商扶贫办公室、商务局等部门,发现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电商了解不够,思维局限,阻碍了宝贵扶贫资源的配置。
3.企业对电商扶贫人才孵化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培训工作跟不上
电商企业平台掌握着电商发展技术,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是电商扶贫中专业化程度最高、实际操作经验最丰富的主体,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这些电商巨头均重视物质基础设施,轻视人才培养。其次,其电商人才培训工作重心在理论培训,轻视实践指导与练习。
电商企业在融入农村方面浅入浅出,以城市思维发展农村电商,没有考虑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接受水平低的现实,忽视了农村发展实际。
四、突破人才瓶颈的对策建议
电商扶贫工作遭遇的诸多瓶颈中,最紧迫的是人才孵化。现以石柱县为例,围绕知识管理的积累、交流、共享原则,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主导农村电商讲师资质培训,培养顶层设计团队
农村电商讲师是既有电商知识背景又懂农民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村电商培训体系中扮演顶层设计者角色,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群体。石柱县可从本地遴选一批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电子商务社会讲师等具备经验者参加农村电商讲师认证培训,形成本地讲师团队,进行初期知识积累。
2.政企合作引入PPP模式设立本地电商培训公司
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具有投入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对社会有正外部性效应,带有公共品属性,需要政府支持主导。将PPP模式应用于电商人才孵化,可减轻政府的投资负担和风险;企业可拓展农村市场,为未来深入农村发展赚取流量。由于政府参与减少了电商企业和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利于政府、企业实现双赢局面。
3.校企共建电商实训中心,对农户实行阶梯式人才培养
校企共建电商实训中心,可实现“教、W、做”一体化创新。分层次的培训体系,更贴切农户实际需求,大大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因此,当地电子商务职业高校依托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首先招揽农户入学培训,鼓励有电商知识和经验的农户参与阶梯式电商人才培养项目;再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电商实训中心,实现电商业务外包。
4.电商企业构建乡镇O2O生活服务平台
将社区电商模式引入农村并深入村民生活,可缓和电子商务在农村施展不开的尴尬局面。通过村镇商超中心辐射带动,促进周边农户自我电商化。初始示范作用会迅速扩展至整个乡镇,更多农户主动模仿电商模式,形成农村电商自我孵化。
5.政府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点,发挥基层网点作用
目前,石柱县电商服务站点已覆盖85个贫困村,但仅发挥了物流配送站点作用,农产品上行渠道却未打开。政府应对电商服务点设置一两个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农村电商推广员,专门解决农户在电商孵化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电商服务点提供的最新经验,由下而上为培训体系注入新的知识方法,促进电商培训模式持续创新。
五、结论
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思路,人才是制约电商扶贫绩效的首要瓶颈。当地政府要深入农村,借助市场力量,从讲师、电商服务点等软硬件设施提高农村电商从业者对电商的把握;电商企业需摒弃电商的城市模式,考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知识水平低的现实,对农户进行系统化培训,着眼于长远,培育农村电商市场环境,实现农村经济与企业双赢;农户要主动了解电商扶贫政策,学习电商知识,提高认识水准。强化政企农三方联动机制,利用电商平台打通农村传统产业链,切实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参考文献:
[1]林洁.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5(1).
[2]曹建平.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5(5).
[3]高源.农村电商创新之举[J].农家致富,2013(12).
