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医疗市场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 目的 探?总结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研究及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58例2014年1~10月到我院就医的确诊为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进行ERCP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研究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成功率、胆道再堵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变化情况。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护理和术后并发症护理。 结果 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ERCP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成功率高达93.1%,术后胆道再堵率为20.7%;术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均显著下降(P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5-01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study and nursing experience of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with plastic stent placed in the bile duct under fibrotic duodenoscopy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ethods 58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underwent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bile duct with plastic stent placed in the bile duct in ERCP. The success rate and the biliary resuscitation rate of plastic stent placed in the bile duct under ERCP for the palliative treatment were studied. The changes of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lkaline phosphatase, aspartate 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ere detected.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as followed up.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ntraoperative nursing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nursing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uccessful rate of palliative treatment was 93.1%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by placing plastic stent in fiberoptic duoden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nd the postoperative re-blocking rate was 20.7%. The postoperative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lkaline phosphatase, aspartate 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P
综上所述,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放置胆道内塑料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是可行的,并发症较低;即使出现并发症,经有效护理治疗均可使并发症得到缓解或消失。
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及中国IT市场出现调整,全球PC市场出现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的单季度下滑,出货量下降13.9%。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在2013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12.3%的下降。
“这一现象在2013年下半年会有所好转,未来5年中国IT市场将依然稳步增长,第三平台依旧引领未来。” IDC中国区总经理霍锦洁认为。
IDC预计,在第三平台技术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及社交等第三平台为基础的技术领域仍将不断向各个行业渗透,其带动的相关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也将维持高速成长,这四个领域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30%以上,依然引领中国IT市场增长。
IDC表示,由于中国政府行业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总的IT花费占到总体IT市场的60-70%,因此,政府政策影响领域对IT市场的贡献巨大。根据IDC的分析,中国城镇化未来10年建设的总投资将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达到两万亿元,直接为IT市场带来的机会超过1万亿元。另外,战略新兴产业、医疗改革、节能环保、水利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也投资巨大,未来5年每个领域都有超过万亿的投资,这也将拉动这些领域的IT市场高速增长。
除此之外,在行业变革与转型领域,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尽头,各个行业都面临变革与转型,而变革与转型需要IT的强力支撑,这也为中国IT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如金融行业的电子渠道解决方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电信行业的增值业务解决方案、ICT服务解决方案,医疗行业的区域医疗平台、医保与健康管理解决方案等;在区域和城市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中国未来中小城镇和大中部地区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中短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依然是重点,而对于硬件和基础架构软件,以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城市为中心的大中部地区潜力巨大。
政策连环,智慧城市市场持续升温
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当中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意见里提出了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随后12月,工信部启动了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工作,选出68个试点市(县、区),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为主体,重点围绕建设宽带和TDLTE等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智能信息产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整合政府公共服务云平台、拓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信息消费体验等开展试点示范。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与“宽带中国战略”相辅相成,形成衔接。
而就在同年的1月和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两批共200多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区、县、镇),未来三年将联合国家开发银行投资800亿规模资金给予支持。
受此影响,国内外ICT厂商纷纷通过业务转型、业务调整、产品升级抢占智慧城市市场。神州数码、中兴、华为、太极等上市企业的最新公开资料显示,智慧城市业务逐步成为ICT行业土营,并有望在近几年内获得高速增跃。
技术演进,驱动智慧城市升级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在于泛在感知和全面互联。
感知层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兴起了智慧城市的热潮。网络层4G商用有望形成的泛在互联将进一步夯实智慧城市互联互通的基础。
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GSA)的最新研究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4的国家/地区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即150个国家/地区和497个移动网络)承诺部署LTE服务。到目前为止,已有104个国家/地区正式推出288个LTE商用网络。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正式发放TD-LTE牌照。近日,工信部表示,三家运营商正在研究共同组建一家通信设施公司(“国家铁塔公司”),负责统筹建设通信铁塔设施,进一步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这将有利于解决4G新基站的建设难题,加快我国4G发展进程。
毫无疑问,在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4G将以其数十倍于3G的高速传输特性对ICT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加快形成泛在高速的互联网络,夯实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借助高速泛在的互联能力,远程医疗、车辆跟踪、路况监控、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移动执法、旅游信息、环保监测等各种需要实时在线的行业应用将得以深入开展,从而驱动智慧城市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生产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对应城市核心功能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需求旺盛,创新应用提升服务是关键
工信部公布2014年3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3月,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8.5亿户,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累计净增4620万户,总数达到4.48亿户,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35.9%。TD用户(含TD-SCDMA和TD-LTE用户)净增3609.8万户,总数达到2.27亿户,占移动宽带用户的比重达到50.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了《关于电信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通告》,放开包括固定和移动的本地、长途、漫游语音,短消息,数据业务等所有电信业务资费。而虚拟运营商的加入将使得电信市场增添前所未有的活力。
市场研究公司GSMA InLelligence今年2月份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4G-LTE网络普及的速度将会比3G网络普及的速度快一倍,预计今年中国4G连接数将会达到1亿,到2020年将会达到9亿左右。
同时,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对4G的投资将带动终端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并进,加速4G的普及,“高速公路”构成了智慧城市全面深入的必要条件。
移动上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源于人们对快捷资讯、及时通信、网络购物、移动办公以及文化娱乐等信息消费需求的日趋旺盛。
国家适时推出《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从网络基础设施、终端产品供给、消费需求培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市场环境等方面做出部署,意在“积极释放有效需求”,切实扩大居民的信息消费。
仔细对比看,智慧城市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与信息消费需求高度重合。智慧城市如何体现“智慧”,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之外,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提供有价值、切合民生的信息服务。
中国移动3月公布数据,截止2月份4G用户数达134万,预计今年年底可达5000万。相比同期新增的3G用户953.7万和累计2.1亿的量级,似乎除了在线视频体验畅快之外,4G传输速率的极大提升对3G或2G用户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吸引力。
脚踏数万亿元的市场,头顶政策光环的“皇冠”,智慧城市无疑正在走向发展的“巅峰时刻”。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未来10 年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将超过2 万亿元人民币。如果说这样的数据还让你感觉太过笼统的话,仅从上市公司的既有披露订单也可做一鸟瞰,省级行政区通常投资额度在100~500 亿元,地级市通常投资额度在10~30 亿元,区县级投资额度在1~5 亿元,不用太过复杂的测算,全国智慧城市总投资额预计会在9700~41630 亿元,万亿元的市场格局妥妥的。
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8月由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
