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点范文

语文教学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点

第1篇

一、认真备好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与积极性。我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花费较大的力气用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每一课都要有一定针对性。另外,我们知道,学生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往往精力还没有集中到课堂上,思维还沉浸在课间和同学们玩耍游戏的情境中。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会安排适当的课前导语,设定一定的情境,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然后一步一步引出课文主题。有这样一个过渡,学生们就会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听课特别认真。

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备课充分,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要想上课效果好,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使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自学、违反纪律时,我们教师的情绪不应该爱到影响,更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不带情绪上课,认真研究方法,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其中困难,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尝试了以下几种办法。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采用一种能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天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我有意识地把“我”对棉花姑娘的关爱,对燕子、啄木鸟、青蛙等小动物无力治好棉花姑娘的病流露出的遗憾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去理解课文蕴涵的人文性、常识性,最后,请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以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之间的对话为载体表演出来。这样,本文的人文性、常识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孩子接受了。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画家乡》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课文中涛涛、平平、京京等的家乡插图,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对他们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单从课文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家乡的画法还是茫然的。然后,针对我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请学生说说他们来自哪里;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家乡的风光特色;最后,让他们把心中的家乡画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了成败。的确是这样,有不少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如人意,并不是他们智力不如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差,或者是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为了少让这种现象出现,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首先是做人的习惯,教学生要懂礼貌、要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其次是生活习惯,自已的事自己做,在家要适当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等。再次是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经常查工具书、学会搜集资料、看课外书等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俗话说,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是以阅读为主的科目,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光凭课堂教学,光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大语文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倡导学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了解皮毛,也有可能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对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而言,在做这类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我倡导学生,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多多涉猎百科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而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任务外,还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如给学生增加背诵《必背古诗七十首》《三字经》等古典文学知识,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语文素材和写作的材料。

五、认真做好帮教工作

对学生的帮教工作,本人一直在认真地做,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找差距,鼓励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跟大多数同学一同进步。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内心比较敏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教唆和批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教学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适时予以赞扬和鼓励。对于学困生,我也耐心教导,并安排优生和差生共同讨论学习问题,使差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到良好的学习方法,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学困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成绩提高会更加明显。

六、认真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第2篇

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从05年安师大毕业后,我来到了三十八中学任教,这里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带着年轻的梦想和追求,我成了两个班孩子的语文老师。转眼,5年过去了。由最初的忐忑没底,到现在的从容应对,我从老教师们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技术,自己也多多去看书研读,总结点滴的经验。欣慰的是,我的两个班不管是毕业的那届还是现在的这届,成绩一直都是同层次中的前列。现在,把我点滴的教学经验简单罗列一下,渴望交流中有所提升

一、认真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得体会 fanwen.chazidian.com)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我尝试着以下的方法:

1,用新颖的导入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我从生活中抢劫需被判刑引入到英法联军抢劫却召开庆功会,调动学生情感上的痛恨。还有上《行道树》我用田震《好大一棵树》的音乐导入,学生在音乐的轻松氛围中走进文本。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用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

教学课堂上感受到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僵化呆板、默默无闻、做模范听众。他们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再不阴暗冰冷。课堂上充满着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3用积极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对于有些同学,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然后站起来读给全班听。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演讲比赛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几个同学自选对手,朗读PK一下,全班学生点评。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还有,我会定期给一个题目,自选美文,小组推选人员,组组之间对抗,有时是一组四人共同演绎,和其他组比赛。有时是邀请其他班的到我们班来参加对抗。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我班的整体朗诵水平在同年级可谓是首屈一指。每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或朗诵比赛,我班都几乎是名列前茅。

五、加强

第3篇

一、拼音教学趣味化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它又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第一站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和组成的音节。

1.用好语境歌

教材每课都有较为生动的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拼音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编语境歌,在语境歌中巧妙地编入声母和韵母的读音,化解读音难的问题。

在拼音的书写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书写占错行的现象,我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四线三格称为“楼房”,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称为一、二、三“楼”,学生觉得又有趣又好记。此时的他们书写格外的认真、细心,大大减少了拼音占错行的现象,而且书写都很清楚、规范、整齐。

2.做游戏学拼音

新课程倡导,课程教学要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此我常将学生带到“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选风筝找秘密”的游戏,在“ang、eng、ing、ong”一课的学习中,结合课本中放风筝的情景图,在音乐中我带着学生去拼音乐园游,即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样子的风筝,其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和音节,然后让学生选风筝,让选到风筝的学生,说说风筝的样子和后面的秘密,并请拿到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学生,分别起立,说出读它们时的要点,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拾级而上,温故而知新。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做一做、画一画,拼音字母记得牢

