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经济行业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经济行业前景

第1篇

市政府农业办公室

(20__年3月)

一、总体情况

入春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及早部署,全面发动,精心组织,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开局良好。

(一)春季农业生产扎实开展。今春农业生产的明显特点是,行动早,抓得实,进展快、效果好,农民积极性高。全国北方地区15省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春季农业生产早发动、早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迅速掀起了春季农业生产。一是突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麦田精细管理。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查看苗情,召开专题分析会等方式,研究制定了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根据气候条件特点和小麦生长情况,因苗制宜,促控结合,分类采取肥水、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目前,已划锄250万亩,追肥320万亩,浇水150万亩,全市580万亩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往年,一、二类苗田占到83%,是近十年来长势最好的一年。二是立足有效保障,积极做好春耕备播各项准备。围绕春季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膜、药械等,积极组织货源,深入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打假护农行动,对农资生产经销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农资放心店实行挂牌经营,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目前已做好175万亩棉花、50万亩地瓜、65万亩水稻及100万亩瓜菜等作物的育苗播种准备和农资供应。农机部门积极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机械准备,检修农机具7.84万台套,完成机耕作业46.9万亩,机播4.3万亩,机械植保480万亩。三是着眼提高农业效益,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抓住当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气温逐渐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采取间作套种、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努力扩大大中拱棚设施瓜菜、越冬瓜菜、速生叶菜、早春瓜菜面积,尽可能增加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目前全市春季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6万亩。

(二)春季造林绿化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以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九龙山绿化为契机,造林绿化发动广、规模大,是今春农业生产的又一突出特点。2月底3月初,先后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和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议,对今年林业工作、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3月12日全民义务植树节,有市6大班子领导参加的九龙山义务植树活动拉开帷幕;3月22日,启动了情系文化标志城绿化美化九龙山志愿者行动日。目前全市迅速掀起全市春季植树造林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17.26万亩,其中用材林7.19万亩,防护林1.93万亩,经济林6.59万亩,其它造林1.55万亩。

(三)畜牧、水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围绕加快畜牧业发展,在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多数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遇,加快转变畜牧发展方式,以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生猪、奶牛等畜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第一季度,奶牛存栏4.5万头、同比增长61.9%,生猪存栏、出栏同比分别增长6%和4%。一季度全市肉、蛋、奶产量可分别达到23.31万吨、10.54万吨、5.1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9%和20%。水产业,围绕“大而强、优而特”淡水渔业大市建设目标,抓住春季气温回升有利时机,积极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快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目前,全市水产已放养苗种5亿尾,完成任务的86%。一季度,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和2.8%。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明显提速。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去年已建成96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规范化管理、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对今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推进措施,把建设任务目标,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落实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地块。

(五)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按照去冬今春规划部署,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组织开展春季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围绕春季农业生产需要,大力开展应急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36万项,完成任务的92%,累计投资5.02亿元,投入机械7436台套,完成土石方4397万立方米,其中修复水毁工程1067处

,维修排灌站5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2平方公里。在抓好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南水北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六)惠农补贴政策加紧落实。今年落实小麦直补面积584.94万亩,国家良种补贴项目350万亩,其中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36万亩,玉米良种补贴项目20万亩,棉花良种补贴项目94万亩。目前各项补贴正在加紧兑付,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4月10日前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良种补贴项目供种单位、品种、价格、数量严格依照程序,正在由省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力争尽快兑付到位。近日结合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大了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二、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旱情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16mm,较常年降水减少18.3mm,且县市区分布不均,加之气温偏高,大风较多,失墒较多,土壤墒情普遍下降;另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全市降水仍然较常年偏少趋势,因此抗旱保小麦生产、抗旱保春季农业生产已成定局。二是动植物病虫疫情流行蔓延。从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预测看,今年受上游地区影响,小麦条锈病呈偏重发生趋势,畜牧业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对当前小麦生长和畜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三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从市场分析,多数农产品价格呈稳中有降趋势;而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及农业服务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下降,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难度加大。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继续强化麦田管理各项措施。当前小麦生长已进入起身拨节关键时期,以浇水、追肥、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继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毫不放松地抓好麦田管理各项关键措施,确保夏粮丰产丰收,为全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同时,尽快启动实施小麦、玉米“十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落实配套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实施进度。

(二)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设施瓜菜、食用菌、奶肉牛、肉蛋鸭、渔湖产品、大樱桃、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目标,调整规模种养基地扶持政策,采取农业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制,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带和聚集区建设,快速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规模和档次水平。

(三)着眼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市级农牧渔三大农产品检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按照年初规划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目标,落实建设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推进措施。

(四)着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包保责任制,加快培植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333”工程,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入财政和金融资金30亿元,支持30家农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真正培植成为行业龙头和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五)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继续搞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认真总结去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今年实际,及早谋划安排,及时组织发动,加大政策扶持和督导力度,切实抓好以今年夏季小麦和秋季玉米秸秆为重点的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第2篇

