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范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

第1篇

关键词:地图;问题;探究式;新课程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地理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技能。“无图不成课”,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因为地理事物的空间性很强,有动态和静态、无形和有形、平面和立体、孤立和综合、分散和集中、具体和抽象等区别,教师常常要在课堂上以最简炼的笔法通过绘制各种形式的示意图来进行说明,把复杂的地图、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其地理过程简明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如果仅仅是听,获得的知识能记住30%左右,如果加上绘画、填图等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获得的知识更加精确,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上升到70%左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导入新的素材或将地图作为载体,构建“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老师、同学提供的信息帮助,利用教材的图像,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老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得新知识。它充分发挥课本图像的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运用“地图―问题”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步步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将教学内容据图设计成一系列的“链条式”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眼、脑、口、手各种器官据图来学习地理,教学活动以地图探究贯穿始终。该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例如执行新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时:要求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其主要环节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达到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和增强其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并使问题定向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问题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地图的研究兴趣,确定探究的切入角度。

例如教学引入:欣赏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出问题:“你知道吗?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教材中水循环示意图,从地理角度给名句找错,进入水循环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探索问题: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并掌握科学方法

问题要始终围绕探究目标,要与地图信息发生联系,要较清晰体现各地理要素或事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利于探究过程的推进。课堂上教师学生共同围绕某一目标开展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行据图讨论分析,或填绘说图,或图的变式训练来探究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探究过程不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点拔和调控。

例如生活在美丽的桂林漓江边的学生,从生活实例分析,提出问题“漓江水流入大海后,又通过哪些环节回到漓江”,学生讨论分析后在黑板画出漓江参与的水循环简图。

学生探究问题“井水不犯河水”,展开讨论引出桂林的地下水、榕湖等陆地水体及生物参与水循环,学生在黑板板图上补充水循环的环节,理解了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继续讨论水循环示意图是否完善,联系内流河流域,在板图中补齐环节,培养学生水循环的整体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学生从局部的水循环来理解陆地间和海陆间的水循环,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培养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问题: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假设真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即黄河断流了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合作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水循环的意义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四、解决问题

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达到深刻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例如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读“水循环示意图”训练,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

(2)A为水循环中的环节,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

(3)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能和能。

(4)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等环境问题。

(5)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加强山区植被保护和恢复。

第2篇

一、授之以趣。激发学生提问的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学中利用实际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驱使学生认真地去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从而愿意并努力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气旋和反气旋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听完故事,学生就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雨为什么偏偏这时候下呢?利用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大增强,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提问的动机。

二、创设提问情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人们的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发的,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学生来说,提问并不容易。但是一定的提问情境可让不敢问的学生也有提问的激情和冲动。我通常用这样的方法创设情境:1.利用学生亲身体验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来设计问题情境;如沙尘暴、寒潮等;2.通过实物展示、地理仪器演示、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手段来设计问题情境;3.悬念创设提问情境,即在教学过程,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使学生产生疑惑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激起求知欲,使学生对“疑惑的问题”提出问题。4.比较创设提问情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或多种相似的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比较鉴别,引起学生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要求提问……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愿问科学合理的问题

能使学生的思维既有纵向发展,又有横向沟通;既有辐射的多触角,又有聚合的闪光点,使学生思维训练真正起到拓展思:路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为此教师应把教材、学生、学习吓境紧密结合起来,摒弃照本宣科或标准答案代言人的身份。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平等、开放、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消除学生在提问中的恐惧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保证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搭建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学生只有在支持、鼓励、肯定、赞扬等积极成分的情境中,才会独立、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使各种有独立见解的好问题应运而生。例如在进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教学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红壤是红色的?”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耐心做出解答,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并非常积极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去。

第3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高中地理

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尝试在课堂中采取情境教学,可是部分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仅把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氛围的装饰,忽略了情境教学的本质,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笔者认为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是优化情境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创设包含有学科知识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新课程倡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而创新精神起于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得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创设出一些蕴含着地理问题的教学情境。因此,将问题式教学模式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从而优化地理课堂。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学会探索,提高思维。具体操作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探索问题解决师生评价知识巩固。以“热力环流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应用:

