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企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存贷利差的日渐缩小促使银行界尽快实现经营转型、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而现金管理业务因应需要被提上银企双方议事日程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让企业界深深体味到“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是多么重要。。
【关键词】现金管理经验分享应对措施
一、现金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1、现金管理的涵义及特征。现金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针对企业资金管理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专业金融服务,是帮助企业实现对现金流入、流出和留存等现金周转期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从商业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定义和范围来看,在内容上,现金管理业务包括以账户和供应链融资为核心的收付款交易管理,以现金资源共享和集中化控制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以创造现金流价值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以及以保障企业营运资金安全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具体包括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和资金风险管理等各类产品,涵盖了传统柜台和网上银行等所有银行渠道。现金管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其一,现金管理是一种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金融服务,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支持,只有在通畅和稳定的现代化账务核算系统、资金清算系统和电子银行系统基础上才可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现金管理。其二,现金管理是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非标准化银行产品,也不是金融产品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并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后为客户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其三,现金管理是一种个性化金融服务,需要银行针对企业现金流入、留存和流出等现金周转期各环节管理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
2、现金管理与支付结算的区别。现金管理服务起源于支付结算,又有别于支付结算。如果将现金管理视为支付结算的“旧貌换新颜”,势必影响现金管理服务的定位与发展。支付结算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单位客户提供的以货币给付、资金管理、信息报告为核心的工具、产品和服务;现金管理服务指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将资金结算产品和投融资产品进行组合,以整体解决方案形式向客户提供的打包金融服务,其目的是帮助客户在全球或区域性范围内控制资金的流动和风险,对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管理和监控,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增加回报。首先,双方的着眼点不同,现金管理着眼于客户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而支付结算主要着眼于客户的账户和收付款管理,为客户提供单个产品或支付结算类组合产品的营销。其次内涵不同,现金管理所涵盖的银行产品既包括支付结算类产品,也包括投融资产品和风险管理产品。
二、我行发展现金管理业务的重大意义
1、发展现金管理业务是企业要求银行提供多元化服务的需要。一方面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集团现金流日趋复杂,总公司对集团资金的控制感到力不从心,这时企业迫切需要银行根据其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资金运行特点,将现有产品综合运用,为客户量身定制全面解决方案,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控制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广大的中小企业同样存在加强收付款管理、信息服务和临时性资金融通的需求。
2、发展现金管理业务是银行实现经营转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需要。目前,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仍然是我行主营业务,存贷利差是我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利率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日渐丰盈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空间将不断缩小。为了能够在竞争中探出头来,银行需要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加快发展高品质的中间业务和专业服务成为经营转型的关键。现金管理从本质上讲是银行专业服务,商业银行从中获取的主要收益不是利差收入而是服务费用。
3、发展现金管理业务是密切银企关系、带动银行业务综合发展的需要。现金管理服务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网络等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三、美国银行现金管理经验分享
美国银行现金管理是通过向客户提供资金管理和信贷服务综合性解决方案来实现的,美国银行与世界各地超过14万客户保持现金管理服务关系。2008年,现金管理业务收入占美国银行总业务收入的21%,成为美国银行三大战略业务之一。贯穿美国银行现金管理服务始终的是“客户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经营理念,它已经深深融入到美国银行的血液,融汇于组织架构、营销流程和专业人才运用等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了端对端服务客户。
1、成立专门的现金管理部门,负责向客户提供综合化、一体化的现金管理解决方案。美国银行现金管理工作由全球银行业务部负责,该部下辖5个分部,即全球投资银行部、全球资本市场部、国际业务部、全球产品解决方案部和全球商业银行部,其中全球产品解决方案部是美国银行现金管理的关键部门。该部门的发展战略是:根据客户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提供的综合性;扩大各核心业务客户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客户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2、构造“客户管理流程”(简称CMP),成立“客户团队”确保流程实施。美国银行是美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银行,横跨美国东西海岸,机构网点遍布全美国。美国银行的特点是:大而复杂,有许多不同系列的产品,有许多不同的销售团队;销售以业绩目标为驱动,遵循客户需求不足。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内部销售团队彼此争夺客户,产品营销与客户需求有冲突,经常是哪个部门的影响力大哪个部门的产品就销售得好,这与美国银行的战略目标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客户不满意,客户流失率增加,损害银行声誉。在内外部因素的驱动下,美国银行创建了“客户管理流程”,即CMP流程。
美国银行CMP流程真正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CMP流程将市场与银行经营管理紧密融合,真正实现了端对端的服务。CMP流程围绕五大活动展开,其核心是客户的购买周期。五个环节具体为:评估(了解客户需求)-设计(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执行(采取行动实现解决方案)-检查(评价业绩,确保客户满意)-庆祝成功(感谢客户,激励员工)。为了确保该流程营运流畅,美国银行改革团队组织模式,形成“客户是宇宙的中心、核心客户团队紧密追踪客户需求并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客户团队支撑服务核心客户团队”的战略营销组织(见图1)。
图1
3、客户服务实现精细化管理,专业人才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每个客户团队里有两个关键岗位,即客户经理和产品提供主管。客户经理要透彻理解客户的业务,在银行内担任客户的权益维护人,对客户扮演受信赖的财务顾问角色;客户经理既是客户关系维护的专家,也是产品知识通才(对每项产品都要有所了解);客户经理负责选择并开发新客户、通过交叉营销来深化与老客户的关系、提高利润。产品提供主管重点发挥产品与政策方面的专长,与客户经理合作,分析客户需求、设计综合性解决方案;产品提供主管在本职产品领域要保持精深的专业水准,对非本职领域要有基本了解。美国银行现金管理业务产品提供主管分为两类:资金管理产品提供主管和信贷产品提供主管。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前者充满激情、活力四射致力于客户关系的维护,后者成稳渊毅、产品知识厚重致力于深化银行的专业形象,两者共同打造美国银行良好的社会信誉。双方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共同对客户进行精细化服务工作。
4、以销售收入为标准划分客户,拓宽业务发展视野。美国银行以销售收入为标准划分企业客户,关注客户本身而不是关注客户在本行的存贷款资源,如此划分标准能够从总体上认识客户,避免了从账户认识客户而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而拓宽业务发展视野。美国银行单位客户划分为四类:大客户、中型客户、中小客户和微小客户。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以上的为大客户,美国银行专业人员配备比例为1:1:1,即一个客户经理、一个资金管理产品提供主管和一个信贷产品提供主管,三者组成“面对面销售团队”;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20亿美元之间的为中型客户,美国银行专业人员配备比例为2-3:1:1(涵义同上);年销售收入在250-5000万美元之间的为中小客户,美国银行组织了两种类型的销售团队共同服务于此类客户,一种是“面对面销售团队”,专业人才比例为10:1:1,一种是“电话销售团队”,人员比例为25-30:1:1;年销售收入250万元以下的微小企业,纳入个银条线业务进行管理,不配备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通过网银和网点提供服务。
四、我行现金管理业务发展现状
1、现状概述。2008年总行进行机构改革,多个部门整合成资金结算部,内设现金管理团队,专司现金管理系统开发和产品推广之职。一年以来,资金结算部着力梳理现金管理产品线,并着手现金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目前,我行现金管理服务内容涵盖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信息报告、信贷业务和投资理财六大方面,通过柜面渠道和电子渠道(网银、重客和现金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网银和重客是建行比较成熟的两大现金管理服务渠道;现金管理平台是总行新近开发的一种现金管理服务渠道,具有设计理念先进和产品定制灵活的优势,目前在浙江和大连等行试点,将于2010年1月在全行上线运行。从2009年开始,另外一种现金管理工具——CCBS系统集团账户使用较多,不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集团客户利用CCBS系统集团账户资金归集功能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子)公司的资金适时归集到总部,同时又不影响分(子)公司日常对外支付。
2、取得的成绩。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分行在现金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2003年的三峡财务公司资金结算网络;对于信贷客户,在授信的同时捆绑销售网银和“百易安”;对于非信贷客户,将简单资金结算产品组合营销;分行在清江支行的现金管理服务试点工作,等等。虽然以上现金管理服务方面的尝试与客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毕竟具备了一定雏形,积累了一定经验。2009年4月,我部根据行领导指示,以**酒业为例制作的金融理财服务方案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金管理解决方案,我部也力图在全行予以推广,但无奈囿于组织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的制约,没能得到有效推行。
3、存在问题。其一,对现金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如果将现金管理片面理解为为客户提供简单的收、付款服务,而看不到它背后所蕴涵的产品服务整合、综合服务水准提升以及经营理念从产品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等巨大空间将有碍于现金管理业务的定位与发展。由于现金管理涉及多项银行专业化服务,且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单位、部门和环节,可以多点绑定银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其他非现金管理合作银行有很强的排他性,是防止客户流失的天然技术屏障,又可实现多种产品的交叉销售,获取稳定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其二,缺乏完整的现金管理部门,现金管理分散化。现金管理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现金管理的出现将改变过去多个独立的部门各自向客户营销产品、各自为客户服务的局面。目前,涉及现金管理的部门很多,比如会计部、电子银行部、信用卡部、公司部、机构部和投资银行部等,现金管理分散化导致不同的产品管理部门争夺同一客户,客户经理今天向客户推销产品A,明天向客户推销产品B,客户经理只能做到以产品为中心推销产品,难于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切切实实为客户解决资金管理难题,客户感到很迷惑,客户满意度不高。其三,缺乏现金管理专业人才,客户经理的现金管理营销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美国银行的现金管理客户经理有两类产品经理做支撑,即资金结算产品经理和信贷产品经理。目前我行现金管理基础产品日渐复杂,支撑渠道也多样化,因此需要专业人才来经营管理现金结算产品,来协助客户经理设计服务方案,协助营销客户。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我行在业务架构和管理模式上做出根本性改变,或者着力实施“1+N”营销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办法。
1.加强认知,全面提升人员意识
围绕上述内容合理设置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内容,对各项营销稽查管理项目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充分了解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体系,正确认识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内容,更好地配合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要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到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和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营销事故。
2.规范体系,创新稽查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营销稽查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在营销稽查、电费计算、电价监督等基础上形成层次化稽查管理体系,把握好稽查管理结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从而构建三中心、分层级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体系。上述体系构建后要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制度,在分层级管理体系上形成针对性管理策略,确保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面细化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内容,为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的落实构建良好的规范。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要对稽查管理重点进行强调,把握好营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各个营销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把握,确定好业务交叉,最大限度降低业务重复造成的浪费。
3.创新技术,引入新型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入新型技术,结合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方法,合理设置自身管理途径,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从根本上提升营销稽查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水平。当前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在传统人工基础上合理设置信息监测技术,以内查为主、外查为辅,运用信息化平台对电力企业营销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营销状况。要在营销业务技术基础上完善电力企业营销稽查管理功能模块,将其与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结构。