 

一、农业经济创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防洪排涝能力减弱,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方式还沿袭传统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生产效率极其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致使农村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

 

农民的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对经济发展内容、发展方式等各方面的创新。以淡水鱼养殖业为例,农民在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场地及鱼类销售等各个方面都不敢打破原有的模式,不敢或不具备创新能力,是淡水鱼养殖业止步不前,在遇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养殖业抗压能力较弱,有效甚至停止养殖。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创新能力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要对现有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农业科研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3.政府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创新战略,普及和鼓励全民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和政府应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把鼓励人民创新用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策略。国家在创新方面应建立创新体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体,以产业、科研相结合为基础,不断鼓励和提高国家和人民的创新能力,努力集中和集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创新和在创新。推动农业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之,农业经济创收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发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和加大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3篇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本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全国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增长2.5%。其中冬小麦产量11079万吨,比上年增产212万吨,实现连续8年增产。早稻面积扩大,有望恢复性增产。据各省发展改革委上报汇总,早稻面积超过88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产量接近3200万吨,比去年增加约80万吨。秋粮适时播种,已播作物出苗整齐,长势正常。其中东北地区玉米、水稻面积共增加1000多万亩,大豆减少约1000万亩。棉花由于去年价格持续走高,今年种植面积扭转了连续几年下滑的势头,初步预计,全年棉花种植面积7800―8000万亩,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据各省发展改革委上报汇总,预计全国夏收油菜播种面积1.01亿亩左右,比上年减少近100万亩,由于单产提高,加上西南地区恢复性增产,总产量预计比去年增加35万吨。农业部预计,今年全国糖料种植面积2700万亩,比上年略增约30万亩。目前糖料长势基本正常。

(二)生猪生产进入周期性波动阶段

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22万吨,同比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2443万吨,下降0.5%。生猪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能繁母猪存栏减少。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5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53亿头,同比增长4.4%,环比增加0.8%,存栏减少势头已开始得到扭转。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710万头,环比增加0.3%,为今年以来首次回升;能繁母猪存栏量占全部生猪存栏量的10.4%,处于合理范围内。生猪价格突破2008年最高水平,7月6日,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为每市斤9.9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0.1%,比5月初上涨28.5%。预计生猪价格还将在高位维持一段时间。

(三)其他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蔬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呈现先涨后跌的走势。据商务部统计,6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2.68元/公斤,比春节期间的高点回落38.8%,比年初下降22.1%。上半年鸡蛋产量有所下降,价格大幅上涨,养殖效益处于历史较好水平,农民补栏积极性高。预计随着补栏的后备蛋鸡7月后陆续开始产蛋,下半年鸡蛋价格将趋于平稳。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均保持增长,养殖效益持续回升。水产品生产基本稳定,局部地区受灾有可能影响下半年供应。1―5月全国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48%。由于今年4―5月间长江中下游5省遭受罕见旱灾,受灾养殖面积1396万亩,损失成鱼和鱼种77.4万吨、水产苗种311.5亿尾,有可能对下半年水产品供应造成一定影响。

(四)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比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6.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4.2百分点。农民收入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一是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1%。1―6月平均,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每斤1.08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2.7%。二是得益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工资上涨,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突破1.58亿,同比增长3.5%;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达到1864元,同比增长19.5%。上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0.1%。三是得益于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提前拨付各项支农补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达23.2%。全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9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达到14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0亿元。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坚持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初步预计,全年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下滑

据全国物价系统成本调查机构初步预测,今年小麦生产成本继续上升,主产区平均每亩总成本684元,比上年增加66元,增幅10.6%;每亩现金成本365.2元,比上年增加34元,增幅10.2%,其中种子费增加11.4%,化肥费增加11.6%,机耕作业费增加10.8%,人工成本上升15.5%,土地成本上升4.1%。另外,目前新麦市场收购价格基本在每斤1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上升5―6分钱,上涨约6%,粮价提高幅度赶不上种粮成本增加幅度。如考虑到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继续大幅增长,今年农民的种粮亩均效益及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的比较效益均呈下降趋势,持续下去会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部分地区小麦玉米价格倒挂

去年玉米增产较多,但供求偏紧的矛盾没有缓解,主要原因之一是玉米深加工需求增长过快。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深加工消耗玉米超过1000亿斤,占全年玉米消费量的30%。此外,目前8个玉米主产省区还有200多亿斤的玉米深加工产能在建,如果这部分产能投产,全国共计将有超过1200亿斤的深加工能力,超过我国常年玉米产量的1/3。5月份主产区小麦、玉米平均收购价分别为1.05元/斤、1.02元/斤,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玉米价格高于小麦价格的现象。

