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证券市场行情范文

证券市场行情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证券市场行情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证券市场行情

第1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 ; 证券公司;经营绩效;风险预防

中国自1985年9月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证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3月25日,中国已有107家证券公司。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是资本证券业务,但从所有的证券公司财务报告来看,有关股票发行承销、股票、股票自营买卖、股票投资咨询等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下载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几次周期波动,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一直处于巨亏或巨盈的状态。例如, 1994年8月1日—2001年6月30日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持续攀升,从而使证券公司取得了巨额经营回报;而2001年7月—2005年12月由于股票市场的调整、震荡、股价指数下滑,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出现剧烈波动或持续下降,尤其是其自营投资大量亏损,导致4年中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或被接管。由此可以看出,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取决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与股票市场行情具有某种黏合关联,而且此种关联在我国股票市场震荡剧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利用2006年1月—2007年10月股票市场股价一路飙升和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股票市场股价又急速下跌这两个时段,分析股市行情与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关联性以及股市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作用成因,并从风险防范角度提出消除股市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影响的建议。

一、 文献回顾

1.国外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以股市环境变化为视角对证券公司的经营表现进行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在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方面,Dolvin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证券公司经营的关系。他认为证券公司的发展以上市公司为依托,良好的上市公司群体无疑有利于证券公司的良好发展[1]。在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Santomero和Babbel分析了风险度量问题,强调公司要正常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风险控制系统[2]。此外,Cummins从另一角度论述了风险控制问题。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促进证券公司发展的最好武器,同时各种各样的创新也体现了这个行业的风险资产多的特征,因此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3]。总的来看,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特征是切入点窄、缺乏系统性,并且仅以专题形式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某个方面加以研究。

2.国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问题的学者也不多。陈道江首先提出了我国券商的经营风险问题,并基于三个方面分析成因:(1)证券市场主体制度性缺陷。由于国有股和流通股的人为割裂,导致证券市场上集聚了很大的系统风险。(2)交易机制的缺失。券商目前的经营困境与我国当前市场交易机制的缺陷有关。我国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是一个单边市场,赢利的方式只有低买高卖,跌则亏、涨则赢。(3)经营模式单一。当前中国券商主要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及委托理财四项业务,佣金收入占中国券商收入的1/2上,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主要集中在这几项传统业务上,而在企业并购重组服务、投资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交易等一些创新型和延伸型业务上则进展不大[4]。伍兵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他认为,从2002—2005年我国证券公司出现全行业亏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原因之一是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造成证券公司一条腿走路的局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的另一重大缺陷。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出现得比股票早,但其发展却相当缓慢。目前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这样就使得证券公司的业务增长不得不极度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表现[5]。此外,马庆泉提出了为挽救证券公司而挽救股市的观点,即搁置股权分置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抓好上市企业的诚信问题、优质企业国内上市、股市的单边性质问题以及处置高风险券商[6]。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股票市场运作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完善内控机制角度对证券公司的危机处理加以论述。

二、实证分析

1.变量设计

目前衡量公司经营回报的指标有很多,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等等。本文将选取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作为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评价指标。所谓营业收入是指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日常各项证券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净利润是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的差值。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价值的基础性指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每股收益有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之分。基本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而得出的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定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通过计算而得出的每股收益。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反映证券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该指标值愈高,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大。净资产利润率有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与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之分。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该指标强调期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反映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状况。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映公司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2.研究假设

在深沪股市1 6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证券公司。本文以这8家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这四项指标的三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表1深沪8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列示单位:亿元

通过数据比较,笔者发现8家证券公司中至少有7家2007年的数据均高于2006年与2008年。由此可以认为,8家证券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数据的总体均值分别高于2006年与2008年,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将采取构造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将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的总体数据界定为样本组,2006年与2008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总体数据界定为2007年样本组下相应的控制组,并对表3与表4的X与Y两个总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2: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3: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4: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5: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6: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7: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8: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3.数据处理

4.原因分析

通过对深沪8家证券公司近3年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与2006年比较,2007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涨幅明显;与2007年比较,2008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跌幅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股票市场行情变化是促成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频繁波动的本质因素。这是因为,与股票投资相比,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显著偏低。尽管2006—2008年间,银行多次调整利息,但投资者仍对投资股票感兴趣,缺乏对债券的投资热情,进而不会深度影响债券的供求关系以及债券的价格。然而,2007年与2008年是我国股票市场剧烈震荡的两年,股价的波动影响着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收益的预期,股指的涨与跌与投资者经营股票的投资热情以及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证券公司的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证券买卖的佣金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费与自营投资收益总计占到营业收入的72%以上。由此可知,股市行情决定股指走向,股指变动影响股民的投资热情,股票的投资行为改变着证券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5深沪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组成的年度数据比较分析单位:亿元

(1)2007年股市行情攀升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激增

图1和图2显示了2006—2008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的股价走势图。从两走势图看,2006年股价波动很小,股价增长缓慢[7],2006年1月4日,上证指数开盘价为1 163.88,深证成指为2 873.53;2006年12月29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2 675.47,深证成指为6 647.14。然而,2007年股票市场的表现超越了投资者的想象力,勇夺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涨幅的桂冠。其中,2007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 124.04,深证成指涨幅达19 600.03,两市同时创下股票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点。从图1与图2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前10个月股指陡峭攀升,加速了场外资金的入市,股票与基金投资者纷纷通过证券公司开户赚钱,证券公司也格外重视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笔者认为,2007年不断刷新的指数高位与成交水平归因于两点:一是羊群效应[8]。大量理论研究发现,2007年的股票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所谓“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2007年前10个月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的投资者与日激增,众多投资者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二是正反馈交易策略[9],即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通俗地说,是指在价格升高时买进股票,价格下跌时卖出股票。2007年股价指数由年初开始连续10个月走高,这种行情恰好迎合了股民的兴趣。这段时间急于入市或放大交易的股票投资者都有使用正反馈交易策略的倾向,部分股票投资者会采用“盲从”或“跟风”等正反馈行为,追随股票市场的潮流,蜂拥购买各类上涨的股票。羊群效应与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有机叠加,促成了几乎全民炒股,全民致力于赚钱的疯狂。从表5来看,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比2006年大幅增加,其中增幅最小的是长江证券,达3.4倍之多,增幅最大的是宏源证券,有7.2倍之多;借2007年股价大涨之际,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投资成果丰硕,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均有攀升,这些都可以从表4数据比较中得到印证。

(2)2008年股市行情暴跌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下滑

2008年是股市暴跌的一年。上证指数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5 265.00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1 820.81,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1 664.93点;深证成指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17 856.15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6 485.51点,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5 577.23点。图1与图2也显示了深沪两市2008年的股价走势。截至2008年年末,有85%以上股市的投资者处于亏损与严重亏损状态,深沪两市股指持续走低销蚀了我国数以万计投资者的资产。2008年股市急速下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小非”解禁[10]。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1 245.97亿股“大小非”解禁,其中股改“大小非”942.73亿股,新老划断后IPO“大小非”303.14亿股。 “大小非”解禁使得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将发行价位极低的大小非流通股带入股市,按照现实高额股价的标准套取现金。由于 “大小非”解禁,股市大额资金流向了少数“大小非”的持有者,造成其他投资者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与投资热情。二是金融危机对股票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也波及中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额锐减,数十万家企业倒闭,就业与择业矛盾异常突出。在社会需求收缩的背景下,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对经济晴雨表——中国股市的预期缺乏乐观。“大小非”解禁与金融危机相互叠加,再加上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态,使得股票投资者对2008年的投资极为谨慎,尽可能放低股票交易量,做到“优中选优”。从表5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急速下滑,跌幅均在30%—50%之间;在证券公司自身投资方面,8家证券公司中有7家出现亏损,其中有4家净收益降幅超过了60%。此外, 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全部为负值。

三、 结论与建议

2006—2008年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波动明显,且波动规律与股市行情波动基本吻合。本文分析的结论是:第一,股票市场行情攀升,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良好。第二,股票市场行情惨淡,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也明显下挫。第三,合理预测股票市场行情和实施风险管理,将会提高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总体水平。基于此,证券公司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1.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

证券公司的证券买卖业务、自营投资业务以及所属金融资产的公允计价均与股票市场的价格行情密切相关,因此,证券公司有必要搜集各种有效信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科学预测与评价股票市场的短期发展方向与长期运行规律[11],并通过构建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规划公司的各项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需要关注的股票市场风险主要有:第一,经济循环风险。经济现象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循环现象。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是经济循环的四个阶段。在经济循环的每一个阶段,股市的风险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往往是股市最牛阶段,但其风险也将增大。随着经济的衰退直至进入萧条时期,股市也从不断走低直到极度低迷。当经济进入复苏早期,股市也会先知先觉,走在经济复苏的前面。第二,币值及利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如果币值贬值比率高于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选择收益率比贬值率高的投资项目进行保值。同样,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它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更直接,利率的提高和降低会影响股市资金的供应量。在利率不断走低的前提下,股市会逐渐走高;利率呈上调趋势时,股市则会呈下降走势。第三,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的制订、实施及变更不仅影响整个经济,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也意义深远。比如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及法人股的处理以及2009年意欲重启IPO等。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新法规的出台实施或现有法规的重大修改都会对股市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政府根据股市的冷热程度出台一些鼓励投资或扼制投机的政策也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

结合上述风险考虑,证券公司必须对币值及利率的变动、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策法规有全面的预测与辨析能力,积极地对各项风险加以预防与化解,努力降低证券买卖收益的波动幅度,合理确定证券自营投资方向。

2.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证券自营买卖主要指证券公司开设证券账户买卖有价证券并获取收益的行为。证券自营买卖的操作情况影响着证券公司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项数据的变化。表5中近三年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这两项数字的显著差异及每项数字在相应年度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说明证券自营买卖也是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重要来源。因此,证券公司对自身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预防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证券公司作为股票投资者,需要从如下方面管理投资操作风险[12]:第一,股票的选择。股票市场的股票并非都有操作价值。证券公司在选择股票时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行业范围。公司选择个股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高成长行业的个股,避免选择夕阳行业的个股。第二步,分析所选定行业内各家公司的财务报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股市也是如此。公司需要分析行业范围内各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管理情况、市盈率等众多财务指标、未来发展前景、利润预测、已存在或潜在的重大问题,确定各家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位与合理定价的差别来进一步压缩股票选择范围。第三步,运用技术分析方法。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证券公司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结合所确定范围的各家股票的周期性波动图表,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选择超跌个股。第二,时机的选择。股市并非每日都有盈利机会,行情有明朗与不明朗之分,操作就有可做和不可做之别。从总体上讲,股市操作就是在上升的趋势中逢低买进,在下跌的趋势中逢高抛出。证券公司在股市具体操作中需要更多地借鉴技术分析方法,可参考的方法有置位操作与破位操作等。置位操作的原理是在股价上升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回调到重要的支撑位上买进;在股价下跌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反弹到重要的压力位上抛出。破位操作的原理是当股价涨破一个重要的压力位时顺势买进,而当股价跌破一个重要的支撑位时则顺势抛空。其实,证券公司的投资操作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本文仅为证券公司提供投资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路,期盼证券公司借股票市场行情之势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 Dolvin, S.D. Market Structure,Changing Incentives,and 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28(3):403-419.

[2] Santomero,A.M.,Babbel,D.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by Insurers: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2):231-270.

[3] Cummins, D.J.Convergence in Wholesale Financial Services:Re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Banking[J].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005,30(2):187-222.

[4] 陈道江.我国券商危机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J]. 学术论坛, 2005,(10):66-73.

[5] 伍兵.我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外部制度与内部治理缺陷[J].求索, 2005,(4):23-25.

[6] 马庆泉.面临市场化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证券业[J].中国金融, 2004,(15):55-56.

[7] 王德河.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6):71-76.

[8] 崔显林. 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与对策[J]. 经济理论研究, 2009:49-51.

[9] 何剑,姚益清. 基于正反馈交易理论的中美股市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2):10-13.

[10] 李健夫.解决“大小非”问题与拯救中国资本市场[J].社会科学论坛, 2009,(4):124-151.

第2篇

一股票样本的选择和收益的计算

本研究使用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全部A股股票作为研究样本,本研究没有一概剔除ST以及PT类股票,这是因为:一、虽然该类受到更小日涨跌幅度的限制,但是从月收益的角度看,这种限制带来的实际影响不大;二、不分情况的一律剔除该类股票导致了严重的“先知偏差”(Look-AheadBias),也就是说,某只股票在被摘牌或退市之前,投资者并不知道它们将被ST或PT处理,因而,事后人为地将它们排除在样本之外是不合适的,这可能会影响到检验的准确。本研究使用的股票交易数据、除权数据均取自深圳汇天奇电脑公司的分析家软件,公司的流通股本等数据来自天相投资,在计算月收益的时候,如果某一只股票在本月的实际交易时间低于本月交易时间70%的,不计算该股票在本月的收益,以避免过少的交易日导致的月收益数据异常①。对于分红、配股、送股等情况,一律使用向后复权的方式对收益进行调整。

二过度反应现象的实证检验

(一)实证方法

这里使用了与Jegadeesh和Titman(1995)类似的重叠抽样法,价格惯性检验的形成期分别为1、2、3、6、9、12个月,检验期为1、2、3、6、9、12个月;价格反转检验的形成期分别为18、24、30、36个月,检验期为18、24、30、36个月。在检验过程中,为了剔除新股效应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排除上市不足一年的股票,同时,为了避免交易数据不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也排除了在形成期或者检验期内缺少月收益数据的股票。进行检验的步骤如下:

(1)对于形成期为T个月的检验,计算1994年1月向后T个月每支股票的持有期收益和持有指数②的收益,第i支股票在T个月形成期内的持有期收益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③:Ri,j=Pi,j-Pi,j-TPi,j-T(1)Pi,j是第i支股票在j个月的收盘价,Pi,j-T是第i支股票在j-T个月的收盘价。同样,持有指数的收益可以按照如下的公式计算:Rm,,j=Pm,,j-Pm,,j-TPm,,j-T(2)Pm,,j是指数在j个月的收盘价,Pm,,j-T是指数在j-T个月的收盘价。