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情境:《火烧上方谷》――主要讲述诸葛亮在葫芦谷用火歼司马懿的军队。然而,眼看火旺人困,即将胜利,一场大雨却不期而至,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豪情,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激发兴趣,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

学生针对情境产生好奇,小组讨论提出疑惑:这场雨是天意?还是人为?怎么形成的?教师提示:降雨的原理是要有气流上升,同时在凝结核的作用下才能成云致雨。最终学生提出问题:气流是如何上升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实践探索

先自己尝试通过阅读课本、查资料等途径尽量自主思考、解决,一段时间后,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解答了上述问题,同时在思想的碰撞中,又产生出新的火花,将问题迁移升华。如:此地气流上升之后,是否会出现低空空气密度持续减小,高空空气密度持续增大这种现象?空气为什么上升或下沉?

4.问题解决

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密度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5.师生评价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给以评价。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以激发出新的问题意识。

6.知识巩固

创设新情境: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学生探索歌词是否正确,进而巩固旧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中探索新知“海陆风”。)

第4篇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引进了一批新型教师,增加了相关地理器材的投入,采用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过分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干课程,过分强调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产生了诸多问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以期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然坚持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现阶段,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常常根据课程大纲或者依靠传统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来布置作业,学生在课下去完成相应任务,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师讲好课程,学生在课下写好作业,坚持题海战术,就完成了相应教学活动,产生了诸多问题。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往往依靠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开始时,许多学生对地理还是充满了兴趣,通过这门课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民情,但是,许多教师片面的按照已有经验进行教学,未能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课程,未能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长此以往,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现阶段,部分学校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才是高中教育的主干课程,对地理存在一定的忽视,缺乏足够的师资队伍,一个地理教师常常带了很多班的课程,往往是这个班级上完课程,直接去上下节课程,导致教师们分身乏术,在讲课和课程辅导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也常常找不到教师,无法及时解决自身问题,师生之间缺乏足够沟通。

二、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正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文字于一体,可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覆盖到知识的方方面面,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做成相应课件,综合使用图片、视频,尽量将知识点全面展示出来,并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会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自然灾害时,在播放台风、海啸等灾害视频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它们是怎么形成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容易受到影响等。

(二)充分使用最新热点话题来引出教学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中生都比较关注热点话题,对这些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使用这些话题来引出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前段时间热播的《芈月传》,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地域的问题,如秦国和楚国交战,获胜后占领汉中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这些信息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认识到我国地理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楚国地理位置优越,而秦国处于蛮荒之地?两个国家都有什么地理特点?等。

(三)充分使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经历引出教学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使用自身经历进行教学,使教学贴近生活。尤其是讲到人文地理部分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有关经历来理解地理知识。如在讲交通运输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做过的交通工具,并总结其优点和缺点,引导他们思考地理环境和交通布局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氛围;问题意识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不问问题,不敢问问题,不会问问题甚至于没有问题可问;教师习惯于“一言堂”,设置问题,抛出问题,点名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都甚是少见,更不用说是自己提出问题了;老师抛出问题,却没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看似在引导学生回答,实则就是自问自答;即便是老师问,学生答,教师的问题也是依照教材大纲,顺应标准答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思路和意愿来引导学生,学生的回答,也是在尽量揣摩标准答案,而并非自己的真实看法。久而久之,学生接受并习惯了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问的兴趣、习惯和权益也随之消失殆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氛围,激发提问动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缺乏提问的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根源之一。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的自问自答,依赖性也越发大了,即便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也懒得思考,坐等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氛围,让学生想问、敢问、愿问。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壮胆”,让他们敢问。在课堂上提出具有启发性、难度适宜的问题,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详细的解答或者没有恰当的评论,都会影响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对于那些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为他们树立自信,提高成就感。

