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4181
国内刊号:12-1382/R
邮发代号:18-8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生物医学工程为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两点:一、发展了一系列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标的医学仪器和装备,提高了医学水平。二、从技术科学角度出发,人们开始重视到技术的重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当前我国国内在技术标准、贷款担保、进口税收等方面的滞后政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进程。2012年继美国次贷经济危机之后,经济的低靡带引起高昂的技术资金消费和人市饱和也进一步给了生物医学带来了一定的打击。因此,迫切需要比照发达国家经验,找出国内相关政策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政策,实现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跨越式的发展,从而实现生物医学技术的人才进步和技术提高。
自2005年以来,中国生物医学市场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市场,并且在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制药业和生物医学工程是当代健康产业的两大支柱,在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生物医学产业与制药业的销售额比例已经达到1∶1,而在我国目前这个比例为1∶6,这也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但令人忧虑的是,我国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近20年。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一国生产的生物医学产品就占了全世界总量的40%以上,欧洲占了30%左右,日本占了15%~18%,加起来几乎垄断了世界市场。而在中国,生物医学产品总产值仅占世界总销售额的2%。
生物医学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都比较高,且市场准入严格,迄今为止不少关键技术都还被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缺乏自主创新,大多是因循已有知识和技术,跟踪国外具体工作, 技术储备匮乏;对引进技术缺乏深入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对引进国外产品全力仿制,寄希望于以市场换技术,结果丢了市场而未换到技术。因此,我们在技术结构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技术水平、 产品质量难以满足临床使用的高要求,大多数产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高性能产品更难以与国外产品匹敌,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子彬 基础医学卷-生物医学工程学{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生物医学工程学 作者:邓玉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11年1月6日)
[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 作者:张建保,卢虹冰,徐进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版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 423;Q 9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75-02
生物医学工程(Biology Medical Engineering,BMI)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生物信息、医疗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工程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3]。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学校原来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上述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平备。比较而言,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足,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平台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信息学科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工学为主体,以及“大信息”的背景下,学校的通信、电子、图像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氛围浓厚、师资力量较强,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成熟、教学特点鲜明。上述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构建了包括课内实验、专题实验、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一系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但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将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学知识中。为了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教学方面,我校目前开设了几门生物学领域的课程,包括现代生物学、定量生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等。
由于学校在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基础,因此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实验教学平台也比较薄弱。此外,生物医学课程多属于理论加上实验的课程,要求课时较多。以解剖与生理为例,理论课要讲51个学时,实验课也需要51个学时[4,5]。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纲,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只设置了36个学时的理论课以及4个学时的实验课。因此,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上,需要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4,5]。在实验教学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为演示实验或参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6]。
笔者在调研学生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兴趣、期望和要求时,有68.1%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表1),并且有30%的同学希望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表2)。但我校目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学平台和课时设置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平水,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进办法
1.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已引进多个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和高级人才,构建了一个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以及纳米材料毒理等,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完全满足了现有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我校已于近几年建设完成了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地,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实验技能,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性人才,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操作平台和蛋白结构测试和信息处理的表征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为学生设立了核酸分离和检测,核黄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观看并亲自动手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生物类课程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许多教师针对生物领域的热点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的开放实验项目,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动物房,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9]。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对生物医学相关实验有兴趣并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报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并将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相结合,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10]。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查阅中外文献,了解项目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还加深例如学生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室构成、具体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在大学和医院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为生物学和医学服务的交叉学科,生物学实验课对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领域非常重要。针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浩伟,秦翥,刘颖,等.创新实践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17-120.
[2]李天钢,马春排,李自毅,等.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21-22,46.
[3]马春排,李天钢,李自毅,等.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实验定研究与探索,2010,29(4):103-105,122.
[4]李小慧,吴建盛.理工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61-163.
[5]严振国,施雪筠.解剖生理学[M].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6]路宏朝,王杨科,陈文强,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1(3):35-37,40.
[7]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48-151.
