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两者的课程性质我们不难看出,初中的课程特点可用“形成”二字概括,高中的课程特点可用“发展”二字概括,高中的课程应该在初中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化和发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二、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现状
为了确定初高中化学课程是否存在衔接不良的状况,笔者对广州市第二中学2012届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61份,有效问卷361份,共有10道问题。
对于问题“由初中进入高中,学习上能否很快适应”,有57人选A“能”,占总人数的15.79%;228人选B “不能”,占总人数的63.16%;76人选C “一般”,占总人数的21.05%。
对于问题“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如何”,有38人选择A“太深奥,无法与初中化学衔接”,占总人数的10.53%;有304人选择B“难度大了,但与初中化学也很有联系”,占总人数的84.21%;有19人选择了C“难度差不多”,占总人数的5.26%;没有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比较简单。
至于“你觉得初中学习化学的基础对高中有影响吗” 这一问题,有342人选择了A“影响很大”,占总人数的94.74%。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中化学课程在难度上较初中有明显的提升,造成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化学的学习,同时初中的化学基础对高中的化学课程学习影响很大。
三、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基础
1.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前期是以气体为导入,以个体为主,中期渗入单质,单质对应化合物这一研究方式,后期的金属和酸碱盐部分则以分类思想贯穿。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在高中以族为轴线,主要以典型例子的介绍为主,与初中分类思想和抓典型的思想一脉相承。
2.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
笔者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做了统计,并与初中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对应,见表1。
表1
表1(续)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初中和高中在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的主体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在初中建立的基本框架上进行了细分和深化。
从上面两部分的比较可见,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属于同一体系的,不存在本质冲突,衔接应该是无缝的。
四、如何运用初中实验教学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
既然初中和高中是同一体系的,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初高中采用同一个实验进行引入,然后在讨论深度上加以区分,就可以缩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差距。例如物质的量,高中只有一个特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对于这个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初中分子间隙的实验设计一个绿豆实验,让一位学生出来数绿豆的数目,引导学生通过先分小堆,再数堆数的方式,来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
对于离子反应,可以从导电性入手。笔者进行初中化学“酸碱盐性质”内容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创设情境
教师:硝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欲除去氯化钠应选择什么试剂?
学生:硝酸银。
2.提出问题
(1)根据什么选择硝酸银?
(2)从微观角度看是什么在反应?
(3)若恰好完全反应,从微观角度来看反应后溶液中有什么?
3.实验过程
(1)导电性实验1
用HCl,NaOH,CuSO4,Ba(OH)2和酒精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
现象:可见连接酒精的小灯泡不亮。
分析:酸碱盐的水溶液中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决问题(3)反应后溶液中有钠离子、硝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2)导电性实验2
留下CuSO4和Ba(OH)2两种溶液,将小灯泡接通CuSO4溶液,并向CuSO4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如图1所示)。
现象:小灯泡逐渐变暗,最后熄灭,然后重新变亮。
a b c
图1
分析1:反应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变暗。当BaCl2溶液添加过量时,溶液中又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重新变亮。
方程式:CuSO4+Ba(OH)2Cu(OH)2+BaSO4
分析2:反应前小灯泡亮,说明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u2+,SO42-,Ba2+,OH-)。反应前小灯泡熄灭,说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解决问题(2):从微观角度是溶液中的离子在反应。
在我校2012届初三年级4、5、7、8班4个平行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在月测中设计了相关题目,占5分,各平行班答题情况见表2。
表2
可见该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解酸碱盐的微观反应过程有极大的帮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质,总结同类型反应具有相同的反应实质,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离子反应这一概念,但是为高中讲解离子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实例中可以看出,如果利用实验作为突破口,在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将有利于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初中教学中作适度提升,既有利于考试,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高中教学中先弱化高中部分的难度提升,尽可能用初中见过的实验引入,让学生深刻体会初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初高中化学课程实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侯连峰.高一与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衔接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侯国斌.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2.
