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体育老师也走上了寻找新模式教学的征途上。虽然新课改已经下发,但是老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让人无法避免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找到一条符合实情的良好教学模式。
1、课堂缺乏积极性
老师在上课时,大部分的互动方式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学习氛围里,多是流于表面。师生间的沟通得不到深层次的发展,老师让干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种只流汗不过脑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也缺乏师生间的交流,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有时候老师虽然与学生进行沟通,但是沟通只是流于表面,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交流,只是装下样子,流于形式,这样的交流也是没有意义的。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就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缺乏积极性,对课程丧失兴趣,从而应付公事。
2、课堂教学形式化
体育课堂是学生少有的在教室外进行的课堂,是学生锻炼体格、学习快乐的乐园[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形式化的嫌疑。在课程学习中,预设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但是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教学形式化的问题,与教师自身认识不够深刻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只是简单复制新课改要求的形式而达不到效果,那么改革也就没有意义了。体育老师重视教学过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结果的重视,盲目的追求过程,反而导致结果的失败这就得不偿失了。比如有些地方可能要求老师上课要用多媒体,某些课程可能多媒体并没有多少用处,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没有必要非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中应当坚持的原则
1、灵活理解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只是根据理论推测的一个行为规范,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灵活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再创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2]。教学过程十分复杂,并不是单纯的说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就行的,他需要老师采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进行验证,根据结果再不断的进行调整,逐渐找出一条符合大众教学的标准。一个好的老师并不是完全依照课改标准进行教学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自己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2、因人施教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依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对学生进行评价[3]。在评价的时候也应讲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学生在学动作的时候不专心,总是左顾右看的,这时候教师并不是说:“别乱看,好好学你的动作。”而是应该拉住学生问他:“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老师和你一起研究下好不好?”而对于那些动作掌握熟练的同学,则应有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做的更好。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是对每个学生应有的尊重。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老师也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根据整体的水平来进行调整,也可以采取一带一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这样每个学生在自己掌握的基础上都可以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教学策略
1、重视体育课常规
体育课一般是通过不同程度的练习让身体与思维得到紧密的契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可以有效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都应当遵守。尤其是在整合队伍、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重复练习,让学生自觉行动,以此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有疲乏感,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器材的时候,可以同时讲解这些器材的用处,让学生提前对器材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学生在对器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使用的时候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学生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常常会比较放松,思维也会松懈下来,教师这时候可以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身体状态的小练习,让学生保持兴趣,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总结。
2、教材与教学相结合
体育课中,不同课时重点要求的练习难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不同的要求组织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学生不至于会感到太无聊。比如初二时期投掷实心球的课程,在第一次时主要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多次练习后学生逐渐找到投掷的动作要领,再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体育教学过程很多时候是一个反复重复的过程,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无聊,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讲一些笑话,自己做一些错误搞笑的动作,告诫学生不可犯这样的错误。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结束语: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案已经很难适应这个突飞猛进的世界,所以教师们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解放思想,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教学改革在多个学科中都已经进行了,体育也在不断的探索阶段,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性,教师们就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突破。只有技能和技术突破了,教学质量才能过关,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全卫根. 新课改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考试周刊,2011,77:150-151.
关键词 体育 课堂 安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22-02
体育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特别是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安全问题更是突出,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安全。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教师、学生都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教师、学生家长最大的心愿。切实做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要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体育安全安全事故。在上体育课时,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来因地制宜,因教学环境和具体的学生情况来排除安全隐患,制定好安全防范措施,精心组织好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体强身、安全活泼的体育课堂,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当前,农村中学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教师的素质不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农村中学,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由于条件有限、环境恶劣、基础薄弱等因素。当地中学的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很少进行安全教育,都不是很认真地去对待上课,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混时间,认为上一节体育课,就是让学生跑跑步、打打篮球,教师没有全程监控,监督不到位。体育教师也没有加强学习,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因此,体育课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自我保护方面不够强,安全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认为,上一节体育课就是玩,没有专项训练,目标不明确,不听从老师的指挥,自由散漫,这就容易给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学生家长对待安全事故的意识也很淡薄,态度冷漠,学生一出安全事故,动不动就找老师的麻烦,不进行冷静客观的处理。
3.学生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自我急救措施不得力。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发生体育安全事故时,往往不会进行自我急救,也不会及时报告老师,他们认为私自处理就可以了,忍耐一下就会好的,没有及时去医院就医,结果损伤加重,无法上课,只好休学治伤,对学习成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预防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呢?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意识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并在体育课中随时教育学生在运动中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第一”的思想。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往往存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中,教师必须把安全意识放在首要位置,只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就会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
二、明确自身的责任重大,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以确保体育课堂的安全
农村中学的体育课,体育教师在上课时是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是很重要。首先,在上体育课前要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包括教案、场地、器材的准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和设施的安全一定要检查到位,精心组织教学,严肃课堂纪律,上下课要整队清点人数,做到有序退场。有多个班级在操场上课时,要规划好场地安排,不得相互挤占场地;再次,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必须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按程序参加规定的项目学习训练,要服从指挥,不得从事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一切活动,不鼓励学生带病坚持运动,对请假的学生也要监督到位。
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要加大体育课安全教育宣传,利用开学时候学校安全教育大会和体育课,充分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避免危险安全事情发生。要求学生尽量在老师的统一指挥和监督下活动,不私自做危险的动作。例如在踢足球时,学生脚部用力很大,就会容易造成踢伤学生的伤害事故,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必须在场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在室外上的每一节体育课,老师在导入语或者讲活动要求时,都要明确提出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任何事故。这样随时提醒,让学生知道体育课怎样上才是最安全的,让安全这根弦在学生头脑中紧绷不松懈。在上体育课时,要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体育课的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绪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体育教师要全程监控到位,不能马虎了事。
四、要教会学生如何避免运动损伤,教会学生在发生运动损伤时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方式进行自我急救
学生在运动受到损伤,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急救,然后赶快送到医院去,给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千万不要盲目地进行救治,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五、科学把握体育安全教育的各项要素,不断地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创设和谐平安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
