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医学科护理特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进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先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和环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维护和保障信息化时代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提升老年人看病就医满意度。
到2021年,5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二、创建范围
2021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圣和老年病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必须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到2022年,县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三、具体措施和创建内容
(一)老年友善文化
1.各医疗机构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
2.机构愿景或文化中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
3.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要求。
(二)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
3.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
(三)老年友善服务
1.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畅通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为老年患者就医提供方便。根据老年人患病特点和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预约号源,方便老年人通过村(社区)预约转诊就医。
2.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确保智能设备配有人工值守。有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承担老年人服务相关职责,挂号、收费等设有人工服务窗口及现金收费窗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机构入口可通过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通道、配备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等方式,协助没有手机或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
3.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在老年医学科或内科门诊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有条件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2年,县内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要积极开展老年专科门诊、用药咨询、营养评估、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对老年患者高风险因素给予早期识别与干预,保障医疗安全。
4.拓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县中医院要以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或老年病科为依托,综合性医院要以中医科为依托,加强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村(社区)、向家庭、向养老服务机构延伸。
5.大力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可通过签约、巡诊、健康扶贫、老年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为确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上门诊疗、康复、照护、失能评估、医养结合等个。鼓励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6.注重对老年综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评估与干预,开展多学科合作诊疗,鼓励患者及其照护者参与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7.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重点开展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项目,建立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高风险筛查后知情告知制度。
(四)老年友善环境
1.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适老性,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2.机构内标识醒目、简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机构内地面防滑、无反光。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
4.适老性病房温馨整洁。病房中应当配有时钟和提示板,温、湿度适中,家具稳固。
5.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有辅助移乘设备(如轮椅、平车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等的设置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四、创建标准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由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印发后另行印发。
五、创建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评。各医疗机构对照本方案进行自评,自评合格的医疗机构,填写《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2021年3月底前向县卫生健康局申报。
(二)县级初审。县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在《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上报。
(三)市级复审。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复审。2021年7月10日前,对复审合格者上报省卫生健康委。复审合格者作为“敬老文明号”等评先评优重要参考的基本条件。对达不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标准的单位,将适情况取消“敬老文明号”等相关荣誉称号。
(四)省级审核。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复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核,审核确定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布。
六、工作要求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中日两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老年临终医疗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基础资料,以期对今后临终关怀教育提出参考意见。方法 2007年8月,对中国135所医学院校中、西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负责人发送了问卷调查表,内容包含教学计划中是否包含临终期医学、是否有老年人临终关怀、课程内容、讲授形式、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等。结果 问卷回收48份(回收率36%)。有临终期医疗教育12校,7校为必修,讲授形式几乎全部是课堂讲授,10校采用闭卷笔试进行成绩评定,有相关教科书的仅4校。最后与日本类似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结论 目前我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教学大纲需要从多方面、多领域进行充实,以实施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教育,并充实完善标准版教科书。
【关键词】 临终关怀;教育;医学院校;中国;日本
临终关怀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一般医务工作者多对这门学科缺少科学的认知,缺乏临终关怀的专业技术与知识,不适应临终关怀工作的需要。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与知识更新,而任其固守传统医学模式,依靠传统技术与经验去进行临终关怀或办临终关怀医院,其结果势必与普通医院并无差异,而不能体现对临终者的关怀。因此,要对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一定的法律常识,尊重和保护临终患者的各种权利,学习多方面的技能,帮助患者转移思维方式,缓解临终焦虑和恐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被临终患者痛苦垂丧的情绪所影响,要以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去护理患者。对老年人而言,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临终期医疗、护理服务是我们要面临的工作,作为未来的医生,怎样充实现阶段对医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科大学教育计划中,有进行临终期医疗、护理教育课程的大学增加的趋势。临终关怀受人们生活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影响,国外的这些具体情况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但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有必要对临终期医疗、护理教育进行研究观察。本研究通过对中日两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老年临终医疗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得出基础资料,目的在于对我国医学教育今后临终关怀教育提出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年9月以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为对象,发送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计划中有无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对几年级学生进行,选修还是必修,课程内容是否包含有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授课内容(临终关怀的专业词汇、临终关怀医疗的历史背景、临终关怀的相关法律福利制度、临终关怀的国内外现状、临终关怀医疗中患者的自主权力、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临终期相关的疾病和症状、临终期的治疗、与临终期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对患者的心理援助、临终期对家属的心理援助等)、授课老师所属部门及课时数,授课方式(有课堂讲授、模拟情景教学、与患者对话、看录像、小组讨论、病例研讨、临床实习等供选择),如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自我评价、闭卷考试、实际操作考试、撰写心得报告等供选择),有无关于临终关怀医疗的教科书包含书名、出版社名称等。
1.2 方法
问卷回收后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老年科学平川仁尚、葛谷雅文等〔1〕2005年进行的全日本79所医科大学及110所大学护理专业的“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护理专业临终期教育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view5.0J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临终关怀课程开设情况
国内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共回收问卷48份(西医院校42份和中医院校6份),回收率36%。有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大学为12所(占25%),开设必修课7校(占58%)。另外临终期医疗教育涉及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有7校(占58%)。
2.2 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内容
从现行教育内容看,终期医疗教育的内容依次为历史背景;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相关法律;病症及症状;治疗;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援助。
2.3 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
目前国内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12/12,100%)为主,成绩评定多为闭卷考试(10/12,83%),仅2所(17%)学校提出需撰写心得报告。
2.4 临终关怀教育相关教科书及入学后何时开设临终关怀课程时间
4所学校(33.3%)有教科书,7所学校(58.3%)无教科书,采用自编教材,1所(8.4%)未回答。国内开设课程时间8所学校(67%)在入学后第三年,1所(8%)在入学第二年;2所(1%)在入学第四年,1所(8%)在入学第五年。
2.5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相关教育情况比较
与日本“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护理专业临终期教育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表3。因为考虑到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中医学院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将其单列,未与日本的医科大学进行直接比较。表1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相关教育课程的有无,表2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表3 中日两国医学专业临终关怀教育内容(略)。
3 讨论
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1.12亿以上的人要面对死亡的胁迫,若仍以每人5个亲属、10个朋友计,则中国每年约有6亿和12 亿人口受到间接的死亡问题的困扰。其实,人到老年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近临终的体验,心理上的恐惧和健康质量的每况愈下,都是临终阶段的特点。现在,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可以预见,临终关怀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其他相关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至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并不算高,或许并不能完全反映全国临终关怀教育的真实面貌,但是,作为一个国内的先行调查,我们可以认为取得了这个领域的宝贵的数据资料。
首先,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临终关怀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英、美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都开展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课程〔2〕,日本此次调查显示其开设临终关怀教育课程率在67.5%。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对临终关怀的普及教育远远不够。我们认为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对在职医务人员也应进行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及继续教育。这样不但能普及和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教育,而且可以奠定为临终病人服务的基础。