[3] 饶斌遒.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8):170.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物质分类;分类观
酸、碱、盐多种物质,多种反应,多条性质,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物质构成及性质变化本质,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增加数量增加难度。反而使得规律性知识更为繁杂。已有研究例如“微粒观指导突破酸碱盐教学难点”,“对酸碱盐反应的归纳”、“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教学策略初探”等,对于酸碱盐部分教学难点已经有所突破,未能体验分类观的发展与作用,本文试图解决教学课时紧张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试图理顺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空间之间关系,既要掌握酸碱盐部分核心概念,又要宏观把握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的反应关系,还要从微粒存在分类标准明确酸碱盐部分物质转化的本质。
1.分类观指导下的酸碱盐教学
分类是一种一般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通过分类,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同类物质的本质。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分类标准是分类的核心,理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及其发生的变化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可以发生相似的化学变化,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科学方法。
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从混合物纯净物的是否为单一物质的分类标准,到单质化合物的纯净物中是否一种元素,继而有机物无机物的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最终到依据元素组成对酸碱盐的分类,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由于元素组成的复杂程度增加,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在酸碱盐部分所起作用明显减弱,酸碱盐部分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溶液相关,因而元素在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对酸碱盐性质影响非常大,近于决定作用。
对酸碱盐的分类,宏观元素组成是初步的,表象的;性质用途的分类标准是事实性的,显性的;微观微粒存在或构成,是深入的,本质的。学生只有明确了酸碱盐溶液中微粒的种类,存在状态,相互作用,才能理解酸碱盐之间、以及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之间反应,掌握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实质。结构相同性质相似,结构不同性质不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2.酸碱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酸、碱的概念之前,90%学生对酸的认识仅限于一种味道,并不认为是一类物质,酸与酸味之间没有建立联系。10%的同学知道盐酸、硫酸和醋酸。而对碱的认识只有5%的同学提到面碱即纯碱。其他的同学对碱基本上没有概念,可以说他们所知道的碱,跟碱的概念没有关系。95%的同学认为盐就是食盐,只有5%的同学认为碳酸钙、氯化钙和硫酸钠是盐。可见从一种物质扩充到一类物质,是学生们的首要问题。
学生能够按照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将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其他等,依据微粒构成将化学物质分为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分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构成的物质。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酸和碱的学习中,多角度认识酸碱,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结构特点与相似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归纳从几种物质的性质,推知一类物质的性质,又能从一类物质的性质,推知某种物质的性质,形成从零散经验到通性框架的认识角度,同时认识到对于物质进行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盐的学习中,学生运用分类观,巩固和应用研究一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盐类物质,由特殊物质到一般规律再到具体物质的学习,体会对于复杂的、规律不明显的盐类物质进行二级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分类研究物质性质变化。
酸碱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3.酸碱盐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酸味、涩味,从指示剂的变色体验酸碱性质,从元素组成上区分酸碱盐,从溶液中微粒判定物质的性质变化。多角度认识物质,是分类标准的落实点。
在分类观指导下,突破物质性质核心概念,建立并应用“成分――分类――结构――性质――用途”的研究模型,更加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点。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依据已有知识,预测未知物性质,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验探究能力的创新点。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单元教学设计发展了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等,是初中化学观念发展点。
常见的酸碱盐的学习,通过典型代表物探究、推广分类研究的新视角,通过物以类聚,结构决定性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基本方式,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知发展,为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提供了思路和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必修).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梅华.考试周刊,2012.34:146-147
关键词 课改 衔接 对策 高效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究
(一)中考改革影响
从 1998 年开始,福州市实行达标学校初高中分设。后来中考又出台了新规定:物理、化学科的成绩按等级制划分,达标普高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由此物理、 化学的初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教师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素质大幅度下 降。由于等级制中只要B级(百分制的70 分以上)就可以上达标普高。而同样是B 等级,也 许70和7l、72 区别不大,但与90分的学生区别就已经很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语 数英三科总分差不多,实际上理、化学科基础的差距已经是相当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学生 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语数英三科上打转,化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学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师生就都像解脱了一样。本来学生的弹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会 学好一点。要求低自然就点到为止。受到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终极影响,使初中化学教学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
(二)教材改革的影响
在课改后的新大纲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 课程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 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以适应社 会发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学,高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 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就是说,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 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 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者目标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教学手段,教学走向的差 异。
(三)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由此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例如从概念的学 习上来说,概念的分类能力不同。初、高中生的相应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 不能正确分类,也不能说明分类的根据;二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确切地说清分 类的根据;三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仅能从事物的某 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的根据: 四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 并能从本质上说明 分类的根据。
二、初高中衔接的对策探究
从初中到高中,无论是在化学概念、规律及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学习都存在一个飞跃。为了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身为高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不了解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对高一化学教学的把握上 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围绕着中考转,初中化学教学很少考虑到 为高中的教学做好衔接。课改后,教材的更替,要求的变更,跟原来高中化学教师心目中的 初中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就有必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特别 是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有的知识点教材上有,但因为中考不涉及,就出现了初中不教或者 降低教学要求。
(二)损有余,补不足