体育课堂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教育是学生健康必须的,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第一意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体育安全教育要经常不断地灌输和提醒学生,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评教。体育教师主要害怕学生的评价,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将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在年终的评价时将打出低分,影响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教学业绩考核非常重要,教师每年的三育人先进评选,当年教学业绩评价必须在B以上;职称评审时,教学业绩评价若在B及以下,不仅影响“教学”这项指标的得分,还直接影响定性评价时专家的印象;每三年的岗位聘任,教学业绩考核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岗位聘任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教师们都非常重视。还有各种人才评价选拔,各种评奖的申报,教学业绩评价的意义都十分巨大。如果由于学生评教导致教学业绩评价落后,任何教师是不愿意看到。
所以,科学地评价体育教师教学业绩,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学生的主观评教。
首先,降低学生评教的权重。学生毕竟是学生,根本不懂如何评教。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学习,如何知道教师的目标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得当,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示范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否理想,这些他们都不清楚,怎么评教?因此,对于体育课而言,就是要降低学生评教的权重。
其次,若不降低评教的权重,可以加大评教控制的力度。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必然产生报复心理,特别是,其他老师要求不一定都严格,这样很可能导致该生对教师的评教打低分。为了避免这种主观评分出现,可以授权教师增大控制的力度,将批评过的学生都计入黑名单,他的评分将不影响总体得分。这样,教师就敢管,不怕得罪人。学生的评教将更加科学。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提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1
很早以前,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了提问教学法。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里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巧妙的问题可以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可以帮助他们充分理解上课所教授 的内容,培养他们的分析理解表达等个方面的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老师评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种方法,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多年来,经过直接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我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课堂提问容易形成几方面的失误,使得课堂提问变得低效,无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1.汉语提问的数量偏多
由于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比较低,在加上很多农村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只注重升学率。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忽视学生的口语训练,重视学生的笔头练习,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后果。在英语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总是害怕学生听不懂,多用汉语提问。特别是在上每个模块的第二单元时,教师们为了赶时间或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汉语意思,总是喜欢用汉语来提问,甚至把阅读课上成了中文翻译课。
2.提问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宏观上,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微观上,要为课堂教学服务,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这样的提问才有价值和意义。比如:
(1) Have you got any sisters?
(2) What's the time now?
(3) How old is your father?
(4) Are you doing your homework?
这些问题既不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也不能服务于教学目标。虽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有的迁移,或者强化其已有的知识运用。
3.提问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窄。有时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迷惘,不一定是听不懂所提的问题,而是因为所涉及的话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学生对社会、科学、政策、外国文化等多方面的不了解,而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只围绕课文内容去思考。比如:
(1) What do you think of Stephen Hawking?
(2)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him?
这类问题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农村学生,他们甚至连Stephen Hawking是谁都不知道。这类问题很显然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学生无从下手。如果课堂提问经常涉及学生的知识盲区,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产生怀疑,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容易使学生对提问失去兴趣,产生畏惧,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4.提问后进生的机会很少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课堂参与率与回答问题机会多少有关。因此,提问时应保证所有的学生有同等的回答机会。提问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学生是否参与,它还可以作为教师指导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但是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后进生,甚至根本不关心后进生,后进生成了课堂外的看客。课堂教学只是为了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课堂提问只提问主动、成绩好的学生,课堂则有可能被几个活跃的学生垄断,其他的学生就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后进生得不到激励,甚至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压制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育不公平在课堂中的表现之一;教师在关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应该关注没有举手的学生的存在,也忽视了这些学生可能更为精彩的思考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5.把课堂提问作为警告学生的一种手段
农村的学生难教,来自农村的初中学生更难教,教农村初中英语更是难上加难。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甚至睡觉、捣蛋。有些教师就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来警告这些学生,或者当做惩罚他们的手段,有时故意提高问题的难度,故意刁难他们,让他们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然后就可以找到批评他们的借口。从表面上看,这些做法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短时间能够强迫他们集中注意力,但是频繁的使用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课堂提问的作用。一方面,这类学生可能会回避回答问题,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会形成这样的定格,他们回答问题是因为犯了错误,老师惩罚他们;另一方面,其他的同学听到老师提问这些同学,以为老师又在惩罚他们,所以其他的学生也不会积极参与思考问题,而是在旁边看热闹,这样的提问失去了课堂提问的应有价值。
6.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合理
【关键词】中级英语 课堂提问
1 引言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教学技能。语言交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巩固技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反馈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课堂提问这一重要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2 英语课堂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提问中缺乏创新性,存在理念偏差
英语教师课堂中的很多问题都是针对文章内容的设问,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的45—50分钟是教师发挥自身魅力的舞台,不能将有限的时间全都花在提问上,所设定的问题也是学生不需要思考多久便可以从所学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有些教师则认为,“提问”教学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权威,只是通过一味地宣读课本用“不提问”或者“少提问”来垄断整个教学过程,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课堂学习的兴趣,将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当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壮大,英语教师应该提炼课本内容将其扩大拓展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
2.2英语课堂提问的问题内容难易度不当
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问题课前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准备,难易程度混淆,没有梯度性,或者问题太难超过学生本身认知水平,或者问题太过简单而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价值,用单一的问题类型,让学生只在“yes”或“no”中选择。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果不能针对不同程度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就会使程度好的学生的潜力得不到激发,同样也会使程度差的学生紧张焦虑感增强,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他们获得语言输入的效果大幅降低,所以在教学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2.3过度依赖自发性问题
英语教学中一些比较成功的英语课堂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互相启发,会自发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思维灵活性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比较简单,可以由自己来发问,这些就不用写入教案。其实不然,对于这些自发性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而言,备课时同样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提问”这个环节,在实际英语教学备课中,有些教师只备教学过程,不备教学问题。在教学时,完全依赖一些自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很容易使英语课堂教学背离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达不到本身设计问题时的初衷,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
2.4课堂提问缺乏情景性
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设计的情景一般多使用的是套用句型,进行一些意义不大的回答训练。例如What’s the weather today?How are you today?每天重复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新鲜元素,将自己设置的问题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的课堂上来。
2.5单纯评价,缺乏引导
当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回答后教师要对学生回答给与积极反馈,而教师通常会用“good”,“excellent”等词汇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教师的目的是想鼓励学生,但是如果一味的用这些词汇进行评价,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评价是说明学生的回答确实很好很准确,还是教师的一种反馈形式,长期以往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教师不认真对待或是在敷衍应付,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没有上进的动力。
3 英语课堂提问的方式策略和技巧
