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第1篇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第2篇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第3篇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交流 就业素质 赴美实习

一、概述

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定位职业生涯;与其被动地等待全球化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阅历经验等进行“改造”,不如让大学生主动提升就业素质,做好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准备。因此需要推进教学实践探索,拓宽大学生的实习或兼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跨国实习的培训。实习或兼职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的实习或兼职工作必须在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上进行。要鼓励大学生到跨国企业、外资企业实习或兼职,或者直接到国外企业实习。

二、大学生跨国实习途径及价值

跨国实习是激发学习潜能的过程,一种终生有益的体验,能锻炼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今年参加了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以期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赴美带薪实习项目是美国政府在1948年通过的信息及教育交流法案中设立的一项旨在促进国际青年文化交流的计划。该法案允许世界各国的大学生持J-1签证进入美国企业进行为期3―5个月的带薪实习,并利用实习之余,在美境内旅游体验美国生活,了解美国风土人情。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实习生并肩工作的机会。

1、跨国实习能培养大学生国际化视野

每年来到美国参加暑期实习的学生有数万人,我国学生有机会获得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体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跨文化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可以体验不同种族人群的宗教、文化、经济、语言、思维、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能更多地了解世界,培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及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利于形成个人的国际化眼光和视野。

2、跨国实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

在全英文环境中与美国同事并肩工作,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口语沟通能力及交流技巧。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多年来提高不快,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国内英语并不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学生使用英语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跨国实习使学生必须用英语沟通工作以及日常生活,这无疑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3、跨国实习能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观察、思考、感觉世界的方式,每种文化都包含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发现。文化可以分为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是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餐饮、家居、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等等。隐蔽的文化是指价值观、信仰和思维方式等。如果没有体验过对方的生活方式以及接触过对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生活环境等文化形式,你不会知道一个陌生的民族是什么信仰、有什么价值观。为此笔者在实习期间有意识地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经济中心纽约、波斯顿等地进行文化考察,极大地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可见,跨国实习不仅拓展了学习环境和工作方式,也为已有知识增加了新的价值内涵。这种多文化的接触有利于打破固有思维定向,改善个人心智模式,也增强了大学生走出国门迎接更大挑战的信心。

三、跨国实习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最终形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具备完美的心理素质、广泛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完善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诚信合作的思维方式,具备驾驭信息与知识的现实转化能力等。跨国实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是孩子成材和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然而,由于很多家长从小就剥夺了孩子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包办、保护中长大,致使有些孩子直到大学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而跨国实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管好自己,培养较高的个人素养,这对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增强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一个大学生突然被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能否独立解决各种困难将由他身上某些平时被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决定。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合群而乐于助人的性格,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合乎逻辑、理性而冷静的思维方式,做好日常小事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有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跨国实习任务。

3、锻炼大学生尊重他人的能力

一个人处于新环境时,肯定会对异国文化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感。而对于保持和发展国际交流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要做到完全理解和接受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能做到真诚倾听、尊重对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从而减少交流的困难。

4、培养大学生包容文化双重性的能力

跨国实习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的状态,并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实践显示,从浅层次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到深层次的处事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跨国交流的大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交际规则为例,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对象,会比较注意和尊重对方的交际规则,如守时、礼仪、着装、场合和避讳等。

5、提升大学生个人沟通能力

任何一个大学生在进入陌生的环境时,内心都会产生孤独与压抑,学会适应环境是打开局面的重要手段。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会使自己的心情重新沐浴阳光,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要掌握交往的技巧,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比如真诚、友爱、相互帮助、尊重他人、爱心、同情心等等。这些最基本的沟通交流素质,在跨国实习过程中会有真实而新鲜的体验。

6、提高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差,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理财不善,如有的同学在手里有钱时什么都买,而月底就捉襟见肘。所以,在跨国实习过程中必须学会在有限的预算下合理安排各项开支。身在国外,朋友间的聚会、参观旅游也是实习生活的一部分,类似消费都需要把握在预算之内。

总之,跨国实习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一次新机遇、新挑战,对思想上的历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多了解与理解一种文化,无疑是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多了一层探索世界的智慧。

四、跨国实习的启迪与感悟

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为同学们安置的所有岗位均为非技术性的入门级基础岗位,适合所有英文基础较好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岗位分布于全美各州,工作时间以每周30至40小时为主,工资标准按不同岗位支付,最低工资不低于美国联邦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通常每小时工资为7美金至10美金不等。笔者在4个多月的美国实习经历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迪和感悟。

1、学会理解工作

在学校时,除了老师,周围的人基本上都是同龄人,在工作岗位,则要学会与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友好相处。过去一直是依靠父母的收入维持生活、学习和成长,工作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报酬开拓美好的人生,因此学会了理解工作、热爱工作、珍惜工作。

