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范文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绿地景观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第1篇

本文以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内容的探索与资源评价,分析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强调生态文明、促进交流、回归生活、文化体现、市民参与的新的设计美学范式。

[关键词]

环境美学;生态文明建设;郑州市;景观设计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探源

(一)解析环境美学内容的本质

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休闲娱乐的物质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人们对心理、审美、归属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当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受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对公共环境的审美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扩展美学理论本身的内容,彻底改变狭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环境美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形式表现,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化、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关系问题,具体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生态结构的保护和完善,目的为了让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导致污染物排放过度、空气污染严重、常规能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转换传统观念中对大自然的粗暴破坏和掠夺,把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切实把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环境美学理论在本质上相近,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不高

公共绿地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多样性和景观功能多样性。景观结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大小、形状、组合的多样性;景观功能多样性除了物种在景观单元中的流动的多样性外,还包括观赏、游憩、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多样性。目前郑州市各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显示,金水区虽然绿地类型较为全面,但是面积分布不均匀,导致景观多样性下降;高开区、经开区、邙山区的景观类型较少,但面积较为均匀,多样性指数中等。分析说明,郑州市各个城区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类型不够全面等问题[1]。

(二)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观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为改造越大。从各城区来看,二七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该区为老城区,建筑密度较高,绿地面积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开发的居住区,开发商在景观规划中的投入较少,导致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经开区和高开区为新建城区,其景观的绿地率较低,有部分空地未进行开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园或者多以小广场形式存在[1]。

(三)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风格差异较大

目前来看,郑州东部的新城区和西部的老城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西部老城区只有少数的城市公园,后来建设的公园大部分是根据城市的发展改建而成,公共绿地景观具有古典园林气息,且各个公共绿地较为孤立。相对于老城区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绿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东部的新区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是包含于城市规划中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并且兼具生态性和文化性,充满了国际化的现代气息。

(四)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

目前郑州市区中心与城市边缘区景观数量分布不均匀。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绿地实属奢侈品,大多数绿地景观规模较小,例如街头绿地、带状公园等,如文化公园、学梓公园、文博公园、绿茵公园等。在城市边缘区则分布着大型的公共绿地景观,如植物园、绿博园、方特游乐场、黄河湿地公园、绿源山水园等。

(五)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忽略市民的参与性

郑州市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的规划设计与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参与性这一社会功能。例如公共绿地景观在前期规划中没有听取和采纳市民的期望与意见,许多新建的公共绿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专类园区,在冬季缺少观赏价值,大大减少了游人的视觉享受;一些公共绿地缺少静态赏景和市民参与其中的功能场所,最终成为以户外健身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公共绿地只可远观,缺少景观亲近感和城市归属感。

(六)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缺乏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指导

郑州市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体和枝叶茂盛的植物为主,人工景观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为主。但由于建设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园区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为群众提供休闲游乐的场所,在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较少,很多场所在早期看来有一定的主题或意义,而如今看来却破坏了整体园林景观的和谐性。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生态审美,推动城市生态安全

首先,通过宣传、说教等方式向全体市民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市民的生态审美意识;其次,在公共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比如位于郑东新区的湿地公园,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为如意湖进行污水净化,让市民在游赏玩乐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净水程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绿地景观本身要生态稳定、能流通畅,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统一、关系相和谐,比如城市之林的园内景观与园外道路绿化风格就统一和谐,使公共绿地与城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主题。

(二)提倡艺术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艺术创新是指将生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用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做指导,用尽可能少的财力、物力,对周围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设计表达形式所反映出的创新设计观。比如选择乡土材料来节省维护成本,就像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演绎了关于农耕文化的田园耕读故事;或是对报废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既能节约材料,又能产生出新的艺术效果,就像德国巴伐利亚州环保部新楼景观设计的主要入口处,设计师利用报废的混凝土预制板,创新出类似于中国山石的园林小品,极具创新意识。(三)重视回归生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回归生活是指赋予公共绿地景观以人的属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公共绿地景观和人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仅是对当今人类生活和历程的写照,而且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抑或是一种存在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同时,重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将景观设计与人的生活意象产生联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城市归属感,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营造环境良好的空间场所,满足人们观赏、游览、学习、活动、趣味、运动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情况,提高景观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动美丽河南建设

将极具荣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续地方生态特征、历史文化印记和民俗习惯,赋予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每个公园都应有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形象,不然被动的景观往往容易被人遗忘,就如碧沙岗公园,很少人会来到园内的北伐烈士纪念碑去参观悼念。因此,规划者在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设计之初,就应充分了解公园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原文化转化为人文活动,增强市民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追求,让每个市民都能通过公共绿地景观参与到美丽河南的建设中来。

(五)强调整体体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整体体验是强调市民与自然应该时刻保持着互动关系,它不仅仅包括建设初期参与设计、建设完成与场地互动、设计成果开放评价,还表现为对生态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展示、认知、体验。比如设计师可以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对部分场地留有发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体验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实采摘、耕作农场、垃圾堆肥等这一特定区域让市民享受亲近自然、体力劳动的快乐;又或者通过景观生态设计,以教育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现象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技术的运用与生态的恢复过程。

(六)促进市民交往,推动宜居城市建设

公共绿地景观还应该兼顾社会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特别是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化程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交流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交谈,也可以是常见的某些交流活动,如交谊舞、乐团合唱、戏曲演唱、下棋、打牌、亲子活动、健身项目等。因此,设计者应该着重为此类活动提供专属、舒适、互动的场所,增强市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2]。

四、结语

将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融入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是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新目标。郑州市应该对公共绿地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导人与自然协调有序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晓曦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1前言

对于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而言,其必要条件便是“以人为本”,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同时,使人得到精神与文化上的共鸣,达到公共绿地景观与自然生态和人为生态的和谐。因此,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设计要从行为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大众的需求,行为方面主要是指公共绿地景观场所的设计要从功能上满足大众,这需要设计者对景观空间构造及场所特征有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以真正发挥公共绿地场所的功能性;精神方面主要指景观场所的设计不能脱离大众的精神需求而独自存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建造而建造,组织者及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与历史风貌设计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的人文化景观场所,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吸引和支持人们的活动。

2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过程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的设计内容非常广泛,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其设计过程往往被弄错。在实际的建设中,我们发现公共景观场所的建设往往被置于市政设置、道路与其他建筑群之后。城市公共景观场所的建设往往是为了弥补其他建设对自然的破环,这种设计程序实则为本末倒置,在破坏了自然环境之后试图通过公共绿地景观来“填补”环境的空缺,这就无法充分的实现公共绿地景观所实现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实际功能性,以考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初衷。

2.1 场地分析

公共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场地分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同时它又是一个系统、信息量庞大的工作。场地分析工作包括了相关地段的外部条件分析、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因素、文化特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关键的内容是对人的分析,设计之初要详细考察绿地所将面对的服务对象,明确对不同群体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范围,要同时估计人在物质以及精神两个方面上对公共绿地景观的需求。其次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分析,结合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考察,总结出公共绿地景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从中找出能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绿地景观设计方案,从而确定出公园的种类、功能、占地面积、结构布置等设计细节。

2.2 公共绿地的功能定位

对公共绿地的场地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就要对其实现的功能进行定位。准确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所服务群体的活动品质,并充分发挥绿地不同景观的实际功能,以避免不准确的功能定位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在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中,场地分析和功能定位是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场地分析才能确认场地规划的限制条件,为功能定位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有了绿地所实现的预期功能的确立,基地分析才有了更明确的针对性。

2.3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

首先结合“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场地的分析,然后确定公共绿地景观所实现的功能,最后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提出总体的设计方案以及实施方法,这是典型的景观设计程序。景观规划的设计与最终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其设计的程序与设计方案也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具有极强的延续性,树木的生长、微气候的形成、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整与恢复都需要考虑其中。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沉淀越长,其独有的韵味才能呈现出来。

