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

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法

第1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1.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第2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第3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第4篇

一、金融危机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社会上普遍认为的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只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体制造成的结构性矛盾。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现实需求的反差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状况。此外,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金融危机形势下,我们应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分析。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受冲击严重。近年来,各高校连续扩招,而用人单位容量有限,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受金融危机冲击,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明显降低,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比2008年同期下降较多。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用人需求减少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异常困难。

2、就业渠道不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很大程度在于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目前,相关就业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影响毕业生就业。此外。针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落实渠道不畅通,当前一些政策壁垒抑制了大学生就业。如异地就业政策不顺畅、到基层就业政策不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不优惠,创业环境不佳、失业救济政策不到位等因素不仅限制了毕业生的选择,同时也侵害了用人单位的自。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就业渠道不畅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3、大学生就业素质和就业心态有待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是指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是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此外,大学生就业心态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其就业心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目前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大学毕业生普遍有降低就业工资收入期望值的趋向,但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仍然居多,而金融危机使得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减少最为明显,求职人数增加与岗位数量降低之间的矛盾导致在这些地区寻找工作更加困难。其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在媒体就业难的大力渲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大,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应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没有主见,丧失了很多选择和竞争的机会。第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求职失败的挫折心理,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受过什么挫折。所以,当他们一次次求职失败之后,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这些不良心态人为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4、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首先,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不协调。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相脱节,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突出,如部分长线专业和发展过快的新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劳动力供过于求相矛盾。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积压过剩”。其次,课程内容与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有些高校课程内容陈旧,知识陈旧老化,课堂灌输概念和原理多,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少,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学校重视不够,就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5、用人单位的因素。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拥有自,条件要求也更加苛刻。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节约成本,过分注重工作经验,常将那些刚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据之门外,缺乏人才储备意识,造成了企业需要人才与大学生求职之间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十分看重重点大学毕业生,追求名牌大学毕业生,想为自己的公司或是企业增添了门面,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本身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此,必须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发挥宏观调控角色作用,扮好总协调人角色。首先,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情况对各高校各专业招生情况馓出科学预测和调控,对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下的专业,应该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者停招。

2、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转变理念。用人单位是大学生成长的终端环节,对高校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认同,最终取决于企业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认同。用人单位在优化人才结构基础上,也应重视人才储备。在人才引进上,应当避免单纯追求大学生的所谓“专业”水平、“工作”经验的做法和单纯以学校品牌、专业对口的用人倾向,而应当综合考察一个人

的能力,更加关注应届毕业生在从业过程中的可塑性,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效性。首先,高校应转变培养方式和目标定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处理好已有学科与专业的系统性与知会性的关系,课程体系的刻板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学分制实施的规定性与实际学分获取拓展性的关系等,同时学校应当改革扩招之后的培养方式和手段,改变由于扩招引起的师资短缺、管理滞后、学生素质下降等的状况,既要重视大学生谋生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修身养性。其次,高校应加强金融危机形势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的思想认识工作,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岗位求职,解决大学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问题;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如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遴选、培训工作;加强社会实践组织专业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第三,高校应特别关注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在金融危机的大力冲击下,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这一类就业困难群体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应及时完善由就业指导、创业支持、困难帮扶和心理咨询四个方面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积极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理性就业。

4、大学生自身在就业选择中的认知观念的转变。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大学生应当调整就业的心理预期,主动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提高职业能力,尽快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市场。首先,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找工作前还要接受一些明确的就业指导,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与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照机。其次。在求职过程中应积极主动,不能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的“等、靠、要”思想,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降低就业期望值,走先就业后择业之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

第5篇

[关键字]宏观审慎监管 顺周期性 中央银行职能 系统性风险

一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一)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互补充,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个体的风险的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着眼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这是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涵。

(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微观审慎监管只是预防单个银行的风险,对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单个银行的安全并不代表整个银行系统的安全,特别是在所谓的“羊群效应”下,系统性风险很有可能发生,所以应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1.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导致金融市场同质性增强,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增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羊群效应、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公允价值的盯市会计准则、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市场用扩大、场外交易、金融机构杠杆率高也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难以解决系统性风险,所以必须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2.微观审慎监管没有和实践联系起来,微观审慎监管只注重单个银行,却忽略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风险预防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类似,导致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加大。在微观监管下,单个机构对负外部性不承担责任,容易导致“公地的悲剧”。

3.过去的监管只是盯住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同时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都要求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解决。

4.金融的过度创新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加大,金融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只是使风险在主体之间传递,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合理监管风险的传递,才能够合理预防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同质性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面对相同风险时具有相似的反应,这使得金融的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加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也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由于系统性风险是内生的,这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测度

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横截面维度两个维度对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二维测度,其中时间维度主要是解决顺周期性问题,横截面维度则主要是测量各个微观主体之间的关联程度。针对不同的维度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虽然压力测试以及宏观审慎指标和早期预警机制都有其益处,但是又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应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顺周期性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应该使用逆周期政策工具宏观审慎监管的校对工具。

三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

一方面经济的顺周期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避免或者解决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逆周期政策。另一方面要界定监管边界以及监管机构的功能,并且着重从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方面着手讨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

(一)以解决顺周期问题为主的逆周期政策

解决顺周期性应该采取逆周期的政策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及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和资本监管,会计准则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强化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一对要针对不同的顺周期性采取不同的逆周期政策。例如在拔备计提方面应该采用跨周期计提方法而不是时点计提发,这样可以提高拔备计提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使用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加强了一定的顺周期性,要适当改善公允价值计算的规则。

(二)明确中央银行的职能,协调各宏观政策的相互关系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既包括银行监管政策也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工具。应该将重点放在协调各政策工具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建立合理的宏观信息共享机制和预警机制,着重加强内外金融监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交流,同时强调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使得中央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制定,并且应该协调中央银行和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理顺监管体系不留监管真空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应明确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监管权,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同时不仅要关注银行的风险,应该同时关注对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分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因为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可能是长生系统性风险的原因。

四 逆周期资本制约的政策选择

一般来讲,在管理方法的政策选择方面有相机抉择和规则机制两个模式。由于监管当局主观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制约这两个方面,提出目前应该监管当局制定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但是目前对于规则的制定还没有达成共识。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64-05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2008年3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有着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另一家面临破产清算危局的证券业巨头美林证券公司,则以约500亿美元的“甩卖价”被美国银行收购 (500亿美元相当于美林2007年初价值的一半)。在短短的6个月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华尔街是美国金融业的基础,两大金融巨头同时轰然倒塌,震惊了世界。世界各主要股指应声跳水。然而,坏消息远不止如此,2008年9月16号美国政府提供850亿美元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9月25号摩根大通公司以19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华互银行)的部分资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华尔街风起云涌,成为继去年次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严重的动荡。“这是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如此评价[1]。无论从规模、影响程度还是持续时间上,格林斯潘的评价都显得不过分。“华尔街 9・11”不仅戳破了一个硕大的金融泡沫,更将美国金融业的荣光与傲慢一扫殆尽。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在全球蔓延,并开始对实体经济进行伤害。