2、学会体验工作的成就感

对大学生来说,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能太计较收或职位的高低,任何工作都是可以改善和创新的。比如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代价达到更高的质量、更美的效果。当自身的本领已经到了脱颖而出的地步,收入和职位自然会提升。

3、学会自我提升

有些技能可以跟老师或从书籍中学到。但是,像“关心、体贴、联想、创意”等意识和习惯,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和实践来掌握。所以,要学会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同时,做到更宽地联想、更缜密地构思。借助前人的经验和别人的智慧,自我更新、提升自己。

五、就业素质实证研究

1、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征

(1)国际分工全球化,就业出现新的特点。近期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给东道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将有200万个。这些给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科技发展综合化,国际合作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全球性的合作日益增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将在未来的职场中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3)工作环境多元化,跨文化合作日益增多。经济全球化使职场中的人际交流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等的人在一起工作将越来越成为职场中的常态。许多跨国公司在招聘一开始就喜欢选用有全球理念的员工。因此,具备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沟通的毕业生将会成为职场中的宠儿。

(4)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多,但是能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毕业生较少。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人才的全球性流动,我国大学生赴国外就业的机会也相应的增多。据麦肯锡对8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5年内,外企(约28万家)在中国需要75万名大学毕业生,约占同期中国大学可提供优秀人才的60%。麦肯锡公司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 %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跨国公司在中国招募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更要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够承担国际环境下工作的任务。显然,我国缺乏这样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

2、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今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强弱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多少。”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带来深刻影响,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必要采取主动性策略,以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1)提高大学生企业实践课程质量。企业实践课程对大学生有专业成长的巨大价值和作用,是其专业成长的初级,是他们适应职场角色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大学生逐渐形成职业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大学生专业素质的结构与质量,可以影响其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水准。因此,“生存技能”和“发展性能力”是大学实践课程的两个目标,要根据这两个目标,培养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提升潜力的毕业生。

(2)强化跨文化交流教育。为使学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各个高校应该增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让非涉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在许多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得到渗透,使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流技巧,能运用在不同的跨文化交流场合,如教育、旅游、商业等方面。

(3)加强跨国交流接触,提高实践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实践跨文化交流,将课堂教学与跨国交流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实际参与跨国交流,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进行交流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4)以强化国际视野为导向,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大力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素质毕业生。

全球化的经济呼唤既有专业技术又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跨国实习、缩短了大学生社会适应期,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大学生适应能力、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技巧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珍刚、李华明: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策略研究[EB/OL]..

第4篇

1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合现代企业的人才,首先要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就人才的职业能力素质来讲,是有他们的共同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来实现。

2 融合企业文化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了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通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如果能迅速接受企业的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会得到认可,反之,则受到企业的排斥和打击。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动融合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当今的高职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够多,进入企业后适应性不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动融合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3 提高学生素质,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主要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直观的学习专业技术,亲身感受企业文化的意义。请进来就是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合企业文化,把企业引进大学校园,让学生在校园内接触更多的企业,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把企业引入校园共建培训基地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有着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且有着非常成熟的校企合作项目,目前已经与宝马、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巴斯夫、保时捷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校内的培训基地。这些校内的培训基地不但供我院的学生使用,同时也接纳大量的企业员工,为企业服务。基于这些合作项目,汽车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进入各品牌的“订单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文化融入自己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经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的培训之后,进入企业的学生不但技术水平过硬,能够马上上手工作,而且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强,纷纷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真正达到了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借助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有多种途径将企业文化的传授引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非常大的帮助!

3.1 基于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些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是高素质的老师,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又是满足企业要求的培训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众多的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宝马培训基地的老师为例,各位老师通过近一年的培训和学习才通过了宝马公司的认证成为了宝马公司认可的培训师,具备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授课的资格。对老师的培训过程中有为期一周的企业文化培训、两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两个周的教学技巧培训、两个周的强化训练及七个月的企业一线实习。借助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使我院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在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切身的感受到了企业的文化内涵,这有益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融合企业文化,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达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借助教学改革,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掌握岗位技能。要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在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融合企业文化,才能使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不但形似,而且更加神似。

宝马“订单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经企业确认将要录用的员工,学生的培养通过在校学习和在企业顶岗实习来交替完成。因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将参与实习的学生直接纳入企业员工进行生产学习和管理,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在话下。此外,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场所是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公司共同出资按照企业的标准建设的,力求模拟建设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学院对进入培训基地学习的大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管理,培养学生的生产行为规范。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主动融合企业文化,既能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3.3 邀请企业专家举办企业文化讲座,更新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为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专家为大学生举办各种讲座。企业专家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形象的管理案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感悟到,踏入工作岗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要与企业文化、信念相适应的能力。

