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审计责任的概念分析
1.1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概念分析
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执行特定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后,生成并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对该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个责任,前者往往会导致后者的产生,而后者的强制性处罚会促进审计人员对职业责任的重视和积极履行责任操守。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或漏报的问题,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不公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应用,审计风险虽可以防控但同样难以消除。
1.2 审计责任与审计期望的差距分析
审计责任与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两者的差距是长期性的,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致使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往往过高。社会公众往往认为既然会计报告是经过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了,就应当不存在任何误导性的信息。而在审计实践中,很多原因导致审计人员也无法保证所审计过的会计报表没有任何差错。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不应被认为是被审计课题持续经营及业绩的承诺和保障。
1.3 审计责任界定的复杂性分析
现代审计是对被审计客体内控情况抽样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过样本审查来推断总体特征,然后执行审计程序对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所以未被抽查到的会计资料,是有可能存在舞弊和会计差错的,所以无法保证会计报告绝对的可靠和准确。而审计责任的评价是体现在审计人员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然而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很难判断审计人员是否尽做到了职业谨慎性。所以应当结合具体审计问题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时期对审计责任是否良好履行的标准也不一样。
2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总体上是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大。审计准则的四个方面都涉及了审计风险。如:审计活动的独立性越高,审计工作揭示的问题可能性就越强,审计风险就越低;审计程序越有效,审计人员素质越高,审计风险会被有效降低。审计人员职业操守越高,审计质量就会提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机构出具不当审计报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就越大,审计风险相应地就越高。
因为审计责任代表着社会公众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主体的期望,市场经济中金融行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报告对于经济决策越来越重要。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良好地履行外界对审计业务的期待,出具的审计报告给审计报告使用者造成了损失,那么审计报告使用者必然会对审计主体提出责任追究,进而产生了审计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①现代审计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法律赋予的审计签证权利下进行的,同样地也有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受托审计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审计服务需求就越多,所以审计责任扩展到对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负有提供准确审计报告、维护国家经济和公众利益安全的责任。所以审计人员如果因为失察、违约等原因提供了虚假审计信息,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那么委托人可以依据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应于审计风险中的法律风险。
②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企业间交易日趋繁多和复杂,审计范围也相应大大扩大,不确定会计事项越来越多,也给财务操纵提供了大量空间,而抽样审计对此难以发现的概率随之加大。这些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审计结论与真实情况的偏差概率加大,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真实性所要付的责任照比以往更大,相应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执业风险。
③市场经济的成熟使资本市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使得经济界对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关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被社会所重视,社会公众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也越来越关注,依赖审计报告的机构和民众也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已成为金融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金融市场上的利益团体都会支付费用来聘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降低经济决策风险,一旦在金融市场上因为被审计过的财务信息遭受损失,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团体会采用各种手段从审计人员处索赔。一旦审计失败,审计人员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大,这增加了审计工作的经济风险。
④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济活动特点、内部控制规范程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造成影响,从而给审计风险带来影响。所以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进行全盘评估的原因。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扩大到需要对被审计对象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分析,相应的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会在制定审计费用中加以考虑。
3 基于审计责任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3.1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3.1.1 贯彻有限责任合伙制明确审计责任
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合伙人对合伙债务的责任承担范围限于合伙利益,合伙资产不足偿还合伙人债务时,有限责任合伙制中合伙人是不以个人资产偿还债务的。有限责任合伙制下审计人员不需承担其他审计人员犯下的职业性违规责任,即无过错合伙人不担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责任合伙制强调了对审计违规行为的无限责任,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促使合伙人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另一方面,也对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加以保护,明确了审计人员的执业责任。既有约束也有激励,有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3.1.2 实施审计责任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与审计责任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审计出的违法违纪金额相挂钩的分配制度,要明确完成项目的奖励额,也要明确审计责任相关的罚款额,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业责任心,有利于防控审计风险。
3.2 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的、战略的观念来指导审计流程,强调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因为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经营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
审计人员应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当对重大错报风险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在审计项目小组中要有富有经验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审计人员工作;审计程序制定和选择时,要注意保密,不能被企业管理层所预知。确定完审计方案选择实质性还是综合性之后,审计人员应当认真分析风险的等级,重大错报发生的概率,结合各类经济事务、报表特征、账户余额等要素,来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间和性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抛弃了制度导向审计的“管理层善意”的假设,而要求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不仅要对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审评,还要对管理层的经营道德进行判断,将职业警觉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扩大了审计视野,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系统分析评价纳入审计范畴,寻找潜在风险点,将风险评估时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规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鉴别财务报表的组成并标出重点。接着要分析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
制度导向模式假设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员工,在建立并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当于把防控舞弊差错的责任交由被审计单位。而且也假设企业管理层在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时是诚实的,但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20世纪后半期,企业管理层的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大量的案例表明,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即使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着执行不力造成的内控失效。而且被审计单位也有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内在动机,风险导向审计对制度审计模式的缺点进行了弥补,按照风险高低来配置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经济性。该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中,在固有和控制风险不变的前提下,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呈正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正比,所以如果审计风险期望低,重要性高的话,就应当搜集更多审计证据,扩大实质性测试、追加审计程序等措施。所以在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要评估审计风险期望,以提高审计效益。
3.3 积极使用外部资源控制审计风险
3.3.1 应用审计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审计风险
提取执业风险基金是会计师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有效方式,例如按照年营业额的10%计提职业风险基金,以增强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以防事务所被索赔时不至于陷入财务困境。
3.3.2 应用审计责任保险机制分散审计风险
事务所也可以考虑投保审计风险商业保险,将审计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转移到社会,这样可以减少事务所面临审计责任导致的法律诉讼失败的巨额损失,在西方国家责任保险已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强制保险品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事务所应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减少审计风险的变现损失,这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风险
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审计逐渐进入各大企业,起到了明确企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并对其实施监管的重要作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对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相关审计。
受到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审计制度、审计成本和审计能力的制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着一些风险,总的来说,是指审计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被审计对象造成的判断失误,产生的结果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从而造成某种损失的现象,而出现审计风险的环节范围较广,如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会计资料、人员活动记录等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决策,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水平。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国的审计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企业应相对独立,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联系或冲突,方能保证审计结构的客观公正,而我国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主要是强制性委托,审计机关缺乏相对独立性,造成了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体制缺陷还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对于领导层的监管制度,企业内部领导独断专行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缺乏明确的审计法规作为制约,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对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我国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仅仅单纯的采取抽样审计复合审计等基础方法,通过统计企业账目、证书、会计表格等内容汇总成为审计报告,并在过程中允许一定的风险出现,以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传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
作为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尚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济评估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知识结构单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计结构不准确,导致审计上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审计对象的的审计力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的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控制。对会计控制实行符合性测试,能够使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更加明确,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相应的审计检查风险。对管理控制的评审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领域,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以及控制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而将分线基础审计模式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联系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将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几率,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长,具体工作事项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要求急,因此改进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应将账面审计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相关领导责任人员的实际考察,增加审计线索的来源渠道。制定审计公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与群众的联系,从基层了解情况杜绝相关人员违纪瞒报的情况。其次是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并加以改进,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了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对现行审计程度的价值,找寻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最后是加强审计的结合性,做到查一级联系两级,查内部联系外调,查账目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进行彻底的审查,给予其公证全面的评审结果。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风险;审计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审计工作都无法避免的,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模式下,审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研究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作出了不恰当的审计评价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估风险
检查风险=误受风险+误拒风险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无保留意见的风险是最基本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对审计客体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出具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未能揭示经济责任人重大的未全面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受到有关利益关系人的指控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主要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
首先,经济责任人呈报的履责报告在整体上公允地反映了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而审计人员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的风险。这实际上就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事项判断为错误的事项,也称为误拒风险。在审计事务中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予考虑。因为,审计人员为了避免误拒风险,会扩大审计测试范围,以获取更加充分的审计证据,进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这样,虽然会增加审计成本,并影响审计效率,但不影响审计质量,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误拒风险存在着对审计客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所以审计人员不应忽略此类风险。