(2)根据计算所得的持有期收益对所有股票进行排序,然后等分成20组,把持有期收益最高的一组称为赢家组合,持有期收益最低的一组称为输家组合。然后,使用与形成期相同的方法计算接下来的K个月检验期内,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的持有期收益,在计算组合的持有期收益的时候,本研究给每只股票赋予了同样的权重。

(3)把形成期的起始月向后推一个月,重复第(1)步与第(2)步,一直到2003年12月向前K个月为止。这样,对于每一个形成期为T期,检验期为K期的检验,本研究都得到了一个样本为120-T-K+1个的赢家组合序列和一个样本同样为120-T-K+1个的输家组合序列。如果价格反转成立,那么赢家组合在检验期内持有期收益序列的均值应该显著大于持有指数收益序列的均值,而输家组合的序列均值应显著小于持有指数收益序列的均值,对于价格惯性来说就恰恰相反。为了在统计上检验这种显著性,构造t-统计量。t=珔Rp-珔RmS2p/(120-T-K+1)+S2m/(120-T-K+1槡)(3)其中,珔Rp、珔Rm分别是持有期收益序列和持有指数收益序列的均值,S2p、S2m分别是持有期收益序列和持有指数收益序列的方差。t-检验的自由度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f=[S2p/(120-T-K+1)+S2m/(120-T-K+1)]2[S2p(120-T-K+1)]2120-T-K+1+[S2m/(120-T-K+1)]2120-T-K+1(4)如果f不是整数,则取最接近f的自然数。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同上。

(二)检验结果及说明

下表给出的是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短期内价格惯性现象的检验结果。从表中不难看出,短期内无论是输家组合或者赢家组合,相对于持有市场指数组合的策略而言,超额收益都很低,而且t-检验都不显著,可以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存在价格惯性现象。下表给出的是长期的价格反转现象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发现,从长期看,持有输家组合可以获得超过持有市场指数组合20%~70%的收益,而且这种超额收益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而持有赢家组合的超额收益只是-10%~-20%,而且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因此可以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输家组合存在显著的价格反转现象,而赢家组合的价格反转现象并不明显。

第3篇

[关键词]交易者结构;单位根;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F8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68-05

一、引 言

20世纪60年代末,德姆塞茨(H.省略info.省略)。

参照中国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统计月报》中的统计口径,本文中N0和N1的含义分别如下:

N0:开户的自然人总数的变化额;

N1:一般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QFII的开户总数的变化额。

(二)研究方法及实证结果

从图1和图2中可以发现,SZCZ和N0、SZCZ和N1之间变化趋势相似,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54,由此可知,市场价格与交易者数量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下文将采用协整和因果关系方法研究不同类型交易者数量变化同证券市场价格之间的定量关系。

对变量组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前,要首先检验各变量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即变量序列是否是一阶单整过程,记作I(1)。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SZCZ、N0和N1的原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1。

从表1中可知,在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60个月期间,单位根检验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SZCZ、N0和N1的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I(1)过程,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I(0)过程,即时间序列SZCZ、N0和N1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对于存在单位根的两组或两组以上时间序列,如果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I(0)过程,则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服从单位根过程的变量组进行协整检验,从检验方法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EG(Engle &Granger,1987)[14]两步法协整检验;另一种是Johansen和Juselius(1990)[15]提出一种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检验多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方法,即Johansen协整检验。由EG两步法得到的协整参数估计量具有超一致性和强有效性,但在有限样本条件下,这种估计量有偏,且样本容量越小、偏差越大。由于本文的有效样本相对较小,为克服小样本条件下EG两步法参数估计的不足,本文采用后者进行分析。

注:1.(c,t,p)为检验类型, 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 p表示滞后阶数,下同.2.临界值是在相应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的Mackinnon值.3.表示原序列的一阶差分,下同.4.***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下同。

从上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在1999.1至2003.12的时间段中,SZCZ、N0和N1都是单整的I(1)过程,因此可以对该时间段中的序列分别作协整检验。首先,将SZCZ分别和N0和N1进行配对,得到二组向量组合(SZCZ、N0)和(SZCZ、N1),然后分别计算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Johansen协整检验所需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以及各自检验所需的临界值,实证结果列示在下表2中。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下同。

从表2中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都表明SZCZ和N0存在一个协整方程,SZCZ和N0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SCCZ和N1之间不存在协整方程。协整方程(此处省略)也表明,SZCZ和N0之间关系是正方向的,这也与常理相符合,根据常理,市场价格最终是由入市交易的交易者在场内通过竞价买卖形成的,入市交易者总数可以反映市场行情好坏,而且市场行情的好坏又会对交易者总数产生影响,行情好时交易者开户入市的热情就高,交易者数量就多;反之,交易者数量就少。

上述协整检验结果表明,SZCZ和N0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基于VAR模型检验;另一种则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VEC模型检验,两者区别在于各自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前者仅适用于非协整序列间的因果检验,而后者则是用来检验协整序列间的因果关系。

Feldstein & Stock(1994)[16]认为,如果非平稳变量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则应考虑使用基于VEC模型进行因果检验,即不能省去误差修正项(error correction term, ECT)。由于SZCZ和N0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据此,引入下式做VEC形式的Granger因果检验:

这里,Yt=(N0,SZCZ),修正系数矩阵θ和βi(i =1,2…n)分别说明变量间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Masih & Masih,1996)[17]。同时,本文也利用基于VAR模型方法加以检验,以便相互印证。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SZCZ和N0,由于SZCZ和N0的一阶差分均平稳,因此,可以用VAR模型对其差分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检验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方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注:1.**表示统计结果在5% 的统计水平下是显著的;2.LM表示对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检验,FHET表示对残差序列的异方差检验,FAR1表示对残差序列1阶滞后的ARCH效应检验.3.括号内是相应的p统计值4.panel B中的结果是利用传统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得到的统计结果。

表3第一部分表明,在检验SZCZ是否是N0的Granger原因时,SZCZ(-1)和ECT(-1)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异于0,表明SZCZ变动是N0变动的短期与长期Granger原因,且SZCZ(-1)系数符号为正,即SZCZ上升导致N0增加,它们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ECT(-1)系数符号显著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长期内N0对均衡水平偏离可以通过误差修正项修正和调整。在检验N0是否是SZCZ的Granger原因时,在5%置信水平下N0(-1)和ECT(-1)系数均与0无显著性差异,表明N0变动不是SZCZ变动的短期与长期Granger原因。同时,残差检验也都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和ARCH效应等现象。从Panel B中可以看出,在用传统Granger因果方法检验时,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SZCZ变动不是N0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而接受N0变动不是SZCZ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两种检验方法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在滞后2期情况下,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SZCZ变化都是N0变化的原因,表明在股价指数上涨后,个人交易者开户数目纷纷增加,并且时滞为2个月,行情变化确实影响交易者数量变动,但N0变化无法解释SZCZ变化。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用传统的Granger因果方法检验时,在5%置信水平下,接受SZCZ变动不是N1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SZCZ变动不是N1变动的Granger原因,同时也接受N1变动不是SZCZ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因此,在滞后2期情况下,SZCZ变化与N1不存在单向或双向的因果联系。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与证券市场价格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同时,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与市场价格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市场价格变化引致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而机构交易者总数变化与市场价格间既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引致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发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正方向的。因为市场价格最终是由入市交易的交易者在场内通过竞价买卖形成的,交易者总数的多少也就反映出市场行情的好坏,而且市场行情的好坏也会对交易者的总数产生影响,行情好时交易者开户入市的热情就高,交易者数量就多;反之,交易者数量就少。例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11月中旬中国股市走出反转行情之后,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股票市场开户数有了显著增加,截至2004年2月17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7019.29万户,2003年底是6992.66万户,扣除春节放假休市因素影响,2004年1个月时间账户总数增加了26.63万户,远远超过了2003年的同期水平。

第二,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可以由证券市场价格变化进行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同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个人交易者开户数量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正方向变动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个人交易者开户数量变化方向可以作为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尽管从交易者数量上分析,个人交易者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绝对主力”(以在深交所开A股账户的交易者为例,其中在1999年1月初至2003年12月末的60个月份中,个人交易者总数占开户总数的最低比重也达到99.48%),但个人交易者开户数量变化并未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化,这可能由于新开户入市的个人交易者所拥有的资金量有限,或是由于场外增量资金通过已有账户而非新开立账户流入股市。

第三,机构交易者总数变化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首先,无论从资格审查、繁冗的审批程序还是资金来源等方面(比如中国政府对QFII的严格监管)考察,中国机构交易者入市交易远要比个人交易者困难得多,这就造成了机构交易者入市数量的变化量和变化幅度较小,他们数量变化的“刚性”肯定难以反映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灵活性。另外,机构交易者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而毋需开立新的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将资金引入证券市场,比如通过其他机构账户或是违规使用A字头账户(A字头账户为自然人的证券交易账户,相对于机构账户应为B字头账户)(庄序莹,2001)的方式进行化名隐蔽投资。由于机构交易者总数变动无法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显得较为模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机构交易者总数变动同证券市场变化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无法知道机构交易者是否对整个市场起到稳定作用,这也与现有的实证结果相符,即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机构交易者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如梁宇峰(2000)的研究显示,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频率要低于其他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市场;也有学者认为机构交易者的存在加剧了市场的剧烈变化,如施东晖(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投资基金存在较为严重的羊群行为,投资理念趋同,投资风格模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股价波动。

综上所述,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与证券市场价格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仅是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结果和反映,证券市场价格变化无法通过个人交易者总数变化加以解释和说明,即个人交易者总数并非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同时,机构交易者总数变化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间既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引致联系。

[参考文献]

[1]Demsetz, H., The cost of transa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 1968, (82): 33-53.

[2]戴国强,吴林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Bagehot, W., The only game in town [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71, (27):12-14.

[4]Huang R.D. & W.A. Kracaw, Stock Market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 A Note [J]. Journal of Finance, 1984, (March): 267-273.

[5]Feldstein, M.S.& J.H. Stock, The use of a monetary aggregate to target nominal GNP[M]. in N.G. Mankiw, eds., Monetary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94.

[6]Mookerjee, Rajen & Yu, Qiao,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stock price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The case of Singapore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1997, (5):377-388.

[7]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金德环,李胜利.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互动关系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4(4):5-15.

[9]施东晖,陈启欢.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资者类型与交易行为――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2004(5):58-66。

[10]祁 斌,黄明,陈卓思.机构投资者与股市波动性[J].金融研究.,2006,(9):54-64。

[11]齐伟山, 欧阳令南.机构投资者与盈余公告后的股价行为――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分析[J].管理科学.2006(1):85-91.

[12]何 佳,何基报.投资者结构与股价波动关系――基于理论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6,(2):80-90。

[13]何佳,何基报,王霞,翟伟丽.机构投资者一定能够稳定股市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8):35-42.

[14]Engle, R. & C. Granger,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1987, (55):251-267.

[15]Johansen S.& K. Juselius,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52):169-210.

[16]Friedman M。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 (April): 221-224;Masih, A. & Masih, R., Macroeconomic activity dynamics and Granger Causality:

new evidence from a small developing economy based on a vector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analysis [J]. Economic Modeling,1996, (13): 407-426.

[17]梁宇峰.机构投资者是否有助于股市的稳定――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J].东方证券研究,2000(3).

The Traders’ Structure and Stock Market Price: Evidence from Shenzhen Stock Market

Wang Min1,Liao Shiguang2

(1.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 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Shanghai 20012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issue of micro structure theory is the form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price. Many scholars have explore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mong which traders’ structure is one of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ice. To exploit the micro fac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ers’ structure and the market price with the methods of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re is long-term co-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arket pric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 traders in Shenzhen stock market, and there is unilateral causality between individual traders’ numbers and market price that is, the changes of the total number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market price. While there does not exist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market price and total number changes of institutional traders.

第4篇

(一)融资融券业务坚持现货交易的原则虽然证券交易中的融资融券业务有自身的特殊买卖方式,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融资融券的交易方式相较现货交易的方式有很多的共同点。融资交易达成协议之后,买卖双方要对交割进行及时的结清,并且在结清的时候买卖双方要么使用现货,要么使用现款进行交割。

(二)融资融券交易能够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投资者采取向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的方式,将交易的筹码扩大,利用最少的资金来获得最多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信用交易的财务杠杆作用。

(三)证券交易中融资融券业务具有双重信用关系融资融券业务不只是有一层的信用关系,而是具有双重的信用关系,第一层信用关系是指证券金融公司、证券金融市场以及证券公司中证券、资金的拥有者之间的信用关系;第二层关系是指证券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用关系。

二、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经营的积极影响

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的各个参与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依靠融资融券业务提高公司的利润增长点,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经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证券公司的利息收入在融资融券业务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证券公司就是通过对自身持有的证券和资金额利用,在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业务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利息。后来,随着“分散信用”模式和金融公司在证券市场中的介入,证券公司能够从证券交易中获得大量的收益和利润。所以,融资融券业务在增加证券公司的利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证券公司的利润获得增加了一条全新的渠道。据调查显示,目前美国证券公司所获利润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来自于融资融券业务,台湾、日本的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利润也占到了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二)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专业性程度,提高证券公司中间业务收入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首先就是要求投资者能够全面、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的行情。所以,投资者在对融资融券业务中的项目作出科学的决策之前,必须要吸收大量相关专业的建议,这一环节的操作就为证券公司的各位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优质和专业的服务。此外,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提供专业性质较强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专业的财务顾问服务等,从而增加证券公司中间业务的利润收入。

(三)活跃证券交易市场,增加业务佣金收入在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一直属于单边市场,没有有效的做空机制。当证券市场的行情不断下跌的时候,各位投资者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纷纷地远离证券市场,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证券公司的业务佣金收入。但是随着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不仅为证券市场提供了有效的做空机制,而且还能够和证券的股指期货进行有效的配合,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完备的保值渠道,从而降低了证券市场参与中的风险,提高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为证券市场的交易提供了大量的外场资金,这样也必然带来证券公司中佣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在行情下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融资融券业务作为做空机制,那么证券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就会受到大幅度的冲击,但是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之后,证券投资者可以先将自己的证券卖出,然后当价格下跌的时候再将这些证券买进,从而实现盈利。

