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教资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探讨分析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运读本是一大创新举措。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学习的是课堂上的语文教材,然而,教学计划中的可是十分有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和教材中课文的数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1]。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课堂时间以外的课余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功课。高中语文读本是在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需求之下诞生的,因此,它的产生可以说是教育事业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补充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填补教科书中未出现的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通常会遇到某一个词语的空白,这时便可以通过语文读本来进行查询[2]。比如,“让”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有“谦让”的意思之外,还有“责备”的意思,而在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及到这一知识点,语文读本中则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补充。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苏武牧羊》这一课程当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语文读本就进行了补充。又如“差”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通假字,是“理解”的意思,而教科书上也没有进行说明,语文读本上却进行了补充―“病者言已到,应便拔开,病亦型差。”再如,在古义中“中国”一词是“中原地区”的意思,它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进行了补充说明―“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强化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可以把重点篇目作为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练习、古今异义词等等。对这些重点篇目进行有效的课内外知识点迁移,学生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强化,这也是高中语文读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3]。例如,可以将《赤壁之战》作为文言句式的集中训练课,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比较全面的文言句式类型,如,判断句:此乃天也;刘备,天下枭雄;此帝王之资也等等,这几句基本上包含了判断句式的所有类型。定语后置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荆州之民附操者。在试题中通常会出现这两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豫州今欲何至?何以言之?卿欲何言?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这些都是文言文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另外,还有被动句:赢兵为人马所蹈藉;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恐为操所先;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几句包含了被动句式的所有内容。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以量为基础,在不断的学生中积累,从而达到质的突变。为了使学生能够纯熟地进行知识点迁移,教师应该重点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研读教科书中的经典文章,并引导学生在语文读本中寻求例证,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与课外的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读本具有铺垫功能
高中语文读本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铺垫功能,可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高中语文读本中出现文言文知识点比教科书要更早,主要体现在文言句式、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4]。例如,在 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与子俨等疏》中――“每以药石见救”,出现了重点实词之一:“见”,在这里是放在动词之前,是“对自己怎样”的意思。而教科书则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才出现――“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另外,在文言句式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例如,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这一句是没有任何标识的被动句,而高中教科书则是在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才出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在高一阶段,这些内容通常被当作考试设题中的例句出现,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高中语文读本的这种铺垫功能,也可以称为预热,它不经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可以使学生预先了解更多的知识点,从而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予以重视。然而,在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读本通常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读本中的文言文知识与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它们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可以得到更好地巩固与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晗志,翟素梅.浅析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5(11):23-25.
[2]程永超.将文言文教学进行到底――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12,69(01):56-5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创新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观意识,社会从最初的石器时展到现如今的全球信息化时代靠的就是不断的创新,足以可见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发展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流行,导致了现如今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习气氛都一直处于紧张的气氛中,老师以高考成绩的好坏为最终目标,认为学生只要将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一切能力都不需要,这也就导致了现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了“书呆子”,只会读死书,仅仅是将老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永远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不仅会过早的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彻底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思想模式过于传统
由于老师普遍经历过时期,思想随着多年的学习和教育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一直保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仍然认为不论在任何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一直占据主导位置,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好,仍然存在着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考试、学生不需要任何创新思维,只要中规中矩好好学许等错误观念,若不能将教师的思想模式提升,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那么就会极大程度上的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普及程度。
(二)教师素质不够
由于现如今我国将教师的地位和存在意义提升的太过于崇高,教师的工作不仅轻松稳定工资也很乐观,导致了许多并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教室这个行业,使教师整体素质不够,明显呈现素质下滑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相关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入职的标准不够严格,教师资格证的注册存在着许多漏洞,使许多人通过“亲戚关系”或“走后门”的方式进入高中校园,而高中的其他课程需要较强的知识基础,而语文教师完全相反,若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或许很困难,但是若想敷衍教学也是非常容易的。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高中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2]。
(三)教学气氛过于紧张
由于高中三年的时光流逝飞快,一转眼就会面临高考,所以高中课堂气氛一直都会处于紧张气氛中,虽然提升了整体学习气氛和适当的压力感,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流行,现如今我国高中语文课堂不再仅仅只是适当施加压力那么简单的了,而更多的是过于压抑的课堂气氛和不苟言笑的语文教师,使学生一直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环境中,给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恐惧感。
(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流行,现如今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高考成绩为目标进行传授知识重点。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考试的重点机械化般的教给学生,而学生由于一直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此早已经习以为常,学生们普遍认为老师将知识重点死记硬背就足以应付考试,甚至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过程中从不动脑筋仔细思考问题更深入的含义,解题思路也仅仅是跟随者老师的步伐,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现如今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创新思维意识[3]。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教师提升自身思想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若想最大限度上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首先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将传统教学模式的陈旧观念彻底从思想意识中剔除,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由传统模式下老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从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进行学习交流,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中学习。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学习中的引导者,其思想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只有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使学生真正视老师为良师益友,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升教师素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虽然非常的严格,但是仍有许多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过关,由于上课之前不备课将会导致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无法及时作出解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效率。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教师也要随之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水平,只有将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将高中语文教材深入研究并认真在每节课前备课,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和专业素养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使其创新能力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有所提升[4]。
(三)活跃课堂气氛
现如今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一般都是死气沉沉的,其原因就是高中生的课程任务繁重,各科老师的知识任务也越来越多,难易程度也随着不断增加,导致学生不仅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还一直在一种非常压抑的气氛中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而彻底放弃学习。由此可见,在教学过中课堂气氛非常重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将教学语言幽默化,或将语文知识通过幽默的实际生活故事来进行表达,在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像力前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加具有效率的进行语文学习。
(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教学目标
由于应试教育的流行,导致现如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以高考成为最终目标,但是与其以高考成绩作为目标,不如将目光放在实处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将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提升高中语文成绩。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的,毕竟要转变学生十几年来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思想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一点一点的渗透在课堂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灵活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对于某一问题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通过实践创新得出结论。在课外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老师不再作为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着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观念,使学生在课外讨论中形成自主探索精神,从而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5]。
四、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语文教学过中存在着教师素质不够、大部分语文教学还保留着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但是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使学生对高中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桂俊.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8):72-73.
[2]崔彩琼.新课改下创新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22):38-39.