有效的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以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Chuska,1995;Wilen,1991)。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认识到有效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回答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给学生给出恰当的语境,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以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英语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3.1拓展问题广度,开拓创兴思维
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和设备,设置学生感兴趣和贴近实际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最新学习动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多留意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新知识,并教这些知识组织创新应用到教学当中,这样必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畅所欲言在学习提问中体会到交流和学习本身的快乐,最终使学生能真正的乐于学习英语。
3.2课堂问题设置要难易适当梯度化
教师在备课中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要针对班级绝大部分学生,问题设置难易程度要适中,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所设置的问题要稍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如果难度过低,让学生感到问题太肤浅没必要回答;如果难度过高,则会让学生没有能力回答。而问题稍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则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思考,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模式,这样就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过渡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发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由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一定要由易到难,并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有所提高。
3.3提问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乐意回答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集体问答和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高,想要开发学生主动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长期、持续的搭配一定的开放性问题,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实际经历、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问题产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引发学生自发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辨析问题、角色扮演重现课文情景、互相搭档完成任务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勤奋思考,通过互相帮助,提高自身能力。总之,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4问题设置真实情景化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实际能力,因此教师设置课堂问题就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要应同于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在真实的语用目的下设问。如3.3中提到的教师可以设置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的快乐,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3.5问题评价具体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否定或者模糊的反馈,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但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扬也会让学生认为不论怎么答都可以得到肯定。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给予肯定,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肯定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反馈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从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张口,并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
4 结论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实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即如何创新课堂提问、如何去设置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等等,它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璐.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学周刊,2011.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问题;对策
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和生生间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英语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遇到问题,预测不够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尽管英语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显得得心应手,课堂气氛也感觉不错,但在很多情况下提问顺序无逻辑可言,在语言组织上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在正式课堂提问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所提问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应尽可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些预测。预测时应充分考虑到哪些概念学生回答时可能会有障碍;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如何对待不恰当的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你的预料等等。
2.自发性问题,过度依赖
在一些比较成功的英语课堂讨论和交流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互相启发,会自发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有积极作用。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比较简单,海阔凭鱼跃,可以任凭自己来发问,不必写入教案。其实,对于自发性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备课时也要准备充分,在备课时准备好问题这个环节。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备教学过程,不备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一些自发性的问题,这在英语课堂教学时容易背离所设计问题的初衷和教学目标,这种倾向是不足取的。
3.单纯评价,缺乏引导
对学生回答要给予积极反馈,如果方式不当,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比如,学生对简单的问题回答的很好,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太难,在评价时就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教师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是在敷衍应付;而对产生错误的同学批评过多,就会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没有了上进的动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精心地设计问题可以将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从而巧妙地打开学生思维大脑。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大脑开启,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
2.把握提问时机,师生及时互动
①导入新课时提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例如在教 BookI unitII What's in theteacher’sroom?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Where is the cat? It is he hind thetree.
What can you see under the tree?
Is there a flower under the tree?帮助学生来完整地回答:
Yes,there is.从学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另一新句型:There is flower under the tree.然后教师指物提问:What’s in the teacher’Sroom?学生答:There is…并适时地穿插复数形式 there are…这些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并由此很自然地导入到新授内容。
②过渡时提问。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教学中我尽量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涉及各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必须利用现有知识,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③突出重点时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例如 BookI Unit 21 Lesson 83,本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区分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和祈使句。针对上述重点设计了两人对话(并带开门和关门的动作)问问题,然后选一段正好符合本课的动画(Tom and Jerry),第二次回放画面时,要求学生尝试说,从而起到整体效果。
3.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学会质疑
一、低认知水平问题多而高认知水平问题少
布鲁姆根据认知层次把问题分为: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分别指向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图显示本节课涉识记型问题最多,共18个,占64%,如How to express the sentence with the structure so. that.?这类问题认知层次低,用来检验或强化已掌握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深层思考;理解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的数量为3和4,各占11%和14%。而较高认知水平的分析性、综合性问题数量较少,分别是2和1,各占7%和4%,说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很少注意到学生高认知能力的培养,如Use the following daily English to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便考察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加强此类问题的设置。而对于最高层次的评价性问题,本节课没有考察,如对价值观、问题解决办法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提问多而学生发问少
英语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鼓励学生主动发问是增强其主体意识的良好途径。
数据显示,本节课教师提问占96%,提问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设目标的工具,而学生只问了一个问题How to pronounce the word immediately? 此问题可看出,学生提问水平较低,质疑能力有待于加强。教师可为学生发问做出示范,注意保护其积极性,切不可怕误事或冷场。
三、教师简单评价多而积极追问少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正面反馈有利于增强其主动性和自信心,积极的追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数据显示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称赞性反馈占57%,如Good, OK, Clever等简单评价词语,批评学生次数为0,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但如果能简单点出学生回答的价值或对理解知识的具体贡献,将对学生的反馈作用更大。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追问只有一次,即Where would you go in the holiday? 后追问Why do you like that city?本题既引发了学生深层思考,又提高了其兴趣,教师应多创设可追问性情境,使问题层层相扣,逐渐深入。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不做任何反馈的有8次,占29%,打断、代答的次数为2次,占7%,教师对一个答案没有任何结论就开始另一个问题,或直接讲问题中的知识点,就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技能,英语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转变教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提问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初中阶段,对于英语学级分化较严重,部分学生已经是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初一年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听说课的讲授上,(课本SECTION A)