(三)生猪价格涨幅过大

初步分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猪生产的周期性调整。去年元旦以后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导致部分养殖户退出养殖或压缩规模。据农业部统计,去年2月份以后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连续下降,至去年8月底累计减少310万头,减幅6.34%,导致今年3―8月份育肥猪出栏量减少。二是前期疫情偏重。由于入冬较早、气温偏低,去年底至今年初部分地方流行性腹泻、五号病等生猪疫情多发偏重,导致母猪怀孕率降低,仔猪死亡率明显上升,影响了市场供应。三是生猪养殖成本快速上升。据调查,5月份18个主产省养殖户(场)出栏一头100公斤生猪平均成本1350.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约208元,增幅18.2%。其中,仔畜、人工、防疫、饲料成本同比分别上涨38.2%、16.9%、18%和10.8%。可以说,生猪生产整体上已进入高成本阶段。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一)加强早稻及秋粮田间管理

继续抓好早稻后期田间管理、确保安全成熟和及时收获,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秋粮生产。对夏播作物,要及时搞好查苗补苗和间苗定苗工作,确保苗齐、苗全、苗壮和种植密度。要着力强化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要提早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准备。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巡回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技术到田率。

(二)加强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

密切关注大宗农产品市场情况,必要时及时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产品临时收储等调控措施。鉴于今年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建议2012年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小麦提价幅度要略高于今年。落实严控玉米深加工的各项措施,督促各地在控制玉米深加工用量、清查违规玉米深加工项目、推动玉米深加工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抑制玉米深加工过快增长的势头。

(三)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

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在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重点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改善田间设施。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继续加强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落实好能繁母猪补贴等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

第4篇

关键词 农民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专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得要领。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催动农业生产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地位,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理顺的组织结构和适度的规模进入市场。可以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基础。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为成员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并能享受国家某些减免税待遇,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再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承载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承载了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功能,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给广大农民提供了组织的依托和学习提高的平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中,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将得到脱胎换骨的更新和改造,他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现代生活和科技的信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营销和投资的理念、社会参与的意识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催生出新一代的、整合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这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种模式

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句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由分散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

2.1 "公司+农户"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非农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后,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形成农场,然后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并按照工业化生产形式,由公司雇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该模式以句容嘉汉生态农业园等由工商资本投资的农业项目为代表。这种模式中,农民收益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流转的土地上获得租金收入,一是通过在农场务工获得劳务收入。

2.2 "大户+农户"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农村中一些大户或能人,通过自身的成功经营形成示范效应后,联合其余农户组成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该模式以张小虎葡萄专业合作社、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在农户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大户能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对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2.3 "合作社+农户"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组成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社员的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该模式以西冯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和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前者是,少数农户通过发展草坪、苗木等高效农业取得成功。在其带动下,其余农户自发组织起来,联合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经营,但并不都是从事种植,而是逐渐形成一套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等严密的分工合作体系。后者是在全国三农人物、农业科技专家赵亚夫的支持下,于2006年2月成立,是江苏省第一家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实行"六个统一"的生产模式,即统一规划作物生产布局、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免费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农产品品牌包装、统一组织市场销售。

从发展的实践看,这几种模式都能有效地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经营规模过小和进入市场困难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在"公司+农户"中,工商资本的投入比较容易解决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农业发展难题,但这种模式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劳资关系中公司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农户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两者之间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大户+农户"中,合作社发展严重依赖大户或能人的自身素质,利益分配也容易向大户或能人倾斜,农民也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合作社+农户"中,社员之间不仅保持了身份平等,而且通过利润的两次分配,农民获得了最大利益。

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处于“龙头”或“中介”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带动主体,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共同带动下,2002年形成农业产值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近170亿元,税利5亿多元,我市670万农民人均增收40多元。

3.2 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组织工作,使分散的农业生产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3.3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发挥一头联结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头联结农户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品种引进推介、种养技术指导等方式,将最新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中去。

第5篇

 

结合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特点,提出解决措施和1+N的机制建设思路。

 

随着农业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市场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初步形成以承包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代表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对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始终坚持普惠金融理念,主动顺应“三农”经济发展趋势变化,不断提升对“三农”经济发展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构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农民增收、农业转型。

 

一、农信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举措

 

(一)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及生产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尤其需要包括生产、科研、加工、储存、运输、营销市场等农业融资链上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创新贷款方式。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问题,大力推行“重信用、重现金流、轻抵押”的贷款方式,实现融资条件新突破,试点农机具抵押、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创新仓单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对资信状况良好且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

 

二是完善利率定价。结合农信社的普惠性、合作性和商业性的体制特征,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考虑地方政府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策和引入保险及担保机制等因素,加强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建设,对重信守信、存款积分高的优质客户,给予更多利率优惠。

 