其次,经济责任人呈报的履责报告在整体上未公允地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而审计人员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的风险。这实际上是把客观上错误的事项判断为正确的,也称为误受风险。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误受风险,因为它不仅影响审计质量,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
第三,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关键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不仅要审计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情况,而且要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审计评价中,由于受诸如难以确定的经济责任人的目标经济责任、不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不合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有可能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这不仅会涉及到经济责任人的切身利益,并且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后果甚至引起法律诉讼,所以审计评价成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风险是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关键点。
二、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符合审计风险模型的一般规律,基本的表达式表述如下:
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
其中,审计客体风险=履责报告风险
审计主体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
从审计客体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都须通过其呈报的履责报告予以反映,履责报告的编报所运用的方法和原则,是否符合公认性、履责报告的内容是否充分反映所有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重大事项等,不仅关系到履责报告的公允性,还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所以履责报告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
从审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审计人员如果没有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及审计评价标准实施审计,就会对经济责任人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包括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由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其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指履责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审计评价的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履责报告经审计前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指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而审计人员未能发现的风险;评价风险指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发表不当评价的风险。
三、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成因与特征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是复杂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划分为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两个方面。外生性因素是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包括环境因素、审计客体因素等,属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范畴;内生性因素是审计主体引发的风险,包括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因素,属于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的范畴。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具有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如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潜在性和可控性;同时,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其审计风险又具备了不同于审计风险一般特征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和审计风险控制的艰巨性。
第一,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目标指向经济责任人行为本身,经济责任人履行的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其中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履责报告是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目标经济责任的反映。同时,经济责任人往往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所以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与其他导向审计模式相比,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可见,经济责任人层次的多样性、确定目标经济责任的合理性、审计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履责报告表达的公允性等,是形成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特殊原因。
第二,风险控制的艰巨性。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控制有一定的艰巨性。因此,一方面,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审计风险存在区域的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通过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流程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高校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防范审计风险应该是通过审计人员对内生性因素的控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并促进外生性因素的治理和完善。在总体对策上,应当重点完善审计规范体系、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在具体对策上,应该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贯穿于审计流程的全过程。
(一)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总体对策
1.完善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它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包括技术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审计的技术性规范主要指审计准则,审计的社会性规范主要指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为了审计目标的实现,发挥其审计功能,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建立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相适应的审计规范体系,引导审计行为在审计规范所确立的标准体系内进行,并按照审计规范所确立的行为方向不断完善。
2.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没有独立性的审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计。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独立性是实现其目标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必要条件。
审计独立性原则要求审计主体在执行审计或鉴证业务时,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实质上独立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受外界意见左右。形式上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审计人员在第三者看来,是独立于审计授权或委托人的。因此,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重要手段。
3.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业务的政策性强、综合性强,审计对象复杂多样,审计人员应具备够强的胜任能力,即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态度,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对经济责任人的了解和对经济责任人所在特定组织及环境的了解,是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程序,可以为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为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提供重要基础。
了解经济责任人,主要包括经济责任人的诚实与职业道德、胜任能力、管理理念、履责经历等内容;了解经济责任人所在特定组织及其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因素、组织的性质、组织确定经济责任人目标经济责任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组织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考核与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审计人员利用其职业判断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环节或事项,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总而言之,风险评估包括对履责报告层次和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行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指审计人员应针对评估的履责报告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经济责任人行为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审计流程,以致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12).
2.常人兵.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风险与控制[J].四川会计,2003(10).
3.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
4.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2005(6).
关键词:审计风险;评价方法;审计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对审计抱着越来越大的期望,导致审计的责任与风险也不断增大。在新形势之下,实现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与防范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学术界并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为审计风险提供评价方法,导致审计风险在确定的过程中带有非常严重的习惯性。
一、审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并不适当而带来的风险。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并没有实现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另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并未实现公允揭示。
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实现相关证据的收集,从而对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及经济活动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与评价,并且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意见是建立在自身的职业审查与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可能会出现偏离或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换句话讲审计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审计结论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将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利用方遭受严重的损失,而审计人员也必须对相应的后果进行承担,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审计风险的影响要素
审计风险中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同时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三个环节,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关系,其发生的顺序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够完全消除,其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审计人员之间并不存在联系。审计人员只能够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不能够对其进行控制,但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最终造成的后果却可以通过审计程序来对其进行弥补。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密切相关,通过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实现检查风险的有效降低。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审计所处的法律环境是审计风险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审计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承担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出现工作失误,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风险。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这也就增大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审计的难度与风险不断增大。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提高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人们开始重视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希望通过审计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从而实现决策风险的降低,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二)主观原因
首先,审计人员的经验与能力。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发展与审计内的更加广泛,社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可是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意见,形成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职业谨慎态度。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将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完整性,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最后,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一)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
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期望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支持,如图1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在该阶段中,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期望审计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获得,通过评判小组对被审计单位打分。再次,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指的是依据判断矩阵对上一层次的某要素与与之联系的要素的重要性全值进行计算。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含有相当误差,而层次排序在本质上只是表达某种定性概念,没有必要追求高的计算精确度。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期望审计风险进行综合评分。具体的步骤包括:第一,实现对象集、因素集与评语集的确定;第二,实现因素集权重分配的确定;第三,实现综合评价矩形R的建立;第四,通过复合运算实现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出;第五,为评价等级定分值,依据风险的特点可知,如果等级越高风险越低,其所占分值就越低。
(二)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1.固有风险评价方法
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固有风险评价体系实现权重的确定,之后通过模糊评价法为固有风险计算综合分值。固有风险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图2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依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由专家进行评判。再次,利用层次排序法对固有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一致性的检验。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固有风险值。
2.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在实现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的数值计算之后,通过审计风险模型:
总体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实现了总体审计风险的计算之后,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审计工作可以停止;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则审计工作需要继续,同时应该实现抽样力度的增加,直到满足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
总结:
本文依据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的现状及研究,实现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审计风险模型相结合的评价审计风险值的方法,同时依据该方法提出审计工作终止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汪立元,顾晓敏,赵冬冬,梁实. 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上海经济研究,2011,08(76):99-105.
[2] 韩晓晨,李枝霖,蒋浩,叶世宏.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LAD会计师事务所[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3):593-598.
