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海外投资的优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海外石油投资;“走出去”;石油企业;政策扶持;策略建议
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石油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石油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作为石油需求大国,解决石油供需矛盾已迫在眉睫,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供应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供应基地。近几年,我国海外石油投资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石油对外依存度而言,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海外石油投资的特点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SINOPEC)、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在海外石油开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中石油联合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成功拿下该国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开发项目;2012年,中石化与美国德文能源签署了协议,收购其在美国的部分页岩气资源。据Dealogic公司数据显示,2001-2010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成功并购交易单数总计25单,并购交易额合计524亿美元,2010年中国海外份额油产量达到6000多万吨。
但是,由于中国海外石油投资起步较晚,经验匮乏,而且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相差甚远,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曾遭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也有过惨痛的经验教训。主要存在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1.海外石油投资资金不足
油气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尤其是海外石油勘探,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根本无法承担区块勘探中的风险。而中国石油企业的资金实力普遍偏弱,2010年中石化的营业收入为1,875亿美元,中石油为1,655亿美元,中海油为307亿美元,排在壳牌、埃克森美孚以及BP石油公司之后。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油田规模有限,投资权益比例较少,所拿到的份额油也就不多。
2.石油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匮乏
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运营和管理方面的水平,远不及壳牌、埃克森美孚、BP等超级石油巨头。这些跨国公司除了拥有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外,还有我国石油企业所不具备的成熟的管理体系、丰富的石油投资经验以及国际化的企业制度。在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石油企业尚显稚嫩,时常会因为操作和管理的不到位而支付额外的成本。
3.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机制建设不到位
政府支持海外石油投资的政策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海外兼并、收购、上市等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没能做到财政、金融、立法等支持手段多方结合,也缺少对投资后期的政府监管。中国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海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法律,立法滞后严重影响了海外石油投资的发展,这不仅使政府的支持鼓励政策失去的了其应有的效果,也让中国企业在海外发生的投资纠纷无法可依,正当的行为得不到法律保护。
二、海外石油投资的策略建议
中国海外石油投资可以从国外先进国家借鉴许多经验,例如美国和日本。首先,他们都有明确的目标投资区域,大多选择中东、中亚和非洲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其次,海外石油投资的方式和合同选择灵活多样,完全收购、部分收购、收购产权与产量分成、风险服务、联合作业协议相结合;再次,他们都注重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并促进本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协调配合;此外,两国政府在企业海外石油投资的过程中,给予了持续、稳定的政策扶持。所以,石油企业应当在总结和借鉴中,谋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1.海外石油投资重点区域要明确
综合考虑我国海外石油项目运行情况以及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我国现阶段进行海外石油投资可以按照“突出非洲、扩展中东、做大南美、加强亚太、推进中亚、开拓北美”的思路,根据资源分布和进入机会,深入研究并形成重要目标油气区发展战略和重点资源国发展战略。
非洲地区勘探成功率高,而且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安哥拉、尼日利亚、苏丹等国已拥有石油权益,应作为强化优势的重点,优选高回报低风险的项目进入;中东地区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但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4.4%和30.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供给基地,应作为海外石油投资的关注重点,寻找安全的投资机会;俄罗斯中亚、亚太地区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经济互补性强,应该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合作;美洲地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和稠油资源丰富,虽然美洲国家石油投资难度大,市场竞争激励,但从发展石油勘探技术和长远投资战略上考虑,应做为下一步海外石油投资的“硬骨头”,逐步参与竞争,做大市场。
2.石油企业广泛合作,有效规避风险
随着目标、区域、行业的多元化,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将变得更为复杂;同时,我国单一石油企业的跨国交易、能源投资和经营经验都略显不足,所以海外石油投资的发展需要更广发地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这种联合“走出去”的战略包括:(1)同行业联合海外投资,即石油企业联合国内、外有相同意愿的石油公司,优势互补,集合资金、人才、经验等资源,共享投资收益;(2)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合“走出去”,即上游的石油公司联合石油、地面等工程建设公司,以及炼化公司、贸易公司、运输公司等下游产业公司,一同进行项目的建设发展,形成产业链,减少风险;(3)产融联合投资,即在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中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银行以及投资银行等)提供贷款、中介服务支持,多方合作共担风险。
3.培养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国际化现代企业制度
作为海外石油投资的主体,石油企业应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形成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国际化现代企业制度
开展海外投资,当务之急是按照市场原则,对石油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组合和资本结构。要明确管理责任和重点,以资本运营为重点,强化战略管理、决策管理和财务监督管理,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分层管理体系,以保证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健康发展。