三、券商经营中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

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和经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券商经营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好处,但是同时,也给券商经营带来了各种潜在的风险。目前我国券商经营的市场制度还不成熟,机制也不够完善,且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导致我国的券商经营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中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户信用方面的风险客户信用风险的发生主要是指当客户的账面出现损失,这个损失又超过了所缴纳的保证金的数额,这个时候客户就会出现违约行为,给证券公司带来信用风险。在融资融券的交易过程中,证券公司会将自己筹措或者是自有的资金供客户使用,以此来获得相关的手续费用和利息,但是客户却希望能够利用融入的资金在股票市场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客户和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获得就是在这种潜在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旦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下跌或者是证券人员的操作出现失误,都会出现无法追回款项的风险,这种风险就落在了证券公司的身上。

(二)融资融券业务在操作方面的潜在风险这种操作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对自己持有的证券或者是资金进行动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证券交易市场行情判断错误的情况,从而导致巨大的风险。比如,证券市场中股票下跌错误的判断为上涨,导致出现融入错误。这种操作上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不够成熟。相关人员对证券市场的行情判断失误导致的。从理论上来看,如果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上有足够的业务量,那么就可以实现股票和资金在融出和融入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在整个的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保障资金风险和股票风险的对冲关系。但是在实际的业务开展过程中,证券公司只可以利用证券以及自有的资金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所以,证券公司缺乏足够的股票和资金规模,再加上我国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方面的研发素质和研发能力都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券商经营中存在巨大的操作风险。

(三)证券公司在资金流动性方面的风险证券公司在进行信用交易的时候,具有将证券的交易量放大的功能,证券公司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的资金主要是按照法律程序筹集的资金以及公司自有的资金。当公司向客户融出资金的时候,这个资金就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客户占有,从现在来看,证券公司从公司外部获得的资金有限,并且规模和期限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所以,伴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不断壮大,到了规定的期限资金还是在客户的手中,那么就会使证券公司无法进行资金的筹资,出现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从而带来资金流动方面的风险。

四、完善券商经营融资融券业务的有效措施

(一)寻找进行外源融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没有进行试点实验的证券公司来说,他们的营业网点比较稀少,开展业务的规模也不大,因此,就应该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在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制定相应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此外,证券公司应该积极地进行股份制改造,主动地寻找外部的融资,并且在合适的市场时机下进行上市首发,提高经纪业务的质量和规模,实现投资和融资的综合发展,同时要针对自身经营模式中的问题和弊端对经营模式进行转变,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

(二)提高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视程度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投资业务、业务竞争格局以及经营收入甚至是整个资本市场都有比较大的积极影响。所以,证券公司必须全面的把握融资融券业务及其存在的潜在的风险,然后加强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视。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融资融券业务和外部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一种委托的关系,这种业务的实际操作都是由外部人员实施的。所以,为了防止工作人员或者是部门在证券的融资融券业务中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并且应该配合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推动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

(四)制定转融通制度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证券公司应该积极的进行融通业务的准备和设计。虽然许多的券商已经成功的上市,能够利用证券市场实现融资,对自己的资本金进行充盈。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走弱,证券公司的融资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对于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来说,只有增资扩股这一条路可以走。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之后,因为控制的比较严格,资金的供求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制定完善的转通融制定作为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靠保障,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转融通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将会给券商经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

五、结束语

第5篇

    (一)特雷诺(Treynor)指数

    特雷诺(Treynor)指数是1965年由特雷诺提出的,它给出了证券组合单位系统超额收益率的算法,用公式表示为:Tp=(Rp-Rf)/βp其中,Tp:特雷诺指数;Rp:考察期内证券组合P的平均收益率;Rf:考察期内平均无风险收益率;βp:证券组合P的β系数。由此可见,某一证券投资组合的特雷诺指数在直观上就是连接证券组合与无风险证券直线的斜率。当这一斜率大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证券市场的绩效,此时证券投资组合线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当这一斜率小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劣于证券市场的绩效,此时证券投资组合线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虽然詹森指数与特雷诺指数都是以β系数来测定投资风险,但是β系数并不能用来测定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β值也不会因为证券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因此,当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提高时,特雷诺指数可能并不会由此而变大,所以,特雷诺指数运用的是系统风险而不是全部风险。因此,当一项资产只是某个资产组合中的一个部分时,特雷诺指数就可以作为衡量绩效表现的恰当指标加以应用。

    (二)夏普(Sharpe)指数

    夏普指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于1966年提出的另一个风险调整衡量指标,它是以证券市场线为基础,指数值等于证券调整组合的风险溢价除以标准差,即:Sp=(Rp-Rf)/σp其中,Sp:夏普指数;Rp:考察期内证券组合P的平均收益率;Rf:考察期内平均无风险收益率;σp:证券投资组合的标准差。从直观上看,夏普指数就是连接证券组合与无风险资产的直线的斜率。当这一斜率大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此时证券投资组合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证券市场的绩效;相反,当这一斜率小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此时证券投资组合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不如证券市场的绩效好。夏普指数调整的是全部风险,这是它与特雷诺指数的最大不同之处。因此,当某一个组合就是某一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时,通常可以用夏普指数作为衡量绩效的适宜指标。

    二、经风险调整的测度指标的选择

    在根据投资组合风险来调整收益的方法中,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是与其他类似风险的投资基金进行收益率的相互比较,但是,这种评估管理业绩的方法并不十分准确,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投资者往往可能会更加注重投资组合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而这样的投资组合特征就不再具有可比性。在不同的投资情形下,不同的业绩评估指标具有各自的适用性,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时,不仅要看到收益,而且要区别这种收益的源头在何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地评估投资组合的业绩。为了准确评估管理者的投资业绩,就需要更为精确的经风险调整的测度指标。使用詹森指数、特雷诺指数以及夏普指数评价组合业绩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视这些评估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三大指数均是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而后者隐含与现实环境相差较大的理论假设,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其二,三大指数都含有用于测度风险的指标,而计算这些风险指标有赖于样本的选择,这可能导致基于不同的样本选择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不同,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其三,三大指数的计算均与市场组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现实中用于替代市场组合的证券价格指数具有多样性,这同样会导致基于不同市场指数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不同,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上述三个指标所衡量的风险与收益水平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情形之下的投资组合业绩评估。

    (1)在投资管理者将其全部风险

    投资均投入某一个投资组合时,夏普指数是衡量投资管理者业绩的最佳指标。

    (2)在投资管理者将自己的组合与市场

    组合混合成新的组合时,估价比率是衡量投资管理者业绩的最佳指标。由于投资组合P要与市场组合相互混合,所以投资者最关心的应该是该组合因承担市场风险之外的个别风险所获得多少额外的风险报酬,而估价比率最能反映这一要求。

    (3)在投资管理者自己的组合

    只是一个大型投资基金的众多投资组合之一时,特雷诺指数是一个适合的业绩评估指标。由于大型基金拥有众多的投资组合,从而每一个投资组合的个别风险对整个组合风险的影响可以被忽略不计,这时就要求每一个投资组合实现单位系统风险的高收益率,从而使整个组合的绩效最优,因为特雷诺指数所衡量的就是承担单位系统风险所得到的风险报酬,因此它是最恰当的业绩衡量指标。

    三、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能力评估

    (一)证券选择能力的评估

    本文主要介绍业绩贡献分析法,即将实际的投资组合与某个基准组合进行对比,然后将每类资产的贡献分解为资产配置的贡献和证券选择的贡献两个部分,并以此来计算各类资产对整体业绩的贡献,由此就可以测度出投资管理者选择证券的能力,具体方法有:1.构建一个可比较的市场基准,如选择指数组合作为市场基准。2.比较实际投资组合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差别。3.将每类资产的贡献分解为资产配置的贡献和证券选择的贡献两个部分,并以此来计算各类资产对整体业绩的贡献。

第6篇

与遭遇旱灾的农户同感今夏生存艰难的,则是参与A股二级市场的众多投资人士――市场成交低迷、指数疲态尽显、A-H倒挂严重加剧、新股大面积破发……如果将二级市场比喻为众多投资者耕耘的土地,则今夏之“旱情”已让耕种者生出颗粒无收之绝望心绪。

股市“灾情”如何度量?即使以市场公认操作灵活、自由度高、生存能力强的私募基金为观察对象,仍可见严重情形: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532个阳光私募的平均净值收益为―3.95%,其中有62只亏损超过20%,3只产品亏损超过30%。而今年以来更是有近20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10多只结构化私募基金接近清盘线。

私募基金尚且如此,众多中小散户投资者的生存情形亦不难推测。

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股市“旱情”严峻,各个层面的投资者皆鲜有赢家?与讨论现实多省大旱原因时的众说纷纭相似的是,二级市场也充斥着各色各样对股市疲弱不振原因的追问,从新股发行速度到实体经济变化,从日本大地震到利比亚局势动荡,投资者困惑于A股市场成为“绞肉机”的同时,一时也难以理清自身的头绪。

暂时撇开各种各样的“原因”,回归到市场机制最基础的“供求关系”上来,记者发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率先走出危机,而A股市场的表现却与此不相匹配,业界苦苦寻找的各种原因,绝大部分都可以归纳到“供应”和“需求”两个端口上。一方面,供应端通过各种渠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证券供应;而另一方面,需求端仅仅是缓慢的自然增长,未得以有效开拓。

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目标下,管理层更多的重视了供应端的扩容,而需求端的扩容却被忽视,呈现“单向扩容”态势,这成为A股市场表现与实体经济复苏情况背离的深层次原因。

股市“旱情”

A股市场的“旱情”到了怎样的地步?我们可以从“行情表现”以及“各层级投资者生存状况”两个方面来考量。

在行情表现上,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继续领跑全球,但A股涨幅却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垫底。包括道琼斯工业指数以及香港恒生指数等全球几大主要股指在两年时间里已经大步上行,甚至创下新高,而国内A股却是踉跄前行,涨幅居后:在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的两年多时间里,道琼斯指数的涨幅为78.11%;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为99.31%;恒生指数涨幅为80.72%;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仅为30.23%。

2010年,中国GDP增长10.3%,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股市的表现却完全无法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

股市“旱情”的特征之一即是种种“怪现状”的并现:A-H股折价现状不断加剧,截至2011年6月3日收盘,中国平安的H股报价80.85港元,而A股成交价为47.68元;农业银行H股报价4.36港元,A股仅为2.80元;招商银行H股报价19.08港元,A股为13.38元。

观察58 只A-H 股中出现溢价倒挂的股票,不难发现“倒挂”的股票基本都是分布于以“601”开头的大盘蓝筹股。这些大盘蓝筹股在A股市场的供应量过于充足被认为是导致A-H股折价的重要原因。

新股破发从个案走向普遍化也是股市“旱情”的具体表现,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截至5月10日,今年A股市场共有121只新股上市,而即使仅以5月10日收盘价计算,也已有三分之二的新股破发。此后A股市场进一步下跌,新股破发的情形则更为严峻。

在疲弱的“跌多涨少”市场行情下,各级投资者的生存状况均不见佳。除前述私募基金面临业绩下滑和清盘风险外,公募基金的业绩也十分糟糕:截至6月3日,在可比的近500只偏股型基金中,今年以来净值上涨的仅10只,跌幅超过10%的却有近200只。而同期沪深300指数跌幅仅为3.96%。

散户投资者的投资成绩如何?由于缺乏量化的统计,这一问题难以精确回答。但日前由慈铭体检集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HMO)、中国医院协会(MTA)、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共同的《中国城市股民健康状况报告》却可以从侧面反映真实的状况。

该报告数据来源于对国内股民的专项调查。调查涉及国内多个城市,历时4个月,收取样本37万多个(男性占57.1%,女性占42.9%)。调查显示,中国城市股民中感到生活压力大的占12.7%;忧郁、生活及工作态度消极的占12.6%;人际沟通越来越少的占8.9%。其他负面情绪还有精神紧张、创造力耗竭、心神不宁、孤独无助、自卑多疑等。

更为严重的是,有1.7%的股民有轻生念头。拥有充实、快乐、乐观等正面情绪的仅占38.7%。其中,对自己的状态完全感到满足的占了不到一成。有专家表示,炒股已遍及各个行业,股民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供应端:

多管齐下源源不断

股市“旱情”之严峻,令市场参与各方对旱情的根源进行探讨。回归到证券市场作为“交易市场”的基本特征上来,供求关系仍是主导行情演变的根本逻辑。通过对近年A股市场“供应端”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市场“供应端”存在着多种供应分支,证券供应可谓“多管齐下”、“源源不断”。

根据WIND资讯统计,从2001年到2011年,A股市场的总市值从2001年初的4.63万亿增长到2011年的约25万亿,增长了5.39倍;A股的流通市值从2001年的1.33万亿增长到2011年的19.70万亿,增长了14.8倍。尽管因为股改后解禁的部分国有持股并不因为获得流通权而实际进入流通市场,但“流通市值”的快速增长仍是不争的事实,有业内人士估计,实际在市场上流通的“有效流通市值”要低于数据统计的19.7万亿“流通市值”,但“有效流通市值”的规模也在10万亿上下,而且流通市值的快速增长恰恰是在2008年及以后(参见图一)。

图一:A股流通市值增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造成流通市值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亦即市场“供应端”存在多个分支。

新股快速发行是目前被业界诟病最多的增加证券供应量分支之一:自2009年以来,“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家数快速增长,新股发行令人目不暇接。据WIND资讯统计,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A股市场IPO公司家数为614家,首发股份数为900.47亿股,募集资金8465.91亿元。

除了新股快速发行外,“增发”所增加的证券供应量则易被业界忽视,但事实上“增发”分支所增加的证券供应量并不亚于新股发行:WIND资讯统计显示,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共有342家上市公司增发,增发股份数为968.08亿股,增发募集资金达到8102.1亿元,仅略低于新股发行募集资金量。

限售股解禁则成为数据上最大的证券供应来源,这其中包括了股改限售股解禁和首发限售股解禁:WIND资讯数据显示,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共有11206亿股解禁股进入流通,这些股份的流通市值约为10.6万亿元。限售股解禁在进入2009年后的快速增长可以解释为什么A股流通市值从数据统计看在2008年仍较2007年有所减少,而2009年后却突然猛增的原因。

