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标准农田建设步骤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29-05
农用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物质的供应者和调节者,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由于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有着较大差异[1]。因此,根据生产潜力的大小和资源禀赋特征,开展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评价,可以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改善农用地质量,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河北省黄骅市处于黑龙港流域,是严重的缺水区,但地势平坦,耕地广布,属于水土耦合矛盾的典型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土地利用潜力巨大,是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 [3-5]。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水资源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有相关的土地整理规划,但缺乏可靠的水土资源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效益不高,而且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结构。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能够全面反映下垫面、气候条件差异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前明确区域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 [6-10]。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水循环机制,在GIS及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根据DEM数据,结合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水力联系的集水区 [11-16]。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出的集水区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后,提取水系特征,得到水文响应单元[17-20]。最终,运用基于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为在水资源约束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以黄骅市旧城镇为例,运用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供需量进行模拟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和评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
1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计算方法
1.1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是指一个子流域内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将集水区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进一步细分为下垫面相对均匀的水文单元。同时考虑研究区人工与自然水系交错和地势平坦的特点,通过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系特征提取,对照当地水系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从而得到水文响应单元。
(1)集水区划分。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Hydrology)工具对DEM数据进行集水区划分。要得到流域分区结果需要经过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提取河网和集水区划分五个步骤。图1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流程框图。
(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改进。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本次研究对于典型示范区采用建设用地区、农用地区和其它土地区三类用地区。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我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由副县长周世育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县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专门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室内各项制度健全,并抽调6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编制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负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本着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全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和实施意见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县集中统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小组集中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采取分线进行工作衔接和项目申报,分块运作实施,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发展,整合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
1、资金整合情况
2011年我县积极组织项目编制与申报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共计3138.8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45.8万元,小农水资金1750万元,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面积2.1万亩。
2、项目运行情况
我县成立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后,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财政、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县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指挥分部,任务完成情况与指挥分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县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现。
3、资金管理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统一监管。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工作宣传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加强领导,加大部门沟通与协调,积极推进我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工作顺利开展,我县成立了由副县长周世育任组长、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县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专门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具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室内各项制度健全,并抽调6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编制规划、合理布局
我县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工程合理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负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本着分工协调,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原则。根据全县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和实施意见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我县集中统一制定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小组集中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采取分线进行工作衔接和项目申报,分块运作实施,有效地发挥了项目资金最大效益,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发展,整合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
1、资金整合情况
2011年我县积极组织项目编制与申报工作,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共计3138.8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745.8万元,小农水资金1750万元,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计划面积2.1万亩。
2、项目运行情况
我县成立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领导小组后,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财政、发改委、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县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指挥分部,任务完成情况与指挥分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县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有效抵制了“豆腐渣”工程出现。
3、资金管理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在资金管理方面,严格实行统一监管。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4、工作宣传情况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实施铁路线两侧生态与生产力提升工程的战略决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美化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面貌、提升生产能力为目标,开展线两侧田园风光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农田建设、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提升铁路沿线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改善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面貌。
二、建设原则
(一)铁路线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解决沿线农田排灌为核心,以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实施排灌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为突破口,把农田建设与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对整治范围内的沟、渠、田、林、路、湖泊进行以综合整治,做到沟渠顺畅,排灌畅通;将沿线观瞻范围内的农田整理成为东西向的条田档,坚持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宜田则田,宜园则园,宜水则水,宜林则林,营造铁路沿线高标准的田原风光。
(二)铁路线沿线生态建设工程: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立足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以铁路为中轴线,以塑造田园风光和生态景观为主题,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立地条件适地适树,乔、灌、花、草相结合,由责任单位负责进行密植绿化;选择耐水湿、耐盐碱、抗严寒、抗干旱的乡土树种为主,达到多树种、多林种搭配的景观防护效果;坚持湖泊、湿地、农田、林网、庄点绿化相结合,保证生态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
(三)铁路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城乡环境面貌、推进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坚持“规划先行、典型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以投入的最小化,取得整治效果的最优化。以线沿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按照行政管辖区域分段负责,着力解决铁路沿线环境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铁路沿线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目标任务
(一)铁路线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
在铁路沿线米以外至米范围内,规划实施田园风光建设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万亩,整治池塘、低洼地亩。通过整治,初步形成树成林、田成方、沿线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新风貌。
1、建设高标准农田亩
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四址界线为:东至铁路,西至扬水支渠东林带,南至西干渠,北至景观水道,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渠条公里,整修农田路条公里,整修路旁林带公里亩,整修高速公路以南铁路西侧米范围内林带亩。
园路街道办事处完成林带平整亩,四址界线为:南起景观水道,北至区养殖场,铁路西侧米范围内的林带整修。
镇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其中:完成铁路西侧亩,四址界线为:南起,北至界线,西至新梁公路西林带,东至铁路东侧所属耕地米。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修整农田道路条公里;整修林带条公里亩;新开挖湖泊湿地亩。
完成林草场队农田亩。四址界线为:东至园林二队居民点,西至国道,北至村,南至北,主要任务是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整修农田路条公里。
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四址界线为:南起镇界线,北至农场界线铁路西两侧各米。主要任务是整修林带并造林亩,清挖支、斗、农渠条公里,整修道路条公里。
农场完成高标准农田亩。四至界线为:南起界线,北至第二农场渠,铁路专运线两侧各米。主要内容是整修林带亩,新挖渔池亩,清挖支、斗、农沟条公里。
2、完成“秋季三项任务”亩
其中,机翻地亩,;秋施肥亩,秸杆还田亩,其中两镇各完成机械秸杆还田亩。
3、完成畦田建设亩
其中:镇亩畦田在建设片区内完成,镇亩畦田要求集中连片完成。
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由农牧水务局牵头,两镇组织实施。