[3] 王会金. 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会计研究,2011,09(58):89-95.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 审计风险 风险因子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员工权益受损和环境污染事件的爆发,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从而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发展,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目前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不具有可比性,存在形式过于单调、报告内容不完整、选择性披露及粉饰等诸多问题,例如双汇发展在连续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除了对涉及具体事件和数据做出修改外,其他的全部照搬,被称为“克隆社会责任报告”,对于轰动一时的“瘦肉精事件”却一字未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效应所引起的社会不经济行为,使得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极大的忧虑。
因此,作为第三方鉴证的社会责任审计应当发挥其作用,消除利益相关者的顾虑,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鉴证活动,目的是凭借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鉴证服务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提供保障,是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与一般审计相比,社会责任审计增加了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相关的风险因素,由此决定了审计业务的高风险性。如何降低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审计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方法等要素的组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为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审计风险控制、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证据收集和审计结论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基础。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从源头上分析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错报,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本文将在现有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与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的风险因子,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二、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内容、定位等尚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但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研究、探讨后提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点有利于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深入系统研究,促进了其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进步。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前辈的思路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引入战略理论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优势逐渐展露出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运用。因此社会责任审计可以借鉴风险导向审计分析方法建立风险模型。建立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是为了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以便审计人员能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但是过于细化的风险因子在具体应用时难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有必要把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后再分类。
(二)影响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导向性很强、范围广、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责任的审计风险。本文将风险因子分为以下五类。
1.企业的行业及其环境(X1)。任何社会责任行为都不能脱离其环境独立存在,宏观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会计政策环境等都影响着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相关,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须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行业环境包括行业污染程度、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等。若被审计单位处于高污染行业,则需要承担更多环保责任,政府的环保要求越高,面临的环境风险就越大。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来粉饰社会责任报告,因此,会计政策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影响很大。审计人员需要对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和评价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2.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结构(X2)。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诚信度越高,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就越高,相应的审计风险就越小。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存心造假、误报,即使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也保持了应该有的职业谨慎、制定并执行了合理的审计程序,也还是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此外,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越复杂,重大错报风险就越大;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时,重大错报风险加大。
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X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是社会责任报告鉴定过程中审计主体所关注的具体审计范围及业务项目的总和,其界定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实施效果。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至少应包括企业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薪酬制度、雇佣关系、环境保护、营销策略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内容复杂,范围广,因而审计风险随之增加。
4.社会责任审计标准(X4)。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具体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规定每一项被审计社会责任活动必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具体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以评判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只有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标、主体、对象、原则、准则进行充分的把握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力度、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标准、质量控制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
5.会计师事务所自身(X5)。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责任活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给社会责任审计带来了高于一般审计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社会责任审计业务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胜任能力,选派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及具备环保、资源、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组成审计小组,必要时应当聘请外单位专家,如环保、法律等方面专家来协助工作以降低审计风险。此外社会责任审计中涉及到一系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要识别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权衡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保证审计质量。
根据以上分析,将风险模型各类影响因素的形成过程绘制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流程图(见下图)。
(三)模型构建
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入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因子,拓展了对审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即:社会责任审计风险CSRAR=外部风险E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 F(X1)×F(X2)×F(X3,X4,X5)。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对审计期望程度越高或者涉及到巨大公众利益时,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就会越大,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就越低;对外部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对风险因子分析来评估该风险,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随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业务本身风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风险因子的评价来计量和评估该风险,也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而检查风险属于可控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执行合理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技术手段等方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模型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计算评估风险水平。
三、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在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时,审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了解社会责任行为所处的环境、评估重要性水平、识别社会责任审计中的特殊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尽可能地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应贯穿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始终。
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不仅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在组建审计小组时,要注意人员知识结构,增强审计岗位分工的合理性。第二,审计人员要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基本状况等,以便把握重点工作的方向,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第三,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价时,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
其次,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发现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第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时进行登记处理,以防止资料丢失带来审计风险。第二,调查取证时,要对碰到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追踪审查,避免遗漏了重要证据,以求能对被审查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手段,并考虑所获取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充分性。
最后,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发表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的最终工作结果。为了降低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其所审计的事项做出评价。第二,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意见应当经过审计项目小组集体讨论得出。第三,为更有效地把关审计工作的质量,应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分别由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专职人员复核。
四、结语
社会责任审计具有复杂性和潜在性的特征,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从某一个因素的情况出发评估社会责任活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影响社会责任行为的各种风险因素作出综合评价。不仅要关注眼前的、有规律可循的风险,还要特别关注潜在的审计风险,以提高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洪涛,张正勇.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9).
关键字:电力审计风险成因 危害规避 防范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审计监督已深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成为规范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经济警察”,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近年我国也出现了不少的审计诉讼案件,如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及海南的“琼民源”事件,以及在证券市场中出现“银广厦”特大造假案,“三九医药”的虚假会计信息等事件,人们对个别的“经济警察”的讨伐声也时有所闻,审计已面临“诉讼爆炸”年代,所有这些都向整个审计行业,包括社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等敲响了警钟,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的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新阶段,如何降低审计风险,规避与防范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审计风险成为现代审计人员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种类与形成的原因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的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那种风险。在审计的实践中,根据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审计环境)形成的审计风险和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两种。
(一)电力行业外部因素(即审计环境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有:
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导致的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经济行为均要有法可依。但目前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方面的法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导致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然辅以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而这些主观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取决于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经验,就会存在判断失误而产生审计风险的危险。例如:对某第三产业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公司有不少临商发票是雇用民工做土建工程的,而国家法律和电力行业的规章制度现在又没明文规定某类工程中民工费占多大比例,这些临商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只能由审计人员靠经验去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客体的复杂化,经济业务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也给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例如:对某一电力行业内部集团公司的审计,它既有集团公司与外面各单位的经济往来业务,又有相关联的下属各单位的各项关联业务,错综复杂,给审计带来一定难度,一旦取证不足,判断失误,就会形成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诚信度差,故意阻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有意提供一些不真实、不完整、虚假的经济信息资料,加上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越来越高明,使审计人员无法深入细致地审计,造成认定不全面、不客观,审计结论不真实而形成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例如:某一单位为了私设“小金库”,制造一些虚假的工程项目,列支一些并非真实的材料费与人工费支出来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对这一类虚假的信息资料的审计,一旦认定不准,形成审计结论失误就会存在审计风险。
4.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本单位保护主义、小集团的干扰,不能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对违纪违规问题不让上报,或避重就轻,不能依法处理而形成审计风险。电力行业内审设在企业内部,“饭票”“党票”等在单位领导手中,个别单位的内审部门无法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有相当多的县级市的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根本就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在政工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领导不让报的违纪行为,审计也只能避重就轻,使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无法避免。
5.由于本单位领导或上级单位安排审计任务繁重,工作量太大,情况复杂,难度大,要求高而又无法过细地深入调查研究,影响到审计的质量。特别是对电力行业内部单位领导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果项目时间过短,应涉及到的审计领域却无暇顾及,容易因遗漏而产生内部审计风险。
6.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由于国际国内所普遍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上也允许审计风险的存在。例如:为了降低审计成本,审计时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与分析性复核方法,必然导致审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审计误差,形成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
(二)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有:
1.由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取证不充分,证明力不强,而形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因取证不足、过程不清、引用法律不当、审计资源利用不充分而妄自下审计结论,或者在审计过程中,不加分析地套用被审计单位的自我陈述、自我检查、自我报告、年终工作总结等,未加复检、分析、判断就引用,直接作为审计证据,从而造成审计结论错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审计规范,没有按审计程序来开展审计工作而造成判断失误,形成审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方案不周全、组织实施不衔接,使审计内容遗漏,或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样本量过小,或只有样本数量,不求样本质量,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而形成的审计检查型风险。
3.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作为审计实施的主体,经验与能力有限也会形成审计风险。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例如:在某一项目的审计中,由于对被审计单位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认识不深,专业技能不强,对复杂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而存在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强,从而形成控制型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否则,审计风险会趁虚而入,影响审计质量。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如遇有一些错综复杂的业务,发现有异乎寻常的现象,要一查到底,不能毫无责任心地放弃不理,或毫无风险意识,懒得加以分析判断,造成审计失误。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多种多样。要控制审计风险,不但要对已发生的审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限制,更主要的是如何去避免、消除、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风险未发生之前就进行规避与防范。