3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在关注人的需求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人为建设所可能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应以与自然环境相融洽并结合起来为最高宗旨,以形成“自然的场所”,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向着更生态、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方案之前,应充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并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与民风、民史,只有懂得当地人的文化历史与生活习性,认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创造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特点并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公共绿地景观场所。以下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场所设计所应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3.1 适用性

公共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与适用功能性上应用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并融入其中为准。同时,景观设计在空间上要能容纳众多公共活动,空间宜开阔、明亮,以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和各种适与人活动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设施。在满足人们公共活动的同时又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3.2 多样性

公共场所所接纳的人们有着年龄、性别、爱好上的区别,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偏好需求,为人们创设一个从美学和功能上富有多样性、丰富性的开放性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渴望接近自然、放松心性、舒缓压力的渴求,以最大化的发挥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性。

3.3 延续性

景观设计必须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历史风貌、生态特性相互协调,以使得公共绿化景观在自然环境与当地文化脉络的发展相融合,以便其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得以延续性发展。

3.4 艺术性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将艺术的思想和视觉表现力融合到景观设计之中,使活动在其中的人获得艺术享受。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要点

4.1注重用边融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周围生态环境而突兀般的存在,在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周围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布特点,或作为已有环境的延伸,或作为不同生态环境的衔接地带,从而进行具有连续性的空间设计,为人们提供连续性的空间观赏体验。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要注重在特定区域内微气候的营造,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为人们创设一个舒适、惬意的体验环境,通过有层次的实体建筑空间的分割与延伸,使得景观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形成一条延续的“风景线”,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然生态空间,避免建筑给人们带来的生硬与隔离感,避免点状开放空间成为建设后的残留空地这种消极失落的空间场所。

4.2 注重生态性

尊重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而进行适应与延续性的景观设计是点状空间景观设计的核心。传统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法实则忽略了土地本事所存在的生态价值。土地本身的生态价值是由时间和空间这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包含了土地的环境构成因素,如地质、土壤、植物、动物等;又包含了该地区的民俗、民风这一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不同地段的微气候特点和所蕴含的风俗文化来进行设计,使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地区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缩影。

4.3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指对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注、关心,具体在景观中是指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文化氛围上的营造。线性空间景观设计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其设计的准则。人文关怀包含以下两个内容:适度的空间感受:公共空间需要满足社会和休闲目的、文化目的、生态和环境目的等各项功能,这一系列功能因素影响人的使用和空间感受。人性尺度:景观尺寸或组成环境部分的尺寸与人的尺寸相适宜,使人产生明晰、安全的感受,使人能够产生对这个环境建立某种联系的感受。

5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才能够有效地、充分地发挥出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配置;高压走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66-02

1 引言

高压走廊是指高压架空线下用地。按照电力设计规范,高压线下建筑的限制,高压线下用地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个盲区。高压线入地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程,在眉山这样一个中小城市,高压线几年之内很难入地,只有游走于城市的上空,贯穿中心城区。所以,近几年随着眉山城市土地利用越来越紧张,城市规划部门把高压线下规划成城市公共绿地。这两年完成了一期和二期高压走廊绿化景观,处理手法上比较简单,多以生态防护为主。随着全国高压线下建造绿地的实践增多,本文在结合眉山市近两年高压走廊绿化建设经验基础之上,以正在实施的高压走廊三期绿化景观设计为例,对将来的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2 项目概况

眉山高压走廊三期绿化位于位于蜀山街(通义路-疏竹街)南侧,高压走廊蜀山街(疏竹街-玉屏街)南侧两个地块,主要建设面积约4.83万m2,其中高压走廊(通义路-疏竹街)绿地面积2.87万m2、高压走廊(疏竹街-玉屏街)绿地面积1.96万m2。其现状是两块城市规划绿地,地块周边都是商住小区,农民安置区,房屋聚集,人流较多,并且与眉山市通惠河二期景观相连。该项目景观设计不仅是要对高压线下的景观进行软化,还要考虑市民休闲、东坡文化的体现,能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 总体设计及构思

通过方案设计初始对该项目的踏勘分析,两个地块是一标准的带状绿地,基本都是农田。在该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从城市特色定位角度对此段高压走廊景观进行特色化处理。设计必须按照设计规范,在高压线安全范围内,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设计理念,为高压走廊绿地发挥更好的景观、生态、休闲和防护功能。

生态自然讲究整体设计以生态优先,自然为主,形成茂密浓厚的城市景观绿带,做到疏密有致、曲径通幽。以人为本应以附近居民的运动、休闲、游戏等基本功能需要为导向,以多样性和参与性为原则布局各种场地及道路;植物自然多样,配置丰富,适当布置景观节点、景观小品,满足人们视野和休憩需求。

4 景观总体布局及设计原则

两块绿地通过景观轴线联为一体,依据轴线布置景观序列。结合周边人居环境及居民需求在高压走廊两侧适当设置出入口,在临近通惠河二期景观亲水平台处设置景观廊架等景观小品,使两者融会贯通,形成自然优美,闲暇自然有趣的景观。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高压走廊的两侧,适当设置景观节点,休憩和运动空间。在满足电力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堆坡造型,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感。植物选择多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形成人在林中,林在景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图1、图2)。

4.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地选择此段高压走廊的景观塑造模式,在市政道路边及高压走廊下尽可能营造较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提供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形成坡地、草坪、丛林、密林、疏林等变化有序的绿化景观,创造具有自然形态的绿带,使整个绿化空间有序列,有节奏的变化,既有整体性,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4.2 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突出节点景观

结合周边居民需求,将主要观景景观节点避开高压线,尽量布置在高压走廊两侧,通过点面结合,形成景观主线,让人们参与其中。

4.3 以自然式布置为主,注重整体景观效果

整体景观布局简洁大气,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地形的堆坡造型,在园路两侧布置疏密有致的多种植物,以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形成高低错落、自然生态的城市景观绿带。主要乔木避开高压线紧临小区或道路,高压线下以低矮灌木和开花小乔为主。临城市道路的绿地景观布置适当考虑以观赏为主,适当结合树阵节点,供人们参与。

4.4 坚持美观、经济及利于管理的原则

高压走廊的景观设计按照生态防护绿廊的线性特征,加入休闲运动功能,以植物和局部区域节点点缀特色花钵和散置景石作为生态元素贯穿其中,将绿带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图3)。

4.5 竖向设计

在高压走廊竖向设计中根据用地周边环境,结合原有农田,进行地形微处理。结合高压线电力设计规范,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堆土造坡,高度主要控制在2.0~2.5m自然放坡,形成疏密有致,空间通透,既让人隐私感,又有通透感,让人一眼望去,似透非透的自然城市景观。园路主要布置在安全范围内,在走廊的两侧,沿谷底布置,贯穿整个绿带。在园路两侧设置卵石沥水沟,在满足景观效果的同时,解决园区内自然排水问题(图4)。

4.6 植物配置原则

高压走廊绿化设计以体现自然、生态、环保美观、闲适怡然为主,在园路两侧主要采用疏林地被的设计手段,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丰富的景观变化。沿绿化带两侧远离高压范围内则采用片置,以绿为主,局部布置色叶或开花乔灌木及色彩地被植物。合理配置绿化种植密度,提高绿地含绿量,整个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花,全年常青、季相丰富,步移景异、配置合理”。针对高压线的特殊性质,对高压走廊绿带的植物配置及造景,遵循以下3个原则。

(1)安全原则。在高压安全控制范围内,以低矮花灌木为主,原则上不栽植高大乔木。在高压线安全控制范围外,适当堆土栽植栽植适当体量的乔木,创造自然组团形式,做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2)适地适树原则。在植物原则与配置上,注意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种间关系的协调性与互补性,以乡土树种为主,名贵树种适量点缀其中。

