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经营增收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营增收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营增收措施

第1篇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盘活用好资金。用活用好村集体闲散资金,让闲钱散钱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滚动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经营性投入,持续扩大再生产,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鼓励村集体通过跨村、跨乡镇联合方式,聚拢盘活村集体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和物业经济。

第2篇

去年下半年以来,钢铁产能过剩、冶金行业经济持续低迷、进口煤大量增长,煤炭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下滑。特别是进入今年四月份,炼焦煤市场形势更是远远超出预期,急转直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销售十分困难,价格大幅下跌,货款回收异常艰难,整个煤炭行业的亏损面不断扩大,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压力巨大。目前,煤炭行业正面临着市场“寒冬”和萧条带来的经营困境和挑战。许多煤炭企业自发减少产能,一些地方煤矿因营销渠道不畅,采取了减产或者暂停生产的应对措施,全国煤炭产量、销量和运量同比都有3%以上的降幅。

从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煤炭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煤炭市场的走势不容乐观,短期内难以改变,当前行业的困难局面还会持续较长时间。达竹公司是以冶金煤为主的企业,直接受到了这次市场大环境的严重冲击。同时,随着川渝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煤炭市场区域分割的局面将会打破,北方产煤大省的煤炭已经并将进一步大举进入川渝两地,从而加剧川渝两地煤炭市场的竞争。在省外市场,我们受到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高的制约,与同作为向武钢1/3焦煤供煤的平煤集团相比,成本较高,竞争力不强,这些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市场挑战和难题。

二、扭亏为盈迫在眉睫

受4月份以来煤价大幅、持续下跌的影响,公司精煤售价近十多年来首次跌破成本价,7月份的含税均价与前几年最高时的售价相比,下跌了近50%。目前的售价与年初相比,降幅达200多元。公司从5月份起已经失去盈利能力,开始出现亏损,且亏损额逐月增大。从目前的销售形势看,精煤价格还难以止跌,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同时,外欠货款居高不下,达到了5亿多元,回收十分困难,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利息愈来愈高,公司面临着非常严峻和被动的局面,正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唯有扭亏为盈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完成好,才能摆脱更加被动的局面,才能经受住市场“寒冬”带来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对当前市场形势和经营形势认识不清,研判失误,把握不准,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不足,措施不力,得过且过,居危不思危,知难而后退,外部的市场危机就会转化为企业的生存危机,将企业淘汰出局,更谈不上企业发展了。

三、增收节支任重道远

要扭亏为盈,就要在增收节支和提质降耗上做文章、下功夫。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和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逐步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和工作习惯。

一是要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为契机,建立增收节支长效机制。8月14日,川煤集团在我们达竹召开了全面预算管理现场推进会,我们要把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与当前的增收节支和扭亏为盈有机结合起来,乘势而上,深入学习和推广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经验,把它作为传递市场压力,层层落实增收节支岗位责任的重要抓手和实现扭亏为盈目标的重大举措。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练好企业内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要坚持增收节支目标不动摇,层层细化分解指标到岗位。在公司8月27日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已经给各单位下达了增收节支指标,这是当前残酷的煤炭市场倒逼成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主动顺应市场的有力举措,更是关乎到企业生存发展和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各单位一定要站在扭亏为盈的高度,勇于担当,充分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层层落实指标责任,形成“级级有目标,人人有责任”的增收节支目标体系,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的良好局面,千方百计确保指标完成。

三是要抓好增量提质,不断增加收入。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销定产,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部署,牢牢抓住市场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要把质量提升作为我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向质量要收入和效益。

四是要在节支降耗上下功夫,深挖内部潜力。要进一步增强成本意识,树立成本可控的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管生产不管成本,只管使用不管消耗,只管实物不管价值的倾向,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抓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做起,不因利小而不为,不因帐小而不算,千方百计节支降耗,让“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思想体现在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和职业美德。具体而言,要抓好设备、材料和配件的采购和使用管控,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比质比价,着力降低采购成本,大力加强调剂使用,减少库存,积极开展修旧利废和回收复用;要压缩和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投入和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安全生产上,确保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要注重错峰填谷,杜绝设备空转,从各个环节节能降耗;达竹公司对机关部门的经费统一下降5%,基层各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部门经费降低措施。

五是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分配结构,加强工效挂钩考核。薪酬分配要进一步向生产一线、脏苦累险岗位和为增量提质,节支降耗提效和改革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倾斜。达竹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各类表彰奖励的要求,结合实际,对2013年已出台的各项奖励、办法进行了清理与规范,同时根据不同的奖项、种类,压减比例为10-50%,各二级单位也要对本单位出台的各类单项奖进行清理和规范,真正发挥好单项奖的激励作用和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六是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增收节支。6月份以来,达竹公司党政多次召开改革创新专题会,并组织开展了6个课题调研,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面对扭亏为盈的艰巨任务,更需要我们把改革创新这篇文章做好,依靠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破解扭亏为盈这道难题,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改革创新红利,寻找出增收节支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培育出新的效益增长点。

七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安全,努力向安全要效益。在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和巨大的扭亏为盈压力下,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增收,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把安全与增收节支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增收节支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防止把安全与增收节支对立起来的倾向,要努力巩固目前较好的安全效果,为生产经营和扭亏为盈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是要进一步抓好市场开拓,着力提高销售收入。要全力以赴舞活营销龙头,围绕“量、价、款”三个字做文章。要认真分析和细分市场,深入研究和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优化销售结构,做好产销衔接,确保收入最大化。要着力加强货款回收,减少外欠货款,减轻融资压力,努力降 低财务费用。

四、坚定信心奋勇向前

从目前来看,全国煤炭市场弱势运行态势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达竹公司无法改变市场,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市场,只能主动去适应和应对市场挑战。 对此,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爬坡过坎,如何引导和带领广大职工群众满怀信心地攻坚克难,是摆在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把“寒冬”看成机遇。“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煤炭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还是决策和经营。面对目前的经营困难和矛盾,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把不景气的“寒冬”想得长一些,在改造提升,拓展转型和改革创新方面下功夫,在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和夯基固本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寒冬”时机,自我加压,负重拼搏,最大限度地争创企业的新优势,积蓄企业的新能量,为迎接下一个精彩谱好前奏曲。

第3篇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2009—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提出每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步走”目标。

二、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

在增收途径上,我们坚持“三业并举”:

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平均亩产318.7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其中小麦总产92.34万吨,平均亩产319.3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

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占年任务的88.4%,其中劳务输出6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年任务80%,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1万人,占年任务的67%。

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一季度免费创业培训312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5万元。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三、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

