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会计的专业课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的专业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的专业课程

第1篇

关键词:现代职教;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要议题,为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出了部署。自2013年起我校与徐州财经高职校实施会计专业“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提高了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吸引力,给中职学校学生拓宽了学习与就业通道。但我校会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最突出的是专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合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遇到的问题

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显得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设定不准确,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技能人才,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课时偏多,甚至与普通高中的课程安排相近,导致学生不重视技能课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又与高职校的课程安排相似,部分课程直接使用高职校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基础会计与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重复学习的部分很多,管理会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课程也有重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不利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会计主干课程所占比重过大

在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管理部门尽可能多地安排主干课程,把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重中之重,而与会计相关的课程知识偏少,如财政、金融、税收、法律等,导致教师、学生都跳不出会计、财务的框框,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宏观和微观经济知识,难以适应未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3.会计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单一中职学校一般以财政部统编或本校自编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一是专业课程只要求学生学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学,缺乏发展性;二是缺少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课程,大部门是从理论到理论,课程形式固定单一;三是课程知识难度大,会计专业课程多数是沿用原来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没有分析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弱、专业课程课时相对偏少等原因,造成专业课学习难度相对过大;四是专业知识陈旧,有的专业课知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催生的新技能;五是专业知识面广而全,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部分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没有联系。4.会计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偏少目前中职校专业课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设2—3门模拟实验课,二是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外出实习,放任自流。这种单一的组织方式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把实践教学开设几门模拟实验课,也不能把它看成是走上岗位前的能力检验,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日常教学活动与课程测试等。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课程为主体,实践操作课程成了辅助,而且课时数偏少,导致实践课程安排随意性大。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要构建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就要细致编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可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围绕文化素质进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服务于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学生对口升学和就业多种需求。文化素质课程中的文化课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应用文、计算机应用,素质课程主要是德育、音乐、体育、美术、写字、说话、普通话等,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需要,选择性地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电子商务、社交礼仪等可以提高素质和适应岗位要求的自选课程。课程设置时,恰当合理融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训练学生必备的会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会计行业的规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为后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做好准备。专业基础课程中可以设定2—3个专业方向,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必要的选择。二是专业技能课程,本类课程的教学项目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项目训练、从业资格考核、岗位见习与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穿插实施,综合训练项目训练学生掌握多种知识点融合的专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所以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不能只追求逻辑严密,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坚决改变原有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三段式教学,而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机制,落实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

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系统性建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一体化基础课程体系,为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可能,融合后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系统化”的模式框架,强调理论知识“实用、适度”原则,强调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教师恰当融合本课程中的理论与操作内容,创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完成软件操作,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技能。案例编写通常是以企业一个月的任务进行设定,设有单人操作、岗操作方式,单人完成时给出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及报表处理的整个流程,完成后提交规定的实训报告。岗操作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的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合理分工,承担相应的会计角色,明确个人职责与权限,完成业务处理,小组共同提交实训报告。融合后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一体化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接近行业岗位标准,体现“教、学、做”一体教学理念。

3.建立融合职业标准考评、会计从业资格考核与技能

大赛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层次性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有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关联,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标准直接反映社会对会计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认证促进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达到既让学生熟悉专业知识,又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帮助的目的。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对会计专业理论课进行有效的调整。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以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和实训,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调整,不断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要注意设定与其他会计资格考试内容融合的空间,保证中职毕业生的终身可持续学习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等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保证课时数。同时结合会计专业技能大赛项目实施方案,把方案中的重点项目融合到相应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技能大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楣.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6).

[2]张慧.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专业;会计课程;重构

会计信息化是指财务管理以会计信息为信息资源,然后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使会计信息实现快捷传递、获取、存储与应用,从而推动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化经营、控制与管理。

1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2009年,财政部在相关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不断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不断完善相关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要在技能培养与知识结构中,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现代化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财会人员,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电算以及财务管理等能力。但是,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的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不清晰,只是设立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会计基础课程,且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欠缺会计信息分析和软件应用能力。此外,现在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教材比较少,笔者所在学院的很多会计专业课程教材依旧是财务电算化教程,导致很多学生会利用会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实务操作,但却缺乏会计信息设计、分析与软件开发的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会计课程进行重构,并将会计信息化作为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重构思路

2.1任务重构

重构课程任务时一定要将职业能力的要求作为重构目标,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明确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化课程的载体。值得注意的是,任务重构不仅是对工作流程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工作任务与流程的合理编排。

2.2内容重构

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其会计岗位的构成结构是财务经理主管岗位、核算岗位、数据录入岗位、出纳岗位和审计岗位。与此相反,小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但基本实现了初级的会计电算化程度,会计岗位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只包括两种会计主管岗位与会计核算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重构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会计信息化教学为重点,并借助ERP平台,整合会计信息化与课程内容。

2.3教学手段重构

首先,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制作含金量高的课件,多选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模拟情境,做到一人一机,并匹配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会计信息化与软件实操的能力。

3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课程重构策略

3.1课程体系的重构

重构课程体系要注意与人才市场要求相吻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为企业输送一批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4大模块,分别是职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职业拓展课与岗位实践课。职业基础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会计基础管理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企业财会管理与经营要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切实提高会计基础实务的处理能力。公共基础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明确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态度,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岗位实践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出纳、纳税的职业技能,掌握会计信息分析方法与管理方法。拓展训练课程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使学生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另外,教师可以将出纳实务作为独立科目,作为岗位化课程,与此同时,学校要增加信息化课程,如增加供应链管理系统实务、ERP原理与实施、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等课程,并删除预算会计与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整合信息化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如预算管理内容要进行上机实务操作等,以此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强化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环节。此外,教师还要将课程、竞赛、证书连接起来,贯穿到整个会计信息化教学中。

3.2丰富教学手段,实现现代信息化

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创造了条件,通过互联网平台,师生之间可以保持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眼界,使会计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教师要将会计信息化教学软件、会计教学局域网、网络实训教师、多媒体教学以及互联网教学等教学手段进行融合,使会计信息化教学得到技术与软件的支持,对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信息化会计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3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结构

教师应当将会计信息化作为课程的核心,将课程结构设置为章。具体的章节如下所示:第一章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讲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起源与未来发展趋势等知识;第二章为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介绍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软件与平台,并分析不同软件的特点与应用范围;第三章为总账系统,主要围绕某一会计信息化处理软件,对总账系统的数据流向、内部结构、功能特点以及软件操作流程等进行系统阐述;第四章为报表系统,主要介绍报表系统常用的函数公式、功能结构以及操作流程;第五章为软件开发,主要讲解会计信息化软件开发方法与思路;第六章为数据库基础,对Server、SQL等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维护数据库的技巧;第七章为系统管理与维护,介绍系统维护的方法,实现内部控制与会计数据的内容;第八章为会计信息化发展领域,对时下新兴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进行讲解,如事项法会计、业务流程充足、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例如,ERP软件与财务软件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的与软件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电算化审计与财务管理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模型,对会计业务进行决策、预测、分析、审计与管理等,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会计信息化逐渐与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并可以及时生成财务报告信息,为企业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基于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也需要重构,使学生能力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周萍.基于会计信息化视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重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

[2]魏芳.会计信息化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3]唐伟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J].财经界,2015(20).

[4]乐曼.对我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分析和改进[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

[5]岳峰丽.中职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果[J].中外企业家,2017(8).