[8]冯波,翁杰,黄楠,等.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0):15-17.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W023 上海管理科学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H292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G330 上海护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M021 上海金属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596 上海针灸杂志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215 生命科学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H784 生态环境学报
S784 生态经济
Z014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C033 声学技术
C054 声学学报
V043 施工技术
E302 湿地科学
E636 湿地科学与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X042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培养计划的制定是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科研选题以及论文答辩等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计划不仅要符合学科专业的要求,而且要符合社会需求,符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体现时代赋予的使命。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性和产业化特色,以及我校的学科综合优势,我们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理工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且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生物医学工程相关领域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理工医相结合就是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学科特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我校由于有理工医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具有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盛誉的湘雅医学院以及三所全国“三甲”附属医院,因此,在理工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深厚的理工医基础,而且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培养的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研究生不仅有去大型医疗器械企业的,也有去大型医院放射科的,当然还有专门从事图像处理软件开发的。由于他们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好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常常由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组成,由于各高校培养模式的差别以及侧重点不一样,研究生自身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各个导师还要了解并征求学生的意见,选课和选题都因人而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数学理论基础好、年纪轻、又有兴趣的应届毕业入学的研究生,建议其进行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有工作经验的在职入学的研究生安排其进行相关的应用型研究。研究生个人的专业兴趣得以实现,有助于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培养阶段,还要使研究生在本学科的某一方面进行专家培养和训练,同时在其它相关学科也要进行广博的基础教育,使他们能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另外,还要培养他们广博的专业基础和社会人文知识,培养他们自我获取知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优良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强调将知识、能力向高素质的升华与内化。
2.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关系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技能。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医复合交叉的特点,课程设置也和其它学科有所区别。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科点只有一级学科,下面没有设置二级学科,主要原因就是生物医学工程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太广,它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广泛渗透于医学、生物、电子、计算机、材料等学科。当然,每个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都很难做到大而全,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其研究领域,并进而决定其课程设置。譬如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芯片、神经工程、微纳医学等,尤其是以程京院士为主的生物芯片技术占主导地位,因此,该校生物医学工程的课程设置就以生物类为主,辅之以《生理系统仿真与建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的统计处理》、《医学成像系统》等课程。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侧重于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医学仪器与生物传感器等,因此,课程设置也以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主,如《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图像处理》、《神经网络与模式识别》、《医学仪器原理》等。
另外,由于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招生几乎是面向所有的工程学科,因此,以前没有学过医学类课程的研究生,一般高校都会要求学生加以补修。有些导师也会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或个人研究领域的需求要求学生选修一些相关课程。如我校的新入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如果以前没有学过医学类课程,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补修《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有些研究生还会根据导师的需求补修《生理系统仿真与建模》、《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仪器》等课程。
3.过程管理
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这里所说的培养过程管理主要包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选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3.1 科研选题
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选题不仅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着所运用的方法与途径,同时还决定着成果的水平、价值及发展前途。因此,在第一年生物医学专业基础科目系统整合与学习之后,则完成培养环节第一步,进入科研选题阶段。研究生的选题要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术前沿相结合,同时也要强调与理工医多学科相结合。科研选题必须在足够的调研、文献阅读甚至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很难继续。譬如,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科研选题不仅要与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挂钩,还与相关的医学知识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必须要查阅大量的关于图像处理、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的相关文献,必要时还得与医院合作,参加医院的短期培训等。另外,科研选题还要注意团队协作,有些大的科研课题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完成的,因此,科研选题也需在整个团队的指导下合作分工,共同参与。
3.2 中期考核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实力、教、学、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严格的管理,而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淘汰机制。研究生中期考核作为研究生的淘汰机制之一,对研究生的质量调控和把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中期考核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承前”,是指经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与科研参与后,研究生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重要理论和一定的科研技能,了解了该研究领域的相关背景;“启后”,是指有必要了解研究生对已学到的理论和技能是否消化吸收,是否能灵活运用。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在科研选题之后的研究生第二学年末进行。中期考核不仅包括对所选课题的进展情况检查,还包括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研究生在第一学年末完成选题,其后则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或实验相结合,以实践来验证与丰富理论,并寻求新的方法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中期考核实际上是对研究生科研、协作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另外,研究所经常邀请一些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突出业绩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作学术报告,这是所有研究生必须参与且严格考核的。另外,我们的研究生每人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汇报,课题组老师的所有学生必须参与,汇报后老师给予点评及相关指导意见。
3.3 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集中反映了研究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教育部规定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它是每一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三年就是学位论文的整理与撰写,在第三年末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每位研究生必须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公开统一的答辩评审后才允许毕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衡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资料运用、论文写作、观点论证和辩驳等方面的水平和技巧;对于学校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对于导师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导师指导质量的主要依据。可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教育中重要、严肃的环节。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先由学校统一,也就是要求每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是自身学习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如果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所有论文的累计重复率超过5%,则论文必须发回重改,且重改次数不能超过2次,否则推迟半年至一年时间才能允许答辩。研究生论文之后,硕士学位论文由研究所统一匿名送至本所的相关老师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则一式三份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匿名邮寄至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点的全国三所不同高校,再由这些高校的研究生院根据论文题目指定评审专家,这些高校不能在本省,也不能在同一省或市。当然,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理工医跨学科培养性质,各高校研究生院在送审论文时,可以送至与之相关的学科专家评审。如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论文可以送至从事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的专家评审,也可送至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像处理研究方向的专家评审。
4.小结
心脏猝死是一个影响人类社会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脏性猝死已对广大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而对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应该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工作重点然而由于猝死的特殊性和不可预测性。90%的猝死患者发生在院外在欧美国家 院外生存率约为3%-5%。近年来随着体外自动除颤器的应用,院外公共场所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由于中国社会人群中急救意识的贫乏猝死后复苏的成功率极低,因而在猝死防治中应该从两方面入手是对高危患者进行筛选并积极地预防治疗。二是提高公共场所的急救能力,大力开展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普及活动,并增加公共场所除颤设施的设置和应用。
普及心律失常治疗新理念造福广大患者
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可见于患各种疾病的人群;危害性大 心律失常发生后除一般症状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头晕、晕厥甚至猝死,因而必须进行积极彻底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多样性,多层面的特点,即药物治疗、起搏治疗、导管消融治疗以及外科治疗。
药物是心律失常治疗的经典手段
药物是心律失常治疗的经典手段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自CAST试验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理念有了重大改变,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逐步登上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舞台,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角。但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不同疾病状态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个体化优选已成为这一领域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不同的疾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也有所不同,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急性心律失常的治疗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有效但CAST试验证实其会增加远期死亡率,已不建议选用。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胺碘酮能够有效控制这类心律失常症状,不增加远期死亡率,而多项临床研究也提示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少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因而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石,β受体阻滞剂是防治心脏性猝死的中流砥柱。
深化生性起搏的理念
随着起搏治疗的深人和广泛应用,人们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起搏治疗中的弊端,例如:过多的右室心尖部起搏能够增加房颤和卒中的发生,因而近年来,生理性起搏的理念已被从初始的普通双腔起搏进一步上升到优化起搏部位,优化起搏间期和起搏模式,通过这些努力和提高,减少了非生理性起搏带来的危害。
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新希望,目前CRT治疗心衰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已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方法并已作为重要治疗策略写入国内外多项心衰治疗指南,这技术在我国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心衰患者从中受益,但同时也出现和存在着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和困惑,例如窄ORS波 房颤患者能否获益7如何提高CRT的疗效?如何识别CRT治疗可能无效的患者?
