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城市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城市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财政支出;环保;节能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和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与之对应,城市旅游业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面对这种局面,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受到关注。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为核心,以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高级阶段。

在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财政支出就是以财政收入为保障,维持和保障基本环境,以满足公共需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地位,要求加大投入,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逐步享有基本均等的环境公共服务,本文将绿色财政支出定义为节能环保支出,因该类支出于2007年才进入财政收支大类中,因此选取2007-2010年的财政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秦皇岛市作为首批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大海、沙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以及古长城、名人别墅疗养度假区等人文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条件,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环境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局面,秦皇岛市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发展,发展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城市。

根据所收集到的各方资料,包括期刊文献、秦皇岛市财政局、统计局、环保局所公布的官方资料,本文试图分析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即绿色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生态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关于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更为客观的建议。

一、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特点分析

1.绿色财政支出特点

2007年之前,绿色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像国防、卫生等支出作为大类单独列支,属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的子项目“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到2007年,伴随着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环境保护正式以“节能环保”大类进入财政预决算中,基于该数据的特性,笔者从绝对规模、相对规模、环境支出结构等家督,对2007-2012年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从相对规模上看,2007年秦皇岛市公共财政支出中有2.31%用于节能环保,到2012年稳步增长到2.46%,这说明公共财政中新增财政支出有效地保障绿色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

从2012年秦皇岛市公布的政府财政决算数据看,2012年,秦市绿色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污染防治(4.05亿元),环境保护管理事务(0.24亿元),环境监测与督察(0.15亿元)和污染减排(0.14亿元),分别占到环境保护总支出的88.42%,5.2%,3.2%和3.1%。

从2012年秦皇岛市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各部分构成及比例看,绿色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较高,为4.58%,在全部大类支出中排名第7,参照我国2012年财政统计年鉴,全国绿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7%,比较可以得出秦皇岛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对环保节能的重视保障了秦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

2.与国外典型旅游城市环境支出的对比

为借鉴国外成熟生态旅游城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成功经验,笔者选取加拿大渥太华市,美国华盛顿市和秦皇岛市在2011年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Govern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Y 2011 Budget - Gross Funds;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秦皇岛市2012统计年鉴,环境公报

从表1中可以看2011年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总额与加拿大渥太华市总额大体相同,而明显低于华盛顿市,从绿色财政支出额看秦皇岛市处于较低水平,较华盛顿市低0.38亿美元,较渥太华市低0.24亿美元,但从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秦皇岛市高于华盛顿市,低于渥太华市,处于中间位置。

从三个市的支出明细表可以看出,华盛顿市支出项目最为清晰,项目列支更为详细,清晰度和透明度更高,秦皇岛市项目分类不尽合理,其中多个项目有重复和相互重叠的可能,渥太华市分类较为简略,清晰透明度较差。

从结构构成来看,渥太华市主要投资于固体废物的再回收与重新利用,华盛顿市主要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的保护开发,而秦皇岛市工作主要集中污染防治上,秦皇岛市的绿色财政支出偏重事中和事后处理,呈现出“轻预防和基础、重控制和治理”的特征,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秦皇岛市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正不断向绿色保护倾斜,相对于全国总体情况来说,秦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绿色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当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但距离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绿色财政的结构分析发现秦市对于环境的保护支出的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支出主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领域,这种“事后补救”的保护特点制约着公共环境基本服务的提供,同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与美国华盛顿市、加拿大渥太华市在绿色财政支出总量、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秦皇岛市在环境保护分类上较模糊,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受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秦皇岛市财政支出规模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合理。为此,本文认为秦皇岛市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的绿色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效率的改善,倡导“绿色”财政,逐步提高绿色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政府绿色财政支出的力度

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一方面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加高效的环境保护的物质技术,加大对工业废物的回收利用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大环保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城市公园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引导力度,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企业走向绿色化的生产道路。

2.优化绿色财政的支出结构

当今绿色财政支出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收取治污费,明确企业和个人在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相应的政府应减少在这些领域的公共支出,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维护、基础社会建设、监管建设等方面,将绿色财政支出从现存的“轻预防重治理的”模式逐步过渡到“重预防,重全面维护”的模式。

3.加强绿色财政支出的效率

从效率的评估上,绿色财政支出应该强调环境基础设施的保障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从公平角度上看,环境公共服务应在地区间、群体间大致相等,秦皇岛市作为典型生态旅游城市,其绿色财政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间、城乡间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环境基本服务应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的环境基本服务。

4.加强绿色财政支出资金的会计控制

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资金是否投放到位,投放后是不是只投不管,这都是绿色财政资金在使用和控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外的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地制度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因此加强绿色财政资金的会计控制也是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郭佩霞 高凤琴: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政支农体系[J]新疆财经 ,2005.2:5-6.

[2]卢洪友 祁 敏: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现状评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12.17.

[3]罗永军:秦皇岛市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8.