而无论是股改限售股解禁还是首发限售股解禁,这些解禁股减持的结果都将是增加二级市场流通股供应量。流通股供应量持续增加,并不意味着阶段行情一定是下跌,事实上在市场整体行情向好的阶段,减持的负面效应并不显著。但在市场行情不好的阶段,减持的负面效应则十分显著。

以今年5月以来的行情为例,自5月初以来,创业板遭遇了大规模减持。深交所公开数据显示,5月至今,有86笔大宗交易涉及创业板的21家公司,这些创业板公司股票遭到自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其中减持次数最多的为上海凯宝(300039),共10次,其次是赛为智能和莱美药业,共7次。

创业板指数在进入今年2季度后快速下跌,成为各主要指数中阶段跌幅最大的指数,减持的增多成为创业板指数领跌的原因。

在“中小板+创业板”快速、高价发行增加证券供应量、增发规模不断扩大、限售股解禁源源不断增加供应量的背景下,“国际板+新三板”即将推出的消息不啻为对投资者担忧证券供应量过多的又一个冲击。

日前,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在发改委的这份工作意见中,重点谈到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位列其中。而“新三板”和“国际板”则被认为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

然而站在市场全局的高度观察,亦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指出现阶段市场面临的供需矛盾,国际板的推出固然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但推出的进程是否需要加快,仍有待商榷。

需求端:

有效需求增长缓慢

从“供―需”增长的角度出发,供需天平若要保持平衡,扩容应遵循“同步扩容”原则,即在大幅增加证券供应量的同时,亦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有效需求,唯此方能保持市场的平稳和中长期上扬。但现实的观察却表明,A股市场的“需求端”近年来缺乏政策刺激下的扩张,仅处于自然的缓慢增长状态,这使得“需求端”相对于“供应端”而言反呈现萎缩状态。

这种萎缩在公募基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可以进行量化的统计。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募基金已难见整体规模的快速扩张,反而在逐步走向“边缘化”的状态。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偏股型基金持股市值仅占流通市值8.5%,与2007年占流通市值30%相比,从主角退居配角。而公募基金之所以在规模上逐渐“边缘化”,其中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流通市值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公募基金规模扩张的速度,使得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比例相对下降;二是公募基金糟糕的业绩表现制约了其规模扩张速度。

事实上,偏股型基金整体业绩不佳令基民纷纷赎回老基金,而新的偏股型基金发行又乏人问津,发行规模逐渐下降。统计显示,2009年,基金平均首发规模29.62亿,2010年全行业净赎回1620亿,到今年一季度净赎回达到1050亿,2007年存量超3.3万亿,如今仅为2万亿左右。

相形之下,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反而吸引了投资者目光并获得快速扩张,这其中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及贵金属投资等。公募基金规模的萎缩,反映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有效需求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这与管理层大力发展合规机构投资者,使公募基金成为“股市稳定器”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而在另一方面,阳光私募基金的规模和数量近年来获得快速增长,成为二级市场“需求端”增长最快的分支,并获得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但对于阳光私募基金的快速发展,管理层的态度则是采取叫停信托公司新开证券投资账户,限制私募基金发展。

据统计,阳光私募证券投资集合类信托产品在2009年6月份时,发行数量高达86只,但7月份骤降至34只,10月份只有17只。

图:阳光私募新开证券投资账户

叫停前后的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变化(单位:只)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造成管理层一方面大规模增加市场证券供应,另一方面却制约市场需求增长的原因何在?尽管在2009年7月27日,证监会是以“个别信托公司通过大量开户投机打新股”为由,从而全面叫停信托公司新开证券投资账户,但至今叫停时间已近2年而仍未放开,令业界对当初给出的叫停理由颇多怀疑。

更令人信服的说法则是,银监会与证监会在私募基金监管上存在部门利益之争,导致了新开证券投资账户被叫停。至于因为新开账户被叫停而导致国内信托界和私募界乱象丛生:信托账户高价叫卖、TOT模式和合伙制私募基金在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尴尬“试水”,以及因叫停而导致的市场“需求端”增长最快的分支被抑制,这些结果则不在管理层的考虑之列。

再回到二级市场最基础的个人投资者身上,近年从数量增长来看,参与股市二级市场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呈现增长态势,目前已达1亿多股民,股市已走入数亿家庭,投资者则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可以并不夸张的说,中国股市的一举一动,能牵动数亿人的敏感神经。但是,疲弱不振的股市缺乏赚钱效应,反而常常出现“深套”效应,这令投资者缺乏长期投资的热情,同时也助长了市场短期炒作的投机之风。

第7篇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为此,我国建立了B股市场来吸引国外的投资,并将居民的外汇存款用于国内经济建设中有外汇需求的项目,但这还不能满足外汇贷款的需要。近年来,由于H股、红筹股的大量发行,B股市场的国际融资功能减弱,而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居民外汇存款大量被拆放海外或者用来购买外国债券,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为国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政策应运而生。

一、开放B股市场带来的风险

开放B股市场是我国振兴和发展B股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B股市场定位由“利用国际间接投资”向“利用国内外外汇资金”转变的重要标志,可有效地促进整个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康、稳定发展,加速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开放B股市场对于我国长远发展的作用是显然的,但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开放B股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1、股市“泡沫”风险。据统计,2000年中期B股股票平均每股收益为0.0820元/股,而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037元/股,显然B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比整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业绩要差26%。从业绩亏损股票的隶属关系看,它们多数出自含B股的上市公司之中;从行业角度看,B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分布在纺织、钢铁冶金、五金家电、轻工等传统产业中;从B股市场投资者队伍看,国内投资者占大多数,他们虽然经历多次股市波动的洗礼,但许多投资者的依赖意识仍很严重,“赚了钱归自己,输了钱找政府”的观念依然存在。面对开放B股市场政策的出台,许多国内投资者不是寻找风险——收益的最佳结合点,而是“一哄而上”,使B股市场股价不断被炒高,没有业绩支撑的股市的泡沫成分不断增大。因此,B股市场目前的繁荣现象并不意味着B股市场风险的弱化,快速技升后的巨大获利将会对B股市场的未来走势造成巨大压力。一旦“泡沫”破灭,不仅伤害到投资者,而且直接危及B股市场的健康、安全运行,引起经济波动。

2、市场风险。开放B股市场前,按我国《证券法》规定,“禁止境内投资者参与B股交易”,然而实际上违规投资者始终禁而不止。到1999年,B股市场上前十强中只剩下位列第九的唯一境外券商里昂证券;2000年境外券商对B股市场更为缺乏兴趣。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开放B股市场前,非法参与B股市场交易的开户数已经超过了合法的开户数。因此,B股投资者队伍已从最初设市时国外投资者一统天下变为国内人共同操割,B股市场偏离了当初吸引国外外汇资金投资的设计思路。

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对大量存在的先期违规入市资金加以认真清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很难确保国内居民能在同一法律环境下平等地投资B股市场。随着B股市场行情的上扬,先期违规入市者将从中获利。更为糟糕的是一旦B股市场行情出现大幅上扬,大量先期违规入市者的获利回吐会造成B股市场的剧烈震荡。因此,目前B股市场“有价无市”、“无量空涨”的现状一方面给先或违规入市者提供获取暴利的机会,另一方面为B股市场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B股市场潜伏着震荡风险,短期上扬后仍面临着较大的变数。这将直接破坏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和基础,影响证券市场稳定、安全、健康发展。

3、人民币汇率风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内居民只允许使用在2001年2月19日前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期存款投资B股,只有到6月1日以后,才可以使用2001年2月19日后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以及从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从事B股交易。

受B股市场投机性和利好的诱感,在国内合法获取外汇的渠道很少的情况下,不法投资者会以违规的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买入外汇进行投资,这将使得外汇黑市变得活跃,逃汇、套汇现象变得频繁,人民币汇率将直接受到冲击(如6月1日以后现钞可自由进入B股市场进行投资的政策已经使人民币兑美元的黑市价格在不到一个星期内下跌了将近10%,对黑市美元急剧高涨的需求将使人民币汇率面临着贬值压力),其稳定性难以预料。而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

4、融资风险。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B股市场拥有巨大的投机价值,许多投资者对未来B股市场的走势预期良好,造成持股者为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惜售,引起B股市场行情不断高涨。因此能够真正引发B股市场容量扩大的增量资金流入非常有限。而且目前B股市场主体(持股者)主要是国内投资者,因而真正流入的国外资金则更为有限。

根据2000年9月中国证监会下发的有关规定,“原来不能流通的境外法人持有的B股股票可以申请上市流通”。这将为国外外汇资资金的撤出提供机会。如果B股市场行情强劲上扬,国外资本将会撤离。由于过去我国发行B股股票基本上采取私募方法,筹码相对集中,量也较大,因此国外资本的撤离将直接影响B股个股和指数走势,引起证券市场的强烈震荡,甚至会引发其他方面资本的外流,从而加大我国外汇资金的缺口,带来我国储备资产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5、商业银行风险。开放B股市场以来,外汇市场一片生机盎然。但对商业银行讲,却不得不面对潜在的外币经营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资金来源明显减少,相应外汇业务利润可能降低;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的获利能力直接面临着国际外汇市场的考验;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开立保证金划转帐户,商业银行将因B股的增发与在二级市场上不确定性买卖而难以把握资金头寸,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调拨的不可预测性风险;B股市场交易币种的单一性和国内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币种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频繁的币种转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币币种储备的支付性和流动性风险等。

二、今后的对策

1、准确定位B股市场。以前,B股市场长期低迷,根源是由于对B股市场定位不合理。因此,在目前B股市场一片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更需要对B股市场重新定位。首先,要把B股市场看作一个长期发展的市场而不能看作一个过渡性的市场,否则,将会强化B股市场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只会增加投资和投机风险,影响市场运作与发展;其次,要把B股市场看作我国证券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看作一条利用外资的渠道,否则只能弱化B股市场功能。也就是说,应把立足点放在培育B股市场上,促其不断发展增大,使其快速地融合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并在战略上把A股市场和B股市场看作我国股市发展的“双翼”,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形成对B股市场久远的良好预期,才能更好地减少B股市场中的投机成分和风险颗粒。

2、合理规范B股市场的有关制度。规范、合理的制度是实现B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放B股市场后,为规避风险,促进B股市场快速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第一,鼓励更多地采用公募的发行方式发行B股,以扩大B股的市场影响;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国内大券商直接到海外设点,实现B股在境外的直接委托买卖)更直接、广泛地为投资者服务;第三,放宽对投资主体的限制,减少对境外投资者投资B股的束缚,按照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允许其在资本市场上对B股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第四,鼓励A、B股公司分离,塑造纯粹的B股公司;第五,按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审计制度进行改革,正确、科学、合理地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第六,大力提倡金融创新,逐步消除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规避风险的金融产品。

3、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防范开放B股市场可能带来的外汇风险,我国应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内居民2月19日后存入的外汇需等到6月1日后才可投资B股的规定,暂不允许跨行或异地划转外汇资金;其次,要确保合法外汇资金进入B股市场,防止一些没有外汇的居民通过非法套汇的方式参与市场,要坚决打击非法套汇和外汇黑市交易等违法行为;再次,要加强对B股市场的监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推动市场在规范中发展;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减弱开放B股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第8篇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为此,我国建立了B股市场来吸引国外的投资,并将居民的外汇存款用于国内经济建设中有外汇需求的项目,但这还不能满足外汇贷款的需要。近年来,由于H股、红筹股的大量发行,B股市场的国际融资功能减弱,而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居民外汇存款大量被拆放海外或者用来购买外国债券,直接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为国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政策应运而生。

一、开放B股市场带来的风险

开放B股市场是我国振兴和发展B股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B股市场定位由“利用国际间接投资”向“利用国内外外汇资金”转变的重要标志,可有效地促进整个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康、稳定发展,加速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开放B股市场对于我国长远发展的作用是显然的,但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开放B股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1、股市“泡沫”风险。据统计,2000年中期B股股票平均每股收益为0.0820元/股,而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037元/股,显然B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比整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业绩要差26%。从业绩亏损股票的隶属关系看,它们多数出自含B股的上市公司之中;从行业角度看,B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分布在纺织、钢铁冶金、五金家电、轻工等传统产业中;从B股市场投资者队伍看,国内投资者占大多数,他们虽然经历多次股市波动的洗礼,但许多投资者的依赖意识仍很严重,“赚了钱归自己,输了钱找政府”的观念依然存在。面对开放B股市场政策的出台,许多国内投资者不是寻找风险——收益的最佳结合点,而是“一哄而上”,使B股市场股价不断被炒高,没有业绩支撑的股市的泡沫成分不断增大。因此,B股市场的繁荣现象并不意味着B股市场风险的弱化,快速技升后的巨大获利将会对B股市场的未来走势造成巨大压力。一旦“泡沫”破灭,不仅伤害到投资者,而且直接危及B股市场的健康、安全运行,引起经济波动。

2、市场风险。开放B股市场前,按我国《证券法》规定,“禁止境内投资者参与B股交易”,然而实际上违规投资者始终禁而不止。到1999年,B股市场上前十强中只剩下位列第九的唯一境外券商里昂证券;2000年境外券商对B股市场更为缺乏兴趣。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开放B股市场前,非法参与B股市场交易的开户数已经超过了合法的开户数。因此,B股投资者队伍已从最初设市时国外投资者一统天下变为国内人共同操割,B股市场偏离了当初吸引国外外汇资金投资的设计思路。

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对大量存在的先期违规入市资金加以认真清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很难确保国内居民能在同一环境下平等地投资B股市场。随着B股市场行情的上扬,先期违规入市者将从中获利。更为糟糕的是一旦B股市场行情出现大幅上扬,大量先期违规入市者的获利回吐会造成B股市场的剧烈震荡。因此,目前B股市场“有价无市”、“无量空涨”的现状一方面给先或违规入市者提供获取暴利的机会,另一方面为B股市场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B股市场潜伏着震荡风险,短期上扬后仍面临着较大的变数。这将直接破坏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和基础,影响证券市场稳定、安全、健康发展。

3、人民币汇率风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内居民只允许使用在2001年2月19日前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期存款投资B股,只有到6月1日以后,才可以使用2001年2月19日后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以及从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从事B股交易。