要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还要从其前身――美国次债危机谈起。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过程中,根据借款人不同等级的信用水平,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条件,美国房屋贷款分为三级:①优级(prime loan)、②近似优级(ALT-A)、③次级(sub-prime loan)。优质抵押贷款指借款人的FICO信用积分 达到620以上、DTI比例低于55%、LTV按揭成数比例在85%以下的贷款;低于此标准的抵押贷款则称为次级抵押贷款。

2001年,布什政府为替代网络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将房地产业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发展,其中,把主要满足占人口多数比重的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阶层)的住房需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同时,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不含次级贷款)的合约利率也从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2]。宽松的政策和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那些无法获得优级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大量通过次级贷款购买住房,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和信用等级较高的购房者也利用次级贷款融资。首先,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了购房者借款买房的动机,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美国房屋价格强劲上升。美国房屋价格从1995年开始逐年提高,上涨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涨速度急剧提高,同比增长最高曾超过15%。其次,上述政策直接导致房屋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2003年达到40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2006年起,增长放缓。次级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近15%。最后,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了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或避税等因素,这些机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即次级贷款证券化。2001年以后,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飞速发展[2]。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一年内维持不变。与此对应,房屋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达到 6.7%。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形成压力。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3月,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随后明显下跌。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l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 2l%,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韦加斯下跌了 23%。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3]。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则爆发了次债危机。

次级贷款危机引起次级贷款发放机构以及相关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投资者的损失,这些信息反映在这些机构的股价上,且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对股市造成冲击,而且这些机构可能是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场,加上各国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冲击波及到其他国家的股市。同样,公司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也与之产生联动。因此,次级贷款本身的风险使得危机]变为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探析

这次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还在不断蔓延中。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造成泡沫经济,最终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危机,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导致过多的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崩盘,并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的配置无效率。那么造成这次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正是市场配置失灵以及政策制度设置的偏差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

微观经济理论阐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使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虽然,1945年~1973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资本主义都占支配地位。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于危机中的滞涨问题束手无策,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①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②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 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③社会福利急剧减少。④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 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⑤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⑥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4]不管是管制的资本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都笃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但是,事实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并不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市场失灵的状况时有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一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此外市场调节往往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运行失衡。市场调节也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共的收入分配,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对经济系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调节造成分配不均、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工人和工会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缺乏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应政策和计划,导致工资不升反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有关研究统计,西方国家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l%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l‰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资本收入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有效消费需求。

其次,西方经济学早已论证随着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厂商的利润却不断下降,并趋向于零。而马克思早就提出,资本家活动的动力是获取利润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得每一单个资本家不得不在两个方面进行搏斗:一是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剩余价值而同工人进行斗争;二是在流通过程中,为以利润形式实现剩余价值而同其它资本家进行斗争。不管是何种斗争,最终都迫使资本家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上升,利润率不断下降。此外,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和贫困在劳动者一方积累,促使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厂商的产品积压,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率。对发达工业经济体所做的研究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润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至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反复出现了突发的复苏。但直至2000年,利润率仍未升回到在“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在经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维持着资本主义最长的一次繁荣的那个水平。利润率在美国的最高点是在1997年左右达到的,但这个最高点仅仅比1973年~1974年的战后首次大衰退开始之时的利润率水平稍高一点[4]。正是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极大制约了厂商对生产进行投资,进而投资需求不断减少。

马克思很早就曾指出过,只有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卖出去,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正常运转。这只有在人们支出商品的所有收入――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但是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下,由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家没有对利润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劳动者的工资却相对于资本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社会的总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总有效需求不断下降,因而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源[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政府进行干预,鼓励资本家支出他们的储蓄――途径是改变税率和利率,这使得投资对于企业而言更为有利可图;或者是政府借钱自己进行投资;再或者是向消费者发钱,鼓励他们进行消费。这些方法在短期内偶尔起到了作用[4]。但是,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具有内在的限度。政府借的钱最终必须要偿还。否则币值会下降,通胀随之而来。如果以向利润征税来偿还支出,这会削弱对投资的激励;如果向消费者征税来偿还,这会降低他们的购买力[7]。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没有从社会根本制度方面从社会关系方面去铲除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再次积累爆发,再加上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滥用,引发了通货膨胀。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滞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产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劳动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他们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而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不适应这种消费模型,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质押;而后是本世纪的前五年,拿房产质押。特别是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美元,来变相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款,为其超额消费买单。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私人部门债务占GDP之比急剧上升,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354%,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从2001年起也急剧上升,在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超过之前的39年的水平[2]。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8]。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资本家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通过两个渠道: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市场秩序,在全世界范围内猎取利润,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金融化向全世界转嫁这一利润率危机。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本质原因。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所以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鼓励竞争,鼓励各种创新。在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的状况下,在投资需求不足,大量资本需要寻求新的利润点的状况下,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重要资源等资产投资市场无疑成为最佳的解决工具。拥有大量资本的银行机构无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增长,所以银行具有了制造各种资产市场泡沫的内在动机。所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低利息的货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鼓励金融创新,放任市场的自由竞争。

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上现代金融市场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对此监管缺位,则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是造成次级贷款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之一[9]。另外,由于对次级贷款借款人缺乏统一的界定,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级贷款的法律,只在“掠夺式贷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义下监管,成为次级贷款市场的另一制度缺陷。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流动性差,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为此定价,只好在一定假设下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10]。事实上,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贷款及其债券的评级出现了严重缺陷,使得其评级结果大大偏离了贷款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总体说来,当前金融市场定价主要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收益,但是预期收益的惟一成本就是不确定风险,由于市场体制的缺陷,未能对不确定风险成本进行内化,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导致市场的失灵。

总而言之,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以及一些制度偏差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由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一步引起厂商利润率不断下将,制约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动力。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一是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予以支撑;二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因此,采取了低利息等政策,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实现。最终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再加上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缺失,进而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过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造成泡沫,并进一步]化成金融危机。具体的发生路线的直观解析见图1。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利润率下降,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途径有三个: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点本身是没有错误,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要重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市场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利润危机;②从产业角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这一点本身也是没有错误,但不可能依赖独立于生产性行业之外的投机的市场,而应该更多地在生产性领域或者服务于生产性领域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③要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需求,以增加厂商利润。

2.关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动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鼓励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而应该是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从社会根本制度层次,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解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要以市场分配为主,政府政策为辅,来调整劳动者收入,增加劳动者收入,进而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3.关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一些新兴的市场工具创新下,要特别注重新兴行业市场的体系完善,特别要注意风险等成本的内化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特约报告员.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J].时事报告,2008,(10):8-20.

