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范文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任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因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放养”的教学模式,包括近年来提出的“快乐教学”与“阳光教学”等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遗留下的弊端,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理论指导,将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中,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应用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提倡与应用。

一、集体训练——规范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就像是活动课,能够让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是解放天性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虽不像文化课那般“拘束”,但是训练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进行训练时,倘若单独训练,很容易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任务完成度大打折扣,但是集体训练的模式,能够以“团结,不落队,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训练意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需要教师在开展集体训练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终身运动,受益终身”,但是需要加上“健康”这一前提,用规范标准的体育动作去开展锻炼活动,才能让身体机能得到巩固,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1]。例如,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仰卧起坐”的训练时,要向学生示范标准的动作,并配合语言讲解,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后,再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训练。首先让男生按压女生的脚背,使女生先进行集体训练,然后再进行位置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并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健康体育运动。最后,教师向学生强调:虽然仰卧起坐能够锻炼腹部力量,但是高强度的训练会导致脊椎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二、实践活动——提高体育文化与身体素养

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技能,既有生理卫生知识,也有体育人文知识;既有运动技巧,也有运动评价。而身体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两个层面,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维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总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地基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树立强大的心理自信心,同时也要健康运动,帮助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育。实践活动是体育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转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在教学“跳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跳绳动作,同时也要讲解跳绳的好处,如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思维能力,通经活络有助于减肥等。其次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落实理论知识,如“跳绳接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体育文化与身体素质都得到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游戏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度。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用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此外,教师需要注意,选择的体育形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枉顾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自觉性与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达,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点也有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恰当的体育游戏,从而用快乐的氛围去感染所有的学生,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捕鱼者”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中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游戏的规定范围,然后再挑选出5~6名小学生作为“捕鱼者”,其余的学生作为“鱼”,当“捕鱼者”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捕鱼”时,需要手拉手不能松开,否则捕到的“鱼”视为无效。该游戏简单易懂,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短跑速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为了更好地“捕鱼”或者“逃跑”,也会一起商量对策,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小学体育课堂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四、体育竞赛,增强学生体育品质

体育竞赛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发展体育品质。体育品质是体育道德规范的外在体现,它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育品质,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能够更加规范、积极、健康与高效。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足球基础后,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场足球竞赛活动,首先在分组时,男女比例应该相同,确保两队之间能够势均力敌,保障比赛的公平性。然后在竞赛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比赛规则,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避免被胜负欲冲昏头脑。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比赛行为与状态,并及时做出评断。如A学生为了抢球,不惜将B学生撞倒在地,虽然得球了,但是教师应该对A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A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B学生道歉。总之,体育品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第2篇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第3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及重要性

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一直在思考哪些因素决定并影响他们的成长?2012年党的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内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根本价值,开始从国家的层面深度的思考“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又进行了补充并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贯彻十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同时在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体现了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教育部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制定了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并据此对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修改。专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注重系统性,各具特色”“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3]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制定,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和指标的确定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2015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光明日报》组织了一场以“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为主题的教育研讨,参会的教育专家指出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教育部也在依据核心素养体系“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学校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和考试”[4]教育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选择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钟启泉在《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中》论述了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课堂转型要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5]而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则不失为一种正确的x择,利用设计好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指的是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6]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我们在处理核心问题时必须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核心问题之中,将知识点的传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核心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及其及其解决为主线的教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建构新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旨。通过课堂教学,达成各学科的课程学习目标,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

三、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是问题的求解者,也是解答者,从求解者到解答者的转换,需要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的独立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活动,还需要师生间的言语对话和情感交流,需要教师发挥支持和协同学习作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在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问题的情景设计,激励、支持、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有责任、有主张、有行为、有担当。教师可以在知道学生选择应用解决问题策略、调控合作学习活动、指导问题解决成果的总结和展示等方面发挥协同学习作用。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学习的共同体

2.重视课堂的设计与组织。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三个方面: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并开展探讨学习或问题分析、探讨活动,整理展示学习成果。创设问题情景是基于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的设置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设问和提问,更加侧重于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设计着眼点要适中,如果问题的设计着眼点过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没有思路;问题的着眼点如果过小,学生思考的余地狭窄,会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课本上明确的书写的答案,不用学生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解决也仅仅是个形式。问题的起点要高,落点要低,既能为学生提供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难以解决,需要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整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及时的作出反馈和引导。

