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风控策略范文

金融风控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风控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风控策略

第1篇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息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存贷利益收益,据不完全统计,存贷利益收益约占至全国商业银行年度收益的70%左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风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各家银行自己的客观判断。

1.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刚起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和相对固定好的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比较侧重于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重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的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益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特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特逐渐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更复杂。目前商业银行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1.3操作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为银行业规避操作风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使得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操作风险虽然为近来管理的热点,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还未能有一个综合系统的理解,无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是体系,或操作平段口,都有在很大缺陷,这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的齐鲁银行票据案,中山银行行长潜逃案都说明了这一点。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企业需求下降,纺织、钢铁出口企业导向型企业以周期性企业压力大幅下滑,东南沿海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不过目前来看,出口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贷款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加之人民币值,外需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大量外资涌入,更加了大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房地产市场形成的泡沫经济,加之国内地产市场调控方敏存在问题等,这些对银行企业来说都是管理风险存在的隐患。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3.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教训。因此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的进入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合作与竞争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领域不断深入,浓度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意识。

3.2全面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2000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对于无力履约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控制失效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形成,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一直很注重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将三类风险同时纳入监管统一框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把达到资本充足率与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提高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也是贯彻《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结果。

3.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贷款管理首先把还款来源作为首要考虑因此,除了注重自有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外,银行对于客户现金流管理,还款来源关注永远摆在贷款管理首位。其次关注等二还款来源,是信贷投放过程中关注焦点。然而,银行信贷资产的长期性占市场强烈周期性往往难以匹配,市场上涨时繁荣和后跌的惨烈点让置身其中银行无所适从,要警惕经济周期出现拐点后,在紧缩政策下,市场资金绷紧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隐患。

4未来银行业会怎样?

第2篇

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出现意外情况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会计风险一般有下列表现形式:

(一)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而核算职能又是监督职能的基础。金融业务的运作过程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经过会计的核算与操作。因此,真实、完整、及时、合规地进行会计核算,是金融会计部门的主要任务,也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作,会计核算质量不高,运作程序不规范,都会形成会计风险。

(二)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工作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薄弱。比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要求存款规模,讲究信贷管理,却忽视和放松会计监督,不进行合规操作。尤其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以后,由于面对的企业为数众多,规模较小,信誉不强,在发放贷款时更要加强会计监督。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弥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攀比消费,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会计监督作用。

(三)决策导向风险

由于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两大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就是决策导向风险,它是建立在前两个风险基础之上的。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参与决策职能形同虚设,无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周密化,一旦决策失误则损失无法弥补。

(四)信息操纵风险

许多金融机构和高层负责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违反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有关要求操纵会计信息,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因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五)金融创新风险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它们在繁荣金融市场的同时,也给金融会计工作本身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金融会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途径来规避各种风险。但如果不顾及适应这种开拓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就会造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落后的经管水平、客观条件不适应的情况。

(六)人员素质风险

金融业这几年来发展迅速,各种新业务、新办法、新手段不断出现,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些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够,水平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这就给风险的发生留有充足的余地。任何会计活动都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如果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例如,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为银行稳健经营提供基础和保障。一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严谨、规范的职业道德,重树“三铁”信誉,重塑“诚信”文化。二是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权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人情代替纪律。三是定期考核会计人员掌握制度的情况,凡是对基本的行为规范、业务标准和工作程序不了解、不清楚的,对在业务过程中不讲制度、不讲标准、不讲程序的会计人员,要严肃处理,绝不迁就。四是营造贯穿会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自我发展和业务培训的平台。通过政治学习、轮岗学习和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培训,造就精通会计、法律、电脑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加强对重要业务岗位和重要风险点的控制,规范各类业务授权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做到每项业务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可依,有效防范乃至杜绝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行为。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人们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财务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却往往忽视了会计更重要的职能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为日后经济行为提供决策、指导。只有加强会计分析,并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做出有针对性的反应,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职能作用,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信息,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划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四)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

1.加强金融会计各监管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发挥合力作用。金融机构内审部门及社会监督审计部门应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这样既有利于各监督管理部门充分掌握金融会计工作情况,又能够有效防止各部门检查内容雷同,避免重复劳动,还有利于各监督主体根据各自监督管理需要,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检查效果。

2.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

(1)充分发挥会计事前监督的作用。通过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率等指标的考核,及时发现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充分发挥事中监督的作用。会计部门要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相对比,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敦促有关部门采取修正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3)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业务稽核和风险补救作用,及时堵塞金融风险的漏洞。这样,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环环相扣,就会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进行五级分类的试点。要以推行五级分类为契机,加强检查与监督,使金融机构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质量,对其他资产的核算,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计量。同时,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率,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

2.合理确定收入期限,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考虑过去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长、形成大量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的实际,对历史应收利息实行逐年税前冲减政策。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2.左雪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与选择[J].商业时代,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