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双师型;教师角色转;变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4-01

一、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它是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项目并实施完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以职业为导向,以项目为主体,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已经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商务英语专业的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院校虽然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但效果不尽人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它主要是指教师既能担任理论教学工作,又能担任专业技术指导工作。“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学及教研能力和素质;二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技术和业务。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在校所学的内容大多是语言文学,很少有机会接触商务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专业培训,更谈不上具有任何商务工作经历了。即使有些教师具有“双师资格”,也不是实际的商务职业经验。这些资格大多是通过某些考试而获取的证书。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和过程缺乏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师生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应试”为主、“老师一言堂”、“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早已根深蒂固。而项目教学法则截然不同。它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老师由原来的“教学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协助者”;而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要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完成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学模式的转变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感到不太适应。

(三)学生薄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化时代,能否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这一理念,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和图书资源)收集有效信息和资料,并加以分析和处理为自己所用。然而,有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在捕捉信息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在对其进行过滤、分析处理时,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对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没有果断性。

三、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就业的工作岗位达到“零”对接,就要拥有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只是手握证书照本宣科的教书先生。同时,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高质量的实施,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经常派送在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的工作一线去学习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引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三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课,来弥补在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师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是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

项目教学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使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过渡期。在进行项目教学初期,项目不易过难,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逐步帮助学生由“要我学”学习理念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最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保障。

“高效地获取信息、正确的分析信息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通过讲座,办学习班,甚至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应对不同问题的检索策略,从而来提高学生对学习信息的索取能力,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完成。

结束语:众所周知,任何一次变革都会不可必免地遇到困难和阻力。所以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是必然的。我们坚信随着高职教育的日趋完善和成熟,通过高职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打破困境,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静波,胡必波.项目教学法实施若干问题研究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09,10.

第2篇

关键词:上海民办高校;ICT教学应用;教学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民办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ICT教学应用在高校的发展已是趋势,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顺应趋势积极开展ICT相关的课程,营造信息化的校园学习与办公环境。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稳步发展,必须努力找到办学特点,结合全球教育趋势,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特色积极推动ICT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前,上海的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在教室里安装了ICT等多媒体设备帮助老师互动教学,利用直观的课件加上老师的讲课,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不同形式的课件是ICT多媒体教学中最常见的类型,课件的优劣当然会影响到上课的效果,但是善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匹配的教学内容与课件的有效组合,才能帮助老师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更充分地吸收知识,最终实现ICT对教学的整体完善。此外,很多上海民办高校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了各类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可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教学方式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教学是建立在传统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遵循“体验―提升―应用”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实践课程教学尤为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效果不佳,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办高校对ICT内涵的理解不够,使得ICT教学应用流于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没有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

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对于ICT教学应用的观念不正确,过分重视技术层面的运用,忽略了ICT教学应用的本质。大部分民办学校比较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手段上过于依赖专业软件的操作,忽视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发现,虽然各大民办高校都积极完善ICT设备,顺应现代化教育,但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反而本末倒置成为了教学的主角。以多媒体教室为例,原本的初衷是想打破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对于生涩、乏味的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的局面,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少:(1)老师使用的课件只是把课本内容照搬到电脑屏幕上,没有精简和概括,没有结合实际给出更多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2)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电脑多媒体技术,没有电脑没有课件就不会上课,完全抛弃了传统粉笔、黑板等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3)教师对课件内容没有充分的理解消化,上课成为简单的播放课件时间,因此老师对于课件知识点的讲解也不够充分;(4)教师过度利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忽视了对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问题等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5)部分老师由于自身观念或者计算机操作能力等问题,排斥电脑多媒体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大部分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建设了许多模拟实践中心,如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模拟现实环境的实验室。但是笔者发现在这些实践课程中学校一味地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只会培养出机械操作软件的学生。更何况每个行业的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中,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流程并不一定适用于将来的工作。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对于学生的培养都应该以培养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为首要目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但是现实中很多民办高校没有认清ICT教学应用的本质,将ICT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课件的美观、技术的运用,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课程内容的整合。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操作某个专业软件就等于上好了这一门课,而结果却适得其反,在过程中其实学生收获的知识非常有限。即使课件多完美、设备多先进,没有合理的善用只会本末倒置,不仅无法提高教育质量,还造成了多种资源的浪费。重视ICT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才是ICT教学应用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不少民办大学忽略的一部分。