时至今日,智慧城市理念引入中国已经接近 6 年时间,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智慧城市经历前期市场探索,目前规划层面已经在诸多地区铺开试点。随着政策的逐步跟进,智慧城市建设将由点及面逐步渗透,国内建设浪潮已经兴起。那么在讨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收益之前,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中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难题。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大手笔的投入,从开始的基础设施的铺建,到下一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直至后期的城市升级、运营、维护都牵涉到资金运作(见图)。
智慧城市项目通常涉及投资额度较大,因此融资是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巨大,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体,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过程。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七大领域的投资建设,并着重强调了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这显示了国家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进行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决心。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无疑是为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产品的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智慧城市2.0
PPP模式承载地方融资和债务平台双重使命,是对商业模式的重要创新,对智慧城市建设影响深远。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为全面实施财政全口径预算,以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难题,财政部近日制定并印发《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文件,要求地方清理并甄别政府债务,并力推PPP模式融资,要求地方政府清理并甄别在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偿完毕的债务,为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此外,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甄别筛选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对适宜开展PPP模式的项目,要大力推广PPP模式,达到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获取合理回报,又减轻政府公共财政举债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的目的。相对于招投标模式使用财政资金,项目立项流程繁杂、耗时等缺点,PPP模式是一种高效投资模式,政府通过PPP模式搭平台,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最终项目能够快速立项并实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内在逻辑与新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周期往往比较长,短则几年,长则10~20年。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上都处于烧钱阶段,由于智慧城市收益见效慢的特点,政府要取得回报需要很长的时间。一些可以完全商业化运营的项目,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待项目建设完成到真正投入运营,需要较长的时间。
社会利益凸显,经济效益难变现,这是很多智慧城市项目的内在逻辑。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的智能化改造,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实现对底线管线的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这是属于城市管理者提供给普通市民的最基础的设施服务,是很难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盈利的。由人口数据库、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建筑物数据库等五大数据库组成的基础数据库,存储着智慧城市中基础、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智慧城市公共数据的根基,是各类智慧业务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从而为各部门、领导、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然而基础数据库也很难通过商业运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产生的是社会效益。对社会力量来说,在智慧城市应用产品方面的投入更多的是从娱乐、消费等方面起步的,在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这些贴近民生服务的领域中,往往是建设难度更高,投资周期更长的项目,同时,也面临着找不到好的盈利和推广模式等一系列的问题。
PPP模式的国际经验
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的PPP模式是一个新课题,当然,国际上也不乏一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德国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机构或者是政府部门,如法兰克福的环保局,或者是政府特意成立的下属机构,如柏林的柏林伙伴公司和弗里德里希哈芬的虚拟市场有限公司,其职责都是代表当地政府提出一些长期的、宏观的规划目标,并从市场上挑选最具吸引力并适合当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德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根据提出某项目标主体的不同,德国城市会有不同的资金来源,如欧盟、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如果是前三者提出目标要求城市完成,那么它们就会给这些城市一定比例的建设资金。比如,为实现节能减排,欧盟提出“力争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以上”的目标,并投资1.15亿欧元帮助500多个城市进行节能建设。德国联邦政府提出“电动汽车国家发展计划”,并选取了包括柏林在内的4个州开展试点。在这个为期4年(截止时间为2016年)的项目中,联邦政府投入8000万欧元,柏林州政府投入6000万欧元,参与企业投入6000万欧元。
世界各地智慧城市项目最常见的金融工具包括:公私合伙、绿色债券、节能绩效保证合约、税收增量、众筹和私人投资。
欧盟支持跨领域PPP投资的欧洲投资银行的“欧洲PPP专业技术中心”(简称“EPEC”)在一个升级德国街道照明系统的项目基础上,开发了一个标准化的PPP模型。EPEC还了一份旨在指导公共采购部门考虑采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简称“PPP”)方法的“指南指导”。此外,欧洲投资银行还开发了特别用于为城市可获得的欧盟预算资金和私人投资提供补充的工具,为用现有金融资源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和灵活性。
除了投融资模式的灵活,世界各地的城市也在探索更为创新和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商业模式。这些城市所采用的新兴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包括:基于云技术的即付即用模式、利用数据创造收入、试点项目、更智能化的采购。韩国釜山智慧城市采取基于云计算的即付即用模式,由当地政府与思科和韩国电信合作提供。旧金山、首尔、新加坡和赫尔辛基等城市建设了开放数据门户网站,使包括应用和服务开发人员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访问各种服务生成的数据。例如,旧金山的在线开放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平台,第三方开发者基于该平台开发了各种应用和服务,包括私人所有但面向公众开放的城市空间地图、特定物品回收、利用信息等。
破局:路在脚下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有四个原则:第一是以人为基础,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缺少这四个因素中的任一个,一个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道路都会遇上瓶颈。而其中资本后盾又显得格外特殊。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光喊口号,搞顶层设计,一往无前的前瞻性,更不能只有以人为本的理想化,以为网罗了所有的最新技术就可以为智慧城市发展添加动力,没有实实在在的钱,谁都不会来免费帮忙建设智慧城市。政府是主导、是设计者,但具体实施者始终是企业,无利可图的事情企业都不会去做。政府在发展之初,就应该从具体方向考虑到,怎么去平衡顶层设计的长远目标与资金链可能出现的短缺之间的矛盾。
政府一方面要让企业赚钱,对于智慧城市设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自己责任,尤其是管理责任。政府要建立企业准入机制、淘汰机制、监督机制、激励与处罚机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与企业是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关系。同时要更多地让公众参与到PPP项目的管理中来。英国的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得力,处罚得当,可以有效提高PPP项目的绩效。
PPP模式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行政推动、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还需要“柔软”的文化支撑力。就PPP政企伙伴式合作关系而言,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和妥协精神是不能缺失的(PPP文化支撑三要素)――“PPP应该是一段长久的美好婚姻而不是一场热闹且短暂的婚礼”。企业在参与其中时,一定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专业化水平
智慧城市看起来蛋糕巨大,如果企业头脑发热,一哄而上,可能碰得头破血流。投资量大、周期长,且有许多潜在风险,智慧城市项目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化能力。如果企业缺乏这些领域的专业能力,就意味着风险大于机遇。因为市场足够大,时间足够长。这更要求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要求企业有定力,不浮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做强做大。
主动利用金融工具、资本市场
PPP模式要求企业有大量的先期投入,而收益往往滞后很多年。如果企业单独来做,就很难实施。这也是过去市政项目往往由政府主导的原因。但利用金融工具如资产证券化就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资本流入,从而支撑企业长期开展PPP项目投资。
合作共赢、控制风险
重要的不是风险的有无,而是对其有效管控。企业可以利用PPP项目打造一个产业平台,将银行、设备供应商、项目建设者、设计公司以及保险公司、项目运营公司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样,不仅会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也会提升PPP项目的效率。当然,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本身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
透明化操作
PPP项目大多涉及公民利益,定价也多是政府主导。因此如果不能透明化操作,就很容易造成公民的不理解,从而引发各种始料不及的公众事件。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的感受和认知,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并尽可能让公众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已经有许多经验和教训表明,公众参与PPP项目的管理,只会提高PPP项目成功的概率和运营效率,而不会增加成本。反之则可能造成项目的失败。
智慧城市是先进技术与先进城市管理理念的有效融合,需要规划设计、技术集成、金融资本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团队和力量共同参与。面对新模式和新问题不可能立即有答案和解决的办法,创新是惟一出路,梦在心中,路在脚下。
如果以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方式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用于对外界事物实现感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一般可穿戴设备;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实现健康干预,乃至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当然,两者在实际产品及应用中可能存在交叉与融合。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之间同样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捕获和加工的人类智慧与行为数据,传输给机器人,赋予它们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这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测试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辅助。而可穿戴技术在向更大的应用范围扩展中,也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体的替代,特别是在高危环境下完成可穿戴产品的测试,获得精准的试验结果。
传感器是什么?为什么在所有传统行业都陷入不景气之时,它能异军突起?