二、总结
所谓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良好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结构日益不断变化,个性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而由此产生的差异化营销理论也应运而生。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导致差异化营销理论的产生。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满足消费者的所有个性化需求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等,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二、差异化营销的几种策略
企业进行差异化营销的手段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性能、特征、式样、设计、耐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即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产品差异化可以是产品任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与众不同,其中最常见的是产品质量、功能上的改进。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
(二)形象差异化
形象差异化是指通过塑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企业或品牌形象来取得竞争优势。塑造形象的工具有名称、颜色、标识、标语、环境、活动等。企业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倾向于选择该企业的产品。
企业巧妙地实施形象差异化策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突出自己纯天然的形象,农夫山泉在红色的瓶标上除了商品名之外,又印了一张千岛湖的风景照片,无形中彰显了其来自千岛湖的纯净特色。2001年,农夫山泉推出“一分钱”活动支持北京申奥;2002年推出“阳光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体育教育事业。通过这样的公益服务活动,农夫山泉获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品牌价值,实现了形象差异化。在短短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形象差异化策略对农夫山泉产生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市场差异化
市场差异化是指由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而生成的差异。市场差异化包括销售价格差异、分销渠道差异和售后服务差异。
实行市场差异化可以使消费者将本企业产品的价格、服务、渠道等和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个性形象。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市场差异化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没有差异的市场营销方式很难有市场。
但是,差异化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风险,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企业自身的实力、消费者心理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等多方面因素展开适合自己的市场差异化,避免无意义差异化、过分差异化及竞争者模仿等不利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差异化营销策略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一)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应把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作为基础。因为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顾客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方面的差异,准确地把握“顾客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析满足顾客差异需要的条件,要根据企业现实和未来的内外状况,研究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实力去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差异化应恰到好处
实施差异化策略要加强市场营销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顾客的反馈。因为任何营销策略实施成功与否,最终进行裁决的是作为上帝的顾客,得不到顾客的认可,再完美的策略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布局。只有通过顾客的反馈,才能准确地判定是保持、强化还是撤退自己实施的营销策略。只有消费者认可的差异才会带来价值。过分的差异可能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第二,可能带来成本的增加,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从而抵消差异带来的价值。因此,适度差异原则是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则。
(三)实施差异化贵在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顾客的需求会随之发生变化,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竞争对手也是在变化的,尤其是产品式样、包装、价格、广告、售后服务等,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企业所模仿。因此,任何差异都不会永久保持。要想使本企业的差异化策略成为长效药,出路只有不断创新,用创新去适应顾客需要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模仿跟进。
(四)要及时延展和升级
任何的差异化价值都是有时效性的,因为需求、技术、竞争等因素都是不断在变化的,环境或前提条件的变化都可能会让企业原来非常有效的差异化价值失效。因此,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继承过去的品牌无形资产的同时,适当地延展和升级。
总之,企业在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己的决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瑾,浅谈差异化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7(4)
[2]孔令辉,阿茹娜.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7)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然而,一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1993年秋天,在南京电力学院读书期间,一天,他无意之中接触到了当时中国最早的关于企划的一本书《企业形象策划》,尽管在当时还只是一本关于CIS方面较早且较为粗浅的书籍,还没有更多更深的关于营销及战略管理方面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接触,却改变了他成为电力工程师的生活方式。在“点子”刚起步的时代,策划人,在当时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和职业,但是,策划人这一概念却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并开始了相关知识的积累,也因此在同学中获得了“策划大师”的称号。虽然身为工科,但是他所学的“动力系统工程集中控制”专业却给了他系统思考的方法。
因为不是科班专职学习营销与管理,他养成了逆向思维的习惯。如在学习策划之初,他总是研究一些媒体上登载的成功商业案例时反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能够成功?”正是这些问题帮助他走向了更深的营销知识领域。
1996年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家乡淮南的电厂做技术工作。工作之余他和一位朋友成立了“导航营销策划中心”,在之后的四年里,相继为淮南的一些企业商家提供了广告策划和市场推广的营销策划服务。这期间对营销和市场的实际操练为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尤其是对淮南停办三年之久的2000年中国豆腐文化节的市场预测、方案策划及推广实施,受到了淮南市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表扬。
但是,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常规营销理论的理解已不再停留于营销4P等层面的理论体系工具的运用,又有了更深一步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营销理论能够成立并且有效?这些问题成为了他在营销理论方面向经济学升华及日后形成自己的战略营销理论的重要基础。
策划的天空
带着对营销的探索,他于2001年初正式辞去了让许多人羡慕的工作,成为了当时安徽最大的广告公司―合肥中策广告的策划总监。在为广告公司客户提供市场策划服务的同时,他参与组建运营的中策网络营销公司成为合肥酒水业最大的经销商,成就了当时华润零点系列啤酒、安徽沙河王酒、天香乳业等品牌在合肥市场的领导地位。此外,带着对酒的理解及中策公司的资源整合的开发,他为中策公司策划并操盘运营的合肥第一款贴牌酒―源谷酒―成为了省会合肥的高端地产酒并成功地切入了主流白酒市场,其“解开酒味之源”的广告语成为当年安徽广告业最有意义的广告语。因为对源谷酒业及中策公司的特殊贡献,他享有了中策公司特有的股权分配待遇。
2002年,他因在合肥广告业的业绩受邀加盟安徽金鹃国际广告公司的营销咨询团队,在对口子窖酒、九华佛茶、天方茶业、美菱电器、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等几大品牌的全程营销合作伙伴的营销咨询服务过程中,他的整合营销运营能力和理论水平再次得到了提升。他独立策划操作的国际著名品牌“优仙美地咖啡”在合肥的上市案例成为了业内的经典案例,他策划的广告语“你可以说谎,可你的咖啡不会”也成为业内流传的经典之作。而在对口子窖酒的服务过程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深悟了“盘中盘”理论的实质。
2003年,他受邀加盟专业的营销咨询机构深圳采纳营销策划公司。在为中国炊具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苏泊尔炊具的成功上市前的年度服务中,对苏泊尔在上市前的战略调整、企业公信力塑造与竞争传播策略策划与运营中业绩突出。2004年初,他有幸成为安徽高炉家酒的项目经理,使得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他再一次感触到家乡的浓浓酒香,再次勾起无限的回忆及对酒业的激情。在对高炉家酒的服务过程中,他精准的策略企划及对家文化酒的理解再次得到了市场检验,系列营销策略的有效执行为高炉家酒在当年成功进入深圳市场、稳固在安徽本土市场及江苏市场的市场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助高炉家酒持续增长而成为安徽白酒销量第一品牌。在服务的过程中,他的低成本营销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与提升。
2004年底,在成功服务过高炉家酒之后,他受邀加盟并操盘五粮液金叶神酒。通过企业资源、品牌本身及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分析,在产品上市之初,他策划的“相对护肝论”借势当时社会各界正热议的茅台的“绝对护肝论”顺势成功上市并饱受业界关注,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了知名度。此外,他借五粮液联手中国烟草二巨头共谋酒业渠道创新之势策划的酒类烟草特通渠道概念得到了市场的大力支持,并成为酒类市场的新型主流渠道。
在市场推广实践中,他在以廊坊市场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的启动中,以大客户营销模式低成本启动区域市场,并以烟草业为基础的“线性营销”模式帮助诸多酒企跨过了市场的区域障碍。
在操盘金叶神酒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发表了各类营销财经论文近百篇,成为扎根于广东酒业市场的资深酒类研究学者及广东省酒协营销专业委员会的营销专家。
挖掘经济学的力量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也是为了给企业商家更清楚地以经济学诠释出市场现象、系统营销战略及操作模式的本质所在,为了在经济学的营销实战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他于2006年进入中山大学的EMBA学习。
带着对专业的思考和事业的理想,以及曾经对于“为什么营销理论有用”的思考,他于2007年初成立了自己的尊赢市场研究机构,以经济学为工具进行以酒类为主的几大行业的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的本质规律与特性为企业的市场切入寻求最佳切入点和营销策略,专注于企业盈利模式整合、资源型低成本营销战略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并开创了营销博弈二维战略定位法等方法体系,开始了从使用工具到研究工具、创造工具的转变。
而他的经济学实践运用思想也早在他的营销实践中以文章的形式体现。如《高端白酒的啤酒效应》《品牌格雷欣法则解读诸葛酿酒的真正赢家》《帕累托法则打造地产白酒的根据地》等,在诸多的文章中都能够找到经济学的概念法则及他的机会、理由和博弈理论的营销诠释。
此外,他以创新的研究心态开展实战运营,在实战中获得了营销本质的理论升华,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多种有价值的营销观点,包括:“经济学法则营销领域运用”“资源型低成本营销战略”“商业传播战略”“精准营销的三点法则”“营销博弈定位法”“边际营销传播”“大客户式启动市场营销模式”“价值链切入”“反电话营销”等多项营销实战经验,并为多家企业在营销战略、盈利模式整合、品牌规划、新产品研发策略、文化竞争力建设、品牌整合传播推广、渠道建设、区域市场切入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实战经验。
几年来,他在《销售与市场》《新营销》《销售与管理》《理财》《中国中小企业》《中国经营报》及《华夏酒报》《中国酒业》《酒世界》等数十家媒体发表了逾百篇营销财经类文章。
现为多家企业及咨询公司的营销顾问;多家财经及行业媒体、网站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
在尊赢市场研究机构成立的时间内,他有效地服务了诸多品类品牌及酒类品牌。
如2007年初,有效地整合了广东酒协资源及推动行业协会的市场作用,借助重庆春交会之机推出市场托管营销模式,为九洲SOD酒、回元堂鳄鱼酒、五粮液葡萄酒、茅台镇方老七内部专用酒等品牌进入广东市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市场切入途径。
其次,他成功地为有“中国第三家酒”之称的广东顾家酒进行了低成本传播市场推广,在建立“顾家文化”的同时,在酒业中率先推行牌匾营销,为企业解决了终端形象传播的短板。
2007年秋交会,“赢在广东”专题论坛演讲会为近百家的东北等全国各地酒企如何切入及运作广东市场做了深度的探讨。
此外,为广东本土保健酒―广东帝一贡酒重新定位“岭南药方、广式补酒”的系列策划,深得市场青睐,极大地促进了其广东第一保健酒品牌的市场地位。
近年来,国家和河北省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发展、繁荣和建设文化产业与市场。论文通过对市场和产品的分析,找到保定市演艺院团转企改制的问题与市场细分,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保定市国有演艺院团;市场;转企改制
在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受政策红利与诱人的市场前景刺激,也是为适应政策和市场需求,许多省、市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已圆满完成。在这一大背景下,保定市文艺院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在改制后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完成由事业单位向企业主体的顺利转化?转企后文艺院团怎样到市场上生存?在院团体制改革初期,首先引发的是一连串大大的问号,问号背后,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1 保定市国有演艺院团改制的SWOT市场分析
1.1优势(strength)分析
保定市演艺传媒集团公司具有雄厚的演艺团体作为支撑,拥有艺术团、河北梆子团、老调团和歌舞团等专业的演出团体及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同时还拥有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李玉梅等一大批中青年演员。同时,借助文艺院团“走基层”活动,保定市戏曲院团全员“走基层”送戏下乡1400余场。“走基层,惠民生”下乡戏剧演出。剧团到农村每年演出近500场。积累了大批观众,在广大城乡市场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2劣势(weakness)分析
(1)专业演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戏曲专业演员的培养和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戏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很多学员选择转行和不从事该行业,因此导致专业演员总体数量偏少,年龄结构偏大。