从学习时间来看,日本的增田等〔3〕认为在六年制医科大学中至少要保证30个学时。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李惠云等〔4〕根据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大、中专医学生可进行10学时的学习。对本科医学生,尤其是专门研究“临终关怀”者,应设立此门课程,讲授时间应在30学时以上为宜。如何保证学习时间并与其他学科学习保持平衡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关于在校时期何时进行学习,从目前国外的经验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有认为新生直接面对死亡的机会和经验少,对待死亡没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应该在此时开设这一课程。也有人认为临终关怀涉及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学习中要结合临床教学、临床实习、病案讨论等来进行,只有高年级学生才具备这些条件。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在学习内容方面,国内与国外在内容方面有一些不同〔3〕,我国主要内容为:历史背景、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相关法律、病症及症状、治疗等。国外的内容在上述基础上比我们多一些已经完善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患者的自主权利、与患者沟通技巧、专业术语、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援助等内容。
关于教育方法和成绩评价,目前国内外的学校几乎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与日本的同类调查比较,我国采用体验型教学的诸如情景模拟、临床实习、小组讨论会等的形式比较少。从国外开展这门课的经验看,体验型教学对于真正面对临终期经验极少的青年学生而言,较为有实际价值。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日本采用闭卷考试的学校很少,基本以论述、小论文、自我评定、实际操作等为主。国内的大学几乎全部是采取笔试,实际操作几乎没有。我们认为,临终关怀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应用,它不可缺少与患者面对沟通的技巧和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临终关怀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大学科。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从笔试的角度看,是有一定局限的。这些又有待于今后对教学方法评价的改进。
在此次调查的国内135所医学院校中,中医学院有25所,回收问卷6份,占中医学院的24%。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中医药院校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贡献。中医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教育?其实我们可以在老年人临终期发现中医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们认为中医药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里可以大有作为。只要结合中医特色,在中医学院也完全可以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的课程。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关于教科书的回答中,都比较无法让人满意,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临终关怀的材,教科书的有无,可以反映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好的教材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信息源。美国的调查〔2〕也显示,在医学院校尚无学生容易使用的、有充实内容的临终关怀方面的教科书。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编写一本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教科书,将有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平川仁尚,益田雄一郎,葛谷雅文,他.全国の医学科、看護学科における終末期医療、看護教育の実態調査〔J〕.日本老年医学会雑誌,2005;42(5):5415.
2 Dickinson GE,Field D.Teaching endoflife issues:current status in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 medical schools〔J〕.Am J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2002;19:1816.
北京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使城乡居民享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和养老需求。有利于首都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与健康,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期望健康寿命与生活质量,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型,有利于推进首都老年健康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能够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迎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要求,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是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乱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心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 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 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 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
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急性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彰显老年友善文化,着力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支撑体系。区卫健局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纳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要求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构愿景或文化中必须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的需求,在人员和设备配备等方面争取支持。区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及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投资近2亿元高标准建成智能化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浓厚氛围。
二、融合老年友善管理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化机构养老品牌。面向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XX医院对接XX旅居养老十大品牌--XX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医院内合作举办XX养护院,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养护院建筑面积7500平米,设有床位210张,有机融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日巡诊制度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重症快速进医院、康复立即回机构”。引入“慧济国际”养老管理团队和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适老化建设规范,配备最先进的智慧化养老管理系统,从基本自理、部分自理、无法自理直至安宁疗护逐级设定11类护理标准等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深度照护服务,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推出慧济舒适照护、慧济食坊、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家、老幼同乐、宠物疗法多种特色智慧化服务,成为兖州机构养老的优质品牌。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四、聚焦老年友善环境,创新智能养老综合体。针对规模较大的新建城市社区,以“XX依养家”高端养老公寓为试点,打造“XX依养家”智能养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XX依养家老年颐养中心项目,作为XX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建筑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设置有依养家医院、休闲活动中心、长者生活起居照护区、健身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集优质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智能居家养老为一体,现已入住50余人,二、四、五层入住率达到90%。中心在老人生活照护区配备无障碍通行、低位开关、一键急救按钮,房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心电、血糖等健康监测设备,以及灯光、空调、电视等生活电器,实时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生命体征以及离床时间,方便老人生活起居,一旦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刻到位处置,全天候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关键词: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江苏省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后已取得较大成功,并得到了教育部认可,认为其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了高职培养思路,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且能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极大地发展了地方经济,故鼓励地方发展五年制高职。笔者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要及时对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重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要办好一个专业,首先要严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针对我院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楚我们招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要培养成怎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上都要重新定位。首先,深入我省乡村卫生院和社区服务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当前及今后5~10年内这些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多少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其次,调研我省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了解招收人数和招收计划。目前我省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学校有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卫生分院、淮阴卫生分院(2009年开始招生)。最后,调研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人数和就业去向,把握医疗市场需求。从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形势看,保健和休闲场所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重新定位培养目标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加强职业与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1世纪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自我导向和学习能力。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而言,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根据中医特色,重点加强古典文学、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要求鼓励学生考取证书,如按摩师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
2突显五年制高职特色
五年制高职生在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前就学习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正符合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突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立足本行业,改变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1)体现中医学特色。加强中医基本理论教育,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教学,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2)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医学理论,而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在校的后3年,我们将培养重心放在实践技能训练上,从点穴到推拿手法的基本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3重新设置课程体系
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公共课开设要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教学要为就业服务,要学有所用,压缩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设置应以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推拿课程为主,减少西医课程。
3.1专业课调整
专业课分为医学基础课和针灸推拿专业课两部分。高职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要而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根据目前就业实际情况,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应培养保健康复型人才,属于第一、第三医学范畴,即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故医学基础课轻西医、重中医,应减少临床课程,尤其是西医临床课程。在中医方面可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骨伤课程等,减去中医内科学课程,因为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听不懂,且今后几乎用不上。西医方面可开设解剖学、疾病基础、社区医学、老年医学、护理学等课程。我们增加了护理学等课程,因为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定位为第一、第三医学,故学生必须懂得一些护理常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应重推拿、轻针灸,因为临床上对针灸医师要求特别高,要内、外、妇、儿科样样精通,至少要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毕业生才能胜任;故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只开设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无需开设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课程。推拿学应作为重点,可开设气功学、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小儿推拿学、足疗学、保健推拿课程,同时增加理疗学和中医康复学课程。
3.2公共基础课调整