二、开展探究学习,激发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尝试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从学生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路让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检验。期间,教师应注重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情境,着眼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地理探究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意识;培养;措施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始终保持一个对事物存在疑问的状态,他们会很容易在学习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问题意识”是一个学生必须的具备的意识,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判断一个学生优秀的标准,因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会有着更好地学习自主性,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且努力的学习来实现自我的突破。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希望能够通过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

一、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讲述给学生听

“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存在,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地理的内容,他们脑海中没有一点问题意识的概念,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都是下意识地行为,因为他们确实不懂。但是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了解“问题意识”,让他们知道这样一个存在,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可以主动地往这一个方向靠拢,主动地思考教师讲解的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发挥问题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二、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学习氛围,创设一个适合培养问题意识的情境

研究表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因为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太差,那么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在学习上,注意力不在学习上面,那么学生肯定不会去学习相关的问题,这样问题意识也就不能被培养出来。如果学生的处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中,那么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肯定会积极地学习,努力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自然也就容易被培养出来。学习环境很重要,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构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比如说在学习《行星地球》的时候,学生对地球外的世界非常感兴趣,笔者就让学生仔细阅读地理课本,在阅读完课文之后,笔者又播放了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观看地球在宇宙中的真实状况。笔者这样的教学手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构建出一个非常积极地学习环境,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为什么围绕太阳的行星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宇宙中真的还有其他的生命存在吗?为什么太阳能够控制着地球的运行呢?正是因为笔者构建了一个很好地学习环境,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渴望能够得到答案。

(二)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学习,促进思维的激烈碰撞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相似点也有区别点,当把一堆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发生碰撞,彼此产生激烈的摩擦,在摩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逐渐融合、衍化最后产生新的思想。由此可见,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学习也是一个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比如在学习《人口的变化》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他们对农民工造成的人口变化进行讨论,论述应该如何看待所谓的农民工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确实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因为一些学生非常了解农民工,而一些学生不是非常的了解,两部分的学生看法不同就发生了思想的激烈碰撞,每一个人都认真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

三、“问题意识”培养措施的反思

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措施进行一定的反思,从反思中学会提升,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不能够明确这一点,他们只是在进行习题教学的时候才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却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我们教师要反思自己所用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求,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地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只要是积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手段,我们教师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另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结语

“问题意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自身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的提高。作为学生的教师,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问题意识”,让他们知道问题意识的存在,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手段,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分析

地理既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知识才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本人的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将地图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

本人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地图虽然是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图对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辅助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就知识点本身对学生进行阐述,不能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这就使得地图辅助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的功能难以发挥。在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点的难度有了进一步增加,很多知识点只有结合地图才能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理论知识难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然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比较枯燥,既降低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也降低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提升,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现代教学要求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模块,教师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仅影响了知识点的呈现,而且使得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继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达到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目的。

4.学生进行课外考察的机会较少

上文已经提到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想要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科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点的讲解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些到室外进行考察的机会。

二、解决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十分关键,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1.实现地图与地理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地图引起重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地图自然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地图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得到体现,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非洲的人文、气候、地形时,可以以地图为依托,从地理地形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问题的根源,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地图在教师进行很多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2.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地理本来就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时,要侧重选择知识点是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实际应用的,引导学生看到地理知识的实际用途,如果例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当然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该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样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其灵活性,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4.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

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战场,然而对于地理这门与大自然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而言,组织学生到室外考试也十分必要。学校可以固定安排或者灵活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考察,为学生上地理室外课提供条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上地理室外课的方法,不能只顾玩乐,要将学习的知识点与所见所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效果。

第8篇

1 课时少、进度慢,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新生刚刚脱离初中的学习,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再加上地理跨度大、难度大、课时少,他们更觉得地理就是一部“天书”,想学但不知道怎么学,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教师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 各班教学进度存在差异。

(1)我校正在发展之中,学生数量多、层次不一。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教学进度快。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弱,课堂纪律差,教学进度慢。

(2)有些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师紧缺,任课教师要跨年级教学,班级层次又各不相同,导致教师所带班的教学进度有所不同。