(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跨国石油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有利因素,拥有一支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经营人才相结合的经营团队,是从事海外石油投资的关键。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当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途径多方位地选拔和培养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适合国际能源投资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重视技术创新
世界大石油公司通过不断的资产重组,加大科研投入,更新先进设备,运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这充分说明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石油企业的专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较世界大石油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石油企业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重视科技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做好引进、运用和创新工作,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
(4)强化风险管控
海外石油投资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点,所以,在开展海外项目投资之前,要进行缜密的可行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石油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一套先进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对项目进行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不断加强企业总部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的功能建设,强化对海外项目的风险管控。
三、政策扶持相关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在财政、金融、立法方面的制度建设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也是国家间的竞争,是政府和企业联合力量的竞争。国家给予企业以财政的、金融的、法律的、外交的支持己是各国通行的行为方式。国家政府作为石油企业的强力后盾,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在财政、金融和立法方面的制度建设。
财政方面,政府可以设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或是实施优惠的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缓解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运转压力,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日本石油企业在开展海外石油业务之初,就得到过日本政府成立的石油公团的贷款支持。融资方面,政府应该调整信贷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参与石油企业融资过程,调整外汇管理机制,促进跨国企业的国内融资,积极建立专门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合作金融制度,改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环境。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尽快健立和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在切实维护投资企业利益的同时,加强对海外投资行为的监督管理,使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规范化,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外交方面,我国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石油外交力度,与各大产油国强化政治经济联系,通过合理有效的外交途径,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总之,海外石油投资是我国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只有探索和实施合理有效的策略,我国才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石油短缺危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琳.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2]张秋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挑战与政策分析[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回顾过去20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业务的发展历程,从规模、时间和投资方式看,可以将中国海外油气投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和探索阶段、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规模和跨越式发展阶段。
(一)起步和探索阶段(1993-1996年)
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块,从此拉开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序幕。1994年,中海油收购了ACRO石油公司在南亚的第一个油气项目,开始了第一次海外并购,迈出开拓国际市场和和建设国际化石油公司的第一步。在起步探索阶段,由于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实力,中国石油企业采取了“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策略,从小项目运作开始,以油田开发项目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项目为主,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开展低风险的小项目投资,并且尝试产品分成、许可证和服务合同等多种模式。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契入点和“敲门砖”。通过这些小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实践中逐渐熟悉了国际石油投资环境,在项目历练中学习了国际规则,并积累了丰富的石油项目投资经验,培养了国际化的石油经营人才,为未来海外投资的扩大发展作好了准备,使中国的石油企业稳步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在这个阶段,中国石油企业逐渐适应了国际经营环境,熟悉了国际经营规则,积累了开展海外业务的经验。
(二)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1997-2007年)
从1997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有利时机,以拿储量、上规模为重点,逐步涉足大中型项目,海外油气合作进入了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石油企业的油气产量获得较快增长,并开始尝试多种合作方式,特别是一些较大规模的项目并购为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97年,中石油开始大规模参与海外有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以苏丹1/2/4、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和委内瑞拉陆湖三大项目的签订为标志,短短五年中,公司在北非、中亚和南美搭建起三大战略发展区,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支新兴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后,中石油在中亚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PK公司,使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的油气业务规模获得跨越式增长,成为当时最大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2002年,中海油斥资12.3亿美元在印尼和澳大利亚实施三次跨国并购,大幅提高了公司的国际化水平。