公共基础课分为政治基础课和应用基础课两部分。笔者认为中医是一种古代文化,要想学好中医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政治基础课部分可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学,同时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医学心理学、法律学课程。在应用基础课部分,结合针灸推拿专业特点,减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同时保留语文、医古文、计算机和英语课程。
4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根据就业需求选择实习科室
实习分为教学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全年。要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最适合的是延长第三年教学实习。目前各学校教学实习一般为两个月,可以改为一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方向选择实习科室。如想从事保健工作的学生可以专攻推拿科或者去保健场所实习,无须在医院实习;准备从事康复工作的学生,可重点到推拿科和康复科实习,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工作,不需要再培训。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和高级技工的紧缺,国家急需培养一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人才,教育部曾提出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半工半读。卫生职业类学校学生未来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故不能完全实行半工半读,但可以缩短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延长实习时间;这样学生毕业后也能尽快适应工作,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5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
为顺应当前形势发展,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面向医疗机构、其次面向康复保健场所改为主要面向康复保健和休闲场所、其次面向医疗机构,各职业岗位要求并不一样。
5.1医疗机构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对医学知识要求最高,学生需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此外,该岗位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5.2康复保健及其他场所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针灸推拿足疗、医疗器械和药品推销等。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一定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慢性病及老年性疾病保健和康复知识,熟悉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取穴原则和方法,熟练针刺和推拿手法,同时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3休闲场所职业岗位要求
该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为推拿工作。所对应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包括掌握推拿手法,熟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保健康复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关爱精神。现在的五年制高职生很少能通过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资格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只能到康复保健场所和休闲场所工作。目前只能取得保健按摩师证,但该证书较容易取得,没有全国统一考试标准,门槛很低,故含金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增加针灸推拿技师证书,要求比执业医师低、但比保健按摩师高,且全国统一考试,以适应五年制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就业需要。
6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们要有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一生不一定只从事一种职业,尤其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多方面原因,很多毕业生不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因此培养学生跨专业就业能力相当重要。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学生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又不想进保健和美容行业,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虽然专业知识没用上,可当时学校的多元职业能力培养在其工作中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多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并进行课程改革也是我们目前要思考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有开拓进取精神。
7拓展针灸推拿相关专业
关键词:养老;一体化培养;维度
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多、老龄人口数量女性多于男性、人口老龄化水平农村高于城镇五个特征,养老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匮乏。
1 成都市从事养老现有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成都市常住人口约为140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36.4万人,占9.7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应对,当地政府了《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该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2015年对成都20余家养老机构调查走访发现,成都市原有的养老机构多是各级公办福利院,近几年各社区街道开始设立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微型养老院。民间资本注入后的新兴养老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但人才供不应求。多数养老机构入住率低、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等,其中人才难求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首先,养老机构中人才结构单一,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但存在严重缺口。其次,学历水平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第三,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养老护理员基本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超过50%,女性居多。第四,80%以上养老机构的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低端人员占绝大多数,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占比不到10%,心理咨询人才更是微乎其微。第五,专业技能不足,90%以上的护理人员无职称,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不足3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第六,从业人员月工资大多为2000元,队伍流动性大,“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成都市从事养老后备人员情况分析
本文所提及的从事养老后备人员,主要是指养老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进入养老行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专业,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护理学、心理学与康复类专业,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等。养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心理咨询、活动组织策划、膳食营养的知识与能力,还需要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调查,全国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60余所,每年培养人才仅4000余人。就四川省范围看,各大高校中不到10所学校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都市只有4所民办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几所学校每届招收也不过百余人,最终能留在养老行业的学生不足50%。多数学校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定位在老年医学、护理学领域,但新兴养老机构对养老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老年医学、护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以及康复类知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因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工作内容的专业性、岗位职责的风险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报考率、报到率均不理想。二是专业规划扩张困难。市场需求大,但相关专业的生源严重不足,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三是师资建设滞后。专业师资缺口大,师资引进渠道少、配备少,专业口径覆盖不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四是行业发展水平不高。机构养老多是传统养老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吸引力不高。
3 一体化:现有与后备人员培养互补
从成都市从事养老工作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情况分析看,现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后备人才在培养上要强化针对性,扩大数量,营造毕业生乐于从事该行业的氛围。如何有效统筹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让现有人员基本上符合要求,又让后备人员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并在将来成为养老机构的主力,笔者认为应探索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时间维度――现在与将来链接的一体化
一体化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将来,它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看到现在的需求,更要立足现在大胆设想未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通过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满足当期社会的强烈需求,基本定位是立足现在。在校学生是将来从事养老行业的生力军,通过分析现在的需求,预测将来对养老人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学生,确保毕业的学生能满足机构的需求。因此,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是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后备人员的培养储备的连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现有人员总体学历低、年龄大、管理技能差等,可以通过后备人员的不断补充,注入新鲜血液,新陈代谢后实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从时间上看体现了逻辑演进,彰显了现在和将来的辩证统一。
(二)内容维度――培训与教育衔接的一体化
从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内容看,有所侧重和区别。现有人员偏重实战操作、技能提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调的是短期效应,满足当期的需求。学校对于后备人员的培养,除了实战的技能、技术之外,还需要学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养老服务行业的大视野以及国际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要求懂管理,学会带团队,尤其是针对现有从业人员情况进行指导和引导。因此,从内容来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教育加大在校学生到机构的实习锻炼力度,使培训与教育紧密结合,更加贴近实际,它是培训和教育衔接的一体化。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现有从业人员去提升学历水平,实现培训与教育的互补与互动。
(三)组织维度――机构与学校对接的一体化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满足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从组织的角度看,机构与学校处于同一条船上,需要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养老机构可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机构管理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同时引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素养。高校高职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养老人才中坚力量的主要阵地。如何加快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充分掌握养老机构的现状,以及对养老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让产、学、研一体化,让走出校门的学生快速适应养老机构的工作要求。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4 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建议
从时间、内容、组织维度,分析一体化培养模式,参考借鉴横纵坐标,形成了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模型,如图所示。
从三个维度的现在、机构、培训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1,即现阶段的机构培训。从组织维度分析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现阶段属于“传统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模式,将来转变为“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新型养老机构+社工组织”模式。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应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挥学校与机构各自的特色实现互动共赢。学校为老年机构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满足老年机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老年机构的资金、设备,可以与学校共享,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开发养老行业相关从业证书,如养老评估师、养老运营师、养老咨询师、养老活动策划师等,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宣传,改变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存在偏见,难以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不利局面。
