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范文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课堂小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课堂小结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以唱导游;以游助唱;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97-01

一、模式的结构特点

“以唱导游,以游助唱”使学生在音乐课中热爱音乐的美,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它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诱趣一动静结合,训练实践感受内化,陶冶性情。

第一步:创设情景,诱趣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律动练习,可以满足学生动的心理;故事引趣,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上来;游戏激趣,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进入角色,为学习新知创造欲动的心理氛围。

第二步:动静结合,训练实践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训练、实践。以节奏练习为例,如果仅有教师的热情,充其量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许还会导致混乱的状态,而学生也难以受到真正的训练,所以训练必须做到动静结合。首先是心动,然后才是手动、口动,乃至身动,静中有动,而动时心中平静,从而达到整体和谐与发展。

第三步:感受内化,陶冶性情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在美的乐感和美的动作的陶冶中从内心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一课堂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始终以唱游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形成一幅活而不乱、动之有序的动态性结构图。

二、教案举例:生日快乐(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片断)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律动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师:刚才,小朋友进教室时,脸上都笑眯眯的,为什么?(生答)你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心里会很高兴?(生答)对,过年、过“六一”节、出去旅游、考试得了好成绩……心里会特别高兴。今天是小兔灰灰的生日,咱们该怎样表示一下呢?(生答)。好,咱们就一起来为灰灰庆祝生日。(出示生日蛋糕,点亮生日蜡烛做发声练习,边表演边演唱:《祝你生日快乐》)

(三)节奏练习

师:平时同学们过生日时,好朋友可能会送礼物给他,今天灰灰有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它解决一下,就当送给它的礼物吧。

1.复习旧节奏;

2.组成新节奏拍打。

(四)视唱练习

(教师事先在同学的座位底下藏一些节奏、曲谱、头饰等)灰灰也送给小朋友们一些礼物,请你找找自己的伙伴,并唱一唱。(生边律动边找伙伴,视唱曲谱)

(五)教授新曲

师:刚才小朋友送给灰灰一首生日歌,灰灰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也要唱一首生日歌送给小朋友――你们听。(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生日时愉快的心情)

师弹奏歌曲旋律,生朗诵歌词。

师弹奏歌曲,生边哼曲谱边律动。

分析演唱时力度变化,齐唱歌曲。

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伴奏并唱歌表演。

(六)欣赏乐曲

整体欣赏:感受音乐的情绪。

分段欣赏:对乐曲进行对比,并内化,欣赏小结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灰灰的生日过得真热闹,我们又唱又跳,不仅感受了《喜洋洋》的欢快和喜庆,而且还学会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生日蜡烛》,知道了我们演唱歌曲不仅要有感情,而且还应该注意力度的变化。以后只要我们多听、仔细听,那么,欣赏音乐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快的提高。(随着乐曲边律动边出教室)

三、实践效果与分析

第2篇

一、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唱歌创造思维

唱歌教堂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唱歌唱得好不好,最基本的要求是节奏,音准的正确性,小学生的音准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音准也就成为了音乐老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我认为如果能有效的使用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如竖笛、口琴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对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单音,音程入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吹奏,另一组学生唱,然后再进行简单旋律的吹奏和视唱。最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练习,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效正音准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二声部或三声部,则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视唱练耳创造思维

视唱教学要求学生正确地唱出每一首练习曲,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把视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则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视唱的兴趣。在视唱训练时,学生一般对视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准都很难把握,这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固定的音高,他们就会觉得视唱不是很难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学生自己演奏视唱谱,然后再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平安夜》这首歌曲的曲调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切分节奏学生不易唱准,教师在视唱之前让学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学生对音高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视唱就能较快的把握音准。这样唱奏结合,学生兴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欣赏创造思维

欣赏教学是一种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程,因为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理解音乐作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较难被理解,如果通过乐器与之相结合,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产生共鸣。例如:在欣赏第二册《快乐的嗦》时,让学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是一半音乐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这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乐曲,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从听觉感到情感感受的桥梁作用。

四、器乐教学与节奏的练习结合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和听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将节奏比喻成一个身体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节奏则就是人的骨骼,想想人没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见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节奏训练时,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训练,如锣、鼓、镲等,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如xxxx xxx节奏时,先由学生口读和手拍节奏,再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型,吹奏同一个音,如6666 666 这样就使学生即进行了听觉训练又增强了内心的节奏感。

要使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前提条件应是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难点的问题,老师应予以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然,在器乐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地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舞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5-02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对学生“音乐实践及音乐创造”的能力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亲身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从实际音乐活动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这种实践活动的实现,完全可以通过音舞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下音舞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音舞结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传统地教授一些基础音乐文化、音乐技巧了,已发展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等。而舞蹈的发展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它已由原来单纯的美化肢体动作、完善情绪表达扩充到协调形体气质、体现情感表达、愉悦身心健康体魄。其继续活跃在人们视线里的根本原因而在于它满足了人体需要,达到深层次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健康体魄的作用。

