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演变过程;教育方法;基本特征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花园中,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还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一朵艳丽的鲜花。何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 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以其学说宗旨来教化人听命于“天子”或“天意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早已先于这个学科而诞生了。

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 ,但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的论述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虽然其中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谓硕果累累,内容丰富。

1.奴隶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就已有了伦理与军事方面的教育。整个夏朝,道德教育也主要局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产的行为规范教育。殷商时期 ,虽然仍迷信自然 ,但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周朝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 ,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 ,教导人们安于本分 ,切勿犯上作乱 ,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 ,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 ,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2.封建社会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没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就儒家而言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大的。根据孔子的论述 ,“仁”和“礼”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 ,虽然结合其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特殊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强调、补充和发展 ,但大多未离开孔子规定的基本思想。例如 ,汉儒董仲舒注重 “三纲五常” 的伦理教育。实际上 “三纲五常” 是孔子所谓 “忠恕”、“孝悌” 等规范的精致化;后来 ,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赋王权”,“君权神授”等理论 ,系统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绝对性。

自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这一时期 ,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面对这种局面 ,再也拿不出像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它的没落。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1.灌输式教育。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 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晋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3.言传身教。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他们认为“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在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的研究中,其角度是多元的,涉及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强调对人仁爱,对父母孝道;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结合。

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人的价值和现实利益,实际上道德已沦为统治的工具,道德被做作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道德中的人饱受封建道德的压抑与束缚。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上,这个思想却是应该加以研究的。

四、结语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在其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 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

版社,1985年.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第2篇

关键词:中国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现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统治阶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社会规范,教育引导人等功能。现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一)说理教化法

在中国古代只有学校教育,才能采用说理教化的方法进行,其目的是要告诉受教育者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现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是就古代社会思想政治家教育说理的典型。例如对于“天人感应”说的传播统治者们历来就利用朝代的兴衰、更迭的社会现实,极力解释说明天人关系,以使天下百姓认同统治阶级提出的观点。

(二)环境感染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古代社会有诸多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环境的感染。因而创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就为人的塑造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合力的作用。家风良好且家庭和睦有序对未成年人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化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向社会学习而形成的,所以很注意环境的选择,“居必泽邻,游必择士”。

(三)自我反思法

自我反思是一种为求自身完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煅练。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自我反思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自我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自我反思,但自我反思是自我教育的必然环节。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又说:“有人于此,期待我横逆(蛮横无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比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何难(责难)焉!’”(《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即使原因、责任最终并不在我,但在弄清楚之前,自我反思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复自反,方能弄清楚原因之所在。

(四)实践强化法

所谓实践强化法,就是通过实践社会要求内容的方法,来强化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规范或者强化已经接受的规范要求。所以重视实践锻炼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奉行教育的内容要求,而实践锻炼法则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践行教育的内容要求。孔子十分重视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教育弟子,使其不仅知道,更要行道。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主张“重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

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育,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单纯的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作用。学校是使儿童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将对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所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巩固学校教育功不可没。

总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方面,又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合”与“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78-01

“合”与“和”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最终目标。文章所要论述的“合”是集合,汇集之意,即加强集权的意思;“和”则是和谐之意,也就是社会安定之意。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在集权的保障下,通过向民众灌输长幼尊卑、忠君爱民等纲常伦理思想,希望被统治阶级成为顺民,从而为统治者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

一、以“合”为条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与目标,加强集权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统治阶级为实现对百姓强有力的控制,设置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规定了人的等级地位,以加强统治者集权,推动社会的有序运行。

严格区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整个古代阶级社会,权力都只掌握在最高当权者手中。奴隶社会的天命论思想,强调“君权神授”,君主的权威具有至高无上性。奴隶主作为“天帝”的人在地上统治苍生,奴隶只能服从其统治,逆来顺受。

平民之间不平等的身份与权利。统治阶级把平民的身份地位分为三、六、九等,拥有不同的权利。商人和农民同是社会底层民众,但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没别的追求,他是最稳定的统治对象。商人作为流动性较大的群体,统治者害怕其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来压制商人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统治者对权力的集中与对社会的控制。

(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目标,让民众从内心接受统治,为统治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纲常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儒家的“三纲五常”作为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准则备受统治阶级所钟爱。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国古代有三教九流之说,每个学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出各自的见解。儒家有培养“君子”、“圣贤”的目标;墨家的培养“强者”;道家的“真人”,法家的“能法之士”等等。其中,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理论最丰富。它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作为标杆,要求每个人时刻反省自己,力图成为“君子”。

二、追求“和”的局面,维护统治

第一,追求个体身心和谐。中国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可见,修身养性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个前提条件。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要求。要成为一个“君子”,需要有“三戒”、“三乐”、“九思”等实现身心和谐的具体措施。并提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①真正做到进则修身,退则养德,实现身心和谐,安安稳稳做一个更易于统治者统治的顺民。

第二,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的“三纲五常”告诉人们如何处理君臣、夫妻、父子、兄弟关系等。墨家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鼓励人们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通过类似的说教方式,让人在社会各司其职,与人无争,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利于统治者的管理。

第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是环境中的人,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孟子强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②孟子深谙竭泽而渔的危害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做事情要统筹兼顾,遵循规律,真正实现物尽其能,人尽其材,实现天人共存共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治者从“合”的目的出发,通过一系列森严的等级制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把权力充分集中到手中并不断加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统治者又以实现“和”的社会效果作为其宣传思想的理论支撑,在思想上控制百姓,把天下的人、物都充分集中,为一“家”服务,最终实现统治者世代巩固统治的梦想。

注释:

①陈蒲清注译.论语注译.花城出版社,2007.8,第3页.

②何晓明,周春健注说.孟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第102页.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主编.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郑杭生,江立华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熊月之主编.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