(3)美学与经济相结合原则。高压走廊绿带不仅具有防护功能,还具有美化城市功能。设计师采用美学、艺术手法,布置各个景观节点和植物群落;合理选择大树的位置及数量,既达到景观效果,又节省工作造价。

4.7 园路、景观小品及其他附属设施布置

园路布置与缓坡地形相结合,随地形蜿蜒曲折,面材采用两种色彩的弹街石和烧结砖铺设。园区合理点缀硬质硬质景观,适当满足市政游人休闲需求,临主干道一侧设置景观挡土矮墙,防坡固土,同时增加立面景观情趣。临近交通主要节点区域高压安全控制范围以外,设置观景亭和休闲廊架,沿原路一侧放置景观坐凳,满足游人休憩需求,可为附近小区居民提供临时休闲场所。在绿地草坪中适当布置景石,体现自然、生动有趣。①户外广告。提出绿地内户外广告设置要求。②公用电话亭、指示牌、邮箱。明确相应设施的配置位置、规格、样式、形状等要求。③照明系统。路灯照明和景观照明两种的式样、造型、高度布置等均统一要求,并与电气专业结合,对照进行统一安排与协调,力求达到景观、功能、经济及效益的统一。④草坪喷灌系统。草坪喷灌系统建议,布置方式等。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高压线下用地规划为公共绿地的越来越多,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也任重而道远。结合本文的实例可以看出,城市高压走廊绿带作为城市的公共绿地,不仅具有生态防护功能,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中采用园林艺术手段,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绿化景观。作为一个园林建设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压走廊绿化景观设计,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 管利琴,余 进.高压线走廊下建设大型公共绿地的探索[J].上海科技,2003(5):17~18.

[2] 王桂萍.绿水交融的乐章——三林世博家园高压走廊绿带景观设计[J].中外建筑,2008(6):97~99.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规划

1.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1.1. 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2.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市民的游园娱乐活动则多集中于寺庙附属园林,以及城郭之外风景优美的公共游乐地,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性场所。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100多年来,中央公园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始终保持了完整,用地未曾受到任何侵占,至今仍以它优美的自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保护着纽约市的生态环境。

2.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接触绿色的开放空间提供了便利,而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更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2.1带状公园的景观格局特征

2.1.1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且具有较高的连接性

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孤立的自然板块,从而构筑城市绿色网络,缓和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割裂,优化城市的自然景观格局。

2.1.2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城市带状公园与广场和矩形公园等集中型开敞空间相比具有较长的边界,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因此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的需要,而大多数的城市带状公园的宽度相对较窄,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环境比广阔幽深的公园更加安全。

2.2带状公园的类型

按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条件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2.2.1生态保护型

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带状绿地,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着城市河流、小溪而建立,包括水体、河滩、湿地、植被等形成的绿色廊道,成为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另一种是结合城市交通干线而设立的绿带,如上海市外环线绿带、英国伦敦的环城绿带等。这种绿带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各城区之间,宽度较宽,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这种绿带在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止城市无节制蔓延,控制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2休闲游憩型

以供人们开展散步、骑自行车、运动等休闲游憩活动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结合各类特色游览步道、散步道路、自行车道、利用废弃铁路建立的休闲绿地。另—种是道路两侧设置的游憩型带状绿地。最后一种是国外许多城市中用来连接公园与公园之间的公园路。这种绿带宽度相对较窄,为形成赏心悦日的景观效果,往往采用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结合的种植方式,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较生态保护型弱。

2.2.3历史文化型

以开展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为主要目的。典型代表包括:结合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墙、环城河而建立的观光游憩带,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景观风貌带等。这种带状公园在丰富城市景观、传承城市文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城市公园设计

3.1 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3.2 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3.3 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3.4 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

3.5 公园入口设计

公园的入口是公园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园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公园的入口也是划分公园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除了集散功能外,还要注意结合整个公园的性质,所处地位,当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通过道路等级的降低、路面材质的改变、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等不同的形态,成为内外空间限定的要素。

4公园绿地规划的几点新原则

4.1要有时代气息,符合现代人对公园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园绿地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由去公园散散心向求知、求乐、求趣转化;由观光型的静态游览向全方位、多样性、可参与型的休闲娱乐转化。这就给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公园绿地规划应具有时代感

4.2公园规划要突出主题,特色鲜明,才具有吸引力

现代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日趋丰富多彩,歌厅舞厅、茶楼酒楼、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体育竞技、商场购物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吸引游人,公园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唯一选择.因此,近年来足,或者是内容设置比较单调,游人的求知、求乐、求趣心理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加上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出现,致使公园的游人数量减少,经济效益不高,大量的资金投入难以得到回报面对21世纪,公园的规划设计更要突出特色,只有特色鲜明才具有吸引游人的能力,才能在众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中占有一席之地.

4.3现代公园要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代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将公园今后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使园林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公园的运作真正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达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目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属于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各种影响,不同时期的公园绿地规划,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园绿地在缓解人们精神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开拓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共建和谐人居环境永远是时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许 浩.对日本近代城市公园绿地历史发展的探讨[J]. 中国园林. 2002(03)

第5篇

关键词: 公园绿地 植物景观设计 教学

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公园绿地的定义,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防灾等功能的绿地。公园绿地特色鲜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面积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相应的,公园绿地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界定:一是向公众开放,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绿地的开放性;二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突出绿地的主要功能。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景观植物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对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空间、时间、思维三位一体教学进行研究,使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在空间、时间、思维轴向上进行合理布置,实现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游憩空间景观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生态环境为游憩者服务的目标。[1]

1.空间轴向――顺应地势,割划空间

首先分析探讨公园绿地顺应地势,割划空间,丰富立面林冠线,突出平面林缘线曲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调查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林冠线、林缘线的丰富变化,画出林冠线、林缘线,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空间布置。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在地形高处种植生长速度较快、冠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地形低洼处种植长势较慢的乔木或小乔木,使其形成连绵起伏、有疏密、有闭合的天际林冠线;并通过花灌木、地被的长势,形成三维立体的空间景观结构。

(1)立面。利用林冠线的起伏也是处理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式,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是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二是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起伏变化的林冠线,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三是利用不同高度植物的不同树冠构成林冠线,其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植物与植物搭配时,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这一群落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波、和谐的空间。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包括落叶乔木(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等)与常绿乔木(如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等)。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包括适合林荫下栽植的植物(如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等)、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的植物(如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紫穗槐等)。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有黄栌、西府海棠、榆叶梅、锦带花、平枝子、迎春、牡丹等。适合于作下层植被的有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等。

(2)平面。突出林缘线曲线变化的手法有:其一,灌木边缘栽植,利用枝干矮小、枝密叶茂植物(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其二,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可增加边缘线的曲折变化。另外在栽植排列上运用节奏、韵律等原理渐远渐近的栽植也是构成线形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应力求变化,创造出优美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如雪松、水杉、龙柏、香樟、广玉兰、银杏、龙爪槐、垂枝碧桃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可选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或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贴梗海棠、海桐、杜鹃、金丝桃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2]

2.时间轴向――突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自身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的生命周期,表现出了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及由大到小的生理变化过程,形成了叶容、花貌、色彩、芳香、枝干、姿态等一系列色彩上和形象上的变化,并构成了“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景象变化。植物时序景观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在种植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以及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春季景观;由紫薇、合欢、花石榴等组成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冬季景观。

3.思维轴向――创造意境

园林植物被人们赋予了人格象征,在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创造意境可使得景观更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如古典园林中人们对植物拟人化的应用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中对各种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收集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的案例进行拍照片、分析讲评,学以致用。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芳香、美丽的名称,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姿态创造意境。苍劲古松――坚强不屈;青翠竹兰――气节虚心;傲霜寒梅――不畏、无所畏惧。

