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教育大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EDA;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习聪玲(1979-),女,陕西渭南人,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5-02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背景和意义
1.课堂教学改革背景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测控专业、电信专业及电气专业等学科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微机原理”、“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方案的思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为深入贯彻《纲要》的指导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适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课堂教学改革意义
人类步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提升工科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观念。“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就是借助虚拟实验现代计算机仿真工具,将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中的实验环节和实践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自然参与到理论的实验来源和工程应用的探索过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力求使课堂发生如下转变:由课堂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由理论学习只知其因的书生形式向实践教学的既知其因又知其用的工程应用形式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理论推导”方式向师生在课堂共同实验的“理论―实验―理论―应用”方式转变,目的是使学生由单一地掌握学科理论型向综合学会工程应用型转变。
二、EDA 技术引入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片面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过分强调了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的来源、释义、验证或推导过程,然后通过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填鸭式教学,黑板、粉笔和讲解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此外,因课程和实验内容与应用实践脱节,学生往往不知学为何用,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EDA 技术改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一些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EDA 的模拟随时以图形、表格及曲线显示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效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层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而杂、知识面广。[1]
EDA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其以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分割、综合及优化、布局布线、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EDA 技术的教学应用软件主要有EWB、PSPICE、protel99、Max+Plus II、QuartusII、ActiveHDL、Modelsim 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动化、数据处理能力强、功能丰富完善、开放性和交互性良好。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电子线路实际化,并可以不断地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结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还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引入EDA 技术,改革和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必然。
三、“电子基础基础”课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主要引入课堂虚拟实验教学形式,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应用,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形式进行验证,并在实验过程讨论理论的适用范围、参数变化和影响关系,通过课堂对实验过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1.“电子技术基础”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和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三基”教学是课程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电子技术中存在有较多的基本概念,如康华光《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第三、四章和第七章,提出的PN结的形成、小信号模型、正负反馈,以及在《数字电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四、六章介绍的竞争冒险现象、161芯片形成的计数器基本概念。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介绍这些内容时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引入验证性EDA仿真和动态软件显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看到这些原理的实现过程及这些概念的实际现象,并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看到RC电路如何振荡出正弦波并如何转化为三角波和矩形波。更直观地看到161等芯片构成的计数器如何计数,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数字钟如何来工作的。这些对学生都比较抽象,如果能通过EDA教学软件仿真就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3]
2.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中引入应用案例
“电子基础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很多内容可直接作为后续课的应用基础,或直接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如《模拟电子电路》教材中的第七、八章中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最大功率输出等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第三章的RC电路在工程中可用作延时器、振荡器等应用,第十章整流二极管在线性电源中的应用等等。在《数字电子电路》中多谐振荡器和和555定时器都是经常在工程领域中用到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少涉及如何运用《电子基础基础》的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了电子技术基础后,往往只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的工程中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中插入应用案例的虚拟实践,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可以组织一些电子设计比赛,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单片机结合在一起,做出一些电子产品,或者实现一些逻辑功能。给学生提出了工程应用中的难题就存在于基本理论中的概念。
四、应用案例举例
对于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的构成如图1所示。
由此引申出信号源电路,以下是设计信号源电路,如图2,这样可以在课堂上通过EDA仿真让同学有更直观的概念,如图3。
五、课堂教学改革预期目的与实施效果