一、基本情况
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县组织各类电商专题培训46余期,参训人员2565人次,其中贫困户1631人次,新增电商经营主体101个。培育省级电商示范镇1个,电商示范村5个,电商示范网点6个,网销超千万电商企业1家,网销超百万电商品牌2个。截至10月,全县电商交易额达24.95亿元,同比增长17.57%,网销额7.55亿元,同比增长39.94%,其中农产品网销额3.55亿元,同比增长18.3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商扶贫工作,连续四年制定出台有关电商扶贫政策文件。今年,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电商扶贫问题整改要求又制定出台了《县2019年电商及家政扶贫奖补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对电商扶贫给予奖补,进一步激发了电商扶贫工作活力。
(二)强化培训孵化。制定了《县2019年度电子商务培训工作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强化全县农村电商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培训要求和培训跟踪服务,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设不同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精准性。联合县扶贫局、县民生办印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县电子商务进农村暨“农品上行助力扶贫”专题培训的通知》(邱商务〔2019〕18号)。截至目前,已组织培训各类电商专题培训46期,人员2565余人次,其中贫困户1631人次。培育新增电商经营主体101个。同时,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培育壮大电商经营主体,背包客刘波、小萌宠黄健等本土新兴电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鼓励电商企业回乡创业,忠旭、百食轩等行业销冠型企业回乡发展。
(三)强化线上线下。县积极对接企业,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贫困户、贫困村产品销售增收。1月10日-12日,我县举办了“融e购2019年货节”,全县31个乡镇的200余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户参展,线上线下交易金额超3千万元。9月份,乡村开展电商产业扶贫(认领扶贫地块)活动,当月筹得资金25余万元。9月9日,乡村民200亩水蜜桃滞销,县商务局第一时间对接商超,数万斤水蜜桃一个星期销售一空。9月11日-12日,我县与肥东县联合举办中秋节电商扶贫结对展销会,我县参展的22家电商企业与个人的农特产品销售一空,并与当地企业达成多项合作协议。
(四)强化民生服务。全县“两中心一站点”体系建成运行,并按照要求开展了优化升级。“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逐步打通,实现了乡村物流全通达、配送更便捷,村网点配送时限缩短近2个小时。同时,以中央巡视脱贫攻坚反馈的电商扶贫问题整改工作为契机,全面摸排梳理、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网点便民惠民、带贫减贫功能。
(五)强化模式带动。一是全面推广“电商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鼓励电商主体通过收购代销、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开发农特产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现已涌现出以邱米山、百食轩、背包客、忠旭等为代表的一批模式探索企业。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县镇、乡村、乡村电商服务网点等为代表的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网点,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或发展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电商扶贫,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前,我县电商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户通过电商双创难。贫困户因文化水平和年龄健康限制,从事电商双创难度较大,电商意识较弱,从事电商意愿不强。二是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扶贫作用未充分发挥。县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广泛开展贫困户便民服务,在农产品上行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参差不齐,部分运营效果不显。
一、指导思想
以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建档立卡脱贫户为重点,引导和鼓励电商企业建立和完善电商服务平台,注重农产品上行,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渠道,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
二、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县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示范推广、稳步推进的要求,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行政推进、基础配套、网店服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村级示范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坚持精准到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电商服务中心为龙头,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为重点,建立对脱贫村的定向培训指导、电商创业孵化、农副产品营销帮扶机制;重点改造提升脱贫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脱贫户电商知识普及培训培育脱贫村电商市场主体,实现脱贫户网上代购代销、便民服务的通畅运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两中心”和村级服务站运营管理
增强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服务站运营能力,引导更多的电商服务资源进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农产品品牌设计、包装、运营、网上营销、广告传媒等电商服务资源。要进一步增强村级服务站网络购销、缴费支付、存取款项等八项功能,鼓励村级服务站引进更多电商平台,增强村级服务站运营能力。加强全区村级电商服务站运营管理和培训,防止出现电商运营和管理盲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物流配送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流通效率。通过技能培训让脱贫户、村民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提高电子商务在镇、村的普及应用。
(二)加强电商培训
指导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村电商培训机制和模式,按照电商中心集中培训和下乡进村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扩大电商培训工作的覆盖面。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区、乡、村工作人员,要以农村电商发展趋势、国家、省农村电商扶贫政策解读、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和县域农产品上行模式、电商平台多元化等相关课程为主;对返乡创业青年、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村级服务站人员及对农村电商感兴趣的其他人员的培训,要以普及电商基础知识、网购平台介绍、网上购物流程、农产品销售、电商交易安全、手机APP软件操作、电商扶贫成功案例等相关课程为主。对人口相对较少,交通不便的村,一要指导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安排农村电商知识水平较高的电商服务人员到其村级服务站进行上门培训;二要协调当地村委会多组织村里人员到村级服务站参加电商精准扶贫培训,争取让更多的留守人员学会基础电商平台的代买代卖、如何运用手机微信朋友圈销售农产品和如何开微店等知识,三要提升专业电商技能培训,培养县域电商运营人才。
