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三大支柱;障碍;风险管理
一、引言
为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消除国际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对资本风险和充足率的管理来加强国际银行的稳固性[1],由于此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不断的修改最终于2004年6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Ⅲ》,其形成和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金融体系受到外国巨大的冲击,潜在的金融风险正在加大,长期累积的风险易导致金融危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从《巴塞尔协议Ⅲ》入手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二、《巴塞尔协议Ⅲ》三大支柱
《巴塞尔协议》主要从划分资本、划分风险权重、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以及过渡期安排四方面展开,但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仅涉及到信用风险,忽略了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非信用风险的详细概述;二是风险权重划分不精确,不能反映银行资产面临的真实风险;三是内容核心在于对资本的管理,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为了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片面追求资本充足的状况而忽略银行其他经营目标等。
在整体内容上,《巴塞尔协议Ⅲ》保留了88年协议有关资本的定义,增加了银行市场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非信用风险,同时提出了更具风险敏感性的计算方法等。《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包括三大支柱:最低资本标准、监管审核和市场约束。
1.最低资本标准
(1)信用风险的计算。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业务相对简单和尚未建立内部风险模型的银行使用经过改革的标准化方法,二是对业务复杂和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在符合严格的监管规定条件下使用内部评级法[2]。
(2)操作风险。新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缺乏足够的或失效的内控程序、人为错误和系统故障或是外部事件导致的损失风险[3],除此之外也对市场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做了资本要求。
2.监管审核
监管审核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监管,其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持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监管当局要具备能够评估风险并控制风险能力。
3.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依靠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认为市场具有有效配置资源和控制风险的力量。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要求银行尽可能多的披露信息,披露的信息包括风险种类、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及资本结构相关状况等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求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体系进行监管。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对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不仅提出了具风险敏感性的计算方法,同时也提出了监管审核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足,例如风险识别能力较差,方法和技术落后以及专业性人才较为缺少,因此应将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任务提上议程。
2.对加强市场约束的影响
协议通过规定银行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使经济主体对银行业的经营有清晰的了解,起到对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同时也能避免银行信息不对称对客户造成的损失。我国市场约束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市场约束机制对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对资本质量的要求
协议严格界定资本、特别是核心资本的核算范围,提出了更高的核心资本中普通股占比要求,这对于资本充足率达标但核心资本率不足的我国而言具有指导意义。
四、妨碍《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顺利实施的障碍分析
我国银行业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各种差异,且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对银行的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
1.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着较大信用风险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居高不下,在经济波动与清理融资平台贷款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可避免。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大量违约状况,社会诚信状况并未好转,我国商业银行仍面临着信用风险问题。
2.商业银行资金期限不匹配导致的流行性风险较大
20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加2.38万亿,但经济并未明显提高,5月PMI为50.1%比上月减少0.7%。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受影子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投资额并未伴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增长,且银行业贷款大多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与此同时受实际负利率的影响,我国居民更偏好于期限较短的活期存款,这使得银行业面临资金期限不匹配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3.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日益突出
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放开金融贷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表现,与此同时也会使得银行业博弈加剧,加之我国银行业业务的大量性与复杂性、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日益突出。
4.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有:信息披露途径少,披露内容较浅。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银行年报对外披露信息,且只有上市银行对外公布年报,未上市银行年报只有公司内部网有;各银行年报披露没有规范的形式和内容要求,披露信息不全面,未涉及利率风险及市场风险等方面信息,风险披露不足。
5.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水平落后,风险量化大部分仅注重账面指标分析,忽略了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很少使用现代风险量化技术分析,对VAR、持续期等运用度不高。除此之外,我国并未存在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机构,致使商业银行在不能掌握企业的真实状况下发放贷款,从而增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6.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薄弱,内部风险控制不足
(1)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薄弱。部分银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权责模糊,审批不严,使得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追求利润而放松对贷款对象、有无担保等贷款限制的审核,发展关系贷款或账外贷款等,这种情形的贷款本身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时间长久则会形成呆账坏账,若处理不当会转变成不良贷款。
(2)商业银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这种状况极大地扩大了贷款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建立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但银行内部控制力不足、资产风险统计工作并未制度化,这严重降低了贷款的安全性。
五、《巴塞尔协议Ⅲ》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不良资产额
1.加强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严格执行“三查制度”
搞好贷前调查评估,主要通过风险五级分类分析、财务分析或企业信用分析等,做好贷前审批工作;提高贷款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奖惩机制和责任归属制,提高贷时审查力度;加强银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贷后风险监管体系,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及时发现有问题贷款并采取相应措施。
2.加强对贷款结构的管理
《巴塞尔协议》给予流动性资产较低的风险权重,所以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贷款结构的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增大流动资产比率,改善单一贷款模式,分散贷款额投放方向,同时要努力跟随金融创新脚步,为顾客提供更多种类金融服务,吸引优质投资,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
银行可通过概率分析法和数量统计法等方法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例如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设立预警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能帮助商业银行有效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少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分析预警可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或者市场行业风险等方面进行。
4.加强贷款人信用审核,降低贷款人信用风险
对贷款人信用分析可通过6C原则和信用评级法进行。
(1)6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和连续性continuity。
(2)信用评级法:对贷款人信用状况全面了解是贷款投向正确与否的第一关。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内部评级部门、内部评级程序和规章制度,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在这里贷款人主要指企业,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借用国外评估经验采用5C评级法,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种类型: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
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能够提高银行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的应变能力。通过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比例提取不同额度的呆账准备金,可以在出现贷款损失时及时应对贷款风险,保证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营。
(二)完善信息披露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监管力度,逐步开展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扩大披露信息范围,并做到有针对性的披露,同时要提高公众对商业银行所披露信息的评价能力,逐步做到与《巴塞尔协议Ⅲ》的统一。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1.健全内控机制,要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内审机构审核程序独立性、权威性,建立监督奖罚机制,实现各级、各部门相互监督;2.健全银行内控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护执行力度,同时建立贷款责任制,将贷款责任明确到个人,实行月度或季度考核,按贷款收回状况等级实行奖罚。严格的贷款责任制能有效防范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发生,降低银行贷款风险;3.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有:建立责任归属制和奖惩制度;提拔高文化水平的新生力量;定期进行已有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业务培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等。
(四)应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我国风险量化水平落后,风险管理技术欠缺,且专业型人才较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运用现代风险量化的方法,改变仅仅运用账面财务分析的落后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银行内部高经济水平的员工数量,通过与高校建立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银行内部现有员工文化素质,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7).
[2]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
[3]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4]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5]刘东.浅析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2).
[6]刘丽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迪[J].东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2011(7).