我们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

一是填好一张表。即《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明细卡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劳动资源,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青壮年及其技能,工作地点等;②家庭经营资源,包括承包耕地,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加工设备等经营性设备,种养殖场、企业、门店、摊点、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③收入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构成,上年度家庭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本年度家庭预计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④增收措施。通过填表,弄清楚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资源。目前,全市共填写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明细卡80万份。

二是实行科学分类指导。根据对全市68.4万农户的调查分析,按收入情况划分成5种农户:①创业型。全市66739户。他们有生意、有企业,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②劳务型。全市260890户。他们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其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大力扶持,促使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③种养型。全市195837户。他们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专业户。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④兼业型。全市105782户。他们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有富余劳动力。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⑤贫困型。全市55356户。主要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在实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同时,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制定增收帮扶措施243万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资料102万份。

三是做到措施到户。根据农户的类型、劳动力就业状况、收入结构,明确增收方向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政策等。各级的政策措施具体到农户,一一列明(大体16项27条),并向农户告知县乡有关劳动就业创业、金融信贷、农林水、扶贫、科技等执行机构的联系人、联系方式。

四、打造载体,加快增收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更要有切合可行的载体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五大助农增收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晋星创建,加快新农村建设。2008年,我们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具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坚持“三强化”(强化目标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保障),狠抓制订标准、评星定等、晋星计划、晋星创建、考评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达到“四推进”(推进农民增收年年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年年有新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年年有新发展、村级治理年年有新绩效)。止2009年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分别达到101个和306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今年确定为晋星创建“深化年”和“提高年”,部署开展创建四星级乡镇活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齐抓共管、比拼争先,形成了你追我赶升阶晋星、促进农民增收等良好风气。列入市上计划的30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和17个四星级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开展“争先进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三化三集中”为主线,着力加强县域经济,出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意见,比拼争先、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1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全面启动,9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全部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2009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54万,城镇化率达到41%,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7%。今年,我们对全市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对2009年全市所有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和基础定位排名,结果汇编成册,为各县区树立了赶超目标。已评定出区镇、县镇、县镇等10个十强乡镇,区镇村、区镇村、区镇等100个百强村。同时,指导县区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创“十强乡镇”、“百强村”,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进“项目到村”,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针对以前涉农项目实施分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调研形成了了实施“项目到村”工程的一整套思路和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到村”,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让惠民项目覆盖全市农村,形成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尽其职、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整理出全市到村项目三大类23项,编制印发了《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简介》,狠抓项目整理、宣传推介、摸底填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等五个环节,统筹规划安排到村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财政资金和涉农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着力建立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机制。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到村项目560个,已开工建设项目324个,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农村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四是推行“乡村在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调研探索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了挖掘大学生村官潜力,建立全市“乡村在线”数字网站,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认真总结岐山县“乡村在线”工作试点经验,提出了全市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指导意见。7月9日,我们召开了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动员会,对此项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并对大学生村官就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网站维护等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进行。

五是落实“三带三进三促”,形成助农工作合力。在总结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农民增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提出的在县以下党政机关实行“三三制”的要求,我们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干部中广泛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带感情、带政策、带项目,进村、进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建立起了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各方、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市级130个工作组,由30名市级领导带队,94个党政机关、26户企业和10所大专院校熟悉农村工作或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2000多名干部参与,联点包抓130个新农村建设晋星村;县区1/3的干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工作落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五、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持续增收

主要建立完善了以下几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区全部由专职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坚持召开季度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定期召开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专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改进工作。各县区按照“配硬部长,配齐人员,保障经费,改善条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工部工作的支持力度。

第4篇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启动破题,两年全面提高”的总体目标,2015年村村启动增收项目,实现破题;2016年进一步增加收入,扩大成果。各村逐步培育特色产业,使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的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指村集体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物资收入、租赁收入、劳务收入等)。到2016年,全镇各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具体增收目标: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3万元,2016年达到5万元;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5万元,2016年达到8万元;村集体收入在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8万元,2016年达到10万元;村集体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村,2015年增加2万元,2016年增加3万元。

二、增收途径

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应立足各自实际,因村而异,量力而行,同时要适应新常态,做到与时俱进。

1、盘活存量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对村集体现有闲置的办公场所、校舍、厂房、商铺等资产通过整修或翻建后进行市场运作,提高利用率和资产收益;对村集体所有的水面、果园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以公开招投标方式推行专业承包,实现收益最大化;通过合作开发、计价入股、招标租赁、引进项目等经营方式流转土地,实现土地增值、集体增收。

2、借助地缘和人文特色,发展村集体经济。要积极挖掘草根文化、生态文化,设法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兴办农家乐、农民文化节、采摘节等途径发展旅游观光、悠闲度假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3、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法人经济实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及扶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并以项目为引擎,带动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解决经济运作中的资金难题,扎实有效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4、提业和劳务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引领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中介组织,发展农技指导、农资供应、农产品初加工、机耕机收、包装仓储、中介运销等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及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村,应统一有序地组织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务工创收,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长。

三、保障措施

1、规范财务管理。阳光操作、财务公开是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只要有集体参与经营的项目,必须加强民主管理,从起步就及时做好财务监督和财务公开。

2、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眼界宽、信息灵等优势,广泛搜集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信息;积极与在外乡贤、友好单位、帮扶部门联系,用好其广泛的社会资源,选择适合本村的项目,认真摸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四、推进方法

1、理清思路,选好项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代表以及经济能人、乡贤等多方面意见,结合村庄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集体所有土地、企业、湾塘、房屋等资产、资源、资金,选好符合村庄特色、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项目,找出推进集体增收、带动群众致富的好办法。

2、确定任务,公示公开。设立村集体增收工作进度公示榜,将全镇37个村集体增收工作的基数、目标、措施、进度以及责任人等信息进行公示公开,每月更新一次。

3、开展试点,摸索经验。各社区要选择1-2个基础较好、村班子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村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逐步摸索经验,根据各村民风、班子威信、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村集体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周边村庄树立榜样。

3、加强督导,促进增收。各村增收项目启动实施后,报镇党委备案,由镇纪委、组织、经管等部门现场确认核实,对项目实施追踪管理,对于实施进度每周进行调度,每月组织到项目现场进行观摩。

4、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年终对各村集体增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项目进展情况主要通过观摩现场进度和查阅经管站账目(看收入的增量,以实际到账资金、签订合同为准)考核认定。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在全镇范围内通报。镇党委将根据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按照县委组织部相关政策给予奖惩。

五、相关要求

第5篇

关键词:政府;农民增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4.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08

近年来,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都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如何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县级政府部门的首要工作。

