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第1篇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由于中苏交恶,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形势恶化,城市景观设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中进行了少量的景观设计建设工作。在这少数的设计中,苏式风格被逐渐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欧美景观设计理念又一次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并且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的设计也掀起了一个热潮,特别是在深圳、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数年间,一大批新颖的城市景观拔地而起。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更加丰富,并且设计理念中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更为深入,类型更为多元,创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城市景观,标志着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和兼容,迈上了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防止盲目崇洋。由于近现代以来西方列的综合国力较强,造成部分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则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打造中国特色景观设计;

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些年出现了各地一律修建仿古建筑或西式建筑的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其实各地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传不仅异常珍贵,而且能够凝聚居民认同感,因此需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

与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整合,除此之外,要打造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使其能与城市的整体建设风格相协调。

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意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旅游型城市要增强景观设计的观赏性,而省会等政治地位较为突出的城市则需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第2篇

关键词 城市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 城市景观形象 艺术视野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景观形象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当它与人类审美意识相联系时,城市景观形象将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并作为审美信息源而存在,需要表达它所应具有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们欣赏文学与艺术作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人们感受城市景观形象后所产生的差异性,既体现了不同个体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直觉反应结果,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哲学因素的烙印。因此,城市景观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设计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的精神需求的映射。城市景观形象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时,其中“少”和“多”,协调和对比的关系是影响人的视觉美感的直接因素。

1“少”和“多”

城市景观环境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同时人需要城市景观环境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如愉悦、舒适与,包括思考和自我创造的可能。“少”与“多”常常是互补和互动的,在丰富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凝炼的综合,而在明晰的环境中需要丰富的视觉形象加以补充。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少”和“多”之间存在一个变量的“度”。对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设计师通过对具体环境的考察和对所服务的对象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充分了解之后,才能有一个适当的把握。

2协调和对比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常人们已习惯于“和”的协调,而不大接受具有对峙的“共鸣”式的对比。事实上在某些城市景观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对比手法,往往可以取得更高层次的协调效果。当然,如果不顾对象和环境的性质,一味单纯地强调对比,其结果必然走向反面,最终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在较大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不同性质的地域、自然与人工环境、道路与节点场地中不同类型的空间之间应该包容若干层次的过渡媒介,决不是生硬粗糙的搭接。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即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媒介。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其自身亦是多因素和多层次协调和对比后的产物。作为城市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发生器,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有效地运用协调和对比的手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与环境和谐与协调,亦是视觉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简单的协调是对过去的拷贝和重复,同样过分的协调亦往往不被世人所接受。城市的发展是动态更新过程,城市应该是新与旧的综合体。因此,城市景观环境的和谐和协调更在于尊重城市的内在秩序。

事实上,运用适当的手法,无论是“少”与“多”,还是协调与对比,都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对城市景观形象视觉的良性作为。合理地对视觉环境的调节与强化反映了人对环境的心理平衡的诉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要求环境张力的紧张,是有序而平庸生活中人的自我激励和反抗;人要求环境张力的松弛,是无序且忙碌生活中人的自我逃避和养息。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追求视觉美感,其目的在于迎合人们多元的精神需求,建立起文化与环境对话的通道。

3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视野

毋庸置疑,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空间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人都有着渴望艺术的心理需求,而设计师更担负着提高大众品味的责任。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设计形式和语汇素材的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和最丰富的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波普艺术、极简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3.1直接引入艺术品

将艺术引入城市景观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将艺术品直接摆放到景观环境中去。但是不考虑环境因素,简单地将艺术品摆放到城市景观中,并不意味着城市景观设计已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单纯的艺术品从架上走入城市环境还有一段距离,一个艺术品要成为公共艺术品,其最大特征就是要具有公共性及参与性,与人们建立共同的认知。艺术家的共同合作有助于设计师在形式上及概念上将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

3.2艺术的再现

将艺术融入城市景观的主要方法是将艺术的思想和视觉表现力作为理论指导,力求艺术的再现。除了艺术领域中众多流派和思潮为设计师提供了宽泛的设计语言素材外,一些艺术家直接参与城市景观设计活动和创造。较早尝试将艺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是艺术家野口勇,野口勇喜欢把园林景观当作空间的雕塑来打造。另外,现代城市景观的产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巨大冲击,设计者从现代艺术中积极汲取养分,并重新探索“形式”的意义。现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高伊策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痕迹。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土地平面所做的平面使用计划,其道路系统的组织与用地安排对城市景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做城市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景观问题。

城市景观,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崭新的城市景观。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二、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

(2)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来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观环境。凸显出了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旨。

(2)景观的涵义

景观这一概念最开始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美的效应,是画家对于画框里的单一的景物的定义,到了17世纪以后,景观才从艺术的框架里走出来,但是这时候景观的意义还是停留在视觉美上面,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美事物。后来景观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折射,雀跃于城市规划中。直至今日景观已衍伸为具有符号的涵义。不同的景观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3)城市景观的体现。城市的景观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及性质。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建设的性质与规模,两者相辅相成。例如,苏州园林规划的初衷是作为旅游胜地,景观设计正是顺从了这一趋势,注重山水的刻画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洛阳古城则是一个历史上长久的商都,故它的设计风格一秉商都气息,使人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以此类推,可见城市景观也是城市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布局的体现。

(4)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的景观设计,它的设计对象是整个区域的整体空间布局以及水系、生态网络构建等等;其次是城市的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建筑与建筑、公共户外空间以及交通、植被之间的关系;再者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在这方面,它主要实现对居民胜过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最开始的社区设计指的是城镇的设计,后来郊区设计也纳入其中了,且郊区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最后是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风景旅游区由于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既需要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地进行保护,也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开发设计,公园以及树木园等进行重新规划。

从环境的生态绿化、视觉景观形象以及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来看景观设计其具有不同的涵义。从环境的生态绿化来看,景观设计是随着人现代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人的生态感受及要求出发,依据自然界各种生物学原理,以及自然界中植被、土壤、阳光等的研究,为人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绿化环境;从视觉景观形象来看,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对景观这一视觉美的因素的设计和科学分布,呼应人对美的视觉效应的追求,根据美学的规律,对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优化视觉效应;从大众行为心理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社会科学与文化因素不断植入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是从人的心理需求及感受出发,利用人的行为以及精神活动等的规律,在心理文化的引导下,努力营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积极健康的环境。

四、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美琴,刘青周.浅谈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与方法. 科技资讯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艺术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商业经济的集中区域,城市群体对地区环境的建造要求相对严格,这是创造人居生活、户外活动、日常办公等环境的基本要求。现阶段的城市绿化改造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园林景观开始出现于城市各个地区,这些对于城市风貌改造是大有帮助的。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的方法,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环境的艺术性追求, 使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但有艺术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日常的使用功能, 并且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园林景观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具能有舒适的生存环境,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所以说,现代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园林景观艺术水平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它对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建设能够反映出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的梦想,是根据园林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合理地规划空间,使园林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让城市构成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的美学原理。

二、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个性的重要反映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1、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园林景观艺术性的理法充分的宣扬了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出城市的个性。而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树木、山石、山水、建筑都虽不能言语,但如果借助其自然景物中的文化,运用其景联、景名、额题以及摩崖石刻等的表达形式,便可表现出景观的意境。因此,这种造景理法就在无形之中将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内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使其城市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宣扬。不仅让后世子孙更加了解其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也让外来人员对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历程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2、对当地构筑与当地植物相结合,可更好地加大其城市内在文化的宣扬,使得城市更具有其地方特色,与此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该城市的个性。而园林规划艺术在其植物的选择方面上,通常是采用大量的当地树种。因当地树种有着其较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易成活的特点。而且,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当地树种与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其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有了其深远的影响。 3、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景观规划设计师们也在其设计过程中越发关注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表达以及传承。文化景观是城市的各类景观之一,其宗旨是追忆、传颂和展示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文化景观的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视觉形态设计的重要元素,其基本意义既可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得文化信息与意义,又能彰显其装饰的审美以及社会意义。无论是在理法技术上还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面,都越来越注重地方特色的体现,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方独特的魅力个性联系起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方特点让园林景观艺术更加丰富有内涵,园林景观艺术更加充分得体地展现出城市所拥有的个性魅力。

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方法

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受限于概念界定,大部分设计师对园林景观没有明确的理念方向。所设计的景观方案不仅形式单一,且建造后难以呈现出预期的美化效果。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注重于实地改造,而不是笼统式地编制景观方案。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主要的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法”。“艺术设计法”是城市园林规划的主流趋势,其倡导将艺术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自然、绿化、优美”等基本的艺术要素。