[7]王丽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赵桂娟(1989―),女,山东临沂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商业银行是储蓄转向投资的信用纽带之一,其资本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缓冲银行的稳健经营。但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增长以及各国政府相对不严的监管制度,使商业银行受到了市场供求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外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利率为导向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法。本着这一问题,以利率的市场导向为中心,深刻分析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一、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管理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监管的不严,以及新的资本监管政策的出现,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1.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增加使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难度增大
就目前经济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因为我过目前利率管理的权限在于政府,政府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通过人民银行实行利率的升降,从而可能会出现某些负面影响。比如在低贷款利率高付息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兑换高峰期,则会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降低,使商业银行被动的接受来自降低利率带来的风险。
2.加大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
相关监管机构的变革在对资本质量和规模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改善银行融资的模式和征收逆周期超额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贷款利率都按照相同比例提高,银行的收益和成本都不会增加,但是现在的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就使得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异变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加大。并且,各银行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争夺客户资源,银行间必会围绕资金价格进行竞争,这有可能会导致管理出现混乱,从而出现倒闭的现象。
3.受到社会信用和道德风险的挑战
就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来看,多数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这种情况下,为拉拢具有巨大优势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也必会下调一定的优惠利率作为条件,如此一来,利率的市场作用并不能在这种竞争中作出正常的决策,因为利率的市场化也带有政府性质的。另外,商业银行至今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自负盈亏的主体,所以在判别不出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时,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商业银行在无形中会促使投资人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这样反复循环,会使商业银行和投资企业共同面临信用和道德危机。
二、以利率为市场导向,大力推进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体系
1.构建经济资本管理文化,加强资产负载管理
可以借鉴渣打银行的经验,积极推进资本管理理念化的建设。提高各个层面对新理念的认同和资本价值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意识。积极运用成熟技术准确判断利率风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通过预算管理和风险预测渗透资本约束原则,树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对新的金融产品进行开发,树立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不单是规避风险,而是要依靠先进的风险技术,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风险率较低的产品,从而提高银行股本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建立盈利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相统一的资本资源配置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科学合理确定成本经营,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和贷款风险状况,全面把握企业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以便确定相关服务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以发展为导向,以资本回报为标准进行经济资本的配置,并建立完善的预测流程,不断优化客户结构,降低成本消耗,提高经营效率。同时,要坚持效益的原则杜绝浪费资本的现象,从体制上引导资源向节约资本的方向流动。
3.提升品牌形象,加快金融创新
银行之间的竞争还是在于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一般的客户消费仍然选择的是具有高信赖度的商家,即使是价格高点,但是只要服务好就能够对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商业银行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服务水平,让这类无形资产保值升值。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风险,加快产品开发,促进金融创新,在竞争中推陈出新,如此也能以创新带来利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利率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涉及到盈利和信用风险,为改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要对资本进行合理化的分配,调整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同时不断发展中间业务和附加产品,借鉴国外银行资本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均衡风险与收益。在这些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制尤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市场,2011.
[2]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华北金融,2010.
[关键词]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储蓄机构,成为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由于体制不健全、人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暴露出种种风险,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纵观银行的发展史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银行不仅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构建主体,也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科学识别和有效防范风险做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
一、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及几种主要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标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①
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银行声誉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旦失去,银行的业务及其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都将不复存在。②
(二)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确切地讲,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了解自身及市场情况,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设计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不断监测风险管理过程而使银行达到战略目标的决策与行动。③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监控和信息反馈,包括对营销前台的风险监控,控制经营风险的承担范围;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信息支持,经营过程风险的信息分析、整理和反馈。
(三)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面临信用、操作、声誉等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审贷分离、审计稽核、岗位轮换等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意识层面,仍有诸多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偏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很多银行领导及员工过分追求经营规模、看重短期目标,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有的甚至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取利润的绊脚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无法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违规经营,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第二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风险涉及业务经营的全部领域,例如,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存款、票据业务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另外,由于个别员工道德缺失,基层营业网点和柜员也已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发源地。因此,风险管理必须是全面的、立体的,对整个机构、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应当通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形成全面风险管理。④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在风险识别、监测方面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是缺少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⑤健康有序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对每位员工产生深刻影响,引导员工主动发现和暴露风险隐患,使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实践中,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于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政治舆论宣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全局性工作。目前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在方法上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深入和细化。
在长期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新的思潮和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新型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银行员工缺乏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工作,对政策、法规置之不理;在待遇、报酬方面盲目攀比,以自我为中心,心态失衡;法律意识淡薄,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触犯法律,将发放贷款的“权力”视为对别人的恩赐,借机谋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需要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提高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好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协调思想、统一行动、增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有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新形势,银行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网点布局、完善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投身公益活动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当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凝聚共识、激发活力,促进银行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防范风险是每位员工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员工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特定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支持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影响业务经营工作开展的负担。银行应当在经营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与单位发展和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风险防范。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导入符合经营管理要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银行在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各种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员工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使这种意识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广大员工防范金融风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上下得到有效落实。
(二)关注员工举止,重视员工个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员工群体庞大,内部人员容易引发风险。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用人关口加强把控,严格审查员工背景。在录用新员工时,除注重学历、能力之外,还要对员工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解,以防范道德风险。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管理,开展员工行为排查,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对重要岗位定期不定期开展岗位轮换,以防范操作风险。
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常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需求,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采取适当形式,说服、教育员工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增强员工风险管理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和了解风险管理的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去。
(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教育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银行各级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发展目标。银行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文化层次去认识,构建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方法,自觉投身到防范风险工作中,使风险管理植根于员工脑海,落实于员工行为,引导其主动发现和披露风险隐患或问题。
在实践中,有些员工不配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推行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此,银行应当完善职工教育考核制度,通过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工具,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队伍。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注释:
①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L倡议建立的一个由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为成员的委员会,被广泛视为银行监管领域的首要国际组织,其制订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建立了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②宋清华.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9.
③殷洪良.银行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3.
④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3):80.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类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7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特点
1.1.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具有特殊性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点决定的,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资产亏损的可能性要高,如果经营不善很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满足客户的全部款项,或者不能及时付款从而对客户的后续资金保障时,都有可能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而不得不面对可能破产的局面。
1.1.2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影响大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即经营货币决定了它的信用职能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支付的中介职能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提供结算来完成。如果商业银行一旦出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它的影响面是极大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地区乃至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所以,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在其经营不善的情况下给客户所带来了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
1.2类型
1.2.1信用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办理各种存储业务,比如客户存款、贷款等,如果贷款的客户未能够按照约定进行还款,这种行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信用风险,这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多的风险,它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需要商业银行加大防范意识。
1.2.2操作的风险
这是由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或者操作程序的过程中由于失误而造成的程序失灵或者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可能是银行内部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清、对员工的监督缺乏力度,或者是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而使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商业银行资金的风险。
1.2.3声誉的风险
这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对客户的利益造成了影响,从而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形象和声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风险,还有可能是因为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流程过程中有缺陷而造成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的后果是严重动摇了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和忠诚,而对一些潜在客户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效益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当前各个商业银行都在致力于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与形象。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2.1我国商业银行未能够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一是由于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不清晰,没有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来看待银行的长远发展。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将风险管理辩证地分析,只重视对业绩的提高和发展,而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未能够将盈利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误以为控制风险与业务量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错过了一些良好的风险控制时机,使得银行的利润有所减少,而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
2.2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体系和配套的管理部门,比如,有些商业银行仅仅在某一层级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的部门,而没有明确的流程和科学的规划,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
2.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方法技术落后的弱点,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风险管理是所有金融行业都不得不面对和要及时预防的重要工作。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是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及时的预防与操控。
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3.1要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
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实践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各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地转变自身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将风险管理的意识、理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上去,并与每位员工自身所从事的业务紧密集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在业务、操作、人员、流程等方面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3.2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区隔以及独立性