因而医生在为患者进行起搏治疗时,要全面考虑生理性起搏的选择,既要减少非生理性或不全面的生理性起搏带来的危害还要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正确运用导管消融技术根治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技术作为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核心技术作为一项根治心律失常的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历史已逾15年,广大患者深受其益。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摆脱了心律失常的困扰和危害并且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其治疗的适应症在不断的扩大,已从初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发展到今天的房颤,室颤的消融。在导管消融治疗的新领域中,以房颤为例,导管消融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房颤治疗的传统理念,即只能应用药物维持治疗,使广大患者看到了根治房颤的希望,并且随着房颤消融技术的更新和提高,房颤的消融也从仅适用于阵发性房颤,延展到持续性房颤也可以消融,从孤立性房颤拓展到高血压,心肌病甚至部分心衰患者的房颤也可进行消融治疗。但是射频消融能否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仍是本次大会和未来争议的焦点。
充分认识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不论是起搏治疗还是导管消融治疗,并发症都不可避免,但是并发症的发生与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对并发症认识的水平和证实的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本次大会有关介入并发症的专场,人头涌动、座无虚席,各位讲座专家结合临床实例,生动而细致地介绍了常见和特殊并发症的表现和临床处理方法,使参会代表颇为受益。
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中,必须正确掌握各种治疗技术的适应症正确运用各项技术和药物,才能造福于患者。
搭建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桥梁促进国产化技术的提高
1.教材的选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多为自编的内部使用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单调、选择随意并缺乏科学性,影响教学质量。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现代工程技术渗透到医学领域形成的一门综合叉学科,其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从事生命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不同的高校所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相应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一所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不一定能够适用于其他高校,导致正式出版的专业英语教材缺乏,很多开设专业英语的高校只能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需求自编内部使用教材。比如,重庆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教材[3],但这本书的内容偏重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生物材料这一方向,不适合医学仪器、医学信息、医学物理等其他方向的学生使用。
高校自编的内部教材内容主要是由通过网上或者其他途径获取的英文文献、英文科普知识、英文说明书等组成,教材内容只包含英文文章和专业词汇解释,教材内容形式单一、选择随意并缺乏科学性,影响教学质量。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分为医学仪器和医学物理两个方向,由于这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区别较大,因此为这两个方向选择了不同的教材,教材是根据培养目标需求自编的内部教材。部分医学仪器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在医院及公司承担仪器的安装、维护、维修、培训和开发工作,他们必须具备翻译各种医学仪器英文说明书的能力,为了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医学仪器方向的教材为从网上下载的医学仪器英文说明书。
医学仪器种类繁多,课堂学时有限,且网上的医学仪器英文说明书数量有限,所以只选取了两种仪器维修说明书作为教材。部分医学物理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从事与肿瘤放射治疗有关的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熟练阅读相关的英文技术资料,为了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选取了英文专着《RadiationOncologyPhysics:AHandbookforTeachersandStudents》[4]作为教材。该教材详细论述了与肿瘤放射冶疗有关的问题,从核物理基础到吸收剂量;从射线、电子束、近践离冶疗剂量学,质子重离子剂量学,到临床计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从多叶准直器(MultiLeafCollimator,MLC)、CT(computedtomography)模拟、三维冶疗计划系统、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PortalImagingDevice,EPID),到调强适形放射冶疗、射线立体定向放射冶疗等最新技术进展;从剂量计算数学模型到正向优化和逆向计划设计;从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原理和时间剂量因子数学模型到TCP(tumorcontrolprobability)、NTCP(normaltissuecomplicationprobability)表述等生物效应与物理剂量分布的转换;从QA(QualityAssurance)到辐射防护等。该教材共有十六章,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取其中的第五、六、七章作为课堂讲授内容。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初步体验了将曾经学到的英文知识用于专业英文资料翻译的过程,掌握了部分专业词汇的意思。但教材选择还不够全面、合理,导致所学知识点不够全面。
2.师资力量。我校承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为由具有硕士学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转化而来,这样的教师优点是懂专业,且长时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有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翻译能力,但是缺乏英语表达能力,既不了解语言教学规律文秘站:,又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维。专业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综合实践能力欠缺,期待培训语言方面能力,但目前针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岗位培训机会少,进修项目难以满足教师需求。
3.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师受到自身擅长阅读、翻译专业资料,但欠缺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使得专业英语授课方式只局限于将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资料的形式。如果教师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一一为学生翻译出来,这样翻译的速度很慢,在课堂上学生也显得很被动,对课堂上所授知识点的印象很淡。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先给出一小节英文资料中专业词汇的中文意思,再让学生自己翻译该节,最后将其中较难、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拿出来请学生翻译,并一起讨论最佳的翻译方法,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原始阶段、形式单一、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学效果不够好。
二、提高我校生物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途径