1、园林景观规划的自然法

园林景观是来自于大自然灵感设计的人造景观,遵循大自然规律是城市景观艺术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师应当掌握充足的自然元素,根据绿色景观中吸取的灵感展开设计,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湖畔水边、边坡的营造,如新加坡圣淘沙的景观设计项目。岛中心的树阵广场就是一个休闲的多功能客厅,配备小型舞台、花池、座椅。河水绕着广而过,河岸呈自然排布,整个广场如同漂浮于水面之上,景观渐变,韵致盎然,这些都是自然法设计应当掌握的生态理念。

2、园林景观规划的布局法

结构布局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空间布局上把握住景观的分布形式,才能从宏观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并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其次,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布局法要求设计人员从局部、整体等双方面考虑造景规划,尽可能使园林区与周边规划区相互协调起来。

3、园林景观规划的修饰法

并非所有的园林景观都要重新设计,为了节约城市绿化改造的成本耗资,政府可以采取修饰法进行设计,合理地利用原有绿色景观的空间区域。从绿化属性进行划分,园林景观主要有软质、硬质等两大类别,修饰法在两者间的应用方式略有不同。软质景观主要是自然保留的物质,包括花、草、树、木等原生态植物,设计人员只需对其稍加修饰或扩大空间,便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硬质景观是人工改造形成的景观区。修饰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人工工艺的改造要求,减小手工造景规划的难度。

4、园林景观规划的综合法

随着园林艺术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也使设计师工作面临着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来说,设计师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综合式的手段调配景观区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景观绿化效果。以水陆造景为例,设计人员先以水景设计为主。选定某个水景区域展开布局之后,再考虑陆地造景中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例如,先设计水域景观的给排水结构,对管道布局详细地考察规划;再对周边配套景观植物实施绿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改造效果。

结束语

当下,城市建设正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城市,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搞好其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也是改善其城市之间的风貌。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方向将是朝着艺术化前进,这也是改变其旧城市风貌的有效措施,带动起区域环境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而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来说,已经深刻体会到艺术性设计的内涵,并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要求拟定了设计方案并加以应用,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汪友明;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

第5篇

色彩语义学是研究色彩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的。能指与所指关系是产品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对于产品一词,如果把城市色彩景观设计这一巨大的人造物也理解为产品,因其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并对人类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然城市色彩景观可以理解为产品,自然具备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之所以能毫无困难地向人们传达诸如信息之类的抽象之物,是由于你借助于一种既是自己所熟悉的、又能为对方所感知、所理解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载上了你想传达的抽象内容传达给了对方。人们把这种用来代替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称为符号。艾柯在《符号学理论》中,根据符号的来源和目的将其分为两类。“某些符号是为了意指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另一些符号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符号,就是后者,它之所以具有使用功能,恰恰是因为“它们被解码为符号”。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作为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色彩,其与建筑风格、建筑材质共同成为城市各种要素最引人入胜的景观。城市总体色彩是城市的主调色。建筑是城市中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建筑色彩相应地成为城市色彩的主角,决定整个城市的色彩基调,直接影响了城市色彩的构建。色彩语言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语言,在城市展现其自然美、人文美时,绝不可忽略色彩的作用。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那么色彩就是建筑的霓裳。为使建筑色彩在和谐中富有变化、各具特色,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序列性、共性、主次性、对比性等特性,例如苏州的城市色彩一直保持“黑、白、灰”的色调,即白粉墙、黛黑瓦、青石桥以及碧水、绿树的色彩风格。为了活跃色彩、一些建筑、园林还习惯采用暗淡的绛红色等来装饰门窗、廊柱、楼梯等,为素雅淡朴、小巧玲珑的环境增添了一种浓郁而喜庆的色彩情趣与韵味。整座姑苏城看上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充满着诗情画意。城市总体色的确定主要有两个影响因子:“一为反映城市历史及现状的色彩因素,该因素强调色彩的时间连续,防止城市色彩的断层与代沟;二为反映城市地域及气候因素,意即自然条件对城市色彩具有挑选及淘汰的作用,该因素是客观规律的结果。”

城市景观色彩是指近人尺度的城市微观景观色彩,既是城市的点缀色,也是城市的景观色。其载体主要由道路和广场上的铺装、公共作品、导视标识及城市公共设施等构成。城市的景观色、城市总体色和界面色的作用各有不同,构成了城市色彩多样统一的辩证关系。城市景观的色彩设计,主要是运用色彩对比的手法,追寻功能与审美的统一。道路是城市的景观廊道,城市的界面是指城市的道路、公共空间和区域空间等可视边界,这些可视边界的色彩构成了城市的线性界面色。线性界面色是城市色彩的骨骼,也是城市色彩连接的纽带,它有效地将城市的面、点状色彩连接起来。色彩的城市界面色与城市的总体色也反映了人们对不同距离的城市色彩的感知,两者一起构成了城市色彩的线与面的关系。广场是市民社会生活的集聚中心,是城市空间的节点,美观的道路色彩可以令行人精神倍增、身心舒畅,良好的广场色彩效果将为城市创造一个公众认可的空间,市民更乐于在其间逗留。特别是冬季的北方地区,树叶落尽、丰富的地面铺装可以用来调节单调的环境色彩。灯光除提供照明之外,还可以通过照射城市小品、草坪、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及水体,构建千姿百态的光彩世界,香港、上海等城市的夜景都是世界各地游客钟爱的景观。灯光夜间的色彩感比白天强烈,以黑色夜空作为背景,营造出绚烂多彩的夜间景观。城市小品包括广告、招牌、雕塑、标牌、座椅、灯柱、指示牌、果皮箱、电话亭、站牌等辅助设施,虽然不是城市景观的主体,但处理的好就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为城市增添靓丽的风景。人们常感叹西欧城市的迷人魅力,而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城市的候车亭、灯柱、电话亭等街头饰物都经过慎重处理和精心设计,既有艺术感,色彩又丰富,再加上各式各样的雕塑、喷泉,形成一条条优美的景观带。自然色彩主要是植物、天空、水体等自然元素的色彩不同的天气里天空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彩云、晚霞、朝霞、雾霭都能让天空的色彩变幻莫测。城市应借景于天空,更应该保持环境的清洁,只有干净的空气,才能使其有最完美的呈现。植物是创造城市景观动态色彩的最佳选择,其颜色会随着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如植物花卉有黄、红、淡紫、白、粉红、黑等各种颜色;树木的叶子有绿、浅绿、深绿颜色的演变,还有由绿转红、由绿转黄。对不同的植物与花卉进行合理地配置,利用其明度、色相、彩度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水是自然景物中最为素淡、最有灵气的资源,可以起点色和破色的作用。

第6篇

中国古时,并没有设计师一类的职业。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其实都是由古时的画家所创作。为此,中国山水画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象图。“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中国画早已密不可分,血脉相连。中国山水画从“师法自然”中描摹出的多为开放空间,国画中的“留白”已成定法。中国古典园林也多在追求无尽往复的山水园林空间,尤其到了封建末期,明清两代,园主更是在有限的庭院空间中构建出“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延续空间。如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意匠之妙,就妙在路线的循环,周流不息,“处处邻虚,方方侧景”,小小园林,虽地仅数亩,总使人有游之未尽的遗憾。

二、“留白”对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

1.在文化传承方面“留白”作为一种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最早受我国道家思想所影响。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空”,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有进一步的象征意义。在考虑文化传承方面,要客观地去分析当今环境设计,不能一味盲目地仿古,这是不科学、不理性的。时代的不同,人们的观念、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要考虑继承传统“留白”手法的同时,与当代设计潮流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对话。如周边建筑形象互相协调,“留白”空间以简洁大方为主,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并努力创新拓展,促进我国城市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改善。2.在设计技巧方面(1)“留白”设计体现的虚实性“留白”在艺术中的运用就是通过对比烘托出虚实关系。如密斯•凡德罗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其空间特征与东方的设计手法极其相似,营造出具有“留白”的过度空间,我们称之为“流动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用于室内,同样用于室外。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后院,以不起支撑作用的矮墙隔开庭院,越过矮墙可观看天空和自然,而遮蔽了中景,这与东方式的庭院“留白”手法几乎相同。整个空间将灵动水面的“虚”空间与德国馆表面石材展现的“实”空间进行强烈对比,加之现代主义功能、简洁的思想设计,凸显一种洁净、静谧的感觉。(2)“留白”设计体现“场所精神”日本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不断借鉴、吸收、创新,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此后在诸多领域甚至超越了中国。同样受道家影响的“枯山水”在空地上铺沙以象征大海,放几块石头象征岛屿,余下都是空白。大海因为风掀起浪涛,但在枯山水中由沙象征的大海是纹丝不动的,是静止的,象征着永恒的空间。龙安寺石庭院中有15块岩石,这些岩石的布局不管从哪一方向看,都只能看到14块,总有一块被其他石块遮挡住。据说,这是为了告诉人们“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家思想。从中可以体现出“留白”在龙安寺中营造一种宗教意义的空间。3.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东方人把“空间”看作是超过单纯的“空地”,存在着某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景观设计所寻求的意境。大部分城市在建设中急功近利,看中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目标,忽视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导致城市空间拥挤不堪。城市功能分区模糊,核心功能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在强调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种“填鸭式”城市发展模式还能走多远?按照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各组团之间,本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非建设用地”以达到缓冲功能,这些“留白”的广场、绿地帮助城市改善并解决未来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涵及其意义