商业银行要建立独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为风险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委托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对其经营活动提出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3.3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技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管理相关的技术能力,并且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摘 要: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的内部以及外部风险更是逐步增加,本文梳理了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并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基本理论,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控制方法,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要面对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竞争,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要应对国际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等等风险无疑会对银行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的内部控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做了充分的研究。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ABA)(2001)指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本质性管理活动,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使商业银行高效实施和完成控制功能的前提是完善的内部控制测度体系。内部控制测度体系可以由因子分析来提供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1]British Banker Association(BBA)(2001)指出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由三大目标和五个组成部分构成,三大目标分别是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五个组成部分包括控制活动与职责分工、监督与控制文化、信息与交流、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监督评审活动与纠正措施,上述法规制度为银行内控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本框架。[2]
国内的学者们同时也做了大量研究。石良平,赵然,靳洁(2003)利用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KMV模型、信用度量制、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公司的Wilson Model以及《新巴塞尔协议》中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3]徐扬,戴序(2010)提出中国商业银行急需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三个深层次的矛盾:风险管理的技术以“数字报表”为特征,科学性不足;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以分散管理为特征,协调性不足;风险管理的理念以注重短期效益为特征,长效性不足。[4]何丽亚(2010)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几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商业银行应树立“合规既创造价值”的理念,风险管理应强化合规经营因为合规是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必须建立良好的合规经营文化,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自我约束能力。[5]孙银忠(2010)从三个方面: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执行的有效性、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对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6]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执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关键是健全一套具有科学性、安全性、合理性、高效性等特点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2006年,我国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重新进行了定义。准则采用了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下列五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2)风险评估过程,包括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3)信息系统与沟通,如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4)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5)监督,是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它实际经营货币和高负债经营,因此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控制等方法来完成风险管理的工作,并采用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等手段应对银行面临的风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它体现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贯彻稳健经营原则,实行授信制度等分散、转嫁风险的自我保护措施,并要求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改进自身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经验,同时也意识到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些富有成效的新理论如: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理论正在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
1.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四个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促使内部控制向控制风险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立遵循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包括控制活动、事件识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信息和交流和监控、风险评估、风险对策。(1)控制活动是为了保证正确执行风险反应方案的相关政策和程序;(2)事项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是指识别出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并评估这些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反应方案措施;(3)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不仅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和风险识别、评估、反应有着影响,还对企业的控制、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有着重大影响。内部环境最重要的是董事会、管理层以及他们对风险的态度;(4)目标设定最重要的是战略目标设定,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目标设定的有效性是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重要前提;(5)信息和交流和监控,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以及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监控,都是全面风险管理发挥作用的有效保障。
2.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价和分析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基础、立足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制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计划,它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把风险评价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的新思路。风险导向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加重视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审计的重心更加倾向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更注重被审计单位的微观层面,而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到了宏观层面,具体特点如下:(1)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向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导向审计扩大了审计证据,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层面,分析其与重大错报风险相联系的内外部环境;(3)风险导向审计由注重实质性测试转向运用分析性程序。
(三)内部控制范畴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及方法
1.风险管理环境分析。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商业银行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的风险管理环境分析通常采用PEST方法,即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和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来分析商业银行在宏观环境中面临的风险。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识别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价值取向、管理风格、风险管理文化等。
2.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管理目标设定是审查企业的风险偏好和管理者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将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识别出来;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风险容忍度内把握商机争取获得最大收益。因此,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计量和监控与他们的目标和风险容忍度相关联的企业各项业绩的执行情况,将风险降到最小且为企业为标的实现提供最大保证。
3.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充分的风险识别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尽可能全面、完整的识别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银行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检验,检验的具体目标为:恰当性、合理性、可靠性。恰当性是指对风险是否进行恰当准确的评估,是否真实地反应了银行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情况;合理性是指是否合理的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估计;可靠性是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评估的数据是否准确全面可靠。
4.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承受部门结合本银行对评估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银行可控制范围内,实现风险控制后银行收益率最大化。常用的风险应对措施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理等。风险控制活动主要种类包括:高层检查,各级管理者检查业绩结果并将这些结果同预算、统计数做比较,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实物控制,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设备、可流通证券、现金和其他资产等,应对实物资产接触予以授权、定期盘点等;绩效指标,这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控制活动,管理层为全面满足财务和营运报告的要求,将营运和财务的数据相互联系,采取适当的分析、调查或纠正措施;职务分离是基本的内部控制程序,划分或分离不同的人员之间的职务,减少采取不必要得错误发生。
7.风险及管理信息披露。《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做了一系列规定:(1)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银行管理人员是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人。内部审计人员与管理层的良好沟通是为了保证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可行性,给管理层进行解释和澄清的机会,有利于消除误解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2)与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之间的沟通与报告。董事会是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监督机构,在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确保风险信息及时正确地传递,商业银行应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与董事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的良性互动,并就风险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沟通。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范畴下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完整详细的风险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应在操作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应对策略和管理体系。在整体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下,针对各种风险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贷款审查委员会的严格控制;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弹性授权”的信贷制度;推广审贷官制度、项目预审制和贷款风险度管理;对不良资产建立监测、管理、转化、催收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全面弹性授权和转授权体制等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二)全面运行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流动的畅通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内控、风险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商业银行整个经营过程都至关重要。信息沟通不仅指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流动,也包括商业银行对外部、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流动。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可靠渠道的信息,及时为银行管理风险、控制、评估及做出相关目标决策提供保障。有效的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上、平行和向下的流动中,企业内部员工了解各自的职责以及和其他员工之间的联系。在与外部方面,如客户、供应商、监管者和股东,也要有充分有效的信息沟通。
(三)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
现阶段,银行业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未来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将自身的经营业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逐渐告别传统的经营模式,让银行的各项业务更加的便捷省时。商业银行通过整合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作用,树立本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个性化服务。
(四)借助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以平衡银行风险与收益为方向、获取长期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形成银行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这不能仅仅依靠员工培训、文件解读等方法,而是应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引导银行全体员工逐渐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首先,识别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科学量化风险,设定银行风险容忍度,根据股东各自的风险偏好,以其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银行发展战略方针;其次,根据风险容忍度目标,明确相应的资本收益率目标并且形成可执行的统一标准;再次,根据银行实际资本收益率的大小确定执行业务的风险额度,优化本行资本和业务结构,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打造战略支点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项目编号:YCLT2014009。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ABA).Letter to 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A].2001(08).
[2] British Banker Association(BBA).Response to the Basel Committee’s Second Consultation on a New Basel Accord[A].2001(05).
[3] 石良平,赵然,靳洁.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2003(4).
[4] 徐扬,戴序.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与策略选择[J],科技资讯,2007(2).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风险预警
前言
在我国近年来的金融业界发展中,事关银行的大案要案屡有发生,这些案件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业中风险管理的混乱与风险预警机制的不成熟。而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有必要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从根本上杜绝商业银行在日常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在全球知名的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其制定的巴塞尔协议将银行日常经营中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八类,这八类风险分别是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在这八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是其主要面对的经营风险种类,而在这三种商业银行勉励的呢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其中带来危机最大的一种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银行坏账、不良贷款上升、资产质量下降等等银行遇到的不良经营状况都会影响对导致其自身信用风险的不断加深。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中,随着我国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业应格外关注市场价格、利率与汇率的实时变动,并通过随时改变自身经营策略的方式随之采取最好的办法进行相关的应对,以此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而在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中,由于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程序的不完善、由于人员操作问题带来的相关损失所造成的商业银行风险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上三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都在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范围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相关办法进行具体的计算[1]。随着近年来国际金融业界出现的巨变,国际银行监管委员会根据目前国际金融形势,提出了新巴塞尔协议。在国际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其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在国际金融系统中,由美国人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相关理论已经初步完场,且取得了不小的实践成果,这就给全球的商业银行业界的相关安全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相关研究
(一)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相关商业银行需要将自身经营中勉励的风险、收益、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策略多种风险要素进行紧密结合,并将这些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减少商业银行因操作失误带来的金融损失,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并发动商业银行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构建相关预警机制,从而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几率降到最低[2]。
(二)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土壤与文化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企业文化中植入风险管理理念的方法,为商业银行中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生长的土壤。在商业银行相关人员对风险管理理念进行贯彻时,应将相关风险理念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相对思维与处事的方式,以此保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更好落实[3]。
(三)建立并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必须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商业银行在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相关问题的出现。在具体的实施中,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成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四)建立并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中,相关的制度与法律体系至关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只有具有规范的相关制度、严格的风险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而需求,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4]。
三、结论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经济环境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也就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8-113.