[6]张乐天.“互联网+”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

第3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78-02

国务院正式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但是目前经过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学生,相当大一部分很难独立从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导致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陈旧,不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特征,不符合会计职业的要求,是导致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安排未能考虑学生本身的基础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都是在近几年会计制度改革大潮中,通过融入国际会计准则,并以会计要素为主线而编写形成的,内容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无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1.教材结构的顺序未体现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未能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数量上安排过多、程度上过深,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又削弱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失调,因而学生学完会计课程后,实际操作起来仍显得困难。中职校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自觉性较差,能力不强,对学习系统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普遍感到吃力。

3.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会计的新问题、新动向。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的展望与预见。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是按“学科化”为导向来构建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课程标准偏难。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基本沿袭几十年不变的普通中专课程标准,未能充分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等客观原因,造成课程难度相对过大。

2.课程设置存在陈旧、交叉重复的问题。在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交叉重复和“短腿”现象同时存在。例如,教学中有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重核算、轻监督的倾向;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重点介绍会计核算知识,对会计监督知识涉及很少;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

3.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目前各中职校已开始重视课程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的建设,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实验室设备、软件落后,跟不上会计发展的新要求,实验室的管理不规范;社会实践方面,目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机制和关系,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社会实习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持久的运行机制,无法达到实习环节的预期效果。

4.不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的建设。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把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为主干课程,辅之以课程实践和模拟实践。有的虽然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但只是流于形式。思想上的不重视和行为上的忽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起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无所适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导致会计核算失真、会计造假以及审计舞弊等案件层出不穷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基本思路

通过深入到社会、企业的调查研究及认真的讨论,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在中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措施

1.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以培养会计专业能力为主的专业模块;三是以培养会计方法能力为主的实践和技能模块。(1)中职会计专业的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形势教育、就业指导、数学、英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体育等课程模块。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会计专业应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开设诸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硬笔书法、艺术欣赏、心理健康等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之中,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作用。(2)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模块应结合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岗位设置模块(项目)课程,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即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具体核算岗位来设置下列岗位(项目)模块课程:出纳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费用核算岗位、收入核算岗位、利税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教师开展以“项目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3)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和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各专业岗位模块校内模拟实习和集中实践两大部分。各专业岗位模块的模拟实习,侧重于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真正具有动手能力,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形成会计核算各岗位的适应能力。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均要在校内模拟实习室进行5~10天的模拟实习;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寒暑假期间和毕业前进行。主要包括手工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社会调查、毕业顶岗实训等实践课程模块,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会计岗位(群)的工作。在实践性环节中,还应注重学生的珠算、点钞与验钞、记账技术等专业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形成。

2.按专业岗位模块的要求编写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的基础上,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同时,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编订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校本教材。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专业教师不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看做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应将其看做是会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领会其内涵,把握其精髓,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会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1)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对新生进行专门培训。(2)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必修课,将其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3)结合案例教学,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一步推动和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具备诚实守信的基本职业道德。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教师,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剖析、进程的拟定、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但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同时教师的职业技能不足,具有实际经验的实训教师尤其短缺,教师的这种职业技能局限,影响到改革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同时要培训和引进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2.实践教学设备、手段和方式不能满足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实践性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但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条件的配套性能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室设施不足、实训基地不够、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影响到改革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完善和培植实训室和实训教学基地,是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雷振华.基于3+1+X+Y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山东商业会计,2008,(4).

第4篇

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毕业实习四部分设置,主要强调会计知识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简单说,就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简单版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理论研究上没有本科院校学生素质高,同时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又锻炼不足,从而造成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学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象。虽然近几年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增强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往往是换个课程名称,围绕某一门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从整个课程框架体系来看,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不能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树立全程实践教学的观点,构建“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仅仅是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和改变课程名称,而是对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要素进行改革。

1.构建“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会计岗位工作要求。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会计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指职业通用能力如团队合作、沟通等)和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基本技能(包括财经法规、电算化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出纳业务、会计核算、成本计算分析、资金统筹管理、纳税筹划、内控设计等)、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既要同会计工作岗位相衔接,又要体现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能力要求。根据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确定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为《出纳实务》《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综合会计实训》《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体系构建应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体现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求课程教学必须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主,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考虑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将相关的课程按照实践岗位工作技能要求整合,避免重复。课程体系构建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因为国家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还将助理会计师证书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与这三个证书相衔接,将取得证书所需的考试科目作为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时间安排建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取得上述证书。

2.“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2+1”中的“2”是指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的前二个学年,“1”是指第三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2”的模块里,我们设置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模块。其中“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设置了会计职业入门、基础会计基本能力训练及出纳业务操作三门会计专业课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设置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和审计学七门会计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以校内集中模拟实训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主要行业会计拓展,课程主要设置了工业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通过以上模块的学习和实训,培养了学生掌握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常用财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等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从事相应行业会计工作的从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了助理会计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技能,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能够满足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分析岗位、会计监督岗位的需要,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3.“2+1”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在整个教学体系构建中,贯穿的是全程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了以下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全部在仿真实训室进行,利用仿真实训软件进行学习和训练,为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其次,在整个教学中,我们贯彻的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我们每位教师都对相应专业课程按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造,从而保证了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培养。

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教育;素质教育

本文为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2012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6日

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会计行业也将迎来全面竞争。在信息化时代会计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创新都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会计教育工作者目前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化与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如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学者则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则需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信息化时代的概念则最早来源于托夫勒的观点,即认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信息革命,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化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产业革命,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处于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中心,信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将大量地产生知识信息,并形成知识网络。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则由三个方面组成,即自动化、知识的创造和系统革新。信息时代将使人们从生存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新挑战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具体表现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得到了普及。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会计专业课程在改善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服务手段、服务效率等方面必须做出新的抉择,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会计专业课程的现代化。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会计电子化、会计自由化和会计全球化为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会计账务处理体系的电子化,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公司治理的挑战以及信息技术自身安全问题等都对现有的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及处理能力,熟悉和善于应用各种软硬件设施,并能够准确判断、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从中甄别和获取有应用价值的信息。

(二)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专业创新对会计专业教育的挑战。会计专业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制和增加新的教学手段,以获取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所无法取得的潜在能力,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已成为会计专业课程创新的主要动力。以我国近年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为例,我国会计专业课程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会计行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是会计人才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信息化时代的素质教育对会计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国内现有的会计专业教育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即教师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灌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会计的国际化、现代化,使得会计行业的创新层出不穷,会计专业课程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会计专业知识不断出现。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尤其是中高级层次的会计人才如果没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能主动获取新的知识,不能根据会计行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结构、财务创新及时进行和调整,在竞争中就无法取得主动。这就要求现阶段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敢于突破,善于创新,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时代会计专业教育应对之策

(一)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综合体系硬件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首先应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综合体系的硬件建设,从而创建一个有效、通用、能面向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网络教学环境。会计专业院校可以在现有硬件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教学硬件的基本条件,具体包括:(1)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场所;(2)校园远程教育系统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卫星接收系统、远程广播教学系统、远程电视教学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相应的设施和用房的建设,以方便学习者能够进行远程学习;(3)校园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相应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校务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4)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网络时代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实物资源,越来越多的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已成为当今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通过购置权威经济论文库、数据库等数字图书资料,为师生提供了最新信息,提高学院师生的收集、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5)校园网络与广播建设,具体包括学校局域网建设,与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等广域网网络的连接,以保证师生员工快捷、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在校园广播电视方面,应提升与信息化相关的广播、电视设备,建设相应的电、声、光学用房、实验室,建设校园广播网、电视网,使各种信息在校园里更好地流通和传播,满足师生的各种需要。