一).创设情景,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气氛
只有多变的方法,调动学生热情,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敢说就必须创设更多合理的情景,提供更多的开口机会。让英语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听中学,在学中用。
1、营造氛围,进入情境。在英语课上,教师要坚持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营造英语的语言氛围,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中,每个学生都选择一个英语名字,提高学习兴趣,加快英语语感的发展。
2、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游戏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把游戏应用于英语教学能为英语学习创设逼真的,满足学生学习欲望。
3、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展示实物,以背景衬之,构成特定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特定的事物,并以背景来衬托也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
4、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
二)开辟第二课堂,巩固学习兴趣
1.课前5分钟。。可根据不同的单元和学习内容分为值日生报告、新闻、天气预报、唱英文歌、朗读、演讲、词汇比赛、讲故事及课本剧表演等。
2.开展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就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如在听说方面有:英语故事会、英语报告会、英语演讲比赛;在读写方面组织学生出墙报,开展英语单词比赛,短语默写比赛;在培养能力方面自编小报,开展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正确处理分数尖子生与大多数中低学生关系,并加强学困生的管理。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扩大尖子生队伍,缩小中低学生的比例,为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成绩好的学生要给定出较高的标准,适当增加学习任务,学习差的要查明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适时表扬和鼓励。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成功感。一视同仁,对学习差的学生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主动接近他们,关怀他们,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的以学生学,老师引导为主
一).在阅读课型中,小组合作的运用一定要高效,不搞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
1.小组交流信息。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新教材有许多小组活动,两个合作的材料,规定小组成员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①小组抢答。教师传授信息,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哪一组最先完成并且表达清楚,哪一组就获胜。
②连锁提问。在听说课型中,尤其是初一年级,让每个学习小组成为一个连环组,进行连锁提问。如学生A问学生B“What are you doing next week?”学生B回答,学生C向学生A打听学生B的情况“What is he doing next week?”一直连环提问。
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交流合作既满足了学生交际和情感的需要,又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在解疑合探环节教师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新目标英语教材单元分为Section A 和Section B
1、设计Section A的作业时注意突出趣味性、新颖性。单词作业:①绘画让学生把所教单词用一幅简单的画表现出来。例如:在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让学生画出喜欢的动作并说出理由,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人十分惊喜;②组词造句。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的特点组词、造句或找出该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对话作业
同桌小组互相编对话表演,例如:教学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一课时让学生把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设计成小品,这个设计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情景设计学生感受到了愉快教学的效用,纷纷参与进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③培养
背诵作业
可设计为表演、朗读等形式,每节课的Grammar Focus都是重点,但学生觉得难记,为此把重点句型设计为对话或表演,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2、设计section B的任务时,任务要明确,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在高年级授课中遇到长篇短文的处理时,注意设疑自探环节以引课的形式处理,在解疑合探环节教师要根据课时重难点知识进行任务设置,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解决,兵教兵,提高课堂实效。
最后在总结环节,学生或教师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强调总结。强化记忆。
三、怎样强化学生基础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多角度的辐射。
一)、加强基础训练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开头抓起,从小事抓起。
A、积极的课堂学习习惯
a.主动静听b.勇于发言c.积极思考
d.立体记忆e.主动归纳f.独立协作g.记录整理
2.规律的课外学习习惯
a.预习准备。每天早晨或晚上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并标出疑难点以备课堂重点学习。
注意预习任务要明确,预习内容要呈现在本上,教师及时检查。
b.复习小结。每天、每周固定复习教材对所学内容和练习掌握情况做一次回顾,及时补救不足和遗忘部分。
c.建立“错题本”。指学生每次作业、考试或测验后,将做错的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找出原因,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会对学习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d.阅读课及听力课的开展。在实验班中一定要加大听力和阅读的训练,可进行限时阅读解决问题,也可对内容结构,段落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的认识,高年级还可对短文进行复述改写。对于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平行班可适当降低数量和难度。
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入门阶段的英语学习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有几个问题应在入门阶段解决。
1、过好单词关。要会拼读记忆单词,通过1―2个月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条件反射,见词能读,听音能写,读音规则教学要结合新词逐步补充不断提示。
2、掌握经典句型。可让学生编三两句的小文段,把句型放进去,越活越巧越好。
3、认真消化课文。教材中的文章为专家精选集成,多为经典文篇,要多设计一些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人物的特点,找出文章的主线,学会分析文篇,把课文阅读变为智力游戏,重要的章节一定要背诵默写。
4、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加快速度来扩大教学含量,以扩大教学含量来提高学生能力,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做充分的准备。
1.每单元的主备人首先要完成集体教案,其次,分析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然后分四个课时分别讲述本课时的重难点及如何突破,还有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重点要说出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2.组员进行补充说明,内容可包括平行班教学的取舍,实验班该如何提升或拓展。
3.集体讨论还存在的问题,集体解决。
4.如何增加容量,加快教学进度,让优等生更好更快的接受知识。
1)采取小组活动,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
[摘要]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在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本文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高中 语文课堂 教学方式
一、前言
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在高中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本文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二、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方式不够合理
由于在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中仍然以为教师主,提问时往往易出现以下几类不够合理的方式。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马上回答,不给任何的思考时间的闪电式提问。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回答,便自己把答案说出来的抢答性提问。当一个学生回答了一句半句后便不再问题,而是问另一个学生,将他冷落在一旁的冷落性提问。老师预先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然后尽力牵引到自己的思考轨道上,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回答的牵引式提问。
2.提问环节不完整,衔接互动不够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局限性和能力的欠缺,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只又少,学生的精彩回答并不多。长此以往,老师只会做出“对”或是“不对”的简单回答,往往是老师提问热情有余,而学生给出的反应不足。
3.问题结构不合理
由于思考性问题难以引导和点评,学生素养不够,回答效果不佳,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中记忆性,重复性提问所占比例大,缺乏启发性,思考性问题少。
三、解决策略
1.提问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教材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素养课而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知识课,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平台。因此提问应力求做到:精编问题,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引导探索,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同时,提问不仅是教师的单边行为,学生也可成为问题的提出者。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样,才能充分开动学生的大脑,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学生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其次,要让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交流和讨论。交流和讨论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交流最终不一定要促成问题的彻底解决,但它一定有利于个人对某一现象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
2.提问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所谓教育,也就是随时都对被教育者予以承认和接受,并由此出发对他们开展工作。”没有情感与思想的投入,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是文本的探索者、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和学生一起体验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使各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问题当中。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学生表示尊重。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的时候用,教师可直接给予答案,处理层次单一答案的问题,教师宜对个别学生的答案直接评论。处理高层次的问题宜迟评论,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归纳答案,处理高层次问题要容多纳异,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适时引导,加以提示,让学生表明自己真实的态度。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回答问题完后,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反馈。回答较好要注意适度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回答有所欠缺的,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因此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3.注意提问内容的丰富性