3 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不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他们普遍认为高中地理难学(如地理知识点多而散,地理计算、图像判读、空间定位难度大等),觉得学习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恐地症”。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长期以来地理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征。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大多采用自己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其创造性和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到最好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二、对策

1 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周的教研活动我们地理组的教师都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统一协调教学进度,确定每节内容如何上、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注重教法的转变、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讲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可这样提问:我们一天当中影子最短的时刻在中午,那么一年当中影子最短的是哪一天呢?问题一出,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议论纷纷。通过设计这一问题,不但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讲“季风气候”内容时,我会先讲“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提出两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信心可以借到箭?他利用了什么天气条件?提出这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对这方面问题的课堂讨论,这就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在每节课中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其参与地理互动教学,有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简单可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我们不能让课本和作业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和家里,要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社会、自然的认知能力。中小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为国家不断培育具有活学活用能力、动手能力的人才,为全面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PBL”式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90-02

“PBL”式教学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医学教育中进行的,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全球的流行,以问题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基于问题的教学是由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过程。高中地理课程中运用“PBL”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问题设计是关键。结合“高中地理‘PBL’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借鉴有关教学理论,做好高中地理“PBL”式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问题的目标

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堂高效幸福的问题导学课,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能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引领学生努力地去追求。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找到到达目标的途径。如果一节课没有目标,上课时学生就会无所谓,就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会出现各种影响学习的情况,只有当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途”,追求目标,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从而带来幸福的体验,把学习的潜能最大化,实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一项明确的任务,学生能够对照目标判断自己目标的达成度,而模糊的目标不易把握是否达成。因此,在表述目标时注意目标是明确、简练、可测的,一般使用动宾结构形式,用行为动词描述要达成的目标。表述时做到能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问题是为目标服务的,一个围绕目标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不能为“问题”而设置问题。“PBL”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该紧扣目标,不能漫无边际。一个围绕目标的问题应该是在问题解决后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解决方案来评价自己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的基础

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设计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是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可以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之上,且在“最近发展区”之中,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发展区即学习基础十分必要。如果问题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再科学、再有水平,学生还是不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设计“自转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时必须要依托“地球仪”的知识,学生如果对“地球仪”的知识不知道,设计的一系列关于地方时的问题学生或许无法解决。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初一学习的内容,初中阶段对地理学习绝大多数不重视,有些学校甚至一个地球仪都没有,而且初二学业水平测试后,初三没有地理课了,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接触地理学习,学生的地理基础就少得可怜了。于是在呈现问题之前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使学生知道经线、经度的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在探究相关问题时比较顺利。

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以问题引领的学习过程,必须夯实相关基础,如何了解学生的基础呢?在设计问题前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预设工作:一是分析设计的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哪些概念?二是分析这些知识点、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有知识储备吗?怎么知道学生有这个知识的储备?学生能懂吗?凭什么说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三是学生是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知识点、概念的?估计学生的遗忘情况怎样?这些概念是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吗?地理课堂中遇到的频率如何?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预设追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的。

三、问题的梯度

美国水平研究组主席韦斯等人的研究揭示,教师的提问在于帮助学生去检查和深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一个好的问题大多是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就是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大多会面临一些困难,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地延长,而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如何来解决这些较难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好的问题进行分解,变成有梯度的问题,即设置成一个个有台阶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顺着这样的台阶拾级而上,最终解决问题。不至于因为对问题的理解困难而影响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习停滞不前,浪费了时间。研究表明,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小组合作讨论、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题”的质量是影响学习效果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是显示自己有多高的水平、把学生难住,而是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我们的设置问题应该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比如在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探究“世界洋流分布有哪些规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有梯度的问题链:

(1)尝试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图,归纳南半球0-30°、30°-60°洋流流向的相同点,归纳北半球0-30°、30°-60°、60°-90°洋流的相同之处。

第10篇

在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课本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进行如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1. 展示案例

展示“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荒漠化的景观图。作为案例的功能,能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这样,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意识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作用。

2.设置疑问

根据上面的案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⑴ 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