1 2016年梨树县农民收入现状

2016年梨树县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3702元,同比增加2187.8元,增幅为19%。其中经营性收入全年实现9537.23元,同比增加1136.79元,增幅为13.53%;工资性收入实现1725.36元,同比增加179.9元,增幅为11.64%;转移性收入实现2403.2元,同比增加835.15元,增幅为53.26%。

2梨树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从上述数据看该县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问题。

2.1收入虽呈增长态势,但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

从农民人均收入构成看其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最大,但增幅不大,主要原因是玉米价格大幅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2.2在人均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比例比较大,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

上述转移性收入占人均收入的17.5%,并且2016年增幅高达53.26% ,比例较大,增幅又快,导致收入结构不合理。

3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研究

3.1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调整种植比例,促进农民增收

全县2016年玉米播种面积359万亩,比上年减少20万亩;大豆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8万亩;花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4.7万亩;瓜菜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了6.4万亩;新增播种马铃薯面积4万亩;新增杂粮面积0.3万亩;新增黑豆播种面积2.8万亩。

要引导种植业向青贮玉米、饲草料、杂粮杂豆方向转移,可以推进 “米麦间作”、“粮豆轮作”等措施,鼓励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做法。

3.2积极引导鼓励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促进土地流转,让农民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

3.3发展棚膜经济促增收

强力推进梨树县精品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继续新建和续建标准化节能日光温室小区、提升改造日光大棚标准化小区、提升标准化日光温室、日光大棚等项目,并配套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棚膜蔬菜的经济效益。

3.4在品牌产品上做文章,大力发挥品牌效应

以“九月青”豆角为龙头,在此基础上,继续巩固和l展蔬菜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3.5全力抓好畜牧业生产

目前全县畜牧小区总数达到530个,生猪饲养量达到250.8万头,全县畜牧业生产农民人均增收为3609元,同比增加1195元,较大程度弥补了粮食种植业负增长的问题。

要抓住市场机遇,积极鼓励引导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以红嘴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刘家馆子镇苇田村建设存栏原种猪场;以吉秀满园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展“东北”、“松辽黑猪”养殖,建立养殖基地,通过生猪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3.6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

将生态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集中投入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以“霍家店北方巴厘岛”、“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和蔡家村“美丽乡村”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绿色产业、生态和文化旅游精品环线,加快发展农家乐等餐饮服务业,点线相连、整体开发,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3.7加快发展园艺特色产业

根据第一季度粮食价格下降的实际情况,我县应及时把园艺特产业作为农民经营性增收的重要产业,进一步扩大园艺特产业发展规模,扩大园艺特产播种面积。随着园艺特产业的效益不断显现,棚膜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春茬作物陆续上市,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8积极推进劳务输出

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政策,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范围,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向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同时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紧缺用工领域的对接,建立有效的劳务供求机制,使农村劳动力科学、有序、高效输出。

3.9 盘活农民家中闲置的资产,积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要加大力度,深入农户,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农民财产抵押和出租、租赁,充分发挥农民闲置资产的物用权能,提高资产的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6篇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镇大宗产品如棉花、草畜、粮食、瓜果等,是有产品无产业,农村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人人包地,户户种田,农林牧副各业兼营。这种小而全、低而散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农业高度组织化发展的形式,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有效增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就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在具体落实上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科技应用,挖掘增收潜力

围绕棉花、特色、草畜产业的产业化发展,在优品种、创品牌、增效益上下功夫。就种植而言,我镇种植产业亩效益仅为450元,低于西半县500元左右,在同一县就有很大区别,这说明加强种植业每一个环节的精细管理有很大的增收空间。近几年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益为目标,通过狠抓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提高地力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化生产,不断增强产品特色,加强现代技术指导和经常性培训,确保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棉花产业上,落实“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措施,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和“早、密、矮”种植模式,普及推广洋葱、瓜类、孜然、加工型番茄等特色作物新品种。就养殖而言,养殖水平低,生长周期长,经营成本高,“1881”设施养殖模式正在起步。因此,必须加快牛羊品种改良,落实“五良”配套措施,大力普及肉羊人工温精改良、饲草料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同时,通过加强指导,多方扶持,培育一批种养典型、科技大户、切实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二、加快集镇建设,拓展二、三产业发展平台

三道沟镇是*县的东大门,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是特色产业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集散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可以拓展我镇二、三产业的增长空间,直接拉动农民增收。在近三年的小城镇建设中,修建商业门点70套,铺垫黑色路面4.5公里,硬化人行道街面3500平方米,实施了排水工程,极大的改变了镇区基础设施条件,吸收245人从事二、三产业,人均增收2600元。因此,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特色明显”的要求,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支持、引资建设”的办法,以项目为依托,重点在道路、绿化、供排水、通讯、管网建设等社会公共建设方面下功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彻底改变集镇脏、乱、差的现象,整体提升集镇吸附聚集能力,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以此带动城乡产业的一体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增收平台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多年来,由于投资渠道单一,融资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道路交通不畅。因此,要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村社集体经费的缺乏,在投资方式上,应切实改变过去由镇政府和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一是通过“一事一议”,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也可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二是通过招商,积极争取外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目前农民承受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全部让农民进行自我修建很不现实,镇财政只能勉强维持机构运转,加上村里又无积累,为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

四、创新农村经营管理制度,降低农业经营成本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现有的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资源一重组,不用增加投资,就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要利用我县农资商品的经营优势、农副产品的经销优势、农贸市场的辐射带动优势,引导村集体、农产品经纪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类专业协会,并动员农户积极参加。协会的发展要靠市场引导、行政推动、利益驱动,政府应出台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协会的快速发育。并允许协会按照经销额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协会的运转经费。通过大办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专业经济协会,不断完善利益分配关系,努力形成产业发展、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运作、行政监管的格局。

五、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劳务输转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产业化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要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输转相结合,按照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以品牌打市场”的思路,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劳务机构操作、镇村输转能人带动”,着力落实宣传引导、畅通信息、集中培训、政策扶持、维权保障等5个环节的措施手段,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结合我镇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小康住宅向镇区集中,鼓励农户兴建前店后院,上宅下店的商住一体门点,发展非农产业。

第7篇

一、客运收入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铁路客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路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客运专线相继开通,客运产品中高铁动车组比重大幅提升;为方便旅客购票,网络售票、客票自售机等非窗口售票业务的大幅提升;为规范企业会计管理,权责发生制下旅客票价收入核算口径的变化。铁路客运收入直接关系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要实现增运增收,为本企业增加营业收入,翔实可靠的客运收入指标分析至关重要。

