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药行业发展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行O2O“药急送”的过程分析
1、双方合作的过程从九州通与微信合作的过程图可以看出(见图2),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创新令人侧目,拿下无数个第一。
2、双方合作所带来的效益从九州通净利润增长图也可以看出(见图3),2013年九州通逐渐扭亏为盈,净利润一直稳步增长,表明九州通与微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快速订药即刻送达”成为空谈。凭借“送上门”商机出道的“药急送”,却在上线半年内问题频现,下单后无人问津、拒单的现象屡有发生。“药急送”为线下药店带来客流增加了销售,但缺乏实际补贴的合作模式,难以提高药店的参与度。据了解“,药急送”除了帮助药店卖药外,不会给药店以及工作人员提供配送补贴,但若通过补贴增加药店工作人员的配送热情,恐怕“药急送”方面又难以承受。(2)药品控温要求很难满足。药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自身具有特殊性,其质量和卫生、配送时间对顾客来说相当重要,只有对症下药,及时地把药品送到顾客手里,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药品配送除了时效性外,控温箱必不可少,但除了专业配送药品的物流人员外,多数传统药店均不会自行配备控温箱,这也为“药急送”配送带来隐患。(3)药品自身特殊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渠道。药品的特殊性导致消费者对于网上消费的接受度还相对较窄,对于一些比较大众的医药产品,比如家庭用医疗器械、计生用品、保健品等,会通过网上电子商务平台解决,而对于一些针对具体病症治疗用药则更习惯于在线下消费。
4、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药急送服务目前正处于九州通O2O战略布局的第一步,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公司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解决,未来将可能使用第三方物流,或者依托九州通的物流体系来进行配送。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与国外医药电商行业的对比图4为国内外医药电商发展现状。由图4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医药电商起步较晚,进展缓慢,与国外医药电商相比差距较大,但是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2、与国内医药电商行业的对比图5为2010年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市场份额占比图。从图5可以看出,九州通在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地位不可小觑。
三、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出O2O“药急送”的借鉴和启示
1、注重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拓展自身业务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出的O2O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售药方式,刮起了改革的旋风,在电商领域试水成功。因此,对于其他医药企业,应该重视企业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业务,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开发更广的市场。
2、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作用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出的O2O模式,很好地将“网店”与“实体店”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网上卖药”带动的不仅仅是医药行业本身,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于其他医药企业,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尝试开展新业务,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3、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记账、做账方式借助微信O2O模式,加入微信支付,顾客对于支付方式的选择性更加灵活,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记账、做账方式。企业不仅要对线下的业务进行收支核算,同时还要对线上的业务收支情况进行整合,这对传统会计的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会计人员只要在有网的地方就可以完成电子单据的信息传递,传统的纸质凭证也将被电子凭证所代替。通过互联网的建立,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记录每件商品,保证库存商品的真实、准确、有效,确保账实相符。
一、全球
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程度重视不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全球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 2014 年的 5.9 亿增长至 2018 年的 6.7 亿人,占全球人口的 8.7%,老龄化已成为世界级问题。
随着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医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 Frost&Sullivan 分析报告,2019 年全球医药市场总量已达 13,245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将达到 16,39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4.4%。与化学药相比,生物药目前的规模较小,2019 年为 2,864 亿美元。然而,在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尤其是单抗类产品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预计生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整体医药市场,预计到 2024 年达到 4,5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8%。
在区域市场方面。根据 IQVIA的数据,2019-2023年美国市场仍然是全球药品支出增长的持续驱动力,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9%-7%,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药品支出增速预计相对较低,甚至将出现负增长。在新兴市场国家,受益于不断增长的诊疗率、疾病负担从急性病逐步转为慢性病、政府不断扩大医疗服务及保障的覆盖范围等因素,其药品消费支出将保持快速增长,如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药品消费支出增长率预计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在治疗领域方面。根据IQVIA的数据,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是2018年全球医药支出最大的治疗领域,预计到2023年其仍将是全球医药支出最大的治疗领域,其中肿瘤和糖尿病领域的支出预计将分别达到1400-1500亿美元、1150-1250亿美元,而糖尿病也将是未来五年全球医药支出增长率最高的治疗领域之一。
在原研药与仿制药方面。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仿制药的陆续上市将使得药品价格逐步降低,仿制药以极小的开支解决了绝大多数的临床用药需求,因此,安全、有效、高质量的仿制药在世界各国医疗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美国市场为例,2018年1-11月非品牌仿制药的处方量在全部处方中的占比为85.5%,但销售额占比仅为118%,可见仿制药对于降低临床药品开支的重要性。由于部分药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在专利到期后一直难有仿制药获批,因此,为推动高难度药品的仿制,促进市场竟争,降低药品价格,世界各国药品监管部门纷纷制定了旨在加快仿制药研发上市的鼓励政策,比如美国FDA提高了仿制药审评流程的效率和可预见性,并先后了多个特定仿制药物的开发指南,专门建立了难仿药物的沟通机制,为仿制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国内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卫生总费用从 2010年的 19,980.39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57,998.30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25%。
随着经济及医疗需求增长,中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随之而来的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已从 2014 年的 11,220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 15,334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8.1%。2018 年至 2023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期将以 6.8%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于 2023 年增长至 21,326 亿元。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期将于 2030 年增长至 32,004 亿元(按中标价计)。中国医药市场由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组成。其中化学药市场规模占比较高,但近年来生物药市场发展迅速,从 2014 年的 1,167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2,622 亿元,预计到2023 年增长至 6,357 亿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2.4%和 19.4%,远超化学药与中药市场增速。
未来,中国医药市场将继续高速发展,原因如下:
(1)人口老龄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 2014 年的 10.1%(1.38 亿人)提高到 2018 年的 11.9%(1.67 亿人)。通常,老年人的整体代谢 水平和免疫能力会逐渐下降,致使他们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 等,从而导致长期用药、疾病控制和科学管理的高昂支出。就此而言,中国人口 老龄化将显著推动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
(2)可支配收入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 5 年,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从 2015年的人民币 21,966 元增长到 2019 年的人民币 30,733 元,且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增加,而这将极大提高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此外,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改革使得公共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如 2017 版的医保目录丰富了医保报销药物的种类,同时引入价格谈判和动态调整机制,分别于 2017 年和 2018年将部分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这些改善对中国居民的购买力和健康意识水平提高 有积极的影响。
“十一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关键词:寿险业;发展;包容性增长
中图分类号:F84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对于保险业层面而言,寿险业要实现包容性增长,笔者认为要从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新的发展目标——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寿险业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目标是协调可持续发展。三十几年来的寿险业发展,由原有的一家独秀到现在的百家公司的百家争鸣;保费规模由原有的千万到现在的万亿,寿险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公司的覆盖领域、管理水平、经营能力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重大改变。但我国的寿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保险市场不成熟,行业间存在着不良性竞争;(2)发展方式粗放,规模与效益不相容;(3)公司间、区域间、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4)发展思路、经营管理追求短期效益,长远发展后劲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行业间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包容性增长倡导的是业务发展从重速度向重质量转变,且在经营体系的构建中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它的增长目标寻求的是公司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是相对立的。而实现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处理和把握好发展的短期与长期目标关系、单一公司的个体利益和寿险业的整体利益、把握平衡与不平衡的尺度这三个方面。要将寿险业发展的理念转变到更多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就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护市场资源效用。市场资源是共享、共利的,在发展中要从单纯注重规模和速度更多地转到质量和效益中来,提高资源使用的内涵价值,让发展的成果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在遵守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利用良性竞争机制,有效开发利用市场资源,实现行业的平衡持续发展。其次是遵守市场秩序,除需要外部机构监管外,更需要行业全体来自律遵守,对销售成本,特别是恶性竞争带来的销售费用增幅夸张,从业销售人员信用缺失等违规行为,要利用行业自律予以严惩,以保障行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创造新的增长平台——寿险主体机会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寿险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市场化纵向和横向发展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信息技术的深度普及从业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各个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相近的寿险产品、相同的寿险营销理念、相似的营销方式在行业间共享,但各寿险主体的发展速度却差距较大,大主体经营中的风吹草动就会对行业整体造成较大影响,寿险主体发展的不均衡带来了行业自身增长的不均衡。在寿险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保险主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个寿险主体的发展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一花狂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更多的寿险主体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大中小主体在市场经营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公司要鼓励其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于小公司更多的是扶助与支持,以便提高寿险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只有这样寿险业自身才能达到均衡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业内人员均能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预示着将公司发展的成果“包给”全体员工,“包容性增长”所“包给”员工的是更为富足的有尊严的生活、更为公正的工作环境、更有希望的未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寿险事业中来,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新的增长价值——和谐统一