从三个维度的将来、学校、教育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2,即将来的学校教育。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一是坚持国际视野,特色发展。参考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地区)中的日本、韩国、台湾,提高专业标准和起点,构建一体化培养专业特色。二是坚持技术、技能并重,用创新的思想不断提升一体化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人文情怀与职业教育并重,需要养老从业人员具备社会责任心、爱心和较高的人文情怀,可将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内化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四是坚持培养跨界复合人才,比如未来的养老护理人才,必须强化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的培养。
参考借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一年级侧重基本素质与基本理论培养,二年级侧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培养,三年级侧重核心专业方法与综合能力提升。二是在实训方面,学校应积极引进老年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成环境真实化,设备先进化,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个集生产、实训、经营为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场所。一年级(基础概述与理论学习+认知学习),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各地知名行业专家、养老机构护理行家与管理精英进行交流,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要求和社会意义,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大赛+方法与技巧的实验室实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以及校外机构、社区的专业实践,同时在校教师与业内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三年级(专业实践学习+外地学习+顶岗实习),部分学生跟随学校的组织游学团队到中国香港台湾、英国、日本等养老行业的发达地区,学习了解养老机构组织特征以及经营管理模式。
养老从业人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从图可以看出一体化过程是时间轴上平面1向上移动与平面2向下移动的无限趋近,是现在和将来的连续性。平面1与平面2的交叉点是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这是一片空白,养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启动与发展,必将反过来推动一体化培养的进程。一体化培养面向老年机构、老年事业产业单位、老年社会团体领域,培养一线的、从事老年事业管理、老年产业经营、老年社团活动、老年大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具备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老年心理分析与咨询、老年营养分析与调理、老年生活规划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老年文艺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获得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音乐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专业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体化培养模式终归需要探索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方能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邹文开,何立军.创造条件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N].中国社会报,2013-08-21.
[2]雷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急需重视.人民政协报,2014-03-06.
[3]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老龄产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DB/OL].中国新闻网,2011.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职业能力一、引言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和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本课程是适应养老护理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术,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正确选择和运用护理保健知识和技术,可以减少老年人患病几率及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机体康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课程组专业教师为探索课程建设思路,深入养老机构一线,开展岗位需求情况调研,与专业人士探索。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进程;本行业在我国及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的行业需求;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定向问题和服务面向问题,进行职业能力目标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核心课程的学习领域并形成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课程开发的流程,实现了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强化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树立品牌、提升人才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1.以养老护理员“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养老护理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围绕能力确定专业课程计划及内容。我们通过对养老机构护理与管理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素质进行职业能力目标分析,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对“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进行了能力分解,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见表1)。
2.以老年人“常见疾病”为项目载体,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每个学习情境的创设都是基于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具体任务化的学习和训练。“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以“人体不同系统疾病”做载体,将工作任务创设为8个学习情境,38个学习子情境(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子情境的教学目标明确,体现“必须、够用”原则,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由过去的学科体系排序转变为以对患病老人护理的工作过程排序。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方案中,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素质培养。
3.课程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课程内容体现实用性、综合性。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及国家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资格考核标准要求,认真选取教学内容,力求全面覆盖从事养老及管理护理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紧扣国家养老护理资格认证考试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侧重解决在老年养护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方面进行健康指导。
三、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以老年疾病照护“完整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遵循高职课程建设的规律,“教、学、做”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每个学习任务以老年疾病照护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在教学中应用六步法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指导教学与实践。教师根据照护任务设计融入六个行动步骤的任务工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工单,不但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见表2)。
2.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施教于用”组织教学实施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课外每个小组同学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任务成果,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互相点评,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00年评为国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于2007年审批为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于2011年又入选为国家教育部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专业,这些都为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目前,我校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老年养护实训室、老年康复实训室、老年心理咨询实训室、推拿按摩实训室,教师在实训室里边授课、边操作演示,指导学生操作练习,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实施保障。我院正在筹建的老年急救护理实训室、生理解剖实训室也即将投入使用。
同时,我们与国内四十余家养老机构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接收教师挂职锻炼,学生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我们聘请一线行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共同探索课程开发与设计,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做指导等,加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实施。
4.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反映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们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试形式,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
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内容多元化。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态度等分项目进行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考评(项目考评)70%与期末考评(卷面考评)30%相结合。新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评,它包括职业素质考评(学生纪律考勤、课堂表现、工作态度等方面)15%+照护技能操作考评(学生对照护技术操作、应用情况)20%+岗位职业能力考评(学生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任务设计及完成情况)35%;期末考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掌握考评)30%。
四、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与评价
1.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徐国强听了课程建设方案的汇报后,对该方案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协调,突出高职教学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在课程内容上减少了理论篇幅,增加了实际应用,有创新。教师和学生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配套合理的实训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校内学生评价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实践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学生满意率在95%以上。所教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容,组织得当,讲课条理清晰,课程教学中突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践操作,互动教学效果好。学生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疾病照护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养老机构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专业素质受到好评。
五、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的办学思想。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如下: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根据老年护理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能力素质要求,“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以“人体不同系统疾病”做载体,将工作任务创设为8个学习情境,38个任务单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与针对性,突出了教育的职业性要求。
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注重教学方法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将以往的“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过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使课程更加生动、具体。
3、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一方面在老年医学护理模拟实训室授课,设计教学模式,理论授课与实践模拟训练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要求。
4.打造“双师”结构课程教学队伍建设
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教师要具有双职称,即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我们除了在企业聘用有资历的护理人员做指导教师外,还派专业教师定期到养老机构实践、兼职,制订科学合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取得实际效果。
5.开发具有高职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要求的教材
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而选用教材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课程设计思路和实践,课程教师总结课程实施经验,结合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正在编写基于能力本位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项目化教学教材及教学指导手册,相信该教材的出版和应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学生从被动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段军.室内空间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J].高等职业教育,2011,(6).