(三)打造唐尧优品平台+社群模式,赋能村级服务站实现城乡双向流通
打造县域电商平台唐尧优品,以网络平台+线下社区连锁店为支撑,有效拉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通过唐尧优品平台有效整合县域农产品、流通商贸品、生活必须品,打造1+N+60的营销模式即“一个平台N服村级(社区)服务站服务60万人口。通过集采、共销、统仓统配模式降低工业品下行成本,拓宽农产品及生鲜产品流通渠道。
(四)依托统仓统配优势,打造1+N二级生鲜配送物流体系
1、电商物流仓储中心依拖唐尧优品服务平台打造城乡社群生态,以商贸流通带动物流,打通县域内物流壁垒,完善乡村末端网点布局。有效整合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在县域内建立社区店和唐尧优品电商服务站,布局物流快递、生鲜配送、商贸流通配送,满足社区居民及村民的生鲜产品、快递收发、生活必须品等需求,将社区店和电商服务站做为末端配送网点,优化配送网络。
2、继续以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基础,结合邮政现有的乡镇物流配送网络,交通运输部门的农村公交班线,以及本地货运等各种运输资源,积极解决物流服务在农村服务能力较弱问题。对于快递物流的盲区,成立专业的物流团队,打造1+N”的二级物流快递共同配送体系,即“1个县级物流中心,N个村级网点物流集散站点”,通过县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和乡(镇)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向村级居民提供自提服务和双向物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渠道资源对接,助推农产品上行
1、对接政企资源,助推农特产品的上行,惠及村民及种植户,让脱贫户直接受益。
2、引进各大电商平台,为服务站对接产品资源和拓展农产品上行渠道,使村民实现双赢,增收致富。
(六)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
1、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帮助农民解决生活所需,通过集中采购和集约生产来实现面食菜品的质优价廉,确保生产源头绿色安全,建立采购、储运、加工、配送、销售、外卖一条龙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打通从田头、工厂到餐桌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农户(脱贫户)就业。
2、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发展农业、林果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经营机制,通过“建立“唐尧山下”农产品研发供应链中心”对农副产品进行初加工、包装提升级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溢价空间、拉动农民增收。
3、结合我县贫困人口劳动能力差、农业技术能力低,无经济基础等特点,以低门坎、易实施为准则,鼓励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谷物、豆类等易种植、易管理的农作物。以“民生厨房”为枢纽,实行订单式种植,保证价收购,保障食品安全。打通产、销、冷链物流链条,制定扶贫机制,助农脱贫增收。
(七)优化品牌营销,加大宣传力度
1、多渠道推广。加强“唐尧山下”全媒体宣传推广,重点聚焦新华社、农民日报、日报、电台等传统媒体,辅以新兴媒体的活动推广。以农活体验、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为推手,通过网站、线上宣传、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以品牌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为抓手,谋划“唐尧山下”品牌营销体系建设,线上以“唐尧山下”微信公众号、微店等为切入口,线下以旅游景区(酒店)售货点、超市销售点、社区售货点等方式推广。
2、文化带动推广。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辅助,在宣传文化的过程中,开展品牌宣传,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文化底蕴。
3、政府助力推广。结合省市县各级政府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品牌的推广与宣传,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形成合力,推动品牌全面发展。
(八)突出“三专”建设,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制定扶贫产品冷链物流储运销售体系建设的支持性政策,加快流通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组织扶贫产品供应商开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培训,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增强扶贫产品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加大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动员和指导消费扶贫产品供应商建立线上专区、专柜、专馆,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扶贫新平台;按照”聚焦扶贫产品、逐步提高比例、实现持续发展”的思路,确保扶贫专馆、专柜销售扶贫产品金额不低于专馆或专柜总销售金额的30%并逐步提髙;推进县域内扶贫专馆和专柜的所有交易数据与社会扶贫网对接并接受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扶贫产品展销活动和线下线上产销对接、直播带货等活动,协调电商中心与知名电商合作,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确保不发生大规模农产品滞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具体由县商务局牵头负责组织和推进实施,各乡镇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办公室,配备电子商务专兼职人员,加强电子商务工作力量,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电子商务综合工作。选拔培育村电商带头人,落实村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
(二)注重配合协调
加强与农业、邮政、供销等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定期会商制度,共同研究解决电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具体情况适当整合资源,切实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做好电商扶贫工作。
9月25日,苏宁云商集团和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签署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双方将在“电商扶贫双百示范项目”、电商扶贫O2O展销专区、“10・17”扶贫购物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展开合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副主任洪天云,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副董事长孙为民出席签约仪式。
据初步统计,该协议签署后,将惠及104个贫困区县,有超过234万农村贫困家庭因此受益。
苏宁开启“O2O双线扶贫新模式”
10月17日是“国际消贫日”,也是全国“扶贫日”,为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苏宁与国务院扶贫办达成战略合作,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先进的互联网科技、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等,帮助各具特点的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以“农户+企业+基地+电商”的方式探索“O2O双线扶贫模式”。
