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

机电一体化优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电一体化优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机电一体化优势

第1篇

展鹏科技(603488.SH,下称“公司”)是国内拥有自主变频控制核心技术并较早应用于电梯门系统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形成包括电梯门系统、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电梯轿厢及门系统配套部件等产品在内的多元化电梯配套产品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载客电梯、载货电梯、特种电梯等各类垂直电梯制造领域。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电梯行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电梯行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05-2015年,中国电梯产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86%。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电梯保有量到达425.96万台,无论是保有量、年产量还是年增长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

从长期看,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仍将持续,国内保障房廉租房等住宅的建设需求、基础设施和商业地产的投资需求、旧楼加装电梯需求、原有电梯的维修更换市场需求、低层建筑安装电梯需求、较快增L的出口量等因素促进中国电梯产业良好发展。

电梯行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电梯部件制造企业的迅速壮大,涌现了包括公司在内的一批优秀的电梯部件供应商,经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已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自成立以来,努力以自主掌握的变频驱动、智能控制、数据通信和机械设计技术,为客户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和性能优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作为国内电梯部件供应商中拥有自主变频控制核心技术并将该技术较早应用于电梯门系统的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已成为电梯门系统领域的领先企业,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市场占有率达到7.8%。

公司具备电梯门系统、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等产品个性化定制和多样化生产的能力和优势。如,在电梯门系统领域,根据电梯门机控制器使用的不同技术,公司能够提供应用VVVF变频控制技术、永磁同步变频控制技术和交流矢量变频控制技术等多种产品系列;在电梯控制系统领域,公司能够提供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内呼板、外呼板、指令板等多种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产品。

同时,公司还具有提品整体化解决方案优势。公司以自主变频控制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为基础,产品由电梯门系统逐步向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电梯轿厢等领域延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能够为客户提供涵盖电梯门系统、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轿厢及门系统配套部件等多方位的电梯部件产品,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实施产品整体化解决方案的电梯部件供应商之一。

在产品品质优势上,公司严格按照GB/T 19001-2008―ISO 9001:2008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和执行具有全员参与性的公司质量控制程序体系。同时,公司以精益化管理为目标,全面推进6S管理,“数字式门机控制器(FE-D3000)”等产品获得欧洲CE认证,“数字式VVVF同步带防爆门机产品”获得国家级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站防爆合格证。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优越性; 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将多种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发展至今已独立门户,成为有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从其功能性结构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和多功能的特性,而实现这种多功能一般需要其具备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而实现这些功能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技术就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总体或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延伸至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其相对于传统的机电产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更佳的性能以及强大的复合能力与适应能力。

一、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

1.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2.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

3.使用性能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

4.具有复合功能并且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5.调整和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

1.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包括机身、框架、机械传动和连接等机械部分。这部分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 因此对机械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结构、材料、工艺加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高效、多功能、可靠、节能和小型轻量等要求。

2.动力系统。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去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动力系统包括电、液、气等动力源。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电能利用为主,包括电源、电动机及驱动电路等。

3.传感与检测系统。传感器的作用是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应的接口所组成。

5.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执行机构一般是运动部件,常采用机械、电液、气动等机构。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趋势。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模块化趋势。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圈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 网络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而且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 环保趋势。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 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这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结语: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使冰冷冷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并且更加智能,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随着我国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多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等方向迈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资料

第3篇

关键词: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优势分析;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体现,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实现了更加精确和自动化的应用体验。在石油工业中,传统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的采油需求,为了提高石油能源的利用率,提高采油质量,必须要引进更加精确的机械设备。机电一体化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采油技术带到了实际的工作中,保证了石油工程更高效、更准确的运作。

一、机电一体化的的应用优势分析

1、可靠性提高

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应用,不仅具有精确的操作参数的设计,在控制系统中还增加了保护控制系统的经历,通过一些限定值的设定,一旦设备中发生过载、不稳定电流和失控情况时,保护系统就会自动停止运作,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这种安全系统的建立,保证了大型机械设备的完好,以及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提高了油田施工的可靠性建设。

2、更多的应用性能

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机械工作的精确度,缩短了工作时间,在功能的开发中也进行了多样性的设计,在一种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设立和机械参数的输入,就可以实现多功能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工程机械设备的数量,还较少了设备管理与维护的资金使用。另外,在较多应用功能的设计中,提高了机械工作的范围,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机械的高效利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

1、传感技术

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重要元件,是保证机械可靠运作和精确度提高的关键。其实质是对机械设备进行反馈机制的建立。机电一体化设备在运作中会对外界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进行采集,如承重多少、电压大小等,并经测定值通过传感器传输给输入信号端口,并与理想的参数值进行比较,合格与否会出入给控制系统,并进行运行和停运的选择。传感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转,并通过数字记录、显示、信号处理和检测识别等提高了机械的灵敏度,实现了智能化的自我修正。

2、自动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中具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这种自动化主要通过微计算机的操作实现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是通过参数提供和开关的操作就可以的,还要对具体的施工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对自动化系统的理想操作结果与实际操作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机电一体化机械的自我诊断对自身进行参数的修正,并在补偿技术的应用中,真正发挥出实际作业的效果,提高设备的适应性和准确度,真正做到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涉及到整体概念,是将整体概念应用在相应技术上的过程,因为它从系统目标和全局角度出发,把总体进行分解,使其变成互相联系的一些功能单元。一般来说,接口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能够帮助总体系统的各部之间形成有机连接。

4、接口技术

接口就是使用某种方式连接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其主要可以分为:软件接口;电—机械接口;电气—气动、液压接口;模拟量—数字量接口;电—气、液接口;电气—电子接口。

5、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

与传统的机械操作相比,机电一体化机械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数字化处理,通过对石油等工程施工环境的勘查,能够将识别的声音、图像等,并在微计算机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不仅有利于施工设计的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安全作业的进行。这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综合应用,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的处理信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石油工程根据施工环境具有施工危险系数高、工作难度大等特点,这不仅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还要求工程机械设备必须符合施工标准,并在良好的方案设计中完成高效率的石油开发。机电一体化机械的设计与应用,解决了石油勘探和开发中的较多问题,在降低工作危险性的同时,通过可靠的自动化应用保证了石油开采的控制量。下面就具体应用和使用原则进行分析:

1、强化认识

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智能技术,它的优势虽然很明显,但是有很多从事了多年石油采集工作的员工对此并不一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有一部分员工可能也不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宣传和学习,需要员工能够适应新的技术手段所带来的新的工作方式。

2、进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是为了对整个行业的薄弱点与优势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设计、引入和推广。经过野外的实地调研以后,获得一份较为准确的调研报告,确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最需要的作业环节和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