传感器是物联网三大层次结构之一感知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传感器这一数据主要来源的最前端设备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传感器市场也将有数千亿美元规模。
年均增长率15%
传感器已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如智慧医疗和健康监护、汽车和车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制造、军事等。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据全球居领先地位的关键信息、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IHS的数据显示,单个可穿戴设备所用传感器的平均数量将从2013年的1.4颗增长为2019年的4.1颗,总出货量将从6700万颗上升至4.66亿颗。
为满足物联网等应用的各种需求,传感器将出现大量技术创新,如基于新原理和新机制、使用新材料、引入微纳米加工工艺等,推动传感器在实现高性能、高可靠、微型、低功耗、低成本的同时,向面向应用、智能、开放架构、系统化等方向发展。面向应用由传感器自身属性所决定,传感器只有通过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提高盈利能力。
来自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传感器产业白皮书(2015)》的数据显示,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从2010年的72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14年的12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5%。未来5年将保持10%?20%的增长速度。
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传感器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亦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12年2月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3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多部委印发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等,都已把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列为发展重点。
2013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则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对传感器发展的支持。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传感器作为实现制造设备和工厂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应用的推动下,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一位外科医生通过装在手术帽中的陀螺仪传感器控制机器人。
信息安全需要自主可控
中国传感器产业已形成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部分细分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如,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传感器,它是传感器市场的主打产品。
据科技市场研究机构IC-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所售传感器的80%均是基于MEMS技术。中国的歌尔声学、瑞声科技和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已进入全球MEMS传感器供应商前50强,前两者分别是全球第二和第四大MEMS麦克风供应商,出货量占2014年全球市场的25%;汇顶科技的隐藏式指纹识别传感器技术已引起全球关注。
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全球目前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超过6000余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60%,掌握市场主导权。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更重要的还是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物联网信息互联的基础,也成为易受攻击的环节之一,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网络入侵等问题,更有可能将虚假数据传入网络冲击后续所有应用。实现传感器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成为保障中国信息安全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获得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企业首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以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中高端产品为发展重点,增强传感器系统集成水平,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以应对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帮助下游应用厂商共担成本下行压力。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U-Korea 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1 物联网全球市场发展现状
1.1 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上,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曾表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保持接近25%的年增长率,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 500亿美元。近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生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的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1.2 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 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 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 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赛迪顾问预测,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 000亿元,是2010年1 933亿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 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至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据“物联中国”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27亿元。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 200亿元以上。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1%。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欧、日、韩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1 美国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响应,《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提出要在电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重塑其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此间,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也都把物联网作为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思科、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也在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纷纷加大投入用于物联网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2013年开幕的CES展上,美国电信企业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美国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联网(I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还获得“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突出贡献奖”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联网路由器ISR819,同时借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思科大力地推广了其物联网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2.2 欧盟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通告》,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告提出了14项物联网行动计划,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以及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009年11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以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为了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为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提出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及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2.3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网”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2009年3月,日本总务省(MIC)通过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泛在城镇”、“泛在绿色ICT”、“不撞车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等项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强化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012年全日本总计发展了317万多物联网用户(放号量),其中NTT DoCoMo现有超过150万物联网用户,主要分布在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九个领域;KDDI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联网通信,通过推出可车载、小型、轻量、廉价的物联网通信服务,在交通、物流行业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而Softbank因为最迟涉足物联网行业,目前仅25万多用户,大部分是数码相框等个人电子消费品,还有少量的电梯监控和自动贩卖机业务。
从日本物联网业务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业务无疑是自动贩卖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及电子钱包业务。日本通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寄予厚望,预计将来会在遥测、交通运输管理、电子支付、安全监控、数字标牌、数据备份等行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此突破日本市场业已饱和的手机放号,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2.4 韩国
与日本类似,韩国也将物联网这一技术的发展纳入了信息产业的范畴。从1997年推动互联网普及的“Cyber-Korea 21”计划到2011年对RFID、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明确规划部署,14年来,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达8项的国家信息化建设计划,其中,“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通过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等,使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6年,韩国《U-IT839计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性宽带(BcN)和IPv6网络,建设泛在的传感器网(USN),打造强大的手机软件公司;把发展包括RFID/USN在内的8项业务和研发宽带数字家庭、网络等9方面的关键设备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为推动USN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并进行商业化,韩国在食品和药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军火管理、道路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应用。
2009年,韩国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的12项课题。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由首尔市政府、济州岛特别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组成试点联盟,建设物体通信基础设施。其中首尔市的建设重点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济州岛聚焦于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测量智能基础设施,春川市江原道则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娱乐化城市。韩国已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底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
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标准方面,据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阶段。
在国家高层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北京等28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在应用发展方面,目前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其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为20.0%。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投资金额已达到10亿元。其主要用于云端产品的开发,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不仅如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均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4 结束语
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的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以期在未来的智能化建设中占据高地。中国物联网产业不是在技术成熟条件下催生的,也不是在强大应用拉动下水到渠成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全球主要国家的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跟进”的结果。
中国作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积极响应者,有自己独特的驱动因素与阻碍因素,有自己独有的产业特点,并已经形成一定的细分市场。但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物联网应用模式、建设自身的标准和规范、打造中国物联网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仍需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物联网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的先进经验,注重与国外厂商合作。只有不断地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井志强,李文龙. 物联网与移动核心网融合的网络架构研究[J]. 移动通信, 2013(1).
[2] 蒲竹君. 基于物联网的家庭智能控制系统[J]. 移动通信, 2012(17).
[3] 王滨,李方正,李志国. 基于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研究[J]. 移动通信, 2011(19).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市场 产业
1 物联网全球市场发展现状
1.1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据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透露的消息,2012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会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25%。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见图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10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生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1.2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 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赛迪顾问预测,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至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的增速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据“物联中国”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 27亿元(见图2)。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欧、日、韩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1美国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响应,《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提出要在电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重塑其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此间,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也都把物联网作为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思科、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也在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纷纷加大投入用于物联网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2013年开幕的CES展上,美国电信企业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美国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联网(l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还获得“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突出贡献奖”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联网路由器ISR819,同时借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思科大力地推广了其物联网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2.2欧盟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通告》,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告提出了14项物联网行动计划,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年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以及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009年11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为了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的履行管理职能。为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提出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2.3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网”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2009年3月,日本总务省(MIC)通过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泛在城镇”、“泛在绿色ICT”、“不撞车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等项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强化了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012年全日本总计发展物联网用户(放号量)超过了317万,其中NTTDOCOMO现有超过150万物联网用户,主要分布在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九个领域;KDDI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联网通信,通过推出可车载、小型、轻量、廉价的物联网通信服务,在交通、物流行业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而Softbank因为最迟涉足物联网行业,目前仅25万多用户,大部分是数码相框等个人电子消费品,还有少量的电梯监控和自动贩卖机业务。
从日本物联网业务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业务无疑是自动贩卖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及电子钱包业务。日本通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寄予厚望,预计将来会在遥测、交通运输管理、电子支付、安全监控、数字标牌、数据备份等行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此突破日本市场业已饱和的手机放号,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2.4韩国
与日本类似,韩国也将物联网这一技术的发展纳入了信息产业的范畴。从1997年推动互联网普及的“Cyber-Korea 21”计划到2011年对RFID、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明确部署规划,14年来,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达8项的国家信息化建设计划,其中,“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通过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等,使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6年,韩国《U-IT839计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性宽带(BcN)和IPv6网络,建设泛在的传感器网(USN),打造强大的手机软件公司;把发展包括RFID/USN在内的8项业务和研发宽带数字家庭、网络等9方面的关键设备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为推动USN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并进行商业化,韩国在食品和药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军火管理、道路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应用。2009年,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的12项课题。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由首尔市政府、济州岛特别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组成试点联盟,建设物体通信基础设施。其中首尔市的建设重点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济州岛聚焦于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测量智能基础设施,春川市江原道则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娱乐化城市。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
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标准方面,据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M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0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
在国家高层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北京等28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在应用发展方面,目前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其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为20.0%。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投资金额已达到10亿元。其主要用于云端产品的开发,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不仅如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均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4 结束语
从近2000组意向客户火热排号,再到几百组客户虽未选到合适的房源却热情不减提前预订明年二期。
是什么魅力让亚奥·金茂悦备受市场追捧,11.98亿元热销业绩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含义?