关键词:语文;引导;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引导本身,却忽略了它的有效与否,引导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过于关注引导技巧,忽略引导的价值源泉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堂引导的关心并不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应用上过于追求引导技巧的应用,备课、上课时关注的更多的是各类问题的比重,关注热热闹闹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关注自我表现等等。将自己周旋于多种技巧之间,以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总是热烈响应就是问题很有效;以为引导后只要给学生等待的时间,他们就会搜寻到答案;以为不断的追问就会找到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忙于用各种技巧解决教学中的不如意之处,却做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表面工作,解决的只是眼前问题,缺少对引导的价值源泉的追问。
“引导的技巧”成了小学语文公开课追求的一种形式主义。引导技巧总结出几条很简单,但应用起来却很不简单。因为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机的,很不稳定,要在教师具有丰厚的底蕴时才能很好驾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忽略了作为引导技巧的支撑的关于某一技巧得以应用的原理,即在教学中此技巧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应用此技巧,以及如何应用效果好,单纯谈起了技巧,以为技巧可以解决一切,这是不正确的。
二、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引导”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没完没了的“引导”便因此开始上演。不论是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要用上引导“引导”,以示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实现的课堂热烈氛围。如此过于细碎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如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课录像,她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出了包括重复的问题共17个,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提出的引导问题过多,很多问题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意性很强,看似热闹,却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牺牲品,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更多的是为应付这些问题而疲于奔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感知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脸关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碎的课堂引导使得师生长时间纠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失去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趋于零乱,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学生无法关注到文章各部分间的关联,无法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三、引导表述不明,难以把握引导意图
课堂教学中除了因理解不清、应用不当而造成的引导困扰外,还有能力欠佳而出现的引导问题,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引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想到哪,引导到哪,缺少逻辑层次,使学生一头雾水。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兔”时,引导学生与“免”字进行区别及以后,对同学说“你能表演一下吗?”结果教室里的“小兔子”闹开了锅,半分钟左右学生们才在她的组织下安静下来。课后才知道此热闹的场面不是她的预设,而是要模仿一下小兔子的形象。其实有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经验设计问题,这样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以理解。有些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限,难于一次性将问题表述清楚,要么冗长赘述,要么反复补充,使学生难以捕捉到教师引导的关键词,对于教师的引导只能是一脸茫然。
四、方式不够灵活,课堂引导缺少灵动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用十分普遍,但方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直问引导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或者根据课堂生成而随机追问;也不会变换引导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之所以如此也和语文教师对引导作用缺乏了解有关。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由很多子目标组成的,而不同的目标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来实现。
比如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可以变换引导的形式,将直问句转化成填充式的引导,将概括思路呈现给学生,请同学补充关键内容。再比如当需要澄清知识上的疑点时,可以用选择式引导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对知识内容加以辨析,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只有多种引导方法并用、多种引导形式并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对此,我们要及时加以注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唯其如是,才能更好地做好小学语文中的引导,收到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职高;课堂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66-02
语文教学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职高学生也应该认真学习语文。但是职高学生的观念是只要将自己的专业课学好,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就可以了。由于这种观念,造成了职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力不集中,在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等问题。这种学习态度造成了目前的职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尤其是在新课标普及后对于职高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职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就会认为更加困难。这就需要职高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一、语文对于职高学生的意义
1.语文对于职高学生学习中的意义。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能够学习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对于职高学生而言也是一样。如果职高的学生们在语文方面的知识丰富,语文成绩优秀,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对专业学科的教材进行阅读,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而且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够很好地阅读专业课的辅导资料,取得更好的成绩。
2.语文对于职高学生生活中的意义。语文不仅仅能够让职高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以及文字理解能力,在其他学科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和健康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普高和职高的学生都一样。因而让职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对他们日后生活的发展,人生的道路也很有帮助。
二、目前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职高的特殊情况,语文教师经常拥有这样一种观念,他们认为职高学生的本意也就是希望学一门技术,从而在毕业后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因此一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采取了不太认真的态度。由于教师这样的态度,积极性不高,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有积极性学习。而且由于职高语文教师在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上课时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比较枯燥,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2.职高学生自身的问题。在职高学生自身方面,他们普遍基础较差,而且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都不一样。不仅如此,学校里采取的是大班化教学,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得到优质的语文教学。不仅如此,职高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对自己而言不重要,也就会在语文课堂上采取不认真学习的态度,这也就更加造成了在职高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低下。而且职高学生在自身素质上普遍较普高学生低一些,所以职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也就会没有普高学生高,接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就会造成职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恶性循环。
3.学校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学校方面,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的专业课程取得不错的成绩,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掌握不错的知识,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提高学校就业率。由于这种看法,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采取的是不重视的态度,对于语文教师以及学生的考核也是得过且过。由于没有考核的压力,职高语文教师也会没有动力努力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突破,也就会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不感兴趣,抵触语文科目的现象。
4.目前职高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的职高教学模式主要是为联考以及对口高考服务,这些考试对于语文的要求较低,而且仅限于教材内容。在教师方面,职高语文教师无法得到自主考试的权力以及课程管理的权力,也就无法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三、对于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解决方法
1.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对于职高语文教师而言,最急需改变的就是他们自身的观念。不管是职高还是普高,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明确了这个观念,那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注意自己教学的重点难点,为每位学生制订符合他们自己学习情况的计划,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2.学生自身需要对语文课重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讲解语文课对于他们的意义,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对他们产生的积极效果。针对学生关注的专业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说明语文学好了能对专业课产生帮助。而且职高学生自身不能自暴自弃,虽然基础差一些但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信的情况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
3.学校方面应该重视语文课。对于职高自身,应该对语文课重视起来。衡量学校的优秀与否看的是它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人生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因此职高自身应该将语文课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通过重视语文课,提高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从而让教师的态度更加认真,学生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的职高教育圈内语文课不受重视,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课都采取的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职高自身也不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认为学生的专业课成绩才重要。但是语文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很大,新课标也对职高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教师多分析学生问题,找到方法,使学生语文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亚飞.同课异构,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2,(35):42-43.