3、实用性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具有极大的优势,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广,在对机电一体化石油机械设备的引进中务必要注意实用性原则。可以采取试点的方式进行试验,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再进行进一步的推广。比如说先从石油化工设备入手,或是从随钻测试、计算机操作、泵站台、转油站以及对成套的车装设备进行控制等都是比较不错的切入方式。一旦切入以后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该设备在实际运转中的不足及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推广工作。

四、结语

通过以上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应用能够提供给工程更加智能和准确度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要有专业性操作和前期的基础准备。在石油工程的复杂环境中,机电一体化机械能够在自我诊断、检测和作业中保证石油的输出质量,在现代能源紧缺的环境下,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并将会在未来的建设中通过新技术的革新,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郑洪越 单位:大庆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如何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二优化一体现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做好“两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5篇

一、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推动煤电产业协调发展,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

我区煤电一体化政策实施以来,吸引神华、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大唐等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先后在内蒙布局了煤电一体化基地。其投产的电力项目3900万千瓦,开展前期的项目4770万千瓦;拥有投产的煤矿产能1.8亿吨,占全区产能的40%;开展前期和在建的煤炭产能1.75亿吨,占全区产能45%;拥有煤炭资源量500亿吨,占已配置煤炭资源25%。在这些大型电力企业的积极推动下,内蒙古的煤电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区电力装机达到42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932亿千瓦,分别是2002年的4.1倍和3.5倍,其中外送685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位;煤炭产量达到3.5亿吨,是2002年的3倍,其中外送1.92亿吨。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初步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拉动了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持了国家的能源供应。

二、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稳定电力价格

今年以来,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煤炭行业利润大幅上涨,电力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2008年1至8月份内蒙古煤炭产量2.98亿吨,增长25.9%,盈利200亿元,增长1倍。纯发电企业除国有大矿合同比例高的个别电厂小额盈利外,其余全部亏损;而实行煤电一体化的发电企业,均能实现较高利润。

剖析煤炭电力企业经营出现如此严重分化的原因,实质上是价格双轨制矛盾的集中体现:即煤炭价格实行市场形成机制,电力价格则实行政府管制,这种双轨制的价格管理形成了价格的倒逼机制和政府的两难选择。也就是煤价上涨导致发电成本大幅上涨(煤炭成本占火电成本的60%以上),大幅度压缩了电力企业的利润空间,直至近年因煤炭价格上涨太多而使电力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发电企业强烈要求政府兑现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而电力作为基础产业涉及各个行业,如果煤、电价格等比例联动,对全社会影响极大,引发通胀动力加剧;不联动或不等比例联动,则电力企业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将难以为继;若采取政府补贴的方法,则加大财政压力,也不利于理顺能源价格、调节供需关系和调整产业结构。在煤电价格双轨制的条件下,要想稳定电力价格,必须先稳定煤炭价格,而目前煤炭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决定,若再对煤炭价格实行管制、则难以奏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区实施煤电一体化的企业,煤炭与电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上下游之间从外部交易、市场博弈变为企业内部核算,企业内部能够自行调节煤炭与电力的利益分配,即发电厂的自备煤矿价格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只受煤炭开发、生产成本的影响,而煤炭生产成本上升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不会大起大落,从而规避市场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既保证了企业稳定的收益,也稳定了上网电价。同时煤电一体化还有调节煤炭供需关系,增加国家能源储备安全的效用。当煤炭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至电力企业自备煤矿开采成本时,电力企业可压缩自备煤矿煤炭产量采购市场煤、等于既减少供给又增加需求。反之靠自备矿自我平衡,等于增加了政府对市场供需的调节能力,这样就解决了煤矿建设周期对市场供应的滞后调节,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又能倒逼自备矿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国企的经营效率。

三、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能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要保持经济的稳定,能源稳定至关重要。我国能源是一个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赋存结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69%,其中56%被作为电力燃料,火电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7%以上。因此,煤炭在我国能源工业和消费中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不亚于石油,而国家目前对煤与油两种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国有经济对其控制力也相差甚远。在煤炭开采权全面放开的背景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纷纷抢滩煤炭资源开发,其主要原因就是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它的战略地位及预期收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认为煤炭产业的效益会持续稳定,占有了资源就有了预期收益、巨额财富。因为煤炭企业的盈利和发展在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占有量和赋存条件,按目前煤炭主产区的吨煤利润100元计算,拥有储量1亿吨煤田的采矿权即得到了100亿的潜在利润,且不谈矿权取得的公平性问题。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对稳定煤炭市场价格确实有一定的作用,2008年6月份国家为稳定煤电价格,对煤炭价格实行临时干预措施――最高限价。从实际执行来看:国有大型煤矿企业,都能按照年初的合同不减量、不加价地稳定供应电煤。而一些小煤矿对电煤供应采取敞口合同――即价格随行就市,供应量因时而异,采取现金交易、现场议价的方式规避限价,最高限价的限制作用大打折扣。实践证明政府调控煤炭市场价格,除却能源价格、能源税制、矿权配置等市场化改革外,在现行体制和经济环境下,增加国有经济对煤炭资源控制比例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实行煤电一体化使国有电力企业占有了较大的煤炭资源份额,从而增强了国家对一次性能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

四、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煤炭的规模化、高效化开发,加快煤炭工业的现代化

通过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在国有大企业手中,国有企业资金雄厚,人才丰富,技术装备水平较高,有条件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的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煤炭生产现代化的步伐。大型现代化矿井劳动生产率、资源回采率、安全生产水平远好于小煤窑。土法生产的小煤窑资源回采率一般只能达到30%左右,而大型机械化矿井的回采率在80%以上,节约资源的效果十分明显。

五、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煤电一体化有效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在煤矿开采中经过细选加工,洁净煤用于外运,提高了外运的效益;洗选出的洗中煤、煤矸石就地发电,废物利用又降低了发电成本;疏干水用于发电厂的循环水和发电用水;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治理采煤沉陷区。解决了煤电分离体制下煤矸石、疏干水、粉煤灰废弃污染;煤

炭和废弃物都得到合理利用,节能环保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提高。

六、实施煤电一体化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缓解运输压力

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而电力需求则呈现出东南旺盛的局面。在电力结构中,燃煤电厂比例超过70%。这种能源需求和供给的地域性相应地带来了煤炭运输的问题。在电力生产的产业链条上,煤炭运输一直是电企头疼的问题,煤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铁路运力不足。大量的煤炭靠汽运到港口,用高级能源换低级能源。汽运吨公里运费比铁路高0.35元,从自治区西部煤炭生产区运往港口的吨煤汽运费就达400多元,进一步推动了煤价上涨。实现煤电一体化,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向邻近的华北、东北电网送电,变输煤为输电,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减少运输费用,减轻运输压力,降低发电成本,降低上网电价。同时又有利于形成合力地区分工,形成比较优势。能源基地利用能源价格优势,吸引发达地区能源消耗高,但不属于落后生产力、禁止类的产业向能源基地集聚,既能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将能源富集区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减弱发达地区、电力负荷中心能源需求增长。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在内蒙古建设大型火电基地,通过特高压线路送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外送1亿千瓦电力,等于外送3亿吨煤,增加煤从空中走的比例,输煤与输电并举,缓解铁路运输压力。从而大范围优化电源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有利于推动煤电产业快速发展。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电网规划;信息化系统;输变电工程;网络优化

