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出口贸易大幅下滑,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劳动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应当立足于自救,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困境的有效措施,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次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传导至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我国出口增长放缓,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失业人口增加,产能过剩问题严峻。中小企业也因为出口贸易下降而减产、裁员甚至破产。面对经济下滑和出口环境恶化的内外威胁,中小企业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对此进行粗略的研究,为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提供参考。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国际需求萎缩且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下滑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这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减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美国2008年GDP增长仅为1.1%,为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的最低增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全年货物出口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的对美出口增速则回落9个百分点。
(二)借贷成本过高且融资难题更加突出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度低,同样从商业银行贷款,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贷款成本要高很多。2008年上海证券报对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0%。另外,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采用抵押和担保方式,企业还要支付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并且手续繁琐以及审批时间过长,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
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份,为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已调高15次达17.5%,国家“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政策,但是由于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坏账大幅提高,加上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银行即使有额度也不敢放贷,政策的实际执行力度有限。
(三)生产成本上升且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除了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推动劳动力成本刚性增加外,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各种因素交织影响,造成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受到严重削弱,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粗放型的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由于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价格上下游转移能力弱,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原材料成本上升。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在经历过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后又出现下滑。由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这些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终将对外贬值,这也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实际上,在进入2009年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已逐渐上涨。另外,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被动升值也直接造成中小企业出口价格的高企,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2007年7月1日,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 、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中小企业由于竞争力弱,很难通过出口谈判调整合同定价转移成本,本来依靠微弱价格优势和退税款维持的微薄利润,进一步受到上下游的挤压。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2008年8月以来又连续6次提高部分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是很难缓解中小企业的困境。
中小企业的自救措施
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中小企业应当把立足点放在自救上,根据自身特点在危机中把握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是中小企业应对当前困难的有效措施,也是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改变“小而全”的业务模式而集中发展核心业务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不宜将有限的企业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应主动放弃一时难以扭亏的业务,不但节约用工成本,减少非关键岗位人员需求,而且将产能转移至主营业务,集中资源保证核心业务领域的发展,这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以应对目前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润急剧缩减的困境。
(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并进行科学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主总管一切的组织模式,不注重社会人才的招聘,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仅凭经验和直觉去感觉和把握市场,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很容易造成企业危机。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必须摒弃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利用当前就业形势,加大人才储备,制定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要善于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理性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决策,企业才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抵制市场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广大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因此,面对当前的高成本运营和出口受阻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应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消化高成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开辟新的国内市场,改变过分依赖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具体措施上,企业可以更新机器设备,改进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以开发新产品的方式实现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部分吸收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根据自身实力有选择地增加在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位置。只有加强研发,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走品牌化和产业化道路,才能应对挑战,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1 研究背景
1.1金融全球化过程导致银行风险增加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各类保险公司)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全球性业务网络[1]。同时,互联网的运用克服了不同地区之间时差的障碍,使国际市场的交易一体化。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出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显得力量不足,无法进行协调,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显得特别脆弱。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金融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某一经济现象会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市场之间进行传导,并形成连锁反应,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更加突出。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自90年代以来,1994年墨西哥发生的金融危机,1995年1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失。这些也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场国际化、一体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加剧。
1.2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金融市场之间连接越来越紧密,风险的传导机制越发密切,金融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速度加快,这使得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国内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使我国银行同业间的影响日益加强,竞争加剧。
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我国银行目前也面临着如何控制风险、消除风险存在的隐患,增强银行整体竞争力的任务。就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来看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微观主体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而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体制原因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及缺乏公司治理结构等原因使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直接转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软约束,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融资机制、信贷结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加速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形成,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产生。
1.3 研究现状及意义
“前车覆,后车诫”。研究和比较历史上各国、各区域的金融风险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我们从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的角度,对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通过修正与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制度与政策目标体系,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平衡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银行竞争不充分,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呆帐坏帐比重居高不下,国外群雄虎视耽耽,资本市场不完善,投机气氛过浓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稍有不慎,都会酿成大祸。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无论是政界、金融界,还是学者,都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很多措施加强监管、加强研究。比如1998年国家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弥补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不足: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控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内部调整以适应市场化、企业化的需要。众多学者也纷纷对全球、对我国的金融形势进行研究、对比,发表了大量的有关金融风险的着作,为我国防范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操作的建议。
2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
2.1 金融风险的概念
银行风险是预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或不利目标实现因素的总称。市场金融中,这种风险的大小必然通过价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某种银行风险大,其经营与管理的综合成本就越高。银行风险是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