[2]刘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刘霄仑.基于COSO与Basel体系并行实施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动力。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层和董事会在公司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是商业银行实现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做法,在制度上建立起现代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控体系,这包括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的内审制度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等。
(二)加强对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否采用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已经成为反映风险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实践来看,国外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尤其是建立现代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计量工具。
(三)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银行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量的计算、对比监督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许多以前很难开展的风险监控手段变成现实。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尽快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建立起独立的、高质量的数据库,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并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为国内银行风险的度量和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要不断加大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确保信息系统开发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统最终能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黄丽珠.《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合规风险管理》,金融时报,2007年1月8日.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动力。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层和董事会在公司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是商业银行实现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做法,在制度上建立起现代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控体系,这包括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的内审制度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等。
(二)加强对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否采用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已经成为反映风险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实践来看,国外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尤其是建立现代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计量工具。新晨
(三)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银行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量的计算、对比监督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许多以前很难开展的风险监控手段变成现实。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尽快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建立起独立的、高质量的数据库,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并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为国内银行风险的度量和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要不断加大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确保信息系统开发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统最终能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理论、金融中介理论、梳理线索
一、对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发展线索的考察
如何对商业银行管理理论进行梳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笔者参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线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曾经有的学者对于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否定的评价:“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仍然没有一般企业管理理论那样完善和精致,在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中很难找到悠久的理论传统和分析范式,既没有泰罗式的‘科学管理’,也没有行为主义、系统主义、决策理论、数理模拟等各式各样的学派,翻开当今有关银行经营管理的著作,除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一些历史源流外,大部分论著基本上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建立分析体系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很显然,作者忽略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同时把商业银行(本身也是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与一般企业管理理论作如此的比较也是欠妥的。
有学者将商业银行经营理论梳理为从成本控制理念到营销理念再到战略经营理念指引下的理论演进。[2]这一线索实际上是以粗线条的方式反映了一般企业管理实践发展在理论上的表现。这一演进的过程概括起来讲就是,随着企业内部各个要素和外部市场态势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从立足短期盈利的管理职能研究到着眼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从单一对企业自身进行研究到对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进行研究、从对原有企业结构和组织的补充完善研究到抛弃原有模式进行企业再造的研究。[3]这是一般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银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但它首先是一个企业,因而银行的管理理论在大的框架下自然也是沿着这样的道路来发展的。但笔者认为,按照这样的线索来梳理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固然可行,但更多意义上只能看作是将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一种个案,来印证一般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无法体现出银行管理理论的特点。
还有学者以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和均衡为主线,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从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再到资产负债管理这样一个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反映了商业银行始终从“三性”中的盈利性着眼,同时不断追求“三性”的统一以及风险和盈利的均衡。[4]作者视“三性”的统一和均衡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按照这一核心内容来梳理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但笔者认为这个“核心”仍然不够“核心”。“盈利性”是商业银行首先作为一个市场中的企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因而无法反映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特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内涵上具有内在的统一,那就是对风险的控制。
二、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梳理线索的选择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梳理线索的选择应着眼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更具体地说是其业务的特殊性),这样的梳理才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正是探讨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独特性,因而其结论为我们选择梳理线索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尽管新古典主义的金融中介论曾经得出结论认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中介是多余的,然而这一结论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是完美的,这同我们的实际生活显然相差太远。交易成本理论提出,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源自交易成本的无处不在,交易成本还促成了金融中介在经营活动中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D-D模型认为银行负担着将非流动性资产(贷款)转换为流动性负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转换功能,该模型也证明了银行提供的活期存款作为一种“最优风险分担合同”能为在不同时间需求流动性的人提供比市场融资更为有效的风险分担形式。基于金融市场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L-P模型从事前的非对称信息角度论证了:为了克服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企业家需要向投资者发出自己的质量信号,而为了降低生产这种信号的成本,企业家应结成联盟形成金融中介。Diamond受托监控模型则从事后的非对称信息证明了:为了解决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投资者必须对企业家实施监控,而为了降低这种监控成本,投资者应当将监控委托给一个统一的机构――金融中介。Allen和Santomero则认为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投资人通过金融中介投资而不是直接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可以有效的降低自己的“参与成本”。[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迅速降低,因而交易成本理论已经有所衰落,而其他几个理论仍然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综合地看待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风险管理功能是自始至终的主线,毕竟信息和风险是一对互为表里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风险的管理,那么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梳理就可以围绕着风险管理而展开。
三、对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再梳理
(一)简单的风险管理
20世纪80年代之前,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资产管理方面“真实票据理论”、可转换性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逐步为银行的资产业务打开了空间,银行的资产从单一的短期工商业贷款扩张到了可转换资产,再扩张到了有收入保障的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上的具体管理方法也经历了从资金汇集法(将各种渠道聚集起来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然后在各种资产之间按照流动性要求进行分配)到资产分配法(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来决定资产的分配方向和比例)再到线性规划法(在给定的约束条件和收益预测基础上确定最优的资产组合,使得目标函数最大化)。
负债管理方面银行则经历了从原有的银行券理论和存款理论到现代的以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为代表的主动负债理论,这样银行的负债业务从被动的吸收存款扩展到了从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市场以及财政机构方面借入资金,再扩展到了立足于客户需要主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阶段。
不断出现的银行危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促使银行不断发掘自身风险管理的潜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丰富则为这种风险能力的扩张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竞争促使银行不断改进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方法。这个阶段银行管理理论的突出成就是:风险识别能力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银行识别出了一系列银行有能力管理但之前却未敢涉及的风险,比如长期贷款风险、有价证券投资等。与此同时,银行的风险度量还处于经验性的、定性管理阶段;风险管理的内容仍然限于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这样的传统风险类型;风险管理的方法上还停留在较为局部的、孤立的方式上;资产配置法具有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萌芽但还是一种比较机械的处理思路。
(二)综合的风险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速度迅速提升,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迅速张显,简单的风险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这时综合风险管理理论逐渐形成。综合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打破银行管理中原有的割裂模式,对于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实行综合的考量。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综合风险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这一理论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以利率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整套的防御体系,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显示了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关的文献对缺口管理(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比例管理(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性要求及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资金来源项目之间、资金运用项目之间以及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确定一定的比例)、久期管理(综合考虑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以及计算机动态模拟管理等技术有详细地考察,这里不再赘述。
早期的资本充足率管理也是综合风险管理的重要成果。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以合格资本对风险资产的补偿能力,其中的风险资产已经涵盖了银行采用的各种表外工具。这一指标的基本形式比较简单但其对于各项风险资产的权重确定、对于核心资本以及附属资本的划分方法充分体现了银行风险综合管理的思路。应该看到,这个时期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只是涵盖了信用风险(包括国家信用风险),方法上也只是运用了相当于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所使用的标准法。
金融市场的变幻无常成为这个阶段银行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动力,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管理思路的改进,即以综合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度量能力的提升和风险控制手段的改进,即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对风险定性分析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管理内容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对于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上。
(三)全面的风险管理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银行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播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以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损失的事件为代表,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而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的联合作用。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于是市场风险的量化管理带动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还包括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和管理创新,最终形成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银行内部在全球业务范围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统一衡量和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能够全面动态地识别和测量风险,使银行各层次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决策,从而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全面的风险管理无论是手段、内容,还是机制、组织,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已远非二三十年前可比。[6]
以新巴塞尔协议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总结,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风险识别有了巨大的加强,主要体现为识别了一系列银行潜在面临但之前尚未充分认识的风险,这样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就扩充为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包括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前者又进一步包括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商品风险和外汇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主要涉及人的能力、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八个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有标准法、内部评级基础法、内部评级高级法;对于市场风险有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对于操作风险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内部衡量法)则为这些风险提供了越来越精细的衡量和控制手段。[7]这样经过完善的资本充足率管理高度凝炼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结语
纵观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市场变化的外部压力和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共同促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不断更新,也就促成了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不断对原有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经历了从消极的规避风险到积极的应对风险,风险管理能力经历了从单一的风险管理到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方法经历了从静态的粗略的定性管理到动态的日益精确的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的结合。纵观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从最初的以孤立的业务视角管理单一的风险,到之后的用综合的视角管理单一的风险,再到后来的以系统的视角管理全面的风险。有迹象表明,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也为其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提供了理论解释。[8]至此,笔者就以风险管理为梳理线索得出了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而这一轨迹也是符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
参考文献:
[1] 杨克勤.突破口在哪里?--兼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若干“两难”问题[J].现代金融导刊,1996,(5).
