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办公自动化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背景
衡水技师学院是市政府投资,于2011年由原市直属八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教职工587人。学校特点是建筑面积大,教职工人数多,原各校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促进学校高起点、快速度地发展,学校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提速平台,紧紧抓住合校初期,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的时机,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建成本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中职数字化校园。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设施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这一指导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
1.校园信息化建设新路径
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理念,先后与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等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投资120多万元,为学校所有楼宇进行布线,共布设信息点1021个,布设光纤2300米;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投资3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一卡通系统。企业的参与,打破了“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加快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2.以“创新应用”彰显信息化特色
学校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动教学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模拟仿真软件,再现了现场操作过程,优化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构建了与真实环境互补的虚拟仿真技能教室,形成了前课堂后车间的格局,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三通”全通、“三用”常态
“三通”是指宽带网络学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网站系统、教学资源库共享系统、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全部部署在校内6台服务器上,实现了宽带网络学校通;所有教室都安装有微机及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及学生能够直接即时访问互联网及校内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允许所有教师及学生注册登录,每个教师在服务器中有200M的个人空间,可以上传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课程素材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师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推送到资源中心。学生登录到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可以选择网络学习的课程,实现网上做作业、答疑、考试、课程评价、学习统计等。
“三用”是指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接入、软硬件平台具备、信息化人才培养到位、信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这些教育信息化应用要件的准备完成让“三用”在学校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形成还得益于各种评比、竞赛、奖励等激励手段的使用和引导。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书,学校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学校通过多方考察,专题调研,完成了校园网平台升级建设方案及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制订了实施步骤和建设具体细则。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硬件设施升级建设,校园主干网建设完成,校园达到网络全覆盖。此外还对校园网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中心机房,为学校网络的可靠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使校园网络设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与北京汇众融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洽谈,最后与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协议。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模式,成功开发了数字化校园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平台。
完成了学校网站升级改版,将学校网站迁移到了校内服务器,完成了学校网站中文域名的申请和备案工作,并制定了“学校网站信息管理制度”。
购置了录播教室,可实现对课程全自动录制,具有编辑、自动跟踪定位、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很好地承担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观摩课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成、传播和管理,现已录制微课93节。
学校也购置了1054 台学生用高配置计算机和21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教学和安保监控系统,建设了205个标准化考场,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使学生用上了“一卡通”。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条件保障
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
为保证建设质量,所有建设项目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软硬件系统建成后要通过测试;各技术文档和验收材料要完备,符合方案要求的其他验收条件。
为配合金智公司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开发,学校成立了工程实施组、测试验证组、系统维护组。在编码实现、人员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平台程序设计、服务器安装调试、安装及运行测试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
为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应用,学校共进行了8次大型的技术培训,42次以科室、系部为单位的小型培训,保证每个教职工都能熟练地应用校园网信息平台。
学校通过制定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关于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深入应用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培养教职工“应用习惯”的养成。目前,从学校信息平台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登录记录上来看,教职工每天在平台上备课、下载、学习、上传资料的人次达到三百多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职工基本养成了使用信息平台的习惯。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造就了一批创新型的教师
通过信息化应用和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推进了校内办公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促进了网络教学教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研究型教师,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2.培养了一群富有信息素养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学生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
1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较传统档案管理而言,信息网络及管理软件的应用,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具有如下特点及优势:
1.1便于档案资料永久保存。对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工作而言,由于纸质档案极易受季节及天气影响,一旦环境潮湿,纸质档案就会出现发霉等情况,很难长期保存档案信息,甚至造成重要信息丢失,且不易查询。档案信息化管理通过备份档案,将其存储于电子磁盘中,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档案存储空间,也不会由于天气或季节问题而导致档案信息丢失,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实现了永久保存。
1.2便于事业单位管理档案信息。在传统管理过程中,档案资料很多,档案管理工作繁琐异常,程序颇多。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迅速地查出所需信息,程序简便,不会其他档案影响。
1.3本质上改变了档案管理的方式与途径,拓展了档案的职能。将传统以纸质媒介、人工录入方式转变成了网络平台为媒介,电子录入方式,使档案职能由传统档案保存及运用职能,转变成了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存储及相关服务类型,全面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建设。
2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管理的规划、管理平台的有效建设以及对档案内容的数字化处理。但在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中,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档案信息更新速度慢,使用率较低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2.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更新速度较慢。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职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模块设置更新较慢,导致一些新近的职工档案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影响事业单位人才的优化管理。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使用率较低。事业单位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来降低管理成本和工作量,提高档案信息资料查询的快捷性与高效性。但在目前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的使用率并不高,影响了信息化平台作用的发挥。
2.3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其综合素质仍待提高。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他们的知识贮备和专业技能较低,同时由于档案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加大,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加强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建设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就我国目前该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来看,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要努力加强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档案管理。