1.改进教材的编写。由于一本仪器说明书中部分专业词汇会被多次重复使用,很多段落不包含专业词汇,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方向的教材,可以将各种仪器说明书中包含专业词汇的句子挑选出来作为教材内容,除去重复使用专业词汇和不使用专业词汇的句子,或者将除去的内容作为课后阅读的题材,使所有常见的医学仪器说明书中的专业词汇都涉及到,而不是只涉及其中的小部分。同样,由于英文专着《Ra-diationOncologyPhysics:AHandbookforTeachersandStudents》中部分专业词汇会被多次重复使用,很多段落不包含专业词汇,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方向的教材,可以将该专着中包含专业词汇的句子挑选出来作为教材内容,除去重复使用专业词汇和不使用专业词汇的句子,或者将除去的内容作为课后阅读的题材,使专着中的所有专业词汇都涉及到,而不是只涉及其中的小部分。另外,可以请英语专业的教师对其中较难翻译的句子作具体的讲解,并将教材内容录音,将讲解过程和录音材料作为教材的一部分,以弥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
老师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欠缺。这样教材的内容就比较科学,教材形式比较丰富,学生所学知识点会随之较全面,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但是医学仪器英文说明书不容易获取,这为医学仪器教材的编写增加了难度。 2.师资力量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5]对专业英语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在专业英语师资问题上是如此要求的,即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专业英语课程的属性要求专业英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相当的专业素养。根据“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这一要求,认为医学仪器方向的专业英语由教过医学仪器课程的教师担任较为合适,因为这些教师熟悉哪些仪器为常用的医学仪器、熟悉医学仪器中的专业术语,这种素质使其能较准确地判断英文资料中哪些词汇为专业词汇及其重要程度,并准确地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和讲解;认为医学物理方向的专业英语由教过肿瘤放射物理学这门课程或者教过类似课程的教师来担任,因为这些教师通常具有放射治疗的临床操作经验,这种素质使其能准确地判断英文资料中哪些词汇为专业词汇及其重要程度,并准确地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和讲解。根据“专业英语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这一要求,认为专业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实践能力。如:设立专业英语教师出国或国内培训专项经费,选派鼓励教师出国,短期强化英语语言能力或参加短期专业知识培训[6];学校应提供专业英语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全市性的专业英语研讨会的机会,给专业英语教师提供一个彼此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的机会,并且鼓励语言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交流教学,互相交流教学心得[7]。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英语较理想的授课时间为校内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学期,这时学生已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课训练,较容易理解并掌握课堂中的知识。在我校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再加以改进。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尽量用英文和学生交流,锻炼学生用英文交流的能力。如果教材有配套的英文录音,则将授课过程配以英文录音资料,锻炼学生的英文听力能力。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穿插几次英语科教视频。比如在讲完有关磁共振成像的课文后,让学生观看有关医学成像的英语科教视频。
【关键词】《医学超声仪器》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43-01
1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1.1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6个章节。(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5)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6)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实验设置
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 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具有抽象难懂、内容繁杂等特点,是医学院学生感觉最难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缺乏一部为该专业量身打造的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就本校而言,该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仅为40学时,而使用的教材为刘新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案例版)》,该书系统全面完整,但课时数远远不够,如果按照一般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学生感觉难以消化,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增加。其次,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体,进行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第三,考查形式单一,仅对书本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考核体系,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仅关注考点,而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科研创新,不断突破
1941年2月出生于江苏常熟辛庄的宁新宝,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数据采集与处理》编委,兼任全国生物医学物理研究会理事长(筹)、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曾应邀访问意大利ICTP。
在从事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电子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宁新宝教授擅长以电子学、物理学和系统控制学为手段,研究生物医学信息的检测处理和分析,探索生命活动的机理、生物医学信息的特征和规律,开发为防病治疗等医学应用服务的设备与系统等。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
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科学的热爱,宁新宝教授于1981年研制出了“XDL―心电磁带录放仪”,并获得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他非常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提高我国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他研制推出的“高频心电图检测仪”为高科技医疗诊断设备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南京一家公司采纳。