(2)缺乏专业营销与管理人员。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产业运营管理人才稀缺。文化产业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较强的文化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保定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在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与周边发达省、市在人才层次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缺少既深谙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对那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外向型经营人才更是匮乏。此外,还存在一些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3)缺乏资金。企业转企改制之后,政策性和事业性单位拨款减少,而处于市场转型期的企业市场生存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乏力,市场演出收益仅能维持现状,没有精力和资金去创作新的作品,陷入缺乏资金,导致演出效果欠佳,进而导致市场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
1.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支持优势。从经济效益看,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已形成阶段性差距,我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目前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如区位优势凸显、产业资源雄厚、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等。
(2)行业发展前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规模、体系建设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和完善。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2004~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7%,比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体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新格局。尽管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保定市,旅游资源丰富,省内排名第一位。全年旅游达1900万人次,无淡旺季之分。
1.4威胁(threat)分析
(1)保定市演艺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不足。保定市虽然作为区域性城市,人口1200万人口左右,但分布在20多个区县,消费市场分散,市场聚集和产品输送成本较高。同时,保定市市区和各县消费对象以从事中小工、商行业为主,消费财力和时间有限,更没有形成消费演艺产品的习惯。保定市区作为三线城市,100多万人口,产业以制造业、工商业为主,低收入的产业工人与精打细算的小工商业者,都不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2)同行业竞争对手竞争激烈。在同行竞争对手方面,保定市在河北梆子剧种中有安兰惠河北梆子梆子剧团、保定市新华河北梆子梆子剧团及保定市周边的各县剧团,中低端市场竞争十分激励;而关汉卿大剧院的演出则占据保定市曲艺演出的高端市场,使保定市演艺剧团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线延伸面临激烈竞争。
2 保定市国有演艺院团开拓市场对策
2.1搭建市场平台
演艺院团需要有表演的平台。保定市曲艺市场可以借鉴天津、济南、西安的市场模式,根据保定市的剧场人均占有量兴建一批小剧场(或茶馆),既适合戏剧演出,也适合曲艺类――包括相声、鼓曲等演出。这批小剧场和茶馆的分布应考虑保定的特点,首先重点打造一个样板区域,起到一定的样板示范作用。
2.2引入经纪人机制
引入能够将精品的演出艺术与市场对接的文化经纪人和规范、高效的演出经纪公司。利用已有演出经纪公司和演出经纪人,尽快推行剧目制作人和演出经纪人制度,并将这一制度与剧院团的转企改制相挂钩,使这一制度落在实处,实现艺术生产与演出市场的对接,盘活保定的演出市场。要加紧培养对外演出的经纪人,以弥补保定缺乏优秀对外演出经纪人的缺憾,扭转对外演出盈利小或不盈利的局面。
2.3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保定市应该继续推进演出市场与旅游市场的真正对接,用保定著名的戏曲品牌和丰厚的演出资源,打造独特的保定文化旅游市场,使保定的各种特色演出成为观光旅游者必看的保定旅游演出品牌节目,吸引更多的外地客人到保定来,以品牌演出带动连锁消费。
2.4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包括绝大多数艺术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顺应这种形势,演艺院团必须在彻底转变观念的同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机制,即在演艺院团内部设立从事市场策划、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的部门或岗位,具体承担市场开拓重任,并以市场需求为信号,调节剧目生产。
【参考文献】
[l]吕俊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反思[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唐自然.从“云南映象”看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环境[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2008.
[3]李莉莉.产业化运营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杨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产品,促销策略,农业展会经济,生态旅游农业
一、特色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促销的概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分异明显,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按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五个区域: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安徽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一批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市场信誉的特色农产品。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分布比较广泛,近年来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水产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特殊产品品质、独特的市场优势,有一定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色农产品市场逐渐成熟,形成买方市场农业展会经济,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特征,特色农产品促销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特色农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优质优价的关键要素之一。
特色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传递产品信息,帮助与说服消费者购买特色农产品,或使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产生好感和信任,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②]成功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活动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促销。促销策略是四大营销策略之一,正确制定并合理运用促销策略是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特色农产品经营者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营销目标,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对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方式进行选择、编配和运用。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粮经、茶叶、山珍及果蔬、水产、畜禽、林特产、中药材等七个方面初步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核心期刊。经过努力,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该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效益提升明显。2008年,全市6大特色农产品种养户人均纯收入5880余元,高于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发展“一村一品”,是该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该市确定15个“一村一品”市级示范村和5个培育村,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围绕无公害蔬菜、生姜、凤丹、中药材、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展会经济,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示范村进行产业联结、村企互动。如表1所示,统计了部分铜陵市特色农产品如凤丹、白姜、三黄鸡、皖南土鸡、河蟹、莲藕、荸荠、葡萄等产销量,其中凤丹、白姜均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表1铜陵市特色农产品调查表(2005年)
品种名称
2005年
市场销售情况
原产地
备注
面积规模(万亩、万头只)
年产量(万吨、万头只)
年产值(万元)
凤丹
1.2
1200
1500
国内外
铜陵县凤凰山地区
2006年4月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铜陵白姜
1
1.5
7500
国内外
铜陵县
“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三黄鸡
90
250
3750
国内100%
铜陵县
皖南土鸡
55
45
1350
国内100%
铜陵县
樱桃谷鸭
90
280
5600
国内100%
铜陵县
河蟹
1.5
0.15
7500
国内、香港等;100%
铜陵县
“绿色食品”
莲藕
1
2510
53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荸荠
0.5
750
1500
国内100%
铜陵县
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
葡萄
0.15
0.3
1500
本地及周边
市县
郊区灰河乡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4、扶持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3、茶叶产品品牌化意识差,良种茶园比例小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1、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搞好“双培”工作,提高科技素质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科技优势,走院企合作之路,发挥品牌效益
[论文摘要]花店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花卉事业的经营,并非仅在“量”上取胜,更必须有“质”方面的优势。因此花卉品牌的打造是兵家必争之地。连锁经营对花店行业而言在成本及销量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连锁花店的营销战略问题进行讨论。
[论文关键词]连锁花店 营销战略 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花店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花店的经营面积平均近20平方米,少数大店有100—200平方米的。每家花店的经营人员一般有2—3人,多者近10人。从经营品种看大多数是以经营鲜切花为主,包括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婚车装饰和环境布置、销售插花艺术品等。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花店发展趋势喜人,但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规模普遍较小、设施设备落后、信誉度较差、花店业从业人员中不少人缺乏花卉业务知识和技能。
因此创建一家设施齐全、布置装饰考究、员工专业技能娴熟、不仅能进行零售还能按时按质按要求进行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订单等交易的花店能填补这一空缺。普罗旺斯便是一家定位中高端的以零售鲜切花为主要业务的连锁性质的花店。行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所谓的品牌不是单薄的象征,乃是一个企业总体竞争力,或企业竞争力的总和。更近一步说所谓的品牌不单包括名称或标记,还可能扩及系列的平面视觉体系,甚至立体视觉体系。但一般常将其窄化为在人的意识中围绕在产品或服务的系列意识与预期,成为一种抽象的形象标志。花卉事业的经营,并非仅在“量”上取胜,更必须有“质”方面的优势。因此花卉品牌的打造是兵家必争之地。
蛋糕较之鲜花在生活用途、购买需求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性。“好利莱”蛋糕正是一家以品牌优势领军蛋糕市场的零售企业。连锁经营对花店行业而言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来分析一下连锁花店的营销战略。
一、市场细分
花企只有洞察鲜花消费动机即消费者的需求异质性,才能准确地拟定有效的市场细分一定位策略,从而俘获消费者的“芳心”,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销售业绩。根据对消费者对鲜花购买动机的细分鲜花消费的市场细分如下:
a.经营节假日鲜花,主要产品为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
b.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主要产品为花篮,有寓意的中高档观叶植物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
C.装饰菜肴,主要顾客为西餐厅,产品为无需包装的鲜切花。
d.满足顾客的兴趣爱好,装饰及改善家庭环境。如窗台、阳台、桌台等。产品为花种、有特殊用途的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仿真花及附带的配套工具,如:花肥、花盆等。
e.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主要产品为大型花篮、观叶植物盆景、盆花、婚车装饰等
f.满足顾客食用的需求,用做茶叶和化妆品、食品的原料,产品为各种花茶、花瓣。
g.满足顾客省事省力的需要,开展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等业务。
二、市场选择
1.评价细分市场
(1)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市场规模大且增长率高的市场为:a、b、e、g
市场规模小但增长率交高的市场为:C、f
市场增长率低但市场份额较大的市场为:c、d、f
市场增长率低且规模小的市场为:C、f
(2)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理论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在前文分析到的七个细分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经营节假日鲜花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因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该市场的现有的竞争不是很激烈。
鲜花零售行业的供应商为种植花卉的厂商或花农。和其他产品相比,花卉的运输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要更大一些。花店采取连锁经营,大批量进购会极大地降低花卉植物的运输成本。零售行业要想在同类竞争中取得优势,自己控制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固然是最好的,但一体化经营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最好的方案是与一家或几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供应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鲜花的购买者大多为有一定收入水平、追求较高生活质量的群体,因此会更在意产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而不会对产品的价格斤斤计较。
除了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业务(布置酒店等公共环境)外,进入该领域对资金、专业技能、人员等的要求都不高,因此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另外为防止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服务很容易模仿的。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供应商和把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基于顾客对鲜花植物的特殊的需求,因此该行业的各细分市场都不存在替代者的威胁。
(3)企业的目标和资源 普罗旺斯连锁花店前期的市场为威海市,通过威海市场的连锁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而向全国其他中端市场进军。考虑到顾客的购买力及花卉产品被我国的消费者认知的状况。投放初期以进军中端市场为主,待各项资源完备之后向高端市场进军。
通过现有花店加盟的方式来获得地理位置优越的经营场所,并且与高校或专业协会合作对原有的员工进行定期的统一的培训。并且现有花卉生产厂商的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对战略伙伴的挑选也更容易实现。
2.选择目标市场
通过对上述市场的细分与评价,花店的主要业务定为:
(1)经营节假曰鲜花,如玫瑰、康乃馨等,作为节日礼物。主要产品为散卖鲜切花、为客户制作束花和花篮。