(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铁路沿线米以内为铁路保护区范围,只能进行绿化。对绿化范围,采用密植方式,体现田园风光。种植耐盐碱、耐贫瘠、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乡土树种,以灌木为主,适宜地段可营造经济林;对现有原生态地段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保持生态原貌。对沿线农田区域,可自铁路线向西延伸米,营造大网格的农田林网;对芦花地区铁路沿线铁路保护区范围以外的池塘、低洼地进行改造,发展以“农家乐“等形式的适水产业;沿线节点可依地顺势营造园林景观。
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总规划面积亩,其中:镇芦花地区亩,农场亩,镇沿线亩(规划好的米铁路保护控制线),对以南铁路保护线以内成型林带的缺株断带进行补植。今年,结合秋季农田建设,完成规划地段的林带整修,个别地段今秋可进行栽植。
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由园林管理局牵头,两镇、有关街道组织实施。具体建设内容以农牧水务局、园林管理局与两镇、有关街道共同核定的设计图纸为准。
(三)铁路线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整治范围和内容。此次整治范围为铁路线沿线区段米的控制保护范围。对于农田区域或空旷地段,整治范围可扩大到米;对整治范围内现有的合法建筑物进行美化粉饰,按照行政管辖区域,对整治范围内的有碍观瞻的圈舍、灰厂、砖厂实施搬迁;由所在的乡镇、街道、农场组织实施。对整治范围内违章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依法清理。
2、整治任务。重点解决线沿线区段整治范围内的环境卫生面貌“脏、乱、差”问题。对线沿线铁路保护带范围内的城乡道路、公共场所、小区和村庄、城乡结合部、农田等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治理;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管辖区域内的环境整治,确保责任区内环境卫生面貌整洁,卫生设施完好,并通过此次整治,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对铁路控制线范围内的庄点进行规划,实施以道路硬化、围墙砌护、改水改厕、院落清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综合整治,美化绿化生产、生活环境。
(1)镇完成铁路西侧西干渠至高速景观水道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打垅畦田,摊平景观水道南侧公路桥下的土方,并进行绿化美化。
(2)园路街道办事处完成铁路西侧四至山路段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沿线垃圾,对一时不能拆除的旧房及垃圾场协调所有权单位修建加高围墙并进行粉饰美化。
(3)山路街道办事处完成铁路西侧,山路至段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公路两侧的垃圾,协调公路东侧的个体户及企业修建加高东围墙并粉饰美化,对公路两侧的树木进行涂红刷白。
(4)镇完成南起,北至界线,西至新良公路西林带边界,东至所辖土地铁路东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平整林带;拆除新公路以东的自建厕所和废弃扬水站、渔池看护房;拆迁顾家桥村8队庄点东边一排农户的土坯房,修建东围墙并美化粉饰;三闸村1队、队,良渠稍村的队、队庄点东侧墙体整理和美化粉饰,良渠稍村7队铁路平交道口处的围墙粉饰;摊平废弃的平交道口土堆并种植树木花草;将铁路涵洞进出口整修成造型美观大方的树池,公路两侧的树木全部进行涂红刷白。
(5):完成南起镇界线,北至农场界线,铁路东西侧各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加高修整并粉饰面向铁路的墙体。
(6)农场:完成南起界线,北至第二农场渠铁路东西侧各米范围内的环境整治,主要内容是清理垃圾、修整渔场及加高修整并粉饰其他建筑物面向铁路的围墙,拆除铁路东侧的零星土坯和危旧房屋。
铁路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由爱卫办和建设交通局牵头,两镇、各有关街道组织实施。
(四)有关协调事项
根据属地管理和土地权属的原则,凡铁路沿线属铁路保护地界范围内的目标任务,请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协调铁路相关部门,由铁路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并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一)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
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年月日月日)
1、 年月日前,召开区铁路区段沿线生态与生产力提升工程及年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安排部署铁路沿线田园风光建设工程任务。
2、各镇在月日前分别召开镇、村动员大会,进一步细化任务,并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组,落实责任,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实行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包片,层层落实责任制。农牧水务局要分派技术人员负责做高片上的技术指导。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月日月日)
两镇要认真组织,尽早安排,落实镇村干部包扶责任制等好的做法,每个镇要建设个以上的示范片,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工作,掀起建设热潮。
督查组和技术指导人员要加强工作督查和技术指导,促进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按照区、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标准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全面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三阶段:检查评比阶段(月日月底)
对照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对各责任单位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结合市农田水利建设检查验收效果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二)铁路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工程: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月月,落实造林地块,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做好造林前整地、工程招标、苗木招标工作。
年月日前完成造林地块的落实工作;月日至月日前完成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工作;月日开始,结合实施田园风光建设工程,全面做好造林前的整地工作,要将造林地块全部整成小畦田方式,灌足冬水,为明年春季造林打好基础。同时,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以进行秋季造林。
第二阶段: 年月月为春季造林工工程实施阶段。年月底前完成土方填换、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安装等工作;月初开始按树种萌芽适宜期进行栽植;月中旬前完成全部栽植工作。
第三阶段:年月月为营造林抚育管护期,主要抓好林木管护工作。月初进行现场抽查,对成活率达不到的由责任单位进行补植。
(三)铁路沿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 年月日前)
由爱卫办牵头,两镇政府和有关街道、村委会配合,对铁路沿线露天厕所、垃圾、废土堆进行调查摸底;由建设交通局牵头,两镇和各有关街道配合,对铁路沿线的违章建筑进行调查摸底,并将汇总结果报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由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经费测算以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年月日至月日)
按照整治方案和责任分工,两镇、各有关街道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对铁路沿线整治范围内的村庄环境面貌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是拆除乱搭乱建的土坯房、庄点巷道硬化、粉刷墙面、砌护围墙、实施绿化,确保整治取得明显效果,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 年月日至月日)
组织财政局、建设交通局、农牧水务局、扶贫办、城管局(爱卫办)等相关部门对整治工程内容、质量等进行全面验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两镇、各有关街道、部门要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强大合力,狠抓工作落实。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取得失效,专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和质量验收组、宣传报道组、规划组和及效能考核组,技术指导和质量验收组负责制定和告知和指导各有关单位施工技术标准,对完成的工程进行验收;规划组抽调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编制工程规划并指导监督工程规划实施;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负责对工程的总体进展、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导;效能考核组由效能办、督查室组成,负责对工程完成效率质量、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各工作组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又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农牧水务局、园林管理局、爱卫办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对三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指导,把好工程质量关等,确保三项工程按计划、高质量完成。
(二)科学规划,讲求实效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立足高标准、高质量,修订完善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提高铁路沿线生产力与生态提升工程的建设标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把铁路沿线生产力与生态提升三项工程和功能布局、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实现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三)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狠抓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管理制度,在开工前认真测算投劳数量,按照工程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人力物力。要严格按照农业、林业、水利及新农村建设相关规范标准建设,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严禁走过场。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设计放线,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工程术人员要亲赴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做到建设有亮点,整治有突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大规模的农地整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
二、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从现在开始至2014年6月,全面完成长河、桥南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建成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进入城镇集中居住,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阶段(2014年9月)。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在镇相关单位共同商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工作计划、全面进行部署、排定工作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有力、有效开展。长河、桥南要实事求是地摸清项目区范围内涉及拆迁农户、拆迁面积以及被拆迁农户安置意向,为镇政府拟定安置方式、安置房屋数量提供依据。
(二)拆迁协议签订及清障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组织人员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地上附着物全部拆除清理,根据有关政策测算安置费用,制定安置方式,做到拆迁和补偿安置透明、公开和人性化。对于进县城集中安置农户,由农户填写进城购房信息表,经镇、村两级签字盖章后报县城市资产经营公司集中做好安置工作。对于进镇安置农户,一律在镇长河集中安置小区集中安置。
(三)土地平整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6月)。通过平整土地、疏沟填塘、铺设道路、修闸放涵、架设桥梁、建设防护林、整理弯沟曲河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田、林、路配套,沟、渠、田衔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项目区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排、降、蓄”功能,使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四)项目验收阶段(2014年6月)。项目土地整治工程结束后,镇各相关单位要对照省国土部门验收标准,抓紧完善资料,确保通过验收。项目通过验收后。认真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案,流转承包土地实现连片规模经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相关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党政办、综治办、国土分局、财政所、建设站、水利站等单位和长河、桥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优势;对策;安徽全椒
中图分类号 F3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5-02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中央十提出“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1-4]。
1 全椒县农业发展现状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属农业大县,全县4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1 333 hm2,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科技先进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省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科技兴渔先进县、农机十强县。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612元。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全椒县总体地貌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北部低山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环绕,兼具山区、丘陵和水乡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全省水稻主产区、油菜主产区、畜禽主产区、特色水产重点区域、江淮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全县水域18 666 hm2,养殖水面10 933 hm2,林地面积28 666 hm2,多为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超过30%,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00座,常年蓄水量3.3亿m3。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境内有合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宁西高铁贯穿全境,航运通江达海,是合肥、南京、滁州3个大中城市的节点,是南京1 h都市圈的核心层。
