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第1篇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有这样的特点:医学理工相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较强。在现代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学成像设备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来,这就为现代化的医学成像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医学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但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这门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该项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起来。

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专业要求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医学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战,现如今,随着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和设备的出现,这些装置都成了现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知名企业像是西门子、飞利浦、GE等大型企业都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部门,再加上医疗机构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笔者要着重指出的现代设备需求的都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要有极强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具体要求所在。

三、现阶段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第三,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传统教学体系,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医学教学了。

四、新时期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具体选择合适教材,主要教材是《医学成像系统》,辅教材可以选择《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成像技术》。同时,笔者将为学生准备自编的讲义和其他辅助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来综合利用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复杂的额理论荣辱到实际动手当中,主要体现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高校应当开设必要的相关医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以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进行系统性的改进。

(三)考核体系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仍采取的是笔试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会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试并将这些成绩融入到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当中。

五、结束语

第2篇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是一门机械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是机械类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必备基础。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本门课程大多采取理论课加上实验课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其中理论课程占62.5%,实验课程占37.5%。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贯彻“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秉承“厚生,厚德,厚技”校训,是一所实施多层次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以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学校。为了贯彻办学理念,体现“现代测量技术”的课程特色,根据我校在本门课程上拥有的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紧扣行业发展的脉搏,体现科研促进教学的大学精神,有必要结合制造型企业对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改革,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建立起培养职业导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该文将从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实验室基础、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反哺教学,教材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明本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实践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规划。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本课程目前具备的优势

(1)现代测量技术的重要地位

检测就是将一个工件产品的现有特征如尺寸、形状或表面材质等与所要求的特征进行比较[1]。目前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在机械零件加工的全过程中必须进行测量和检验,使之符合零件的精度设计要求,到达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检测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机械加工的精度水平,几何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两者相为依存。根据国际计量大会的统计,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大约每十年提高一个数量级,这都是归因于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缘故;因此,现代测量技术是随着先进制造业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前进的[2]。通过“现代测量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制造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和内涵、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性,为学生进入制造型企业工作奠定坚实的检测知识和检测技能基础。

(2)实验室基础

在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实施过程中,实验室建设至关重要。我校“计量实验室”经过长期的建设,硬件建设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实验室现有面积200多m2,有不同规格的常用游标类、螺旋类、表类计量器具、万能量具、精密测量平板、机械式比较仪、光学比较仪、万能卧式测长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光学分度头、万能测齿仪、电动轮廓仪、电感测微仪等仪器设备200多台件。最近几年又添置了准直仪、圆度仪TaylorHobson、RENISHAW激光干涉仪、三坐标测量机、气动量仪等,增加了常用计量器具的数量;目前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建设已具有一般中型企业的检测能力,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3)有活力的师资团队基础

我校“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组自成立以来,已有10年的历史。本课程组目前由2名学识渊博的教授,4位朝气蓬勃的博士,1名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1位进行了6年测量技术研究的年青实验员组成。十年来课程组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秉承亲自带实验、参加实验室建设、参加现代测量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制、通过三小制作和学生创新项目等渠道带领学生自行制作实验装置(比如螺纹基本参数测量辅助教具,电感式水平仪等)的良好传统。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备课、讲课、辅导、答疑、批阅作业、指导实验、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兢兢业业。此外,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中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年青教师,相互之间协调工作,合作互助,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到制造型企业调研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培训(教师参加高级质量检验工培训项目)和教学研究(探讨建立虚拟测量实验室),通过多种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4)团队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设置是面向机械类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际应用,因此除了在理论教学上要有侧重外,在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应重视。目前,该课程的显著优势即为本课程团队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对教学师资、内容、方法、实验设备和软件系统配备等方面进行突破性的改进,具体为:

①白跃伟教授的测量技术科研团队的成果DirectDMIS测量软件和CMM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目前已经具备建立三坐标虚拟测量实验室的必要条件。

②刘唯教授的机械产品实际开发项目吸收团队内的年青教师和本科生加入,并可作为实际的精度设计和检测方案制定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做到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③与上海汇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学生培养上建立合作关系,并在该公司建立”先进制造技术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利用该制造型企业的测量技术和测量资源建立各种来源于实际的测量案例创造了条件。