(二)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综合体系的软件建设

1、加快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使其反映出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为了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我国会计专业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在课程设置上突出适应信息化的会计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会计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与传统的会计课程有所不同,这些课程的特点在于需要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应用,如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等需要应用一些重要的应用软件,而网络会计则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笔者建议在会计专业院校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在增加新课程的同时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上的合理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利用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会计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2、加快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改革。现阶段多数会计专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本文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会计专业课程考试应以信息化时代为背景,从培养学生兴趣着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信息化时代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的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快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本文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专业的授级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挥会计学科优势,建设特色教学资源。除加快了电子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建设、课程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程录像等资源建设外,还可购置如全球会计信息实时传输数据系统、企业财务报表等与学科相关的一些实时资源,使教学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的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从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出发,通过介绍信息化时代下的各种会计创新、账务处理的各种案例使学生能从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会计问题,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更高要求。

4、培养师生信息化素养。教学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要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能熟悉信息技术,并能够有意识、合理、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对教师应该定期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坚持通过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晋职、加薪等),鼓励教师参与。加强教师与国内外企业研发人员互动。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和软、硬件公司邀请优秀技术人员(专家)参与实际教学,同时委派教师到国内外研发第一线充实前沿知识、高新技术,以保证教学与IT产业技术国际化接轨。对学生则应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信息网络技术、有机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弢.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与现状分析.财会月刊,2010.33.

第6篇

关键词:平顶山学院 南澳大学 会计学专业 课程体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市场、生活和社会发展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跨国流动。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国际化,加强各国教育资源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成果,不断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UniSA)联合开办了会计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

一、中澳两所学校办学情况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5月正式升本的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 000余人。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隶属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开始招生,是平顶山学院最早升本的专业之一。2014年,平顶山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开办会计学(中外合作)本科专业。目前,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澳合作会计学专业英语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总部设在阿德莱德的南澳大学是一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拥有35 000余名在校学生,其中包括来自海外80多个国家的9 000多名留学生。201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南澳大学排名世界前3%,是全球顶尖的大学之一。南澳大学商学院是澳大利亚七所获得EQUIS(欧洲质量完美体系)认证的商学院之一。商学院开设的专业有会计、行政管理、应用经济、银行和财务、资讯管理、行销、房地产经营等。南澳大学商学院的会计系是公认的一个动态的教育领导者,提供相关的专业资格,所有的课程是由澳大利亚会计师学会(CPA Australia)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学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Australia,ICAA)认可的。平顶山学院在与UniSA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会计学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并准备将双语教学、国外原版教材逐渐从中外合作办学的会计专业向普通会计本科专业过渡,以提高会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中澳两所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一)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四大部分构成。通识课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主要是思政类、大W英语、体育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均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科基础课主要是数学和经管各专业均开设的管理、经济类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开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涵盖中财、高财、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从大二开始陆续开设。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大二到大四陆续开始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四开设的集中教学实践环节。

(二)南澳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南澳大学会计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开设商业会计,财务会计1、2、3,管理会计,企业财务,税法,审计原理与实务,会计当代热点等会计核心课程和企业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原理、企业法律、商务智能、战略财务分析等相关课程。

(三)中澳两所学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2014以来,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与UniSA合作办学后,在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及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的比较,笔者发现双方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1.课程开设数量相差较大。跟国内的许多高校一样,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设置的课程总数为54门(其中包括2门集中实践课), UniSA的会计学专业,学制三年,仅开设会计学专业课和相关的商科课程24门。因此,即使考虑到两校的学制不同,以及课程学时设置不同(平顶山学院为每门32―72学时不等,而UniSA每门基本上是96学时),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在数量上远超UniSA的学生,课业负担也明显大于UniSA。这主要是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课程体系中有相当大比例的非专业课程,而UniSA却是纯粹的专业课程。

2.课程模块设置大不相同。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虽然一直在不断修订,但是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实际,双方的课程模块设置大不相同。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其课程体系中包括了长达4个学期的英语、数学、体育及各类思政课程。UniSA主要开设的是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全部都是紧紧围绕商科和会计学专业的课程。

3.课程认可程度相差较大。平顶山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学生修完的课程及学生所获成绩仅仅被学院自身认可,全部成绩合格可以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毕业后具有申请参加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资格,不可以免去任何考试科目的考核。而UniSA的会计专业学生修完课程及学生所获成绩除了得到学校的认可外,还同时被澳大利亚会计师学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学会认可。

三、借鉴与思考

虽然在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不同,但就具体课程而言,UniSA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

UniSA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授课形式主要包括Lecture(主讲课程)、Tutorial(辅导课)、Workshop(讲习班)、Virtual Lecture(网络课堂)和Computer Practical(计算机实践)五种方式。主讲课程通常是由一个富有教学经验教授在一个可以容纳上百人的Lecture theatre里讲授,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这种课学生一般多是以听为主,教授也很少会提问,主要是为了传达知识要点,一般多为不记名式,时长一般为两个小时。辅导课通常是紧接着Lecture的下一个学习程序,主要由一个助教,带一般不多于20个人的小班进行,对Lecture里教授讲的东西进行系统学习和小组讨论,课上学生也可以对Lecture里或平时作业上的任何问题向Tutor提问,这种课一般以学生发言、讨论、做练习为主,时长一般为1.5小时。讲习班主要是小组讨论,强调解决问题,UniSA的几门核心专业课都是以Workshop的形式开展,小班化授课,学生可以利用主修的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会计问题,如准备退税报告、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也能调查审计人员如何根据公司、个体及信托机构的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网络课堂,是将课程内容搬到网络上,学生可以跟踪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还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查看,有较强的互动性。计算机实践,主要应用于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Business和Business Intelligence这两门课程,计算机实践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二)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多样的课程考核方法

UniSA会计学专业的每一门课的网上教学资源都比较丰富,一般包括:先修课程(Prerequisites)、并修课程(Corequisites)、课程内容(Course content)、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课程考核(Assessment)、课程协调员(Course coordinators)等具体内容。而平顶山学院只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会计有较详细的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样卷等网络资源,且存在资料陈旧、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其他课程网上可参考资源较少。针对课程考核,UniSA课程考核方式多由连续评估(Continuous assessment)、作业(Assignment)、报告(Presentation)、考试(Examination)联合构成,不仅仅拘泥于考试这一种形式。平顶山学院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主要就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

四、结语

平顶山学院与南澳大学所处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不同,在会计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通过上述比较与分析,我们要不断借鉴国外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期能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与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南澳大学官网[EB/OL].http://unisa.edu.au/.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案例教学;适用性

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的应用性强,与其他类似经济类的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专业能力强,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传统的幻灯片模式教学缺少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由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会大大降低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所以,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会计实践操纵能力的案例教学十分重要。

一、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每个真实案例,体会到会计这门职业在职场操纵时所遇到的问题,自主学习思考,对所遇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种在课堂贯彻案例教学的模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会计的工作,不同于书本简单的教授会计的概念,相比理论的知识,实践的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印象,牢固记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今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会计专业出来的学生不仅仅要让他们做一名合格的出纳员,做一名高级会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只有拥有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案例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会计工作的不易,让学生成为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核算上的不同信息,和需求者各种不同的要求,都会给学生带来在教科书中体会不到的经验。让学生以亲身体验会计的工作场景,进行会计工作模拟在线,从中自己发现所遇到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和怎样去设身处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教训,并在某一方面下功夫。这为学生以后在从事会计相关工作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在案例教学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三)增强教师队伍水平。案例教学会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留校教师,即使从事教学专业是会计,却从未在正式企业中从事过会计,在会计工作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对于这类的教师,更应该开展案例教学,让老师也体会到在会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广泛研究和调查,搜集有关会计案例教学的资料并且进行整合。这样对于会计专业的老师也是一种学习,它能够提升教师的水平,让老师的课堂从死板变得更加生动。对于学生所问的实务性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整体教师队伍的质量。