3.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理论教育。

学科教学要依据立德树人的方针,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培养要求,集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核心素养体系中的9 大素养就包括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素养,这些素养的基本要点和关键表现涵盖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的要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之一,学科教学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科学伦理是科学技术研究与研究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於行为准则。这些思想於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工作者以及共同体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从观念和道德层面上规范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行为准则。任何人在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都要受到其所拥有的理论、信念的影响。科技工作者接受了科技伦理,就会自觉地把科技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置于伦理的规训范围内,不损害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热荨?蒲Ь神包括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精神,有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志向,有事不避难、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有严谨的求知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品格,具有实证意识,用于弘扬理性,能运用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4]中国教育学会,光明日报教育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光明日报,2015年12月8日第15版。

第4篇

问题1:观察图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几何体吗?

生:图中有长方体、棱锥、棱柱等几何体。

师:(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从该房屋中抽取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由哪些几何元素构成?

生:长方体由点、线、面这3个几何元素构成。

师:点、线、面是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关于点和线,我们在初中已经详细研究过了,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评析】这么一栋漂亮的别墅竟然是由一些几何体组成的,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几何体的世界。这些几何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接着,执教老师以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为载体,提出新问题,这样设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必要的、有用的。

二、概念的生成

问题2:(1)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给了我们直线的形象?(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直线?

生:黑板的边缘、空中划过的闪电都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

师:数学中的直线就是从同学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那么,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直线是直的,向两边无限延伸,无粗细之分。

师:如何表示直线?

生:在几何中用线段表示直线,但是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用符号表示直线,记作:直线AB或直线a。

【评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这一概念,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直线这一原始概念理解透彻。用研究直线概念的方法可以类比、迁移到对平面概念的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平面概念。这一做法体现了“抱住”直线学习平面的理念。

问题3:(1)生活中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平面?

生:桌面、黑板面、光滑的玻璃面、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

师: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那么,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平面是平的,无限延展,没有厚薄之分。

师:真不错!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那么,我们如何表示平面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类比画线段表示直线的方法,画出矩形表示平面,但观察角度原因,当平面水平放置时,矩形的平面变成为平行四边形。同样地,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将平面记作:平面ABCD,平面AC,平面α。

【评析】纵观平面概念的生成过程,执教老师通过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平面,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对概念理解达到概念学习的水平,同时将直观与抽象、比较与类比等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三、性质的探究

师:我们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那么多少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呢?

生1:3个点。

生2:4个点。

师:同学们的看法不一样。这样吧,我们动手来做一个数学实验,看看到底几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一)实验1:用手指头将一块硬纸板固定在空中的某一个位置,保持平衡,至少需要几个手指头?

学生动手做实验,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结果。

师:哪位同学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至少需要3个手指头才能将硬纸板固定在空中的某一个位置并保持平衡。

师:如果把硬纸板看作一个平面,将一个手指头看作一个点,你能用一句话归纳你的发现吗?

生: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师:任意三点都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吗?

生:不行。如果这三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就无法确定一个平面。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三点不一定可以确定一个平面。那么,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师:很好。这实际上就是课本第42页的公理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如何用图形语言表示公理2以及公理2的作用?请你说说公理2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生: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有照相机、测量仪器的三角架定位、三角形所在平面的稳定性等。

【评析】公理2的内容不仅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即“过不在一条直线的三点有一个平面”,而且给出了这样的平面具有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另外,公理2还可以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比如不共线的三点中任意取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一定在不共线的三点确定的平面内,为学生学习公理1作了铺垫。

(二)验2:如果把硬纸板看作一个平面,把你的笔看作是一条直线的话:(1)你能使笔上的一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的点不在平面内吗?(2)你能使笔上的两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的点不在平面内吗?

师:你能根据上述两点知道什么?

生: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师:这是公理1的内容,我们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这个公理呢?