结合新形势下铁路客运的改革,客运收入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着重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通过分析,了解并掌握客货收入比重和动态变化趋势,有助于明确本企业客货收入的结构,同行业横向比对后,及时对铁路市场变化的方向进行研判,从而更好的谋划后期客货运增收创效方案。

(二)通过分析,查找影响客运收入的主要因素,及时掌握制约增运增收的核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对强化客运组织,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增运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三)通过分析,研究客运进款收入同客运营业收入的关联关系,寻找通过增加客运进款收入而提高客运营业收入的最佳方法,是分析企业效益、效率、效能关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通过分析,掌握客运收入指标,切实做好运输收入管理基础性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执行力,总结经验、规避问题、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五)通过分析,检验新形势铁路客运改革的成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新产品的增运增收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能够对新产品的经营效能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新形势下客运收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铁路客运收入分析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客运分析数据平台不健全、基层收入分析质量不高等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客运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客运分析数据平台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旅客票价收入的日常口径从原发售(含税)口径调整为乘车(不含税)口径。铁路局和基层站段客运日报取数口径发生变化,旅客票价收入日报从原先在运输收入报表-客票整理报告(财收4)中取当日核收客票进款的实际收入,调整为自客运营销系统中取当日乘车旅客对应的旅客票价收入,客票收入日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一是客票审核系统虽然已经实现日报做账,但数据具有滞后性,不能当日取得,因此无法作为站段客票收入的日报取数依据;二是客运营销系统中客票收入的维护跟进不足,对客票退改签及增值税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站段客票收入日报准确率不高。

(二)客运收入系统分析定位偏差

铁路局收入基层管理缺少独立机构,除客运段外,站段没有独立的收入管理部门,专职收入管理岗位或设在财务科,或设在业务科,或设在营销指挥中心,收入专职人员主要将分析定位为事后“总结式”,“报表式”分析,缺乏对运输生产和产品设计的参与,对产品可能产生经营效益的预判和对执行过程的事中跟踪分析。

(三)基层客运收入分析质量有待提高

站段客运收入分析多数依赖于多年经验接续而来的模板式分析,主要包括客运收入预算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同比上年情况分析。分析内容简单,多数仅停留在数据表面,方法单一,缺乏对影响客运收入的客运收入质量,车次效能及与客运相关的关联指标分析,缺少车次收入贡献率分析,缺少对有针对性、季节性、时效性的增运增收措施的跟踪分析(如调图新增客车的收入完成情况跟踪及车次效能分析)。基层客运收入的深度、广度及分析质量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客运市场变化,因此,提出的相关建议措施与当下增运增收的关键点不匹配,与客运生产经营的需求相差甚远。

(四)客运收入分析体系缺失

一是从铁路局层面看,缺失一整套完整的分车次、分流向、分线路客运收入关联指标分析系统,数据资源难以实现充分共享,制约了客运收入分析向更加精细化发展,从而削弱了其对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组织的指导意义。二是从站段层面看,缺乏统一的收入分析指标体系模型,客运收入分析基础资料台账五花八门,分析数据采集随意性??,指标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工作量指标口径不统一,造成分析质量不高,未能发挥导向生产,辅助决策的作用。

三、强化客运收入分析的对策

铁路客运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客运收入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好常态分析的同时,如何更加精准、更加同步、更加实效的辅助生产决策是新形势下客运收入分析面临的新课题。

(一)健全预算分析体系,实现客运收入全系统分析

健全客运分析体系是铁路局和站段两个层面必须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

1、解决铁路局层面客运收入分析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建立分车次、分车种、分流向、分线路、分担当局基础资料库,设计适应精细化分析需求的信息数据模型,加强同客运、调度、运输、统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畅通数据采集渠道,保障铁路局层面客运收入分析体系提升有序。

2、解决站段层面客运收入分析无“据”可依的问题,统一客运收入日报台账模型,统一工作量数据提取渠道,协调解决跨系统数据不共享的问题,实现铁路局范围统一的站段客运收入分析体系。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客运收入全过程分析

要适应铁路客运的快步发展,必须加快客运收入分析与运输组织改革的有序对接,客运收入分析不能仅停留在静待结果,而应该全程参与,实现事前预测、事中跟踪和事后研判的全过程跟进。

1、主动参与,融入运输生产。各级客运收入分析人员,特别是基层收入专业管理人员,要主动融入运输生产,参与新线新车运营前期的市场调研,做到“一车一案”,掌握所辖区域的客流情况,了解客运市场需求,对新线新车增运增收的能力做好预期分析测算。

2、主动协调,融入市场营销。收入专业人员应主动做好同客运营销部门、财务成本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客运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做好车次效能评估分析,切实为客车开出效益、实现增运增收做好服务。

3、主动跟踪,把握增收效果。建立客运收入跟踪分析机制,加大客运收入动态分析力度,掌握客运收入?化趋势,及时将预测、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三)充实科学分析方法,实现客运收入全手段分析

客运收入分析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和需要,分析的方法不尽相同,日常我们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客运收入、客票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客运其他收入、旅客发送人、旅客平均行程、客运产品结构收入、分字头客车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

1、比较分析法: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日常客运收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预算对比,进度对比,同期对比,环比。据此掌握客运收入的基本完成情况。

2、差异分析法:是拟定对比基数,对铁路局或站段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3、因素分析法:通常是指量率两因素分析,一是关于“量“的分析即旅客发送人、人均周转量等客运工作量因素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分析,二是关于“率”的分析即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旅客平均行程等客运质量因素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分析。

4、趋势分析法:是提取相关时段或周期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掌握客运收入变化趋势。

5、动态分析法:用于日、周、旬、月、季、年等时段的增长量、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四)拓展思路导向范围,实现客运收入全领域分析

1、抓重点,注重客运质量效益指标的分析

一是强化客运人公里收入率分析,剖析旅客平均行程变化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及时反馈客运、财务部门,制定解决措施,提升客运产品增收空间。二是定期对站段收入率完成情况进行公布,对同比完成情况进行排序,抓头促尾,收入率同比下降的单位组织专题分析,查找收入率下滑的原因,积极引导一线干部职工“先算后干”,从最基础的环节力争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铁路局工效挂钩考核办法,将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客运效益指标纳入考核范畴,深入站段做好指标含义、内容、产生效益的解读,为一线明确工作方向,切实调动每名客运职工的创效积极性,要让一线职工“干得好,更要干得巧”,让每名职工主动分析岗位工作效果,形成人人抓效益的良好氛围。