[4]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以国家级森林城市珲春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赵 怡:关于完善绿色财政体制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5]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et[R] the Audit Budget & Finance Committee,2011.3.

第2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sig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garden design,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n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pread,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t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虽然我国的经济保持着相对高速的增长态势,但高能耗和高排放量仍然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隐患,同时也对“节能减排”的实现造成巨大压力。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2生态设计的运用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尊重自然

充分利用植物的环境功能,适地适树,种植的群落结构合理:通过合理选择乡土树种、草种等,以最优植物群落结构,结合一般设计,达到最佳综合效果。特别是要合理应用野生草本植物。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优先:采用可能的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措施,对场地现有资源的保护开发使建设和自然的矛盾最小化。水资源充分利用: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有效组织屋面排水,地表排水,利用于园林水系统中,同时采用可渗水硬铺装。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利用中水、自然降水。地方材料和无害材料使用:通过在设计中应用木材、石材等地方材料(尤其是工业的余废料),可以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使各项功能合理解决。利用当地材料减少远距离运输。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通过在设计中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及其措施,使化肥、农药的用量减至最低程度。减少能源消耗:在园林设计中,尤其是园林水景、温室等高能耗项目设计,采用合理技术手段将能耗降至最低,如太阳能的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利用自然生长速度快的材料,如竹子作为一些工业材料的替代品。

3.2整体性关注,融入生态关怀

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城市人工可再生资源。在土地规划的同时,采取尽可能小地干扰水文、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长等措施,使城市室外空间环境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模式。配合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在合理布局并安排好室内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和布局室外工作、生活和交通、娱乐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农业资源和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生活、生产、娱乐紧密结合。把资源的利用和再生结合起来。用最优化的布局来节约材料的使用量和成本。设计应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出发组织环境空间,尽量使用中式景观设计里的象征表现手法,不是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景观项目,只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并把园林给场地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小化以及最充分地利用场地。尽量使用高技术设计,对环境最少的干扰。要求最低限度入侵基址,从建设伊始直到竣工都要如此设计,并要贯穿建设整个流程,从尽可能少搬运土到种植野生花卉,这些都要考虑。

3.3景观生态元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生态元都有其美学和功能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实现应充分考虑到景观元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自然状态下,景观生态元中各种自然资源是异质分布的,而在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由于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往往倾向于同质分布,例如:我们需要大面积的活动硬地,需要大面积的观赏草皮或单一林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就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景观生态元维持同质分布状态比异质分布状态要耗费更多的物质和能源。因此,在设计中可以用局部的同质来造就整体的异质性。尽量保护景观生态元中景观的异质性,可以减少人工维护的费用,提高景观生态元的稳定性。同时,景观的异质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生态化设计就应该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生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在城市中,以城市绿地为代表的景观生态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城市绿地应该走出唯美价值标准的层次,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

3.4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4结语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传统园林设计的延续,是兼顾美感和维持生态环境和谐的一种设计方式。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园林景观是人性化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适应自然景观,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0).

[2]刘智.现代园林设计的要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05).

第3篇

关键词:格网石笼柔性防护施工简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一、什么是格网石笼

格网石笼是一种使用优质镀锌钢丝,经机械编织成六角网片组合而成的箱式结构体,可以为单元笼体,也可为用间隔网片分隔成的多格笼体。根据工程生态防护的不同要求单元笼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网箱,高度一般为40cm-100cm,多用于挡墙结构;另一种高度小于40cm称之为网垫,多用于护坡工程。

施工工艺

格网石笼的施工工艺简单,工序可分为:施工准备—石笼组装—石笼安置—填石和封盖

1、施工准备主要包括,测量、放线、料场核查、机械设备以及材料准备情况;

2、石笼组装一般是线将网片打开踩平,确保个网片在准确的位置,然后绑扎石笼的四个角点,用绑扎丝将隔片和网身进行连接,绑扎必须采用双股绑扎;

3、石笼单元体组装完毕后,放置到相应的工程位置,用双股绑扎丝进行连接,确保石笼结构的整体性;

4、填石和封盖,首先所填石料需符合设计要求,分阶段分层进行装填,一般每次装填25cm左右,暴露面填石应采用人工完成,保证外观的平整、整齐、密实,完成后按要求进行封盖绑扎。如果网箱因受压而出现“鼓肚”现象的时候,需要在内部设置拉筋。

三、格网石笼的特殊材质

格网石笼根据不同的材质,在工程中的使用年限也不相同。一般可分为三种材质:1、10%铝锌合金钢丝,使用年限为40年~70年;2、镀硒铬锌合金钢丝,使用年限为30年~60年;3、镀锌钢丝,只能使用5年左右。所以工程中大多数都采用10%铝锌合金钢丝,环境不同也可能影响使用寿命。