在具体操作环节,苏宁将利用线下1600家门店的优势,深入推进O2O双线扶贫在城市核心商圈的落地,在苏宁的部分门店建设电商扶贫O2O体验展示专区,集中展示扶贫地区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与旅游等资源。目前计划在北京联想桥云店中开设专区,展示江苏宿迁泗阳、宁夏银川、云南红河等地的农副产品。
另外,国务院扶贫办还将联合苏宁计划打造“10・17扶贫购物节”,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在10月17日这一天,苏宁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扶贫购物专场,集中拉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实现从生产、销售到物流、推广等全流程的产业化扶贫。
同时,苏宁也正在改变扶贫思路,由之前的“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重点是为贫困地区培养农村电商人才。苏宁计划协助贫困县政府加强电子商务实用性培训,培育更多农村电商人才队伍,预计3年培训累计不低于10000人次。
将零售CPU能力运用到电商扶贫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为民表示,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最终极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个环节,苏宁计划通过零售CPU能力的输出,打通“造血扶贫”全流程,让扶贫工作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造血效果得以真正凸显。
作为知名商业零售企业,苏宁在全国600多个城市拥有1600多家门店,近一千家苏宁易购服务站,公益活动已经深入全国近300个城市。同时,苏宁易购作为全国性B2C电商平台,将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更广的市场,用O2O双线扶贫新模式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孙为民在签约现场表示,此次战略合作不仅要依托苏宁的平台资源,实现规模化的普惠扶贫,还要借助零售CPU的能力输出,打通全流程的系统化扶贫,更要因地制宜,实现动态的产业化扶贫。
据悉,苏宁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多产业联动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苏宁的扶贫工作从一个项目切入后,后期将利用自身平台资源和优势,在农业项目、工业项目、生态旅游项目、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项目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合作。
近年来,苏宁已先后在江苏、云南、湖南等多个省份试水“造血扶贫”,将零售CPU能力运用到扶贫项目中。以云南红米为例,今年5月,苏宁易购超市频道的“中华特色馆”专区上线了“红河馆”,销售的红米价格突破20元/斤。为更好地帮助当地推进农产品电商化进程,苏宁免除当地商户在苏宁易购上的第一年平台使用费以及平台技术服务年费;并将在电商运营方面给予扶植,真正实现从生产、销售到物流、推广等全流程的产业化扶贫。
无独有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腊肉也是以这种方式被端上了全国人民的饭桌。据了解,苏宁易购不仅在“中华特色馆”专区上线了“湘西馆”,还针对市场同类产品消费行为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帮助当地挖掘农产品卖点。
电商扶贫工作总结
20**年,为推动我县电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按照xx省商务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20**年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湘商电〔20**〕4号)及《关于开展20**年全省电商扶贫专项行动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湘商电〔20**〕11号)文件要求,xx县商粮局对照任务清单,周密安排部署,强化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脱贫对象增加收入,认真落实全县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全部完成了绩效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电商产业发展概况
xx县地处湘中腹地,隶属娄底市。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XXX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合并后有XXX个行政村,XXX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XXX万,并村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村XXX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XXX人。
近年来,我县通过示范创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全县产业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聚转移及电商扶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目前拥有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家,获批xx省电子商务企业23家,已建好一个占地XX.X万多平方米,集商品贸易、物流配送、实训模拟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引进农村淘宝、邮政、供销、随手购等电商平台企业40多家,1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淘宝·特色xx馆,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孵化企业网商XXX个,个人网商3XXX个,共建设镇、村电商服务站点XXX个,带动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的信息、交易、支付、物流、展览、培训、传播等产业,实际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万余人次,行政村宽带覆盖率XX.X%,使用率达XX%,年网销额突破XXX亿元。同时我县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特色拳头产品小型农机、竹胶板等融入“互联网+”的力度,通过电商跨境贸易做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本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飞速发展。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中国新闻网、xx日报、新xx网、红网、娄底日报等主流媒体和xx网、掌上xx、xx信息网等本地新自媒体竟相报导xx县电商进农村示范工作情况和电商发展模式和做法,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二、电商扶贫工作情况
我县坚持把发展电子商务摆在重要位置,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严格按上级部门对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的考核要求,细化电商扶贫工作规划(包括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
逐步提升农村产品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抓紧实施各项电商扶贫工作,今年实现“农产品进城”交易额9XXX万元,“工业品下乡”交易额XX.X亿元。帮助贫困村网销农产品XXX万元,帮助贫困户网销农产品XXX万元。
(一)精准对接扶贫对象,加快网销农产品整合与开发