第5篇

职业规划类课程是高校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和促进就业的相关专业性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关系,提前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时间情况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为此做充足的准备。课程还提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职业规划类课程填补了学生关于职业规划相关知识的空白,强调让学生了解职场,尊重职场规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类课程着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引导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内做出职业选择,并以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

高校举例

“今年两轮都没‘抢’到雷五明老师的课,太遗憾了。”开学伊始,一场选修课“抢课大战”在武汉理工大学上演。该校教师雷五明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选修课,1800人抢210个名额,选修课系统差点瘫痪。雷五明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选修课,能容纳210人上课。在年初的第一轮选课中,有1800多人选这个课。学校教务处于是动员雷五明再开一个班,没想到,在第二轮选课中,还是有1600多人“抢”。许多同学无奈接受被“刷”掉的命运。而在2013年7月的选课中,也是近2000人“抢”他的选修课,甚至还引发了教务系统瘫痪。上过课的学生评价他:“课堂控制好,气氛热烈”“讲课毫无架子,深受学生喜爱”。正因为如此,每到选课时,就有学长学姐提醒新生们,去选雷五明老师的课。

于2008年开设的《KAB(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成为南开大学最热门课程之一。KAB,英文全称Know About Business,意思是“了解企业”,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该课程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人物访谈、商业模拟游戏、心理素质测试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并成为考核目标之一。学生将在课上学习如何找到一家好企业、如何组建公司、创业前的准备工作、怎样制订商业计划书、如何经营一家企业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怎样产生商业想法的课上,前45分钟,学生讲他们的商业想法;后45分钟,专家、教师进行点评。还请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创业者来分享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带学生去创业企业参观、考察。南开大学KAB的另一个特色是,其中考试每个人讲自己的商业想法写成论文,或者自己联系一个创业人物的访谈;期末考试上,学生将分为3个创业小组,起名字、编口号、写商业计划书,以团队形式来完成。

萨如拉副教授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导师,她上课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会随机挑选4名学生模拟面试场景,分别让他们用3句话介绍自己,然后请在场的教师当面试官做出选择。接着她就此对4名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并引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她从“如何有效地度过每一天”这一现实问题展开,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阐释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萨如拉认为,在大学生里,有两个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一个是选修课,第二个就是利用好寒暑假,真正去一个喜欢的工作单位实习兼职,就是免费给人家打杂都没关系,来确定一下能不能干这个职业。大学生要做好职业定位,需要做的是职业探索,初步定一个大的行业位置,通过实习兼职获得一些感悟,再回到课堂学习。这需要学生调整能力特别强,还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包括理论的学习。

第6篇

课上实践是指以教室为场所,将理论内容的讲授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新颖的实践形式传播基本理论,让学生在查找材料、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自己展示,从而达到理论实践的统一[2]。课堂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作为思政教师,在钻研专业理论的同时,要走进学生心里,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将学生的兴趣点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及时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偏激错误思想,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拓展校园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校园实践是指在教室外校园内开展的系列思政实践活动,重在拓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3]。校园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内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思政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强化合作意识,与院系深化合作,与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广泛合作。

3开拓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园外开展的系列思政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积极的红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道德的力量,主动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组织学生参观系列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努力争做文明、道德、健康、和谐的大学生[4]。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思政教师应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原则。走出去考察社会,挖掘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开辟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同时也要将优秀的企业家、典型代表等引入到校园为学生宣讲,讲历史、讲企业、讲文化、讲道德、讲法制等。

4创新专业实践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专业实践教学是指紧密围绕学生的专业,积极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或许在课堂、或许在校园,或许在校外,目的性、针对性、特色性更加鲜明,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以思政教育推动专业能力提升。思政教师提前熟悉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顶岗实习、就业前景等信息,与实习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密切沟通,深入顶岗实习一线,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定期开展座谈交流,进行跟踪式教育[5]。

5结束语

第7篇

此次培训,陈主管对前几天的培训课程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天的培训内容做了说明,包括员工意识和员工发展两大主题。在员工意识中,涉及到企业的本质,企业的组织;企业人的意识;如何进行你的工作;企业人工作的基本准则等重要四点。从中陈主管着重强调“如何进行你的工作”,提出按部就班,根据制定计划,执行任务,检查结果,进行修改再执行四个循环步骤。这点对我们的实习生为今后在社会工作做了良好的奠基,给实习生们注入了学会稳重和踏实的心态的药剂。

第二个内容涉及到员工的发展,讲解了技能员工的定义和利处;中级、高级技能员工评估流程;培训计划等重要三点。还提及到员工所享有的一些福利,如旅游、五险一金、积分计划、忠诚计划等利处。在培训接近尾声时,实习生们还参加一次实习测试,大家认真做题,考出佳绩,也是对本次培训的一次考评。