二、民办高校教师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任务繁重又缺乏学校的支持,往往导致偏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民办院校通常办学历史不久,师资缺乏是一直面临的问题,教师的二级化现象也十分明显。教师的主要资源一部分来自于各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ICT应用技能欠缺而放弃了这种工具的使用,使教学过于单调化,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另一部分则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可以很快地掌握新的科技设备,但对于课程的内容理解不深刻,导致课堂课件很花哨,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年轻的教师中还存在过度依赖ICT设备,没有电脑、没有课件无法上课的情况,也有不少民办老师为了响应学校提倡的ICT教学就出现了为了应用而在应用的情况,完全是把技术当成了教学手段中的装饰品,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还有不少老师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ICT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下就拒绝使用新的技术手段,不仅完全没有起到整合ICT与课程的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民办大学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低的不好印象。据笔者观察,目前大部分民办大学教师上课过程还是偏向传统式的“一人独讲”的模式,虽然大部分老师会播放课件,但是在这里课件的作用只是代替了老师手写板书的重复劳动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笔者认为,民办大学不少老师认为所谓的ICT教学应用与课程整合无非就是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另一种说法,在没有充分了解其内涵时就匆匆把两者画上了等号。民办大学老师对于ICT教学应用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解不正确就更不要提整合二字了,重技术轻课程,为了整合而整合都是阻碍民办大学发展ICT与课程整合的大问题。

其次,民办高校教师通常都是身兼多职,除了自身的教学工作以外还有不少行政工作和科研项目需要完成。当绩效考核的标准与课程的质量无关而是数量的问题时,更没有老师愿意多花精力去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愿意使用ICT,特别是电脑与互联网。原因大概是这几点,例如,没有适合课程的相关软件、老师对于ICT使用后的效果表示怀疑、ICT应用缺乏教学管理制度上的支持、老师认为花更大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ICT的技术,增加了工作负担。也有部分老师会担心当在课堂上使用ICT,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时会失去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感。缺乏资金支持购买技术设备、缺乏相应的培训等原因都导致教师缺乏动力使用ICT。还有些教师对ICT操控不是很好,就往往不愿意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冒险去尝试新事物。的确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能力操控好ICT技能,在一味强调更新信息和ICT技术的同时,也许会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反而减缓了学生学习的进程。

三、大多数民办高校还是不够重视ICT教学应用,对ICT设备维护及管理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对ICT教学应用也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ICT建设与管理都缺乏完善的体系,对于ICT教学应用课程也没有建立评价标准,机制的不完善都直接阻碍了ICT教学应用在民办高校的开展。针对目前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民办大学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意识到合理使用ICT技术将会对学校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因此没有充分重视ICT设备的系统管理,也没有对于ICT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做好系统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ICT教学应用在民办高校的顺利开展。

2.民办大学缺乏一支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进行ICT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相比起上海的公办高校,民办大学的政府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秉持开源节流的办校方针,因此民办大学中技术部门的人员配置相对比较少,也没有专门负责ICT设备维护和管理的部门,这点上来说也是制约了ICT教学在民办高校的发展。

3.民办高校没有给教师足够的专业培训,没有规范性的课程规划导致大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多只使用PPT课件,ICT教学应用的优势根本无法充分发挥,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民办大学的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资源平台来充实自己的教学需求。即使目前大部分民办大学配置了大量的ICT硬件设备,但是ICT的教学应用不是光靠硬件建设就可以完成的,作为学校的宝贵资源,民办大学教师自身的教学实力和运用ICT教学的能力提升才是体现ICT教学应用的最大保障。

4.民办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数字化图书馆,配有校园网络资源平台等,但是相比起公办高校老师与学生的使用率来说,民办大学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也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和学生对于ICT教学环境的未适应。

5.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评价机制的完善,目前还没有针对教学中的ICT使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融入ICT进课堂不是一件易事,也同时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做课程的整合。如果有了比较科学的评价机制,相信可以给予更多教师在ICT使用上更多的激励与目标。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明确ICT教学应用的课程目标,改进ICT课程设计,达到ICT整体效用最优化的目的,并能有效地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应用具体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得ICT相关方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这是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现状 对策

所谓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观点,实行与小学生身心相符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小学生沉重的书包及一些带拉杆箱的书包,都让人不禁有点同情现代的小学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学校和家长都实行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总结起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现状如下:

1.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很少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与生活严重脱离,不利于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生活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更重视学生的因素,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确,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太小,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照顾;或者有教师认为:小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所以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其实不然,当前的小学生,绝大部分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很多事情有主观意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生活主体性,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和评价

有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没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甚至部分教师不愿意承认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这种讳疾忌医的教学思想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没有充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面对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当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以实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手段,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标呢?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一种比较有效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主体性,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化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达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现实状况,及时消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状,也可以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手段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优势,达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滥用多媒体,应当合理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重视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应当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认真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优势、问题与不足,对于优势的地方应当再接再厉;对于不足的地方,应当及时进行改进,用正确的思想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方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此外,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亦可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强化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模式;适应性

中职语文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但中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和普高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探求出新的教学模式,在遵循中职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让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突出其“适应性”。

1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性

1.1教师对中职语文的理解不足

中职教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只要够职业所需即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社会立足。其实不然,中职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职语文的学习正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如果连基本的语文职业能力都不具备,是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的,当然也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语文的重要地位,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相关知识。

1.2教学定位的不适应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定位的严重偏差,中职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但是在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让学生记住重点知识,以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为目标,这样的教学定位显然和中职教育的宗旨是不适应的。中职语文的教学定位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