一直以来,坚持发展业务、着力缩小业务结构差距、改变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提高业务发展的质量是公司做大做强的价值目标。同时寿险事业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抛开社会经济的基础,单纯进行寿险业自身的发展是站不住脚的。包容性增长倡导的共享、公平、协调、普惠的四个方面,倡导寿险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务必把握好行业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新的增长价值,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成长和和谐统一,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包容。我国的寿险主体1996年只有中国人寿、太保、平安三个主体,1996年后寿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设立,目前寿险公司近70家,因寿险业的发展特点是经济越发达,寿险发展越迅速,体现在发展模式上,更多的寿险主体把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农村的保险市场少有问津,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寿险业发展差距较大,从而产生城乡间,区域间寿险发展不平衡,而在保险产品的设定上,更多地是分红、万能等理财产品,保险的基本职能——保障功能发挥不健全,给人们造成了寿险是富人购买的错位认识。和谐统一的增长价值要寿险业,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保险产品的丰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更多地开发出以保障意外、疾病、养老、责任等方面的保险产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以保险保障的方式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发展的基点,实现新的价值增长,使发展始终得到社会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公司业务协调增长。
【关键词】药品发展;形式;市场经济;实施战略
随着现代药品的经济增长,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药品消费也逐渐增长,不论便宜或贵重药品消费者对药品需求是量持续增长,为了适应药品行业产业发展,我市重点对药品市场整顿,对药品的注册工作,实行药品生产企业注册情况报备制度.加强了对其他药品企业监管,加强企业的自律意识,提高医疗产品质量。对此,宜昌市实行“三制”对药品的服务,即坚持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跟踪服务制;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2013年我市医药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红霉素生产基地. 全国最大的丁基胶塞生产基地;两家医药企业的8个产品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对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原料药试生产成功。
1.药品销售向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1.1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格局.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样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形式,对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1.2 医药市场多层次方向发展构成的多层次,包括大企业或小企业对开放性市场进行招标,以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的零售市场,共同特点都是以药品市场为方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
1.3药品需求多样化: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够用量越来越大。针对有资金支持的消费者对高档药品,新药品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消费者任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不同的购销过程中,从而形成新的格局.宜昌市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如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儿童用药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有所下降;保健品、名特优成药用药量上升.
2. 生产优质的药品并努力开发新药物从而推进发展.这其中包括. 原料药制剂工程.; 生物技术领域; 中药现代化等等
2.1原料药制剂工程包括:化学制剂工程、微生物制剂工程、生物制剂工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中药)等原料药生产制剂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药品生产时一个特殊的制造加工过程.产品是治病救人的,是与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因此,优质的原料药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执行.宜昌市能生产多种化学原料药,总产量高达上万吨,能生产多种剂型的各种制剂品种,已初步掌握了具有世界共有的先进水平的制剂技术,原料药生产作为宜昌市药品行业发展已重大途径。
2.2 生物技术领域
在人才的规格要求上,宜昌市药品行业药品生产、生产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和技术设备质量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求必须掌握制药工程领域坚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宽广的药学专业知识和药品质量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才有资格进行药物生产、设计、调配等等。
2.3 中药现代化
宜昌市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为了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近几年来,宜昌市的中药产业发展迅速.每年能生产上万吨中成药,多个品种。中药的生产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基本上结束了原来只能生产膏、丹、丸、散的状况,在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现代化和生产的现代化方面,无论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产业的技术应用,还是从管理规范的制度和实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宜昌市药厂努力开发药品的新型制剂, 积极推进医药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药企业提供原始创新能力和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宜昌市内包括国内生产仿制药的企业居多,对于自主开发的新药甚少几无.历来一直仿制别人的药品,对此,宜昌为了未来医药企业,加大了对仿创药的研制,在国外已有药品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对某项核心技术进行改良,从仿制药转型研发仿创药.使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制药企业转型是低附加值药品向高附加值药品转型,是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型.
4.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宜昌市上半年医药经济发展迅速,上半年,宜昌市采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主导产品、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有效措施,促使医药经济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逆势强劲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40%以上的增长,数据如下表:
由此医药市场经济逐渐上升,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市药品市场今后5年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其产值将达到上百亿美元,成为国内前列的几大医药市场,作为向特大城市迈进的宜昌,其人口比例随城市规模逐年递增,那么医药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大,医药企业的小型格局逐步打破,医药市场不断开发,产值也随之上涨。
5.对宜昌市药品迅速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关键词:循环经济;施工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为一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总体来讲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施工的科技含量低、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差、耗能高、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施工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极大地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和优先减少废物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低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减少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如表1所示:
循环经济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使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轻废物末端处理的压力,降低生产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极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企业来讲,必须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而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却仍然以粗放型为主。
首先,施工工艺落后,材料利用率低、耗能高。施工仍主要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施工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部分企业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舍弃新型绿色建材,选用能耗高的材料,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脚料大多当作废弃物丢弃,不能做到材尽其用。企业经济效益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大。
其次,管理水平落后,浪费人力、物力。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管理水平落后,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水平落后,不能合理高效地安排施工。企业在粗放型的低水平上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来说,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己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速,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制约作用将日益突出,企业再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所以,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力。
(二)节能降耗的必要途径
我国人均占有的能源量低、能源消耗高。据统计,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千克,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16-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建筑施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施工企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
施工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破碎砖瓦、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等如不经处置就直接排放,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产生的建筑废渣就达500-600万吨。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
建设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一般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填埋。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不断增加,建筑垃圾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时候。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给当代和后代提供更良好健康的居住条件,我们必须善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综上可知,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一系列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施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从施工源头抓起,切实落实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减量化工作。要减少资源消耗和施工污染,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充分利用材料,努力减少施工污染。建筑工地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破碎砖瓦经破碎处理后就可变为再生资源。泥浆可实现固液两相分离,液体泥浆可继续循环使用。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竹木材等可提供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由他们进行分类、加工、回收,一部分经处理的建筑垃圾可销售给施工企业,另外的则可销售给建材生产企业作为原材料。
二是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建材资源利用率。企业必须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减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将施工过程中要废弃的物料按渠道回收利用,实现物尽其用。下决心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逐步步入循环经济轨道。
三是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也可以减少建筑垃圾。例如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包装而产生的垃圾等等。
四是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环境的材料和产品。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改变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本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本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对使用循环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给予优惠税收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废弃物收费标准,提高排污成本,运用经济和行政双重手段,促使企业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和发展循环经济。制定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品回收管理法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大华,段宗志.建筑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J].基建优化,2006(27).