2、抓细节,注重客运增运增收效果的分析

一是着眼客运产品。对本局担当客车分趟次进行梳理,建立分车次开行效益分析模型,动态掌握担当客车的开行效能、客车上座率、客座利用率、客座收益率,客车成本利润率,对客车开行的运营效果进行分析,为客运产品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着眼对策措施。为确保完成运输生产各项指标,铁路局、站段每年会出台一系列增运增收的对策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研判。要求收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及增收成效的量化分析,及时同客运、运输、调度部门沟通,根据市场等情况的变化优化阶段性增收方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3、抓落实,注重客运增收创效对策的研究

如何在每趟客车上挖掘收入增长点,挖掘制约客运增收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一是针对管内客车时间性、阶段性客流波动明显的实际,借助客运营销分析平台实时掌握客车登乘情况,设计客车量本利分析模型,对低客车的盈亏平衡点进行监控分析,提出停运、隔日开行或高峰期开行的建议,对登乘情况好,收入满超盈亏平衡点的客车,提出普速客车增加编组、动车组重联开行的建议,实现管内客车效益开行模式。二是针对直通客车客座率波动的实际,对普速客车可以尝试动车组一口价票价管理模式,普速客车、动车组客车效仿民航淡旺季票价适时推出折扣票价,引流上线,在兼顾运行图有序运行的同时,实现增运增收。

第8篇

【关键词】增收问题;农民问题;现状;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天水市农民增收现状,找准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我们当前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提升增收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增长16.3%,实现连续9年较快增长。

(一)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量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畜牧、果品、蔬菜、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1550元增长到2012年的3798元,净增2248元,近5年增幅保持在16%以上。但总体来看,总量仍然偏低。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96%,是全省的84.49%,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3%,差距较大。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收入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主要收人渠道没有根本变化。我市农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人为主,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总收人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三)从发展方向来分析,劳务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影响收入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成为农民收人的重要来源。2012年全市输转务工人员67.28万人,创劳务收人71.32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外来人员收入还不稳定,靠外出务工拉动农民增收仍有一定困难。

(四)从农民收入层次来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但随着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全市贫困人口仍然较多。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为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34.3万;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为133.15万人,预计2012年(贫困标准仍为2300元)贫困人口将减少10%,下降到119.835万人。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我市还有许多指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通过以上分析,我市农民收入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速度慢,地域不平衡,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二、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连续快速增长,但全面分析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自然因素。我市属山地雨养农业地区,立地条件差,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雨少,且自然灾害频繁。多年来,我市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相对低下,“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由于我市的农业产业链较短,名、特、优品种还不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农资价格的上涨,生产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压力。据调查,2012年全市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化肥上涨10.65%、农用柴油上涨12.25%、种子上涨20%、农膜上涨8.33%,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化程度低,保障体制不健全,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因素。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且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仍然处于低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也影响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的产业因素。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以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水平低,规模小,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竞争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较多但运行不规范,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三农”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农民收人倍增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强化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强化基础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6%以上。

(一)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依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推广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年新增果品面积3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以上,畜禽饲养总量年均增长8%以上。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素质,加快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低端型向品牌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到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0万吨以上;干鲜果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达到24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达到303万吨;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949万头只;劳务输转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有组织输转劳动力占全年输出劳动力的60%以上。

(二)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依靠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6年,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5000万元―1亿元龙头企业20家、2000万―5000万元龙头企业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达到50%以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2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和带动农户达到45%以上,农户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户高20%以上。加强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资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城郊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依靠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快整村推进向整片、整流域开发推进。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为贫困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达到17%以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进村人户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省市级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带头人、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大力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年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适龄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技术。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依靠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212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发挥城市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妥善处置乡村债务,进一步强化农村服务体系,优化农民增收环境。要统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度设计、措施保障为农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9篇

关键词:农民增收;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2-0010-02

作者简介:

张志文(1967-),男,甘肃临夏人,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工作。

临夏县是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贫困大县,全县总面积1 212.40 km2,海拔1 735~4 636 m之间。现辖19个乡、6个镇,219个行政村,210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6.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6万人,耕地2.50万 hm2,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660元。

1 2011年农民收入及构成状况

2011年临夏县以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总揽全县农村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1年临夏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660元,比上年增加309.22元,增长13.15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1 096元,占纯收入的41.2 %;家庭经营收入为1 351元,占纯收入的50.79 %,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946.67元,占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70.08 %;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181.86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13.5 %;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222.3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16.5 %。财产性纯收入为70.74元,占纯收入的2.66 %。转移性纯收入为142.17元,占纯收入的5.34 %,政策性补贴的落实是转移性纯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

2 2012年上半年农民收入状况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 上半年农民收入状况

2012年,临夏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鼓励农民创业,落实惠农政策,全县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调查,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55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607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38.9 %。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为794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50.9 %。财产性收入为19.80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达1.3 %。转移性收入为138.30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达到8.8 %。

2.2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是由于今年气候变化异常,春季降雪比较频繁,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致使临夏县北塬片部分日光温室蔬菜遭受了冻害。进入夏季以来,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连阴雨等降水天气频繁,致使部分乡镇小麦、玉米等作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倒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二是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使农资运输、农田耕作等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同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化肥、农膜、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在农时关键季节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农产品价格又相对保持了稳定,致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3 2012年农民增收形势分析

2012年国家和省州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了对农民增收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惠农政策的落实,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使农民直接从国家补贴中得到收入,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二是临夏县是全州农村人口最多的县,在2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7万属富余劳动力。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和劳动报酬的逐年提高,不但使外出务工人员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的报酬收入,从而直接提高了整体收入,而且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三是县委、县政府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加强了畜牧产业开发。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狠抓种植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总之,通过各项增收措施的落实,预计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032元,比上年增长14 %。

4 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及主要做法

临夏县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些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一是加大了国家对农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争取力度,为促进农牧业更好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培育无公害蔬菜产业,临夏县对每座标准日光节能温室补助1.20万元,提高了补助标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农村承包土地规模化流转,进行集约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了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五是加大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地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膜侧种植当归,温室蔬菜中引进推广无土栽培、滴灌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等新技术,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认真开展人工高炮防雹、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了临夏县粮、油、菜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10篇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资府办发〔*〕26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村民委员会,镇直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增产增收目标

*年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努力推动我镇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178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

大春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大抓名特水果。计划全镇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蔬菜产量12640吨;力争大春季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采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同时,在依靠科技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的同时扩大二季玉米和增种田坎玉米,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扩种马铃薯,充分利用旱地预留空行增种马铃薯;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面积。通过上述途径,力争*年全镇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50178亩左右,其中水稻11870亩、玉米19216亩、红苕15767亩、马铃薯1494亩、其它(豆类)1831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镇扎实开展“66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即集中成片建立亩产60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00公斤小麦、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千亩展示片,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加强村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狠抓重大病虫害有效防控。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争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集约化、轻简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