1.3与学生需求的不适应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都具有该领域比较渊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将该部分的知识毫不保留的教授给学生,但现实的问题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是学生实际所需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只顾自己讲授而不顾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只是成为了学习的容器。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不适应的,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将更多的表现机会及创造机会留给学生。

2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2.1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而不是一味的沿用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语文基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此就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情况进行透彻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主张,有层次的教授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让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2.2要与教学定位相适应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将来求职打下必要的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如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同样的生字词、完成一样的读写训练,这往往会挫伤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得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产生了“学不会,不想学”的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也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在教学中将语文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口语训练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实施。笔者在进行“演讲与口才”这节课时,就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其所学专业进行演讲,这样就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

2.3与教学改革相适应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也要和教学改革相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就可以了。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完《敬业和乐业》后,笔者让学生联系所学专业,实行未来职业感想演说,抓住学生职业准备的心理,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收效很大。

3结语

中职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怎样拓宽我们的专业面,了解学校各专业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教学相结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上出有中职特色的语文课是我们的研究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玲玲.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39.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反思

职业教育教学目的在于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立足于市场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有助于激发劳动者的职业兴趣,使其掌握特定职业的基础知识、职业技巧和其他实用知识。中职教育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文化课知识和专业课知识两个部分。中职语文教育作为文化课中的核心科目,对于训练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中职语文和职业素养培养之间关系的探讨,历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纵观这些探讨却只是停留在了问题的表面,每层触及到问题根本。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进项相关的探讨,还应该回归到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只有对这一现状进行基本的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问题的核心。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没有针对性。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本专业的需求,进而导致学校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比如该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地铁行业的服务型人才,教师在讲授语文课程中,要结合该专业的设置要求,使语文课程与所需求的专业技能想靠拢。但教师在具体授课时,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讲解了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内容,针对于服务行业的普遍性知识,或与语文相结合相交叉的知识教师却没有涉及。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结合

前面笔者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语文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更好的解决二者不相契合的客观事实,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尝试,试图通过根据市场及专业教学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来转变语文教学的具体模式,使二者达到真正的契合。而二者的完美结合。1.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中,要根据市场及专业教学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比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讲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以组为单位建立若干小组QQ群或讨论组,然后教师要将授课的课件及相关学习资料、音频及影像等多种资源上传到群里,供学生参考及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差异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不同的分组,上传不同的学习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层次及实际水平。同时,教师还有上传相关试题及试卷,并采取线上考试的方式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并制定考核规则及方法,如此便能在帮助同学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自我检测目标的完成,学生亦可以通过考试结果督促学生学习。2.根据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中,应该立足于结合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行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中职语文知识的教学要能够充分的结合专业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讲解课本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预设的环境中,身临其境。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关于专业相关的电影片段,通过视频场景的有效还原,发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个器官,让学生较为真切的了解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变得活跃,思考问题或者回答问题变得积极踊跃,在不知不觉中便能学到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3.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在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中,要根据市场及专业教学的需求,安排相关相应的实践教学。因为专业的需求,实践教学在课程中是避免不了的,比如将来要从事地铁行业服务的中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模拟地铁的场景,模拟在地铁行业服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充分的认识到地铁服务行业的真谛。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寻找契合点带领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在现实的地铁站中,让学生充当服务人员,在真实的环境中试着放手让学生与乘客打交道,自己处理在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够真正锻炼他们。

三、促进中职语文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的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此二者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根据专业需求来安排语文教学,使得人才与就业相对口,这样,可以能够实现物尽其用,人各尽所能,为区域发展储备了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即尝试把语文教学嵌入在实际的专业学习中。这样能够促进两方面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保持语文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又能在结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达到双赢。

作者:张红 单位: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第6篇

一、语文教学首先要脱离困惑走出三个误区

第一、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在强调整合、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解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术语,要研究建筑物与环境、建筑物与政治历史的关系等等,我们怀疑自己还是不是语文老师。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不管选文的内容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区别就在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咂咀嚼,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不能代替的。

第二、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如何培养?尤其是现在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正在使用的新教材已不再开设语法专题,学生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所以有英语老师冲着我们喊:英语语法无法贯彻下去,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我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语感是指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

第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不能忽视教师的“桥梁”作用。新教材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固然不错,游泳池边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自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老师莫属。

二、教师不要抢了学生的“饭碗”

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并搭建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才易接受。课下教师和学生可以是朋友,但课上,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就是主角,切不可老师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唱独角戏,真正的抢了学生的“饭碗”。

三、一定要切中语文教学的“命门”

要上好一节“五实”的课,就必须抓住一条铁的定律: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这条定律不是我们的无端臆造,更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那些战斗在我们教育一线上的众多的教育成功人士的共同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我们任何一个走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们,务必把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育命门,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活动和效果更加熠熠生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r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汉语拼音;个体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以后,要学会的知识明显增