材料的质量要求:一般10%铝锌合金钢丝质量检验对镀层的要求较高,必须符合GB2976-88(金属线材缠绕试验方法)标准,也就是钢丝在自身缠绕(即一倍缠绕)八圈以上,对钢丝表面进行放大拍照(放大到12倍),镀层不的出现裂痕。并经过盐水喷雾试验(GB/10125-1997)1000小时以上,腐蚀量不得大于170g/m2。

格网石笼生态防护在工程中的特点

1、良好的透水性,通过孔隙结构可以增强水土交换,增强水的自净能力,墙体结构可以迅速排水,从而降低墙后的压力;

较强的适应地基变形能力,格网石笼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对于基础的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能;

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格网石笼在工厂制成半成品后,在工地直接组装,填石盖网即可完成施工,施工质量也容易控制,操作简便、受天气影响也小。一般造价低于砼价格,尤其是在地质较差的地段修建防护工程,可以大大减少地基处理的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可水下作业,在河道工程防护水位较高时可利GPS进行准确定位然后用船舶进行吊放;

适合应用于冻土地区,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夏天温度相差大,砼结构因冻融效应容易产生裂缝,进而破坏整个结构,格网石笼结构由于是弹性的,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设计和造价上都远优于其他结构;

格网石笼生态防护应用在工程中,有很好的透水性,不同于传统的刚性防护,适应不良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在流速大、风浪墙的护岸边坡采用此种工法有助于消波性能,降低对结构的冲击破坏,尤其是体现在生态防护上,孔隙结构有助于水质的改善,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很好的促进植被的生长,形成自然的绿色生态系统,营造和谐的景观。

格网石笼生态防护在工程中的应用

根据格网石笼生态防护的特点,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在城市的河道疏浚工程中,在河道疏浚拓宽后一方面需要对岸坡进行防护,另一方面又希望建成景观工程、生态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应用格网石笼网垫生态防护一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建成后不需要种植植被就能够达到生态景观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在水库工程的一般应用,库区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对岸坡的浸泡,使土体软化,强度降低,产生表层土的坍塌;经过破浪的淘刷作用容易使上部土体临空而产生坍塌。格网石笼网垫生态防护能够保证岸坡的稳定,同时又能抵抗泄洪对危险段的冲刷和风浪的影响,也能及时排除降雨所形成的地表水,减轻雨水渗入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所以不管从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美观适用上都好于其他刚性护坡;

在海上以及一些地质环境较差的工程中,由于施工条件所限,海水的腐蚀性极强,地基基础较差需要做挡墙进行防护。格网石笼网箱结构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柔性结构可以满足地质要求适应不均匀沉降,较好的网箱材质能够提高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年限,而且施工相对于其他方法简单很多,能够有效缩短工期,满足施工要求。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结合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去建设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在研究、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关系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最佳的生态位,提出人和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城市是一个具有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具有不稳定、不完善性,没有自然系统那样较为完善的自控机制,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一定的生态学原则去对城市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协调,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促进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成长性原则

城市是人们生存、工作等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其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城市处于一个动态体系之中,这是由于它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不断的进行规划方针的变化,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还要合理的利用城市的资源,并注意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中,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共同发展。首先要注重城市发展和质量之间的平衡。这就要充分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系统结构,树立全局观念,不断的完善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容量控制,使城市的人口、土地和绿化以及交通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建设。要坚持城市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不断的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整体之中把握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1、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三)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站在整体的角度,根据城市的自净能力以及城市的污染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好污染的综合防治规划,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总体排放量,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的环境要素发展的趋势以及影响的程度进行预测,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污染对城市的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将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质量管理。

四、结语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居住和工作等一切活动的重要地域,其环境质量高低、规模大小以及是够合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的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类营造一个生活和工作的优质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及跨越式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类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根据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本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方式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1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在传统能源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在能源不断消耗下也正向着日渐衰落的趋势发展。而能源消耗型城市传统经济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改变传统能源经济结构,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开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稳定目标。

2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分析

2.1 深刻认识能源消耗经济现状,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针对 能源消耗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以此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2.3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能源消耗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4 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进,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能源消耗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能源消耗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也是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3 注重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更多的依赖于招商引资以及高新科技企业落户,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这类企业的落户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注重自身招商引资以及政府机构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服务工作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能源开采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针对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的现状,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以及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在这一过程中,以城市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利用城市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重要性;问题;方法

前言

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但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人口膨胀问题更加突出,让城市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加强生态城市规划力度,改革城市规划的方向,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策略。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得到合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支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会给城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满足时展要求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城市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要促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建设者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只有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才能确保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可持续发展观地位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渐加扩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从最初提出的概念变成了社会建设中的实践。当代社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快速提高,他们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在今天,工业化社会应当开始向生态化社会转变,生态环境会成为城市竞争的下一个关键点。生态环境较好,适合居住的城市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也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与技术,给城市发展打好基础。