三是扩大授信额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必定成倍高于传统农业主体,农信社应根据农村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合理扩大贷款额度,重点支持产品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降低融资成本。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设定贷款期限,提高办贷效率,真正体现“短、频、快、急”的特点,提供更多无抵押贷款产品,杜绝中间环节收费,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二)夯实基础,继续推行农贷“四包一挂”制度

 

农信社异于其他金融机构最特色的服务就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打造以“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循环使用”为特点的小额农户循环信用贷款,全面建立和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包一挂”制度,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通过推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核、风险问责、客户经理等级管理等配套机制,增强对农贷客户经理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支农工作效率和农贷资产质量,以此促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加快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建设,增强客户体验

 

大力推广涵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购物、申办贷款等业务的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实现村村有EPOS机、有助农取款点、有金融服务联络员;实现乡镇都有ATM存取款机,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建设,有效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二、农信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机制

 

(一)建立产业链“1+N”运行机制

 

产业链抱团“1+N”服务机制就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信用地位,以农业企业与农户抱团合作的支农方式,将服务“三农”的农业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目标一致的服务和支持“三农”工作格局。“1”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N”是依附于该企业周边的农户、家庭农场,通过支持“1”做大做强,深挖“N”的发展需求,同时形成对整个联合体和供应链的金融支持,通过培育一大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集约化发展。

 

(二)构建利益共享“1+N”运行机制

 

多方资源整合“1+N”运行机制就是发挥1+1大于2的复合效应,形成以龙头农业企业金融支持为主体,以农户、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为辅助,增强产业链整体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整体化金融服务聚拢龙头企业与上下游农户的凝聚力,形成利益共同体联盟,确保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综合金融“1+N”服务机制

 

“1”是以信贷金融服务为核心,“N”是灵活运用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保险业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信息咨询等综合性金融工具载体,为“企业”与“农户”量身定制符合其所在产业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的专项综合金融服务对接方案,为其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电子金融服务、财富管理和增值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N”来达到为“1”增信,通过“1”来达到粘住“N”,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渠道优势,积极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四)创新农村市场“1+N”信息调研机制

 

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市场信息的竞争,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市场“1+N”信息调研机制,即农信社对农村市场信息调研与共享的工作机制。“1”是指“特定农业的市场前景分析研究”,“N”是指以统计构建“各乡镇该产业链上种养殖大户信息表、加工业大户信息表、农民专合组织基础信息表、家庭农场主体信息表、涉农龙头企业组织信息表”等,统筹创新行政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信息收集调研机制,做实农村市场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全面、及时掌握服务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响应、制定相关金融服务工作措施、方案,最大限度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第6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完善,并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保障力度的有效制度,并严格遵守该制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生态话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 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经济增 动态关联性

近年来,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现有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扩大农业生产,加强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使用需求。

一、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持续关注着科技的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对二者之间关系判断过程中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对所投资物种的回报率进行全方面分析,找出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科技投资的回报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该投资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升农民家庭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二、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

要想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就应该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制制定出一项科学、合理的科技投资政策,做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并格遵守该政策开展各项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农业的转换工作,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一)研究方法

在动态经济学中,经济变量会随着因果关系的变化发生,当因果关系出现间隔状态时,那么其中变量关系的间隔现象就会处于一种减弱的状态,从而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特点体现出来。在对二者关系实际分析过程中,为了保证所得结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就可以通过PDA模型的形式进行分,只有这样才能将静态的经活动转变成动态经济活动,从而保证分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如果PDL模型处于一种滞后状态,那么在对其实际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步骤进行操作:

1.首先,在对其分析过程中可以以较大的滞后期数为主进行全方面分析,并做好分析结果的处理工作。当参数结果的准确性达到指定标准时需要将其中的参数结果加入到对应的约束环境中,并对现有的模型进行分析,合理优化参数拟合优度与滞后期数之间的正比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2.其次,当PDL模型构建完成之后,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投入的研究,通过Granger的因果方式进行监测,找出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处于一个动态的关联性状态,提升农业的回报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二)实证分析

在对农业科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性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形式进行操作,其中的单位根检验主要通过农业科技投入的变量顺序和农业的GDP顺序进行检验,并通过SC准则对检验出来的结果进行全方面分析,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保农业经济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而Granger因果关系监测,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4]。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LAGFP与LASTT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全方面分析,得出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以格兰杰原因为基础进行,增加农业经济5%回报率,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是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重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农业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产量与质量,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林海,彭宇文.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2):87-93.

[2] 郭健,王栋,张良富.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B关联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3):54-59.

