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镇发展趋势范文

乡镇发展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镇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镇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化;乡镇

当今数字化电视发展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主要形式,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这一趋势也正在从城市向乡镇发展,我国乡镇分布广泛,地域辽阔,将数字化电视推广到广大的乡镇农村对于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国家的农村发展建设要求。在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以下笔者结合我国南方某地的乡镇广播电视数字化对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做出分析探讨。

1 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电视自身的发展优势

数字电视业务正在逐渐发展扩大,向着农村地区蔓延,这不但得益于广电总局的政策支持,更是由于广播电视事业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从政策上,国家当前正在推进数字电视的转换模式进行,这一趋势已经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并且在利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的基础上有很好的基础。在提供的业务上,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图像更加清晰。数字电视的推进运行可以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结合成政府、投资、用户共同负责的费用支出安排,不但用户的负担小,还能提供到比有线电视数量更多、品质更好的服务。我国浙江省的某镇在试行推广中已经发展了数字化电视用户超过万户,效果十分显著。

1.2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发展的竞争

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同时新崛起的还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新媒体形式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势,使得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首先,与网络电视之间的竞争,网络电视业务在我国出现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大量的用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包括网通、电信的IP网络,也已经有央视国际网络公司等多家单位正式运营网络电视。

其次,与手机电视之间的竞争,手机电视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个业务,对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推广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对手机电视也有相关的支持,对手机电视的运营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国内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也都在积极的推进自身的移动电视业务发展。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业务的推广,加之现在使用终端产品的用户量大,使得手机电视业务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赞许,同时也使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此外,数字化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遇到了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卫星电视接收机将信号连接到普通的电视,国家在政策上严令禁止个人安装卫星接收设备来收看电视节目和收听广播,但是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务需求,卫星电视业务也将会得到发展。来自卫星电视的竞争对数字化电视的影响主要在于乡镇大量客户的分流和广告客户的分流。

根据国家制定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将逐渐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进而全面推广数字化广播电视。我国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占有我国电视事业的最大市场份额,只有将数字化广播电视推广到乡镇地区才能实现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广播电视数字化必须要在广大的乡镇地区打好基础,为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数字化虽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竞争,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发展中要牢牢把握住乡镇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给数字电视发展更大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村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更好更快发展。

2.1 个性多样化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业务过去的发展都是采用统一的模式,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在推进数字化广播电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各地乡镇的不同发展情况,在初装费、收视收费标准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对乡镇的数字化电视业务进行管理,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才能吸引当地的群众安装数字电视。同时在具体的节目编排上也要尽量多的结合三农方面的信息,例如融合当地特色的乡镇农业技术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汇总以及农业致富类节目等,这些都会受到乡镇农村地区的人们欢迎。

2.2 促进广大乡镇农村卫星天线安装的取消

在广大乡镇农村存在的大量的家庭安装的卫星天线是非法的,需要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加以治理取缔,鼓励用户安装合法的卫星电视或者数字化电视业务。有了数字化广播电视为取缔卫星锅的安装提供了服务上的保障,这也是保护国家卫星信号的一项举措。

2.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数字化电视的科学化管理

在乡镇农村发展数字电视是丰富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作为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支持,可以形成政府的主要考察业务之一,通过数字化电视的推广,政府和数字化电视经营主体共同致力于推广数字化电视的研究、检查和验收等,对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浙江省某乡镇也是应用了这样的策略在发展数字化广播电视业务。

2.4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在乡镇地区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有线电视是面向大众的一项服务,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手段,由于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收费是必须的,在收费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因此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些监督检查措施,这也能够加快资金的回收,对进一步的推广和扩大服务也是有好处的。

2.5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

数字化广播电视与网络的有机结合也将成为数字化广播电视在乡镇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字化广播电视传输建设中所建设的光缆具有超大容量,具有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利用这一资源还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开发和其他业务的推广。因此与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服务基础,形成畅通的渠道运行,将使得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数字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电视等方面的竞争,但是结合乡镇地区的发展需求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市场广阔,广播电视数字化在乡镇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必须是符合三农政策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乡镇这一市场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2,.从重视企业和产业的科技发进步转向乡镇企业集群和产业链的科技进步;

3、从重视乡镇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向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4、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乡镇企业的龙头作用,逐步转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3篇

【关键词】医院、基层、放射科、线、影像、发展、设备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射线开始,在1896年射线便应用到医学上来,至今放射技术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研究下,如今在放射领域已出现了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手段,如ct、mri、超声波等,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我们国家基层卫生院中的放射诊断技术,在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赶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医疗设备和放射技术人员方面的分布都不均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院放射科的器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缺乏是普遍现象。笔者自大学毕业以后,便在一家乡镇医院从事放射工作,在通过我平时的调查和总结,再联系自己的亲身感触,想就我生活的周围基层卫生院放射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基层医院的发展现状

1.1工作环境不理想

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里对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建起了新的住院大楼,但是基本上都只是供临床科室使用,而且多数基层医院的放射科都是处在比较偏僻的角落,这样虽然像是考虑到了射线的危害性,但是却没有去考虑它对工作人员真正的危害性,即使个别医院的放射科是设置在新建的房子内,但是在装修质量上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只能勉强达到国家安全标准。这样对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医生来说是有很大潜在危害性的,从而也就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

现在在我们周围的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从事放射专业工作的。而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同时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当然,我在这里提到的,并不是指非专业人员不能从事放射方面的工作,而是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学的发展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3放射设备落后

目前,随着世界医学影像学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全国各大医院放射数字化的建设亦早已兴起,而在占全国75%左右的基层医院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随着现代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和医院中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医疗服务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而怎样合理使用各种医疗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作为从事影像工作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一般仅有1台200~500ma常规线机,很少有自动洗片机,而用这种常规的普通线机摄影时,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而且这种机器的维修率也比较高;大量胶片的储存也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在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r,dr,mr,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4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这是由于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5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够