[3]胡映清.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19):52-54.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定位。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类文化的精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则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作品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多元文化观念,因此,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大纲》,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浓郁的文学内涵,体会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尊重异域文化,使学生懂得从他者的眼光透视本民族文化,逐渐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二、注重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学性教育,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2003年春颁布的修订《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视语文的文学教育,《大纲》指出语文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规定了选文的标准以及比例,“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新大纲对语文文学教育的重视既符合国内外重视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也为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广阔的前景。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文学规律,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为范本,并向世界文学名著辐射,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学形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
文学是以审美形象的形态存在的,与科学活动的概念相比较,文学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变动的。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兴味”同样认为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活动,而外国文学内涵本身的多义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向解读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不要做定性的解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文学形象的情感、思想,让学生自主地与作品对话,从而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书以及评论界对莫泊桑《项链》及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即小说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作品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女主人公身上具有远比爱慕虚荣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她的单纯、不满足于现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丢失项链后对命运坚毅的抗争。而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讽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这些意义的获得,只能以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体验文学形象为前提。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节选)》中的戈多是谁?戈多的意义何在?戈多是否会来……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感受,调动想象和联想去“对话”、去“填空”。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适时的点拨,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良好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同时,外国文学是不同于中国文学的异质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阻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阅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关文学流派主要特征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2、适时开展中外文学比较,知晓文化差异,感受文学魅力。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观念使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闭的教学模式和认识局限,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理解、评价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不是去讲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将中外文学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适时、适当比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蒲松龄的《促织》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们却有相似的主题。《变形记》以人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促织》以人变成蟋蟀的情节都表现了人性异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蒲松龄和卡夫卡在表现人性异化的层面上是有区别的。蒲松龄只是从现实的层面无意识地涉及到了“异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没有失去自我后的焦虑、孤独、恐惧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讨好、驯顺的蟋蟀,并以此给成名一家带来了的美好结局。而卡夫卡则是从哲学的层面有意识地观照了觉醒后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审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平台,寻求中外文学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蕴,感受其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类似的比较颇多,如贝克特的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与的《雷雨》的比较、《边城》与《百年孤独》的比较、《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比较等。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学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为学生营造多角度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知晓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适应多元社会的外国文学素质。
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技法,品味语言,也可以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进行课堂讨论、放映外国文学名著电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文学规律和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真正实现《大纲》“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的目标。
三、开设外国文学名著选修课,进行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并对选修课的开设、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要求。这不仅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也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设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选修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高中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设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习惯。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所选篇目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选讲篇目可以依据《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三课外读物建议中推荐的篇目,同时兼顾其他作品。
2、不讲授外国文学史和进行文学评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外国文学历史悠久,流派和作品众多,教师一个学期可以选择一、二部作为范例,进行具体的阅读、欣赏指导,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节概貌,进行精彩片段欣赏,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品的文学技法,把握文学形象。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课外自读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督促,比如,组织讨论、写读后感和欣赏短文等。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外国文学名著电影欣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
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衔接与互补。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基地,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高师学生的文学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需从源头入手。
首先,改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外国文学素养。
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进高校的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薄弱,外国文学素养尤其欠缺;由于专业化的制约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学生的文学兴趣淡薄。二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观念陈旧,王采丽在《清理与反思》中就指出:“外国文学名著的一些教学提示和指导材料有许多内容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的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而有些教学者仍然当着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是很可悲的。”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与学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为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在课余阅读、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研究中培养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喜爱和探究外国文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外国文学作品情感、内涵和艺术技法。教学时,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重点作家、作品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术观点的展示、师生平等的对话,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影精彩片段、图片、音响、相关文字资料的插入等,从视觉、听觉、情感、思想等方面调动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取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文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透视剖析作品,引进外国文学学术动态,让学生的视野更宽,眼界更高。
其次,与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衔接。
高师的外国文学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学生文学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将文学教育的观念和外国文学知识和方法运用、渗透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因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适当地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看,选入其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重点指导。但是,这种教学决不能与语文教学法等同。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站在文学的高度,运用文学理论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外国文学功底;又要指导学生从深奥的理论中走出来,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欣赏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舞台,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自己备课,自己讲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博襟和眼光的人类意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统一的精神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国文学在陶冶情趣、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接受外国文学,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世界主义的精神品格,是每一个外国文学工作者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献彪.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学教育学科教学原则”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文学启蒙教育论稿》、《文学启蒙艺术》、《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出版座谈会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6)
[7]潭晶华.高校专家建言:外国文学教育值得开发[J].作文世界,2003,(7).
[8]庄文中.学一点外图文学[J].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4,(2).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探究性;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组织好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切身体会。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课堂,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来开拓学生的探究视野,拓展学生探究渠道。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对其座位关系不理解。为此,教师就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宴席上座位情况。学生通过生活探究活动后发现:中国人宴饮时,对座位安排是十分讲究,通常以面对门的座位为上座,此座为长辈或德高望重之人。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他们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堂上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向东为尊。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学生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想法设计运用探究学习,就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感以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增运用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也同样如此,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让他们有自由呼吸的空气。但这种空白在阅读课中往往会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黑洞。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面对教育方向、教育政策的改变,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们阅读课的不足。
一、阅读目的的盲目性
现在大部分老师上阅读课,不进行书目的规定与选择,只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学生不知道,就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上这节课他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许多老师是在无课可上的情况下,随机去上阅读课,这样的课对老师来说既轻松,又方便。
二、阅读内容的无类性
阅读内容的无类性,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材中阅读篇目的无类,二是课外阅读时作品的无类。多数教师固定在以前各种文体都用一个教学模式的阶段,没有体现文体意识,就无法探得文体的独特魅力。课外自由阅读多数老师的处理方式更是不管不顾,让学生自己操作采取放之任之的教学方式。
三、阅读方法的单一性
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没有创新。阅读课堂只有一种,那就是放羊式,即每次给学生两节课,摘抄两页笔记,而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就不起任何的作用了。
当语文界的同仁们看到阅读课是如此上的,也许对社会上流传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说法也就不会再怀疑了。所以教师应努力改进观念,创新方法,以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的问题已进入教学的日程。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1.目的明确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盲目地阅读只能是消磨了时间,浪费了精力。阅读从目的上可分为文体式阅读。例如,精选阅读书目、篇章……把阅读内容按文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也可以分为:名著、杂志……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了解了文体知识,对于每一节阅读课,他们也会知道阅读任务、目的。还可分为课内课外结合式阅读。课还可以紧随课本的进程,按照课文讲解的进度,按排阅读的内容,制定出阅读的目标。
2.形式多样化
阅读的目的的多样性,自然要求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阅读课要走出以往单一的形式,要跟社会发展、生活紧密相联系。网络现在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学校。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语言来丰富我们的阅读课。例如,让学生课后上网,整理时尚的网络语言,因为这种语词以一种轻松活泼的语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还可以寓教于乐,采取做游戏的方式。例如接故事。方式是,把学生分成小组,由一个人起头,说一句话――今天天气真热,第二个人接下去说第二句――我很想洗个凉水澡,第三个人接下去说第三句――来到水库边看到一个人……这样一直接要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接出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就会接出许多意料之外的结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了平等地对话,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同时积极讨论和表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个身心地参与,去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3.读写结合,自主学习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求自得,自已钻研所得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纵向读写方式、横向读写方式,还可以采用对比、类比读写方法,还可以采用片断背诵、感想撰写、交流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展示、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并将思考和感悟落实在写作上。例如,在讲《史记》时,我们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人物形象描写。学生这样写郅都:你犹如那即将凋谢的花朵,在最后一刻也要绽放动人的资态;你犹如落日余晖中的一抹光彩,在最后一刻也要照亮昏暗的天空。几次调转,多少辛酸,多少苦楚,你一一咽下……这样写张骞:那是多少年的漫漫征程,千里征途汉节不失,岁月变迁,乡音不改。你带着大汉皇威浩荡西进,黄沙漫漫,迷住西行人远去的乡泪,却阻隔不了历史的烟尘穿越烽烟落定史册。……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喜悦中,逐渐变阅读兴趣为阅读习惯,变阅读习惯为阅读品质,读写结合,积淀飞跃。
阅读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语文教师,他们以什么立足?靠什么糊口?指什么生存?读书呀――这些道理大家都晓得,你也不必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必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更不必引经据典说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或者引外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他们每一天都这样教导学生。现在,如果还对着我们的语文教师说这一类的话,那就是把他们当作三岁的小孩子,果真如此,说明我们的智商也高不到哪里去!
认识已经解决了,我们为什么还把“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一个话题来讨论呢?