高中老师在充分了解了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后,应该有针对性“损”有余,补不足。例如:初中早期的人教版教材还是按照前苏联的课程理论来编排教材。后来的科教版教 材受 STS 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变成了主要是按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常识来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涉及不深的知识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常出 现的知识点和方法等。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针对初高中衔接问题,集备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决不能搞单打独斗。比如经过集备组老师一起讨论确定一部分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需要集中一 段时间进行梳理、巩固并加以提高,还有部分知识内容需要顺着章节的教学,遇到什么问题 就顺带解决什么问题, 把需补充或提高的各知识点分散到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相应章节中去处 理。
1.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6课时左右对初高中教材衔接的空白点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 离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②酸碱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③物 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还要归纳总结以下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记:①酸、碱、盐的通性:②常用的碱、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 子的检验方法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 酸碱盐 教学研究 有效性
化学知识内容繁多、知识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酸碱盐就是初中化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其中考查相关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得分率普遍不高。学生对这一难点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对酸碱盐知识的突破,能够有效地攻克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建立学习化学的信心,确保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多维预设,灵活实验激励学生的感知
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事实上,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在让学生认识酸碱盐时,选择代表的物质来进行实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学生进行感知,用实验让学生认识酸碱盐,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对实验的深入探究,从而实现对酸碱盐的有效学习。
1.从导电性来感知阴阳离子的存在
建立导电性的实验,让学生针对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电实验,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灯泡变亮了;从而让学生探究其中的为什么?是什么传输了其中的电子?帮助学生形成离子的思想: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阴阳离子而使得溶液可以导电。
2.从PH值来感知酸碱盐的存在
建立溶液的PH值(或者指示剂)测定的实验,让学生对上述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进行PH值测定,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溶液的PH值有着明显的不同;进而让学生探究什么原因会使得溶液的PH值不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的认识到这是由于离子的不同而造成的,建立学生离子性质的思想: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同时给学生提出酸碱盐的名称,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3.综合实验来总结酸碱盐的定义
根据上述的两个实验,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在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阴阳离子,同时这些离子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根据这样的性质来让学生探究怎么判断物质的不同性质,启发学生利用别的物质作对比,让学生选择硫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来再次测定PH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酸碱盐的定义,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修正,从而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酸碱盐的内涵和实质。从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物质的分类的内涵。
二、构建课堂,建立框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课堂的学习中,既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的现象,又要能整体俯视全局,清晰地建立课堂的主干、分支,才能使学生不至于混淆概念,清楚的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对概念和性质认识的高效性。
1.构建酸碱盐的性质框架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酸碱盐,教师可以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酸碱盐性质;例如让学生回顾指示剂和酸的现象、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铁锈和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铜和硫酸的反应,从而构建出酸与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之间的反应框架,让学生深入理解酸的五个性质,并以此建立碱和盐的性质框架。这样的框架构建,使得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只要给出一定的酸碱盐,学生就可以顺着物质找出相应的性质。
2.利用物质分类巩固知识
通过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构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了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并与学生一起建立物质分类的框架。从课堂的表面看,这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但是在难度上要适当降低,只要引导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物质的分类找出相应酸与金属、酸与金属氧化物等反应即可,先让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建立起学生对知识的有序构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便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度,提高学生概念理解的高效性。
3.书写化学方程式灵活知识
方程式和反应现象是学生学习酸碱盐的第二大障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不仅容易忘记也不会灵活运用,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方程式的记忆时,教师可以根据构建的框架,让学生书写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学会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生对氧化铁和盐酸的反应已经熟悉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其余的酸与氧化铁之间的反应;还可以让学生仿照写其他的金属氧化物与盐酸的反应;以这样的方式类推到不同的酸与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灵活掌握酸碱盐之间的方程式书写,使学生在逐步练习中找到书写的规律:相互交换,价态不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起来便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效率,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由通性带个性认识
在酸碱盐的学习中,虽然有一些规律和框架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在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不同,和物质本身具有的特性来制约规律的形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通性的基础上找到物质的个性,创建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细致认识每个物质。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相同物质的不同个性。
对比实验1:让学生比较浓盐酸和浓硫酸,观察打开瓶塞时瓶口的现象?同时操作这两者用水稀释时的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浓盐酸在瓶口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而浓硫酸没有。在稀释时,要将浓硫酸沿玻璃内壁缓缓的注入水中并不断的搅拌,这充分说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和在稀释时要放出大量的热。让学生明白同类物质在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对比实验2:让学生观察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硝酸钡溶液的反应,在现象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稀盐酸与硝酸钡不反应而和稀硫酸反应。这是因为稀硫酸在与硝酸钡溶液反应时有硫酸钡沉淀生成;这个实验的发生不易是由于氢离子造成的,而是因为硫酸中的硫酸根引起的。使得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认识到了盐酸和硫酸各有个性。
通性和个性的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由通性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个性却刚好相反,需要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及时考虑个性因素的存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一点点总结强化,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性实质是由离子的特性引起的,从而建立学习化学的思维严密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顺势而导。通过深入研究教辅材料,建立学生与酸碱盐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实验探究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形成化学思维,逐步地对物质按照一定的性质进行归类,从而深刻理解酸碱盐的涵义。
【参考文献】
[1] 孙学东. 如何提高酸碱盐教学的有效性[J]. 考试周刊,2010(44).