二、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内部因素是主动的,外部因素是被动的。要规避与防范这些审计风险,就必须关注对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引导、改造和转化,使其成为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积极因素。
(一)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对由于国家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滞后而形成的审计风险。除了国家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外,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对一些复杂而又无法可依的事项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取证,作出科学的判断,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以避免审计风险。例如:对某工程项目审计中,对出现的民工费等临商发票,作为外审部门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取证,以判断发票的真实性;内审部门则应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分析本工程的各项成本及工程量的关系,判断民工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这样才能避免审计风险,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2.对于由于审计客体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等原因,而使审计难度增加,可能造成的审计风险,也要从主观因素上寻找突破口。在审计的前期阶段,就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对各所属单位与外界之间及各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各类型业务进行分析,论证要足够,判断要准确,论据要充分,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被审计单位干扰审计工作,诚信度差,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资料,加之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日趋隐蔽,要规避与防范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就一定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对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资料、坏帐、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失、帐外费用或其他一切经济资料必须合法、合理、真实、完整,谁违反承诺谁负责任,分清责任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4.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干扰,对审查出的问题不让上报或强硬要求避重就轻的,应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控制,应建立与完善审计项目负责制、审计业务复检制、审计质量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哪一环节哪一位负责人不让报出审计结果或要求避重就轻的,就由哪一环节的负责人签署意见及签名,分清责任,避免审计风险。
5.对于由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安排审计项目过多,工作量大,难度深,要求过高,无法过细地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对有关审计项目进行分类,注意抓住重点,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在进行审计时环环紧扣,抓好审计计划控制、审计作业控制,审计取证控制、审计报告的控制等工作。在充分权衡审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抽样审计方法,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6.对于由于国际及国内普遍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以节约审计成本,使成本与风险均衡而形成审计风险,这些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减少风险,如:可以任用一些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判断能力强的审计人员负责审计项目,既节省审计成本,又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二)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1.对于因为审计人员取证不足,证明力不强而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取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鉴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质量的好坏,结论的可靠与否,取决了审计论证的数量与质量。取证时应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与充分性,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按照审计规范、审计程序进行工作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应从主观上抓起,要求审计人员抓好自身建设,多学习理论知识及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按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层层过关,环环紧扣,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3.由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工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审计,对难度大的经济事项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而造成的审计风险,就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文化,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部门应配备一些高质素的专业人才,并定期地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后续教育,以增加知识面,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4.对于由于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而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则应从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教育着手。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核心。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只有全体审计人员有强烈的控制风险的欲望,搞好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做到“五个不能:本职工作不能在我手里出现差错,领导交办的事情不能在我手里延误,办理的文件不能在我这里出现积压,基层来办事的同志不能在我这里受到冷落,公司的形象不能因我受到损害。” 审计风险才能成为可控风险,才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多样化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逐一剖析其规避与防范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具体运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1、是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PDCA循环法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将质量控制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往复。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此法将制定审计计划、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取证,形成审计结论等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增加审计深度,在循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抓好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是借助现代化办公手段降低审计风险。现代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已很普遍,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财务等部门的网络系统留存审计接口,借助网络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监督,随时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既省时又科学,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也可以将有关单位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重点审计的对象及内容,获取各个管理系统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审计。以后要运用审计软件,逐步实行联网审计,做到“即时审计”,“网上审计”,既提高效率又减少人为的失误,以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还比如,王广明、沈辉在《试论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会计研究》,)年第)期)一文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这一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其中的诉讼风险是指“已审会计报表中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存在审计主体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或漏报,从而导致审计主体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一定义及该文中对审计风险操作概念的定义均把损失界定为“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认为“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都不具有重要性”,虽然说明了损失“既指由法庭判决被动承担法律责任从而遭受损失,也指审计方主动承担责任而私下和解的损失”,但这样的损失不包括政府监督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作出的违纪处理给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等其他与法律诉讼无关的损失。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因执行验资业务涉及诉讼外,因执行其他审计业务而成为被告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在诉讼中主要的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这样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很小,即诉讼风险接近于零。但是,有很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财政部门、证监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处罚,也因此在经济和名誉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增加的风险因素应具有稍为广泛的内涵,增加非法律诉讼因素的影响,即承担责任风险,这样才有利于对检查风险的控制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还有很多种观点,本文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执行审计业务中,由于发表的审计意见恰当与否的不确定,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这一定义中,风险主体是“审计主体”,即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原因是“发表的审计意见恰当与否的不确定”;而风险后果也就是“遭受损失”,它包括被法院判决承担的法律责任,仲裁和在庭外和解中形成的赔偿,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的处罚,声誉遭受损害等各种损失。审计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对审计主体而言,其带来的损失主要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包括诉讼判决、仲裁或协商的赔偿和监管部门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导致的有形资产的减少,支付的诉讼费用,为处理索赔或争执而付出的协商费用等。而间接损失主要是获利能力损失,主要包括事务所被撤销或暂停执业、取消或暂停特许业务资格等处罚,以及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声誉的影响等,虽然不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却使事务所的获利能力被强制消灭或降低,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必须考虑。下文将就基于本文审计风险定义下的审计风险要素、审计风险模型及审计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二、审计风险要素及模型分析审计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不能够准确计量其大小,但审计风险的水平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审计项目上是有大小之分的。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根据个人的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行估计。具体工作中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终极审计风险进行估测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即分别对审计风险要素进行分析,估测其大小,然后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计算得出终极审计风险的大小。笔者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承担责任风险等四个要素,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承担责任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在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条件下,因承担此项责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很多论著中都已述及,不再赘述,下面介绍一下承担责任风险。我们知道审计主体承担责任既包括在法律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也包括受到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部门和证监会等管理机构的处罚,还包括在协商中答应赔偿等各种情况,而并不仅仅是因诉讼失败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也是承担责任风险与诉讼风险的主要区别所在。由于即使审计主体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不适当,也有可能不被审计报告使用人发现,审计主体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报告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或者说带来的承担责任损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将承担责任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要素。对承担责任风险的估测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的可能性钟希余: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及其在审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虽然经营失败不等于审计失败,但在审计主体存在不当行为情况下,会引起相关管理机构的重视,在调查经营失败的原因的同时,会发现审计失败。因此,如果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大、已陷入困境或出现可能导致偿债困难甚至破产的其他情况,则此项目的承担责任风险应评估为高。(二)审计报告使用人的多少被审计单位的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的审计报告使用人数量越多,就有越多的人关注审计意见,同时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就越容易被发现和被追究责任。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审计面临的承担责任风险要大于对非上市公司进行审计。
(三)审计的法律环境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越健全,审计主体的承担责任风险越高,例如自年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以后的两年间,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例多达%余例。而到目前为止,除验资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涉及诉讼的很少,主要是因为相关的法制不健全,法院难以受理此类案件,特别是要求民事赔偿的诉讼。随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相应法律制度的健全,审计人员所面临的承担责任风险会越来越大。审计风险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由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审计职业界和审计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审计风险模型,期望能把风险要素归入到一个模型中。前已述及,在不同的审计风险定义下,审计风险模型也有所不同。在多种模型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年的第)号审计准则说明书(),)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一模型已被大多数审计职业团体所接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也有“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上述审计风险模型是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相适应的,但与本文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不相适应,在本文提出的审计风险定义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承担责任风险这一模型在),中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承担责任风险这一风险要素,其理由已在前面述及。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前已述及,有必要将承担责任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要素,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应该考虑承担责任风险,进行审计风险控制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承担责任风险。审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下文将分析这三个阶段中应该如何结合承担责任风险来进行风险控制。
(一)审计计划阶段、充分考虑承担责任风险,确定被审计单位。承担责任风险应该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一个基本概念,注册会计师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该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并且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的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层的品格和声誉;二是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和诉讼纠纷;三是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尤其是在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较好、执业质量高的情况下,做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决定应更加慎重;四是有无特殊要求,例如完成审计的时间限制等。/、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审计收费标准。审计收费的多少是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收费过高,会使一些效益不高的企业很难享受到审计的专门服务;收费过低,又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审计职业,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无法承受该职业的商业风险,最终造成审计服务短缺。为此,恰当地与被审计单位商定审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以及付费方式与时间,是审计计划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考虑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成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和环境的复杂程度,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大小,选派合适审计人员,这是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手段。审计小组成员应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以及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有会计问题。另外,选派注册会计师时需要考虑审计小组的凝聚力、内部氛围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注册会计师的数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合理分工搭配。、考虑审计风险,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和抽样规模。根据检查风险的大小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审计的时间和审计抽样的规模。一般认为,审计证据充分,检查风险小,审计时间可短些,抽样规模可小些;反之,则相反。