[2] 孔祥毅. 金融理论教程[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任佩瑜. 论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规律和趋势[J].经济体制改革,1997,(5).
[4] 李庚寅.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演变的辩证思考[J].暨南学报,2000,(1).
[5] 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 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支课题组.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上海金融,2003,(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当前的商业银行发展中,业务全面化经营下存在很多的风险问题,如市场、信用、金融、经营、操作及流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风险问题。如果对这些风险问题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及其容易导致出现严重的后果导致资产产业链的断裂发生巨额亏损等。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分析是比较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工作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固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
(一)风险范围大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既然是企业只是经营的商品形式不一样,所以也存在风险内涵,也会有资产损失和经营亏损的情况存在,但商业银行也比企业宽泛很大,如果商业银行因为管理经营不善会比一般企业风险大,有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风险存在。比如:如果正常的工商企业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者资金链断裂,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那么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贷款或经营亏损的现象,铃声客户存在商业银行的资金其安全性也受到威胁。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性不能得到保障,银行不能根据客户要求支付全部应付款项的时候,这时候银行就会出现不能支付的情况;无法保障银行的后续资金问题,资金的流动性滞缓,这会引起商业银行的破产。如果商业银行所贷出去的款项不能及时的收回导致安全性缺失或流动性无法确保,这样风险就会发生,经营效益也无法得到确保,银行的安全性也受到挑战。
(二)具有双重性风险
银行风险的双重性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来源渠道增多,从宏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商业银行具有间接生产性质,其风险来源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风险来源,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和资金周转不开;二是外部的客户风险,客户间接资金的大量需求,间接的资金需求占有大量的银行贷款比例,一旦贷款用户出现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拖欠的行为,这部分贷款就会损失或者亏欠,给银行带来风险。
(三)风险影响面大
商业银行首先是货币经营的特殊性质企业,起到了信用中介的智能,客户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大量的资金来源都要依靠银行。其中的支付中介职能决定了其客户的结算关系要依靠银行完成。商业银行中的经营和业务活动和社会商业组织形式以及日常老百姓千家万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发生的问题,其涉及面和影响面都非常大。轻者会造成部分的商业门面关闭或者银行破产,严重会引起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主要面临的风险
(一)管理理念不科学
在管理上还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是隶属于高风险的性质的银行。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前提下,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开展融资,导致资本空间的运作方式狭窄,目前我国银行资金的集中度偏高,产值都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导致银行目前的风险问题在有一个导火线引导下就会一触即发。但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充分的银行风险意识,主要表现出的状况有:第一,注重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对利润和资产有客观的认识。在商业化改革加强的进程中,各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加大,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运用沿用以往的管理理念把“存款立行”作为银行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存款不注重商业运作;“质量立行”更多的是利用空号空喊,更多的拓展业务形式以及相关的规模。二是。没有明确现代银行的长短期经营目标,在资产质量上有明显的表现。三是没有充分的认识资本覆盖风险。一方面,把风险管理放到了业务发展对立面的角度考虑问题,把风险管理看成是对业务人员的为难,其实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两者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不能把风险和利润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让风险管理独立存在,没有把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市场拓展三者结合应用,但是很多工作人员曲解其本质含义,认为要想控制风险就要少发展业务,业务范围越大风险越大,让业务发展进入停滞状态,让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减低。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问题上的制度并不完善和健全,虽然具备一定的管理条例,但是条例存在许多漏洞导致在风险发生时无法及时预防和解决。商业银行分险管理是一个完善系统的流程管理过程,制度需要完善在风险发生之前、当时和事后有妥善的后续制度条例。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对于成熟的风险管理缺乏经验,虽然设立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但是仅仅看中表面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责和决策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应当重点发挥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义务,确定其核心管理地位,围绕委员会健全执行风险管理机制。在日常风险管理问题中,各层次的管理职责不明确也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在风险管理机制里,需要多个部门的相关监督在高层领导的指导下确保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康运行,很多部门没有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监督防范的必须性,容易对风险管理产生懈怠和不重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大多数依托于业务部门进行相互监督和管理,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成熟的风险管理经理来管控工作导致无论是现有的稽核部门还是相关业务督促部门都没有权威理论和确切的管理能力去把控可能出现的分险管理问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无法形成完成的风险管理机制链条,难以发挥对其余业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能。
(三)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相对落后。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手段仍然比较陈旧,采取的多数方法的对财务数据进行单一简单的对账分析和相关比例数据进行比较,预测分析方法也仅仅停留在账本上的分析,这样的方法技术比较片面,如果账本数据记录不准确便会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可靠和不可用。老旧的技术手段也使的风险管理过于片面,无法综合比较数据得出妥善的处理结果和累计管理经验,分析量化的技术和市场研究分析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我国还并未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数据量过于薄弱,资料滞后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现在极速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缺乏必备的基础数据资料库就难以应对出可靠的分析结果,数据资料的缺乏使风险管理的基础过于脆弱难以后续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风险管理数据的不准确和错误性会严重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和量化分析,业务信息的缺乏无法开展科学的风险分析建立科学管理和监控模型,及时预测风险发展的可能性,严重制约影响了商业印象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的管理治理结构是指在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治理过程中对公司的所以事情的处理配置的安排。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向股份所有制改造,效仿国际优秀的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公司的管理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选举出董事会,再统一安排选举出经营人员,内部进行相互牵制和制约,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平衡多方的利益,制定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义务,进行责任机制的追究明确彼此监督和管理银行保证风险管理的监督。银行要想持续发展走向上市持续盈利阶段,必须满足市场透明化的需求,让市场进行监督,各方面进行制约从根本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提升风险管理信息建设和技术水平
良好的物资和设备基础是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的坚强支撑,像发达国家的银行风险管理学习,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料库的信息建设和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改善措施。健全完善强大的信息资料库可自主的进行授权数据的积累,更新数据信息库,可以根据强有力的数据轻松分析出风险存在点,比如客户的违约程度来计算潜在的风险发生可能,加强银行的安全性,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对于重点客户、重点地区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简单可操作。技术方面可以采取统计模型的先进对比手段,如决策模型,在银行需要决策信贷时提供可靠的分析和安全的结果,在借贷人的信用评级、借贷周期、借贷额度评定、预期效益等多方面客观的条件进行模型统计分析,不至于盲从盲断,有数据支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还可以从信用风险模型上的统计,有效计算出违约数目和违约次数以及违约所造成的损失量和比例,为以后客户信贷提供借鉴,减少风险的发生。只有加强基础物资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信息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优秀的文化理念和风险管理人才团队
我国商业银行想达到长治久安,必须从企业内部素质良好的企业文化,内部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培训,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都要拥有强烈的风险预防意识,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留意和思考,有异常现象及时反映和追查,争取将每一次的风险发生可能从根源扼杀。拥有优质资金和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必然必备现金的管理文化理念和对风险管理有充足意识的上下级员工。专业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团队可帮助银行完善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把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国际优秀银行中拥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从技术支持和制度建设到管理人才都具备较高水平的金融意识,可以建立优秀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洞察潜在风险发生的危机,提前预防和把控。信贷和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不仅仅拥有高素质的理论基础,还具备多年的丰富经验,从实际工作到理论研究均能安全把控银行风险管理,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的每个人才都拥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日常工作中可以有条不紊的保证银行的经营安全,提升银行的风险监督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借鉴国际优秀银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现有的发展情况,在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下丰富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
作者:丁超超 单位:乐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宇.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10(01)
[2]尚红敏,黄虹.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0(0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战略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1-0049-0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欧美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并把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有力推动了自身的壮大和健康发展。本文拟对欧美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性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归纳,以期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概念的提出
从《银行家》杂志历年来对国际商业银行的排名情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从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除了与其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有关外,我们认为,更与它们成功的风险管理行为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欧美商业银行均能够适应诸如购并战略、全能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再造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自身的风险胃口和风险管理长期目标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伴随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积极创新,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预警、评估、控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它们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明确的范围、方向以及实现模式,积极谋求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远期目标,并把风险管理作为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之一,以充分支持发展战略及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实现。