3、段宗志,李大华.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J].基建优化,2006(27).
4、陈之泉.建筑业与循环经济[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1).
5、祝连波,任宏.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节材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
6、潘玉明.循环经济为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J].时代经贸,2008(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管理;企业
作为财务管理人员,肩负着为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参谋的重任,面对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应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本着科学的态度,运用发展的思维,努力做到参有新策、谋有高度、干有落实,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立足本职工作
1 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扣现阶段发展的主题,明确当前的主要矛盾,适应我国持续发展的会计事业,组织全体会计人员持之以恒地、科学地学习,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用好书,通过读书、学习,丰富知识,提升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执业判断、协调能力,将新的准则,新的规定、新的政策运用到位、落到实处,造就一支顺应发展、专业能力强的会计队伍,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转变观念,树立依法理财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另一要义是科学。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一个受法律法规约束较强的部门,在现行开放、搞活的市场环境中,财务人员必须适应这种环境,顺应这种趋势,摒弃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秉持自己的工作原则,树立严肃财经纪律、依法理财的意识。在科学、合理处理经济业务和进行管理的同时融合各种分歧,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犯法规问题的发生。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处理好科学与依法的关系,提高其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
3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在公司快速发展,做强做大的情况下,必须以发展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去对待财务工作,结合公司的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管理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1)在保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财务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确保资金。利润、成本的有效管理;(2)在扩张、重组、收购、兼并的大形势下,财务部门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完善各项手续,理顺产权关系,保证顺利有序地开展工作,(3)积极筹资、融资,发挥资金的作用,确保公司生产、建设、扩张的资金需要,同时要考虑资金成本,合理使用、合理占用、不积压、不闲置,(4)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责任考核体系,组织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保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现阶段经营目标的实现。(5)强化管理,提高处室内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研究本部室的工作方法。突破已经习惯的财务管理思维与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集团公司的有力助手。
二 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以发展的思维,构建高效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
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发展观的思维去研究会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研究会计理论,促进财务工作
财会人员需切实为本单位当好家、理好财,为领导做好参谋,促进财务工作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树立新观念、与时俱进,接受新理论、认识新理论、运用新理论,增强学习能力,增强透析能力。(2)在工作上要解除固有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盲从的思维惰性,研究会计理论,结合实际,大胆实践,让理论为现实服务。(3)对于发展中存在的管理上的软肋,要正视,不回避,要善谋,有办法;要敢做,必解决。(4)加强对会计理论和各项会计制度的学习,将会计理论落到实处,用理论指导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工作规范,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2 研究工作方法,做好服务参谋工作
财务部门作为公司重要的职能部门,除了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优化资金使用等管理职责外,还有服务保障、提供参谋的职责,主要体现在:(1)应为相关各部室做好服务,及时沟通,提供客观、完整的信息,辅助制定计划和目标、参与控制以及考核评价工作;(2)应为决策层成员提供财务信息、建议、方案,以便决策层规划、控制和采取措施,成为承上启下的协调员和会计语言的翻译员,(3)应成为上级管理部门、产权所有者以及外部信息使用的提供者,同时做好相关利益人的信息沟通服务工作。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以来,我国城市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犹如雨后春笋在城郊遍地开花,由于大型商业建筑的规划和普通建筑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各个环节的设计内容,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关注大型商业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建筑。
1、大型商业建筑的概念
大型商业建筑是用于满足购物者消费、餐饮、休闲、娱乐等活动或开展促销等商业行为的场所,它通常将商业、办公、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三项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其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商业体系。大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在遵循整体化原则、人性化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完成对商业综合体整体空间、界面和环境的全方位设计。
1.1、大型商业建筑的规划设计
(1)商业空间布局类型
聚合性空间:以一个空间为主导,其他空间在其周围聚集、靠拢。作为主导的空间,在空间形式上应该相当突出的,如穹顶中央大厅、中庭空间等。
线性组合空间:采用一条路径将各类空间组合在一起。路径可以是直线式的、曲线式的或折线式的,通过该路径对空间内的各个区域进行贯通,使空间得到有效利用。
辐射性空间:以一个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展开,对空间进行很好的链接,不受建筑的形式的影响,节约人们在大型商业建筑中的行走距离,形成以某一个区域为中心,根据不同需求对区域进行详细划分,增加区域集中性。
(2)大型商业建筑的动线设计原则
动线是人在室内外移动的点连接起来的轨迹,是商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商业价值的体现。外部动线连接外部交通,主入口设置应靠近交通节点,内部动线应尽可能创造双首层、三首层的概念。平面主动线要简单清晰并能循环,同时避免出现多条动线,垂直动线引导高楼层客流进入的同时应与平面动线相结合,主动线上的自动扶梯应多方位、多数量配置。
1.2大型商业建筑的风格设计。
(1) 关于外观风格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外观是由区域特点、历史沿革、商业类型所决定的。通常外立面引入活泼的商业元素,让建筑本身成为商业的广告载体,以巨大的体量发挥媒介传播的效果。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材质对比能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富有设计感的商业LOGO和动感活泼的艺术造型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成为目光的焦点。
实例1:新加坡乌节湾购物中心
(2)关于室内风格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室内应采用一体化的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完整,避免繁琐。大到墙面、立柱、店面玻璃、小到装饰小品、电梯门都保持相互呼应的格调,提升商业品质和形象,体现设计的独具匠心。通过商业空间的美化及装饰设计,橱窗、景观、照明等的艺术化处理,营造出浓郁的人文色彩,为顾客勾画出完美购物路径,提高商场空间停留的魅力。顶棚和地面作为背景,起着陪衬和烘托作用,其色彩、质地和图案应和整个空间的用途、大小相协调。
实例2:上海IAPM环贸广场
2、大型商业建筑的消防设计要点
2.1总平面布置
大型商业建筑在进行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大型商业建筑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大型商业建筑的消防车道: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大型商业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建筑内的各幢单体之间应满足规范的防火间距要求。
2.2划分防火分区
划分防火分区主要是根据建筑性质、类型以及建筑耐火等级、防火分隔构造等,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的规定执行。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当采用防火墙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分隔。对于公共空间较大和不规整时,可以在建筑内部划出“亚安全区”,在此区域围围内,通过对内部可燃物进行控制,并与周围邻近区域之间采取严格的防火分隔,控制火灾和烟气侵入区域内。为人员疏散逃生提供暂时的过渡空间并为消防扑救力量侦察并展开火情扑救提供暂时安全的场所。
2.3安全出口与疏散楼梯
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商业营业厅的出入口、安全门净宽度不应小于1.4m;确定楼梯数量和楼梯总宽度是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疏散楼梯的应合理设置,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确实因疏散距离不够而需在商场中部设置疏散楼梯的,可将楼梯成组布置。
2.4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各自总宽度,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70%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可按计算确定。
3、大型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主题商业
主题式商业中心,是将商业中心细分成若干个不同主题消费区域的多元化消费场所,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在物质和文化方面需求的目的。从经营角度解释,就是让消费者在目标主题区完成一个消费目的,所以也称之为“一站式消费”。主题式购物中心有着传统商场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成为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
3.1文化主题购物中心
代表案例:东京维纳斯城堡、诚品书店、香港青衣城
成功要点:独树一帜的空间设计与业态布置,精准诠释主题特色。女性主题如东京维纳斯城堡、阅读主题如诚品书店、海洋主题如香港青衣城等极具代表性。
3.2特色主题购物中心
代表案例:Dream Mall
成功要点:特色主题与空间业态的全面整合。Dream Mall以水、花卉、自然、宇宙为四大主题概念,以鱼形建筑和主题建筑构成,融合了自然与海洋概念。其汇集了全台湾独特商店,并规划举办各种文艺展览活动会馆,结合奇美博物馆、时尚故宫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一个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欢乐时尚、建筑美学与文化艺术品位于一身的完美体验空间。
3.3艺术类主题购物中心
代表案例:上海K11
成功要点:当地艺术文化与购物体验的无缝对接。上海K11破解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的成功范本。K11定位为购物艺术中心和艺术舞台,其独特的主题性购物中心定位、浓重的小资情调吸纳了众多上海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它不仅是一座购物中心,更是一间艺术博物馆、环保体验中心、主题旅游景点和展示人文历史的绝佳场所。
实例3: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
3.4家庭式主题购物中心
代表案例:上海正大广场
成功要点:“家庭娱乐消费中心”的精准定位。上海正大广场作为中国知名的购物中心,刚开业时由于定位的失误,运营困难,后经过几轮人事及运营思路的调整,后提出“家庭娱乐消费中心”的定位概念后,在调整后取得巨大的成功。
3.5休闲主题购物中心
代表案例:深圳COCOPARK
成功要点:多功能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作为一个公园版情景式购物中心,COCOPARK以公园为主题,集中文化、艺术、餐饮、购物、娱乐、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自然光中庭,增加消费者的娱乐休验。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兴楼盘鳞次栉比耸立在城市的中央,其中商业配套设施,更加提升了城镇人文品位。在我国,由于商业形式形态分类,主要是以底层商铺、综合楼的裙楼、小商品市场模式、和商业购物中心形式为主,所以在设计上,还需更注重以下关键步骤的设计,如功能层次、景观层次、领域层次、复合层次、以及各种商业空间和业态的组合,实现相互间的联系与催化。