[2]黄燕,林训超,张春林.工学结合“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99-02
2012年11月9日下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中,确定了我院为 “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这既是国家、省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肯定,也是我院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对学生在校三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并且在后二年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1 我院临床实训中心建设的现状
实训基地是为实训所提供的空间与设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场所。我校的临床医学校内实训基地是为前期教学提供教学实验和临床仿真模拟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现开设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心肺腹检查综合训练实验系统等几个实验室作为校内重点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临床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学校学校建立了1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成立实习管理科,具体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2 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想
主要包括医学基础实训中心和临床医学实训中心两个部分。
2.1 医学基础实训中心
2.1.1 解剖学实训中心
进行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教学、人体标本识别和配置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实现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理论课和实训课一体化教学。
2.1.2 人体机能学实训中心
进行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教学,紧密结合临床设计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参加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1.3 药理学实训中心
进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具有一定药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2.1.4 生命科学实训中心
进行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微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教学。
2.2 临床医学实训中心
2.2.1 预防医学实训中心
通过预防医学实训,培养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达到改变社区农村基层人群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预防疾病的效果。
2.2.2 诊断学实训中心
利用角色扮演,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结合各项检查指标,做出初步诊断,并能够书写临床病志。通过腹穿、胸穿和腰穿等操作模型掌握临床常见技能。通过心电图、影像学课件加深对器械检查结果的理解。通过心肺腹检查综合训练实验系统巩固所学知识。
2.2.3 妇产科实训中心
掌握产科腹部检查方法,骨盆测量方法,各种径线的名称、起止点及正常值。熟悉妇产科的基本检查方法。
2.2.4 儿科学实训中心
掌握小儿体格检查方法的要点及手法,各种阳性体征。掌握儿童心肺复苏、通气、除颤等操作。
2.2.5 手术室实训中心
规范外科手术教学中对无菌概念,掌握学生外科基本技能整体流程训练,掌握基本的手术手法。
2.2.6 急诊实训中心
掌握急救止血术、家庭意外急救、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外伤急救基本技术、气管切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等实用抢救措施。
2.2.7 老年医学实训中心
具备老年医疗基本理论和实践工作技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及医疗的需求,同时培养关心、爱护、尊重老人的良好职业道德。
2.2.8 康复实训中心
包括PT 治疗室、OT 治疗室、语言治疗室、理疗室等,为神经科、骨科的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培养学生康复理念。
2.2.9 社区医学实训中心
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健康管理方法,学会建立健康档案。熟悉社区妇女、中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保健。掌握社区残疾人和精神障碍者的康复方法。
3 校外实训基地的设想
3.1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目前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医疗服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在内、外、妇、儿科的轮转基础上,适当安排学生在急诊、皮肤性病科、中医等科的轮转。开展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2 实施临床现场教学
毕业实习阶段,利用教学医院的条件,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定期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模拟查房,学生分组进行,提高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3 临床和社区轮转
把社区纳入临床培训轮转安排,了解社区工作特点和社区基地培训经验,有利于构建整体性全科医师培训网络体系,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4 社区实践活动
利用社区实训基地开展社区实践性教学[2],授课阶段可以在讲授临床课程的过程中安排社区医疗实践活动,使教学与社区、家庭、患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性质和特点有初步认识,了解农村、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状况,为以后工作提供优质、全方位的基层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章晓幸,吴玲玲.国家示范性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5.
[2] 简亚平,陈晓育,阳晓等.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9):253-254.