在“b、p”的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得出“b、p”的发音特点。学生拿着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发现“b”发音时气流较弱,纸条微动;“p”发音时气流强,纸条被吹动。通过亲身实践得出“b、p”发音的不同,学生将这结论牢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养成其通过动手动脑,对比得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观察“b、p”的形有何不同时,学生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墙的蜗牛,还像升国旗前的准备;而“p”像把国旗升到了空中,也像电风扇,说着学生来到了黑板前,画出蜗牛爬墙、升国旗、电风扇的字母画,这样一说一画,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激起了学生识字母、辨形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创新、想象的能力,学生们很快便将“b、p”的声、形分得清清楚楚,记得牢牢固固。

4.多媒体教学做助手

在拼音教学的巩固课上,我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使学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朋友”,激活他们的兴奋点,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ai、ei、ui”的巩固学习,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喜欢的卡通娃娃,让学生用拼音字母来给卡通娃娃命名,并帮助卡通娃娃打招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将所学内容富于熟练的语言环境中,有了生动的课件显示,学生兴趣始终很高。

将拼音教学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活动体现,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识字教学生活化

学会了拼音为学生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识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生字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联想形象、比较联系、猜谜、表演动作、生字加减法、串“冰糖葫芦”等寓学于乐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其识字率。

1.激发识字兴趣

教新课标版语文课本,在拼音教学中就融入生字的认读,这些生字大多为象形字,很多学生已认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有关中国汉字的演变,并及时进行板书,同学们看了觉得非常惊讶,祖国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再加上入学以来每天五分钟的讲故事,更是激发了他们要认字、多认字的兴趣,此时展开识字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注重点滴积累

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了与课堂识字教学形成互补,我更为注重识字活动与生活的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识字。如在班级黑板右侧开辟了“天天认”专栏,着重将学生在每天识字活动中的难认字,用彩色粉笔板书出来,使学生随时都能认一认、记一记,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

3.利用身边资源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识字的资源,教室的张贴栏、课程表、小学生守则、板报、学生的姓名、都是学生认字的好素材。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带着学生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能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第4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教育的对象――中职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许多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要靠语文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水平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以文本为工具

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一些环节,把德育巧妙地溶于品德学习之中。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如,《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毕淑敏、《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他们都是大家熟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曾接触过他们的有关文章。于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来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活”――以活动为载体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灵活,不拘一格,积极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实施德育。

事实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因势利导呢?例如,教学《雷雨》时,我们可以开展影视欣赏活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举办故事会,教学《卖白菜》可以开展改编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深”――以质疑为阶梯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要彻底改变灌输式的德育观念。要让德育内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一步步向思想的深层次拓展。例如,王蒙的《善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篇章教学都可以让学生在发问中确立做人的准则,把握人性美的丰富内涵。

四、“实”――以写作为纽带

要将德育落到实处,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求,我们可以在写作时进一步强化。(1)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避免假大空式的口号文章出现。(2)选择社会热点、焦点,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弃恶扬善。(3)发挥榜样素材的“灯塔”引导作用,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心中的那盏灯真正明亮起来。

第5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⑤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因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

(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五、抓关键、抓重点

第6篇

多年来,我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了点滴经验。

1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⑤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2.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因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3.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3.2,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

3.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

4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5抓关键、抓重点

第7篇

近些年,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似乎变得很有人气,但是仔细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点评,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进而导致点评不给力、意义上的缺失等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点评不给力的原因

(一)缺乏体验过程

随着高效课堂的建设,学生的课堂参与越来越受到关注,激励性的点评越来越多,因此,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或参与了活动后,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点评:“真棒”、“你很聪明”,有时,老师会竖起大拇指,甚至全班还会响起掌声。从外表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也显得很热闹,但是这样的课堂点评,并不是针对学生具体的语文学习和感悟过程而开展的,这样的点评缺乏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过程,所以,这不能算是教学点评,只能算是形式上的鼓励。这样的点评,也许不是语文课堂上独有的,是所有的课堂点评都会出现的现象。的确,我们也确实需要这样的点评。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点评,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渐渐淡下去。

(二)缺少文本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有这样的问题设计:“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答道:“我觉得元方并没有失礼。因为友人失约不守信用,不反省还出言不逊,没有礼貌。”有的回答:“我觉得元方没有教养。友人已经赔礼道歉了,他不仅不接受道歉,不给别人台阶,还直接摔门而去,没有素质。”对于这样的答案,有的教师可能也只是微微一笑,鼓励说:“说得很好!”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很常态。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考的大环境下,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多样性,这本没错,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识上的差异,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评价。就上述问题而言,如果不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盲目地鼓励,看似是对学生的尊重,实则是对学生回答的无视。不仅是对文本和作者本意的误解,更会对学生分析事物、辨别是非等产生不良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点评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点评的有效性,让点评更加给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点评策略