基于EDA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改革将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这些基础概念与工程应用要点,设计出对应虚拟实验案例,在课堂上演示、讨论,丰富“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内含。预期通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定律和理论应用结点多建立相应的EDA和应用案例程序,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所有课堂中引入基于虚拟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华光,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 大学英语 翻转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93-01
信息技术时代教条化、静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性学生个性及社会要求,必然要实施课堂改革。数字化环境下,搭建了教学资源平台,形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了网络教学、数字化课堂、翻转课堂,为大学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找到新的突破口。“翻转课堂”即,学生课后学习教师的视频,学习知识,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场所,解答疑难问题、运用知识等。探究数字化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英语学习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习。
一、实验教学环境、对象和工具
教学实验通过MOOC平台中SPOC的功能,自主开设大学体验英语学校专有课程,让优秀教师结合不同的话题录制微视频。结合课程进度,通知学生新话题上线。评分标准: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测验等。实验对象: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在校学生。实验工具:利用设置参和准入条件,生成小型私有在线课程。
二、实验过程
(一)线上教学
教师团队在线授课,并通知给学生。教师设计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以视频为重点,通过提问的方式植入微视频中;在线解答学生疑问和学生开展交流,在线评估数字化环境教学功能,跟进记录,整理学生问题,把握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意见,促使教师调整课程设计。
(二)线下教学
教师团队通过主题和任务驱动法划分大学体验英语为六个不同的话题,结合各阶段教育要求,考虑学生实际,分清教学重难点,细分教学目标,整体规划英语教学;采用各种方式,对各话题涉及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同时显示其内容:导入新奇、线索明晰、收尾迅速、主题突出。微课制作分为话题导入、总结两种类型,真实拍摄;录制单词拓展、难句分析、文化对比等视频。提供辅助教学资源,数字化环境下,分享知识,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测试和结果,课下辅导学习效果低的同学;课堂上将学生划分为3~5人的讨论小组,配置任务,小组间协同解决问题,汇报成果,转化知识;教师定期组织小组责任人开展交流,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便于针对学生开展后续服务,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教学成果做出评价,将评价结果写进学生电子学档,记录学生英语成长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调动学习热情。
(三)线上学习
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实时获取学习资源,反馈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加深知识的巩固,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合理掌控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等,采取多种交流方式,和同学协作学习。
(四)线下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念引导下,教师课堂上采取各种教学形式,例如小组讨论、作业、单独辅导等,完成知识的内化,活跃学生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自我阐述、评价,展示成果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吸收知识。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写入英语报告中。
三、实验反馈
首先,新教学模式的践行,结合教师教学形式及学生学习适应情况。一些学生认为,教师在录制课程中的教学风格和形式不同,花费较长时间调整课堂录制,这就需要形成统一的录制风格。偏远农村的学生不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因为他们不适应现代技术的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压力较大,有许多课堂任务没有完成。从实验结果反馈的信息看,新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师多次研读和反馈问题的时间,避免了重复性操作,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1]。
其次,新的教学模式监督了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方式集中学习注意力。一些学生认为,节省课堂时间,做笔记,反复看自己不懂的地方,延长了学习时间;实时配置学习时间,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较好地巩固了单词、短语、句式,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多次修改自己作文,一段时间过后,自己作文水平得到提升。一些同学认为,新教学模式无益于自己学习,因为在网站学习,学习主动性不高,时间过长,无法集中注意力,希望提炼内容,同一教师教学过于单一,希望授课模式多样化,以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
四、结束语
数字化环境下,采用大学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动态化,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迎合了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多媒体形式展现学习知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而需要正视的是,翻转课堂下,学生不主动提问,影响翻转课堂效果。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引导角色,家长看来,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无法量化。新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还不成熟,需要增加学生样本数量,拓宽学生样本范围,还需深入研究,展现大学英语教学新视角,提供教学实证范例。
参考文献:
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教委的支持下,北师大二附中认真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深入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目前,北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已渐近完善,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的数字校园建设已过渡到智慧校园实践探索阶段。
当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完备易用的数字化基础环境。为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与学环境,学校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学校资源一体化管理;建设了高性能、易管理、易使用的校园无线网络环境,使数字化移动学习与办公在校园内能随时发生;构建了融合通信应用、具有技术生态的数字校园基础运行支撑系统,形成了数据融通、应用集成、单点登录、统一权限控制、微应用开发等技术机制,这些基础的数字化环境的搭建,使用户体验真正做到了个性化。