生: 如图:

师:根据公理1的3种表示方法,请你总结出公理1的作用。

生:公理1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方法,同时也为我们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无限延伸的直线放在平面内,说明平面也向四周无限延展。公理1的作用在于用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来检验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师:请你举例说明公理1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生:比如工人用直棒检查墙面是否平整,木匠将绳子拉紧,将两端置于桌旁,通过是否漏光来检查桌面是否平整。

(三)实验3:把三角板的一个角立在桌面上,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所在平面是否只相交于一点B?为什么?

生:不是。

师:平面是向四周无限延伸的,对于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如果有一个公共点,那么一定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那么,它们还有除了这条交线以外的公共点吗?

生:没有了。

师:请你归纳出关于以上描述的一个基本事实。

生: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师:这就是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我们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公理3?

生:α∩β,如下图所示

【评析】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实验,通过让学生操作,直观感知抽象的点、线、面的关系,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思考用类比的思想、联系的观点,以及延续本节课研究的3个公理的基本方法,你认为研究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判定定理、性质时可以从什么地方入手?

【评析】这样的课堂小结,使得学习内容不只拘泥于认识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定理、性质的基本方法,为整章立体几何的学习谋好篇、开好局、定好调。

【总评】

一、以“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将“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两个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学中

教学伊始,执教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有4个小问题:观察图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图形吗?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给了我们直线的形象?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表示直线?再到后面的3个实验,实际上这也是3个问题,最后还有反思性的小结,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见,在本节课中,教师用“问题”串成了整节课的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执教老师首先要有“设计问题”的意识,要有准确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问题”可以驱动学生思考。在这节课里,执教老师将“问题”连成串,前后互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整体。此外,教学前后的“问题”呈现出相似的结构特点,如问题2:(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直线形象?(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直线?问题3:(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平面?其实,执教老师设计的3个实验也是3个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

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对于“不共线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个结论,学生的操作非常精彩,这是一个思维精致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学生学习3个公理的过程中,执教老师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让学生感知平面的性质,增强了运用点、直线和平面去想象空间问题的意识,提高了数形结合的能力。

二、以活动促进学生探究

让学生主动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追求。假如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一问一答”的情况,那么这是简单的回答,思维步子迈得太小。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汇报、交流,通过“观察”“猜想”得出结论,同时进行判断、验证并举出反例,这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研透教材,变换教材中的3个公理的顺序并尝试教学

在O计教学时,执教老师打破教学传统,将教材中的公理2放在公理1之前学习。

从教材内容顺序而言,3个公理的顺序依次是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目前,正在修订的课标和执教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顺序较为一致,因为正在修订的课标有可能会把“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作为公理1。其实这个从希尔伯特的公理体系来讲,它们都是公理,照理说它们的顺序并不重要。比如,过去数学教材把公理1作为定义,其实公理1是最能够阐释平面“平”的特征,它是用直线的“直”刻画平面的“平”,公理2、公理3都出现在公理1之后。而目前正在修订的课标,拟定将“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作为公理1。笔者认为,这个顺序是符合希尔伯特的公理体系的。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希尔伯特这个公理体系比较接近。这样设计教学的优点在于,学生首先要对平面有所认识,然后才能更好地说明点、线、面的关系。

四、几点启发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那么,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呢?好的教学一定是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学生认知基础、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因此,提问的关键是要自然。

第5篇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大多数与图形有关,现在的高中生的思维、运算、空间想象的能力还不够完善,教师要灵活、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并帮助学生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使这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让原本呆板的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改变以前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应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必然性的趋势.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的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大,所以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比较简单,或没有创设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就坐在下面听,完全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学生兴趣不浓、想象不足、理解有限,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给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带来困难.将多媒体融于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在教学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图形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去演示和呈现立体图形,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直观的了解,对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动手去画立体图形,去感受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对空间图形有更形象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感得到增强,同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充分地揭示教学内容中数和形的紧密关系.在数学教学中若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观察各种图形的动与静,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与不变化,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内涵,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模拟数学实验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问题的探究,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数学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方法、选择数学软件、实验与验证,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在讲解概率与统计这章时,在讲抛硬币实验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数学实验,让学生理解通过多次实验可以用频率来估算概率.