2.2 主导产业突显
全县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精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粮食、油料总产分别为46.86万、4.60万t,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万、6.5万、4.5万t,肉鸡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先进,生猪、水产、蔬菜生产全市领先,曾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3 农业基础夯实
大兴治水,全面完成滁襄河及内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治旱工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高标准农田7 333 hm2,有效灌溉农田4万hm2。
2.4 生产规模壮大
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组织合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着力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8万hm2,其中33.33 hm2以上土地流转大户达78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1家;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突破2 500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78%。
2.5 产业化步伐加快
通过外引内联,温氏、雨润、达诺、辉隆、皖江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渐成气候。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实现产值62.7亿元;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4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到78个,全县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认证监测面积达2.67万hm2。
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64861”工程,重点打造6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壮大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农业基地,提高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江淮丘陵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3.1 大力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
结合农业物联网试点重点县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大观园。到“十二五”末,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良种畜禽达90%以上,名、特、优水产达70%以上。
3.2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达2.67万hm2,设施农业面积达6 666 hm2,大中型农机具达5 000台套。
3.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植和提升工程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打造十大品牌专业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700家,农民入社率达90%以上。
3.4 大力实施专业化服务促进工程
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畜牧、水产、水利、林业、农机、旅游等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专业化服务组织达1 0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67万hm2,建成标准化育苗工厂20个。
3.5 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工人,由农民变市民。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能力,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训农民达20万人。
3.6 大力实施组织政策保障工程
创新工作机制,县成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村级服务中心,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大力发展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土地流转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园区建设投入新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打造,全县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
3.7 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村庄集镇绿化。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农田林网面积6 666 hm2,完善和恢复农田林网6 666 hm2;“三品”认证达20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10个。
3.8 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整理置换,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电视、电力、通讯、文体、商业、环卫等十大公共设施的配套。助推村庄整治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农村新社区达50个,省级美好中心村达10个。
3.9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打造工程
依托神山寺、卧龙湖、龙山等旅游资源,分步骤、分区域、分特色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突出打造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农业观光、体育健身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争取到“十二五”末,形成“五大”赏花基地、“五个”农耕体育园、“两个”农耕文化园、“一个”农耕养生基地、“两条”一日旅游线。
4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2] 苗泽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3):171-174.
近年来,珠三角外贸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工贸易企业纷纷转移到其他省份,珠三角加贸产业面临“空心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政府出台“双转移”措施,以“资助”和“让利”的方式,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投入500亿元人民币,鼓励珠三角加贸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并推动上述地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珠三角地区加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广东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据悉,“双转移”的财政投入政策将引进竞争机制,全面贯彻能者多得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争取每年5亿元资金在当地建设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同时还要通过竞争获得扶持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到两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
广东省财政厅长刘昆说,“双转移”引进竞争机制,就是用不均衡的发展手段,来解决广东省在发展中遇到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这次对于‘双转移’的资金安排采取竞争性方式,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申请财政资金安排的地市要提出总体的资金使用方案。”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如何争取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的5亿元建设资金?刘昆表示,各竞标地市要拿到5亿元资金,必须先拿一套规划方案说服专家组。各地首先要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文件要求,对本地资源、本地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最后形成如何在当地发展示范性产业园区的初步方案,申报方案报到省里后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专家组会认真讨论研究各地上报方案的可行性,比较这些方案在带动“双转移”方面的优劣性,然后初步选出能够得到这笔资金的地市。
广东省委书记对这种竞争机制十分赞赏。他说:“当前进行‘双转移’,也要强调区域竞争,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我非常赞成在广东建一到两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公开竞争,谁能干谁先干起来!”
重点全力倾斜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在八个方面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实行直接的资金扶持,投入金额达到400亿元。
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
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15个地市每年每市补助1亿元,五年共投入75亿元作为贷款贴息,专项用于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争取带动10倍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
以竞争形式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
省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分三个标,每个标5亿元,通过竞标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三个100至200平方公里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五年共75亿元进行东西两翼或粤北山区布局,实现珠三角企业的链式转移。与此同时,通过竞争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到二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五年75亿的巨额资金将用于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如电网工程和路网工程的建设、补贴转入产业转移园的企业等等。
加大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
目前,广东有步骤、有重点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每年安排的重点项目启动与战略产业培育专项资金7.5亿元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0亿元,五年共投入50亿元,用于鼓励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重点产业在全省各市间的合理分布。
实施政府有效引导的产业转移政策。
这是“双转移”中最受企业关注的一项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五年共安排25亿元,用于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园区转移。
实施免费技能培训。
省财政每年安排7亿元资金用于培训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劳动力,每年培训50万人,每人每期培训四个月,按每人1400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5年投入培训资金35亿元。
此外,每年将对100万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对全省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农民提供一次免费技术技能培训,以适应产业升级优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鼓励贫困农村适龄青年掌握职业技能。
广东将对全省2.24万户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实行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省财政每年按每人3500元的标准资助学杂费,五年投入资金共11亿元。生活费补助每人每年1500元,所需经费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范围,按既定分担办法由各级财政负担。
另外,广东省政府将组织两个区域之间建立对口劳务帮扶机制。珠三角各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要安排不少于3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学生。
以农田标准化建设减少农村单位土地使用的劳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
省财政五年共投入80亿元完成500万亩现代标准农田的改造,整合现有农田建设各项资金,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用农村标准化建设和土地改造剥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造新耕地挂钩置换,增加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可开发土地和支持解决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
省财政每年将从省级土地收益中筹集4亿到5亿元,在预算中安排3亿到4亿元,五年投入40亿元鼓励和引导市县积极采取措施增加耕地,特别是加快对广东省低效园地、山坡地的改造,争取造新耕地200万亩以上。
政策性减免助力转移
除了得到直接的资金扶持之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地市已经从政策性费用减免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广东已决定对东西两翼销售电价按茂名的现行电价水平、对粤北山区按清远的现行电价水平实行同网同价,降低欠发达地区电价。从6月起,对山区和东西两翼工业用电实行降价。
首先,广东从区域上实行差别电价。从6月1日起,粤北山区一度电减少一毛八,东西两翼地市大工业电价每度电降了6分,非工业电价每度电降了一毛二分八,商业电价降了七分二。
其次,广东在产业上实行差别电价。对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同时对服务业实行鼓励电价。