并购完成后,海外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海外油气储量的比例达到了20%,公司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得到了国际石油界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在并购成功之后,中海油开始了更为大胆的尝试。2005年,公司宣布以创纪录的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引发国际资本市场的极大震动。虽然此次并购因种种原因最终未获成功,但对后来中国石油企业以资本运作方式开展油气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不久,中海油于2006年斥资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深水项目“OML130”AKPO油田45%股权,成功进入非洲产油大国,为公司产量快速增长打下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化也在新世纪之初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石化成立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海外油气业务。2002年,中石化与德国普鲁士格公司签订了也门S2区块勘探开发权益的转让协议,取得37.5%的石油开采权,成功进入中东地区油气勘探市场。此后,中石化开始通过收购快速弥补海外短板。2006年8月,中石化成功完成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股权的收购交易,交易总值为35亿美元,由此获得每年超过300万吨的产量,中石化因此成为第一家进入俄罗斯能源开采市场的中国公司。实施多元化开发是中国石油企业在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企业不仅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效益的不断提升,也充分学习了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后期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规模和跨越式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冲击了世界经济和油气市场格局,但也为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海外业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这个时期,中国石油企业成功实现了在中东、拉美和北美等重要油气市场的突破,完成了油气业务的全球布局。一次次巨型并购不但深刻影响了全球油气资本市场,也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了每年近1000万吨油当量的产量增长。与此同时,除传统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企之外,中化集团、振华石油、中信集团、延长石油等也陆续走出国门,参与到海外油气投资当中,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油气业务运作经验逐渐成熟,投资实力不断增强,合作方式多样化和合作领域多元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合作方式上,整体并购、战略联盟、参股投资等方式不断出现;在合作领域上,实现了从上游到下游、从常规到非常规、从陆上到海上的全领域、全覆盖。在多年探索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石油企业通过招投标成功实施大型并购,取得了快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抓住世界经济下滑,油气市场格局调整的时机,成功实施多次大型并购,成为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公司累计达成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接近1000亿美元。通过成熟运用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中国石油企业大幅提高了海外业务规模和资源储备,国际竞争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国际化规模和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实践与经验
通过20年的海外投资与运营实践,中国石油企业总结探索出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做法和认识。20年来,中国石油企业通过正确的战略决策引领海外发展,成熟运用资本运作,坚持按照国际规则与惯例运营项目,通过发挥市场、技术和一体化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行业惯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海外业务规模和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引领海外业务发展方向
激烈的国际油气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海外投资环境,以及海外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上下游一体化的业务特点,要求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不断提升战略管理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海外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依托国际油气市场的特点,立足自身的优劣势,进行了相对清晰的定位,并制定了符合各阶段发展特点的不同战略。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国石油企业注重发挥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跟踪模仿国际同行的先进做法,培养锻炼人才,迅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建立了良好的信誉,积累了从事大中型项目的实战经验,磨练出承受高风险项目的能力;在基础和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争当项目作业者,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实施一体化运作,并制订了多元开发、技术领先、低成本滚动发展等战略,积累了不同项目的合作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了国际化经营水平,确保了海外业务的快速稳健发展;在规模和跨越式发展阶段,中国石油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战略联盟相结合的方式进入非常规油气领域,通过兼并收购获取符合海外发展战略的油气公司和资产,着力完善全球业务布局,优化油气资产结构,逐步建立全球化运营管理模式,提高海外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有效指引了海外油气业务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熟运用资本运作,实现海外业务跨越式发展
石油行业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最早使用资本运作的行业之一。随着海外油气业务运作经验逐渐成熟,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过去单一的项目投标为主,逐步发展为公司并购、联合收购、战略投资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中国石油企业一方面把握行业趋势,选择恰当时机开展资本运作,正确树立全局思维,准确把握国际油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合供需格局,找准资源国的利益关切点,寻求合作机会。同时注重对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资产状况、战略动向的跟踪分析,选择在目标公司战略调整或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择机展开收购,充分把握主动权,获取优先收购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采取了合适的收购策略和方式。在收购目标公司时,如遇较大阻力,中国石油企业就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收购少数股权,或先以合作的方式,建立商业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公司累计达成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能源巨头作为中国海外油气投资的主体,其并购金额也占到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总额的90%以上。