自1972年起,以ct问世为标志,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而在基层医院中,因为平时的病人数量有限,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效益情况,辅检科室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上相对不及临床科室,所以在建设发展方面有时候容易被领导忽视。而我们现在在医学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医院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的明朗。笔者曾经实习的医院是一家国家二甲私立医院,但是谁能想到,这家医院所配备的影像设备中有2.0t的mri、64排的双源ct、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新一代陀螺刀肿瘤治疗仪等等,这些却是国家许多三级医院至今还没有配备上的呢!因此它的综合业务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它的综合效益也非常好,年收益近两亿元。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这些医院都像它来学习,但是它肯定有我们值得来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2基层放射科的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现基层放射科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安于现状。但是放射学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如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将不利于医院在放射学方面的发展。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辅检科室就犹如临床科室的一双眼睛,可见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加快基层放射科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2.1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就是希 望首先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在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上所存在的困难。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此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只要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就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如今,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医院也专门为放射科室建设了新的线机房,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医患的身体健康安全;各种影像设备也得到更新换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为了满足对各种疾病诊断的需求,我们希望在对影像设备更新的时候,也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上级卫生系统也要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而这些在基层医院都基本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比如说我们市今年就直接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在编人员,所以我们相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好。

2.2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在医疗质量及服务上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应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习惯,并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学及技术交流在实践中获得实用的技术。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短训班,因为短训班要求的时间短,针对性强,是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短时间内解决临床中一些问题,也便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定期到上级医院专业进修,这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继续教育方式,可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3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经常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接受再继续教育的重要机会。因为许多学术交流会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病症以及当今社会医学界发展的前沿技术,特别是在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更是十分的迅速,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关注和学习。及时掌握新的专业基本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医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加强与当地上级医院的联系,并得到上级医院在业务上对基层医院的支持。搞好与当地上级医院的业务联系,有利于我们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

2.4提高科室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经济收入

只有尽力去更多地开展各项业务,很好地为病人服务,才能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而在利益分配上偏向工作劳累风险大的人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科室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对科室及医院作出贡献者进行奖励。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入临床实用阶段,时下医学影像技术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以影像学的发展速度,对提升医院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对一个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

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基层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基层医院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基层医院的影像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点,二十一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

如今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必然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客观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必须计算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换句话说:数字化是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将现在放射科的常规线模拟成像水平转变为pacs是基层医院放射影像科室发展的方向。因为在应用pacs以后,通过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避免以往胶片存储影像资料而引起的影像毁损等,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显、定影液、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应用pacs,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通过pacs的使用,可使放射科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疑难病例的学习和总结;通过pacs可及时了解整个放射科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量及完成情况、积压项统计数据及每个员工的工作状况。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便于跟踪管理。数字化放射系统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基层医院放射科多用于微型、小型的pacs。pacs能够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传输到各工作站,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可使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进一步优化医院和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提升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品质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的建设,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基层医院的放射科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基层医院一定要更新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建设有基层医院特色的数字化放射学,同时加强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

第4篇

一、创新发展模式,吸引多元投入

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以市场机制集聚生产要素。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予以正确引导。为此,要重点抓好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

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

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完善并落实“飞地工业”政策,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山区乡镇,可从整合土地资源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异地举办工业,借助相邻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二、注重项目实效,优化入区项目

项目是衡量一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生命力之所在,能否引进批好项目落地生成,是检验工业集中区办得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必须把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项目优化、项目引进上来。

一是选准好项目。按照项目工作原则,理性把握工业投资引导,力求各类集中区建设项目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业已形成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需要,使储备、落地、生成项目更具前瞻性、有效性。

二是拓宽项目生成渠道。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和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现有企业延伸做大等途径,促进项目在集中区落地生成,特别要重视引进一批本市现有产业及企业配套加工等拓展性项目在集中区发展。加强与市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有条件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还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加工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全方位提高集中区的项目质量和引资水平。

三是集约土地利用。新增乡镇工业企业应当全部进入集中区生产,集中区之外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集中区的扶持政策,通过腾地拆迁等方式,逐步集中到工业集中区里的标准厂房内,促其在集中区内发展壮大。要通过调整工业布局,集聚优势资源,建好、用好集中区标准厂房,提高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节约土地资源,增强集中区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吸引招商引资的关键性因素。要采取各项措施,改善乡镇工业集中区投资、经营、生产环境,重点要在优化三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广泛宣传《龙岩市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政策措施的影响力。对市里出台的有关政策及配套文件执行情况要作专项督查,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中梗阻问题,促其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乡镇集中区的瓶颈制约,出台一些新的政策,特别要发挥财政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重点工业集中区和进区发展的企业应给予激励政策,在融资、税收、贷款贴息、搬迁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乡镇集中区建设实施经济目标和工作目标双考核制,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责任意识。

第5篇

一、创新发展模式,吸引多元投入

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以市场机制集聚生产要素。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予以正确引导。为此,要重点抓好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

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

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完善并落实“飞地工业”政策,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山区乡镇,可从整合土地资源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异地举办工业,借助相邻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二、注重项目实效,优化入区项目

项目是衡量一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生命力之所在,能否引进批好项目落地生成,是检验工业集中区办得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必须把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项目优化、项目引进上来。

一是选准好项目。按照项目工作原则,理性把握工业投资引导,力求各类集中区建设项目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业已形成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需要,使储备、落地、生成项目更具前瞻性、有效性。

二是拓宽项目生成渠道。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和区域协作、激活民资和现有企业延伸做大等途径,促进项目在集中区落地生成,特别要重视引进一批本市现有产业及企业配套加工等拓展性项目在集中区发展。加强与市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有条件的乡镇工业集中区还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加工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全方位提高集中区的项目质量和引资水平。

三是集约土地利用。新增乡镇工业企业应当全部进入集中区生产,集中区之外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集中区的扶持政策,通过腾地拆迁等方式,逐步集中到工业集中区里的标准厂房内,促其在集中区内发展壮大。要通过调整工业布局,集聚优势资源,建好、用好集中区标准厂房,提高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节约土地资源,增强集中区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是吸引招商引资的关键性因素。要采取各项措施,改善乡镇工业集中区投资、经营、生产环境,重点要在优化三大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广泛宣传《龙岩市促进投资与企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政策措施的影响力。对市里出台的有关政策及配套文件执行情况要作专项督查,切实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中梗阻问题,促其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乡镇集中区的瓶颈制约,出台一些新的政策,特别要发挥财政对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重点工业集中区和进区发展的企业应给予激励政策,在融资、税收、贷款贴息、搬迁补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乡镇集中区建设实施经济目标和工作目标双考核制,真正做到强激励、硬约束,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责任意识。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社区乡镇在实施“共享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共享工程”如何可持续发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创新、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哉略工程。“共享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在资源建设、技术研发、基层网络建设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些地区,“共享工程”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好,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加以研究解决。