1.以全县XXX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积极组织开展贫困村电商服务点和扶贫示范网店建设,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新建XXX个贫困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和xx个扶贫示范网店,新建扶贫服务站点及网店功能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为站点提供完善的运营保障,具备农产品收集上行功能,物流快捷方便,“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交易额均较好,呈增长趋势。至11月底,新建服务站点下行年总交易额达300多万元,上行年总交易额达30多万元;扶贫示范网店年交易总额达xx0多万元,进一步活跃贫困地区的农村消费市场,有效带动本地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青树坪镇归古村陈富贵、花门镇石龙村赵向民、井字镇长湾村胡岳杯等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系统培训后成功开办扶贫网店,年纯收入突破8XX元,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积极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飞腾公司、湘滇公司等电商平台和企业采集标准化农特产品、非标准化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建立商品信息库,同时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制定生产加工标准近XXX个,整合开发适合辣酱、淮山、豆豉、干笋、豆皮、红薯粉、盐辣椒、霉豆腐、荷结皮、土豆片、小鱼仔、木瓜丝等网销农特产品XXX个以上;加强农特产品网货监管,制定生产加工标准10多个;注册“家湘宝”、“灵妹几”、“辣外婆”、“水封坛”等本地农产品商标,SC认证10多个,并均进行了产品包装设计。督促指导灯塔米业、江园辣酱等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电商企业合作,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按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网上销售,培育建立生产基地和小作坊式加工厂10多个,为贫困村提供技术、信息、网上购销等服务,加速实现永丰辣酱、青树淮山、豆豉、蛋白桑、中药材(艾叶)等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
3、积极开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县人民政府与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着手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认证和溯源体系,已给xx湘军永丰辣酱有限公司等10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定制300多万枚个性化防伪标识码,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从原料采购到农产品的采收、到消费者购买等一系列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记录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云平台数据库,生产企业把二维码标签贴到产品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全流程展示,并将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信息与检测报告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扫码查询。整个系统稳定可靠,设备运行正常,企业反响良好,同时为x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和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
(二)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进城网上交易
1、大力开展网销“一县一品”活动。我县积极通过知名电商平台、各种新闻媒体将地方农特产品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加大农产品入驻阿里、京东等大平台力度,新开农产品线上店铺20多家,开展网销“一县一品”的宣传推广营销活动,塑造网销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半年,我县20多类本地农产品成功入驻阿里巴巴“特色中国·xx馆”,年网销额达200多万元;9月22日,我县江园辣酱食品有限公司“侯府家”牌永丰辣酱成功入驻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淘乡甜”官方旗舰店,使我县这一百年老字号在大型电商平台一炮打响,网上日均销售100多单,双“11”当日销售2000多单。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xx威龙食品公司、xx湘春酱菜园、xx省白马食品公司等3家生产企业提供包括淘宝代运营、微商代运营、阿里巴巴诚信通代运营在内的全网营销推广活动,每天至少有100单以上的本地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电商服务中心和我县贫困村甘棠镇祠堂湾村合作开展电商精准扶贫,使该村的红薯片和中药材花粉蜜在短短几天就网销一空,线上众筹猕猴桃取得成功,8月底就全部预订完毕。与洋潭农业合作社线上线下合作推广无花果,所产无花果销售XX%,剩下XX%则制成干果销售一空。我县连财种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商通86077平台积极开展“一县一品+扶贫农小店”上线推广工作,通过“政府引导+平台落地+大众参与”的合作机制,在全县xx个乡镇开展专项培训,确保项目参与人员掌握业务技能,流程,标准,使得项目有效高效落地,选取2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设“扶贫小店”,销售贫困村、贫困户产品,并聚合全县电商力量帮扶推广,销售,真正使得“电商扶贫小店”为贫困村带销路创效益,实现电商精准扶贫助农。
2、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今年以来,我县大力开展微(电)商扶贫培训和团队建设工作,由县商粮局、人社局和各乡镇、经开新区负责协调指导,通过电商企业带动农民通过利用微信平台等自媒体进行销售,以销带产从而逐步带动县域农产品的规模化和商品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微商销售团队F2C工厂”的模式,通过微信平台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带动家乡农特产经济发展。湘滇电商、飞腾电商等有一定规模的电商企业在全县XXX个乡镇和经开新区进行农特微商培训及团队建设,全年共培训微商人员1200多人(其中参训贫困户200多人),共涉及50多个贫困村,开设个人实名微店或网店1200多个,培育出农特微商村级负责人200多人。如石牛乡树山村罗改乡、沙塘乡沙塘村贺登峰等贫困对象在电商企业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开办个人实名微店,成功蜕变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产品销售“微商达人”,月均纯收入1XX元以上,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其次是引导电商企业及微商团队通过对接广州、深圳、江苏、北京、长沙等各地xx同乡商会,在老乡们的推动下更好的推广xx县域特色农产品。同时与各大湘菜馆合作,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互惠互利、和谐共生,通过这种产销一体式的产业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直接真实的体验。