受B股市场投机性和利好的诱感,在国内合法获取外汇的渠道很少的情况下,不法投资者会以违规的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买入外汇进行投资,这将使得外汇黑市变得活跃,逃汇、套汇现象变得频繁,人民币汇率将直接受到冲击(如6月1日以后现钞可自由进入B股市场进行投资的政策已经使人民币兑美元的黑市价格在不到一个星期内下跌了将近10%,对黑市美元急剧高涨的需求将使人民币汇率面临着贬值压力),其稳定性难以预料。而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

4、融资风险。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B股市场拥有巨大的投机价值,许多投资者对未来B股市场的走势预期良好,造成持股者为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惜售,引起B股市场行情不断高涨。因此能够真正引发B股市场容量扩大的增量资金流入非常有限。而且目前B股市场主体(持股者)主要是国内投资者,因而真正流入的国外资金则更为有限。

根据2000年9月证监会下发的有关规定,“原来不能流通的境外法人持有的B股股票可以申请上市流通”。这将为国外外汇资资金的撤出提供机会。如果B股市场行情强劲上扬,国外资本将会撤离。由于过去我国发行B股股票基本上采取私募,筹码相对集中,量也较大,因此国外资本的撤离将直接影响B股个股和指数走势,引起证券市场的强烈震荡,甚至会引发其他方面资本的外流,从而加大我国外汇资金的缺口,带来我国储备资产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5、商业银行风险。开放B股市场以来,外汇市场一片生机盎然。但对商业银行讲,却不得不面对潜在的外币经营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资金来源明显减少,相应外汇业务利润可能降低;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的获利能力直接面临着国际外汇市场的考验;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开立保证金划转帐户,商业银行将因B股的增发与在二级市场上不确定性买卖而难以把握资金头寸,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调拨的不可预测性风险;B股市场交易币种的单一性和国内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币种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频繁的币种转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币币种储备的支付性和流动性风险等。

二、今后的对策

1、准确定位B股市场。以前,B股市场长期低迷,根源是由于对B股市场定位不合理。因此,在B股市场一片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更需要对B股市场重新定位。首先,要把B股市场看作一个长期的市场而不能看作一个过渡性的市场,否则,将会强化B股市场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只会增加投资和投机风险,市场运作与发展;其次,要把B股市场看作我国证券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看作一条利用外资的渠道,否则只能弱化B股市场功能。也就是说,应把立足点放在培育B股市场上,促其不断发展增大,使其快速地融合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并在战略上把A股市场和B股市场看作我国股市发展的“双翼”,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形成对B股市场久远的良好预期,才能更好地减少B股市场中的投机成分和风险颗粒。

2、合理规范B股市场的有关制度。规范、合理的制度是实现B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放B股市场后,为规避风险,促进B股市场快速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第一,鼓励更多地采用公募的发行方式发行B股,以扩大B股的市场影响;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国内大券商直接到海外设点,实现B股在境外的直接委托买卖)更直接、广泛地为投资者服务;第三,放宽对投资主体的限制,减少对境外投资者投资B股的束缚,按照国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允许其在资本市场上对B股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第四,鼓励A、B股公司分离,塑造纯粹的B股公司;第五,按国际惯例对我国、审计制度进行改革,正确、、合理地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第六,大力提倡创新,逐步消除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规避风险的金融产品。

3、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防范开放B股市场可能带来的外汇风险,我国应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内居民2月19日后存入的外汇需等到6月1日后才可投资B股的规定,暂不允许跨行或异地划转外汇资金;其次,要确保合法外汇资金进入B股市场,防止一些没有外汇的居民通过非法套汇的方式参与市场,要坚决打击非法套汇和外汇黑市交易等违法行为;再次,要加强对B股市场的监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推动市场在规范中发展;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减弱开放B股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第9篇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相对短缺。为此,我国建立了B股市场来吸引国外的投资,并将居民的外汇存款用于国内经济建设中有外汇需求的项目,但这还不能满足外汇贷款的需要。近年来,由于H股、红筹股的大量发行,B股市场的国际融资功能减弱,而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居民外汇存款大量被拆放海外或者用来购买外国债券,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顺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为国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政策应运而生。

一、开放B股市场带来的风险

开放B股市场是我国振兴和发展B股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B股市场定位由“利用国际间接投资”向“利用国内外外汇资金”转变的重要标志,可有效地促进整个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康、稳定发展,加速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进程,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开放B股市场对于我国长远发展的作用是显然的,但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开放B股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1、股市“泡沫”风险。据统计,2000年中期B股股票平均每股收益为0.0820元/股,而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1037元/股,显然B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比整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业绩要差26%。从业绩亏损股票的隶属关系看,它们多数出自含B股的上市公司之中;从行业角度看,B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分布在纺织、钢铁冶金、五金家电、轻工等传统产业中;从B股市场投资者队伍看,国内投资者占大多数,他们虽然经历多次股市波动的洗礼,但许多投资者的依赖意识仍很严重,“赚了钱归自己,输了钱找政府”的观念依然存在。面对开放B股市场政策的出台,许多国内投资者不是寻找风险——收益的最佳结合点,而是“一哄而上”,使B股市场股价不断被炒高,没有业绩支撑的股市的泡沫成分不断增大。因此,B股市场目前的繁荣现象并不意味着B股市场风险的弱化,快速技升后的巨大获利将会对B股市场的未来走势造成巨大压力。一旦“泡沫”破灭,不仅伤害到投资者,而且直接危及B股市场的健康、安全运行,引起经济波动。

2、市场风险。开放B股市场前,按我国《证券法》规定,“禁止境内投资者参与B股交易”,然而实际上违规投资者始终禁而不止。到1999年,B股市场上前十强中只剩下位列第九的唯一境外券商里昂证券;2000年境外券商对B股市场更为缺乏兴趣。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开放B股市场前,非法参与B股市场交易的开户数已经超过了合法的开户数。因此,B股投资者队伍已从最初设市时国外投资者一统天下变为国内人共同操割,B股市场偏离了当初吸引国外外汇资金投资的设计思路。

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对大量存在的先期违规入市资金加以认真清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很难确保国内居民能在同一法律环境下平等地投资B股市场。随着B股市场行情的上扬,先期违规入市者将从中获利。更为糟糕的是一旦B股市场行情出现大幅上扬,大量先期违规入市者的获利回吐会造成B股市场的剧烈震荡。因此,目前B股市场“有价无市”、“无量空涨”的现状一方面给先或违规入市者提供获取暴利的机会,另一方面为B股市场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B股市场潜伏着震荡风险,短期上扬后仍面临着较大的变数。这将直接破坏证券市场的公平原则和基础,影响证券市场稳定、安全、健康发展。

3、人民币汇率风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内居民只允许使用在2001年2月19日前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期存款投资B股,只有到6月1日以后,才可以使用2001年2月19日后存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以及从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从事B股交易。

受B股市场投机性和利好的诱感,在国内合法获取外汇的渠道很少的情况下,不法投资者会以违规的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买入外汇进行投资,这将使得外汇黑市变得活跃,逃汇、套汇现象变得频繁,人民币汇率将直接受到冲击(如6月1日以后现钞可自由进入B股市场进行投资的政策已经使人民币兑美元的黑市价格在不到一个星期内下跌了将近10%,对黑市美元急剧高涨的需求将使人民币汇率面临着贬值压力),其稳定性难以预料。而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

4、融资风险。开放B股市场后,由于B股市场拥有巨大的投机价值,许多投资者对未来B股市场的走势预期良好,造成持股者为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惜售,引起B股市场行情不断高涨。因此能够真正引发B股市场容量扩大的增量资金流入非常有限。而且目前B股市场主体(持股者)主要是国内投资者,因而真正流入的国外资金则更为有限。

根据2000年9月中国证监会下发的有关规定,“原来不能流通的境外法人持有的B股股票可以申请上市流通”。这将为国外外汇资资金的撤出提供机会。如果B股市场行情强劲上扬,国外资本将会撤离。由于过去我国发行B股股票基本上采取私募方法,筹码相对集中,量也较大,因此国外资本的撤离将直接影响B股个股和指数走势,引起证券市场的强烈震荡,甚至会引发其他方面资本的外流,从而加大我国外汇资金的缺口,带来我国储备资产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5、商业银行风险。开放B股市场以来,外汇市场一片生机盎然。但对商业银行讲,却不得不面对潜在的外币经营业务风险: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资金来源明显减少,相应外汇业务利润可能降低;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的获利能力直接面临着国际外汇市场的考验;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开立保证金划转帐户,商业银行将因B股的增发与在二级市场上不确定性买卖而难以把握资金头寸,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调拨的不可预测性风险;B股市场交易币种的单一性和国内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外币存款币种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频繁的币种转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外币币种储备的支付性和流动性风险等。

二、今后的对策

1、准确定位B股市场。以前,B股市场长期低迷,根源是由于对B股市场定位不合理。因此,在目前B股市场一片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更需要对B股市场重新定位。首先,要把B股市场看作一个长期发展的市场而不能看作一个过渡性的市场,否则,将会强化B股市场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只会增加投资和投机风险,影响市场运作与发展;其次,要把B股市场看作我国证券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看作一条利用外资的渠道,否则只能弱化B股市场功能。也就是说,应把立足点放在培育B股市场上,促其不断发展增大,使其快速地融合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并在战略上把A股市场和B股市场看作我国股市发展的“双翼”,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形成对B股市场久远的良好预期,才能更好地减少B股市场中的投机成分和风险颗粒。

2、合理规范B股市场的有关制度。规范、合理的制度是实现B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放B股市场后,为规避风险,促进B股市场快速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第一,鼓励更多地采用公募的发行方式发行B股,以扩大B股的市场影响;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国内大券商直接到海外设点,实现B股在境外的直接委托买卖)更直接、广泛地为投资者服务;第三,放宽对投资主体的限制,减少对境外投资者投资B股的束缚,按照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允许其在资本市场上对B股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第四,鼓励A、B股公司分离,塑造纯粹的B股公司;第五,按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审计制度进行改革,正确、科学、合理地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第六,大力提倡金融创新,逐步消除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规避风险的金融产品。

3、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防范开放B股市场可能带来的外汇风险,我国应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内居民2月19日后存入的外汇需等到6月1日后才可投资B股的规定,暂不允许跨行或异地划转外汇资金;其次,要确保合法外汇资金进入B股市场,防止一些没有外汇的居民通过非法套汇的方式参与市场,要坚决打击非法套汇和外汇黑市交易等违法行为;再次,要加强对B股市场的监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推动市场在规范中发展;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减弱开放B股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第10篇

关键词:卖空;功能;证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卖空,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3B-3规则的规定,是指投资者出售自己并不拥有的证券行为,或者投资者用自己的账户以借来的证券完成交割的任何出售行为。通俗地讲,卖空是指股票投资者当某种股票价格看跌时,便从经纪人手中借入该股票抛出,在发生实际交割前,将卖出股票如数补进,交割时,只结清差价的投机行为。若日后该股票价格果然下落时,再从更低的价格买进股票归还经纪人,从而赚取中间差价。卖空的历史已有近400余年,在最早的有组织的市场――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中,卖空就变得很普遍。最初的卖空用于投机,即估计当前股价过高,通过预先卖空股票、锁定收益,然后待股价下跌后再买回标的股票的买卖操作。

随着市场的发展,卖空已成为基础交易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卖空目的渐趋多样化,投资者利用卖空机制来设计一系列复杂的交易策略,以达到对冲或套利等目的。当前,大多数发达证券市场已经引入卖空交易机制,而对于新兴证券市场,绝大多数不允许卖空,但是随着各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度的增加和自身市场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不断尝试引入卖空交易机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纷纷推出卖空机制的同时,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的实际影响也逐渐引起学者、业内人士和管理层的关注。卖空机制究竟是加剧还是平抑市场波动?新兴市场引入卖空机制能否实现风险对冲?引入卖空机制后市场波动是由卖空机制引起的还是其他因素?围绕着这些问题,学术界做了一系列的探讨和争论。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卖空机制的功能及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再次强调我国证券市场推出卖空机制的必要性,进而对我国进一步推行卖空机制给出一定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当前对卖空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卖空约束的最优投资组合,国外主要是Leiboweitz和Kogeleman,国内有吴礼斌和马永开、曹世勇和成央金;二是研究卖空约束限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或者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而存在分歧最大和争议最多的就在这个研究领域。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就保证金交易(主要涉及的是卖空行为)对市场特别是对每日或每月股价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卖空交易信息宣布后通常会引发股市价格下跌。如Conrad(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与股价下跌呈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公开意料之外信息的情况下,卖空交易对价格下跌的影响更大。Senchack和Starks(1993)、Figlewski和Webb(1993)根据股票是否有期权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将卖空行为进一步区分并研究卖空交易对股价的影响,结论表明,卖空有期权上市交易的股票对股价下跌的影响较小,并且这些股票的卖空信息大多是不公开的。Keim和Madhaven(1995)、Aitken和Frino(1996)研究市价委托与限价委托的卖空交易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卖空交易者大多采用市价委托,且市价委托对市场价格下跌的影响较大。