1社区乡镇“共享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共享工程”实施和运行都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尤其是社区乡镇“共享工程”。在一些地区,“共享工程”资源也经历了从登录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直接观看到将全国文化共享资源用大容量的硬盘拷贝再安装到计算机硬盘上使用再到准备安装卫星接受器的过程。目前,“共享工程”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1资源利用率低

社区乡镇“共亨工程”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闲置。其主要原因:一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区乡镇图书馆还将是以纸质文献为主,网络信息资源为辅,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利用“共享工程”进行科研、学术探讨、文艺创作等学习研究型读者较少。他们有的对“共享工程”不会用,有的不习惯使用,还有的不了解图书馆设立的“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电子阅览室的性质和作用。二是从事生产、经营、求职、信息查询等实用型的读者,知道利用和会利用“共享工程”的不多,即使使用,也不能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资源。三是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使用网络的读者群,多数是娱乐型、休闲型读者。因娱乐休闲网站选择性太大,他们不一定非要上“共享工程”网站。因此在一些社区乡镇,“共享工程”只是一种摆设和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

1.2管理人员缺乏

由于一些社区乡镇图书馆财力单薄,管理人员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并且缺乏必要的信息资源的管理经验,对网络中出现的常见基本问题如网站死链接率过高、系统安装过于复杂、很多视频打不开等等问题无法解决,以致“共享工程”系统维护和正常运行难以保障,成为“共享工程”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出现问题时,只能求助于县市基层点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县市基层点负责全市(县)“共享工程”技术的工作人员很少,当基层点出现技术上的问题时,很难保证他们下社区、到乡镇,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技术指导,有时只能通过电话或聊天QQ加以解决。

1.3管理部门认识不清晰

由于“共享工程”是近年才开始实施,宣传力度也不大,在一些地方管理部门如工商部门、文化市场等对工程认识不清晰,对开展“共享工程”的电子阅览室的基本性质、服务内容和管理制度不甚了解,常常把电子阅览室等同“网吧”对待,给“共享工程”的运行发展带来困难。

1.4“工程”资金短缺

“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过程中,虽然在验收合格后都得到了财政和文化部门的补助或奖励,但是这对于建立一个基层点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在网络建设、计算机设施的购置、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投入许多的资金。加上如果政府投人小,“共享工程”运作直接的经济效益不大,难于完全依托自身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导致社区乡镇建立基层点的积极性不高。

2社区乡镇“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之路

2.1加大宣传力度,制仃长远规划。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只有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因此,首先必须广泛宣传“共享工程”,让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此项工程作为一项政府工程,纳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从行政领导与所需经费上给予保证和支持。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都纳人其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并建立三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等。其次,做好调查研究,制订长远规划。要在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地理环境因素、社区乡镇群众的文化素质、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用户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等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制订具有本地特色的计划方案。在制订方案时,要争取将计划方案纳入当地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计划,列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实施过程要以点带面。要根据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成效,踏踏实实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

2.2建立本地资源,培训专业人才。

资源建设是社区乡镇“共享工程”生命力所在。市级基层点的资源建设应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等进行,突出社.乡镇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如泰州的盐税文化、占代服饰文化等。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及学校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百科类、科普类、法律类等社会文化信息。各基层点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尽可能做到定期更新,增加资源的新颖性和丰富可读性。在实施“共享工程”过程中,“共享工程”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已建立的基层点设备能否正常运转、能否高质量提供服务,人才是关键。注重人员培训,加快资源建设与更新步伐,才能切实保障系统维护与运行正常。因此应以市级基层点为基地,举办“共享工程”管理人员培班,有计划地对基层点的建设和维护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并实行仁岗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管理人员队伍。此外,在人员上还可以采取招聘等方法,广揽技术人才,搞好技术保障。

2,3举办相关活动,扩大服务内容。

社区乡镇“共享工程”基层点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社区乡镇的资源,运用电子阅览室主阵地,在“共享工程”的平台上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多方面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资源,让“共享工程”深人民心,拓宽其受众面。如开展读书活动、电影观赏活动、公益讲座、知识竞赛活动。目前,“共享工程”主要依靠各级文化部门,工程利用率还不高,在一些地区资源浪费严重。如果我们使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合作,搞好纵向横向联合,发展基层点用户,将会大大扩大“共享工程”的影响,提高“共享工程”的利用率。例如,把“共享工程”与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实施组织的网上教育“校校通工程”、与卫生部在全国医疗系统组织实施的信息化建设“金卫工程”、·与广播电视部合作在农村组织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与中央组织部联合开展“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结合起来,使文化信息资源在各个行业迅速推广和使用,效果将更好。

2.4加强自身管理,勇于开拓创新。

作为社区乡镇“共享工程”主阵地的电子阅览室,是“共享工程”服务的重要场所,它的运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各项管理条例,并与工商、公安、电信、物价、文化等职能管理部门配合好。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创新项目,“共享工程”要坚持以公益为主的原则,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进人市场运作的新思维、新方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争取国家、政府的扶持和投人的同时,走自我发展的道路,为“共享工程”的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一是开发、利用电子阅览室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除了补充适当的休闲、娱乐型服务之外,还可以采取举办电脑培训班,影视观摩厅放映,开设下载、编辑、录制、摄像、刻录(文字、音乐、图像资料)服务。二是接受企业、商家和个体经营者的信息搜集请求,为其搜集有效信息,收取适当的信息开发费。三是开发网页资源,从事招商、招聘、求职、产品信息等中介,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第7篇

关键词: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它是通过采用特定手段并最终获得地下真实构造图。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叠前偏移与叠后偏移法、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法以及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法并预测了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粘弹性偏移、各向异性偏移以及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像问题等。

1.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国越来越重视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归根结底是由于地震勘探精细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偏移方法主要有叠前偏移与叠后偏移法、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法以及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法等。

1.1叠前偏移与叠后偏移

叠前偏移是把共炮点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到波源界面,最后得到能够正确归位并能将反射系数正确反映到波源界面的地震偏移剖面。而叠后偏移必须在水平叠加剖面上进行,可采用爆炸反射面的方法解决倾斜反射层不能正确归位的问题[1]。将这两种偏移方法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对于需要解决地层倾角不一致成像问题,应该采用叠前偏移,但是当数据信噪低时其成像效果会比较差;数据信噪低时,应该采用叠后偏移,一般此法仅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