通过成熟运用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中国石油企业不但大幅提高了海外业务规模和资源储备,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网络,减少了竞争对手,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还学习了先进管理理念,弥补了中国公司在深水、油砂、非常规气等领域的技术不足。近年来,为了分散整体投资风险,快速拓展海外业务规模,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关注发达国家和新兴油气国家。为此,中国石油公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合作伙伴,运用不同的合作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采用联合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顺利突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障碍,获取了巨型油气项目,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中石化集团联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收购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股权,成功进入世界油气资源大国俄罗斯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成功进入南美、伊拉克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基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中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除了与东道国合作外,还广泛与国内的石油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海外油气资源,为世界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2005年9月,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组成的中国石油投资集团———安第斯石油公司———以现金形式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中化集团与中海油共同中标伊拉克Missan油田合同都是中国石油企业之间合作的典范。
(三)始终按照国际规则与惯例运营项目
海外项目公司通常是多方组成的联合作业公司,是海外油气业务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主体,是油气资产的直接载体。20年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和伙伴公司的经验和做法,中国石油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参与海外项目,初步建立起一套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海外项目运营管理体系。在海外项目运营中,中国石油企业以国际通行做法为规范运营项目。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建立了适合国外传统但又具有中方管理特点的管控体系和框架。在海外项目运营中,中国石油企业以项目合同为纲领、市场机制为导向、职业化团队为根基,不断提升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尽可能缩小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差距。在治理构架设置上,实行子公司注册,构建了基于海外项目公司,便于跨国经营,有利于规避风险和税收筹划的法律架构;在项目公司管控上,构建了便于对海外项目公司有效管理,促进中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管控模式;在项目日常运行上,采取完全国际化的作业与运营方式。另一方面,中国石油公司完全采用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运作模式。中石化在成功收购Addax石油公司后,遵循国际惯例,保留了原Addax石油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只派少量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成员也基本由中石化的代表替代,这为项目交割后正常平稳运营提供了保障。与中石化类似,中海油在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后,同样保留其原有的管理层和员工。此外,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国际惯例,注重选拔资源国优秀的本土雇员,不断提高员工本土化水平,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特别是把成熟项目的一部分中方低端岗位进行本土化,选拔优秀的本地雇员接替。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在项目运作中遵循国际规范,坚持国际惯例,尊重海外项目的主体地位,坚持通过联合作业公司管理海外项目,建立了有效管理海外项目公司的管控模式,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四)发挥市场、技术和一体化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石油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优势,通过市场换资源模式,获取海外油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逐步深入,油气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也一直是资源国最为看重的合作基础。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市场换资源的模式,即利用中国石油企业的综合优势,帮助资源国开采油气资源,同时利用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市场,与资源国联合在国内建立下游配套设施,以消化在资源国开采出来的油气资源。新世纪以来,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以市场换资源的方式,陆续和俄罗斯、委内瑞拉、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合作关系。中海油通过市场换资源模式,参与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LNG)的上游业务,取得了供气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相应部分的股权,获得了巨大的海外天然气储备,满足了国内对清洁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中石油结合国内的市场情况,在广东揭阳市规划了一座加工委内瑞拉重油的炼油厂(年产量2000万吨),以便有效利用中国石油在委内瑞拉开发的重油资源。市场换资源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国的原油出路问题,使资源国的效益得以实现,同时也满足了国内不断增加的油气需求,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企业坚持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上下游一体化、国内外一体化和甲乙方一体化的优势,快速高效建成大型油气项目,同时也带动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队伍走出国门,带动中国石油装备和材料出口。中国石油企业大多是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市场营销、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和后勤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具备统一调配资源一体化运作项目的整体优势,这是中国石油企业相对其他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特色。中国石油企业充分发挥油公司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于一体的协同优势,推动大型油气项目的快速高效建成。通过充分利用甲乙方一体化优势,一方面保证了海外项目工程质量和工期,另一方面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此外,中国石油企业通过与苏丹、尼日尔、乍得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帮助这些国家白手起家,在当地建立从勘探开发到炼油化工,上下游配套的一体化石油工业体系。在履行国际公民应尽义务的同时,撬动了上游资源的获取,提升了当地化响应能力,成为政府和所在国国家石油公司的优选合作伙伴。