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和省“育土工程”项目,为农户提供无偿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地力培肥项目,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五、以农村能源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和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沼—果(菜、茶、粮等)”能源生态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在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与养殖规模匹配的沼气工程。在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农民社区、农家乐和农村中小学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六、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销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产品,打造名优品牌。继续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大对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联系龙头企业,从品种推介、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第11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农村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广安的实际出发,应重点从五个方面突破创新,激发农村生产活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步伐。确权颁证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础,只有权属清晰,才能保证权利落实,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各地应在理清各类权属关系的基础上,推进集体土地、林地、宅基地和农村房屋“多权同确”,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

二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在县、乡两级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资源规范有序流转和高效利用。同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纠纷仲裁机构,具体抓好各类交易纠纷的调解工作,保证产权交易秩序,保障村集体、农户及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慎重稳妥地开展农民耕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等的抵押、担保贷款,盘活农村闲散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柑桔、蔬菜等地方主导产业保险,增强农村产业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02 ― 02

当前,如何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农业发展的先进地区来看,农民要想快速增收,就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依靠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靠产业化,促进规模种植,解放劳动力;依靠产业化,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多元增收,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甘南县充分结合县情实际明确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通过发展合作社,用公司化的管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机化、水利化、科技化、市场化、合作化;农民的根本出路,就是让多数人从土地上走出来,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不种地”的发展思路,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重点,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得到了全面加快。

一、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不仅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而且能够为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活跃农村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不但能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推动要素加快集聚,提升农业发展档次和水平,同时还能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的全面繁荣。可以说,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既是重要引擎,也是强劲动力,作用十分突出。

(二)促进社会稳定。十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突出强调了要“更公平”,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也是我们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农村是稳定的基础,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更是基础的基础。只有让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才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

(三)助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民变市民生活的质量能够大幅跃升。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能够促进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集中到城镇和城市,加快人口集聚,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能够让农民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到城镇和城市安家置业,享受城镇社会资源,实现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真正融入到城镇之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着力方向

家庭承包经营虽然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这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大机械化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统一规划,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以标准种植、连片耕作、规模经营、融产加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才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衔接的问题,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提高规模效益的矛盾,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推进农业,就是扶持农民,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品牌和营销优势,打开市场销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技术服务,降低市场风险,稳定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就近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多元增收。甘南县把产业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扶强老产业,引进新项目,提高了产业化程度。目前来看,全县地里长的、圈里养的农畜产品基本上都有了质量高、实力强的产业龙头,种养业产业链基本实现全覆盖。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486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13.1%。

(二)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土地规模经营,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才能实施机械化作业,才能更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才能将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当前,只有把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通过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土地连片开发,才能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才能不断加快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甘南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大户典型示范带动和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等方式,加快农民土地流转,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推进规模种植和基地建设。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保障。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形成有利于提高初级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很难与统一的大市场完成对接,农户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还要面对更大的市场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市场组织化程度,彻底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更好地维护农户自身的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甘南县坚持内扶外引原则,打破行政界限,突破区域限制,做到既引导扶持本地有实力的能人创办合作社,又对同类合作社进行整合壮大规模,还千方百计引进大型合作社,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大型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与管理力度,使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得到迅速发挥。2013年,成功引进克山昆丰集团,成立喜农玉米种植合作社,在全县95个村设立分社108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00多万亩,为农户垫付资金1.8亿元,为农户缴纳种植业保险300多万元,全县仅种植业保险共挽回受灾农民损失5000多万元。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61个,合作社社员发展到59588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8.09%。

三、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符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发展。

(一)推进龙头企业规模化,带动农民增收。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既可以通过实施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也可以通过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要结合本地的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扶强扶壮一批牵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劲引擎。甘南县紧紧依托“中国向日葵之乡”品牌优势以及丰富的奶牛、生猪和玉米等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入研究企业的布局与战略投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成功引进并扶持壮大了安徽洽洽集团、飞鹤乳业和台北嘉一香生猪养殖屠宰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束了全县农产品“原字号”销售的历史,在保证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偏高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了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的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在龙头企业稳定市场的驱动下,规模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群体不断壮大,农民依靠规模,增加了效益。同时,这些企业常年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3000多人,人均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实现了多元增收。

(二)推进基地建设集约化,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布局合理、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标准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因此,必须突出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在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依靠推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牧业向养殖能人集中、劳务向二、三产业集中,努力建设一批集约化生产基地,努力为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稳固的“第一车间”。近年来,甘南县坚持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农企联动等多种措施,选择家庭农场经营、大户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社经营、股份经营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有偿、自愿地开展土地流转。同时,建立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使流转土地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通过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发展规模种养或到家庭农场、合作社、温室大棚打工成为农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成为工商业户,获得了比单一种地高很多的稳定收入,既调动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又加快了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发展速度,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与农民增加收入的良性循环。

第13篇

2012年是我镇“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三明、市政府对农民增收的要求,推进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方案。

总体目标

2011年农业人口923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0267元。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12116元,比上年增加1848元,增长18.0%。

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指标:

1、稳定粮油种植面积1.59万亩(复种面积),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进行高产示范竟赛、推广再生稻栽培,确保粮油总产7227吨,增产50吨,增收13万元。

2、新增茶叶300亩,改良优化1000亩。增产15吨,新增产值60万元,增收30万元。

3、扩大蔬菜基地500亩,发展50亩大棚蔬菜种植,新增产值150万元,增收100万元。

4、毛竹林低改10000亩,新增产值300万元,增收160万元。

5、大力发展养殖业:(1)饲养家禽60万羽,除高山村外12个村每村培养养殖大户5户,户养1万羽,增收420万元;(2)新发展养兔大户4户,增养16000头,增收48万元。(3)新增泥鳅养殖合作社,增养泥鳅200万尾。年产值200万元,增收100万元。新增网箱4个增养10万斤鱼。增收20万元。

6、通过三明经济开发区贡川产业园区新建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人,其中本地农民300人计,增收864万元。

7、利用大儒商城30个店面投入使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新增个体工商户30户,经营增收150万元。

8、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户购买30个店面租金30万元。通过桃源春公司、爱玉果合作社等带动,加大土地扭转力度新增扭转面积1000亩,增收50万元。

主要措施

1、做好特色农业示范。建立五大农业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现代高效果蔬示范种植基地(建立30亩的蔬菜大棚、)1000亩高效竹林经营示范基地(毛竹林低改喷灌施肥,竹山便道整治,重点在龙岭村、井岗村),,1000亩沼液综合利用绿色茶生产基地,年出栏10万只高品质农家鸡山地竹林养鸡基地,年出栏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2、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力促华融禽业、建成达产,支持融燕食品、鑫龙食品、金德茶叶、来福畜牧扩大生产或提升产品档次,扶持桃源春生态茶叶公司入驻贡川,培育新增2户三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农业加工企业产值达到2.5亿元。