2.丰富学生情感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较少部分是非语言形式。在一些场合,非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甚至要高于语言表达。现如今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表现力。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肢体表现,而舞蹈则是这种肢体表现的艺术升华。具有与音乐一样的性质――体现某种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即是说当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就通过朗诵的方式补充表达,当朗诵也不能很好表达时就借助舞蹈动作来体现想表达的内容。舞蹈动作有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文化内涵,若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舞蹈动作,便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方式。此外,学生要想掌握好舞蹈动作就必须增加自己对舞蹈的体悟和创新。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是能结合舞蹈,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展潜力。当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就能获得自信,并且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方法。

3.提升学生综合气质。舞蹈,是人类动作的艺术化。舞蹈教学即是教导、训练人的身体动作,此外还需要投入自身情感和精神,以达到协调一致的舞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消耗体力,还要消耗脑力,在无形中就刺激了舞者中枢神经,训练了其支配意识。动作的训练还锻炼了韧带的柔软程度和肌肉对骨骼的牵引密度,能够改善骨质、稳固关节、提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度。此外,好的舞蹈要以准确的舞蹈动作(如收腹、挺胸、提臀、低头、回眸等)为基础,所以舞者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做这些动作,于是就逐渐改正了那些不雅的形体姿势,培养了优雅的气质。

二、音舞结合教学形式在小学课堂开展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素质、年龄层段、实际需求,采用相符的舞蹈动作,将其尽可能地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降低动作变化的频率,同时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音舞的兴趣。如此才能达到音舞结合的最大益处,带领学生欣赏音乐舞蹈、学习音乐舞蹈、编创音乐舞蹈。具体策略如下:

1.舞蹈编创趣味化。兴趣是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使学生主动进行某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课标较之于过去进步的地方则在于它将主动学习的权利赋予学生,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由吸纳式学习变为探索式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强调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虽然音舞结合有众多的优点,但若是脱离学习主体这一客观实际,所有的优点都将转化为不可忽视的缺点。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对参与音舞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增加舞蹈动作编创的童趣性,把舞蹈动作教学的简单化、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让音舞结合教学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特别是让部分动作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较差的同学以及大多数男同学积极的参与舞蹈动作即兴创编。那么,在音舞结合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怎样才能增加其童趣性呢?如:舞蹈动作中强调眼神与手势配合的,在音舞结合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模拟“摘成熟的果子”这一生活实例来训练。这是因为摘果子是一连串的动作,而摘成熟的果子就是一连串动作和眼神的结合,需要通过眼神去寻找,在差不多找好的时候伸手去摘。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将舞蹈动作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既避免了舞蹈动作教学的枯燥性,还降低了教学难度,调动了学生表演的欲望,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还可模拟创设某种生活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既能展现天真活泼的本性,又能增添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民族舞蹈儿童化。纵观整个音乐教育的历史,虽不断改革创造出众多新体系,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仍是殿堂级人物,他们创造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世界的音乐教育都具有引领作用。他们都发源于其民族优秀文化,且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整个世界的音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论之,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56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我国的民族舞蹈大多都保留着原始风貌,朴实豪迈、热情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表演与聆听。比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土家族歌曲《乃哟乃》;朝鲜族歌曲《桔梗谣》、彝族乐曲《快乐的嗦》、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等,虽然小学生受其年龄局限并不是很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舞蹈成品赏析内容,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帮助学生积累舞蹈编创过程中所需要的舞蹈元素。通过欣赏优秀舞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舞蹈动作的即兴编创打下基础。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性,其舞蹈动作应尽可能的儿童化、典型化。

3.国标舞蹈游戏化。舞蹈种类众多,国标舞、芭蕾舞、民族舞均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国标舞还具有大众性特点,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在小学音舞教学中加入简化的国标舞动作,能够在学生间提供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日常仪态。但国标舞较小学生而言相对成熟化,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可以在国标舞的中融入游戏教学,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爱尔兰民族的踢踏舞,既有弗拉戈舞的热情火辣,也有古典芭蕾的优雅和现代舞蹈的精致,动感十足。教师就可以抓住其典型动作:踏步、踏点步、抬跳步等,将其组合成一个小朋友们熟悉的带有游戏性质的集体舞,比如:集体舞《找朋友》、《校园多美好》之类的,规则根据具体舞步而定,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舞步并记忆歌词,完成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再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国标舞情景游戏,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一段国标舞的形式,学好后跳给其他学生看,并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跳得最好的一个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国标舞的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让家长参与,比如在班级期末音乐会中,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一起感受音乐与舞蹈结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常态化,涉猎更多的音乐舞蹈领域的知识。在音舞结合的教学中,教师针对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进行多方面系统的查阅,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音乐的本体出发,研究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舞蹈是视觉艺术,只有两者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声与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只要搞清楚这些,音乐课堂中的音舞结合教学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只有大量的阅读借鉴,多利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研究的有深度,有底蕴。将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的具体课程圆满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婉铮.乐舞教学法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一、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分组