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角度而言,景观(Landscape)既可以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与地面风景风光,又可以指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集审美性和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地表可见景观景象。对于人类社会活动来讲,景观具有一定的可辨识性、空间异质性以及生态规划设计的可重复性,对于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审美情操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东西方环境设计理念的渗入为现代城市区域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蓝本。因此,景观构建设计者应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较多的经济价值因素、生态价值因素以及美学价值因素,通过特定的生态价值理论体系对具有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进行规划设计,以此重塑和优化地理区域与生态系统。景观布局设计在现代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化城市道路的多元化功能需求,从根本上体现“安全、舒适、快捷、美观”的设计理念与指导性原则。

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城市布局的总体设计规划原则。在对城市道路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绿化面积和环境容量比例进行科学量定,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分析研究。此外,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有:对城市道路建设可利用土地进行生态化方式的集中合理规划,重点对需要保护的地段进行科学测定;对道路规划范围内所涉及到的水源、大气、噪声、生物危害以及侵蚀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道路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下的绿地和空旷地进行重新分配设置;在城市空间活动系统中建立风景活动区;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的相关功能进行分配来规定卫星城的转移方向;尽量避开街道噪音的干扰,确保建立舒适、安静的休闲活动空间。

2、适应城市道路的功能与性质。由于城市布局会受到诸如城市布局、地形条件、气候特征、交通方式以及水文河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城市会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特征与产业类型。其中有工业型城市、旅游型城市、文化城市、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综合性城市等类型。因此,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与城市本身的具体职责功能相匹配,从而设计出最佳合理景观设计方案。

3、体现适应道路使用者的原则。城市道路景观的欣赏效果会受到不同类型车流以及人流的影响,还会受到不同交通手段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规划原则来进行设计。

4、综合效应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不仅要体现出具体的整体规划理念,并且还要对城市中的各类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避免视觉污染的原则。视觉污染包括有城市道路本身色彩构成问题、道路本身的视线距离以及平纵线形分配等问题,并且还要对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牌、广告牌以及道路垃圾等进行合理规定,增强行人的审美舒适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1、确定主景要素

主景要素的确定指的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中心对象,其它要素都以其为参照,能够成为主景要素的参照物可以有很多。具体而言,主景要素可包括古木、水面以及造型独特、位置特殊,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建筑物等。在系统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应当从整体上考虑主景要素的布局。要确定什么样的建筑物能够作为主景,什么样的山水可以作为背景,以及哪些树木可以作为主景要素等。除此之外,要确保道路类型和景观类型的协调一致。

2、确定环境氛围

城市道路景观为整个城市景观的一大组成部分,所以,城市道路景观被赋予什么样的文化特色非常重要。因此,道路景观系统的配置,有必要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整体特色,依据城市整体文化特色的定位,对城市街道的环境气氛予以仔细考量。

3、确定空间组合

空间组合指的是道路上多种交通建筑物的景观设计以及道路两面建筑物的景观设计,比如,建筑物应占有的规模、形状、大小以及互相之间的组合。具体而言,城市道路空间包括车辆通行的空间、行人行走的空间、商业购物空间、休息空间及欣赏空间等。交通性干道主要由车行交通空间和步行空间组成的对称型道路横断面,而商业性街道则可利用休憩空间把车行交通空间与商业购物空间分割设置,临近水面的道路则应尽量在靠近水面一侧,布置休憩空间和观赏性空间。

4、进行绿化设计

进行绿化设计是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方面。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景观的美化作用非常大。一般而言,城市道路的横断面空间主要是靠绿化来进行围合,街景的设计和道路绿地的植物配置为达到具有艺术美的景观,同样应遵循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原则。

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1、道路的立体视觉效果设计。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道路的平纵横立体设计比道路绿化设计占有更重要的分量,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对城市道路的立体视觉效果进行合理设定,突出线条道路的层次感和整体优美视觉效果。

2、绿化设计内容。道路的绿化设计对于提升整个城市道路的审美水平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科学合理的绿化设计能够有效缓解行车司机与行人的视觉疲劳感,从而较少交通隐患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城市生活。因此,道路绿化设计要体现出动态性的绿化景观效果,以突出绿色植被的层次感和简洁明快的特点,为此,可以使用具有阵列形式效果明显的榉树隔离带,并配有色彩鲜艳、四季分明的不同季节植物,使灌木、植被和隔离树木形成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景观,给路上行人以美感享受。

3、交通设施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合理设计能够对景观绿化设计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道路交通标志标牌进行科学管理,采用适应城市特点的框架、宣传语以及颜色合适的标线可以对交通起到有效的疏导作用,有利于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

4、街头物品摆设的设计。需要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元素中的街头售货亭、雕塑展示、花坛、椅凳、公交站厅、喷水池以及休息场所进行合理布置,突出城市街道各类街头小品的形式、不同尺度和内容,以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审美需求。

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1、明显季节变化

注意各个季节植物的搭配协调是城市道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面。城市道路植物配置的最优方案是:一年四季,绿色常在。因此,园林设计者一定要根据这种原则,设计不同种类,不同季节各有优势的绿色植物。有绿还要有花,除了选择应急绿色植物外,还要选择应季花卉,做到四季有花,花卉常开。

2、多种植物配置

注意乔木、灌木、地被及草结合,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指数,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景观质量。植物分层配置,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3m以上的乔木层可多选用开花植物,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长。

3、色彩搭配鲜明

除了要注意各个季节植物的搭配协调外,还要考虑不同的色彩合理搭配。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很必要,但绿中有异、花开万象、姹紫嫣红更能突出一种美感。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综合协调好道路功能、植物搭配、空间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的关系。具体而言,要全力做好主干道形式、步行道形式、植物配置、沿街建筑等方面的合理布局,在宏观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尽量做好微观操作方面的配置。

六、结语

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工作,象征着一座城市经济的腾飞,有利于展现一座城市的人文气息,有利于宣扬一座城市发展的宗旨,和谐、协调、理性,有利于弘扬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道路的绿化景观的营造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枫,王进.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探索[J]. 价值工程,2013,18:63-64.

[2]阎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大舞台,2013,09:103-104.

第8篇

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的黄金期,面对景观学科的艺术型发展的大前景,研究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品格与现代品质有助于深思当代城市景观建造的艺术方向,正视现代性与艺术性设计品质共存的当代城市建设品质。以多角度观察全球化学科交融与设计实践学科的作用,通过寻找创作与感知两方面艺术品格在设计过程中的影响力,在历史转接、场所体验与经济效力三方面总结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代品质。

1、现代城市景观建设

1.1 城市景观建设的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创了我国第一批景观设计学科以来,在我国正值建设发展黄金期,景观建设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虽然,学科的发展和西方比起来还不是很发达,但是,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风景园林传统文化,做为世界园林之母的我国园林设计为我国的景观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段期间,发展出了许多优秀的景观建设项目,也有较为成熟完善的设计团队,在国际上也有许多有着较高影响力的优秀作品。20多年的发展,对秉承中华千年文化的历史责任而言,对现代景观设计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发展的大前提下,遵循功能的完善、现时的快捷、世界的共融、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最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合理分配、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所能提供的附加产值不可忽视,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将城市景观建设提上议题。

这是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是,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几十年经验,有着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前者的经验上,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观点、新创意。

1. 2 新兴设计力量的供求

在中国艺术学科近几十年的发展下,如何将这富庶的独特东方文化浸染下的中国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如何由环境景观唤起人们的公众意识、传播文明,加强沟通交流?在日以千里的速度变化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设计师的创造力已经被视为是最珍贵的供求力量。

对地理、地貌、地质、环境生态、社会人文等专业门类都需有所了解的景观设计师,在国内优秀设计院校学习积累后,只能把握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缺乏硬性规定的实践学习经验与市场需要切合远不及已有悠久历史的建筑专业丰富多彩。

鉴于景观设计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广泛,我国也存在着发展中必然会遇见的问题。不断反思学科设置,对向行业及时输送实用型与创新型优秀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艺术品格