⑵ 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 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设置疑问是对案例进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以使学生在接受案例的过程中高效地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尽快架构起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问题设置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看,使学生在案例中从概念里感知地理问题、从地理事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组织小组讨论

每个学生利用“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西北地区主要沙地和沙漠分布”图等资料,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内容。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推导,从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及体会合作的作用。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 分析总结

学生和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知识结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总结出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现象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复习。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创设策略;实践;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77-02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问题教学法提供了舞台。“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发现和构建的过程,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而这项工作要在预习阶段完成。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教学法时,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预习前,教师要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

(1)来源于教材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认识有差异,因此产生疑问。比如,学习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时,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呢?”

(2)联系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而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内容时,有些学生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在中东的多哈,养活一颗树至少得花费5000美元。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多哈人是否富有,只要看看他家院子里有几棵树,养没养花,有无草坪就知道了。这些同学根据这则消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并论述了节约用水的问题。

(3)联系当地环境的异常变化而提出的问题。像水灾、山体滑坡、地震等,特别是近几年全球各地到处发生强烈地震,会使学生思考很多问题: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都匀市为什么不会发生地震;我们家乡的山体滑坡为什么会频繁发生;怎么预防。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和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教师要在课堂中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很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思维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

1.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设计问题背景,促进学生问题的生成。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信息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实现抽象地理事物形象化,静态地理图象动态化,复杂地理过程模拟化,吸引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发生冲突矛盾时,问题就自然产生。例如,学习自然灾害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台风肆虐的真实录象,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问这是什么自然灾害;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易受其影响;如何预防,等等。

2.观察地图形成问题,带问题读图,发展空间思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表达着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联系和空间结构,教师可充分发挥地图功能,组织学生观察地图并做出必要的提示。例如,行星风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化繁为简了。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行星风系形成过程。

3.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摆出矛盾产生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历、体验和新知识建立联系,发现问题,并通过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提出新疑问。如学习季风气候时,让学生说出我国冬夏季吹什么风;当时的气温有什么特点,然后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在学生的已知和新知识间找到矛盾产生问题。如:中国气温分布特点,知道了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后,摆出北纬30度附近,上海和昆沙温度差别大,学生会发现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问题一般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也可以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即兴提出。不管哪种情况,提出问题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是问题要明确,要用精炼的语言把问题的实质点透,使学生尽快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2.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学生当堂独立解决问题,凡是难度不大,学生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就能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的问题,应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当堂自己解决。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发,但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否则,问题教学法就失去了意义。第二种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难度较大、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很难独立解决的问题,可采用此种方式。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只起辅助的服务作用。教师的服务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是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研究资料;提供实验工具和电脑演示动画资料,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点拨启发,等等。

3.注意对学生的问答进行科学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正确的思考过程和回答,教师要充分地给予肯定。通过对答案的当场复述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问答溢出教师事先的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师更要大力加以赞扬,以振奋学生的情绪,促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

对于问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转换角度,增加或变换条件等方法,引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在总结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时,可以问南半球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还掌握了新知识。

总之,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美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的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07,(2).

[2]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Robin Fogarty.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65

一、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缘于我们对教育方法的思考。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

其次,缘于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缘于我们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问题来整合我们的教学设计,但发现设计的问题缺乏指向性和系统性时,就会导致教师自问自答。

基于以上认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二、对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认识

1. 问题的内涵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问题就是认知冲突,也就是当人们想要达到某个确定的目标,却不明白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时,问题就产生了。”因此,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2. 问题解决的内涵

美国的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意味着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构建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问的逻辑结构表明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更揭示了学科知识建构的历程与思路。课堂提问只有顺应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呈现一系列形式相互独立、逻辑关系相连、思路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建构学科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地理课堂问题链时,可以选择基本的、常用的逻辑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1)横向推导式结构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究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向时,常常根据事物间的因果联系,顺向或逆向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展开由因推果或执果索因的思维训练,把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成逻辑关系相连的知识链。这样的问题结构就是横向推导式问题结构,这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结构。