二、案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计专业在许多高校中的讲课模式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上课,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转变,而只是在平常上课时添加了“案例”两字,在课程分析中,教师只是拿普通的案例作为课件供学生分析。这种“案例分析”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会计。可以看出许多高校的会计课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会计教学观念,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工作,仅让学生了解案例题型是在形式上的教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资料要完善。会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个案例展开的,这就需要对案例进行筛选。但是当前我国会计案例的资料库仍然不完善。现在很多高校的案例都是借鉴国外会计案例做分析,这些案例看似丰富,跨国际教学,了解国外的会计工作是怎么运行的,但在实际中却不符合我国的会计运行工作。即使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开拓了眼界,但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要完善会计信息案例的资料库,以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丰富的现实案例。

(三)不能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会计教学中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来讲授。掺杂其他教学方法,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吸收会计方面的知识。但也不代表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到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在学习会计理论的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就达不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案例教学这种方法适用于会计职场上,有一定前提下的工作情景中,它还原了会计工作出现的实务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会计工作,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拥有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概念课中不建议用案例教学的讲课方式,单一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吸取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

三、会计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的。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老师要对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知道学生本身就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老师的听众,在案例分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主动性去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上只听教师的讲授,要对问题有自己的分析。在实务情境中,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解决方式,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动大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要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好的解决方案。在财务分析中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判断这些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也是分析会计问题的能力,要懂得。在会计案例教学中会有许多问题的结果不是一致的,要学会在团队中思考,分享各自的成果,对于出现的问题共享,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完善实验室。会计教学会有很多接触到实战演练的内容,需要实验室的辅助。很多高校依旧停留在用会计账簿做账,而且因为仪器不够先进,达不到案例教学的要求。因此,要想达到会计课程的教学,就要对实验室进行系统的完善。实验室的设备完善后,学生的实践课就能够顺利开展,让学生亲身操作体会会计的工作,逐渐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在会计课程中添加案例教学这种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会计专业更加感兴趣,添加的情景模拟案例,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案例的真实性,并从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老师也能够轻松完成教学,日益完成会计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欧亿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及其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2]张冬燕,尉京红,张玲.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

[3]冯银波.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回应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4]刘丹.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

[5]蔡彬.会计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运用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6-02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有效信息,也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而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会计从业人员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高校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然而,考察近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市场对一般会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普遍反映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精神差,传统教学模式下连年培养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又加剧了这种就业压力。而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却相对奇缺。这反映出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合理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培养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上都包括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这两部分课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论课程设置方面:①基础课课时量和开课时间安排不尽合理。部分院校在学生一年级阶段几乎全部安排如政治理论、法律基础、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且课时量过大,学生往往不理解这些课程的安排用意,以及这些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关系,多盲目地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完成学习,学习效果较差;②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新兴的如网络会计、养老金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型行业和领域的课程,跨国贸易的发展、并购和上市等使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精通外语的会计人才更加紧缺,而大部分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都较少涉及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专题,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③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④轻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尽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通过若干课时的培训和一纸试题的考核就能够提升的,但是这也不能成为高校会计教学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理由。当前会计舞弊案件较多,这与学校教育阶段对职业道德的培养缺失不无关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①校内模拟设计的业务环节较少,一般都是选择工业企业几十笔典型的经济业务进行操作,这些与企业实际业务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前会计岗位分工细化的形势;②模拟实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理解模拟实习的意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易产生“搭便车”行为。③实验室设备落后,校内模拟资源相对有限。④校外实习难于监控,多流于形式。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短时间的实习使学生很难真正接触企业业务。而大部分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随便找单位盖公章了事,毕业实习形同虚设。

二、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从教学环节上予以落实。针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革完善:

1.科学配置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应该适当压缩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减轻学生应付这类考试的压力;明确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重要关系,增强学生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并针对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增加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专题的讲解和实训,使之共同构成会计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渗透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念,促使学生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地学习计算机课程。其次,对于专业课,应该在兼顾每门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减少课程间交叉知识的重复学习。最后,应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学生进入大学,十分期待了解自己未来专业的内容,而如果在学生大一阶段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盲目和厌倦。

2.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行业、领域不断出现,新的会计问题也随之不断产生,因此,原有的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很难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因此,应该增开如养老金会计、无形资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专题等课程,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丰富教学手段,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当前会计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赖教师课堂的理论讲解。这种“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应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通过引入适当的案例,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给学生课前思考准备、搜集资料和课上讨论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多方面思考和求解,深化对该问题的理解,并从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会计教学改革就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培养模式“一刀切”,教学“时滞”问题突出、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以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满足了学生的主体需求,又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3):55-63.

[2]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5):35.

[3]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论: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4]徐克英.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教学创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的探索及成果[J].财会通讯,2006,(3):120-123.

[5]张旺峰.认知学习论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30-32.

[6]王忠孝.试析如何构建会计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53.

[7]雷少琴.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0,(174):19-20

第9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教育游戏;寓教于乐

[DOI]10.13939/ki.zgsc.2015.40.182

国务院总理2015年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效果并不显著,学生依旧热衷玩乐,对会计的学习缺乏兴趣。

教育游戏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学手段。Chile&Rosas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将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效果。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有利的学习工具,可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玩中学”。经查证,教育游戏的开发和应用面向中小学生多,面向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会计教育很少。笔者认为应根据高职会计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发会计教育游戏并嵌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及教育游戏开发的现状

1.1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会计环境与会计教育环境呈动态发展,会计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具有严肃和严谨的特点,阻碍了会计教学趣味性的提高。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相关专业的高达1000多所,学生数量高居前列。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而会计课程教学又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机械式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行动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模仿秀和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对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仍未得到明显提高。

1.2 会计从业者对趣味教学需求强烈

著名自媒体“马靖昊说会计”的微信与微博受会计从业人员热捧,马靖昊《玩的就是会计》系列会计读物热销,中华会计网校高志谦老师幽默诙谐的培训课程火爆,可见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学生渴望互动新颖、轻松活泼的课堂形式,趣味化的教学手段,生活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1.3 现有会计课程游戏开发的现状

教育游戏开发研究和专业的教育游戏开发公司日益增多,但主要面向儿童和青少年。教育游戏与会计职业教育结合的产品少。厦门网中网公司开发的“虚拟商圈”和用友新道开发的“VBSE”,都只是将会计实践绑到网络或软件上,缺乏趣味性。朱迪斯・奥尔洛夫的著作《会计游戏》通过一个孩子的柠檬汽水摊来讲授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会计课程教学的帮助有限。

2 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与教育游戏开发结合的理论基础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最好是一项真实的任务,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的“对”或“错”,它要求设计能够保证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帮助。

建构主义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根据以上建构主义环境下学习特点的分析,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提供以下支持:教育游戏有利于创造虚拟的情景;教育游戏中学习者更容易学会合作;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教育游戏的趣味性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2 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