(二)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在关注自身物质条件的同时,社会大众也开始重视精神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优化社会大众的生存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有利于生活舒适度的提高。在城市规划过程别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会让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条件得以满足,更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与城市生产力的提升。用生态城市规划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是在城市规划中落实人本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规划意识不足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些城市规划者的生态城市规划意识不足,他们会全面否定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或者生态城市规划经验。这些城市规划者认为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经验只适合于他们本身,对于自己城市的生态规划没有一点借鉴意识,不能作用于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所以,持有这样观点的城市规划者很少对原来的生态城市规划经验进行研究,这也导致了部分城市的生态规划进度过慢问题的产生。也有一些城市规划者认为其它城市的生态规划方案完全适用于自己的城市,坚持拿来主义,不做任何修改。部分城市规划者会注意其它国家与城市的生态规划理念,但对比下来会发现应用这些理念会导致城市特色的缺乏。城市规划者研究意识的不足,让中华民族许多文化因素不能出现在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中,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二)缺少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度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来讲,创新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结构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重新考量城市的功能,对城市格局进行调整。然而,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创新意识的缺乏,让城市规划者不想去、不敢去创新规划。受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限制,部分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念影响了生态城市的合理建设。政府部门特别关注生态城市规划的短期效益,抵制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方法

(一)加强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建立

建立可行性强的城市生态规划体系,对于城市生态规划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建立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的特色,像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等。从城市的各类资源分布情况去确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重点,以此来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特色。

第二,建立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生态规划的细节。城市的发展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城市的发展实力。在建立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规模,细化发展规划,将生态城市规划的细则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体系,应当具有动态性。城市发展的规划,应当随着城市发展目标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城市行政区的调整,会影响到生态城市的规划。城市面积的扩大,同样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

(二)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健全

绿地,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地建设,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直接影响。绿地的规划效果,是生态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健全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提升城市规划的效果,更能给生态城市规划创造更好的基础。

第一,做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现代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当打破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制,不再由单一的部门负责。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立体化管理与动态化管理,积极融入各种先进的城市绿地规划思维,才能提高城市绿地的品质,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重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地域的影响,每一个地市的生物系统都有差异性。在食物链平衡性与自然法则的影响下,城市的生物系统会不断进行更新。如果城市规划者忽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则会让城市的生物系统失去平衡,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让生态平衡无法得以保障。作为城市规划者,应当重视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在构建生态化绿地的时候,保护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的生存权利得到尊重,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性。

(三)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与人文景观维护

文化因素,对于城市生态规划的创新有重要影响。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尊重城市的文化,将文化特点融入到生态城市规划中,有利于生态城市构建特色的突出。除此之外,城市规划者还要重视人文景观的维护工作,在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人类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感。保护历史古迹,重视人文景观,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生态城市规划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让城市发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也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就要从大局出发,对城市的每一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让城市的自然环境、文化与人口特点得以突出。重视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工作,提出可行性强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让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2]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3]李浩,李建东. 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 城市发展研究,2012,03:53-57+88.

[4]吕斌,佘高红.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4:15-19.

第7篇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第8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转型发展 跨越发展

一、深刻认识资源经济现状,为现代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资源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自身经济特点,针对资源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资源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资源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为现代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资源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了解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得出,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资源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三、深入了解资源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资源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激,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资源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资源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资源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六、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

第一,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和原中央所属矿业、森工企业,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

第二,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型城市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种职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对资源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施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资源枯竭矿山(森工)企业破产引发的经济衰退、职工失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三,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防止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总之,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是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空间;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眼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抓紧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同时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政府要制定并完善政策,积极进行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米尔,武春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2]张米尔,孔令伟.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吴奇修,陈晓红.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J].江汉论坛,2005(3).

[4]李堂军,孙承爱,庞莹. 我国煤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2(2).

[5]李友俊,汤凤丽. 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途径研究 [J].资源与产业,2007(4).

[6]董锁成,李泽红,李斌等.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工业建设等因素而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需要维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生态型城市逐渐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生态型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环保的要求。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和运作与生态环境实现平衡发展,在保证了现代城市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又保证了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生态型城市具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一方面,生态型城市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不管是建设还是日常运行,都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型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现代化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生态型城市下的人居环境奖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健康和便捷,生活水平将得到提升。总而言之,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池州市一直以来都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拥有九华山、杏花村等国家著名景点,又滨临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势相当明显。近年来,池州市发展迅速,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池州市也开始重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从池州市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建设生态型城市非常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前文提到池州市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异常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池州市正处在发展和建设的黄金时期,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跻身安徽省经济排名前列的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当前的发展模式还不足以维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急需长远性的战略方针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池州市城市建设的根本趋势。

笔者相信,对于池州市这样一个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来说,只要在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建成生态型城市的愿望便不再遥远。一是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服务主体是人,因此要以保障居民生活的软硬件条件为基本依托。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池州市当地特点,合理地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寻求一个最适合的规划方案。三是长期性原则,建设生态型城市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规划设计方案要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三、有关完善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若干建议