(五)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的音像效果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堂学习内容,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第6篇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教师应首先具有师范人格,即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性,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因为师德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处于统帅地位,是灵魂。同时,教师应具有爱好广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给人以美感,这种人格魅力将受到学生的仰慕和赏识。我们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再加上"关心、启发、鼓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得到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

2.具有良好的心理教育素质

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差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根源来自于学习压力,特别是升学压力;来自于教师、家长、亲友以及学生群体对他(她)有意无意的看法;来自于社会风气的耳濡目染,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真正起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学习情境和看待社会。以真情、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应当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的角色。坎姆勃斯精辟地论述了优秀教师的六大品质:⑴良好的知识结构;⑵对学生和同事极强的感受力;⑶他们坚信学生能学习;⑷他们有积极的自我概念;⑸他们坚持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各尽所能的发展;⑹他们运用许多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经常灌输心理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3.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素质

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对于一个外语教师来说,研究语言学习理论、正确认识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的概念以及了解一些教学法流派的发展,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了解一些常识,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学习外语时,语法方面学习的步骤不受年龄的制约,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会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年龄小的学习者较成人更容易获得地道的语言能力;年龄大的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方面会学的更好一些。

4.具有较好的"人文教育"素质

外语教师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有些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技艺超群而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面人",成为不懂哲学、不懂历史、不懂文学、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者。为此,我们必须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教育人文化,以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英语既是一门厚重的知识科学,又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载体,英语学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学科。我们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所以,英语教师应特别重视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研究者和高尚文化的传播者,并成为真正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

5.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德育教育

一、前言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决定着体育学科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对体育学科进行重视,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如今的时代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应试教育,因为如今的社会主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而体育学科又是比较适合渗透德育教育的学科,据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问题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们成长,使他们未来的发展能更加顺利.在高中阶段中,很多学科都适合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体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渗透道德教育,就可以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并升华体育教学的价值.体育教学本身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渗透则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让学生德智体美兼备.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项目具备强度,如果能够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就会让学生具备相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直面困难,不骄不躁,团结互助,进而获得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在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上所述,基本就是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

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同时在高中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进行提升.因为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其教学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都不高,教学意识水平都不强,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只能是形式主义,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势在必行.想要达成这一点,需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实际情况下深入地对教师进行了解,之后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加强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为教学意识的提升打下基础.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课余时间内加强学习,同时多与其他的体育教师就德育教育渗透的问题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的必要性,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意识,创新体育教学过程.

(二)结合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从高中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面向的主体是高中学生,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这也就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体育教师不能够着急对学生进行批评,也不应该因这类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愤怒,相反,其还需要将这类事件当作是对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因为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备复杂性,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开展篮球比赛时,学生之间的身体对抗较为激烈,就会引发冲突,有些时候是一位学生与另一位学生的冲突,有些时候则是群体之间的冲突,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之后对学生的过激行为进行制止,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渗透德育教育,如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等等,这些理论在平时进行渗透,学生可能不会在意,而当事情真正发生了之后,再渗透这些理论,无疑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遵守纪律与规则的基础上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在教学评价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同样需要重视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并在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存在不同,对体育项目的天赋也存在不同,有学习好的学生,势必就有学习一般的学生,对于体育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夸奖,而对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同时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对困难进行克服,告诉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对手只有自己,只有突破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此就可以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其可以向学校领导申请,带领学生去校外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对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有机会对德育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各类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社会体育馆内打篮球,感受篮球运动的气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喝完水会将水瓶乱扔,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维护公共环境,减少清洁人员的压力.如此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充分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之后将其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融合,通过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积极因素,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内涵,理解德育的内涵,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学内容等因素,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这也就意味着高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积极应用新思想、新方法,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一、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对自己、他人、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有助力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体育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集体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更要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协作,真正体现出责任。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集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田径内容中的接力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首先,教师要讲解清楚接力动作的要领及技巧,确保接力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其次,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原地交接棒练习,而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慢跑中完成交接棒练习。这样通过完成具有相互配合要求的练习活动,便能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并积极与他人协作。最后,开展小组之间的接力跑比赛,通过竞争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从中能够发现,在团队活动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各种集体活动,并采用激励、竞争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责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这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禁锢,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高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只有高中生具备创新意识之后才能勇于改变、积极创新。对此,高中体育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发现教学法,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各种思维创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获得创新意识。以球类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书籍,找寻答案。如可以设计球类的运动规则、技巧等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从而获得创新意识。其次,高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新能力。以篮球投篮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中远距离投篮的命中率都非常低。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低命中率,有没有解决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样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时,高中体育教师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一步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依据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制订与教学计划同步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并落实到每节课中。总之,高中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层教学法;初中体育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因环境、兴趣、体能等方面的差异已不再适合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体育规则,而且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全面激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中考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中,不仅无法挖掘体育的乐趣,更缺乏学习体育的兴趣。但在分层教学方式下,体育教师则会充分凸显学生在运动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并在核心素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运动掌握能力、意识掌握状况进行分级,并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引导,由此改变学生对传统运动课程乏味、沉闷的观念,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会误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在于放松和玩耍,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学生并不会在意。就算有学生认真听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体能差异,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学会,而部分学生无法学会。此时通过体育分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基本特点和标准,然后再给各个阶段的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传授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进而促使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只会指导学生使用运动设施锻炼身体,这在学生没能了解运动常识的情况下就极易在运动过程中损伤。而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分层体育课程中,由教师先把体育核心素养知识告诉给学生,进而引导各个层级的学生根据核心素养标准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并通过规范有序的知识教育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学习、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学习。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体育教学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