二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从2012年9月开始,学校就创办了数字化学习特色班,选择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并为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配备了手持式移动教学终端,搭建了可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Moodle教学系统、支持课堂互动的iTeach教学平台。目前, 上述软件系统已成为学校数字课堂常态化教学工具,其中Moodle教学系统已在全校范围内广泛使用。同时,学校还引进了上百种iPad应用软件,以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既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也给教与学带来挑战和革命性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数字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课前准备是前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要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获取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为此,课前选择、准备数字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数字教育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情况,为依据进行充分准备。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应用方式:一是直接全部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光盘上的、网上下载的及他人的等数字教育资源,不作大规模调整,直接全部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优化整合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课本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其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自制开发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和其它媒体设备,自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如课件、微课等),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前,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配上声音,制作成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上课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明确价值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必须明确其应用价值,切忌为用资源而用资源。《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一是要把握哪些知识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哪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要把握哪个环节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或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等作用。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有关空间位置、方向、几何初步知识及低年级数的认识等知识,一般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教学,一般应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效益是目的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恰当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3.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能弥补课本和教师知识的不足,学生能通过一些好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中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也能提高n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前,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网上查找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既找到了圆周率的一些知识,也找到了祖冲之的π值和刘徽的割圆术及他们在全世界享有的声誉。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在了解有关圆周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还原知识生活原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的原型。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认识时间》教学,应用课件中的情景图:上学图中钟表上的上学时间、放学图中钟表上放学时间、星期天图中钟面上的起床、吃早餐、出去玩、回家、吃午饭,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些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轻松的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
3.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确的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方面用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汽车向前滚动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课件设置各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圆的概念,明白“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通过设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认识。
3.4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题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数字化资源形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教学资源系列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优点,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现实基础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站基本上都建有网上办公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等在线办公、学习共享平台,教务及图书管理也实现了自动化。学校骨干专业也基本上都建有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系统。教师也具有了运用、制作和开发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并掌握了应用实物展台、投影仪、校园网络平台等教学媒体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实现了教学网络全校性的覆盖。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改变职教教学现状
1. 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不少学生带着自卑心理,学习缺乏动力,兴趣不足,加之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养成,因而学习难度较大。而所学知识专业性较强,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些理工类专业,依据他们现有的能力和素养,让他们仅靠文本阅读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辅助教学。数字化教学则以图片展示、动画演示、视频播放,再辅以配音讲解、字幕提示等方式,能充分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接受多种信息,从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记忆所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 实现知识的更新与拓展,扩大课堂容量。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运用及深度发展,非纸质载体信息的阅读在迅速增加,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和协作交流,可从多种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拓展,扩大课堂容量,为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列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普遍推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士官大专数字电路》学员具体情况、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论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等问题,主张整合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士官大专;数字电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员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任职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起点分析