[2]曹红辉.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EB/OL].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网:.2008-12-22.

[3]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2-34.

[4]克里斯・哈曼,嵇飞译.次债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7):17-23.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141.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3-485.

[7]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嵇飞译.次债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7):10-17.

[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53.

[9]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三季度 [R/OL]. pbc.省略/huobizhengce/huobizhengce/ 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2007-11-08.

[10]赵江波.解析“次贷危机”中的CDO[J].决策&信息,2008,(4):13.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ing1,Chen Xu2

(1.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350007,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China)

第7篇

(一)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理论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思想观念不够新、思路不够宽,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实、不够细,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

(四)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扶持中小企业措施不够实、不够多,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整改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学习,解决学习不够深问题。(整改时限:2009年8月底,责任人:唐帝佑、张宠华、陈少波、林永传、秦飞帆)认真组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关于解放思想重要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的思维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理论功底,坚定政治信念,增强党性观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创新,解决观念不够新问题。(整改时限:2009年12月底,责任人:张宠华)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局领导班子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大胆开拓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研究和掌握推动工作落实的科学方法,探索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措施,努力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有力地推动我县中小企业科学发展。

第8篇

内容摘要:心理危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常使人处于心理紧张、心理失衡的状态,给当事人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农民工造成的心理危机,提出加强对农民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以及完善和构建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的新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民工 危机干预 机制

农民工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在繁华的城市中用自己的体力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也是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中坚,而其心理与情绪状况是社会运行的一面“镜子”,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群体对社会变革的主观感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沿海一些企业受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原本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更是雪上加霜,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心理,在自身利益长期被忽略或损害的情况下,这时容易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困惑 ,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心理,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都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心理危机内涵及干预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学者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难情境时,而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当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张光涛等人认为,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但与应激事件有关,还取决于个体解决应激事件的有效资源及个体对困难情境的评估。因此,心理危机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而是它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的情绪反应状态。

心理危机实质上包括三个方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总之,心理危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状态,并能使人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心理疾病,可能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

(二)心理危机的形成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危机将伴随着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这决定了心理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Caplan认为,心理危机是一个过程:当一个人感受到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时,导致其内心失衡,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开始感到紧张,为了重新获得平衡,个体试图用其惯常的方法做出反应,此阶段的个体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个体发现惯常的方式未能解决问题,于是焦虑程度开始上升,同时也开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经过尝试各种方法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当事人内心的紧张程度就会持续增加,并设法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此阶段当事人求助动机最强,常不顾一切发出求助信号,甚至尝试自己曾认为荒唐的方法,如果当事人经过这些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企图自杀。可见,危机个体陷入危机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个体也有许多自我成长的机会,且个体对外力帮助的需求和接受意向是不同的,因此危机干预要掌握好适当的时机,以取得最好效果。

(三)心理危机的后果及干预

一般认为,心理危机持续的时间大约在4~6周,由于处理危机的方式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以及所获得的支持不同,危机发展的后果也不同。心理危机的后果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事人不仅顺利度过危机,且从中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新方法;二是虽然度过危机,但当事人却在心理留下创伤,当再次遇到同样的危机时,会出现新的不适应的情况;三是自杀,当事人经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产生失望的情绪,企图以结束生命来得到解脱;四是未能度过危机,陷于神经症或精神失常。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农民工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状况分析

农民工的现状及心理危机表现。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走访了解了很多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从淮安市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65%以上农民工从事建筑或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在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房地产和建筑业也受到较大波动。据统计,淮安市自2008年9月份以来,从长江、珠江三角洲返乡的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占此两地区务工人员的29%以上。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和持续,对农民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失业返乡对社会稳定压力明显加大。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民工问题和矛盾,在失业返乡的背景下更加凸显,特别是部分失业返乡农民工存在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下降、社保缺失、心态不平等问题,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新生代失业返乡农民工已基本适应城市生活,没有务农经历,缺乏农业生产知识,返乡后更容易形成社会的隐患。

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不够深入和成熟。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企图自杀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干预方法。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总的来说,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例如,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人群,他们更需要社会的保护,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后,广大的农民工反映出了一些心理危机,如果解决不好的话,不管是对他们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将造成消极的影响。

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谋生,他们在为城市作出特殊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滋生出的犯罪问题也成为城市进化过程中的伴生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声音。据某法院统计显示:2008年,该院判决有罪案犯1189人,其中农民犯罪人数为606人,农民工犯罪人数为243人,农民工犯罪人数占农民犯罪人数的比率为40.1%,各年所占比有一定提高。可见,农民工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

农民工的自我求救意识淡薄。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在这些行业里从事普通的劳务性工作,对职业技能没什么要求,收入自然也就不高,在城市生存的能力就弱。在他们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时,不能运用合理的手段保护自己,常常处于无助的状态。

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原则

Caplan认为,危机干预有三个基本原则,即尽量使危机当事人接受支持和帮助;尽力帮助当事人坦然而面对危机,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与当事人沟通相关信息,获得其信任并减轻其紧张情绪。

农民工危机干预除遵守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建立危机干预团队,对有心理危机的人群积极进行干预,实施最恰当的危机干预策略。具体就是,直接运用危机干预技巧的前提是有依据表明一个人存在痛苦或功能障碍,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二是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了解开展心理治疗工作公认的优先顺序标准。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区分哪些急性应激的体征或症状,能够或不能导致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三是应根据个体的需要开展具体的危机干预工作。在处理个人经历时,遇上以认知为取向的个体,能够从获取解决问题和恢复自我控制方面的信息和帮助;而以情感为取向的个体,倾向于从宣泄性的情绪舒缓以及以共情为基础的干预中获得心理成长。四是危机干预的时机选择取决于心理上的准备就绪,而非实际逝去的时间。五是危机干预的最后原则是选择最佳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战术,主要应体现在针对具体的事件;针对受影响的具体人群;在最佳的时机开展危机干预等三个方面。

(二)防御和监控

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农民工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金融危机下返乡的农民工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农民工心理档案,进行评估,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根据农民工的运行特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在村委会和村民中做好沟通,了解一些心理可能存在危机的农民工,并汇集所有信息于专业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社会中积极开拓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农民工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目前我国缺乏这样的人才,从事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人才不多,而在农民工中从事这样的工作的人更少;对村委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乡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三)干预构成