一、电网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一轮全国电网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资本、能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福建电网又迎来了新一轮建设。220千伏电网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沿海经济带将形成双链式辐射结构供电网,各地州将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围绕城市、工业区等负荷中心形成220千伏双环网。110千伏电网将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依托220千伏电网,形成单回环网、双回辐射、链式结构,逐步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网规划是通过电网电力建设来实施的,电网规划的目的主要在于指导日常的电网建设和改造,通过日积月累的工程建设使得电网达到规划的目的。但长期以来,电力建设重主网、轻配网,使电网规划存在主配网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出现局部地区网络混乱、装备陈旧落后、供电半径大、线路负载不平衡、配变容量不足和自动化水平较低等薄弱环节。

面对电网建设的艰巨任务,前期工作需要理清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网规划及工程可研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关于建立城市电网规划信息化系统的设想

1.电网规划的意义

电网规划是电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规划对于指导电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电网规划工作涉及到电网现状数据分析和评估、电力需求分析和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和研究、相关电气计算校验、经济性评价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具有工作量大、复杂性突出、涉及面广、相关信息繁琐等特点。现阶段大部分电网规划工作完全依靠人工完成,规划结果受规划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影响较大,且主观性较强,“先有结果,后做规划”的情况较为普遍,整个规划过程协同工作效率较低。福建电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日益繁重,在保证规划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效率是对电网规划工作的必然要求。

而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对于固定资产额巨大的供电企业而言,城网规划工作在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供电企业首先要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电网规划及电网投资,其次需根据用户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差异及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按照定制电价的思路来确定其具体区域的规划工作。

2.建设电网规划专业的信息化系统

目前供电企业的营销、调度部门均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业辅助计算机系统,为科学谋划、决策和管理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支持。大规划作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尽量减少电网规划环节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遵循规划的客观要求与规律。因此,应考虑建设电网规划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基础数据管理、规划业务管理和规划辅助决策等工作,以提高电网规划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电网规划方案的决策、实施跟踪及后评估,乃至电网发展规划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电网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城市电网规划信息化支撑系统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必须要具备原始基础数据分析、规划业务管理、规划辅助决策三项基本功能。

原始基础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对城市规划相关的各类基础数据的管理,包括社会经济类数据、电源类数据、电网设备类数据、电力需求类数据、负荷特性类数据等,同时为规划业务管理模块和规划辅助决策模块提供了数据支持。城市电网规划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原始基础数据及规划方法。没有足够的和可靠的原始资料,任何优秀的规划方法都不可能取得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一个优秀的电力系统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包括搜集和整理系统电力负荷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资料等等。

规划业务管理模块涉及省公司和地州公司的大部分规划业务,并将部分业务抽象为工作流,实现各种规划业务的流程管理。

规划辅助决策模块提供规划分析和规划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一些辅助决策分析功能,具体可包括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电网规划等功能,并提供与潮流、稳定、短路电流计算、经济分析等现有成熟软件的数据接口。

三、工程可研阶段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电网输变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可研审查中仍暴露出以下问题:变电站通用设计方案不能与省内实际情况完全有效结合、变电站进出线缺乏统筹规划、通用设计应用率不高,以下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1.完善细化变电站通用设计方案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11年底,泉州市辖供电占地面积683.94平方千米,最大负荷为1065MW,全年售电量为54.85亿kWh。

泉州部分地区110千伏变电站由于征地困难和政府要求,需建设全户内变电站。通用设计中全户内变电站方案主变均采用本体与散热器分离布置及高压侧均采用电缆进线,此类方案建筑面积较大,投资较高,而且运行单位提出电缆运行不方便。因此,建议公司相关部门委托设计单位补充全户内变电站主变本体与散热器合并布置,且主变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方案上报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批准。

2.加强变电站出线规划管理

泉州地处沿海,经济发达,轻工业发展迅速,往往造成局部负荷突增,线路重载。目前,泉州市辖供电区仍有39个台区存在低压问题。其中,线路供电半径过长是造成该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变电站进出线需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满足电网结构需要的同时不断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线路间联络回路,以便在用电负荷高峰合理调节线路运行方式,缓解重载线路供电压力。

对于新建220千伏变电站,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各级电压出线统筹规划。设计单位一般会对变电站出线做出一个整体规划,但不可能对终期规模出线一次规划准确到位。由于各地州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客户用电工程激增,这些项目大多不在规划当中,且设计单位由用户自行委托,设计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设计单位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便利占用出线间隔,如果监管不到位,势必造成出线间隔占用不合理,后续出线相互交叉,倒换间隔现象发生,并造成停电和投资浪费。各地州公司对此应高度重视,必须对所管辖220千伏变电站的110千伏出线统筹规划,并根据新变化、新情况及时调整。新建工程接入时,都要按规划实施,不在规划中的项目尤其是客户工程,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合理分配出线间隔,杜绝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出线交叉、倒换间隔的现象发生。出线规划要遵循优化、美化与简化的理念,变电站进出线应尽可能做到“直进、直出、归并整齐”,不采用斜进斜出方式,以美化变电站周边环境,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3.加强设计管理,提高通用设计应用水平

在设计管理方面,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省公司都有非常好的经验做法,例如开展设计竞赛、设计评优、对重点工程组织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定输变电工程设计激励考核办法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从源头上把好工程质量关。福建公司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为了引导和鼓励设计单位开展设计优化和技术创新,相关部门对2011年特一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设计评价,作为后续项目委托的重要依据。

可研阶段还应加强通用设计的应用。福建地区属于丘陵地带,气象条件复杂,相关设计人员在深入了解国网颁布的通用设计的同时,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要努力汲取设计管理方面优秀省份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完善自身通用设计,提高通用设计应用水平,不断扩大通用设计覆盖面,提升效率,满足福建电网快速发展要求。

四、结束语

电网规划是电力网络建设和改造中的重要环节,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电网规划不但要切合实际情况,还需适当超前。在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关系的同时,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2)电网规划需要得到城市规划部门的认可,并且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使规划不仅具有权威性,也具有灵活性。

(3)当前电网电气自动化建设尚缺乏成熟经验,可以根据先试点、后推广原则进行,市区可先做试点,如先建立电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这是日后电网电气自动化缺一不可的,对于目前的运行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系统。