第7篇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抗风险能力低。由于国家现行的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对象是原承包户,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享受不到扶持优惠政策,相当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没有办理保险,遇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往往出现亏损,抗风险能力低。据调查,2013年种植烟叶的部分大户因受水灾减产,出现经营严重亏损;种植花生的大部分大户因市场价格回落呈现亏损局面。

(二)扩大生产规模融资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无论是合作社或者是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都缺乏贷款抵押条件,往往因资金瓶颈阻碍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施农业用地存在困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经营、加工、仓储等环节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需要占用一定面积土地,但是大多数经营大户承包的都是基本保护农田,国家的《基本农田保护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政策都对设施农业用地提出了严格要求,需要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调整规划解决设施农业用地问题。

(四)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目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

(一)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水平。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农业经营的基础,因此,农民家庭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经营模式。要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土地依法流转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条件成熟的可申领工商企业营业执照,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规范家庭农场的发展。

(二)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分散的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兴办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耗费人力、财力较大的涉农项目,更加适合由合作社承担。根据上级精神,在全县选拔评选出一些农民合作社作为五星级合作社创建对象,按照经营高效、硬件完备、带动有力、服务统一、运行规范五星级标准进行培育发展。提高办社质量,加强规范运作,严格建章建制。通过五星级合作社的引领,使全市合作社发展规范化,走向完善壮大,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它们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能量;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遏制粮地“非粮化”、农地“非农化”现象。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权利,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真正实现保底收购;又如 ,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共同体等,让农民真正得到实际的好处。

(四)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用地支持。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农业用地难问题,建议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流转合同规范、规模经营面积6.67万平方米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在不影响耕作层恢复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比例的土地,建造生产需要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不得改变用途。其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经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区、县(市)政府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经营规模大的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就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永久性基础设施。

第8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每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现仅就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环境、特点、难点、重点问题,可操作性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与同行砌磋。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

2.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 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三是在江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 成果,从可操 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 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 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 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

第9篇

【关键词】农业银行 县域经济 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 发展 ,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战略部署的实施,必将带动县域经济更加蓬勃地发展,同时衍生出巨大的商业金融需求,为银行业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面,以寿光为例,笔者就农业银行应该如何在支持县域经济中发挥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三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

寿光是一个农业大县,是闻名中外的“

二、积极支持中小 企业 及个体私营企业的 发展

寿光市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 经济 发展迅速,到2005年末,已有私营企业21228家,其中个体私营业户18290家,民营企业2938家。营业收入496亿元,实现税收14.4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3%,已经成长为当地最具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群体。因此,在当前大企业融资渠道日渐增多以及 金融 同业竞争导致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大力开拓中小企业及私营市场,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对我们网点资源相对占优的农业银行来说既是可行的,又是重要的。一要积极建立中小企业项目库,重点选择具有区域行业竞争优势、产品市场销路好、具备成长性的优质小企业客户,以及与集团客户相关联的配套型、加工型和高新技术型小企业入库;二要加快构建小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处理机制,完善小企业评级体系,简化业务办理环节和手续资料,在管理规范、小企业客户资源富集的区域行设立小企业贷审中心,集中受理小企业业务;三要增强创新意识,根据小企业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积极创新服务,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特色产品,重点抓好全额抵押自助可循环贷款、简式快速贷款、个人综合授信可循环贷款等产品的推广,实行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适度扩大小企业贷款抵押品范围,满足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四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授权授信、担保方式、产品,加快推广个人生产经营最高额贷款新产品,扩大支行的审批权限和经办机构,支持县域个体生产经营业快速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建立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从事同类或多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加快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社会地位,为市场经济中保护自身利益,在资金、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技术组织,可以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新型组织,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济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充当中介组织。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型组织,其建立和运营对农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正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在近些年的国家政策,都重点放在农业。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其他产业才能发展地更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努力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农村都是实行家发展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提高收入有限,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只有建立起新型的农业合作社,才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适应了当时的发展形势,使中国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的变化,这种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式生产与当今已不完全适应了,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以一家一户的家庭式生产,产量实在有限,难以满足农户提高收入的需要。如果要想使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规模化经营。农民只有把土地交到农村专业合作社手中,让农村专业合作社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确保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3.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的农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将很难发展。农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然而,农民个体的力量是薄弱,只有把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抵抗市场的风险。只有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社,才能把农民联合起来。通过农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业的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就是统一把农产品销售出去,为农民获取更多的利润。农民只负责生产,剩下的经营就由生产合作社来做。农业合作社具有议价的功能。有了农业合作社,面对商家的就是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可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可以跟商家议价,可以获得农民与商家之间可以接受的价格。这样使农民不用去寻找商家而节省交易费用,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中介组织,可以为农产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农业合作社作为一个为农民服务的组织,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合作社就可以按市场行情,安排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农民在市场经济才处于有利地位。

4.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科技兴农的需要

当今农业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技兴农。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才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基本动力。中国把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放在发展农业的首位,走技术农业之路、知识农业之路,是正确的科学决策,也是一个永恒的决策。党提出‘科教兴国’基本国策之后,科技兴农已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战略,农业科学进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时期,大发展的时期。农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政策。