另外,广东对产业转移园区实行鼓励政策。凡是进入园区的企业,电价、水价正在考虑给予优惠政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零收费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据统计,仅电费减免一项就可以减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每年约19亿元的电费支出,五年减少近100亿元。加上对“双转移”的直接投入,扶持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
2020年7月24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接到审议意见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水利、农业等部门,对所提建议积极推进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做好农村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灵宝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证规划,共规划66处工程,覆盖11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农村供水人口301175人,其中新增集中式受益人口237703人,新增自来水入户人口57900人。设计供水规模25382.43m3/d,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规模11547.4m3/d,新增地下水供水规模8628.52m3/d。工程估算总投资15742.38万元。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川区、塬区、山区不同地形区域,着手编制了五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规划面积25万亩。
二是实施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950万元,修建田间道路19.218千米,铺设管道284.245千米,新打机井93眼,架设高压线路31.65千米,平整土地120亩,田地施肥翻耕18053亩,修建270亩滴灌区,修建溢流堰1座、蓄水池11座,种植侧柏936棵等工程,积极推广喷管、滴灌、渗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
三是紧盯国家“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谋划了3个项目,其中:窄口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6.18亿元,计划争取政策性资金3-4亿元,改造提升灌区干、支渠,配套渠系网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智能化控制,精细化管理,恢复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沟水坡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溢洪道加固、尾水渠修复、新建输水洞及防汛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审查,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窄口-沟水坡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地生态恢复及库岸防护林工程、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监控信息系统、警示牌和垃圾处理池等,形成水源地和供水渠道“治、管、保”一体化格局,实现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提升,水源地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实施方案已经过评审。
四是做好函谷关引水隧洞应急抢修,投资2260万元,新修施工及管理道路450m、开凿断面2.0×2.3m支洞355m,对9153m引水隧洞进行清淤和除险加固,解决310国道南移工程施工造成隧洞大坍塌问题,同时提升函谷关隧洞建设标准。
五是加强对跃进渠、太平渠综合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行渠长制。乡镇(区)设渠长1名,每个村设分渠长1名,负责各自辖区渠道日常巡查管护、用水计划、环境卫生、汛期安全、拦污栅看护、淤积打捞等,明确管理职责,健全完善渠道管护与巡查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通过监控,随时掌握渠道运行状况及环境卫生情况,渠首、牛庄回水池及入河口拦污栅安全派专人看护,守好水源头,及时打捞垃圾漂浮物,彻底杜绝垃圾入河,确保正常发挥作用,汛期安全。
二、关于“加强协调,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3个,其中:朱阳佛山烟区水源工程,以灌溉烟叶和农田为主,灌溉范围涉及朱阳镇9个行政村2.75万亩基本烟田(烟叶采用轮作),投资1.2亿元,修建拦水坝2座,铺设压力钢管35公里,蓄水池7座,水利局联合朱阳镇前往省烟草公司进行对接。双桥河太张村至文底村段治理工程,治理长度7.10km,新建护岸0.9km,河道整治宽度10.43m~52.92m,项目造价2923.91万元,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和评审,2021年5月开工建设。函谷关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268万元,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3.88平方公里,其中水保林156.9hm2,经果林39.9hm2,建设蓄水池17座,沉砂池3座,生产道路3.516km,排水沟0.514km。项目计划2020年12月开工,四季度计划完成投资100万元。
二是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做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治理河道水系总长度45.279km,新建水系连通河道2条,长2.81km,新建水源拦蓄工程11处,新建淤地坝3处,谷坊群8处,林草措施治理面积1659.56 hm2,新建污水处理厂4处。项目于5月8日开工,目前已累计完成总投资13900万元,其中弘农涧河牛庄段潜坝、护岸工程正在施工建设;川口乡吴家村水源拦蓄工程已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寺河乡段工程10月28日已开工。我们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2021年完成项目建设,保障河道两岸防洪除涝安全,防洪受益10.8万亩,保证农村供水安全和5万亩果园灌溉。
三是多渠道筹措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充分运用BT、PPP等建设模式,用活我市市管投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另外足额配套地方投入,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水资源税地方留成部分足额用于水利事业。以及激活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以奖代补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调动农民自建五小水利工程、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四是摸索建立资金长效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引进外地企业投资农业项目,不断完善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费收缴管理制度,要按照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由乡镇、行政村、供水管理小组、用水户分级筹措的原则,制定维修养护资金筹措方法,合理确定水价,足额收缴水费,建立完善的水费收缴机制及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维修养护资金到位,工程能够及时维修,正常发挥效益。建立管护激励机制,落实以乡镇为单元的农村供水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发挥“济困”和“激励”作用。对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条件较差,远距离引调水、高扬程输配水、净化处理工艺复杂的“特殊工程”以及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给予财政支持,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维持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对于水费收入不能覆盖供水成本的工程,落实财政足额补齐,兜住底线。同时要建立补助资金与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和管护机制创新的挂钩激励机制,对于不收水费的工程,原则上不得再安排使用上级补助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养护资金。
三、关于“明晰产权,创新模式,积极构建农田水利工程建管并重、用护结合的长效机制。”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建立工程监管体系。实行项目主管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制,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促进会、分析会等,落实工程安全、进度、质量。加强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严禁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现象的发生;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加大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适当提取维修、折旧费用,定期收取水费,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使工程达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积极推行“量、价、费”三公开,使农民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幸福水。
三是建立用护长效机制。以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为重点,建立台账。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工程概况、管理状况、运行状况逐类分项,将工程数据全部进行归纳整理,整理编辑农村饮水安全手册,装订印刷成册,分发到相关人员手中,做到胸中有数。加强管护。以水费征收为手段,落实管理人员补助、筹集维修养护资金,确保工程正常持续运行。今年我们狠抓了水费征收,对落实水管员、按时收取水费的行政村,在项目安排、工程维修等方面予以倾斜,目前水费征收率已达96%,有力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加强水质检测。建立水质化验室,配置了专门检测人员及快检设备,按照水质检测指标及频次要求,联合市疾控中心对全市366个村的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完成季度水质检测和日常水质检测任务,确保水质安全。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将山区村基础薄弱列入重点解决问题,加大对南部山区零散户、偏远户的资金倾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各级各口的项目资金,优先对其实施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和巩固提升工程。
四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卫家磨灌区和窄口灌区的农业水价改革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用水过程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系数。推进简政放权,在资金投入、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工程用地、末级渠(管)系产权移交、材料供应及计量设施和水价核定等方面提供保障。减少行政手续审批环节,足额配套资金,兑现投劳折资;依法收费,实现计量收费到户;核定批复终端水价;协调土地,保证渠道(管道)施工顺利进行。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水权分配计划,核定农业用水总量,明确用水总量上限;按照耕地面积将用水总量分配至用水组织,确定农业水权。根据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制定灌溉制度,实现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推广节水措施,针对田间末级渠系状况,修复维护项目区的田间泵站工程和渠(管)系工程,在泵站提水干(渠)管进口和支(渠)管进口设置量水堰或水表实现田间灌溉计量。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差别水价,根据工程水费和管护运行费用核算供水成本,联合物价部门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根据作物种类,实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类价格政策。在定额管理基础上,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落实补贴渠道、明确补贴对象、制定补贴标准和确定补贴方式,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机制。探索利用超定额累进加价、高附加值作物和财政的多渠道筹集节水奖励基金,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采取喷灌、滴灌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给予奖励。。
四、关于“整合职能,健全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整合全市农田水利相关行业机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水土资源优势。借鉴王牌智库关于解决多头管水问题的建议,基于现状,由农业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建立农田灌溉水管单位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解决多头管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统筹协调各涉农单位及住建、环保、城投等与农田水利相关市直部门的人员、技术和项目资金,发挥整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工作实践证明,素质高、眼界宽、思路长远的村班子,谋划农田水利项目科学,项目争取积极,建设质量高,运行管理好。我们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村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能人大户等领头人兴水治水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政策补贴、购买社会服务、合同制雇佣等方式,配强配齐乡镇水务技术人员,留住乡村水管人员,用好管好基层水利设施。
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结合机构改革,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人才引进力度。以连续几年的引进实践为基础,适当给予自主聘任待遇灵活度,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紧缺岗位为需求,选强配齐专业人员,优化技术队伍结构,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职能,为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要求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仍然是这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目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既保障大连市全面振兴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又确保我市的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刚性指标约束,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保驾护航