【参考文献】
[1]林琳.浅谈大型商业建筑设计要点[J].城市建筑,2013,12:43.
一、医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领头企业规模较小
这个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县级以上缺乏较多的医药产业化领头企业。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化还处于发展之中,还未形成众多行业领头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医药资源,使得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还有一个问题是主导产业没有正确选择,大部分医药产业化经营都没有实现因地制宜,没有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无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各个药厂之间没有实现专业分工,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同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增加新的项目导致企业没有对现存在药品进行充分利用。
(二)没有重视药品加工和品牌建设
进行药品加工能够使药品在运输销售中的损失降到最低,对药品生产中出现的附属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经过多次加工,药品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当前企业仍处于药品加工的初级阶段,没有在销售中树立企业品牌,帮助品牌增值,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长期的发展。另外,完好的储存能够促进药品质量提高,降低药品损失,以往药厂解决药品损失的主要方法是设法快速销售。药品企业很少注重在销售过程中更新药品包装,没有为药品的运输选择合理的工具和线路,没有认识到吸引眼球的包装能够增加药品附加值。
二、如何实现医药产业化
(一)增加政府的重视
政府应该利用有利资源多开展能够推动医药产业化的相关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现的关于医药产业化的各类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分析,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符合申报条件的领头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加紧推行,同时要加大表彰力度,重点扶持领头企业,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将其做强大后使其发挥表率作用,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招商引资力度
在选择某个地区发展企业时,要先分析探究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现有的自然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利用。政府不仅要保持企业的品牌优势,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发展,而且还要加强宣传,扩大招商引资,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当地,利用工业化手段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扶持质量,加快领头企业的培养
大部分地区的医药领头企业都是向内联系着药厂,向外联系着市场,所以要想实现医药产业化发展,首先必须促进领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展产业化经营的全面服务,为大量的领头企业和准备申报领头企业的相关单位展示了一条便捷的道路。从征地、建设厂房、办理证照,从厂房用地使用优惠到减免税收,都提供了领头企业稳定、良好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医药产业化影响医药增收的具体表现
(一)医药产业化经营能够减弱自身不足
医药产业化经营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改变以往分散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实力,集约化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多的先进科技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其中,挣脱了以往医药生产单一方式的约束,集合起分散于各处的药厂,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链,使得药厂不再需要考虑药品的销售,也促使药品的价格得到提高。
(二)完善的市场信息提供了销售的保障
以往的药品生产企业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封闭起来自我生产,没有保持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没有做到符合市场的供求规律,最后造成了产品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大部分企业无法做到真正把握市场规律,只是一味的跟着市场形势走,有时候难免会被市场的一些虚假信号所欺骗,最后使得产品无法卖到预期的价格。而医药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架起了一座连接药厂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将分散性的药厂小生产有效的融入到了与市场规律相符合的大市场中,企业从市场中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能够依据市场真正的需求进行药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药产业化生产减少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医药产业化经营,显著提高了药厂低于风险的能力,降低了由于市场波动以及其他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对医药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联合其生产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使其形成一股合力,促使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得以建立,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回路进行及时的弥补,不至于导致生产经营网络的瘫痪,最大程度了降低了药品生产企业的损失,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医药行业 知识产权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072-0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只要掌握了知识产权的主动权,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其中,知识产权涉及的内容很多,管理工作也很复杂,它主要是针对专利、商标及商业秘密展开保护,进而使无形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的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其中,医药行业是一项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并且,具有创新性的医药行业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此,我们必须结合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并实施有效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促进医药行业的经济增长。
1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医药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已经成为了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医药工业方面,制造和购销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国家在医药行业的投资也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加强了对外贸易。虽然我国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在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国际竞争力。再者,我国医药企业一般都是规模小而分散,大部分品种可靠性差,在市场缺乏良好信誉,并且出口量小。对于药品来说,一方面,我国的新药创新能力非常弱,并且大部分化学药品是仿制品;另一方面,制剂技术和开发水平落后,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较差。所以,总体来说,我国的医药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需多下功夫,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2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的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与发展经营战略没有结合起来,而是相互割裂的,进而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我国的医药企业往往忽略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规划,仅仅做到了为了保护而保护,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主动权,被困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面临知识产权诉讼时,几乎没有企业去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二,我国的医药企业还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大部分企业都未设立单独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并且企业的管理制度仅仅涉及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申报和简单的流程,缺乏知识产权的挖掘和运营相关的管理制度。
2.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医药企业的新药很少自主研发,主要是依靠国外的新药进行仿制。尤其是在化学制药领域,我国的仿造品多达90%以上。此外,我国对传统的中药保护也仅仅局限在行政保护,只做到了剂型的保护而忽略了处方,进而则促使各企业只通过剂型的改变进行申报,如出现了多家企业生产各种剂型的“板蓝根现象”。
2.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家修订了专利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提高了专利的保护力度,找到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新途径,同时也规范了著作权的保护规则,进而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然而,与欧洲、美国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保护力度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格;并且,我国的药品仍是以仿制为主,如加大保护力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另外,我国还缺少行政执法及司法队伍,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一些侵权现象。
2.4 缺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我国知识产权建设和战略管理的重要难题。并且,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及运营的各个流程来说,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人才进行指导和监督。另外,就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和后续配套的政策的建设而言,都需要具备药学、法学、管理学和知识产权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则不重视对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又加上我国许多的大专院校未开设相关知识产权的课程,所以,造成了我国花费多数资金向外国的管理机构进行咨询。
3 解决知识产权工作中问题的策略
知识产权的管理具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从财产属性上讲,它是一种企业行为;可是若以知识产权管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来考虑的话,它又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我们应把企业与政府结合起来,共同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国家政府应逐渐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国家的整体调控下,制定与本企业经营策略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的配置。从而,促进我国的医药行业稳定和谐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国加入了WTO以后,我国的医药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目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再只是看其拥有多少资产与资源了,而是以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为标杆。由此可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是何等的重要。因此,面对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上存在的管理意识不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限和法律建设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和分析,进而找出一条便于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祝鹏飞.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作者简介:张 陆(1952―),男,辽宁辽阳市人,重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91-03