3.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与网络技术。人员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工作协调性要保证高效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录入与更新,还需要管理人员对信息平台建设的及时维护以及为他人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通过有效互通机制的建立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与网络技术人员的合作,从而确保档案信息录入与更新的及时性,促进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在日常的管理中,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3.2加强信息化建设平台推广模式的构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为广大的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建设平台的推广与宣传,以提升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要借鉴一些大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先进经验,通过信息化建设平台使用效率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人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先进的管理理念、信息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信息构建起各行各业交流的平台,大数据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而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下面就针对计算机软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作简要介绍。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企业的发展深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两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根据最后整理的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利益、最有益企业发展的决策,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其中关于信息的一系列处理就是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如此,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较大程度地使人力资源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总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会很大地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软件工程与信息化平台的概念和关系
软件工程是一项包含了多种技术的综合的学科门类,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对软件进行开发和使用是一个系统、规范以及可定量的过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就是拥有强大数据库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各种管理理念、发展模式都可以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保存,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技术方案结合到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建设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可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以及网络设施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设立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开发软件工程来完善信息化平台,软件工程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完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发软件,而系统化的信息平台可以省时省力地采集分析数据,比如可以记录本公司员工的出勤情况,对公司的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等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软件工程在信息化平台中的作用,利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计算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中的问题
3.1应用出现两级分化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人民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现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和世界接轨,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并且已经培养了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信息化软件的公司。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两极分化的现象。具体来说,大公司意识到了建设信息化平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投入了人力物力来发展信息化平台,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且有效地对其加以应用;而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信息建设并不完善,投入的关注和资金相对较小。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2发展观念落伍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企业置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之中,然而,还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仍然沿用之前老旧的企业管理理念,忽视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没有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另外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合适的信息化建设措施,这样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软件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4.1提高生产力
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可以有利于劳动效率以及企业的产量的提高,进一步地帮助企业增加收益,提高盈利。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工程、建立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速率。生产管理效率高自然会使生产力和产量提升。
4.2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企业的发展建设中,通过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可以帮助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3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
企业的发展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将生产与信息管理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建立起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生产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把控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质量。
4.4物资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企业的库存,可以有效利用存储空间,较少产品的积压,提高企业的再生产量。面对复杂的产品信息的采集,庞大的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理,做出详细的分类整理,减少生产的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5结论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寻求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而软件工程是该过程不可缺少的工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以及经营现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运用软件工程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泊静.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31.
[2]周红.试论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4):25.
[关键词]预备役部队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E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96-01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装备配置、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教育训练等方面的建设。由于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差别,使得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使命意识,充分发挥理论指导
预备役官兵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着眼预备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担负的不同责任,围绕战时快速动员、抢险救灾,认真研究制定如何在信息化建设条件下快速反应、协同指挥等一体化实施和保障方案,并组织搞好集训演练,努力构建应急应战一体的预备役部队指挥体系。
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预备役部队官兵,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预备役官兵还应加强讲政治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切实抓好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
二、培养和储备人才
在强化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下大力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要想满足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就必须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建设人才。当前我军作战部队在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储备方面与国际友军还有相当差距。在人才培养上,与现役部队比较预备役部队有着自身的特点。想要快速提升部队信息化人才,首先要从自身发掘,要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岗位上练的方式培养信息化装备的人才。其次要充分利用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的灵活特点,进行人才引进,必要时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地方专门人才群体,例如高校中直接选拔,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保证装备到位,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指挥能力为重点,下大力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协调,发挥军地作用。预备役部队自身力量有限,建设信息化平台,必须坚持军地共建的方法。首先依靠自身力量,坚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逐项建设,同时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大型通信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以确保信息平台建设高起点展开、高质量推进。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切实抓好软件开发,力争开发出适应预备役部队自身特点的软件系统,使得软硬件结合,从而把各种信息化设备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四、提升作战能力,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刻苦的军事训练。信息化作战训练首先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方案。切实把军事训练的着眼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加强以信息作战为背景的针对性演练,大力加强应急分队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要创新训练方法。利用部队已经建成的覆盖营区的信息网络,坚持实施网上教学、网上指挥、网上对抗和网上考评;区分作战单元、要素、体系三个层次开展集成训练,建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平台抓要素集成训练、以营为模块抓单元集成训练、结合战术演习抓体系集成训练的长效机制。
当下,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军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根据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紧抓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发展时期,并有效结合预备役部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统筹规划,提升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水平,以达到整体提升预备役部队作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应建立“三个体系”[J].中国民兵,2004年11期.
[2]李桂林.对推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防,2005年09期.
[3]王顺龙,李海涛.浅谈加强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J].国防,2005年09期.