(二)审计实施阶段、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行为的权威性标准。我国当前审计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计主体不能严格遵守准则,存在着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或“一味地生搬硬套独立审计准则中的条款,机械地‘走程序———收集证据’了事,从表面看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的程序都执行了,但实质上执行的程序与审计目标不相关”等许多问题。严格遵守准则的要求执业,需要审计人员从实质上理解和执行准则、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和职业谨慎、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样就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当审计主体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和控告时,也可以以此证明自身不存在过失和欺诈行为,免受损失。"、合理确定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是指最容易使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交易、事项或迹象。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相关资料应包括名称、表现形式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应实施的审计程序、已有案例、相关的最新法规等项内容。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并将相关资料传达到全体审计人员,可以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在实质性测试中予以重点检查甚至进行详查,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误或舞弊,降低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设置主要根据事务所自身的审计经验和教训,因为这些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符合本事务所和相对应的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另外还应根据媒体介绍的案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筛选,对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补充,以吸取同行的教训。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务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审计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和增减已设置的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注重审计证据的取得。对客户进行审计查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取得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时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取得审计证据上。对什么事情都要言之有“证”,尽量少发表推理性意见,要以取得确凿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制作的“原始凭证”。而原始凭证的证明效力如何取决于记录底稿的规范程度和记录内容是否完备。完备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有利于审计报告的归纳总结,而且有利于发生诉讼时进行辩护。审计人员应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心里明白,而在事后写报告时又不敢肯定,这样即使勉强地发表了审计意见,也很容易出现承担责任风险。
(三)审计报告阶段、绝不签发与事实不符的报告。有的客户为达到某种目的,示意甚至威胁、利诱注册会计师,要求出具不符合事实的报告,对这样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坚决拒绝,而不能见利忘义,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也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语言表达要严谨。审计报告不仅要条理清楚,简练畅达,关键还要措辞准确。对审计无误的事项要准确地表达清楚,对没有审计的事项不要发表意见,对已经查证但依据不足的事项应予以说明。、对所出具的报告的监督检查。审计报告在报出前,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指定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对该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包括委托协议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复查。对报告中发表的审计意见要逐条和审计证据核对,把握报告发出前的最后一关,杜绝发出有风险的报告。
(四)从事务所全局来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业务要由审计人员来操作,风险控制的方法也需要人去实施,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提高,降低审计风险就无从谈起。事务所应从招收员工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水准、专业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勤勉尽责,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的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事务所只有避免因赔偿和支付罚金能力不足而导致破产,才能生存下去。
还比如,王广明、沈辉在《试论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会计研究》,)年第)期)一文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这一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其中的诉讼风险是指“已审会计报表中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存在审计主体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或漏报,从而导致审计主体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一定义及该文中对审计风险操作概念的定义均把损失界定为“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认为“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损失都不具有重要性”,虽然说明了损失“既指由法庭判决被动承担法律责任从而遭受损失,也指审计方主动承担责任而私下和解的损失”,但这样的损失不包括政府监督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作出的违纪处理给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等其他与法律诉讼无关的损失。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制度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因执行验资业务涉及诉讼外,因执行其他审计业务而成为被告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在诉讼中主要的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这样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很小,即诉讼风险接近于零。但是,有很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财政部门、证监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处罚,也因此在经济和名誉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增加的风险因素应具有稍为广泛的内涵,增加非法律诉讼因素的影响,即承担责任风险,这样才有利于对检查风险的控制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还有很多种观点,本文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执行审计业务中,由于发表的审计意见恰当与否的不确定,导致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这一定义中,风险主体是“审计主体”,即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原因是“发表的审计意见恰当与否的不确定”;而风险后果也就是“遭受损失”,它包括被法院判决承担的法律责任,仲裁和在庭外和解中形成的赔偿,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的处罚,声誉遭受损害等各种损失。审计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对审计主体而言,其带来的损失主要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包括诉讼判决、仲裁或协商的赔偿和监管部门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导致的有形资产的减少,支付的诉讼费用,为处理索赔或争执而付出的协商费用等。而间接损失主要是获利能力损失,主要包括事务所被撤销或暂停执业、取消或暂停特许业务资格等处罚,以及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声誉的影响等,虽然不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却使事务所的获利能力被强制消灭或降低,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必须考虑。下文将就基于本文审计风险定义下的审计风险要素、审计风险模型及审计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二、审计风险要素及模型分析审计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不能够准确计量其大小,但审计风险的水平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审计项目上是有大小之分的。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根据个人的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的大小进行估计。具体工作中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终极审计风险进行估测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即分别对审计风险要素进行分析,估测其大小,然后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计算得出终极审计风险的大小。笔者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承担责任风险等四个要素,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承担责任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在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的条件下,因承担此项责任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很多论著中都已述及,不再赘述,下面介绍一下承担责任风险。我们知道审计主体承担责任既包括在法律诉讼中被判决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也包括受到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部门和证监会等管理机构的处罚,还包括在协商中答应赔偿等各种情况,而并不仅仅是因诉讼失败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也是承担责任风险与诉讼风险的主要区别所在。由于即使审计主体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不适当,也有可能不被审计报告使用人发现,审计主体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报告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或者说带来的承担责任损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将承担责任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要素。对承担责任风险的估测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的可能性钟希余: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及其在审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虽然经营失败不等于审计失败,但在审计主体存在不当行为情况下,会引起相关管理机构的重视,在调查经营失败的原因的同时,会发现审计失败。因此,如果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大、已陷入困境或出现可能导致偿债困难甚至破产的其他情况,则此项目的承担责任风险应评估为高。
(二)审计报告使用人的多少被审计单位的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的审计报告使用人数量越多,就有越多的人关注审计意见,同时审计主体的不当行为就越容易被发现和被追究责任。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审计面临的承担责任风险要大于对非上市公司进行审计。
(三)审计的法律环境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越健全,审计主体的承担责任风险越高,例如自年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以后的两年间,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例多达余例。而到目前为止,除验资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涉及诉讼的很少,主要是因为相关的法制不健全,法院难以受理此类案件,特别是要求民事赔偿的诉讼。随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相应法律制度的健全,审计人员所面临的承担责任风险会越来越大。审计风险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由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审计职业界和审计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审计风险模型,期望能把风险要素归入到一个模型中。前已述及,在不同的审计风险定义下,审计风险模型也有所不同。在多种模型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年的第)号审计准则说明书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一模型已被大多数审计职业团体所接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也有“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阐述,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上述审计风险模型是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相适应的,但与本文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不相适应,在本文提出的审计风险定义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承担责任风险这一模型在),中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承担责任风险这一风险要素,其理由已在前面述及。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前已述及,有必要将承担责任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要素,在分析审计风险时应该考虑承担责任风险,进行审计风险控制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承担责任风险。审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下文将分析这三个阶段中应该如何结合承担责任风险来进行风险控制。
(一)审计计划阶段、充分考虑承担责任风险,确定被审计单位。承担责任风险应该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一个基本概念,注册会计师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该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并且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的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层的品格和声誉;二是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和诉讼纠纷;三是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尤其是在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较好、执业质量高的情况下,做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决定应更加慎重;四是有无特殊要求,例如完成审计的时间限制等。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审计收费标准。审计收费的多少是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收费过高,会使一些效益不高的企业很难享受到审计的专门服务;收费过低,又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审计职业,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无法承受该职业的商业风险,最终造成审计服务短缺。为此,恰当地与被审计单位商定审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以及付费方式与时间,是审计计划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考虑审计风险,确定审计成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和环境的复杂程度,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大小,选派合适审计人员,这是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手段。审计小组成员应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以及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有会计问题。另外,选派注册会计师时需要考虑审计小组的凝聚力、内部氛围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注册会计师的数量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合理分工搭配。、考虑审计风险,确定审计的性质、时间和抽样规模。根据检查风险的大小和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审计的时间和审计抽样的规模。一般认为,审计证据充分,检查风险小,审计时间可短些,抽样规模可小些;反之,则相反。
(二)审计实施阶段、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行为的权威性标准。我国当前审计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计主体不能严格遵守准则,存在着遗漏重要的审计程序,或“一味地生搬硬套独立审计准则中的条款,机械地‘走程序———收集证据’了事,从表面看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的程序都执行了,但实质上执行的程序与审计目标不相关”等许多问题。严格遵守准则的要求执业,需要审计人员从实质上理解和执行准则、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和职业谨慎、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样就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当审计主体受到不公正的指责和控告时,也可以以此证明自身不存在过失和欺诈行为,免受损失。合理确定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是指最容易使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交易、事项或迹象。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相关资料应包括名称、表现形式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应实施的审计程序、已有案例、相关的最新法规等项内容。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并将相关资料传达到全体审计人员,可以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在实质性测试中予以重点检查甚至进行详查,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误或舞弊,降低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设置主要根据事务所自身的审计经验和教训,因为这些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符合本事务所和相对应的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另外还应根据媒体介绍的案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筛选,对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补充,以吸取同行的教训。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务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审计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和增减已设置的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注重审计证据的取得。对客户进行审计查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取得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时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取得审计证据上。对什么事情都要言之有“证”,尽量少发表推理性意见,要以取得确凿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制作的“原始凭证”。而原始凭证的证明效力如何取决于记录底稿的规范程度和记录内容是否完备。完备的审计工作底稿不仅有利于审计报告的归纳总结,而且有利于发生诉讼时进行辩护。审计人员应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心里明白,而在事后写报告时又不敢肯定,这样即使勉强地发表了审计意见,也很容易出现承担责任风险。
(三)审计报告阶段、绝不签发与事实不符的报告。有的客户为达到某种目的,示意甚至威胁、利诱注册会计师,要求出具不符合事实的报告,对这样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坚决拒绝,而不能见利忘义,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也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语言表达要严谨。审计报告不仅要条理清楚,简练畅达,关键还要措辞准确。对审计无误的事项要准确地表达清楚,对没有审计的事项不要发表意见,对已经查证但依据不足的事项应予以说明。、对所出具的报告的监督检查。审计报告在报出前,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指定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经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对该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包括委托协议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复查。对报告中发表的审计意见要逐条和审计证据核对,把握报告发出前的最后一关,杜绝发出有风险的报告。
(四)从事务所全局来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业务要由审计人员来操作,风险控制的方法也需要人去实施,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提高,降低审计风险就无从谈起。事务所应从招收员工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水准、专业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勤勉尽责,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的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事务所只有避免因赔偿和支付罚金能力不足而导致破产,才能生存下去。
摘 要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高风险,该社会责任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独立的审计行业越发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连续发生的重大诉讼案件中,许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被牵涉到经济案件中。因此分析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加强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刻不容缓。