(2)色彩创造意境。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

(3)芳香创造意境。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4)名称创造意境。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

意境的体现应该既含蓄又具体,使整个环境风格统一。此外,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桑和稗表示家乡,等等。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如用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忍冬草纹象征坚忍的情操,用兰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坚定。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较为幽雅、明快,明朗的色调给人清新愉快之感,灰暗的色调则表现为沉稳宁静。

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是植物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园绿地时间、空间、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园林;绿化;造景;施工;管理

1 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的造景设计

1.1 要在统一当中寻求变化

在房地产园林绿化造景设计的时候,在树形、色彩、线条以及比例等等方面都应该要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变化,来把植物配置的韵律感体现出来;在进行植物的栽植的时候,要做到疏密有致,尽可能的让人产生一种动感,但是,在存在一些差异及变化的前提下,要变化有度,切不可盲目设计,而导致视觉效果的杂乱无章。

1.2 要体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在对景观设计和规划的时候,要遵守保持现有的地质环境的原则,充分利用地貌特征的同时,要尽可能的体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极富个性的特色景观。此外,景观的设计不仅要求体现美感,还强调体现它的功能性和参与性,言简意赅,就是力求园林绿化的多功能:即观赏与游玩两不误,从而把园林的人性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1.3 要体现绿化和建筑物的和谐统一

对于小区来讲,它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也就是建筑和景观,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够分开来的,必须要做到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在规划的时候要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

1.4 要体现出经济合理性

在绿化方面,要把绿化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充分的考虑;在水景设计方面,要对水泵的运行以及关闭这两种状态之下所产生的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予以充分的考虑;在水景以及雕塑等等的设计方面,要遵循精而少的原则。

2 强化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素质

那么,首先,就是要把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予以强化,可以再管理人员当中开展实践经验交流活动,让每一个管理人员在这一活动当中把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其他管理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来把其素质提高。其次,就是要把对管理人员的绿化养护技术培训予以加强,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利用来以及观赏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要把专业人员自身的一个审美观念提升,从而来保证园林景观以及园林植物之间形成合理的色彩艺术效果。第三,就是要在景观设计师和施工管理人员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来讲,它定然是离不开设计和施工的紧密配合,所以,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是景观设计师不能忽略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现场,指导园林绿化工程的树种配置,为优质园林景观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严把苗木质量规格关,保证苗木质量和规范要求相符合

相关人员要严格把好苗木的规格管理、苗木的栽植管理以及苗木的养护管理质量关,那么,把好这一关,就需要对施工进行严格的规范,切不可随便对苗木的规格数量进行增减,切不可用不好的苗木来充当好的苗木,切不可把景观设计的立体感以及密度感破坏掉。尽可能的把这一关把好,从而来避免景观设计的效果不理想,进而损坏工程的形象这样的现象产生。

2.3 地方政府要及时制定出园林绿化的地方标准

不断高速发展的园林事业,对园林绿化实行一个统一的专业标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这种趋势之下,地方政府要及时制定出可行性把标准,通过这一标准,使得园林的施工、监理以及验收工作有据可依;通过这一标准,对设计师、项目经理以及施工队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并明确这三者之间的职责和分工。只有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才能够使园林绿化项目更好的得到完成,才能够使园林景观的效果得到提升,才能够使得后期的维护难度得到降低。

2.4 提升开发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认识

在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开发商必须要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园林绿化工程前期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以及招投标等等的工作中,必须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介入进来,并有这一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对施工单位的一个真实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让其对自己平时所掌握有的一些施工单位的资质以及实力等等的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另外,要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办法》,从而来确保选择具有很强实力的施工单位,且具有高素质的施工人员。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能制定出一些如考勤制度以及奖罚条款的现场管理的方法,来确保施工取得更好的效益。

3 结语

总之,在进行房地产园林路变化工程造景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把开发商、设计公司以及施工单位等等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融合,集集体的智慧来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在进行施工管理的时候,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外,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把房地产园林绿化工程造景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工作做到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色彩应用;公共绿地景观;植物搭配;设计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运用多种不同的色彩能创造出各具不同的主题和意境,给人们带来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绿化效果。公共绿地景观设计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区域进行的绿化美化活动,合理地利用各种颜色在一定区域内的组合,能使公共绿地的景观显得更加赏心悦目,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可以使观赏者身心愉快。不同的色彩,能够带给观赏者不同的愉悦心境。因此,恰当地将色彩融入到公共绿地的景观中,可以大大地提升设计的品位,也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舒适和美丽。

1 四季色彩植物在公共绿地空间中的应用

1.1 春季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春季植物色彩应用上,柔和淡雅的颜色最具魅力。在各种草花盛开的春季里,色调宁静、稳重的花卉看起来更自然、和谐。

1.1.1 红色系花卉为主色调:红色花卉在春季装饰时,不需搭配其它颜色的花卉,只需用白色和红色系植物,就可以使主色调更加突出又不显得杂乱无章。只要是这两个色系的植物,种类多一些也不会影响花坛的调和感,且奔放的红色也使公共绿地更加充满生机。

1.1.2 白色系花卉为主色调:白色是一种很好搭配的颜色,如果定植的植物种类和花色种类很多,就应适当增加白色植物,使整个环境显得明快、艳丽。比如:绿篱用白色的报春花、三色堇、香雪球点缀,可以扩大空间感。单独运用白色调的花卉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

1.2 初夏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这一个季节开花植物色彩种类繁多,因此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色彩组合。绿地中色彩的搭配比起春天更为自由。

1.2.1 以活泼艳丽的色彩为主色调:与盛夏不同,在初夏时节即使用彩度高的多种花色组合也不会有杂乱之感。比如可以使用不同色系的金鱼草配成多个色块,其间点缀一些白花香雪球等加以中和,显得跳跃感很强。由于公共绿地的用途是提供给市民的一个开敞的空间,艳丽的颜色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搭配方式,绚丽的色彩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让人感受到初夏的活力。

1.2.2 以紫色系为主色调:紫色是可以消减酷热感的色调,与初夏的氛围完全吻合。以紫色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色或蓝色的花,这样就达到色彩层次感强的公共绿地空间景致了。

1.3 夏季至秋季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采用鲜艳的花色与叶色配置以创造出热情奔放的热带风情。例如用变叶木或彩叶草与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娇艳的长春花搭配。而如果想给夏季带来一丝凉意,可以用花美且具清凉感的蓝色花及白色的花卉点缀成蓝色的花海。又如花期为夏季至秋季的万寿菊、百日草等是观赏期长的菊科草花,其黄色花和橙色花与树木的红叶相映,使秋景更添魅力。而色彩缤纷的各种,在风中摇曳;风情万种的波斯菊以及在秋季里显得格外艳丽的鼠尾草类都是秋季公共绿地中值得利用的植物。

1.4 冬季至早春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应用

在冬季公共绿地的使用率远远降低,变为一种远观的街边景色,因此重要的是不仅要用花草,也应组合一些冬季开花的树木及针叶树。

从冬季到春季,色彩上需要提早设计一个春季似的繁华花坛。所以植物以暖色系的红色和粉色为基础色,以蓝色作点缀。

2 公共绿地植物色彩搭配原则

2.1 要以绿色为基调

在植物色彩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角。虽然由于季节和光线的原因,植物的绿色也会有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但这些绿色也只是存在着一些明度和色相上的微差,当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时,是一种因为微差的存在而产生的调和效果。所以布置植物材料尤其是大面积时,要以绿色为基调。

2.2 点缀色的效果

如不是为了特殊的效果,除绿色之外,其它色彩一般作为点缀色而出现,点缀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成片涂抹,即把各种植物当作颜料一样在绿色的背景上挥洒,这种情况一般会用花卉或花灌木作为色彩的载体;以少胜多,即在绿色基调上的合适部位适当点缀些对比色,也可以将建筑、小品的色彩加进来,从明度上划分层次,营造空间效果。