[4]赵修明,于克振.加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国防,2010年09期.
(1)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还称不上是一个农业强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业生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的状况仍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稳定。农村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地规划,使农业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信息,在种植位置的选择、农作物种类的选择、肥料的选用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在遇到一些农业种植技术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专家的指导,让农业生产不再是盲目地进行。专家的一些专业指导和网络平台提供的可靠信息能够让农民在农业管理和经营上更新思路,以正确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带动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体系的完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
(3)及时反馈市场供求信息,加速农产品的流通。通过构建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了解到当前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可以在网络上联系需求商,通过信息化平台供求双方就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足不出户就能够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偏僻的农业生产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甚至可以让双方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沟通后直接完成交易。农民也可以根据信息平台了解到各个地区市场需求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农产品会比较畅销,进而在产业结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保障了农产品的顺利流通。
(4)加快农业科技化转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农村基本上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农村地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农村已经不是人们想象的样子。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农业进步的技术保障,将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需求方面的信息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落实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快的农业现代化转变。
2湖南省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措施
(1)整合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农村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发展的一个过程,需要得到行政方面的支持和推动。在信息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整合投资、设备、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进行合理地规划。首先要广开投资渠道,吸引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另外在设备方面也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将整个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地系统进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现代化、智能化的机制,推动农业的协调发展。
(2)信息化平台子系统的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要从多个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所以说系统要实现多种功能就要进行合理的子系统构建,子系统实现的功能具体包括对农业市场信息的分析系统,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模块,在农产品市场需求方面的建设中,要针对农业市场的需求,将市场需求涉及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农民,包括具体各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市场需求量等信息,还应该进行农产品市场的预测和供求比例的分析,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信息。另外还有农产品投入市场的信息模块建设,要构建有效的种植信息的平台,在采用什么样的种子、化肥的投入型产品信息分析上也要不断加强,农业投入产品对于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全面地了解投入品的质量,引导农民做出正确的生产投资策略。
(3)部门协作,合力支撑。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涉及到多种业务技术的综合集成,需要将这些部门统一进行组织和领导,在心信息技术方面要结合农业技术指导部门和农产品销售部门以及农业投入产品的采购部门等,多方进行协调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够保障信息化平台的顺利实施,保障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重点突破,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农业生产上一般来说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灾害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就是农作物本身和一些环境因素造成的问题,比如说土壤的养分问题、农作物发病等问题。当出现气候突变或是病虫灾害的时候,常常会导致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给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说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首先要突破这一农业生产的重点问题,利用作业导航和变量控制的技术,以变量控制的方法加大施肥、施药的规模,合理地实现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构建网络基础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进步。
(5)加强培训,打造现代化的队伍。在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竞争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快,需要现代化的人才不断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发展,让信息化的平台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站人才基础上,要定期组织这些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将引进和开发的先进技术及时地进行普及和传授,加强人员的科技素质的培养。
(6)加强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目前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说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也要加强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能够加大信息技术建设的宣传力度,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重点发展的位置上,科学进行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另外还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提高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来说具有实质性意义,是信息化平台能够得到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3结语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统计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统计“四大工程”能够适应时代潮流,我们必须要解决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推动我国统计“四大工程”发展。本文首先以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统计“四大工程” 信息化 问题 建设途径
一、 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网络系统安全防护问题
信息系统安全对统计联网直报尤为重要。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中,产生诸多网络防护安全等问题,这也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其主要表现在:①在统计过程中,部分网络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损坏,很多安全防护设备在使用中出现老化现象,导致局部网络非常不稳定,网络中的病毒无法及时防护等问题;②有关市县单位在安全防护工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整个统计网络平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与安全漏洞,使得统计平台安全防护性能不足,数字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③对于重要的应用系统来说,虽然我国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已经经历了多年发展,但部分应用系统的故障点清除的不够全面,无法保障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信息网络发展尤为迅速,很多安全防护设备已经无法适应时展步伐。
(二)统计信息管理职位欠缺