1.同质分组。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班级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以优势明显的一组作为其他组的学习榜样和目标,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标尺”。这种分组的缺陷是容易造成班级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优者更优,弱者更弱,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2.异质分组。它与“同质分组”相反,是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将学习优秀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之中,其目的是发挥学优生的表率和榜样的作用。这种分组能较好地平衡班级小组中的学习水平,避免同质分组中出现的“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两级分化现象,但也容易形成“一人独霸”的局面。

3.自由分组。即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倡学生自由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的优点是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同学友谊深厚的程度自由结合,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缺点是增加了教学中管理的难度。

以上三种分组,各有优缺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组,组与组之间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灵活变换。变换的主要依据就是要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夯实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首先,音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要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精心地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明确所要体现的新课改理念,做到教学内容与新课改理念二者有机统一。其次,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一定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新理念的体现。最后,要认真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以达到尽快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需要。只有这样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备好每节课的每个细节,才能上好每节音乐课,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牢固的基础。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而言,不但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极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教师可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无穷魅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的同时,务必将“个体差异”这个因素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通过课上观察、提问,课下走访、调查等手段,认真地对所任班级进行学情“摸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熟悉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处于不同认知结构层面的同学,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每个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使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应该着眼于有利于改进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力求评价的多元化、情感化和科学化。评价的形式主要有“师评”“生评”和“自评”三种。具体地说,可以围绕小学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依据其课堂教学的目标去进行实施,即以唱游律动为评价的主体,主要应该看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如何,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以及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冲动和心灵感应所体现出的对音乐的浓浓的情趣。

2.小学中年级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依据是以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评价目标,以器乐教学为评价的主体,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品质。

3.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依据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表现能力为目标,强调师生讨论探究,共同参与,把握乐曲的情感和艺术处理手法,以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激情,引导他们憧憬美好的理想,追求美好的未来。

第5篇

摘 要:教学细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音乐教师必须从强化课堂细节预设、积极捕捉课堂教学亮点、精心开展教学细节研究入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力开展赏识教育,努力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细节 高校音乐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85-01

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已经成为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教学细节是构成音乐课堂的基本元素,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关节点,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外在表现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集中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细节的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必须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内化和创新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必须注重教学细节的预设和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步入合理化,精确化、科学化轨道。

一、精心预设教学细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活动作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可以提前预设的,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看似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实际上是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的结果,折射着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和优秀的教学能力。

1、精彩的教学预设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教师要紧紧抓住音乐的特性和教材的构成,深入钻研教材,潜心文本,充分备课,认真研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全面的感悟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设定,真正做到既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加其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又能使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减少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

2、耩彩的教学预设来源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音乐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音乐素质基础现状和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精心预设学生的学习状况、活动环节和活动时间,找准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和兴奋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

3、精彩的教学预设来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生成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是塑造成功课堂的催化剂。在进行教学细节的预设时,教师应首先注意加强音乐课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把美术、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与音乐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断增强他们愉悦的情感体验,积极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利用其声情并茂、图文俱全、动静相宜的优势,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音乐课教学的表现力。

二、善于捕捉并利用教学细节是生成高效课堂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由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不管教师的教学细节预设的如何充分,总有一些教学细节是无法预设的,课堂上随时都可能有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发生,这些真实而突发的问题极有可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及时发现这些细节,即时调整教学预设,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亮点。

1、善于捕捉提问细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控制教学流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可以达到传授知识、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开启思维、吸取知识、感受作品。所以,在提问这个细节上,要切实解决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问题,对学生提问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要难易适度,主题要明确集中,切忌只做表面文章或无病,流于形式。

2、善于捕捉师生对话细节,生成师生互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情境下。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既是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发表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知识和生活阅历。指导、影响和感染学生的过程,这种对话,不应仅仅看作是师生间言语的交流,更应看作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所以,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对话细节,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共同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精心研究教学细节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让爱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能够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平等待人,分层制定个体发展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长和进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多一份关注、多一份肯定,在课下,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帮助他们尽快提高音乐学习水平。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节奏训练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提升校学生的艺术气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分析和研究节奏训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意义