而国外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却发现,卖空交易机制的存在并不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正常波动。1997年James J Angel以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的144只股票为研究对象,研究股价下跌是否与卖空交易相关,结果表明常规性买卖指令形成的“助涨杀跌”效应是引起证券市场波动的根源,是加剧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Leroy和Werner(2001)从卖空约束限制对股票价格影响的角度,研究了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他们指出:如果给定股票的收益分布不变,那么取消卖空约束将使得股票价格下降,也就是提高了股票的期望收益率。Charoenrook和Daouk(2003)通过对111个国家证券市场的研究发现,在允许卖空交易的发达市场国家中,其股票收益总的波动性要比禁止卖空交易的新兴市场国家低。同时,允许卖空交易的国家发生市场崩溃的可能性并不比禁止卖空交易的国家高,并且它们之间的可能性差异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国内学者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我国的样本数据对卖空机制与股票市场波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张哲章(1998)利用台湾证券市场上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台湾加权指数同卖空交易额的关系,结果表明卖空交易额的变动要滞后于股价的变动,认为股价可作为卖空交易额的先行指标(即股价变动是因,卖空交易额的变动是果)。王丽容等(2001)的研究发现,1991~2000年的十年间,台湾股市买空交易量与市场成交量的相关系数高达97%,当日冲销成交量与大盘成交量的相关系数高达84%,而卖空交易量与大盘成交量的相关系数仅为57%,同时认为这是由于台湾信用交易机制中融券卖空被大幅压低造成的。李军农和陈彦斌(2004)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中卖空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结论是如果中国股票市场取消卖空约束,投资者可以显著改进投资效率。廖士光、杨朝军(2005)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研究了台湾股票市场卖空机制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卖空交易额与加权指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卖空机制的存在并未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廖士光和杨朝军(2005)利用中国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数据,实证研究卖空交易机制与市场波动性、流动性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股票市场而言,卖空机制推出后,市场波动性加大、流动性先减弱后增强,但模型检验结果证实市场波动性的增加和流动性的增强并非是由卖空交易引发的。卖空机制对整个市场最终的影响方向(加剧市场波动或平抑市场波动)还要取决于市场中卖空交易者的类型、操作策略及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张博、殷仲民(2006)运用相关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上海证券市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波动聚集、波动持续现象,市场整体波动性较大。而正是卖空限制的存在增加了该市场的波动性水平,降低了市场质量,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在该市场建立卖空交易机制以降低其波动性水平。

三、卖空机制的功能及推出卖空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国内外学者就卖空机制对股票市场的作用还是多数持肯定态度的。而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推出卖空机制的呼声在本世纪初也逐渐高涨起来。2005年底证监会了《关于做好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而修改后的《证券法》已删除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性条款。2006年元月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进行融资融券业务,并对融资融券规模与净资本的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2006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8月2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公布实施,8月29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了《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指引》,这一系列规章和规则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融券业务的启动,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期待已久的卖空交易机制的大幕徐徐拉开。可是时至今日,关于卖空机制实质性的推动还没有真正展开,除了2006年的一些规章与规则,并未出台卖空业务,前几年呼声较高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也没有切实的落实下来,只是在证券监管层面不断地探讨,而迟迟未有出台。2009年初传言最凶的融资融券,也在众券商的翘首以待中按兵不动。但这种融资融券制度安排使得可融券的来源非常有限,致使卖空机制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效用。在此本文结合卖空机制的功能,对中国股票市场推行卖空机制的必要性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卖空机制的功能

1、稳定市场的功能。大量文献回顾研究显示,卖空交易机制不会造成股票价格大幅下跌,也不会导致股价大幅波动。卖空机制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更多表现为稳定市场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防止股票价格泡沫过度膨胀。在仅限于现货交易的证券市场上,由于各种证券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将呈现出单边运行态势,在供求关系出现严重失衡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巨幅震荡,使股票价格泡沫过度膨胀。而一旦引入卖空交易机制,就可以增加相关证券的供给弹性,当股票价格因为投资者的过度追捧或是恶意炒作而出现虚高时,市场中的理性投资者会及时察觉到这种现象,预期股票价格在未来某一时刻总会下跌。于是,他们就卖空这些价格明显高估的股票,增加这些股票的供给量,从而抑制股票价格泡沫继续生成和膨胀。其次,具有“托市的作用”。当这些高价股票因泡沫破灭而价格下跌时,先前卖空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因到期交割的需要而会重新买入这些股票,由此增加了市场对这些股票的需求,从而起到“托市”的作用。这样,卖空交易机制就可以改变股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从而使股价回到真实的价值水平上,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效果。

2、价格发现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的一些学者就保证金交易(主要涉及卖空交易行为)影响股市波动(特别是每日或每月)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卖空交易宣布后通常会引发股市价格的下跌,这表明在允许卖空前,存在股票定价过高的倾向,卖空交易的推出对股价起到了调整作用,使股价能真实地反映股票内在的投资价值。从理论上解释,这是因为在市场不允许卖空或卖空成本相当高,投资者对各种证券价格的信息理解有分歧的情况下,证券价格往往会反映最乐观的信息,即价格会被高估。因为此时悲观的投资者无法卖空这些证券而被迫离场,负面的信息又被压制而无法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去。而股票价格是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外在货币表现,投资者会通过不同的形式来研究股票的内在价值,在挖掘股票内在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信息被揭示出来。这些不同性质(正面或负面)的信息最终要通过影响股票的供求关系,来不断调整和修正股票价格,而允许卖空能使投资者对公司各种信息做出反应以改变整个市场中股票的供求关系,进而对股票进行比较合理的定价。这样,卖空机制的存在,客观上能产生一种“价格发现”机制,促使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接近实际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股票市场价格有效性的实现。

3、提供调控工具的功能。调整初始保证金的比例不仅对于股市波动性有显著的影响,调整保证金比例还是有效的政策工具。在美国,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规定证券交易保证金。此后,美联储就密切关注市场的信用状况,配合证券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保证金要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在日本,大藏省规定保证金比例。在执行过程中,大藏省把调整保证金比例作为调控证券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调整保证金比例来达到调控证券市场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力量对比,即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对调整证券信用比例的反应会在市场波动形成流动性和投机性两股不同的势力。

4、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卖空机制通过创造可卖空股票的供给和需求,使投资者的潜在需求得以满足,潜在供给得以“消化”,提高证券市场的换手率,增加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从而能够确实活跃证券市场,带动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卖空交易一般都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投资者只需缴纳占卖空证券价值一定比例的现金即可以进行交易,这就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这一点,实证研究也进行了证实。

(二)建立卖空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着价格波动性大、换手率高、投机性强等问题,而交易机制不完善、缺乏做空机制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卖空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自身的完善。卖空机制具有稳定市场的功能,因此中国证券市场卖空机制的推出能够改变中国证券市场单边运行态势,有利于解决证券市场虚高的问题。由于缺乏卖空机制,中国股市目前呈现单边运行态势,市场的供需存在内在的不平衡,投资者买进股票的力量长期压倒卖出股票的力量,导致股票市场的供求失衡。单边市的结构缺陷使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异化,从而导致中国股市投机氛围浓厚。在单边市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通过股价的上扬获利,由于没有卖空,多方的力量通常是占压倒性优势的。于是投资者会产生明显的追涨行为,导致股价的不合理暴涨。最终导致股票价奇高,严重脱离公司的基本价值,使市场的系统性高估。而卖空机制由于具有平衡证券市场供需状况的功能,因此,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由于供需失衡导致的市价虚高问题。

2、有利于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卖空机制之所以能够帮助监管当局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于卖空机制中的保证金制度,而保证金比例的高低同证券市场行情间呈负向变动关系。因此,监管当局可以利用对保证金比例的调整来影响证券市场行情。当监管部门发现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因为上涨过高而出现泡沫的迹象时,此时监管部门可以下调卖空股票所需的保证金比例;当股票市场上的行情比较低迷时,监管部门可以提高投资者卖空交易的保证金比例。正是由于监管者利用保证金比例调控证券市场时,会使做空交易保证金比例同证券市场行情之间呈现出负向变动的关系。因此,从理论上讲,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保证金比例这一杠杆对证券市场进行适时调控,以达到维持市场稳定和促进市场正常运行的目的。

3、卖空有利于消除二板市场的风险,促进二板市场的发展。二板市场开设的宗旨是为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和融资便利,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对于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解决新兴高科技产业融资难等问题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二板市场独特的市场定位和规则,以及市场本身初生的脆弱性,决定了市场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二板市场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中小型的高科技企业,包括通过现有企业高科技化形成的和新生的高科技企业。二板市场一般是小盘市场,因此市场流动性较低。此外,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及网络经济等新经济行业易产生较大的泡沫,一旦泡沫破灭造成的价格波动也较为剧烈。而由于卖空机制具备一系列功能,建立完善的卖空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二板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理论和实证成果的梳理以及对卖空机制功能的总结,分析了建立卖空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或意义。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我国很有必要建立卖空机制,完善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促进价格对信息的吸收,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促使股票市场中的股票价格接近实际价值,增强市场的流动性。而我国证券市场马上推出的创业板也客观上需要卖空机制的尽快推出,从而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关于融资融券应该尽快出台,而不是一再望梅止渴;关于股指期货的出台也应该提上日程,从而渐进地推出卖空机制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我国证券市场早日成为成熟的证券市场。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秋.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卖空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2]张博,殷仲民.上海证券市场波动性现状与卖空交易机制建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顾斌.股票逆回购――中国证券市场卖空机制的现实模式[J].经济导刊,2006.12.

[4]廖士光,杨朝军.新兴市场引入卖空机制对股市的冲击效应――来自香港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5.10.

[5]廖士光,杨朝军.海外证券市场卖空交易机制基本功能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3.

[6]李昌荣,杨朝军.证券卖空及其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7]李宜洋,赵威.关于建立融券卖空机制对股市影响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8]李艾娜,胡荣才.卖空机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J].统计与决策,2003.3.

[9]李军农,陈彦斌.中国股票市场卖空约束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

[10]袁怀宇.证券市场卖空机制研究评述[J].理论与改革,2008.4.

第11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融资;融券

[作者简介]黄少娜,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景田路证券营业部存管部经理,广东深圳518034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026-03

融资融券交易是境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种成熟的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具有提高市场流动性、缓冲市场波动、发现市场合理价格的积极作用,是完善证券市场机制,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逐步开展,对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高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并促成券商经营模式的转变、增强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具有显著意义。

一、融资融券的含义及特征

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中的定义,融资融券业务,是指在证券交易所或者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进行的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人证券或者出借证券供其卖出,并由客户交存相应担保物的经营活动。根据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中的规定,融资融券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本所上市证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融资融券交易的特征有:双向交易、保证金与杠杆。融资融券结束了我国A股市场只能进行单边交易的格局,为投资者提供了卖空渠道,改变现有盈利模式和市场结构。同时保证金模式为投资带来杠杆效应,当然也带来相应的风险暴露。

二、发达国家或地区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

(一)美国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证券卖空交易开始发展成为大量日间交易的、由专业机构服务的市场。华尔街上许多龙头公司不仅获得了跨越式的利润增长,而且激起了1929年崩盘及以后一系列的萧条之后大量极佳的投资机会。飞速发展的经济燃起了华尔街上的证券投资热情,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和退休基金冲进了市场,许多公司利用股价的上涨而发行混合型证券,如可转换债券,有的公司利用上涨的股价作为资金而参与市场并购浪潮,也带动了套利交易的发展和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s(ADRs)的流行。

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于期权交易的繁荣和B-S期权定价公式在资本市场上的广泛运用,以及基于期权的股票借贷行为管理,使得卖空交易得以进一步发展。另外,在供给面上,70年代美国证券托管银行开始为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和慈善基金提供证券出借服务,很快法律也允许养老金参与证券卖空来获得更高的收益。到了80年代中期,美国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使用卖空交易,证券卖空也已经完全制度化。1980~2007年纽约交易所客户信用交易融资余额由1470亿美元增长到3978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5%。美国采用的是分散化的信用交易模式,也是典型的市场化融资融券模式。由于美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和回购市场,因此美国对信用交易主要依靠市场因素,对券商的借贷关系并不积极主动地干预,采取了市场化的授信模式。美国《1933年证券交易法》规定了市场化的授信模式,券商可以向任何一家合法的联邦银行借款借券。纵观美国融资融券的悠久历史,融资融券制度为完善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市场波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化的分散信用交易制度下,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优势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融资融券业务的稳定发展给证券公司提供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关于卖空交易,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待于完善。

(二)日本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日本于1951年推出保证金交易制度,保证金率及相关的管理由大藏省进行。1954年日本通过了《证券交易法》,在规范了之前的买空交易的同时,又推出融券卖空制度。很快又成立了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专门负责提供信用交易的资金。这标志着日本的卖空机制正式确立。1960年,日本规定允许证券金融公司向客户提供债券交易融资,这成为证券金融公司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交易融资规模一直不断上升,使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股票融资交易发展呈下降趋势,80年代末跌至最低。90年代后融资融券交易占市场总交易额的比例一直在20%左右。在1997年、1998年和2001年,日本又分别对信用交易规则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虽然日本股市一直低迷,但是融资融券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而且个人投资者占信用交易的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

日本是典型的集中授信模式,由于日本金融体系上的主银行制度,为防止银行资金在证券市场中可能的渗透性,日本实行了以证券金融公司为主的专业化授信模式,日本《证券交易法》专门规定了集中的授信模式,日本现在主要有三家证券金融公司,即日本证券金融公司、大阪证券金融公司和中部证券金融公司,这三家公司在日本信用交易市场中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他们提供股票抵押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方面的融资融券服务,而券商在信用交易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中介客户融资融券,并且可以从证券金融公司得到融券资金或借款。日本融资融券发展历史也较为悠久,由于采取了政府专门监管下的专业证券金融公司经营,从而避免日本主银行体制可能带来的过分渗透。另外,债券的融资融券交易是日本的一个特色。

(三)香港融资融券市场发展状况。1994年1月,香港的融资融券机制正式出台,联交所推出受监管的股票卖空试验计划,选择了17家总市值不少于100亿港元及流通量不少于50亿港元的股票进行卖空,采取类似美国的报升规则,规定其只能以不低于当前最优价的价格卖空。1996年3月,联交所推出一项修订计划,增加可卖空股票的数目至113只,并取消卖空的报升规则限制。1998年9月,限制卖空规则又被恢复,同时规定豁免此规则限制的情况。香港证券市场的成熟度较高,其融资融券的主要模式是分散的信用模式,具有信用交易办理的券商可以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抵押贷款为客户提供借贷资金。香港的授信中介是中央结算公司,它提供自动对盘系统对卖空交易进行撮合成交。中央结算公司建立了股票借贷机制,首先选择可供借贷的证券,建立借贷组合,然后提供给信用交易办理券商,再由券商提供给投资者融券服务。中央结算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具有较强的中介和管理作用,但并不直接向投资者服务,而是由券商向投资者提供服务,所以,香港市场是一种分散化的市场授信模式。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一)融资融券业务推出的积极影响。一是信用交易的推开将增加证券公司的利息收入。在融资融券业务推出的初始阶段,证券公司利用自有的资金及证券,通过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直接从中收取利息;而在此后,随着证券金融公司的介入和“分散信用”模式的推进,证券公司可以从更大规模的交易中赚取利差。因而,融资融券业务的信用交易为证券公司增加了新的盈利渠道。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融资融券业务所带来的利息收入约占证券公司全部营收的15%左右,日本、台湾等国或地区的融资融券业务所带来的利息收入也占到全部营收的10%左右。从我国内地开展试点以来的情况看,若以8%作为融资融券的统一利率水平,日交易额为1000万元,每年250个交易日,则融资融券业务每年可带来2亿元的利润,若以6家试点证券公司及另外5家参与试点联网的证券公司净资本的20%为融资融券年交易规模计,则每年可带来约30亿元的利息收入。