经江苏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会,宁教授研究的省应用基金资助项目――“高频心电图计算机模拟”研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研究领先国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高频心电图研究是一个突破性进展,不但从方法学上开辟了新方向,而且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进行临床诊断及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近期,宁新宝教授在高频心电的研究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发现非线性参数有“共振”现象,由此获得了对心脏疾病敏感的非线性参数,并用获得的多个线性和非线性高频参数在多维空间中拟合多维曲面诊断心脏疾病的新方法,为高频心电图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另外,他研制出了具有知识产权的“18导同步心电监测分析仪”和“生物反馈技术”,后者包括“人体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自主神经功能仪”和“肛直肠肌生物反馈仪”等三项成果。其中“人体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2006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又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类二等奖。
理论创新与科研实践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多年来,宁新宝教授在科研工作中屡次提出新理论并加以实践,他研究了“生命活动中的非线性现象”的国际前沿基础性课题,率先提出了心脏电活动混沌现象中关联维参数的分布特性,率先研究心电图信号波形的多重分形特性,率先提出研究NAR模型的短时(500个心律值)HRV信号非线性特性、模式熵、基本尺度熵等,及研究这些非线性特性与人的衰老、心脏疾病之间关联程度等,均取得了可观的创新成果。近年,他又研制出基于互联网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对心电、血压、血糖等多功能参数的检测分析与监护。此外,在指纹识别核心技术、超声外科手术刀、医学图像处理以及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试剂诱导新生血管栓塞治疗肿瘤机理研究等方面,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人才培养,桃李芬芳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显大家气度;著书立说、厚德载物,成高山仰止。”宁新宝教授对国家的贡献不只于科研领域,更在于他在教育领域获得的认可。作为教授、博导,宁教授要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主要承担《生物医学电子学》和《传感器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很多高新科技人才。
至今,宁新宝教授已培养硕士生60余名,进修教师10余名,博士生22名,博士后4名。他个人先后荣获南京大学第五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和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园丁奖。他培养的学生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论文《心率变异性HOLTER系统的研究》于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由学生设计完成的“家用心电遥测监护系统”荣获1997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另一项经他指导完成的“‘多科特’心脏保健系统科技创业计划”获得了江苏省金奖和全国银奖。
宁新宝教授笔耕不缀,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2000年到2013年间,生物医学信号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研究方面发表的SCI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生物医学电子学》、《物理化学生物传感器》、《近代电子医疗设备与技术》等六本。他为我国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电子学的教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容,促进了学科的不断发展。
硕果累累,继续攀登
细胞发生物理力学性能上的改变最终使得细胞分裂失控,结果便是这些分裂失控的细胞出现较低的死亡率,导致恶性肿瘤的增长。该研究发现是目前唯一一种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肿瘤的发病原因。该论文已经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该期刊由美国物理协会创办。
博士后研究生保劳格帕尔克对该研究评论为:到目前为止,关于癌症的研究都集中在生化角度,为了寻找解决与生化致癌相关的各种相互依存的诱发因素,我们将焦点集中在较不“显眼”的细胞机械因素方向。这是一种新的针对癌症诱发因素研究方法。然而,研究人员在区别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过程中发生了怪异的相似性,比如在细胞的机械强度和粘附性方面,癌变细胞之间表现出与正常细胞迥然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也是研究人员区别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方法,其同样也类似于以前观察癌变细胞时的分类法。根据研究人员介绍:癌变得细胞较健康的细胞显得更加柔软,这就意味着当这些柔软的癌变细胞被较硬的正常细胞所包围时,前者就会变得更紧实,不易扩散。但是,当相邻的癌变细胞数量增加时,来自正常细胞的较硬表面“对抗力”就出现了降低,这时候癌变细胞“趁机”松弛下来,扩大自己的表面积,以便覆盖更大的区域。拉伸的细胞可以提高自身的增值能力,并降低了细胞死亡的概率。
该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通过精确的计算模型复制了在一个组织内细胞的生命周期,便于观察细胞机械性能的改变如何对细胞的行为产生影响。在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确定在这个健康的组织内有相同机械性能以及粘附性的细胞,然后在组织中心将一些细胞软化,结果显示只要软化的细胞低于临界值,这个组织仍然会保持健康、稳定。
如果超过了这个临界值,机械性能出现变化的柔软细胞就会出现倍数式增加,远远大于正常健康的细胞。除了这一点外,肿瘤的增长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替换到周围健康的细胞,临床观察也显示这也是恶性肿瘤的一个特征。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如何使一个细胞增加粘附性,或者保持较硬的机械性能,以及影响其他细胞的转移性能和繁殖能力。他们观察到软化细胞之间的结合能力出现了改变,该变化是控制着更多肿瘤细胞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摘要:数字信号处理(DSP)系统由于受运算速度的限制,其实时性在相当的时间内远不如模拟信号处理系统。从80年代至今的十多年中,DSP芯片在运算速度、运算精度、制造工艺、芯片成本、体积、工作电压、重量和功耗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开发工具和手段不断完善。DSP芯片有着非常快的运算速度,使许多基于DSP芯片的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得以实现。目前,DSP芯片已应用在通信、自动控制、航天航空及医疗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载人航天领域,基于DSP芯片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chip
Abstract: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operation speed,real tim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 system is far from that of analog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in decades ago. Since early 80’s,DSP chip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peration speed,computation precision,fabrication technics,cost,chip volume,operational power supply voltage,weight and power consumption. Furthermore,development tools and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greatly. Modern DSP chips can be operated very fast,which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DSP based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possible. Now DSP chip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communication,automatic control,aerospace and medicine. DSP based technology has very promising future in manned space flight area.