因为,现实中阅读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发生扭曲。本该为专业成长而挤出时间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让专业成长得更迅速一些,这是常规做法。然而,(1)现实社会阅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追求。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认识和追求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社会经济极大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加之政府政策例如绩效工资的引导,一般人的意识都变得更重实惠,而不再以文化底蕴的蓄积为追求。(2)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生存之道。老师更多的精力用在海量的习题和那几张考试卷上面,多数人迷失在狭窄而曲折的考试旅途上,在纷乱的试卷之中翻跟头。加上现在的学校教育班额大,老师的课时多,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3)人们普遍地内心浮躁,急功近利,谁还说“板凳要坐十年冷”?(4)教师的待遇也是原因之一,什么时候能把教育真正变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使全社会的人都争相去当教师,那时候教育将变成社会职业的宠儿,人们都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全民族的未来而热爱教育。诸多原因令人们从心里远离阅读,有许多老师从来没有订一份专业杂志,他们的教学一年年没有多大长进,新华书店门前冷落车马稀,唯有卖教辅的书店里生意红火。
阅读,从中学语文教师做起!要努力唤醒全民族的阅读意识,重视读书。我们多么想看到当年的风景: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专注于书本,路上边走边默念着外语单词,新华书店排队购书……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自豪!或者说,其他人,我们管不了,全民族的事我们管不了,那就从语文教师开始吧!语文教师要坚守住这块阵地,只要有语文教师在,只要有语文教师还身体力行地奋不顾身地阅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其实,有以读书为乐的主动读书,有处境艰困的被动读书。主动读书可以获取知识享受乐趣;被动读书则因教学知识能力所限发愤图强。中国古代有很多以读书为乐的例子,如传统的耕读之家,虽然是农民,按传统观点耕种不一定非要多少知识,但他们依然喜爱读书,以读书为乐。如果按时下观点,他们根本就无需读书,即只耕不读,照样生活。困而读书的就多了。《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人是“学然后知不足”,今人则倒过来了,知道自己不足却不知道学。古人“教然后知困”而后能“自强”,今人教而后也能“知困”,却不能“自强”。读书,难也哉!
怎样阅读?如何通过阅读促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要使教师们切身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才会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只要付出读书的努力,就会促使专业发展,这是硬道理。
一、知困法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有教而知困,有研而知困,知困则必然发奋学习。还是有很多老师愿意在“教而知困”的情况下,能够“困而自强”的,这自然是阅读学习了。另外,以课题研究带动读书也是好法。例如,淮北一中陈超、王义梅老师2011年省级课题“以《论语》为主要载体的儒家文化主题式教学实践研究”,参与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有近20位老师,他们研究热情高涨,学习劲头十足,不仅研读《论语》原著,同时涉猎相关的《论语》研究论著,有效地促进了整个语文组的读书学习。再如濉溪中学赵清林等老师连续两个省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就推动了濉溪中学语文老师的阅读活动,其读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和常彦龙老师负责的2010年省级课题“构建朴实而艺术的语文课堂之教学实验与研究”,下设四个子课题,从初中到高中,四个学校的语文老师参研,有六十人之众,从实验到研究,研而知困,有力地推动了读书活动,又从读到写,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引领法
这种方法要求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个或多个学科带头人,他们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声望引领老师阅读。这些阅读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老师都是成人,不似少年时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阅读,他们往往带着问题到书中寻找别人或者古人的经验,利用他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即目的性。学科带头人可以带领年轻教师在某个阶段针对某个问题阅读,年轻教师对带头人既相信又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比如,马鞍山二中的郭慧宇老师就有号召力,二中团队在他的引领下,读书蔚成风气。如果老师喜欢读书,他们的学生也会效仿,读书风气也会炽盛。另外,各级中学语文教研员应该担起引领阅读的重任,因为在教研这个岗位上,一二个人关系到全市语文老师阅读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全市少年学子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音韵是古汉语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学、词汇、语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言文中有些问题,必须从音韵的角度去剖析,才会对其理解的更透彻。所以,掌握音韵知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掌握音韵知识,可以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这样可以清除朗诵过程中的文字读音障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教材必修三第3单元中,荀子《劝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中“生”通“性”。此二字的古今意义相差甚远,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准确顺利地辨别二者的通假关系呢?这涉及到古音韵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是根据文章课文的大意以及句子与其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来推测“生”的意思,从中明了它应该通“性”,取“天性、资赋”之意。但从音韵学上看,尽管“生sheng”、“性xing”今天读音完全不同,但古时候两个字的读音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性 x-”是从“生s-”得声,x为腭化音,来自s或h,所以知s为齿头音,正齿音后来读为sh,?故知“性”(x)是生(s)齿音流变的结果,古人用“生”代替“性”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目前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音韵部分已不是重点讲授内容,如果系统地去告知学生所有音韵,可能在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学无定法,教师可以把常见通假字的音韵学方面的某些要领加以传播,这样既轻松学生接受,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再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4单元中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其中有句子“奉璧西入秦”。目前对此字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此字应读为“peng”,通“捧”,有“捧着”之意。有人认为此字应该读为“feng”,因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此字的音为“feng”,也有“用双手捧着”的意思。抛开争议,我们暂时当它读为“peng”,通“捧”,这从音韵学上看,也是有据可考的。今天的“奉”字没有“捧”的意思,文言文中怎么能把两个字相通呢?其实“奉”的“承接”之意,后来由“捧(P-)”表示,是因为古代没有轻唇,上古时无f-v-读音,“f-”、“p-”为同一声符,“奉”为古字,加一个与“奉”本义相关的偏旁“ 扌 ”作义符,就构成了今字“捧”,“奉”、“捧”为古今字。
对于异体字也有很多例子,如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3单元《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俯”是“免 ”的异体字,从字形上看,两字根本毫无共同的特点,毫无任何关系。但如果用“古无轻唇”的理论,就可以解释了:两字的声符“府(f-)”、“免(m-)”,前一个是轻唇音,后一个是重唇音,在上古时候,没有“俯fu”这一读音,“ f-”读若“m-”。
2.掌握音韵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在朗诵时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一句中的“脱”,有些人把它理解为“逃脱”、“摆脱”,“与”解释为“和”。从现代汉语的词意来看,好像解释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符合古人的意思,因为古代d、t同属舌头音,用同声相训的方法可知:这里的“脱”是“单”,有“一个人、单独、独身”之意。“与”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连词词性,而是动词“率领、带领”的意思,因为刘邦和其它四个人在地位关系上并不是平等的,但“与”翻译成“率领”,似乎不多见。其实这里的“与”通“以”,两者在文言文中相通的时候还是比较多见的, 例如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中的“与”就和“以”相通,有“率领”之意。明白这个,就能准确判断“与”在句中的正确意思了。
还有《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中的“乃”很多人解释为“于是”,很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但如果根据文章的前后语境分析,翻译成“于是”还不足以突出“项伯”和“张良”的亲密关系。根据音韵学方面的知识,“乃夜”翻译成“当夜”,才能体现出项伯对张良的关心。“乃”、“当”在古时候是同音,因为上古端(d)泥(n)互转。
虽然在目前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关于音韵部分已经不是重点教授的内容,但是,适时地给学生渗透一些音韵学方面的内容,对帮助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断句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朗诵能力
文言文断句,传统说法就是我们在韩愈《师说》中所见的“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断句的前提在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上,朗诵就显得很重要。而断句断得明白,也能提高文言文朗诵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碰到断句语段,通过诵读,了解整个片段;再通过语感,初步断句,缩小断句范围;然后,应用断句技巧,进一步断句。
1.找虚词。注意句首的发语词、句尾的语气词、出现在句中的虚词和一些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常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通“欤”)、焉、邪(通“耶”)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主要有于、为、则、而、以等。还有一些复音副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它们多放在句子的开头,在它们之前往往需要断句。例如:且夫、若夫、乃夫、至若、已而、于是、虽然、至于、是以、是故、向使、纵使等。
在高中课文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关于虚词断句方面的例子。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盖”为发语词,两个“则”都是出现在句中的虚词,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韩愈《师说》中,“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中的“也”“乎”为句末的语气助词,“夫”是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是故”则为出现在句首的关联词语。但是,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时就不能从其后断开,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有“对”之意,就不能从其后断句。“也”有时放句中表停顿,可断可不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是说也,人常疑之。”连词“而”有时放在句中用于连接词或者短语,表示并列关系,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非常紧密,这时一般不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如,“吾常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如果“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它的前面断开,例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夫”除了作发语词外,有时可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以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断开。例如:“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看对话。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云”“曰”作标志,“云”“曰”后可以断开。例如,在《鸿门宴》中,“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3.观修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也是运用修辞的。对称、排比、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另一个特点。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的这两大特点进行。
对称: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顶针: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几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利于断句。