关键词 审计风险 内部防范 内部控制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成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负责,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从总体上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抽样技术的局限等。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由某些客观原因,或注册会计师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注会故意所为,注会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义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注册会计师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注会因某种私利故意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对审计风险的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必担心害怕审计风险,虽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只要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仍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
二、事务所内部的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是执行审计工作的机构,所以每个事务所都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控制审计风险的机制。对审计工作来说,审计风险的防范涉及审计的各个阶段,因此,应将审计风险控制于各项具体审计工作中。
(一)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
客户虽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但选择风险过大的企业可能导致事务所身败名裂。故在承接客户的时候应先做好资信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结构可以初步评估固有的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与管理当局的诚信度,以及外界对会计报表的依赖程度等,并据此确定审计风险的大概水平。如果确定的检查风险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就应及时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签订业务约定书用于明确审计单位和客户各自的责任,为双方检查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提供依据:它还有助于防范审计风险,一旦进入法律诉讼程序,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据此减轻责任。接受客户后,事务所就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情况,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注册会计师去完成任务。这里说的胜任能力包括:审计技术水平,对审计职业的关注度和审计的独立性等。选派的审计人员应该分成小组,在其组长的带领下分别开展工作,且要明确每个人员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
(二)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
开始审计工作以前,最好与客户签订书面承诺,一方面保证客户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另一方面保证审计单位的工作客观,公正。
风险三要素同时作用于审计风险,所以要对分别对他们进行考量。
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独立于注册会计师之外的,所以只能对其进行评估。对于这两种风险,可以从五方面确定,即: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摊,列报。而这些项目是由管理当局认定的,注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对其进行判断,判断它们各自以及整体的公允性。当然这一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即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都会影响固有的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的评估,所以对这个环节的处理要特别小心谨慎。
(三)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
注册会计师一定要认真复核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若此二者包含重大问题,并严重影响会计报告的公允性。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应该按规定程序对工作底稿进行严格的三级复核,通过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及主任会计师对工作底稿进行层层把关,力求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审计意见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人员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审计的基础上,根据会计报告的公允性恰当的发表审计意见。而会计报告是判断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设计人员编写和出具审计报告时,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规定的形式,结构和内容,并按编制要求进行编制。审计人员应谨慎对待审计报告的起草和签发,以较好的防范审计风险。
(四)审计后的风险防范
审计报告后审计人员若发现公布已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应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讨论如何处理,要求其重编会计报表或考虑修改审计报告,以减轻审计责任,进行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在新的国际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被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综合风险,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消失,因而,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有效的审计,经过有效的审计程序,去抑制、降低或控制审计风险。第二,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它也是一种潜在风险。第三,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就会计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招惹官司。就被审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公众、广大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第四,可控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措施
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市场经济中成本效益原则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可能给审计人员带来经济上和名誉上的损失。这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从宏观上,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二是在各个审计组织内部,也要采取措施确保上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是要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
(二)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管理和控制。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工作任务所做出的统一安排。它是对审计工作的行动方针、目标任务、内容重点、完成措施、时间及步骤事先所进行的具体安排。一经确定,对审计工作就具有指导性和控制的作用。因此,要降低审计风险,必须事前作好合理而详细、有效的审计计划,使以后的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增加以后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为以后收集足够而有效的审计证据提供依据。
(三)认真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审计方案,是顺利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它是为安排审计作业,由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审计作业要点、步骤、方法、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等,审计方案是检查、考核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力量安排,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在对审计的内容和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度、方法、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使审计人员有所遵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减少失察的可能性,也便于分清责任。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批准,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
(四)建立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建立和完善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三级复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三级复核虽然都是复核,但不同层次的复核在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复核重点都不同,只有把握住各自的特点,才能发挥好三级复核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五)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无论是审计机关还是审计人员都应该保持执业谨慎的态度,谨慎的原则是审计机关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执业谨慎,审计机关就失去了质量的保证。
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一是要谨慎选择被审单位。二是要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与委托单位签订业务委托书。一旦涉及法律诉讼可减少口舌之争,预防和控制风险。审计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业务、风险评估、制定计划、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复核工作底稿、出具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六)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适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对客户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对客户的审计风险从会计报表层次、账户层次和会计分录层次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分录、账户和报表三个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控制,可对报表整体的审计风险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从而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
(七)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
履行严格的审计程序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每做一项审计程序都应该作好工作底稿记录,一是为以后复核提供依据,二是避免以后万一被诉讼,有据可查,减轻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同时,审计机关对整个审计过程应该实行监督,确保审计程序按步骤顺序进行。
(八)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做到超然独立、正直客观、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遵守法律、保守机密,就可以减少失察舞弊的机会,降低审计风险,维护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九)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
审计的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方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否正确、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率,影响到审计意见和结论的正确性。特别是一些现代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更是十分明显,但也可能会增大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审计方法,减少主观性,规范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内容、定位等尚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但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研究、探讨后提出多层次、多角度的观点有利于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深入系统研究,促进了其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进步。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前辈的思路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引入战略理论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其优势逐渐展露出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运用。因此社会责任审计可以借鉴风险导向审计分析方法建立风险模型。建立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是为了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以便审计人员能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但是过于细化的风险因子在具体应用时难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有必要把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后再分类。
(二)影响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导向性很强、范围广、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责任的审计风险。本文将风险因子分为以下五类。1.企业的行业及其环境(X1)。任何社会责任行为都不能脱离其环境独立存在,宏观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会计政策环境等都影响着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相关,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须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行业环境包括行业污染程度、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等。若被审计单位处于高污染行业,则需要承担更多环保责任,政府的环保要求越高,面临的环境风险就越大。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来粉饰社会责任报告,因此,会计政策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影响很大。审计人员需要对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和评价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2.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结构(X2)。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诚信度越高,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就越高,相应的审计风险就越小。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存心造假、误报,即使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也保持了应该有的职业谨慎、制定并执行了合理的审计程序,也还是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此外,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越复杂,重大错报风险就越大;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时,重大错报风险加大。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X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是社会责任报告鉴定过程中审计主体所关注的具体审计范围及业务项目的总和,其界定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实施效果。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至少应包括企业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薪酬制度、雇佣关系、环境保护、营销策略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内容复杂,范围广,因而审计风险随之增加。4.社会责任审计标准(X4)。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具体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规定每一项被审计社会责任活动必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具体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以评判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只有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标、主体、对象、原则、准则进行充分的把握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力度、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标准、质量控制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5.会计师事务所自身(X5)。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责任活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给社会责任审计带来了高于一般审计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社会责任审计业务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胜任能力,选派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及具备环保、资源、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组成审计小组,必要时应当聘请外单位专家,如环保、法律等方面专家来协助工作以降低审计风险。此外社会责任审计中涉及到一系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审计人员要识别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权衡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保证审计质量。根据以上分析,将风险模型各类影响因素的形成过程绘制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流程图(见下图)。
(三)模型构建
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引入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因子,拓展了对审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即:社会责任审计风险CSRAR=外部风险E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F(X1)×F(X2)×F(X3,X4,X5)。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对审计期望程度越高或者涉及到巨大公众利益时,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就会越大,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就越低;对外部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对风险因子分析来评估该风险,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随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业务本身风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风险因子的评价来计量和评估该风险,也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而检查风险属于可控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执行合理的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技术手段等方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模型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量化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计算评估风险水平。