为全面落实辽宁省下达给大连市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定为刚性指标,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别保持在351343公顷和297800公顷以上,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这些刚性指标是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红线”。
同时,为确保刚性指标的落实,将市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下达到了各县区。
二、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助推土地整治,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为保证大连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全局入手,提出了“优化农用地结构和布局,从严控制耕地数量减少、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措施。
《规划》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的措施:一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到2020年,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3400公顷以内;二是引导农业结构向有利于增加耕地方向调整,避免破坏耕作层,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和耕地质量,到2020年,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净减少耕地规模控制在8117公顷以内;三是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耕力度,规划期内,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加强和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加大耕地抗灾能力的建设,及时复垦灾毁耕地,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到2020年,力争将因灾损毁减少的耕地控制在800公顷以内。
《规划》从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入手,提出了补充耕地的具体措施:一是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环境和大连市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的制约,以及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二是有序开展土地整理复垦,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三、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确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规划》提出要切实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明确补充耕地法定义务,统筹安排补充耕地任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具体途径为:一是明确各县(市、区)补充耕地的目标,非农建设补充耕地原则上在本行政辖区内平衡;二是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成果,制定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的实施办法,通过提高建设占用耕地补偿费标准、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措施,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三是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后备耕地资源潜力相对丰富、完成本地耕地补充目标尚有节余的区市县,要按照市级规划下达的耕地补充目标增加补充耕地任务;四是积极探索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后备耕地资源潜力有限、补充耕地确实有困难的区市县,以及重点工程的补充耕地任务,经批准,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全市范围内异地平衡;五是积极探索通过经济合作、产业互补等有偿机制,对于省级以上重点工程的补充耕地任务,经批准,实现省域范围内异地平衡,完成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四、基于优质耕地分布现状,科学调划基本农田布局
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标准和规定,《规划》提出,按照大连市优质耕地的分布状况,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科学调划。全市基本农田调整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15.57%,低于国家调整比例不超过20%的要求。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全部是耕地;调整后基本农田地类构成中,耕地所占比例提高5.04%;调整优化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高于原有质量等别。
五、强化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助推标准化农田建设
为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提出,结合大连市区域土地功能区定位,将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地区,划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对区内基本农田实施重点保护和集中建设。县(市、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落实基本农田集中区,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乡(镇、街道)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位置。
规划期间,大连市将在大丹高速公路两侧沿黄海滨海平原和沈大高速公路两侧共划定10个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基本农田集中区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4.15%;其中基本农田占规划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的59%,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各块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均大于50%。
六、发挥耕地多重功能,将城镇周边优质耕地纳入基本农田
为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科学隔断城乡建设用地的摊大饼式的拓展,合理划定不同城市组团,为城乡建设用地的管控提供屏障,《规划》提出,充分发挥耕地所具有生态、景观和绿隔等多重功能,将部分分布在城镇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纳入绿色空间系统,在城镇间穿插隔离,提供绿色隔离带和生态走廊。
关键词: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福建嘉利得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尤溪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年消耗甜玉米3500t,年需建立2000hm2的玉米原料基地。往年原料都得从广东、广西、海南运来,很远,成本高,为了解决原料问题,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种植,发展本地种植玉米。该项目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建立33.33hm2甜玉米高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县10乡镇2000hm2种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下面以尤溪县种植甜玉米华珍的过程来对如何种植优质高产的甜玉米进行具体的分析。
2 尤溪县华珍甜玉米培育
2.1 华珍甜玉米的特点
华珍是浙江勿望农集团(浙江省种子公司)从台湾农友种苗有限公司引进的甜玉米杂交组合,在浙江省各地试种,表现适应性强,长势旺,整齐度好,产量高,商品性好,适合鲜食加工,特别是华珍与一般甜玉米品种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果穗品质好,商品性好。华珍果穗和籽粒大,甜脆可口,皮薄无渣,既适于鲜食,又符合加工要求,有较大的生产应用价值;二是丰产、稳产性好。华珍甜玉米克服了一般进口品种栽培技术要求高的缺点,适应性强,比较适合浙江省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户的栽培技术水平,所以从一开始就能被农民和企业所接受。2004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浙江省玉米产区春、秋季种植。
2.2 实施条件
本项目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实施,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科技措施实施。
2.3 栽培技术概要
(1)推广优质高产华珍甜玉米新品种。
(2)示范种植地选择中仙乡的上仙、华仙、中仙3个村田段集中连片,排灌方便,无污染的稻田33.33hm2。
(3)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组织现场观摩,为优质高产示范推广打下基础。
(4)选择合理的施肥比例及实施“烟后作-甜玉米”轮作方式,科学安排茬口,优化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2.4 技术支撑
尤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宗旨,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县级全民农业科研机构。它立足本县农业发展,长期承担着省、市、县农业水稻新品种(组合)的试验、示范、推广,有着较好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先后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项目20项,有5项科技成果获得县级以上奖励,为尤溪县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显著成绩。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5.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农民耕作较粗放、科技素质不高,稻作新品种少、栽培技术较落后是制约项目区再生稻产量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稳定和增强粮食和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培育市场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开展高山“烟后作—甜玉米”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引导和组织农民进行科学生产,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构建培育区域农业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做优做活农业,可进一步推动高优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促进粮食、特色蔬菜产量的提高和质量提升,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种植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示范推动作用。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5.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实施“烟后作-甜玉米”轮作方式,科学安排茬口安排,甜玉米生产上,要求选用高产组合推广,集成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和关键技术并举,实现高产、低耗。推广应用甜玉米生产的耕作制度、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使生产出的甜玉米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玉米是尤溪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长期以来,尤溪县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为发展玉米生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甜玉米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要满足,而且讲求质量上优质。所以,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高营养的鲜食玉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已是今后甜玉米生产的必然方向。另外,从种玉米的经济效益上看也是十分可观的。但近年来,由于种子市场的放开和农民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了玉米品质,越区种植现象较普遍,甜玉米生产中品种杂、多,生产水平低,农药用量大,采收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甜玉米品质下降,产量也不高。因此,适应市场需求,选种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全面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农牧结合,提高综合效益,已是大势所趋。
2012年,在尤溪县中仙乡建立超甜玉米新品种华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33.33hm2,开展技术培训1300人次。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将进一步加强甜玉米新品种辐射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全面、均衡提升全县玉米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带动农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项目区成为率先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成果综合配套措施的科技示范区,其科技贡献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并为全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 优质培育技术
植物研究
通过上述尤溪县对甜玉米华珍的培育研究,可以总结以下培育甜玉米中的几个关键点。
(1)选择良种。甜玉米的选种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以及对市场的需求来进行适宜的选种。如果是进行加工则适宜选择普甜玉米,水果食用的适宜选择超甜玉米,而多穗型玉米适宜用作蔬菜食用。
(2)处理种子。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一定的处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还可以防止病虫危害,具体的方法有药剂拌种和晒种等。
(3)选地隔离。通过生物学的了解,我们知道甜玉米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但是如果甜玉米和普通玉米串粉,就会影响玉米的受精,也就不能获得正常的甜玉米,因此要在选地的时候进行适当的隔离,要求在400m以内的范围内不种植其他品种的玉米,也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的障碍物对其隔离,主要选择肥沃的土壤即可。
(4)精整土地。在播种之前要对土地进行精细的整理,耕平耙匀,要保证土地的肥沃性和疏松性。
(5)肥床育苗。在选择了肥沃并且疏松的土壤之后进行适宜的肥料使用,可以保证苗木不被虫害等威胁,还可以保证幼苗的茁壮成长。
(6)施足底肥。甜玉米的生长周期相对普通玉米较短,而且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需要的肥料数量也较多,重施基苗肥和攻蒲肥,突出早施肥,早培管,增加磷钾肥,最好使用农家肥,缺少时还可以施以一定的复合肥,以保证玉米的绿色性。