2.2.1 观赏植物补色对比应用。对比色具有提升视觉点的作用。绿色的落叶树前,宜栽植大红的花灌木或花卉,可以得到鲜明的对比,以起到视觉焦点的效果,色彩鲜艳的与绿色互补的灌木及草花植物有:红色的碧桃、美人蕉、红花紫藤、玉簪花、桔梗、黄波斯菊等。在公共绿地花坛中,色彩互补的草花配置方式有黄色与紫色的郁金香、贡黄色与紫色的三色堇等。

2.2.2 冷色花与暖色花。暖色花在植物中较常见,而冷色花则相对较少。但是一般要求炎热的夏季,要多用在公共绿地中应用冷色花卉,可以给观赏者带来清爽的感受,常见的夏季冷色花卉有矮牵牛、桔梗、蝴蝶豆等。在冷色调花卉短缺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些中性的白色花来代替冷色花,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3 结束语

色彩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元素,是那样的变幻莫测和难以控制,却又是那样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正是由于它的多样性,为我们对它的探索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理想的面纱。我们应最大可能地放飞“感知”的翅膀,在公共绿地中恰当地使用自然与非自然的各种色彩植物与小品,并使之相协调地应用在绿地中,合理地运用并掌握了色彩的应用方式就可以给喧嚣城市中的市民创造和寻觅到一份自然美景。(收稿:2012-04-13)

参考文献:

[1] 李嘉乐、张文德等编,景观环境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景观环境美学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出版杜,1994

[2]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毕加索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傅荣国.城市特色与色彩控制[J].规划师,2003

[8]黄文珊.当代地景建筑学科内涵探究[J].规划师,2004

[9]代维. 园林植物色彩应用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0] 高小伟. 产品设计色彩计划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11] 郑小丽. 武钢工业区园林植物适应性及影响因子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12] 索昕煜. 网络界面色彩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05

[13] 申晓瑜. 北京常见园林植物叶面积指数模型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14] 陈辉. 陕西省大中城市道路广场园林植物配置及其模式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5] 郑忠明. 武汉市园林植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第8篇

关键词:植物景观模块、点状小模块、线状小模块、面状小模块、居住区绿地、万家星城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居住区绿地是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从而创造自然优美的绿化环境,是衡量居住公共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对居民休闲活动等产生较多影响。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杭州滨江万家星城系列为例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模块化的设计研究。

1 景观模块化定义与应用

1.1景观模块化定义

模块化是指运用标准化原理和科学方法,通过对某一类产品或系统的分析研究,把其中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分离出来,进行统一、归并、简化,得到以通用单元的形式独立存在的通用模块[1]。景观模块化,就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将设计要素进行适当拆分,工业化生产并进行组装的过程[2]。植物景观模块,主要是以硬质景观为铺垫以植物材料为主,从景观设计中提炼出,进而可以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进行组装的各种组装部件[3]。

1.2景观模块化分类

绿化种植模块在应用设计中,主要是以点、线、面的形式出现,以适应不同场所和空间需要。点状分布多是点缀,面状多为片林或生态绿地,线性的分布则多为交通道路的绿化带、沿场所的边缘围合绿带,或沿水系的水生植物绿化带,而这些点线面的构成则是由植物组合而成。利用这些模块我们就可以在设计中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植物组合方式来营造出这些点、线、面的绿化种植模块(如图1-2-1)。

图1-2-1 点、线、面状小模块组合形式

(1)点状小模块

点状小模块主干树(乔木或热带植物)多数为奇数(1、3、5)棵,第二层(小乔和大灌木)和第三层(点缀灌木和球类)的数量一般为3n或2n+1(n≥1)株,整个点状模块的平面空间组成以一个或多个三角形构造组成,在此基础上植物在体量、冠型、质感和色彩达到均衡和协调。

(2)线状小模块

线状小模块通常在线状的两端或主要位置有多个点状小节点组成,多个点状小节点折线状分布组合成线状,也有规则式线状小模块为直线配置方式。

(3)面状小模块

面状小模块通常在绿地转折点和主要观赏位置由多个点状小节点组成,多以植物群落组合的方式配置,立面观赏效果饱满且错落有致。

2 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居住区绿地根据不同的规划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绿地形式,基本由居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公建附属绿地 4个部分组成[4,5]。

(1)居住区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全区居民公共使用的,具有一定游憩设施,供居民游憩、赏景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块状绿地。

(2)宅旁绿地:宅旁绿地多指在宅前、宅后、住宅之间及建筑本身的绿化用地 [6]。

(3)道路绿地:指居住区各级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化用地,居住区道路绿地是居住区绿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居住区绿化系统 “点、线、面”的“线”的部分,道路绿地对居住区绿地起到导向、连接、分割、围合等作用,沟通和连接居住区其他各种类型的绿地,如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7]。

(4)居住区附属绿地:附属绿地主要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配套的绿地环境。

3 居住区绿地景观模块化

居住区绿地景观模块化主要是针对居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等较为集中的绿地景观进行模块提取、分解、组合和应用。

杭州滨江万家星城居住区属于高层住宅小区,组团绿地常绿落叶搭配合适,彩叶植物应用较多,植物群落组团饱满美观。本研究主要根据不同绿地组团的景观特色,从这些绿地景观中提取相对应的点、线、面绿地景观模块。模块中主要包括现状实景图、彩屏图、立面图、苗木单、以及可替换植物品种,从而保证模块的通用性,在其他类似的绿地景观设计中,可以直接参考或者使用此模块。

3.1公共绿地模块化

公共绿地的主体就是植物材料,配以地形、山水和亭台等园林小品,构成不同的富于变化的空间。公共绿地植物景观组团丰富,较小节点的植物组团构成点状小模块,面积较大节点组团构成面状小模块,植物景观模块类型有点状小模块、线状小模块和面状小模块。

点状小模块(图3-1-1)主要位于公共绿地内园路夹角处,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朴树、杜英)+乔灌(八棱海棠、中华金叶榆)+灌木球类(石楠、大叶黄杨球、红继木球)+地被(金森女贞+大叶栀子+毛鹃)。点状小模块(图3-1-2)主要应用于水景、岛状绿地结合的公共绿化空间,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香樟)+乔灌(枇杷、胡柚、红梅、红枫、黄金槐、彩叶杞柳)+灌木球类(大叶黄杨球、银霜女贞、苏铁)+地被(红叶石楠、大叶栀子、日本女贞、金边黄杨、紫鹃)。

线状小模块(图3-1-3)主要应用于道路与公共设施、水景等结合的狭长的线状公共绿化空间,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香樟、朴树、柳树)+乔灌(胡柚、桂花、花石榴、樱花、垂丝海棠、山茶)+灌木球类(红叶石楠球、海桐球、红继木球、)+地被(红叶石楠、金叶女贞、、毛鹃、麦冬等)。

图3-1-1公共绿地点状小模块图3-1-1公共绿地点状小模块

图3-1-3公共绿地线状小模块 图3-1-4公共绿地面状小模块

面状小模块(图3-1-4)主要应用于园路转弯处与公共设施、水景结合的大面积公共绿化空间。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香樟、杨梅)+乔灌(红叶李、八棱海棠、中华金叶榆、美人梅、花石榴、红枫)+灌木球类(大叶黄杨球、红继木球、)+地被(红叶石楠、结香、金森女贞、毛鹃等)。

公共绿地植物小模块中,乔灌木搭配合适,开花、常绿和彩叶植物应用丰富,其中黄金槐、中华金叶榆和彩叶杞柳等新优彩叶植物品种是模块中的亮点,丰富了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

3.2宅旁绿地景观模块化

宅旁绿地是居住区中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的绿地部分,是居民每日进出住宅的必经之地。万家星城宅旁绿地较为密集,植物景观模块化主要从建筑入户和建筑周边提取,以线状和面状模块形式出现。