【关键词】 知识分化点 酸碱盐 化学计算 教学策略
在初中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一门新课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处于同一起点,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某些知识点上开始出现了成绩的分化。我们把这些关键的知识点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分化点"。笔者长期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拟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分化点的特点、确定和突破方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1 初中化学分化点的特点
所谓化学知识"分化点"是指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对智能发展和心理发展产生关键影响的化学知识或技能。知识"分化点"大都属于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多数,这类知识又恰恰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密切关系。
化学知识"分化点"具有以下特点:①基础性。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初中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表现为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识记,以便在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形成学习化学的语境,进而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②抽象性。教学分化点是概念、定律、化学符号隐晦和抽象的地方,也是化学思想方法抽象、复杂和跳跃度大的地方,容易造成学习时的思维障碍。③关键性。这些教学分化点,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关键之处,一旦学生在这些点上受挫,必然出现学习成绩的分化。所以,知识"分化点"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2 初中化学分化点的判定
不同区域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上的分化点表现上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以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找准教师所教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分化点,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手段,防止学生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认为化学教与学中最基本的和普遍性的分化点在于,化学用语、酸碱盐、化学计算这三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分化点。这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的知识对于新教材来说是重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对今后化学学习来说是基础。
3 突破初中化学分化点的教学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也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必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方式:①演示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实验演示的"戏剧效果",正向魔术师的魔术一样能吸引人眼球,巧妙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独特的演示实验,用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求心理。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从农药到化肥,从"三聚氰胺"到食品添加剂,都存在于学生的生活视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向往,进而对学习化学产生强烈的乐趣。如在绪论课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用毛笔蘸上氢氧化钠溶液后,在普通硬纸板上随意写上字,然后喷上无色酚酞,此时硬纸板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字迹;当学生正在大脑中寻思原因时,教师抓住学生惊诧心理,又突然在硬纸板上喷上无色的稀盐酸,红色顷刻消失。这样,几次颜色的神奇变化如魔术一样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3.2 强化实验教学是关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都是建立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操作,能够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能够突破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点的原因在于:①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相对于知识教学来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特征;②实验过程具有严谨、求实的特点,实验步骤具有逻辑性,实验结果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因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③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具有规律性,分析和掌握其规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训练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可以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酸碱盐部分正是通过实验教学的强化,可以实现突破学生学习分化点的功效。
3.3 提出识记要求是保证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谈不上思维的形成。一门科学的起点,首先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这些知识概念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识记来掌握。识记是指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进行识记训练,有效突破学生在化学用语上的分化点。
化学教学中记忆的方法有:①重复记忆法。对一些化学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某些定义等进行反复记忆,多次加深印象,是有效记忆最基本的方法;②理解记忆。理解不仅包含对学习材料的内容、结构层次的了解,而且也包含着过去已经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③语言韵律化可以提高识记的效果。韵律化体现了语言的近似性重复,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化合价后将常见元素化合价编成"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氧二、铝三、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磷;铜汞二价最常见,变价还有锰氯氮"。因此,通过有效的识记,能够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有助于突破化学的分化点。
3.4 知识层次教学是技巧
科学知识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中学化学知识是遵循中学生认识规律,按照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由浅人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以酸碱的教学为例,教学步骤为:首先,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中具有代表性的酸-盐酸、硫酸,常见的碱中具有代表性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在获得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归纳并总结酸、碱的通性。其次,通过电离理论从本质上认识酸和碱具有共同性质的原因是因为酸溶液都能电离出氢离子,而碱溶液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第三步引导学生再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要求学生鉴别HCl和NaOH,可以选择如下方法来鉴别。一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选择:(1)指示剂(石蕊或酚酞)、(2)PH试纸;二是根据盐酸的性质来判断:(1)Zn、(2)CuO或Fe2O3、(3)Na2CO3溶液;三是对照氢氧化钠的性质可辨别:(1)CuSO4溶液、(2)FeCl3溶液。对于一道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析。因此,分层递进教学遵循了知识发展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挖掘学生蕴藏着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学生对新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进而有效突破教学的分化点。
3.5加强思维训练是根本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通过知识教学、实验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外,化学计算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突破分化点的重要手段。
思维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启发思维,拓宽思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注重点拨,妙思巧解等。例如: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部分计算题是难点之一,有些题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乱真的迷惑因素,很多学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例: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称取只含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34.6克,加入48.6克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少了13.2克。请计算:(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2)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该题,学生易犯的错误是:①计算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氯化钠质量只算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质量,而忽略了原样品中还有氯化钠。②计算溶液质量时有的同学忽略了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有的同学少算溶解固体时水的质量。教师在该题的教学解析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其存在悬疑的心理状态下,将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调动到活跃状态,此时教师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如释负重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知识分化点的出现,加强知识分化点的教学,恰当地把握住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分化现象,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晨敏.突破"知识的分化点"防止"学困生"的形成[J].中学教学参考,2010,56(7):82.
关键词: 培养兴趣;主动获取知识;衔接
一、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初高中的不同
1.初高中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教材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等感性认识入手,从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对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高中阶段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初高中教学方法不同
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
3.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不同
初中教学内容“浅、少、易”,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主要靠记忆,欠缺深入的思考. 而高中教学内容繁多,概念抽象,高中学习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没有学会深刻理解、触类旁通, 则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
二、做好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1.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谈谈通过初中的学习,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学生说:“化学有趣,充满了神秘,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与社会,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生活小窍门.”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化学是感兴趣的.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史知识、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实验的优势,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此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归纳梳理要点,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系统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作好化学知识点的衔接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知识上的“衔接点”.对比初高中教材,会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有些内容初中教材中涉及较少,但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电子式等;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述概念相对狭义,在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如,酸碱盐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还有些内容在初高中多次出现,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糖类、蛋白质的知识等.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完善,同时还要把握好衔接时机和尺度.部分高中需衔接的知识点如下.
(1)化合价: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熟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复习、训练化学式的书写;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物: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掌握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补充酸酐的判断方法.
(3)酸碱盐:补充离子、电离概念;电离与导电的关系;酸、碱、盐的定义与分类;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补充酸、碱、盐的溶解性;归纳酸、碱、盐的通性;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物质分类: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介绍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5)物质结构:补充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较熟练书写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补充电子式;补充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概念.