2.1创作中的艺术品格

西方艺术的现代性概念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谓有一种“现代主义蒙昧”1。西方对现代的解读,是不断创新、革新,由此也获得了丰富的硕果。然而,我国的现代性不应忽视民族地域,强调片面的现代性,只能代表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不变的。“现代性是艺术的一半”,变化的那部分是“艺术的躯体”,永恒不变的是“艺术的灵魂”,任何时候都是永恒性和现代性的“双重组合”(composition double)2。

创新是艺术的金科玉律,但创新不应是绝对的决裂,而是相对更新。有变(时代性),也有不变(永恒性)。形而上之道不变,形而下之器才变3。把握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变的部分,更新保存永恒的另一部分,有生命的景观才会深入生活,撼动人心。

2.2感觉中的艺术品格

(一)视觉

艺术过程创造视觉美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信息,可暗示着一种逻辑,一种文化。形式的安排,材料的运用,结构的穿插,视觉冲击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人的大脑反映。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间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合适的安排、统筹,创新的表达、阐释。将艺术美学与功能技术融合共享,城市的空间会丰富多彩,城市的生活也会缤纷万千。

不只限于形式组合的视觉艺术美,由本土文化派生出来的当地特有人文艺术也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发掘要素。把握了当地的本土风情,才能建造出合适的优美景观,那将是深入人心、以博众彩,得民意的方案。

(二)感知

当你看到火红的颜色时,有人可以联想到这是热情的玫瑰花;却有另一些人会联想到残酷的战争所留下的鲜血,关键在于“感觉”。现代材料的运用展现着工业发达的今天世界的娇媚;茂密的树丛让人感受到户外大自然的情怀;在水边,空气是清新的;在草地上,气味是香甜的;在郊外,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如何将不同的感觉带入城市中,对人类感受行为的研究不应忽视。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依山傍水的景观带不进来;在充斥着人工环境的城市里,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对自然“感觉”的向往,只有运用艺术的手法,通过建造手段,再现静谧、柔和、赏心悦目的优秀景观作品,只有通过艺术手段才可创造、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代品质

3.1体现历史过渡的转接期

“现代性”的城市景观,顾名思义,是在当前时代下产生,独有现时代特征和特点的环境景观,可体现时代的风貌与当代的主流审美。然而,它却是在历史痕迹的参照下显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借助信息社会的发达,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呈现模式化、趋同化走向。展现现代文明的同时,完成对历史的转接,作为“历史过渡”的“现代性”,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它所包含的历史涵义,在过渡里提炼出永恒。

“现代品质”不仅意味着一种强调当下的变化与开放,强调非历史主义取向的叙事方式,同时还意味着一种与传统历史性文脉相对峙、相独立的立场或视角。体现当下时代魅力的优秀景观作品会对历史文明起到非一般的弘扬作用。

现代性作为一个社会的总体特征、总体精神气候,它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

方面各个角落都有着表征,它是现代社会的皮肤4。而通过艺术考究而建造出的任何体现现代性的角落产物都将是文明的遗产。

3.2保持场所场地的体验期

在拥挤的城市人潮中,现代景观从人的各样需求出发,把握社会进行的节奏与规则,对场所做不同功能的设置,但绝不可忽略场所场地的体验期。

每个空间由于所处地段、周边环境及特定区域的不同,都会为人们提供不同方式的功能。但是,人所感是有其特定时间域的,新鲜感、好奇感都是人性的本来向往,而空间环境的建造却不只是一时半会儿。就像电影那样通过活动的影象,也像音乐那样通过飘渺的旋律像人们传达信息,空间是虚幻的,体验到的是实在的感受。就像经典的电影与音乐一样,如何在城市生活中能对空间留下长久的感触,保持场所的体验期,这都取决于设计的用心良苦。

区别于往常的优秀现代景观,是能寻找到场所精神所在,能制造出适合场所精神的功能用途,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保存人们的记忆,表达人们的情感的区域。激起场所的精神,维持长久的体验感才是富有永恒意义的城市景观。

3.3参与经济效比的现时期

经过近些年的景观建造经验,许多决策者越来越重视环境美化,因为他们已经在其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中获利菲浅。房地产由于其住宅功能的特殊性,在景观建设上的重视已经先人一步,由此所带来的成效也会吸引开发商在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引起一片热潮。

中国环境景观建设的前景一片大好,世界也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开创有我国特色的城市景观,可以更好的推动城市的景观品质发展。

3.4现代学科背景下有新活力

由于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世纪,我国艺术学科人才发展济济,涌现出了大量从艺术学科发展而成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艺术的加入,各学科间的交融配合,推动了我国景观建设的品质发展。具备艺术视角的新兴设计师,在融汇中西方设计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能较好的保留与传承东方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将艺术与技术更好的交融在环境建造中,会使我国悠久的风景园林传统得以继承与发展。

新兴景观设计师可从不同专业背景下出发,完成多学科交流,相互合作,丰腴景观专业的视野,从不同立足点,创作出特点分明、因地制宜的城市环境景观,完成作为建设者的使命。

本文参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3g531

1 浅论艺术现代性.河清.装饰.2008 .5, 第181期

2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概念.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文艺评论家

第9篇

【关键词】景观教学 课程设计 微系统 生态化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一、微系统生态设计在景观课程教学体系中的融入

(一)由“微系统”导向“景观生态设计”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二)基于微系统关注下的景观设计教学主体内容

1.城市景观微系统的构成研究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2.微系统景观要素在课程实践中生态化设计要点

(1)微系统的能源供给设计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2)微系统的铺装、小品设计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3)微系统的绿化植栽设计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4)微系统的垃圾处理设计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3.在微系统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生态意识的正确理解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环节与课题设置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二、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一)教学中设计题目的不断更新,加强对“微系统”空间场地的认知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微系统生态化”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研究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真正需求。

3.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的创新思路的尝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注释: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②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③张金伟,陈琳.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与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08(11):75.

第10篇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桥梁设计在当代的景观教学中往往都会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同时在课程教学中也存在很多对抽象的艺术造型进行实验性摸索的内容,这给设计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数化设计中的流动性、连续性、自由性、复杂性和分离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赏者有了非同寻常的视觉体验,突破了一般建筑作品在造型上的局限性。新材料的应用与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也可让设计者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思想,也使整个作品具有智能化的伸张性、可观性、可塑性,亦使环境的内在关系和现实关系得到融汇,增强了现代感和艺术感。

参数化的概念是在当代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较新的内容,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学生们对参数化设计的概念也颇为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青睐于此,同时也使人们多了一个可以操纵的系统。目前参数化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参数化设计在桥梁创意设计建模过程中的有效性

参数化设计在桥梁设计的初步阶段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轻松灵活地对桥体结构设计进行建模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优化设计方案,并且在参数之间建立新的数值关联,实现拓扑约束关系,适用于方案指出的模型修正和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进行多样方案的生成,这样就能在设计效率和设计周期方面更加高效和有效。

(二)3D打印技术在桥梁创意设计中的辅助表现

目前3D打印技术还只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迅速地扩张到各个设计领域,它试图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可视世界的感受,表达设计者的思想,表达艺术的超越性,去创造“纯粹的艺术”“纯粹的抽象”,从而体现新时代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以后的设计创造了无限可能。

一、参数化设计在景观教学领域中的发展现状

参数化设计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建筑设计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外相当一部分知名设计师都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国内各高校在某些教改课程中也逐渐引用了参数化设计的一些手法来辅助教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先锋设计师都开始重视参数化设计方法。概括来说,参数化设计下的建筑是一种连续的形体,在技术性的控制下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分析,以至于将方案发展成为一种由概念到具体的、以建筑或形态为视觉实体的结构要素,并且存在巨大的可变性、复杂性、定制性的“独特”形体。

二、参数化设计的逻辑性

参数化设计是为了在技术上解决建筑设计这一综合矛盾体。但是在面对建筑设计的复杂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选择参数,并设定参数关系。在构建参数控制模型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参数关系的建立。

(一)形态逻辑

参数化设计中的形态逻辑是指将某些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组织性的形态通过设计思维来进行重构,得到可以控制建筑形体组织参数和表现形式的参数,进而生成具有非线性建筑设计特点的新的形态。然而这些新的形态的创造是要以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具有可参照的形体的形态特征而展开的,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态背后,却有着秩序井然的组织原则。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参数化设计其实就是在探究它们的内部逻辑。

(二)功能逻辑

功能至上是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高效地解决复杂的功能系统是逻辑功能的重要职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建筑的特点,在功能组织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是参数化设计中的逻辑功能所在。对于有特定使用要求的建筑,比如对动静、声音要求比较高的空间,可以利用点阵密度或其他方式来代表功能空间所具有的属性,然后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中,通过确定运算法则,来得到功能空间动静特征值的分布,进而确定功能排布。

