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金融理财策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理财策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理财策划

第1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70972064)。

摘要:金融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近些年来,深圳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有所弱化。本文分析认为其吸引力弱化是由金融城市定位模糊且身份尴尬、金融人才交流平台缺乏、专业性培训资源不足、职业发展瓶颈、人才优惠政策力度不足等原因所致。依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深圳市 金融人才 吸引力弱化 对策

2014年6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6)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中心综合排名中,深圳排名第25;在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排名中,深圳位列第8名。这反映出,在国际上,深圳的金融影响力已颇具规模。作为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的金融影响力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珠三角和华南地区,而是逐渐辐射至全国。

随着国内的大连、天津、广州等一批金融城市的崛起,深圳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而金融人才,特别是中高端金融人才,成为制约深圳在金融市场与金融城市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深圳当前面临着金融人才吸引力减弱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深圳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极为重要。

一、深圳市金融人才吸引力弱化原因分析

1.深圳金融城市的定位模糊且身份尴尬

上海,已被明确定位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北京,作为全国各种资源的集中地和政策发源地,聚集着一大批金融机构的总部,特别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另外,深圳毗邻着当前在世界上稳居第三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这些因素使得深圳的地位极度尴尬:如果将深圳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则显得定位重复、功能相似、毫无特色;而如果将深圳定位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与其实际影响力又不相符。在许多金融领域,深圳确实在全国都具有引领作用,如创业板就设在深圳。基于金融城市的长远发展,深圳需及时明确金融城市的定位。

2.金融人才交流平台缺乏

就目前而言,深圳市金融行业的人才交流平台,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在影响力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但人才交流平台极其重要。通过人才交流平台,金融人才不仅可以获取相关的专业性信息以及就业机会,还可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更能激发人才相互交流的兴趣,容易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因此,深圳迫切需要搭建更多金融行业的人才交流平台。

3.专业性培训资源不足

高校资源“贫瘠”是深圳金融培训资源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型金融机构为了提升企业内部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会自行建立培训中心,如招银大学、平安大学等。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这个能力,它们更多是通过与外部培训机构合作。然而,由于深圳这方面资源的匮乏,使得许多金融人才进行专业性学习的机会受限。

4.职业发展瓶颈

深圳的金融体系已相当完备,但在金融机构总部方面,深圳并不具有优势。除本土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外,如平安、招商、国信证券等,深圳未能吸引更多的外部金融机构总部入驻。考虑到职业发展平台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许多金融人才将深圳视为金融行业的“练兵场”,在深圳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纷纷前往北京、上海甚至是海外金融城市,以谋求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金融人才优惠政策力度不足

各大金融城市为吸引金融人才出台了很多人才优惠政策。如上海,从市政府到浦东区政府,再到陆家嘴相关政府机构,每一级政府均设置了人才奖,给予符合条件的金融人才以相应的奖金补贴和政策优惠。其金融人才政策不仅惠及面广,且力度也比较大。

深圳虽然也设置了类似的人才奖,但是这一政策并非只是针对金融行业,还包括高科技、物流、文化等行业,而且为寻求各大产业之间的平衡,这一政策的奖励额度受到政府限制。由于这一政策和个人税收挂钩,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普遍偏高,政府相关部门就不得不针对金融行业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使得该政策备受诟病。另外,引进高端金融人才时,在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解决上,由于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只能依靠私下解决。

二、强化深圳市金融人才吸引力的对策

1.明确深圳金融城市定位

深圳发展金融业有诸多优势:深圳拥有中国境内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发达,实体经济基础良好,毗邻国际性金融中心香港,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圳如果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定位,必能得到国内外众多金融人才的青睐。深圳可凭此契机,借助自身互联网产业优势,将互联网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深圳也可基于实体经济,探求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互助发展的模式。这样,深圳不仅可以实现产业间优势互补,推动深圳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还可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为金融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发展空间。

2.创设人才交流平台,打造深圳金融“人才圈”

深圳金融行业及人才迫切需要建立基于金融行业的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不同规格的平台进行交流,以满足人才和行业需求。作为政府部门,应牵头或协调创设深圳市金融业人才交流平台。比如,定期举办金融论坛,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或企业高管,或高端专业人才,分享前沿性金融知识、信息和理念;建立多种形式的金融人才俱乐部,以俱乐部为纽带,增强金融人才之间的联系;等等。深圳可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打造深圳市金融人才圈,把“圈子”作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方式。

3.推动专业化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虽然深圳在高校资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但深圳可以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推动专业化教育和培训,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提升机会。例如,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香港高等教育发达,金融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深圳可以通过深港合作,利用香港丰富的金融教育和培训资源,为深圳培养、输送金融人才;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出台相关政策,共同支持和资助培训。

4.提高对企业和人才政策的优惠力度,增强吸引力

企业方面来讲,深圳要强化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对本土中小型金融机构,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自身实际出发,为其提供足够的优惠政策,同时依靠深圳的市场化环境,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深设置总部。