鉴于欧美商业银行这种明确、系统的风险管理范围和方向,并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企业战略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概念,以期能够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研究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方法和路径。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依据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而确定的长期的风险管理行动方向和范围。具体讲,它是商业银行确定的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治理结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专业团队等风险战略要素长期发展方向的某种组合,正是这种组合代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行动方向和范围。由于各欧美商业银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内部禀赋存在差异,经营管理理念不尽一致,其风险战略要素往往在内容和组合上不尽相同,也就导致它们的风险战略实际上各有不同。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
(一)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
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进行考察。
动态视角主要是通过纵向研究来归纳历史上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历史上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资产风险管理阶段(最初)、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充足率管理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颁布为标志)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以2004年6月新协议的颁布为标志)。我们认为,风险战略整体上也相应分为资产风险管理战略、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本充足率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五种基本类型。
静态视角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某个阶段的风险战略进行分析,归纳该阶段风险战略所包含的基本类型。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静态视角下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表现为风险战略的层次性,即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业务单位风险战略和经营单位风险战略。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主要分为总体风险战略和专业风险战略。新协议颁布以来,欧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战略主要是指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即强调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按照新协议的要求,专业风险战略主要包括资本充足性战略、信用风险战略、市场风险战略和操作风险战略等。业务单位风险战略是指性质相同或类似,并可以进行类似管理的业务的风险战略。如信用风险方面的业务单位风险战略主要有公司业务风险战略、零售业务风险战略、同业业务风险战略、业务风险战略和股权业务风险战略等。经营单位风险战略是指各类业务具体经营单位为取得各自业务范围内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而确定的工作方向和范围,如零售业务方面,银行卡经营单位的风险战略。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与利益相关方、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说,利益相关方不同,其对风险战略的影响亦不相同。股东最终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以及商业银行的长期增长性,因此,欧美商业银行董事会在进行风险战略定位时,首先会考虑股东的风险胃口和投资回报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债权人如债券投资者希望获得安全而丰厚的回报,风险战略应增强在该方面的吸引力;内部员工、各经营单位的诉求则直接决定风险战略能否被认同并得到有效执行。发展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使命和宗旨而确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范围。从实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接受发展战略的指引,并在保持独立性、垂直管理的基础上,服务于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即风险容忍度,是指股东等投资者愿意承担或忍耐的风险的程度。决定风险胃口的因素除了主观的风险偏好(股东的风险厌恶程度)外,还有商业银行资本规模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其自身的风险胃口,相应地选择不同的风险战略。风险战略目标则是风险战略欲实现的中长期目标,它指引风险战略要素的内容安排和组合,风险战略为风险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存在。
(三)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管理
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战略管理是指风险战略定位、选择、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决策与行动。
1.风险战略定位。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定位首先分析、评估商业银行现有使命、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影响、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合理性。然后根据分析、评估结果,运用SWOT等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战略集团(即主要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清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风险理念、文化、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技术、风险信息系统等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清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以上两个分析结果重新审视并修正使命、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目标等,最后依据修正结果和内外部环境分析结论综合得出恰当的风险战略定位,如决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2.风险战略选择。
(1)风险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的制定存在三种视角,即设计视角、经验视角和创意视角,三种视角分别或综合为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路径。研究发现,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制定,即风险战略要素内容的安排和组
合同样存在以上三种视角。设计视角认为商业银行通过理性的、指导性的分析和规划程序对风险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和确定,该视角适合转型中的商业银行。经验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风险管理文化、行为经验的结果,是对风险管理文化和经验的总结与改良,成熟商业银行的风险战略往往如此产生。创意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生成的秩序和创新,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发展往往为该视角提供创意素材。事实上,我们发现风险战略多是设计规划、经验总结和改进创新的综合结果。
(2)风险战略的选择。风险战略选择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战略定位、制定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风险战略进行评价、修正,最终选出合适的风险战略的活动。欧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战略选择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市场竞争性等。适应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否与商业银行内外部诸要素相匹配,特别要考虑是否与使命、发展战略、风险胃口、风险战略目标相匹配。可操作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实施是否与自身对应的资源和能力相协调。在市场竞争性方面则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不是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公司治理模式与风险战略选择。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股权高度分散,其股东力量弱小,对经营决策仅有有限的发言权,只是通过在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对董事会形成市场制衡影响,董事会实际上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战略的选择进行决策。出资者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德国和日本商业银行为代表,企业交叉或循环对银行持股,法人持股率高,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主要来自股东的“用手投票”。在该模式下,监事会直接代表股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风险战略决策。目前,两种模式出现融合趋势。
3.风险战略实施。欧美商业银行实施风险战略具有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一是确立相应的、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尤其是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三是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对风险战略进行详尽分解和落实。四是建立合适的、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五是采用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受新协议的影响,风险量化模型呈普及之势。六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为风险战略的有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七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主要做法是推行风险经理制。八是关注并适应外部监管。
4.风险战略评估与控制。由于制定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风险战略可能会出现不贴切、不适应、不高效、不尽效、不协调等各类风险,导致风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事与愿违。欧美商业银行往往定期召开决策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对风险战略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及时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
5.风险战略管理的价值。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结果来看,主要是有利于培育先进的风险理念和文化;支持并完善发展战略;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保证风险战略的顺利实施;积极满足监管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等。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的建议
(一)确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就等于制定并实施什么样的风险战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为风险战略实践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和氛围,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风险战略实践习惯。一是充分认识、理解商业银行风险,及其客观性和管理的必要性与持久性,养成风险管理的自觉性;二是能够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三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标准和流程,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四是董事会和总行高级管理层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垂直性和独立性,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的优越性,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的责任;五是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职业环境,促使全体员工在风险管理中恪守职业道德;六是认真汲取风险战略实践教训并改善风险管理方法,全体员工注重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能力。
(二)借鉴经验,重新审视并重视风险战略
一是重新审视风险战略实践,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通过科学定位,选择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的风险战略,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增强其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竞争力。二是重视风险战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培育良好的风险战略实施环境,充分发挥风险战略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建立良好的风险战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在各环节上的职能作用,保证风险战略效用的高效传导。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首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主体职责明确,协调制衡;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活动规范开展。其次,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保证风险战略管理机制畅通、高效。一方面风险管理实现决策、实施、支持和监察监督四个部分纵向的分工和制衡,另一方面还应实现各类风险管理的横向分工和制衡。这方面可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矩阵结构。再次,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从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和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等两个层面来理解。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包括:董事会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风险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监事会负责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总行风险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各类风险。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包括总行、分行和支行的风险管理,以各级职能风险管理部门为主线,上下联动独立实施风险管理。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实施风险战略管理全过程监控,保证整个流程为有机体。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风险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持。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一是实施有效的内部稽核与检查,完成风险战略管理的评估与动态调整,保证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约束激励机制,以持续增强风险管理的驱动力,确保风险战略管理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增加风险管理责任成本,避免风险战略管理中的失职和不当行为。
