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82-01
化学新课标十分强调“动手做”,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动手做”应作为一种化学教学思想贯彻落实于日常教学活动中。那么,在农村中学如何实施这一战略举措呢?为此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在基础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校要尽可能地开全、开足、开好实验课,创造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薄弱、资金紧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从实行微型化、开发代替品、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及降低药品的损耗量入手。学生实验尽可能向一人一组过渡;演示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演示实验可改为边讲边实验。同时,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提供必需的仪器药品,让学生随时进行各种实验;对那些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后,鼓励他们创新思路,再设计一些小实验动手操作。
农村中有不少实验资源可以配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做。如,学习化石燃料相关内容时,要求部分学生利用自家的沼气做实验;学习掌握了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家的燃气灶(液化石油气灶和天然气灶)的进气管和进风管的粗细,并分析液化石油气灶和天然气灶能不能换用。
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的基本动手做能力得到了培养。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要求:①规范、熟练地使用仪器,取用药品,并合理地连接装置;②设计切实可行的操作步骤;③能开发仪器的使用功能及代用品;④能主动交流、平等合作、共同探讨;⑤能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迁移及应用;⑥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
二、在多样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做”
动手做十分重视学生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是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1.课外实验。教材内外还有大量的实验素材可供学生动手做,对于一些趣味性强、简单易行的实验可让学生围绕建立化学园地、表演节目等形式展开活动,以实验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如水的净化、烧水壶中水垢的去除、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生活素材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觉锻炼动手能力。
2.动手制作。制作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除制作教学模型,还可以制作某些仪器与装置,绘制实验流程图,进行一些实验小发明、小创造等,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应用程序软件或进行化学模拟实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3.动手劳动。在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要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因此,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在劳动中培养动手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经常组织学生帮忙准备分组实验、清洗仪器、打扫实验室;放假后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农具,帮助家长干农活、做家务,沟通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动手做”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动手做”
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探讨化学的某些问题,把某些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从化学的角度,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来主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研究的过程强调更多的是亲身体验、调查实验、手脑并用,动手做能力在综合运用中得到提升与飞跃。研究过程一般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课题的确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农村中学要根据本校、农村周围的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与乡土教育、劳技教育以及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如某年夏天,学校鱼池里的金鱼突然大面积死亡,就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中水草生长很旺盛,进而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得出结论: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很高,水体富营养化,且夏季温度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因水中氧气含量太低而导致鱼的大面积死亡。那么,氮和磷的含量为何会升高?学生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同学为图方便,在鱼池中洗拖把;很多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鱼池去喂鱼,且喂食量过大等原因造成的。同样的在某年五月份,我县灌河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水产养殖户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极大。我组织学生主动抽取水样进行分析,发现水的pH很低,酸性较强;学生通过走访,发现原来是河流上游的个别化工厂在偷偷地排放有毒的废水,学生们因此也发起了保护灌河的行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研究,我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学会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所能开发并有教育价值的本土美术资源。因为学生关注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本土美术资源才是我们美术课程的"根",而并非是过时的艺术。当然,在开发与利用本土美术资源时,也不能就"本土"而"本土",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本土美术课程更加丰富、更具活力,走向更为广阔的天空。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已不仅仅指课堂教学,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已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本土资源与美术教育都有了紧密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了广大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实践过程外,可以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本土资源,补充和完善我国现有的美术教育体系及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内容,有效推进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培养具有美育品德的学生。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在美术课上开发与利用合浦本土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语言,直观、全面、深入地认识到合浦本土丰厚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性认识,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为一名合浦人而感到骄傲,使他们在共享祖先创造的丰厚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参与合浦本土文化的传承,并对合浦本土文化今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以新课程标准理论为依据,依托合浦本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内涵等美术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走近社会等更为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与功能。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发"合浦的桥"、"合浦的骑楼"、"走进缤纷的海底世界"、"话说合浦珠还"、"家乡的采珠节"等十多个课例,初步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
1.利用本土各种资源丰富美术课程和教材