1.2深度偏移与时间偏移

深度偏移是假设横向介质速度可以任意变化,且在任意介质中反射的偏移结果均正确。而时间偏移是假设横向介质速度不变,此时反射的偏移结果畸形化。以下用成像射线来诠释深度偏移与时间偏移的联系与区别。当横向速度保持不变时,其成像射线一直保持垂直向下,时间偏移结果是正确的。而当横向速度任意变化时,其成像射线不能一直保持垂直向下,导致时间偏移结果发生错误。也就是说,成像射线的状态能区别深度偏移与时间偏移,同时进一步也说明了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只能使用时间偏移方法进行地震偏移成像,而在横向变速介质情况下最好使用深度偏移方法来进行地震偏移成像。

1.3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二维偏移是利用测线就能得到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偏移。二维偏移要想取得较好的偏移效果,则必须等到剖面的垂直平面上的信息全部反映在该剖面上,也就是说,即能构造二度体时,测线必须有垂直二度体的走向,这样得到的资料才是最准确的。如果地质体形成了三度体,也就是说,来自不同射线平面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条测线上,进行二维偏移时,只有具有垂直走向的信息才能归位,其他平面的信息无法归位,这是二维偏移的不足之处,而三维偏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不足之处,三维偏移可以将来自各个方向的反射信息进行归位。由此可见,偏移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将由二维走向三维。

2.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勘探目标越来越复杂,为了能进一步对地震进行勘测,就必须引进各种新技术以及新偏移方法[2]。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下对几种主要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2.1黏弹性偏移

对处在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进行勘测,可借助弹性波理论。而对处在粘性介质中的地震波,比如对油田进行勘探开发工作,对地下岩心进行测试工作等,因其均具有黏滞性,而黏滞性介质会使得地震信号能量衰减,降低地震信号的反映能力。为预防黏弹性对地震勘测带来的影响,专家们提出了反Q滤波技术,用于恢复黏滞性对地震信号的影响,从而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然而一维反Q滤波技术却不能完全恢复黏滞性带来的影响,只是使地震数据分辨率得到改善,那么就需要在使用反Q滤波技术的同时综合考虑其黏滞性,以改善地震波成像质量,确保能尽量避免黏滞性带来的影响。

2.2各向异性偏移

地下介质不仅成分复杂,而且某些还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地下介质还具有各向异性,那么就有各向性偏移的出现。为了改善地震数据的分辨率,除了需要考虑地下介质黏滞性的影响外,还需考虑各向异性带来的影响。因此,研究各向异性介质下的偏移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一种各向异性介质下的偏移方法,即弹性波逆时偏移。VTI介质中的叠前逆时偏移由成像条件的应用、成像条件的计算以及分量的逆时延拓等三部分组成。

2.3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像问题

普通简单的地形已不能引起地震勘探家的兴趣。近几年来,地震勘测家将勘测重点转向复杂的地形区域,比如沼泽地区、滩海等。我国西部地形较为复杂,勘测家对勘测地区进行转移,这无疑是一轮新的挑战,需要勘测家认真做好地震勘探准备工作,并及时处理资料[3]。一般情况下,是采用高程静校正法解决地形起伏问题,而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其地表起伏太过剧烈,根本用不了高程静校正法,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学者提出了有效地解决方案,避免因地表起伏带来的影响,比如相位编码法、格子法等。对复杂地形条件下成像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对西部进行勘探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偏移成像技术运用地球物理理论和解数学物理模型,反传地面观测到的数据,以便消除地震波。地震偏移的结果由偏移方法、偏移速度以及偏移数据等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本文主要通过以偏移成像方法来研究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不存在适合所有介质或者是所有地区的万能偏移成像方法。因此,在研究某一偏移成像方法前,必须先确定适用范围,才能获得最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洁,马永生,张铁强.偏移技术概述[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12,10(11):12.

[2]何英,王华忠,马在田,李雪梅.复杂地形条件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成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2,8(02):34.

[3]李松,马在田.地震偏移成像[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0(11):12.

第8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体系不断的改革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乡镇集成的建设发展,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远大的核心目标,就一定要增强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而本文主要立足于目前我国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以此期望为我国今后在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乡镇基层 群众文化 建设发展 事态趋势 分析概述

根据我党明确的指出要想真正的在2020年之前,我国实现全面性小康社会,就一定要增强对于发展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而作为各个相关一线的文化工作者来看,一定要真正的认清我国当前的形式,从而对原有发展的束缚以及瓶颈现象,进行实时的突破,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整个乡镇文化的发展以及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

一、目前,我国在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概述

(一)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度还是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很多乡镇的政府部门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观点上,还是比较传统落后的,都是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于城市建设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没有加强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而文化建设,并不同于经济建设一样,经济建设是可以合理的通过一些招商以及相关引资新式,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对于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是毫无捷径可言的,而这也是作为相关政府疏忽掉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长久与此,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就会逐渐降低,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在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对于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生活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化。而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内容上还是比较落后陈旧

乡镇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为广大的群众提供一个更好的精神生活,但是,不同的群众在对于文化方面,是有着不同差异性的。而对于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建设内容上,都是较为陈旧、呆板的,严重的缺乏相关的创意思维,从而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于广大基层群众,自身对于素质以及文化上提出的各种需求。不能够给广大基层群众,制造出一个较为良好的文化气氛,这也就使得很多群众,在利用一些空余闲暇的时间上,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当中去。

二、有效推动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措施概述

(一)真正的对其增强重视度

在我国各个乡镇政府当中,一定要切实领悟到我党所传达下来的精神,并且及时有效的分析出目前我国对于乡镇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以此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对于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一定要加强对于细节部分的关注度,并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可以合理的利用一些文化站的支持以及执行力,从而在基于与整体经济建设不产生冲突的基础之上,大力加强对于人力以及建设资金的投放量,并充分给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人力以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以此在最大限度上为整个文化站今后的发展以及运行过程当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定r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

对于我国某些乡镇地区来看,当地的赌博较为盛行,并且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地广大群众的主要活动之一,而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当地的市民对人文价值观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从而使得当地一些乡镇文化活动的内容上较为单一,这也就成为了当地赌博较为盛行的主要原因。所以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一定要以实际的情况来入手,适当结合一些历史的经验,并且在最大限度上争取政府给予一些支持力度,从而对原有的文化活动内容上进行实时的改变以及创新。例如:当地可以很好的动员多个村庄一些文艺好爱者,从而有效组建多个文艺队伍,并且自创自言,这些都能够很好的丰富当地文化活动内容,充分的使草根文化深入到每个群众的内心深处,此外,还可以定时的开展一些篮球、乒乓球、象棋、绘画等比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一些较为良好的民间工艺等展览,从而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对于文化生活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处于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加强探索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所以,我国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建设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是在整个建设小康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无论是在思想、行动、还是在组织上,一定要始终与我党重要保持一致的立场,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勤恳工作。

三、结语

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为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以及发展上,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并且,也能得到广大群众对其的好评,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视度,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朝向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春,辛勇,吴坎坎,王力,柴志轩.地震后灾区乡镇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1):88-90.