(6)计算: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如守恒法、差量法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引导;教学方法;研究探索
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引导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充分发挥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方法的作用也需要调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方力量。
一、建立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实践基础
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思想文化素养是确保初中化学中的引导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动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引导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说,开头第一件事便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支持下才会对化学课程有求知欲,开始重视初中化学基础的学习并且乐于通过教师引导教学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形态的水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流动声音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水”有兴趣了这时将学生的心思引导有关“水”的组成、净化等问题上时过渡效果很好,这边说明吸引学生兴趣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2.提升教师素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引导方法的主要执行者和主导者,这一方法能否发挥高效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休戚相关。为了能做好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明确的教学目标。②高超的教学能力。③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善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论。
二、创造教学引导方法的执行环境
教学引导方法是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之一,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基础。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所授的课程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学生也就容易对教师产生信赖,利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影响巨大。教学引导方法的实施同样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适应教师的引导教学方式,理解教师开展引导教学的原因并掌握引导教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初中化学课堂上和谐师生关系包括:在化学课堂上建立公平、公正、民主、开朗的状态,师生之间维持相互信任、信赖的感情,且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效果良好。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学引导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式,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实践应用所需的环境、观念也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引导方法的应用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换言之,教学引导方法的顺利使用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学习《燃烧及其利用》这一单元的时候,初中化学教学首先要让自己从思想观念上认定学生才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主体,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燃烧的要求和效果,同时辅以大量学生自主参与的燃烧试验锻炼学生的各项自主能力。
3.正确认知当前教育教学形势
作为一个出色的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掌握高超的化学教学技巧,还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形式。目前,新课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地初中化学教学形势已经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的教学形势是“引导教学方法”的使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三、有序开展教学引导工作
教学引导方法是指导实践工作的理论知识,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的是对化学教学引导方法进行有效实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稳健有序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引导工作、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化学教师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第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学习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酸和碱以及简单的酸碱反应。然后根据教学计划开始教学,先教酸的概念、特征和特性,然后再教碱,最后再综合讨论酸碱化学反应。在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引导方法分别包括:自主学习法、范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引导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经常有人说化学课程是一门实验课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但实际上,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概念与基础实验并重的学科。凡是认识到初中化学课程本质的人在开展化学教学工作时都会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化学教学引导方法的应用也是如此。化学教学中教师以理论性质的引导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和教学任务有效完成。
以《化学与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教学方式主要有①将理论知识教学融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在理论教学中了解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然后以社会调查或者实验的方式去了解这些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展开学生对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思考。②引导教学方式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展开。这一单元内容的核心便是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化学在生活之中的应用,授课时情境创设的主题必须紧扣这一核心。③明确区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化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引导教学是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引导教学方法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当然,现在对教学引导方法的研究可用两个方面概括,一是对方法实施需求的研究,如“如何让引导教学方法发挥实际效果?”二是对方法策略的总结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依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浅析[J].新课程(教研),2011(04)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衔接;梳理;思考
一、知识衔接点梳理
二、一些知识衔接的教学思考
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一个重头戏,初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通常只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物质,将其安排在有关主题中进行学习,学习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这些主题时,教师可以在原来机械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导读等方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属于初中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但其可用于准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为: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如水、弱酸等)、难溶性物质(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作为拓展内容,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初中学生没有学习过弱电解质等概念,进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以便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
3.“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由于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学习的难点。初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仅仅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高中则要求“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只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中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十分不利,学生要从原来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再到紧跟着的“电子转移”,跨度无疑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认知方面也有冲突,学生更多的会感到无所适从。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较为简单的、也是较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CuO+H2Cu+H2O”,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过渡到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教学中,初中教师还可让“双线桥法”部分先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电子数),例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应时,自然地进行标注:
这样,既有利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又为学生做好了相关的知识准备,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在物质结构的学习中,现行初中基础型课程对“原子结构”没有做任何学习要求,仅要求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构成原子”,但同时学生要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现在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涉及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电子数等,因此当学生在初中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无法从理性角度进行理解型记忆,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高中则要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包括电子式的含义及书写、化学键的种类、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而此时学生还要从原子核学起,跳跃性颇大,一时很难适应。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记忆元素化合价,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有一个良好的铺垫。避免了对学生造成认知的障碍,导致新概念的学习面临着前概念缺失的严峻挑战。