(三)材料逻辑

在建筑形体产生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设计要求和目的将会紧密地结合建筑特定的功能和要求。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反映到建筑的表皮和结构,将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此时,参数化设计的优点便逐一显露处理,设计师将以其对材料的理解以独立的审美和设计感产生多种方案的构成,更多的是探讨建筑形态的特性。大多数内容是设计师主观地对材料的把控参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的设计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具有精确的数学式的表达。

(四)结构逻辑

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中的精髓所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配合是该建筑能否独具特色的保障。建筑结构是设计师对建筑最终形态的理性判断,同时,建筑结构是支撑建筑的骨架,是建筑形式充分表达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结构的选择以及构件之间的联结,不同的结构逻辑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绝对的,不仅结构类型的选择会对建筑的形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且同种结构类型下采用不同构件组合方式也会带来建筑形式逻辑的巨大变化。

三、软件设计在参数化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参数化设计操作的软件可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专门开发的具有参数化操作界面的设计软件,如Digital Project(基于Catia),Generative Components(基于Bently的Microstation),Revit(基于AutoCad)等。主要是在软件平台中建立起不同建筑构件之间的关联,以使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当一类建筑构件,比如墙的形态位置发生变化,其他的构件如门窗、地面、屋顶等能跟着联动,而不是传统设计中需要重新花大量时间人工构建模型。

第二种是通过各种三维软件本身自带的脚本语言来进行参数编码,如基于犀牛软件上的RhinoScript,基于Maya软件上的MEL语言。虽然采用不同的语法,但二者都是软件本身所自带的内置语言。以Grasshopper、Processing等为代表的可视化、图形化编程工具让计算机基础不强的建筑师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生成复杂形体。这类软件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全过程,在输入与输出之间通过代码或可视化编程模块,使建模速度和模型编辑修改能力大大提高,建筑结构发生整体联动。

四、参数化设计在景观创意桥梁设计中的运用

(一)课题背景

目前,由于过多重视桥梁的工程技术方面的建设要求,而对其与周围环境协同构成的复合空间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等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所以此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甚至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和谐建设。城市滨水桥域空间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市民的日常户外活动行为提出的,更多地关注对人需求的满足,以体现对社会的主体――人的关爱。

(二)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的思路分析

城市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是为了利用当今时代下的新科技和新材料去创造更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形态作品,通过新材料和数字化设计的运用摆脱和颠覆传统模式的古板沉重的印象,获得轻巧、灵动、飘逸的形式,特别是对于曲线、抽象、不规则、自由组合等艺术形态的另一种实现。更多地追求对观赏者视觉的强烈冲击力,给人们一种时尚感、简约感、科技感,让人们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更为世人传达出年轻人思潮的转化,推动设计领域快速走上未来之路。而在不久的未来,这些抽象艺术品在被世人用高科技得以诠释的同时,又提醒着世人在世界科技高速运转的今天,这种新材料、新科技制作手段已经逐渐为艺术、设计打开通往未知创新的大门。

桥梁设计要满足两岸的人流及车辆通行需求,要充分考虑交通的流向,创意表达要在三维空间中流转,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根据场地分析注重光线分析,渲染周边景观效果,提升整个空间领域的精神气息,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突出的空间符号,同时设计中也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包含更多的人文内涵。通过参数化的设计让桥体的创意设计能够形成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场所。有着充满表现力的结构、轻巧流畅的形态、优美的体量及充满情调的、演化为可以容纳更多行为的空间场所,以此增强周边环境的观赏性,打破常见性的桥的实质功能。

(三)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与加工方法

以3D打印技术为依托,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方法进行建模与制作。采用新材料进口光敏树脂,它符合 SLA技术用材料根据其工艺原理和原型制件的使用要求,具有粘度低、流平快、收缩小、溶胀小、无毒副作用等性能特点,造型后材料呈半透明磨砂状质感,成型后产品具有较强的硬度和强度,表面光滑,凝固速度极快,另外,配合亚克力、金属、PVC板材等常规材料。

(四)景观创意桥梁设计手法的创新及其成果

将参数化运用于创意方案设计之中是该课程教学的亮点之一,3Dmax软件是一个适用于三维曲面建模的设计软件,它可以快速做出各种优美曲面的珠宝、建筑、室内景观小品等各种艺术造型的形态。使异性曲面形体的设计艺术作品可以更轻易地得以实现,从而让更多的抽象的艺术作品诞生,而且它的准确性很高,误差性极小,同时配以3D打印技术和新型材料等。

第11篇

作者简介:胡瑜佳(1981-),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钟虹滨(1966-),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城市形象品牌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形象战略研究”课题编号: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居民对生活消费要求的不同对功能设施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功能设施的个性设计应突出体现城市的社会状况特点。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中,人们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和悠闲,因此功能设施可以以传统休闲观赏类型为主,现代都市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步行街的功能设施可以在商业性与娱乐性方面个性化。如美国纽约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它的第五大道步行街的商店因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而闻名。街内商店橱窗设计精致新颖个性突出。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都市,街内的功能设施文化个性也非常突出,从42街往北直至11O街,在第五大道两边,有一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而最南端的华盛顿广场(图5)是纽约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纽约的作家、画家、演员、艺术家都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纽约最古老的剧场,散布的餐馆更是各种文化圈子聚会的首选。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防洪; 滨水景观; 岸线; 廊道; 生态; 慢行系统

一、城市发展中河道防洪的重要性

河道是避免洪水灾害的有效通道,可以在夏季汛期进行泄洪,同时还能够与闸门、水库等协作降低河流的洪峰水流量,达到滞洪错锋、缓解堤坝压力的目的。洪水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例如,洪水会引起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河道改变,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等,严重者甚至冲毁堤坝,破坏河岸的植被和建筑,给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河道护岸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建筑材料或者自然植被形成的保护河流畅通、河道安全的措施,可以控制河流形势,稳定水流,是河道整治改造的重要手段。

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我国在河流的防洪设计改造中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本文对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应用实例介绍护岸工程的应用以及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工程规划方法。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有的空间地段,是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以城市水域( 江、河、湖等) 为中心,对城市滨水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水域和野生水域特点不同,河流和海洋性质不同,本文只限于城市区域内河流、水域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化、人本化、多元化已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的追求目标。

2.1 生态化趋势

2.1.1 水体护岸的生态化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我国水体护岸设计有了极大的转变,由早期的水泥护岸、石砌护岸到自然化护岸,从真木桩、仿木桩护岸到现在的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设计尊重水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

2.1.2 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

城市河道的形态和断面设计方面,起初,城市河道尽可能裁弯取直,河道断面多为相同的矩形断面; 岸边距离水面较远,且有护栏相隔离。目前,河道设计已逐渐向自然靠拢,将自然河道形态的特点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精炼,并引入河道横截面设计中去。现在简单的矩形或梯形做法已逐渐被复式断面取代,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枯水期、丰水期都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此外,双层河道断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下层暗河具有泄洪、排涝功能。总之,根据地形特点设计河道线形,利用多变的河流断面,最大程度地模拟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宗旨。

2.1.3水体更新的生态化处理

现在一种水质生态化更新与水体景观相结合的“水景观绿化”方法,已经在水景观的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水量方面,以前大面积盲目地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调蓄能力,造成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城市在暴雨时极易发生内涝。如今设计师尽量保留城市水体、湿地,经过精心设计后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的水体景观,不仅具有很好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

2.2 人本化趋势

2.2.1 亲水空间的立体打造

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往的河岸设计只考虑防洪目的,建造高厚的堤岸,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在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掌握河湖涨落特性的基础上,河岸设计也趋向亲水性。在亲水设计方式丰富多样的今天,设计师们对亲水空间的打造已不仅仅局限于色彩、造型和材料的运用,在岸线的立体化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处理: 横向立体处理打破原有滨水岸线单一的结构模式,结合场地环境设置节点空间,通过广场或者景观节点丰富原有岸线的平面布局; 纵向立体处理则是指利用岸线的高差,通过设立多级平台或台阶以及随水位变化的浮台等方式,丰富空间层次。

2.2.2 滨水景观设施的完善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人本化趋势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1) 更加注重人们在场地活动中的各种功能需要;

2) 加入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体现人与场地、环境的和谐。随着法规的出台,设计师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卫生间以及盲道的设置等,以形成系统化的景观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一些滨水或是水上的休闲娱乐设施逐渐增多,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亲水的要求,在视觉形态上也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成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性节点。它不再以滨水景观的附属出现在规划设计中,而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节点。

2.3 滨水交通的合理规划

步行交通的组织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采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置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游人可自由地在高度不同的平面上往返,使步行空间更加活跃,并获得多层次、多视角的滨水景观。