4.辨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断句。
例如,表示判断的“……者,……也”“ ……者也” “……,……也”“……者,……”句式。表示反问的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的固定结构“为……所……”“受……于……”“见……于……”等。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句式,它们对于断句都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等等。
总之,掌握了断句的技巧,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文言文朗诵能力。
三、典型案例
【关键词】近十年 广西高考 作文命题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2-03
一、近十年广西高考作文命题评析
(一)2005年的作文题目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且还有一句提示语,应该说立意并不难。与2005年的命题形式不同,2006年的命题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一样,话题作文的立意已经很明显地告诉考生了,而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学生根据对所给材料的理解,自行把握。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具有开放性,同时也要有限制性。
2006年的作文,立意角度具体丰富。学生可以用“因果分析”法,从“乌鸦”失败原因的角度去立意:成功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不要盲目模仿;人贵有自知之明,成功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可以用“找关键句”的方法,根据“牧羊人”所说的“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一句话去立意:知人难,知己更难。也可根据“孩子”所说的话“它也很可爱啊!”去立意: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付出了,就可以无怨无悔;空中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学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立意: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肯定乌鸦的勇气,又否定乌鸦的盲目。
总的来说,这则材料立意角度具体丰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生有话可说,不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2007年考的是漫画作文。基本上,这幅画还能引发我们对“现象”背后“本质”的一些思考:漫画中的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摔倒这一小事表现出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不难看出,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这一命题,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2008年高考作文,直击“社会热点”,直接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体现了命题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竟汶川地震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抓住所给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结合当时的“热点”素材,考生不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四)2009年作文,采用“寓言”形式的材料命题。题目和社会现实密切紧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兔子和小松鼠象征――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象征――社会、学校、家庭。
我们可以从“兔子和小松鼠”的角度来立意: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才能“健康成长”,走向成功;也可从“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的角度来立意: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引路人?这在深化高考改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道题目关注的还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
(五)2010年考的是漫画作文,与2007年的漫画作文相比,2010年的作文题目可写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可以从“第四只猫”的角度去立意:写忠于职责,不管他人议论和讽刺;可以从“前面三只猫”的角度去立意:写对“人生存技能退化”的担忧;写享乐思想对“富二代”等“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其不劳而获、坐吃山空的严重后果;写不思进取的人对做事人的挖苦等。
(六)2011年作文关注社会道德困境――诚信滑坡的社会现实,很有时代感。南宁三中张咸竹老师认为:“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是延续了近年来全国卷作文考查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求考生对‘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命题’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南宁二中邓嘉慧老师认为:“这个题目要写得出彩,主要还是要把这个话题写深刻。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心态浮躁,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买彩票中奖’是热点,参加选秀节目也是热点。因此,该如何合理追求财富、如何合理对待名利,并由此引申到如何对待人生各种梦想的追求,这是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这个题目考的不是作文,考的是人品,是人的思想和道德能力。”讲究诚信是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品质。在诱惑无处不在、诚信严重滑坡的今日,青少年学生在人生大考场上做出的选择、写出的答案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七)2012年的作文题并不难写。我们可以从“妈妈”这个角度去思考,抓住关键句“放下多余的顾虑”这一句话去立意:为什么要放下顾虑?放下顾虑的原因――有理想、希望、爱的支撑等;怎样才能放下顾虑?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富有经验、充满智慧”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这个角度去思考:“农村”孩子为什么干起农活来却显得笨手笨脚、提心吊胆?这些都是隐藏在材料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八)2013年的作文以芦山地震为背景,体现了(把“再现”改为“体现了”)“爱心传递”这一主旨,延续考量道德价值观的传统,暗含当今国家“立德树人” 的主题。捡到手机的人因看到手机里面关于失主捐款、捐物的赈灾信息而感动,最后归还手机。这就是一种德性的感化:善心、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爱心有强大的感召力。作文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又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生活,体现了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九)2014年作文与2013年是一脉相承的。继续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道德观,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突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答案不难在材料中找到。材料中,医院代表“社会力量”,企业老板代表“强势个人”,农民工代表“弱势群体”,三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善良、友爱、理解、尊重、信任的和谐氛围。
二、近十年广西高考作文命题特点
(一)话题作文淡出历史舞台,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基本稳定。从近十年的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话题作文淡出历史舞台。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已经接纳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要素,把传统材料作文的限制性特点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相结合,以全新的形式闪亮登场,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基本稳定。
(二)取材视野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题目取材十分广泛,有的来自寓言故事,如2006年的“乌鸦学老鹰抓山羊”;2009年的“野鸭开培训班”。有的来自现实镜头,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2年的“放下多余的顾虑”;2013年的“手机爱心传递”;2014年的“医院、老板抢救农民工”。有的来自网络调查,如2011年的“诚信卖彩票”。有的来自漫画,如2007年的“摔了一跤,出事了吧”;2010年的“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从上面的归类中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取材视野广阔,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作文命题逐渐走进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生活。这有利于考生才情的展现,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三)作文审题难度有所降低,利于学生畅所欲言。高考作文要考查的应该是考生运用母语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审题不应是我们要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方面,应尽量减少审题难度,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现出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有些地方,如北京正在探索“作文答题将增加选择性”的命题形式:十余年来,北京高考大作文将首次变为“二选一”模式。不管这样做是否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从一定程度上看,增加作文答题的选择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将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
(四)倡导自由表达,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改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今,大多数作文题目放宽了文体限制(诗歌还是除外),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改革对写作教学的要求。
2015年1月17日,《北京高考语文科目改革:作文变“2选1”难度将增加》一文中写到:今年大作文首次变为二选一,命题形式将更加多元。北京五中语文高级教师徐淳老师分析,其中一个题目将为议论类,另一个为叙述、抒情类。这个变化将鼓励擅长记叙、抒情类文体的学生彰显个性,高分作文或将以此为分水岭。
由此看来,倡导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彰显个性,也将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特点。
(五)着眼于“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关注个体和人性。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思考人生。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几乎都与社会热点相关,其背后大都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重在考察考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倾注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关注学生心灵的自我修养,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人性,甚至提醒学生关注人际关系,思考对生命和职业的敬畏,认知自我,直面人生,感悟人生。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接纳并认识世界,用作文创造性地表述见闻,表达对真善美的认识,鞭挞假丑恶;让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在欣赏与否定的反复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不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考场上直接面对人生的困惑做出自己的“选择”,在选择中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六)注重考查思维能力,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的立意。新材料作文中,往往会涉及好几个对象,考生只要确立好材料中几个对象间的逻辑关系,便可以从不同的对象(角度)去立意。然后,选好立意的角度去行文。新材料作文,重在考查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三、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对今后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高考作文命题不仅具有选拔性的功能,而且还有导向性的功能。只有努力研究高考作文命题,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意图与规律,才能提升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乎都与社会热点相关,其背后大都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