图3-2-1宅旁绿地线状小模块 图3-2-2宅旁绿地面状小模块

建筑周边线状小模块(图3-2-1)主要应用于建筑侧边与道路相结合的绿化配置。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朴树)+ 乔灌(枇杷、杨梅、桂花、黄金槐、樱花、红枫、木槿)+灌木球类(红继木球、八角金盘、苏铁)+地被(大叶黄杨、金叶女贞、海桐等)。

建筑入户面状小模块(图3-2-2)应用于建筑入户两侧的绿化配置。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杜英、无患子)+乔灌(胡柚、桂花、山茶、紫薇、石榴、黄金槐、金叶榆、樱花)+灌木球类(红叶石楠球、海桐球)+地被(红继木、结香、红叶石楠、海桐、紫鹃等)。

3.3 道路绿地景观模块化

居住区道路绿地模块主要有居住区主干道线状节点绿地模块、主干道与园路间点状或者线状小模块组团绿地、这些模块可以直接在同等景观风格的居住区直接适当的应用。

图3-3-1道路绿地点状小模块 图3-2-2道路绿地线状小模块

道路绿地点状小模块(图3-2-1)主要应用于主干道与园路夹角处的植物配置,是很典型的点状小模块。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朴树、香泡)+乔灌(杨梅、柑橘)+灌木球类(海桐球)+地被(红继木、金叶女贞、毛鹃)。

道路绿地线状状小模块(图3-2-2)主要应用于沿主干道大面积线状延伸的绿化配置,面积较大。主要植物组合是乔木(朴树、香樟、垂柳、胡柚、杜英)+乔灌(早樱、桂花、红叶李、红枫、紫荆、西府海棠)+灌木球类(红叶石楠球、红继木球、金叶女贞球、苏铁等)+地被(毛鹃、小叶栀子、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南天竹等)。

4 结语

总上所述,在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根据居住区绿地的节点和大小,在某些节点可以直接插入点、线、面的绿地景观模块,同时结合本地的自然气候和生长的树种资源,对模块化中的植物进行替换和替代。因地制宜,快速高效的配置一年四季色彩季相变化的各种乔灌木以及花卉、草坪等,同时引入植物新优品种进行替换,丰富居住区绿地景观,为居住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延林. 模块化设计〔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2]孔磊.中国城镇居住区景观模块化设计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7

[3]陈洁静.广州大型居住区景观标准化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

[4]高原荣.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5]周涛.居住小区绿地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8

第9篇

关键词:舒适;美丽;和谐

城市居住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居住区在今后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1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的设计目标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带来而日新月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临居住区公共绿地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随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 实现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与功能相统一的设计案例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的首要效能就在于它的生态和景观方面的功能。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元不同风格与特色。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景观设计同样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地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休闲环境。以北京市石景山花语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工程设计为例,论述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与功能的相互统一,相互融合。

“石景山花语城市休闲森林公园”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阜石路大街附近,整个公园被杨庄大街分成了2个部分,面积约8万m2。阜石路两侧主要以居住区为主,其次包括办公区、学校厂区等,人流量大。公园现状东侧用地有高压线穿过,周围有护栏围合,现状植被状况良好;西侧用地有部分高压线穿过该地段,并且有一些未拆迁的房屋,需要整治。

石景山花语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工程设计原则:地方性原则、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保留原生态性原则、结合经济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学科综合原则。整体景观构建充分考虑观赏视线以及现状高压线的走向,结合高压线的走向对绿地进行功能分区,以杨庄大街两侧节点作为活动空间。中间绿地作为道路景观带进行设计,考虑高压线的不利影响,运用杨庄大街路口节点结合自然式园路,进行人为活动空间的设置。植物种植方面,以流线型结合组团的形式作为景观的造景手法,充分结合现有苗木进行景观的提升。

景观序列按照前、中、后3个层次进行营造,前景以大规格苗木组团进行造景,以季相景观为特色,实现不同季节均有明显的色彩特色的季相景观轴线布局;中景采用色叶小乔木及花灌木形成生态景观带,形成冲击力强的特色景观;考虑到绿地附近的居民区,背景植物采用组团种植方式,既减少了对小区的视线阻挡,又是对小区周边环境很好的融合。充分考虑不同景观视线的观赏效果,以微地型构建竖向景观骨架,形成自然起伏的林缘线减少上层高架的眩晕性,弱化周边硬质景观的不良影响。两侧节点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使用需要,结合服务半径进行活动空间的考虑,满足周边居民晨练、散步、游息、交流的使用功能,让人们可以在花语中去感受自然,放松身心的去体会景观的美感和神韵。以节能型的亮化设计为主,增加景观夜间的生命力,遵循经济、美观、实用相结合和的原则。

考虑后期的管理养护问题,结合现有路网形成养护路,以喷灌、浇灌,并相结合满足绿地的供水需求。

该公园的建设不仅能改善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了“健康、自然、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提升诠释“宜居城市”的理念。本项目的建成,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流,为社会和公园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实现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倡导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主题化、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

4 结语

该公园的建设不仅能改善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了“健康、自然、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提升诠释“宜居城市”的理念。本项目的建成,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流,为社会和公园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定式的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公共绿地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临居住区公共绿地。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参考文献

第10篇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论文百事通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新晨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第11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83-02

1引言

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公园绿地、街头花园、广场绿地、居住区绿地、绿道和道路绿化等内容。城市公共绿地的效果如何与其设计手法和园林植物的选择,以及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搭配有着密切的关系。

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搭配,是营造城市公共绿地效果的核心,它应以表现自然生态、丰富多彩的植物物种为主。而乔灌木、花草、攀缘植物和竹类植物又是建造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材料,所以城市公共绿地设计对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和布局,除了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注重人们视觉上的相互衔接外,还应重点考虑园林功能作用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园林艺术效果的展示,以及绿化空间的组织。本文以近3年广东省英德市区公共绿地的植物配置为例,探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与园林植物配置,阐述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与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2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与园林植物的配置

城市公共绿地受人文地域、地理条件、气候,以及文化特点和经济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但归纳起来,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绿地,内容丰富,景观优美,会使人们游之留连忘返。城市公共绿地的艺术水平主要由建筑景观、园林植物景观等元素体现。园林植物造景就是运用艺术手法将乔灌木、花草和竹类等园林植物组合起来,通过其姿态、色彩、季相来展现一种自然美和人工美,使人们观后赏心悦目,得到美的感受。

为了提高英德市区绿化、美化水平,我们通过高起点的“大手笔”的城市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并且采用节点细化、整体粗放,以及韵律节奏与景观序列相融的表现手法,调整英德市区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赋予市民一个优美、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观视觉,使英德本土的社会文化气息和大自然生态环境特性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在利用园林植物进行城市公共绿地规划设计时,不论是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地、街头花园,还是居住区绿地、生态景观林带,必须明确各自的设计理念及设计目的,然后才能相应地选择和配置符合园林设计要求的园林植物材料。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组织绿化空间,讲求一定的园林艺术构图和空间的意境营造,增强生物多样性以追求自然生态效益;其次要根据各种类型绿地的周边环境再进行植物群体的合理搭配,也就是说要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花草和竹类等园林植物的自然群落配置,形成植物群体的组合艺术美;利用各种园林植物的单体姿态美形成独自成景;利用园林植物群体与本地特有单体植物的关系形成障景,达到园林景观逐渐深入的效果;利用园林植物群体造景的优势,点缀少许英石,达到增强园林功能作用和提高园林艺术效果、弱化城市公共绿地周边环境劣势的目的。