多,但是这时候的小学生正是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渴求知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教师这时候能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对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着重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热爱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巧妙设计学习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抓住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游戏的特点,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儿歌情境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为学生因为自制力差、活泼好动等特点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觉、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二、关注汉语拼音的教学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掌握扎实了,学生才能借助汉语拼音进行大量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说学好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是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连b、d、p、q都分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只会读、不会认,对于拼音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教师具体指某个拼音的发音时,学生却不认识,在教学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会学生发音方法,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是指当学生学不会时要认真分析学生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细心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看学生是否在滥竽充数,是否有眼高手低的现象,确保汉语拼音教学的扎实有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笔画书写顺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书写基本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高年级学生书写的笔顺都极不规范,这都和小学低年级没有掌握正确的笔画书写顺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脱不了关系。

因此,在语文课上,针对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在书写指导时,要一笔一画讲清楚,尤其是对于特殊字的笔顺规则必要时教师要让学生记住,只有从小养成正确的书写顺序,写规范字,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开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终身受益。首先,要促使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对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来说,多数学生的拼音学得还不够扎实,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就不能够完整、流利地读下来,更别说在课堂进行有感情朗读了。及时复习巩固自己的语文知识,以便加深印象,作为重点学习目标,实践证明,预习、复习不仅仅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对所有年级段的学生都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要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听课不仅仅是听,还要学会认真思考,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只有学会听课,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才能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听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习惯,从小养成至关重要;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流利说话表达的习惯,认真朗读,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让一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相对落后还是因为基础不够扎实,也就是拼音基础不够扎实,因而导致在自主拼读音节的过程中相对较慢,句子朗读不够连贯、不流利,句子读得不熟,自然就不知课文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俗话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的同学在读课文时磕磕巴巴,但是说起话来却非常流利,这充分说明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教师还没有掌握教会学生的方法,因此,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学习落后而把学生定位为“差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尤其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正等待着在上面画上宏伟的蓝图,他们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他

们成长的空间还很大,切不可使任何一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

线上。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年级正处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基础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以上问题,才能为学生的语文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

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由于小学生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学前儿童教育经历等因素决定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认知上的差别,如何消除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别,就成为本文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小W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多层分类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做到寓教于乐,探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当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首先,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经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认识汉字,并把汉字组成词语,再由词语构成完整的语句,用来理解和把握其他学科所传达的知识。反之,如果连字都不认识,其他学科的知识何以为小学生接受?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任务。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汉字的学习和认知,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与塑造。在信息时代语境下,虽然有了电脑、打字机等现代化打字设备,但是每一个“汉”字书写的背后,都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次延续,都是对小学生民族性格的塑造,体现着中华民族力量和向心力凝聚的文化认同。正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才认识到自己的语言是“汉”语,自己使用的字是“汉”字,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汉”文化……这一系列“汉”字背后,延续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文明,并把这种文明塑造成小学生的民族性格。再次,小学语文教学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国学的学习,使小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小学语文教学熏陶、塑造了小学生的良好人格。最后,小学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学以致用的使命。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以“汉”字作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国度,汉字和汉语的使用频繁。可以这样说,在信息时代这样一个特定语境下,离开“汉”语和“汉”字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无法正常地与他人沟通,无法完美地传递自己的意愿,更无法准确表达对事物(如艺术、哲学等)审美的观点。

一、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当前语境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1.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小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别。小学生由于入学时年龄早晚有差别,导致小学生身体生理发育的提前或迟缓,使小学生对事物认知产生差异。学前儿童入学时间是由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规定的,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关于学前儿童入学的规定,8月31日前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上小学,出生日期晚一天都不行,这样就会产生迟一年上学的孩子。以2017年临沂二小学前儿童入学为例,同样要求满六周岁可以入学,但2011年8月31日出生的孩子与2010年9月1日出生的孩子根据规定同一年入学,但他们的年龄整整相差了一岁。这种生理年龄的差别,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年龄大的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显得更完善,对事物抽象能力的理解更准确,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性的辨别更加清晰。而年龄小的小学生与之相比,在大脑发育、身体协调性、语言结构等方面就有明显的劣势。因此,由于年龄引起的生理因素的差异,造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

2.由于智力发育程度的不同,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认知上会产生差别。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小学生的智力尤为关键。智力水平高的小学生,能够很快领悟所学小学语文知识,并能理解和运用,因而在学习成绩上显得特别优异。而智力水平正常或较低的小学生,则对语文词句和看图写话等显得反应迟钝,很难及时做出正确的理解或者不能理解。这种由于大脑发育程度不同、遗传因素、父母家庭教育彰显的智力水平的不同,造成小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发声体系、组词词句的运用、短文的理解与把握等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差距,就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逃避心理,不利于小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3.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学前儿童的教育经历,造成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进度的不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学前儿童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得学习与小学有关的知识。实际上,几乎所有私立幼儿教育机构都存在学前班这样的班级构架,学前班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给学前儿童提前灌输小学一年级知识,如语文方面的汉字学习与拼音,数学方面的20以内的加减法等这些在一年级才能学到的内容。在幼儿不能握笔的年龄,过早地开发他们的智力,提前告别玩耍的童年,不利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忽视学前儿童智力增长的自然规律,给学前儿童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负担。面对幼教机构打出的“赢在起跑线上”等口号,某些家长不仅没有理性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反而对此趋之若鹜,由此导致学前儿童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抵触和畏难心理,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