(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积极跟进新协议要求,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模式,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高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提高风险计量水平;积极关注新类型风险,坚持动态的风险管理创新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前言
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大,人民币业务的放开,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这在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加剧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如何把握和抓住这种机会,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能力的高低又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这已经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快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基层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基层商业银行风险工作问题分析
本质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很多问题既是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业务经营问题。制约风险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关注类贷款占比高,经济资本占比高,风险收益低。基层商业银行“两高一低”的逐年大幅改善不但大幅提升了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排名,同时对基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经营绩效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目前,从基层行层面的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工作问题如下:
(一)精细管理亟待提升。基层行直接创造价值,也极易漏损价值。在风险管理上,风险条线通过对经济资本与计提准备的管理直接影响经营效益的增减。所以,如果对风险收益缺乏清晰而直接的认识,尤其对风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则将直接造成经营收益的减少。如果基层行没有精细化意识,重营销而轻管理,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造成价值漏损。
(二)量化考核导向不足。风险管理工具与指标日趋量化,但对风险条线考核却鲜有量化标准,各家银行风险体制改革后,逐级建立了年度风险管理评价制度。但目前,对风险条线人员的考核同比层次最多,且定性多而定量相对少,已有评价尚未与尽职考核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在基层商业银行层面较易量化的风险收益管理上考核导向也不足。在相对垂直的风险条线管理体制下,量化的使用考核从上级行到基层商业银行形成明显的剪刀差。
(三)难以把握工作重点。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广而散,风险工作涉及行内每项工作和每个岗位。基层商业银行风险授权审批、平行作业、预警管理、系统维护、操作风险关键点检查等具体规定动作,还有很多风险管理牵头与协调等事务性工作。而实际操作中则千头万绪,涉及风险的工作基本都与风险条线有关。基层行风险经理大多还同时兼任了其他很多工作职责,譬如内控审计、法律合规、信贷综合等等。对基层行风险条线而言,工作职责广而散,条线管理与其他工作并存,规定动作与事务性工作共在,难以把握工作重点,极易按部就班工作。
三、基层商业银行工作定位认识
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资产质量一直是风险条线的工作主线。但如何具体落实到基层商业银行的操作层面则取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定位。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讲,主要定位在以提升基层商业银行的风险收益水平为切入点,并以此确定每年工作重点,切实发挥“做好规定动作,守住风险底线,传播风险文化”这三大职责。
(一)以提高风险收益为切入点
在基层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最有凝聚力,以此也最易形成全行工作共识。实际中,经营条线在做加法,从而创造价值。风险条线则是通过风险收益管理以经济资本等形式在做减法,也是创造价值。在基层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聚焦在风险收益上,所以,工作切入点应在于提升风险收益水平。通过风险收益分析与管理,既能使大家看见实实在在的绩效获取,也可以从客户综合风险收益、产品风险收益、贷款定价水平等方面较完整地考量基层商业银行风险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优化客户和项目的选择,提高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定位之一:做好规定动作
主要是提高规定动作的执行力,在风险管理上各个环节都有很多规定动作的要求。认真做好规定动作是岗位设置的基本要求。相对于风险评估识别与计量分析,规定动作没有要求高技术含量,如同筛沙子一样,它是风险防范与管理的初始关口。但实际中,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监督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在贷后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很多方面,规定动作不到位,留下风险隐患,甚至漏损价值。所以,基层商业银行风险条线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规定动作的执行力。
(三)定位之二:守住风险底线
在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基层商业银行,最能体会发展是硬道理,对风险的认识则难以统一。所以,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应定位于按照统一风险偏好坚守风险底线。风险底线是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最后关口。但实际中,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底线并未明晰和量化。甚至对底线的认识也尚不清晰。
(四)定位之三:传播风险文化
风险管理应融于基层商业银行整个业务发展的全过程,风险政策与管理应贯穿于全行每个岗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则必须依靠全行员工的努力。实际上,处在市场触角的层面,基层商业银行风险条线人员承担了建行风险文化传播的职责,促进一线基层商业银行形成风险管理的共识。风险条线除了通过日常工作来引导传播外,传播途径还有会议、培训、学习、监督、检查、沟通等等。客观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融合而非对立。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基层商业银行,其经营水平也更高,也更有持续性。
四、工作建议思考
风险收益会直接影响经营效益,从而影响资源分配。风险收益涵盖了平行作业、操作风险检查、评级分类、押品管理、数据维护等风险管理主要职责。通过风险管理可以调节和改善风险收益,进而提高经营绩效的获取。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议建立完善风险条线量化考核体系
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为工作核心,积极推动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促进结构调整,实现风险收益平衡。为此,风险条线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当出现相关风险问题时,基层商业银行风险条线人员均被按章问责处理,而风险管理指标的改善与风险收益的提升与风险条线人员的绩效分配与考核却缺乏直接的联系,风险条线难以分享这种业务发展的成果。不利于风险收益意识的树立以及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相互融合。建议建立完善年度风险收益评价制度,明确有关重点指标升降与改善的奖罚机制,并与相关实际利益考核分配及工作尽职评价挂钩,使风险工具的量化向工作考核的量化发展,促进形成良好的工作评价导向。
(二)建议加强风险条线队伍建设
风险收益管理直接与价值创造相关。而风险工具日趋量化以及精细管理对风险条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甚至很多基础管理的忽略,如客户财务报表的更新以及客户的分类重检不及时,均会影响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而影响到经营利润。而实际上,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经理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工作基本按部就班。故建议加强风险条线队伍管理,明确按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或客户经理数量的一定比例配置风险经理,并加强对专职审批人的考核管理,有效发挥风险条线的作用。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指商业银行以人为本,以保护国家、股东和人民财产为目标,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防范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广大员工认同一致的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和风险防范设施为一体的人文文化。
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包含四种形态一是物质文化,它是风险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网点的基础设施、办公环境、物质技术装备、技防水平等.二是制度文化,它是风险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风险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三是精神文化,它是用以指导银行开展风险防范活动的各种行为规钻、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四是行为文化,它是银行员工在经营管理、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银行在风险防范过程、风险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由此可见,它既包括保护国家财产和职工安全的物质条件、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也包括工作人员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风险防范的激励精神等。因此,.具有导向、激励、凝结、规范等方面的功能。
构建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是商业银行的灵魂。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形式,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重大作用的过程。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增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风险文化的竞争。一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十分重视风险一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口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使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风险文化,成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只有构建先进的风险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的需要。商业银行将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以盈利为中心进行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这一方面要求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要求在各项改革中体现出“银行是在经营风险”的特点和“风险优先”的理念。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盆,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口商业银行只有自觉地建立与金融监管相适应的识别、度量、评价、控制机制,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模式的指导原则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构成企业的共性,内部环境构成企业的个性。商业银行构建风险文化,必须结合国际银行先进风险文化经验和我国监管部门的要求,突出本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增值,使风险由成本变为利润。因此,风险管理体系必然要具备创新的品质口关起门来控制风险,那是最大的风险。
统一性和差别化相统一的原则。一个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偏好,应当是统一的。但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范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靠银行家创立、倡导和培养的,是一个以新的理念及行为战胜旧的理念及行为的过程。要塑造和维护银行风险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带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人人参与风险文化的建设,形成全行共同的风险价值观。
求实与完善的原则。在广泛宣传的同时,要注意紧密结合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避免使风险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出理念、喊口号和突击检查上,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使风险文化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存在风险隐患的行为都会被这只“手”拉回到合规经营的轨道上来。
构建科学而富有效率的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_富有效率的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安全运行持续发展为中心,形成定置管理、国际标准化质量控制、培养风险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风险防范体系。
以定置管理为重点的物态风险模式。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办公场所、营业环境的整理、整顿,把实际工作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形成工作环境和营业环境的整齐规范,表现为员工风险紊质的外化,是物的本质安全的体现,是风险文化建设见效最快的方面,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有效途径。
以国际标准化质且控制体系为基础的风险文化模式。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产生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控制要求,已成为适用于各种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国际标准化质量体系为基础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现实可行的。
一是可根据质量管理原则搞好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根据质量管理的系统方法建立风险管理的全面原则,就是制定的风险制度或标准化程序要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筱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使所有决策或操作均有案可查。其次,风险制度文化建设符合持续改进原则。风险制度文化的建设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要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回顾和检讨,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银行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运用持续改进的理论渐进式和突破式地对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引进。目前国外先进银行采用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RAROC (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 pital)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它是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这表明银行不应以远期的风险换取一时的、当期的繁荣,其盈利必须能够始终筱盖所承担的风险.惟此才可以实现持续的发展。