合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端,北部湾的东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作为传统工艺品的合浦贝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并与明末清初左右逐渐成熟,是中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种利用废弃的贝壳所制作的贝雕工艺品为广西合浦市的传统产业。作为位临海滨的合浦学生,利用看似普通的随手可得的各种贝壳,如蛤蜊、毛蚶、扇贝、花螺、海胆等,引导学生挖掘出贝壳的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肌理的美,通过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想像、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把贝壳变成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玩具、生活用品、小摆件等。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一方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并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及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大海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尤其是对很多农村学生,利用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解决农村学生美术材料购买的困难,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本地是"合浦珠还"故事的发源地,白龙城记载着动人的故事;多彩的采珠文化闪现出历史的内涵;精美珍珠项链展现出当地特产珠宝的神韵;利用这些地方风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美术课程资源既能传承传统的精髓,又从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珍珠养殖是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北海已举办了4届国际珍珠节,学生可通过对市民的问卷调查,对珍珠节组委会成员的录音采访,收集珍珠节的有关照片及每届的基本材料等方法,探究了解国际珍珠节的目的及意义。
2.本土资源结合课程资源的同时创新教师教学方法
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美术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因此,我们在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美术教师队伍放在首位,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挖掘、调动和利用教师的才能和潜能,帮助广大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通过美术教师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合浦是一个沿海县城,也是一个盛产海鲜的港口码头。在每天上学放学路上,都能见到许许多多的海鲜市场和小摊贩。人们每天都要扔掉大量的贝壳,他们都把这些当成了污染环境的垃圾。其实这些废弃物品也是一种丰富的美术教学媒材,利用它既省钱又易找,还能变废为宝,一举几得。为此,我们就地取材,开发了一系列利用贝壳进行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的校本课程。如贝壳粘贴画、贝壳上色组合小动物、贝壳写生等综合课。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一切消费都是现成品,一切用品都用钱来购买的社会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心灵手巧,体验设计制作的价值和欢愉,体验劳动的乐趣,这才是真正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方法。
3.研究和建立本土资源在教学中实践的经典教学案例并制作成网络资源
【关键词】净化德育环境 拓宽德育领域 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校德育是一项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 抓队伍,增强德育工作的原动力
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还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它迫切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与业务素质。首先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雕心灵则要心灵美,正品德更需品德高”。 其次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另一方面坚持用良好的形象建设教师。最后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拓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寓德育于校园建设中。人能改造环境,环境更能育人。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雨润物。通过美化校园,名言警句、宣传版块等环境因素,以新的教育内涵,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团结友爱、合作好学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使置身其中学生能受到一种熏陶,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寓德育于校风建设中。要以制度建设和强化管理为突破口,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文明素质的提高、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切入点,努力创设一种“尊师爱生、团结互助、文明守纪、明理诚信、刻苦学习、蓬勃向上”的优良校风。
寓德育于师德建设中。“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教师良好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寓德育于学科教育中。首先是落实德育课程教育,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利用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其次是渗透学科课程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实现教书育人双丰收的喜人格局。
寓德育于养成教育中。学校充分利用团课、班会、集会,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如开展“我在祖国怀抱中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勤奋、善学、乐思、创新”的学风。积极开展法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法制意识,切实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学生值日制,以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建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约束力
要树立评价发展的观念,采取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评价形式,健全多元化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在内容评价上讲求多元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证明了现实中有很多途径能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强烈要求我们要采取多元评价内容,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在主体评价上采取多元化。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
在标准评价上注重多元化。我们应拓宽教育思路,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关注,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方式评价上实施多元化。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当然根据不同的需要,也可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运用。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丰富自我。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结合各类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体验,组织学生上街进行“环保宣传”、“普通话宣传”、“预防宣传教育”及 “关心敬老院老人”等实践活动。
5.加强体育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校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思想,高度重视体育卫生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高度关注“安全”两字,经常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治安、食品卫生、疾病预防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6.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学校充分利用“校讯通”网络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手机短信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教讲座,家教经验交流,表彰优秀家长学员,特别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开放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畅通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合作的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