5.在初中学生学习酸碱盐时,现有的对酸碱盐的定义实际上在科学性方面有很大的谬误,如果要学生透彻理解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很好地辨别酸和酸性物质以及碱和碱性物质等,“离子”的教学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教师如果要强调酸的通性是由“H+”决定而碱的通性是由“OH-”决定的,学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离子”。因此,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离子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强电解质的电离,但现在的二期课改内容已将此完全舍弃,而电离是高中电解质溶液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中该部分的学习。若高中的学习没有初中一些简单的“电离”知识作铺垫,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盐类水解”时就会感到难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学中可“知道”为学习要求对“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等的电离知识进行初步学习,为高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准备。
7.对于溶液的pH,初中只要求初步了解pH跟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即:只要求知道pH7时溶液呈碱性。其实,学生在初中的科学课中已对此进行过学习,不过这个“pH”在初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于“pH”到底是什么,初中的学生无从知晓,只是机械地进行学习、记忆,因而在学习中容易对pH形成误解,即学生通常都会忽略pH使用的条件――温度,这个忽略可用“根深蒂固”来形容;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为酸碱性的范围就是pH范围0~14,没有pH大于14或小于0的溶液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说与初中的教学不无关系,从初中科学课的学习,到初三化学课的巩固,学生的前位知识已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几乎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当高中出现pH的概念后,要重新认识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并且学生在学习pH数学表达式的同时,还需结合C(H+)、C(OH-)的关系,这些无疑对学生的认知是一种艰巨的挑战,学生首先要把原有牢固掌握的前概念剔除,而后才能把现学的内容理解透彻。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教学尴尬,初中教学可在科学课的学习基础上,对“pH”略作深化,即强调一下pH运用的前提:常温;另外,强调一下“pH”其0~14的范围是基于人们的使用方便,而并不代表该范围外的溶液不存在。
伴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逐渐成了广大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焦点。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巨大区别,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一下子不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大多表现在学习内容多、理解困难以及兴趣下降等等方面。
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化学教学是处于启蒙教育的地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化学概念、基本化学语言、基本元素知识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等等。此外,也包括一些化学知识在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对学生掌握知识层次的要求就是“有所了解”就好。相比于初中比较低层次的化学知识掌握要求,高中的化学教学要求就明显更加深入了,化学知识也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相应的对学生掌握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清楚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原理。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如果对高中化学教材及教学要求没有一点了解,那么就很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工作。面对中考压力,初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的围绕中考转的情况仍比较严重,这就使得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师就应该注重对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掌握,高中化学中很多知识点由于中考不涉及,就使得在初中教学中这些知识被忽略或被降低教学要求。例如,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掌握的酸碱盐知识以及溶解度的计算,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就不曾被提及,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由于知识结构的变化太大而出现了知识概念上的断层。
二、从教学方法着手,保证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良好衔接
初中教化学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后,注重教学过程中知识系统的总结,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初中化学关于物质概念的教学中,最新教材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常识来介绍的,这样的介绍方法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缺乏主干思想的物质分类教学中,由于各种物质间缺少横向联系,就使得理论知识不够系统,这样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知识的整合。
与此同时,教师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应该对一些高中有教学要求但初中并未深入探讨的知识或方法进行弥补。例如,高中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考查知识点,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学生就有必要对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复习一下。如果学生在当时的初中化学学习中,得到了教师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拓展教学,就会帮助他们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点有更好的了解。
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加以引领,帮助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获得更多的知识,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水合离子吸热与扩散离子放热的现象”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就可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可以将其与高中化学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化学能量这一知识点时,就能通过回忆当时初中教师拓展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换。
三、兼顾学生的成长因素,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高中化学 过渡 复习 学法指导
新学年快开始了,有些同学即将升入高中,进行新一阶段的学习。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笔者认为: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应将初中化学知识加以复习。复习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一步。
一、搞好初高中化学过渡的学习方法
1.集中复习法。新学期开始,集中用两到三周时间复习与高中化学密切联系的初中双基内容。2.穿插复习法。高、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想对比,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使高、初中知识得到合理衔接与过渡。3.专题复习法。在章节复习时,应以专题知识形式整合以往所学内容,使高、初中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勤加练习
初三同学在学习《溶液》、《酸碱盐》知识时,会感到对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高中化学知识相对于初中,内容加多,难度加大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建立的思路,逐渐体会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初中我们已经有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认识,高中也希望同学们多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在脑子里逐渐建立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三、开设高中化学学法指导课
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不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强化实验特色,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无论课堂演示实验、精心设计的启发性实验或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具有直观、形象、趣味、生动的学科特点,能够不断激发出创设悬念引人入胜,既增强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演示实验和分组探究实验,学会抓住关键、寻找规律、触类旁通。
五、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关键词】复分解反应 化学教学 教学重点
化学是初中的主要学科之一,与高中化学相比,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有很强的表面化和基础化特征,更多地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表面规律和外在特征,对内在本质的解析度并不强。之所以会有这种特征是因为初中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还不能适应难以理解的更深层化学知识,这种较为浅显的知识正有利于化学的起步学习。然而这种特征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复分解反应的教学。由于这种反应的本质牵扯到复杂的离子团概念,所以初中化学教材并未详述,这就造成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不足,兼之复分解反应的反应式大多比较复杂,学生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优化复分解反应的教学方法。
一、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教学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本质在于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交换,生成物――气体、沉淀、水――具有难电离特征,因此会消耗原本的离子,令溶液中原本的离子浓度迅速降低。这个概念本身牵扯到了初中生尚不熟悉的离子团知识,不仅在教材上没有明确提及,而且即使教师加以拓展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由此对后面的反应特征和反应式规律都理解不到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化学教师必须从方法上入手,设法令学生更简单地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本质。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知识点的承接和概念知识的分解。由于复分解反应在教学顺序上承接之前关于酸和碱的知识,所以将之前教授过的酸和碱的离子特征引入复分解反应教学。酸的离子本质是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碱的离子本质是氢氧根离子与铵根离子或金属离子,盐的离子本质则是酸根离子与铵根离子或金属离子。不需要学生完全理解离子团概念,只要能对已学习酸碱盐的离子本质有一定了解即可。然后将复分解反应的反应式分解成离子式展示给学生,就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意识到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本质,同时意识到复分解反应中离子浓度因气体、沉淀、水生成而减小的原因。
二、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教学