第7篇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35

《石油化工工艺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从石油化工生产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石油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工艺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与化工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面对繁琐的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本人在多年的石油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与本校及其他院校“教学名师”学习交流,并反复教学实践及接受学生反馈,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 将该课程内容与前期课程内容结合对比讲解

《石油化工工艺学》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及《煤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精馏、重整及裂化等相关知识点,该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与前期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与之结合对比讲解,在回顾前期内容的同时也便于其理解掌握新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原油的常减压蒸馏”时,将其与化工原理课程中精馏部分的内容结合对比。首先,让学生回忆精馏的原理及所用设备的结构、分类和特?c;然后,要求学生将普通精馏设备与原油常减压蒸馏设备对比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讲授“催化重整工艺”时,首先让学生联系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的概念,这样学生便能明白“重整”过程中分子结构发生的变化,进而能够深刻理解催化重整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本质原因[1]。

2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案例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实施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石油化工工艺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案例非常必要。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光交互、动静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全新的视觉感受,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此外,教学中如果将一些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以图片、声像资料和动画等方式展示,可将抽象的原理简单化、直观化,复杂工艺流程中的单元操作也变得形象、易懂,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一些难点内容,实现了高效且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催化裂化工艺流程的核心工艺反应-再生系统时,书本上给出的仅仅是简单的流程示意图,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反应-再生系统中原料的反应、催化剂的分离再生及产品的分离精制等重难点内容。如果能够找到一些相关的工艺流程录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观看原料和催化剂在反应器中的存在状态、反应状况及催化剂的分离再生特点,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学录像,也可以重构学生的学习流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列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实践经验及能力;通过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判断、分析、协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目的产品不同的原油常减压精馏工艺时,可以引入下面的案例:以生产燃料为目的的原油常减压工艺流程,常采用三段汽化工艺,即,在常压精馏塔前还设置有初馏塔;而在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为目的的三段汽化工艺流程中,在常压塔前设置的是闪蒸塔。针对这个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对两个工艺过程的不同之处展开讨论,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自己的观点,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4]。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听的状态,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该问题,在讲授完一些重难点内容后或在开始讲授一些新的内容前,指定若干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将以上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后期上课时,要求他们作为 “教师”将整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讲解时间一般10分钟),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将讲解错误或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讲完之后进行现场提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强化;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为一些打算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提供了组织课堂教学的机会。例如,在介绍催化重整部分内容时,提前一周把要讲授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准备课件,重点讲解催化重整原料的预处理、重整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学生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引导听课的学生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比如,催化重整工艺流程中串联了三个反应器并且每个反应器之前都设置了加热炉,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流程,设置加热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还可以联系之前的内容进行提问,催化重整的原料对砷含量要求非常严格,为什么?常减压精馏过程中如何控制砷含量?通过类似这样提问回答的交流过程,学生可将该课程前后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温故知新,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4 将部分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以上的课堂教学方法,既注重了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又注重了知识领域的拓宽和案例的结合,但是学生仍缺乏实践经验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所以可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内容结合。实际上,大量科研课题是针对石油化工中的瓶颈问题开展的,因此可将教师的科研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石油烃裂解制烯烃”时,告知学生目前乙烯的产能过剩,而丙烯的需求量很大,靠石油烃裂解制烯烃时副产的丙烯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用甲醇制丙烯。以此为切入点还可引导学生分析甲醇的来源,将煤化工工艺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还可通过认识实习、开设专业综合实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将学生邀请进入自己科研团队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背景,尝试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释科研实验中的反应机理。例如,上面提到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从事甲醇制丙烯的研究,用到的催化剂是固体分子筛酸碱催化剂,之所以用分子筛催化剂是因为它的酸碱中心可以使碳链发生异构化、烷基化等反应,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经过从理论到实际,再到理论的摸索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增强了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农电线损,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M24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城乡电网结构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坚强,在极大地提高农村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的同时,也为农电营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实现农电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目标,农电营销新业务界面的划分较大地促进了农电节能降损工作的开展。但现阶段,由于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线损工作开展仍不尽如人意。如何有效地加强农电线损管理,是农村供电所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性工作之一,也是农网建设和农电营销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电线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线损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在当前的电网建设中,并未将线损作为指标来检验电网发展是否合理,造成高压电网投资偏大,中低压电网投资偏低,各电压等级的投资比例不太合理,使整个电网的理论线损偏大;生产部门在安排运行方式和停电计划时往往出于安全的考虑,使电网在非经济状态运行的时间过多,经济运行和停电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虽然供电所建立了降损节能管理组织,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各成员没有履行相应职责。

1.2线损管理意识不高

现阶段,相关部门并未对认识到农电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部分农村电网管理人员认为农村所消耗的电能只占到整个电网所供电力很小一部分。认为其导致线损的大小不会对整个供电网络整体线损的影响。因此,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对农电线损进行管理。认为农村电网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置于农电安全管理方面,不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农电线损控制工作方面。

1.3电量计量方式不统一

目前,供电所和供电局并未对电量计量的方式进行统一,有的采用高压计量方式,有的则采用配电网络变压器台区的低压计量方式,部分甚至采用的是从结算电能中扣除的方法。在农村供电所客户中仍然存在大容量表计、小负荷计量的现象;对出现的客户表计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处理和正确追补电量,造成了电量损失;对公配变总表计量装置的丢失、损坏、异常情况处理不及时,造成线损计算结果失真;对临时性用电客户不能准确、规范进行计量管理,造成电量遗失。

1.4管理方式不规范

在农网一期、二期和农网完善工程实施期间,由于对供电网络管理时权责不清、监督不力使得对计量设备的安装、拆解、移动等不进行统一规定的现象。在低压供电区,对各个配电变压器台区的电能计量设备的管理不规范,电能表接线方式的正确与否、计量的准确度等不能进行有效核实。没有对电能表进行校核、部分无人使用的电能表在烧坏后无人管理,导致台区线损点无人知晓,更加不能进行管理。对入户电表的管理混乱,只是对部分电表进行了集中安装,农户电表的安装随意性大,在更换的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大的问题,许多电能表没有设置封装,型号老化等问题,使得电能表的准确度不高。

1.5抄表程序不规范

在抄核收工作方面,普遍存在少抄、漏抄、估抄现象。供电所对供电台区的电能表超标事件与供电局抄结算电能表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导致线损的统计工作不够准确;抄表不到位,缺少对应的监督措施。由于农村用户偷电现象较多,而供电所工作人员缺少对应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这部分用户缺少必要的有效监督。同时,在检查过程中也缺少相关的合法证件和检查工具,不能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合法的检查。同时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窃电行为,窃电现象屡禁不止,这也是造成线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并给电力部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降低农电线损的主要措施