节奏是学习音乐前提和基础,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节奏,有助于对音乐旋律和节拍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尤其是开展节奏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气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进行基础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就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有利于后期音乐教学的进行和开展。

其次,节奏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韵味,进而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加强节奏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传统的师范教学对学生而言十分枯燥,教师只是通过播放音乐,带领示范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很多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强,自然对于音乐的领悟十分有限。

节奏训练是影响音乐教学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节奏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小学生比较好动,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效的采取节奏训练的方式,采用合理的节奏授课的方式,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语言让学生感受节奏

人类的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富有节奏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语言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语言节奏训练主要是通过说话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说话的是节奏和旋律。通过加强语言节奏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试唱问题,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语言的节奏,如短语、词组、简单句,让学生结合语言做出一些动作,鼓励学生边诵读、唱、跳、拍掌及跺脚,进而提升小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二)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性格特点,很多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节奏训练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播放一段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动作,或摆动身体、或拍手跺脚等,还可以让学生排好队,进行前后踏步等。这种类似游戏的节奏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运动,促进身体的发育,这是一举两得教学方式。小W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节奏的含义,小学音乐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将节奏训练与游戏紧密结合,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打击乐器教学,培养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打击乐器引进音乐课堂,打击乐器是有效展现节奏的一种乐器,而且旋律节奏较强,声音清脆,小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起来也相对简单。打击乐器声音响亮,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打击乐器教学时,学生会被教师的表演和教学环节吸引,进而关注节奏训练的内容。教师通过使用三角铁、双响、沙球、快板等打击乐器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示范后鼓励学生演奏打击乐器,学生按照打击乐谱加强练习,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实实在在的感知节奏。其次,音乐合奏也是一种有效促进节奏训练的方法。

(四)结合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跑步、呼吸、舞蹈等等,都与节奏有关,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活中含有节奏的元素,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天性好动,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开展节奏训练,如语言节奏教学、游戏节奏教学、打击乐器教学,最后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分析

音乐起源于节奏,所以节奏是音乐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小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音乐,在音乐技能方面就一定要充分掌握较佳的节拍感及节奏感。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节奏教学这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意义

音乐教学的基本要素就是节奏和旋律,节奏是音乐的脉搏体现,具体指音乐中音的强弱以及长短。从广义的层次上来看,节奏包括了音乐中所有的要素,比如调试的转变、动机的发展、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弛、曲式的结构等。不同的节奏运动也是音乐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在音乐世界中由于表达的情绪不同造成节奏变化的差异性。普遍的规律是抒情音乐的节奏相对比较缓和,欢快时候的节奏感比较强烈具体。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体会和领悟音乐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才能慢慢体会到各种构成要素的不同,节奏是其中最密切以及敏锐的因素之一,所以想要感受节奏必须通过节奏认识和感受音乐。针对小学生来说,节奏本身就是非常难以掌握的,老师应该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节奏的强化训练,形成良好的节奏感,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措施

(一)结合律动,感知节奏

律动指的是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旋律做出有规律、简单的动作。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结合律动可使学生在演奏音乐时,自觉融入音乐情绪,更好地感知节奏。而体态律动即符合音乐自身规律,又符合小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体态律动教学中,以节奏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游戏、舞蹈、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理解音乐,进而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例如,在《法国号》歌曲的教学中,由于该歌曲是一首法国民歌,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节奏规整,以优美舒展和轻快跳跃旋律的交替表达人们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先用两拍子导人,用钢琴弹奏和弦,在琴声律动下,学生在教室里走圆圈,且边走边听钢琴所弹的旋律,说出琴声的规律。老师会说:“老师一个手弹得轻、一个手弹得重”,然后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达出“轻、重”,于是,学生一只脚轻、一只脚重的走圈圈,感受音乐旋律。最后,在多次弹奏后,教师总结音乐三拍子的特点为“强弱弱”,让学生进行感知,在熟悉歌曲旋律后自己寻找三拍子规律,提高音乐认识。

(二)自制乐器,领悟节奏

对于儿童而言,其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想象力、创造力丰富,音乐“乐器”无处不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在掌握了一定的节奏类型后通过打击乐器对新学的节奏进行巩固。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音乐乐器,如可在铅笔盒上绑橡皮筋,这样,“嗒嗒”声便会在学生用手抽动橡皮筋的过程中发出,且随着学生抽动橡皮筋频率的不同而发出不同节奏。学生还可将沙子装在易拉罐中,然后上下摇动模仿沙锤的音色。此外,可通过拍击使学生学习一些乐器演奏技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例如,在2/4拍奏学习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第一小节的第一拍的前半拍紧握右手,拳眼朝上,对左手掌心进行击打,然后在后半拍时拳眼朝上,敲击桌面。以此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拍击技巧,并激发学生的节奏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链接生活,创编节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所教音乐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对所教音乐的节奏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出一种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节奏教学中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有一个更加形象的认识。例如,“咚咚咚”一听便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敲门声,在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敲门的声音来促使学生对一些简单的节奏进行学习,然后再层层深入。教师还可以通过钟表的滴答声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学习。因为钟表走动声音比较小,老师可以以双手拍打模拟表针走动的声音,让学生以走路的形式来对此节奏进行模拟,老师拍一下学生的脚步就动一下。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教学生在行走时每行走一下就顿一下以加强节奏感。