二、解决之道

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显得更重要。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生理发育程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多层分类教学模式。由于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语文知识、词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难易的侧重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差异,把一个班级中的小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组,按照他们不同的接受程度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分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讲述内容的难易应进行增减,以适合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生理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学习,使所有小学生都能轻松接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教师不能因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层次结构、语言表达程度、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态度上区别对待,分出远近亲疏。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唯一尺度。只有根据小学生的个体特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多层分类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塑造自己的民族性格,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喜欢上语文教学。

2.在当下的信息时代语境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势,寓教于乐,快学学习语文。信息时代,一方面现代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通过符号、图像、声音等手段显现出来,形象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小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的形象,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在由模糊认知事物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面对这一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灌输,而是通过形象的情景模式,让小学生融入课文内容创设的情境中,从情境中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达,更好地把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理性认识。小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教育主题中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而且寓教于乐,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养成热爱学习语文的习惯,更以此为基础升华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意义,有助于陶冶情操。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让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快乐地接受小学语文教育,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老而弥新的课题。随着对小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把这些测定机制引入小学教育中,为小学生语文教育提供精细化的科学依据?相信随着对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天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如何构建素质教育下的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5(30).

第9篇

关键词:词小学语文 有效提问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每一个教师在为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样小学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再为小学生上语文课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将课堂提问教学模式运用的恰当,就会激发小学生的大脑思维,让他们养成愿意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只要是任何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再为小学生上语文课的过程中,都会少不了课堂提问。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受到自身能力的影响,并没有从课改的核心理念入手创新教学教法,仅仅只是从形式上作出了调整,“满堂问”的现象不在少数。就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抓不住文章的脉络与层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通常有十几到二十几个内容,貌似面面俱到,把什么内容都教了,实际上令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例如,我了解到有的语文老师几乎两分钟就有一个问题,学生弄得非常紧张,慢慢的都没有学生举手了,课堂提问效率很低。

2.提问过易或过难。

为了让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们总喜欢设计一些过于容易的问题,好令到全体学生可以争先恐后地答出来。例如,有的老师喜欢提“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行不行?”、“大家说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揣摩出问题的答案,起伏之声不绝于课堂;也有另一类过易的问题,如“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孔明智退司马懿,最后谁赢了?”等这样的问题过多地反复出现,这类问题仅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基本没有开放性答案,学生根本不用费脑筋去思考,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长此以往,所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小学语文课堂中也不乏有过难的提问,为了展示出教师的高水准以及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问题,教师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水平,提出一些艰深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答起。这样的情形往往容易出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身上。这样一来,课堂的有效性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提问过难,会导致问题低效甚至无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

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方法

1.引导提问。

新课改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真实体现,但是不少教师还没有重视到学生能够主动提问的优势所在,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四十五分钟自己占用了三十分钟,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权利,更不要说学生主动提问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思想动态,把握时机运用好激励性口头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存疑的知识、看法、观点提出问题,主动提问,这样才能让教师清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那里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那里存在疑问,从而可以对症下药,解疑答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用提问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特别是对自己还存在疑问的知识和理论要点提出疑问,因为这些疑问不单单是学生一方面的问题,同样反映了教师在教案、备课等方面存在的漏洞。通过小学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来提问,就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疑问展示给老师和同学,通过师生的互动,将问题加以解决。

2.激发提问。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性所决定,特别是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主动提问能够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擅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对那些喜欢主动举手、主动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提升全班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出风头的学生采用激发式教育方式,抓住小学生心理激发其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及敢于辩论的能力,让学生只要有疑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举手提问,这个提问既可以是教师的回答,也可以深思学生间的回答,从而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3.疏导提问。

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停留在学生只是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而是要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特别是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理解,更要尽快的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来。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擅用学生提问,最终疏导学生提问,将学生的疑问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最终使学生提问能够得到最为正确合理的解答。

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提问策略,相信,一定会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使小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启发,让小学生养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积极回答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

回归生活,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贯彻这一理念多年来,已经使学生的课堂、生活、考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股改革之风也吹到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材的革新、课堂结构的转变均以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为向导产生了变化,但更多的改革还是停留在教材和公开课上。深究原因,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语文考试不行,并不证明他们在生活上也是低能;“职业教育的重心是技能和专业知识,语文教学改不改影响不大。”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技能人才。对于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来说,生源质量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一系列的外归因正说明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内化为教师的理念。在这里,对于职教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无需赘述,想就这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专业扎实。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广阔的生活更是语文教学的鲜活教材。与以往填鸭式教学比,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生活的老师,人生的老师,语文知识从书本中来怎样回到生活中去应该不再靠学生个人悟性。这就要求我们职校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生活、爱思考的人,学会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文人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自语文老师的身上领略文学的魅力。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很难把自古文人的价值观强加给每位语文老师,但生活化语文教学要求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功底。知识面广。对于现代的语文老师来说,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地指导,例如魏书生的“六部课堂教学法,知识树”,于漪的情感教育法等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模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都为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心理学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容易流向通俗,目标散乱。教学技能过硬。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语文课堂可以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展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教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数字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多维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语文老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所用,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本与生活对接。