心理辅导。我们的专业化队伍需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民工进行单独辅导,在了解农民工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后,对症下药解决农民工的心理危机。通过构建倾听与诉说平台,及时地向来寻求帮助的农民工朋友们提供专业帮助,在初期阶段缓解他们的心理危机。但是,要想彻底地解决心理危机,光靠这些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是不行的,还需要别的方面的支持。

就业支持。金融危机影响的就是农民工的下岗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才是关键,对此政府应顺势而为。一是要搭建回归创业主体,积极鼓励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回归农民有序地向规模种养业转变,土地向能人集中等。二是要建立政府回归创业基金、农村小额信贷等相应的启动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重点用于支持回归创业项目开发、劳动者培训。三是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创业困难,把农民工企业扶大扶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尽管有了资金、技术,但终究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很容易因为管理不善和适应市场能力不足导致创业失败。对此,政府要有预见性,树立起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出良好的发展和创业环境,把劳务经济提升为创业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策制度保障。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家电下乡”等一揽子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对策,同时着手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问题。首先,尽早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能分散和化解农民工所遭受的职业风险。其次,根据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状况,建立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再次,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立农民工疾病医疗保障机制,搞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链接,解决农民工的疾病风险。由于农民工收入低,对大病风险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极易因大病住院而陷入贫困。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化解机制。最近,从中央有关部门传来好消息,从2010年一月一日和七月一日起,分别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按一定比例可以异地转续,实现“全国漫游”。社会保障是加强农民工信心的“堡垒”,可以进一步缓解农民工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刘雄川.走进农民工[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黄黎若莲,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行业图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02-02

金融创新好比一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能在金融产业中起到传统避险工具所无法起到的保值作用;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市场参与者遭受到严重损失,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如何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本文对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述评,并指出其中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学术动向。

一、研究文献述评

1.金融创新的动。金融创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归纳起来,以往学者主要集中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因素是金融管制政策的放松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自由的环境。第二个因素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而进行各种金融创新活动,来降低风险成本与损失。第三个因素是随着全球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金融需求日以多样化,迫使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

在第一个因素中,辛树森对突破金融管制的历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他提到,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融管制结构和内容逐渐显得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金融集团的形成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金融集团不受传统银行的法律管制,避开许多严格的监管约束业务发展迅速;金融创新也包罗万象。爱德华·肖和罗纳德·李金农都对当时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要想获得理想的经济发展绩效,就必须打破金融抑制。第二个因素中,李玉泉提到理性人厌恶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人不愿意承受风险。也就是说,平衡风险与回报是金融机构赢得客户、取得利润的关键,为此,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增大企业的价值惠泽个人投资的效益。第三个因素中,许会彬指出,20世纪70年代之前,商业银行是政府的重要监管对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机通过金融创新来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随着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蚕食,迫使商业银行一方面游说政府放松管制,一方面不断进行自卫型金融创新活动。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套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小说里的一段话来描述金融创新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爱他,就让他沾沾金融产品,因为它是天堂的魔法石;如果你恨他,也让他沾沾金融产品,因为它是地狱的敲门砖。而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相关研究中,郑惠文指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很多时候,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姚宏提到,创新与风险如影随形,过度的金融创新为迎合投资者的需要越来越脱离传统的金融业务支持,原生金融产品的风险通过这些金融杠杆被放大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原本为了避险而存在的金融创新反而成了风险的策源地。

3.风险防范的相关研究。对于应该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李玉泉指出,应该注重控制金融创新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监管,并且提到巴林银行对其证券交易监控不力,是导致1995年巴林银行巨额亏损直至倒闭的主要原因。同时,政府的依法监管、行业的自我约束管理、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是整个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对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刘莉指出,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任何一点都不能疏忽,秉承“谨慎、全面”的原则进行金融监控是至关重要的。姚宏建议金融市场进行时常的环境扫描。然而,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创新、不断发展的行业,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风险的触点,更需要进行频繁的环境扫描。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政府政策的出台往往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果能在成功解读政策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就能及时抓住风险中的机遇,至少可以保全自身。朱巍提到,要加快金融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金融立法。王玉琴提到,在金融风险有预症的时候,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自信心就开始了徘徊和迷茫,所以,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应尽快恢复人们的市场自信心,正如总理所说的“信心是最重要的,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在中国,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专家主张趁此机会开拓国际市场,大举收购国际知名金融集团。这样的做法恰恰应了沃尔特·巴杰特在《漫谈爱德化·吉本》的描述:在一些特定的时期,总有许多愚蠢的人拥有许多愚蠢的钱。每间隔一段时间,这些人的资本——我们称之为国家的盲目资本,出于与当前的不一致的原因,特别巨大而冲动。它在找人吃掉它时,出现了“资金灾”,当它找到某个人时,出现了“投机”,当它被吃掉后,出现了“恐慌”。然而,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并不能阻挡金融国际化的脚步,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是如何运用水,如何建造舟。总之,金融创新宜采取“控制风险先行,稳步拓展业务”的策略,切忌急躁冒进。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研究的各种文献中风险防范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风险防范的出发角度太片面,泛泛而谈。现有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整个金融市场的角度去分析风险防范的种种解决方法,集中在深化金融体质和政府法律监管这些比较层面的问题上,而没有对各个国家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只是一概而论,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体质和社会历史,它的解决方法也不同,即从更为深入具体的层次来研究风险防范的文献比较少。

2.目前,大多文献集中在金融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反应措施,很少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研究。金融机构是一个统称,它涉及众多与金融相关的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典当业、租赁业等,同一金融风险对这些行业的影响是极其不同的。比如2007年的次贷危机,对于银行业的冲击是惊心动魄的,几乎命悬一线,AIG、美国国际集团、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公司等在此危机中几乎未做挣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次贷危机对证券业的影响却非常有限,危机之后,证券市场的调整是由于宏观政策的打压使然,其实与金融危机并无太大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每个行业所受金融风险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即从单个金融机构应对金融风险、分析防范措施等更为深入的问题来研究的比较少。

3.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现在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仍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能够综合反映金融创新的条件约束、金融市场的内部规范、政府监管的深入程度,法律条文的控制力度等要求对金融创新如何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而这样的一个模型能把金融风险防范的各种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分析视角。

三、 未来学术动向

1.对金融创新风险的客观性进行分析研究。金融市场的交易既不是实物交易,也不是货款交易,而是以保证金为担保的信用交易,就其属性来说,是一种财务杠杆作用很大的交易方式,金融创新产品的价格稍有小幅度变动,就会引起投资价值的大幅度增减。同时,投机者作为金融市场中最活跃的力量,为了竞相谋取更多的差价收益,利用各种投资技巧选择和制造价差空间,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操纵市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由此,金融创新的市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其形成因素之复杂、集中程度之高、危险之大是一般现货市场所不及的。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研究有重要意义。