2.1探索新的线损管理措施

线损工作的执行和落实都是由供电所来进行的,因此供电所在管理工作中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措施。由于农村电网用户分散、线路较长、负载较小、线损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线损管理措施。通过全面实行配电网络及变压器台区线损管理措施,将配电网络及低压台区的线损指标作为科学确定的依据,逐步采用指标责任落实的方式,建立起对各种信息记录以及资料统计的方式,加强检查与考核措施,逐步实现“三包”(包电费回收、包线损指标管理、包服务提供)以及“三保”(保证挖成降损指标、保证电费双结零,保证用户与政府满意)。在开展该项工作之前,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三包”和“三保”指标体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2.2完善线损责任体系

健全农电线损管理组织机构、完善责任体系是做好线损管理工作的基础,针对农村电网线损管理问题。应该对供电网络线损理论进行实际的分析计算,根据理论计算值形成对应的线损责任值。结合农村供电网络的具体负载特性,设置一个合理的变化幅度管理系数。当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时,两者相差值达到 3%以上时,应该查明导致两者差别的原因,并重新计算、确定合理的线损责任值。通过合理确定线损责任值,达到“公平合理”、“先进保包”的目的,通过多方责任者积极努力的方式达成责任指标体系,最终达到节能降损的目标,为全面实行降损形成坚实的基础。在确定线损责任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的确定步骤来予以合理设置:①对台区的线损理论值进行计算;②选择一个合理的实际测量代表值;③努力做好变压器供电台区线损的实际测量与计算工资。

2.3加强营业用电普查力度

营业普查是一种降低线损、清查营业漏洞的重要手段,还是合理增加供电企业收入,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电力企业在营业用电普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营业用电普查。对于普查工作,应该采取定期开展的方式,每年不得少于两次,在普查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依据,杜绝错计、漏抄现象的发生。应加大对窃电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客户用电计量不合理,有偷窃电行为的,一旦查实严肃处理,同时应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积极举报。

2.4 强化农电设备的运行管理

在线损管理工作中,供电所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农电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体系,供电所在公配变压器和线路运行管理方面,要坚持用定量计算来确定变压器的经济运式、经济负载系数和经济运行区间,在运行中根据负荷的季节变化,及时调节变压器和线路的运行方式,实现经济运行的可选择性。积极完善台区管理,调整计量装置配备不合理状况。杜绝互感器“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使其与负荷相匹配。校验和安装关口电能表时,同一条 线路关口电能表装设的应是允许误差都为上限值或都为下限值的表计,表计允许误差不能一只偏上而一只偏下,杜绝人为线损的增加。

3、结语

降损工作是供电企业工作的重要关节,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农电线损管理工作是当前农村电网管理与建设工作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方面。由于农电线损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跨度大,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因此,给线损管理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但我们只要针对影响线损的各方面因素积极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找出影响指标的主要原因,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以使线损管理工作实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电线损管理工作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财务分析 建议

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和扩大财务分析范围,将更加有利于对石油化工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避免石油化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问题。同时对衡量石油化工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经营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确保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用效率以及资金周转等问题,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石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衡量当前的财务状况,并且以此为依据,预测石油化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以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经营良好,避免因为资金链问题引发生产问题,从而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财务分析,能够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快速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资金利用效率。其次,对于企业风险的承担者来说,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能够确保企业的获利能力,并根据财务分析结果进行资产保值和利润分配。这些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后,根据财务报表获取相关信息,以便保证收益最大化。最后,财务分析对于债权人来说意义重大。财务分析报表能够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债权人依据偿债能力增强自身的信贷风险,并且依据财务分析报表,确定对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

二、目前国内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析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当中,缺乏先进的核心技术分析软件,这对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十分不利。尤其在我国石化贸易进入WTO后,跨国公司已经进入石化贸易领域,业务处理量加大,更需要专业性的核心软件进行分析技术处理。

(二)分析方法不全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三种,这三种分析方法当中,比率分析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趋势分析法需要进行同时期财务报表分析;比较分析法需要以相同地区价格水平进行比较,由此可见,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方法不全面,十分不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财务分析。

(三)财务分析指标设置不合理

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其设定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合理,无法真正表现企业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例如反映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指标,它无法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反映销售利润指标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如此一来,财务分析指标设置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引发资金链等相关财务风险。

(四)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财务分析报表的设计,是根据财务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编制,这与财务分析指标有着直接关系。不同的数据以及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甚至财务报表上的有些数据,并不是真正得到,而是以假设作为基础的,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财务报表缺乏准确性。

三、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几点建议

为了确保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保证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质量,就要对当下的财务分析办法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质量。针对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石油库存统计体系

石油库存是导致石油价格起伏的一个重要原因,石油库存的统计也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一个基础。建立健全石油库存统计体系,将为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指标的完善,将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以正确的指标衡量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以确保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三)财务分析数据范围扩大

扩大财务分析数据范围,可以更加全面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纰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将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企业筹资、投资与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

企业进行资金流管理,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到企业资金运作问题。合理有效的筹资、投资以及现金流量运作,对企业偿债能力以及日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诤,王鸿祥.财务报告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第10篇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优点;关键环节;应用;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S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81-01

以前淮安地区在设施蔬菜种植方面主要采用畦灌和人工浇水方式,用水与肥料利用效率低,水肥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同时,不能被植物吸收的水肥易造成设施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种植结构,也会加大棚室内湿度、加重病害、降低蔬菜品质。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节水、省肥、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来解决干旱缺水、水肥利用率低和土壤盐渍化问题。

水肥一体化即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实际养分含量和不同作物种类需肥规律兑成肥料营养液,在设施灌溉的同时,通过压力系统和可控管道系统形成滴灌体系,用可控的肥水渗透作物根系生长区域,直接将肥水输送到作物根部周围的土壤中,提高肥水控制的准确率。我国非常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水肥一体化已被纳入政府农业发展规划。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可大幅提高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1.1 节约用水明显

在滴灌技术中,水肥灌溉主要通过可控管道来进行,灌溉水与肥料互相融合制成灌溉营养液,通过管道将灌溉营养液输送至作物根系生长区域、减少了水分的流失。

1.2 施肥用量得到有效控制,节约肥料

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了施肥的便捷性与精确性,更易于作物吸收,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时,有效地控制了肥料的用量,节约了肥料成本[1]。

1.3 植物生长期间的农药用量较少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灌水量,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率,从而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降低了农药成本的投入。

1.4 节约了人工成本的投入

传统水肥管理中需进行开沟、浇水、撒肥等人力作业,而水肥一体化技术中的这些工序被代替,降低了劳动力投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