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特征是帮助学生理解其化学反应式书写规律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复分解反应式量大、复杂、难以记忆的困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复分解反应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
复分解反应的表面特征也是其反应条件,即反应产物中必须有气体、沉淀、水三者之一。这一特征关系到复分解反应的反应式是否成立,但初中生普遍对何种物质在溶液中会以气体或沉淀的形式存在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即使知道了这一特征,在书写反应式时也不知如何运用。这可以说是一种知识运用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要把中学化学常见的各种沉淀物依照特征规律总结成表,让学生以沉淀规律为依托进行记忆。这样一来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仅有数量有限的特征规律和常见沉淀物而已,不用再死记硬背数量庞大的复分解反应式。
三、复分解反应的错误教学
在复分解反应的学习中,有一些错误是非常常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直接指出这些错误,也可以在学生实际发生这些错误后结合实际习题进行讲解。无论那种教学方式,都可以利用这些常见错误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进而实现对复分解反应的熟练应用。
以解离反应相关题目为例,初中化学中虽然有这类题目,但其本质知识已经远超出了初中的学习范围。这类题目的代表如下: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则稀盐酸先和哪种物质反应。从本质上来讲,该题目需要先判定不同物质的解离常数,再据此判断反应顺序,但这些知识点并非初中生可以学习和理解的。因此,教师不妨直接将其作为易错知识点讲解,强调中和反应的优先性,这样一来即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缺乏认识,但依然可以因其规律性和易错性留下较深的印象。
另外一方面,参考前文的特征教学规律可知,对沉淀、气体物质的判断不明是学生在复分解反应上另一类的易错点。这种错误的产生原因除了学生对常见沉淀和气体物质的掌握不到位外,还包括了学生对之前知识点的掌握不足。因此教师在遇到这类易错点时,不妨与之前的知识结合,进行复习性讲解,能收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四、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教学
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在习题应用中非常繁杂,而且经常与其他方面的化学知识点相结合,体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这种情况令许多初中生以复分解反应的习题为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教师要注意找出复分解反应在应用方面的规律性特征,以这些特征串联各个知识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复分解反应为主线,为学生总结出整个初中化学的脉络和知识网。此外,教师不应拘泥于对相同类型不同复分解反应的反复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无益于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拓展。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按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对其相关题目进行应用分类,再分门别类地完成不同类型题目的教授和介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熟悉复分解反应知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方式。
五、结语
虽然对初中化学来说,复分解反应属于难点知识,但对之后的高中化学来说,复分解反应只是基础知识,是学习更深层知识的前提。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复分解反应的教学和学习,否则不只无法保证初中化学的学习质量,而且还会对未来的化学学习造成持续性的不良影响。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要集合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特点和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攻克初中化学难点。
参考文献
[1]陈熙.体现数据之美――对复分解反应教学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2013(9)
[2]李大.也探“复分解反应的概念”[J].化学教学,2007(6)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我们要研究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 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
(4)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和实验室制法(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8)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9)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0)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1)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2)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3)Cl_、SO42- 的检验等。
2. 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O2(与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文字体现,而原大纲则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则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 转贴于
(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都在尝试探究式教学,但受应试教育影响,采用的还是灌输式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的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1. 通览教材和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复习内容及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2.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勤奋苦读的态度。
4. 从高一开始就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能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关键词】实验;探究;思维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要基于发散学生思维,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为了培养出更具创造力与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对初中学生教育中,这类学生群体已初步形成了对知识理论结构的认识,那么如何强化其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成效,这需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做起。
一、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为何要立足发展学生思维
新时展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具备强大的知识理论系统与结构,还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要能将已学的知识结合基本理论翻新、创造出新的内容,从而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未来世界的进步还需要当下的青少年做努力,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呆板的记忆知识、重复运用知识,那么如何打破这世界的老旧局面,如何创造出更便捷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与发展的科技技术,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关键,民族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确保有所进步,才能在未来发展中逐渐繁荣昌盛。因此,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开发,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内容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的更好,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最终教学成果,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发散性思维,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创新出对知识的新理解,从而发掘出课本之外的未知世界。让学生能自由的进行发挥,不断的温故而知新,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学的课本之外的新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与课本中的有限内容。其次,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学生能够终身受益,采用呆板的强行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学生能力,只有在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深化思维发散程度,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处理。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思维
1.深入剖析实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指导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入发散学生思维的概念,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思考如何能达到扩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可以采用深入剖析探究实验的方式,将该项实验内容与学生之前所学过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用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在开展氨气喷泉实验时,学生都知道,因氨溶于水生成空气,从而产生喷泉现象,那么在进行此项实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氨气的性质、氨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等相关知识。不仅能够对旧知识重温,还能让学生对此项新实验了解的更深入。充分利用氨元素性质原理,在其他反应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推测出生成物与反应条件等。做到对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2.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自我独立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教师还可以改进课题实验,将由老师作为主导操作实验的角色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化学反应过程,从而对相关元素的化学性质能了解的更深,增强学习成效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的锻炼。例如在学习《酸与碱》这一章节中,教师可先讲解关于酸与碱两者不同的元素性质与特点,然后就典型的元素代表为例,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知道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老师要将实验与具体元素类别结合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理,在酸与碱的反应中会生产水,这是由于酸元素的H离子与碱物质中的OH离子结合,形成了H2O,这也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关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近距离观察,能更贴近化学,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更关键的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式还有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创设出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发挥足够的想象力,由一个问题去追溯出另外的问题,在新问题中发现未知的知识内容,加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另外,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并鼓励其尝试解决,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盐》这一章节时,介绍了盐的定义与盐的结构后,可以询问学生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盐属于哪种盐结构,或者盐是属于酸类还是碱类,另外,还可以拓宽问题的范围,如何利用化学反应生成盐,盐该如何收集等,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反复回忆关于盐的有关知识,达到对知识反复记忆的目的,换一种方式去思考也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中,教师需要优化实验设计,深入探究实验原理,迁移出与之相关的化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新的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书梅,刘霜.