(7)合理密植。甜玉米要进行适应的密植,这样可以保证幼苗能够吸收足够的养料,保证其自身的正常生长。
(8)加强管理。在培育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管理,秋玉米栽培, 前期要沟灌抗旱, 吐丝后要保持土壤疏松、潮湿。在玉米的幼穗分化期、开花授粉期和灌浆期要注意做好防旱工作, 以免干旱影响果穗外观和产量。肥料病虫害等的防治措施要能够保证,但要做到安全用药,华珍甜玉米作为鲜食玉米,是直接采鲜食用的, 因此病虫防治上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后期发现严重虫害,可采取人工捉虫加以防治。
(9)适时采收。在玉米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后,就可以进行采收,子粒充分成熟饱满、有光泽时采收,但是最好成熟一批采收一批,这样可以避免过早或过迟收获,确保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4 总结
经过上述对尤溪县种植华珍甜玉米品种的实例研究,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栽培甜玉米的过程,只有在栽培的过程中保证每一步的正确实施,才能确保最后收获高产优质的甜玉米。在进行甜玉米的栽培过程中,保证播种过程的正确时机与步骤,保证肥料施用的准确与合理,保证人工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甜玉米的高产优质。总而言之,甜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离不开人工的管理,每一步都要确保人工实施的正确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品种的优质,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郑建初,盛 婧,汤日圣,等.南京和安庆地区高温发生规律及高温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7(3):1~4.
[2] 杨晓春,林瑞坤,吴振海.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科技,2006(2):68~69.
[3] 陈宝奎,陈洪存.高温热害对水稻结实率影响的调查报告[J].北方水稻,2007(2):41~4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镇村规划为龙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将裕民村建设成为“村美、民富、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
二、目标任务
裕民村建设总体目标是:达到省,市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建成南桥镇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争取在全市排名靠前。努力实现“村庄布局规划合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群众富裕”的目标。
三、建设内容
1、完善村庄规划布局体系。结合全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具裕民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科学确定生产、生活、服务区块的区域布局与建设规模,明确道路、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标准与要求。严格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
2、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达到“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和环境美化。
3、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村庄整治行动。二是开展杆线规范工程,确保杆线竖立和线路拉线走向规范。三是开展村内河沟流浚整治及塘坝扩挖整治工程,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
4、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按照村庄规划布点的要求,在村内道路及村庄主干道进行植树绿化,确保村庄道路全覆盖。同时,逐步对村庄道路实现亮化工程。
5、推进土地流转,发展我村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裕民村本地资源,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裕民村的油菜种植等特色产业。计划在20xx年至20xx年,裕民村要逐步实现1000亩的土地流转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
6、完善文化活动场地等群众娱乐活动阵地。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除现有的一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外,计划在原里光学校增建一处村民文化活动场地,强化和完善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按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实施,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自我服务功能。
四、方法步骤
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4月3日前后)制定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市农办的统一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全面开展裕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实施阶段(20xx年4月-10月)。对照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严格实施步骤、明确时间节点,认真组织实施。
1、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同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清除村内垃圾、拆除危房及破旧房屋,清理残垣断壁,清除杂草杂物,消灭卫生死角。(每月不低于2次集中整治,同时进行日巡查、日清理)
2、村庄道路植树绿化。根据村庄布点规划,在村庄道路及水利治理小区进行植树绿化,种植品种覆红叶石楠、桂花树、波斯菊等。(4月底前全面完成)
3、新建农村幸福园,整合建设资金,为我村老年人日常活动提升幸福指数。(20xx年12月底已经完成)
4、对里光片水利主渠进行清淤及三面硬化。(20xx年11月底前已经完成)
5、完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根据村庄布点规划,准备增建集娱乐、文化活动和群众休闲的活动中心2处。(10月底完成)
7、实施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20xx年12月底完成)
8、修建水泥路及下水道,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引导,监督湾里组铺设硬化好本组道路。
(三)考核验收阶段(20xx年10月上旬)。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初步考核验收。
(四)整改提高阶段(20xx年10月中旬)。根据考核验收情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差、整改提高。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本地实际,高标准编制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先易后难。根据村实际,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先易后难。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逐步进行村庄的植树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排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扎实地开展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
(三)坚持资源整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与植树造林、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文明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
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
顾问高英
组长王怡芳
副组长易东明
成员吴建密黄永来江涛谢勇易霓
各党小组组长,村民组组长。
关键词:土地整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5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增强民族团结、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的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人地关系,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我国土地整治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土地整治工作的意义
(一)、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近几年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助手和基础平台,对于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能满足各项经济建设占用和生态建设对耕地的需求;二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土地整治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为周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设施配套、低产田改造和农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通过整治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实施后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意愿问题
在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总体上是拥护的,但部分群众也存在着不同利益诉求,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群众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为了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以及项目施工顺利完成,就要求在工程设计前期必须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然而,群众意见并非都是合理的,而且考虑到设计规程以及有限的投资,很多合理的意见并不可行。整理区一般包含若干自然村,每个村又分为若干村民小组。基于本小组的利益考虑,每个小组代表的意见仅仅是符合小组利益的,具有局限性,不一定符合项目整体规划,有些甚至与整体规划相冲突,例如,在笔者所收集的群众意见中,很多村民小组要求为本组单独配置一套或几套灌溉设施;
(二)、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
(三)整治时纠纷不断,土地权属紊乱
由于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历史遗留问题,当前,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相当一部分为不明确,登记的使用者与实际使用者不一致,确权登记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界线模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而产生的矛盾不断激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难以确认土地权属问题,而且当土地整治完成后,农民由于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整治前后土地的数量、质量发生变化,导致纠纷不断,利益格局也随之变化。
三、对土地整治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
各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群众的宣传沟通工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主导地位;村民、村民代表、村领导班子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事事征求群众意见,全程让群众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规划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做出适合当地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设计,使之有利于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和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土地整治正常的投资行为
目前,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明确产权主体,解决土地整治纠纷
土地整治的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土地产权转移,也就是土地产权不断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得以合理化的过程。产权关系明晰才能提高主体的积极性,产权界定合法,才能使农村土地资源都得到有效配置。当前,农村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土地产权未能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制约关系。要规范土地整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土地整治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治理、调整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土地整治往往改变了土地的现状,原来的权属界线、用地位置、土地质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农民经过整治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中的权属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整治法律制度,对土地权属调整的程序、原则和标准,以及权属争议的解决方法做出具体的规定,从法律层次上保证权属调整的公平性,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犯。
(四)、结合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展开相应的整治工作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机制体系和价值观念,针对性的控制和把握土地整治布局。在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动的过程中,切实的了解目前土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对实际现状的评估和考察工作,例如,一些特殊地区的城乡化结合发展问题以及自然灾害问题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且形式多样,在推动土地整治过程中,这就造成了一些障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应针对各个地方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权衡和把控,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完善和配置,量力而行,成熟的应对土地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整治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应以国家对土地整治的相关鼓励性政策为契机,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49-03