刚性改善型精准定位 填补区域空白
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北京新建商品房住宅成交面积116.06万平方米,其10868套。其中,位于北五环营南路的亚奥·金茂悦,以39774.15平方米的总成交面积,以及11.98亿元的成交总价位列榜首,西山壹号院以成交面积24068.98平方米、10.71亿元的成交总额位列第二。亚奥金茂悦于10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拿地、开盘、销售、售罄并取得销冠,上演北京楼市的又一场热销传奇,再度见证了十五年金茂品牌积蓄的超强影响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亚奥板块的发展早已具备了成熟与高端的特征,区域内从不缺少高端的别墅、豪宅项目,也不缺少繁华便利的都市生活,区域经过亚运会与奥运会的20余年的发展后,改善置业人群倍增,但区域内却缺少真正价值感有支撑的刚改产品。
亚奥·金茂悦洞悉区域的置业需求,以最广大的改善性市场需求为定位,为城市中坚人群量身定制全家庭宜居生活样本,不仅研发满足全家庭需求的N+1“极致收纳”科学户型,自身还配建照顾到全家庭成员的全体系配套,于“一环三段八庭院”的园林设计中体现全家庭生活诉求,积极引入高端医疗、名牌教育,真正做到立足高端与满足全家庭各生命成长周期需要,扛鼎亚奥区域高端刚改大旗。
有市场人士指出,亚奥·金茂悦的入市,不仅满足了区域大多数置业人群的有效需求,填补区域空白,更有力推动了亚奥区域整体价值的飞速提升。亚奥区域正以更加完备的生活配套、更为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吸纳更多的城市中坚力量加盟。
打造高端住宅 以细节展现非凡执行力
静谧居住的绅士感生活格局、高标准的奢华精装细节、处处可圈可点的户型科学设计、五星级酒店式的物业服务体验,亚奥·金茂悦整合国际资源,精心营造每一处契合全家庭生活需求的产品细节,构建扎实而高品质的产品力,这对城市中占大多数的追求舒适与精致居住的中坚阶层来讲,着实吸引力十足。
很多房地产专业人士坦言,亚奥·金茂悦热销不足为奇。“以金茂府系五星大宅建造标准为基底的产品打造力,以金茂威斯汀五星级酒店物业管理为衡量标准的物业服务,开发商严格的建造标准和十足的诚意足以虏获我们苛刻的眼光。而亚奥区域2800亿元政府投资带来的超强成长力的国际生活平台与未来升值潜力,无疑为超级产品力的塑造再添筹码。”在金茂悦的一期业主中,不乏眼光独到的房地产开发商、媒体人以及合作商。
践行央企责任 推动整体区域品质再升级
“金茂”在北京高端房地产市场中从来都不陌生。CBD世界级科技智慧居住大宅广渠·金茂府,四开四罄,连续两年蝉联北京住宅销冠的美誉;金茂威斯汀大酒店更于北京核心商圈,彰显着高端品牌的顶级物业运营能力;北京凯晨世贸中心以黄金地段、优异质量以及先进的产品设计和高端配套,赢得了市场及客户的广泛认可……“金茂”品牌所蕴涵的国际高端品牌实力是很多同行难以企及的高度。
关于未来的预测
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简称CES)作为全球较大的电子产品展览会,现已成为了全球各大电子制造企业最新产品信息和展示尖端技术、倡导未来生活方式的平台。CES 2016即将于1月6日至9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早在2015年CES展览会期间,电子设备商的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就引起了业内不小的轰动,这让人们对今年的CES充满期待。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CES上或许有更多的具有健康追踪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亮相,也有不少更为具体的预测――智能手环、手表将合二为一;虚拟现实概念将更为普及;智能穿戴设备向着日常生活用品普及……
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引来了各方对未来的畅想。中兴通讯终端用户研究与创新负责人王健在2015年“中国国际智能硬件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的主流用户为男性,占92%;全球智能穿戴设备用户最关心的是产品的价格,占21%;我国消费者最关心的是数据准确性――有17%的消费者认为准确性才是最重要的选购因素;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更注重品牌,占比近15%。
王健在会上也对我国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作出了预测。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穿戴设备的互通性将会更强。这种互通性不仅是可穿戴设备之间的充电器、数据端口会趋于标准化统一,同时数据传输、交互控制也会趋于统一,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价值最大化。同时王健还指出,目前可穿戴设备体验并不十分成熟,未来该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更为细化,产品向垂直细分发展;从功能方面来说,未来可穿戴设备将向全能型和专业型发展,健康医疗穿戴设备或将成为主流产品;从外观来看,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曲面屏、柔性屏也将成为专业人士不断探索的课题。
王建在论坛中表示,消费者对智能穿戴设备的认识逐步增强,购买需求或许将在未来一两年得到释放。
2016年可穿戴设备变革展望
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5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新产品,同时新趋势也在产品中得以展现。2016年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发展呢?不妨一起展望一下:
健身设备更智能。2015年,我们看到了Moov Now智能健康手环等具有创意的运动健身设备出现,其中一个明显变化是配套的教练应用程序更为智能,可追踪更多运动类型,也更能够发挥硬件特性。Fitbit也承诺,未来会把研发重点放在教练应用上,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手表不再依赖手机。目前可穿戴设备更多是手机的一个配件,而不是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随着智能手表市场的成熟,产品必须依托手机使用的形式已经略显陈旧,可穿戴设备真正独立运行有望成为2016年的变革趋势之一。
低成本设备将更流行。小米的超低价运动手环不仅在国内获得不俗的销量,也吸引了外国市场的关注。低价有可能成为2016年可穿戴市场的流行趋势,知名厂商会更关注低价产品研发,以此提升竞争力。
读心技术。2015年,包括Thync头戴式设备、Muse智能头带等基于脑电图监测的产品获得了广泛关注,虽然它们并非真正的“读心术”产品,但能够监测并分析用户情绪波动,并使用音乐或其它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用户放松身心,这种体验是非常有趣的。2016年,我们或许会看到更成熟的此类设备出现。
即将消失的“可穿戴设备”
美国科技类杂志《连线》近日刊文称,2015年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许多时尚品牌也在开发此类产品,但是未来“可穿戴设备”一词将逐渐淡出,集成了科技元素的日常服饰和用品将会无处不在。
请忘掉“可穿戴设备”,这个称谓很快消失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愚蠢的称谓。如果我们将谷歌眼镜、苹果Apple Watch和带运动追踪功能的跑鞋都称作“可穿戴设备”,那么为何不能将特斯拉ModelS(智能电动汽车)、iPhone(智能手机)和微软Surface Hub(超大型一体电脑设备)都称作PC(个人电脑)?毕竟这些产品也都有屏幕和浏览器。如果说“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可以穿着佩戴的设备,那么虚拟现实头盔为何不能算作可穿戴设备?如果你将手机别在皮带上,那么手机是不是可穿戴设备?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穿着、拥有并接触的设备都将以某种方式互联在一起。过去多年中,我们并没有为这样的世界确定一个专门的称谓,而实际上我们也并不需要这样的称谓。
过去一年,来自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证明,“可穿戴设备”并非一个单独的品类。可穿戴设备就是一切。在201 5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之前美国时装品牌RALPH LAUREN推出了PoIoTech高科技T恤,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与可穿戴设备品牌Misfit合作推出了时尚版的Misfit Shine,而著名服装设计师卡尔-拉格斐则推出了3D打印的香奈儿品牌服装。2015年,时尚和科技正在紧密结合,你可以在时装精品店买到Ap-ple Watch智能手表,而瑞士制表品牌TAG Heuer则在高端商务表中采用了Android Wear系统。这些产品并非凭空而来,它是社会发展的其中一步,而目前所有一切都在走向科技化。
可穿戴设备正在征服全球,但“可穿戴设备”一词正在消失。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接近去年同期的3倍。由于运动追踪设备和智能手表已成为热门礼品,因此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在继续增长。未来几年,这类产品的销量还会提升数倍。
目前,科技公司仍然主导着可穿戴设备市场,这一市场还将继续壮大。这些科技公司花费了大量精力去优化佩戴在手腕上的电子设备,无论是Fitbit的产品还是Apple Watch,目前都已被用户所熟知。这些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好,但仍被归类为科技产品。
你所穿着的一切,就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不过,如果你去到各大时装周,那么你就会看见末来的发展趋势:你会看到科技元素被集成到服饰上;你会看到可穿戴设备,但不会认为这是科技产品;你会看到带科技元素的首饰;你也会看到Ringly和Misfit等公司尝试开发没有显示屏的设备。