例如,“为什么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经过细致的逻辑推断,设置更详细的问题序列:“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什么气体能导致温室效应?”“从吸收和释放两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不断上升?”“是什么人类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纵向递进式结构

人们认识事物大体遵循从表象到本质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遵照这一逻辑顺序,即先提出想到直观、浅显、容易的问题,然后逐步推出抽象、复杂、深奥的问题,先后提出的问题之间形成递进式依赖关系,这种问题结构就是纵向递进式结构。这既缘于问题的逻辑关系,又为学生的思维找寻阶梯。

例如,在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中,如果直接提问“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限定条件,问题将简单化。“假如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球自转,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形的高低起伏,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季风气候又有何影响?”

(3)中心辐射式结构

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综合性,许多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剖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为全面认识、理解或解决某个中心问题,通常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向四周散射若干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理解、解决了中心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它们都直接指向中心问题,仿佛车轮的轴与辐的关系一样,构成中心辐射式结构。

例如,在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问题时,可以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地势、洋流等方面设计并列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不分先后,学生可以沿着任意一种视角深入分析,且均可获得新颖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2. 搭建问题解决支架,促进问题解决途径的生成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先行组织者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搭建问题解决支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知识基础

由于问题解决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所以,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若发现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则还需要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例如,以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说,为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给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呢?这就需要给学生补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淘汰的产业怎么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这些产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2)呈现辅助信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不能从学生头脑中准确提取时,问题解决就会受到阻碍,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解决中的信息障碍。

例如,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来说,为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的中部大平原?美国农业有什么特点?除了教材提供的美国交通图和水系图外,还需要提供美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美国地形图和美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此外,还需要呈现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资料,才能促进学生较为全面地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3)提供一般性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控和监督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①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法。若问题解决所涉及的知识具有因果关系,可采用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推论方式。例如,塔里木盆地为何形成向心状水系?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水往低处流;盆地地形会形成何种水系结构?向心状。

②假设与验证法。例如,晨昏线的判读,到底哪段弧是晨线,哪段弧是昏线呢?可以在圆弧上任取一点,通过模拟其昼夜变化情况而得到验证。

③图形转换法。既可以是图与文转换,也可以是图与图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俯视图就可以转变为侧视图来解答。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其次,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建构具有不同层次关系的问题系统。既有相对简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问题,又有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学生交流、讨论,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13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引言

政治、历史、地理传统地被认为是文科学科,文科学科一直被强调需要用心去记忆,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味灌输“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造成许多同学反映文科也不是那么好学。那么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呢?为了有效提高广大同学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应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呢?

二、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被划入文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地理的学习一般被归类在理科学部。由此可见,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科思维,而且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理科思维,甚至在高阶段的学习中,理科思维显得更为重要。据笔者观察,现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老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课程设置偏重于语、数、外等学科,像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程被压缩。如何在仅有的、短暂的时间内,将高考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对广大高中地理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任课老师抓住一切时间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实际掌握多少、吸收多少,能否有效应对考题的变化等等。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缺乏灵活应对考试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

2.过分强调背诵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同于生物、化学、物理,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与同为文科门类的政治、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大不一样。地理学科与数学有紧密的关系,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背诵记忆相关地理概念和名词等,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推导。

3.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教学手段随之丰富起来。在地理学科教学的课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老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缺乏兴趣,更进一步地讲,这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很不利的。

三、解决措施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方法,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掌握科学的方法,当然会事半功倍。那么针对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难题,有哪些方法呢?

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按照教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还应该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时事与地理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搜寻资料并进行分析。

2.老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地理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对祖国山川、五湖四海、四季交替以及昼夜变迁都能够有很好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很重要的。那么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学科带来的欢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学习地理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俗语有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能够加快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有一些方法。地理学科同其他文科学科一样,也需要记忆,但是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忆,这样才能记得牢、记得久。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应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其中。

4.提纲挈领,融会贯通。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经过将书先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首先要明白地理学科大概总体涉及那几大板块,同时要分清轻重和难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合理分配时间,最后应该对所学的所有内容融会贯通,学会跨章节解决考试或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先让自己对所有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进行有效整合和吸收,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门学科。

如同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没有捷径可走一样,地理学科也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学习、领悟、理解,若能够在上述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那么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陈德贵.用科学的方法学地理[J].中学政史地.2007年3期.