作者简介:
马春华(1971―2),女,山东荣成人,汉族,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医学硕士,副教授,现工作于辽东学院医学院,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病诊疗、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我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极度紧缺;养老机构和床位数缺口较大;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本文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改革老年护理教学,增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积极创建一个集“医养融合”、“医教结合”、“养护一体”的,具有养、护、医、教功能,产学研并举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等发展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 老年护理;技能培养;发展路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迫在眉睫。面对我国这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延缓衰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则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战略任务。
1 老年护理职业教育与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由此,《老年护理学》也就成为大中专护理专业新设的一门课程。但是,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学科及相关专业,但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的情况是:美国从1967年就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则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日本于1994年就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而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则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理助手”,学生经过为期一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通过三年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
那末,我国的养老服务业现状又是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养老。这三种方式(模式)各有优劣,但都是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家庭养老这种沿袭了几千年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更是难以为继。自1999年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养老需求逐渐增加。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消息称,截止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路径和对策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遵照总书记关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指示要求。结合本省本市养老服务业现状和永州职院老年护理教学及人才培养状况,特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2.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
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2.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
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笔者认为,在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方面,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2.3 强化产学研结合,创建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要把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则必须从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坚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院校等四个方面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政府是主导,要做好顶层设计;社会社区是主体力量,要激发主体活力唱好“主角”;家庭养老是传统,虽然“421家庭”、“空巢”家庭正在取代传统家庭结构,但家庭养老方式还会延续较长时间;院校是支撑和补充,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业的瓶颈。对此,笔者认为,利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零陵卫校)护理这一特色专业优势,依托学院现有的国家级护理职教实训基地、三级综合附属医院、闲置的老校区土地和校舍,创建一个带有医护、疗养、休闲、居家、养护一体、医教结合、产学研并举的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即是医院,又是疗养院;即是学校,又是公园;即是居家,又是养老;老者安心,儿女放心的一种养老环境中。这种集老年护理教育、养老机构、教学临床医院深度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养老方式创新,也许在永州市、湖南省乃至全国来说还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关键词】 新入科护士 带教质量 素质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我院床位已增加到2000多张。有大批新参加工作的护士充实到各临床科室。新护士须在带教老师的带教下再次进行临床实践,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后才能正式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此过程需半年时间或更长。如何培养这些新生力量,怎样把其早日打造成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的新护士队伍,是摆在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们把几年来的带教经验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1、带教老师方面
1.1 带教老师应具备的素质 带教工作是直接关系到科室新生力量储备的重要问题。带教老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精通本专业业务、技术操作娴熟等基本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对新入科的护士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主动去学习。
1.2 带教老师的选择 带教老师的选择除应具备以上素质外,采取“一带一”的带教方法。不可无目标地频繁更换带教老师,固定的老师能逐步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保持带教的连续性。护士长定期对新入科护士进行考核,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情况,可适当地调整带教老师,以吸取不同带教老师的长处,迅速提高工作技能。
1.3 培养高素质的带教队伍 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临床带教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有计划地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是必需的。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与考核,督促带教老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紧跟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准,确保教学能力与护理学科发展相适应。护士长定期向新护士采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馈给带教老师,及时调整带教方案。
2、带教内容 分阶段系统进行
2.1 第一阶段
2.1.1 入科教育 新护士结束岗前培训入科后,由护士长介绍科室环境,物品摆放位置,科室人员组成,科室特色等,将新护士介绍给全科人员及带教老师。向新护士介绍科室有关规章制度,讲解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制度等。
2.1.2 职业情感教育 新护士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希望在临床上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但现实护理工作琐碎、最辛苦、默默无闻且忙碌不堪。社会地位及待遇低下,工作往往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成就感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常常使新护士对职业价值感到困惑。因此在新护士工作过程中遇到有委屈、不解,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沟通疏导,帮助新护士分析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诸多因素。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都可成为新护士职业理想的现实楷模[1],从而激发新护士的职业情感,促使她们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行为。此过程贯穿于整个带教过程。
2.1.3 工作责任心的培养 随着患者对服务要求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护士在工作中有极强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向新护士举例说明以往因不负责任出现的典型案例,提高警惕性。帮助她们分析认清形势,使其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明白自己的身份,摆正位置。一切不良情绪不要带到工作中,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中去。
2.2 第二阶段
2.2.1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 扎实的基础训练是做好临床工作的前提,由于新护士入科前已经过了临床实习及岗前培训阶段,入科后,先对其进行一次考核,以评估其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然后根据各人情况设计培训内容,重点提高其薄弱环节。一入科,即给其分配一些基础工作,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日常工作可随时对其进行提问及考核,按规范严格要求,发现有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纠正。
2.2.2 专科知识、技能培训 在强化基础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专科技术培训,是带教新护士的主要内容。开始阶段由带教老师进行实际操作,新护士进行观摩,操作过程中向其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在新护士了解了基本操作流程后,再让其进行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在旁指导,严格把关,指出不足,多给其操作机会,直至能熟练掌握。
除了对新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外,每周定期安排新护士随医生查房两次,以尽快了解本科疾病特点、常用药物、常见并发症等;向新护士推荐相关专业书籍,培养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让其知道在不同病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 因病施护。
2.2.3 急救知识培训 熟练而娴熟的急救护理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组织新护士认真学习医院及本科室制定的各种抢救流程、应急预案。带教老师示范操作,直至新护士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知道抢救物品、药品的摆放位置等。使新护士在面临急救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新护士自信心及患者满意度。
2.2.4 良好工作方法的培养 由于护理工作繁琐、量大,新护士往往抓不住工作重点,效率底下,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指导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统筹安排工作。对急危重症病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继续其他工作。对每个班次的工作流程要熟记于心,做好计划,有条不紊。学会和同事进行交流,不断改进,以找到一种最佳的工作安排方法。良好的工作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护士的身心负担,使其能保持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
2.2.5 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护理过程是一个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新护士要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护患、护医、护护之间,护士与上级之间、护士与家属之间等。很多新护士因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而陷入困惑,影响工作。据报道,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护患纠纷占20%[2]。带教老师要以自身行动影响新护士,让其明白:良好的仪表、规范的语言、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教育新护士明白其服务的对象是有思维的人,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各种问题,及时换位思考,理智对待。向新护士传授沟通技巧,通过护士文明服务用语学习,能做到服务语言清晰、规范、准确、得体,以减少患者误解,增强信任感。严格训练新护士的仪表、礼仪及行为规范,能很好地应用面部表情、目光、声音的暗示、身体的外观等非语言交流方式与患者沟通,同时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非语言反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确保有效沟通。帮助新护士了解科室内部各工作人员的性格、爱好、工作方式等,督促其多与同事进行交流学习,早日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