[2]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03):83-106.

第9篇

昨天,我们认真听取了××镇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陈镇长的工作报告,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尤其是近几年取得成绩令人鼓舞、有目共睹、实事求是,通过讨论对过去政府工作是满意的,一致认为希望继续发扬,对今后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通过讨论我们大家都表示拥护和赞成,同时也表示积极发挥好作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镇党委和政府的发展思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建设,对报告中提出的“完善镇区长效管理,切实加强镇容镇貌”的思路和要求,我们听了很振奋,很高兴,在当今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面貌如何,能反映经济实力和体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为此,作为一名人民代表,深感责任重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指导思想基础上,提出几点初浅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巩固和完善镇区长效管理体制。

1、利用广播、黑板报及其它宣传形式,向居民宣传环境卫生知识,以激发广大民众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誉观,做文明市民。

2、建议新镇区的管理,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围绕政府所在地是全镇人民的政治文化中心,创新管理办法,建立管理网络,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为建立良好和应有的大豫新面貌奠定制度机制。

3、加大对街道乱摊点、乱停放、乱搭建的整治力度,倡导文明经商、建立文明交通秩序、树立文明和谐的镇区形象。

二、加大镇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1、为了更加美化镇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建议政府在新桥河西北侧,规划建设居民健身场。

2、政府在集镇设施建设过程中要考虑适合镇文化中心和中老年活动中心一体化的活动场所,以满足广大居民的物质文化要求。

3、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居民的教育,提高广大居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其围绕“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四化标准要求,共同维护和创建新型的大豫集镇,共同创造文明、洁净的投资招商软环境。

三、高标准规划、分步骤实施、建设新型集镇。

1、建议政府安排相关人员现场调研,制定农贸市场东南侧的垃圾场搬迁办法,解决高温季节及下雨天,蚊蝇乱飞的现状。

2、在现有的基础上,随着镇区范围的逐步扩大,工作量的增加,考虑适当增加环卫工作人员,另外随着垃圾量的不断增加,建议老街和新区适当增加垃圾桶,创造条件规划建设垃圾池。

3、针对老街下水道时有堵塞现象的发生,部分虽然已经作过修建,但仍有一部分仍然存在不畅,在财力允许或多方筹资的前提下,进行整修、疏通,解决污水难排、群众意见多的矛盾。

以上建议仅是本人所见的、所想的,人民群众所盼的作了归纳,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又是人民代表,深感联系选民还不够,为此表示这次会议后,加倍学习,认清形势,不断探讨基层管理的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机制,有责任支持政府,广泛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政策,提高群众“人民集镇人民管,管好集镇为人民”的认识,共同为建立和谐美貌的新大豫而努力。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乡镇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一项公共事业,它不仅涉及到乡镇社区文化、医疗、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与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乡镇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湖南乡镇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任务

贯彻国家有关体育和乡镇社区工作的法规及方针政策,发展体育事业,增进湖南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乡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发展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的健身产业,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乡镇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一项公共事业,政府是发展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第一责任主体。政府要从站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高度上,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明确责、权、利,建立健全符合湖南农村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1.政府宏观调控,依法治体。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依照体育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和管治乡镇社区体育,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使体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体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能,加强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体育行政部门要肩负发展乡镇社区体育的重任,对乡镇社区体育进行投入、组织和管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在越来越多的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配备文体专干,为乡镇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3.基层体育组织专人分管,重在落实。发展乡镇社区体育,必须加强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农民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进一步完善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体育工作,乡镇体育俱乐部、指导站、健身点等要专人管理,并配备体育指导员,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组织,锻炼有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要建设好文化体育室。

(二)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运行机制

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国家体育总局总结多年来农村体育活动的经验,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针对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的实际状况,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可概括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建立小城镇、乡镇、社区三级运行网络,以小城镇为龙头,乡镇为中心,向社区辐射。

1.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因此,国家理应侧重保持社会整体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政府应当转变态度,站在服务与保障的双重立场,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排忧解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应采取“一个为主四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要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逐步开展。

2.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社区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社区要适时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制定工作计划,结合其他文化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社区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管理,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以乡镇文化体育站为中心,发挥其阵地作用,以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带动乡镇社区体育发展。

3.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农民体育协会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业余性,有相当的积极性和号召力,体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农民体育协会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去组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农民体育协会要主动争取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把自己的活动纳入统一规划,使活动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探求科学的乡镇社区体育运作方式

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与乡镇社区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及科学文明的原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 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政策,在场馆、经费等方面,保证对乡镇社区发展体育的投入。开展好体育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社区的评选,以先进带动后进,不断提高“四大件”体育设施的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应相应地增加对乡镇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修建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新兴集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集镇总体建设相配套。

2.开展调研,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实地调查研究,把握乡镇社区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乡镇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要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一是要仔细研究他们生产劳动中身体运动和生理负荷的特征,开发出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项制宜地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因时就是要区别农忙与农闲、春夏与秋冬以及平时与节假日等;因地就是要考虑湖南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人就是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特点的体育活动;因项就是把农民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只要农民喜欢、有积极性的项目,就要鼓励、支持和发展。

3.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乡镇社区体育工作。湖南乡镇社区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富裕地区,如长、株、潭等,要鼓励农民自己投资,帮助他们树立“花钱买健康”思想,建立体育团体,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路子。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立志、立教,促进扶贫开发。对湘西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贯彻实施“雪炭计划”。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人力问题

1.体育人才匮乏。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不愿意来,以致乡镇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人才奇缺、比例失调,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

2.体育人口稀。体育是整个社会在温饱问题完全得到解决之后,尚有余力去寻求发展的一个领域。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湖南现阶段乡镇社区78%~85%的农民仅仅局限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据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他们不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加之,农民知识层次低,他们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足,甚至错误的认为他们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根本没有必要再进行体育活动。

(二)物力问题

物力问题是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必须正视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利用“体育彩票”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全民健身工程”的投入,但对乡镇社区体育方面的投入仍远远不够。与城市相比,湖南乡镇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湘西地区,农民根本就没有从事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和场馆。绝大部分地区除了学校有一些最为简陋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任何公共体育设施了。