2.对金融风险本质的研究。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细数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事件,我们似乎也可以将这句经典名言引申到各国的金融领域。当一国经济平稳运转时,其过程大致相同;然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经历各有特点。然而殊途同归,从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到经济崩溃,其实导火索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触动金融体制本身的缺陷,同时人们的期望和市场信心受到冲击,可能久久难以恢复。回顾历史,在不同时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引发金融风险的始作俑者也有所不同,从商品到土地,从贵金属到虚拟货币,这些始作俑者在从古至今的不同时期引领着不同的人群走向同样地疯狂。现存的大量文献对每次不同始作俑者的研究可谓淋漓尽致,然而追寻其在不同历史舞台上的表现,也许我们可以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并将其归结为一处,即金融风险的本质。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尚在实践摸索阶段,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辛树森.许会彬.个人金融业务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姚宏.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 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4] 郑惠文.后金融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金融经济,2010,(3):14-15.

[5] 刘莉.浅谈金融市场的控制与风险防范[J].金融管理,2011,(6):352-354.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原因 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6月是“大衰退”(Great Recession)——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所遭受的历时最长、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结束的第四年。这场危机在吞没了华尔街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蔓延,最终导致全球经济重创。它也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的标志。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还能明显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可怕效应。不幸的是,金融危机几乎每年都会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发生。他们已经徘徊了数个世纪,而且毫无疑问地还会在未来继续下去。

什么是金融危机?当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出现故障,使得借款人尤其是存款人和投资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失去信任的时候,金融危机就会产生。在这种环境里,资信可靠的借款人借不到钱(我们称之为信贷危机或资金危机),投资人不能迅速的出售金融资产(流动性危机)。有时候,只是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受到影响,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危机会变成系统性的,进而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

毋庸置疑,一个有效的金融系统会为经济保持活力作出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全球化,金融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适应性越来越强、创新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外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个庞大金融网络的正常运作取决于良好的信息传播、透明度、信任和信心。不计其数的各种原因会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起金融危机。

二、原因分析

(一)债务太多

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系统承担了太多来自家庭、金融机构、公司、甚至政府(希腊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的债务。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美国家庭债务和金融机构债务达到历史新高。宽松的信贷和贷款标准经常导致信贷泡沫,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经济稳定增长和低利率的温和期之后。借款人和贷款人过于相信:过去这个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时期在未来会继续下去。结果,贷款标准下降,杠杆率上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假定的那样,稳定、温和会滋生金融系统的不安定和无节制,这是因为被错误引导的信心会增加对风险的偏好。由于杠杆率提高、风险增加,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即便一个小事件都会给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极端情况下,这种风险会变成系统性的,从而将整个金融体系置于危险境地。

(二)外汇借款

金融危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经常以外汇形式借款。如果国内货币走弱,外债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负担,公司、国家最终可能不得不拖欠债务。这是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事情,而且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这种情况会因高通货膨胀而恶化,而高通货膨胀会使货币贬值,还会影响汇率。

(三)债务

近年来,债务在金融危机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债务违约已经存在数十年之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似乎会周期性地爆发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出现了债务违约。同样,北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债务问题,近来一些欧元区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则跟随其后。

债务出现问题会有两个基本信号,一个是信用利差,另一个是信用保险。投资者会将债券的收益与德国或美国的进行比较,来评估债务违约或某种债务重组的概率。随着信用利差扩大,市场会认为潜在违约的概率变大。投资者也会关注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上债务违约保险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机制,市场会发出信号并且对债务加以限制。

(四)资产泡沫

一些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归因于资产泡沫。所谓资产泡沫可以被定义为投资者对某种资产类别(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的集体兴奋,或被定义为艾伦·格林斯潘所创造的“非理性繁荣”。在资产泡沫的情形下,投资者购买一项资产不是因为其潜在的基本价值因素,而仅仅是因为其价格涨了,并且预计价格将继续上涨。换句话说,投资者将过去价格的上涨可以持续到未来的推断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一旦开始,这种兴奋就会开始传染,将资产价格推到极致。事后一想,泡沫是显而易见的;在兴奋期,泡沫却不是那么明显,而且难以察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总是想知道他们是看到了资产泡沫还是强劲的经济。

(五)过度自信

大多数金融危机,尤其是资产泡沫,有其行为基础,例如过度自信。人们一向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过高的评价,从而产生控制幻觉。我们高估信息的精确度,低估风险。如果成功的话,我们会有更过于自信和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人们还有将不远的过去推广到未来的倾向。人类的心智不擅长计算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假定过去的趋势将会继续。如果每个人都臆断将来与不远的过去是一样的,就会产生“旅鼠偏差”。旅鼠在集体迁移时通常采取直线行进方式,遇到障碍不避开,最后一大群随着领头者跳下悬崖摔死或溺死,常用来形容盲从群众的不理。同样地,人们认为随波逐流是非常安逸的,与其他人一起赚钱或亏钱时会获得安慰。

(六)庞大复杂的银行系统

许多金融危机发生是因为银行系统出现了问题。在大多数国家,银行系统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有些银行是如此庞大和复杂,以至于太大而不能倒闭,如果倒闭的话可能会引起系统性风险。银行也有所谓的“成本”,因为经理人有做出与股东和监管人不一致决定的动机。政府担保和安全网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即存款人不必评估银行的风险。无论银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偿还存款人的钱。

银行存在重要问题,因为他们的资金是短期的而贷款或投资是长期的。只要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银行就能正常运转。然而,如果短期借款成本超过长期贷款利率或投资率的话,银行就会遭受损失。如果短期债务不能转滚(资金危机)或者更长期投资的价值下降的话,也会产生问题。

(七)影子银行系统

金融危机也可能是由影子银行系统——那些承担了许多和商业银行一样职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起的。例如,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中,一些最严重的问题就源自一家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由于缺乏监管、缺乏透明度,风险遍及整个影子银行系统,引起资金危机或流动性危机。由于整个金融系统是相互连接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金融框架,产生系统性风险。

(八)金融创新

人们普遍认为创新(包括金融创新)是件好事情。然而,自从近来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怀疑是否所有的金融创新对于金融系统而言都是有益的。沃伦·巴菲特曾经说过,“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对“金融衍生品将使交易更安全”的说法嗤之以鼻。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也对一些金融创新进行了批判。例如,要不是有担保债务凭证(CDO)的话,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可能就不会发展到那个程度。CDO是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成长极为迅速的资产证券化品种之一。CDO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进行重新的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场。CDO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保证人将风险转移给CDO的投资者。次贷危机爆发后该产品的惨重损失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策源地。随着次贷违约率增加,就引发了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开始,然后传染到金融系统的其余部分。次贷危机爆发后CDO的惨重损失使之成为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策源地。