三是利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农产品。我县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依托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七品网、邮乐购、供销e家、淘宝·xx特色馆、湘中优选等本地电商企业,入驻xx实体商超和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的“电商扶贫特产专区”,采取产品预售、认养、众筹、社群等多种模式进行“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收效,在各大“电商扶贫特产专区”农产品销售额共达1200多万元。我们还积极组织电商企业参加食餐会、农博会、网购节等各类农特产品展会,今年元月,县商粮局组织电商协会会员单位50多家企业举办了“首届电商扶贫年货节”;3月,县商粮局组织20多家电商企业参加了锁石镇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暨电商精准扶贫展销会,组织全县电商企业开展电商扶贫“春风行动”农民工招募大会;4月,组织近10家企业参加了“20**义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8月,组织20多家企业参加了的荷叶荷花文化旅游节暨电商扶贫产品展销会;9月14日-17日,组织10多家企业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国际餐饮食品博览会”;9月27日-29日,组织30家企业参加在娄底举行的“第八届湘博会”;11月9日-15日,组织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及电商企业共40多家参加在青树坪镇举办的“xx(湘中)农产品博览会暨电商扶贫论坛”;11月17-24日,组织5家企业参加在长沙举办的20**中国中部(xx)农业博览会,开设“电商扶贫特产专区”,通过各类展会的传播和线上线下结合,共帮助贫困地区销售特色产品1000多万元,并结合“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的电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强化扶贫工作机制,完善电商扶贫落地体系建设
1、按照电商扶贫绩效考核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中已落实电商扶贫资金XXX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XXX万元,统筹融合资金XXX万元),专项用于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我县进一步强化电商扶贫工作机制,安排人员定期督促各电商扶贫项目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实施到位。
2、大力加强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及村级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一年来,我县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在为当地农特产品上行功能完善,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叠加金融和助农取款服务,工业品下乡物流整合,以及完善便民政务、农技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实际运营状况良好,成效十分显著。全县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实现产品下行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一是充分发挥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专业团队在开展品牌注册、统一包装、网络推广运营等服务等方面的实战经验,提高地方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的水平。通过开展代运营和运营自有区域性B2B2C电商平台,开发推广湘中农商和“自邮帮”物流众包平台,支持微商及“实体店+电商”的商家和个人在平台开店,通过一段时间运营逐渐实现良性循环,推动农特产品进入轻松大流通时代,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同时积极组织参加相关农特产品展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推广xx农特产品和助推xx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指导督促村淘、邮政、随手购、惠民供销、厂家网、农村科技合作社、86077等电商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全县300多个村级网点形象,统一设计、制作,做到形象规范、美观。增加为贫困户代购生产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本地生活服务功能,叠加与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和助农取款服务,收集当地特色农产品信息并通过网上销售,加快工业品下乡物流整合,完善服务网点代买代卖交易台账和特色产品网络销售记录。三是要求各电商平台加大了对村级服务站点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调高其服务水平与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村级服务网点的物流台账和便民政务,以及民俗产品、农技和就业服务,基本做到每天有登记,月月有小结。组织电商企业挖掘整理农特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商标注册、产品包装等增值服务的功能。
一、完善区电商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和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等“三有一能”为目标,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2017年,建设完善乡镇电商服务站2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85个,实现全区贫困乡镇和建档立卡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支持区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服务点建设发展,鼓励乡镇电商服务站为贫困村电商服务点提供技术和创业孵化服务。
二、健全网络物流配送体系
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紧抓国家《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和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的政策机遇,实施宽带乡村和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延伸等网络覆盖工程,推动光缆进村入户,扩大贫困村组宽带网络覆盖面,提高贫困家庭宽带普及率。完成贫困村通网络核查验收工作。加强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整合利用本地物流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发展农村快递物流服务业,健全区、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区域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和扶持物流快递企业在贫困乡村建立物流配送门店或快递服务点,提高网货配送效率。年内基本实现全区贫困乡镇物流快递全覆盖,功能覆盖到村。
三、完善电商激励评价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市电子商务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5〕58号),对全区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等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加强电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重点考核网店数、销售量、交易额和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外销农特产品,以及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情况。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
四、提高农村网店运营效益
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网络产品品牌。学习陇南等地网店运营管理先进经验,采取教育培训、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方法,“一对一”帮助指导贫困户开办网店,提高运营效益。对运营差的网店,鼓励当地电商龙头企业、网络经纪人、能人大户接管经营,着力提高网店运营效益。对暂不具备开办网店条件的贫困村,鼓励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等在乡镇电商服务站、区级电商服务中心开设扶贫网店,代销产品。推进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京东集团“千县燎原”和苏宁“农村电商”计划落地区,利用大平台提升我区电商扶贫质量水平。