(五)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行业惯例的人才队伍,为海外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海外发展的关键,是海外油气业务最宝贵的财富。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中方员工队伍,一批认同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资源国当地员工队伍,留住并有效利用了一批国际化雇员。中国石油企业的中方员工、当地员工和国际雇员一道,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海外团队,为海外油气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企业严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经营经验,唯一感到自信的是在国内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技术优势,以及敢于打硬仗的人才队伍。中国石油企业从油田、研究机构及机关选派了外语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人员充实到海外项目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了一批可以参与国际作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和懂国际法律、商务的人才,很快就在海外项目公司中挑起大梁,确保了项目的高效运作,成为经营管理海外业务的宝贵资源。在发挥国内人才关键作用的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不遗余力地培养资源国当地员工。在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上,树立让每个人成为有用之人的理念,持续不断地为当地员工提供本土培训、第三国培训和来华培训的机会。通过这些培训,既提升了当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又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此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留住一批高素质的国际雇员,在关键岗位发挥应有作用。在中石油接管印尼项目,以及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后的整合过程中,绝大部分国际雇员选择留下来继续工作,在为中国石油效力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的启示
20年的海外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化运作,是东道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开创性探索,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全球化、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的包容性发展。
(一)始终坚持以效益为核心是海外发展的基本保障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多个国家逐步建立起以上游资源为核心,覆盖炼化、管道、销售等海外业务的全产业链,以下游推动上游,上游带动下游,有效地提升了资源价值,促进了海外业务整体效益的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始终把效益作为海外业务发展的生命和根本,坚持以效益为核心,将效益标准贯穿于海外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
(二)找到差异化的突破口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其他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规模实力、管理水平,还是海外投资经验都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国际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企业通过对比自身的优势和差距,通过契合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东道国对外资的需求,满足资源国建立独立、完善的石油石化产业的愿望,制定了具有自身偏好的市场差异化策略,帮助非洲资源国建立了从勘探开发到炼油化工,上下游配套的完整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最终进入国际石油巨头尚未进入(或进入后又退出)的油气市场。
(三)把握行业趋势,选择恰当时机开展资本运作是拓展海外业务的关键
20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正确树立全局思维,准确把握国际油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合供需格局,找准资源国的利益关切点,寻求合作机会。同时注重对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资产状况、战略动向的跟踪分析,选择在目标公司战略调整或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择机展开收购,充分把握主动权,获取优先收购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采取合适的收购策略和方式。在收购目标公司时,如遇较大阻力,中国石油企业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收购少数股权,或先以合作的方式,建立商业关系。
(四)坚持互利共赢,成为东道国政府和企业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是海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2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介绍了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类外部风险,通过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四大外部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建议。文章提出要通过人才战略、本土化战略、多边合作模式、外交战略等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改善国际化经营环境,从而整体上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投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社会文化风险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20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中国对石油的供需缺口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报告)称,2013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31.6%,预计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速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保守估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近2/3,到2030年为3/4。开拓海外石油资源是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早在1993年,中国石油以2 500万美元取得了秘鲁塔拉拉油田7区块20年的开采权,就标志着中国石油公司开始了进军国际石油上游领域的征程。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广,我国三大石油企业都先后进军海外石油市场,为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石化为例,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参与过的海外油气项目资产达60多个,分布31个国家,遍布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6个大洲。
1 风险分析