全球风险投资公司恩颐投资的合伙人里克-杨表示,2016年市场主角将成为隐形可穿戴设备。运动装备和时装公司都在以用户不可见的方式集成传感器。Withings Activite、FossilQ智能手表的设计师都在尝试将时尚功能集成至产品,而即使这些产品不能追踪你的睡眠情况,你也会主动愿意穿戴。
这就是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格伦恩特尔(David GeIernter)在其1990年代初的著作《镜像世界》(Mirror World)中所描述的情景。“你将从计算机屏幕中看到现实。”他预言道,“你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你生活的地方、你工作的单位、你的学校系统、市立医院――将出现在一个可识别的、色彩亮丽的抽象映像中,在鳞次栉比的地标中若隐若现。
20年过去了,这一幕听起来仍旧像是科幻小说。但本期《特别报道》将指出,格伦恩特尔有着惊人的先见之明:人类确确实实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镜像世界”,这些镜像世界通常被称为“智能系统”。当今世界,互联传感器和摄像头到处都是,无线网络无所不在,通信标准层出不穷。人类活动也日新月异,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正在越走越近。
两个世界的合一趋势或许不易发现,因为它正在同时发生于众多领域,且通常难以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趋势在环境控制方面最为明显。比如,由技术巨头西门子公司研发的软件已能对制造厂进行虚拟复制和重新配置。在其他领域,这一趋势也在在四处开花,并已发展出一套自身的语言。咨询公司Harbor Re-search的格伦・奥门丁格(Glen Allmendinger)称之为“真实世界的虚拟化”。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1T’s Media Lab)的研究人员将真实生活中的对象与“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一种虚拟世界)中的复制角色对应起来,将所产生的结果称为“交叉现实”(CIOSS reality)。谷歌的地球及街景服务首次实现了整个世界的静态复制。装在牛身上的传感器可以追踪它们从出生到屠宰场全过程。智能电表可以向发电厂输送实时电力使用数据。
智能手机,威力无穷
还有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即可下载并在安装使用的小应用程序),它才是推动现实和数字世界合一的利器。智能手机拥有内置传感器,测量着从使用者方位到周围亮度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被传回网络。应用程序就像一个个微型智能系统,在它们的武装下,使用者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追踪朋友行踪和控制家中电器。
智能手机也是虚拟和真实世界最直接的碰撞之处,两者在这里合并成一个新的花花世界:“增广现实”。下载一个叫做“Layar”的应用程序到你的智能手机中,然后打开摄像头,对准一条街道。你会发现屏幕画面上多了一层东西――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比如街边商店的名字以及是否有待售房屋。
应用程序和其他服务迟早将携手共进,进化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家杨・拉贝伊(Jan Ralmey)口中的“社会信息技术系统”(societal information-techndogy system,简称SIS)。毫无疑问,技术进步将为这一系统提供必要零件。摩尔定律――单个计算机芯片处理能力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对传感器也适用。
更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更好的互联性能还使人们得以建造出足以储存和处理这些传感器和其他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放眼全球,各太公司都在组建数据中心网络,服务器动辄数以千计,这就是所谓的“云计算”。云计算不光进行数据储存,也进行数据处理,比如促使智能系统对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即时反应。
下一个大事件
信息技术(IT)企业将智能系统视为下一个大事件。不言而喻,该行业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来自各大巨头,特别是IBM,其老板彭明盛(samPalmisano)巳将智能系统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数年前,IBM便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Planel)的概念,大力宣扬数字技术能够令能源、交通。城市以及其他许多领域更加智能。其他公司也是争先恐后,各展所长。
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的口号是“智能互联城市”(Smart+Connected Colmnnni-ties)。世界第一大硬件制造商惠普高举“地球神经中枢系统”(centnfl Nervous System fnr theEarth)的大旗:西门子及其竞争对手通用电气则市足现实世界,计划对多种智能系统进行整合,以此展示它们在医疗和制造等产业的深厚功力。此外。“智能”企业数量正在日益壮大,提供的服务也是包罗万象,比如对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啦,为传感器数据提供平台啦,等等。
政府也不甘落后。许多国家都把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刺激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还把智能系统设为优先产业政策。“物联网”――智能系统的另一种说法―一便在欧盟“数字日程”(Digital Agenda)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是精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以德国和叫中国为翘楚。
然而,光是对技术公司和野心政客有利是不足以令智能系统风靡全球的。智能系统强势的推动力是现实需要。许多国家基础设施正在老化,医疗负担日渐沉重,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更加智能地使用资源可以使纳税人的钱花得更有效率=远程监控病人要比将让他们住院更廉价,也更安全。在大桥上安装传感器有助于工程师了解大桥何时需要整修。
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好榜样。那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数据,到2025年,中国将新增3.5亿城市居民。相当于当前整个美国的人口,没有数字技术对基础设施进行强化,中国就不可能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交通、电力和水
最重要的是,智能系统可能是人类应对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问题――的最有力工具。如今,电网、交通系统和供水系统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哑管道”(dumppipes)网络,IBM的计算结果表明,只要美国电网的效率能够提高5%,就能减少相当于5300万节车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据德克萨斯交通研究所的数据;2007年,交通拥堵白白浪费了美国人42亿小时的工作时间和1060亿升汽油、据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的数据,全世界发电厂25%~50%的处理水是白白漏掉的。
智能系统好处多多,那么坏处呢?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是隐私侵犯和政府权力滥用,事实上,与一些智能系统相比,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tll)的小说《1984》中的“电幕”简直是小儿科。在智能系统时代,小说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要想在自已的房间里躲过“老大哥”的监视简直是痴人说梦
移动医疗的发展正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来。
依托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医疗通过在传统医疗行业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互动的同时更实现了健康信息的快速互通——医生可以通过此类服务更好地获得同业和市场的信息,将自身的服务进一步提升,而病人则可以通过移动医疗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然而对于医疗这个特殊的行业而言,这种“泛服务”的互联网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个性化的医疗需求。
“做医疗要守得住寂寞”
现今,医疗服务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网上预约挂号、建立电子病历档案、远程问诊、远程监测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春雨医生、好大夫、丁香园等APP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趋势更是将医疗推上了智能科技移动服务的大舞台,快捷方便的轻问诊模式迅速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但是,在轻问诊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泛大众化的服务模式,患者在软件一端进行简单的病症叙述或检查资料的上传,在另一端的医生在几分钟内即可给出初步诊断,这看似简单而美好的结果,在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德恒门诊创始人杜明伦(左)和北京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文辉(右)。