1、学员情况
该教学班是有线通信技术、视讯通信专业,士官大专层次,总体基础比较差,少数学员初中毕业,大部分学员高中毕业,学习态度和成绩都较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认识和分析一般电子电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是士官大专学员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员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方式,养成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
(1)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部分: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小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中规模集成(MSI)时序模块及其应用、数模和模数转换器原理与应用以及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感受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适应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打下基础。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善于质疑等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2)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字电子技术在数字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开发数字系统的实用方法和用来实现这些方法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作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基本模块结构仍然需要基本单元电路的有关概念。因此,作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介绍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基本功能模块及基本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其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对于重点内容,要以板书讲解为主,尽可能结合工程实际多举例题,讲习题课,以达到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目的。难点为:小、中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对于难点内容,要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来讲解,便于学员理解,同时要通过多举例题,讲习题课、适当增加学生习题量等来巩固。
3、经验提醒
(1)为了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内容应减少理论部分增加应用实例。在教学方法的处理上精讲多练,运用仿真工具演示电路的工作过程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可视性和效能性;加强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习方法,提高自信心、主动性,多看书,多做练习、多做实验。(2)数字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特别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通过实验学员不仅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总结归纳,在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每次上完课应对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更加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4)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不好理解的内容形象地显示出来。(5)要求学员通过做大量习题,掌握理论知识。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感受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任职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本教学班的情况,确定各单元(章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②知道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归纳分析方法。③描述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归纳常用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 ④说出PLD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简单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②学会常用的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③学会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④感受PLD器件的发展动态,了解科学前沿。⑤通过查找和阅读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的资料,学会资料的查找和阅读方法。⑥通过课堂演示Multisim2001软件仿真数字逻辑电路工作过程,感受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善于质疑等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整合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使原教学课时数相对减少,要保证有线通信、视讯通信专业对《电子技术基础Ⅲ》课程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起点,增大课堂信息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时,精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其中的组合逻辑电路、小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中规模时序模块及其应用应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同时适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
(2)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确定每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等,同时适当扩大知识面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并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了解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讲解,促进教学互动。
(5)板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采用板书具体讲解,再结合多媒体技术讲解,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便于学员理解。