3.1、注重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我们可以说,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解生态城市规划这一概念,绝不是将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主要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为规划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在这一前提下,从各方面融入生态环保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城市规划中必然会遇到土地的使用问题,城市规划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土地,以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而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还要考虑到土地的生态容量,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限定,以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绿色植物的覆盖、水源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如何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涉及生态城市规划在内容方面标准的问题。

3.2、完善规划指标体系

实际上,之所以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规范化、系统化,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个可靠且有效的指导。前文提到,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宏观上讲,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不仅加入了生态环保的元素,而且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拥有一套专门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符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适合本地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池州市曾在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文件提出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隔离带等方面向生态城市过渡的理念。但是,该文件只是提出了这一理念,并未对具体的规划指标进行系统编制。所以,笔者建议各城市要加快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并且在制定时要注意贯彻因地制宜地原则,这样制定出的指标才更具指导和参考意义。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将放缓而求稳,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更加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小城市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环境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2]吴斐琼. 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D].同济大学,2007.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生态空间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城市现在是我国人居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全国的各大城市,也开始引入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上海,厦门,天津,成都等各一二线城市也开始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构建了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本文首先将引入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然后讨论国内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生态化所做的进展,以及相应的建设模式。

1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城市首先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提出以后立刻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标准却已打成共识。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2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无疑有许多不足,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仍然有很多城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2.1 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

生态网络化是指由多个生态节点纵横交错,通过河流、山脉等渠道而形成点、线、面网络形状的一个各生物种群互利共生的网络系统。生态原生化,主要是指在原有的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前提下,对该城市的建设进行更精心的“绿色”规划,实现周围自然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化。以武汉的城市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举例。武汉城市建设模式是“环-楔-廊”的网络模式。由长江,汉江及其遍布整个城市的中小型湖泊构建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网络体系。以长江,汉江为“两轴”;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中小型湖泊为主体形成的生态内环和以外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大型湖泊、农业生态空间为主体形成的生态外环。以主城区周边的六个湖泊水系构成“六楔”;利用武汉本地自然山水,建造多处城市公园,形成“多廊”。

2.2 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绿色交通主要为了解决城市中人们过度依赖机动车所带来的局限及环境问题。以天津生态城的绿色交通系统模式为例:在城市规划之时就能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的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使得大规模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可能;确立慢行交通方式在全方式出行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结合生态城周边条件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建立从内到外,从慢行到机动,从内聚到开放的空间布局理念。

2.3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以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为例,生态城整体能源策略是首先降低能源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能源、垃圾和水资源的协同利用。1)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双供电;2)使用新能源技术,建设项目采用地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技术;3)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水,垃圾,构建黑灰水分类收集系统,气力垃圾回收系统,沼气堆肥,中水回用等为一体的资源管理中心。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

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比如被誉为最接近生态城市理念的巴西库里蒂巴,丹麦的生态城市建设,澳大利亚怀阿拉城市建设等。与国外已有的生态城市相比,我国目前做兴建的生态城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态教育。库里蒂巴学生在学校会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还有环境大学对市民进行免费的环境教育。丹麦在学生课程里加入生态课,学校的一些课程设计也围绕着生态城市的主题。

大众参与。丹麦将每年8月和9月的星期六定位生态市场交易日。商贩们会携带生态产品在城区的中心市场进行交易,通过生态交易日既提高了市民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又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国外的生态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而我国城市政府相关部门普遍对生态城市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国外生态城市政府通过对自身的改革,包括政府的采购政策、建设计划、雇佣管理以及其他政策来明显减少对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城市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职能几乎全由城市政府承担,这导致了政府负担过重,制度不够完善和大众参与不足等问题。

结论

生态城市的实践还远没有达到理论所应有的高度,而国内生态城市的实践比之国外差距也很大,但往这个方向努力所获得的经验则应该值得我国所有城市学习。

【参考文献】

傅晓娜.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浅析.职教论坛.2009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杨志峰等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 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1.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1.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缺乏力度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1.4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高技术产业在我国是资源密集度较高、知识密集度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信息技术的高技术产业,基本上是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组装产业。核心技术、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增长方式粗放导致的必然结果。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特征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1.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2)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3)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4)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5)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应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6)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7)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3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心和方向

(1)产业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城市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必然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改善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国实现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或者说,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中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工业是生态建设的重点,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产业方向上,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应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标准,并把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把经济生活中传统的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止,即实现清洁生产。在管理上,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推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战略的总思路。

(2)生态建筑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建筑体现了以人和自然为本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结点。它是由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通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经济过程和人文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耦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生态建筑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3)发展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建设的保障。

所谓“生态服务业”也可称为“生态第三产业”,也就是指第三产业的生态化。生态城市必须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如商业、交通通讯等流通部门保证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经济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影响。交通的密集和拥堵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饮食服务业造成的油烟及消费过程中严重浪费现象等也会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在重视实体生态产业发展同时,要重视城市生态服务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公益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服务基础,通过新型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生态意识。