(九)模型失效

最后,经济模型、金融模型并未发挥评估有价债券价值、衡量风险、预测经济活动的作用。尤其是银行风险模型,没有测量出一些资产公司的内在风险以及资金债务的风险。例如,有债券评级机构给予CDO优先段AAA级别,而其肯定是达不到AAA级别的。模型需要假设和实证数据,而其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或无法获得的。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模型已经丧失了一些可信度。

三、结语

金融危机的产生有许多潜在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和监管者、中央银行、银行和影子银行、企业部门和投资者。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样,很难将某种经济状况归为某个原因。由于市场中充满了如此多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要真正理解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寻找解决方法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探寻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进行分类,这会有助于将来缓解或最小化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Robert C.Klemkosky.Financial system fragility[J].Business Horizons,2013(56),675—683.

[2]罗伯特·席勒.非理性繁荣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3]顾凌云,余津津.担保债务凭证(CDO)的高风险性分析及防治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5).

第11篇

关键字:服装出口 流动资金 贸易保护 品牌效应

1、研究的背景

2007年-2009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次危机又名金融海啸与华尔街海啸。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2008年9月份失控,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金融业的危机渐渐导致了其他实体经济的衰退,对国际贸易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出口公司要么停产,要么直接宣告破产。面对这样的难以预知的危机,江苏省服装出口业也经历了一场极其残酷的考验:2007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49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73亿美元,而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江苏省服装出口形势出现衰退。此时,作为全国服装出口的龙头,提升服装出口量显得极为重要。

2、服装出口贸易概述

2.1出口贸易的含义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

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订立合同阶段;组织货源阶段;履行合同,处理争议阶段;核算效益,总结得失。简单来说,可分为报价、订单、付款、备货、包装、通关、保险、提单、结汇这几个流程。

2.2出口贸易的特点

出口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说,它的交易对象不一样,顾客主要是国外客户,量相对较大,程序相对繁琐,信用在交易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纷争的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仲裁,而国内则大多通过诉讼来解决。

与进口贸易相比,出口贸易是售出产品,需要罗列产品的优势,并且需要主动寻找买家,如果买家拒收,则有可能人才两空,承担有比较大的风险。

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顾名思义,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也是全国服装业出口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低廉。我国的劳动力先对低廉是造成服装成本低价的主要原因,这也为我国服装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就在于大部分产品的质量不高,往往会存在掉色、退毛、缩水等问题。再有就是,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的程序虽然较以往有所简化,但仍过复杂,这就造成其通关时间变长;由于江苏并非沿海城市,其运输时间也稍长。

3.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机会分析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逐步加强给江苏省丝绸、旗袍等服装的出口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良好契机,相关企业可抓住此次机会,加大丝绸、旗袍等服饰的广告力度,从而提升江苏省整个服装业的出口量。

3.4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威胁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在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后,出口量明显萎缩,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抗风险的能力偏低。

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品牌的强势竞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导致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

4、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经过分析发现,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并进行了分析。

4.1利润率降低

江苏省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目前普遍面临一个问题:企业的利润率降低,均值为4.04%,而我国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则为8.9%。利润率的降低直接导致许多企业相继歇业或者倒闭。

利润率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结算货币的贬值、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原材料与工人工资的上升。

4.2流动性资金缺乏

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有所加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 3月18日宣布年内第3次、2010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已上调至20%。信贷紧缩,企业可贷款数量减少,短期借款是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数量减少,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生产量下降、员工工资难发等问题。

4.3订单减少

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08年江苏省全年服装出口额为173亿美元,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下降约8%。江苏省出口的服装中,大部分为普通服装,面向国外中下、低收入人群,价格十分便宜,往往几美元便能买到。低价格占领市场,靠的是低价格,但量必须上去,利润才可观,生存能力才足够强。

4.4抗风险能力过低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江苏地区大批服装出口企业倒闭,要么老板跑路,要么申请资产清算。这些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且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经不起一点风浪。事实上,加在我国纺织品服装身上的不仅是特保措施,还包括技术贸易壁垒、SA8000以及原产地标准等非关税壁垒。

5、相关的对策研究

5.1改变支付体系与进行资产整合

人民币的升值为其成为国际化货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贸公司,特别是服装出口企业,为防止人民币升值给其带来的利润损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或者选择其他一些汇率相对稳定的币种,如英镑等;在外汇市场上做好风先防范,如购买一份远期汇率合约;在签协议的时候,规定固定汇率,或规定若汇率发生大幅变动,则货款提升或下降。

资产整合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人力成本。

5.2扩宽流动资金面与借贷通道

面对目前的紧缩政策,企业不可能去改变这一现状。可以用长期借款来弥补短期的流动资金,也可从民间借贷方面入手,现在的投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班林立,可选择其中一家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另外可计提风险准备金,以备流动资金不足之需。

5.3提升综合实力

企业的实力有所提升,应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产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把具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中小企业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差别化的产品特点,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相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并且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业务员,从而带动产品质量及公司业务量的提升。

第12篇

摘 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近些年来,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日趋严重,在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提升的条件下,金融经济发展步伐会加快,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给国内以及世界的实体经济带来阻碍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其次论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和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经济 实体经济 分离 原因及对策

目前,金融行业中出现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当这两种经济分离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那么会给我国的金融乃至世界金融带来危害。这些危害主要体现在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仔细研究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进行探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稳定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从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金融经济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持,继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就深刻的地印证了这一点。实际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更加离不开实体经济,从某种层面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金融经济的繁荣也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必须要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支持,发挥出金融经济的服务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姗姗. 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30.