曾有一位医疗机构的市场人员(无医生执业资格)在某个知名线上移动医疗APP上进行了医生身份的尝试性注册 ,迅速的注册通过通知让他颇感意外,然而更意外的是在随后的五分钟内他接到了一个患者的常见疾病的问诊需求,他通过百度搜索出了解决办法,然后复制、粘贴,发送给了患者,为此他甚至还得到了五块钱的问诊费。在迅速扩张,圈用户的移动医疗市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据一家市场研究公司在2015年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网络医疗尚存疑虑,对网上的医生缺乏信任,担忧“医生资质难核实”的网友高达57.1%,认为网络医疗“难以替代面诊”的患者达到了58.2%。
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并不是一个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和咨询的平台,而是能根据患者的需求实现一对一的隐私医疗,以及让真正的医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服务。“移动医疗不能沦为百度的搬运工,更不能成为庸医甚至是非医人士的赚钱平台,移动医疗的本质终究还是医疗,做医疗要守得住寂寞,要做实,做透,医生资质的管理、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一对一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和后期跟进等等,这些都需要系统性的纵向深入,迅速的商业扩张和融资违背医疗的专业服务初衷,这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思维,不是医疗的思维”,德恒门诊创始人杜明伦先生如是说。
移动智能私人医生为健康而生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传统医疗行业,医疗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基层和区域医疗薄弱,患者健康意识普遍不足,分级诊疗举步维艰,医学信息化薄弱,医院效率整体偏低,医疗成本上升比GDP和就业还快,慢性病负担已经超日赶美,未富先老问题突出,不可能靠扩建医院,扩招医生来解决问题。移动互联网遇上医疗就像是干柴遇到烈火,移动医疗的高效、低廉、广覆盖、信息流、超体验等优势,非常契合国情。
然而,面对如此红火的市场,很多人却断言移动医疗90%的项目最终都会死,对此杜明伦表示,“这与先天导向有很大关系,一是移动医疗大多是技术创业导向,硬件技术没问题,但是缺乏医疗行业的操作经验,很容易导致后期服务跟不上,或者变质成为一个医疗电商平台;二是医疗应该是健康为导向,为患者的身心健康负责,这需要配置专业的医疗团队和长期的医疗跟踪服务,创业型的公司很难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做,因为他们需要快速地用户积累量来对投资方有个交代;三是庞大的医生资源是对用户的核心吸引点,线上注册制相比于线下的推荐制能更迅速地积累医生资源库,但是却无法对在线注册医师进行身份的准确核实,这些是移动医疗创业者应该思考的地方。”
如今,在传统医疗行业沉淀10年之久的德恒门诊带着自己的强大医疗团队和资源将服务延伸到了移动医疗领域——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
据杜明伦介绍,这款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并不是手机APP,而是与北京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强强合作,在“小鱼在家”(家庭智能陪伴机器人)的终端平台上接入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的入口,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依靠小鱼在家平台的音视频功能实现医生与患者的直接视频沟通,避免了“百度文字搬运工”现象和其他一些不信任问题的出现,实现了医生与患者的实时互动和面对面的沟通;二是依靠德恒10年积累的数千位的国内和国际专家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服务医生资料是完全公开透明的;三是以健康为导向,德恒移动智能私人医生的服务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采取的年度服务模式,并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的健康进行深度跟踪,每个医生需要为患者的健康负责任。
不同于其他移动医疗APP,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可谓是一款由医疗机构做主导的“先天发育充足”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
中国家庭私人医生时代到来
德恒智能私人医生采用私人医生的模式,即一对一私人医生定制健康咨询指导,多对一专家围诊、三甲医院权威专家综合会诊的三级医疗支持系统,以家庭为单位,层层把关健康。联合三甲医院、涉外医院实施远程医疗会诊,开设专家门诊,为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率就医开通世界顶级医疗资源绿色通道。
这个曾经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健康的守门人”的家庭私人医生高端服务,其实早就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但因其昂贵的医疗费用而令很多中国家庭望而却步。如今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平台以平民的价格出现在了线上,它通过客户端和医生端的移动设备进行连接,为客户及其家庭进行私密、细致、耐心、专业的医疗服务。
在谈到当初为何选择小鱼儿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时,杜明伦表示,家庭是中国人的根,医疗的核心是个人,更是家庭,现代人生活节奏非常快,陪伴家庭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人就医和孩子健康问题突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就医、总是排不到的专家号、异地就医困难重重……这些问题让家庭陪伴和医疗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小鱼在家是一款家庭智能陪伴机器人,由摄像头、主屏幕和机体组成,配备了智能语音助手‘小鱼帮帮忙’, 通过德恒智能私人医生的接口,足不出户即可通过语音指令直接呼叫私人医生,预约专家医生,而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孩子父母也可以通过相连接的手机端APP进行远程操作,实现三方或多方视频连线,参与医生诊疗方案的沟通和制定过程。”小鱼儿科技董事长袁文辉介绍说。
目前,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和小鱼在家终端机已经进入市场,反响强烈。在2015年12月的温州白麓城楼盘销售期,搭配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平台的楼盘被抢购一空,国人对于家庭健康的需求可见一斑。
“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和齐家放在前面可见其重要性,放到现在来讲,修身、齐家还代表着个人身体和家庭的健康稳定状态,健康并不仅仅是治病的过程,它还包括我们生活中的食、睡、身、心、性、息六大方面,简单来讲就是对于饮食的调理、睡眠质量的跟进、身体状态的调整、心理情况的干预等等。科学的对生活进行全面的管理,对健康负责,这是私人医生跟其他治病医师的根本区别,所以德恒智能私人医生除了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外,还将对家庭成员的饮食、睡眠、心理等情况进行关注、指导和评估,使德恒智能私人医生平台实现由医生到家庭成员的转化,进一个家,爱一个家。”杜明伦说。
未来,智能私人医生或许不再仅是一个移动终端的存在,作为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平台,它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比如健康管理师制定家庭健康计划、运动指导师为每个成员制定运动规划、营养搭配师从吃开始调理家庭饮食健康……一个中国家庭私人医生时代正在到来。
3个多小时后,两人带着一脸倦容,出现在一个坐满了数百人的会场。这是2013黑马大赛半决赛的赛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08家企业将角逐50强。周和徐的到来,与这108家企业不无关联,他们正是这些创业者选出来的“馒头”(Mentor谐音,意指导师)。 “馒头”大聚会
20多天前,100多位创业者收到一份精心准备的“馒头”菜单。菜单之上,既有以徐小平为代表的天使投资人,又有以王长田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创始人,还有以阎焱为代表的风险投资人。每位参赛选手都可以从这些“馒头”里挑选出三个,他们在黑马大赛上将有机会和这些“馒头”深入交流,获得成长帮助。
菜单的策划人是《创业家》。过去三年里,《创业家》已举办多场黑马大赛,为创业者及投资人提供项目展示及投融资对接平台。目前,已有6000家企业的创始人登上了黑马大赛的舞台,其中至少30%的公司获得了融资。本届黑马大赛,《创业家》希望在给创业者带来融资和商业机会的同时,搭建一个商业学习及发扬互助精神的平台。
过去三年,多位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也登上了黑马大赛的舞台,为创业提供项目咨询,传递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来自创业者的反馈显示,不仅徐小平、周鸿祎这样黑马大赛上的常客受到了追捧,类似去哪儿创始人庄臣超等正在成长的商业明星,也受到了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关注。
“公司创业团队曾集体在线观看了周总在一次讲座上一个多小时的讲话,其中的一些观点指导了我们业务方向的选择。”一位创业者在他的导师意向表里选择了周鸿祎,他已准备好了向周请教的问题:“用户需求与伪需求在不能明显判别的时候,是坚持做下去,还是斩钉截铁另起炉灶?”