Key words: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chip;development;application
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信号和信息处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已渗透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信号在时域及变换域的特性进行分析、处理,能使我们对信号的特性和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我们需要的信号形式,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进而在更广和更深层次上获取信息。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优越性表现为:1.灵活性好:当处理方法和参数发生变化时,处理系统只需通过改变软件设计以适应相应的变化。2.精度高:信号处理系统可以通过A/D变换的位数、处理器的字长和适当的算法满足精度要求。3.可靠性好:处理系统受环境温度、湿度,噪声及电磁场的干扰所造成的影响较小。4.可大规模集成: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的集成度可以作得很高,具有体积小、功耗小、产品一致性好等优点。
然而,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由于受到运算速度的限制,其实时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不如模拟信号处理系统,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制约。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诞生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DSP芯片,也称数字信号处理器,是一种特别适合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运算的微处理器。DSP芯片的出现和发展,促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提高,许多新系统、新算法应运而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DSP芯片已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航天航空、军事、医疗等领域。
DSP芯片的发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AMI公司的S2811芯片,Intel公司的2902芯片的诞生标志着DSP芯片的开端。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高速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要求和数字信号处理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几年中,DSP芯片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从运算速度看,MAC(乘法并累加)时间已从80年代的400 ns降低到40 ns以下,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几十倍。MIPS(每秒执行百万条指令)从80年代初的5MIPS增加到现在的40 MIPS以上。DSP芯片内部关键部件乘法器从80年代初的占模片区的40%左右下降到小于5%,片内RAM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以上。从制造工艺看,80年代初采用4μm的NMOS工艺而现在则采用亚微米CMOS工艺,DSP芯片的引脚数目从80年代初最多64个增加到现在的200个以上,引脚数量的增多使得芯片应用的灵活性增加,使外部存储器的扩展和各个处理器间的通信更为方便。和早期的DSP芯片相比,现在的DSP芯片有浮点和定点两种数据格式,浮点DSP芯片能进行浮点运算,使运算精度极大提高。DSP芯片的成本、体积、工作电压、重量和功耗较早期的DSP芯片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在DSP开发系统方面,软件和硬件开发工具不断完善。目前某些芯片具有相应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支持断点的设置和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和DMA的访问及程序的单部运行和跟踪等,并可以采用高级语言编程,有些厂家和一些软件开发商为DSP应用软件的开发准备了通用的函数库及各种算法子程序和各种接口程序,这使得应用软件开发更为方便,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因而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
目前各厂商生产的DSP芯片有:TI公司的TMS320系列、AD公司的ADSP系列、AT&T公司的DSPX系列、Motolora公司的MC系列、Zoran公司的ZR系列、Inmos公司的IMSA系列、NEC公司的PD系列等。
通用DSP芯片的特点
1. 在一个周期内可完成一次乘法和一次累加。
2. 采用哈佛结构,程序和数据空间分开,可以同时访问指令和数据。
3. 片内有快速RAM,通常可以通过独立的数据总线在两块中同时访问。
4. 具有低开销或无开销循环及跳转硬件支持。
5. 快速中断处理和硬件I/O支持。
6. 具有在单周期内操作的多个硬件地址产生器。
7. 可以并行执行多个操作。
8. 支持流水线操作,取指、译码和执行等操作可以重叠进行。
DSP芯片的应用
随着DSP芯片性能的不断改善,用DSP芯片构造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作信号的实时处理已成为当今和未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随着各个DSP芯片生产厂家研制的投入,DSP芯片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产量增大,成本和售价大幅度下降,这使得DSP芯片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现在DSP芯片的应用遍及电子学及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
典型应用 (1)通用信号处理:卷积,相关,FFT,Hilbert变换,自适应滤波,谱分析,波形生成等。(2)通信:高速调制/解调器,编/译码器,自适应均衡器,仿真,蜂房网移动电话,回声/噪声对消,传真,电话会议,扩频通信,数据加密和压缩等。(3)语音信号处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文字变声音,语音矢量编码等。(4)图形图像信号处理:二、三维图形变换及处理,机器人视觉,电子地图,图像增强与识别,图像压缩和传输,动画,桌面出版系统等。(5)自动控制:机器人控制,发动机控制,自动驾驶,声控等。(6)仪器仪表:函数发生,数据采集,航空风洞测试等。(7)消费电子:数字电视,数字声乐合成,玩具与游戏,数字应答机等。
在医学电子学方面的应用 如同其它数字图像处理一样,DSP芯片已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图像重构等领域,如CT、核磁成象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助听,电子耳涡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文献[1,2])。国内、外也有关于脑电、心电、心音和肌电信号处理方面基于DSP芯片系统的报道(文献[4~7]),我们对1996年以前国外生物医学工程的部分核心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arch等核心期刊进行检索,有关基于DSP芯片处理系统的报道很少。对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核心期刊,如《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等刊物进行检索,未见有关基于DSP芯片系统方面的报道。对我所的光盘数据库进行检索,未见有关在航天医学方面应用的报告。
我们认为在生理信号处理领域基于DSP芯片的技术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如当生理信号数据量很大(如脑电,肌电等)且处理算法相对复杂时,现有的微机在实时采样、处理、存储和显示方面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而基于DSP芯片的高速处理单元和微机构成主从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载人航天领域中信号传输带宽的限制需要对生理数据进行实时压缩;大型实验中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依赖于数字处理系统的构成;载人航天中对数据处理精度,可靠性要求以及功耗、工作电压、体积、重量等方面的限制需要我们在构造处理系统中选择性能优良的芯片。我们认为将DSP技术应用于载人航天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以DSP芯片为核心构造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高速实时处理为一体,能充分体现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优越性,能很好地满足载人航天领域设备测量精度、可靠性、信道带宽、功耗、工作电压和重量等方面的要求。目前,DSP芯片正在向高性能、高集成化及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各种各类通用及专用的新型DSP芯片在不断推出,应用技术和开发手段在不断完善。这样为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尤其是在载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DSP芯片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对载人航天信号处理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李雪琳,徐俊荣.基于DSP的数字助听器的研究.95年生物电子学[C],医学传感器等联合学术会议文集,北京,1995:438~439