从数据统计机构在岗人员来看,统计人员数量不是很稳定,流动性大,统计人才流失严重,每年在岗人员都存在一定量的变动。虽然有新工作人员补充,但由于受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统计信息化工作需求。同时,由于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改革步伐加快,新统计员培训工作得不到重视,而统计工作任务繁多,许多新统计员仓促上岗,新统计员的信息化统计能力无法得到加强。另外,统计信息化工作的一些职能岗位缺位,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不到位等,都还不能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三)信息平台统一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化统一管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应用,必须按照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系统建设。从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统一标准化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对现有制度执行力、监督力不足,造成局部系统共享、交换不畅,降低了统计信息传输、收集效率。统一数据采集带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是缺乏完整性。同时,在建设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信息资源比较分散,无法满足统一化需求,平台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二、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措施
(一)扩大统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范围
想要加快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各级统计人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一套表数据处理平台的掌握能力,做到熟练操作,进而充分发挥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积极作用。此外,在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要着力推广新型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传输、采集、质量监控的应用范围。充分利用移动设备展开信息数据统计效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提高信息采集效率。此外,还可以采用GPS、GIS定位技术与影像技术,保障数据统计的精准性与透明性,减低人为干扰,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信息安全问题对联网直报尤为重要,因此,网络安全是任何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如今网络病毒、木马、流氓软件防不胜防,一旦系统受侵,会给数据信息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完善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与杀毒工具,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统计信息平台的各个系统环节展开实时监控,进而保障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以防万一,有关部门需要构建灾备系统,即病毒侵入系统时,能够及时做到数据备份,避免数据丢失。
(三)保障统计信息平台的稳定性
从近些年的统计信息报送情况分析,联网直报系统中的国家节点、省级节点都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导致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不仅包括人为操作问题,同时也存在系统隐患与不稳定性,或者系统参数设置不合理问题,进而使系统平台运行遇到瓶颈,严重影响整个统计平台的流畅性。因此,对待此类问题,国家统计局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分析统计平台系统问题,并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力争在统计信息并轨之前,使平台系统保持流畅、稳定、健康的状态,保障系统顺利并轨。
(四)加强人才培训,构建高素质队伍
想要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提供人才基础。因此,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在岗统计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展开技术、业务上的培训,同时,也要吸纳市场中的信息人才,为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建设注入新的血液。通过加强人才的培训,构建技术过硬、思想觉悟高的信息化队伍,进而保障我国统计“四大工程”的建设能够平稳开展。
结束语
“四大工程”工作作为我国统计系统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四大工程”实现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平台建设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为了保障“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步伐,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统计信息平台建设,进而推动统计“四大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化 系统平台 网络建设 政策导向
1.引言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来自200多所高校的主要校领导、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及意见。本次大会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牵头、十多位来自全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分析报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基本调研状况,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预测。由此可见,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1]-[2]。
2.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3]-[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信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正日益加剧,并且是深刻、非连续且复杂的,将影响大学功能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办公等),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和文化变革[6]。
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存在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网速缓慢等现状。在国家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议的倡导下,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换新设备,与国际接轨[7]-[8]。将服务器集中管理,采用虚拟化分配资源;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询等业务;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统架构,保证处理业务连续、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数据安全;建立高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用户、数据可信。
(2)加强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据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将分散的视频、音频、资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数据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处理公务、批改作业、回放视频等。既能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3)加强各类型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高校应以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交互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各行政部门、各功能类型的系统软件,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将学习、科研、办公协同融合,提高教学科研办公效率。高校信息化整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4)加强标准、接口等规范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应着眼于现有功能需求,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师生数量、校区建设与系统平台开发等因素,规范现有系统软件接口,着重规范基础信息编码、管理、业务与运维服务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思想、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予以要求,更主要的是各高校领导班子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完整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复杂性、前瞻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要加强高校领导思想导向、理念、广大师生参与热情,集思广益,才能将这项工程做好、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胡晓玲.高校信息化规划基本流程及其绩效评估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4.5.
[3]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2010.1.
[4]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2009.7.
[5]梁培,韩锡斌,胡华,吴庚生.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4.