与眼力健的紧密合作,充分体现了我们专业“理论投于实际”的观念,这样的实习培训,给我们专业学生的不仅在实习过程中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更加培养了制药专业学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首次的顶岗实习,将会充分展示了我们专业的实事求是、按部就班原则,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2实习通讯稿XX年1月17日至2月18日,由重庆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大学生寒假带薪实习实践活动在渝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和各方面知识以及解决学以致用等问题。贸易与行政学院率先作出响应,该院党委本科一支部的吴彬、李雪、杨茜和袁灏四名学生党员踊跃报名,并分别被安排在西永微电园、重庆商社集团等单位实习。在实习期间,他们团结一致,认真组织和服务其他参与实习的同学去单位报到、相互联系以及相关事项,在许多方面都发扬了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该四名同志主动找事情做,坚持多看多听多学习,虚心向同行请教,利用所学为用人单位出谋划策,深受所在单位认可。实习结束后,该四名同志还积极配合贸行学院团委学生会筹备策划了“寒假带薪实习学习交流会”,与学校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分享实习经验、心得感悟,并畅谈学生党员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该四名同志通过此次实习,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尽心尽责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带头模范作用,提高了辨明是非、社会实践、乐于奉献以及自觉践行责任义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其他党员同志树立了很好很现实的榜样。我们祝愿贸行学院本科一支部的全体党员能够继续秉持优秀作风,不断学习,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新的进步,新的成果。

第8篇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一)地方高校转型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主体。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大部分属于应用型高校,定位面向地方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既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转变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其扎实的实践技能,更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错位。高校作为集中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后一站,具有其他教育单位无可比拟的责任与义务。在当今社会崇尚能力本位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双重手段,一方面提高学生理论涵养,丰富头脑;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掌握本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以亲身经历磨炼意志,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科学地处理各种危急情况,学会如何与人协作,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加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关系到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成败。地方高校在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就业范围等方面与重点院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对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通过书本、媒体及教师讲授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对企业创立的实际程序及其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认识不清。加之高校缺乏创业环境,学生的懒惰心理严重,部分学生贪图享乐而不愿吃苦,未经纠正走向社会后极易迷失自己。[1]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通过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以政策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主导为框架,以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微型企业为平台,鞭策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鼓励学生在与企业接触中学习更多实战技巧。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不足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虽然目前政府、社会、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各项支持鼓励政策层出不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面风光火爆,但实际上仍有很多院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价值与意义认知不清,活动组织要么形式呆板、内容陈旧,要么敷衍应付、缺乏深度,甚至有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变相为组织师生旅游观光,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施成效。

(二)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脱节

地方院校在师资培训和引进力度上弱于传统的重点大学,对行业专家的吸引力不高,其教学主力有年轻化倾向,教师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一线生产经历。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过于偏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操作。由于知识系统更新较慢,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减弱了社会实践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效用。

(三)社会实践方式与内容单一

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现阶段地方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仍主要以短期的参观、调研和考察为主,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较为单一,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大。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宽,真正深入乡村、社区和生产一线的较少,这与政府、社会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四)缺乏专业指导与社会组织支持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地方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是由管理人员带队,而非专业教师,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影响社会实践效果。此外,社会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发挥不完善,各类行业协会、社会公益组织等并未给予实践活动应有的支持。

(五)实践基地数量不足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所需实习岗位与企业提供岗位的比例为2∶1,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无法通过学校集体组织进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方面与近年来高校扩招及专业设置等因素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前往实习,[2]数量有限的国企、央企及大型民营企业成为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输送地。然而在学校影响力、学生素质、校友资源等方面地方高校均无法与重点高校抗衡,在与重点高校争夺实践基地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导致的学生实习难问题在未来仍将困扰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操作模式与特征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操作模式

在国家政策引导、社会需求变化等外部刺激下,地方高校也在不断摸索符合自身特征的社会实践操作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学校主导模式”、“学生自主模式”、“政府引导模式”及“社会主体模式”四种。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主导模式是地方高校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操作最成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以高校为组织主体整合校内外资源,根本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其社会实践形式包括课程演示实践、团队合作实践和实习基地操作实践等。2.学生自主模式学生自主模式是高校未能满足学生实践需要,或学生主动申请开展的社会实践模式,是目前最灵活、最多样、最具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以学生个人、学生集体或学生家庭为协调组织主体,通过自身寻求或社会关系寻找社会实践机会,根本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其社会实践形式包括个人的企业岗位实习实践、家族企业实习实践、自组小团队的项目实践及家庭亲友协作项目实践等。3.政府引导模式政府引导模式以政府职能部门为行为主体,特点是宏观性、高平台及高要求。这一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帮助企业选拔人才,以及吸引媒体及相关机构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开展社会实践宣讲活动等。4.社会主体模式社会主体模式以用人单位及中介机构为主体,特点是主体庞杂、市场化程度高,其根本目的是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满足用工需求、遴选专业人才,社会实践形式包括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勤工俭学等。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