二、对学生全新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把语文教学带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学生的生活带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笔者感到每一届的学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普遍存在早熟、自我意识强、知识面宽而毅力薄弱等特点。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半是被中考抛弃的学生,成功的学生有很多的相似处而失败的学生却各有各的失败。职业教育面临的学生种类繁多,行为模式差异较大,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先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兴趣点,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等。没有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可以更易做到贴近生活,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生命的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

给任课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地的普通高中学生中考分数都在六百到七百这个区间,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分数则是从二百到六百的区间。为了制定贴合学生的教学,首先得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制定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更好地实行分层教学,分组自主学习。新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付出比以往多数倍的精力,全方位的备课,看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际极大地增加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

掌握、驾驭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职业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拷贝自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却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下,作为语文课堂主导的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以笔者所教的人社版第二版高技《语文》为例,第六单元以说话艺术为主题,由《沟通,认清目标和底线》、《我有三个梦想》、《选手董冰赛场答辩实录》等课文组成。对于这一单元,我们可以灵活改变课堂的组织模式,把语言交际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进行课堂点评,小组总结等。

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职业学校的学生构成差异很大:机械、建筑类专业的班级男生占绝大多数;旅游、广告等服务类专业的班级女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构成,语文课堂要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把专业特色、性别特色带到课堂中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特色,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计划,不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拿一套教案应付所有的专业和班级。这实际是一个把语文教学更加细化、专业化的过程,对目前语文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贴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崭新的教学评估模式。在没有高考压力的职业学校,语文老师试行多样化的考评模式比普高却要便利很多。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加入到课堂评价中来,以专业学习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离真正实行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中间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知识面,各项技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希望在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语文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第11篇

一、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和魅力

(一)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一堂课中,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与课堂效率息息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主要依靠口授和板书,一笔一划的在黑板上写,讲解速度太慢,也就影响了教课的效率,当我们的教学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既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图片,音效,影像视频,使原本两节课要讲的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充分呈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条件,也正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亮点。[1]

(二)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表现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积累

多媒体通过音频、视频呈现出的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解的一部分内容是需要学生们展开联想来理解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小学生如果没见过瀑布,也就无法领会到“银河落九天”的壮丽,也就无法感悟到李白当时那种极力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情怀,但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们播放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或图片,在配上奔流直泻,震耳欲聋的水浪激石的声响,再插入昂扬有力的配乐朗诵,让同学们似乎瞬间回到了千百年前的庐山瀑布的脚下,同诗人李白一同领略大自然的壮美。[2]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对学生来说,有无穷的新鲜感和极强的震撼力,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也达到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的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才能主动的学习,乐于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总以教师为主,向学生们硬生生的滔滔不绝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乐趣性,让学生们喜欢学,主动学。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讲解蝙蝠飞行的原理,再让学生上台动手演示,“飞机夜航追击敌机”,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与蝙蝠用于接收超声波的耳朵就像飞机发出的无线电波被雷达接收的原理,原本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很容易就被小学生们在轻松快乐中所接受,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性质特征

近些年来,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那么,怎样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是我们即将或已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应关注和了解的问题。

(一)对于多媒体的判定

多媒体同其他媒体工具一样,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也有先天存在的不足。我们应该把多媒体与其他媒体工具放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同等的眼光看待。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很多多媒体,较之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3]但比起幻灯片的炫丽,投影仪的动态性,电视的高容量,多媒体还存在差距,所以我们要正确认知多媒体的价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搭配多媒体同其他媒体,再加上教师生动幽默的讲解,共同辅助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多媒体的辅

虽然多媒体已渐渐进入我们的课堂,但是多媒体也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工具,多媒体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一切技术手段都服务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4]这样使学生们更快更方便的吸取和接受知识。我们要知道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多媒体仅仅只是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三、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劣势

每种事物总有正反两面性,我们只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不够,还应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一)忽视了对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滔滔不绝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对于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培养。[5]而多媒体的出现并没有很大的改观,只是将从前的人为灌输变成了机器灌输,这也就背离了现代教学的理念。学生们只顾得瞪着眼睛看,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的内容被动的接受,也就影响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有待改进的问题。

(二)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品读

语文这个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留意,多思考,多实践,语文的才思才不会枯竭,多媒体直观的将图片、音效呈现的学生的面前,虽然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但这却扼杀了学生品读文章的能力和想象力。没有了学生的品读思考,又怎能寻访到书中的“颜如玉”“黄金屋”。

四、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反思

由于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人就否认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这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火车刚发明时,比马车跑得还慢,人们都称之为“怪物”,但今天它在交通方面已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了。对于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应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它,用科学的方法使用它。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建议在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时要注意三大对策:

(一)惜“画”如金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要重视语文学科本身的张力和创造性,不能过分依赖画面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以《莫高窟》一文为例,网络上介绍莫高窟的图片何止百张、千张,但在选择时一定要惜“画”如金,切不可面面俱到,否则就会异化成为美术欣赏课。一位老师在教这门课时,仅选用了其中的三幅菩萨像、一幅卧佛、两幅飞天及一幅藏经洞的洞门照片,用以启迪、佐证,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阶段情况分层教学

作为考核学生语文水平和提升学生语言素质,中学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相比于城市的学生,农村学生不管是在学习环境和教学设备上都存在着差异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校作文时面临的诸多难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基本应该从充分了解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阶段的情况的前提下,再分层次教学。

作文写作是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国相关文件规定:中学作文的最基本要做到文字表达通畅,主体明确,行文规范,要能根据日常发生的事情进行写作,由此可见,作为教学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更要教会学生去写文章。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和城市的教学水平不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从而导致了农村教育出现了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大的局面。作为一名基层农村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此感受颇深,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处,这不仅是由于整体环境的原因,还是农村语文教师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多年来无法做到有效解决。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自身出发,从农村的具体环境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一些科学方法,从几个方面去讨论。

一、 农村作文教学现阶段情况

1、 无话可说,表达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文之初就从内心有所抵触,带着这种抵触心理,即使勉强构思出来,也是在内容上、思想上有所欠缺,整体表现为文章犹如流水账,内容空乏,思想深度不够,甚至还有词不达意,生搬硬套的情况,这都是表达能力差的体现。

2、 教师队伍层次不齐,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作文课,很多老师根本就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出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状况,比如单纯的让学生去背,去默写优秀作文,而且对于作文批改没有认真处理,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创新。更有一些教师在学生作文教学时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套作,其结果就是,有些学生干脆对原作文改名换姓,敷衍了事。

二、 作文教育中分层教学理论

1、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生理、环境、兴趣、心智发展速度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客观造成了学生主体之间个性发展的不同。现代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学生的个性差异已经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新要求:作文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且要依据学生的差异,区分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帮助和提升。

2、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重视、包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他不允许我们用同一模式去替代丰富、富有特征的个性发展,要求我们张扬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并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差异,比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等,在个性发展中找到自身准确定位,发展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学生个体上的差异与个性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创新中学作文教学,依据作文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智力、兴趣、爱好等个体特征设计教学,分层推进。区别对待,有效提升作文教学的针对性,丰富中学作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三、 分层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学生主体分层

中学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分层要按主体综合考虑。我们要在研读中学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按照中学语文课程对作文教学的要求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学生的作文综合素质,比如作文的兴趣、阅读面、不同的文体、语言表达、观点的深度、作文的创新能力、作文态度、感悟能力等,客观的确定学生所在的层次。

同时,要注意到学生随阅历的增长,学生的个性也在发展,这就需要动态的为学生进行分层。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发展不断调节层次,以适应新阶段的学生。动态分层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2、作文目标分层

作文分层教学要真正达到实效,对作文目标进行分层设计非常关键。作文的目标分层的基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关于作文教学,现阶段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以下大概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多角度去观察,同时日常多参加活动,丰富人生阅历。对社会、人生、自然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于乡情亲情的描写,可以从家乡纯朴的民风入手,从民风中去体会包含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丝丝感情,然后再着重描写农村人质朴、淳厚的感情,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他们同邻居和睦的关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等等,同时,还可以描写当地的传统节日,从侧面烘托这些良好的风俗习俗对农村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积累素材,同时要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去表达自身情感。对于题材选择,可以尝试多方面入手,如果注重情感表达,就写作诗歌和抒情文,如果注重叙事就写作记叙文和散文等等。同时,还要养成检查、交流的习惯。要学会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写作感受和经验,正确、乐观的看待自己的写作过程。

3、学生的指导分层

学生的指导要注意根据学生能力引导学生特长的发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优等生可以安排他们大胆构思,独立作文;中差生可借助范文进行引导,缓和写作难易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针对性的指导。

4、学生的评价分层

作文评价要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为目的。评价是一种总结,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味的找错,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要根据目标分层,因层因人而异。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作文评语,评语也要因层而异,高层学生评中促精,底层学生以褒奖为主,提升写作积极性。

第1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汉字学习的最初阶段,良好写字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小学教师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1小学生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不高

小学阶段是汉字学习和认知的关键时期。汉字的认知学习是小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为了保证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写字教学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能力。然而,受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影响,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较低,加之汉字的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无趣,需要长期的重复练习,小学生对汉字学都不敢兴趣,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写字教学的效率。

1.2忽视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规范性

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写字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语文教师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写字教学计划,忽视与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偏重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写字过程中的写字姿势,导致很多小学生从小养成不良的写字习惯;最后,现阶段很多学校大都开设书法兴趣小组,用以培养和提高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写字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偏向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

2提高小学生语文写字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提高小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和诱导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依照不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错误姿势、执笔方法等问题,不要急于训责,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他们改进自己的书写方式。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写字规范度。让学生自己参照一种楷书字帖,认真仔细观察不同汉字的字形和笔画特点,将字帖中的汉字写法与自己写的加以比对,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加以改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