(4)绿色消费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消费是实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和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促进和制约关系。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一是要引导消费者向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向发展;二是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置,提倡“绿色生活”;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提倡“绿色家园”;四是提倡适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4 选择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二者的关系从“经济优先发

展、先污染后治理”发展到“清洁生产,污染零排放”,又发展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历一次大的调整。而基于生态优先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顺应知识经济潮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1 国内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西方的工业化是20世纪主导生产模式,以不可再生的石油作为能源。“石油经济”倾向于集中趋势、规模化生产,生态压力超过生态承载力,带来环境负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自主创新为主,日本采取了模仿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独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1)新加坡、南韩、我国台湾、我国香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anies~4)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东盟三国(asean-3)外扩内联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3)菲律宾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4)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越南社会主义过渡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煤炭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因此,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中应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倡导节能型经济,加速再生能源对石油的替代。循环再生产模式与节耗经济应成为追求目标,把前向关联产业废物作为后向原料资源,使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需要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4.2 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城市的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仿照生态体系中的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的机制,将现行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使园区经济和环境同时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在产业布局上,把相互之间有较强“食物

链”关系的各产业主体放在一个园区内,并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生态园区。这既可大大节省建设投资,又可以有效地利用废物,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4.3 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题,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具体设计需要遵循四化原则,即工业园区化、园区循环化、产业知识化、企业清洁化。

参考文献

[1]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1.

[2]王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陕西生态城市建设[j].商业研究,2007,(2):21-231.

[3]黄肇义杨东援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1.

[4]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5-111.

[6]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17-251.

[7]国家发改委1“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r]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4).

[8]李赶顺,张玉柯,等.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9]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8.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杨志峰等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公平、繁荣、自然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 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

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一些城市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外在化指标,将生态城市建设停留在城市景观生态化的层次上,单纯依靠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显然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1.2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1.3 城市政府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缺乏力度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城市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薄弱,各相关部门协作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使得城市政府无法完成对生态城市的整体协调调度,工作效率较低。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向良性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对于与生态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相关法律、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

1.4生态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相对落后,整体来看还属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础设施薄弱,第三产业滞后等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和城市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大量企业存在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浪费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及其周边的环境、资源质量。高技术产业在我国是资源密集度较高、知识密集度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信息技术的高技术产业,基本上是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组装产业。核心技术、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GDP评价指标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城市的经济高效性优势不明显。我国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是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增长方式粗放导致的必然结果。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特征突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1.5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6 缺乏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原则以及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维护规则。单纯重视城市绿地面积指标的完成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城市绿化没有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没有将生态城市的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中,淡化了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少,其综合效益较低。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生态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主要特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的社会运行为经济的长效发展创造了条件,高效的经济运行为居民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而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又常常表现出矛盾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是共生的客观存在,但“和谐、高效、良性循环”的目标没有相应的基础和条件却难以共存。城市经济学应在区分城市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社会内部关系协调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与条件。

(2)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有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大致可分为同心圆型及其轴向结构、放射扇形和多中心型等变形形式,其中同心圆模式是城市形成的基本结构。然而生态城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地理空间概念上,它区别于传统城市独立于周边乡村的特点,是一种城乡融合的城市化区域,因而在空间特征上,生态城市必然会与传统的城市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学应该在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上,研究适应于生态城市特点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律,找到最适合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

(3)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选择。

要素禀赋是城市在特定的区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空间上多种要素大规模聚集的结果。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相对完备的要素构成及资源配置方式。然而,生态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众多方面的生态化要求,根据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人文条件等要素禀赋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建设途径与方式。城市经济学研究应能揭示要素禀赋与生态城市建设途径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判定标准。

(4)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规律。

城市经济是在密集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开放性经济,它不是封闭的,因而城市经济的运行需要依靠外部环境。生态城市打破了传统城市的地域界限,将城市与乡村融合到了城镇化区域之中,具有更广阔的经济运行环境。因而,城市经济学应该研究生态城市的经济构成,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所遵循的特有规律,已有的传统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有哪些可以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发展之中,现有的经济运行规律怎样指导生态化的经济运行,如何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运行规律。

(5)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的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不同于以非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将是一、二、三次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新模式。又由生态城市复合式生态系统的特点所决定,其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与传统城市的粗放外延式模式不同。因而,应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内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包含第一产业在内的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城市产业结构的构建问题、城市三次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促进传统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转型的问题等。应特别关注对生态城市区域产业传导机制的研究,探索如何形成具有生态、经济、高效的产业链,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发挥生态城市产业的带动机制,加快生态产业的发展。

(6)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依据,对城市经济运行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生态城市的经济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应该构建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从生态城市自身经济运行特点着手,重点研究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生态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方式和责任分工、进行生态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问题。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充分考虑节能、降耗、环保等内容构建适宜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7)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3 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心和方向