今后,我们教师在临场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时,一定要有社会热点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思索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积累生活,使考生能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写作素材。这样,高考作文才尽可能切合命题人的意图,合乎改卷老师的胃口,为自己的作文赢得高分。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教师精选热点素材,对素材进行梳理和归类。一则素材代表一个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以素材窥探高考作文命题。
2.指导学生概述教师所精选出的热点素材,让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熟悉素材,以便学生在考场上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3.以教师所选出的热点素材为主,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素材运用技巧的训练。
(1)引导学生挖掘每个热点素材所可能隐藏的高考作文命题。对热点素材进行多角度透视、多层面挖掘,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
(2)对素材事例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展开分析:评说热点,紧扣素材中发生的事件阐发开来,评论事件或人物,透视问题本质,揭示根源,提出对策;反思热点,从素材中的热点事件或现象出发,反思社会问题。
(3)注重素材运用技巧的训练,将思维化为写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素材中的事例进行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意义分析等达到锤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学会运用素材的能力。
4.点评一些时文佳作,引导学生借鉴“他山之石”。
(二)近十年来,广西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强调考生对社会的评价能力;关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基本道德修养的培养;关注对个体、对人性的思考。
社会时时事事充满着矛盾。我们要认清事物,对事物进行正确的思考,作出合乎事理的评价,就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
今后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导考生展开理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命题材料中所显露出或隐藏着的矛盾。抓住命题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以此作为分析的入口,层层剖析,切中肯綮。
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偶然与必然的观点、认识与实践的观点、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整体与局部的观点、个人与社会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点分析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今后的作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既要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要满足其心理需求;既要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要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要满足个体需求,更要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自我成长,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是塑造人格的训练。学生的作文中应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现出人性之美。
(三)走进真题,在真题训练中体味专家命题的意图和规律。平时,我们在作文审题训练时,经常为找不到一些好的作文训练材料而苦恼。其实,笔者认为最好的作文审题材料就是往年的高考真题。如果,我们能把一些专家对近十年的高考作文真题所做的评析做一下归纳和研究,然后,再用这一研究成果来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那么,这不仅达到审题训练的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真题训练中了解专家命题的轨迹,把握专家作文命题的意图和规律,体味专家作文命题的难度。
总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设计中更应该注重贴近时代,着眼于“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成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个体和人性,关注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文如做人。高考作文着力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是塑造人格的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修养,帮助他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仍是语文教师甚至全体教师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喜宁.今年高考作文关注社会道德困境[N].当代生活报,2011-06-08
[2]佘鸿雁.“诚信”考量考生道德取向[N].南国早报,2011-06-08
[3]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原则 方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便应搞好文言文教学。而高中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艰深晦涩的文言文又的确比现代散文、诗歌要难教。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钱梦龙先生曾经讲过,文言文也属于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其语法、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里。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然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古今汉语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学生阅读古文又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像教现代文那样,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一天天、一课课日积月累,掌握的数量就多了。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能轻松实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
三、联系的原则
首先是要联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固然要借助字典词典,但有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有时不仅要联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鴳,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鴳。
凡是会读文章的人都知道,阅读大体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理解文言词句也不例外。联系语言环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联系现代汉语。把词语的古今意义、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较,才能了解古今汉语词句的差异,感知汉语的演变。在比较区别中学习,不仅有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新学的文言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第三,要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还能增加理解记忆的成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彻。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 , 意义与“走”有关,因此“造访”的“造”不能讲作“制造”;又如“夺”字,是会意字,篆体的写法上面部分表示两只想展翅高飞的鸟,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们,不让它们飞走,强迫改变它们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夺母志”一句中能讲作“强迫改变”的意思。如此等等。结合着造字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学习要学规律方面的知识,造字法与字词的意义有密切联系,也算一条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还要联系旧知。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以便于掌握,又能启发学生运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联系的原则,应该是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散乱的文言词句,也不能过多地甚至脱离文意地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前者是词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语言材料,而不能欣赏到用这些材料建筑起来的艺术品——文章之美,是“买椟还珠”的做法,会失掉阅读能力之“珠”;后者是语法学家的做法,是脱离《大纲》的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意,适当介绍语法规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表达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师说》首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者……也”是判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只见“言”(文言词句)而不见“文”的做法。应该联系全文指出,这篇文章论说从师的道理,首先就应该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开篇这句话,作者就用判断句极其简练地提出了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作了这一番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服务于对文意的理解。这样的词句教学才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五、激励性原则
然而高中阶段的课时非常紧张,每月拿出一节课上作文,也就意味着每学年能有4-5节作文课,而课外从不读书练笔,能学好语文吗?顶多能应付考试,有的连考试也应付不了,更不用说具备好的语文素养和开展大语文课堂了。我们语文组教师觉得必须在课外寻找大语文课堂的突破口,经过共同研究、探讨,我们决定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一渠道,将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调整、充实的同时,我们得益于两者的相辅相成,并通过长效机制的保障,使活动与教学相得益彰,使师生教学相长,学生语文素养之花愈开愈艳。下面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师要紧跟学校的教育理念,抓住学校大的教育环境,利用每个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契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学校从2010年开始引进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我校在初期生本先行者的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后,全校开始铺开,这就必然颠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学生在探讨、展示的环节必然要有交流和表达,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更多了,课本剧,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都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力增强了,自信心更充足了,他们的智慧在碰撞中不断生成,情感在抒发中得以提升,学生体验到“我学,我思,我想,我悟,我讨论,我表达,我展示”的学习自主性。生本课堂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表达训练、规范养成和情感交流,是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这些做法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堂。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2011年德育方面又开始励志教育,每天早晨一封励志信,中午一首励志歌曲,每天要写成长日记,每周进行国旗下励志演讲,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段励志故事或心得体会,积累作文素材。
二、拓展学生视野
明确“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不能把目光仅局限于课本,造成学生知识贫乏,思路狭窄,缺乏想象,发挥不了应有的水平。
实践表明,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取,重要途径还是学生自己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为此我校为学生开展了读书角,书目由各科教师提供,征求学生的意见后,由学校出资和学生捐书两个渠道筹集课外书,通过广泛阅读,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和鉴赏水平。
同时我们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有演讲社,动漫社,记者团,文学社等等。在社团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突破课本框框,走出课堂,开辟课外阅读这片新天地,开辟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并精心设计写作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真正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进入良性的循环。