[6]王婷婷,阳征.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典范,有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发展。这一举动可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极大帮助。并研究了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策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1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要性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讲述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定了有关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充分满足国家及教育部的相应需求[1]。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只有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才能实现公平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框架
对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框架而言,从技术方面入手,利用云计算模式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节约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避免产生浪费现象。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由以下部分组成:(1)云基础设施。作为云服务平台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云基础设施通过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为其提供了计算、安全、网络以及存储等方面的计算资源,在加强业务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连续性的同时,形成了节能减排、绿色数据中心,为公共服务平台增添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安全系统、主机系统、机房以及数据安全系统等;(2)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要面对大量的用户,其使用频率较高,对象复杂,为了保证在大环境、大规模下实现良好应用,一定要建立基于云服务的用户统一认证管理系统。这样不仅能够为云应用提供相应环境,还能实现整个平台的数据处理和整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统一认证和管理,合理分配角色,并在虚拟的社区中实现用户互动,在云平台的监控下确保资源的有效应用;(3)云服务应用门户。所谓云服务应用门户,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面对不同用户而提供的服务窗口,真正实现了一站式的单点登录。大众可以应用门户对教育信息进行充分掌握,实时浏览一些优质资源,分享教育活动的有关资讯以及一些成功案例,并引导用户通过注册参与到平台体系中。在用户注册登录之后会拥有一定的权限,在系统中会显示出相应的业务系统,用户可按照自身需求设定个性化的桌面[2]。
3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3.1构建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
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时,一定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要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获得政府、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高度支持。此外,教育部门应该将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作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分担的原则,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并将市场机制作为基础,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的探索。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重视,做好统筹规划,明确相应标准,促进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的建设,从而制定出促进电信运营商发展、符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3]。
3.2促进远程教育的有效发展
因此,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各学校之间应该加大视频会议的召开力度,充分发挥视频会议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远程教育工作,能够在网络视频系统的基础上,倾听专业教师、专家等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感受。尤其是在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远程视频会将城市中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等传输到农村,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体改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的平衡发展。其次,在视频会议中广泛应用网络在线课堂,开展一些在线评比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3.3整合优质化教学资源
注重平台、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统一性,对教育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在提倡自主研发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合作研发、购买、合理引进的方式,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不断丰富教育信息化资源科的内容,有效提高教育水平[4]。
3.4打造教育云平台
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时,要深化平台功能,构建教育数据中心,形成覆盖范围广、即时跟踪、资源共享、功能强大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型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学习者要想进入平台学习,可以凭借自己的教育卡卡号,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登录到智慧型教育云平台中,从而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按照自己需求进行学习。另外,云平台的入口、身份认证以及管理模式等要完全统一,这样才能确保云平台的安全运行,而且还能为学习者带来更加多样化、更加自由的体验。同时,平台管理人员还能按照相关信息对用户群进行分类,跟踪其学习情况,评估资源使用效益等,实现教育平台资源库的优化和完善,真正提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水平,实现其有效建设。
3.5不断完善功能模块系统
(1)学生学籍管理及查询系统。不断完善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和查询系统,其中学生上网报名系统,能够将全市学生的学籍以及其他信息录入其中,形成独立的学生档案,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教育局、学校可以登录办公网,查询每名学生的信息、成绩等其他情况,方便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管理。此外,学生及家长可以在该系统中完成小升初、初升高的报名,优化了报名流程。(2)学生考试查询系统。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研发考试信息及成绩查询系统,在其中录入中小学的每次重大考试的信息、学校录取分数线以及考生成绩等,学生、家长可直接进入到系统中进行有关信息的查询。(3)学校师资力量擦查询系统。该系统的研发是为了构建信息化档案,确保教学质量,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升学率、在校学生数以及教师队伍等信息。教育管理部门可登录该系统查询相应学校的信息,并做出管理决定,进而提升教育系统整体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4)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在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网络中,已经建设了教育信息及政策文件查询系统,不仅为市民了解教育情况提供便利,也加强了对学生、教师的普法教育。同时,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为了实现其教育的信息化,不断完善教育信息查询系统,做好信息分类录入工作,扩大各类信息的录入量和形式,丰富教育网络系统中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查询方便,建设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5]。
4结语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应该以自身的教育现状为基础,加大精力投入力度,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高效的服务平台,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夏骄雄.“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的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6):4-8.
[2]殷峭峰,尤学贵.基于云计算理念下的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8):92-94.
[3]李建芬.新公共服务理念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05):3-4.
[4]李建芬.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之行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0):67-70.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化技术作为通信等技术的综合,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在实现资源优化重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对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回归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概念
农业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农业信息,为农业生产和运营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科学化、智能化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1]。
二、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
回归分析主要是指一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回归分析要素包括两种以上,且存在一定联系,按照其分析变量内容的多少,可以进行一元或者多元回归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回归模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一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明确变量,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自变量应确定为网站建设数量、图书馆、农村固话等。其次,选择因变量,结合分析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通过产品价值提升、人均收入等方面表现,由于农业自身具有特殊性,选择因变量时,将人均作为测度指标。最后,实证研究,选择研究样本,并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数据研究发现,网站拥有量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比,网站数量越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加强网站建设数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回归系数强度也日渐稳定。另外,图书、报纸等出版类回归系数偏低,说明这三个模型对提高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两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除此之外,固定电话普及率和交通等方面的回归系数均呈现正向,说明农业经济发展都能够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基于信息化基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一)加大信息宣传力度,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社会认可,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才能够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因此,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讲解,促使公众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培训,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以点盖面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化普及率。