3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与乔木树种的造景配置

乔木在城市公共绿地中作为主干树,其作用是在夏季为行人遮荫挡尘、减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街景,在秋冬季节则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植物景观,应以表现自然的、丰富多彩的乔木种类和品种为主。植物群落结构应以高中小乔木比例适当、高低错落有致,花(叶)色树种和阔叶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为宜。要通过采用孤植、对植、行列栽植、丛植、群植等多种种植形式,以多物种性和多样的植物景观特性创造出原生态的效果。

对于英德市区的街旁绿地、花园绿化带、绿道、广场绿地板块的乔木造景配置,要着力突出点题入境,讲究园林艺术性,并充分体现出较高水平的园林景观设计。

对于英德市区主次街道行道树、绿道板块的乔木造景配置,则要突出主题并兼顾城市街道的景观,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对于英德市区各个进出路口生态景观林带的乔木选择和植物造景配置,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以当地特色树种、花(叶)色树种和阔叶树种为基调树种,营建森林景观,充分展示地方景观特色;要坚持生态化、乡土化、功能化,注重恢复和保护地带性森林植被群落,以增强市区道路两旁绿化美化效果。在重新规划、建设的生态景观林带,应合理搭配并种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景观效果好的珍贵树种,突出地方绿化特色,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打造优美生态,建设宜居英德”,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中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乔木,其绿化造景配置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选择乔木树种绿化造景配置时,应从园林植物的生长特征、特性考虑以下乔木的质量控制要点。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较长等),一年四季的植物季相清澈明朗,也就是说春夏季观叶观花、秋冬季观叶观树型;

(2)生命力较强且病虫害少,树干树皮无损伤,便于管理且养护管理成本低,花、果、枝叶没有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应英德市区自然条件的正常生长;

(4)主干树树型较好,树冠完整且匀称,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25°,叶片紧密有一定的浓浓绿荫;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养护且管理,并能耐灰尘、烟尘的污染,以及能抵御中心城区里的城市道路路面热辐射、建筑物光辐射和光污染的能力;

(6)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像英德市区的城市公共绿地,选择绿化树木的自由度可以大一些,但在乔木的种植配置上,要兼顾常绿树与落叶树、观叶树与观花树,以及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例如:滨江公园绿地、月桂湖周围绿地和英德市中心城区各个进出路口的生态景观林带,可选用麻楝(ChukrasiaA.Juss)、荷木(Schimaspp)、桂花(Osmanthusfragrans)、樟树(Cinnamomumcamphora)、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等大中规格的乔木树种与毛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福建茶(Carmonamicrophylla)、黄金榕(Ficusmicrocarpa)、黄叶假莲翘(Durantaerecta)、红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杜鹃(BougainvilleaspectabilisWilld)、软枝黄蝉(AllemandacatharticaL)等优良乡土植物相互搭配;英州大道、和平路等道路绿化行道树可多选用盆架子(WinchiacalophyllaA.DC.)、大叶榕(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细叶榕(Ficusmicrocarpa)、红花紫荆(Bauhiniablakeana)、仁面子(Dracontomelondao)等规格适中且优良的乔木树种,或选用尖叶杜英(ElaeocarpusapiculatusMast)、阴香(Cinnamomumburmanni)等乔木树种与黄叶假莲翘、软枝黄蝉等木本地被植物搭配。总而言之,乔木的种植搭配要注意和谐,要渐次过渡,避免生硬。在城市公共绿地中则要综合考虑园林植物的形、叶、色、声等多种因素。

4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与灌木造型的配置

在城市公共绿地中,灌木是非常重要的植物材料,多与乔木配置成为树木景观;也可以叶球形式单独孤植或经过整形修剪,使之造型别具一格。用于英德市区主次道路分车带或人行道,或街旁绿地、花园绿化带、绿道和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的灌木,可起到遮挡视线、阻止汽车尾气和粉尘、减弱噪音等作用,还可以多种类型的灌木造型以丰富城市的景观视觉,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在选择灌木用于上述城市公共绿地时,同样要求所配置的灌木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冠幅完整、适中,生长期较长且花多显露,但也要防止过于陡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的年限内可通过多次的人工修剪控制树形成型和高低;

(3)繁殖容易,并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建筑物的光辐射和光污染;

(4)形态特殊的灌木要符合园林设计要求,以及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在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中的灌木配置方面,英德市区要多选用如毛杜鹃、红木、{杜鹃等优良的乡土植物,以及软枝黄蝉等木本地被植物,适当选用大叶油草、台湾草等草本地被植物点缀。对于英德市区的城市公共绿地设计及其城市公共绿地的灌木配置,除了选用多种低短矮的花灌木作地被外,还可以通过片状种植、斑点状种植和点片混种的多种形式,选用一、二年生的草本花卉如三色堇(ViolatricolorL)、海棠(Malus)、石竹(DianthuschinensisL)、彩叶草(Coleusscutellarioides)及佛肚竹(BambusaventricosaMcClure)、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Fernleaf’)、黄金间碧竹(BambusavulgarisSchraderexWendlandcv)等竹类植物作道路绿化带上的重点部位点缀,以达到提高英德市区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区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当前拔地而起的众多居住区中,景观设计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无障碍设计,是很多景观设计师十分关注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各类人群均可无障碍的使用居住区内的各种功能设施和享受良好的景观效果,才能增强景观设计对于居民的实际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安排和组织全体居民的生活与休息,建设无障碍环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景观的无障碍设计的概念

狭义:

无障碍设计作为一种呼唤人道主义的全新的设计理念,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1.2 广义:

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但它并非只是专为残疾人、老年人群体的设计。它还要着力于开发人类“共用”的产品——能够应答、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产品。

2.居住区环境景观中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

2.1居住区景观中无障碍设计是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

居住区环境景观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构筑物、景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居民游赏憩息的公共设施。在景观设计的进程中,居住区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残疾人是社会特殊困难的群体,这个群体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求充分参与日常居住区活动,能够获得与正常人一样平等的权利。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截至2006年4月,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占人口总数的6.34%[1]。由此可见,要充分考虑住区残疾人的生活需求,景观的无障碍设计需要确保残疾人等弱势人群行动的自由,使其能平等参与住区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类型居民的需要,关爱弱势人群,构建平等、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居住环境,是我们景观设计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2.2 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景观无障碍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适应能力下降,体力减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导致了阅读、细节辨别障碍;在心理上,渴望回到自然却又无法自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为了消除老年人的不良感受,满足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应该营造一些与自然景观亲密接触的交往空间配套设施的设置,做到交往方面的无障碍,塑造合理的社会交流空间和自然交流空间。

3.当前景观设计师在居住区环境景观无障碍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1交通系统的无障碍性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响到小区居民的出行方便和安全,特别是残疾人、老年人及幼儿的出行方便和安全。因此,要求居住区的道路既要平坦顺畅无高差,又要避免过境车辆穿越小区或组团路,要求达到小区内外要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和避免往返迂回、保障安全的道路网络。

居住区内部道路多为机动车与行人混行,有些道路未设置人行道,盲道的设置欠缺。残疾人使用居住区内部道路频率很高,而且多为步行。因此,居住区内部道路的盲道设置非常必要,设计应从居住区入口开始,与外部市政道路盲道系统相接,内部则成体系,能够通达各单体建筑出入口和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并与之相连。应该特别注意各路口连接的坡化处理,保证无障碍通行,还应注意场地有高差时的坡化连接,强化台阶和坡道并存的场地设计原则。

3.1.1人行道路坡口:

在人车分行的道路交通系统中,人行步道与车行道路交叉路口中,需要设计坡型出口,以形成相对完整的无障碍道路系统。

3.1.2 台阶与坡道并存:

在休闲场地的景观设计中,如因场地需求设置了台阶等改变场地高差的景观元素时,一定相应的增加合理的无障碍坡道设计。

3.2植物配置的无障碍性

3.2.1公共绿地:

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根据不同的规划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其中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各级公共绿地的入口与通路及休息凉亭等设施的平面应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