三、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我们知道再好的农夫没有耕耘的田地,也难以展露他的本领,所以我们利用学校的一切可利用条件为学生搭建平台。我们首先为学生争取发表园地,文学社主要是“写”,作品光自我欣赏还不够,得创设一块园地让社员耕耘,让他们享受丰收的喜悦。优秀作品,可利用学校现有的板报、广播、校报发表,还可精选向公开发行的报刊、电台推荐,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大赛。学生学习的空间大了,路子多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产生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品发表,是活动成果的展示,更是竞争力、创造力的培养。
四、吸取成功经验
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名师进行专题讲座,争取名家指导点评。我校语文组教师有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每学期分几次就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邀请他们进行专题讲座,现已进行两次,反响非常好。另外有条件还要请名家指点,如名作家、名教师、名主持人、名报刊编辑等,将会事半功倍。校园不是流行“追星”热吗?请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评点作文,即使就是一面之交,也会引人上路。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收到“导其行”的效果。①开展应时活动。如“情系汶川”书信活动、“雪中送暖一家亲”捐资捐物活动、“迎奥运书画展”活动、“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活动等。②利用节日开展活动,如“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书籍,通过与大师、与名人、与哲人对话,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教育。①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雕像育人、标语育人、名言育人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②组织收看CCTV-1“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实话实说”,CCTV-10 “百家讲坛”,CCTV-12“今日法治”节目。培养学生具有仁慈、博厚、宽容、爱心、睿智的品质,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时代骄子。③阅读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④鼓励学生读《三字经》、《孝经》、《忠经》、《二十四孝》、《千字文》、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现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⑤挖掘本地德育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胜等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我以陆景川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龙大道传》为校本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龙大道烈士革命的一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多角度内化德育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当今之学生,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为青年。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诸如“民主与法制”、“节约能源”、“环保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引向家庭、社区、社会,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活学语文,活用语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历史名胜、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等,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走向语文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①认真宣传和学习《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升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②组织收看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神七”发射,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③引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军的思想。
4、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当导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大环境中获得成长。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是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受教学目标制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教和学,起到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学校沿用的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是以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参照学生平时成绩,最后评定学生的学期或学年成绩。这种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方法,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弊端:
1.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至少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两项内容,而语文能力,人们公认应包括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现行评定学生语文成绩的方法,并不能有效涵盖学生语文素质的各主要方面,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将语文教学导向重视读写、轻视乃至忽略听说的方向,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活动课等内容也就形同虚设了。
2.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人们一直在探索语文知识的锁链式结构,但此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或许语文知识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锁链式结构。现行教材中,语文知识点分散,相当一部分知识重现率极低,因此知识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语文的功夫必须下在平时,语文能力训练也是如此。而过分强调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只会将学生引向考前突击的路子。学生在短期内可能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间一长,必然会在整个语文知识、能力网络中形成大量漏洞,语文成绩自然每况愈下。一些天资较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却很差,根源大多在此。
3.不能为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服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课型、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都作了较详细的规定,而现行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的方法却不能为全面贯彻大纲服务,即使学校、教师不按大纲要求去做,依然可完成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评价。这样,评价手段就失去了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检查的作用。
因此,必须对现行语文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尤其在强调语文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语文成绩评价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二、结构计分法
我校语文组在部分年级试行了结构计分法。我们认为,结构计分对改革现行语文成绩评价方法是有所启发的,因此不揣浅陋,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基本原则。结构计分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全面和三个结合,即全面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平时成绩与期中、期末成绩相结合,课内学习成绩与课外学习成绩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具体方案。 我们制订了《语文成绩评定方法(试行)》,现抄录如下:
语文成绩评定方法(试行)
(1)学年成绩:学年成绩由第一学期成绩与第二学期成绩构成,第一学期占40%,第二学期占60%。
(2)学期成绩:学期成绩由期末、期中、单元测验、作文、生活随笔、讲话练习、课外阅读等成绩构成。其中,期末占40%,期中占20%,两次单元测验占10%,六次大作文占12%,生活随笔(按,相当于小作文或自由命题作文,在课下完成)占8%,讲话练习占5%,课外阅读占5%,另有奖惩成绩(略)。
作业一贯认真、按时完成,课上一贯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参加语文竞赛活动并取得成绩的,对语文教学提出较好建议的,均可获得浮动分。
补充说明:此办法在一些班级试行后,我们发现由于各年级情况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些规定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年级。所以我们又规定,在总体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分数分配的具体比例,对构成分数的各项内容,任课教师可作适当调整。
三、效果
1.实行结构计分法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逐渐形成了师生的共识,并有了操作系统的保证。由于结构计分法着眼于对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综合评价,使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所以自然引导师生把注意力由单纯注重书面表达及阅读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扭转了一部分人在语文学习上中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不良倾向。教师也更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努力探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方法及途径。
2.减轻了考试压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导到注重日常积累、注重平时努力的正确轨道上来。实行结构计分法后,有的学生自己算了一笔账,即使期中、期末、单元测验考试成绩均得90分,也仅积了63分;反之,注重平时的语文学习,完成好作文、生活随笔、课外阅读、口语训练,并争得奖励分的话,就可以积30分以上。这样,即使所有考试都仅得50分,最终成绩也可以及格。所以,每次作文后,都有近20人次要求重新改写,生活随笔质量也明显提高,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加大了。当然,这一切好现象的保持,不能仅靠分数刺激,还要辅以有效的思想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1.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一定差异,本办法在高中实行还存在众多不适应的地方,至今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方案,只是贯彻了结构计分法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语文 作文 选材 构思
语文大作文的选材与构思,向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受重视、鲜有人关注研究的的环节。如何应对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完与写好大作文,是我们每个教师与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除了选择题和现代文阅读容易拉分外,大作文(新课标的小作文考试写作一般只要看清了题目的显性要求与隐性要求,写作是不至于出现重大失误的)就是考试拉分最大的地方,万一没有写完、文体不对或是离题偏题一下子就极有可能少十多分,而选材与构思能力极强的学生却可以很快写完并写好大作文。因此,加强学生大作文的选材与构思能力可以说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
一、作文的选材
1.分析把握材料属于何种类型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性材料、描写性材料、描述性材料、议论性材料、叙议结合性材料等。
②从文学形式上看,有新闻报道类、名人故事类、寓言童话类、神话传说类等。
③从语体风格上看,有文言文材料、现代文材料等。
④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文字材料、图片漫画材料等。
范例:Ⅰ.在不久的将来,中学生都将走向社会,社会和校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人说社会是复杂的,有人说社会上充满了机会。
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
半年后,前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Ⅲ.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Ⅳ.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如科夫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Ⅴ.《中国青年报》1999年10月27日刊登过《古老而永恒的丰碑》一文,文中写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琪、贺艳丈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6年前发生的南京“7·31”空难,在清理现场时,发现有位叫贡红梅的年轻妈妈双手还紧紧抱着一个9个月的婴儿,在20多个幸存者中,婴儿伤势最轻。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