2.2.6 团队精神的培养 护理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的协调合作,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安全事故。不仅在护理人手不够、工作量大、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等时要共同协作,日常工作中,在完成本班次工作的基础上,也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发现其他人出现问题,不要攻击,要及时提醒纠正。对别人的帮助要表示感谢。协作不仅体现在护理上,也体现在医护之间及与其它各部门之间,不要把彼此分的太过清楚,让新护士认识到自己也是科室的主人,要有整体观念。因此要陪养新护士的团队精神。
2.2.7 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心。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是共识。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护理安全。带领新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法施护。 对新护士进行“慎独”教育,增加责任心,提高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提高新护士的证据意识,能做到用语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核心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培养新护士的护理文书书写能力,严格要求,做到书写规范标准,记录及时,内容详细连贯,收集资料全面,无涂改。带教老师及时检查,修改,指出不足。帮助新护士不断识别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培养新护士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以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2.3 第三阶段
2.3.1 加强继续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带教及培养,新护士已基本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过渡到放手又放眼阶段,经考核后,可让其独立顶班。由于现代医学发展迅速,新的护理理念及护理理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了解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技术,跟得上形势发展。培养新护士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技术革新,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促进本学科发展。
2.3.2 提高科研能力 一位具备良好素质的护理人员不但要会干,而且要学会总结,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带教老师在带教工作中不断启发新护士,提出质疑,带领其共同探讨,激发起新护士的兴趣,提高其科研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整体护理队伍的素质。
3 小结
通过上诉方法的带教,缩短了新护士培养周期,提高了新护士执业能力、风险意识及科研能力。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断给以鼓励。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日后也会成为一名带教老师,施教于他人,良好的带教作风不断传承下去,形成良好循环,才能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实习护士; 带教质量; 素质
笔者所在医院为教学医院,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护理实习人员来本院进行临床阶段的实习。如何培养这些新生力量,怎样把其早日打造成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的护士队伍,是摆在护理带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把笔者几年来的带教经验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1]。
1 带教老师方面
1.1 带教老师应具备的素质 带教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带教老师的思想、职业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带教老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精通本专业业务、技术操作娴熟等基本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将对实习护士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热爱护理专业,愿意主动为患者服务。
1.2 带教老师的选择 带教老师的选择除应具备以上素质外,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法。不可无目标地频繁更换带教老师,固定的老师能逐步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保持带教的连续性。护士长定期对实习护士进行考核,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情况,可适当地调整带教老师,以吸取不同带教老师的长处,迅速提高工作技能。
1.3 培养高素质的带教队伍 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临床带教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有计划地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是必需的。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与考核,督促带教老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紧跟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确保教学能力与护理学科发展相适应。护士长定期向实习护士采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带教老师,及时调整带教方案。
同时,护理部定期组织对带教老师的课件进行讲评,对质量高的课件进行奖励,并在全院实习学生会议上进行讲课。以此激励带教老师不断提升讲课水平,更好的做好带教工作。
2 教学内容方面
2.1 入科教育 实习护士结束岗前培训入科后,由护士长介绍科室环境,物品摆放位置,科室人员组成,科室特色等,将实习护士介绍给全科人员及带教老师。向实习护士介绍科室有关规章制度,讲解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制度等。
2.2 职业情感教育 实习护士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希望在临床上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但现实护理工作琐碎、最辛苦、默默无闻且忙碌不堪。社会地位及待遇低下,工作往往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成就感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常常使实习护士对职业价值感到困惑。因此在实习护士工作过程中遇到有委屈、不解,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沟通疏导,帮助实习护士分析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诸多因素。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都可成为实习护士职业理想的现实楷模[1],从而激发实习护士的职业情感,促使她们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行为。
2.3 工作责任心的培养 随着患者对服务要求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护士在工作中有极强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向实习护士讲解以往因不负责任出现的典型案例,以提高警惕性。帮助她们认清形势,使其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明白自己的身份,摆正位置。一切不良情绪不要带到工作中,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
2.4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 扎实的基础训练是做好临床工作的前提,由于实习护士入科前已经过了岗前培训阶段,入科后,先对其进行一次考核,以评估其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然后根据各人情况设计培训内容,重点提高其薄弱环节。一入科,即给其分配一些基础工作,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日常工作可随时对其进行提问及考核,按规范严格要求,发现有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纠正。
2.5 专科知识、技能培训 在强化基础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专科技术培训,是带教实习护士的主要内容。开始阶段由带教老师进行实际操作,实习护士进行观摩,操作过程中向其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在实习护士了解了基本操作流程后,再让其进行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在旁指导,严格把关,指出不足,多给其操作机会,直至能熟练掌握。
除了对实习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外,每周定期安排实习护士随医生查房两次,以尽快了解本科疾病特点、常用药物、常见并发症等;向实习护士推荐相关专业书籍,培养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
2.6 急救知识培训 熟练而娴熟的急救护理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组织实习护士认真学习医院及本科室制定的各种抢救流程、应急预案。带教老师示范操作,直至实习护士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知道抢救物品、药品的摆放位置等。使实习护士在面临急救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实习护士自信心及患者满意度。
2.7 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护患沟通是目前实习护士较薄弱的环节,实习护士刚刚踏入社会,就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护患、护医、护护之间,护士与上级之间、护士与家属之间等。很多实习护士因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而陷入困惑,影响工作。据报道,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护患纠纷占20%[2]。因此,良好的仪表、规范的语言、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教育实习护士明白其服务的对象是有思维的人,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各种问题,及时换位思考,理智对待。向实习护士传授沟通技巧,通过护士文明服务用语学习,能做到服务语言清晰、规范、准确、得体,以减少患者误解,增强信任感。
带教中,联系“护患关系”和护士的“语言沟通技巧”等内容,给实习护士几个护患冲突或医患冲突的实例个案,让其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评价案例中护士语言行为的得当与失当之处,再提出个人的观点,假设自己遇到类似情况应怎样处理。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形式,使其在身临其境之中训练沟通技巧,使其明确沟通时护士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2]。
2.8 团队精神的培养 护理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的协调合作,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协作不仅体现在护理上,也体现在医护之间及与其它各部门之间,不要把彼此分的太过清楚,让实习护士认识到自己也是科室的主人,要有整体观念。陪养实习护士的团队精神。
2.9 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心。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是共识。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护理安全。带领实习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法施护。对实习护士进行“慎独”教育,增加责任心,提高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帮助实习护士不断识别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培养实习护士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与能力,以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2.10 加强继续教育 由于现代医学发展迅速,新的护理理念及护理理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了解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技术,跟得上形势发展。培养实习护士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技术革新,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促进本学科发展。
3 小结
通过上述方法的带教,缩短了实习护士培养周期,提高了实习护士执业能力、风险意识能力。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断给以鼓励。实习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日后也会成为一名带教老师,施教于他人,良好的带教作风不断传承下去,形成良好循环,才能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参 考 文 献
[1] 高凤英,马亚平.提高实习护士带教质量的实践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7):761-762.