(2)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主要产品为花篮。有寓意的中高档观叶植物盆景、盆花、插花艺术品。
(3)满足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需要,主要产品为大型花篮、观叶植物盆景、盆花、婚车装饰等
(4)满足顾客省事省力的需要,开展网上订花送花、鲜花速递等业务。
在市场模式上选取产品专业化,即销售以鲜切花、盆景为主要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目标市场战略上选取差异化营销战略,即为各个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因为现今的花店行业已处于成长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各异。无差异营销战略显然不合适。另外以同样的产品与现有的花店竞争,也不会获得优势。在经营节假日鲜花,开业、店庆、婚庆或晚会会场等的布置装饰等业务上以中端产品为主,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领先竞争对手,如统一的定价模式、熟练的包装技能、准确的送货系统等。在高端消费市场上,如布置酒店、宾馆等公共环境,则要实行特色化战略,以独特的专业技能、较高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满足顾客的较高要求。
三、市场定位
普罗旺斯作为一家走品牌战略的花卉零售企业其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差别化或服务差别化。采取三高”的经营方针,即高品质。高技术,高服务。花店作为花卉的零售业,鲜切花的品质是办好花店的基础。因此应关注花卉生产基地情况,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始终销售优质的鲜切花。
花店经营的不仅仅是鲜花,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高水平的花艺作品和花艺设计服务,花艺设计是花店经营的根本,花店经营者必须在作品风格和品位上为客户量身定做。为此,花店注重插花技术的创新,以提高花店的服务水平。形成定期的培训体制,花店应订购台湾、新加坡、韩国及欧美的部分花卉杂志。学习中外插花技术,了解最新的插花潮流。并从中找出适合客户群的实用部分。
论文摘要: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发展的源泉,供电营业厅是客户体验优质服务的第一线。因此在供电营业厅实施优质服务营销战略尤为重要。文章从营销观念、团队建设、流程体系、服务形象、运行机制、服务模式、评价机制、监督体制八方面论述了优质服务营销战略的具体实施。
论文关键词:优质服务;电力营销;供电营业厅;战略实施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是电力企业拓展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占领市场,成为市场的翘楚,是供电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优质服务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所重视,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能否更深更广地开拓电力市场。供电营业厅是供电企业的门面,是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如何拓展供电营业厅的优质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目标中明确“服务优质”的内涵为:事故率低,可靠性高,流程规范,服务高效,社会满意,品牌形象好。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优质服务营销战略。
一、树立优质营销观念,加强精英团队建设
1.优质营销观念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供电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一是树立整体优质营销观念,要把客户需求摆在第一位,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服务于客户,始终坚持“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服务永无止境、诚信沟通客户”的服务理念,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真正将爱心、耐心、细心、热心、诚心、恒心带给客户,让客户享受六心级服务,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二是树立依法经营观念,优质服务不等于无偿服务,不仅要严格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开展营销工作,而且要掌握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供电企业合法权益。
2.精英团队建设
供电企业要加大对营销窗口团队建设的重视力度,设立优质服务常态运行管理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管理,切实保证团队建设的如期开展。加大计划执行的力度和实效,坚持团队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此外,开展具有电力特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在营销管理中融入军事化管理,通过军事化学习模式和强化培训,固化军事纪律,提升员工精气神。整顿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规范,从言、行、容、礼着手,从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贴心的手势、一句亲切问候开始,通过服务窗口的全新面貌,率先向全社会展现供电服务人员特有的精气神。同时,通过供电服务礼仪示范操的学习和每天重复操练,长期固化规范的礼仪动作,使窗口服务人员的礼仪动作标准化。
二、完善服务流程体系,规范营业服务形象
要切实提高供电营业厅的服务质量,必须完善服务流程。一是解决好部门之间、班组之间、员工之间、流程环节之间、上下工序之间的协调问题。二是细化营业厅服务流程,可将其分为:开门迎客流程、客户引导分流流程、电力服务咨询流程、业务接待流程、客户体验和宣传流程、客户抱怨或投诉处理流程、应急处理流程七大流程。三是实行流程跟踪责任制,窗口受理的业务小到居民更名、新装或峰谷电的开通,大到商务楼或重点工程变压器的申请,业务种类繁多,流程差异较大,为避免发生流程中途无故终止或停滞,导致客户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应要求每位窗口人员对自己受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跟踪,对终止流程进行调查并给予客户答复,在月末完成流程报表统一上报汇总,最大限度保障客户利益。
供电营业厅是供电企业的门面,窗口的服务形象直接影响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形象,更关系到国家电网的品牌建设。营业场所要做到环境舒适、干净整洁、设备齐全。在现有营业厅标准化配置下,服务窗口应设置电脑双屏显示,使客户一目了然地知晓档案信息及流程走向,充分享有用电知情权。此外,电价、收费标准、业务流程图等信息应公布在营业厅,并放置免费宣传资料供客户自行查看。大厅设置便民箱,为客户准备打气筒、针线包、一次性雨衣等用品,以备用户不时之需。休息等候区应为客户准备茶水、糖果、鲜花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突显对客户提供优质的人性化关怀。窗口服务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的礼仪培训,对业务范围、收费标准、工作程序、服务内容等需牢记在心。强化对窗口人员的“言、行、容、礼”的要求,对待客户要主动、礼貌、耐心、热情。
三、健全管理运行机制,追求特色服务模式
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工作水平,必须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运用营业现场管理工具。例如开展早会制度,在正式营业前20分钟全体窗口人员必须参加早会,内容包括对前一天工作情况作总结、布置当日工作任务、传达或学习上级文件、重点提示工作的新规定、检查仪容仪表以及各类服务礼仪及标准会话的演练。此外,可实行一日三巡检制度,在营业前实行第一次巡检,检查营业厅内环境、人员和设施是否做好营业准备。在第一次高峰期进行第二次巡检,管理和维护营业现场秩序,积极进行客户分流,提醒和督促窗口人员继续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确保高峰期的优质服务。在营业结束前进行第三次巡检,整理高峰期后的服务现场,维持良好的服务状态,做好优质服务的一整天。
其次,执行首问负责制。作为面对电力客户的第一人,窗口人员必须对客户负责,对工作负责。根据首问责任制的核心,要求首问负责人在接待客户时,要主动热情细致地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倾听客户心声,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排忧解难,对不属于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协助客户解决,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塞责。
最后,健全考核机制。优质服务常态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服务窗口进行检查考核。例如实行月考核制度,每月对窗口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出勤率、工作差错率、投诉率、满意率、服务礼仪、每月一考的表现等内容作为考核项目,综合评定窗口人员素质,并按考核分发放考核奖。另外,月初民主选举产生上月服务明星,激励表现优异的窗口人员。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客户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多,服务期望愈来愈高。因此,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特色服务刻不容缓。例如,可组织窗口人员将服务送进社区,结合居民用电咨询、业务受理、故障保修及小家电维修等内容开展电力宣传活动。成立窗口人员志愿者服务队,保障弱势群体的用电需求。
四、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强化行风监督体制
三方评价是从服务的接受方、服务提供方以及专家的角度分别对客户感受服务过程、服务要素进行评价,形成客户评绩效、专家评能力、内部评过程的三方评价机制。客户对所接触到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测评可通过测评问卷、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供电服务的绩效。专家对服务窗口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差距和不足环节进行评价,反映的就是服务能力。内部评价是内部顾客对窗口服务各个流程的评价,反映的是具体流程中存在的服务瓶颈。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反馈制度。从新闻单位、客户单位等各界聘请社会监督员,形成立体的监督体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听取外部监督意见,强化落实,提升供电窗口优质服务形象。完善适时开展工作作风效能监察,切实查处办事效率低下、工作执行不力、服务推诿拖拉等作风问题。开展明查暗访工作,每季至少开展一次对服务窗口优质服务的“明查暗访”活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并将明查暗访结果定期公布,实现监督常态化、考核制度化。完善行风建设、文明单位创建与社会各界互动的机制,让广大客户和政府有关部门了解供电服务标准,评价服务标准执行情况。通过行风监督员日常监督、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客户回访、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到及时整改和回复。继续做好客户的投诉举报工作,严格投诉举报流程和闭环管理,落实接受、处理、反馈和回访工作,使客户真正感受到供电单位服务的真诚。
论文关键词:优质服务;电力营销;供电营业厅;战略实施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是电力企业拓展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占领市场,成为市场的翘楚,是供电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优质服务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所重视,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能否更深更广地开拓电力市场。供电营业厅是供电企业的门面,是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如何拓展供电营业厅的优质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目标中明确“服务优质”的内涵为:事故率低,可靠性高,流程规范,服务高效,社会满意,品牌形象好。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优质服务营销战略。
一、树立优质营销观念,加强精英团队建设
1.优质营销观念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供电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一是树立整体优质营销观念,要把客户需求摆在第一位,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服务于客户,始终坚持“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服务永无止境、诚信沟通客户”的服务理念,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真正将爱心、耐心、细心、热心、诚心、恒心带给客户,让客户享受六心级服务,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二是树立依法经营观念,优质服务不等于无偿服务,不仅要严格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开展营销工作,而且要掌握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供电企业合法权益。
2.精英团队建设
供电企业要加大对营销窗口团队建设的重视力度,设立优质服务常态运行管理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管理,切实保证团队建设的如期开展。加大计划执行的力度和实效,坚持团队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此外,开展具有电力特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在营销管理中融入军事化管理,通过军事化学习模式和强化培训,固化军事纪律,提升员工精气神。整顿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规范,从言、行、容、礼着手,从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贴心的手势、一句亲切问候开始,通过服务窗口的全新面貌,率先向全社会展现供电服务人员特有的精气神。同时,通过供电服务礼仪示范操的学习和每天重复操练,长期固化规范的礼仪动作,使窗口服务人员的礼仪动作标准化。
二、完善服务流程体系,规范营业服务形象
要切实提高供电营业厅的服务质量,必须完善服务流程。一是解决好部门之间、班组之间、员工之间、流程环节之间、上下工序之间的协调问题。二是细化营业厅服务流程,可将其分为:开门迎客流程、客户引导分流流程、电力服务咨询流程、业务接待流程、客户体验和宣传流程、客户抱怨或投诉处理流程、应急处理流程七大流程。三是实行流程跟踪责任制,窗口受理的业务小到居民更名、新装或峰谷电的开通,大到商务楼或重点工程变压器的申请,业务种类繁多,流程差异较大,为避免发生流程中途无故终止或停滞,导致客户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应要求每位窗口人员对自己受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跟踪,对终止流程进行调查并给予客户答复,在月末完成流程报表统一上报汇总,最大限度保障客户利益。
供电营业厅是供电企业的门面,窗口的服务形象直接影响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形象,更关系到国家电网的品牌建设。营业场所要做到环境舒适、干净整洁、设备齐全。在现有营业厅标准化配置下,服务窗口应设置电脑双屏显示,使客户一目了然地知晓档案信息及流程走向,充分享有用电知情权。此外,电价、收费标准、业务流程图等信息应公布在营业厅,并放置免费宣传资料供客户自行查看。大厅设置便民箱,为客户准备打气筒、针线包、一次性雨衣等用品,以备用户不时之需。休息等候区应为客户准备茶水、糖果、鲜花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突显对客户提供优质的人性化关怀。窗口服务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的礼仪培训,对业务范围、收费标准、工作程序、服务内容等需牢记在心。强化对窗口人员的“言、行、容、礼”的要求,对待客户要主动、礼貌、耐心、热情。
三、健全管理运行机制,追求特色服务模式
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工作水平,必须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运用营业现场管理工具。例如开展早会制度,在正式营业前20分钟全体窗口人员必须参加早会,内容包括对前一天工作情况作总结、布置当日工作任务、传达或学习上级文件、重点提示工作的新规定、检查仪容仪表以及各类服务礼仪及标准会话的演练。此外,可实行一日三巡检制度,在营业前实行第一次巡检,检查营业厅内环境、人员和设施是否做好营业准备。在第一次高峰期进行第二次巡检,管理和维护营业现场秩序,积极进行客户分流,提醒和督促窗口人员继续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确保高峰期的优质服务。在营业结束前进行第三次巡检,整理高峰期后的服务现场,维持良好的服务状态,做好优质服务的一整天。
其次,执行首问负责制。作为面对电力客户的第一人,窗口人员必须对客户负责,对工作负责。根据首问责任制的核心,要求首问负责人在接待客户时,要主动热情细致地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倾听客户心声,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排忧解难,对不属于自己能力范围的问题协助客户解决,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塞责。