二、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在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时,审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了解社会责任行为所处的环境、评估重要性水平、识别社会责任审计中的特殊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从而尽可能地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应贯穿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始终。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不仅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在组建审计小组时,要注意人员知识结构,增强审计岗位分工的合理性。第二,审计人员要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基本状况等,以便把握重点工作的方向,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第三,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价时,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其次,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记录审计发现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第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时进行登记处理,以防止资料丢失带来审计风险。第二,调查取证时,要对碰到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追踪审查,避免遗漏了重要证据,以求能对被审查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手段,并考虑所获取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充分性。最后,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发表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的最终工作结果。为了降低风险,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其所审计的事项做出评价。第二,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意见应当经过审计项目小组集体讨论得出。第三,为更有效地把关审计工作的质量,应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分别由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专职人员复核。
三、结语
关键词:消防部队;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审计风险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报表时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后发表的不恰当审核意见的可能性。那么结合消防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就是指消防部队审计机关与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后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报告,从而导致审计人员或者机关要承担相关责任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国内都是非常少的,因此现如今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所担负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审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确保财务会计资料具有真实性,避免被审计企业或单位偷税漏税,随着审计风险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
一、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现代审计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客观性,抽样审计是我国使用非常普遍的审计方法,抽样审计就是抽取样品进行审计之后从而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样的审计方式常常会存在一些误差,数据并不是十分的准确,虽然可以把误差控制到最小,但是却很难消除。
(二)普遍性
消防部队的审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内部控制、数字遗漏、财务状况、抽样审计、外部经济影响等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因素,并且每一个风险都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因此审计过程中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三)潜在性
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基本因素即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出现而要承担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了错误审计结论但是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审计责任,那么审计风险就处在一个潜伏期,因此审计风险是存在潜在性的。
(四)可控性
虽然消防部队审计风险在审计的每个过程中都有体现,但是我们不必害怕,因为审计风险还有一个特性,即可控性,只要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意识到风险的危害性,了解到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然后采取合适的措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就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被审计单位影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固有风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影响固有风险的根本原因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和会计人员工作是否规范。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那么就不能使会计人员的工作变得具有规范性。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具有真实性,那么将会导致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固有风险的发生。审计的控制风险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情况影响,内部监督是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职能,主要作用就是使控制风险处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控制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内控制度或者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那么控制风险就会增加,反之则可以减少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具有独立性,因此与固有风险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二)法律环境对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消防部队也不例外。消防部队的审计有利于消防部队对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促进部队规范化建设。现阶段我国为了完善法律制度,新出台了一些与审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审计工作,因此使得会计的不确认性增加,随之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造成了审计工作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
(三)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没有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因此挑选合适的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审计对个人专业能力及党性、道德、职业修养都是非常高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充分的审计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如果不具有这两点的话,那么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可能很难发现问题从而造成判断失误。现我国消防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稀少、专业力量配备不足,相对较易导致审计风险出现。
三、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完善健全消防部队相关制度,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
消防部队内部的基本情况和内控情况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防部队内部应该建立健全会计和审计制度,并且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一步规范,降低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国家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完成,现阶段我国审计工作某些具体方面普遍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政府需要根据审计的实际进行过程制定和审计工作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审计工作顺利地进行,并且有利于提高消防部队审计内部的监督和服务,使审计程序变得更加规范。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消防部队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风险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出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选择审计人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满足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观念在审计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观念强的话,那么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结语
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影响消防部队审计风险的因素,并且对防范审计风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作者:冯文菁 单位: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敏.部队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探析[J].经济师,2011,(8):187.
[2]刘志强.关于消防部队财务监督审计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4,(3):141-142.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师职业界(如 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 concept of 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 audit 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 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Konrath,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盛洪,1995)。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65A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May,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Mautz &Sharaf,1965),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的广泛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Staub,1942)。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现代市场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阿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范围的扩大。
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包括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1887),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法庭判决明确表示: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尔德,(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在美国,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就成了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贝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 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due Professional acre)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导向; 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111-02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及有关经济活动负有的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权力监督和制约功能(刘家义,2012)。经济责任审计意见恰当与否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以及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和选拔任用等。有效地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发挥的关键前提。借鉴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目的、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与财务报表审计有诸多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层次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了对审计事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审计风险或者说审计判断风险外,还包括审计结果运用导致的政治、社会等风险,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包括审计判断风险和审计结果运用延伸风险,这就使防范与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意义更为凸显。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容的多样性。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传统其他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需要在审计事项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界定。领导干部责任界定不当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仍是一个难点。相关规定操作性不强,现实情况也比较复杂,更需要借助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不仅包括鉴证风险,还包括责任界定风险。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两者对“重要性”概念的运用不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是指没有发现重大错报的风险,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查处领导干部权力误用滥用事项,因为权力的运行需要安全合规有效,错误或舞弊没有重大与否的区分。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现代审计的抽样审计技术等一般性的审计风险原因外,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转型时期,是我国政体国体及其权力运行性状下的特殊产物,是权力安全运行自律和自控的机制设计,是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实践总结的制度完善,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在审计内容上主要围绕权力运行,即以权力运行为主线进行的审计评价,区别于以资金为主线的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以认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为内容的财务报表审计。权力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是在特定环境下权力人作出的应激行为,由于决策场景难以复原、决策所具有的主观心理过程、认知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导致对于权力运行的合规有效性判断存在错误风险。
二是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着眼于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权力运行为主线展开,围绕权力运行确定审计内容、收集审计证据、作出审计判断以及进行责任认定。权力运行的合规有效评价涉及大量的非财务事项审查评价,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强调的是财务事项审查评价,对非财务信息等专业要求尚未建立标准或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由此导致审计人员在专业判断时会面临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风险。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规定了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单位运营管理如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以及领导干部自身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审计内容复杂,审计范围广泛。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时间较短,而审计对象或审计业务时间跨度可能很大,这种特殊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较为广泛,既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领导权力,还包括企业行业运行、业务管理等。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内容
将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思想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审计准备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目的是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风险评估的审计程序包括观察、询问、分析性程序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要着重从权力运行舞弊机会、权力运行舞弊压力和领导干部个体特征等角度分析评估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违规无效率风险。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分析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国家宏观环境、企业行业发展体制机制等中观因素以及领导干部个体认知因素,性格、压力因素等。风险评估信息来源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职能职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被审计单位发展战略规划等。风险评估中,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人动情况、完成各项业绩考核指标情况,在对权力安全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确定重点业务领域,即风险高发领域。实务中,风险评估还要从权力运行安全有效的角度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职责、内部控制健全、“三重一大”等。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落实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等。现场管理是影响审计实施阶段工作效率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审计现场管理是审计执行主体为规范审计外勤作业、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目的而形成的一整套控制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对审计现场工作的组织、审计资源的分配、现场信息的沟通协调、进度掌控等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易茜,2007)。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现场管理,有效地组织协调审计工作、明确任务分工、科学规划、团队中审计人员的良好协作、畅通的信息反馈与沟通、审计组长正确的战略决策等能够提高现场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有效的现场管理,还要求按时完成项目进度。项目实施中,审计组将审计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内容分解为若干细项,同时将核定的工作日分解量化到每一项工作,并确定对应的审计人员,制定审计项目现场工作进度表,通过现场工作进度表开展针对性管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要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调配和管理。通过与外聘人员签订审计责任承诺书,对有关廉政、保密责任等明确告知,加强对外聘人员的业务复核,有效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涉及对领导干部、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等的信息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转为现实风险的重要证据。在审计终结阶段,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沟通工作,要贯彻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审计证据整理、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要充分考虑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审计判断的合理谨慎性、责任评价的合法合理性。
不当的责任评价与认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风险源。要克服传统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评价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缺陷,树立责任评价风险意识,在重事实、重标准、谨慎评价等基本要求基础上,敢担当,负责任,主动评价,通过责任认定,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功能。同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如采用故障树、作业价值链等责任认定方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必须要以审计证据为支持,客观公正地评价,特别是要注意对领导干部的成绩评价与审计发现问题的逻辑一致性。审计报告的审理审核工作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重视报告审理,由第三方专人审理,建立审理责任追究制等,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对于审计发现的线索、问题等审计小组要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及时沟通交流,对于审计权限不能够查实的问题,要通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司法部门等开展审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力云.中国特色政府审计的模式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11(10).
