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范文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企业实习感悟

第1篇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第2篇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第3篇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交流 就业素质 赴美实习

一、概述

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定位职业生涯;与其被动地等待全球化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阅历经验等进行“改造”,不如让大学生主动提升就业素质,做好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准备。因此需要推进教学实践探索,拓宽大学生的实习或兼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跨国实习的培训。实习或兼职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的实习或兼职工作必须在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上进行。要鼓励大学生到跨国企业、外资企业实习或兼职,或者直接到国外企业实习。

二、大学生跨国实习途径及价值

跨国实习是激发学习潜能的过程,一种终生有益的体验,能锻炼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今年参加了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以期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赴美带薪实习项目是美国政府在1948年通过的信息及教育交流法案中设立的一项旨在促进国际青年文化交流的计划。该法案允许世界各国的大学生持J-1签证进入美国企业进行为期3―5个月的带薪实习,并利用实习之余,在美境内旅游体验美国生活,了解美国风土人情。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实习生并肩工作的机会。

1、跨国实习能培养大学生国际化视野

每年来到美国参加暑期实习的学生有数万人,我国学生有机会获得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体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跨文化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可以体验不同种族人群的宗教、文化、经济、语言、思维、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能更多地了解世界,培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及合作共事的能力,有利于形成个人的国际化眼光和视野。

2、跨国实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

在全英文环境中与美国同事并肩工作,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口语沟通能力及交流技巧。现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多年来提高不快,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国内英语并不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学生使用英语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跨国实习使学生必须用英语沟通工作以及日常生活,这无疑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3、跨国实习能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观察、思考、感觉世界的方式,每种文化都包含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发现。文化可以分为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公开的文化是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包括服装、道路、建筑物、餐饮、家居、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等等。隐蔽的文化是指价值观、信仰和思维方式等。如果没有体验过对方的生活方式以及接触过对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生活环境等文化形式,你不会知道一个陌生的民族是什么信仰、有什么价值观。为此笔者在实习期间有意识地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经济中心纽约、波斯顿等地进行文化考察,极大地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可见,跨国实习不仅拓展了学习环境和工作方式,也为已有知识增加了新的价值内涵。这种多文化的接触有利于打破固有思维定向,改善个人心智模式,也增强了大学生走出国门迎接更大挑战的信心。

三、跨国实习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最终形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具备完美的心理素质、广泛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完善的个人知识结构和诚信合作的思维方式,具备驾驭信息与知识的现实转化能力等。跨国实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是孩子成材和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然而,由于很多家长从小就剥夺了孩子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包办、保护中长大,致使有些孩子直到大学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而跨国实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管好自己,培养较高的个人素养,这对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增强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一个大学生突然被放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能否独立解决各种困难将由他身上某些平时被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决定。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合群而乐于助人的性格,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合乎逻辑、理性而冷静的思维方式,做好日常小事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有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跨国实习任务。

3、锻炼大学生尊重他人的能力

一个人处于新环境时,肯定会对异国文化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感。而对于保持和发展国际交流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要做到完全理解和接受他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能做到真诚倾听、尊重对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从而减少交流的困难。

4、培养大学生包容文化双重性的能力

跨国实习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的状态,并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实践显示,从浅层次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到深层次的处事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跨国交流的大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交际规则为例,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对象,会比较注意和尊重对方的交际规则,如守时、礼仪、着装、场合和避讳等。

5、提升大学生个人沟通能力

任何一个大学生在进入陌生的环境时,内心都会产生孤独与压抑,学会适应环境是打开局面的重要手段。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会使自己的心情重新沐浴阳光,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要掌握交往的技巧,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比如真诚、友爱、相互帮助、尊重他人、爱心、同情心等等。这些最基本的沟通交流素质,在跨国实习过程中会有真实而新鲜的体验。

6、提高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

理财能力差,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理财不善,如有的同学在手里有钱时什么都买,而月底就捉襟见肘。所以,在跨国实习过程中必须学会在有限的预算下合理安排各项开支。身在国外,朋友间的聚会、参观旅游也是实习生活的一部分,类似消费都需要把握在预算之内。

总之,跨国实习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一次新机遇、新挑战,对思想上的历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多了解与理解一种文化,无疑是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维度,多了一层探索世界的智慧。

四、跨国实习的启迪与感悟

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为同学们安置的所有岗位均为非技术性的入门级基础岗位,适合所有英文基础较好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岗位分布于全美各州,工作时间以每周30至40小时为主,工资标准按不同岗位支付,最低工资不低于美国联邦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通常每小时工资为7美金至10美金不等。笔者在4个多月的美国实习经历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迪和感悟。

1、学会理解工作

在学校时,除了老师,周围的人基本上都是同龄人,在工作岗位,则要学会与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友好相处。过去一直是依靠父母的收入维持生活、学习和成长,工作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报酬开拓美好的人生,因此学会了理解工作、热爱工作、珍惜工作。

2、学会体验工作的成就感

对大学生来说,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能太计较收或职位的高低,任何工作都是可以改善和创新的。比如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代价达到更高的质量、更美的效果。当自身的本领已经到了脱颖而出的地步,收入和职位自然会提升。

3、学会自我提升

有些技能可以跟老师或从书籍中学到。但是,像“关心、体贴、联想、创意”等意识和习惯,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和实践来掌握。所以,要学会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同时,做到更宽地联想、更缜密地构思。借助前人的经验和别人的智慧,自我更新、提升自己。

五、就业素质实证研究

1、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征

(1)国际分工全球化,就业出现新的特点。近期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给东道国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将有200万个。这些给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科技发展综合化,国际合作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全球性的合作日益增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将在未来的职场中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3)工作环境多元化,跨文化合作日益增多。经济全球化使职场中的人际交流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等的人在一起工作将越来越成为职场中的常态。许多跨国公司在招聘一开始就喜欢选用有全球理念的员工。因此,具备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沟通的毕业生将会成为职场中的宠儿。

(4)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多,但是能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毕业生较少。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人才的全球性流动,我国大学生赴国外就业的机会也相应的增多。据麦肯锡对8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5年内,外企(约28万家)在中国需要75万名大学毕业生,约占同期中国大学可提供优秀人才的60%。麦肯锡公司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 %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跨国公司在中国招募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国际经济的运行规则,更要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够承担国际环境下工作的任务。显然,我国缺乏这样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

2、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今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强弱的,不再是普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多少,而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的多少。”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带来深刻影响,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必要采取主动性策略,以增强学生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1)提高大学生企业实践课程质量。企业实践课程对大学生有专业成长的巨大价值和作用,是其专业成长的初级,是他们适应职场角色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大学生逐渐形成职业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大学生专业素质的结构与质量,可以影响其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水准。因此,“生存技能”和“发展性能力”是大学实践课程的两个目标,要根据这两个目标,培养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自我提升潜力的毕业生。

(2)强化跨文化交流教育。为使学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形势,各个高校应该增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让非涉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在许多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得到渗透,使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流技巧,能运用在不同的跨文化交流场合,如教育、旅游、商业等方面。

(3)加强跨国交流接触,提高实践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实践跨文化交流,将课堂教学与跨国交流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实际参与跨国交流,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进行交流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4)以强化国际视野为导向,调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大力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素质毕业生。

全球化的经济呼唤既有专业技术又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跨国实习、缩短了大学生社会适应期,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大学生适应能力、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技巧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珍刚、李华明: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策略研究[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