一、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一)电商扶贫指标情况
培训电商人员数量2300人;电商服务网点数量:县级服务中心5个、乡镇服务站26个、村级服务点1166个、其中贫困村点11个;村级服务点建设主体:京东集团300个,邮政系统709个,乐村淘116个,爱心淘41个;效益指标:电商村数量:12个,网店数量:9500个,网店销售额:32500万元,带动贫困村20个,带动贫困户:900个,贫困户平均增收:3600元。
(二)电子商务创业孵化
县着力把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成“电商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创业孵化基地,在房租、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零负担经营政策,吸引更多的群众了解电商、参与电商、发展电商。
同时,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电商扶贫示范网店相继投入运营,水落坡镇民俗文化电子商务示范园成立于2010年2月,规划占地4680亩,总投资17.5亿元,已完成投资7.2亿元,现有规模企业8家、商户216家,古玩收藏店648家,全镇活跃微商达2800余人,以B2C(商对客)模式运营模式为主。微商古玩交易微信群400余个,定时各类古玩产品,实时交流中意产品,方便交易。现如今园区每天交易额达120多万元以上,市场旺季月销售额可达6000多万元。
街道办事处依托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知同百货九块九”商品批发市场,带动就业达2万余人,贫困人口2000余人,今年截至到现在销售额1000万元,“互联网+小商品”成就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镇村农客来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形成了自己完善的运营体系,微信公众平台累计销售5000余件商品,销售额突破十万元,所售商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与此同时,本地的特产细毛山药、传统小磨香油、毛绒玩具、手工布鞋等通过农客来电商平台开始销往全国各地。现在电商平台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便民服务中心,与农村信用社、电信公司、供电公司等合作,让村民就近就可以办理存、取款业务、电费缴纳、通信费用缴纳等业务。
智慧民生服务平台是我县一家综合民生服务类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各种服务项目,包括各类政策信息、农业技术指导、生活超市及农资商城等,将农资、农具、生活用品带进村,农产品收进城,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资源优化配置,自九月份运用以来开局良好,意向入驻商家已有十余家,线上营业额达30余万元,仅润丰公司一家就实现业务收入近25万元,约占智慧商城销售总额的80%,目前我县已组织了两期智慧商城电商服务站站长培训班。
(三)农村淘宝推进情况
以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为契机,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商务部门实施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来抓,3月份县政府与阿里巴巴签订了县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现因阿里大区经理人选未定,没有专门的人后续跟进,所以此项工作暂时还没有进展。
(四)开展电商扶贫培训
今年为推动“电商+精准扶贫”,促进我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我们县6月6日-6月12日分别在电商产业园和妇女创业中心分别举办了第一期初级和第二期中级电商扶贫培训,8月1日和8月8日在电商产业园分别举办了第三期高级、第四期综合电商扶贫培训班,培训时间共22天,培训人数80人。
(五)村级服务站点覆盖情况和物流配送情况
京东现有300个联络员,推广员可以帮助村民进行代购,减少村民买到假货的风险。目前主要推广新通路业务,让超市进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现有100多家超市从京东进行进货,从京东进货并能快递等其他多种业务,计划每个村都开通新通路业务,让每个村都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京东服务店开辟新合作模式实现转型,同实体零售店合作建成京东便利店,目我县报名8家,通过2家,这2家正在准备门头悬挂和店面装修,京东物流配送方面能做到县全覆盖,每个村民都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
邮政公司截止到目前共计建设“买卖惠”商家600家及便民服务站平台709家,8月份到9月份,邮政利用电商平台帮助销售鸭梨1500余斤,全力推动县域农村电商发展。
二、下一步开展电商扶贫工作打算
(一)加强学习。一是积极学取外地先进经验。通过赴外取经和邀请电商专家开展讲习班等方式,指导我们开拓思路,寻找合适发展路径。二是切实转变观念。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我们可以盘点自身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从典型引路入手,通过以点。
(二)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建议政府将发展电子商务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力度。
淘宝村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上的。有三个认定标准:一是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二是全村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三是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阿里的大数据极为准确,做不了假,不服不行。
经济学中有一个“马太效应”,说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淘宝村的数量分布何尝不是这样:富裕的地方,通过互联网赚了穷地方的钱。最突出的表现在农产品电商上,农产品电商巨头都在沿海。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机会不会从天降,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中西部地区不能错过这些“互联网+”的机遇,要重点在以下方面下力气。
一是县长、书记要像重视招商引资那样重视电商的发展。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没有比发展电商更重要的了。只有电商才能够把贫困户的劳动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票子。第三方机构艾瑞提供的《农村电商白皮书》显示,在2015年,中国电商市场交易规模为16.2万亿元,增长21.2%。2016年预计仅农村地区的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而根据苏宁的估计,仅农产品销售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5万亿元,农村电商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多与电商巨头合作,消灭农村电商的“空白县”。阿里的“千县万村”计划将在三到五年时间里投资1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苏宁通过建设直营店为农产品搭建“上行”通路,而后通过线上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进行销售和品牌推广落地。2015年建了1100家直营店,2016年投入50亿,再建1500家,未来5年内希望达到万家。
2016年初,京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东方面表示将发挥平台优势,以其电子商务手段在“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三大模式上精准着力。而在实践中,帮扶体系重心则放在打通“农产品进城”的通道,以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物流为突破口,帮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快速传递到城市百姓的餐桌上。