自中国1997年重新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占补平衡到如今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土地开发整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还是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开展,人们对作为能有效增加耕地、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作用的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当前,以土地开发整理为载体,结合区域现代农业生产、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生态治理与恢复的综合化土地开发整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1]。
土地开发整理正在与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相结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命题的展开,导致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需求更为旺盛,社会内涵和外延更为广阔。
一、内涵不断扩展
1.土地开发整理转变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展。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人地关系演进中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愈益增强,面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重大变化,综合化成为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发展趋势。在国外,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合并农田、改造河流,还涉及到整治村庄和保护自然景观,并通过跨地区合作改善农业结构、发展基础设施和保护耕作区。同时,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也由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就中国而言,现阶段的土地开发整理虽主要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变地块物理形态、调整产权结构和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但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土地开发整理正在与一系列相关的重大社会经济命题相联系,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这样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相结合;同时,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的产出率,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受到广泛关注。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成为参与农村建设的手段。实践表明,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地质量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环境也产生显著影响。国外很早就有关注土地开发整理与乡村发展的研究传统,葡萄牙学者JC.Coelh研究表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是改变当地现状的一种途径,并认为有必要通过研究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和行为来解释农户对土地开发整理所引起变化的响应 [3]。为了体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社会经济效果,1970年德国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增加了村庄更新这一任务,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用地需求,促进村庄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反哺农业的民心工程,已使农村从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特别是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土地开发整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研究也成为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研究中的一项新内容 [1]。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角色转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把握。虽然,现在已经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重要平台。然而,实践中,有的基层干部缺乏高标准、严要求,重进度、轻质量,精品工程不多。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乡(镇)村经济发展的大计来考虑,也没有从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搞好土地开发整理。有的整理项目未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组织实施,对施工质量检查监督也不够,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
二、目标不断多元化
1.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开发整理需要创新模式。毋庸置疑,土地开发整理毕竟是借助于一系列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的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水文、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即生态风险)。在农地整理中单纯追求土地面积,忽视土地生态安全,必然违背土地开发整理的初衷。实践证明,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统筹规划和环境评估,一定要走出“开发就是开荒”的认识误区,倘若一味追求耕地面积数量上的平衡而“围湖造田”、“毁林造田”、“侵占河床”等,将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酿成更大的生态悲剧。因此,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开发整理新模式,规避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后续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续管理跟不上,承包政策不落实,形成新的抛荒。近年来,各地按照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农地整理,使之成为“田成方、路成框、渠相通、树成行、进得去、出得来、兜得转”的新格局。由于有的乡(镇)村没有建立管理工作责任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管理工作责任制,但工作不落实,有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没有及时分到农户,因而,有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的标准农田,没有几年就出现“水渠堵塞、树苗枯萎、道路塌陷”。有的没有及时耕种,形成了新的抛荒,少数土地开发整理后,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
三、难度不断加大
1.占用耕地多,占补平衡任务量大(任务重)。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土地供应量较大。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大城市”发展战略,不断向城市周边“摊大饼”,加重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因此,为了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平衡,补充耕地的任务十分繁重。
2.后备资源缺乏,开发难度大。经过十余年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如荒地、荒水、荒山开发潜力越来越少,困难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大。目前,用地量大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供新增耕地和建设新农村的地域逐步减少,土地开发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较大,较易整理的地块基本上已经实施了开发整理。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大的、开垦条件好的、易开发造地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剩余的大多是零星分散的地块,开发整理难度增大。今后土地开发整理将面临着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困难越来越多、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的局面。
四、资金需求不断增加
1.土地开发整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现代农业是通过高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实现农产品数量多、质量好,农民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好的目标[2]。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作支撑,然而在中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基础实施投入不足。二是土地利用形态破碎、凌乱。根据有关资料,中国耕地田块平均面积1.3亩,户均6.1块,田块破碎程度远远高于中等发达国家。而土地开发整理正是解决土地细碎问题、改善生产条件的有力工具。
2.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安置、补偿等问题较大。随着对土地开发整理要求的提高和所肩负角色的多元化、综合化,土地整治的实际成本原来越高,远高于所收取的土地开垦费。在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可补充耕地的未利用地资源紧缺,且多集中在丘陵、山坡地带,开发整理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同时,要完成耕地占补和总量动态平衡的任务,还需要从现有的基本农田和居民点的土地整治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获取新增耕地,土地整治成本大幅增加。目前,部分地区土地整治每亩耕地的成本已达到3万元左右,远远高于现行耕地开垦费收取标准。另外,目前项目实施中的安置费和青苗补偿费按照不超过工程施工费10%的原则估算,实践中往往无法满足需要。
总之,在新形势下,面对新任务,土地开发整理演变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其目标和内涵也由单一的“补充耕地”向“增加耕地、改善农业基础、提高生态完整性、促进农民收益、统筹城乡发展”的多目标转变。
五、管理需要不断规范
各地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规范流程:(1)调查摸底,征求意愿。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事代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宣传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对农村土地、人口、房屋、青苗、是否同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完善村民申请参与程序。(2)制定方案,立项报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原则、机制、安置补偿办法和实施步骤,做好资金测算,选定项目合作单位,筹措前期资金。(3)登记测量,清算补偿。项目立项批准后,组织专业测量队伍,选派村组议事会代会或群众代表参与,逐组逐户按户籍进行登记、核实,对房屋及构筑物、青苗及附着物进行测量、登记、签字、确认、公示、复核,无误后由镇街政府对房屋及建(构)筑物、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开展清算补偿。(4)住房安置、农户搬迁。修建安置房,落实房源,开展搬迁,并做好户口迁移及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工作。(5)充分社保、充分就业。完成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变更手续后,及时落实人员社保,做好有就业意愿的人员统计摸底,抓好就业培训,寻找就业岗位,引导帮助就业。(6)工程实施,复耕验收。将农房旧房拆除后复耕,组织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交通等工程,达到国土部门验收要求。(7)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土地综合开发。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做好集体经济组织预留土地的项目开发和建新土地的综合开发。
六、思路需要创新――创建城乡统筹型土地开发整理
1.土地开发整理重点由整理农田向统筹用地转变。以农村土地整治为平台,运用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政策,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治理。一是整理农田,同时把闲散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更新,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建设现代新村。三是统筹用地。先把农村闲散宅基地、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指标,优先留在农村使用,节余的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
2.严格规范运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对规范增减挂钩工作提出的“局部试点、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结果可控”的要求,各地应按照长期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各类整治项目。一是积极推进各地开展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对闲置、零散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使用,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三是对田、水、路、林、村其他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整治,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同时,从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到实施全程,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注重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基础上,鼓励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身份,切实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土地整治形成的农地优先补划为基本农田,整理置换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农民安置房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在镇域范围内进行有偿调剂使用,尽可能放大土地级差收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七、结语