[2] 候 刚,徐俊荣.用于植入式多道电子耳涡的一种数字实时语音特征分析系统的研究[M].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471~476
[3] 邱澄宇,何宏彬.用于心电信号数据压缩的数字信号处理器[M].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463~466
[4] Vijaya Krishna G,Prasad SS,Patil KM. A New DSP-Based Multichannel EMG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J].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rch,1996,29:395~406
大会开幕式由白求恩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主持,河北省卫计委主任张绍廉、中国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前主任委员郭继鸿、中国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马长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鲁建辉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充分肯定了河北省心血管病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对燕赵大地心血管领域的发展寄予更高期望。
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首位,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目前,心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据悉,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其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全国每5个死亡人口中,就有2个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的现状令每一个心血管病医生深感责任重大,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本次会议本着“追踪前沿,注重实用,坚持学术”的宗旨,坚持以临床实践为主,以普及和规范化为主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大会主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河北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等多名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分享临床经验。会议涵盖基础知识继续教育、医学前沿及进展讲座、心血管疾病防治共识和指南解读、临床疑难病例讨论等内容,精彩纷呈。
与会专家讲座精彩纷呈
曹克将教授对《2016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详细介绍了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在“室性早搏”治疗方面,曹教授特别提到,循证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抑制室性早搏,尤其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因此,2016年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其作为治疗药物,证据级别为ⅡA/B。据悉,参松养心胶囊是唯一进入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中药。
关键词:房颤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 选择与评价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3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27-0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激动频率达350~600次/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明显上升。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分为初发(首次发作)、阵发(反复发作可自行终止)、持续(经过治疗可以转复窦性心律)和永久(难以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性房颤。一般将发作小于三天称急性房颤,大于三天称慢性房颤。
房颤的诊治指南结合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常进行修订与完善。治疗方法与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作为心脏电生理学者最关注的是如何改进消融术式与方法、治愈房颤、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心功能、提高生存率。而对于一般基层普通临床医生和患者,如何选择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导管消融治疗,如何解读导管消融术,医生如何向患者解释指导等问题。本文就房颤的治疗选择谈一谈浅薄的看法,希望能对基层医生有所帮助。
1 房颤的药物治疗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房颤病人靠的就是药物治疗,根据房颤症状和心脏听诊、心电图表现确诊房颤。部分阵发性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来协助诊断。治疗原则:控制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上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塞症。转复和维持窦律。选用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胺碘酮疗效最好。但长期服用有明显的甲状腺损害的毒副作用。复律和维持窦律,选择持续房颤、病史短于一年、左心房增大不明显(≤45mm)无心房附壁血栓的较妥。药物复律无效者可选择体外电复律,电复律成功的也需要I类、III类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抗血栓治疗主要是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预防和治疗。
2 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
90年代开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先后经历了:①仿迷宫术线性消融。②局灶消融。③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④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⑤碎裂电位指导下消融。⑥去迷走神经消融。⑦房室交界区的消融等多种术式的发展。目前已是治疗房颤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手段,然而,无论哪一种术式,消融后的复发率仍高达20%~60%。并且各种术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比如:局灶消融。研究发现诱发房颤的异位兴奋灶有70%~90%位于肺静脉内。其余分布于上下腔静脉、界嵴、冠状静脉窦口、右心房游离壁和左心房后壁等,消融后即刻成功率高,但远期成功率只有60%,肺静脉狭窄是难以克服的问题。又比如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相对于局灶消融术又进一步提高了成功率,尤其是远期治愈率,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①由于解剖上肺静脉存在变异,要保证消融导管始终位于肺静脉开口处有一定难度。②要形成连续透壁的损伤仍有难度。③术后房颤复发率相对较高。总之,通过术式的改变,不同的技术、不同的随访方法和成功的定义,必有不同的实验结果。目前临床试验提出了共识的建议。2007年通过了房颤的国际共识。
但不同的消融方式复发率各异。目前国内外电生理中心判定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及复发的标准各异。国外有一消融指南标准。早期复发:指的是术后三个月内复发房颤、持续时间≥30秒。晚期复发:术后4~12个月发生的房颤、持续时间≥30秒。极晚期复发:术后12个月以后复发的房颤。空白期:术后三个月。此期内出现的房颤早期复发不能认定为消融失败。