2.2.1 游戏化学习理论

“游戏化学习”是桑新民教授大力倡导的新一代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游戏化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游戏情景、任务促进探究性学习,游戏的趣味和竞争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2.2.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有如下7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七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就形成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也造就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因而,课程内容应呈现多元表征形式,即语义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音乐表征、影像表征等形式,以最大限度挖掘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倡导能促进学生语言智力、逻辑智力、交际智力及自知智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索,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合作来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创造。

2.2.3 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知觉,即进入一种沉浸之状态。沉浸是一种暂时性的,技巧和挑战是沉浸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必须互相平衡,并驱使自我朝向更高更复杂的层次。由沉浸产生的是一种自我的和谐,在活动中享受着。在游戏中,因玩家全心投入,能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玩家完全没有意识到活动带来的挑战早已超过以往所能处理的程度,这种感受会让玩家更加肯定自我,并促使个人更加努力学习新的技巧。而随着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则可能衍生出所谓的经验。当沉浸于学习时,学习者可以最大化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

3 高职会计课程游戏开发模式

3.1 会计课程类型和特点

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企业准则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经济法和审计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企业真账、出纳实务、商业会计实务、纳税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等。

理论课程主要以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实践课程主要以讲授训练、分岗实训和角色模拟等方式进行。虽然教学方法比较丰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缺少学习的乐趣。

3.2 教育游戏类型和特点

目前市面上与教学相结合的游戏有以下三种类型:大型电脑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课堂游戏。与财会相关的大型电脑网络游戏有大富翁、钢铁大亨、金融帝国等,主要以游戏角色创业经营为主,部分内容直接涉及会计。手机游戏与会计相关的,只停留在各种考试的做题软件的层面上,真正具有趣味的游戏几乎没有。课堂游戏主要出现在培训课堂,日常教学课堂中出现较少。

3.3 会计教育游戏开发的建议

笔者将会计的课程特点、教育理论、教育游戏理论和游戏的特点综合研究,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游戏开发的建议。

3.3.1 重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应站在经济社会对会计的需求、地方产业需求、企业需求、第三方机构的需求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形成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培养目标细分,提取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对形成这些能力的课程和知识模块进行重新整合和精练,并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会计专业课程游戏开发的基础。例如“基础会计+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企业准则实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企业真账+会计电算化”和“财经法规+经济法+税法+纳税实务”等。

3.3.2 建立综合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库

在重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库,形成新的课程标准、情景剧本、课程游戏库等。对课程标准的知识点进行横向匹配,形成会计专业课程游戏开发的丰富素材。

3.3.3 形成单项模块和综合模块的课程游戏

以综合课程为单元,在培养学生单项能力阶段开发相匹配的单项模块课程游戏。在模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索闯关式的游戏模式,编制游戏剧情,设置关卡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在游戏角色扮演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例如真人剧情表演方式对纳税申报过程进行教学;可以采用互动合作竞争式的游戏模式,例如采用你说我猜、一站到底的游戏模式进行会计科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阶段,开发相匹配的综合模块课程游戏。可以采用虚拟式游戏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借助“虚拟商圈”和“VBSE”大型实践教学软件资源,加入提问付分等具有趣味性的条件和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现场版和软件版的游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结合。

3.3.4 会计教育游戏表达方式

在对每个知识模块进行游戏开发时,形成固定的游戏文案表达方式。

游戏编号: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预先设置好知识模块的编号,游戏编号与之匹配。

游戏名称: 名称要有识别度及趣味性。例如将竞赛游戏命名为“武林大会”。

游戏类型: 根据预先设置好的游戏类型进行分类。

材料准备: 说明游戏需要哪些材料辅助,务必详细,如果材料准备的不对或不充分,很可能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

游戏时间:说明进行游戏所需要的时间。

参加人数:说明游戏所需人数,是全体学员一起,还是分小组或个人单独做。

场地要求:说明适合游戏进行的地点,教室、户外或是网络。

活动目的:说明游戏的主要目的、应达到的目标,即最终的归纳方向。

操作程序:说明游戏的具体流程,详细说明游戏进行的先后步骤、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需特别注意的要点。

相关讨论:说明游戏结束后应如何进行讨论。从活动目的出发,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所应掌握的要点。

游戏总结:说明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正确答案、引导方向以及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总结方向等。

编者提示:编者带领学员做游戏时曾遇到的其他问题、要点及心得体会,以供其他老师参考。

3.3.5 会计课程游戏的开发原则

(1)教育游戏引入课程要恰当。教学内容有些可以游戏化,有些则不能。游戏开发时应立足学生和教学实际,找到合适的位置,不夸大或缩小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确保教育游戏内容的正确性。游戏无法像教科书般十分精确地反映事实,难免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必须提前了解游戏及偏差,适时告知学生,并随时关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保持教育游戏的严肃性。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游戏是严肃的,但游戏的趣味性往往使学生陷入其中而忘记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游戏进程,积极监督,根据课程需要停止或启动游戏或转入其他学习形式,不能让游戏的娱乐性掩盖游戏课程的严肃性。

(4)体现游戏的基本特征。游戏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学习者依游戏的基本规则,自主、自觉、创造性地玩游戏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使用教育游戏时,除了必要的引导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游戏并不是放任学生没有限制的探索,而是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帮助引导学生。

(6)教育游戏可以模仿现实中存在的情境,也可以模拟现实中不存在的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游戏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并且应提醒学生将游戏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

4 结 论

笔者通过对会计、教育和游戏三个领域的交叉研究,通过分析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及教育游戏开发的现状,结合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及教育游戏开发结合的相关理论,提出高职会计课程游戏开发模式。但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游戏开发具体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动态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16-20.

[2]宋敏珠.国内外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1(19):595.

第10篇

一、 实行手工会计做账处理,通过实务来加强技能操作

手工会计操作是会计专业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了解会计实务操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手工会计实训,掌握会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手工会计实验室按照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规范提供手工操作的各种实验资料和工具,模拟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开展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账表的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中基础性的实验内容。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实验资料与实际相差较远,学生所拿到的实验教程就是一些平时“例题”或“练习”的书面综合资料,虽然有附带的原始凭证,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原始凭证“读懂”题目,来编制记账凭证,因而缺少实际流程和实际岗位的模拟。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实务来加强技能操作。例如:在会计技能实习中,我结合某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原始凭证的填制入手,然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做账内容,通过实际的账务处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会计教育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使得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维护技能,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各种分析模型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并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真正能力。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应增开相关计算机课程(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网络课程、信息管理课程等),提供合适的会计教学软件和配备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便于学生熟练地在微机中进行账务处理操作,更好的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

开展会计信息化的模拟实验,会计专业学生可结合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及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将企业的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密切联系起来,实现对供需链的所有环节的有效管理。它还实行企业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将企业供需链与资金链相对接,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又如何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理论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把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促进在一般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对《基础会计》考试,引入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制等操作题,分数占50%以上,并要求严格按规范操作,通过多年实践,师生欢迎这种实操考试,成绩显著提高。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是以快和准为标准,应重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在实际操作上较为简单易行,其评价也多数采取等级制,如珠算的定级考试。但财会专业中存在大量的集操作和智力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而且多数侧重于智力技能,例如:算账、记账,涉及面广,对于它们的考核不能只重结果,更应重过程考核。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必须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态度,如:出勤情况、及时性等。因此,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1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彰显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机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本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2)以学生为主体,推行灵活的教学模式。(3)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特色。(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

2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及任务

(1)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创新的有效机制。(2)探索构建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强化课程实施的推进力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创新会计专业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由企业、学校、学生自评相结合、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3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课程体系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3.1 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改革不仅要考虑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还应该考虑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