[2]任世琴.论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7):64-65.
关键词:优化教学;开放教学;民主教学;灵活教学
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情感和思想都在发展,因而,我们的造句、习作、阅读理解的指导也得跟上去。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造句还是照搬二、三年级的句子。这个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作业和考试只求稳妥、只关心得分。因为她怕错,怕丢分,怕老师和家长批评,而不敢去想,去实践新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将失去表达力、思考力和生活观察力。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与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也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方法,思维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旗帜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在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透彻,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讲观摩课时做给听课老师看,过后又回到以往传统的讲课方式上,没有真正将新课程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看似课堂气氛挺热闹,有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小组讨论,但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老师究竟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明确。是啊,按原来的讲课方式讲习惯了,发现用新课程标准不会讲了。
如何让学生进入讲读课文状态?采取师生对话式讲读课文,即跟着老师的话题走,或跟着学生的话题走。严格要求“有话跟我说,说给大家听。不准私下说话。”这样,师生的心灵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学才可进入状态。吵杂、喧闹不是好课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课堂。
二、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固然要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一些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方面虽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现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中重工具而轻人文。如:着重讲字的笔画、结构和词义,段意等,而忽视其运用。考试中出现了字的笔顺,而且要学生不能写错顺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笔顺本身也有争议。这主要表现在对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比如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学生正在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试考条文,学生背是背会了,但却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
三、教学方法落后僵化
一是教案为主宰教学: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按照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决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学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赶着学生往指定的步骤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算达到,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点在青年教师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奇制胜。这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二是以统一为标准的一致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强调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作为授课的标准,这就导致超过一般水平的学生感到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出现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发展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十分吃力,产生失败和无助感。这种状况的存在,难以实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标。而在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践行新课标,制定相关策略,改变这些现状:
一、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例如:小学课本中的《编号码》一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给全校学生编号码,存入电脑,这样,在电脑中随便调出一个学生的档案就能查出他在哪了吗?哪个年级,哪个班,性别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那么这样编号码有几种编法,哪个编法最好,可以让学学长期被生展开讨论。相反类似于“1加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而且1+1就是等于2,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切忌过多过滥
如果一堂课老师不停地发问,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再者应避免“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句。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达不到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老师提问应该适时、适量、适度,否则会让学生生厌。
(二)课堂提问应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老师提问时,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如果只给部分学生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同冷落,那么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同学就会逐渐对该老师和该科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和自悲心理。
三、优化教学方法
以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教育方式是创新性语文教育一个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新课程改革最推崇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改变了过去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和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互相问答的三项交流方式。这种综合交流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关键词: 教师课堂语言 问题 对策
教师课堂语言,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沟通知识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要锤炼得准确、生动、优美、流畅,像磁场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最主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教,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把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就会有巨大的驱动力。”我们当从爱事业、爱学生入手,研究课堂教学语言,以“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歌的激情”的语言艺术,展示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种现象。
(1)单色语言现象。语言贫乏、呆板,用词干瘪、枯燥,缺乏教学语言应有的生气与活力。一是平铺直叙无变化,二是语言生涩无感情。
(2)毛病语言现象。一是阐述不明,表达含糊;二是生造词语,滥用词语;三是语法错误,表达不当。
(3)无效用语现象。一是学生懂的东西重复讲;二是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知识胡乱讲;三是主次不分平均讲。
针对上述现状,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课堂不良用语加以矫正。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语言水平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语言的优劣、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精炼动听的语言会像磁石般吸引学生,把他们带入教材内容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的妙语能引得大家发出会心的欢笑,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的语言会使学生听得入境入神,感到畅心舒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堂。教师靠“说话”吃饭,以“说话”为业。教师的课堂语言小而言之与己与学生相关,大而言之与国家民族命运相关。学好用好优美的民族语言,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与义务。
2.认真备课,功在课前,提升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
认真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课堂语言准确、优美、生动的前提。只有认真备好了课,才能做到课堂上讲话有针对性,中心突出;才能做到内容熟练,讲解流畅,情感自然;才能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认真备课除落实课程的常规要求外,还应在语言的准备上下一番功夫。课堂教学语言有五种情况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在备课时精心推敲,形成书面语:一是开场白、结束语。明代文学家谢榛在评论文章时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教师的课堂语言亦是如此。二是旁征博引语。或诗或文或典故有机结合,会令人陶醉不已,增强感染力。三是过渡语。好的过渡语会使课堂结构严谨,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生气。四是重难点讲授语。讲授重难点,教师语言要准要巧,准而巧的讲解,可化难为易。五是小结语。小结语应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剔繁纳简,它是对所学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必须精彩。
3.不断学习,强化训练,提高课堂语言的艺术水平