(五)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当前阶段的教学中,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会消耗学生大量的精力,同时过大的压力也导致学生得不到放松,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应该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使用体育分层模式制定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身体获得充分放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课程重视度低

大多数初中学校与教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对其的思想束缚,认为体育在中考中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主科教师占据体育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素质,无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也无法更有效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同样的课程中将会收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若因此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主体地位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四)体育重要性未能获得学生的充分认识

由于学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重心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参加体育课时并不积极,很多体育活动都是做做表面工作,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其遭遇到多种问题,如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下降、精神面貌与预期不匹配等等。

(五)体育教学内容无法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一定影响,如果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使用各种理由以达到逃避体育课的目的,对其体育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不利。

(六)为体育课程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充分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教学资源的不足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只能通过简单的运动方式用以达到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跑步、快走等。此类教学资源严重缺失的情况导致无法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保持极为不利。学生对体育内容的深度理解困难,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七)热身不充分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并不是主流学科,一周可能只安排了两节体育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减少了热身时间,直接让学生跑步或者做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充分的热身就进入到剧烈运动中,容易让学生出现肌肉拉伤等现象,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致命影响。

(八)体育器材老化

体育器材老化也是安全问题的一种,如篮球架、单双杠等都是学校固定的体育设备,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使用,这就导致设备容易损坏和老化。如果学校没有及时对器材进行检修,就会增加学生安全隐患,比如,篮球架松动、篮板破碎等常见问题。

(九)学生不易管理

在体育课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做活动时,学生更愿意自己对事物进行探索,从而远离集体,一旦发生事故,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这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很大影响。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体能分层,提高认知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分层教学法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通过体育测试获取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基础数据,并根据测试后的分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可根据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划分。对于身心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要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要安排其进行强度较高的技能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与体育水平;对于一般的学生,在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强度中等的技能练习,以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后期的运动技术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较差的学生,要考虑到其身体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一些简单的有氧、拉伸运动,以此来提高其体育认知能力。这样的分层方式并不是固定的,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学习水平进行随时调整,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其体育认知的水平与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意识。

(二)爱好分层,提高体育技能

在进行体育运动前,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水平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爱好兴趣,若强制性地将其安排到不感兴趣的项目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竞赛,并且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之后,体育教师还要对每一层学生的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再一次分层,对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使其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后期更加熟练地掌握体育技能做好铺垫。

(三)理念分层,培养运动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课程中,要创新课程形式、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分层,激发学习信心