目前,各地实施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以土地开发整理为载体,结合区域现代农业生产、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生态治理与恢复的综合化土地开发整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是一项“民心工程”,所以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好事要办好,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客观事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该项工程,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成都: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5.
[2] 邹佳岑.如何搞好土地整理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23):26-28.
[3] Jose Castro Coelho,Jose Portela,P Aguiar Pinto.A social approach to land consolidation schemes[J].Land Use Policy,1996,(13):
129-147.
Study on the New Mission of the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of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U Guang-hui1,CHEN Hui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hina;
2.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1.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整理是保护耕地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耕地、合理用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推动耕地保护制度的全面落实。此外,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积极引导农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出现破坏耕作层的生产行为。通过土地分类整理建档,全面推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机制,使农民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土地整理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行建设用地指标折抵政策,能够缓解用地压力,满足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库和补充耕地储备库,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补充耕地指标,实现建设项目用地先补后占,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高标准搞好移民建镇项目;在贫困地区,着力抓好开发式扶贫;在城市近郊,利用城市和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提供有力的支撑。
土地整理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整理要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城乡生产要素,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土地整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科学规划,可以避免失误,少走弯路。如对新村新镇建设坚持先修路、后建房,并引导农民把建房纳入规划之中;对文化、生态特色村庄进行保护性改造,加快路、水、电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项目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2.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耕地质量调查。经过土地资源普查,国土资源部门对辖区的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都已掌握,但对耕地的质量、特点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中逐步完善,健全相关登记资料。一是现有高产农田及生态、高效农业的土地面积。二是建设高产农田的开发状况和潜力。三是低质、低效,不宜继续耕种,必须退耕还林、还草的农田面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这方面的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宜农荒地整理。虽然各地农村的土地结构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存在不少需要不断开垦的宜农荒山、荒丘、荒地。土地整理首先就是要通过调查,掌握土地结构及荒山、荒丘、荒地的面积和开发潜力,然后制定政策,强化引导,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开发,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废弃地整治。各地农村都存在许多废砖瓦窑、废沟渠、堰塘和废院场,此外,近几年来,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也造成了不少耕地的荒芜,这些都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和登记,在此基础上,要及时制定复垦方案和计划。一是按照“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业主自行整治。二是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开展行政执法,督促造成耕地荒芜者尽快复垦,落实复垦责任制。
农民居住用地整理。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都采取了一些“规模搬迁、小村集并、缩村填空”的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空心村”和“独家庄”。对村内空闲地进行整理利用,清除居民点内乱搭乱建房屋是土地整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需要对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户均分摊面积、人均用地面积有清楚的了解,还要掌握整体搬迁后遗留的“空心村”和“独家庄”的土地面积,这样,既可以促进对农村空闲地进行整理利用,或就地改造,或复垦为耕地,同时,又为今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综合整治农村居民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土地整理的主要措施
从整体上说,要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精心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采取各项措施全力推进。
3.1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政策法规体系
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是利国惠民的重大举措,有必要在现有管理办法和部门规章的基础上,从项目考察、立项审批、建设实施、资金管理、检查验收、建后管护等各个环节入手,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对统一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各地土地整理工作。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
土地整理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因此,不能将土地整理工作视为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单纯业务,要通过土地资源的调查,广泛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与耕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耕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让所有人都真正明白耕地资源是有限的,认识到当前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才能维护社会的长远发展,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3.3建立严密的组织施工机制
在土地整理实践过程中,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探索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土地整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把土地整理工作这件好事办好:一是要建立土地整理责任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理的组织领导,将土地整理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落实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管理到位。二是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环节,决定着项目建设的质量。因此,要在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推行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如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同时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的检查力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3.4建立专业的土地整理队伍
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土地整理过程既涉及法律、政策和经济相关内容,又要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其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尽管土地整理的组织可以由乡(镇)、村负责,土地整理的施工由乡(镇)、村自行施工或者具有土地整理能力的企业施工,但国土资源部门必须科学地制定土地整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针对具体土地整理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如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既具有前沿示范作用,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整理方案。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在政策上和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检查监督,保证土地整理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建立土地整理专业队伍,设立日常工作机构,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土地整理质量。
3.5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在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形成多元投入的机制,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村集体筹一点,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吸收社会资金,鼓励企业参与土地整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土地整理积极性,对通过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可实行政府收购制度。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离开工程建设的水利是不完全的水利。近年来,随着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除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利农田建设工程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抵御洪涝灾害、发展食品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管理一直都处于一个弱势发展的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原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被打破,而新的农村经济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就能够实现我国村镇和城市水利工程的一体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合理地建设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我国日后农村水利工程整体建设的最基本发展方向。
引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在防洪、除涝、防灾、 减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管理一直都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问题日益严重,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50年,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 效益衰减。
(3)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严重制约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再加上农业效益逐步下降,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原有工程也因得不到及时维修,损毁严重。
( 4)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 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 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1)建立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力度。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 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 3)开发人力资源, 培养水利技术人员。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 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 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工程施工时,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6) 加强资金投入。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 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7)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地址气候情况,特别是有些省份出现的大面积干旱,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尹利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1) :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