最后,健全考核机制。优质服务常态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服务窗口进行检查考核。例如实行月考核制度,每月对窗口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出勤率、工作差错率、投诉率、满意率、服务礼仪、每月一考的表现等内容作为考核项目,综合评定窗口人员素质,并按考核分发放考核奖。另外,月初民主选举产生上月服务明星,激励表现优异的窗口人员。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客户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多,服务期望愈来愈高。因此,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特色服务刻不容缓。例如,可组织窗口人员将服务送进社区,结合居民用电咨询、业务受理、故障保修及小家电维修等内容开展电力宣传活动。成立窗口人员志愿者服务队,保障弱势群体的用电需求。
四、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强化行风监督体制
三方评价是从服务的接受方、服务提供方以及专家的角度分别对客户感受服务过程、服务要素进行评价,形成客户评绩效、专家评能力、内部评过程的三方评价机制。客户对所接触到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测评可通过测评问卷、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供电服务的绩效。专家对服务窗口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差距和不足环节进行评价,反映的就是服务能力。内部评价是内部顾客对窗口服务各个流程的评价,反映的是具体流程中存在的服务瓶颈。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反馈制度。从新闻单位、客户单位等各界聘请社会监督员,形成立体的监督体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听取外部监督意见,强化落实,提升供电窗口优质服务形象。完善适时开展工作作风效能监察,切实查处办事效率低下、工作执行不力、服务推诿拖拉等作风问题。开展明查暗访工作,每季至少开展一次对服务窗口优质服务的“明查暗访”活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并将明查暗访结果定期公布,实现监督常态化、考核制度化。完善行风建设、文明单位创建与社会各界互动的机制,让广大客户和政府有关部门了解供电服务标准,评价服务标准执行情况。通过行风监督员日常监督、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客户回访、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到及时整改和回复。继续做好客户的投诉举报工作,严格投诉举报流程和闭环管理,落实接受、处理、反馈和回访工作,使客户真正感受到供电单位服务的真诚。
关键词: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现代化;海峡两岸
中图分类号:F32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6-0057-006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符合区域间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合作与要素流动规律,适应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推动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大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批复设立了一批涉台农业园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创业园”)即为典型代表与重要创新,引起了中央和学者高度重视。[1][2][3][4]2012年6月18日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共了包括进口台湾大米以及促进两岸教育、科技合作在内的八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引起了海内外极大关注。本文拟在已有研究与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两岸农业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特点,重点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创业园进一步发展创新的可能模式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促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交流合作,加深两岸基层民众的了解与交流。
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历程及主要模式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农业界不断探索现代农业交流合作的可行模式与途径,近年来呈现出了“大发展、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良好趋势。按照交流合作的内容及其方式,其发展阶段与模式特征如下。
(一)早期合作模式
两岸农业合作源远流长,民间交流从来没有中断。但从总的看,在1997年大陆开始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前,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并以小额产品贸易和台商试探性投资为主。此间,相关限制因素比较多,即使是大陆方面也没有出台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政策法规,呈现出了“规模较小、区域性较强和间接、分散”等方面特征,可将其统称为起步阶段的传统模式。
事实上,直到80年代末台湾地区才逐步放开大陆农产品进口。1987年首批开放了27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后增至30项),此后两年又陆续增加了60项,1996年祖国大陆则位居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市场的第17位,并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主。农业投资方面,1987年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部分台商就以“探亲”为由,开始试探性小额投资。特别是1992年底,台湾地区正式出台了“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除第一批开放的3000多项投资产业外,之后又增加了数百项,其中农业类共计103项;为鼓励并保护台商投资,1994年大陆方面正式颁布了“台胞投资法”。此间,农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与渔业、食品饮料及饲料加工、木竹等。[5]学术交流方面,直到1992年才实现双向交流,且大陆同行均需绕道香港才有可能进入台湾地区,甚至“文到人不到”(1)。
(二)现有主导模式:台湾农民创业园
经过多年努力,90年代末两岸双边合作已初具规模。但为更好发挥大陆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优势,以及台商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优势,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的模式与平台——“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应运而生。以创业园为例,据统计,自2006年福建漳浦和山东栖霞两个国家级创业园批准设立以来,国台办和农业部已先后在大陆的14个省份批复设立了29个国家级创业园,其中广东、福建、江苏、浙江4个省拥有17个创业园,约占3/5。[4]
显然,作为试验区和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在福建省率先形成与快速发展壮大也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是闽台情缘深厚,约80%的台湾民众祖籍在福建,二是台商投资及时获益与宣传带动,三是各级政府的优质服务与积极推动。由于台湾地区市场狭小、土地资源紧缺,从1987年起一些台商便以“探亲”名义在大陆投资创业,其投资地区又以祖籍地或经亲友们介绍的合适地点为主。这些投资获得初步成功后,受利益驱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更多的台商前往福建、江苏等地投资兴业,这些地方也就逐步发展成为台商投资的相对集中区,试验区和创业园的规划与建设也就水到渠成。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福建漳平(永福)创业园正是在早期落户台资农企的大力带动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聚集地,并成为特色创业园发展壮大的重要典型。此间,两岸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学术交流、合作研发的内容不断增多,形式日益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创业园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及其发展创新的重要成果和重要载体,可望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化同步”战略的重要增长极。[1][2][4][6]
(三)未来合作模式
尽管创业园建设方兴未艾,但目前仍停留在大陆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和台湾地区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等的初步结合与集聚上,创业园自身建设及其辐射与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进而发展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互利双赢的重要实践平台,推进两岸“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合作。可以想象,一是随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以及大陆相关部门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各级各类创业园将有所增加,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将更加丰富,有条件的省级创业园将积极申报、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园;二是随着创业园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园区配套设施与管理将日益完善,两岸农户(或农企)进驻数量与规模将持续扩大,园区产业链与合作成果的覆盖范围也将不断拓展,特别是合作研发、推广培训与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将不断推进,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三是创业园建设将与祖国大陆“三化同步”战略(2)有机融合,其产业特色、经济效益与示范、带动能力将不断增强,达到“以合作兴三化,以三化促合作”的良好局面,进而与周边工业园区(或临港工业基地等)一起发展成为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两岸经贸合作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思路及其实现路径
已有研究表明,尽管大陆各地、各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起始建设时间、资源环境与产业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建设进展与成效各异,但创业园开创了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1][2][3]新形势下,“是否”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创业园自身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带动效应,乃至于“能否”及“如何”以若干特色、优势创业园为基础逐步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区”等,分析研究如下。
(一)增加园区数量,扩大建设规模
1.创业园的申请与升级。当前创业园建设明显呈现出“东部较多、中西部较少”的分布格局[3][6],新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如何充分整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创业园区,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台商投资基础较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那些地方,如果已经建有省、地级创业园或相关科技示范区,建议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不断增强园区品牌与产业特色、市场竞争力及其示范与带动能力,努力申报、建设成为国家级创业园;否则,建议从当地实际及全国创业园建设实际出发,抓紧研究、规划以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当地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或水产养殖及其加工业为主导的专业园区建设。其次,那些特色农业资源较丰富但台商投资较为薄弱的地区,可以考虑与当前现代农业建设、“三化同步”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与大型项目招商,并扶持、鼓励当地农户(或企业)与台商合资(或合作)经营相关项目,逐步培育台商农业投资集聚地与科技示范基地,进而申报省一级或直接申报、建设国家级创业园。
2.扩大创业园建设规模。创业园一般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通常覆盖多个乡镇,甚至跨越县市和地区。但随着创业园建设的稳步推进,一些园区原有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当地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亟待向外拓展乃至合并附近园区,或重新规划建设。主要理由与依据,一是创业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延伸出了许多新的需求,如:科技服务中心、农产加工与配送中心、配套(或新兴)产业合作基地、台商生活与休闲区等,而且园区面积的适当扩大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创业园发展升级的需要;二是作为现代农业建设重要示范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创业园已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辐射与带动作用。但当前周边地区试探性生产园区优良品种或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大多呈现出“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客观上对创业园建设与管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创业园发展规划“是否”及“如何”更好地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培育相结合,不断增强园区引种与研发等方面成果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此外,当前一个创业园跨越不同行政区,以及个别地市拥有一个以上创业园,或不同创业园间的实际距离较近等情况并存,如跨行政区域的安徽和县创业园、江苏江宁创业园,以及福建省三明市的永安创业园和清流创业园等。随着创业园建设不断推进和服务管理日益规范化,未来跨地市、甚至跨省区相邻(或同类)创业园间的扩并与整合,将成为可能与必须。
(二)加强自主研发及其成果应用
1.增强研发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现代生产要素向产前、产中、产后阶段渗透和扩散,将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关联产业中去,才能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何况随着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新形势下单纯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进行简单生产(或规模经营)的现有模式已不能满足创业园发展壮大的需要,如何从创业园自身及两岸科技园区间逐步交流合作的实际出发,努力增强适用技术研发及其成果应用等方面合作,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将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与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一些台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有能力独立研发新品种或实用技术,或者主动购买两岸有关部门相关科研成果。以福建漳浦创业园的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不仅从事兰花种苗培育、种植、销售及示范推广,还培育出了系列蝴蝶兰新品种300多个。为此,除了要大力宣传、适时奖励创业园生产经营企业成功研发,并推广其研究成果等,还要为台商加强研发与成果推广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与成果展示平台。既包括大陆相关科技项目的申请、研发、推广与验收指导,也包括如何在完善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与交易机制的同时,让台湾地区科技工作者也能参与到创业园丰富多彩的研发实践中,等等。
2.推进成果研发及其应用。引进并研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良品种与先进适用技术,适时推广、应用到周边地区,已成为创业园建设与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一环。否则,不仅当地普通农户无力承担昂贵的新要素搜寻与试用成本,也将影响甚至切断创业园适用技术的推广和产业链延伸。为此,一是要将创业园建设成为两岸现代农业合作重要成果的展示平台,特别是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和现代营销方法等的综合展示窗口;二是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适用技术推广与培训平台,使创业园生产经营者与基层农户能较好接受创业园现代科学技术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既包括指导和鼓励当地技术推广部门与园区共建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应用平台,如合作设立农广校或培训中心,并就良种获取、生产经营与管理技巧等进行充分讲解,也包括台企适时开设企业与产品宣讲会,及时展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所取得的实效,建立健全有效提升企业员工和当地农户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技能的服务培训体系。