虽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评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衔接语言,点评却不可忽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种课堂教学点评的思路。

(一)引导式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是时常需要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因为语文教学的知识点相对琐碎,因此,需要用思路的“线”引导着课堂教学。所谓引导点评,就是用语言直接把话题引入教学内容,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绪。

教授冰心《谈生命》一文时,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思路分析,由于这篇文章是哲理性散文,通篇都采用了比喻。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梳理,领会比喻这种写法,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生命是什么?这是个哲学命题。而生命像什么?这是个文学命题。在本文中冰心老人用文学笔调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引入“生命是什么”的比喻中去。

(二)过渡式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模块传授是很常见的,为了使课堂教学连贯和完整,需要对模块进行衔接,这就需要过渡式点评。

教授《石壕吏》一文时,在讲解了“听妇前致词”的内容后,要着重探究故事背后隐藏的背景,探究“为什么”。可以就此进行过渡式点评:老妇人的“致词”是差人逼出来的吗?这就自然将学生的思绪转入对时代背景的探讨: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二是当时的形势所迫。这样过渡式的点评,既提出了思考的问题方向,又将前后知识模块紧密衔接在一起。

(三)总结式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总结,有的就某个问题即时总结,有的在教授结束时总结。不论哪种总结,都是对知识规律性的积累,便于学生学习的升华。

教授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有一道拓展题:“生命像什么?”有的学生说:生命像鲜花;有的说:生命像白纸;有的说:生命像车票,不努力就会错过……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同时也在点评:生命像一条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有喜怒哀乐;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地燃烧……这样,既能在总结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利用点评传递情感倾向。

(四)迁移式点评

这种点评是随机式的,在课堂教学到某个知识点时,发现这个知识点对解决日常教学某个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此时可以顺势借用对教学中知识点的点评进行迁移,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授《香菱学诗》一文时,香菱学写的三首诗反映了她学写诗歌的进步:第一首诗——用语幼稚直露,缺乏真情和新意;第二首诗——词语陈旧,有些牵强和离题;第三首诗——典雅含蓄,有真情实感。说到诗歌的情感,笔者就自然想到日常同学们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于是就顺势点评到:作诗要做到诗中有我,要为写情而写诗,而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老师想问大家,我们平时写文章有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没有抓住个性体验,有没有在文中融入自我的情感?这样的迁移式点评可谓事半功倍。

(五)留白式点评

不是所有的点评都需要语言,不是所有的点评文字越多越好,有一种点评是无声的,正如国画中的“留白”一样,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汲取这样的“留白”,让学生在想象或联想中进行自我感悟。

教授《台阶》一文时,在认识了父亲的勤劳和谦卑,了解了父亲的执着和渴望后,笔者播放了歌曲——《父亲》,并提醒同学们思考:“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应该说,这样的“留白”不需要更多的言语,只需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空间。“留白”的歌声中,同学们会很自然地回想起《台阶》一文中那个淳朴却充满梦想的父亲,也会自然回忆起自己父亲的艰辛形象,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没有言语,却达到了点评的效果。

三、语文课堂教学点评注意点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在这点上关注的比较多,提倡学生参与,但是若要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点评异彩纷呈,就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这里的预设是指为学生预设互动交流的机会,搭建课堂评价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有效、精彩。

(一)关注价值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发散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似乎成了很多开放式题目的“参考答案”,这样似乎就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了,似乎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没有束缚了。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高尚境界的主阵地,弄不好就容易荒废。

教授《斑羚飞渡》一文,在探讨老斑羚的行为价值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老斑羚的做法真伟大;有的说:老斑羚的做法太愚蠢,完全可以不牺牲自己。虽然这样的答案是学生们发散思维的表现,但是这里的价值导向是需要纠正的。这时候就可以将老斑羚的救子行为与日常父母对我们的保护行为联系起来,自然就能让大家明白:老斑羚的行为实际上是保护种族、保护后代的伟大的献身行为。

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感悟时,需要挖掘领悟课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并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显得灵感迸发,诗意盎然。

