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问题;对策;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3-01

1 潜山县现代农业发展在的问题

1.1 科技化程度不高

在种植业方面,其突出的问题是农药、化肥盲目施用,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给农作物造成药害和肥害而导致减产减收,同时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在养殖业方面,其疾病的防控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其加工技术也比较落后,表现为初级加工普遍而精深加工较少,所以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此外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农技推广的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1.2 农业的产业链短而窄,与二、三产业未能有机结合

目前农业的产业链基本局限于一产业,其产业链缺乏有效的延伸,尤其未能与二、三产业形成有效对接,因而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1.3 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现代农业意识模糊

时下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多半是生产农产品、提高单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多余的才投入市场。而农业的市场意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理念仍然滞后。

1.4 农业生产条件亟待改善

潜山县的农田水利及排灌设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生产能力和使用效益总体不高;潜山县的耕地质量仍然较低,全县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75%;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总体偏低,尤其是农机化装备能力和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1.5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完善

潜山县土地流转速度较慢而制约了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形成;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偏少,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也寥寥无几。而且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运作质量不高,社会效益偏低。

1.6 保证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虽有农业执法体系、市场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但仍以政府保障体系为主。尤其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等。且农业保险本应主要承担农业保障的职能,而实际上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仍然在赔付力度和赔付时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对策

2.1 着力提高科技水平

首先应从农业科技的源头即科研单位抓起,使其多出农业科技成果可供转化。尤其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向农业提前、产中、产后所需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农业推广部门应将科研单位所提供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变为农业实用新技术,再向农户大力推广,从而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

2.2 尽快由注重农业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重方向发展

一是要加强潜山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名特优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二是城市与农村应互动发展。城市建设向农村延伸,农村发展向城市靠近,推进新农业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三是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四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突出抓好以品茶、赏花、采果、观景、美食、垂钓为内涵的生态观光游。

2.3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应着重在如下4个方面有根本转变:一是由原来自给自足的农业观念向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理念转变;二是由不顾环境而掠夺经营的农业理念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念转变;三是由传统的农产品生产观念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农业理念转变;四是由原来农户自发的农业生产习惯向由政府部门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4 加大对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投入

中央和省在“十二五”期间已开始大兴农村水利建设,地方政府亦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运作的方法办水利、搞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应加大农田水利及排灌设施、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农业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应增加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着重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同时应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三是应加大改善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改建、扩建和兴建高标准设施农业、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农机补助政策,提高潜山县农业机械化装备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加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材料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五是增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

2.5 积极扩大或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快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要依靠科技进步壮大龙头企业,对现有龙头企业要尽可能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从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发展,从初级加工向精加工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使种植业尽快成为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快家庭农场的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3]。

2.6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由单一的政府保证体系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方向转变

一是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同时保证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二是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开发,同时要多途径、多形式、多机制健全农技推广体制机制;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管理、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三农”,同时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围绕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五是加强农产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农民自觉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六是加强和完善农业保险工作[4]。西吉县农业保险工作虽然在应对自然灾害、降低农民损失、保护农民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它是营利机构,必然受利益驱动,所以在赔付力度及赔付时限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将营利性农业保险公司改变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性质类似于社会保障事业局。然后由政府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从而取信于民,这样才能使潜江县农业保险工作富于成效,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李翠霞,葛锐.勃利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6-8,28.

[2] 潘启城.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5):379,384.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经济时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分论坛上指出 “忽视农业、农村,甚至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必然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而实现‘三化’同步,最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李滋睿、屈冬玉( 2007) 认为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不同地区也不可能同时整建制地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能是先突出抓好一些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他们进一步认为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模式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一些学者还对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总结,如李洪山( 2005) 对东北地区、陈春霞(2009) 对广东省的分析。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山西虽然不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在全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目标中,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农业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把握好现代农业的特征及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一、山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1.山西农业的地位

山西省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现有耕地6096万亩,基本农田5118.5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山西是全国4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山西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的问题

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虽然近年来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几年稳定增长,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119.3亿公斤,创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和丘陵,水资源匮乏,中低产田所占比重较大,种植业生产的丰欠,一直和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十年九旱是当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严重制约山西现代化农业得发展。主要表现在:

2.1.1水库数量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灾能力脆弱

全国政协委员吴博威说,山西从建国以来只修建了水库730座,总库容量仅45亿立方米,相当于周边省份的12.5%至50%。现有水库都是1976年前开工建设,如今大多老化失修,淤积严重。加之地下水超采严重和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兴县调查队反映,该县有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四处,分别为天古崖水库、明通沟水库、阳坡水库、阁老湾水库。这些设施为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工程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加之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因修筑道路、建设厂房等,导致公路两旁、厂房周围排灌渠系等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难以充分发挥效益。五台调查队反映,目前,该县的水利基本设施仅为三个水电站、两个灌区,四个中小型水库,595口深井,全部采用引水灌溉方式。就蓄水工程而言,收益区域主要集中于小银行流域、滹沱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的下游一带,共五个乡镇(全县19个乡镇),受益面积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左右,占全县可灌溉面积的44.6﹪。基础设施数量少,受益面积比重小,灌溉方式传统单一,发展空间狭窄,成为该县水利基础设施最大的薄弱点。