(四)注重实践,增强节奏

第8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小结;音乐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从教师的角度重视教学设计以外,还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关注学习的过程。所谓的课堂小结就是要求在安静的环境里,独立的状态下,每个人对这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它不仅能让学生把每节课的内容要点记录下来,有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真实的体会和具体的想法表达出来。此外,教师通过阅读和批改学生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纠正学生课堂记录中的谬误,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音乐教学方面的建议,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积累宝贵的资料。可见课堂小结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现将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写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的过程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特意安排的“留白”,是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及时和静心的反思过程、也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感而发的最佳时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德国生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了人类的遗忘规律,并且把它绘制成一条曲线,即著名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多后少,先快后慢。由此可知,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学生记录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及技能,为以后的复习、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的过程即是情感的表达和抒发的过程,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不善于当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教师就难以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就不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更不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而用课堂小结的形式,则有利于所有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

音乐小结不仅记录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是学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有利于教师的科学研究,甚至是后人研究伟人的宝贵资料,毕竟,未来是属于他(她)们的,说不定我们的学生中就有伟人诞生呢。

二、如何有效撰写课堂小结

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时,我都会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练习本,作为音乐课堂小结专用记录本。每一节课下课前,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对于那些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要给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甚至可以列出一些提纲,比如:这节课你有没有收获?如果有,请把你的收获写出来;如果没有收获,请把原因写下来。是教师的原因,还是你的原因?如果是教师的原因,请明确指出来,越具体越好。例如,教师讲的知识听不懂,应该明确指出教师讲的什么方面的知识自己听不懂。如果是自己的原因而没有收获,也请你写出来,比如:是学习习惯不好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音乐基础太差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这节课没有收获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在最快的时间里师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可以想象的出:始终没有困惑的学生,上课时必然会缺少主动性,只会随教师的安排而被动学习,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是单一的、孤立的,不能形成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样,始终没有困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抓不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更不会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了。比如:这节课的哪些方面还没有弄懂,哪个问题还不太清楚,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音乐基础、学习习惯;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业务水平、师德师风等。

三、教师如何通过课堂小结来有效总结

我们知道,学生的课堂小结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是宝贵的生成资源。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小结,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小结写好后,本子留下,人可以离开音乐教室,等所有学生都离开后,我再按座位表的顺序把本子收起来,再利用空闲时间逐一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把学生小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分门别类记录下来,同时,在小结本子上写上适当的鼓励性的话语。

1.可以通过课堂小结来纠正学生知识的谬误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的学习效果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记录知识点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很大的谬误。比如:有的学生把“减时线”写成“剪实线”;把“升高半音”写成“声高半音”;把“小节线”写成“小结线”。在抄写简谱时,减时线随意丢掉的现象经常发生;一小节乐谱分两行抄写;在书写五线谱时,高音谱号的起点不在第二条线,等等。这些细节性的东西,教师可以在第二节课上,及时帮助学生纠正。

2.可以通过课堂小结来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

对学生的困惑和建议,笔者都会在下节课向学生做个交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困惑或建议被老师重视的时候,他(她)会很开心,觉得老师重视自己,他(她)也会更加重视与老师的交流,而其他同学看到老师这么认真地等待同学,也会慢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告诉你的时候,你的教学资源就会越丰富,你的教学资源越丰富,就越能吸引学生参与,这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3.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

第9篇

一、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唱歌创造思维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唱歌唱得好不好,最基本的要求是节奏和音准的正确性。小学生的音准训练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音准也就成为了音乐老师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我认为如果能有效地使用一些固定音高的乐器如竖笛、口琴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对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单音、音程入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吹奏,另一组学生唱,然后再进行简单旋律的吹奏和视唱。最后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练习,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效正音准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二声部或三声部,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视唱练耳创造思维

视唱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唱出每一首练习曲,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把视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则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视唱的兴趣。在视唱训练时,学生一般对视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准都很难把握,这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个固定的音高,他们就会觉得视唱不是很难了。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己演奏视唱谱,再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平安夜》这首歌曲的曲调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节奏上学生不易把握准。教师在视唱之前可让学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学生对音高有一个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视唱就能较快地把握音准。这样唱奏结合,学生兴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乐教学意在激活学生欣赏创造思维