5.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营组织,肯定需要一些有管理经验的人来经营。为了经营好农业合作社,合作社必须引进一些营销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共同经营。因此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来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如果农村普遍推广农村专业合作社,将需要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去,大学生将有广阔的就业机会。而且,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就业前景相当良好。所以,大学生应该深入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政府也应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大学生也转变就业的观念。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解决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新型农业合作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农民能提高收入,农民就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必须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党和政府应给予农村重大支持,促进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普及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11篇

 

由张公绪[1]提出的选控图主要用来解决连续工业过程的统计质量控制问题。该图的设计根据非控系统中因素的多少分为两类,即单因素控制图和多因素控制图。其中多因素控制图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后,再利用最小二乘法(LS)估计模型参数,因此该类控制图也称为回归控制图[2]。通常连续工业工程的数据被认为是具有平稳性的,所以基于一般回归模型的控制图设计是合理的。但经济金融过程产生的数据确大多呈现出显著的非平稳特性,若仍继续沿用经典回归模型拟合数据,则会导致虚假回归(即“伪回归”)问题的产生,基于该类模型进行回归控制图的设计及应用,显然是不合理的。差分法是用来克服“伪回归”的常用方法,即通过差分运算将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或近似平稳序列,但该做法过程中出现的多变量间长期关系的信息缺失比较严重。实际上虽然数据序列自身的变化是非平稳的,但多个序列间却存在非常密切的长期均衡关系,Engle等[3]提出了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该理论可有效衡量序列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由协整理论可知,如果两个或更多序列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序列残差平稳,从而避免了“伪回归”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均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是保证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合理有效测定,不仅对总体把握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有利,同时对于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过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系统研究国内起步于上世纪80 年代,学者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的测算上,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较少且研究方法也相对单一[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多以C-D 生产函数[6-8]和索洛余值法为主[9-11],但结果显示,应用不同的测算方法,同一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结论差异明显[12-14],这说明目前采用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有待完善和提高。可以看出,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大多文献构建回归方程都没有考虑农业产出及其各生产要素序列的非平稳性,这极易产生虚假回归问题。因此,本研究在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总支出、资本投入、就业人数和农业用地等多要素间的协整回归模型,并对协整回归模型残差序列进行过程监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有效测算,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运行过程的有效监控。

 

1 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过程监控原理设计

 

为有效进行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过程监测,首先对时间序列变量自身的平稳性、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其次基于面板数据构建序列间的协整回归模型,最后对协整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采用控制图进行过程监控,结果显示序列间的均衡关系受控时,完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有效性测算,这为监测农业经济运行过程的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2 实证分析——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过程监控

 

2.1 样本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的多重共线性,选取中国1990-2009年全国30个(后因重庆市的数据被纳入采用了31个省市的数据)省市的年度面板数据,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农业总产出采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单位:亿元)的年度数据,为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折算为以起始年199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资本投入采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农业固定投资数据(单位:亿元),为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以起始年1990 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采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人数(单位:万人/年),农业生产的土地投入量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103 hm2)的数据,该数据相对于耕地面积而言更能说明土地的实际投入使用情况。

 

2.2 样本过程的模型构建

 

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对选取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各地区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面板数据是非平稳的;通过对序列数据一阶差分的检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由此,可认定样本序列均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过程,即I(1)过程。

 

样本序列的同阶单整特性是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基于此进一步检验各非平稳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面板数据的主要协整检验方法有:Kao检验、基于LM检验的残差检验法、基于似然的协整检验以及Pedroni 检验等。其中Pedroni检验在模型残差的基础上构造出7 个统计量,采用这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获取模型的具体形式。进行面板协整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之前,首先选择效应模型的种类,如果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则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如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则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用yit、kit、lit、mit分别表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固定投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序列数据,利用模型(4)构建固定效应协整回归模型。

 

2.4 控制图应用结果分析

 

由于回归方程的残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说明时序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从而避免了虚假回归问题,基于协整回归模型,对其残差项序列采用修正Shewhart型控制图进行过程监控(图2),由图2可以看出,中国1990 — 2009年间的相关农业数据拟合协整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均处于受控态,即无异常点出现。这说明农业总产出与农业资本投入、人力投入以及土地投入等因素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整个发展过程均处于受控过程,无任何异常发生。这也说明基于协整回归模型得到的参数是有效的,进而利用式(3) 计算该期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合理有效的。

 

3 结论

 

针对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质量监控问题,提出在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基础上,构建农业总支出、农业资本投入、农业就业人数和农业用地等要素间的协整回归模型,通过对协整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过程监控实现对期间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测,同时证明动态回归模型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有效性。选取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消除时序数据的多重共线性,从而保证回归系数估计值的一致性。结果显示1990-2009年中国农业发展均衡,无较大异常波动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还可认定,通过拟合的协整回归模型计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更具说服性。

第12篇

 