收稿日期.2006―08―16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5%,而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微型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还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迄今为止对于“微型企业”的研究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也难觅其踪。而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微型企业”的含义、意义特别是我国应怎样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等问题作一初步研究。
一、“微型企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规定,统计上将各部门和行业的企业,按照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依据,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从这个我国最权威的关于企业规模划分的标准中我们至少可以观察到如下两点:首先,我国至少到2003年时仍没有在统计中引入有关“微型企业”的概念;其次,上述统计标准中就从业人员数来看,各部门行业小型企业的最高人数限额仍有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区间,这对于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从业人员数很少的“微型企业”发展也带来若干操作性方面的困难。因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般标准,首先说明并深入理解“微型企业”的含义,对于研究并促进我国“微型企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微型企业”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如我国台湾省定义为:“员工低于5人(含所有人在内)、设备投资低于2万5千美元的企业组织,且通常是居家型事业。”目前国际上一般是采用美国国家开发署的定义:“由贫困人口拥有与经营、员工不超过10人(包括不支薪的家庭成员)的公司。①
我们认为,在理解并定义“微型企业”时,应根据建立和发展“微型企业”的特定目的以及“微型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注意把握如下两个基本要点:第一,由于建立和发展“微型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微型企业”的所有者和员工应来源于贫困人口或失业人口。第二,“微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要是使用低水平的技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水平和雇佣的员工人数均很低。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将“微型企业”定义为“资产和雇佣员工的人数均在该行业小企业平均水平之下,其所有者和员工主要来自于贫困人口或失业人口,在生产经营中主要使用低水平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企业”。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微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微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属于“第三产业”的诸如修理、餐饮、服务、家政、缝纫、食品加工、商品零售和分销等部门和行业,以及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施工、手工业等部门和行业。
“微型企业”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无论是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还是对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解决就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微型企业”使用的劳动力占拉丁美洲非农业劳动力的50%,占非洲非农业劳动力的1/3,占印尼制造业劳动力的近50%;在泰国,贸易、服务业产生的就业机会中有70%来自“微型企业”;在菲律宾,50%以上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受雇于微型和小型企业,等等。
(2)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工人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净值和70%的国内收入;墨西哥的微型企业创造了32%的国内生产总值;秘鲁大约49%的国内生产总值、尼日利亚和埃及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以微型企业为主的非正式经济部门。南非建筑业的“微型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②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解决贫困和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并通过它来支持、鼓励贫困和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贫困或失业人口在创办“微型企业”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荆棘丛丛,充满坎坷。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属于宏观层次的条件外,从创办企业所必需的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项目的策划、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必要的金融服务与支持等“产前”条件,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产后”的产品销售,无一不影响着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将上述方面归纳总结起来,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必要的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第二,必要的金融服务与支持;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这三个方面条件的同时具备则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一)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
贫困或失业人口在创办“微型企业”时,为创办企业所必需的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项目的策划、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等“产前”条件,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产后”的产品销售,也无不影响着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体系应由如下两个小的子系统构成。
(1)子系统之一: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
导致贫困和失业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这些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不具备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创办“微型企业”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或技能所致。因此,要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必须首先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操作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
我国目前虽然在许多地方都实施了对贫困和失业人口的“再就业培训工程”,但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尚没有建立起一种统一的常设机构来全面负责组织和具体实
施;培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备: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经费、场地和设备难于落实;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等等。
根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认为,应当由政府出面建立起一种常设的、专门针对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操作性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如可成立类似于香港特区政府的“职业训练局”的专门机构),下设若干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并由政府负责解决资金、场地、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其对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的培训,从而,构建起为创办“微型企业”以及在“微型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体系。
(2)子系统之二: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支持体系
为帮助贫困和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必须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进行为创办企业所必需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进行创业前、创业实施过程中乃至于创业成功后能够顺利开展业务活动的咨询服务。我们关于这种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由政府出面组织,依托大专院校或社会中介机构组建起若干个“微型企业培育中心”,通过这些中心对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进行创业前、创业实施过程中乃至于创业成功后能够顺利开展业务活动的咨询服务。
第二,“微型企业培育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关于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开发、创业计划、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各种经济信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策划和咨询等服务;二是帮助和指导创业人员撰写“创业计划书”、“贷款申请书”等文件,以便与本文下述的“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建立起联系;三是帮助他们与大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沟通和联系,如帮助他们联系大企业将部分业务分包给“微型企业”,帮助“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等。
(二)必要的金融支持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在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近4%的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部分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1%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据了解,高利贷利息正常为年息18%~25%,即1万元的利息为1800元至2500元。而统计局企业调查队队长宋跃征表示,尽管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融资难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首先,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其次,民营企业资金的需求额度一般较小,而且频率多、随机性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债务跟踪监管的难度。另外,民营企业大多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往往缺乏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银行对其信用度评估相应不高,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持慎重的态度。因此,建立起“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扶持我国“微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指为那些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以外的贫困或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所提供的以贷款为主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其目的是为贫困或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帮助。
我国目前虽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开设有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的金融业务,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鉴于贷款安全方面的考虑,银行不愿意大规模地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贷款;没有形成专门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创业贷款支持服务的、完备的制度化体系;没有建立起专门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系统金融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因此,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建立起我国专门向“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解决贫困和再就业问题的需要。