2.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

从1996 年到2008 年的13 年间,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GDP 的比重非常低,平均比重只有1.10%,虽然2008年到2011年比重逐年增加,但平均比重也只有2.23%,与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从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看,2001~ 2011 年,基本上是在7%上下徘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15%以上,欧盟2007 年的农业预算甚至已经达到预算总额的45%,相比之下,山西省的支农支出占比之低,同样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的科技转化率低

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的科技化。近年来,我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全省连续几年的丰产丰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研发、储备、转化能力低。二是政府主导的公益组织日益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又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棚架在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

2.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整体落后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有限。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125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我省只有32家,仅占2.6%。目前,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一家。产值过10亿元到20亿元的只有7家。在西北部的,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的产值均在100亿以上,相比之下,山西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力都存在巨大差距。山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什么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就更小了。个别企业甚至几年没有加工生产或销售农产品了,虽然有客观原因,但就其带动作用而言,几乎为零。

二、山西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在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切实加强支农项目管理,继续加大整合支农资金的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其次要合理分配资金,突出重点。我省缺水是导致农业干旱减产、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投入资金应重点转向基础设施领域,侧重搞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整理新老灌区,提高利用率,发挥水利是农业命脉的作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增产增收。只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育大量的新型农民, 才能使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 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更为薄弱。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大力开展农业职业培训, 结合农业技术推广, 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 加大绿色证书的培训力度, 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同时, 围绕当地主导产业, 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要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 使农民及时获得农村致富信息和市场产品供求信息, 以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此, 要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 加强骨干示范性农业职业学校建设, 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 提高培训绩效。要创新培训机制、体制、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 推出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鼓励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将培训重点转移到农村。要适应农民的需要, 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逐步将其培植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3.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确保今年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积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着力抓好全省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提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村劳动过程机械化拓展和农机节能减排增效工程,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4.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跑农村经济,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集群,力求在精深加工上取得大的突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和申报使用地理标志。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产业互动点在企业,城乡相融点在企业,大开放和大开发的结合点也在企业,必须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将千家万户农民带入千变万化的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11(11):8~11.

[2]李滋睿,屈冬玉.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9):25~29.

第3篇

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01年以来,陕县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投入5.2亿元,其中2011年投入6900万元。重点支持了缘份果业公司、天顺养殖公司、人和牧业公司、龙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公司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个,其中省级以上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0个。2012年实施的陕县750吨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发展50亩无公害蔬菜,引进番茄新品种1个,年产蔬菜750吨,受益农户50余户,年户均增加收入约1.3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5人,推动了陕县蔬菜产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无公害生产。

(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2005年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来,至2011年补贴270.3万元,培训6000余人次,其中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拨款金额64万余元,培训1400人次。每年筹措资金26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实施“绿色证书”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提高了广大农民就地就业能力,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为陕县农业繁荣和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人力储备。

(三)支持特色农业和区域化农业发展。一是在县东部丘陵区根据土壤粘重、适生耐旱作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优质烟叶、朝天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形成了4万亩优质烟叶、3万亩朝天椒、1万亩紫芯红薯生产基地,大力打造东部经济区。二是在南部山区利用山高林密、生态优良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业,利用饲草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形成了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2980元,大力打造南部林牧区。三是在西部黄土塬区,根据地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苹果和越夏蔬菜,形成了32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3万亩越夏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全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菜园乡过村共有耕地4300余亩,人口2100人,种植果树3650亩,2010年果品总产值近200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近万元,已成为豫西有名的果品专业村。2005―2009年,全县苹果、蔬菜、烤烟三大特色产业产值77365万元,林业经济产值5557万元,以特色养殖业为代表的畜牧业产值41610万元。

二、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级政府财力有限,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的投入不足。

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陕县来讲,与三门峡市的渑池、灵宝等县市相比,财政总收入总量仍然很低,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总量更少,财力更弱,财政对现代农业支持更加有限,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县级财政资金落实有限。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在资金配套方面的政策不够统一,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实际上对落实这些政策的县级财政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县级财政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

财政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用于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有限,用在新时期的现代农业,如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定单农业、设施农业、三色农业等方面的效益不高,绩效不明显,部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一些涉农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还存在收费高、服务差等问题。

三、县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县级政府财力,加大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

县级应该构建稳定增长的地方税收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县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严格执行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农业投入每年增长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与诱导工业、城市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以逐步形成规范、稳定增长的现代农业支持资金来源。

(二)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投入机制 。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三)加大培育农村科技市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县级、乡镇、村的农产品良种化程度、育种水平,水、肥的利用率,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能力等水平亟待提升。由于农业科技市场不完善,农业科研的成果不能及时有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县级财政应彻底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的支持力度,围绕各地区地方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进行支持,对引进、示范、推广的优质高产品种,先进种养方式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大力支持,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四)以财政投资为导向,引领多元化投入,完善对现代农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县级财政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现代农业建设格局。

(五)加强监督检查,推进现代农业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对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对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明确每一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责任人,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农业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并及时处理,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二是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项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制度,量化指标体系,以评分制按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分项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项目完成并经审计和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筛选立项、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增强专项资金支出的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考评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逐步推进公示制度,增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公示制度,全面总结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切实提高财政支持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六)不断加强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