二是融资融券业务促进了证券交易活跃,将增加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在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之前,我国证券市场一直都是“单边市场”,缺乏有效的做空机制。当行情出现持续下跌时,投资者则纷纷远离市场,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也随之大减。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在为市场提供做空机制的同时,还可与股指期货相配合,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完备的套期保值渠道,能够降低投资者参与市场的风险,提升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极大地吸引了场外资金进入市场交易。因此,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也必然增加。特别地,在行情看跌时,若没有融资融券这一做空机制,交易活跃程度将受到较大冲击,但利用融资融券工具,投资者可以将融入的证券先卖出,在价格下跌后再买人证券用于偿还以实现盈利。因此,交易的活跃程度将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从而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也将得到较大保障。

三是融资融券业务推动投资者专业性程度的上升,将增加证券公司的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融资融券业务要求投资者对市场行情能有较为准确、全面的把握。因此,投资者在作出并执行融资或融券决策前必然会寻求相关专业建议,这将给证券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更专业、优质的咨询服务创造新的契机。同时,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中还可提供专业的财务顾问服务、资产管理服务等,这些中间业务的提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证券公司的中间业务收入。

(二)融资融券业务推出的潜在风险。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融资融券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指证券公司在动用自有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市场行情判断措施所引起的风险,例如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时,错误融出资金。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公司对此业务的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相关人员对市场行情判断出现较大偏差产生的,是一种或有损失。理论上讲,如果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量充足,则其资金的融入融出和股票的融入融出可以实现动态平衡,因此在整个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股票风险和资金风险的自我对冲。但在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试点期间,由于只允许证券公司利用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因此,证券公司很难具有充足的资金和股票规模,同时其研发能力和研发素质较发达国家相关机构相差甚远,因此潜在的操作风险较大。

二是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融资融券的信用交易特征具有放大证券交易量的效应,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所需资金主要是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当资金向客户融出时,在一定时期内就被客户所占用,在现阶段,由于证券公司从外部获取的资金规模有限,且期限有严格限定,因此随着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如果到期资金被客户大量占用,而证券公司无法扩展其他有效的筹资渠道,将会造成资金流动性风险。

三是客户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客户在其账面损失超过缴纳的保证金后由于实施违约行为而产生的风险。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公司以自有或筹措的资金提供给客户使用,希望获得相关的利息和手续费收入,客户则希望通过融入的资金获取股票市场中的收益,证券公司和客户是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前提下获得这种利益的。如果证券市场出现大规模的下跌或投资者操作出现失误,通过信用融入资金的投资者将会遭受超过保证金数额的亏损而不履行还款协议,因此证券公司将存在可能无法追回巨额款项的可能。

除此之外,融资融券交易对证券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是一次考验。作为一项新业务,其推出必然会对证券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冲击。若证券公司不能对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则可能对证券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完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是战略上要充分重视融资融券业务。由于融资融券业务无论是对整个资本市场,还是对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经纪业务竞争格局和投资业务、营业收入等都有相当的正面影响,因而,证券公司必须在准确把握其风险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对此业务予以重视。

二是证券公司应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寻求外源性融资扩大自身规模。对于非试点证券公司,由于营业网点相对较少、经纪业务规模小等原因,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以此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规划;与此同时,积极实施股份制改造,寻求外部融资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实现首发上市,同时大力拓展经纪业务的规模和质量,搞好综合投融资业务,并据此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为融资融券业务的大规模展开创造坚实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绩效

一、引言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经济成果,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一般用利润率来衡量。如果说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研究的起点,那么市场绩效就是产业组织研究的落脚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市场力量假说:市场力量假说基于梅森(Mason)及贝恩(Bain)创立的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假说认为:集中度高的市场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大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实力,运用市场力量(即通过提高价格、控制产量等行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此,绩效与市场集中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二是有效结构假说:有效结构假说是Demsetz(1973)和Peltzman(1977)提出的,他们对SCP框架下市场结构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质疑,认为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及生产技术更先进,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使整个行业的集中度提高。也就是说,虽然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看起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那并不是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伪相关,事实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都是由效率决定的。不管如何,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1987年9月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到2010年我国证券公司总家数已达106家。这其中有快速发展也有停留滞后。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全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在之后的2002年至2005年进入了低谷时期,特别在2005年有大批证券公司被关闭,从2006年开始我国证券业步入规范发展时期,2007年底各项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证券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证券公司规模偏小、业务结构雷同、资本实力弱、市场竞争激烈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证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提高我国证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而行业竞争与市场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我国证券业的市场结构以及其与绩效的关系。

二、我国证券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市场结构的衡量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企业与企业间在数量、规模、份额上的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最常见、最基本的指标,它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大小,它集中反映市场垄断程度或竞争程度的高低。集中度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绝对集中度指标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该指标的比重,即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用CRn表示,它是行业中企业数目和规模的函数,计算公式为:CRn=Xi/Xi,n为行业中前几位企业的个数,N为行业中企业总数;X为该行业第i位企业在某方面(如产量、销量等)的数值。相对集中度是反映行业内所有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主要有赫芬达尔指数HHI(即H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t等。其中H指数是最常用的,计算公式为:H=[Xi/A]2,N和Xi的含义同上,A为行业总规模。不同集中度反映了不同市场结构,而对于各类市场结构的划分,基本标准各异,主要依据其地区和产业的特征来划分。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专家越后贺典教授根据J・S・Bain的分类方法,以亚洲国家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亚洲国家的以绝对集中度指标CRn为核心指标的市场结构判断标准(如表1);而在以相对集中度指标来划分市场结构方面,比较通用的是根据美国政府政策在实践中采用的以H值为核心指标的市场结构一般标准(如表2)。

(二)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分析我国证券公司业务主要包括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两类。

(1)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分析。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表3),首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6.62上升到2005年的7.56,在2009年下降到5.79;前5家的市场份额则从2002年的24.75上升到2006年的29.37,而后下降到2009年的23.62;前10家变化趋势也与此基本相同,从2002年的36.73上升到2007年的43.48再下降为2009年的41.52。虽然2004年至2006年赫芬达尔指数HHI无法获得,但通过其他年份数据的变化也能看出这种先升后降的趋势。另在计算过程中明显发现2007年至2009年三年银河证券持续占据榜首地位,形成了明显的领先优势,同时,前10家中全是大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表现为向优势证券公司集中。但根据市场结构划分标准来看,我国证券公司2002年至2009年CR10<50、H

(2)我国证券公司承销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与经纪业务相比,我国证券公司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要高出很多(见表3),这主要由于股票承销业务的进入壁垒较高,所需资金量大,技术含量高所导致。承销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很不稳定,具有明显反复波动特征。如首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36.30下降到2003年17.36,2004年又上升为19.34,从2005年又表现为一个下降过程,一直到2007年降为14.54,2008年上升为17.64,2009年又下降为16.05,从最近几年的波动状况看,大体围绕16上下震荡;前5家和前10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具有相似的波动过程。另在计算过程中发现,2007年和2009年排名第一的证券公司是中信证券,其市场份额分别为14.54、16.05,2008年排名第一的证券公司是中金公司,市场份额为17.64,而且排名前5家和10家证券公司中,除了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一直维持在前两位外,其他像银河证券、中银国际、中信建投和国泰君安等近年来始终位于前十位之列,但排名变化不定。说明我国证券业承销业务趋于集中,但竞争仍然激烈。根据市场结构划分标准来看,我国证券承销业务近三年的行业集中度为:50<CR10<80、5<H<10,总体上来看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偏低。

(三)我国证券公司资源的市场集中度分析通过对(表4)分析,发现我国证券公司资本集中度略低,而利润集中度则相对较高。总资产(广义资本)集中度表现出一个先升后降过程,到2009年降幅较大,CR1降至5.44。而从利润集中度来看,2005年表现为全行业大面积亏损,2008年证券业也经历了一场大幅度下跌行情,但前十位证券公司相对利润占有率较高,表明我国一些大型证券公司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应市场结构划分标准,总体来看我国证券业资本集中度较低,利润集中度也处于偏低水平并有所波动。

(四)我国证券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综合(表3)、(表4)所有指标,并将各项CRn和H指标平均,得到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平均集中度(如表5)。从中看出,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平均集中度CR10在50左右,并有小于50的趋势,对照越后贺典教授的划分标准,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结构在D型(准中寡占产业)和E型(低集中产业)之间变化,且2009年属于低集中产业。同理,平均后2007年至2009年的H指数在4左右,按照美国政策实践的标准,我国证券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集中度过低。

综上所述,无论是采用日本越后贺典教授的划分标准,还是按照美国政府政策实践的标准,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都偏低,表明市场过度竞争。西方发达国家证券业近百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证券业是一种很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但是我国证券业却呈现出过度竞争的局面。然而当前这种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以下将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三、我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样本空间为1997年至2009年各年的证券公司,样本区间为13年。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会员经营业绩的排名公告”、证券公司财务报告和国泰安数据库等数据,并经综合整理所得。

(二)研究方法本文从证券业市场结构、证券业资产规模和证券市场行情走势等角度,运用Spss对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它们与证券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证券业市场结构数据选取行业平均集中度CR10,证券业资产规模选取当年行业平均总资产(TS),证券业绩效选取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证券市场行情走势选取了上证指数(SSI)。

(三)回归分析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行业集中度CR10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P=0.816>0.05,表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2)资产规模TS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P=0.021<0.05,两者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ROE=-2.351+0.215TS,即资产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增加0.215个百分点。(3)上证指数SSI对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回归结果也显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ROE=-7.576+0.009SSI,即上证指数每增加100点,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增加0.9个百分点。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行业集中度对绩效的影响不明显,即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如2006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41.79市场集中度CR10为50.50,再看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36对应的市场集中度CR10为54.02,市场结构变化不明显,而绩效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行业资产规模和市场行情走势对绩效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从影响的相对水平来看,市场行情的影响远大于资产规模的影响,这也反映了我国证券行业的业绩普遍受系统性风险影响,严重依赖于行情,其三大收入来源(经纪、承销、自营业务)均受制于股市行情。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以及相关的实证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不论是集中度指数CR1、CR5和CR10,还是赫芬达尔指数H指标均表明我国证券业介于D型(准中寡占产业)和E型(低集中产业)之间,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集中度过低。并且集中度有继续下降,竞争性有逐渐增强趋势。具体变现为个体数量多而规模偏小的特征。鉴于我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的业务过于单一,资产规模偏小的状况,应在适度保护竞争的情况下,对效率差、规模小、服务质量低的证券公司进行并购、资产重组,提高行业市场集中度,从而提高证券公司规模及行业效率。实证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不能验证证券业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正相关关系,而是表现为与市场行情和资产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证券行业还处于低水平的竞争阶段,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受制于市场行情。这与我国证券行业业务结构过分依赖于经纪业务有密切的关系,2002年实施的佣金自由化改革对证券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佣金制度变革之外,是采用分业经营模式还是混业经营模式,也会对国内证券公司业务结构造成极大影响。从国外投资银行业来看,混业经营将是一个趋势。因此,在新业务开展及创新业务领域,证券公司应重点开发能抗击市场波动的新业务和新产品,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来改善盈利能力,从而保持盈利能力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姚秦:《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2期。

[2]方芳、付长文:《中国证券业集中度、规模对绩效的影响》,《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3]黄凌:《我国投资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与绩效实证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2期。

[4]Goldberg L.G. and A. Rai. The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for European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6.

[5]Mason E.S. 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 scale enterpri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39.

[6]Bain J.S..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

(上接第61页)

参考文献:

[1](美)布瑞德福特・康纳尔,张志强译:《公司价值评估―有效评估与决策的工具》,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阿斯沃斯・达莫达让:《价值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蒂姆・科勒主编:《价值评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戴维・弗里克曼:《公司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马克・戈德哈特、戴维-威赛尔斯等著:《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史静:《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北方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7]戴书松:《公司价值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傅依、张平:《公司价值评估与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9]顾银宽,张红侠:《 EVA贴现模型及其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10]黄静、王菊:《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基于事物期权理论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11]李光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十论文》2005年。

[12]李敏:《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估》,《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1期。

[13]刘捷、王世宏:《公司价值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3期。

[14]陆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15]吕学梁、王连华:《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价值工程》2005年第6期。

[16]谭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7]汪平:《财务估价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武勇、刘曼琴:《并购过程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8期。

第13篇

关键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因果关系

Abstract:WeanalysizeChina''''sstockmarketandbondmarketcorrelationusingcorrelationcoefficientandGrangercausality.Theresultshowsthat:statebondindexandstockindexexistcorrelation,stockindexexistsunidirectional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onbondindex;statebondyieldsandstockyieldsexistweakcorrelation,but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doesnotexist.Accordingly,weputforwardsomeproposalson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China''''scapitalmarket.