车行交通,以往城市的滨水区都设有与河道平行的车行道路,步行者很难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车流截断了滨水区与城市的联系,也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和环境品质。因此,现在设计师更着重于改善滨水区外围道路,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过渡地带,减少过往车辆对滨水区的有害影响。并增加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道,保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水上交通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已不仅仅是水路运输,而更多考虑人们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来欣赏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研究滨水连接点分布、确定视线焦点和结合点、保证通道通畅和建立景观点的连接关系等等,这些还必须同堤内交通枢纽相连接。另外,有水上交通船的停靠码头、沿河主要设施的距离,以及与其他城市区域的便捷联系都是设计师关心的问题。

2.4 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反映公众意见,通常在前期调查阶段,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调查作为重点,如调查滨水空间的利用目的是体育锻炼、休闲还是聚会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富阳西郊半岛岸线景观工程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3.1 项目背景

3.1.1项目概况

中大. 杭州西郊半岛项目位于富阳市城区东侧的大浦闸~大岭山脚沿江段,北面依山、南面临江,西面接富春江大桥引桥,是连接富阳主城与东洲新城的纽带。根据富阳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大.西郊半岛区块将建成为国内著名、国际一流的融合赛事组织、水上运动、休闲娱乐、会议会展、居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休闲功能区,是富阳的“城市客厅”。

3.1.2文化分析

自然资源---山清水秀,景色绮丽。“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景观设计将融入山、水、梯田等自然的元素,营造充满现代气息的品质空间。

人文资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景观设计将其与我们的西郊半岛综合体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共开发空间,寓教于乐,既是市民活动的场所,又是展示富阳文明的一张名片。

3.2 设计目标与愿景

3.2.1设计目标

将滨水岸线打造成:

一条“运动休闲、绿色生态”的景观廊道

一条“动线通畅、人文气息浓郁”的滨水活力带

一张展示富阳迈入“富春江时代未来之城”的城市新名片

3.2.2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富阳的山水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加以强调和演绎,并赋予时代气息,将其融入到滨水岸线景观的设计之中,创造独具魅力的滨水活力空间。

3.2.3设计原则

A. 生态性原则:满足防洪、泄洪的条件下,提高城市滨水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岸线景观与富阳的山水融为一体

B. 人文历史性原则:延续城市文脉,以人为本,构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C. 整体性原则:从城市整体出发,将滨水岸线与城市山体、水体以及人们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 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原则:营造健康、优美的滨水环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场所

E. 时代性原则: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城市综合体必须给人带来更高效率的品质生活

3.2.4设计手法

 

A. 整体控制,营造序列景观带

B. 渗透与层次,创造独具亲和力的滨水空间

C. 空间的开与合、收与放,营造丰富的体验空间

3.3 设计方案分析

总体景观设计分为9个区:西入口区,科技之窗景观区,星光游艇码头区,市民客厅休闲区,滨水文化商业区 ,水韵公园休闲区,体育公园活力区,生态公园体验区,东入口区;(各区特色在文本上已有详细阐述,可摘抄到论文里)

3.4植物栽植策略

3.4.1 安全区域植物栽植策略

市民客厅:植物素材:榉树、银杏、香樟、樱花、海棠、春鹃、茶梅、时花等

文化商业街:植物素材:黄山栾、香樟、玉兰、竹子、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时花等

生态公园:植物素材:水杉、池衫、垂柳、枫香、乌桕、红枫、云南黄馨、连翘、蒲苇、芦苇、美人蕉等

3.4.2 洪泛区植物栽植策略

该项目防洪驳岸较为生硬,我们选用了一些线条柔软、色彩多变的植物来增添其景色与趣味;驳岸边我们种植垂柳和南迎春,使细长柔细的柳枝和圆拱形的南迎春枝条沿着笔直的石岸壁下垂至水面,以遮挡石岸的生硬和单调。

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我们从生态功能考虑,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景观效果上考虑,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水湿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湿生植物景观。

水边绿化植物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能力,同时也要符合方案设计中规划美化的要求。华东地区常见应用的乡土树种有:落羽松、池杉、水杉、大叶柳、垂柳、乌柏、苦楝、悬铃木、枫香、枫杨、三角枫、柿、榔榆、桑、梨属、白蜡属、懂柳、海棠、香樟、无患子、蔷薇、紫藤、南迎春、连翘、棒棠及水生植物等。

3.5 照明设计策略

3.5.1照明设计定位

(1)、功能性

应满滨水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夜间功能性需求。如聚集、商业、娱乐、交通等功能。

(2)、艺术性

城市照明的艺术性从宏观尺度来讲,主要表现在清晰体现中心区城市结构,实现广场、公园、轴线、建筑的有机联系,展现富阳滨水特色,塑造愉悦的夜景等方面。照明设计应将目光引向城市意象、城市环境的原本层面。

(3)、以人为本

城市的活力是通过市民和游人的活动。如:旅游、购物、娱乐、文体、休闲、交通和节日庆典等来体现的,照明的根本目标是为人的夜间活动提供良好的光环境。

(4)、可持续发展 

城市照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防止光污染与光干扰、实现节能与环保等方面。

3.5.2洪泛区的照明策略

主要以10.7米的景观灯柱照明,其次再5.5米和6.5米区域采用防护等级IP68以上的侧壁灯,并采用LED灯具,既节能又安全。

3.6 小品设计分析

(1).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亭的设计是大自然树叶与船舶风帆的结合。寓意文化与绿色的结合

材料--采用玻璃、钢材和实木,是现代与自然的结合

功能--构造浑厚而有形,既是景观标志物,又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2)设计构思:

理念--该景观廊架的设计取自于“山”与“水”的抽象和演变,寓意五彩斑斓的山水世界

材料--采用彩色玻璃和钢材,展现现代感和活力

功能--构造轻盈而舒展,是岸线上特有的景观构筑物,为步行人们提供驻留和休憩的空间

(3)设计构思:

理念--设计与希尔顿酒店建筑的风帆遥相呼应,运用桅杆的有机排列,形成线条优美的构筑物,寓意起航、拼搏的精神

材料--运用了轻型、现代的碳纤维材料,结合玻璃和彩色灯光照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灯塔

功能--将景观灯柱与人防出入口结合,成为了整个市民广场的标志

四、结语

实践证明.规划在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十分重要。要规划好城市河道,就必须根据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如其所处的具体区位、现状宽度及走向、周边用地布局情况、历史洪水、景观功能需求、在河网布局中的功能与重要性等进行具体分忻,从而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达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的目的 在具体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河道规划与治理,最终实现城市整体规划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2):6-7.

[2]金建峰.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新思路浅析[Jl_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11.

[3]贺清录,邵明星,巩楠,等.河道与城市防洪fJ].生态与防洪,2008(6):42-43.

第13篇

【关键字】老年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环境设计,心理需求,生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已于20世纪末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后,老年人活动需求对城市公园绿地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与其它年龄段人群相比,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相对退化,行动及思维敏捷度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有着特殊的需求。建设者应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去考虑如何创造一个真正地适宜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使他们老有所乐。

二.老年人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感官能力都会相应下降。老年人视力变差,对光线的感觉迟钝,因此在环境照明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这一生理特征的改变。老年人听力衰退,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交空间和尺度。老年人更喜欢有围合感,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进行交流。老年人容易跌倒,是因为平衡感迟钝,身体不易取得平衡所致。在环境设计上应该注意地面的防滑处理。

2、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一)失落感

老年人在步入离退休生活后,生活节奏一下子由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甚至无所事事的状况,如果没有思想准备和妥善安排,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落感,甚至郁郁寡欢。多到户外活动,陶冶一下情操将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焦虑恐惧感

有的老年人担心年老多病,患上“恐癌”症,担心中风瘫痪,顾虑心绞痛、心脏骤变猝死等,以致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通过人际交往空间的创造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活动空间,创造真正属于老年人活动的空间环境。

(三)消沉没落感

这类老年人常为体弱多病或旧病复发,或罹患新病,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待这些老年人,一方面积极防治老年病,解除实际病痛,另一方面亦要反复给予鼓励,减轻这种对健康有害的消沉没落情绪。通过合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和活动参与积极性,减轻或消除老年人的孤独与空虚感,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

(四)孤独感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同事间接触减少,社会活动和交往不多,以致消息闭塞,信息不灵。若是体力不佳,视听减弱,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时间长久,会出现“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丧偶的老年人这种心境更为显著。创造一个舒适的人际交往空间对老年人的生活将会增添乐趣。

三.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1、社会性 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

2、趣味性 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3、持久性 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4、选择性 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5、局限性 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很多地区将收费性公园免费对外开放,这大大提高了公园利用率,使每个市民享受到在公园游乐休憩的机会。根据老年活动场所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景观与老年人身心状况的关系,总结归纳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1、安全性原则