第13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 经营风险 原因 风险管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部覆灭,美国保险巨头AIG也被政府接管。虽然这次金融危机距今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它如今依然对中国保险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我们的加强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思考。保险公司作为聚集和处理风险的专门机构,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其持续稳定经营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不仅对保险公司自身,而且对整个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风险处理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是指尚未发生的、能使保险对象遭受损害的危险或事故。根据现代经济学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保险承保风险

由于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只一味的关注保费、提升业绩,忽视了对标的物的分折、预测、评估、论证,导致承保质量上的问题,而带来风险。此外,在寿险营销方面,对被保险人缺乏必要的深入的调查、了解,简化程序,没有充分了解被保险人的真实情况,草率地签订承保合同,导致承保风险的增加。

2.经营管理风险

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不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严密,或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而导致的风险。如在理赔把关不严,简化程序,没有严格执行理赔管理规定、履行有关手续,超赔、滥赔、错赔和乱赔增加,使得公司的赔付率上升,造成保险公司资产流失,存在资金缺乏风险。

3.保险投资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险的金融属性决定了保险公司具有运用保险资金、开展投资、向资产业务转化的职能。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高风险高收益,所以如何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如何安全、合理、充分、有效地运用保险资金是增强保险企业的后劲问题。

4.社会道德风险

由于保险的理赔与投保人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的主观心理行为、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而形成道德风险。骗保骗赔;保险过程中的恶意、恶意串通;内部员工的违法违纪、内外勾结等等,都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案件。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保险公司的管理风险的多方面原因,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

1.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而产生的风险

中国的保险业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现在还处于摸索的阶段。遇到风险,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不能预防,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面对同样的风险,中国较其他保险业起步早的国家而言,则有更大的挑战。

2.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差距较大

如今,中国许多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科学的保险风险管理意识匮乏,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保险专业素质都没有达到标准,服务观念滞后,误导消费者购买不恰当的保险产品,或自己简化承保、理赔程序,产生超赔、滥赔、错赔和乱赔,导致风险的产生。

3.保险公司的竞争导致的市场紊乱

曾经保险行业的繁荣让保险公司迅速增加,而现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经济的不景气,中小企业的倒闭,导致保险公司也面临市场减少的状况。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些保险公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拉拢客户,违反保险规则,扰乱保险市场的秩序,造成了保险行业的风险。

4.金融危机加剧了保险业的风险

如今的经济形势又处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全球保险业的风险加剧,对中国而言则面临更大的风险。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保险投资的风险,很难寻找一个相对稳健的投资方案。保险的投资没有了保障,在资金上则有了风险。近来,各地的中小企业的相继倒闭,使保险的赔付率增加,保险公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就宏观而言是指保险公司整个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管理,即对保险承保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保险投资风险、社会道德风险的管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有一下几个步骤:

1.风险的预测与预防

在如今金融危机的经济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导致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增加,风险的预测就显得更加的重要。通过对当前经济的分析,了解保险投资的正确的方向,减少保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保险公司对风险的预防,当预测到风险时,及时采取措施,规避还未发生的风险。

2.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采用现场调查、审查表调查、组织结构图调查等方法来识别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根据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分类,以及各种风险的特征判断该风险属于以上哪种风险,从而选择适合该风险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明确区别的,则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选择较好的规避风险的方法。

3.风险的衡量与量化

风险的衡量与量化能够让管理人员把握风险的大小程度,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于风险的衡量与量化应该有相应的数据资料来规范管理人员对风险程度的把握,所以建立完善的风险资料数据库的意义重大。保险经营本来就是以大数法则为依据,公司的产品设计都是建立在对风险的有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风险的评估出现了差错必然会导致保险公司经营上的过失。如果有了完善的风险资料数据库,就能够很好的了解风险的大小程度,能直观的反应风险的大小,克服决策者由于社会经历、专业知识及观点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评判标准,这也有利于产品的设计的有效性。如果保险公司见的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则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通过被保险人过去的投保经历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其风险状况。而在理赔是也能够避免重复保险而获得的额外补偿,也能降低社会道德风险。

4.风险的解决和处理

风险的处理方法有风险的规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自留和损失控制。风险规避是通过风险预测预知风险,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使公司免受风险的影响。但是,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规避的,当风险无法预测时,则不能采取风险规避这种事前行为。风险分散主要是指增加自己的产品品种来减少因为产品单一而引发的风险,以及保险资金投资时增加投资种类来分散风险。但是分散投资不是万能的,只能解决因为风险集中而产生的问题。风险自留也称为风险承担,是指企业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即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这是在自己企业有经济实力时才可以运用的方案,一般小型保险公司不提倡使用。4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当风险无法规避时就得采用损失控制的方法,尽量减少公司损失,来稳定公司的经营。

5.风险的管理的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分析、比较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管理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收益性。由于风险性质的可变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因此,需要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及管理方法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所以,我们把风险管理视为一个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体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除了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处理步骤以外,还应该加强对新的保险从业人员的选择,对在岗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保险知识,减少因为从业人员的无知而导致的风险。当然对保险市场秩序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保险公司的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冰.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控制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第02期

[2]孔仪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探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年8月

第14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商业银行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扩展升级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遭受重创的当属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7年来,各国政府出台种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刺激世界经济走出深度衰退的泥淖。截至目前,全球经济仍然走在艰难复苏的道路上。金融危机的波及之深之广,可见一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委员会将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际研究经验表明,银行总体风险暴露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经济不断下行所带来的资产质量下降、银行坏账以及不良贷款上升等,都会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深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利率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朗等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必须注意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联动效应。最后,由于商业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称为为操作风险。这项重要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新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因此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上述三大风险,都在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范围之内,由相应的计量方法进行测算。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有效资本配置的要求逐渐提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在资产组合层面上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新巴塞尔协议所蕴含的全面风险理念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不仅提出了风险矩阵的概念,并明确要求全面风险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二是风险管理过程与系统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的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等。在国际社会中,由美国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完善。最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三大支柱,使得风险管理的监管与市场约束更全面。

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源、警兆以及变动趋势走向的组织形式,并且以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被称为金融预警机制。经济金融统计资料和信息技术是金融预警机制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还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根据一些相关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还可以建立一套预警函数指针,或者基准值等,并且把这些运用到预警模式中,一旦发现状况,立即显示出警讯,使得监管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异常,并找出解决方法。

风险预警机制不但可以对银行系统内部所有问题直接进行检测和判断,还以度量模型、实时数据、评价方法以及预警知识为基础,并对各种风险在银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并找出其解决方法。商业风险金融预警机制具有多种功能,比如风险实时监测功能、决策模拟功能、以及全面风险预控功能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方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杂性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预警机制的特点,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都是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不断进步、完善的动力和基础。在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和进步过程中,还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可更改性和可集成性要求。

2.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起步较晚,往往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往往忽略了风险的事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风险预警、减持及退出机制,对资产实施动态的持续性监控。其次,应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借助各类操作工具,确保风险预警所涉及的银行内外的各部门,能方便快捷的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最后,应效仿国外风险监管的有效经验,着手监理风险数据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持续改善和开发风险预警模型,让风险预警机制落到实处。

四、结语

对于整体传递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是单纯的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不同种类风险预警机制发展趋势以及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现阶段内预警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以及需求性不断的提升,对银行所面对的整体风险性需要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特点进行准确性的定位。所以说,商业银行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要有良好的体制,才能更好的去满足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以及度量集成方式需要有着较好的拓展性,同时需要根据领导、风险管理、资金领导、业务人员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风险分析需要在透明性、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得到不同层次风险分析数据,能够完成集成计量。

参考文献:

[1]赵惠萍.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华北金融,2010.