3、做响农业企业品牌。发挥华融禽业2008年全国水禽企业20强、“贡”省级著名商标和金德茶叶省级绿色商标的品牌效应,支持“桃源春”系列礼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争创三明、省级著名商标,维护好“竹神”牌商标在冬笋与笋干外销市场的美誉度,通过农业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贡川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4、培养核心致富带头人。加强对农村核心致富带头人的培训,提升核心致富带头人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加大小额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核心致富带头人发展特色种养业、家庭小型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其它小型创业项目,着力构建农户家庭收入超10万元产业村。年内计划培养科技带头人、核心致富农户带头人、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带头人8名核心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实施万亩高效竹林工程。引导竹农加强对7万亩竹山的管理,鼓励竹农兴建竹林机耕路、竹山喷(滴)灌设施,提高竹山基础建设水平,大力开展竹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新增1万亩高效竹林示范片,增加竹农收入。

6、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百村培训计划”,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完成1500人培训任务,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力争做到一户一就业,全年计划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00人。

7、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发挥贡川水库水质优势,建设水面生态养殖基地和立体生态养殖基地;建立泥鳅无土高效繁殖育苗基地,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华融禽业公司搬迁贡川优势、扶持养殖樱桃谷鸭,强化“公司+农户”运作,提高农民收入稳定性。依托来福畜牧有限公司,建立种养作物农业示范基地,建立猪-沼-菜生态种养标准模式。充,支持桃源春公司在龙大过坑发展金线莲种植基地,带动农户种植。实现年产金线莲5000万株以上。

8、激活农村财产性收入:成立农村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平台,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证、农村多种经营权证、房产证的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户利用产权证进行抵押贷款,盘活农村土地、房产等资产,搞活民间资本流通。

9、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基本建设等资金630万元,在观成、集凤、延爽、岩下红安高标准建设农田1750亩龙大综合开发土地整理980亩,投入资金30万元,维修龙大、双峰集凤等村水渠7.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

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切实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村两委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确保农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制定工作方案。各村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我镇主要工作指标及以上九项主要增收措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促进农民增收超万元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农民增收的主要目标任务及措施分解落实到村到户,目标任务要具体到增收项目、增收数额、人均增收金额,各村实施方案请于4月15日前报送镇新农办。

第14篇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 “一勉三补”政策到今年的“一勉四补”的实施,激发了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村的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过高,造成了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不高及污染等问题;农业科技转化慢、农业投入效益低、农业劳动力过剩、农田基本建设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等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1、问题的提出

前郭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57万,农业人口41.3万,占总人口的72%。耕地320万亩,草原270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5亩,人均占有草原6.5亩。农业增收的潜力依然很大。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前郭县积极落实“一勉三补”等政策,使农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 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149元,比2001年的1500元增加了2649元,还没有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的1/3。所以从收入增长上看,实现城乡一体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仍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根据前郭县特有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政策条件等等条件,就如何促进前郭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探寻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根据新的发展情况提出如何持续增加前郭县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2、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收集和整理文献和数据资料,调查前郭县农民收入情况,综合整理调研资料进行,对我县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具体剖析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因素和理论依据,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形成初稿,请教咨询最后定稿。

前郭县地处吉林省西部,辖22个乡镇235个行政村,41万农业人口。因为时间紧张不可能每个乡镇村每户都入户调查,所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因为各乡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保证抽样村具有代表性,本人首先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本研究定量分析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前郭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定性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文件、权威报告、吉林省以及松原市和前郭县有关政策、文件和权威报告,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各类社会调查资料和网上检索资料。

在依据市、县(市)区统计部门2007年度农民收入信息采集点的数据,分析得出该县(市)区的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并以此为整体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择与整体参数最接近的村。这样,在确定八郎镇黎明村、达里巴乡灯笼库村、王府站镇王府站村、乌兰敖都乡乌兰敖都村、八郎镇八郎村等5个样本村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农民家庭收入情况。主要是采取发放调查表、深度访谈、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并选出典型性的案例为代表进行分析。

二、前郭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前郭县认真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农业税减免、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帖、农机补帖、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劳务经济大显身手,农民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后,年均递增22.6%。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为农民增收奠定了重要基础。

前郭县是农业大县,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80%以上,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就有了牢固的增收基础。2006年前郭县粮食产量175万吨,比上年增长6.1%;2006年牧业产值22.2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1600元,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对测算,2006年前郭县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得到的收入(未扣除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4241.19元,增长74.5%。

2、各项惠农政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2004年开始,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扩大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水平,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明显实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因素。其中2006年,前郭县共获得各种补贴资金14726.89万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9307万元,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681万元,良种补贴1471.89万元,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167万元,三项重大技术补贴100万元。考虑免征全县农业税资金5385万元,全县42万农业人口人均获得转移性收入479元。

3、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

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环境的逐渐好转,农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加上政府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加上阳光工程培训措施得力,广大农民自身外出创业的愿望强烈,使得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许多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2006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6.7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8900万元,比上年增加32625万元,全县人均劳务收入926.19元,比上年增加776.78元,增长5.2倍。

4、三产收入不断增加,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从事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越来越多,尤其是临近查干湖旅游度假区的蒙古艾里乡妙因寺村,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旅游服务,开办家庭旅馆、家庭饭店等,平均每户每年可实现纯收入20万元,同时也安置了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06年全县农民从事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实现的收入达38531万元,比2005年增加14938万元,增长63.3%。

三、前郭县农民收入总体分析

从前郭县目前来看,农民增收难度逐年加大,农民收入渠道狭窄,集体经济投入较差,农业结构不合理,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差,农民自身素质因素限制了收入增加,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等方面深入分析农民收入滞缓的原因,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全面铺开难度很大。

1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逐年加大,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能力较弱,投入能力较差,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1)农民增收渠道窄。当前,前郭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畜牧业和劳务经济。三项比大约为12:10:3。农民收入主渠道还是在农业上,而农业本身受基础设施、气候条件、市场环境和生产资料等因素影响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农村务农劳动力占有量,推进农民收入多元化,从而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2)粮价不稳。在粮食生产上我县今年的情况:一是粮食价格下降。虽然在党的惠农政策支持下,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县粮食过去几年连续大丰收,但是粮食价格一直不稳定。生产资料上涨,农民种地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的投入和产出比在合理的情况下应为1:3,而2006年投入产出比仅为1:1.7左右,使得农民利润空间减小,增收困难,利益难以保证。所以必须探索和改革粮食以及整个农产品的贸易体制,形成一个能够促进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机制,既可以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又可以避免 “谷贱伤农”。