2、生态性原则

3、易达性原则

4、可识别性原则

5、交往性原则

五.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构成空间的设计要点

1、步行空间

散步或慢跑是老年健身主要方式之一,步行空间的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在进行园路设计时,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路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还应避免高差变化过急,如果有较大的高差变化,一般要设置台阶与无障碍坡道并存。在坡道的入口或醒目地段应安装国际无障碍通用标志。坡道与铺装广场材料要求坚实、平整、防滑,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轮椅的老人。

2、坐息空间

通过观察发现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的活动类型主要以体育锻炼、聊天、看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坐息空间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满足老年人交流等不同的活动需要。坐息空间设计时,座椅可以延长老年人的滞留时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座椅的平面构成,摆放方式以及所设置的位置。一般来讲,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内向形空间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其次,桌凳组合满足了老龄棋友、牌友的需求;对于一些多人参与的活动,常常有部分老人旁观, 这种主动式与协从式的活动,可以采用亭,廊,花架的设计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座椅的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座具的材质以木质为好。

3、庭院空间

庭院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在公园中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庭院也是十分必要的,庭院可以由建筑、植物、地形及水体围合而成。庭院的布置设计上较为随意,功能上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开展画展,书法展等活动。较为私密的空间也给老年人聊天交谈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六. 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设计方法

1、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

对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足够大的活动场地对老年人开展社交和运动很重要,而小空间,小尺度的活动场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围合、覆盖、下沉等手法创造相互连接渗透的有边界限定和细部处理的小空间,对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公园绿地的人性化细部设计

无障碍设计可以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同时给老年人带来了安全感。因此,在进行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时要注意安全性的问题。如地面高差变化应尽量减少,台阶处设置坡道,配置扶手栏杆等。

3、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景观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活动场地可以用绿篱的形式对场地进行围和,静态坐息空间要以观赏植物为主,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活动空间。可以在植物配置上创造一些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的类型,构建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户外环境。

七.结束语

老人为城市公园利用率最高的群体,作为设计人员,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从而帮助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穆光宗 张 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2]孙樱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期刊论文] 《资源科学》 -2003年3期

[3]郭子一 徐峰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2009年8期

[4]王欢 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特征调查——以南京为例[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5]吴利敏 老年心理与环境设计[期刊论文] 《中国园林》-1989年2期

第1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和环境,它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人类的文明进步又促进了城市景观的创新发展,在城市景观之中,涵括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它们共同影响和渗透,成为了衔接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人类之间的媒介,在研究西方景观设计与中国城市园林景观的互动关系的同时,我们寻找到全球化与地域文脉的契合点,在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多元为原则,融合民族传统内涵与西方设计理念,探索适合于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新时期西方城市景观设计思潮的借鉴性分析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席卷全球,为人类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全球化的审美旨趣,对面临城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板,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能一味排斥西方设计思潮,而要寻找其中与本土城市景观接轨的渠道,从而立足于我国国情,将生态理念与人文理念相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国外先进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寻求我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发展路径。

(一)工艺美术运动思潮

它倡导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抑制哗众取宠式的矫饰和伪造,渴求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设计风格向抽象简洁的方向发展,注重城市风景园林的实用功能,追求现代设计效果。例如:杰基尔园艺家创作的花园设计,显现出简洁高雅、有限尺度的空间、自然材料的选用特点,用规则式布局与自然植物景观相映衬的方式,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二)新艺术运动思潮

它较工艺美术运动更为积极,在工业化进程中,新艺术运动思潮注重运用自然界的独有线条,显现出自然的缠绕、牵扯、韵律,例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采用了富于自然风味的花卉图案和阿拉伯图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躁动不安的空间效果,极具梦幻情趣。

由上可知,西方城市景观设计正在深入探索景观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景观设计与艺术规划、生态、地理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为传统园林的变革提供了契机,西方优秀的三位景观设计师罗伯特.马尔克斯、路易斯.巴拉甘、伊萨姆.努古奇,深受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感染和影响,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空间功能特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成功地运用了艺术、雕塑、景观之间的联系,在景观设计造型中抽取基本元素,表达出简洁有序的时代美感,使城市景观设计和极简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他们的景观园林改革产生了二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其一,直接影响了城市景观的艺术思维。在西方城市景观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语言的转化,看到现代抽象、简洁的景观设计思维,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改造和繁琐的矫饰,替之以彻底的创新和功能性设计,寻求思维上的艺术与生态的融合。其二,传递了更多交流空间和精神层面的内涵,从建筑、生活用品等方面,产生了审美艺术追求和态度的根本转变。

二、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观理念阐释

中国城市古典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观,博大精深,它可以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山水、植物、建筑,形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人足不出户即可领略自然风情,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愉悦感受和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味。在自然观的理念之下,我国的城市合肥的景观设计采用了如下设计理念:

(一)空间的立体延伸和拓展

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包括有若干空间层次和多种景物构成元素,诸如:山石、流水、植物、光线、气味等,这些元素将景观空间分割和延伸,并与景观的其他内容相融,体现出浑然雄伟之规模,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小飞虹,由一道长廊将池水分割,犹如透明的屏风,掩映另一侧的风景,产生富于层次的景深。这种高超的景观设计手法,使简单的结构桥成为了唯美的情感体验,在方寸天地之间体现出空间的丰富变幻,构成了立体空间与景观和谐的共生关系。

(二)空间的含蓄设计

景观空间有限,为了达到视觉效果,需要追求合肥城市景观空间层次的深度变化,如:曲折蜿蜒的路径、婉转回荡的小桥、回旋盘错的堤岸、迂回幽静的回廊,这些参差变幻的建筑环境可谓精彩荟萃,让观众借景生情,流连忘返,景观在运动中被欣赏,使人在动态的观赏中看到如画的景观,给人以引导、诱发、屏蔽、开合、隐含的意境,带来了连绵不尽和深远的享受。

(三)空间的虚实设计

虚实是对立关系,它应用于合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具有更深内容的审美趣味,它抽象而概括,概括了诗词、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显现出相应的空间力,生成迥然各异的情境和氛围。如:山石的凝重而幽静渲染出空间虚实相互相生的关系;建筑的地势起伏烘托出景观的立体虚实结构等,还有廊、亭、阁的透空,可以获得近景实、远景虚的空间对比,从而创设出空间的意境之美,富于观赏特性,可以成为观赏者情感寄托之所。

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文性理念阐释

在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中,由我国著名的敦煌壁画到西方的埃及金字塔,从古代宫廷乐舞到西方的芭蕾歌。都展示出中西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在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文艺术性是赋予城市景观以丰富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它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点对于“人文”的把握,如:中国古建筑符号―斗拱重檐,可以将这一符号进行全新的组合和诠释,用景观设计人文理念,对景观、空间、环境进行剖析和理解。还有: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国际机场,就将建筑与人文环境密切相融,用“机场中的森林,森林中的机场”的设计理念,展示出其“绿色文化”的内涵。

我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保护,从建筑组群、公共建设、绿色设计等方面,融入传统特色文化内容的高层次文化特征,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的精神功能,使人们在欣赏城市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可以依恋的人文环境。要采用暗喻、隐喻的手法,表达中国城市景观之中的文化意向和环境,给欣赏者以场所感、归属感。

四、中西城市景观设计的交融与互动

我国在物质文明大幅提升的环境下,景观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开展了城市街道亮化工程、城市景观大道设计、商业MALL广场景观设计、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等。在突破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阂的背景下,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借鉴比较机遇,西方新锐的景观设计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景观的精华,激发出设计师新颖的设计思维和创新的景观类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从以下元素和表现手法上,给予我国的城市合肥的景观设计以推动作用:

(一)空间多功能拓展

园林景观设计之中,皇家园林景观庄严而肃穆,是整体中轴对称的形式,虽然不是“景到随机”的自然式布局,然而它采用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进行空间组织的序列排列,也有小中见大的观赏价值,例如: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随着时g的推移,景观设计的主体由皇家转变为了普通民众,现代景观设计则开始了更为开放的价值观念,其空间营造采用了实用、多元而丰富的功能化设计模式,并以几何形体设计占据了景观设计理念,以生态性、舒适性、人文性为结构布局原则,对城市广场、商业区、工业园的大尺寸空间,进行整体的设计,尤其是在对城市大空间尺寸上,注重整体的气势、穿插简约、特色迥异的小空间,在虚实变化的空间结构界定中,展示出多元的空间艺术效果。

(二)推崇生态保护的城市景观设计

工业化社会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了生态主义艺术思维,在这个艺术思维理念下,迅速融合进入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带来了城市景观构成和评价的巨大变革。与西方同样面临环境恶化威胁的中国,也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上,考虑如何评价、保护和开发丰富的自然将源和旅游将源,并以此转化为合肥城市景观设计的动力,在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处于与景观空间功能和表现状态同等地位的内容,在尊重自然和场地、遵循能源再生利用的理念,引入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并贯穿始终。