1.功能的三重性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培养重点,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可划分为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主体,其中理论课程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实训课程为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室课程,初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课程则是将学习场所放到企业生产一线,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属于实践课程范畴,是课堂教育和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的延伸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将在校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室训练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体验和企业实战经验。2.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其目标是深化学生基础理论,提升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同时,社会实践要达到认知修正、技能锻炼、品行修养和生活态度等多种教育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涵盖从课堂到社会的各个环节,涉及面宽,实践组织、考核评价、学生管理等均需考虑周到。3.体系的开放性高校社会实践体系是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岗位的,因此其运行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任何愿意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企业单位均可通过协商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高校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各行业,构建层次多样、活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体系,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一线提供机会。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化策略

(一)加强舆论引导,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

政府、高校、企业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三大参与主体,参与主体的认知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率。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次,高校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及家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最后,企业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承担者,应全力发挥应尽的社会义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和智力支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机会。

(二)扩大视野,集思广益,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的专业设置、企业的岗位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心理都要求更新和丰富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高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征求参与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活动形式、评价机制、提升方案等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实习、文化传播、科技咨询、卫生保健等,也可让学生自我组织团队调研、模拟创业、发明创造等创新活动。

(三)巩固合作,积极拓展,多方开拓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之一。地方高校应在现有合作关系基础上,积极联系、拓展和整合各类资源,注重深化与实体单位的合作关系,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稳定、完善、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如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基地、科技推广基地、文化发展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5]同时,社会各方也应给予高校应有支持。

(四)完善组织环节,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社会实践价值

组织领导决定社会实践的成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过程中,地方高校应逐级落实责任,规范组织形式和环节,狠抓前期策划、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更加严谨和规范。在教学设计方面,需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社会实践理论课程,给予一定学时和学分。[6]在制度建设方面,需尽快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实施层级式管理模式(见图1),明确科室责任,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大于学校的各种政策宣传。因此高校要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地方高校需突破困难,在积极引进行业人士进课堂的同时,鼓励本校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专业指导。

(六)改革考核机制,加大学生能力素质评分比例

第9篇

金工实习过程中传统的车、铣、刨、磨、钳、铸、锻、数控车等金属加工工艺,使学生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掌握工具、夹具、量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与课堂灌输的理论课不同,学生在金工实习中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知识,是一系列非常具体生动而实际的过程,这对于工科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未来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金工实习在工厂里进行,实习学生首先必须学习安全制度,接受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厂规厂纪,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安全实习、文明实习,在实习中养成严于律己的好习惯,通过随时发现和纠正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违章操作和事故隐患,初步建立起安全、环保的工程意识,既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培养了大学生敬岗爱业的精神,有益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习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工艺技术问题,需要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独立分析,进行工艺方案的比较,解决问题,分析错误,提炼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中有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实践操作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用工程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研究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对造成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热、电磁波等的防治技术。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等,系统学习工程制图与工程设计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手操作机械、加工设备等实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方法及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树立工科概念,培养工程意识,达到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了解行业污染特征,细化工程防护理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通过污染源调查,可准备获取企业污染物产生总量、回用、削减量,并筛选出企业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为从源头消减污染,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控制减少污染提供依据。但行业不同其生产流程、产品及污染物都各不相同,学生通过生产一线的工业见习与参观,了解不同行业污染特征及防护对策,初步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环境类人才要具备专业意识,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找出与环境现象、环境问题及人类环境行为相关的理论原型或依据,分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这种专业知识是普通公众或非环境类专业人士所不具备的,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

三、培养环境专业意识,激发专业使命感

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专业意识的渗透,专业责任心的强化,通过生产一线的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与需求,感受环保的迫切性,必要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建立品质意识、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意识的激发下,通过专业知识的分析,进一步提出解决环境问题及相关人类环境行为的思路方案和优化建议。这种专业能力是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所形成的、环境类人才所特有的优秀专业素质,提高金工实习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树立学生环境专业意识。

四、了解专业现状,校准职业定位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元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激烈的岗位竞争等,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引起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和心理失衡。目前,大学生毕业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尤其淡薄,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参加金工实习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工厂,拜劳动者为师,向工人师傅学,并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同时接受社会化生产的熏陶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他们将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在生产车间的实地实习,培养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从而实现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并很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于大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勤奋创新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理工科的金工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日益重要,金工实习内容也迄待改革:首先工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控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塑料成形、电极氧化等新工艺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应该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基础上,增强创新设计和先进技能训练。即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现代机械制造过程及水平的完整认识,也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实习对学生的培养面过窄,学生实习对工程实践过程中相关环境要素及环境污染来源缺乏深刻印象,应扩大认识实习教学的比例,积极拓展机会组织学生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不同行业部门工厂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有更多理性认识。另外,实习中的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第10篇