[2]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3] 秦荣生.审计风险探源:信息不对称[J].审计研究,2005(5):6-10.
关键词:审计;风险;因素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案件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导致会计报表需要进行重新的表述,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出现破产的情况,损害雇员及投资者的利益。审计风险指的是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审计人员的错误、失误等给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在审计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在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审计委托人的要求、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同时也需要对自身利益进行考虑。如果对发表的审计结果具有较大的把握,则可以接受较低的审计风险,反之则要接受较大的审计风险。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本质进行分析,指出审计风险的成因应该从审计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依据影响范围对审计分析进行划分,其主要包括单个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与审计职业整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风险两种类型,两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区别。
审计风险具体来讲,指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审计报告错误或失误,对企业或者相关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受到企业或者相关者的指控或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如果审计风险较低,则证明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中所包含的判断与意见具有较大的把握。审计风险只要是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为了对报表使用者及审计人员的利益进行保护,审计风险当然是越低越好,但是也需要对报表使用者的利益与审计委托人的审计质量要求进行考虑与结合。
二、审计风险的客观影响因素
审计风险的客观影响因素指的是审计活动中审计结论形成过程或审计结论中,审计人员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之下出现错误或误差而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
(一)审计风险的法律环境影响因素
法律法规是审计活动的基础,审计活动都必须将法律作为依据。从本质上来讲,审计活动属于法律行为。因此,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法律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计职业不仅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承担着向财务受托人客观审查、如实报告的责任,同时也承担着为财务受托人公平评价、解脱经济责任的义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断拓展,除政府部门外还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等。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这就导致原本应该依法进行的审计活动变得无法可依,可能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出现错误或误差,最终形成审计风险。第三,当前,我国审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繁杂,同时又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审计人员很难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全面、准确的掌握,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可能出现错误或误差,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审计对象影响因素
首先,审计对象不断复杂化,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对象也不断拓展,而且审计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当前,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将所有的差错与舞弊现象都揭示出来,同时能够持续地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评价,从而确保企业财务处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审计相关信息不确定性的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加,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逐渐增加。例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生产与发展,必须要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其交易也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业务数量的增加,会计核算中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多,同时这些记录不当的行为容易被企业其他大量的信息所覆盖,在审计中不易被发现,称为企业审计中的安全隐患。这些情况都给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导致审计结论出现错误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
其次,在利益驱使之下,审计对象出现故意造假的行为,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存在直接的影响。趋利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趋利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动力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恶劣行为出现。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审计对象会出现故意造假的行为,而且造假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隐蔽与恶劣,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让审计人员防不胜防。此外,审计人员责任心与经验较差,在审计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或失误,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最后,审计人员在审计对象的腐蚀之下相互勾结,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种腐败的现象并未得到根除。在这种背景之下,审计人员在审计对象的腐蚀之下,容易出现相互勾结的情况,导致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失误,最终形成审计风险。这一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可能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三)审计风险的社会依赖性影响因素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出现审计结论方面的错误或失误,将会形成审计风险,对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带来损失,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审计人员也可能因为这些错误而被追究相应的行政、经济或者法律方面的责任。如果在审计结果出现失误或错误之后不追求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那么审计风险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就不存在了。这可能会促使部分审计人员对法律条文视而不见,做出很多有损企业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不当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产产权更加清晰、经济责任更加明确、利害关系也更加紧密,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失误,将会给审计主体带来一定的损失,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依赖程度的增加,审计人员出现审计错误之后不被追究相关责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导致审计风险不断增大。
例如,证券市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逐渐涌现出来,更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与重视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已经审计完成的财务报表。政府、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等人群都开始关注与重视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失误,被发现的几率也越高,其被追究相关责任的可能性也越高。
三、审计风险的主观影响因素
审计风险的客观影响因素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外因,而审计风险的主观影响因素才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内因。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导致审计风险的形成,因此审计风险的主观影响因素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原因。只有在内因的前提之下,外因才能够实现作用的发挥,因此审计风险的主观影响因素更为重要。
审计风险的主观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审计工作属于技术性的工作之一,在工作的过程中较为复杂,对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市场竞争逐渐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去。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工作责任心,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普遍不高,工作责任心较差,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最终形成审计风险。例如,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较差,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足,在工作的过程中带有私利性,面对利益的驱使,在审计对象的腐蚀与拉拢之下很容易相互勾结,出现共同造假的情况,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形成审计风险,给企业也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具备工作责任心,将会导致审计工作缺乏严谨性,容易出现错误与失误,最终导致审计风险的形成。例如财政部针对华源制药造假案进行会计信息真实度检查的工作中,超过半年的财务审计所得到的结果只在内部公布。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已经发现了华源制药存在的重大舞弊现象,但是却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并不进行披露,究其原因是审计人员与华源制药集团之间相互勾结,对重大舞弊现象存在包庇行为,最终导致审计风险的形成。
(二)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经验不足
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社会活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审计人员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审计技能等,同时要具有较为敏感的分析能力与准确的判断能力,这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如果审计人员在能力与经验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将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容易出现审计结论错误或误差,最终导致审计风险的形成。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的审计结论错误与失误都是由于审计人员能力与经验不足而造成的。由此可见,审计经验同审计能力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只有掌握全面的基础专业技能,通过不断的工作加深经验,才能对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进行感知和预测,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扼杀,或者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三)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与程序不完善
首先,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未遵循审计工作原则。审计工作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对程序化的要求也较强,如果不遵循审计工作原则,将会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审计工作不规范、取证不合法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审计内容出现遗漏的情况。如果审计工作方案不完善,将会导致审计出现覆盖间隙、遗漏等问题。如果审计工作组织过程中存在衔接问题,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应该进行审查的审计事项被遗漏,导致审计工作缺乏深度。如果忽视会计报表中的异常项目,将会对资产质量评价、运营等评价的准确度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次,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不合理。随着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当局欺诈案件发生的数量也在增加,而且造假的手段更加高明与隐蔽。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才能够及时地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出现的错报、漏报等问题进行发现与披露,从而实现对会计风险有效的规避,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当前,风险导向审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依旧采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将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作为审计取证的重要依赖,通过对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的审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典型的事后统计。
最后,审计取证的可靠性不足。审计取证的可靠性及取证的证明力对审计风险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审计取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计要素不全面、取证过程不清楚;第二,审计取证所采用的法规并不恰当;第三,重视基本证据,忽视了辅助证据的作用;第三,忽视了签证前审计证据的内部审核与签证后的签证意见分析。尤其是签证意见,被审单位在表达异议的过程中形式并不统一,存在着含糊其辞的情况,如果审计人员不留意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不能及时纠正的情况,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第四,审计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并不恰当,很多审计资源在未经过判断、分析与复核的情况下被直接运用。
总结:
审计风险及审计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对审计的效率存在着影响,另一方面对审计的质量存在着影响,而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又直接关乎审计人员的切实利益与声誉。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规律进行分析,在确保审计质量的条件下,科学地确定审计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促进审计效果与审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维护企业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树立注册会计师的良好形象,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菁婉,周萍.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煤炭企业环境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研究――以安徽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11(08):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