1.5 提高了作物品质及产量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栽培上的应用,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给作物生长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环境,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6 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环境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施肥更精确,不仅减少了土壤中过量养分的吸附和养分的流失,而且改善了土壤的微生物环境。

2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

2.1 制定精确的灌溉方案

充分分析种植作物的需水量及生长条件,以确定灌水量。一般情况下,相比畦灌、浇灌模式,日光温室、连栋温室滴灌施肥的灌溉量要降低35%左右,确定灌溉量后要进一步确定灌水时期、次数及每次用水量,确定上述参数时要充分分析作物的需水规律、实际的降水情况、土壤墒情等。按照不同的蔬菜品种整地做畦,畦面设计要便于作物生长及田间操作,采用膜下滴灌管或畦面铺滴灌带、棚顶旋转喷头、插入式滴箭等方式[2]。

2.2 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地块的实际肥力水平、目标产量等确定施肥量及施肥比例,底肥要在整地前施入,再按照不同的作物生长期需肥特性进行追肥,采用合理的追肥次数和用肥量。

2.3 配制适宜肥料

配制肥料营养液时要充分考虑不同肥料混合后产物的溶解度,尽量一肥一贮肥罐分别存贮肥料,以免肥料互相作用后产生沉淀,降低肥效。

3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淮安市设施蔬菜栽培上的应用

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淮安设施蔬菜栽培主要区域已有60%以上的应用面积,淮安市淮阴区丁集的日光温室黄瓜种植区域,清浦区单体大棚或连栋温室辣椒种植区域、淮安区大棚西瓜种植区域、叶菜类种植上都有滴灌系统、喷灌系统、喷淋系统、旋转喷灌系统在不同的设施内得到推广应用。菜农们已经看到并体验到该项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现在一般的种植户都安装了喷、滴灌系统。甚至露地加工甘蓝、胡萝卜等蔬菜种植区域或家庭小菜园都安装上喷带,代替人工浇水、施肥[3-4]。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淮安一些推广部门、科研单位、科技园区和大的企业育苗工厂的应用比较广泛,并且起到示范推广作用。比如,在淮安数字化农场的雾化栽培系统中,完全应用该项技术;蔬菜研究所的水培架栽培、工厂化育苗水肥系统、高产栽培中的滴灌系统等都是应用该项技术;淮安工厂化水稻育秧工厂,不管是智能温室、日光温室、连栋温室,还是单体大棚在育秧中都采用喷淋系统进行浇水、施肥;推广中心科技园区葡萄园内,上面栽培葡萄,下面套种叶菜栽培也都应用喷灌系统。这些单位既是使用单位,又是该项技术向外推广的窗口。因此,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淮安已经被广泛推广应用,是淮安设施蔬菜种植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对淮安周边居民的“菜篮子”工程起到保障作用,而且有利于带动周边县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张文芝,康玉珍,邝美玲,等.江门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72-173.

[2] 马慧仙.德昌县早春辣椒水肥一体化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63-64.

[3] 倪宏正,尤春,倪玮.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3(4):140-141.

第11篇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转变;优化;认识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关于“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吧“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 质量管理 经济效益 作用及措施

由于国内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电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电力工程已经变成一项非常关键的民生工程。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是全部的电力工程可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假如电力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电力工程的具体功能就没有办法得到体现,有的甚至还会使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得到损害,使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质量管理在确保电力工程经济效益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不是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实际项目里面,部分管理者一味的追逐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将质量的标准降低,运用低标准的材料。实践表明该做法只能给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只有在工程中将质量切实提升上来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可以顺利投入使用,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目的。

第一,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你能够给施工的合理化、科学化带来保证,最终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序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取不仅可以使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还能够给公司降低本可以不用产生的损失;另外,工程质量的提高提要施工人员的素质保证,所以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该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高水平的员工能够使公司的效率得到提高,减少问题的出现率,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公司产品的质量也会给公司的业务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只有企业的产品的质量高才可以将客户吸引过来,进而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尽管企业的信用度并不属于有形资产,但是它却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企业只有形成非常好的信誉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现有的电力行业在内部的竞争特别激烈,非常多的企业都在参与进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客户更加看中的便是产品的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客户的信赖,才可以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机会。

2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对质量管理的严格控制。只有对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严格把关,才可以给公司节省资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可以得以生存。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所有工作的先导。如果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观念便不会根据要求,根据规范进行施工,最终会使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不过,质量观念并不光只是重视高质量,另外还需要关注成本问题。施工人员假如有着比较好的质量意识与水平,那么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最终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企业要想使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提高,便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展开培训,在思想观念与职业技能两个部分入手,只有双管齐下方可以使员工的质量理念与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施工技巧的提高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降低错误,提高工作效率,思想意识的改变可以使工作人员重视工程的质量,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提高,不断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2.2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要求是完成施工任务的必要条件,假如没有质量保证,工程效益相当于零,有的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施工开始之前便需要确立相关的全部工程质量规范的目标,仅仅在有清晰的目标的前提下方可以推动企业保证工程的质量。例如,可以将工程的质量规范放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只有工程项目满足要求才能进行验收,这样便可以促进施工单位更加重视施工质量。这个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企业又必须给施工的各个阶段确立各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全部质量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一个个小的目标的累积而实现的,并且还需要将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环节把握好,确保各个部分都不会出现问题。

2.3加强项目材料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缺乏高质量的材料很难打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第一,采购人员必须把握好材料市场,保证所购买的价格在市场价的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联系生产的厂家,以得到更加优惠的售价。第二,在材料的购买过程中需要认真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对材料的型号规格与安检证明进行仔细核对,以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与可使用性,另外在购买材料时要按照施工的需要进行购买,不可以过多也不可以过分少,以满足成本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对于那些暂时不需要的材料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储存,不可以全部堆放在一块,部分的材料比较容易氧化,部分比较容易受潮,每一种材料都有着它自己的特征。必须结合不一样的要求进行分别存储,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符合规范的。

2.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运作成本降低

施工过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部分,全部的前期工作均是为施工所准备的,因此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管理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必须对施工现场展开监督,对施工现场的人与事进行调控。监督是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工作程序与制度得到落实,另外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尤其对于隐蔽性比较强的工作能够产生监督作用,可以说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对现场的各个部分加以重视,强调监督能够将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将问题处理好。其次,对于已经制定的计划不可以去随意的变更,假如缺失有必要展开修正,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并且上报到管理人员去审批,然后再提请委托的施工方进行审阅,保证客户的满意程度,不过同时还需要确保工程的质量。最后,必须使合同对于施工方的限定作用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合同里面对于施工的规范与工程的质量均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假如施工方不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施工,均可以看作是违约,必须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要关注监督施工方的违法分包以及转包现象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等问题。根据这一系列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不会给企业带来浪费,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2.5贯彻项目监理制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监理制便是工程施工的管理与监督的相关的制度。监理制能够监督施工方将高质量作为施工的目标。首先,制度必须使完整而合理的,所以制度的实施需要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种实施的要求。另外还需要重视工程的检查力度与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将工程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部分,各个部分的施工的完成均需要通过验收。其次,必须重视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针对质量检查所需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施工方必须要确保有充分的资金投入,这样能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通过规范与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限制,方可以使施工人员的施工得到规范。重视施工管理,实现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强化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大领导力度,落实责任制度