针对各个阶段的初中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分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体育技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以鼓励、表扬评价为主;对于体育技能基础中等的学生,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并为其指导在技术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对运动技能表现较好的学生要采取竞争评价方式,以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评价原则,使其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谦虚、严谨、努力,不断超越现在的自己,激发出学好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信心,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下任务布置的分层,提高完成度

体育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有效的课下任务布置,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空闲时间较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游戏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依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升自身体魄。比如,篮球、足球运动等就属于运动量大的课下任务,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但是可以完成类似于跳皮筋或者丢沙包等小型课下任务,因此,在分层体育教学中对课下任务进行分层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

(六)内容分层,提高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进行体育课时,很多内容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下降,降低了体育教学课堂质量。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是必要的,比如,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基础运动让学生达到运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对学生身体进行刺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内容。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初中体育教师在积极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强化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将体育核心素养融入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力泳.核心素养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融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119-120.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提升

一、贯彻“以生为本”,开启兴趣大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的主题,更成为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最核心的素养便是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运动能力。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体内的运动细胞,开启兴趣的大门。例如,在“百米单程跑步定时训练”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的运动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为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综合特征设计课堂形式,围绕课堂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确保其科学、合理性,组织“百米接力赛”,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随后进行接力,在每一关设置一个趣味性的关卡,如背古诗或者答题等,答对视为通关成功,进而进行下一关卡的考验。最先完成接力比赛的小组视为挑战成功,以此来增加百米跑步训练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掌握百米单程跑步的重要技能和技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学习体育学科的乐趣,在运动中爱上体育学科,增强体育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导入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中包括一项实践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体育游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短跑训练”,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一个导入环节,比如将“数字追赶”游戏融入其中,这个游戏类似于综艺节目“跑男”的撕纸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能力,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后背都贴着不同数字的纸,各小组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决定追赶与被追赶的成员。随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追赶和被追赶的学生听到数字后都要快速奔跑,被追赶的学生被抓住之后,教师继续说数字,被抓学生继续追被提到数字的那名学生……以游戏作为课堂的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趣化“教学内容”,激发体育兴趣

传统的体育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效率降低,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画面。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完热身运动之后,带领学生一起做小游戏,做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唤醒学生的运动细胞,同时还可以趣化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游戏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提高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增强对体育课程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爱上体育、爱上锻炼。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前言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定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做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和职能所在。既然担负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人文素养是个大课题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是个大课题,需要用三年,或者四年的功夫去慢慢培养。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促使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走入到社会中后的核心竞争力。

(一)不可忽视的文化素质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文化素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涵盖了大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既有文学、哲学,又有历史,地理。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说教,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解,以及在课堂后的自学、修习。

(二)核心灵魂是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道德素质是核心灵魂。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各种有益的美德。除了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美好品德。这种思想品德,包括大学生自身所需要的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求知上进的欲望。拥有健康的体魄,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2.对提议发展大有裨益的美德。当代大学生,虽然是独立的个人,更是集体的一份子,要想方设法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融入这个大家庭。在这种大环境下,团结、协作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融入到集体当中,并能发挥作用。

3.要有融入集体大环境的荣辱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体育教学是一个融入集体大环境的关键途径,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不能掉链子

在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人文素养培养这一块,更是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主要w现在三个方面。

(一)不要忽视体育本身

要想做好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块,一定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体育本身的项目,一定要有详细的规划和介绍,这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要认真细致

身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大学生主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动作。在完成这个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不断的鼓励大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锻炼的习惯。这样既是对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学这个神圣职责的尊重。尤其是需要大学生团体完成的合作项目,涉及到大学生的彼此尊重、团结友爱等各种思想美德,老师通过认真细致的教学工作,就能有效的完素养的培养。

(三)体育竞技项目是最出彩的环节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项目是最出彩的环节。身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灌输“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更主要的,要鼓励学生努力养成坚韧顽强、积极健康的道德风貌。[2]通过举办相应的集体竞技项目,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养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运动精神,也能真正的让阳光体育、健康体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人文素养培育离不开体育教学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并实地走访了商丘的兄弟院校,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日常的体育运动教学。