3.1.1 文化基础课程

考虑到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应保留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保留体育和德育课程。但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本专业实际需要,本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德育课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

3.1.2 会计专业课程

(1)通过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核心、实践和选修四个模块。基础模块课程注重对学生会计岗位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核心模块课程注重对可胜任岗位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模块中,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开展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汇贯通,达到实际岗位要求;选修模块课程对应可拓展岗位和可延伸岗位,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2)将教学内容关联性强,内容重复的《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模拟》三门课程整合为《企业财务会计实务》一门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开发任务驱动式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对接,使学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得心应手地从事会计工作。(3)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将来主要的工作岗位,在选修模块中增加《记账实务》、《纳税计算与申报》等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拓展空间。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如下表:

3.2 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进行以下改革:

(1)增删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会计岗位需要,在《会计综合技能》课程中,可增加会计书写训练的内容;删繁就简,整合《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模拟》三门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合并为《企业财务会计实务》一门课程。

(2)进一步加大会计课程实训力度,购置《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财务软件等教学软件,配合课程教学开展会计技能实训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开发《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两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辅助这两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使实训教学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达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4)针对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开发《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的试题库,并根据考试大纲动态的调整题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取证培训工作,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取证通过率。

3.3 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重新组合知识和技能要点,进行课程设计、知识讲解和实践演练,使学生了解每个岗位的职业标准、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学习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达到“教、学合一”;通过向学生分配岗位工作任务,反复训练,使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操作的有效融合,实现“学、做合一”;通过仿真教学和现场教学,达到“教、学、做统一”。

3.4 教学评价改革

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构,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对专业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建设环节进行监督指导,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定期组织行业专家针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对学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贡献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良性快速发展;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改革学生评价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在企业专家参与下,制定各项技能的考核标准,突出以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

4 课程体系改革的制度保障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技能竞赛课程改革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目前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各职校的重要赛事,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师生齐参与,全国有大赛”的良好局面。举办技能大赛,可以检验各职校的技能教学成果和选拔优秀学生,可以引导各职校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课程模式的更新和育人理念的确立,确保各中职校坚持“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目标,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健康发展,从而快速地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所以有必要以中职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为导向,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当前会计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1.1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近年来,会计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例,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都已更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直到2010 年开始才更新。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还未从职业本身出发,而是从科学派生出来。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职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1.2专业实践技能课偏少。目前,一般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中,50%左右的课时是公共基础课,如语数英、政治经济等,其他50%的课时是专业理论课,比例约为1:1。专业技能课程开的比重很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因此,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差不多,没有个体差异,加大就业竞争压力。

1.3专业课设置与学生就业所需的实践技能之间存在矛盾。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照搬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普通中专会计学校的模式,随着会计专业短线发展为长线,中职学生的就业趋向发生变化,矛盾逐步显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科学建设,理论性较强,专业会计实务方面侧重大中型企业。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各类小型企业的出纳、会计、收银员、储蓄员等岗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财务课的现状是: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小型民营企业的特征。小型民营企业招聘会计的要求是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能尽快顶岗,而会计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水平。这既不符合当前中职学生本身素质特点,也不符合小型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如何寻找会计教学与会计实践技能的切合点,并以专业实践技能指导会计教学,以学生就业趋向改革中职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大多数学校会计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由于时间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按计划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会计岗位是重要的核心部门,不愿意让学生走进企业,实际上很多学生因联系不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自身学习的知识、技能缺乏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记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情形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根本没有会从业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

2.中职学生技能比赛的强化

根据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较差,行为习惯差,不喜欢纯粹的理论课程的特点,再结合中职生个性发展特点,我校采取了以下的专业技能比赛,以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1以单项技能比赛巩固各项基本技能

根据会计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进度,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全年有效的教学月度内,开展5次单项专业技能比赛。分别是:

2.1.1每学年上学期开展三个单项技能比赛

(1)11月份是财经书法比赛。财经书法比赛包括数字大小写的书写,在凭证、账簿、支票、银行进账单等票据中的填写。财经书法比赛安排在11月份,对新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容易掌握,二年级的学生也可参加。通过财经书法比赛,不仅可让学生练书法,还可以培养会计类学生的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 。

(2)12月是点钞比赛。点钞比赛包括拆把、点数、扎钞等方面的比赛,比赛主要考核点钞的准确度和速度。通过点钞比赛,可让学生锻炼双手协调和大脑配合。

(3)1月是珠算比赛。珠算比赛展示学生的速度和准确度。珠算比赛可以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同时也是大脑和手的高度协调配合,具有增强心算的能力。

2.1.2每学年下学期进行两个单项技能比赛

(1)4月是翻打传票比赛。比赛内容是采用专用输入设备和用具翻打传票。比赛传票采用规格长约19厘米,宽约8厘米的70G规格书写纸,用4号手写体铅字印刷,每本传票共100页,每页五行数,由四至九位数组成。其中四、九位数各占10%,五、六、七、八位数各占20%,都有两位小数;页内依次印有(一)至(五)的行次标记,设任意20页的20个数据(一组)累加为一题,0――9十个数字均衡出现。比赛限时不限量。比赛时间为10分钟通过比赛,可以展示学生对会计现代常用工具输入数字的速度和准确度。

(2)6月是财会电算化比赛。

模拟一家制造业企业某年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执行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具体包括:基本计算机知识的比赛,开设帐套、录入会计凭证、试算平衡、结转科目余额、编制会计报表等相关会计电算化方面技能的比赛。通过比赛可以展示学生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技能。

除了开展以上的会计专业技能外,还开展了普通话、辩论、演讲、公文写作等相关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

2.2以综合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合技能比赛不仅包括以上的单项技能比赛,而且还有手工记账比赛。手工记账比赛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等级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等级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试算平衡,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综合比赛把学生所学会计专业知识基本都涵盖进去了,通过比赛这种形式,促进学生去熟练掌握会计手工记账的相关技能。

单项比赛时间为半天,综合比赛时一整天,本专业的学生都可观摩。无论是单项比赛还是综合比赛,都对学生设置个人奖和班级奖,这样既展现了学生个人技能水平,同时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参加一项或多项比赛,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单项比赛和多项比赛,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时间。每个月基本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学生每个月都有不同目标,因此,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在我校开展会计专业技能比赛以后,会计专业的学生把自习时间和课后时间都利用起来,做好参加会计技能比赛的准备,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开发校本教材,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会计技能培养特色

在选用优秀中职教材的同时,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入手,注重自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在编写教材时,要把会计技能大赛融入其中,使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形式能够尽可能地体现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将分散的具体会计准则融入各要素核算活动之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会计职教特色。

在教学中,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在教学中有效贯彻技能优先的教学理念。通过近5年的变革,每年技能比赛都在不断完善,这种变革取得不错的成绩。毕业生就业情况逐年好转,尤其是近两年,主动到我校招聘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单位逐年增加;参加自治区举办的会计技能比赛,我校参赛学生都能获奖;报读会计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

技能大塞已突破了纯粹意义的比赛,转变为评价推动学校教学水平与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今天,职教教师应身先士卒,作为既需要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实践技能的会计行业的一线教师,要以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体现会计技能培养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更好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J].河南教育,2008.6.