1.2 本课程目前的不足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已经具备了上述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优势条件,但是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教材内容不足

目前“现代测量技术”的教材种类和数量都不足,而且侧重性也不同。比如,靳祥升和杨中华合著的《现代测量技术》,除了在前面章节的基础知识具有共性外,其他的主要内容则侧重于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水利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数字测图概述、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概述等内容,该书是适合水利、水文水资源、建筑、国土资源等相关专业的教材[3];潘松庆的《现代测量技术》著作[4]也和文献[3]侧重点类似;中国科技大学的程晓舫老师的现代测量技术课程则侧重于仪表性能及标定、传感器、信号的调理、运算、传输、指示和记录等,也就是除了测量的物理概念外,侧重于测量信号的数学描述和处理[5];李战宏的《现代测量技术》则具体包括全站仪及其应用、数字化测图技术、激光定位技术、数字水准仪、GIS概论等[6]。显然,这些内容不能完全适合我们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制造型企业工作后所需的测量知识和测量技能。因此,关于针对应用型工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现代测量技术”教材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结合制造型企业的实际以及科研环节中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教材的编写和修改。

(2)师资队伍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有待加强

10年来由于一群有活力的师资团队保障了我校的这门课程始终以鲜明的特色保持其活力和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内涵的加深,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正面临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制造业快速变革,中国的工程教育也要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向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迈进,因此现代测量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对老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对制造业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对现代测量技术知识进行实时的更新,并应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这是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的环节。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针对本课程的各种教学改革,达到对新的师资队伍不断培养和更新的目的。在已有的国际和国内有利的大环境下,在老的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课程改革的进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培养出新的有生气、有活力的不断有年青教师加入的现代测量技术师资队伍。

(3)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需要进行更新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现代测量技术的随之发展,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这些改变必然导致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则需要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也要随之不断更新,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通过逐步购买、消化和二次开发等方式改进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

根据上述课程目前具备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分析可知,为了适应本校职业导向的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本门课程需要并且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2 课程改革的规划

2.1 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上述对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实验室基础、团队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材内容、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分析可知,进行“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势在必行。“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对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并根据目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定位和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初步确定本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应以以下几点为基本出发点:

注重测量理论与测量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测量现场教学,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实践;

注重与制造型企业正在使用的常用测量设备挂钩的实用性学习定位;

注重考核形式与教学要求和内容相适应;

注重多样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对检测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与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此外,也应结合校企合作、紧扣服务社会,有效利用合作企业的大量实践资源的角度来增强“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效果,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有力推进本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课程改革的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结合目前本课程的基础条件,我们应从本门课程的特色创新角度完成如下新的改革内容:

(1)根据职业导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重新明确课程要求

“现代测量技术”是机械类本科各专业学生学习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必备基础之一。课程组教师通过对上海金桥地区的出口加工制造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几乎所有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提出了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互换性、标准化及机械零部件几何精度设计的基本知识及检测知识和基本检测技能的要求。因此,在调研基础上我们首先应重新提出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能力构成。

(2)确定课程主线和模块内容,建立“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新的体系框架

在明确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应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因此恰当的处理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实际动手三者之间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问题;在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要通过课程建设构建《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新的教学体系。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互换性技术与检测技术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模块的建设;同时,模块的内容根据具体专业的不同要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由于前期课程的不同,在互换性知识模块内容上则有区别;另外,随着现代制造业技术的发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模块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3)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进行授课模式的改革

从“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要求来看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因此我们从实践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进行更新,加强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在授课模式上,为了体现课程特色,我们在本门课程所拥有的较好实验室条件,以及具有工业生产第一线实际工作经历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拟进一步建设虚拟测量实验室,开发对应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和实际设备实验室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弥补理论学习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尤其增加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弥补了三坐标测量设备的不足,学生精力更集中,上课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测量技能,制定测量方案进行实际测量和虚拟仿真测量,课后要撰写实践报告。