房颤消融后复发的原因复杂。与房颤的类型、左房的内径、左房的容积、左房的瘢痕和纤维化、结构性心脏病、糖尿病、肥胖、年龄、P波离散度等预测因素有关。研究表明CHADS2≥3和左房内径是房颤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也是独立的预测因素,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心房肌细胞水肿。四周后才能稳定。晚期复发。主要是消融径线不完整或消融部位传导恢复形成折返。早期复发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控制或电复律,再次消融至少应于术后三个月以后进行。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三个月内复发的房颤30天内行电复律一半的患者能维持窦性心律。另外房颤消融术后早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减少早期复发,但不能减少晚期复发。晚期复发采用再次肺静脉电隔离多能消除复发的房颤,发生大折返性房速时附加线性消融,必须连续透壁。总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正确识别和处理对于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非常重要。
3 选择与评价
房颤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心房的特殊结构,心房的自主神经节的功能作用,以及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等。心房的异常电活动触发与复杂的多发子波折返都是房颤的重要机制。针对房颤病人如何选择治疗手段首先还是应当在明确诊断,找出病因的同时,先给予I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凝或控制心室率。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作为二线治疗,明确适应症,进行导管消融,少数情况下,也可作为一线治疗。症状性房颤患者合并有心衰的也可以选择消融治疗。但左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消融的禁忌症。
房颤的药物治疗在没有新的药物研发产生时,治疗方案基本定型。发展空间受限。导管消融术的产生将阵发性房颤治疗的成功率达到70%~90%,慢性房颤成功率达到60%~70%。虽有复发和并发症的产生,但导管消融对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导管消融术地位的不断提高,房颤的消融转复治疗将有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丽荣.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治疗选择、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02):178-181
[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导管消融学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6,10:114-119
组织工程基质材料研究进展 闫玉华,周文娟,李世普,万涛
组织工程用高度多孔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制备 罗丙红,卢泽俭
人工血管基因修饰的研究进展 王继亮,王国斌
组织工程骨修复中的局部基因疗法 易静,汤雪明
血液密度测量及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中的应用 吕霞付,蔡绍皙
微囊化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周薇,王正荣
α稳定分布噪声下诱发电位潜伏期变化的自适应检测 邱天爽,王宏禹,李小兵,张旭秀,鲍海平,张杨
脑电逆问题的研究进展 郑旭嫒,万柏坤
联合疗法与放疗的比较 高悦,杨国胜,王健琪,范晓宇,王华
常用蛋白交联方法及其对胶原的影响 曹正国,李成章
训练特伦德伦伯格症步态的微处理器步态分析系统
由心磁图信号的ST段偏移计算的总电流矢量检查心肌异常的方法
在慢性声刺激期间心率变异性的24小时节律变化
由运动心磁图计算的电流比分布图检查心肌异常的方法
小型的经腹胎儿和母体心电图长时间记录器
连续心输出量监护系统
磁共振图像中非均匀场的校正 李音
微电极技术与脑运动性信息传导的研究 宋毅军,田心
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 陈鹏慧,吴宝明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原理与实现 刘河生,高小榕,杨福生
肝脏组织工程学中的胚胎干细胞 胡安斌,郑启昌
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郭宗科
骨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修饰和细胞粘附 刘刚,胡蕴玉
聚氨酯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胡国栋
聚乳酸制备研究进展 李曹,王远亮
基因纳米粒子在血管再狭窄的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李大伟,冷希岗
人工神经网络在基因组信息学中的应用 陈志宏,严壮志
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沈干,丛笑倩,刘晓音,汪铮,曹谊林
植入式装置与体外程控装置数据交换技术的进展 曹妮妮,金捷,孙卫新,狄亮
磁感应断层成像及其实验室设计 李世俊,秦明新,董秀珍
生物芯片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刘伟庭,郭希山,王钟,陈裕泉,王立人
电磁场对骨组织和成骨细胞的作用 赵云山,张西正,郭勇
载药纳米微粒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肖延龄,李伯
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表面修饰的研究 郝杰,郑启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研究进展 王运涛
脂肪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梁伟中
高强度聚焦超声"切除"肿瘤过程中的空化效应 顾惠琼
睡眠监护技术的发展 叶志前,郑涛,裘利坚
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及预防其老化的研究进展 何黎升,高瞻,陈富林
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刘兴文
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脑电逆问题中的应用 高诺,朱善安
哺乳类动物心室肌细胞的Luo-Rudy模型及计算机仿真研究的进展 金印彬,杨琳,阔永红,张虹,黄诒焯,蒋大宗
3D-EIT图像重建的研究进展 王妍,任超世
血浆蛋白对生物材料细菌粘附影响研究进展 李艳星,黄云超,熊素华
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及其生物成分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舒桂明
共同培养在生物人工肝中的应用 黄艳欣,刘晨
有限元分析法研究脊柱生物力学的新进展 高允海
磁共振谱成像(MRSI)技术的研究进展 钱勇先,黄敏,林家瑞
生物电流检测和组织功能成像的新技术 刘军,李光,陈裕泉
心脏建模仿真研究进展 霍梅梅,夏灵
基于突变理论的心脏运动数学描述 刘,李迪,孙尧
骨组织力学信号转导的研究 王昊,张西正,张永亮,郭勇
心室辅助装置的内皮化 李晖
基因工程的下游技术 周思翔,华慧,王正荣
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培养和评价 孙安科,裴国献
角朊细胞培养技术最新进展 李政
异种煅烧骨材料的研究进展 赵铭,郑启新
脑磁源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胡净,胡洁,汪元美
数据挖掘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余辉,吕扬生
诱发电位的非线性动态提取方法 耿新玲,田心
用于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吴金辉,张西正,郭勇,武继民,李瑞欣
一种新型医用成像技术--微波激励热声CT 吴石增,于阳,宋涛
上皮干细胞发育调控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平浩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 刘德伍,刘德明
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李津荣
肝细胞的低温保存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鸿凌,王英杰
体外循环中的肝素涂层技术 杨剑,易定华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肖联平
光纤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李逸尘,潘爱英,姜信诚
纳米控释系统的应用 刘源岗,王士斌,翁连进
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载体研究进展 杨莽,张彩霞,陈德敏
BMPs载体及缓释系统研究新进展 尹绍雅,常祥平
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 张艳,崔磊,曹谊林
破骨细胞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 李青南,陈槐卿
由猪肝细胞组成的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刘青,段钟平
用于生物人工肝的肝细胞组织化培养 吴宇澄,赵卫红,余多慰
生物人工肝中肝细胞来源及培养的新进展 胡安斌,田源
癌热疗中超声无创测温方法的研究 吴水才,白燕萍,南群,夏雅琴
肿瘤热疗的热剂量学应用研究 王伟,李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