(三)财力问题

财力问题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来讲是一个苦涩的现实。众所周知,体育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体育被看作是一种余暇度过方式,有闲有钱才可能有体育。由于政府行为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严重的二元分割,使得我国农村自1995年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国民生产总值的飞速增长主要在城市和工业,而且其代价正是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贫困。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失去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形同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对策

(一)增强农民体育意识,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

虽然在现阶段湖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加之,目前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还未完全纳入市场,所以,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仍然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人口发展规划。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形成体育健身习惯,从而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数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乡镇社区体育队伍

乡镇社区体育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因此要立足本土,走自主培养道路。要加快乡镇社区的体育人才培养步伐,逐步形成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军队复员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及其他体育爱好者的骨干作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联络相关教育培训部门,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面向乡镇社区,服务乡镇社区。同时加强带动工作,一级带动一级,壮大体育人才队伍。

(三)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完善乡镇社区体育体系

一是国家财政。湖南各级政府要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多予少取、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和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关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总局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雪炭工程”的机会,加大对乡镇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社会资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使各种有利于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资金。

三是自筹资金。广大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是(下转第47页)(上接第20页)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重要财力来源。乡镇社区体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等经济发展了、靠政府投入了”再来发展的“等、靠”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资金富足了,乡镇社区体育才有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我们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保障体系。

五、结语

体育是经济的产物,乡镇社区体育扎根于农村经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湖南乡镇社区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湖南乡镇社区体育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由于 “三农”问题是我国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以致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乡镇社区体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6).

[2]李泽群,王冬冬.农村体育[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3]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2-0066-04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基础设施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投资建厂、促进当地就业,还能促进消费,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比例过小且增长过慢,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造成资源过度使用;而对社会生产设施投入过多且增长更新快,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国内外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吴友人的《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比例来讨论:基础性设施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作用;[1]胡仁科的《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是从基础设施的融资方面来阐述如何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2]徐莹的《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是以贵州的城镇为例,从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入手,来分析基础设施对于拉动城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3]Kapar·Brian、Abate·Janet的《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是从生产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写其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4]

上述研究的对象多涵盖整个基础设施,很少有将研究对象定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在研究思路上多是从生产到投资角度入手,从增加就业、促进再生产方面揭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忽略了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而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5]

本文以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中国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分析,建立两者的联系。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6]

一、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投资、消费、储蓄的关系

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城镇发展所需的投资、消费、储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对投资、消费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也就是说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就是促进该城镇的投资和消费。从对于一个城镇的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增多对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首先,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投资的影响。对于商家投资建厂来说,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好的投资环境必需有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而不仅仅是政府所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等),因为社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面向是社区居民,这会给投资建厂的商家在服务设施上减少很多资金及时间的成本投入。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商家来投资建厂,从而直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社区居民的投资来说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会为其解除许多后顾之忧,这样居民就会用自己手中多余的钱进行一些投资,从而间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消费的影响。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除了可以促使居民将手中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以外,也可以促进居民进行消费。一旦该地区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商家能够获得利润,商家不但会加大投入力度,还会吸引更多的其他商家进行投资,这两方面的后续影响会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对储蓄的影响

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给居民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促使居民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和消费。如果居民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增加了,在短时间内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居民所储蓄的钱就势必会减少。对于想要在此投资建厂的商家也是如此,完善和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会增大商家对此地区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一旦进行投资,那么商家就不会将钱存在银行,而且还很有可能从银行贷款。这两种情况都会大大减少银行的储蓄量。[7]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多对储蓄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

简单起见,本文只选择当地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连续两年的生产总值的增幅来分别代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指标。

(一)全国各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分布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8)提供的数据,得到2006至2008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统计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SPSS软件,[8]得到分布图,见图1,其中灰色柱、黑色柱、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单位: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浙江、江苏两地在2006年至2008年间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置,而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第二,上海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在2006年排在中游位置,而在2007年和2008年跃居到与浙江、江苏同一阵营。第三,从地理区域上来看,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最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北方沿海地区、首都附近和西南中部地区。最后是西北地区和东北内陆型省份。第四,北京、天津、上海作为省级市拥有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比一些省份多,尤其是上海。于是,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线。

(二)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比较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到全国各地区城镇经济水平和其增长速度的分布与比较图,见图2,其中灰色、黑色和白色柱分别代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单位:百万)。同时对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2007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数据为例,见图3,其中,灰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黑色柱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灰色柱与黑色柱的单位不同,放在一起是为了分别比较各地区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我国从2006年到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几乎都是逐年增加的。第二,我们将2008年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的地区划为A区,介于1万亿与2万亿之间的划为B区,小于1万亿的划为C区。由此可以看出A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B区: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北京、福建和海南;C区: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山西、广西、江西、天津、陕西、吉林、云南、重庆、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第三,从地理区域上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生产总值南方省份超过北方省份,东部省份超过西部省份。从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态势,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有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同时也应注意到,在人均方面,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高,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过低。在生产总值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水平还十分低下。

(三)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城镇经济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得到2007年中国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如图4所示。灰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黑色折线代表2007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

从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灰色折线和黑色折线的上升或下降的步调大致相同,各省市所对应的基本都是两个高点或两个低点,很少有对应一个高点一个低点的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小与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在数据上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从区域分布上看,东西部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中国中部地区相比较少。

(四)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城镇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前面的结论,笔者提出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我们用后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减去前一年的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来代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速度,用后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去前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来代表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服务数差1、经济数差1分别为2007年与2006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服务数差2、经济数差2分别为2008年与2007年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差值和地区生产总量差值的编码。

从SPSS输出结果(限于篇幅,不在文中体现)可以看出,经济差1与服务数差1的相关系数为0.678,经济差2与服务数差2的相关系数为0.658。这两个相关系数都接近于0.7,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从而证实笔者的假设: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各地区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的速度具有正相关性。

三、结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各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具有正相关性,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较多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

其次,各地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增长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其相应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反之亦然。

最后,我国第一类、第三类地区与第二类、第四类地区相比,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加强第一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当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各级政府需要综合协调,在社区建设中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制,以推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健康、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友人.经济地理[M].北京:中国学术书刊电子出版社,2010,269-272.

[2]胡仁科.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融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

[3]徐莹.贵州城镇化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4]Kapar brian,abate janet,standard.policy for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M].华盛顿:世界银行出版社,1995:3.