(6) 鼓励学员树立自信心。士官学员,部分学员基础差,胆子小,不善于参与课堂交际。教员应对这类学员暗含期望,多给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及时表扬、肯定与鼓励,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7)帮助学员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及时了解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辅导。鼓励学员互相帮助,通过“小老师”推动学员进步。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不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员教得很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课堂教学中强调了教员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未能体现。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探索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应贯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应用知识解题方面,一般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学生普遍感到不易掌握,教学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着重讲清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引导学员开展积极的发散思维活动,师生之间应不断进行情感交流,保持心灵上的沟通,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去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教员要善于启发引导,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在讲课中应注意体现本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分析能力。在教学进行了几个单元后,可以组织学员开展课堂讨论,以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由教员和学生共同分析作业中出现的概念问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地提出疑问。并通过精选的典型例题,引导学员积极思维,引导学员寻求解题思路,最后由教员讲评。通过课堂讨论既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又能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拓校外课程资源,植入绿色环保理念
2005年,学校迁入富有“全球最大空中楼群”之称的四惠家园,这里高于地面11米,地表土层稀薄,整个小区无高大植被,植物成活率低于平均水平,绿化率只有30.1%。这里夏天暴晒,冬天寒风凛冽。同时,整个平台渗水系统脆弱,雨天排水不畅,这些因素为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三个学科教师为主力的教师团队深入校园周边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将我校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基地确定为位于朝阳区大望路的“松下ECO环保学院”。环保学院一直致力于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这也正与我校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的环保理念相吻合。
2009年,我校正式与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在学院中,学生开展了“地球环境问题的互动学习”“环保理念、设施的体验及环境宣言”“巧手制作太阳能小车”“LED灯的制作”等系列学习活动。如在“ECO环保小卫士”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常识进行了充分地结合,通过图片讲解、互动问答的形式教授学生区分垃圾分类标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和生活用品环保标识等知识。学生们把这里学到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相关知识带回学校、带回家庭,并附之以行动,低碳环保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自主研发,打造绿色生态校本课程
2009年,我校与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合作成立了“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数字化科学教育研究发展基地”,基地的建设为课程的研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传授“绿色”科学知识,启迪“绿色”创建思维,培养“绿色”思想品德,灌输“绿色”价值观念,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科学学科为龙头自主研发了《绿色生态在日坛》校本课程。
在课程中安排了《绿色生态在中国》《绿色生态在校园》《绿色生态在我们手中》几个单元的主题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我校的绿色生态设施,了解我校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内容,懂得建设绿色生态学校,以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绿色生态在中国》单元的学习中,普及绿色生态知识,如太阳能、风能、中水利用等。通过实地参观,学生了解到我校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和电力功能系统、雨水回收池、分类垃圾回收站、楼体夹角生态景观等。在《绿色生态在我们手中》单元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材料,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创建学生自己的绿色生活。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亲自动手研究、改造校园土壤生存环境、设计屋顶花园;亲自动手制作LED灯,创编风能太阳能等。学生一边学习校本课程一边参与实验、分析,并将其归纳整理为科技小论文。
实地应用,打造校园环境课程
社会大课堂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使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绿色生态校园渗透出的环境课程更是不断影响学生成长。
一、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1、积极地对音乐教育观念给予革新
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积极地革新音乐教育观念。在中国古代,对于人的教育,我们一直重视艺术教育。如大教育家孔子,他一直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六艺中的一艺,曾经积极地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样的观念。即,音乐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对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对音乐的教育重视程度却还不够充分。在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摆正音乐教学的位置,就必须在思想观念上给予积极地革新,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做出应有的革新,才能够保证多媒体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积极构建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在新教学手段的运用中,不能够简单地将多媒体技术跟音乐课堂教学进行生硬地相加,毕竟每一种手段都有自己的运用特点,我们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地跟大学声乐内容进行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故而,在乎声乐教学中必须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积极地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够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积极功能[1]。
3、积极地将抽象转变成直观化的教学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是抽象的,不具备直观的优势。因为,大学声乐教学不像乐器,可见,可摸。故而,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将声乐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可视化的图片以及动画,进行演示。
二、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
1、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在我们的传统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的直观形象性不足,一旦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我们的大学生只是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进行声乐的练习,所练习的内容其正确性不是很高。即,这样的教学效果缺乏教学的延续性。倘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如将上课时的录像以及录音复制给学生,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地进行正确地对照练习。即通过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将课堂上的感觉进行长时间的保存,有助于学生的声乐学习[2]。