(二)加强农业设备制造,完善硬件设施
农业设备作为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农业设备制造,例如:无线电传感器网络、云计算等,以此来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并将农业信息化设备研究和开发纳入到国家科技体系当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进而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并非易事,除了需要企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受到农业自身局限性影响,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创新金融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业产业投资金融建设,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如:税收激励等,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不仅如此,政府财政也应适当调整和优化财政支持结构,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有效提高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资源优化重组,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信息化农业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农业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并将平台细化为多个模块,例如:存储、统计等,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并在时机成熟时,将各个分散信息化平台纳入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平台当中,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服务[2]。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了解和掌握回归分析结果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大信息知识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农业信息化重要性,并加强资源优化重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金融信息化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邓琨,林晓丽,何娜,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8(03):259-26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网络;教育规划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53-03
一、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前取得的主要成绩
依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包括:我校校园网节点已增加至1.2万,实现了全校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室内的全覆盖;共有交换机300台以上、实体服务器52台,网络由原来的单一采用S8505千兆交换机作为校园网的核心交换机,发展为学校主节点采用双核心Juniper MX960万兆交换机。已完全实现了“核心万兆――骨干千兆――节点百兆”的校园网络拓补结构。多媒体教室合计104个,座位总数达到15521。校园监控点共计1314个,实现了校园各个角落、所有楼宇内部和124个电子考场的监控全覆盖。现有学校出口带宽达1.2G,教育网链路带宽10兆。
(2)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更加丰富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期间学校上线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达20余个。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自主学习及考试平台普遍开展,共包括16门课程实行“机考”,实现了集学习、考核、评阅的全过程自动化。
(3)信息化校务管理更加有效
校各职能部门已建或在建16个系统平台。并对其进行分析细化。教科研校务管理从无到有深入各个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人财物等资源调配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4)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更加健全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逐步细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与要求,修订、完善具体工作中的各类规章制度,共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校园网计算机用户行为规范、官方微博信息安全防范及应急预案、网上信息暂行规定、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校园一卡通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录播教室使用管理规定等8项。为保证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支撑。
(5)教研科研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
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了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建立了科研管理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相关的科研信息,为校领导科研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持,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完善实现了学生早操考核人脸识别管理平台,安装了12个室外摄像头,可完成1.2万在校生的早操签到任务。
(6)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更加强大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由副校长兼任网络中心主任主持信息化建设;学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配备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学生依据“学院-系部-班级”的组织方式组建各级信息员队伍,队伍人数达到200人以上。每学年进行3批次以上固定培训,将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具体系统的实际使用方法推广宣传到每一名学生,同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2.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学校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建设观念有待加强,我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基层单位不够重视,教职工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跟不上,使很多校园信息化资源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有时甚至出现了把旧有管理模式塞入新建系统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2)基础软硬件平台建设仍没有达到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落实不够深入,以至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管理、规划、服务不够协调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
(3)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管理人员工作量也随之提升,同时对其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亟需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要提升现代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教育教学基础数据标准还不够规范、数据范围还不够全面,数据交换与共享还不够充分,开展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十分困难,难以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决策。
二、信息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和参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我校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全面融合,在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校务管理等方面实现先进化、现代化。围绕解决我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突出问题,以明确办学目的、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十六字原则做好工作。建设具体的思路为:一个目标,建设一个智能感知、互联协作、个性定制、综合决策的智慧型校园;二大理念,以“用户驱动”为第一要件,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全过程;三个抓手,以信息交互、业务整合、数据分析为主要抓手,优化信息化建设路径;四个平台,打造基础设施平台、基础数据平台、信息与交互平台、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提供统一数据共享、综合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五项保障,科学规划布局、细化需求导向、落实经费投入、强化信息安全、加强应用培训。
3.主要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包括:一要建成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基础环境,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要融合不断创新的教科研网络,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新技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从而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三要打造高效互联的校务管理,达到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四要提供智能感知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优质周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最终将各应用服务领域的所有信息融入统一平台,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与挖掘,为教科研及校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信息化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不断进行校园网络核心换代和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及时地进行出口带宽扩展工作;不断规范和拓展校园基础数据;制定和修正我校数据接口标准;逐步建设完善各分支系统。并大力加强移动校园、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全力开展四大平台建设。
1.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1)加强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构建结构稳定、运行可靠、出口通畅的网络基础平台,实现出口路由双链路负载,完善大二层网络精细化网管。进一步深化无线网络,加强网络密度和链接覆盖。网络出口逐步提升至5G以上。
(2)加强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建设:逐步深入教科研校务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现校级跨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与优化,提升学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及数据整合,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建设: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手段,以信息网络为依托,运用大量的感知终端,通过丰富的应用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高效便捷地服务于我校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全过程。
2.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依据坚持、强化服务和技术开放的原则,拓宽校园网的数据服务领域,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完善和细化基础数据标准,落实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及时填补数据管理空白。
3.信息与交互平台建设
充分整合微信、微博、APP及学生自媒体资源,建设立体式多层次信息交互平台,切实加强个人、团队、专项工作组群、校级各部门横向及纵向沟通。使教科研及校务管理中的政策和通知顺畅下达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4.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建设