解析:范例Ⅰ属叙议结合性材料,范例Ⅱ属叙述性材料,范例Ⅲ属寓言故事类材料,范例Ⅳ属名人故事类材料,范例Ⅴ属新闻报道类材料,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卷作文题为文言文材料,小作文为图片漫画材料。当然,以上材料同时也是从属多种类型的。
2.明确三组对应,材料内容与自己所选材料、所写内容的“三个不同一个相似”的原则: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发生或经历的相似的事情
所选材料与分论点、每段中心的对应。
所选材料(事件或论据)与所写文章内容、情感、观点的对应。
范例与解析:以上述Ⅱ则材料为例,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的那个人代表生活中消极悲观的一类人物,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的另一个人则代表生活中积极乐观的另一类人物。发生在这两个人身上前后的事情代表生活中的一类事情,这种现象也代表了一类普遍的现象。
根据“三个不同一个相似”的原则,我们先对所给材料进行如下提炼。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地点: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
人物:“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做的或发生的事情:“一个人”与“另一个人”都被囚,都只能通过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最终因忧郁死在狱中;“另一个人”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最终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接下来选材就严格按照“三个不同一个相似”的原则,比如我们举两只青蛙掉入牛奶罐的寓言故事作为论据,看是否符合“三个不同一个相似”的选材原则。
时间:某天(与所给材料的时间不同)地点:牛奶罐(与所给材料的地点不同)人物:两只青蛙(与所给材料的人物不同)“三个不同”
做的或发生的事情:“一只青蛙”与“另一只青蛙”都被困,都只能往上跳出牛奶罐才有生路;“一只青蛙”眼里只有灭顶之灾的恐惧,觉得没有希望跳出,最终沉溺于牛奶里死亡;“另一只青蛙”认为上帝给了它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一定能够跳出去,最终液状的牛奶变成了一块奶酪,它轻盈地借助发硬的奶酪跳出了牛奶罐,重获了自由和生命。“一只青蛙”与“一个人”做的或发生的事情相似,都是一样的悲观消极面对困境而最终死亡,“另一只青蛙”与“另一个人”做的或发生的事情也相似,都是一样的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而最终重获自由和生命。这就是“一个相似”。
可见,所选材料两只青蛙掉入牛奶罐的寓言故事完全能与所给材料对应起来,符合“三个不同一个相似”的选材原则,作为写议论文的论据没有离题偏题,是则好材料。
3.所选材料要具备“真实、典型、普遍、时鲜、深刻、有价值、能论证观点、能表情达意”特征
范例:略。可以参照历年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进行分析对比,验证反思。
4.对所选材料务必进行筛选整合,提炼加工,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范例:略。可以参照历年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进行分析对比,验证反思。
二、作文的构思
1.关于艺术构思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将艺术构思(想象联想)和虚静的精神状态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并全面提出了作家进行艺术构思的基本修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
要怎样才能“穷照”或“绎辞”呢?刘勰在对汉魏期间司马相如、扬雄等十多个作家的构思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有的是“心总要术,敏在虑前”,故能“应机立断”;有的则“情饶歧路,鉴在虑后”,所以要“研虑方定”。根据这些经验,刘勰作了如是总结: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这段话正阐明了上述四项修养功夫的基本要领,就是:学深、才富、博见、贯一。必须“博见”,才可能“穷照”;只有“贯一”,才能“绎辞”。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项的关系。刘勰认为,任何作者,如果“学浅”、“才疏”,在创作构思时,必有“苦贫”、“伤乱”二患。解救二患的办法,一是要见多识广,一是要集中思路,突出重点。才学不足造成的二患,既然可用“博见”和“贯一”来拯救,可见对一个作家的艺术构思来说,“博”、“一”二项更为直接和重要。“才”和“学”对一个作家的平素修养来说是必要的,但作者的才力学识,主要应建立在“博见”的基础上,而“贯一”则指出了艺术构思的基本途径。所以,“博而能一”就是艺术构思的基本要领。
笔者认为,“博而能一”放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就是融会贯通、万法归一的意思,敏捷的艺术构思能力来源于平时的三大积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与创作积累。
2.平时写作与考试写作多注意训练与培养优秀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从思维的七度(角度、速度、深度、广度、密度、高度、长度)来进行
3.平时与考试写作如何运用艺术构思
①准确把握文体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Ⅰ.熟悉常考文体特征,掌握文章常见思路结构形式。
A.议论文常见结构思路:总—分—总、总—分、分—总,中间并列、层递。
B.散文常见结构思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叙事—抒情/议论、抒情—叙事—以景结情、抒情—写景—抒情/议论、写景—抒情/议论、抒情—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议论—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现实—回忆—现实、回忆—现实、回忆—现实—未来、甲地—乙地—丙地、甲地—乙地—甲地等。也可使用A条中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以上两类文体文章的写作,开头常要点题或亮出观点、题旨(可以抒情、议论),非命题作文还可在题目中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或中心论点。
C.小说常见结构思路:现实—回忆/梦境—现实、回忆/梦境—现实、回忆/梦境—现实—未来/梦境、甲地—乙地—丙地、甲地—乙地—甲地、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Ⅱ.文章中间部分的内容如有并列的几个方面,最好每段都有个中心句,在合适的位置也许还可以点题。
Ⅲ.文章结尾部分要点题、亮出中心论点或揭示主旨,以取得首尾呼应的效果,散文的结尾宜深入的抒情、议论,也可以景结情。
②想到政治时事,历史人物事件,地理现象,文学常识(作家生平经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
③想到学过的课文、做过的练习,考过的试题,看过的报刊文章,印发的资料,熟悉的歌词,谚语格言,经典广告词等。
④正面反面,中国外国,古代当今举例,联系现实生活、考卷中的阅读理解的文章或诗歌获得启示,多引用课本中的诗词与古文里的名句、名段,多运用所熟悉的作家的身世经历或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材料。
⑤字数的安排(开头多少字、中间多少字、结尾多少字),事件或论据的详略、先后,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每段的中心句、解说句、过渡句的处理。
关键词:高中教育;质量;审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95-01
面对高中日益严峻的就学压力,笔者认为,高中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政府引导、各界共办;其原则则是社会选择、市场调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之所以要对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在目前教育领域问题很多、政府又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对高中教育大包大揽;参照国外高中发展的经验,政府也没有必要包揽下来。当然,如财力允许又确有必要,政府可以独资兴办若干所高中,但是,既然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就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职能,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各界共办的格局。未来的高中教育,应该形成既有政府投资兴办、高中自扩自办,还有社会各界通过捐资、合资、集资、独资等形式来共办、协办、联办、独办的"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如果能够形成这样一种竞争有序的局面,高中的就学压力就有望得到极大的缓解。为此,本人认为就注意以下诸方面的问题:
1.校长的权利与义务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把学校管理看作是学校内部事务,社区和学生家长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过问。学生更是学校管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学校失去社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闭门办学、脱离社会,另一方面一些本应由政府、社区负担的责任也部分或全部推给了校长,比如:安全、卫生、防疫等部门都可以事无巨细地找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校长承担了许多自身无法承担的责任,他们权力有限,而责任无限,为此常常如履薄冰。校长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指导、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核心工作上,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国家应尽快制订和出台《学校法》,就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对教育的责任、权利、义务作出明确限定,为校长更好履行职责提供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国家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彻底扭转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干扰,减少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过多的计划性干预,建立健全规划、指导、协调、评估、监督机制及配套法规。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2.1 优化教学指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路架桥" 结合区晋级达标活动和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推门听课",针对教育教学问题"对症下药"做教师的诸葛亮,敢于在点上剌刀见红,切忌面面俱到,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分析提出问题症结,出主意,出点子,为此学校已实施"特色之师工程""首席教师制""青蓝工程"等对青年教师加强了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期中、期未考试后,教导处认真做好教学统计工作,及时找问题,查原因 ,落实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2.2 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对各学科的成绩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具体衡量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在期中期未考试之后,任课教师、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都要作出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我校始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永远都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仍会不断努力。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世纪之交提出的素质教育,有它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针对现实的和未来的发展情况,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审视教育不难发现,年轻一代学生思想活跃、知识新颖、信息来源广泛,这是新一代的优势。但是如果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不加强,那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就不可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人才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最高的要求,时代要求我们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把握这样一些关键,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4.坚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育自身的活力
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有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要通过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普通高中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高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定要在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
5.强化政府责任