根据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建立“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应当是:
(1)政府从财政支出中拨出专款以及从其他渠道筹集部分资金,成立专门支持创办和发展“微型企业”的“微型金融机构”,并且该机构应当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由该机构向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需的资金贷款支持。
(2)该机构提供的贷款只能用于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小额的用于创业的资金贷款支持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并且,为了保证提供的资金贷款能够真正用于贫困或失业人口的创业活动,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应当由该机构在政府认定的基础上再次独立地对申请贷款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独立的调查,以保证资金贷款能够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3)由于该机构是一个政府成立的非营利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因此,所提供的贷款应当是优惠贷款或由政府财政贴息的贷款,如果有必要收取一定数量的贷款利息,也应当仅仅以保证必要的经营管理成本为限。
(4)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贷款偿还率),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如:实行“会员制度;在正式成为会员前必须参加由该金融机构组织的,其内容包括贷款资金运作方式、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且通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会员”;实行“会员小组集体担保”制度;等。
(三)必要的政府支持平台――“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在支持贫困和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应当通过政府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微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创造一种有利于“微型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持平台。我们认为,政府在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订有关政策并由政府主导,建立起培育“微型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平台――“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和必需的金融支持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ISBN:978-7-5017-9933-6/C70
作者:赵郑
定价:32.00元
开本:16开
版别: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出版
上架建议:营销 第二章 新形势下医药招商,重在有“道”
2009年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注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自2009年6月份开始,21个医改配套文件会签后分批出台,当年公布的多项医药政策效应从2010年开始逐渐显现,各项配套政策、方案也随之密集出现。2010年因此成为国内医药行业一个新的开端,有人甚至预言,今后10年都将成为医药行业黄金发展期。
医药行业2010年将延续2009年的一系列并购重组之风,2009年发生的几宗大并购重组案,以及新医改带来的行业整合,都将对2010年的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例如2010年首次开始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医药商业2010年必将加快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要求的门槛大大提高,中小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大型现代商业企业收购。
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遴选工作的通知》,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些许蛛丝马迹。
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我市2009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经市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领导机构研究决定,实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遴选工作,现将相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着公开标准、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市将遴选出10家大型现代化经营企业,做为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并选择2家企业作为备选配送商,具体遴选方案和相应申报条件见附件。
……
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显然会对医药行业内的“大企业”、“大集团”有利,对于医药行业的二、三线企业可能出现灭亡的命运说明了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将再次提高。到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向基层倾斜、产业集中度将再一次提高、市场将继续扩容这三大效应将显现。据说北京有六百多家商业公司的业态模式面临重大的改变,要是不被招标平台所遴选,不在其列的商业公司何去何从?
集中采购、统一招标的实施虽然对医药企业来说是好事,可以减少招标成本,但是对于一个医药企业,如果某个地区未能招标成功的话,就会丢掉整个区域市场,这是一个关系到医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当前新的医药形势对于企业来说,医药招商已经进入了“后招商时代”,药企在建立体制的同时,还要审时度势,综合分析各种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后招商时代”的大环境。
第一节 破解医药企业招商成功的前提
招商运作,从2000年最初的一片繁荣,到中间的沉积,招商运作以稚嫩的脚步一路蹒跚走到今天。在这几年时间里,招商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坎坷坷。悲喜剧不断上演,多少医药企业以招商方式风起云涌成为时代骄子,又有多少医药企业以招商方式折戬沉沙成为时代过客,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剧中人知道。
纵观那些招商成功的医药企业,看一下他们成功招商的发展史,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医药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而破解招商成功的奥秘。
一、差异化的招商模式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小,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抵抗这种产品的同质化。而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营销网络的建设在市场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分销渠道的差异化已成为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目前分销渠道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经销商,由于受数千年小农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市场经济鼓舞个体经营,广大经商户化整为零,各行其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普遍经营意识落后、管理差;另一方面来自制造商,由于缺乏对分销渠道的统筹设计能力、调整和把握能力、理论指导和管理控制体系,导致许多企业的分销渠道是脆弱的,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处于落后、凌乱、缺乏整合的状态。
尤其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价格战成了企业之间竞争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虽然厂家最不愿意,却又不得不经常用这种最残酷的恶性价格竞争行为。其实,抵抗产品同质化、回避恶性价格竞争真正有效的手段是差异化,厂家可以通过品牌个性差异化、产品利益诉求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分销渠道差异化致胜。
1.跨越终端直做社区。终端并非渠道的终点,在终端竞争日趋激励、终端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为了进一步寻求竞争优势,跨越终端直接做社区销售,成为当前营销的一大亮点。
2.传统渠道与高科技网络相结合。
3.渠道细分、渠道创新。招商主要还是研究销售渠道的构造上,渠道差异化可以从渠道策略、渠道设计、渠道建立、渠道管理、渠道维护、渠道创新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建设。
首先,企业招商应建立在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模式上。但目前很多国内医药企业,在招商上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只想在市场开发前期对商的网络加以利用,而没有站在商的角度考虑问题,其招商成功率可想而知。
其次,企业应打破传统招商模式“只招商不管理”、“只管理经销商,不管理终端”的理念,建立医药企业与经销商的协作、顾问和服务型一体化合作的招商模式,通过对经销商的选择、培训、跟进,使厂家和经销商的经营目标一致,保持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终端动销,发挥双方的专业特点,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目标。
二、新颖的产品卖点
产品是招商金字塔的塔基。业内招商有个观点,“好的产品是成功的70%”,如果产品品质不过硬,没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或者没有新颖的卖点来吸引商和消费者,那么在做医药招商时,医药企业哪怕投入再大,包装再好,也难于吸引商的目光。
此外,我认为企业只有过硬的产品还不够,还要有好的产品创意。在目前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招商产品定位是否准确是实现招商飞跃的重要一环。
要想产品具有新颖的卖点,医药企业可以从产品和品牌两个层面进行提炼。做好产品创意,使产品的卖点有别于同类产品、有传播的渠道、有特定的消费人群,这样招商才能成功。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商品名:施慧达) 是抗高血压及心绞痛的新药,由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是我国首例手性拆分光学纯药物,于1999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它是利用先进的拆分技术从氨氯地平中去掉无效有毒的右旋体而得到的左旋氨氯地平。美国辉瑞公司的专利证明:“左旋氨氯地平是右旋氨氯地平药效的1000倍”。我们仅以此讨论卖点,目前这个产品还没有推向市场全面招商。
以岭中药通心络可减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统性炎症,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则具有更大优势。2010年3月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易损斑块防治进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宣布了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运用通心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近期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发表并得到国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称该研究“为今后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通心络有望成为一个斑块稳定剂”。
毫无疑问,这样的卖点让商怦然心动,昭示了其市场无穷的销售潜力。
这令笔者不禁想到许多总是强调导向,而不去解释过程,本来就缺乏理化数据的支持的中药产品。这类产品虽然听起来产品理论很高,细究起来却找不到产品靶点的落地之处,推广上很难说服医生,专业的商一般不会对这样讲不清楚的品种感兴趣。
三、高效的招商队伍
医药企业招商队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招商业绩的好坏。招商企业以往对招商人员缺乏明确认识,采用放羊式管理,过于注重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对其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销售技能)不够重视。
然而,医药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招商企业的招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人际关系能力,还要有独立分析、市场策划、培训和管理能力,既能开发客户、建立市场网络,又能维护客户、管理好商,实现销售业绩持续增长。
当前,医药领域很多企业都在导入炙手可热的深度分销模式、招聘庞大的销售队伍、执行深度分销、强调执行力。
在现实中,笔者走访了很多执行招商深度分销的企业的不同市场,发现很多企业区域招商经理的工作内容跟其他区域不一样,有的甚至完全不同。很多招商经理拜访工作的具体内容都是按照大区经理的意思来做,而企业总部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经过研究总结后的具体方案。
2002年,笔者任某企业营销负责人那一刻起,曾提出“嬗变”理论,指出:别人说小企业的政策和规则多不稳定,很多企业害怕变化给自己带来声誉不佳或者是市场动荡的后果。但是,小企业发展初期的特点就是决策快捷、掉头灵巧、速度迅猛。能够做到朝令夕改,其新注解是证明这个企业有对市场足够的敏感性,同时拥有有足够的应变素质。然而,许多企业虽然已经看出了自己困窘的问题所在,却没有能力去改变它,这说明自身的修为不够,没有更高的理论依据来说服自己,兼及说服他人。
企业不好意思说服托管经营后盘踞在市场上的老业务人员,招商经理无力说服老商执行新标准,企业的未来被锁死,招商经理的市场启动被卡住。这一切的缘由就是对于制的商业属性理解不深所致。
大多数企业因为实力弱,所以要求急,对招商经理的操作要求很高,如政策执行能力、价格执行能力、生动化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销售能力、沟通能力、谈判技巧……多达近二十项!