语言训练的基本结构包括语音、语感、语态、语度等几个方面。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音位、音速、音量的综合效应。语音训练应注意掌握一些有关人体发生器的保健常识,要根据谈吐言语的长短节奏、语言内容的情感需要,随时进行发音的自我调频,并注意口语表达时的呼吸匀称。语感是指语言交流的感受,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高低、快慢、软硬、轻重或停顿与延长等几个方面。语态是指语言表达时的情感姿态。在通常情况下,教师语态自然和谐,声情并茂,既增强了教育、教学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又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增进师生情谊的结合点。有的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总是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教室里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发挥了相得益彰的作用。语度是指语言的风度。教师语言的风度集中反映在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三个方面。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传授能力,教师的语言总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又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其中。再用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祥和的语态创设出语言美的外壳。以教师语言的美好风度去激发学生对美好的学校生活的追求。
4.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追求课堂语言特有的完美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儿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认为,完美的课堂语言应该是:它吸收了戏剧语言的生动,抛却了戏剧语言的跳跃;吸收了相声语言的幽默,抛却了相声语言的戏谑;吸收了演讲语言的激情,抛却了演讲语言的“过激”;吸收了柜台语言的甜美,抛却了柜台语言的迎合;吸收了军事语言的果断,抛却了军事语言的“命令”;吸收了外交语言的干练,抛却了外交语言的诡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确可听,具有科学性。首先课堂语言要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辞精当,要言简意赅,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还要求适应不同年龄、学识、气质、爱好、兴趣、能力层次的学生而具有可听性,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唤醒沉睡的头脑,开启智慧的大门。二是启迪思维,具有诱导性。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课堂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三是通俗生动,具有形象性。所谓通俗就是教学语言的畅达浅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浅显流畅、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能把模糊不清的事理讲清楚,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讲生动,把精致的事物讲得富有动感。所谓生动是指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笑话、比喻、典故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四是妙趣横生,具有幽默性。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教学语言中的幽默艺术,既使教师显得机智、博学、大度、乐观,又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五是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艺术,而且要掌握说话技巧。课堂语言的声调要有变化,发音轻重,速度快慢,都要十分讲究。
参考文献:
[1]董耀会主编.现代教育文集(第七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
[2]教育心理学.赵海峰主编.陕西教育出版社,2004.6.
[3]杨北山主编.教育学原理简明教程.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8.
[4]李明主编.心理学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9.
【关键词】生生互动;有效;问题;对策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在英语课堂中,生生互动的形式很多,如互帮、互辨、互说、互评、互考、互看(看游戏、表演,互看作业,做小老师)等,它是一种很有效的课堂手段。首先,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有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第二,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互动也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三,它有利于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加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单位时间语言实践量,有效克服大班额对英语教育的不利因素。第四,它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帮助解决“教师一人难以解众惑”的问题,如当学生的作业错误五花八门时,小老师们更能抓住同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讲评效果。
一、存在问题与分析
然而,通过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发现生生互动存在种种问题。仔细分析,它们虽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缺乏交流的意识与交流的技巧,但主要还是来自教师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误区。
(一)认识误区
1. 目标错位 生生互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交流互动中学会思考,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体验。
但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组织的生生互动学习只是一种点缀和过场,生生互动成了制造热烈课堂气氛的工具,或公开课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把握教学进程的工具,生生互动变为教师的表演舞台和学生的才艺展示台。
2. 形式单一 生生互动的形式有很多,根据不同的课型,恰当运用互动的形式,使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扩大教学的交流渠道和方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
目前英语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形式以互说为主,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大量地使用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survey,act等等, 可是评价的大权由教师一人独揽,学生根本不会互评。互考、互辨、互看等形式使用很少。长期单一的形式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敷衍了事,最后,草草收场。
3. 理念偏差 “互动学习 ”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习理论,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可是,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不少家常课由原来的“满堂灌” 变成了如今的“满堂问” ,以师生互动为主,少有生生互动。
教师不愿意、不敢过多地进行生生互动,原因是:他们认为如果教师不抓住课堂,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殊不知,教师过多地讲解,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任务,他们自己不会思考,不会与同学交流。还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足够多的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课堂气氛活跃,互动就成功了。这种提问通常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师问生答。这种一问一答的模式,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强行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与同学交流的空间。
(二)操作误区
当教师布置完一个任务让学生互动时,教室里立即出现一片嗡嗡声,感觉每位组员都在发言。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趁机讲空话做小动作,有的“滔滔不绝”地使用中文,有的沉默旁观。一两分钟后,老师叫停,结果有些组根本没来得及合作,有些组还没有完成任务。老师为了赶进度只好让基础好的一、两组表演或汇报,最后以一句“Good”点评而收场。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 分组随意 教师布置一个任务之后,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展开讨论。座位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来编排的,这样的自然分组,往往造成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动”中易形成优生“垄断”。这种“垄断”使优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但本来基础薄弱,又缺乏主动参与的学困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一方面变相剥夺了学困生学习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会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任务时机不当 指令不明,示范不足,目标语不清,语言障碍很多的情况下,让学生在一两分钟内完成编对话、采访、讨论等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发明一样东西(《Go For It》九年级P72)……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有些学生难免会趁机放松休息一下,出现课堂混乱或失控的情况,结果收效甚微。
3. 时间不充分 为了赶教学进度,我们常听到教师说:“I will give you two minutes.” 实际上半分钟后,教师催促性地询问:“Are you ready?” 如果问题简单到半分钟就能解决,何必兴师动众地安排小组活动呢?知识掌握与教学进度,孰轻孰重?
4. 规则和纪律不明 没有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和纪律,怎能保证热闹的场面是“活而有序”的?怎能保证人人参与,独立思考又互帮互助呢?
5. 总结评价不全面 听完一组学生汇报,看完一组学生的表演,教师仅以单一笼统的OK 或Good来总结评价,是不是太低效了呢?这种简单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6. 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缺乏 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随时有意外问题发生,需要教师及时发现、指出和解决。可是,有些教师仍然站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或在教室里漫无目的地来回踱步,怎么能关注消极学生,对他们加强监控指导和积极评价,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呢?