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虽然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国际经营经验的缺乏,各种各样的投资风险不仅给我国的石油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石油企业整体海外投资计划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归结起来,投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其中内部风险主要由于自身技术管理和生产等自身经营状况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改变这些风险因素发生的条件来减少和控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而外部风险则来自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的外部环境,这类风险往往是不可控的,是海外投资最具“杀伤力”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几大类。境外投资风险剧增的现状要求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海外投资的风险尤其是外部风险,尽可能在投资活动中规避这些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本文从几类风险的分析以及建议入手分别进行阐述。
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由于东道国的政局变动以及所采取的政治性措施变化使跨国公司所蒙受的损失或实际收入偏离预期收入的可能性。政治风险也往往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本原因素。石油矿产资源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容易受到政治风险干扰的行业,主要由于一方面石油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性为各国所珍视也是利益争斗的焦点,另一方面石油矿产资源投资机会多分布于亚非拉美一些相对落后、种族冲突集中的国家,所处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东道国战争风险、政策和法律所产生的风险、国有化风险等。
1.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项目预测的投资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差距的可能性。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的联系最为紧密,往往是政治风险的衍生物,同时经济风险也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经济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税收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融资风险等多方面的内容。
1.3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于项目所在地所固有的自然条件不能够满足项目正常工作,或者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使项目组无法按照原来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施工,而给项目带来的损失。对于突发性自然风险,往往是不可抗力的,石油公司和资源国一般在签订合同时将相关条款列入不可抗力条款中以减少合同方的损失。而针对一些常规的自然风险,则更需要合同方提高风险意识。众所周知,石油开发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如中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严寒冰冻期较长,中东北非国家油田处于沙漠地带,夏季炎热高温,另有一些国家(如非洲最大的石油出产国尼日利亚)处于热带雨林,雨季时间较长,对现场施工影响很大等等。石油开发作业计划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风险,提前做好招标等各项准备工作,抓住适宜的生产作业时间窗口,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4 社会风险
如今,海外石油投资遍布世界各国,由于各国家或地区在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项目的执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即社会风险。如由于语言文化不同,日常员工的交流过程中由于各自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会产生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准确的情况,反映在合同等重要文本中,因为翻译理解的不同也会产生南辕北辙的不利影响。随着“走出去”历程的增长,这方面的风险也已随着我国企业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和国际交流经验的增长而有所减轻,但依然需时刻重视。此外,特殊的社会风俗也是影响项目执行情况的重要因素,如一些中东国家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虔诚的教徒每年都会过斋月,由于进食以及生活方式在此期间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期间的生产力也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
对于社会风险,我们的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学习了解各国的社会文化习惯,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合,减少沟通障碍,同时对当地的各种传统习俗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合理安排好工作节奏,保障日常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积极树立有责任受尊敬的企业形象,参与一些当地民生福利事业,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尊敬,也会为我国石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2 建议
石油风险形式多样也无时无处不在,我们的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有风险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从而有针对性有前瞻性地把风险控制在最小化。总体上,提高中国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开展人才战略
积极发挥人才的基础作用。一方面重视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语言能力尤其是国际化管理的综合素质,打造一个有经验能“战斗”的人才队伍,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有跨国经营经验的国际化人才,通过这种相对便捷的途径获取国外先进石油公司的经营经验,结合我国的石油企业的特点,各取所长,让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各自优势在中国石油企业中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融合度。
2.2 寻求多边合作模式
在我们国际经验还不是很充足的时候,积极寻求一些与西方国际化大公司的合作的机会,也会规避一定的风险。西方国际化大公司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和经验往往更多,即使在风险出现的时候,西方国际化大公司以及所依存的国家往往更在斡旋和解决矛盾方面更有经验也更有力度。
2.3 做好投资可行性研究
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做好对资源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调研和了解,积极与当地的驻外使馆沟通联系,以尽可能充分地获取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信息。针对各资源国的特点建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以便正确地进行投资评价评估,做好投资决策。
2.4 实施本土化战略
顺应如今许多国家实施的本土化战略,不仅可以降低进入资源国市场的门槛,享受很多本土公司的优惠政策,能够更快地适应本土的投资环境。此外还能够降低政治敏感度,减轻资源国政府以及当地民众的国度警惕和关注,更快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本土化的各种工程服务队伍,要做好充分的监督指导作用,各种工程材料设备的购置以及工程队伍的招标要在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基础上尽早做好安排部署。
2.5 加大能源外交战略
充分依靠政府之间外交的有利局面,一方面积极开拓在政府友好国家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投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政府之间签署双边贸易互惠协议,保证投资贸易活动的顺畅开展。在外投资过程中,通过提高沟通层次,充分利用我国驻外使馆与资源国政府间的沟通协调作用,减少自身与资源国政府间的差异对话,避免不必要的沟通麻烦。
参考文献
1 民袁正之.拉美石油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