【关键词】新护士;带教工作
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每年都要招聘新护士,她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学历不同,临床经验少,如何使她们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使其独立走上工作岗位,这其中带教老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通过几年对新护士的带教,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带教方法介绍如下。
1 带教老师方面
1.1 带教老师应具备的素质 带教工作是直接关系到科室新生力量储备的重要问题。带教老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扎实、技术操作娴熟等基本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对新护士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1.2 带教老师的选择 带教老师的选择除应具备以上素质外,采取“一带一”的带教方法。不可无目标地频繁更换带教老师,因人施教,循序渐进,保持带教的连续性。护士长定期对新入科护士进行考核,根据学生掌握技能情况,可适当地调整带教老师,以吸取不同带教老师的长处,迅速提高工作技能。
1.3 培养高素质的带教队伍 高素质的带教老师是临床带教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有计划地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是必需的。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理论、技能培训与考核,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准,确保教学能力与护理学科发展相适应。护士长定期向新护士采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带教方案。
2 带教内容 方面
2.1 第一阶段
2.1.1 入科教育 新护士结束岗前培训入科后,由护士长介绍科室环境,科室人员组成,科室特色等,将新护士介绍给全科人员及带教老师。向新护士介绍科室有关规章制度,讲解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制度等。
2.1.2 职业情感教育 新护士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希望在临床上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但现实护理工作琐碎、默默无闻且忙碌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常常使新护士对职业价值感到困惑。因此在新护士工作过程中遇到有委屈、不解,带教老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沟通疏导。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都可成为新护士职业理想的现实楷模[1],从而激发新护士的职业情感,促使她们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行为。
2.1.3 工作责任心的培养 随着患者对服务要求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护士在工作中有极强的责任心。向新护士举例说明以往因不负责任出现的典型案例,提高警惕性。帮助她们分析认清形势,使其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摆正位置。一切不良情绪不要带到工作中,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中去。
2.2 第二阶段
2.2.1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 扎实的基础训练是做好临床工作的前提,由于新护士入科前已经过了临床实习及岗前培训阶段,入科后,先对其进行一次考核,以评估其掌握基础知识程度。一入科,即给其分配一些基础工作,按规范严格要求,发现有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纠正。
2.2.2 专科知识、技能培训 在强化基础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专科技术培训,是带教新护士的主要内容。开始阶段由带教老师进行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向其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在新护士了解了基本操作流程后,再让其进行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在旁指导,严格把关,指出不足,直至能熟练掌握。在临床常见的病例,启发她们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问题先由新护士回答,不足的地方由老师补充完整。
2.2.3 急救知识培训 熟练而娴熟的急救护理技能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组织新护士认真学习医院及本科室制定的各种抢救流程、应急预案。带教老师示范操作,直至新护士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等。使新护士在面临急救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新护士自信心及患者满意度。
2.2.4 良好工作方法的培养 由于护理工作繁琐、量大,新护士往往抓不住工作重点,效率底下,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指导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统筹安排工作。对急危重症病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继续其他工作。对每个班次的工作流程要熟记于心。良好的工作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护士的身心负担,使其能保持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
2.2.5 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护理过程是一个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新护士要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护患、护医、护护之间,护士与上级之间、护士与家属之间等。很多新护士因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而陷入困惑,影响工作。据报道,由于沟通障碍造成的护患纠纷占20%[2]。带教老师要以自身行动影响新护士,让其明白:良好的仪表、规范的语言、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教育新护士明白其服务的对象是有思维的人,要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需要。向新护士传授沟通技巧,通过护士文明服务用语学习,能做到服务语言清晰、规范、准确,以减少患者误解,增强信任感。帮助新护士了解科室内部各工作人员的性格、爱好、工作方式等,督促其多与同事进行交流学习,早日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
2.2.6 团队精神的培养 护理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的协调合作,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安全事故。不仅在护理人手不够、工作量大、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等时要共同协作,日常工作中,在完成本班次工作的基础上,也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发现其他人出现问题,要及时提醒纠正。协作不仅体现在护理上,也体现在医护之间及与其它各部门之间,让新护士认识到自己也是科室的主人,要有整体观念。指导她们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教会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乐观应对方式被认为是最佳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3]。护理文书要双签字,新护士的护理文书必须先打草稿,写完之后,经带教老师检查认可后再写在护理记录单上,带教老师贯签名。一个月后,经过护士长、带教老师对其操作、理论、护理文书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进行单独值班。
2.3 第三阶段
2.3.1 加强继续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带教及培养,新护士已基本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过渡到放手又放眼阶段,经考核后,可让其独立顶班。由于现代医学发展迅速,新的护理理念及护理理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了解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技术,跟得上形势发展。培养新护士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技术革新,促进自身素质提高,促进本学科发展。
2.3.2 提高科研能力 一位具备良好素质的护理人员不但要会干,而且要学会总结,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带教老师在带教工作中不断启发新护士,提出质疑,激发起新护士的兴趣,提高其科研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整体护理队伍的素质。
3 小结
通过上诉方法的带教,缩短了新护士培养周期,提高了新护士执业能力、风险意识及科研能力。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断给以鼓励。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日后也会成为一名带教老师,良好的带教作风不断传承下去,形成良好循环,才能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高凤英,马亚平. 提高新护士带教质量的实践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7):76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