扶手[2]。

3.2.2宅前绿地:

宅前绿地是最基本的活动空间,与经常在家的居民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老年人对宅前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绿色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构筑物、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以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住区景观;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伏;植物要因地制宜,同时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通行障碍,对老年人和儿童造成伤害。还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乡土优良品种,作为住区景观的骨干树种。绿色植物的配置要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3.3铺装设计的无障碍性

居住区内各场地铺装的设计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材质及做法,但地面统一要求平整、不光滑和不积水,以免造成老年人及残疾人通形的不便。光面花岗岩雨天雪后会很滑,易发生危险,建议减少或者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在铺装地面上。较大规格的自然面花岗岩,由于凹凸高差较大,老年人和儿童易被绊倒和摔伤,建议在车行路面做减速带使用,尽量减少在人们活动的场地和人行道使用的几率。

3.4构筑物设计的无障碍性

3.4.1水景

当前很多的居住区内都会设置水景来增强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的重点景观效果并设置亲水平台等设施来满足人们的亲水性。但水景的深度需要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岸边要设置满足安全规范要求高度的护栏,以免出现人身安全意外事故。

3.4.2设施小品

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如在住区的主要道路适当设置指示牌等,标识出各组团的位置,起到相应的道路引导作用等。

4、结束语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新课题。它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者应充分考虑这部分人的特殊需要,并贯穿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开展对无障碍设计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无障碍设计的水平,从而打造和谐的无障碍社会。使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病人、幼儿等没有任何不便和障碍,从而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  环境景观  景观设计

        0 引言

        居住区环境景观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区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对于提高居住区的人文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还可以使居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下的景观设计多数限于规划设计和重平面规划却忽略景物塑造的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上也存在着片面追求风格形式、重人工轻 自然 ,注重景物单体的形态塑造而忽略景物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形态的塑造与平衡等等问题。

        1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然而由于有关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滞后[1],且开发商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力,再加上大量非专业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的设计人员加入到这一行业,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出现了诸多弊端,导致居住区环境塑造走入一些误区。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1 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 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 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 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 自然 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 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 交通 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 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 艺术 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 发展 。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 文献 :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第14篇

摘 要:居住区绿地是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自然优美的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居住区绿化率要求在30%以上。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动空间,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景观

绿地即种植绿色植物的场地,还包括绿地上的活动场地、风景建筑,小品和步行小径等。居住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绿地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布置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居住区绿地作用

1.丰富生活:绿地是居民户外活动的载体,居住小区绿地中设有为老人、青少年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使居民在住宅附近能进行运动、游戏、散步和休息等活动。

2.美化环境:绿化种植对建筑设施和场地能够起到衬托、显露或遮荫的作用,还可用绿化组织空间,美化居住环境。

3.改善小气候:绿化使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夏季气温,能减低大风的风速。在无风时,由于绿地比建筑地段的气温低,因而产生冷热空气的环流,出现小气候微风。在夏季可以利用绿化引导气流,以增强居住区的通风效果。

4.保护环境卫生:绿化能够净化空气,吸附尘埃和有害气体,阻挡噪声有利于环境卫生。

5.保持坡地的稳定:在起伏的地形和河湖岸边由于植物根系的作用,绿化能防止水土的流失,维护坡岸和地形的稳定。

6.分隔空间:绿地可改善楼栋之间、住宅与户外场地之间、住宅与道路之间的关系。

二、居住区绿地功能与设计

1.公共绿地景观

公共绿地是居住小区绿地系统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及景观和供居民游憩的功能。一般结合小区商业、文化中心布置,这样可以提高游园的利用率。从游憩活动来看,小区游园为居民提供休息、观赏、交往及文娱活动的场所,是社区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之一。按小区规模1万人计算,小区游园面积约10000,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在300―500m之间,步行3至5分钟即可到达。

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要点:①配合总体。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应与小区总体规划密切配合,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并使居住小区公园能妥善地与周围城市园林绿地衔接,尤其要注意居住小区游园与道路绿化的衔接。②位置适当。应尽量方便居民的使用,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绿化基础,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③规模合理。居住小区绿地的用地规模应根据其功能要求来确定,在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使居住小区公共绿地面积占小区全部绿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为宜。④布局紧凑。应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之间既分隔又紧凑,将功能相近的活动布置在一起。⑤利用地形。尽量利用和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及原有植物。

2.小区组团绿地

居住区组团绿地是结合居住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又一级公共绿地,是随着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的变化,其大小、位置和形状相应变化的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供居民尤其是老人与儿童使用方便。其规划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小区组团绿地规划设计要点:①组团绿地应满足邻里居民交往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布置幼儿游戏场和老年人休息场地,设置小沙坑、游戏器具、座椅及凉亭等。②利用植物种植围合空间,树种包括灌木、常绿和落叶乔木,地面除硬地外铺草种花,以美化环境。避免靠近住宅种树过密,会造成底层房间阴暗及通风不良等。③布置在住宅间距内的组团及小块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以保证良好的日照环境,同时要便于设置儿童的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3.宅旁绿地景观

宅旁绿地是居住区绿地中的重要部分,属于居住建筑用地的一部分,是形成居住区良好景观环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宅旁绿地的特点:

①多功能:宅旁绿地与居民的各种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居民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老人、儿童与青少年在这里休息,邻里交往、晾晒衣物、堆放杂物等。宅间庭院绿地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为居民直接提供清新空气和优美、舒适居住条件的重要因素,可防风、防晒、降尘、减噪,改善小气候,调节温湿度及杀菌等。

②宅旁绿地的季节特点:宅旁绿地以绿化为主,绿地率达90%一95%。树木花草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季节特点,使庭院绿地具有浓厚的时空特点,给人们生命与活力。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然景观的要求与日俱增。充分发挥观赏植物的形体美,色彩美、线条美,采用观花、观果、观叶等各种乔灌木、藤木、宿根花卉与草本植物材料,使居民能感受到强烈的季节变化。

③宅旁绿地的多元空间特点:随着住宅建筑的多层化向空间发展,绿化向立体、空中发展,如台阶式、平台式、底层架空式和连廊式住宅建筑的绿化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大大增强了宅旁绿地的空间特性。

④宅间绿地的制约性:住宅庭院绿地的面积、形体,空间性质受地形、住宅间距、住宅组群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当住宅以行列式布局时,绿地为线型空间;当住宅为周边式布置时,绿地为围合空间;当住宅为散点式布置时,绿地为松散空间;当住宅为自由式布置时,庭院绿地为舒展空间;当住宅为混合式布置时,绿地为多样化空间。

宅旁绿地的设计要点:

①在居住区绿地中,住宅庭院绿地分布最广,使用率最高,对居住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的影响也最明显,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周到齐全。

②应结合住宅的类型及平面特点、建筑组合形式、宅前道路等因素进行布置,创造宅旁的庭院绿地景观,区分公共与私人空间领域。

③应体现住宅标准化与环境多样化的统一,依据不同的建筑布局做出宅旁及庭院的绿地规划设计。

④植物的配植应依据地区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居民的爱好以及景观变化的要求。同时也应尽力创造特色。(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getting to the population to city centralism fast development period. I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ome into lif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in construction elements and design concept, put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 and expounds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landscape design. To improv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awareness, make the person is in harmony with nature.

Keyword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7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及设计概念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1.1精神元素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畴的内容,是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是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精神元素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

1.2物质元素

居,神,这些都是通过淀、人文精神,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元素来体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通过对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刺激而感知、体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吴良镛教授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便构成了‘居住环境’。”

1.3自然元素

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在设计中,要强调对这些自然环境资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1.4人工元素

在保护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是指花草树木等自然植物所构成的植物景观。硬质景观是指居住区内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 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 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 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

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要害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 植物配置 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非凡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4 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居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区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