早在新东方时,徐小平已是学生们的“成长导师”,现在顺其自然地因其亲和力成为了创业者们的“成长导师”,当然这也离不开他近年来做天使的经历。创业者选他做导师的一半理由是因为是其粉丝,另一半因为徐投过的项目与这些创业者的项目属于同一个领域。
呼声较高的庄臣超此前很少出现在类似的舞台,但去哪儿的成功证明了庄是位出色的产品经理,他的成功经验引来很多产品经理的好奇,“去哪儿是我们最敬佩的在线旅行公司,我创办的丸子地球也是一个与在线旅行相关的项目,如果有可能,非常希望庄总做我们的天使投资人,也想请庄总做我的导师。”丸子地球创始人宋海波说。
相较这些实用派,桔子酒店创始人吴海获选的一个理由看似有点无厘头,“没什么特别理由,就是喜欢吴海微博的那张头像”,这位微博达人靠真性情赢得了创业者的信任。创业者们在寻找创业实用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情感的交流。
100多张选票,记录着创业者成长中的诸多困惑。6月28日,他们带着这些困惑,寻求导师们的帮助。当天,他们心仪的导师如约出现在黑马大赛的舞台。
“我们真的非常幸运,能够把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企业家、投资家聚集在一起,在全国各地寻找这样一些年轻人,并且发动他们。年轻人创业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创业家》社长牛文文说,“未来还很稚嫩,未来也很强大。” 如果时光能倒流
6月28日,深夜11点,当周鸿祎、徐小平还在为何时飞来宁波发愁时。宁波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里,一群创始人、投资人还围在一起争个不休。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小组赛里,创业导师聆听了创业者的成长困惑。囿于名额所限,他们只能从中挑出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公司,去向更多的创始人请教,希望用他们的商业智慧来帮助这些人成长。
当天上午,这些导师刚刚和创业者在雨中泥泞的山地里完成了8公里徒步,这段经历也让彼此有了更多了解。汤雪梅是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创始人,她在想着如何翻译创业者的话,第二天她作为导师将带上台的创业者是做工业品供应链的阿凡达公司创始人。这家公司路演的时候,创始人没能解释清楚自己的商业逻辑。她想通过她的再翻译,为创业者在有限的沟通时间里,得到主评委们的更多建议。在第二天的主评委分诊时间里,她的担忧果然出现,而她的及时解释果然让主评委更好地理解了该公司。
6月29日,6家企业的创始人获得了与徐小平、周鸿祎、王长田等人的对话机会。首先上场的是天津尚德药缘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悦,这位研发出身的教授正试图将他的科学发现商业化,他的成长导师是凌代鸿。
凌代鸿非医疗健康行业出身,但这位中国最勤奋的天使,正在用他的真诚及对创业者无私的帮助来获得他们的信赖。“听过凌老师的许多理念,觉得对公司的发展挺有帮助。”一位创业者说,他和凌相识于一次黑马大赛,之后凌曾两次拜访他的公司深入交流,尽管其并无融资需求。
在之前一天的黑马咨询会上,凌代鸿接受20多位创业者的咨询,相当一部分已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见面,对于推选他做导师的公司,他几乎都用双脚走过。这位中国最勤奋的天使正变身为最勤奋的导师。而与创业者们的交流,也将凌代鸿的兴趣领域由互联网延展至医药等多个产业。在与陈悦相识后,他也很快再次与陈悦做了沟通。
“中国企业界、中国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不只是要纳税,要解决就业,要做公益慈善,他们身上有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是用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用自己的商业智慧,用三十年积累的商道,来帮助现在还刚刚在路上的创业者,”牛文文说,“企业家帮创业者这件事,是中国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是其他人不能取代的,只有企业家阶层能够担当这个社会责任。”
这个说法得到了企业家们的回应。当恢复活力的周鸿祎站到黑马大赛的演讲台上,他说,“如果现在能坐时光机回去,我一定要给当年的周鸿祎找这样一个师傅,有了这样的经验,我可能就不会犯当年那样的错误,就不会在2006年重头再来。”
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其出发点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然而如今工业设计却遭到了企业的质疑,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原因
与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工业设计相比,真正的工业设计在中国才只有十几年的发展时间,无论是国民意识还是政府政策都有一定差距。
(二)教育原因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终都是在模仿,相对国外从包装开始的设计教育还是有许多弊端。
(三)大众意识的原因
国民自身对工业设计地认识不够清楚,企业内部不能很好地管理工业设计,没有统筹结合其他部门,更谈不上相互协同,互相促进。
(四)设计师的原因
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颇,只顾自我目标的实现,无法和企业大的发展战略协调同步。
(五)其他客观原因
受政策、技术、工艺、设备、资金等限制,很多优秀的设计无法得到实现。在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程,而真正为大多数企业接受和认同也就是近几年时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使许多企业意识到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它,不知道在企业内部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当前我们国内许多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二、工业设计的作用
(一)有效的设计管理
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过去,设计的大部分工作由设计师个人完成,如,设计一张椅子、一件陶瓷作品或者一个玻璃花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所涉及的材料、机械、结构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促使人们对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现代设计,特别是产品设计,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合理的设计管理,是将其规划纳入到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因为企业的产品不可能没有一点延续性。例如诺基亚,其产品设计延续了自身的一贯特征,即使一款产品没有贴上“NOKIA”大家仍可以认得出其产品。这对企业来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二)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引入设计人才
设计就是要创新,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创新。伴随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师应当对一些变化有所察觉并且非常敏感。再根据这些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不断去适应市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这样才能让企业得到高的收益。当然这些创新离不开设计管理者的引导和决策。这些举措是实现企业价值创新的最有效环节之一。随着设计的发展,设计师人数也在慢慢增长。例如,日本的索尼公司在1954年的时候设计师只有1个人,到1984年的时候增加到了130人。在英国由于政府对设计的重视,工业设计等设计领域内的设计师人数增长非常快,设计群体的增大充分显示了当今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在社会中,任何事物在人们脑海中都有一个“形象”,这种形象是人们识别该事物的一个最直观的因素。比如,我们每个人的面容、衣着打扮、性格等都体现着自己的不同形象。作为企业也不例外,每个企业都会在其营销过程中带给消费者不同的企业形象。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企业,他的产品可以深入人心,甚至可以成为这个企业最有效的宣传途径。例如,苹果公司的历代产品,无不凝聚着独具匠心的设计,同时也反映了该企业的品牌特点。这些都要归功于企业所建立起来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形象是消费者给予的,是经过市场验证过的。企业形象可以反映到具体的产品上。工业设计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的设计方向、风格要和企业形象始终保持一致,产品的外观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的风格必须要统一。这样消费者才愿意为品牌去买单。在企业形象设计中不得不提的是飞利浦的设计战略。飞利浦公司是世界上以生产销售家用电器为主的著名企业之一。产品分为消费型电子、商务电子、小家电、照明、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及医疗器械等七大类,畅销全世界,被誉为世界“电器王国”。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飞利浦的产品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技术和设计师、人类学者、人类工程学者等共同的智慧,创造出了一种以关怀人、服务人为宗旨的清新的设计风格和独特的视觉识别。这一理念完全体现了飞利浦以人为本的高品质设计战略的精神内涵,它既强化了飞利浦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企业形象,也使飞利浦在产品和服务形式方面的设计新主张更加深入人心。这才奠定了飞利浦公司的成功之道,使之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四)将设计意识逐步植入企业领导者的头脑中
一个企业只有设计取得领先才能赢得市场。但是很多企业领导者往往只注重市场份额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市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设计与消费的结合点。企业只有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制定广告政策、销售政策,决定市场需求。正如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日本企业更是很直接地提出“设计治厂”的企业发展战略。这些都在提醒着企业决策者应该重新认识设计,重新学习设计,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市场。
三、结语
[关键词]服务外包;云计算;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94-03
[作者简介]邹春燕(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亚区域经济。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给服务外包业从市场需求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推动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产业链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一、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面临云计算发展新环境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云计算发展浪潮,以Google、Amazon、Microsoft和IBM为代表的大公司将“云”作为未来发展战略,并将IT创新放入云的概念中。这一国际IT业新的发展趋势,在改变传统IT行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服务外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黑龙江省云计算产业声名鹊起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重大革新。目前,世界顶级的IT企业都在围绕云设计战略部署,提高竞争力。据市场研究公司高级副总裁和首席分析师Frank Gens称,2011年80%的新的企业应用程序是为云开发的。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擎。紧跟国际市场发展脚步,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云计算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确立五个城市作为首批推进云计算发展的试点。目前,黑龙江省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也搭建起云计算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网络体系,“中国云谷”这一品牌已经享誉全国,并成为首批中国云计算基地(中心)联盟19家成员单位之一。目前哈尔滨市以哈南和江北科技新城为中心形成了两片云计算产业集群,以优先发展产业链下游的数据中心,辐射带动上游产业为发展模式,确定以“中国数据仓库”“备份中国”为目标打造国家运营离岸数据服务外包特区。云计算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势必以不同途径、方式对与其密切相关的外包服务产生影响,也会给以IT为基础的服务外包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革命,势必要引导服务外包以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生产力来满足市场需要。