(二)捕捉突发生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预设的,自然教学点评也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的生成如果老师消极应付不点评,会导致课堂的无序和无趣,反之如果抓得好,可以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教授《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笔者刚说到:“我”的两只黄狗,在“我”学习的时候,它们会形影不离地陪伴“我”,有时还会发出响亮的叫声。这时教室中有位学生模拟书上发出“汪汪”的狗叫声,顿时全班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知道自己闯祸了,正等着挨批呢。此时教师如果不批评,而是这样引导学生:刚才的“狗叫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童年生活?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快乐。”这样,在偶发的事件中,师生们一同体会了作者的“第一本书”也包含了“童年的快乐”这份情感,这样的效果,完全得益于课堂上的偶发生成。

第8篇

一、在运用中感受词语教学的温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鲜活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如一位老师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该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和同情,与文本的情感强烈共鸣,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在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有这么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不住地点头。”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

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

生:曹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

生:曹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这位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

三、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第9篇

关键字:小学;语文;写字教学;背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至今,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其悠久的发展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形体不断地趋于变化――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每一种汉字形体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甚为牢固,但其写字水平、写字能力却是一塌糊涂。具体表现为坐姿和姿势不正确,违反笔顺规则(俗话说倒插笔画),远远达不到整洁、规范、端正、美观的要求,使用毛笔书写的效果更差;还有字形方面的错误,一旦形成,很难改正。例如:把“分”,的上半部分写成“人”,把“绿”的右下部分写成“水”等,不一而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背景

面临教育教学的新形势,素质教育业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作为承传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就写字教学在其所有学段目标中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学段:“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新审视写字教学的好处:其一,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搞好写字教学既能使学生提高写字的水平和能力,又能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其二,教好、学好汉字,继承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其三,对学生的习惯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大有裨益。

二、做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分析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中初步给学生介绍汉字悠久的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讲述我国古今著名书法家的故事,如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教子书法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古今名家的书画作品等;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写字资料,九年义务教育山东省六年制《写字》字帖就是一份极具使用价值、用来得心应手的好材料,我总是引导学生先用心看,再认真描,然后一笔一画地临写,最后潜心练习;对字写得好的、进步大的同学大加赞扬,并不时举办优秀作品展览,从而引领学生由愿写、乐写到写好、写美。

(二)使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汉字是音、形、义构成的统一体。要想学好汉字,必须读准音,理解义,掌握形,而“形”又包含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即:一是把字写正确;二是把字写规范、美观,形款整齐,格式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教学的难点,很值得同好们研究、探讨。

要想把汉字写正确,就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部首占位和变化等。

(1)注意笔画和笔画的位置变化,如“口”和“田”(口的笔画变化),“办”和“为”(力的笔画变化),“庆”和“厌”。(“、”的位置变化)

(2)注意笔画长短的变化,如“未”和“末”,“土”和“士”。

(3)注意构字部首的变化,如“苦”和“若”。

(4)注意字的形体区别,如“日”和“曰”。

(5)注意字的结构,如“临”和“监”。

(6)注意独体字做合体字偏旁时笔画和形体的变化。如“足”做左右结构的偏旁时变窄长,且第六笔和第七笔均有变化,撇变成竖,捺变成提,做左右结构的形旁时,则原样不变。

(7)注意特殊字的演变过程,如“冒”上边为什么不能写成“日”,因为它是由“曰”演变而来的。

要想把汉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那就要坐姿、执笔正确,特别要在运笔方法和间架结构上下功夫,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1)坐姿端正,不仅有利于把汉字写好,而且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生握笔的姿势要做到规范正确,即:右手执笔,笔杆向右、里稍有倾斜(30°--50°为宜),上部贴在虎口上,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的下端,距离笔尖一寸,食指稍前,拇指稍后,拇、食指弯曲呈“O”;中指在下面托住笔杆。

(3)运笔的方法是写好字的重(难)点。要教会学生掌握起笔、行笔、收笔时用力大小,笔的行向、快慢、轻重、转、折、停、顿等。尤其是低年级,每一个基本笔画,每一个字都要手把手地教。

(4)掌握部首占位比例、间架结构,是把汉字写端正、美观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从而使学生知道笔画与笔画之间,部首与部首之间如何穿插、搭配才能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5)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地态度,养成时时严格要求,处处把字写好的习惯,做到写字“用眼、用手、用心”。

(三)正确认识、处理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关系

识字教学中有写字的任务,也有指导学习把字写好的责任;写字教学主要教学生如何把已学过的字写端正、美观,同时也有巩固识字教学成果的职责。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环节,起到以写促识、巩固识字的作用。这样不仅能起到强化字形、巩固识字的作用,而且完成了写作教学的任务。具体做法是: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分析部件间比例结构,找关键笔画,给字定位二,找主笔,实写。在指导写的训练中,我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记部件、记主笔、记笔顺,然后按要求自己练写,达到把字写端正、美观的要求。