第13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课程考核

作者简介:盛锦春(1969-),男,湖南汉寿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莉(1973-),女,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XJK011CZJ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56-02

2000 年1 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式,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是课程教学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高职教育来说,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考核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考核这种手段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大多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考核内容上,脱离会计、审计、理财、纳税申报等实际,忽视对实践技能的考核,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传统教育在课程教学上过分强调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结构与理论体系,在实施会计课程考核时很自然地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教学目标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考核的内容自然也就体现出教学目标对知识认知的要求。这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上,远谈不上对所学知识创新运用或举一反三。由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脱节,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在考核形式上,大多数会计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笔试多,答辩口试少;闭卷多,开卷少。课程考核绝大多数以笔试为主,期终统一通过一份试卷来进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考核形式是不全面的,由于受考核时间空间的限制,忽略了财会职业环境的氛围,无法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是否熟练的真实状况,并不能起到全面真实有效反馈教学信息的作用。成绩评定采用一次测试定成绩的终结式考核的多,数次形成式考核综合评价的少。忽视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即“一考定乾坤”。笔试中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成为考试的主要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操作,但缺乏对技能的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真实水平,也容易导致学生作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个考验。

第三,在考核功能上,拨高了其选拔功能,未能发挥其反馈和激励功能。但现实中似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在为最终的分数而“教”和“学”,偏离了课程教学目标,背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考核过程往往是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纯粹只能起到给学生学习成绩排排名,决定学生是否要补考的作用。这种考核模式更多地体现出选拔和终结性评价的功能,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考核所具有的反馈、激励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

第四,在考核主体上,还不具开放性、多元化特点,考核标准的制订与实施脱离社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不符合会计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课程考核基本上是由授课教师自拟考试试卷,学生答卷,授课教师评卷。如财会课程,内控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制单、出纳、稽核、记账、主管等岗位,既相互牵制又密切合作,是一个团队。而在考核中,忽视学生团队与学生个人的参与,缺乏对学生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的考核,基本上都是由课任教师单独进行,行业专家更是缺席参与考评,这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要求。这种状况下,教师成了课程考核的操控者,体现的是专任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而不是职业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要求。

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变革思路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变革内容,主要包括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成绩功能、考试主体以及综合评分等几个方面的改革。

1.在考核内容上加大实践技能考核

注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考核,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例如“财务会计”课程,通过引入仿真原始凭证,考核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判断能力,审核、确认、记量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等实务操作,要求严格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操作。而不单单只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出一段文字描述,要求编制会计分录。如“财务软件操作实务”课程,平时可通过布置一个个项目或小任务来进行考核,还可进行综合考核。

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考核,这才是根本性的变革方向。

2.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笔试方式为机考方式。在电脑里可以模拟一个会计主体在一个月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教师通过E-Learning电子教学系统软件可以监视学生机的屏幕,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控制教学进度。如果配置了某些会计教学软件,一般具有计算机自动评分功能,不仅仅在理论题上的实现自动评分,还可实现实操题的分步自动评分。这样,无论是形成式考核,还是期末终结性考核,都可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教师评卷工作量。

尝试采取教考分离,建立题库,将笔试挪到微机室中进行,既可以同时进行多门课程的考核,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抽取不同的试卷,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弊的概率,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还可通过采用小任务型的考核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变为多次阶段性考核的模式。

测试学生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可以采取大作业(课程设计)方式。如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的考试,可以采取课程设计这种大型作业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事先布置本课程设计的要求,下发精简的案例素材或由学生网上找相关教学资源,通过训练完成,如:筹资项目分析报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再通过上台答辩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能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推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相结合制度,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衔接,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效。相关实践课程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参加其中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替代课程终结性评价,对于可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参加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实行以“证”代“考”,考证成绩就可以作为课程考试的成绩。

3.充分发挥考核的其他相关功能

从教育本质视角看,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其功能在于选拨、诊断、反馈和激励。为了做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这一环节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功能,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激励作用的考核方法或手段。

通过形成式评价考核,随时检测学生学习的不足及症结所在。这样的信息提供给教师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学生得到改进,从而实时发挥出考核的反馈和诊断功能。

4.采用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可以采取学生组建小组,以团体成员的名义出具成果报告。例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利用财经网络搜索该公司的财务资料,计算各种财务比率,结合当时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变化,按照杜邦综合法等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最后撰写针对该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考核评价以老师评价为主,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为辅。

可以定期组织会计技能竞赛。这种技能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对于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确定其相关会计课程的综合评定成绩时,可以赋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比赛内容可以包括点钞、翻打传票、用友财务软件ERP-U872操作等会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项目。

加强校企考评相结合。鉴于会计资料保密性的特点,每个单位接受实习学生,一般也只有一两个之多,况且即使接受了,也不一定会让他们接触单位的会计资料。长期以来,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是在学校这个圈子内部进行的,象牙塔内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会计职业实践及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可采取与企业财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记账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实操。学院派专任教师定期巡回指导,随时掌握、督促、指导学生顶岗实践的情况。同时,聘请企业财会专家担任顶岗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并最终由他们给出实习成绩,这些举措可使学生学习的的目的性更强,学习的东西也更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接受。

5.科学恰当地综合评分

一要加大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成绩的比例;二要突出平时形成式考核(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学习表现等)所占成绩的比重;按“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来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束语

课程考核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对教学活动效果测量和质量管理的工具。它与教学活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进行基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课程考核模式变更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积极地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与会计行业工作的无缝链接,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詹文君.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7,(5).

[2]祝立英.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6,(10).

[3]徐赟,王鹏.高职院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11).

[4]罗娟丽,陈敏娇,解晓慧,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刑事技术课程考核模式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

[5]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

第14篇

[关键词]会计;岗位设置;技能;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23-02

1现有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情况

每个单位都会计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了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岗位设置一般有以下: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岗位设置与企业规模,管理要求都有关系,财务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多岗一人,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此外,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之下,单位基本设置了电算化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是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岗位。

2会计专业岗位及主要技能

出纳岗位主要技能:①熟悉国家财务政策、会计法规,了解税务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②熟悉银行结算业务和报税流程;③熟练签发票据、办理结算、报销费用等业务处理流程;④汉字及阿拉伯数字的正确书写;计算器、电脑、点钞票的熟练操作;⑤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⑥良好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往来会计的主要技能:①往来数据的整理、发送,具体往来数据的复核;②未达账项关注程度;③有往来对账工作经验,熟练操作办公软件、金蝶或用友ERP软件;④异常情况的沟通与处理;⑤有银行各类单据处理经验,有信用证处理工作优先考虑。

成本会计的主要技能:①较强的成本计算专业理论知识;②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购销存模块;③熟悉财税知识;④仓库管理能力;⑤本核算及分析技能;⑥会分配料工费;⑦知道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成本的构成。

会计主管的技能要求:①精通国家经济法律政策、财税法律规范、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等财务制度和业务;②熟悉国家会计法规,了解税务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③熟悉行业以及公司经营范围、业务流程以及会计核算方法;④熟悉银行业务和报税流程;⑤良好的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财务处理软件;⑦认同企业文化。

3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用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目前会计人员流动性较大,眼高手低

跨省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职工的就业心态不良,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频繁更换工作,也会给企业带来不便。

3.2就职人员对会计的理解过于狭窄,领略不到会计的真正含义及会计应该做的事项会计人员缺乏责任心、失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简单地认为会计就是针对税务账而已,其实会计是分为多种会计,会计的基础工作还是以统计为主,结合会计上的方法求出结果。

3.3学校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会计的基本技能

连基本的报表、科目理解不了,编制报表更不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缺乏主动性与吃苦精神,基本功不够扎实,目前都采用电子计算机,故手写的数字都不规范,据了解,学校不重视基本功的培养。