(三)注重点线面的形态美感设计

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从几何美学的角度来理解,即点、线、面,这三个部分应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设计语言和元素:点、线、面、色彩、肌理。其中:1、点是空间应用最多的元素。它直接牵引我们的视觉注目焦点,如:城市景观中的广场雕塑、置石、建筑等。2、线。它可以用于空间的连接、交叉、包围和支撑,在景观设计之中,轴线、路网、道路交通、边界线、交界线等,都在相互穿插中产生变换和动感,给人以丰富变化的感觉。3、面。城市景观空间有地面、顶面、竖向平面,而地面被誉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其质感、密度、色彩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它与行道树、景墙、绿篱等形成立体的联系,展示出得体的曲面视觉效果。

(四)现代艺术的融合

城市景观设计将重要的艺术审美信息融入其中,以西方为主的现代主义艺术要素,使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考虑到与艺术相联的巨大潜能,现代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是以国际化的近现代艺术审美为主流,用有形的空间展示出艺术关系中的比例、尺寸的平衡、对称、对比等;用无形的空间显现出艺术关系中的协调、自然、流畅,在有形与无形空间相融的境界之下,表达出审美的完美境界。例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艺术相联系,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中的优秀内容,实现生态学、美学、文化、艺术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 罗文艳. 象征特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 张昕哲. 慢城主义引领下的当代城市景观设计[D].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3] 石晓梅. 数字多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 2012

[4] 鲁苗.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元素研究[D]. 青岛科技大学 2011

第15篇

关键词:景观护岸护岸型式生态环境

Abstract: Linyi Yihe-River Revetment in sightseeing riverbank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Yihe ecological landscape riverbanks construction, which servers as protections to riverbanks solidness, floodplain and levee foundation, andembankment safety.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flood control, through varied eco-engineering methods such a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 city afforestation and aquatic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we built a people-oriented urban eco-environment, which combines river-floodplain-road-embankment-scenery management and leads to comprehensive social function.

Keywords: revetment in sightseeing riverbanksrevetment type.landscape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临沂城滨河大道二期景观护岸工程位于沂河临沂城区段,左右岸自刘家道口至北外环,岸线总长度40.74km。其中:沂河左岸:刘家道口~南大桥岸线长度8.77km,南大桥~北大桥岸线长度8.88km,北大桥~北外环岸线长度6.92km;沂河右岸:刘家道口~南大桥岸线长度9.40km,北大桥~北外环岸线长度6.77km。

在本期实施段范围内已建拦河建筑物有:刘家道口拦河枢纽,位于沂河干流刘家道口处,设计正常挡水位为60.00m;小埠东橡胶坝,位于沂河干流小埠东处,正常挡水位为65.50m;桃园橡胶坝位于沂河干流沂河北大桥下100m处,正常挡水位为69.00m。

工程设计原则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通过筑堤、固岸、清淤、建坝等手段,实现河道行洪除涝、取水利用、交通航运之目的,是河道治理的一般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工程的推进,人们对河道的整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通过整治,不仅要实现河道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河道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考虑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近年来,临沂市在城市河段的河道治理中,以梯级拦河坝、滨河大道、生态型护岸和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型河道为目标,形成了一整套河道建设新思路。经过一系列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了沿河岸带市区的综合功能和品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沂河景观护岸工程是沂河生态景观河道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证河道岸坡稳固、滩地和堤基稳定以及堤防安全为目的,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工程措施与城市绿化建设、水环境建设等生态措施相结合,构筑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环境,达到水、滩、路、堤、景综合治理,体现综合的社会功能。

岸线布置

一是考虑河势变化,充分保证河岸滩地稳定,确保防洪堤安全。

二是考虑同滩地景观设计相结合,达到水、滩、路、堤、景综合治理,体现综合的治理效果和功能。

三是基本沿现状岸线布置,使设计岸线基本上与现状岸线相结合,不强求对现状岸线裁弯取直,使其保持原自然曲线美。在体现自然曲线的同时,为减少土方工程量,尽量保持土方切补平衡。

四是滩地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50~500m左右不等,原则上维持现状宽度不进行切滩,对于滩地较窄和无滩河段,利用河床取土进行人工造滩,宽度不小于50m。

工程设计

刘家道口~北外环路护岸的护砌型式,根据临沂市 “滨河大道二期景观工程设计”, 方案结构上根据工程设计原则做适当调整,确定护岸岸线及护岸型式。

4.1 护岸设计顶高程的确定

滩地护岸顶高程根据沂河分段的正常挡水位确定。刘家道口~小埠东橡胶坝段正常挡水位为60.0m,护岸设计顶高程为60.5m,小埠东~桃园橡胶坝正常挡水位为65.5m,护岸设计顶高程为66.0m,桃园橡胶坝~北外环段正常挡水位为69.0m,护岸设计顶高程为69.50m,其中左岸0+000~0+300考虑现状滩地情况,护岸设计顶高程为71.00m。

4.2 护岸型式

护岸做法:为了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对局部河岸断面型式进行亲水处理,设置亲水平台和台阶,使得游人更能接近河岸甚至与河流互相交融,成为一体。

景观护岸主要采用下列型式:

浆砌石与植物结合式护岸:在河面较宽阔处河段,水流流速较小,采用浆砌石与植物结合式护岸。下半段1:2浆砌块石斜坡,上半段1:4斜坡绿化带。基础为800×2000mm浆砌块乱石基础,浆砌块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浆砌块石厚300mm,碎石垫层厚100mm,粒径20~4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斜坡绿化带迎水面与浆砌石护坡连接处设500×600的浆砌块乱石基础,且顶部浆砌150×600mm的花岗岩剁斧石。斜坡绿化带自上而下依次为绿化植被(杞柳),回填种植土厚500mm,斜坡绿化带与滩地连接处设500×600mm的浆砌块乱石基础,且顶部浆砌150×600mm的花岗岩剁斧石。

景观奇石护岸:在景观规划的奇石园段,采用景观奇石护岸。下部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上部采用奇石防护,使整个护岸生动活泼起来,达到与景观的完美结合。

生态干砌石式护岸:在支流河口河面较宽阔处河段,采用生态干砌石护岸,1:2干砌块石斜坡。基础为800×1500mm浆砌块乱石基础,干砌块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干砌块石厚300mm(重量不小于50Kg),碎石垫层厚100mm,粒径20~4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斜坡与滩地连接处设500×600mm的浆砌块乱石基础,且顶部浆砌150×600mm的花岗岩剁斧石。干砌石缝间插杞柳,种植范围为正常挡水位以上。

生态宾格网式护岸:在人迹较少,水面宽阔,水深较浅处,采用生态宾格网护岸。1:2格宾网块乱石斜坡,基础为800×2000mm格宾网块乱石基础,格宾网块乱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格宾网块乱石厚45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正常挡水位以上植物花种。

亲水台阶式护岸:在亲水节点上下游,采用亲水台阶式护岸。下半段1:2浆砌块石斜坡,剁斧石台阶。基础为800×2000mm浆砌块乱石基础,浆砌块石斜坡自上而下依次为浆砌块石厚300mm,碎石垫层厚100mm,粒径20~40mm,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斜坡与剁斧石台阶连接处设1500mm浆砌石平台,平台以上设剁斧石台阶,高2.4m,剁斧石台阶段自上而下为500×150mm剁斧石台阶、C20砼垫层厚100mm、碎石垫层厚100mm。

宾格网挡土墙与沙滩结合式护岸:在水面宽阔,规划沙滩浴场段,采用重力式宾格网挡土墙与沙滩结合式护岸。基础为3500×800mm格宾网块乱石基础,格宾网块乱石挡土墙墙后设土工布反滤层(200g/m2)。挡土墙顶部高程58.00m。58.00m以上为沙滩,在沙滩与滩地连接处设500×950mm浆砌石基础顶部浆砌剁斧石。

5、结语

工程建设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构建人、水、工程的和谐美已成为近年来护岸工程建设的一种新理念。目前,临沂城景观护岸工程如一条长龙,在沂河两岸熠熠生辉。工程设计人员改变过去“重功能、轻外观”,“重工程,轻环境”的观念,力求人与自然,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注重工程的美观与景观营造,在发挥工程原由作用的同时,还保护和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临沂城景观护岸工程的实施,使沂河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沂河护岸工程不再仅仅是为保行洪、保安全,而且正在为保障临沂城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超,王沛芳 .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主兵 . 银川市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C]//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5.

单庆,王昕.城市堤岸景观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2003,01:0053-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