所谓的农业经济转型是指农业产业中经营模式的转变。这里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副等多种形式,而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通过家庭农场、农田承包等方式。为了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加快农业经济转变,必须发展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在生产、经营、销售等一系列的流程中,统一安排、合理规划。同时在农业经济转型时,更多的考虑到对会计及税务带来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转型的相关介绍

 

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是对土地承包所有权逐渐集中的一个过程。在农业经济的转型建设中,主要建设模式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政府资本介入。主要是指由政府及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进而参与农业经济的管理,同时对农业转型进行监督,确保农田建设保持增值。二是集体经济类型的集体所有制。简单来说就是让农民集体入股、集体参与决策,每股的参与价值可以根据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评估。三是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济转型。这里的社会资本包括社会上个人及企业的资本,社会资本的参与形式是让该资本根据具体的项目占相应股权,因而农民个人的土地使用权也可以占一部分股份。

 

二、农业经济转型对会计的影响

 

农业经济转型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从会计科目方面进行分析。

 

1.对权益类科目的部分影响

 

农业经济转型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建设模式的资本金来源上,包括农业土地、政府资本、社会资本等。因此在相应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权益类科目中,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应当设置二级科目。此类二级科目包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及“民营资本”等,“集体资本”主要是指农民土地使用权,“国有资本”主要是政府机构代表出资的资本、“民营资本”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的投入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三级科目,如,“集体资本”下设“农民股”、“农地”、“集体股权”等;“国有资本”下设“国有法人资本”、“政府投资”等;“民营资本”下设“个人资本”、“法人资本”等。如果将来的农场企业上市,还应当将“实收资本”科目改为“股本”科目。随着农业经济的转型,对于农业企业的政府补助,应当转变核算方式,可以将补贴作为政府的直接投资和基础性建设,便于政府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对应收、应付等往来类科目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会计科目中应收、应付等科目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在农业企业遇到的“企业应向家庭农场收取的劳动保险费、福利费、管理费、利润、代购农用生产资料款”等,需要通过应收、应付的形式进行核算。但是随着农业经济模式的转变,农业企业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在往来科目的核算中,既应当包括对企业、农贸集市中农产品的往来核算,也应包括对家庭农业经济中农产品的往来核算。例如,企业收购家庭农场产品尚未结算的款项、代存家庭农场的其他收入等。总体来说,随着农业经济转型的完成,农业经营核算模式应当更接近公司制企业的会计科目核算,并最终统一于同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

 

三、农业经济转型对税务的影响

 

农业经济转型对税务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对经济主体结构的影响导致税务的变动;另一方面是直接对流转税、增值税的影响。

 

1.农业经济转型后对经济主体结构的影响

 

一般的国民经济主体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居民三种类型。而在农业经济转型后,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下,农业的地位逐渐凸显。在各企业的价值链形成过程中,上游企业的产成品就是下游企业的半成品或原材料,所以从农业企业所处的位置来看,农产品不再是初级产品,而是在整个经济的价值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农业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管理,并且在相互流转中,逐渐促进了农产品的增值。因而,农业在整个经济价值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并对主体经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从农产品开始,经过生产加工企业的加工制造,成为了半成品(如棉纱),这些半成品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增值的制造环节,就引起了税收模式的变动。

 

2.农业经济转型对增值税的影响

 

在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构成中,农产品往往被作为初级产品。由于其价值含量较低,在整个价值链流转的过程中,初级农产品总是处于不利的位置。目前我国盛行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模式,其中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是免税的,而这导致农产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企业不能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例如采购棉花时,企业因对方的销售没有销项税额而不得不按照购进价格计算进项税额,又由于农产品销售免税,因此按低税率计算此项进项税额。如果农产品在后续流通环节中进行出口,由于前期的低税率影响,进而会导致出口退税也不能按照规定的税率进行。而农业经济转型后的农业企业,会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在整个价值链流转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进而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促进增值税的合理流转。

 

四、结束语

 

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由于传统农业体制结构类型的改变,对农业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农业企业的税务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整个经济价值链的完善、发展。

第13篇

一、合作社成立的原因和意义

我市从2005年开始推广户用沼气建设项目,陆续培训沼气生产工170余名,通过轰轰烈烈的户用沼气建设后,由于政府对沼气服务没有专门维护经费,建设农户又依赖性强,使用沼气后续管理工作出现断层,大部分沼气生产工不再从事农村环保工作,进一步造成部分沼气断气停运,甚至废弃,对农民安全生产造成很大隐患。面对如此情况,汾阳市农业委员会通过探索研究,提出成立农业环保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并由农业环保能源站筹划对各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把我市沼气服务网点技术人员、设备等集中起来,选择组织力、责任心强,喜爱农村能源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牵头,通过其他农村能源项目带动,做好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各项工作。