(三)推进产业升级与园区间合作
1.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是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生产与研发为核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由于独特土壤、气候、海拔高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特色产品往往具有同类产品不可比拟的特征与经济价值。[7]当前,各地主要创业园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如福建省漳浦创业园的花卉、漳平创业园的茶叶、仙游创业园的甜柿以及清流创业园的园林苗木等。显然,创业园建设“能否”及“如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健全特色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体系,努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对当地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意义重大。为此,一是要建立符合当前与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二是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包括引进和培育台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通过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带动园区品牌与市场竞争力建设;四是要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及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打通产品产—加—销的通路和网上销售渠道。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休闲农业具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部分创业园发展规划中也涵盖了这方面内容,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8]建议进一步借鉴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努力将有条件的创业园打造成为集生产、消费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多功能区。
2.加强创业园的对外合作。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层次性,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农业合作的内涵、标准与层次也不尽相同,各创业园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提升和完善对外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起步较早、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其建设进展与合作层次一般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建议中西部地区创业园要主动加强与东部地区先进创业园间的交流与合作,间接引进、消化并进一步创新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台湾地区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借鉴东部地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模式与建设管理经验,提高合作的水平与效率;东部地区创业园则要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和特有优势,继续“先行先试”,积极谋求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产业合作与共同研发。与此同时,近年来海峡两岸规划建设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区(或示范区、研发中心等),如台湾地区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并以这些园区为依托建设世界级花卉岛、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研发中心、亚太种畜种苗中心等。显然,新形势下不仅要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创业园区间的交流合作,还应加强创业园区与两岸各级各类科技园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但这方面工作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亟待积极推进,包括支持、鼓励两岸科技园区间及时建立姐妹关系,同时从合作研发、推广培训及专门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携手支持、推进创业园建设。若以近年大陆沿海省份积极推动的海洋渔业为例,除了要适时推动、加快海洋渔业特色创业园建设外,还要加强与台湾地区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台东县海水生物技术园区、南方海洋园区等的合作,积极探索渔业育苗、养殖、加工技术,乃至海岸带养护等方面技术合作。
(四)构建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
1.特色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近年来,台商农业投资逐渐向资源禀赋与服务管理较好的创业园或试验区等地集中,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显著、生产集中度高、经营规模较大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合作基地。随着两岸关系发展和产销格局变化,客观上要求逐步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创业园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上述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福建漳平创业园,是台资茶叶企业的重要集聚地,约占台资茶叶企业总数的4/5,面积达5.5万亩。但调查中笔者发现,创业园内台资茶企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茶叶的销售通路问题,特别是当地茶叶专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于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漳浦创业园拥有世界知名的、大陆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台资茶叶集团——天福集团,再加上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茶、武夷岩茶等地方名茶快速发展,福建省已成为经营规模大、生产集中度高、品种齐全且在海峡两岸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茶叶生产基地,“海峡两岸茶叶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刻不容缓。以福建省为例,除了规划建设中的海峡两岸“水产品市场”和“水果集散中心”外,目前还有两大专业市场亟需建设,一是海峡两岸茶叶专业市场,二是海峡两岸花卉专业市场。从2008年首届武夷山国际茶文化节隆重推出以及近年福建漳平和漳浦创业园发展实际看,两岸合作建设区域性茶叶市场已成必然。值得一提的是,漳浦创业园建设规划已明确包含了海峡(漳州)花卉集散中心,尽管该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但已吸引了大批花卉投资商,建议加快建设进度并适时升级。
2.合作构建农产运销体系。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由批发市场、超级零售市场和拍卖市场组成,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交易,其渠道多元,交易方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农会、农联社、青果社、国联社等,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与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由公股45.52%(其中“农委会”22.76%、台北“市政府”22.76%)与民股54.48%(其中农产品贩运商及其他20.21%、青果运销合作社9.48%、各级农会24.79%)组成,先后建立了台北市第一和第二果菜批发市场,1988年又分别与日本福冈大同青果株式会社、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结为姐妹公司,拓展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该公司集散功能强大,每天下午来自全台各地的果菜,次日凌晨3:20起陆续拍卖,约2000公吨新鲜果菜在2~3小时全部交易完成,快速分散至各地区零售给消费者。建议进一步研究、借鉴其高效运作方式与管理经验,加强两岸在上述专业市场建设以及高效农产运销体系打造等方面合作,加快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促进产品销售与区域品牌培育。如漳平创业园已经建立了很具地区特色的专业合作社,以符合创业园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五)从创业园到两岸经贸合作区
1.两岸经贸合作区建设实践。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当前已出现了以创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区的初步实践。以浙江省苍南县创业园为例,随着创业园建设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该县通过整合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省级工业园区、霞关对台贸易物流园等多个区块,已着手规划建设260平方公里的浙台(苍南)经济合作区。目前,该合作区规划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积极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以加快“平台设施建设”和“创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平台”和“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福建省漳平市也在国家级创业园快速发展基础上,努力规划建设海西(漳平)台商投资区,未来将向两岸经贸合作区推进。
2.规划并建设经贸合作区。创业园发展壮大的过程,将是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推进与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那些有条件的特色创业园所在地,宜进一步规划、整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相关工业园区及其配套服务体系等,努力建设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区。这既是创业园融入“三化同步”战略,实现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层次逐渐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朝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与两岸现代农业合作成果的及时巩固与发展创新。但在经贸合作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首先明确此类合作区的特殊定位、基本条件和创业园的独特地位,做好可行性论证;其次是要做好合作区的发展规划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创新相关政策措施。其中,作为合作区的“绿色心脏”,创业园是合作区内现代农业良种引繁中心、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培训中心,是绿色食品、保健品以及饮料类等健康产品加工业、木竹制造业及其相关创意产品原材料等的重要来源地与加工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休闲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与特色所在。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做好整个规划的配套服务工作,如用地布局、道路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与建设。
三、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两岸“大三通”、MOU和ECFA等系列协议的顺利签订与逐步实施,两岸经贸合作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良好局面,两岸关系逐渐进入巩固深化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海峡两岸迫切需要在WTO与ECFA框架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提高稀缺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双赢。
已有研究和上述分析表明,近年来海峡两岸现代农业交流合作中逐步发展、创新出来的各地、各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在集聚两岸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当地“三化同步”和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发展定位不够明确,配套服务体系亟待跟进,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落实,技术溢出水平较低等方面问题。建议未来大陆方面除继续批复、高标准建设若干国家级创业园,切实保障台商和当地居民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外,有条件的省区可逐步增设省、市级涉台农业园区,酌情引进台湾地区现代生产要素并且努力发扬光大,包括加强配套实用技术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构建,甚至以此为基础逐步规划、建设两岸经贸合作区,等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台湾地区正是在地少人多、农业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条件下,通过有计划地推动各阶段农业建设、技术开发和相关措施投入,不断以创新的农业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出了诸如莲雾、香蕉与蝴蝶兰的组织培养,高接梨、冬季葡萄以及热带水果的产期调节,白毛鸭、三品种杂交猪的培育,鱼虾类人工繁殖,以及近海箱网养殖等先进、高效技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正朝“优质、安全、休闲、生态”的现代永续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成为“知识产业”。显然,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均要更加注意增强和发挥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将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政策措施,逐步转变为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加快推进以“增产”为目标的“数量经济”向以“增值”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努力创造符合当前两岸实际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推进大陆“三化同步”和两岸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岸官方、企业(或农户)、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及其发展创新将蒸蒸日上,从而带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注释:
(1)“文到人不到”是指“1988年1月,台湾地区学术界邀请厦门大学陈孔立教授赴台交流,但陈教授到达香港后,台湾‘当局’却不批准他入台,其论文最后由台湾地区同行在研讨会上代为宣读”。
(2)“三化同步”战略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单玉丽.台湾农民创业园现状、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 2008,(6): 36-38.
[2]吴凤娇.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0,(1):8-14.
[3]邓启明,周继慧,黄跃东,蔡雪雄,等.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条件、建设进展及推进策略选择——基于浙、闽两省的调查分析[J].亚太经济,2011,(6):172-176.
[4]邓启明,周继慧,熊德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实践与策略选择[J].台湾研究,2012,(2):17-21.
[5]王建民.推动两岸农业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5):10-15.
[6]赵一夫,薛莉.大陆台资农业的区域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10,30(1):110-113.