[5]唐建新?熏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

[6]中国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0-210.

第12篇

关键词:中药;针刺;血脑屏障

中图分类号:1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83-03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一个介于血液与脑及脊髓之间的有选择性通过能力的调节界面,其结构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基膜和星型胶质细胞的足突所构成,其中EC是构成BBB屏障功能的主要结构。有研究表明,EC存在大量紧密连接,缺少窗孔,通透性很低,只有大小在400~600间的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主要作用是阻挡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及大分子物质与脑接触,允许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选择性通过,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rs System,CNS)内环境的稳定。然而,血脑屏障的结构特性也阻碍了许多CNS疾病治疗药物(绝大部分为大分子物质)的通过,使其难以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因此,如何克服大分子CNS疾病治疗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达到一定的有效浓度,已成为当前脑科临床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近年研究已逐渐发现,血脑屏障不再是曾被认为的一道静态的物理屏障,而是一个具有生理功能的动态调节界面,其通透性可受某些药物及物理因素刺激的影响。在血脑屏障受损的情况下,这些药物及针刺刺激可给予其保护作用,使其通透性降低,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同时,在生理情况下,有些药物及针刺刺激还可使BBB实行暂时性的可逆性开放。由于当前CNS疾病的高发病率,寻找高效的且副作用少的促血脑屏障开放的方法,诱导某些CNS疾病治疗药物通过,以充分发挥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部分CNS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及针刺对血脑屏障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1 芳香开窍类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芳香开窍类中药主要以冰片、麝香、石菖蒲等为代表。祖国医学认为,这类药物药性辛香,善于走窜,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窍闭神昏等病症。《生草药性备要》言冰片:香窜善走能散,通诸窍。《本草纲目》:“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据现代研究,芳香开窍类药物的某些药理成分,如冰片中的右旋龙脑和消旋龙脑,麝香中的麝香酮,石菖蒲中的榄香素、B-细辛醚等均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冰片还能够增加BBB的通透性,诱导某些水溶性较强的有机物透过BBB而进入脑组织。董先智等证实冰片无论是通过静脉给药还是肌肉注射给药后均能明显增加顺铂在小鼠脑中的含量,并以高剂量在小鼠脑中维持较长时间,说明冰片对顺铂透过血脑屏障具有促进作用。林咸明等发现不同浓度“冰片液”哑门穴位注射均可促进伊文氏蓝(Even’s Blue,EB)透过血脑屏障,并与“哑门、百会”穴电针刺激促EB透血脑屏障进行对照,发现前者促透作用强于后者,但“冰片液”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冰片液”穴位注射是促血脑屏障开放的一种有效方法。赵保胜等证实了冰片促血脑屏障开放时可明显抑制iNOS的表达,而脑外伤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iNOS表达量明显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提示冰片诱导的血脑屏障开放是一种生理性开放。陈艳明等用含冰片的家兔血清,作用于马丁达比狗肾上皮细胞(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发现冰片血清处理4h后先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24h后开始对细胞吞饮造成影响,移除冰片血清24h后上述影响即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冰片开放血脑屏障的机制。陈文凯等用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麝香酮,经大鼠尾静脉注射,按不同时间取其脑等内脏,制备组织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发现,麝香酮可迅速通过正常大鼠的血脑屏障分布于脑组织内,且很快达到高峰,具有相当浓度,这表明麝香酮可以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唐洪梅等发现石菖蒲的主要成分榄香素、B-细辛醚、n-细辛醚均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上述实验均表明了芳香开窍类药物对血脑屏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为其“芳香走窜、引药上行、归经入脑”的药性理论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但其影响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阐明。

2 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活血化瘀类中药性味辛苦,人血分,善于走窜通行,而有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之功,用于治疗各类瘀血阻滞病症。《本草汇言》日:“芎劳,上行头目……血中气药……气善走窜,入血分。”《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三七……善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之妙品。”某些CNS疾病,如脑血管意外,本质上均为血瘀症,故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效。现代研究发现,在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脑局部存在着白细胞聚集,浸润,产生大量的蛋白水解酶、氧自由基和其它效应分子,破坏了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基底膜,血脑屏障受到损害以致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脑组织受到破坏。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凝、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对血脑屏障的损害,使脑水肿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减少。刘建辉等一’采用大鼠腹腔注射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发现不论是全脑缺血还是局灶性脑缺血1h后再灌注3天,应用三七总皂苷的各组动物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氏蓝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大脑局部血流量增加。证实了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后再灌流期间受损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再灌流早期脑血流的恢复。唐宇平等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可明显减轻脑出血大鼠脑水肿,使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破坏减少、神经星型胶质细胞足突肿胀明显减轻,抑制EB透过血脑屏障,提示大黄对血脑屏障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星型胶质细胞足突上分布有密集的水通道蛋白AQP-4,且在水肿形成和细胞肿胀中有重要作用。因此,认为大黄保护血脑屏障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通道蛋白AQP-4的表达而减轻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肿胀有关。乔晋等研究发现,在脑出血后6、24h分别应用活血效灵丹的治疗组脑组织EB含量在第4、7天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脑组组超微结构的损害减轻,但超早期用药对血脑屏障的保护无明显优势,说明脑出血后应用活血效灵丹治疗具有保护血脑屏障作用。张素平等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灌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发现灌用活血化瘀类药物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组织水肿程度均较未灌用的对照组明显减轻,证实活血化瘀类药物有拮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一再灌注性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上述研究均证实了活血化瘀类药物对血脑屏障