在人才政策方面,作为政府部门,深圳应该基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台针对于金融人才的相关政策,在住房、奖金、教育、医疗、荣誉等多方面给予奖励或优惠,其中尤其要注意住房问题。如果深圳能够出台一些过渡性政策,帮助人才解决暂时的住房问题,定能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来深。

第2篇

国内居民对于理财服务的需求积聚已深,但逢理财收益水平的提高便会迅猛释放出来。当前如火如荼的个人理财市场就出现在国内资产价格大涨的背景之下。自从2006年四季度开始,股票市场的火热状态几乎让股票与股票型基金等理财工具的魅力家喻户晓,并由此吸引了大批个人投资者的疯狂入市。股票价格的高涨具有很强的市场感染力,作为实实在在的市场收益水平的比较参照,它提高了大部分理财产品与服务的预期收益水平。

受高预期收益的刺激,人们已经开始对传统的储蓄存款失去兴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近年来流行的各类理财工具。对于这种发展态势,可以从流行的理财产品的销售表现中窥豹一斑。两年前,即使市场看好,某些理财产品也需要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募集到百亿资金,而现在只需要几分钟便可能被宣告售罄。理财市场的繁荣推动了居民储蓄结构的变化,即导致储蓄资金由传统的储蓄存款流向其他多样化的理财工具。在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增速降到了历史低位,达到14.6%,相比2005年的增速下降了3.4个百分点。关于这些居民储蓄资金的去向,人们通常会自然地联想到股票市场,并可以进一步地从不断刷新的个人股票投资开户数量与基金发售规模等数据予以证实。

然而,国内理财市场潜行多年之后的一朝红火尚不足以表明将来的稳健成长。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依然存在于理财市场的供给方面,其中的结构性问题至今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国外的市场经验来看,理财市场本质上属于零售市场,重心在于面向个人客户的理财顾问业务;单就理财产品而言,也是更加倾向于个性化的设计。国内的发展状况还远没有达到国外同业水平,只是处于快速的早期开发阶段。从国内市场表现来看,理财市场的重心仍然是批发性的理财产品设计,理财顾问业务以金融机构围绕其产品销售的自导自演为主:第三方理财,即独立的理财策划服务,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国内外理财策划服务的发展状况

国内居民对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策划服务并不陌生,而对第三方理财的印象较为淡薄。早在1997年左右,商业银行就开设了理财工作室,开始提供理财咨询设计与综合性的个人金融服务。但时至今日,这类业务并没有显露出专业化的发展倾向,仍然像国外早期的私人银行业务那样隐晦。作为面向高端客户群体提供的贵宾式服务,依然停留在某个柜台角落。尽管商业银行的理财策划服务没有给市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代销或自行开发的诸多理财产品却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今,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诸多金融机构都在加速理财产品的开发,而对于发展具有高度技术要求与职业操守要求的理财策划服务显得动力不足。所以,在传统的金融机构群体之中,一直没有内生出具有市场影响的个人理财策划服务行业。

除了同时做产品开发与策划服务的金融机构之外,其它市场中介机构在成就第三方理财事业方面都显得资质不够。且不论国外机构的渗入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扫除诸多障碍,即使是已经出现且尚在尝试理财策划培训与咨询服务的极少一部分国内机构,由于处在很难得到认可与保护的恶劣市场环境中,也只能在痛苦中挣扎。此外,尚能惹人耳目的是一些理财网站或大众传媒的理财频道。它们曾经掀起一股热潮,竞相开拓分散的或相对综合的理财产品信息服务。但要发展成为在线理财或成形的理财组织,还是难以定论的,它们面临的问题似乎还有很多。

相对于国内理财策划服务业的迷茫与挣扎,国外同行的表现要自如而体面得多。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金融市场发展、资产管理人才储备、理财产品开发经验与市场信誉方面的整体优势,理财策划服务广布于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理财机构。

关于第三方理财机构,它们与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限。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专业人才直接来源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与其它市场中介组织。组织上属于市场经纪与顾问服务的资源整合:实质上也属于金融服务业内部更深层次的专业分工与业务剥离。因此,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核心力量是其聚集的专业理财策划人员。如今,注册理财策划师(CFP)是这类专业人员的典型标志。为了统一服务标准,美国早在1985年就诞生了CFP标准委员会。随着理财策划服务的突出发展,其专业化精神已经跨越国界。在1990年,国际CFP理事会诞生,并逐渐扩张为全球性的专业认证组织。在2000年,个人理财策划的国际服务标准ISO22222被推出。该服务标准明确标明;个人理财策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它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客户需求,追求个性化与客观性;它要求相互沟通,在经历中实现自我更新,以有助于稳定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从此,理财策划服务已经登堂入室。