企业要求他们是全才,是不切实际的!其实,高效来自于最初制度的简单可行,高效也来自队员对企业信赖的程度。
四、完善的招商方案
招商方案是医药企业招商的行动纲领。招商是一个系统工作,招商方案的作用就是将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分门别类地做好计划,使招商工作每一步运作都有章可循。
常规招商通常是在没有完整的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常导致招商后难以深入细化、经销商与企业关系对立等结果。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招商方案,也摆脱不了难以拓展市场的困境。
产品和渠道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招商只是加快产品上市的手段,企业的健康发展依靠的是好的产品和经销政策。招商是营销形式而不是营销目的。
一份完善的招商方案应该包括市场回顾、市场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潜力分析、市场定位、营销目标、招商政策、策略与措施、组织结构、具体行动计划、费用预算、控制措施等部分。制定了完善的招商方案,企业才能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商。
五、周到的招商服务
行业信誉的缺失、服务执行不力让商很“受伤”。想要破除困局,重塑商信心,药企应秉持“服务创造价值”的合作思想,从服务出发。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服务产品策略
1.创造服务需求
即通过与商建立、保持和维护双方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使企业及时得到商的反馈信息,发掘对服务与销售具有重要价值的机会。创造需求,并非纯粹打探顾客现实或潜在的需要,而是要求引起顾客的需求与购买动因;它不是简单套用旧的营销模式,而是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与分析商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
2.开发服务新产品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商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商的需求,即在服务产品的各个方面以方便为原则,及时研究商的感受,最大限度的使商满意,最终培育商对服务的高度忠诚。
3.追踪商的不满
那些积极寻求现在和潜在商反馈信息的公司,能够从与商的密切接触中获得商反馈的大量的市场信息,从而获得销量的增加。商所能提供的不仅仅是抱怨,制药企业还可从中获得忠告和信息,为改善服务产品质量和开发服务新产品指明方向。
(二)服务品牌策略
菲利浦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将品牌定义为:“品牌就是一种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者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对于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因此树立公司服务品牌至关重要。
实施品牌创新策略。品牌创新策略一般通过服务企业的服务开发、营销开发、文化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途径,不断提高服务产品、服务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在品牌创造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商誉。
(三)沟通策略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沟通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沟通是无时无刻的,沟通也是一种全方位的价值创造过程。在我们的沟通中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潜在难题,即语言、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过程的差异。作为企业的商务和招商队员,在每天所接触的事物与环境的发展中,应努力塑造自己的特点——给商留下深刻印象的个性,做好服务沟通工作,不仅是语言和行为上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取得价值观的有效沟通,得到商的认同。
从服务出发,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管控体系,完善的价格体系,严格控制窜货,保障商利益,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学术推广、公关宣传、专业培训等措施,为商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重服务,免除其后顾之忧。
创下A股之最的海普瑞,只是众多生物制药新贵中的普通一员,也许,今后还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海普瑞”。
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盯紧“技术壁垒”、“疫苗龙头”和“潜在黑马”,三大投资主线帮你寻找最牛公司。
2010年5月6日,对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
这一天,生物制药新贵海普瑞(002399 SZ)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并以每股148元刷新A股发行价最高纪录。控制着海普瑞79.98%股权的李锂夫妇一跃成为中国新“首富”。
深圳一位资深风险投资家评价说:“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他看来,“首富”第一次出自生物制药行业的意义,正如当年的陈天桥之于互联网、施正荣之于太阳能、黄光裕之于连锁消费、王传福之于新能源汽车。
行业潜力无限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新技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提取“可用之物”,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和传统医药相比,生物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疑难、遗传、突发群体性疾病方面,其检测手段、治疗效果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前些年人类战胜非典、禽流感的过程中,生物医药的优势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少人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制药将为攻克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疑难杂症开辟一个重要途径。
试想,倘若有公司研究成功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疑难杂症的疫苗或者治疗方法,那这个公司的股价可以飙到多高?