二、解决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理解,要解决生生互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人认为,教师除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操作策略,达到有效实施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动”
1. 任务设置要合理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需要生生互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把握好互动的契机。在设置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survey,act等互动任务时,教师指令要清晰,目标语要明确,语言铺垫要充分。还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也可安排生生互动,如作业讲评, 试卷分析,阅读拼图和写作练习等。
2. 时间要充足 如果把小组成果展示看成结果的话,小组内部的互动就是过程。在语言学习中,笔者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在互动中,学生不但参与面广,使用语言的机会多,不仅能提高单位时间语言实践量,而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可理解语言输入,有机会澄清问题并得到及时反馈,有机会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使之能够与同伴的水平相符。同时,这种交流还蕴涵着大量尝试性或建设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
3. 评价要适时适度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大权不能教师一人独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在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种评价学生的基本方法:
(1)教师及时的口头评价。对学生、小组的评价主要从学习态度、合作情况、语言技能、合作结果等方面来进行,并体现评价语的丰富性、激励性和有效性。因为表扬学生聪明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表扬他们的态度、习惯、爱动脑筋,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2)易操作的量化评价。师生共同商定小组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办法。除评比优秀小组外,教师还可以让组员互评打分,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认真、帮助是否真诚友好、观点建议是否创新等方面进行,从而对每个学生都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半学期评比一次,评出个人“虚心好学奖”和“热心帮助奖”,计入总评成绩。
(3)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以促进生生互动,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加强交流指导――会“动”
1. 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异质小组 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小组是有效进行生生互动学习的基本要求。首先,人数要合理,一般以2-4人为宜,但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人数。其次,教师应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基础、交际技能、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各尽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与分工。最后,学习小组和组内成员的分工可以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学习任务的难易、学生特长的不同进行重组和轮换,但始终保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保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同时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意义。
2. 加强小组建设,提高小组凝聚力 为了提高合作的效果,笔者使用培养小组的核心人物、帮助制定“组规”和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的方法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3. 传授交流技巧,促使和谐合作 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互动,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和谐互动的技能与技巧,以及一些必要的交际用语。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的合作意向,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如训练学生仔细倾听、指导学生表达、养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习惯来鼓励学生大胆评价。
4. 有效巡视介入,促使良性运转 巡视的目的是检查那些任务完成得快的小组,确保他们真正完成任务;了解各小组的运转情况,及时作出指导和表扬;发现学生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的合作学习实施监控,促使合作良性运转。
(三)让学生体念成功――乐“动”
学生互动学习中,教师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但是生生互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联络员,更是学生感悟、体念小组互动成功的引导者。当一个问题不是学生能独立完成时,当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思路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的不同的力量,帮助个别学生改善“狭隘”心态和“自私”心理,真正懂得“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进行交换,每个人得到的是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的道理。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正确有效的生生互动学习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发现自己课堂上生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地采取措施,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3]俞莹,“英语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0期
[4]昝淑华,“谈英语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年第6期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交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9-01
一、英语课堂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拥有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拥有奖励和惩罚的权利,处于支配地位。而学生拥有的知识经验相对较少,是被教育的对象,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双方在这两种不同地位之下,有时形成了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了英语课堂师生交往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英语课堂中师生交往机会的不均等。在一个人数适中、规模比较小的班级,师生之间交往的机会相应比较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浓厚,教学效果相对来说要好。但在班级规模较大的班级中,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老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当中,而一部分平时缺少锻炼,性格又内向且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交往的机会少之甚少。有的学生因为学习等原因而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偶尔有一次课堂参与机会,教师可能会无意之中将他们忽略或者被其他学生讽刺和嘲笑。在这些成绩差的同学看来,不参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交往”,可能是一种解脱。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关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客观。但在英语课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在一个调查报告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最偏心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时,我们都举了手,老师从来不让我回答,经常让他回答。短短的话语,道出了学生对课堂师生交往机会不均等的不满。
(2)师生之间缺乏心与心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以掌握课本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社会价值观的存在。这样,就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机,谈不上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做不到心与心的沟通,更没有做到花大量时间听取学生的意见,以致听不到学生的心声。结果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课堂互动机会也就减少,学生得不到取长补短的机会,更达不到学生心灵的美化、感情的升华、人格的提升。
(3)课堂教学形式单调。课堂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学生作为课堂师生交往的一方时,可以以学生全体、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可以构成多种形式。其实,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还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生生合作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需要重视,不能忽略。教师的课堂行为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发展都更有影响。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对策
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是很重要的,是直接判定课堂教学效果的砝码。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不是单纯为了交往而交往,而是同其他的任何交往活动一样,都是以一定的目的的实现为基础的。“有效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主要是教学过程和预期目标的达成是否一致;有效率则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投入的比例是否一致;而有效益则是有效的最高表现,主要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系统的和谐发展。”所以,成功的课堂交往是在关注每个学生公平的前提下,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这样课堂交往中才有所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也是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最大化效益。
(1)改善教学环境。我国目前大部分教室是标准的长方形,不合理的空间安排会限制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物理环境,决策权在于教师。当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教师可以通过轮流位置改善师生交往。
(2)因材施教,实现认识交往。所谓认识交往,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处处呼应,教师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这是师生之间有效交往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主体,将这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交往。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了解学生参与水平、参与率有多高,更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有优势,哪方面发挥出色,知道哪些知识学生可以互动解决,哪些知识需要单独讲解。要将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结合起来,同一种形式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对于部分特殊学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多开导,多创造他们参与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构思时,着重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多备教法,将三者统一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要创设友好的情景,根据对话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口头交际,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努力克服师生交往的弊端,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变得活而不乱,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给学生一个自由、平等、轻松、和谐的交往氛围,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合理的、健康的、高效的动态交往过程。
参考文献:
[1]石鸥.教育病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