2、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风格音乐教学
在我们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常常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采用钢琴伴奏有其良好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良好的一面主要在于可以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上的需要。而不好的一面在于钢琴音准层面上存在不足,以及在“跟节奏”上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而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完全可以对教学的歌曲预先做好伴奏,有效地对风格和节奏给予强调,有效地达到对节奏和风格观念的积极树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准确表达的能力。此外,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积极地引入多声音乐教育。
3、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声乐大课的实施
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大课堂的实施。就传统的声乐教学来说,我们一般采用的声乐教学多半是一对一的模式,在其教学时间上明显存在不足。但在目前来说,由于我们的院校在学生数量上的剧增,出现大班额化的教学,这样一来,原先那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极大地压缩了学生个体的受教的时间,但是声乐教学的内容不可能被压缩。在这样的境况下,学生个体的受教和教学内容就存在了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数字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即,在声乐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运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让多数学生能够同时接受到一个课题的声乐教学――大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多听、多看以及多练积极地创造出条件。在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引进多媒体技术,是我们声乐教学的改革的一大趋势。就目前而言,如何充分地将声乐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让多媒体技术发挥出它的应用的作用,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地探索。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多媒体技术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为我们的大学声乐教学提供了一条良好的发展途径[3]。
【关键词】高职 声乐 数字化教学 新模式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运用到音乐教育领域中,如:MIDI技术运用在数码钢琴集体大课教学、和声及作曲理论课中的软件教学。而对于音乐领域中一直以传统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声乐学科来讲,国内高校一部分年轻的声乐教师提出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声乐教学中,甚至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撰写一些文章。如:吕玲撰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郭俪雅撰写的《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赵群英撰写的《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等文章中,都提到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运用在声乐教学中,这观点的提出,预示着高职声乐教学改革走数字化的思路正在起步。
二、研究现状
(一)数字录音技术研究。
1. 专著类。国内外数字录音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著书立说,如:朱伟编著的《录音技术》、刘毓编的《数字音频素材的制作与运用》、[美]Ben Milstead著的《家庭录音大师》等。
2. 设备类。世界数字录音技术领先的国家在大量地开发和生产性能强大的软、硬件设备。(1)数字硬件录音设备。这类设备包括:硬盘录音机、专业音频接口、传声器(话筒)等,如ROLAND的VS2480CD、M-Audio的Delta1010数字录音卡、AKG的C系列传声器等。(2)数字录音软件。使用率较高的多轨录音软件有:美国的Sonar音频软件、德国的Cubase SX音频软件等。
(二)声乐教学研究。国内声乐教育家、艺术家撰写的声乐教学著作也比比皆是,如:石惟正著的《声乐学基础》、周小燕编著的《声乐基础》、李晋玮和李晋瑗编著的《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林俊卿著的《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等。
(三)存在的问题。单从数字录音技术和声乐教学的研究来看,这两学科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技术。那为何迟迟不能将二者很好地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呢?其主要原因来自“人”。通常有这么中现象:懂数字录音的,不懂声乐;懂声乐的,未必懂数字录音。对于已经有过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1)对于数字录音技术运用于声乐教学的表达过于笼统,具体如何应用的研究只停留在“面”上;(2)谈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也局限在“提出”观点,而在谈具体如何改革时,没有做详细的表述。
笔者在声乐教学与数字录音实践中发现:1. 学生在模仿歌唱家们演唱专辑的歌唱中,失去自己歌唱的个性;2. 学生对声音的概念模糊,学习效率低;3. 学生依赖数字录音,出现歌唱机能衰退――实际演唱能力下降。
为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效率,和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同时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声乐;同时也响应国家教育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加强高科技与声乐的联系,以及为拓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路。笔者在阅读前人研究的成果论文后,以及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数字录音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具体到数字录音技术对歌唱影响的研究,并希望从中探索一条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三、研究内容
(一)数字录音对声乐的影响
该部分内容包括:数字录音对声乐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在研究正反两方面影响中,又从三个点切入,即(1)对发声技术方面的影响。(2)对歌唱教与学的影响。(3)对歌唱艺术实践的影响。
(二)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字录音的优势,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数字录音辅助声乐大课教学的研究
(1)以声乐基础理论为主的声乐大课教学研究。(2)以声乐鉴赏(声乐史)为主的声乐大课教学研究。(3)以声乐教学法为主的声乐大课(案例)教学研究。
2. 数字录音辅助声乐小课教学的研究
(1)2人组的小课教学的研究。(2)3~5人的小课教学的研究。(3)10人组的小组课教学的研究。
四、研究成果
在继承声乐优秀的传统教学法的前提下,一分为二地分析数字录音技术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抛弃其对声乐的不良影响,其吸收精华部分,探究二者最佳结合点,建构高效的以声乐传统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新模式。
1. 编写高职数字化声乐教学大纲。
2. 新模式下的声乐课程设置。
3. 建立数字录音实验室与声乐教学数据库。
4. 编著校本教材。
5. 开展定期的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1. 在数字录音实验前,通过对(两组)被研究对象(音乐专业学生)关于数字录音与声乐学科认识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字录音前对数字录音的认识情况。2. 在数字录音实验后,通过对(两组)被研究对象关于数字录音与声乐学科认识的问卷调查,了解数字录音后,对声乐学科与数字录音的认识。
(二)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其中一组被研究对象(用声乐数字化教学模式来训练音乐专业学生)进行声乐训练与数字录音实践。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声音进行真实的采样,再借助频谱仪软件查看声谱或频谱,同时分析音频,从而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声音、正确用嗓歌唱。