2.2增强小学生写字的规范性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不良的写作姿势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小学生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增强小学生写字的规范度,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矫正小学生的写字姿势。

其一,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的写字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写作姿势,避免学生模仿教师错误的写作姿势。此外,教师可以把小学生在平时写字中应该保持的正确坐姿及握笔姿势拍成照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他们在日常写字过程中保持正确姿势的自觉性。

其二,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正确的写作姿势,教师可以将写字过程中的正确姿势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并且把正确的书写姿势编成容易记忆的口诀。例如,最常见的写作姿势口诀:写字时,要做到:头正、身平、脚放松;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心静认真写好字。为了确保口诀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每次写字前先念口诀再练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写字姿势。

其三,教师可以让家长监督小学生写字姿势的规范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家长对小学生写字姿势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小学生做家庭作业时,习惯趴在桌子上写字。对此,教师应该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在家时一方面要注意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另一方面应该注意观察小学生的写字姿势,并且及时纠正其错误的写字姿势。只有通过教师和家长齐抓共管,才能确保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写字教学的研究,积极做好备课工作,改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汉语书写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阳.写在起跑线上——浅谈小学低段写字教学[J].成才之路,2009,(07).

[2]叶罗妹.兴趣先行方法跟上——浅谈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J].新课程(下),2011,(06).

第14篇

阅读本质语感教学语言训练文思分析

一、存在问题

据抽样调查显示,一直以来,高考现代文得分率都是处于最低线上,让人不得不要追问:我们的现代文教学到底是怎么搞的?稍加探究即可发现以下问题:教师、学生轻视现代文,干脆不教学。学校教师放弃现代文教学,主要是因为高考不会考到那些课文;教师教学不得法。当前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流行的一种弊端就是,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出路:尊重阅读本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语感教学

从语言工具论来看,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其中的“理解”是语感问题,“运用”也是语感问题。

(1)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2)揣摩文段,体味语言

揣摩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是获得语感的一个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一些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么一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句中“寂寞”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而形容“路”,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从客观方面来说,夏夜的荷塘并非“寂静”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写了声音;从主观方面看,作者说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便感到了“寂寞”。这样,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

2.语言训练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应以语言训练为主”,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应以学习语言为主;语文课应以“训练”为主。语文课可“讲”的东西很多,在各科教学中,语文恐怕是最有“讲头”的一门学科。但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1)学生阅读品悟

课堂给出学生阅读品悟的空间。反思我们的有语文教学,我们老师总是慷慨得无以复加,总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我们总是不停地讲。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我们的知识宝库中,有多少知识和情感是我们老师填入我们的大脑?语文课本中和试卷上的文章每一章都是鲜活的:那是字里行间闪烁的人生智慧,是一种“大文化”,是潜藏在语言背后更鲜活的宝物。

(2)学生尝试表达

学生在阅读一定时间后,当堂动手进行语言操练,这就是尝试表达。我们经常也看到一些学生喜欢自己搞一些摘抄,但不见得这样就能做好文段分析题,为什么呢?这里欠缺一个“尝试表达”的训练阶段。所谓“尝试表达”是让学生学会把自己对读到的某个语段的感觉尝试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口头的,包括针对课本语段的品味,也可以是笔头的,且尽可能多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写,可以适当印发一些小语段的资料,对学生“尝试表达”的“作品”进行择优评比。

①传达给学生一个理念

一定要以“我”的眼光谈出“我”对某语段的感觉,这才是学生走向“现代文阅读”的要旨。

②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表达的快乐,提高兴趣

多鼓励学生的即性发挥,让学生在一个没有人动辄叫停、指手画脚的环境氛围中获得一种自得其乐的写作。这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源泉。

③引导阅读,提高品位

可以提供以下两类文章供学生阅读:文艺性社科类文章:这类文章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理性上的认识,教会他们学会更广阔、更深入、更理智地去看待文本。比如《生活的诗意》《艺术的品格》《外来文化与中国语言学的发展》等。对古今名家名作的纯正的赏析类文章: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透过大家的视角去看名作,感受那些专业术语下的理性分析,找寻自己与这些赏析文之间的差距,揣摩一种更典雅、更稳重、更有说服力的赏析思维。如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

3.文思的分析

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

现代文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教学《想北平》,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呢?首先表明自己想写北平,可城大事繁难以尽述,尽管如此,自己深爱北平、思念北平,“想说而说不出”,但还是要说;接着从不同的层面或者说侧面记述北平,表现北平城凸现自然、动中有静、物产丰富等等特点;最后说到深处、细处,更勾起了自己的无限眷恋,直白地表达自己“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从这一简要的梳理可以看出,作品的思路和结构并不复杂。

三、结语

如此思路分析,会逐步提高学生言语的条理性,增强表达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分析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体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荣文军.加强技术性指导,提高现代文阅读得分几率——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困境的再探索.2009.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

第1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