(二)云计算给经济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1对企业的影响
云计算使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按照用户的动态需要,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它的发展将改变CPU、存储、服务器、终端、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整条信息产业链,因此也改变了以IT和信息化为中心的商业运行模式。首先,大企业可以建立私有云实现全球化的生产部属。基于云架构在全世界搭建产业链实现专业化分工,将产业链的各环节在云平台实现关联形成最终产品,从而推动传统企业向国际集成化企业发展。其次,企业可以通过云进行柔性生产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云计算使企业的商业模式更加灵活,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实体店分销、零售——大物流将被个性化产品生产——电子商务平台(虚拟营销)——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取代,企业利用云建立起针对每一个客户的个性订购、设计产品、送货上门的柔性化商业运行模式。再次,小企业可以利用云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全球化。云计算为小企业提供了众多的IT应用,能够在全世界获取所需的生产资源,这样他们可以同大企业在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无需顾虑自身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2对政府的影响
云计算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变革,也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带来了便利。目前,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就是依赖搭建公共云平台支撑起的数字化城市形态。它为公共服务领域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政务云、基础设施云、教育云、医疗云、旅游云等公共云建设使政府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模式,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政府利用云的部署提供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3对个人的影响
云计算未来将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它同物联网一起搭建起一个数字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家庭和个人可以凭借手上的服务终端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只要支付一小部分费用,就可满足人们对于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二、云计算对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崛起,外包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云技术带来的IT革命也将给服务外包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服务外包业主要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云计算在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颠覆了传统的IT产业格局,通过创新互联网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催生了新的外包形式,拓展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空间。
(一)推动新的外包形式产生
在云计算的推动下,基于“云”模式的外包服务已经出现,被称为“云外包”,并日趋成为外包行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在云平台下,众多的服务外包资源云整合成资源池,通过云管理系统提供外包服务,达到灵活和便利的目的,也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云外包核心是外包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统一外包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将服务集成到统一云平台,根据企业的个性需求制定服务流程。云外包将改变传统外包服务,实现IT基础设施服务的离岸外包。未来云外包的发展将是外包企业“将服务部署在云端”,即提供基于云计算的SaaS模式外包服务,并以“云”+“端”的形式将平台和服务有机耦合。这种形式加快了外包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无论是信息技术外包(ITO)还是业务流程外包(BPO),都可以利用统一的云平台,针对客户提供标准化或定制化的服务,最终形成服务外包云计算产业链。
(二)扩大外包服务市场
1企业商业运营模式转变扩大了外包市场
云计算改变了企业商业运行模式,大企业建立私有云的过程中,基于云的平台搭建需要引入更多的服务咨询,针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传输,另外数据处理、物流服务都将大幅增加,企业对于外包服务的要求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小企业而言,借助云平台提供的海量资源,可以享受物流服务、金融服务、财务服务以及市场营销、客服等,同时也催生出更多围绕小企业发展的外包市场。过去占比重较小的小企业外包成为外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共云建设催生新的外包服务
以搭建公有云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改革,随着对数据处理和应用开发需求的增多,外包服务就成为政府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五大系统都会基于云来部署。政府部门首先需要外包开发这些云应用,在应用阶段需要运营这些云平台,所以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服务,这样以政府为主要发包者的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云计算推动外包企业转型
云计算改变了IT的部署,也改变了企业的业务模式或者是商业模式,其中也包括服务外包企业。首先,外包服务企业的成本将大幅下降。通过使用共享设备,企业无需花巨资购买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公有云、私有云则让企业无需花巨资购买和开发大量应用软件。其次,外包企业将从现在以人员规模论的线性收入增长模式向非线性收入增长模式(即与以劳动为基础的增长没有直接关联,而与服务的能力和规模正相关)的模式转型,这将带来产业经营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变革。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在内部建立统一运作的云平台,将对客户的各项服务外包以流程化、集约化、软件化的方式执行,将传统外包服务转移到云平台之上,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全部集成在云平台中进行。小企业则在云计算服务运营体系中专注于提供云端服务,成为某个云计算服务平台的重要参与者,与大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协作分工关系。
三、云计算助推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新发展
长远来看,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必然对服务外包产生重要的影响。黑龙江省外包服务提供商应当顺应IT产业的变革趋势,抓住机遇,在云计算时代获得更大发展。
(一)加快整合行业资源紧跟云发展
随着云计算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管理及运行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黑龙江省外包行业需要紧跟形势实现转型,借助“中国云谷”的建设实现行业内的资源整合以及产业链的完善与延长。目前,黑龙江省凭借地理优势、资源充足在全国云计算发展中位居前列,随着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铺开,对于外包服务无论是质还是量的要求都将提升一个高度,未来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行业的结构调整要紧跟云的发展步伐。首先,要推动外包行业中大型外包企业并购中小型外包服务商,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以满足云计算平台建设的需要以及承担云计算产生的大量外包业务,从而在省内形成一批外包巨头,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建立专门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支持云计算发展。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云计算是其中的重点。外包服务与云计算发展密切相关,黑龙江省要进一步整合外包资源,建立围绕云平台进行服务的产业园区,将IT应用与平台服务提供商的外包服务企业统一规划部署,形成外包产业集群,集中优势支持云计算发展。未来几年黑龙江省将以云计算发展为契机掀起外包产业的整合浪潮。
(二)在企业运营模式转变中挖掘新的外包市场
云计算改变了IT部署,也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私有云的建立,实现在云平台上进行内部管理和生产分工,还可以利用公有云获得企业所需的IT资源,弥补自身的研发缺陷,降低成本。但是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将催生出为 “云”提供大规模服务的外包市场。目前,黑龙江省的部分大企业利用云技术已经搭建起云平台进行生产与管理,其他中小型企业也在谋划利用“云”来增强竞争力,因此企业因“云”而变已经是大势所趋,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壮大时机成熟。要鼓励一些技术较强的外包企业抢抓先机为云计算产业链中的设备供应商、基础设施服务、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环节提供外包服务,在服务中加快创新提升实力,稳定一批大客户,收揽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作为协作伙伴形成外包联盟。另外,要挖掘新市场,拓展针对小企业的外包服务。云服务将大量应用和数据聚集到统一的平台上,使小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获得众多IT应用,也为BPO的规模化和集约化营运提供了平台基础,使得很多服务都可以外包,这样外包市场又增添了许多针对小企业的服务内容,其规模将随着众多小企业使用云平台而扩大。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企业要重视对这一市场的挖掘,拓展新的外包服务领域,抓住时机壮大服务外包行业。
(三)利用云计算推动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升级
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晚,哈尔滨市于2009年跻身国家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时,依据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额统计数据,哈尔滨位居最后一位。但是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哈尔滨市的服务外包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在内部建立私有云外包企业可以实现运转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同时利用云平台可以获得自身无法实现的技术支撑,在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下,黑龙江省外包企业能够大胆承担发包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另外,黑龙江省要推动利用云平台实现服务外包业的产业升级。在云时代里,由于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可以从“云”中获得支持,因此外包企业可以专注于发展自身特长,扩充服务项目,也正因为基于云的产业链搭建使得外包企业的成本大幅降低,而提供的服务质量却大幅提升,这将催生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包企业,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这样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就可以搭乘“云经济”快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外包行业将整体跃升“云端”,率先实现在云时代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郁德强,王燕妮,李华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外包模式:云外包[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8):97-100
[2]市工信委软件信息服务业方兴未艾,多措并举推动发展[EB/OL]wwwhrbiicgovcn
[3] 王媛乘“云经济”快车驶入“黄金十年”[N]哈尔滨日报,201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