自1947年建校、1987年升为专科学校以来,贵州商专始终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紧扣区域发展脉搏,不断拓展和优化专业设置;坚持校企深度融合,积极面向市场和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持续推进政产学研互动合作……已然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地方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面旗帜。
紧扣市场办学:
专业建设应时应势应需
2013年6月,贵州商专会展专业第一届68名毕业学生尚未走出校门,就被前来招聘的会展公司及其他相关企业“一抢而空”,实现100%就业。
“会展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如此‘抢手’,离不开学校多年来在专业建设上的‘敏锐’与‘坚守’。”贵州商专党委书记涂小亭说,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立足区域、社会、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既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撑,也实现学校自身的良性持续发展。
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工业强省,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有力支撑。”对此,贵州商专主动作为,对已有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优化提升,以更具深度、更为精准的专业水准深度服务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2013年贵州“两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5个100工程”。对此,贵州商专果断响应,“第一时间”加大专业建设和调整力度,对全面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旅游、连锁经营、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构建更为扎实的专业体系。
贵州商专校长武鸣表示,高校的专业设置,决定培养人才的类别和专业面向,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应时、应势、应需的专业人才,是商专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学校生命力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贵州商专紧紧围绕城镇化的推进和现代商贸流通与服务业的发展,精心打造四大专业群:以会计、金融等为核心,服务于金融发展和企业投融资的专业群;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为核心,服务于现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的专业群;以会展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等为核心,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群;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为核心,服务于商贸流通信息化、现代化的专业群。其中8个专业被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示范或特色专业建设范畴,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充分肯定与重点扶持。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打造大数据产业,贵州商专再次“闻风而动”,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主动承接了省发改委的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建设任务,这一平台建成后,将对全省电子商务大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求实求用求新
2013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贵州商专却“逆流而上”――全校2753名毕业生中,2714人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98.58%。
“商专学生不愁就业,因为自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多种育人模式就会让他们在毕业时成为准员工。”涂小亭告诉记者。
多年来,贵州商专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与省内外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早在2002年,贵州商专就引进全国零售商业巨头北京华联集团入驻贵阳,共建当时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北京华联宅吉店,并将其作为学校实训基地,打造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引领全省大型连锁业态的转型升级,也使学校所在的盐务社区成为第一批全国商业示范社区之一,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高度评价。
2012年3月,贵州商专成立“习酒商学院”,通过“订单模式”为贵州茅台集团习酒公司培养并输送专门的营销人才;2013年10月15日,“贵州商专百灵管理学院”揭牌,该院是贵州商专与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合作举办“百灵市场营销班”4年来的升级版。
在贵州商专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双方通过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编写特色教材、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等,使课程设置紧跟企业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企业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企业任务项目,最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
如今,贵州盐业的骨干人才均为商专毕业生,贵州百灵集团等龙头药企的大区经理中有1/3都是商专毕业生。同样,贵州特色食品、酒业、茶业、旅游、零售业等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商专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
涂小亭表示,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的路子,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商专更好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又为广大企业及时提供了各类急需人才,切实发挥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在充分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同时,贵州商专更时刻不忘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在做人、处世、学习、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商专学生心态良好、作风过硬、专业扎实、忠诚企业,很多都已成长为我们企业的骨干。”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来他们都只到贵州商专招人,因为这里的学生不但专业技能扎实,而且综合素质很高。
在全国性的技术技能大赛中,商专学生就算与国内一流高校本科生同台竞技也毫不逊色,近三年已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228人次,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竞争能力。
正是源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招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贵州商专仍呈现出招生就业“两头吃香”的良好局面――全校近5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平均高于省内高职高专最低投档线100分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政产学研互动:
服务社会有力有效有为
2012年,贵州商专承担的《贵阳市导游职业的现状及对策》课题获贵阳市有关单位高度肯定,认为该课题在规范贵阳市导游管理、稳定贵阳市导游队伍、提升贵阳市导游服务质量和推动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013年,贵州商专承担的《贵州习酒北方市场重点终端推进行动(2013年第二季度)营销实战任务演练及实践》课题在贵州白酒业界备受赞誉:“不仅对习酒公司2013年全国营销战略转移起到了根本性推动作用,而且对贵州白酒全面走向全国市场具有尤为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武鸣认为,高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始终有力、有为、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加强政产学研互动结合,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近年来,贵州商专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充分整合学校、政府、园区、企业等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团队,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走出了一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科研服务地方新路。
该校先后承担了《“十二五”贵州重大生产力战略布局研究》、《贵州省“十二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179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对全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作流程;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07年开始,结合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了连续6年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实施该模式的构建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做一探讨和思考。
1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基于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条件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是战略联盟理念在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是教育一体化的先进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校企共育”的条件下,学校与企业一道制定、实施和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一起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一起制定学习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质量,达到校企共赢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考,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在深入实施“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该模式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从关注局限于传统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关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而实现“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2)从关注课程整合的个体研究转向关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环境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使得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单独研究个体,而是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系统研究,是基于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终端营
销五大专业技能训练为重心的“五环相扣”的系统研究,使人才的培养阶梯推进,逐步提高,更有针对性的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3)从关注课程整合的形式转向关注策略和方法,使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环境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整合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关注典型学校、典型教师的典型做法,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关注基于整个工作流程“校企共育”环境下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2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在组织教学内容上,以行业、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模块,通过“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行为”的分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一个个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生产实际任务的职业能力。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职业环境”或“岗位情境”, 让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教师所开发、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学与做的全过程。教与学、学与做通常围绕行业、企业的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 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第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项目”作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 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最后,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3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中心的确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而作为中国的高职教育中的运用型学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与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脱节。比如:教学内容的完全教材化、教学模块顺序与企业工作流程完全脱轨、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校外实习的形式化或干脆放羊、学习的考核机制仍然是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记忆。这种现状无疑影响学生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招聘市场陷入二难境地,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而学生又面临就业困难,要摆脱这种现状的唯一办法只有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二个主体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共同形成学习评价。
我院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自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以来,除了继续打造“三五一”工程,培养“四能四会”营销人才以外,更是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与企业紧密合作,做了如下的工作: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了推销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策划与创意、品牌经营学和终端营销共五门工学结合的核心技能课程;增加了方舟市场调查公司、易博士等校外实习基地;投资近100万建立校内营销实训室;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培养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努力改革课程内容,包括教师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编写教材,课程内容除了教材以外还有教师在企业工作的实践案例和工作经验形成的课件,以及指定的课外参考书等;在教学计划中加大课堂实践性教学比例;打破原有的毕业实习及论文的要求,强调毕业论文必须是毕业实习岗位的工作总结;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校企共育的基础,我们将企业请进学校,在校园建立邓老凉茶连锁店,学校和企业二个培养主体一起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一起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施营销所有的课程“教、学、做”一体化,使师生在学院和企业二个主体中实现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双向互为转化,从而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3.1 创新组织管理体系