(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身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大学生的肢体动作的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只有上通下畅,体育教学中的肢体动作才会流畅,一气呵成。注重手脑并用的时候,对当代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大有裨益,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这种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大有裨益。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二)增强集体认同感

作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应该通过集体互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开展集体项目的时候,可以适当穿插对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观看视频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就想国人引以为傲的女排精神,除了要培养相应的默契,更主要的,让大学生都有一颗勇敢的心,都有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完成体育教学自然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至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就想顺水推舟一样,功到自然成。

(三)培养正确的三观

互联网时代,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三观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对三观的养成教育有好处,理所应当的收到追捧,自然能带来无数的光环;如果背离了初心,毁三观的说法就会铺天盖地,让人防不胜防。这就给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一个难题,除了要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肩负起思政老师的重任,客串起精神导师的角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主动追求进步,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

(四)帮人文素养增光添彩

在高校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学虽然不是重点学科,但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却有着重要作用。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开展日常学习的基本功。拥有健康的体育爱好,就能让大学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很多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的时候,通过与对手的合作,竞技,就能有效提升个人的修养。在保持良好精神风貌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真正让体育运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三招提升人文素养培育

笔者认为,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可以采取三点措施,力争让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打折扣、又好又快的完成。

首先,加强宣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身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想让切实做好人文素养培育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宣传大学生应当增强人文素养,更主要的是提出为什么要大学生增强人文素养。当前,由于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认知不够理解,总以为只要让学生多运动,能让学生有个好身体就行了。至于体育教学计划和体育器材发放,都是抱着凑活的心态。一旦走入这个误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就会停滞不前,先前所规划好的各种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因此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就可能前功尽弃了。

第12篇

关键词:新时期;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

倡导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总方向和总目标。什么是素质教育,从宏观的讲,它是具有高度指导价值的一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就是要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根本思路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学生的劳动技巧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而达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素质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素质教育涵盖先天遗传的因素;其次,素质教育重视发挥个体的后天潜能;最后,素质教育重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人的素质具有以下特征,即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统一,也就是强调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素质教育理论还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事物,人的能力素质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是稳定和变化的统一。同时,素质教育具有个体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人总体能力的综合反映。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必须把握好素质教育的要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和发展出一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体系,我们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美体,不能有所偏颇。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但总体而言,我国体育教学中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不明确

长期以来,对于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好素质教育,不同的人常常持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有些人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质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有些人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有些人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作为自己的授课标准,等等这些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与素质教育的总要求相比,都显得有些薄弱。如何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思想上还没有统一认识,教育教学标准也较为混乱。

(二)课程单一,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体育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基础课,选修课以及保健课几类。这些课程分类虽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基本上还是以竞技类项目为中心,课程强调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这种单一化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很难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衔接。再者,我们的体育教学授课内容近些年来虽有变化,但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学内容根本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际要求。

(三)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什么样的体育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体育课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是对我们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最强有力的挑战。当前,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有些学校和教师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综合评价方式,只重视学生的竞技成绩,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能力、意志品性等的考核和评价。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已经广为诟病,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新时期基于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步步入深水区,体育教学改革迎来了创新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素养的提升,是时代赋予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契机。新时期基于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当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之所以将理念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体育教学的展开离不开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我们要一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破除陈旧思想的束缚,将教学的重点和着眼点从以单纯的体质教育转变到全面素质教育上来。广大体育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有一个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体育不但是一种竞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素养,其在学生的人格塑造,能力养成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要让学生树立全面的体育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

如果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而一味的束缚于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当中,那么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很难被落到实处。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科学可行,成体系,成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引起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

(三)强化师资配套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是新时期做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的基础。良好的师资和配套建设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关键。缺乏这二者的支持,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便无从谈起。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千方百计的做好体育教师能力的提升工作,为设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 素质教育 实施

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得到良好的体能锻炼,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与看待方式,对于生活的理解也会慢慢变得立体起来。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自身的教学思维,从各个方面与各个层面逐渐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这会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课堂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因素