3.4学生缺乏数据分析,效益分析,预期指标分析能力

目前企业招收会计人员的要求是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新的会计人员要有团队精神,公司也经常会对员工进行文化、思想、精神、职业操作方面的培训,包括拓展等各项学习。所以财务部的核心力量还是强大的。未来企业招收的会计人才应掌握以下能力:会进行绩效考核、税负率指标分析,年度销售及利润核算能力的开发。

4适应企业,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对策

4.1改革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1)明确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在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决定着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等。因此,应充分进行市场需求调查,确定合适的会计实用技能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各技能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再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制定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2)根据技能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体现就业需求,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训练要求。比如,学校近几年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出纳、超市收银、企业出纳、库管等工作,根据此信息,可以通过压缩基础文化课程,开设收银实务、出纳实务、纳税实务等课程,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

(3)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方案。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方案有一般课堂教学的实训教学指导,也有各学科综合实训的教学指导,还有毕业实习的教学指导。为方便各学科以及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践性教学指导方案应明确技能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4)大力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机结合。改革过去满堂讲授理论的做法,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际工作中的原始单据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经济活动过程 。

4.2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1)走出校园,有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会计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现有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通过让教师到这些单位顶岗实习、理论指导等方式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方法,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改变多年来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鼓励教师进行社会调查,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是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易行且效果较好的方式。社会调查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灵活多样,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收集校内模拟实训资料。也可以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就业趋势开展专题研究。

(3)打造优秀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训学习情景的创设、实训流程的设计、进度安排、内容的组织、手段的运用、学习过程的监控起着主导作用,是实训教学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要鼓励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实战经验;参与各种审计、评估、记账项目,优化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国家、省级的专业培训进修,学习其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聘请高级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和参与实训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4.3模拟企业真实场景,建立仿真实训室

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是全仿真模拟企业会计环境的综合模拟实训室,目前,我校的模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内容已包括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平台、纳税申报平台、会计电算化实训平台。实训内容包括主体企业、客户企业和相关部门三个部分,建有电算化操作工位和教师控制台,可同时容纳几十人参加实训。通过仿真模拟实训,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设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传递,训练学生的分单技能和会计电算化处理技能。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更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4.4与会计师事务所及记账公司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金华地区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85%以上,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不多,这些记账业务普遍,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记账公司业务承担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记账业务,学生进入会计事务所,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会计核算、报表填制以及报税等具体事情。目前,学生进入事务所实习按如下流程操作,财会学生按照5人一组的数量分组利用每天下午或其他课余进入时间参与记账公司职员的记账业务,每组学生参与记账的连续时间为一个月,对所有财会学生进行轮番实训。专业教师和记账部门会计师指导学生记账操作,学生还可跟随会计师外出办理纳税申报等业务。经过一个月的记账实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了会计业务核算。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13.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34.

[3]林英法,杨瑾淑.工学结合视角下会计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创新[J].审计与理财,2009(1):23.

第15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改革;目标要求;考核方法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脱节,毕业学生不能独立胜任工作,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陕西省第二商贸学校这些年来不断深化会计教育教学改革,面对生源状况,狠抓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改革,使更多的学生能达到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力求培养更多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

1、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会计的业务处理会随着会计制度的变化不断变化,但是会计理论一直会指导会计工作,因此作为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理解掌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法规,懂得会计的基本原理。

2、培养熟练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是动手能力强的操作人才。作为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不但能用手工及运用财务软件做简单的账务处理,还应具备其他技能以适应当前社会,如能熟练的运用办公自动化,熟练准确的点钞等,在技能要求方面,不但要开设课程,而且要切实安排相当比例的操作时间和考核。

3、岗位胜任

为了让企业财会人员按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国家财政部门规定各企业会计必须持证上岗,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尽可能按国家财政部门要求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必须开设考证科目,教学内容上也应同时开设一些初、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课程,作为专业储备知识,为学生今后职称考试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毕业生符合市场需要。

二、专业课程设置和考核方法改革

1、减少公共基础课时,以“够用”为原则

大部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基础课成绩较差,对数学、英语等课程兴趣不浓厚,基础不扎实,如果开设课时过多的话,学生会有厌学情绪,因此基础课程的课时以够用为原则,让学生学习一些专业必须用到的知识就可以了。

2、专业课程与从业资格考试对接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对接,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一部分学生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期末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评价,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大平时的考核力度,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具体包括出勤、完成作业、小测验等)给出50%的成绩,期末考试占50%,这样能公平的给出学生评价,也鼓励学生平时好好学习。实训类课程可以由任课老师自行考核,不用期末统一答卷。

三、课程改革的建议

1、删减课程

(1)取消管理会计课程。管理会计是中高层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懂得的决策、预算、控制方面的知识,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一般在工作中用不到,加上本课程也比较难懂,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取消了这门课。

(2)取消预算会计课程。由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很难进入政府机关就业,所以不单独开设这门课。将此课程的相关理论合并到财务会计中讲授。单独设置一章,让学生对预算会计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2、增设课程

(1)增加办公自动化课程。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现在民营企事业单位一般都是财务人员兼办公室文秘的工作,需要既懂财务、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及运用其他办公设备从事文秘工作的毕业生。因此,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增开了办公自动化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中文录入速度和编辑能力,要求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60个以上。还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的证书。

(2)增加出纳实务课程。根据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从事出纳工作。但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却没有讲授出纳知识的课程。而出纳业务是实用性很强的技能,所以我们增设了出纳实务课程。主要学习银行转账结算的办理,企业营业执照的年审、增值税发票的认证、报税、国家统计报表的填报等知识和技能。

(3)增加纳税申报课程。虽然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了主要税种的内容和相关核算,但是由于课时的关系,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有些毕业生还不能独立完成报税的工作,因此开设纳税申报课程,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各种税种的内容和核算,并会独立完成主要税种的申报。

(4)增加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为了加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避免会计课堂教学中学生仅仅做练习“空对空”而没有会计感性认识的欠缺,解决学生到企业单位实训的困难,再学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后又增设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解决学生到企业单位实训的困难。

3、课程内容改革

(1)文化课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对数学、英语普遍听不懂,所以将这些课程改革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兴趣英语、趣味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课的内容也不宜讲授的过深。

(2)计算技术课程内容改革。传统的计算技术课教学内容为加、减、乘、除。附带一点数字书写。没有涉及到点钞的相关内容,而学生上岗后大部分同学会从事出纳的工作,那么就离不开点钞,我们现在的珠算课也要训练学生点钞,把它也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3)统计原理课程内容改革。舍弃不必要的理论阐述,围绕数据分析的应用讲述,内容包括:数据、比率分析、静态平均分析、差异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因素分析、预测分析、抽样估计。改变了传统的主要为政府统计工作服务的格调,变为企业管理服务,为专业课服务,成为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

(4) 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改革。由于小企业的经济业务比较简单,许多复杂的业务也很少发生。因而,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小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简化了本课程教学内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简单介绍,或者不讲。

(5)加大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成本会计加大学生的实训课时。操作和会计软件应用,学生普遍愿意动手,而且经过实训后能深刻记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达到课时1:1,成本会计的讲授和实训课时达到2:1。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熟练的操作,适应不同岗位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贺胜军.浅论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体系和方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2] 许娟.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3] 陈丹,陈建松.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4] 白燕,吴艳芳.建立综合财会实训室,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J].当代经济,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