六、研究亮点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
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九十四中学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数字校园作为学校落实办学理念的新载体,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学校核心业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力于减轻教师负担、节约和激发人力资源,即“让机器发挥快捷统计功能,让人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实用、易用、高效”是九十四中学数字化校园核心模块的应用特征。
九十四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模块为数字精品课程和作业系统、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统一项目业务管理系统,尤以精品课程和作业系统的应用最为典型。该系统的建设旨在通过虚拟课程和互动平台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程选择力度并解决学校师资条件不足的难题。
在教师端, 精品课程和作业系统由个人空间、个人云盘、教研中心、教学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社区、评课中心、在线上课和在线测试10部分组成。在学生端,则是由个人空间、教学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社区和在线上课6部分构成。其中, 个人空间和个人云盘是个人的网络空间和个人资料的集中存储空间。资源中心是优质资源的上传和分享中心。学习社区是以文档为主的自助式学习社区,同时提供百科、博客、论坛等应用。在线评估和在线测试能够完成课程的评估和实时测试。教研中心是教师所在教研组的空间,可以围绕课程设置、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等内容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在线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远程教学平台,实现在线上课和答题等内容。
在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这是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中心的交互平台,也是一个个性化教学活动的中心(如图1)。
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只能关注到少数几位学生,学生的发言机会少,因此教师也只能掌握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教学中心这个互动课堂里,教师不仅能看到所有学生的回答,还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反馈。
首先,创设校园英语大课堂,营造英语口语训练好氛围。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外语。我们不能把中学英语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大课堂,精心组织校园大课堂的口语教学。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针对不同的话题,组织编写了校园英语口语训练材料,涉及问候、道谢、致歉、购物、爱好、朋友、家庭等方面。下面是问候的部分内容: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Good night!How do you do?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Me,too.)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What does your mother do?…每天学一句话,每周学四句、周五复习巩固。每天早晨朝读课时,我利用校园广播系统,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下午课外活动时,我和学生代表一起组织操练口语,先是集中训练,然后分组自由练习,校园内到处都是英语问侯声,声声入耳。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英语句子,并且能运用自如。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校园英语落到了实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用英语交流成了一种时尚,学生不但敢于开口,乐于开口,甚至主动寻找各种机会开口。在不知不觉中,扫除了学生“怕开口”的心里障碍,丰富了英语口语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其次,构建学生课外大舞台,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表现欲也很强,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搭建课外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通过英语的表演和展示,来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运用英语。比如,在校园的文化走廊里开设每日英语专栏、举行英语主题班会、举行英语文艺汇演、在班上办英语板报等。每日英语专栏里,刊登的是校园口语训练内容,并配以生动活泼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刺激。让学生时时接触到英语,感受到英语,处处都有展示英语的机会。
再次,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创设口语交际真实情景。现在网络已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大量图片和动画,进行“看图说话”,视听训练;营造人人有话说、个个争开口的课堂气氛。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学生选择图片自由交谈或运用动画自主视听,都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体现小组的协作学习的作用。我们应巧用网络资源、数字课堂和多媒体课件,优化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第四,开展游戏活动课,带领学生在玩耍中学英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数字课堂中的动漫游戏和多媒体课件有机整合,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争先恐后的参与。另外我还给学生开通了一起作业的电子平台,它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让学与玩相结合,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变革;E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2-0017-03
【作者简介】宋红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210000)校长。
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变革和创新日新月异,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正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初现端倪。教育教学变革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教与学活动更多地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近年来积极进行“E动课堂”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E动课堂”的内涵特征
“E动课堂”是基于网络教育的背景,教师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设备,随时随地、便捷高效地进行本地或异地教学的一种个性化、可选择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实现跨区域学校间共享互动的课堂在线教学行为。“E动课堂”有三个特点:
一是数字化的教学载体。美国北卡大学马克・普联斯基教授在2001年就提出一个重新划分人类分类的新框架,他把现存于世的人分为三类:数字原生代、数字移民、数字难民。15年后的今天,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生长在信息化的世界里,这些“数字土著”已经习惯于生存在互联网的环境下。2014年一项对英国老师、部门负责人和学校领导在内的500多人的调查发现,2/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带设备(BYOD)已经在他们的学校产生影响。纸质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载体,专题网站、云空间、学习社区、移动终端和无线WIFI的应用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新常态。“E动课堂”中,师生不再仅仅是使用纸质教材簿本教学,而更强调适时运用恰当的数字化载体:电脑、移动终端(PAD或手机)、互动式电子白板、触摸屏、数字传感器、各种APP等工具进行教与学。