高中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均衡发展中负有主要责任。第一,提高公 共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资源总量充足。同时,在分配各类 教育资源时,增加高中教育的比重,逐渐缓解资源匮乏的局面。第二,在高中教育经费中增 加 政府的投入比例。教育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家庭,而高中教育的准公共产 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投入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应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高中教育 总经费的50%以上。第三,建立监督机构。国家虽然允许高中阶段收取部分学费和 择 校费,并做出一定限度的规定,但收费的弹性空间很大,由于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乱收费、 高 收费现象屡见不鲜。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以保证收费的透明与合理。第四,创办特 色学校。高中教育禁止举办重点学校虽早已明确,但为了追求升学率和教育收益,地 方政府在形式上放弃重点学校时却并没有改造薄弱学校,学校差距也没有缩小。我们虽然不 能像韩 国那样采取削峰填谷的极端做法,但也不能继续制造和扩大已有的差距。为此,应加强创办 特色学校,用学校的特色去弥补学校的不足,从而实现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文章轨范》;作文教材;编选
《文章轨范》是宋人谢枋得据当时科举制度之需而作,提出“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提高其科考能力,强调文体的实用性,对科举文体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文章轨范》在其编选目的、写作建议和选文编排上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一、 实用性写作目的
《文章轨范》是谢据科举而编写,服务于应试举子的科举需要,意在提高其科举写作能力。明代王守仁在《重刻文章轨范序》中说:“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是独为举业设耳。”当然,“为举业”的目的虽事功,但也需通过提高士子的写作能力来实现,因此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写作的理论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实际写作能力,对常用问题的写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在强调文体实用性这一点上,《文章轨范》对现下的作文教材编写还是有益的。作文教材的编写,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二、 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
谢认为:“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在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这样既放得开,历练到一定程度,又收得拢,才能渐入佳境。
在对于某种文体的训练上,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开始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放胆行文;形成写作兴趣以后辅以技巧方面的引导,使之能收放自如,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作文教材的编写也应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内容。经过中学各个阶段的渐进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三种文体写作要求与技巧。
三、 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文章轨范》选文与编排的特点
1.《文章轨范》在选文上很有特点。
首先,重视选文内容。谢枋得特别推崇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因此,《文章轨范》中选取的文章多思想性较高,许多文章也因《文章轨范》的编选而流芳后世。
其次,重视雄辩文。策论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方法与内容。《文章轨范》所选文章以论说文为主,他认为,“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芒,然气力雄健,光焰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卷二识语)但是谢并未为此意图所局限,通过选文与评注,他形象具体的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胆表达自我。譬如,卷七选取韩愈《送孟东野序》与《杂说下》两文,明显地表现出他对朝廷昏庸,扼杀人才的不满。
2.《文章轨范》在编排上的特点。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受编选意图影响,《文章轨范》各卷之间作品的排列是根据士人学习科举程文的进度来安排的。谢枋得认为:“凡作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人细,由俗人雅,由繁人简,由豪荡人纯粹。”(卷一识语)因此,他将本于礼义、老于世事、合于人情的“粗枝大叶之文”与气力雄健、光焰长远的“辩难攻击之文”放在全书的最前面,题为“放胆文”。初学者由此人门,能“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同上)在以豪荡为根底,有了文字驰骋之势,下笔无滞碍之后,谢枋得认为作文便须注意谨严简重。他紧接着安排的便是“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操纵”(卷三识语)、“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卷六识语)的“小心文”。这部分共五卷四十七篇,由此可以看出谢对简雅纯粹之文的重视。
其次,重视艺术技巧的指导。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士子们写好文章,因此强调和突出的是用词、造句、修辞、构思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就具体内容而言,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如文章的命意、用笔、句法、字法、起承转合、章句特色等,亦间以注音、释义、解释典故和补充史实。这些评语,多是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此类夹评,在全书中非常普遍,它对初学者理解文意、掌握作文技巧很有帮助。
(二)现行作文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
首先,这套教材,读写合一,但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散见于阅读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作文训练点之间联系松散,跳跃性太大,而且明显遗漏了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
其次,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未作通盘考虑,各自为政,影响作文教学的序列,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如初中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作文训练分别安排如下内容:一是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二是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三是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四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在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设置如下内容:一是多角度观察、思考;二是确立中心,精选材料;三是丰富联想,完善结构;四是巧用表达技法。按一般规律而言,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相隔三年,在知识层次上应有一定的差异和距离,但上述多个训练点却彼此交叉,区别不大。
2.苏教版语文与作文教材
首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苏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作文训练安排19次,每次一个专题,大都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但是写作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价值,写作训练缺乏实际选择意义。
其次,《写作》教材。这本《写作》教材编得很好。分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写作三大块,每块若干分点。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些训练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本《写作》教材只是选修教材,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的。所以,这本选修教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如果让学生三年只用这本教材的话,训练的量又显得太少。
3.现行作文教材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非教科书作文教材,这类作文教材,大多采用“范文+点评”的形式,分门别类。对于范文,往往是把一些大家之作摆上教材,而很难见到一些中学生自己的文章。这样的选文也就不肯能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了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点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由于推崇作家们的成功,不少教材把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忽视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另一种点评则强调技法讲授要多,技法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模式化。
(三)《文章轨范》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范文选择上
首先,选入作文课本的文章,既要有与写作理论配套的作家作品,也要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作家作品不一定是名家作品,但必须短小精美,富有时代气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适应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适于中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必须文质兼美,经得起推敲,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些随大流的人云亦云的赶时髦的平庸的时文必须坚决摈弃。
作文课本中还应该精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这些佳作最好是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或有影响的地区性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作文,它出于中学生之手,符合中学生的思想感情,特别适于中学生模仿,这种模仿不是雷同,而是受启迪之后的创造。
其次,作文课本中应该选录足够数量的登阶作文。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等水平的文章进行面批,指导该生反复推敲修改,最后成为佳作。这对该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面批的内容详细地逐点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把初稿、评点和修改稿都印发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把初稿和评点印发给全体学生,请每位学生各自完成修改稿。这种训练反复进行,结构怎样调整、主旨怎样深化、细节怎样补充、文字怎样润色等等,学生就会慢慢地有所体会,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三,议论文应该占重点。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中高考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很少对文体有所要求,基本上都文体不限。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体不限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作文写作的难度。少数作文写作较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议论文是最“稳妥”的写作文体,这种文体写作模式相对固定,因此也“容易”拿分,至少不会拖后腿。因此,多安排议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材编排上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作文教材的开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自由表达内心,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诉诸笔端。等到学生逐渐形成对写作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之后,在以写作技法、技巧加以引导,形成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登阶作文的反复修改,要注意这一原则,先让学生大胆改,然后逐渐引导反复修改,让学生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登堂入室。
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来编写中学作文教材,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智能水平、个性特征,建立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差别。如“叙”与“议”,叙为基础、根本,议是补充、提高。二者相较,“叙”更是重中之重,是作文之“本”。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发展较快,逻辑思维要到一定年龄才能成熟,所以,学生写作要遵循“先叙后议”的原则。
第三,要有理论指导。就具体内容而言,《文章轨范》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多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而文章的总体风格、突出特点及其师承源流,这是《文章轨范》的总评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编排作文较此案的时候,既要有最范文字词句段的夹评,也要有对范文整体的总评,同时更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有点、线、面三位一体,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有立体全面的感觉,既能从小处进行斟酌,又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收得拢又放得开。
作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及早尽快的编写更多优秀的作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谢枋得.文章轨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