二、合作社运行模式

1、合作社基本情况

汾阳市农业节能环保合作社前身为汾阳市各乡镇沼气服务网点,2007年以来我市共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5个,经汾阳市农业环保能源站组织指导,各服务网点主要负责人共同协商、自主自愿、达成共识后决定在栗家庄村建设农业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于2012年6月成立,在汾阳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9月挂牌,主要成员为10名网点负责人及沼气高级生产工。目前,合作社发展专业技术人员71名,对我市农村能源维护建设基本达到全覆盖。

2、合作社运行机制

汾阳市农业节能环保合作社依靠农村能源项目带动,积极拓宽农村能源使用领域,除了继续维护我市户用沼气的正常安全使用外,还承担炕连灶、太阳灶等其他农村能源任务的建设、安装使用,并对农民进行项目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使农村能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户用能结构明显改善,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3、合作社运行方式

合作社按照“集中管理”的模式,上级业务部门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承担的农村能源建设任务有专人负责。从而实现专业化服务。

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对户用沼气的安全使用及生产建设进行了技术人员区域的划分,并签订责任状。每个乡镇重点村都有专人对我市户用沼气进行安全检查及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沼气使用率,及时处理农民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签订责任状10份,对我市2231户户用沼气安全排查三次。排除处理户用沼气安全隐患61起,极大的减轻了沼气使用过程中的危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合作社承担节能吊炕和太阳灶的建设、安装和使用。各建设人员均为省站统一培训的“改炕工”,主要承担完成了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吊炕539户、太阳灶800户、户用沼气21户及2011年新农村吊炕300户。现在正在加紧完成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农村能源项目吊炕360户的建设任务,截止2013年12月底全部完成。

三、合作社取得的效益

合作社成立后,增强了技术人员的凝聚力,减少了技术人员的流失,使技术人员“有事做、有钱挣”,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各项农村能源的建设。各技术人员能够按照上级安排进行统一培训接受统一管理,并对我市农村能源建设做到了各项目有专人负责,认真完成承担的农村能源建设任务。发现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合作社成员及时开展技术研究,保证了建设一户使用一户,对各项农村能源建设户进行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做到一户有一个“明白人”。我们实施建设吊炕户补助太阳灶的模式,使建设户“冬有炕连灶,夏有太阳灶”,极大的减少了煤炭柴薪的使用,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衣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加快,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思路

第14篇

“什么是农业?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是什么?在乡村振兴中云南发展的优势、短板是什么?一直在提的三农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科技如何支撑乡村振兴?什么是融合农业,融合什么?在哪些经营主体中融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是在工作中思考过的,有的是第一次接触。在此次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更从老师们的授课内容中,学到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那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从调研扶贫点的光、热、水、土地资源情况到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老师省略了工作过程的艰辛,更多介绍了为农户创收、增收改变生活面貌生活质量的那份喜悦与安心,从结合我们生活工作实际的实例,把那份工作中的方式方法,面对困难的工作态度如清泉般灌输给我们,让我们无比轻松的学会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插上科技的翅膀,凸显科技创新的意义,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农村的重要着力。这些一系列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更让自己反思作为一名农科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工作的更大意义。联系我县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卡脖子”难题。

一、永胜县新型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在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一般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通过近年来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永胜县基本形成了食用菌、肉牛、软籽石榴、魔芋等主导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模式不断得到巩固。永胜县共有家庭农场78家,农民合作社14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基本情况

在2020年,指导、规范44家企业、60家合作社、2户家庭农场采取订单帮扶、托管代养、投资合作等方式对2020年实施扶贫产业的15317户贫困户进行产业发展利益联结。2021年,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全覆盖。将我县有产业发展条件的15328户已脱贫户、858户边缘易致贫户采取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模式,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覆盖”。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一平台三机制”的工作安排及丽江市农业农村局转发《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云南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服务平台试运行的通知》,完成“云南省产业帮扶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录入。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覆盖”。永胜县采取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绑定发展的模式,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全覆盖”。虽然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但也面临一些困难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程度有待提高

永胜县共有家庭农场78家,农民合作社14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从数量上来说,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一些合作社财务不规范、成员账户未建立、运营管理不善等情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

(二)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薄弱,带动能力不强、农户参与度不高

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大小不一,部分还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满足自身经营的前提下,并不能够带动农户进行增收。部分经营主体由于所经营产业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农户的参与度不高。

(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力度不大

全县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需要县乡村三级专职的经管员专人负责。但目前我县负责经管工作的同志还兼管着其他工作,同时经管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县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力度不大。

(四)产业链条短,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由于我县作为农业生产大县,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发展比较滞后,所成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产业链条短,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大,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五)奖补力度不是很大,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每年省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项目有限,县里也因财力所困,支持县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不够大。

三、对策建议

一是以县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带动全县合作社、农场家庭等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程度。

二是加大奖补力度。在出台创建办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奖补力度,让合作社实实在在的得到实惠的同时,加大农户的参与度,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第15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