Keywords:bondmarket;stockmarket;correlationanalysis;correlationcoefficient;causalityrelationship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筹资者和投资者进行交易的最重要场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决定筹资量的大小。在整个社会资金供给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股市行情看涨,股票市场收益率提高,资金在利润的引导下必定从债券市场转向股票市场。反之亦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翘翘板效应”。当前,我国正处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变革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否存在“翘翘板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大小也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我们选取2003年2月4日至2006年2月17日的上证综合指数(SZ)和上证国债指数(GZ)作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相关系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性分析

1.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系数分析

*

根据表1的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为正相关关系,2005年为负相关关系,2003至2005年总体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投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寻求资本保值增值,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翘翘板效应”逐步表现出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效应会在将来更加强烈和明显。

1.2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表2

*

根据表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滞后2期至7期,上证综合指数和国债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会引起国债指数的变化,即沪市股票行情的变化会引起国债市场行情的变化,但是反向关系并不成立。原因很简单:被称作金边债券的国债的信用等级在所有的债券中是最高的,大部分居民将国债投资作为储蓄的一种变相形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习俗都强调储蓄的重要性,因此当股市风险增大时,会有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但是当国债市场收益不景气的时候,表明无论什么金融工具都很难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好的收益,大部分居民会选择持币观望或者消费,而不会投入股票市场。

2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分析

笔者根据国债综合指数和国债指数计算出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和国债指数日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

上证综指日收益率:RLNSZt=log(SZt)–log(SZt-1)

国债指数日收益率:RLNGZt=log(GZt)–log(GZt-1)

下面,我们采用同样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1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相关系数分析

*

根据表3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国债收益率和股票综合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2005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2003年至今,两种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二者收益率没有必然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一方面,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并不顺畅,限制较多,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尤其以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等对风险要求较为严格的资金大部分都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市场,政策规定不允许其将过多资金投资于股市,在国债市场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也无法将资金转移到股票市场;另一方面,过去股票市场的退出机制并不完善,很多居民投资者在套牢的情况下很难退出,资金流通不通畅,收益率作为投资风向标的作用并不明显。

2.2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根据表4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论,从滞后2期至7期,上证国债收益率和综合指数收益率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相关系数分析的结论一致。

3政策建议

发达资本市场和我国资本市场对比分析表表5

发达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

1.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存在强相关关系,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1.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弱负相关关系,股票指数对债券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强相关关系,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微弱相关关系,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强式有效市场,信息和资本自由流动。

3.弱式有效市场,信息和资本流通不畅。

4.资本追随利润自由流动,不同市场和地区之间的套利活动频繁,导致不同市场和地方的收益率趋于平衡。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存在强相关关系。

4.资本项目管制较多,无法进行自由流动和套利。不同市场的资金进入和退出机制并不健全,国际和国内市场资本流通不畅。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存在强相关关系,仅仅表现在市场行情即指数的相关关系上。

根据表5的结论,为了更好的发挥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配置的功能,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我们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尽快解决国家股、法人股上市问题。上市公司设置国家股、法人股,而且国家股和大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这是我国股市在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它既不符合《公司法》,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国外股票市场的ARCH类模型参数估计之所以趋于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证券市场规模的壮大。因为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避免少数人操纵股市,减少过度投机。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十分活跃,还存在少数人操纵价格,使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的现象,这与国家股、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这个因素有关。(2)稳定证券市场结构,积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投资者队伍。中国股市存在着过度投机现象,因此,要注意投资者队伍的素质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投资理念的从业人员,必然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股市严重的投机现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证券结构方面,要发展大盘股,按照产业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能源、交通、原材料企业,要支持它们上市筹资;二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增加机构投资者,组建真正的投资基金,因为真正代表投资者的基金组织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是以投资为主,而不是以投机为主。(3)政府应避免过多行政干预,让股票市场尽快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政府主要是利用政策手段,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来影响市场各主体的行为,以达到间接地调控市场的目的。成熟股市的股价由市场自由调节,并且波动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每一次大的政策变动,都会引起股票市场短期的剧烈波动,从而助长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政府对股市的管理更应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建立法治秩序,改善法规体系与司法效率,包括建立能切实保证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履行对全体股东的受托责任的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股东权利和债权人权利的保障机制。完善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先决条件,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证明了这一点。(4)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机制,使股票价格能准确地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在信息分布、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市场交易者的行为非理性和大量的噪声交易,使证券市场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效率低,无法实现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要使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必须规范信息运行机制,构建合理的“信息——预期——价格”机制,严格执行《证券法》,尽快完善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应规范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风险内部约束和法律外部制约机制,确保证券市场的基础信息具有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监管机构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对违规进行查处,同时可考虑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加大处罚力度。(5)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发展,弥补制度缺口,建立有利于市场发育成熟的制度。要加快产品创新和拓展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基于市场的金融创新机制,发展多层次、多品种、多渠道的完整市场,循序渐进地放松管制和进行监管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加速经济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监管改革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监管机构的独立化和专业化,二是由替代市场作用的监管转向推动市场发展的监管。也要加快完善市场主体的治理结构和自律机制,包括执业标准、运作质量、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交易所等自律组织和证券公司等市场机构的独立、专业化运作。还要加快推动配套改革支持,包括政商关系再造,推进市场导向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内公司选择海外上市,伴随资本的大量流动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当然,要彻底转轨,需要全社会巨大的、长时期的努力,而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WilliamH.Greene.EconometricAnalysi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14篇

关键词:羊群行为;中国证券市场;行为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羊群行为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某些因素影响而与大多数参与者行为趋于一致的非理。具体到证券市场而言,就是指投资者受整体市场涨跌情况或其他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影响,放弃自身已决定的买卖一定证券的决策,而采取与其他投资者行为相同或相似的投资活动。

一、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及相应实证结论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我国学者多是借鉴西方已有的经济模型,使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依据现有文献实证方法分类并将其主要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一)CH法(CSSD法)。Christie,Huang首先提出了基于收益率分散度的衡量羊群行为的方法。收益率分散度,即个股收益率对于资产组合平均收益率的标准差。他们认为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如果存在羊群行为,则个股收益率应该紧密分布于市场收益率周围,价格趋向于一致移动,收益率分散度将趋近于零。因此,可以通过检验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的分散度与平均水平下的分散度的相对大小来检验羊群行为的存在与否。因为分散度指标用到了横截面收益标准差,又称CSSD法。

较早对我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学者采用的就是CSSD方法。宋军、吴冲锋(2001)通过对1992年1月2日到2000年12月31日区间段内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日收益率和月收益率数据进行基于分散度的计量回归分析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存在羊群行为,而且投资者在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程度远远高于在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程度。此外,作者通过使用月收益率与日收益率数据的对比,发现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在短期水平上存在,而且也在比较长期的时间段中存在。赵保国、甘茂智(2005)采用同样方法,使用1998年1月5日至2004年3月31日沪深两市所有个股收盘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在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效应非常明显,而极低时的羊群效应并不明显。

(二)CSAD法。Sanders和Irwin(1997)提出用个股收益率对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度(CSAD)来衡量投资者行为的一致性。孙培源、施东晖(2002)采用CSAD模型利用1992年1月2日至2000年12月29日沪深两市所有个股的日收盘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市场均存在羊群行为。而且市场大幅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羊群行为。常志平、蒋馥(2002)选取构成上证30指数以及深证成分指数的股票作为样本,实证发现在上涨行情中,深圳证券市场与上海证券市场均不存在羊群行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证券市场与上海证券市场均存在羊群行为,且深圳证券市场比上海证券市场具有更多的羊群行为。蒋学雷、陈敏、吴国富(2003)运用沪深个股的日收益率数据得出了相似结论。而张宗强、伍海华(2005)选取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票的日收益率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上海证券市场上涨行情中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下跌行情中的羊群行为,结论与常志平、蒋馥(2002)的研究结果相反。

(三)LSV法。LSV方法最早由Lakonishok、Shleifer、Vishny(简称LSV)于1992年提出,他们通过构造衡量羊群行为强度的指标考察了一组货币基金经理同时购买或出售某一特定股票的情况。也是我国学者实证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该指标是将基金同时买卖特定股票的平均倾向,与基金交易不存在羊群行为的零假设下,基金同时买卖该股票的平均倾向相比较,间接地衡量基金买入(或卖出)特定股票的相关程度。

较早使用该方法检验我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是施东晖(2001),通过对1999年第1季度至2000年第3季度投资基金在季度报告中披露的位居资产净值前10名股票的检验,作者发现当有多个基金买卖同一股票时,将有75%以上的基金位于买卖的同一方向,并由此得出结论,投资基金对于单个股票的买卖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徐瑾、侯晓阳(2004)采用LSV法测度了封闭式基金羊群行为的程度。同样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上封闭式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杜莉、王锋(2005)除了发现封闭式与开放式基金在交易过程中都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外,公司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羊群行为的强度,而且羊群行为显著地影响了股票价格。买入羊群行为比卖出羊群行为短期内对股票价格影响更大。伍旭川、何鹏(2005)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陈浩(2005),向锐、李琪琦(2006)的研究发现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存在极端值的股票以及小盘股时羊群行为尤其明显。而且基金卖出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的羊群行为,存在追涨杀跌的倾向,追涨倾向大于杀跌。祁斌、袁克等(2006)的结论相反,认为基金的买入羊群行为要强于卖出羊群行为,而且基金倾向于买入历史收益较高的股票而卖出历史收益较低的股票。该文还研究了股票流通规模与基金羊群行为的关系,发现基金羊群行为与股票流通规模呈“U”型关系,即在股票规模取最大和最小值时基金的羊群行为最为显著。胡赫男、吴世农(2006)指出时间、季节、盈利能力、市场规模、基金群体规模、市场态势等因素是影响基金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在熊市期间基金的羊群行为比牛市期间更为显著;基金的羊群行为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而递减,随着基金数量的扩大而递增;羊群行为的发生与基金的盈利水平正相关,与基金的收益互为依存等。

(四)实验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鲁直与阎海峰在2001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的个人证券投资者进行了关于其羊群行为倾向及羊群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总结出影响证券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被总结为6个主因素,即个性特征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舆论与政策因素、信息处理能力因素、赌博心态与求利因素以及投资市场主力因素。在2004年,他与何基报(2004)设计了一项针对60名分层随机抽取的某高校MBA学员及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证券交易实验,通过对被测试者投资经验、知识水平以及资金量的控制,引发被试者不同的投资决策和羊群行为,发现投资者的投资经验和资金量共同影响了其投资决策的羊群行为;投资者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差异将影响其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敏感性,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拥有不同的资金量将影响投资者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相应将影响其做出的投资决策。同时,该研究认为市场中存在一定数目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形成相互制衡作用,使价格走势趋于平稳。

二、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总结及展望

从上述学者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市场中不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从市场行情方面看,市场上涨过程中的羊群行为较市场下跌过程更为明显(常志平、蒋馥,2002的观点相反)。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卖出的羊群行为比买入的羊群行为显著(祁斌、袁克等,2006的观点相反)。市场中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倾向,不同类型基金的投资策略有趋同的倾向。羊群行为对我国股票价格也有一定影响。在与国外成熟市场(主要是以美国为对象)对比方面,学者普遍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羊群程度要高于美国市场这一结论,并从市场完善程度,投资者投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解释。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还多数是借鉴西方经典文献中的模型,采用中国市场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虽然实证主要结论都是我国市场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但实证过程还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在数据选取方面,多数学者选取的时间跨度偏短,样本不足,影响了实证结果的可信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造成了数据的时间序列偏短,而且市场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善,造成数据残缺;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作者主观选择有关。另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比较大,市场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不尽相同,而且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等造成其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易造成分析研究结果的差异。从上面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使用同一种实证方法的两篇文献,仅由于实证研究数据选取的时间段不同,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其次,在实证模型选择方面,由于西方学者的实证模型建立在成熟市场基础之上,其测度指标是否适用于我国新兴市场还有待更深入研究。即便适用,这些模型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CSSD指标易低估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程度,CSAD指标存在模型依赖问题,即该指标有效的前提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成立。LSV法也存在无法检测机构投资者短期交易行为的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第15篇

证券投资风险就是投资者在投资期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证券投资的风险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主要由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1)政策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调整为0.3%,两市股指跌幅均超过6%。同时一些间接的政策变化也会产生一系列风险,如房地产市场调空政策的出台会影响两市房地产股票的波动。(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影响证券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从而导致证券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利率的调整与股价的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给股市带来了很大的利率风险。(3)购买力风险。物价变化导致资金实际购买力的不确定性,称为购买力风险,或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较高且持续一段时间后,会使整个经济形势变得不稳定,风险增大。通胀还会直接降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文秘站:)。(4)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证券投资活动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行情势头的变化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周期循环、资金的供求变化、市场的季节变化、市场预期等都影响市场行情走势。

2.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指由非全局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可能性。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市场销售、重大投资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公司的股价走势。(1)经营风险。企业内部项目投资决策失误,不注重技术更新,竞争实力下降;不注重市场调查,不注重开发新产品,满足现状;销售决策失误等,引起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相对下降,使企业产生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个别的、可以规避的风险。(2)财务风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利率变动风险,利率变动增加成本风险,再筹资风险等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到企业的收益。(3)信用道德风险。上市公司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隐瞒公司经营状况或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尤其是虚假财务数据的编报等,来达到发行上市或骗取投资者投资的目的。

二、防范证券投资风险的对策

根据上述证券投资风险及其成因分析,系统性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产生影响,不能进行回避和分散,而非系统性风险是某个产业或企业独有的风险,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分散这类风险。下面主要针对非系统性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个人投资风险防范。在证券市场上,庄家如大鲨,散户如鱼虾,稍不小心就会被庄家吃掉,个人投资者经常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因此,在防范风险上,个体投资者(即散户)尤应警戒,不断充实自己。(1)要量力而行,理性看待高风险。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借入资金进行投资。另外还应理性看待高风险。当一些个股在短期内以涨停板跳跃式上涨时,投资者就一定要注意风险,若有投资者在高位追涨,定会被套牢。(2)运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进行证券组合投资应遵循如下分散风险原则:a.所购证券的发行单位要分散;b.公司所属行业要分散;c.证券种类要分散;d.证券投资期限要分散。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根据证券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则,做到四个“分散”,定能降低证券投资的风险,保障投资利益。

2.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人在股票发行与交易中的行为,督促其按照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批露公司的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主要内容是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资料,是投资者分析的主要依据。临时报告包括常规公告,重大事件公告,收购合并公告,股东持股变动公告等,主要是在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向公众投资者批露相关信息。

3.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立法、执法。要规范证券投资市场,从客观上说,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严格的监管法规,规范上市公司、监督过度投机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我国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各法之间衔接性很强,且奖罚分明,既体现了对经营者的监管,也体现了对监管者的行为进行约束;(2)突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增强他们对证券市场的信心;(3)针对性强,突出了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市场服务机构等进行分行业监管的原则;(4)证券法规的形成超前于证券市场的形成,防患于未然;(5)法规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严肃性,又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增强其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