另外,要使写字教学真正地贯彻落实,要使小学生写好汉字,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不断指导,反复训练。师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写好汉字,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也绝不是一名写字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所完成的,必须年级与年级之间,写字课与写字课之间,写字、语文与其他学科间要紧密配合。营造出以写字、语文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齐教共导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和能力数管齐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燕芬.用心敲开写字教学的大门[J].文教资料.2012(16)

[2]杜秀梅.如何进行小学低段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2)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盘点;学会积累;灵活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从四年级开始增加了“词语盘点”这个训练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个单元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回顾,便于巩固积累。“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数量很多,例如,四年级上册就有433个,其中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以往的“词语表”编排在教材最后部分,更多的是为了检查复习。“词语盘点”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落实“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但是,“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关于“词语盘点”训练,教学参考书上没有提出教学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个词语都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当教学到语文园地的时候,“词语盘点”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一块可有可无的内容。有的教师对“词语盘点”板块或置之不理,或直接当成课外作业一读了事,致使“词语盘点”形同虚设;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写一下,多读、多抄几遍,机械操作,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部分学生对其中的一些词语仍然只知其意,不会运用,并没有完全起到“盘点”之功效。再看语文教研活动、赛课活动、展示活动、专题报告会中阅读课的教学,作文教学铺天盖地,“词语盘点”教学难觅踪影。“词语盘点”教学成了一块无人注目,无人打磨欣赏的石头。

如何才能把“词语盘点”板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呢?

一、回归文本,与文本对话

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应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材中课文的语言锤炼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的,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

1.联系课文,盘清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优美,如果仅仅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学习和积累来看,优秀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词语盘点”中罗列了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编者认为重要的词语。教师设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结合该单元课文中的生词对“词语盘点”进行全盘梳理,发现难点,并将其归纳出来,作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归纳出的重点、难点设计为每一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还原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去。学生将自己清楚的词语标清课文序号,联想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也就是,在哪篇课文中的哪一个情节中出现了这个词语。不清楚的就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直到认清方位,将每一个词语清清楚楚地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在一起,这就做到了词语盘清。

2.朗读背诵,积累词语

只是盘清,还记忆不深,要让这个词语真正在学生的大脑中扎根,还必须让词语的意义、韵味、情感、形象等在学生的心灵和大脑中内化。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词语学习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品析鉴赏,深化理解

在品析鉴赏中理解积累词语,就是强调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要防止学生出现浅尝辄止的问题。揣摩比较是词语学习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许多画龙点睛的词语,在学生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在品析中深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减、换、调等形式引导学生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挖掘其蕴涵的意义。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品析鉴赏,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记住了这些好词佳句,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提高了语言能力。

二、立足文本,拓展积累

在每一个“词语盘点”里,词语的集中出现必然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存在着学习的“秘密”。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秘密”的能力,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隐藏着的“秘密”,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运用直觉思维,亲自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学习状态必然更佳,从而使“盘点”具有最佳的效果。

实际上,拓展积累往往是与自主发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稍加引导,学生的思路就会迅速打开。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像这样的词语,你们掌握了多少?”学生会根据词语的规律展开兴致勃勃的拓展,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表达。但拓展积累如果仅停留在集体交流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充当倾听者,于是我常常会在学生集体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展开个别“盘点”。我喜欢对学生说:“有这类特点的词语,你一共积累了几个呢?让我们自己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说出来。”此时,每一个学生都成了真正的参与者。他们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盘点”,满脸兴奋。最后,我给“盘点”出较多词语的学生打上一颗五角星,学生深受鼓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的积累,又怎会拥有语言的海洋?就让我们在“词语盘点”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积累,让“盘点”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超越文本,学会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前者是“消极语言”,后者是“积极语言”。很多时候,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基本理解学过的词语,而很难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将其上升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积累本身只是手段,学会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即使学生都能记住“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若不能灵活运用,教学就不可能真正有效。为促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教师应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尝试运用。教“词语盘点”时,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5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刚开始,学生只是简单地把词语串联起来,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有主题地、有情节地写出一段精彩的话来。

四、搭造平台,内化提高

要提高“词语盘点”的教学效益,教师不仅要明确任务、充分重视,还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机械枯燥的集中教学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1.游戏激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如能适当地将“词语盘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便能顺应学生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分释放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益。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词语擂台赛”,“智力大闯关”“逛词语超市”等活动,学生始终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如,上课刚开始,就打出生动的课件――画面加文字“词语超市,欢迎光临”,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中,读“商品”名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让他们当导购员给顾客提醒,就是提醒哪些词语的读音须注意;让学生整体巩固词语之后,给“商品”分类,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找出错别字并订正);最后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整节课以“词语超市”的形式进行趣味包装,其中一个个有趣的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持久。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自己的内驱力,去学习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达到自觉实践语言的积累,学会恰当地运用。