(1)产业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城市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必然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改善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国实现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和核心内容。或者说,只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中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工业是生态建设的重点,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产业方向上,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应把生态环境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标准,并把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把经济生活中传统的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止,即实现清洁生产。在管理上,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推进我国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战略的总思路。

(2)生态建筑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建筑体现了以人和自然为本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结点。它是由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通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经济过程和人文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耦合而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生态建筑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3)发展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建设的保障。

所谓“生态服务业”也可称为“生态第三产业”,也就是指第三产业的生态化。生态城市必须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形成完备的功能组合。如商业、交通通讯等流通部门保证了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是城市经济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同时也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影响。交通的密集和拥堵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饮食服务业造成的油烟及消费过程中严重浪费现象等也会造成城市环境污染。在重视实体生态产业发展同时,要重视城市生态服务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环境公益建设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服务基础,通过新型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生态意识。

(4)绿色消费是生态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消费是实现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和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促进和制约关系。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变:一是要引导消费者向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向发展;二是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置,提倡“绿色生活”;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提倡“绿色家园”;四是提倡适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4 选择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二者的关系从“经济优先发

展、先污染后治理”发展到“清洁生产,污染零排放”,又发展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要求,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历一次大的调整。而基于生态优先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顺应知识经济潮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 国内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西方的工业化是20世纪主导生产模式,以不可再生的石油作为能源。“石油经济”倾向于集中趋势、规模化生产,生态压力超过生态承载力,带来环境负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自主创新为主,日本采取了模仿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独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1)新加坡、南韩、我国台湾、我国香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ANIES~4)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2)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东盟三国(ASEAN-3)外扩内联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3)菲律宾拉美型二元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4)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越南社会主义过渡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煤炭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因此,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中应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倡导节能型经济,加速再生能源对石油的替代。循环再生产模式与节耗经济应成为追求目标,把前向关联产业废物作为后向原料资源,使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需要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2 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城市的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仿照生态体系中的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的机制,将现行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开环式经济流程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使园区经济和环境同时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上、在产业布局上,把相互之间有较强“食物

链”关系的各产业主体放在一个园区内,并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生态园区。这既可大大节省建设投资,又可以有效地利用废物,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3 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题,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面向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具体设计需要遵循四化原则,即工业园区化、园区循环化、产业知识化、企业清洁化。

参考文献

[1]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1.

[2]王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陕西生态城市建设[J].商业研究,2007,(2):21-231.

[3]黄肇义杨东援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1.

[4]宋永昌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5-111.

[6]王发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17-251.

[7]国家发改委1“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R]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4).

[8]李赶顺,张玉柯,等.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9]鞠美庭,王勇,孟伟庆,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8.

第13篇

关键词:园林生态;城市形象;塑造

1 城市形象建设及园林生态的重要意义

1.1 城市形象建设及意义

城市形象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表现,是城市留给公众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其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城市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城市形象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其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2]。总的来说,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经济振兴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城市园林生态的作用

城市园林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环境,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众多优点,特别是在城市更新节奏加快和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城市园林以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在城市的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园林生态塑造城市形象的原则

2.1 尊重自然环境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以原有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顺应气候特征,尊重地形地貌,运用乡土植物等方法来维持城市的特点,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城市形象。

2.2 与人工环境相结合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本质上是按照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进行,其与城市的功能分区、结构、交通路网等密切相关。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从而起到限制城市无限扩张的作用,并保证现代城市具有良好的环境。

2.3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城市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经营、创造、演变的有共同价值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历史遗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历史遗迹,使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历史渊源。为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地域性特色营造过程中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在园林设计中还应有意识地将地域风俗习惯反映到城市建设中,从而促进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城市文化特色与形象。

3 园林生态塑造城市形象的方法

城市的特点是其形体结构发展的结果,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布局都是以城市形体结构为基础的,城市园林作为维系城市与人的天然纽带,在城市形体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城市园林布局最能体现城市的形体结构,在充分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地域性诸要素融入到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可以发挥城市园林生态的作用,展示城市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

从“面”这一层次看,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貌特征是城市独有的区域特色,应通过对城市园林的合理布局,将城市园林生态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大系统中,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主旋律。城市边缘作为城市三维空间的边缘,最能反映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加强城郊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来发挥城市边缘特征,表现出城市园林生态的景观效应。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还应将各类园林景观在城市中均衡分布,从而发挥园林绿地的最大效用。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在“线”这一层次是指以城市中潜在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展开的交通型绿色、滨水型绿色、文化遗产绿色等绿色,通过将城市中带有地域特色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联系在一起,是各类园林生态景观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生态空间体系,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充分展示。交通型绿色通道的建设一般是通过城市交通将城市园林景观串联起来,给人们以最直观的地域特色体验,在城市园林布局中应充分重视道路和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创造有序的城市地域景观。滨水型绿色通道是基于城市水系的城市园林布局方法,通过充分利用水系廊道来改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并与历史遗迹保护与历史文脉相结合,营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文化遗产绿色通道是将特殊的文化资源集合成线性景观,从而更易于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使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城市园林布局中,还应从“点”这一层次上进行优化,通过将各具特点的园林生态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理布置,可以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从而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