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融入相应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这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体育教学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只有锻炼学生体能的效果,学生要懂得欣赏体育美,欣赏体育中延伸的那种竞技精神和运动精神,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还可以有其他的体现范畴,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懂得充分对其展开挖掘,并且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才会逐渐拓宽,体育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也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身体美和运动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让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上渗透美育因素,这既是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激发,也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认识与了解体育,会让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更加浓厚。

二、注重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体育课堂上同样可以展开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渗透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体育训练、体育活动以及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极大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与调动自己的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有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总是一成不变,教学的引导方式、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显然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过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多创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其中可以体现的素质教育的维度也十分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想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学生体会到课程乐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素质教育的渗透中教师要明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展开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部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都会更加关注于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这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核心。这并不是不可以,但这不应当成为体育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的疏导与调节能力,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素养,甚至会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让两个方面得到兼顾,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有效锻炼,素质教育才算真正得到了实践。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教育的体现形式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体育课程中有很多项目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乒乓球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一些渗透的方式,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这才是真正健康的体现。实现二者间的协调与平衡才算是素质教育的良好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Z1).

[2]何磊.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初探[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3).

第14篇

摘 要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对此,本文在简要概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旨在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供有益方法。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实施策略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结构得到了全面优化和完善,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由于许多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引入,使得许多教师一时间难以适应,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困惑,无法有效把握教学改革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实。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就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处于良好发展阶段,政府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改革的开展落实情况。因此,各大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加强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原则,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21世纪的社会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竞争,为了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高校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显得非常关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需要展开全方位的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积极探索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和提高高校生身心素养,推动高校生全面发展。综上,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推进,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具体如下:

(一)理念方面:拓展教学内容,树立体育健身的积极观念

要想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师树立体育健身的教学观念,并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强化健康、全面的高校体育意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满足社会岗位需求,全面提高高校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并扮演好启迪者、引导者的角色,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此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师要及时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必备的体育知识和实践技能,构建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充分彰显终身体育的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发展。

(二)教材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材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注重课程改革,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教材。在内容设置方面,要以身体健康内容为主,要全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运动习惯的养成;在教学目标方面,要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打破以往以竞技运动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构建以群众体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尽量从健康休闲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高校体育课程要重点开设以下三类内容:一类是竞技体育,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体操等;一类是民间体育,包括武术、太极拳等;一类是休闲体育,包括网球、健美操、交际舞等。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满足高校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体育参与积极性,从而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三)评价方面:改革考核方法,变绝对评价为相对评价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考核方法的革新,变绝对评价为相对评价。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考核不仅要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全面考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表现。例如,教师可以从体育知识、体育参与、身心素养、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展开综合考评,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另一方面,要组织师生对教师展开客观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同时,教师还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方面展开自我评价和教学总结,以便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评优、教研交流、观摩评议等方式展开教师互评,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创新,大胆实践,不仅要拓展教学内容,树立体育健身的积极观念,而且要加强课程改革,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同时要改革考核方法,变绝对评价为相对评价。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高校生体育学习与参与兴趣,才能打造高效的体育教学课堂,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荣,王彦成,胡永南,李春生.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2).

第15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意义,措施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分析

每所高校都重视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在高校有更好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身体基础和知识文化素养,也有较强的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以全面发展目标为引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锻炼和发展。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整体进步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更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才能全面发展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体锻炼,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夯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智育、德育、美育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学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有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质,旺盛的生命活力,才能更好的生活和适应社会,才能让学生学好其他专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锻炼,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身体基础,也就不能更好的学好其他专业知识,更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应对各种挑战,承担各种责任。因此,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注重体育教学,注重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奠定较好的基础。(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健全的性格开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承受住各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进取精神,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也是体育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培养学生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必备的竞争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事业越来越好,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国家的法治和民主进程不断加快,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遵守各种规则,有较强的纪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良好沟通;服从集体才能成为一个团队中较为重要的人物,才能与团队保持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需要树立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进取思想和拼搏精神,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综合训练比赛中,要注重规则,强调合作与竞争,在体育比赛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拼搏意识和竞争思想,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高校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让学生能够真正顺应时展,适应社会变化,实现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其列为核心素养培养,确保学生能够与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同步。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比赛对手和参赛对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心理能力、综合素养等做好历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贯彻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二、全面发展目标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