欣赏教学是一种不易被学生理解的课程,因为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来理解音乐作品,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较难理解的,如果通过乐器与之相结合,就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们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产生共鸣。例如:在欣赏第二册《快乐的嗦》时,让学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题,这样学生不仅是一名音乐欣赏者,同时也是一名演员直接参与作品的演奏。这也使学生感觉到了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乐曲,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器乐教学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从听觉到情感感受的桥梁作用。

四、器乐教学与节奏的练习结合

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和听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将节奏比喻成人身体的一部分的话,那么节奏就是人的骨骼,人没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见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在节奏训练时,利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训练,如锣、鼓、镲等,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见的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如xxxx xxx节奏时,先由学生口读和手拍节奏,再让学生掌握这种节奏型,吹奏同一个音,如6666 666 这样就使学生既进行了听觉训练,又增强了内心的节奏感。

要使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前提条件应是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应予以解决,这还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专业技能。

当然,在器乐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的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3)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第10篇

一、奥尔夫教学法及其节奏练习的内容

1.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奥尔夫教学法是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发明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通过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等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进行音乐的探索体验,开发潜在音乐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结果的做法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这样的教育观念确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儿童。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大众性。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2.奥尔夫节奏的定义

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所谓元素性就是使用最原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即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节奏,节奏运动中采用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通过有意义的趣味节奏训练进行音乐教育。比如乐器演奏可以采用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敲击乐器和人体乐器;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看作音乐的容器。

二、普通小学音乐课堂与奥尔夫音乐课堂的对比

1.普通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目前普通小学音乐课堂大多以教唱为主,不注重音乐各个要素的学习。学生学习节奏时是从抽象到抽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动手能力差,未能激发学生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普通小学音乐课堂枯燥乏味,音乐活动种类开设单调。本质上都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认识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和真正的热爱音乐。

2.奥尔夫音乐课堂节奏的创新

(1)音乐抽象化变具体化,音乐节奏复杂化变简单化。一提到音乐,很多人认为音乐既优雅又复杂,因为抽象似乎遥不可及。音乐是最普通的传递,音乐的骨骼是节奏,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学习节奏,奥尔夫音乐课堂恰恰最能展现节奏的具体化,化繁为简,变枯燥为乐趣。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小学生的注意分为三种,一是有意注意,二是无意注意,三是有意后注意。奥尔夫音乐节奏善于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最后发展为有意后注意。小学生很容易被无意注意吸引,教师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特别简单,教师自己做节奏操,学生立马会被吸引。教师做完之后要求同学们注意节奏步骤就变成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随后进行模仿,练习,从兴趣出发,每次做都能熟练变成了有意后注意。利用三种注意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合理地进行引导教学,从游戏中体验节奏,产生愉悦的情绪,同时收获知识,良性循环,积极性越来越高,良好的习惯便由此形成。

3.将奥尔夫节奏理念融入普通音乐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这些每个教师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然而生活和课堂并不全是教育理论,不能死搬硬套。在新课改的大背景前提下,奥尔夫节奏理念的优势便凸显了出来,应把奥尔夫理念融入普通音乐教学,教学内容与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指导,共同为音乐启蒙和音乐教育事业做铺垫。

三、奥尔夫节奏练习对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1.增强了教师的组织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程度较差,奥尔夫节奏则能恰好帮助教师组织课堂,音乐课问好方式除了用音阶之外,还可以运用拍手打节奏作为上课师生问好。这种问好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迅速组织在一起,方便了师生相互协作,增强了教师的组织性。

2.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家长给孩子报了钢琴古筝等乐器培训课,孩子却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练琴,奥尔夫节奏练习帮助学生在活动游戏里快乐地学会许多基本节奏,对练琴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节奏掌握好即解决了整首乐曲的骨架,乐曲由难变易并掌握了主动权,孩子的自信和兴趣随之提升,学习音乐的动力增加。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失位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促进了新型音乐教育观,评价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但许多新问题也在实践中凸现出来。有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因准备不足而使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教学现象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小学音乐教师课堂失位。小学音乐教师如在课堂上准备不足,就会出现既没当好主导,又没有演好首席的现象,从而也使得音乐教学“误入歧途”。下面作者将提出几种不同的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最常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失位现象剖析

(一)想做开放的组织者却成自由的“放羊”者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没有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真正意义,仅注重某些形式,并未掌握其中富有深刻含义的精神,将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标志,片面地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方式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为了实践这一理念,以体现其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一个开放教学的组织者,因而千方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忙于搞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忙着穿梭于在各个学生小组间,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反复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愿意怎样做就让其怎样做”作为体现学生主地位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出现了一片毫无教学秩序的“生机勃勃”、“热闹非凡”景象。他们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想做开放的组织者,却成了自由的“放羊”者。