2.归类识记,变匆匆过场为精心润物

归类识记压缩了信息量,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提取知识,让他们记得多、记得快。言语图式中的“相似块”都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并相互关联。“类”的积淀越丰厚,系统程度越高,学生对言语材料的吸纳也就越快,其语言感悟能力也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信息组块(相似块)的储量及其概括程度。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的积累训练。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如此的描述,虽没有我们时下所倡导的“人文性”的光芒,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领孩子走进语文,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见,小学阶段词语教学多么重要。

作为词语的“集中营”――“词语盘点”教学更应该明确盘点之道。

参考文献:

[1]李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点滴谈.湖南教育[J],2002(6).

[2]朱文君,张祖庆.词语教学艺术赏析.小学语文教师[J],2006(6).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11篇

【关键词】点拨教学法;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应用

教师成功点拨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语文点拨教学法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构建形成,在90年代走向深化成熟。21世纪是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开拓发展完善时期。一代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点拨教学法的探索道路上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精华。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渗透点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基本知识和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本文拟从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基本途径和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尝试性地探究和讨论。

一、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基本途径

1.点拨学习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解决疑难的原动力。教育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我们能做的是百分之百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先生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一个人的积极状态和积极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鼓舞者和推动者。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拨时首先要点拨的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的学生们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了,尤其是写议论文。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兴趣的点拨。教师可以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练习议论文的写作,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内容的范围稍加放松,支持学生们多议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主题。学生们愿意议论自己喜爱的事物,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议论文的写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不再惧怕议论文的写作,成为写作的小主人,提升了写作水平和语文成绩。

2.点拨学习方法,激起自主学习

古人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语文教师循规蹈矩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容易的,但是创造性的将学习语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知识我们教学的起点,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们能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们最终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充分感受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是因为,学生们一旦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的方法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知识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中学各学科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比如我们可以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嫁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另外,除了教师可以讲学习方法直接教给学生之外,我们还应当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把握有时可能比教师更加清晰,学生自己更明白什么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学生在摸索方法的过程中必将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研究发现,中学时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正是学生们找寻并且稳固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总之,初中时代,学生正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上就像是钟摆一样地强烈动摇着,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们的这一特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便于他们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学生们受益终身。

3.点拨学习疑难,巩固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有机过程。点拨学生疑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我们作为教师不怕学生有疑问,就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是我们进行点拨的最重要步骤。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好,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成建造一栋大房子,那么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将建造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部教给学生,而具体的建造工作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事实上,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教师太过于主动将答案告知了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导致我们的学生们理解能力不强,反应不够灵活机敏的。学生在疑难面前不再畏惧,而是一往无前,最终踏实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会进一步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地学习语文,喜爱语文这门课程。总之,点拨学生们学习上遇到的疑难,帮助学生们克服疑难,是教师们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二、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主要方法

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教学点拨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暗示启发点拨法和引路入境点拨法两大方法。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供选择,同时,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暗示启发点拨法

暗示启发的方法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用含蓄的方式示意学生们。运用暗示点拨法,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讲,知道并且说出来,是聪明的表现;但是知道,却不说出来,让学生自己体会和顿悟,才是教师有智慧的表现。教师把知识用口头的形式简单地传达给学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教师应当用更巧妙的方式把解题的思路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顿悟。暗示点拨法就是教师急于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己琢磨出头绪和思路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真正实现了思考,逻辑能力、推理能力和辨别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突破。在点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们在听一些音乐、朗诵、诗歌的过程中体会书中的意境,得到暗示和启发。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点拨; 时机;方法;策略

常言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行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关乎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关乎预设的三维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然而,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及观察,教学行家的发力点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点拨”。简而言之,“点拨”就是点其要害,拨开迷惘,拨疑为悟,片言居要,点石成金,举隅推导,闻一知十。“点”与“拨”在实践中常常是形影不离的,其宗旨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就行之有效,使课堂教学效果倍增,而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则效果甚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很好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点拨的时机。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破除课堂教学的层层迷雾,把握点拨时机呢?