三是把特色小镇与农村电商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国家计划在全国建设1000个国家级的特色小镇。争取每一个特色小镇都有电商的支撑。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平台。特色小镇无疑是2016年经济的亮点。即按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四是把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大学生、转业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发挥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功效,拉动贫困人口的就业。一般来说是年轻、有电脑知识的管理网店,对年纪偏大的也可以参与。农村电商少不了物流,可以优先考虑贫困人口。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
理县是典型的高原民族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零碎化特征明显,生产规模小、产品卖出难一直是阻碍贫困群众增收的现实难题。理县积极探索“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网店”的高原藏区电子商务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将全县13个乡镇的甜樱桃产业聚集起来,由企业统一策划、推广、运营、销售。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有效整合了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等力量,使相对分散、零碎的农产品资源迅速汇聚,有效化解产品分散、规模小的不足,特色产品通过企业的渠道,顺利进入市场,解决了产品卖出难的困境,更让一家一户分散的特色产品也能分享到“规模经济”的红利。
?强化配套体系建设:
破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难题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即由政府宏观指导,将电商扶贫资源项目委托给电商企业具体实施,成立理县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全域统筹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强化农特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覆盖13个乡镇5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通吃小站),为群众提供认证、支付、物流、网店开设等全方位服务。电商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为理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升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动能,并逐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成功“倒逼”贫困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传统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的难题。
?注重人才培育开发:
破解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的难题
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人才少、人才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理县充分整合各类人力资源培育开发项目资源,积极创新人才培育开发机制,通过开发有县域特色的电子商务教材、视频课件,创建“果实农村电商学院”、建立电商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以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分层次、分批次、多渠道培育开发各类适用型电商人才,同时加大对大学生村干部、种养大户,尤其是贫困人群等群体培育开发力度,逐渐培育开发一批电商人才,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有效激发农村留守人员,尤其是贫困群众创新创业热情,有效缓解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难题。
?构建柔性参与机制:
破解贫困群众参与度低的难题
积极发挥县电视台、农村广播、电商平台、微信等传统和新媒体宣传作用,通过对县域群众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让最广泛的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知道电子商务这个新鲜事物;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途径,甄别有一定基础和意愿的群众,帮助其调整自身产品生产经营,培植农村小微电商基础;通过网店开设技能培训,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宣传营销等全方位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等,从而构建柔性、细化的贫困群众电子商詹斡牖制,真正做到对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引进来――引入新知识新理念”“扶上马――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送一程――培育提升贫困群众电商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电商发展的积极性,让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真正融入电子商务产业链,化解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低的难题。
?突出品牌价值效应:
洪天云指出,国务院扶贫办与京东集团电商精准扶贫合作协议的签约,给贫困地区百姓带来了发展机会。目前,我国乡村电商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同时在追诉机制方面有不少问题。通过双方合作,国务院扶贫办将和京东集团有效对接,努力打造电商扶贫新模式,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刘强东主席和京东企业家团队的精神理念,希望把全国关注扶贫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动员起来,营造全社会扶贫的大格局。
刘强东表示,这次京东集团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合作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让所有帮扶资金和措施真正做到精准,帮助最需要的人。2015年底,京东集团在全国17万个村庄设立了扶贫站,到2016年底,准备覆盖40万到45万个,让每个村庄都有京东的配送站或扶贫站。这套体系将为中国农村带来巨大价值,第一次让贫困农村享受跟城市一样的价格,消除两个价格歧视,给贫困地区带来发展前景。
根据协议约定,在“十三五”期间,京东集团将在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力度,主要用于生鲜冷链宅配体系建设,保证将贫困地区生鲜产品配送到全国主要消费城市。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选择200个县作为电商扶贫示范县,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行动中精准发力,将企业资源、业务能力与脱贫攻坚融为一体,以电子商务助力中国第一个百年小康梦,直接或间接帮助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在产业扶贫方面,京东将立足“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在200个贫困县和2.5万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打造自有品牌;选择贫困地区的产业聚集区打造“互联网+扶贫”示范区;帮助贫困地区建设200家京东线上特产馆。针对贫困地区生鲜产品丰富的优势,京东将加大在仓储、配送方面的投资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进城物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