通过我校多平台互通互联,将基础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处理,对学校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管理,将教科研活动、校务管理的各业务流程进行自动感知、识别并及时给出评价处理提示和建h。给予广大师生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布局
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将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加强督导评估机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纳入部门考核中来,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2.细化需求导向
从各级院系、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出发,立足我校长期规划发展目标,对现有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调研,并依据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逐条细化,同时不断进行数字资源重组和优化。抓住重点,准确及时地建设和整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充分保障学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3.落实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广泛开拓资金筹措渠道,适时引入校企合作,鼓励企业进校投资,从而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4.强化信息安全
从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方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处理领导机构,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针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明确专人负责,按章办事,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逐级处理。对重点防护对象实施严防死守,责任到人。加强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从物理上彻底抑制安全事故发生。
5.加强应用培训
以“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特色,切实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此促进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精通信息技术业务、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敢于创新、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加速我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进程。
五、结论
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信息化建设水平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服好务,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金钟,赵国宏,徐鹏.基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颠倒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
一、面临的形势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型工业化最本质的特征,加速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地区)如果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优势,就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国务院《指导意见》要求“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和“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信息化的工作方向和重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工作放在了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并作为核心发展手段,纳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年,特别是随着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市)、郑汴电信同城、“三网融合”等重大项目的逐步实施,信息技术必将快速普及,信息化渗透全局、影响全局、服务全局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彰显。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数字电视、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赋予了信息化全新的任务和挑战,也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化应用空间,全省信息化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扩需求、创优势、解瓶颈、惠民生”工作大局,坚持“整合、应用、共享、安全”,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为主线,加快资源整合和互通共享,催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业态,深入推进“数字”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能力。
三、基本原则
(一)顶层设计,资源共享。加强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统筹制定整体解决方案,统一标准规范。推进资源整合,建立和完善应用与共享机制,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二)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核心任务,优先推进两化融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三)政府引导,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引导和扶持,规范信息化管理,推进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四)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根据实际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急用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五)综合防范,安全可控。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加强保障能力和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对重要信息网络的掌控能力和重点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重点工作
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新型城镇化,抓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郑汴电信同城。积极争取国家对郑汴电信同城的政策支持,协调、开封两省辖市政府及全省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研究制定郑汴电信同城总体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做好相关技术准备,全力推进郑汴电信同城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推进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和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中原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9.5亿元,重点打造智慧通信基础设施覆盖和通信枢纽中心建设工程,开展强政、兴业和惠民智慧应用试点示范。促进传统电信网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发展,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无线宽带城市,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业务模式,普及无线城市应用,使无线城市成为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物联网应用等互动聚合的平台。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和宽带普及率。实施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提升工程,推进3G网络向乡镇延伸,实现3G网络覆盖到所有乡镇。
三是推进三网融合。推进市国家级三网融合试点建设,加快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扶持三网融合业务发展,加快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系统建设和宽带网络升级改造,不断探索业务合作模式、商业模式。建设三网融合省级集成播控平台并初步具备接入能力,加快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改造,提升数字电视平台服务功能,促进数字电视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四是推进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国联通在豫建设数据处理中心,提升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在此基础上,推进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
五是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室,实施现代工业、精准农业、交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工业生产管理、节能减排物联网应用,形成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业企业。围绕粮食核心区生产安全,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实现重点农区风、光、水、肥、病、虫、害等数据的采集和农业生产环境的自动监测。普及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应用,扩大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范围,提升交通运输和管理水平。
(二)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信息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是建设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建设,完成年度计划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推动洛阳形成全国呼叫服务业基地。
二是发展物联网产业。鼓励和扶持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气体传感、轨道监控、电力电网传感和无线射频技术产品产业化,力争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三是推进物流信息化。指导推进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我省已有物流企业资源,提供物流信息查询、会员服务、智能配送、货物跟踪、位置服务等,为构建中原现代大物流产业体系提供条件。
四是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普及市民卡、数字证书推广应用,推进网上商都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信息等重大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商贸流通、医药产品和移动支付等电子商务发展。
五是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鼓励无线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技术研发,以应用创新和催生新技术,形成技术与应用相互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扶持网络增值业务发展,不断提升基础网络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
(三)围绕“两转两提”和改善民生,抓好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一是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各市、县(市、区)要大力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并和省级网络连接,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筹规划网络资源,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依托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国家政务公开试点和省信息资源共享试点,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建设和完善2个平台和6个重要信息系统。建立省级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推进省级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建设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推进人口管理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卫生等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一期),初步建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金农工程一期,完成两个数据中心、六个应用子系统和一个应急平台建设任务。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应急指挥、环境自动监测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4个系统,不断深化应用。