   实训报告个人心得感悟1

   实训,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是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时间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卡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时间。而且中国的紧急飞速发展,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是,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号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好药不断充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短短两个月的工作过程是我受益很大。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最主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事。

   第一要真诚:你可以伪装自己的面孔,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记得第一天来这里时,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老板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要去感谢什么等等。踏进大门后,之间几个陌生的人用莫名而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微笑和他们打招呼,尴尬的局面理科得到了缓解,大家都很友善的微笑欢迎我的到来。从那天戚,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好。

   第二是激情与耐心:激情与耐心,就像火与冰,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却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法。

   第三是主动出击: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在实习旗舰,我会主动的协同同事工作,主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会几级的寻找合适的时间跟他们交流。谈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通过这些我就同事们走的很近,在实习中,他们会教我怎么做事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使我觉得花的了很多收获而且和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第四是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在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么做人,,移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学学搞笑,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个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得去面对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只是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是的就能完成一线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是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佛人的事实。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四年大学念完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了。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多接触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实训生活,感触是很深,收获是丰硕的。

   在短暂的实训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肤浅和在实践运用中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时间,菜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是菜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训报告个人心得感悟2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学校实训,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本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还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实训报告个人心得感悟3

   通过这学期会计培训,深刻的让我体会到会计工作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工作对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严格要求。

   1、做会计需要理清思路,这样具体工作起来有方向,效率比较高,否则很容易在一个问题上卡住。而理清思路后就是具体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有时会重复,比较枯燥,但很需要耐心。

   2、在项目开始之前,完成前期数据准备。能快速地、熟悉地处理会计、财务上的工作,这无疑是对我们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当前我们必须好好地、认真地学习财务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我们能够有充分的准备而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门实训课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发现自己对会计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少。所谓会计行业越老越值钱,以前总认为会计最重要的是经验,这次的实训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毕竟会计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而且有一些比较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否则,真正到了工作中会没有头绪的!

   总之,会计工作需要我们将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并付之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第11篇

首先,坚持重点发展与全面坚持结合的原则。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创业孵化基地应该遵循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统筹规划的指导思想,培养大学生们全面的创业意识及其能力;其次,坚持培养能力为主的原则。按照创业教育制定的目标,根据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的基本、专业和职业等能力的不同将创业基地分为功能不同的区域以便开展有针对性地创业实践培训活动;最后,坚持生产、学习和研发结合的原则。创业基地必须营造企业真实的现场氛围,引进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思想理念和文化,项目策划必须从实际出发。。

二、经费情况

为了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切实突出高校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宗旨,确保创业基地能够正常运行,高校在投入创业活动经费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还成了专门的创业工作室。学院每年除了拨付专项经费之外,还按照一定比例从各类奖学金中抽取部分资金支持基地建设,这样就可以保障建设基地的经费来源稳定。初次之外,基地建设的经费还包括各类企业提供的赞助。

三、师资力量

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创业孵化基地除了依靠高校已有的师资队伍之外,还需要政府以及各类企业单位师资队伍的帮助和支持。

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创业孵化基地在运作时应该与各级其实也单位之间开展积极的合作,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高校创业人才质量的提高。此外,这也是进行校企合作其他模式的实践探索之一。

五、实施基地建设的步骤

第12篇

【关键词】实习 思考

一、与前任实习老师取经

在确定了本班去企业实习时间的时候,就得与前任实习老师虚心取经,问清楚企业的用工要求、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资待遇、规章制度等问题,把各方面做更深入的了解,避免学生实习期间与企业常发生矛盾。特别是工资待遇和规章制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问题便是这两点。做好了这几项工作,对企业和学生都有好处,企业会认为学生相当遵规守纪,而学生会认为企业的制度很规范,那你这个带队实习老师的前提工作做好了,下面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二、利用主题班会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实习

在去企业实习前几周,你就得利用班会课,开个实习主题班会,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专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职业人,讲解实习的意义,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告诫学生凡事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同时要学会虚心,只有虚心请教他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特别是向老员工学习,才可使自己进步更快。以一些比较典范的真实故事来讲述,使学生心里有感触,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实习生。我曾利用班会讲了一个关于实习生的动人故事,讲的是有个日本女大学生暑假期间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饭店安排她到这家五星级酒店的卫生间负责刷洗马桶,她就想辞工不干了,就在这时候,她惊奇地发现一位老清洁工洗完马桶后,居然从中舀了一杯水喝了下去,并且自豪地说:经她洗过的马桶是干净得可以喝的!女大学生对此受到很大震撼,她马上打消了辞工念头,暑假临结束时,饭店总经理前来查验清洁效果,她当着众人面从自己清洗过的马桶里舀了一杯水毫不犹豫喝了下去,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惊,总经理当即断定这位打工的女大学生绝对是企业需要的人。学生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都感慨良多,也起到了实习前的教育意义。