4 结论

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充分协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通过城市人文的传承来塑造城市的特色,按照面、线、点的思路进行园林生态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从而塑造出城市的独特形象。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环境说;理想说;系统说

1、生态城市的学说、涵义

生态城市的兴起,是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紧密相关的。“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Haeckel)首先将这一概念用于科学的意义,提出了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恢复了“生态”的本意,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的含义。生态城市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起点,同时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恰当地全面表达人类理想城市的内涵。目前,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尚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说法。

环境说。这种观念将生态城市进行单向化、简单化和现实化理解,认为生态城市是绿化率高、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

理想说。这种观念是将“生态城市”完美化和理想化,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的一种理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虚幻的东西。

系统说。是从分析城市的生态系统着手,认为只要实现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良性运行的城市就是生态城市。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结合,也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既立足现实,兼顾了城市的各种生态要素,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其丰富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种观点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以上三种学说都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都是积极的、进取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环境说注重现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理想说注重未来的理想和完美,是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的最终实现形式。系统说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将现实与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依据和立足点。本文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主要采取系统说的视角。

2、生态城市的涵义

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指基本结构和功能符合生态学原理,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度开放和高效利用,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具体来说,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它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生态城市的内涵远不只是清洁的环境和体面的外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只有宏伟、美丽、清洁的外表是不可能实现整个城市的生态化的,生态城市更在于其内在的、有机的、综合性的含义,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宜人居住是生态城市的基本性质和目标,社会和谐是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社会和谐是生态城市实现自然生态良性运转,从而也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

3、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生态城市作为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应当更明确、更全面地体现城市的本质,即宜人居住。其中不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人与人也和睦相处,每个市民在其中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并得到充分的关怀,还有足够的机会实现个人的发展。生态城市具体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和谐性。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和经济金色点缀而诚信危机、道德滑坡、社会混乱、缺乏生气的人类居所,而是一个充满关心和爱心、保护人、陶冶人的人居环境。在生态城市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们诚实善良、道德守信,相互帮助、互相关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和活力,它是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生态文化浓郁的和谐人居环境。生态城市中的和谐反映为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系统内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生态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关系良性运行。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传统城市“高消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倡绿色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化。生态城市要增强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非循环”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少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可更新、零排放的新形式。

多样性。生态城市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订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体现民族形式、地方风格、时代精神。例如我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出的像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紫金山体育场就具有“中国现代建筑”的风格。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正甲.生态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第1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概念;城市规划探究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建设开始逐渐转型为生态型城市。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而且还应该反映人文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1 生态城市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达到社会的和谐,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使生态持续和谐的生活环境。

2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理念还不太成熟,起步较国外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方面不够科学合理造成的,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主要的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和物种灭绝等。人们的生活环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的经济建设也受到了阻碍。

3 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设计

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时,首先要全面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城市的生态设计还要体现出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展现出城市的特有风格和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城市自然生态的特点,人文景观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人文景观以各种生态景观、园林和建筑为主。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城市的平面规划,而且还要做好城市空间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街道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做好低层生态建筑的同时,兼顾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园林的美观性,而且还要融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生态理念和历史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城市的共享性,园林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河湖两岸的林带等地区。示范产业园区是一种生态型的工业体系,以生态化为前提,体现出其特有的经济性和高科技性。示范产业园区还应该同时兼顾发展教育、物流、文化、医疗、信息和房地产等。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调整产业形式,建立生态产品设计、研发和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系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可以有效提高GDP中生态经济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城市企业进行生态管制,还应该建立企业环境的行为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到企业的信用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媒体进行公布。城市的居住区也是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入完善的精神文明。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开始逐渐提升环保意识。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的生态概念。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生态植物,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建筑的景观,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使得建筑物得到全面的使用。绿色植物在城市中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锁住城市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近几年,城市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物周围的绿色植物还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因此,城市的绿化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规划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城市规划的有关部门开始将城市的综合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第一,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绿化效果的确定;第二,根据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绿化功能进行确定;第三,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进行确定。

5 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居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调节城市局部的小气候,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净化环境和减轻旱涝灾害等。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还为居民提供公众环境的机会和场所。在最近几年,湿地成为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生态规划中要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5.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中心。因此,为了改善城市发展的方向,就需要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方案。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方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的特色,制定一个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居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包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要素,只有在城市规划时同时兼顾三者,才能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5.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而且还应该包括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景观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形成的,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融入这种原生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景观的种类。这些自然景观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人们放松休息的地点,居民的观赏和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回忆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增添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5.4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城市缓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化带成为了规划设计的重点,忽略了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在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在规划设计中,兼顾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应该在城市边缘地带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绿色缓冲地带。

6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生态问题也日趋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在开展各项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将生态环境因素和规划设计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奋雄.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