如果追溯历史则不难发现,独立理财策划业或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市场化发展,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百余年的漫长历程。从无法考证的私人理财之道的推广,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险营销人员开创的不成形的生活与投资理财咨询服务,以及后来受社会保障的私有化改革与税收改革的影响,不同金融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开始关注并深化各自领域的理财策划问题,进而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逐渐融合贯通成统一的、独立于原有金融机构自身利益的商业服务模式。在这一成长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与长期形成的市场机制、法治与商业精神都是不容忽视的促成条件。与此同时,市场上理财服务的范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从早期对股票与债券投资的委托和经济交易服务,到基金投资的普及推广与个性化设计、避税与养老方案的设计,都是倾向于以财富增长业绩为目标的理财范式。这些业务在国外发达市场上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如今流行的理财服务范式更加贴近于金融理论中关于个人终生消费与财富积累支持的最优化问题,倾向于以个人长期消费能力与休闲生活标准为目标。在近年来涌现的新型理财产品中,已经初现了这种理财策划服务的产品化趋势。例如结构性生活标准化合约与特定目标账户,就是其中较为代表性的产品形式。

第三方理财适时崛起

国内的理财策划服务与理财产品市场都没有经历国外那样漫长的市场化发展历程。相比之下,国内在金融服务水平、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与商业精神等诸多方面都还没有经历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进程。加上体制上的束缚,市场对于理财策划服务业的培育存在着激励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还没有足够的金融从业人员积累起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市场信誉。即使学习国外的专业认证,也需要一个时间段的本土化过程。在此背景之下,面对中外金融机构迅速推出的形形的理财产品,大部

分居民都还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需求与理财产品的经济功能属性,更谈不上理性的策略安排。

正因如此,经由第三方理财机构提供独立而客观的理财策划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几乎是必不可少。事实上,独立的理财策划服务对于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开发与居民的财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有可能通过风险的集中暴露得以体现出来。理财产品与普通商品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促成交易的实现还是维持市场的稳定发展,都需要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中介服务组织予以协调供需双方的平衡。否则,在某一时段大量理财产品的盲目设计、宣传、发售与购买,需要等到事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能获得清醒的市场教育。特别是在个人理财资金热潮涌动之时,缺乏独立的理财策划服务,更是一种严重的市场缺陷。当前,国内理财产品的需求主体是众多缺乏市场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个人投资者。事实上,即使是具有理财能力的个人,也往往会受时间或精力的约束,需要求助专业化的理财顾问服务。因此,就整个社会而言,理财策划的专业分工具有其独到的市场价值。

国内市场上是否可能发展出具有市场公信力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呢?事实上,国内理财策划行业的成长道路面临着诸多阻滞因素。金融机构在试图引进国外理财策划服务模式之时便已经认识到这个行业的商业价值,而后续的平淡表现也向国内的同行们间接表明了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首先,银行、保险、证券与信托等行业的金融机构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发售者,同时掌握着大量居民储户的金融信息与理财产品的信息,在尝试理财策划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很快就显露出劣势的一面;作为理财产品中的利益相关者.金融机构在提供理财策划服务时,易陷入机构营销者的角色,难以在独立性与客观性方面取信于众;再从发展时机来看,正值金融机构处于急促的体制变革之中,客观上阻碍了这类业务的专业化速度;而且,金融机构在此间更倾向于发展短期业务也是有理由的,短平快的理财产品发售要比理财策划技术的长期磨练与长期诚信道德的树立来得更加便捷。

金融机构与其它市场中介的滞后发展严重制约了国内理财策划服务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很多金融机构早已经从过去从事单一业务经营逐渐成长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集团,零售性质的个人金融业务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在这些金融机构内外,聚集着资产管理经验丰富的经纪人与顾问群体,从而为独立理财策划服务的形成与壮大积聚了肥沃的土服务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条件都显得不够乐观。例如金融机构开发的理财产品仍然停留对基金产品的简单延伸,对理财范式缺乏足够的理解;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投资工具的市场发展水平较低;在个人证券投资中缺乏经纪人业务:一些类似于投资者服务公司的中介机构缺乏明朗的市场发展机会。由于这些先天条件不足,国内理财策划服务业的后发优势难以体现出来。或许该补的功课迟早要补,哪怕是直接引入外部资源。

第3篇

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为养老提前着手准备至关重要,这就要考虑如何正确有效地管理好财富,而个人理财策划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由此衍生的专业理财师成为老龄化社会的职场宠儿。

个人理财策划服务内容

个人理财策划是一种综合的金融服务,由专业的个人理财策划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客户共同确定理财目标体系,最终帮助客户制定出合理的和可操作的理财方案。它不局限于向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针对客户的综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组合。同时,个人理财策划是针对客户一生或者某个阶段的策划,包括个人、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产、负债分析,现金流量预算和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与保险策划,投资目标确立与实现,职业生涯策划,子女养育及教育策划,退休计划,个人税务筹划及遗产策划等各个方面。

国内目前行业发展状况

个人理财策划是现代商业银行新型的个人金融服务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深入到每个家庭。伴随着中国银行业与世界接轨,伴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普遍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在港资银行方面,汇丰银行在上海推出了它的第一个卓越理财中心;紧随其后,恒生银行也把其经营多年的“优越理财中心”品牌引进上海、广州等城市。内地的各大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如广发行的真情理财、招行的金葵花理财、建行的如意理财、中行的中银理财、工行的理财金账户等。据了解,我国政府将加快推进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相脱离的进程,为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将加强监督,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会计、咨询、资产评估、律师等市场中介机构的行为,整顿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这些举措将为理财策划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