第15篇

一、问题的提出

据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一起特保调查,涉及轮带、禽肉、轮胎、铜版纸、油井管等多种输美产品,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其中,有些案件中已做出了决定,如轮胎特保案。9月11日奥巴马宣布对进口中国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税率为第一年35%,第二年30%,第三年25%。10月6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征收17.7%-39.2%的反倾销关税,为期五年。紧随其后,美国政府又做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用于石油天然气的钢管征收31%关税的决定。在距奥巴马总统访华不到半月的时间内,美国商务部又对中国油井管作出了反倾销的初步裁定。根据该裁定,37家中国企业将面临36.53%-99.14%不等的反倾销惩罚性关税,涉案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制裁第一大案。此次双反案已造成我国近七成钢铁企业处于限产品或停产状态,直接受影响的企业达90多家。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反倾销行为,中国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予之回应,以遏制美国继续对中国的伤害。

二、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其GDP值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

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GDP值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国际贸易中,美中互为全球第二贸易伙伴。经过30年的发展,中美双边贸易合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相互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与摩擦也时有发生。奥巴马执政的美国政府不到一年时间,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对我出口美国的产品频繁实施反倾销行为,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教授所言:“最近,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确不是太正常。”

分析中美两国贸易间目前局面:既有正常的一面,又有不正常的一面。正常的一面是,有贸易就会有摩擦伴随产生,所谓不正常即表现在中美贸易摩擦近期表现出频率高,分布广,额度大,涉及货物品种多等特点。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霸权主义。美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势必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实现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既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同时又惧怕中国的强大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对华采取既合作又打压的政策,遏制和延缓中国的崛起。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强大不仅威胁美国,而且将威胁到亚洲乃至全球,故而对我频挥反倾销大棒。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一边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同时又不断采取各种限制进口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2009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经济刺激计划。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公然提出“购买美国货”,在企业招工时“招美国人”,这是在公然违背WTO原则,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历史证明,凡是出现金融危机,必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奥巴马所在的,传统上也更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主导的国内产业转移曾使部分企业受益,同时使国内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10月份统计,美国失业人口达10%以上,创历史新高。为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政府必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由此得出,美国为挽救其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就业转移,就业转移形成了国内政治压力,国内的政治压力形成了贸易保护主义。

三是屈服于国内的压力。奥巴马在上台前的竞选演说中反复承诺,若当选必认真解决好高负债、高消费增长、医保改革及就业等问题,努力减少外贸逆差和增加外汇储备。美国认为美国靠举债过度消费来自中国的产品而形成了巨额贸易逆差,因而冲击了美国国内制造业,使美国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为了兑现竞选前的承诺,美国政府必须对中国进行制裁,这是奥巴马政府屈服于国内蓝领工人利益政治压力的必然结果。

四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中美双方贸易平衡问题一直是双方关注的焦点,随着两国间贸易量的扩大,不平衡问题越显突出。1979年两国刚建交时,美中贸易总量为24.52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仅为12.62亿美元;到2007年中美贸易总额为3867.5亿美元,美对华贸易逆差为2562.7亿美元。虽然两国政府对贸易不平衡问题都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但双方在逆差产生原因、逆差幅度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异。

事实是中国对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现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高。美中贸易逆差是由美国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限制造成的,而美方认为是由人民币汇率、中国国内消费不足、大量向外出口及中国市场准入等问题造成的。所以美国对我实行出口管制并单方面对中国进行制裁。中国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平等、合作和互利双赢的原则,而不是通过动辄采取经济制裁单方面报复的方法来解决。

三、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鉴于近期美国对我出口美国产品频繁采取的反倾销惩罚和反倾销调查,使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形势愈加严峻,已严重困扰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为保护我国企业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建议如下对策。

1、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对话、沟通、协调

加强政府间的对话、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中美贸易的五大原则,该原则对解决国际贸易争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中美两国元首共进行了三次会晤,中国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启两国政府间的贸易对话机制,特别是重视发挥商务部的作用;开展双边谈判与美方严正交涉、沟通、协调。同时,充分利用中美战略经贸对话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目前全世界已有51个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中美两国之间已互为世界上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至今美国仍未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政府要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美国等国家的承认。

2、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

充分利用和发挥进出口商会、企业联合会及各类商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与美国相应的企业商会、协会等开展两国之间有关贸易摩擦及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对话与谈判,据理力争,维护企业的利益,加强两国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促进两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得到合理解决。

3、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以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为代表一系列反倾销行为,是违背世贸组织原

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我们应立即通过世贸组织启动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对其诉讼以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尊重公平的多边贸易规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尽快复苏。

4、适度实施反击

中美两国贸易的主流是合作、互利、双赢,中国历来主张在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双边贸易,而美国却单方面擅自行动对我连续多次地挥舞反倾销大棒。鉴于此,我们对美国进行适度适时反击是必要的,必须的。在中国商务部9月13日毅然做出在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的基础上,还应对美国进口的部分农产品、机电产品及其他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尽管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致于形成两国之间的贸易战,但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报复,以维护WTO准则,以免使我国外贸企业继续蒙受更大损失,给本来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增加新的困难。

5、适当减持美国国债

2009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1.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12%,而中国目前持美国国债已达8000亿美元,再加上持美国的两房债券和其他各种债券已超过万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70%左右。这就是说,美国的巨大财政赤字主要由中国承担着,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一旦美元继续大幅贬值,则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将显著缩水,中国的国民财富将无情地流逝,我国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目前形势下,无论如何中国不应无条件地再增持美国国债,至少应稳定目前规模,伺机减持美元国债,可以作为一个极具重要性的政治筹码,用来与美国政府在重要问题上讨价还价,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6、坚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005年4月6日,美参议院通过议案,要求人民币汇率必须在本年内升值27.5%,否则将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7.5%进口关税。2006年7月10日接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提出美国经济失衡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提出人民币必须升值20%。此后2007年2月7日,保尔森又在美参议院督促甚至威胁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最近,有美国参加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再一次提出人民升值问题。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逆转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水平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民币的汇率政策,同时还取决于中国出口增长形势预期和判断。是否升值应由中国自己来决定,任何国家无权干涉。同样,贬值也是不可取的。毫无疑问,我们应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我们中国不能忘记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顶住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其结果不仅使中国经济免受其害,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当前应特别强调的是,应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减轻汇率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变动来转嫁危机。

7、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无论从目前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从长远发展看,我们都应从战略角度,从放眼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与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沟通,充分发挥各有关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和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多哈会谈的进程,使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