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其作用机制,为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某些CNS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3 祛风通络类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祛风通络类中药性轻,味多辛,能散能行,具升浮之性。中药海风藤具祛风通络的作用,郭瑞友等发现海风藤提取物可显著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数量,并具有减少梗死灶直径的趋势,提示海风藤对血脑屏障有保护作用。薄荷具祛风、清利头目的作用,陈光亮等证实用薄荷油给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很快出现抑制,表明薄荷油迅速通过了血脑屏障而起作用,但作用维持时间短。中药天麻具祛风通络、平肝作用,游金辉等证实天麻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天麻索可以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中,并在脑、血及肝中迅速分解为天麻苷元,并以天麻苷元的形式存留在组织中,发挥中枢镇静作用。上述研究表明了某些祛风通络类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同时,也为祖国医学祛风类药物“性轻上浮”的药性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4 针刺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针刺对CNS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已具长期的临床基础,对于其机制,部分认为可能与针刺刺激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有关。吴绪平等采用家兔自体血栓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家兔模型,发现模型电针组(电针刺激督脉经穴“百会”、“水沟”穴)较模型组,毛细血管周围水肿明显减少。基底膜连续性增加,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减少。同时,血浆中心钠素含量和脑组织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而脑组织中cGMP含量明显降低,cAMP/cGMP升高且趋于正常。这提示电针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通透性,对其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具有升高血浆中心钠素含量,升高脑组织中cAMP含量,降低脑组织中cGMP含量有关。DU等应用免疫苗方法观察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发现电针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机制之一就是减弱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缩小血脑屏障的破坏区域,保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纪晓军等采用脑内注血法制备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到头穴电针可使治疗组脑内EB含量明显减少,认为针刺治疗脑出血可能与保护血脑屏障,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有关。以上实验均表明了针刺可保护受损的血脑屏障,降低其通透性。此外,尚有研究认为针刺刺激对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脑屏障具有促开放作用,如林咸明等。在研究中发现,用电针刺激具醒脑开窍功效的“哑门、百会”穴,可促进EB透过血脑屏障,并认为电针的这种促透作用可能与电针的刺激参数和刺激次数有关,提示电针“醒脑开窍”针法可使血脑屏障在生理情况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可逆性开放。总之,上述报道表明了针刺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即在生理情况下可促血脑屏障一定程度的开放,在病理情况下可保护受损的血脑屏障。

第13篇

关键词定性分析方法城乡人口迁移

中图分类号:TG115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1.1机械增长成为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

目前我国处于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发展阶段,机械增长取代自然增长,成为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广义的机械增长包括户籍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中的机械增长主要是流动人口,即暂住人口的增加,改变了城镇人口的结构,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城乡人口迁移趋势

根据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逆城镇化现象出现以前(相对完整的正常区域在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前),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是区域城乡人口流动的绝对主流。

但是不管人口如何流动,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相应的农村聚落的规模和数量也在减少,城镇则恰恰相反,但是农村绝对不会消失。

2定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2.1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时用到的两种分析方式。

定性分析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

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在人口规模预测中,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之间有以下区别。

表1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的区别

2.2定性分析方法的类型

在人口规模预测中,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区域人口分配法、类比法、区位法等。

表2定性分析方法

2.3定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1、利用区域分配法预测城乡人口迁移情况

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平原地区,区域差异小,人口迁移将呈现均衡发展趋势,各地人口迁移的几率相差不大。在同一时期(近期、中期、远期)内,各村迁往同一地点(县城、乡镇)人口比例基本一致。因此,完全可以根据现状人口现状、规划人口规模、村庄整合意向对人口迁移规模进行预测。

2、利用类比法、区位法预测乡镇人口规模

根据各乡镇区位类型、经济实力,确定城镇化率校核区间,对城乡人口迁移结论进行校核,最终确定各乡镇人口规模。

2.4城乡人口迁移规模预测步骤

上蔡县域城乡人口规模预测分为以下5个步骤。

表3上蔡县城乡人口规模预测步骤

3上蔡县城乡人口规模预测

3.1规划前期资料

3.1.1县域现状人口规模、村庄整合意向

根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需要,为了准确把握县域人口现状、人口迁移意向,对上蔡县域现状人口规模、村庄整合意向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数据精确到自然村层面。

表4上蔡县域村庄现状人口规模、村庄整合意向汇总表1

对上表进行汇总,如下表所示:

表5上蔡县域村庄现状人口规模、村庄整合意向汇总表2

3.1.2县域规划人口规模

根据《上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河南省上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对上蔡县域、县城总人口规模预测结论进行汇总,如下表所示。

表6上蔡县域规划人口规模汇总表

3.2上蔡县域人口迁移情况分析

3.2.1远期人口迁移情况分析(2030年)

按照区域分配法,对远期人口迁移情况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7远期人口迁移情况分析表

根据远期城乡人口迁移情况分析,城乡人口迁移计算公式如下表所示:

表8城乡人口迁移情况计算公式

表9城乡人口迁移情况计算公式参数

注:1、县城内并入城镇村庄全部为近期并入。

2、各乡镇现状非农业人口一般为本乡镇双栖人口,且数值较小,对人口迁移结论影响不大,因此在计算中忽略不计。

3.2.2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结论

经计算,城乡人口迁移预测结论如下表所示:

表10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结论

3.3各乡镇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3.3.1预测因素

1、预测因素一:城乡人口迁移结论

表11远期2030年城乡人口迁移规模与远期城镇化率

2、预测因素二:各乡镇综合竞争力排名

根据《上蔡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的分析结论,县域各乡镇综合竞争力如下表示:

表12县域各乡镇综合竞争力排名

将各乡镇综合竞争力分为以下4个层级。

表13县域各乡镇竞争力等级

3.3.2远期各乡镇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城乡人口迁移预测结论、各乡镇城镇化率预测校核区间,预测各乡镇远期城镇人口,如下表所示:

表15各乡镇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结论

注:①洙湖镇为重点镇,距县城较远,受县城吸引力较小,人口规模适当增大至2.1万人。

②东洪镇为一般镇,距县城较近,受县城吸引力较大,人口规模适当减小至3.5万人。

③由于城镇人口规模精确到0.1万人,因此各城镇人口规模之和比103万人稍大,为103.3万人,有0.3万人的误差存在。不突破县域总人口164万人,按照城镇化率63%计算,总城镇人口为103.3万人的总城镇人口数值。

3.4城乡人口规模预测结论

3.4.1城乡人口规模

根据城乡人口迁移结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结论,预测县域人口规模。

表16城乡人口规模预测结论

3.4.2村庄人口规模

根据人口迁移规模计算公式,对远期2030年村庄人口进行预测。

表17村庄人口规模(以黄埠镇为例)

4研究结论

在实践中,笔者按照类似的分析方法,也对上蔡县域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人口迁移规模、城乡人口分配情况进行了预测,限于论文篇幅,不再详述。

通过《上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2030)》的实践,发现定性分析方法在城乡人口预测中是比较适用的,该方法可在区域层面上进行城乡统筹,直接预测出乡镇人口规模、村庄人口规模,对下一层次的乡镇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提供具体指导,对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研究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如对县域内外间的人口迁移未做具体论证。虽然对村庄整合意向、村民居住意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这些意向会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分析模型的参数和预测结果。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

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1998

第15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 乡镇企业 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

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