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进行适应,同时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中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根据电力标准与技术方面的需求,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无论当事人呈现出怎样的改变,均需要对其责任进行追根究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质量终身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工程师们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工程的质量,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3.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打造出色施工队伍

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方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的保证受到所参与进来的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影响非常大。应该对管理技术工作者、施工操作者展开教育培训,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不但需要将他们的质量理念进行提高,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3.3确立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按照工程的要求确定监理目标、人员、进度计划与物料计划,还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控制的根据、制度、方法与保证体系等等。确定好监理方案,对了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查验、质量评审以及验收步骤都进行详实的确立,让施工单位和工地中的施工人员均意识到在对质量控制时要做的事情以及要如何去做。另外还需要形成包括质检制度、质检机构、质检人员的素质在内的质量保证系统,并且要将各个级别的质检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与权限明确的确立出来。

3.4提升技术审核力度,实施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指的是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责任制、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技术档案、材料检验、工程验收等制度。技术责任制要求各个工程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更加方便他们做好自己的技术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相关负责人需要仔细的将施工日志记录号,将施工过程中日常的工作状况、发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结果进行认真仔细记录并且保存起来,这些都将作为质量评定与竣工验收的凭据。技术交底是让参与到施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对各自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以及特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技术复核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项技术工作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复核,防止出现偏差,并且及时将问题纠正过来,防止出现人为的工程质量问题。

4施工、验收阶段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4.1施工准备时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的施工任务之后,必须和业主一起完成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切实认真仔细,将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设计图里面不方便施工的部分要尽可能早的进行修改,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以使下面的施工能够顺利展开。

4.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意图完成并且形成具体的工程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终产生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关键环节。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事前控制向事中控制的转变的过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形成一个可以稳定的生产合格的工程与高质量工程的管理体系。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中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全部和建设活动有关的部门均必须在这个阶段参与到质量形成的工作中来。

按照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通常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前面所说的三个环节的系统过程里面,前面两个环节对于最后形成的产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支出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于左后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里面,无论是对投入的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安装与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均需要对给工程的具体质量带来影响的部分重要原因展开整体的控制。

4.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质量验收属于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之一。工程施工质量的竣工验收与中间验收两个部分构成了工程的质量验收。根据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在过程控制与终端把关两个部分展开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与功能,充分体现建设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为工程项目建设流程中的收尾部分,竣工验收是对项目的建设成果进行整体验收的结果。认真检查施工与设计的质量,确保项目是不是可以投入的关键流程。竣工验收通常包括整体验收与单项工程验收,这两个部分的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

5结语

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并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如果不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不但会加大企业的投入,同时还会使企业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最终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把关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汪C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思考[J].硅谷,2014(22).

[2]王豪.项目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第1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数控机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1机电一体化概述

1.1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英文单词是Mechatronics。它分别取了机械技术(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电子技术(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通常,我们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又称之为机械电子技术。

1.2五要素和四原则

五要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组成:指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具体包括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1)结构组成要素:系统的框架、支撑、定位、联接部件。(2)动力组成要素:为系统提供能量、动力维护运行的部件。(3)感知组成要素:对系统内外各种状况进行检测、转换、传输、分析、处理,产生控制信息。(4)智能组成要素:将感知组成要素传来的控制信息进行汇总、存储、分析、处理,发出指令。(5)运动组成要素:根据智能组成要素发出的指令,完成既定的执行功能。

四原则——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作规律:指的是五大组成要素在互相作用时必须遵循的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1)接口耦合:信息交换涉及到的两个环节,通过接口耦合来解决信息模式不兼容而不能传递的问题。(2)能量转换:这也是两个环节由于模式不兼容的问题导致无法直接进行能量转换。(3)信息控制:智能组成要素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等操作。(4)运动传递: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运动传递原则达到优化不同类型运动的变换与传输。

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产品整体优化,也实现了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在新产品的生产和准备周期上,机电一体化也有其巨大优势。

2.1机电一体化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与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依靠规模、产量来争取竞争优势的传统机械制造业不同,先进机械制造业强调以信息为主导。表一为传统机械制造业与先进机械制造业的类比。

表一 传统机械制造业与先进机械制造业类比

本质

竞争优势

综合特点

传统机械制造业

规模经济

1、企业规模大;

2、生产批量;

3、产品结构和重复性取胜;

4、资源利用率高。

1、专业加工复杂;

2、机器替代人力。

先进机械制造业

信息产业

1、先进生产模式;

2、先进制造系统;

3、先进制造技术;

4、先进组织管理形式。

1、全球化、网络化

2、虚拟化、智能化、

3、环保协调

2.2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应于食品、饮料行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的出现使包装生产线的各项指标(如自动化水平、系统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竞争力产生了质的飞越,远远超过同类传统的机械设备,同时也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2.3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有很多。在钢铁生产的全局控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发挥重要的作用。CIMS将生产管理的各项宏观与微观过程与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统筹管理。在钢铁生产的传动环节,交流传动技术一出现就受到各大厂家的青睐,它使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在实现。其于交流传动技术在调速方面的巨大优势,它取代传统的直流传动指日可待。

3机电一体化产品举例

以数控机床为例,阐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实际应用。

数控机床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测量等技术,是一种高效率、高精度、多功能的先进机床,与传统机床相比有巨大优势,取代传统机床是大势所趋,是成本、技术和时间问题。

图1为数控机床工作过程原理图,图2为数控机床的组成结构。

图1 数控机床工作过程原理图

图2 数控机床的组成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机电一体化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例。每每出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都会引起一场革命,造成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或者另一个落后产业的加速衰亡。

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朝着高性能、智能化、系统化以及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未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4.1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成熟。首先表现在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具备了一定的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能力。这给用户在使用、维护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2数字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将会更数字化,如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这也是进一步增强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靠性、通用性、可操作性的重要保障。

4.3模块化

产品配件模块化的最主要好处是使产品配件标准化、系列化,不仅更加容易应用于工业生产,也使接口规则更加简单和体系化。现阶段机电一体化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种类繁多而不成体系,模块化这项工作潜力巨大。