2、农民收入分析

农民收入主要由劳务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三个部分组成。前郭县是农业大县,在农民收入中表现十分明显。2006年,全省农民家庭总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93.1%,而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85.5%,二、三产业分别只占2.7%和11.8%,农业收入占绝对优势。

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始终占主要地位。2004年、2005年、2006年农民劳务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之比分别为1:37.7:1.3、1:42.8:1.7和1:11.6:0.4。从中不难看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虽然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占主要地位。

二是劳务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经济的大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2004-2006年间,劳务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220.5%。

三是农民家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在农民家庭整个经营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农民家庭尽管二、三产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2006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达89.3%。

四是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中,农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大头,畜牧业迅速扩大,发展较快。

五是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中,2004年以来工业和建筑业收入稳步增长,但工业和建筑业始终相差不大。

六是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中,占大头的是社会服务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收入,第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收入,是。2006年分别占47.2%、26.7%和26.1%。

四、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二是国家支农力度加大是必然趋势;三是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强力推动;四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带动;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机遇。

2、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的体制尚未完全消除。第一城市扩张、公路修筑和开发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第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被滞留在农村。第三农业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农民长期陷入贷款难的境地,多数农民每年所得仅够日常花费,缺少扩大生产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高;三是农业本身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一方面,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也不能彻底扭转土地播种面积的减小,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要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四是农业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建立。首先,政府支农投资不足。其次,信贷资金不足。

五、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减少农民、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

一是为农民进城定居提供方便。制定诸如进城农民可集资建普通成本房、进城农民的孩子入学享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甚至对进城农民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等一系列“鼓励”措施,使农民进城有一个新的突破;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市场,营造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的环境。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平等。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摒除居民城乡身份歧视,进城农民工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福利待遇。要建立健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做好农村剩余劳力职业介绍工作;三是努力为兼业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要把重点放到小城镇发展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之尽快完善功能,增强实力,发挥好城镇在农村地域性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四是大力促进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加快相关立法进程,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制定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五是加快城市化建设。农民要减少,必须拓宽城镇生存发展空间。

2、制定扶持农业、农村的硬措施,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1)、是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补贴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所有农产品的生产都应给以补贴,补贴标准应逐步提高,要使补贴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提高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补贴。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机制,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规范、引导、支持,把发展农机大户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解决大型农机具利用率低和农业机械作业面大与一家一户小生产矛盾的问题。二是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相适应农艺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和发展适应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少耕、免耕、化肥施用、节水灌溉机械和技术,使农机和农艺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的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支持推广机械化生产的种植大户,引导和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或农机生产合作社(大户)集中,使种田能手经营耕地规模达到200亩以上,且耕种地连片;或者农业企业集团经营耕地规模达到500亩以上。并对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规模户和农机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促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在抗旱水源井上加大投入,提高补助资金比例。合理规划农田机电井布局、结构、数量及配套情况,增加抗旱水源井的数量。随着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打井成本逐年提高,适当增加补助资金比例,在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以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二是加大对末级渠系改造的扶持力度。对漏水严重的灌区水渠进行节水化处理,提高灌溉效率,充分利用水资源。三是制定政策,发展民营水利。通过制定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协调使用各种资金,形成合力,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农村道路、饮水、卫生设施改造等问题。

第15篇

从长远看,从增强农业微观基础、培育农业营销合作和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三方面入手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第一,坚持农业家庭经营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增强农业微观基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如果农业总是停留在小规模经营阶段,家庭经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有限;如果改变家庭经营这一适宜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扩大经营规模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重蹈覆辙。所以,增强农业微观基础的长效机制应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赋予农民迁徙权为抓手减少农民的数量;继续深化农地使用制度改革,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抓手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

第二,生产的家庭经营和营销的社区合作,是增强农业中观基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其中,家庭经营旨在解决农业劳动监督难的问题,社区合作旨在降低农民的交易成本。所以,增强农业中观基础的长效机制是:发育非生产领域的农民合作组织,有效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要素、销售产品的交易成本和学习技术的成本。

第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改进扶持方向,是增强农业宏观基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所谓改进扶持方向,就是在扶持力度既定的情形下,尽量以具有谁参与、谁努力、谁受益的公共品效应,间接使农业增效的措施,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替代具有谁获得、谁受益的私有品效应,直接使农民增收的措施。所以,增强农业宏观基础的长效机制应是:实施具有公共品性质、属于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的间接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系统抵御恶劣气候的能力,提高农民应用适宜技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若能将“黄箱政策”用足,农业发展的宏观基础将会更好。

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经过数年的改革,一些省份已经免征了农业税,其他省份的农业税的税率也有所降低,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今后增收的作用会越来越有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已具备了人为提高粮价的经济实力,粮价上涨对其他物价上涨的影响力和引发社会震荡的可能性都会越来越小,但这种策略并不是最优或次优选择。如果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不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很可能会助长农民对政府转移支付的依赖性,甚至有可能抑制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虽然现行政策对农民增收的效果确实显著且可继续实施,但将它维持下去的政策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高。

我国城乡居民权益的制度性差异还很大,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还远远没有完成。农村政策的首要目标依然是把蕴藏在农民身上的财富创造能力进一步发挥出来。

赋权是将蕴藏在农民身上的财富创造能力发挥出来的有效手段。以赋权为切入点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益。目前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工及他们的家属转为市民的比例很小。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人口缺乏融入城市社区的权益。以赋予农民迁徙权为切入点,形成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与农户平均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相关联的机制,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建立在要素报酬率提高、就业结构提升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等弹性更大、持续性更强的因素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赋予农民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二是赋予农民为降低交易成本、学习成本,增加借款机会而结社的权益。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有一定的发展,它们从扩大交易规模、改善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降低农民的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间接地为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农民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应扩大农民为增收而结社的权益,并采取各种措施规范和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育。赋予农村居民合作开办地方性中小银行的权益,以促进农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版权所有

培育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乡的发展差距也趋于扩大。这种局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要通过再分配功能改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再分配的重点是提供公共品。

首先,农村的通电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继续要做的是通路和饮水安全问题。调查表明,广大农民都愿意出工出力修好村道,并负责建成后的日常维持,只是由于缺乏购买钢材、水泥等的资金,没有人组织而难以将这些活动付诸实施,饮水安全的情形也是如此。特别要加大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和公共卫生体系。同时加大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投资的力度,解决好不足农村人口总数5%、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