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存在的主要矛盾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1.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已经显示出对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同时,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2.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还逐步进入高一层的管理岗位。
3.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首先是各学校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选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下例问题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带有普遍性。
1.照抄西方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更是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国际化的挑战,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舶来品,从理论观点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介绍西方管理的图书已是“汗牛充栋”,而西方的经取回来后,并没有解决众多企业的困难,西方的经再好,也难免“水土不服”。
2.课程设计方面忽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1)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课程仿佛为专门研究管理学的人士开设的,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2)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3)案例缺乏。对应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情况的案例少之又少,即使是国内企业的案例也都是大中型企业的案例,中小企业的案例是凤毛麟角,学生感觉这些案例中看不中用,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丧失了不少模拟现实的机会。
3?郾教学方式单一。在被调查高校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很少。这种教学方式就如同在教室里传授学生们游泳技巧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熟读理论的理论家,而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4.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没有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感悟到管理学的精妙之处。因此,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并最好能同时在公司兼职。而我们相当多教师往往看不起具体的日常操作,从而成为“空中飞人”,相当一部分人毫无管理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这种从未下过水的“游泳教练”,又怎么能教会别人游泳呢。
二、改革建议
工商管理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为了实现此目标,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突出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工商管理教育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办模拟公司或到公司实习等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培养管理能力。
2.突出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专业管理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强,更符合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也能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采取企学共建的办学模式,尝试定单式教学。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企业参与到工商管理教育中来,发展商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使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其次,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最后,可以实现专家和企业家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
4.优化教师队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根据这种客观要求,学校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同时,应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入手,鞭策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重奖与高压并施,推行顾问教师制度,提倡互助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体提升师资实力。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定期开展讲课竞赛和科研竞赛活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课题主持人:尚云仙
课题组成员:尚云仙、张红、赵清华、李东升、董芳、孙静、刘改芬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学专业培养的重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种具体的管理实际工作,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组织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承担风险的胆识培养不够。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水平略好的,有举例式和简单的案例式教学,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学生一般采取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没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这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只注重培养听话的学生,有个性的则认为是不优秀的。
2.学生的创业精神不足。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创业需要承担风险,有激情和韧性,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敢于创业的很少,主要是在学校这方面的培养不足,自己探索风险太大,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以求生活稳定。
3.应变能力培养不足。我们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
4.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原理应用于工作当中,并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活动进行思考。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个模拟实验,所需知识不可能只通过一个模拟就能掌握,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误区。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宣传上,缺乏全员性,缺乏落实。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始终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问题。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有从能力上进行培养,都是应试型人才。
2.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材较为滞后,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执行实践教学时,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且不能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
3.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许多教师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了。
4.学生本身对实践环节不重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监控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到有关用人单位盖个实习章应付了事
5.教材不具有启发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有什么老师教什么,这种陈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倡体验式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3.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要求所需要的全面丰富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包括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全面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应当是经过教学检验的、科学的。有了这种教学资源包,教师不再因为教学辅助资源的缺乏而头痛,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包来解决自己学习遇到的困难并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它需要专门的懂技术的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考察,需要有超前意识的人员去专门研究,所以高校对这部分实践教学人员给予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深入社会去调研,只有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建设成最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
(1)在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最好能够结合行业或企业的实例,实施案例教学。充分展现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设施良好、环境真实的基地中接受实践教育,并通过真实情景的摸似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2)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实践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依托高校资源,加大专项经费的申报,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企业和生产科研单位支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力争将实践基地建成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地,为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努力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5.改革实践教学的教育模:(1)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因此,要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大幅度减少教师课堂理论课的教授时数,大幅度增加接近实战的各种模拟训练,增加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练环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根据行业的需求设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等;把企业请进来,让企业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内容的确定、能力考核和坚定方式中。(3)探讨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题型更适合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实践能力是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对其考核一定是注重研究其考试的方式,才能正确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实践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实践课的要求应与理论课的要求一样严格。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工商管理;社会企业;问题与对策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国家人才资源较高层次的一类,同时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更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因此,在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形势有所缓和,但就业人数依旧有增无减,依然存在人职不匹配、供需结构矛盾、人才总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择业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不难发现,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简单规律而有保障的生活,但这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结束大学生活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了解并融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二)专业知识杂却不精,竞争力不够强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课程门类较多,学习内容也很繁杂,将许多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但并未深入研究,而是作为入门知识掌握,这使得该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十分庞杂,但却不够精,在毕业应聘时,选择方向够多,却未能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反而不如一些单一技术专业就业好。
(三)职业实践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对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表现出了普遍职业实践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解决实际能力低等方面上。大学毕业生知识更多来自于书本,社会实践经验十分少,甚至于为零,知识结构很单一。
综上所述,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要想顺利就职、拥有满意的职业生涯,制定正确合理、完整全面、顺应时势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高校职业规划俨然未能完全成熟,以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其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层分析。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依然存在格局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方式不规范、内容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规划意识淡漠
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然而大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性质、内容、方式认识并不够充分,规划意识较淡漠,使得职业规划充满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强,以短暂的就业目标为终点,没有长远规划,以及自我意识过强,规划主要从自我出发,完全忽视了学校和社会的影响,规划不够详细全面,可行性与实用意义很低。
(二)缺乏专业的指导力量,教育落后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已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资源不足、支持不够、相关政策等原因,大学职业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就业这一具体问题上,目前并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加之专业教育指导人员的缺乏,很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但是其办公人员基本还是以非专职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队伍。
(三)自我认识不够客观,目标设定脱离实际
由于职业规划意识的薄弱、专业指导力量的匮乏,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并不够客观,不能全方位正确地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并且路径与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时机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最终将使得职业规划失败。
以上三点是当下最主要、支持最多的职业规划现存问题,当然,作为起步阶段,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还存在诸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业规划模糊、指导方式手段单一以及宏观条件下的经济、国际、政策等其他问题。
三、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构想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经上文研究分析,笔者试图构建一个以社会企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该体系中的各方主体角色如下:
(一)政府――倡导者、支持者
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作为积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应制定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并且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课程开发,以适应中国国情,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学校――合作者、实施者
各高校作为实施者和企业的合作者,应着力构建校院学生组织三级指导体系,加大重视力度,培养专业指导教师,开展专门课程,建立相应咨询机构,革新授课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等,做到科学、系统、专业、主动与一体。
(三)大学生――接受者、执行者
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要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总用,应改善心态,积极认识职业规划内容,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客观地评价定位自己,以防止规划的盲目不合理,当然,制定好规划后,必须按时按之地执行,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紧密相连,属于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只有学生和学校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它需要社会企业、政府、家长等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让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有发展的方向,有咨询的机构,有实践的场地,有实惠的政策。当然,一个合理完善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也将十分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能力的提升和入职的顺利。(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旭凯,曾蕾,王雪梅.本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基于对北京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调查[J].科技资讯,2008(29):146-148.
[2]马贤永.从企业人才需求角度谈大学生职业规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
[3]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15):242-242.
[4]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