(二)想做开明的引导者却成单独的表演者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过度表现自己,从上课一开始,就“引吭高歌”,展示她的“金嗓子”;或是夸夸其谈,施展如簧之舌;更有甚者,往往以“注重技巧”为托辞,在课堂上脱离文本,大开无轨电车,使听课者如坠五里之云。如此这般的“表演”占用了课间大半时间,无意中使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出现了偏差,自然成为了一个“表演者”。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这样“高明”的做秀也愈演愈烈。另外加上媒体的运用,有些小学音乐教师纯粹为展示制作的高超技艺,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却难免心中空空。

(三)想做问题的引导者却成无止的发问者

将课间提问作为活跃教学气氛的手段和方法,这无可非议。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而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而有些教师课前不作充分准备,随心所欲地提问,甚至整堂课都在提问,出现“满堂问”现象,使学生紧张应付问题,无暇思考,而有些问题或过于简单并欠科学,或有些问题不着边际,离题万里。而在回答问题上,教师总是在暗示或引导学生按照其预设好的答案回答,稍有不符便公布所谓“正确答案”,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表面看这似乎课堂上生动活泼,活力四射,学生都在自主学习,而实际上则是教师又在极力灌输教育,而学生只有消极接受的权力,这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相去甚远。

三、对小学音乐教师出现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放羊式的教育方法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上相当流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进步但片面或者极端的放羊式也会导致不当的后果,使学生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思维上处于无序状态,从而使得表明上课堂热闹无比,学生们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实际上却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无组织无纪律,教育缺乏有效的主导者和监督者,使得课堂教学中只存在模糊的自主概念,没有主心骨,学生哄成一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学生利用自主的机会学到更多,后进生利用课堂的自由性,扰乱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坏了一锅汤。而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是当好牧羊人有序有选择性的放羊,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真正意义把知识和思考能力,方法有效的传达给学生是老师的神圣职责,鼓励学生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其与必要的教学组织、监督,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适时的放羊,妥善的“放羊”,让他们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茁壮成长。所以,小学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设立一个标准,既要有学习标准,也要有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老师的最低标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在这个标准下进行。

(二)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础,遵循教学大纲要求

把握教师的身份、遵循教师的天职,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础,遵循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切实的音乐知识,在教育中有所的,可以利用恰当的表演来给学生做示范,利用课余时间的表演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运用出色的表演让学生欣赏或效仿本意是好的,但需要结合实际的课程,恰当运用,引导,启迪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让学生学到课堂小学有所的,掌握有益的音乐知识,得到更多更好的启发。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互动意识 培养方法

音乐教育对于中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初中学生音乐素养是多方面的,包括识谱、演唱、欣赏、演奏等,培养中学生音乐素养有助于中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学习创作的热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各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要想有效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就要有效强化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互动意识。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而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捷径。

一、音乐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的原因

1.中学生处于叛逆时期,没有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其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意见,自我需要不断扩大,需要满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阶段,他们的情绪波动性较强,更带有一些叛逆的情绪。如,前不久教师做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你们心目中的音乐课是什么样?”音乐课在学生们看来是“豆芽”课,是好玩的课,是他们一天紧张学习后的放松练习,他们没有认识到音乐课的重要性,更不要说在音乐课上培养互动意识。

2.教师备课不充分,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达到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而一节音乐课的成功就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师生互动。教师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

3.教师上课时没有把情绪融入课堂,学生得不到感染。

教师在上课时如果没有把情绪融入课堂,就不能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得不到情绪的感染,课堂上就不会进行互动。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

1.投其所好。

每个学年段的学生都有不同需求,小学生们总希望音乐课就是游戏课,初中生们总希望音乐课老师能教些流行歌曲,希望老师能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实施教学。比如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可以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播放一些流行音乐作为学生们表现好的奖励,还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创编、即兴表演等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创编的动作或者表演的节目进行评价、总结,这样就能实现“教”与“学”很好的互动。

2.设计课堂互动小游戏。

设计课堂互动小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还能加强学生沟通交流,分享学习音乐的感受,让学生乐在其中。这里有一些音乐课堂小游戏:(1)探索空间。可以用在跟学生介绍打击乐器的时候。准备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打击乐器,请学生伸手去摸,感觉它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猜是用什么做的。可以引导学生给乐器起名,再深入解释它的名字,探索怎样敲打才最好听。最后用乐器为歌曲伴奏。(2)击鼓传乐器或者放音乐传乐器用在创编节奏课,乐器传到谁,谁就用该乐器编节奏。(3)随音乐律动进出教室。(4)扮演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码头工人之歌》,让学生直观感受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及内容,播放课件展示。(5)分组理解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理解,用自己熟悉的乐器演奏喜欢的乐段。有钢琴组、口风琴组、打击乐组、舞蹈组等。(6)传递包裹。播放该堂课要学习的歌曲做背景,歌曲结束时包裹传在谁手上就让他摸、猜,包裹里装了该节课要用到的打击乐器和道具。