三、提前准备好去企业的材料

去企业前还要把学生的一切个人材料准备好,如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复印件、相片、入职个人资料填写、入职培训个人资料填写、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宿舍安排表等,为了方便去到企业不用学生办理其他事务,这些工作提前做好,就会使学生减免了很多琐碎的事情,可以安心的上班,我们做班主任的必须把这些细微的工作都想好办好。最好连企业的规章制度及一切相关材料也下发给学生,让他们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因为入职前有一个考试,学生很容易就从这些材料中学习到,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企业的一切,而不会茫然不知所措,对安定学生的心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学生去企业时,同时也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只要家长支持,很多工作都会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例如:刚到企业的前两天,企业都不会让我们学生立刻上岗,都是先让他们培训、考试,观看生产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学生会觉得很无聊,但跑来跑去却感觉身心疲惫,便产生想家、有放弃实习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最好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多打电话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这时候家长的叮嘱,会让他们的心窝暧暧,学生便会安心留下,努力工作。所以学生知道要通过家长这关,一般都不轻易向我请假,这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当遇到节假日的时候,我都会提醒家长打电话给学生,关心他们的孩子,学生接到电话都会很开心,感觉家长对他们越来越好了,工作也越来越专心。

五、与企业领导的沟通

要做好实习老师的工作,还得与企业领导的沟通,例如他们的部门经理、主管、拉长、助拉等,这些都要沟通,了解学生的表现,哪些人适合哪个岗位,我自己先把学生的表现分类,让他们好分配,提高生产量,不拖后腿。平时哪些学生表现比较好,哪些学生出现情绪的波动,都要跟拉长询问清楚,及时表扬先进同学,同时做好有情绪的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免不良情况出现,把问题消灭在根源。如果这些你都事先做好了,想我们学生所想,急我们学生所急,我想你作为实习老师也就成功一半了。

六、关爱我们的实习生生活和工作

当学生在企业上班一段时间后,因企业实习的日子是单调的,也是枯燥的,这时候作为老师应多点关心学生,每天晚上学生下班,我都会发OA给学生,提醒他们工作应该注意的事项,解答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学生生病了,我会带他们去看医生,有一次五点钟带学生去看医生,回到宿舍其他学生还不知道他生病了;学生冲饭卡是要排队的,但有学生就认为排队麻烦,宁愿不吃饭也不愿意排队,我为了让他们有饭吃,就帮他们冲饭卡,学生就找不到不吃饭的理由。这些虽说是小事,但在学生看来老师是关爱他们的,特别是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老师的爱胜似母爱。

第13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工商管理“90后”教育教学模式

民办高职生不仅具有“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在其他方面也凸显了其独特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生源为文理兼收,专业界限不明显,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各大民办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作为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新新人类”在教育措施、管理模式上应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民办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特点分析

1.1 “90后”大学生共性分析

“90后”是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事情,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教育水平都同父辈大相径庭,个性也相差极大。具体表现为:

(1)思想活跃,理想现实

“90后”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紧跟时代的脉搏,与时代脚步相适应,他们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不喜欢人与亦云,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更容易体察,能较快地适应同时代产生的共鸣。

(2)个性张扬,能力不够

“90后”有较强的表现欲,敢于展现自我,强调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但是由于大多数“90后”从小在家长呵护中长大,自身生活阅历不深,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和突出的独立自主能力,对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遇到问题很难客观分析正确对待,不能积极承担责任,有时候甚至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

(3)勇于创新、心理脆弱

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现代资讯的发达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接触新事物的平台,他们知识面较宽,眼界开阔,喜欢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但是心理抗挫折能力极差,遇到困难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行为上的偏激,这就造成了在“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失败又存在一定的趋同从众心态。

(4)目标明确,功利性强

“90后”大学生大多在父母的精心营造的温室中培育长大,父母对子女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因此“90后”大学生为人处世目标明确,轻过程重结果,而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观念往往使得“90后”大学生出现个人道德修养的缺失,他们热衷于追求现实的短期成就和眼前利益,缺乏集体主义思想,更谈不上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

1.2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个性特点分析

(1)被动学习,率性而为

正确的学习目标、态度、习惯和方式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素养。很多民办院校“90后”高职生由于基础差,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上显得被动而且随意:根据笔者对江西几所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的调查,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成绩没有要求,只要尽力就无所谓,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逃课现象十分普遍。

(2)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盲目性大

专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社会角色,是其职业生涯形成的首要阶段。然而在民办高校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对专业选择盲目性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专业分支越来越细,给学生选择合适专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报读民办院校学生本身对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学生或单纯根据专业名称选择,或听从他人推荐。