3.1.1组织管理体系框架
“校企共育”是一种基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我校与新南方集团合作建立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为例,校企共同开发《创业拓展课》,共建实训“基地”,该基地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实体,资产所有权按出资额归校企双方按比例持有。“基地”董事会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在董事会授权下,学生经营团队(每个团队由8-12人组成)通过竞争上岗产生执行总经理及运营总监、财务总监、物流总监、市场总监和行政总监等,每个经营团队以1-5天为周期轮流全面负责基地经营活动,并对经营结果负责。因此,可以说,“基地”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真实的“实战”平台。实践管理体系框架具体如下图1所示:
3.1.2 双方职责和任务
(1)企业方的职责和任务:企业方负责基地的装修建设以及物品设备的前期投入工作;企业方负责办理基地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卫生许可等相应证照,并出任法定代表人;资产所有权归甲方所有;企业方拥有基地的经营权和冠名权,并按连锁管理的统一规定进行管理;企业方委派一名创业导师全程跟进学生经营团队的运营,并给予指导和管理;企业方定期派出培训团队或导师,对学生经营团队进行系列的创业理念、创业思维、技能、市场营销、营运、物流、财务、行政、人力资源、团队等各方面经营管理的实战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经营团队解决实际经营中的问题;企业方有权利和义务组织基地内和校园内,以及校际之间的经营、推广、创业比赛,为学生经营团队提供更多的实战锻炼机会;企业方有义务为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颁发由公司或公司与相关部门联合颁发的相关荣誉证书,为学生创造毕业后更容易就业、创业的通行证;企业方今后的招聘中,有责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或直接录用在基地经营实践中表现优异(尤其是获得荣誉证书)的学生;通过公开培训、选拔考试的基础上,按程序和相关规定决定入选学生经营团队的人员及负责人,当某个学生经营团队经营不善时有权利向董事会提出撤换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之要求;企业方在基地合约期满后,有权利按相关优惠条件优先续约;实践基地经营过程中,在基地运作盈利的情况下,在涉及学校已有其他公司经营产品,尤其是某些专营或限制同类经营产品合同到期的,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及其关联企业有优先谈判、优先进驻权,目的在于扩大基地的经营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企业方有义务遵守乙方校园有关管理规定,如有违反,按校方相关规定处理。
(2)校方的职责和任务:校方尽可能出具相关证明协助公司办理相关证照;校方有可能的情况下委派一名工作人员,参与基地董事会工作,并出任监事,除担负正常的监督职责外并负责协调公司与学生经营团队之间的关系;校方协助甲方进行每期学生创业实践团队的前期招募工作;校方对参加基地董事会的学生经营团队代表有提名权;有权利在基地盈利的基础上,在扣除经营成本和优先支付给学生经营团队奖金后,根据实际情况,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具体数额由董事会讨论决定;有责任和义务为基地的学生经营团队免费提供在培训、经营、竞赛、市场推广过程中所需的帮助,如培训场地、竞赛场地、仓储场地、会议场地、推广场地、市场准入、学校内部沟通等。
3.2 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校企共育实体的指导教师队伍,由我校教师和企业的营销人员共同组成,我们会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工作领域中的岗位职业能力,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学规律,专兼教师持续不断地交流使教师队伍的素质呈螺旋上升的发展,形成了专兼制度的长效机制。
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学校和企业成为共同的培养主体。
打破原来校企合作时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邀请参与培养人才的状况,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在现场实施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3.1 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以前的校企合作的课改是企业被动地接受学校邀请后为了短期利益而参加,而我们的校企共育其教育主体是双方,企业为了长远的人才需要而与我们一起主动地参与课改,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3.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改必然会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加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等,所有这一切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能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以前的校企合作的课改是企业被动地接受学校邀请后为了短期利益而参加,而我们的校企共育其教育主体是双方,企业为了长远的人才需要而与我们一起主动地参与课改,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即分项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改必然会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加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等,所有这一切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能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4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绩效
成果推广及受益面:
市场营销示范性专业通过建设,特别是建立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更切合企业的需要,完善了我们的内涵建设,对外会产生积极的品牌效应。这一切将会给学院其他专业、广东省及全国兄弟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形成楷模作用,同时会吸引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从而满足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对市场营销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应用前景广阔并可以实现以下三个效应。
(1)提升效应。在校企共育的条件下,与企业共同依据工作流程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在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共同制定学习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对学生的职业培养质量。
(2)促进效应。为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势必会完善各种机制包括:营销专业与行业企业信息互动机制、工学结合机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技能鉴定的协同机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实训教材开发机制、教学做融合机制、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双师教师培养机制及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
(3)是带动效应。我们将总结出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会给其他学院营销专业形成楷模作用,带动其他学院营销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使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让广东省的高职营销专业步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一旦对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对全国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学院着眼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努力创新办学体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为手段”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互惠双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连续5年进行职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学工交替”、 “订单式”、“推荐式”、“代培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取得了毕业生就业率在100%、签约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的较好效果,甚至出现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13名学生在大二时就与浙江省首家五星级饭店宁波南苑饭店签订了协议,成为“南苑管理班”的学员,毕业后直接在南苑饭店就业的好现象。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内涵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之路。
5 实施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借鉴董事会领导下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学校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校企共育的新领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5.1 具体建设思路
(1)依托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全程参与,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创新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在企业内按行业建设若干子基地,如中医药营销实践基地、房地产营销实践基地、酒店服务业实践基地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基地逐步建成“新南方中医药营销班”、“新南方房地产营销班”、“新南方酒店服务业班”等订单班,实行人才的定向培养。
(2)由参与共建的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
(3)由我院市场营销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方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5.2具体实施内容
(1)进一步完善“以岗位核心技能为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我院市场营销以五大专业技能为重心、三个方向细分培养的“岗位核心技能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在团队管理、市场营销、门店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技能,特别是强化其在市场调研、商品推销、营销策划、销售管理、终端营销五大专业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3)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与改革,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实施方法:
依托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采用调查分析法,深入企业,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课题组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完成工作流程及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的界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实施教学现场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形成学习评价标准。
6 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之思考
校企共育的实体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企业和学院一样成为教育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打破原来校企合作时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邀请参与培养人才的状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教育主体双方按照工作领域的岗位技能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顺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共同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在现场实施工作流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共同制定学习评价标准并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说来,可以通过我院与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为切入口,目前双方正在实施的“邓老凉茶工贸店”已经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企业和学院一样成为教育主体,为了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由企业经理人和校内专任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专兼教师一起根据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 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 编写具有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形成创业拓展课,它与其他课程一样,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内容、考核方案等教学文件完备。
我们将工作领域的工作流程中的节点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标准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创业拓展课。课程教学及考核过程与经营及考核过程高度一致,按进程分为上岗前培训及考核,试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熟练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提高门店营业额方案策划及考核和提高门店利润方案策划及考核等五个阶段。
专兼职教师共同在现场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依据共同制定的学习评价标准进行学习评价。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创业拓展课为样板,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
特色: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理论教学穿插于工作过程中,通过真实工作任务加深对基本理论、原理的理解。
(2)课程设计与工作过程一体化。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体化。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4)教室与工作实践岗位一体化。相关教学活动在工作实践岗位中完成。
(5)课程考核与实践绩效考核一体化。课程考核与实践业绩考核高度一致。以《创业拓展课》为例,按进程分为上岗前培训及考核,试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熟练经营阶段培训、经营及考核,提高门店营业额方案策划及考核和提高门店利润方案策划及考核等五个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一旦对基于工作流程的“校企共育”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对全国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姬海莲,郑磊.培养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口腔医学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