一、点拨应在课文前后对比时

在《荷塘月色》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就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后专项反馈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仅仅把自己的收获表述为沉醉于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而对文章深藏的主题思想表述不多。在进一步翻阅调查问卷时发现,学生的概括力不强,仅仅是以复述的形式呈现调查内容。学生的复述一般是:开始只是感受到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跟随作者联想起“日日走^的荷塘”,在作者导引下有了去看荷塘“另有一番样子”的想法。于是随着作者行文从荷塘读出了洒落的月光,再从月光放眼到荷塘的四面,最后紧跟作者以江南“采莲”的事结尾。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夜色丹青画卷。而教学这篇散文,最重要的在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教师点拨的时机也在这儿,正是最后一句的“静”与前面大篇幅的“动”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幻化出作者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的形象。因为象征周围社会环境的住宅外“什么声息也没有”,连最亲近的人“妻已睡熟好久了”,都无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如果我们只为文章前面的荷塘及月色所吸引,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发现文眼,不加以及时点拨,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不高。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时机就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如果我们抓住就会使课堂教学增效益,学生能力培养就能上水平,思维训练就会提层次,进而语文教学就会成功。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少、慢、差、费”。

二、点拨应在课文内容被忽略时

笔者在送教下乡中听过《猫》这堂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大讲特讲前三只猫,对第四只猫一带而过。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描写了几只猫?”有的学生回答“三只!”有的学生回答“四只!”教师也不指出对错,只是简单地说:“回去后认真阅读文章,再找一找文章到底描写了几只猫?”然后就展开下一环节活动。显然教师不重视课文中出现了几只猫的问题,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忽视,出现了课堂教学中极不应该的漏教现象。

研读《猫》这篇课文,毋庸置疑其审美焦点及价值就在于以猫写人。作者凭借猫的亡失这面“镜子”,来折射人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要尽量避免漏教现象。教师在提问“课文中一共有几只猫”后,如果学生回答“三只猫”或者是“四只猫”时,不应一带而过,而是要再行追问:“到底是几只猫?”在肯定回答是“四只猫”之后,应该继续发问:“是什么颜色的四只猫?”在学生回答:“花白猫、黄猫、瘦花白猫和黑猫”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再次追问:“作者描写黑猫的文字,多不多?”学生回答出:“极其俭省,就那么一句话”就达到目的了。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于提问触及到课文中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习品味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它除了必备的敬业精神外,还得修炼教师的心性,克服心理上的“镜像效应”,学会全方位思考,深层次挖掘,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智慧――判断未明之时,切勿轻言结论。

三、点拨应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

伴随创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学生创新思维闪现的地方一般表现在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理解暂时受阻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了疑点,学生出现争论的时候;启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方式方法,理解课文中涵盖的知识点的时候。基于此,在语文教学时,就是要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为学生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形成学生思想摩擦、思维碰撞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地去思考、去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表明,它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实施的。换句话说,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能适时点拨,就得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因为这最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以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打破常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再根据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等特点,让学生加上丰富的想像力续写《背影》。写完之后,学生之间相互传阅研读,找出优缺点,阐述理由。教师这种主动出击式点拨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把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出来,并结合课文加以阐释,可以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在一种民主争论的氛围中得以实现。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常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7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犹如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绿了大江南北;新课程理念如同一汪活水,和着沁脾的甘甜,滋润了教师的心田。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们实践着,思考着,成长着,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困惑,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学评价的立体多元;忧的是课堂上多了花里胡哨的热闹,少了屏息凝神,多了口若悬河,少了动笔批注、动手仿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全国小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又说:“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长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于是,我时常在思考: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常态呢?下面,我对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于是,我在执教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时,上课伊始,就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1997年7月1日时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片段,并配上了我的激情描述。就这样,一见面便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给了学生一张满意的“入场券”,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告诉我们,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只是舞台上的配角,学生才是主角。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装装“糊涂”,偷偷“懒”,示示“弱”,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有更多 “逞强”的机会。例如,在赏析古诗《出塞》时,我打破过去“一读、二理解、三领悟、四背诵”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引导教学。在背诵时,我故意出错,将最后一句背成“不让胡马度阴山”。不少学生马上就意识到我的错误。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要用‘教’?你从‘教’字中读懂了什么?”之后,我紧扣一个“教”字来形成学生探究的期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感悟诗情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语文课堂是“万紫千红春满园”,为的是全体学生的学习进步和生命发展。在这样的明媚“春光”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扮演“报春”而不“争春”的角色。