3.情绪饱满,快乐学习。

一个人的情绪是极具感染性的,人们的情绪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应该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不同的教学情绪收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们参加活动不积极,如果此时老师采用消极的态度,可能活动就没法再继续进行下去,相反,如果老师主动地为大家起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能此时的课堂又是另一番景象。

4.合作性结尾优化。

小结是一节课点睛之笔,这笔怎样“点”才能有神韵呢?可以在这段音乐的背景下结尾,也可以让学生演唱表演,可以引导学生升华音乐主题,更可以让学生自行把本节课进行小结,合作排成小型节目快板、小品、相声、双簧等;把一堂课的结尾变得生动、活跃,使学生像观看连续剧那样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参考文献:

第14篇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大多在六到十二岁之间,这个年纪的学生一般来说童心比较重,大多处于爱玩的年纪。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性格等原因,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也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所以也就导致了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渐的适应这种环境,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音乐知识。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课堂效率。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因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据调查显示,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并不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由于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这也就会影响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2.信息化发展对小学音乐教改的影响

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都过于注重小学生的成绩。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把原本枯燥的音乐知识用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多媒体信息化进行教学,还可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由于年纪问题,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可以用图片、语音、视频的形式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音乐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有趣,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较有限,有些歌曲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比如在小学生学习歌曲《小小鼓号手》时,采取信息化、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首先,可以以音频的形式进行播放,以视频的形式让小学生看到鼓号队的变化,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发挥想象,鼓号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每种乐器都有什么特点,在小学生充分的理解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后,学习起来也会相对容易很多。

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改的方法分析

经过研究调查表明,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想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在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改革方式。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大多是采取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方式,小学生由于年纪过小,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而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同与其他的学科,不能单单采取讲课的形式,要想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必须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只有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采取多媒体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很大程度的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小学生遇到不懂的音乐问题时,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比如,在小学生学习到戏曲的课程时,由于小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接触到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会难以理解,如果采取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很难理解这一部分的音乐内容,会严重的影响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时,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中的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用视频、图像、声音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音乐内容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据调查发现,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表示,小学时期音乐知识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由于音乐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很难理解,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所以要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在学习到民歌时,由于小学生以往并没有接触到民歌中所唱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所以也就很难理解民歌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和思想。采取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在小学生充分的了解了民歌的历史背景之后,再来学习民歌的演唱方法,这样既可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4.小结

要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采取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的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使原本抽象的音乐知识以图像、视频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增加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作者:马茹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张蕾.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24):106-107.

第15篇

首先要明白音乐课堂组织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如果整个课堂教学组织的得心应手,教学过程便会如行云流水,学生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的、意趣昂然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组织教学虽不是课堂教学本身,但它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课堂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一)促进作用:课堂组织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师教学及管理艺术高水平发挥的结果。

(二)维持作用:课堂组织教学的维持作用指教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较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面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管理不当引起的互面影响,在正常维持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组织教学的促进作用,使课堂组织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要遵循音乐课堂组织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课堂组织教学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达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全面性原则:课堂组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课堂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的合作为基础。

(四)民主性原则: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成长,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个性才能达到充分地发展。

(五)发展性:课堂组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轻松与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和谐统一的发展。

其三要把音乐课堂组织的技巧巧妙地、合理地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音乐课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使学生集中精力,情绪饱满的进入状态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情导入。上课时教师以自身的情绪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对学生产生一种号召力,以调整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准备上课,以课的内容进行情绪导入。

2、以静导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难以意料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一片哗然的情行。这时如果教师靠声音在喧闹中是不易被学生注意的,而冷静、镇定却易成为学生的“新异刺激”,从而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3、以新导入。上课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点明本课内容,提示重、难点,让所有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引起重视。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1、了解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点。

2、问题处理及偶发事件的应变: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等问题,教师要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处理。

3、注意教学情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音乐课有它独特的魅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也不是所有的音乐课都能引起学生兴趣,为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平时在教学中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好参与的特点,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结束的组织:

1、留有余兴:一节课结束若是全课的,在学生情绪高涨时结束,会使学生留下相象、回味、思索的余地,增强音乐课的魅力。

2、精心小强震:精辟的小结和对本课重点的概括,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结束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