二是根据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构建行为文化。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系统方法、事实方法,对风险行为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应用管理的过程方法将经营活动和相关的资源进行管理,注重对业务流程的行为控制,特别是对操作风险的控制要做到过程控制;其次,根据管理的系统方法将互相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使各个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行为形成闭合管理,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整体,而不是自成体系;第三,根据基干事实的决策方法建立以真实的信息、数据为基础的风险识别、评估、处置行为。对风险控制的有效决策是建立在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的信息分析基础之上,所以要利用数学、统计学的工具建立风险管理模型,使风险行为根据科学的决策进行。
以培养风险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风险文化模式。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心智模式。类似博弈论,囚徒困境的两难选择,员工的行为取向却常常印证美国安全学者海因里需反映意外的定理结论,即危害产生意外,意外导致伤害的概率仅为几百分之一。特别是风险隐患屡屡出现,案件却并没有发生,更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冒险的动机和逆向操作的心态,因此而产生的“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和逆向操作是案件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彼得·圣吉的《第五次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其对风险的积极态度。态度表现于行动,如果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具备良好的风险习愤,就形成了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
二是培养员工的“复杂人”意识。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独立高效的风险组织机构,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解决大部分风险防范的问题,但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还是人,人是既有行为又有思想的,而且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加上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在实际的风险防范过程中还存在规章制度无法完全规范员工全部行为、命令和计划无法调控员工的一切行为,以及监督自身的缺陷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培养员工的“复杂人”意识,利用风险文化的力量改造员工的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企业成员自觉调控他的行为,使之符合规章制度。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吴玉兰,1987年12月生,女,贵州六盘水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在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当今世界,银行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2007年8月份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目前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次贷危机的持续发展超出了很多人原来的预期,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全球银行业短期和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必然性
(一)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让不少放贷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放松了贷款标准,特别是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零首付”贷款。当这类贷款的证券化创新产品被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向二级市场之后,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美国人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其蕴涵的风险终于在经济下行、房价下跌之时集中爆发。
(二)金融创新的速度和复杂性是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剧的关键
金融创新是华尔街的生存法宝。近年来,华尔街造出的一代代金融衍生品不胜枚举,在推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风险隐患。从次贷的衍生产品来看,经过借贷、担保、打包、信用增级、评级、资产组合等各种操作,表面上违约风险被控制在较小范围,资产安全性提高了,但是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房贷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拉长了信用链条,增强了风险辐射,没有割断源头风险,模糊了风险界限。当作为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出现致命风险时,所有包含次级贷款成分的产品就都出了问题,由于资产之间的风险关联模糊不清,损失的不确定性使恐慌在市场投资者间蔓延,加剧了危机中金融体系的脆弱。
(三)金融监管失效是促使此次金融危机波浪起伏的根源
金融监管失效表现为监管线条太多,对投资银行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不到位。对新一代的金融工具和相应监管手段是缺乏了解的,金融创新链条上出现了监管的大片空白地带,使风险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覆盖。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往往没有被监管部门准确地把握,并纳入系统监控范围,出现风险后,也就没有针对性的应急手段,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
三、从次贷危机审视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有一个特点,即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间接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接金融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缺乏社会的共识,导致金融产品发展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压抑现象:一是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理念不到位,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其次是国家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债权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偿付责任,淡化了银行管理人的风险意识,酿成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致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管理的水平上,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使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分析量化和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等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
(三)风险管理体制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部分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专业银行体制下形成的,其运作规则也较适应于计划经济银行体制的要求,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部分管理制度内容已经陈旧过时,即使推出了新业务,但与其相关的监督办法亦未予健全。商业银行产权归属缺位,委托关系流于形式,政府以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行政干预银行经营行十分普遍,加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欠缺,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健全。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风险管理体制体系建设滞后,银行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风险管理业务信息,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四、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彻底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架。就长期而言,次贷危机的深入发展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格局形成不确定的消极影响,美国和世界范围的金融结构、监管体系以及国际间协调等都将有一个比较长的调整适应阶段。我国金融市场仍相对封闭,股票市场、债权市场与外汇市场并未与国际完全接轨,衍生品市场也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在这次危机中我国所受冲击较小,所受损失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一)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银行管理过程中,要本着坚持信贷及投资资金运用标准,科学计量,审慎制定对对各类交易对手的授信条件和额度,并将其贯穿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等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形成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重视模型风险 提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方面,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模型化风险管理来衡量市场及信用风险,进而对相关的衍生品定价。但是随着次贷导致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可以发现很多风险度量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一些方面考虑不足,例如对风险模型中的各种风险因子考虑不够周全,加之一些模型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获得估计参数,而历史数据很难估计出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此时很多方法不再能够有效地测量风险。风险计量模型具有内在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必须杜绝唯模型论的做法,不能单一依靠定量技术,模型应该被定位为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尤其是一些高度风险或大额业务必须与有效的定性分析和专家判断相结台,科学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客观全面地揭示风险,有效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完善信贷管理和贷款风险防范系统
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金融机构向信用有缺陷的居民发放住房贷款。金融机构过分热衷从事高风险业务,并漠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始终保持审慎经营,不过分提升杠杆比例,不去过分依赖投机业务受益,那么可以避免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增长强劲,但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对个人客户的信用水平难以科学把握,导致个人信贷风险开始逐步显现。鉴于信贷监管措施的缺乏,银行企业迫切需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借助信用评分、风险评估等多种智能分析手段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贷前信用审核、贷中分析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措施,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降低流动风险
从此次的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中国的银行应该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通过制定详尽的流动性计划,使银行更好的预测未来一定时期流动性需求,包括建立流动性管理办法、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资金管理平台,制定化解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计划,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弥补现金缺口的紧急措施。通过建立建立决策、控制、实施、检测和预警机制,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降低流动风险。
(五)确保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资产证券化只是扩大了其影响程度,不能因为次贷危机,就完全否定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相反,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金融业显著落后的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市场,才能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发展金融市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证券化方向的直接融资是分散风险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同时,银行的业务发展必须与风险管理能力保持应有的平衡,才能实现安全和盈利。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银行在业务创新中要做到“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风险”,这是创新的前提。总结本轮美国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在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使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持,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来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必须切实将科学的方法、理论与我国现实结合,以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为手段,以开发实用性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为核心,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来实现商业银行运营模式优化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饶文方,许学军,重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
[2]中国建设银行课题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J],经济要参,2009-2-12
[3]宋飞,张忠永,陈文丽,袁宏泉,微观层面探析次贷危机中的银行风险管理[J],银行家 2008-12
[4]邱卫林,沈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提高管理水平[J],现代企业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