5结 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机电一体化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品层出不穷,引领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机电一体化在未来不可避免地向智能数字、模块设计生产、互联共享、人性便携和环保绿色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京.现代机床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第1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以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有着诸多的优势,能有效提高生产力,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在信息自动化的处理能力上比较突出,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可进行高精度控制以及检测。机械系统的启动控制能力强,这些优势就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安全性能强的层面,一体化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大大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功能比较全,其中报警以及监控的功能下,能保障机械应用的安全。(2)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程机械领域结合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比较快速,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并加强了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当中的应用程度,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当前工程机械设备总体研发的理论有着突破,架构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数控技术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技术,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设备技术水平将会进一步的升级。(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应用在工程机械当中,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节能机械设备方面应用可发挥节约能源的作用。以往的工程机械应用,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运行不稳定以及不畅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由于机械设备自身的功能协调性差、功能性不强,就出现了这些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提高机械设备自身的性能,在自动化的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从而有助于减少材料资源的使用,材料成本就能有效降低,机电一体化下的工程机械应用安全性能好,环保性能也好,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自动化作业的功能发挥比较突出,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结合,就能带动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能有效实现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的操作,和传统工程机械的作业方式相比就有着很大转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程机械当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过程中,监控的功能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保障工程机械的应用安全,及时解决故障。监控技术在工程机械运作当中,是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构建了远程监控系统,运用到了电子以及控制多项的技术,对电子监控装置有效进行了创造,改善了整体工程的工作状态,也有助于设备内部传动系统的性能提高,能有效实现自动故障诊断的目标诊断。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根据警报所提示的信息找到解决故障的方案,大大提高了故障解决效率,也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

2机电一体化背景下工程机械应用发展前景

(1)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工程机械的发展在未来将会向着智能化方向迈进。当前已经有诸多国家在工程机械当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发展。从我国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程度来看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对于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研究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当中,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目标。当前已经出现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结合,通过将混沌动力学以及运筹学和数学等各种学科技术知识进行了整合,使数控的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将会在高技术以及高性能和高效率目标方面得以实现。(2)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下,会有助于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提高,这也是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机电一体化下的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将机械系统性能有效优化,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保障机械设备的应用质量,最大化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机械应用的安全。在未来的进一步技术发展中,我国对工程机械的自动化要求将会有所提高,届时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工程机械领域发展水平。(3)工程机械微型化及网络化发展。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工程机械在微型化的发展方面将会有很大进步。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是把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纳米尺度进行融合,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体积缩小,突出运动灵活的特征,采取精细化加工的技术应用,这样就能有助于保障工程机械性能的提高。另外,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广泛应用,将网络技术和工程机械的发展相结合,这就能进一步强化机电一体化的整体性能,使产品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3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现状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238-02

0 引言

新型技术和新型工艺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各国的通信事业、交通事业以及航天事业等息息相关。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1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步伐相对缓慢[1]。机电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杂志――《机械设计》,是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一门集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将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信号接收技术等多种综合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应用于实际的混合技术中。

作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技术学科,机电一体化所涵盖的技术和产品具有多功能、安全性高以及消耗少等优势。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由于受传统工业的影响较大,同时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束缚,还需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产品和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分别为电子、相关软件以及机械三大模块[2]。作为多种新兴技术形结合的产物,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充分地利用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和制造出更多全新的产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各项技术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十分良好。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受国际关系的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列入为“九五”特别发展规划中。国家相关部分组织机电一体化研究领导小组开展相关会议,对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进行综合性研究。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和国家研究机构开始逐渐地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视。尤其是一些大专院校开始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比例,以培养更多的相关技术性人才和应用人才。尽管如此,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逐渐地迈向了新阶段[3]。以微电子技术作为核心的高科技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工程机械制造领域中,进而改变了我国工程机械长期落后的困境,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工业制成品的性能的进步,从整体上将我国的工程机械推进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尤其是在一些楼宇建设中电子监控和自动报警的应用中,如果相关的设备和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电子监控设备以及自动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号,以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地维护和更新。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够简化工作人员的设备维护工作,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保障了机械正常运行的安全性。因此,作为现代工程机械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而服务。

世界上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是分布在欧洲、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等。这些地区和国家由于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工业基础,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例如我们较为常见的办公设备――复印机,则是美国的一项重大发明。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不仅拥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而且还具有灵活的经营理念,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开始渗透各个生产领域,同时也开始向集成化方向转变。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处于发展的良好阶段。机电一体化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开始逐渐朝着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3.1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筹兼顾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虽然给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随着人类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生态环保的产品。环保型产品的研发与设计要求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有效资源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要求企业能够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研发和生产更多的环保型产品,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未来的发展格局来分析,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将为生态环保型产品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机械的整体功能,而且还能够地有效克服传统机械系统的缺陷。尤其是类似传统造纸工业的发展,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相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出现将会有效地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兼顾了环境生态效益。机电一体化在这方面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能源工艺系统,采用最先进的生态生产技术,创造出无污染、无公害产品。

3.2 现代信息网络化格局的优化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信息技术的综合体,因此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将逐渐朝着网络化格局方向发展。例如,我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将工业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和开发列入为重点发展项目。同时,部分工业企业已经开始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实际生产领域,比如相关的水下作业、智能搬运和装配等。智能化的发展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目前,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有大约100多家企业开始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同时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各个国家相互之间联系也开始不断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对各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政治联系以及教育教学等方面带来极大便利。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对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河南省郑州市某单位在通信工程的建设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监控控制终端的应用,对各个路段的电缆铺设进行及时地跟踪,同时对每一个电缆铺设的地理环境进行自动检测,以便于施工人员操作和控制。不仅如此,在通信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网络远程控制人员还可以通过相关设备对各个线路系统进行检测,通过系统的提示从而发现潜在的隐患,并且做出及时的决策,提高通信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化格局,通过对各个模块的不断开发,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充分地利用不同模块的特点迅速地产生更多的衍生产品,从而方便各大行业领域的生产工作。

3.3 微型机械产品的开发应用范围扩大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同时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契机。越来越多的微型机械产品开始投入应用,进而提高了相关生产领域的工作效率。由于微型机械产品在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以及定位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医学领域中的腹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等,就是利用微创手术创口小,疼痛轻以及出血少等优点,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超精密加工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机床加工以及光学零件加工等领域。尤其是对硬脆材料的精密加工以及抛光等,超精密加工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尖端技术的象征,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各个国家的各大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微型机械产品在航天航空事业、信息技术等领域都发挥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促进了国民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微型加工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发展速度加快,对微型机械的产生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4]。

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微型机械产品的开发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微型化作为一种发展的趋势也必将会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各种新型技术的大融合将会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日益成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大企业应该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科研力度,研发出更多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促进国民经济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在辉,李金芳,刘瑞香;论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15.

[2] 程志刚;李瑞琴;董亚峰;黄莉;;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现状与展望[J];中北大学学报;2006(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