[2]王连贵.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与学习[J].成功(教育).2010年5期.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学也是如此,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较之于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存在的问题引起了重视,并对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尤其在对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的目的性不够强,教师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自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那么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十分模糊。

(二)难以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

虽然高中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讲解的地理知识点较多,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这样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就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拓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知识点的讲解,结果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难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也难以通过知识点的拓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三)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现代教学又提倡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就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方面做的还不够,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呈现出来,尤其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较多,更需要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依然以讲授法为主,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凝重,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的呈现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了学生有效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杀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解决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对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照不同老师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为了更好的帮助高中学生进行地理学科学习,也为了更好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提升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的情况,首先应该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本人认为为了提升教师教学的目的性,教师应该在备课阶段下工夫。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无疑要建立在教师有效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工夫,熟练掌握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梳理,自然知识线条就更加清晰,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授课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下工夫。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有些教师虽然能够有效把握知识点,但是在将知识呈献给学生方面存在不足,也会使学生感觉迷糊,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如何才能将知识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与技巧。

(二)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点拓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当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知识点讲解的需要及课堂教学的需要有效实现知识点的拓展,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旁征博引。

(三)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作为一名现代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实现教师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与地理教材上的知识点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生活,并与地理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能够找到更多背景材料,真正实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达到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

(四)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第15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职责,其教学状况直接决定我国中学基础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多年来高师地理教学不断改革,然而这种改革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其中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师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地理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重自然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几经改革,但仍停留在较浅层次,更没有与现代地理科学、现代教育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等科学成果很好地联系起来,所以进行的改革是始终处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下进行的局部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种类多,课时少。

很多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繁多,只要和地理有关的科目都想开设,致使很多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人文地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内容,它们完全可以合并成一门课程。而且有些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因教学时数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有些院校自然地理学基础、地球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学科的教学时数只有6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相当困难。课时不够用只好减少教学内容,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

2.课程内容老化,赶不上时展。

课程陈旧是大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到现在仍然是“古董”级版本,如有些院校使用的人口地理学还是张善余编著的1999年7月第一版。在世界人口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教材中引用的数据这一项就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更有甚者,有些院校使用的土壤地理学还是1983年版的,可以推算一下,它的年龄比学生还大。当然,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但地理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材版本也应与时俱进。如果学生在大学学到的是过时的陈旧知识,那么学生毕业后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

3.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这里的实践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地理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大多数高校的地理实践课所占课时数偏少,一般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少数几次野外实习,这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费短缺是主要原因;其次,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期短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还有些学校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学校。这样易使学生游离于教育实习之外,甚至出现通过关系出据实习鉴定材料的情况。这种变味的实习,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高师地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1.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课程的设置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整合。将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剔除,将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大量开设专题性研究课程,增加地理实践课程,为大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基本构想是,大一、大二开设六门专业基础课: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法;大三、大四开设专业选修课,如乡土地理研究课、地理实习实验、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计算机制图等。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直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造环境。

2.加强对师范生进行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

在高师地理教学中融入地理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爱国情感和环境伦理道德,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与其它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全球意识。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学任教,面对的都是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新评价等,要使师范生一到中学就能进入角色,适应新课改,就需要在师范院校完成新课改的一系列培训,使师范生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熟悉地理新教材,掌握新方法,全面提高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和胜任新课改的能力。

3.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地理专业的师范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教学三板技能、教学课件制作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训练,并且要到中学教学一线去接受实践检验。有些大学近几年将教育实习期延长,把原来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改为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不但要承担地理教学任务,而且要担任见习班主任工作,这一做法能使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4.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孤僻、任性、个性强,如果没有完善的教育、科学的引导和实践的磨练,就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