三是抓好4个惠民信息工程建设。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建设,建成省级卫生综合业务信息监管系统。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普及医院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预约挂号、智能分诊、远程会诊、远程探视等功能。完善医保和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异地报销。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搭载金融应用,融合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功能,扩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建设全省社会保障“一卡通”,年底覆盖人群2000万人。加快住房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住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管理部门及房屋登记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联网,提高住房保障管理水平。实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工程。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等五部委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省市两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普及推广12316“三农”服务热线。
四是抓好融资担保、土地监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信息化系统,建立担保机构业务实时直报制度,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完成“金土”一期建设任务,启动“金土”二期工程,建立耕地保护监控系统,建设土地、矿产和地质环境等基础数据库。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整合全省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资源,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四)围绕产业升级,抓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工作指导。制定出台“两化融合”指导意见,编制“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实施对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定级。增加《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标比重,加强产业集聚区软实力建设。
二是抓好试点示范。抓好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14个省级试验区建设。筛选确定10个产业集聚区作为示范,规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建设引领作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助推工程”,抓好100家“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试点。
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信息平台建设。依托“招商网”,完善具有特色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建设产业转移信息平台,开展咨询、联络、审批、洽谈等网上业务。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信息平台的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
(五)围绕信息安全,抓好管理和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落实三项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严格政务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开展信息资产普查。落实信息安全检查制度,依据《省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指导方案(试行)》,扎实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与测评。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
二是建设两个中心。完善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建设产品测评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和信息安全通报平台。建设省政务信息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开发数据库和业务管理系统,初步具备容灾备份功能。
三是加快建设两个支撑体系。制定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依据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建设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加强、充实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的力量,强化其统筹规划、调配资源、制定政策、督促检查等职能。成立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健全工作机制,为省政府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二)推进顶层设计
依据信息化顶层设计要求,制定《省电子政务—年建设规划》,按照“统一传输、三级中心、多个终端”的要求,科学设计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支撑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尽快形成规范、统一、集约化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管理机制。
(三)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开展信息化政策研究,尽快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省信息化办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在审批涉及信息化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时,应征求省信息化办意见,做到专业和综合的统一。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工作监督,适时对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落实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完善信息化责任目标考核,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推动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资金保障
要进一步强化对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信息化的资金保障,确保专案内容落到实处。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两化融合、电子政务、社会领域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我省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化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社区工作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实现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起连接区、街道、社区的社区信息系统,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供保障和支撑。到年底,实现街道、社区100%联网、100%建有门户网站,构建一体化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1、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平台
围绕社区业务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管理服务内涵,统一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建成涵盖公安、民政、保障、卫生、计生、司法等8条线的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连接,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工作。
2、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平台
利用市“12343民生万事通”五大平台(呼叫平台、网络平台、短信平台、传媒资讯、服务大厅),积极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免费为市民和服务单位提供对接服务,形成便利快捷、精准高效的民生服务网络体系。服务范围包括社会福利、民生服务、家庭服务、培训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物业管理、法律服务、社区导购、房屋租售、人才招聘等诸多方面。
3、建立社区服务门户网站
建设统一的社区门户网站,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网式服务。网站主要包括社区简介、社会新闻、社区新闻、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居务公开、政策法规、志愿者服务、电子商务、互动交流、办事指南、通知公告等内容。社区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门户网站为依托,互联互通,形成三位一体的社区信息化体系。
三、实施步骤
我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统筹规划、系统开发阶段(年2月1日-3月31日)。研究区社区信息化建设方案,聘请专业团队研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软件,完成系统功能单体测试和整体性测试,开始进行社区信息数据采集工作。
(二)系统安装、协同应用阶段(年4月1日-4月30日)。完成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系统硬件、软件安装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三)完善提升、总结验收阶段(年5月1日-10月31日)。根据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试运行情况,对系统软件进行完善提升,组织有关部门与开发公司进行联合验收,总结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协调。各相关部门、街道在社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为目标,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原则,依托温县中小企业网站等平台和温县网通公司在通信领域的网络、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搭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
(一)加快县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20*年7月底前,完成温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实现温县中小企业网与中国中小企业网、省中小企业网、市中小企业网对接,积极宣传温县工业企业和产品,企业供求等生产经营信息。
(二)加快经济部门网络平台建设。到2009年7月底,完成发展改革、统计、商务、工商、质监、劳动、财税、环保、安监、城建、土地等主要经济部门和重点金融机构网站建设,实现网络互通。
(三)加快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监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接入温县中小企业网。其中,到20*年底,完成30家骨干企业和五个重点行业监测企业网站建设;到2009年底,完成70%的规模以上企业网站建设;到20*年底,完成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网站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新闻报导、信息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宣传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信息化成功企业的成果,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营造声势,形成氛围,提高认识,增强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全县企业信息化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也要成立组织,明确主管领导和专职信息员,按照建设目标,制定具体措施,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