三、旁敲侧击巧点拨,踏雪无痕显智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纵观许多名师的课堂,所问不多,但每一问都像箭在弦上,让学生明确目标之所在,而不得不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总是用他独创的“于氏引导法”进行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他在上下册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指导学生品读第5自然段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复杂的感情?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而且,整个课堂的对话都涌动着情感的波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引妙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用他们那双会发现的眼睛主动做到“目”透纸背,读出文字背后包含的意思,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四、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即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当学生沉浸于圆明园的宏伟、壮丽、辉煌时,我突然话锋一转,再次进入第五自然段。我播放了电影《》片断,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圆明园是怎样变成一片废墟的画面。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心潮腾涌,心中有许多话想一吐为快。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清朝皇帝,如果你是皇帝身边的辅政大臣,如果你是保家卫国的将士,如果你是北京城里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行径,你怎么做?请你选择一个角色想一想后再实话实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滔滔洪水,喷涌而出。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句句诉说着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憎恨之情。就是这样,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场景中,让他们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交融。这样,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情感相遇的愉悦,享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五、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桃花万树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蹲下来”跟学生对话,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夸奖学生的点滴进步,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悟学生的灵性。

如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老师的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她的赞扬──“真不错”“很好”“你的声音真甜美”……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王老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细心呵护,顺势引导,使错误转变为新的生成资源。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大胆表现,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老师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可以增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因为教师心中有着民主和尊重,藏着爱意和善意,一旦这些情感自然流露出来时,就好像春风吹绿杨柳、喜雨染红桃花一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综上所述,认真实践新课程理念,绝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几个词语的简单操作,而是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因此,我们只有用常态教学点亮语文课堂,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教语文,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德虎.在常态中追求高效课堂――探究小学语文常态课高效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6):124.

[2] 朱鹏荣.回归常态,追求实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师,2010(6):30.

第1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景;兴趣;点拨

“四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探究,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似乎淡化了教师的作用,但我认为 “四环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主动参与、能发挥好自身的主观作用,对“四环节”教学效果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1.教师的“激趣”是主动学习的先导

在“四环节”教学的第一步是“创设情景,质疑自探”。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生活情景、科普知识、有趣故事、谜语游戏等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施“四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主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么教师能从哪些方面人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呢?我的方法和体会是:

1.1 把握学生的心理,创设兴趣情景。有趣新颖的导人新课,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空间,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

比如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论语六则》这课时,我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1.2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体验情景。这种方法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促使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我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我特地选择了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一天,先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植物园,指导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再导人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朱自清生花妙笔下的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更深地领悟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愉悦情景。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它可以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

诗歌《乡愁》描写的是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之情。这对从未远离故乡的初中学生来说难以体验和理解这种感情。我创设了这样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情景:在引出课题之前,先播放了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同学们对歌词里流露出的对祖国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深有感触,沉浸在充满浓浓的怀念之情的氛围之中,我开始了饱含激情的范读,再现了诗人的感情,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教师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象磁石,能一下子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聚扰过来,又好像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在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2.教师的“点睛”是提高课效的法宝

“四环节”教学法中,第三个环节是“精讲点拨,巩固训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解难释疑,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对教材重难点、易错点的解释,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启发、引导、激励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全面准确理解、掌握知识,构建学生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睛”,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有效的点拨,我认为教师除有积极参与的心态之外还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2.1 适时点拨。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2 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3 适量点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社戏》,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了。”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戏对“我”的深远影响及“我”对社戏的深切怀念。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激趣”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门;“点睛”就像一把火,能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实施“四环节”教学中,教师若能积极的、有目的的去激发学生发现、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又能做到合理的点拨,往往能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使“四环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 “四环节”教学法及其应用》 龙安区教育体育局 2010年6月

[2]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15篇

【关键词】紧扣;教学点;立足;精彩纷呈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那么,语文教师要研读文本,挖掘有价值的语文因素,根据文本确定教学点,紧扣教学点立足课堂,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紧扣教学点,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在教《七颗钻石》时,我紧扣本课的教学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讲讲这个故事”,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丰富某些情节,引导学生在某些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倒在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小狗把小姑娘绊倒了,在小狗身上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从水罐里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孩子们用他们那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想象,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达到了与大作家心灵共鸣的境界,使学生进一步有兴趣去探索,以达到教学不停留在表面化、浅层化。

二、紧扣教学点,激活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教学时,我为学生搭建思考与想象的“舞台”。如教学《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我紧扣教学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兴味盎然,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着太阳笑;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色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紧扣教学点,培养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能力,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正是语言知识为语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在小学阶段,语言知识只能渗透,不能作为教学的内容。这就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引导学生揣摩与品味词句,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彩,这是语感培养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方法。一般可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替换词语、增删字词、调换顺序等,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

四、紧扣教学点,诱发悦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紧扣教学点,渗透德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然而,当代少年儿童生长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的宽容与家长的溺爱,使他们普遍显得任性、易冲动、缺乏自制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几乎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同时只希望别人爱自己,而想不到也不会去爱别人。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研读文本,挖掘有价值的语文因素,根据文本确定教学点,紧扣教学点立足课堂,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