(3)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对拥有宽口径就业需求,这是很多毕业证选择该专业就读的主要出发点。但总体来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职业选择随机性大。毕业生大多愿意去沿海开放城市或是内地发达城市,很少选择偏远地区就业。很多同学期望从事的工作体面、收入尚可、劳动强度不大, 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里辅导,开设就业讲座,加强专业实训以及军训等科目,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未来的人生有理想的规划,对职业岗位有清楚的认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及教学实践的改革

2.1 教学思想改革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地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90后”高职生由于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更容易受西方现代金钱本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竞争意识的影响,表现出另类叛逆、个性张扬、不服管教、虚荣、自尊心强等特点。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突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其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就读本专业的依据是“父母朋友的推荐”或者“好学” “好就业”,在这样盲目的选择下,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民办高职院校招生人员可以利用充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客观地全面地介绍不同专业的特点,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学生录取以后,校方应该第一时间聘请企业家、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开讲座讲经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3)正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提倡肯定教育

适当的赞美与表扬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方法上的延伸,是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民办高校“90后”高职生受挫能力较差,通过适当的赞美和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情绪出于积极状态,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错误,并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应推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

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目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专家讲座、讨论班、网上实验等,针对“90后”高职生,启发式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90后”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事实上,民办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如何,基本上决定了这所学校教学方法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2)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90后”高职生基础差,学习热情较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能力和弱点通过各种手段予以诊断,为学生提出适合个人需求、兴趣和能力的学习目标建议。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网络教学、视频教学、企业实地参观实习、模拟管理等。

(3)注重课堂以外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场所。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那么,作为校方更应该提供学生积累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能力的平台。具体做法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辅助考证等。

2.3 教学手段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直接使用图表、模型、标本、实验设备等直观教学手段,这使得教学朝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知识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信息导致了教学内容对时空的超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4 考试方法改革

随着对“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各高校考试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建立试题库,有些课程利用计算机出题,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多种形式并存,学生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等。考试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

2.5 教学实践改革

目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基础定位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特别是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加大实验教学信息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对于一些在企业无法动手的生产环节,可以购买有关的电子音像制品使学生通过观看而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通过摸拟实验室,如会计模拟实验室、网络营销实验室,培养学生会计、财务管理、现代营销的技能、商务谈判等课程宜采用这种方式。

(2)聘请企业管理者做兼职教师并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民办院校来说,由于目前的条件所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很难对各类企业的实际运作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聘请企业管理者或本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作有一个深入了解。聘请的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因此通过他们的讲座,学生可以对各类企业都有一个了解。

(3)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高职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环节,有助于学生感悟和领会所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对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应包括两种形式:顶岗实习和调查实习。

参考文献:

[1] 《“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赵文博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8月

[2] 《“90后”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需求研究与教育反思》 毕佳萍华东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 《柔性管理: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范式》 叶志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8月

[4]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李桂陵 彭斯超教育论坛 2009年12月

第14篇

现对实习报告整理如下:

9月11日上午:实习动员

负责老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这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方式、时间安排以及一些实习要求等。

专业实习目的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工艺过程,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得到电子产品工艺、组装和调试方面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热爱专业、奋发向上、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专业实习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实习目的,实习主要内容应包括:

1.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

2.分析和掌握某一通信业务的工作原理、发展和未来的前景。

3.掌握使用电气设备进行各分机和整机调试的技术和方法。

4.学会所用电气设备、电信业务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

专业实习方式

1.组织参观

组织学生到通信公司或有关车间进行专业性的参观,以了解电信业的现代业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和先进通信方式、先进装配和调试技术。

2.听取报告

在生产实习开始时,由实习单位指派人员向学生介绍单位情况及进行安全保密教育。为了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在实习期间还可请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作技术报告,介绍:

①各个主要设备的作用、工作方式、工作原理;

②各设备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主意事项;

③目前所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简单的应急方案;

④目前电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方向;

⑤工作组织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及问题。

3.车间实习

第15篇

现对实习报告整理如下:

9月11日上午:实习动员

负责老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这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方式、时间安排以及一些实习要求等。

专业实习目的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工艺过程,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得到电子产品工艺、组装和调试方面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热爱专业、奋发向上、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专业实习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实习目的,实习主要内容应包括:

1.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

2.分析和掌握某一通信业务的工作原理、发展和未来的前景。

3.掌握使用电气设备进行各分机和整机调试的技术和方法。

4.学会所用电气设备、电信业务的操作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

专业实习方式

1.组织参观

组织学生到通信公司或有关车间进行专业性的参观,以了解电信业的现代业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和先进通信方式、先进装配和调试技术。

2.听取报告

在生产实习开始时,由实习单位指派人员向学生介绍单位情况及进行安全保密教育。为了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在实习期间还可请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作技术报告,介绍:

①各个主要设备的作用、工作方式、工作原理;

②各设备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主意事项;

③目前所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简单的应急方案;

④目前电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方向;

⑤工作组织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及问题。

3.车间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