生物制药是一个极具爆发力的行业,难怪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现代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史一共只有20多年,各国的差距还不算大,因此大家都在抢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地,期待生物制品产业能拉动经济发展。
中国一直给予医药行业很大支持,对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国家都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1/3的经费投入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中。
2009年5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提出要在财税政策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从长期看,政府将持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支持生物制药行业发展。
在A股市场近一年的跌跌不休中,生物医药板块可谓市场仅有的几抹亮色之一。上证综指跌幅超过20%,各个行业都出现下跌,但生物制药行业逆市上涨,华兰生物、长春高新等表现强势,股价甚至在今年4月创下历史新高。
技术壁垒是“金矿”
在海普瑞上市之后,很多人都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家只做了12年的公司值这么多钱?海普瑞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海普瑞是全球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厂商,公司在纯化、病毒灭活、组分分离和活性基因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工艺水平居世界前列,肝素钠原料药的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是国内肝素行业里唯一同时通过美国FDA认证及欧盟CEP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制造企业。
记者熟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买了海普瑞股票。当这家公司饱受质疑时,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猪小肠随便一家企业都能买到,为什么别人学不了海普瑞?千万别忽视技术壁垒。”
海普瑞产品99%以上出口,客户遍布全球,被誉为该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海普瑞2008年的销售收入为4.35亿元,净利润为1.6亿元。而2009年海普瑞销售收入增长至22.24亿元,净利润高达8.09亿元,分别增长411%和406%。
作为成功进入国外主流医药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海普瑞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领先。投资生物制药领域,首先要看技术,只有拥有技术壁垒的龙头,才能挖到财富。
齐鲁证券分析师吕国启告诉记者,我国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生物制药研究的最新领域,像在长效蛋白药物研发方面,国内企业已经成功开发出长效胰岛素、长效生长激素等重要重组蛋白药物;在单抗药物研发方面,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抗药物已经上市销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单抗药物的国家。
通化东宝(600867)在胰岛素产品的开发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甘舒霖”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仍支撑胰岛素行业的发展,现在全球糖尿病病人已经超过2亿。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去年四季度业绩出现下滑,导致部分机构减持,股价下跌幅度较大,不过由于它拥有技术壁垒,估计未来几年胰岛素业务将依然保持优势。
上海莱士(002252)作为血液制品龙头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从血浆中提取出7种组分的血液制品公司,为我国血液制品企业中提取凝血因子数量最多的公司,并拥有面向近20个国家出口的资格。国家对血站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长期看,这对那些已经拥有血站数量优势的龙头企业更加有利。
海普瑞的炒作已经逐渐回归,但更多拥有技术壁垒的生物制药公司的“金矿”挖掘,也许刚刚开始。
疫苗企业机会多多
2006年6月8日,FDA批准了默克公司研发的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肿瘤疫苗――宫颈癌疫苗Gardasil上市。这对于整个疫苗行业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为默克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与销售额:上市仅一年,该疫苗在2007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4.81亿美元。
疫苗是目前人类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武器,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疾病,例如疫苗帮助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大大降低了白喉、破伤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根据WHO统计,疫苗每年挽救世界上300万人的生命,每年至少使75万儿童避免残疾。
齐鲁证券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疫苗市场批签发总量在2009年接近了12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虽然还不到整个医药制造产业规模的2%,但是相对于2006年批签发总量约40亿元的规模,已经有了飞速增长。
从分类情况看,计划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约为总批签发数的80%,天坛生物(600161)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有价疫苗(由公民自愿、自主、自费接种)只占了约20%,全国处于领跑位置的分别是华兰生物(002007)、辽宁成大(600739)和长春高新(000661)。
天坛生物(600161)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疫苗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主要生产计划性疫苗,是新医改的受益企业。
辽宁成大(600739)是国内人用狂犬病疫苗龙头企业,年生产规模达800万人份以上。城市里宠物犬的数量越来越大,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辽宁成大领头企业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另外,中牧股份(600195)以动物疫苗为公司主要发展方向,兽用疫苗、禽用疫苗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特种疫苗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具有行业垄断地位,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明年该公司新获批生产的狂犬疫苗有望投放市场,将成疫苗业务新亮点。
潜在黑马最具想象力
在生物制药行业中还有这样一些公司,它们在艾滋病、癌症、乙肝等各个行业耕耘,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虽然这些公司的研究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过倘若研究成功,股价涨上10倍也不是没有可能。
重庆啤酒(600132)尽管主业是啤酒,但公司的主要看点却是治疗性乙肝疫苗。这个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据称目前临床进展顺利,前景乐观,它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产品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以后很可能成为一线用药。中国有数以亿计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倘若重庆啤酒的治疗性乙肝疫苗通过新药审批并商业化成功,“那股价涨到100元以上也很正常”,一位跟踪该项目多年的私募基金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华神集团(000790)拥有世界上第一支用于治疗号称“癌症之王”的原发性肝癌的单抗药物利卡汀,在肝癌治疗上具有非常值得期待的应用前景。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例/年,居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接近60万例/年。全球每年新患肝癌者半数发生在中国,经过前期市场推广和终端建设,华神集团的业绩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长春高新(000661)旗下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和百科药业的艾滋病疫苗都将是看点。如果上述疫苗研制成功,该公司的股票无疑将插上飞翔的翅膀。
高估值并不可怕
端午节过后,医药股一改今年以来的强势行情,集体做空,出现普跌。业内人士纷纷惊呼:最后的防御阵地沦陷!
不过,在记者所采访到的投资圈人士看来,医药板块由于受医疗改革的驱动,长期看好,调整后仍可介入。有些公司尽管业绩很好,现在相对于大盘其他品种来说,价格确实有些高估,不过只要在合理的价位就可以买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中药行业GMP认证,同时鼓励中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随着GMP等规范分别在医药产业内推广实施,医药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行业秩序明显好转,经过近几年的重组,我国中药企业数目已经大大减少,行业内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
GMP认证下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中药行业已慢慢开始形成新的格局,明显呈现出产业集中度不断增高的趋势。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利用品牌,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优势,抓紧兼并、重组和改造其他企业,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09年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药贸易影响进一步加剧的一年,由于我国中药产品得不到国外的批准与认证,中药产品在国外很多都只是用于膳食补充剂、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另外,我国自身实现GMP认证的药品也不是很多,这都影响到中药的国际消费量,可能会使中药贸易进入“严冬期”。
紧跟制药企业的GMP认证改造或项目投资热潮之后,随之而来的中药饮片加工厂GMP认证改造或再建投资又风起云动,这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中药饮片加工生产GMP认证投资数额与制药生产企业相比不是很大,从而引来不少业内外投资者的广泛重视。
GMP认证阻碍中药饮片行业发展
中药饮片的质量保障政策环境正在发展之中,每家企业要通过GMP认证这道“硬门槛”,大约需要一千万元的整改投入,这在一定层面上使那些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保留下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是,期望仅仅依靠GMP认证就获得中药饮片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不现实的,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的良性竞争来逐步实现。
第一,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缺乏国家级标准。GMP对于生产条件保障、规范生产有了明确规定,这还只能算是规范饮片质量的第一步。在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入了大约500多种中药材的条目,这也是对于中药饮片原料质量的主要判断依据,中药饮片的国家级全面质量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二,中药饮片炮制工序的规范化和保密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将炮制技术列入保密技术范畴,之后政府的多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出口毒性中药和大宗中药的炮制工艺与产地加工技术,同时禁止外资涉足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领域,禁止技术外传也让中药饮片炮制工序的规范化和保密性之间长期存在矛盾。
国家GMP认证推动中药饮片行业健康发展
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医药产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要解决上面的问题,GMP改造至为重要。这将对我国目前的中药饮片生产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淘汰一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一批“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这些企业的退出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药饮片行业内将会出现一个重新洗牌的局面,优质的龙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迅速占领退出企业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资本投资等多种形式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下定决心狠抓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也全面展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召开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的部署,大力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国家的严厉举措使得大部分小中药饮片企业放弃了企图蒙混过关,或者期许国家延长认证时间的梦想,纷纷退出这个行业,为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在行业整合和变化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享受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带来的收益,除了上述的市场空间的增加外,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标准也在逐步制定和规范,这有助于一些优秀企业的国外市场开拓。
中药饮片产业GMP发展趋势
随着GMP等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已有显著改善。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