二是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两者各有优势。“E动课堂”强调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理念;提倡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适切性教学。“E动课堂”通过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更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更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伙伴和自我评价方式,实现跨地域、以人文本的自主学习。这种转变从最初的重视“物”(设备)的建设深入到尊重“人”的发展主线,回到了教育原点。
三是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依靠“制度+人工”方式实现,落实在对教学五项常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评)的检查上,对于大班额和千人以上学生、百人以上教师的学校来说,单靠有限的行政人员来实现管理,显然是耗时费力的,绩效评估也是抽样和模糊的,难以体现准确性和公正性。互联网+教学的生态环境更加开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给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变革。“E动课堂”将更多地依靠数字OA平台,进行智能化管理:精简行政教辅人员,省时高效;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应用,创新学习评价与助学服务的标准化模式;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运用,为教育领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便于实时掌握教学动态,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方便检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历程的轨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安排,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个性化教学。
二、“E动课堂”的管理模式
1.“E动课堂”的技术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E动课堂”的实施需要一个数字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制定了学校数字化校园中长期规划、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研究计划,尝试在“网真”环境下实现跨区域网络互动课堂教学,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同步交往合作的环境――通过结合创新的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软件和硬件)在网络上实现师生交互独特的面对面体验;实行生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具有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而不同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特功能,使得“E动课堂”成为可能。学校已在全部教室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三套网络视频在线系统,便于跨校实时异地教学。开发了多样性、扩展性、互动性、再生性、便捷性的“e学习”资源网站,学生手持学习终端即可访问学校的资源网站。这些硬件与技术手段为“E学课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为实现异地两课堂进行双向交互的同步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提供开放灵活的应用、管理和交流的平台。
2.试点示范,单科分段推进。“E动课堂”的最初研究是在科学学科开始的,我校从三年级科学课中选择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尝试,不断地反思前进。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实验和观察的任务前置,学习小组在自由选择课题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移动终端作为学习工具在过程性学习、课堂中资料信息整理等方面的优越性。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字化载体进行操作学习,搜集处理信息。第二阶段: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学习的选择权而不再只是接受知识的个体;同时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给予帮助,搭建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相对自由并拓展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的辅助下让小小的40分钟课不再有界限,而是线上、课后与生活互通的大课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发现,移动终端的介入可以增强孩子的课堂参与度。在小组合作中,成员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拍摄、记录、汇报、资料调用、实验等等,同时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将本组的成果充分向其余的小组展示。此阶段更关注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体现自主学习特点。第三阶段:试点扩展到四年级,进行数字课程优化,对现有教材进行新的设计,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呈现方式,开展电子作业网络互评互改,关注课程学习的评价,实现课堂即时练习、即时纠错分析、即时评估绩效,教师负担大大减轻,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分层次个别化学习指导。此阶段更关注学习过程的监控,更好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评促教。
3.学科联动,各科深度融合。科学学科的前期探索,为其他学科开拓了视野和空间。英语、数学、音乐、语文、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积极尝试“E动课堂”实践。学生的学习贯穿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英语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在IPAD上进行阅读,了解课文大意,并运用视听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人机对话检测学习效果。数学课运用了教学平台中的及时评价功能,教师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客观题的正确率,主观题的个性答案,让教师能够全面真实而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他们还利用QQ论坛的平台将学习思考的问题放在论坛里,学生用跟帖的方式开展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学生们在论坛里讨论和交流学习内容,还互相点评。音乐课运用IPAD欣赏音乐,学生自己去摸索定音鼓、钹的音色及演奏方法,感受、体验大提琴、小提琴的音色,进行配乐创作。语文学科以网上作文为载体,使用了群组教学功能,进行快速交互、主体化、个性化学习,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美术课运用特有的数码手绘板进行数码手绘创作。体育课运用手机拍摄示范动作,大屏幕推送视频回放、定格,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各科教师自发地创新教学,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提供者,而变成了“E动课堂”的创造者、促进者。
4.师生E动,共享学习新时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就网络远程“E动课堂”教学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思考、研究和尝试。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E动课堂”落脚点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载体的优势,实现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让教师面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我们曾在雾霾停课的时间,面向学生开通网上课堂,在线授课答疑。有学生随家长到美国陪读一年,在国外他经常在上网跟同学一起学习,回国后不用“留级”,继续跟班。我们还曾为一位腿部骨折的毕业班学生专门开通了在线课堂,每天语数英课堂对家中的孩子现场直播,课后再一对一答疑,解决了孩子因病不能上学的问题,得到家长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