初中化学与生物交叉的分析与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语言设计 看法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学语言是教师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如果这种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化学知识灌输,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是机械的语言的组合,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组织精炼的语言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化学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达到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准确解读和对科学术语准确运用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差别,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概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盐,生活中人们通常说是NaCl,很多同学误认为氯化钠是盐,盐就是氯化钠,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实质上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再如在教“碱的通性”一节中,碱溶液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学生在观察颜色的变化后得出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很多学生还得出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就是碱溶液的结论,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类“根深蒂固”的日常概念中的不科学之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启发性的语言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同样的问题,表达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可能就迥然不同。若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就可以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若隔壁在炒辣椒,我们有何感觉?我们经过花园,为何能闻到花香?湿衣服晒一晒为何变干了?蓝球、排球为何能压个窝?再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进行讲述,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在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样把分子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化学教师语言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渗透于平常课堂教学语言中,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金属和金属材料》这章里,教材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再如在教“一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CO中毒的宣传片,再举一些一氧化碳中毒案例。如1983年9月25日上午8时左右某钢铁厂第一薄板车间检修工王某对煤气退火炉进行检修,王某在检修完毕后开始调试时。阀门突然漏气,大量煤气从其上方逸出.王某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再引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发生在身边的一氧化碳中毒的场景进行课堂导入,加深学生对这一物质的印象,进而为学生讲解,这一物质的特性,对人类都有哪些危害,如何降低或者减少危害,达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4、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它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初中化学记忆内容较多,大部分同学死记硬背,以“记忆、重现、模仿”的学习方法为主,学生养成很强的依赖性。初中教材浅显易懂,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自然现象或者演示实验入手,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时间也充裕,在老师的“知识翻炒”下,学生感觉初中化学并不难学。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难度加大,要求学生不是单纯记忆,而是举一反三,能灵活应用和推理。高中化学容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要求学生具有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实验方面也不是照搬照做,不仅要明白实验原理和目的,并且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思维方法在理性层次跃迁。高中化学不仅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还要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初高中化学的不同要求和脱节导致学生进入高中感觉化学很难学,高中老师大部分没有教过初中化学,也不了解初中化学的学情,感觉学生很难教。因此,怎样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探究
1.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心理的衔接。
进入高中的学生,是通过中考筛选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有着优等生的优越感和对高中的迷茫感。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感觉初高中的异同,既要让学生有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的准备,又要有在新的学习阶段争创佳绩的信心。精心设计一些挫折,使学生在知识点和思维上的弱点暴露,让他们了解高中化学并不是像初中化学那么容易,找到努力方向,并且付之行动,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要加强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对高中化学充满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梳理知识要点,实现知识内容的衔接。
在化学衔接教学中,知识点的梳理是我们高中化学老师必须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哪些知识是初中化学有的,哪些知识是高中化学需要延伸和深化的,哪些是初中化学没有涉及的,是全新的概念,不能让学生产生陌生和恐惧的想法,高中化学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系统,处理教材和准备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对于电解质这块内容,初中化学学习了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我们高中化学就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扩展,为离子反应的书写埋下伏笔。还比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化学浅尝辄止,就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做介绍,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它不断的深化。从化学价的变化和电子的得失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从电子的转移到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和配平,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书写到原电池、电解池的学习与应用,应该说氧化还原反应是在与初中教学的衔接中不断升华。通过与旧知识的衔接,学生也能顺利走上学习轨道,在深化中不断获取新内容,逐渐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初中化学没有涉及的知识,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做到“开门红”,不能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恐惧和拒收的感觉。通过笔者调查,大多数对高中化学产生恐惧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原因是关于“物质的量”的学习。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是贯彻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但这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验的引入,也没有具体物质的反应。学生对这个概念完全陌生,这需要化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在学生以前学习的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世界慢慢引导他们接受这个新概念,做好缓冲教学,从而让学生转入并接受高中化学的学习。
3.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实现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侧重知识点记忆,高中化学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这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艺术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做好衔接,有利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桥梁。加强实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打开思维空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除了教师演示实验,更注重学生个人实验。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和理解能力,也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自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类比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的逐步加入,更有利建立“让学”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4.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法的衔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化学教师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初中阶段,有一定的依赖性。高中化学老师根据高中化学的教学特点,指导他们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多归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着很大的知识网络系统,所以指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各知识点的联系性和规律性。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找出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习起来轻车熟路。还比如有机化学的学习,其中氯代烃、醇、醛、酸、酯之间的相互转化等,建立知识网络图,复杂的有机题目迎刃而解。只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就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能应用自如。
5.建立师生良好关系,实现师生情感的衔接。
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对一切很陌生和迷茫,我们高中化学老师要多和学生接触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赢得学生的信赖,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情感的衔接。良好的师生关系,会除去师生之间由于陌生而带来的不适应感,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