(4)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实施过程中,实验室建设至关重要,实验室建设要与新课程体系配套。通过实验设备的添置,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根据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依据企业要求营造工程环境,进行实验室硬件更新;

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建立三坐标测量机虚拟测量实验室;

根据添置的新实验设备和新建立的三坐标测量机虚拟测量实验室,开发新实验项目。

(5)根据授课模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根据授课模式的改变,结合测量基础知识的教学、实际测量实验、虚拟测量实验等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理论考核的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建立新的由多个方面组成的“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考核体系。该考核方式应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想、写和用相结合,了解测量相关的工程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职业导向的学生培养奠定基础。

(6)教师队伍建设

本门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教学及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从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来看,课程组8位教师中4位具有企业工作工程背景和经历,1位从教30年,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有密切接触,所涉及的科研领域有机械制造、自动测试、检测技术等。为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课程教学,拟采取的措施如下:定期开展课程组活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等手段,辅助实际教学案例;开展青年教师下企业、参加企业的培训项目等;积极承接纵横向科研课题,参加各种国际会议,锻炼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教学和科研彼此促进;另外,鼓励教师继续攻读学位。

(7)校企合作内容

有效利用目前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根据制造型企业的实际测量工具、测量仪器、测量设备及测量方案,设计更多的测量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达到缩短企业和学校的距离。

(8)网上资源建设

此外,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网站开发,建设教学网上资源和网上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多渠道和多样化。

第3篇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和人居环境科学角度,分析了旧城区改造的必然性。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侍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的建议,并主张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侍统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分别对这三类地区的具体改造方案做了初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危房改造;思考

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始终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的情况是老房子拆的越来越多,文物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强烈,例如从1990年到1998年底北京市已经拆除所谓“成片危旧房”420万平方米(II12)…,而呼吁保护旧城区的文章数量也伴随着每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与日俱增。对于旧城区的居民来说,由于多数居住条件较差,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危旧房改造的态度一般是积极的。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的创造和破坏,这破坏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前人刨造成果的破坏,特别是改朝换代时对前朝都城的破坏。以北京为例:元大都是废弃了金中都之后另选址重建的,而且建筑材料是拆除南京(今开封)的金旧宫殿,运其石木北上;明代北京虽然地址基本与元大都差不多,但将元代皇宫完全毁掉另建,考查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正因为如此,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已不多,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但上述史实也说明了对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设想如果历朝都非常注意保护前朝旧物,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所有的破坏行为都出于政治需要,明代建都北京时,将元代宫城尽行拆毁,而且要在原有宫殿旧址上堆一座镇山。这虽然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是政治需要。翻阅中国历史,凡改朝换代时,对前朝宫殿或拆毁或焚烧或废弃另建,只有清代沿用明朝宫殿,但也按照满族生活习惯改造了许多。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一般地说会在经历了郊区化阶段之后,又出现高收人人群进人内城,他们替换原有的低收人群体,将旧城区改造为独户家庭或共同居住的区域.有人称这一现象为绅士化过程。绅士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尚未出现类似特征的现象,是否为普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的居民应当是高收人群体。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心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还会成为投资的热点,从而使这里的地价升值,因此在这里居住的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破旧的平房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北京地区的民居以四台院为主,传统街区的砖木结构房屋多数有上百年历史,无论是市政公共设施或院落内部结构都不可能考虑现代化生活环境的需求。如果过分强调对原有格局和结构的保留,则会因为供电、供热、通信、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而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样子,其前景是可悲的。伊理尔·沙里宁说:“城市能否免于毁灭取决于一个特别但却基本的问题是否可能被解决:提供舒适的设施和健康的环境来供人们工作和生活。”可见对原有住房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必要的,事实上任何居住其中的人也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生活,尤其是富裕阶层,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也是极平常的事情,例如山西乔家大院,为了摩托车的出人将大门地面改成坡道;为改善居室环境,在平房内铺设木地板取代砖地面;甚至十分讲究的廊檐木雕都出现了火车的图案,以显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北京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过去也曾经出现过将前窗外推,或在檐柱一线建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居室环境的做法。所有这些都是较富裕人家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想像一户高收人家庭,为了保存自己住房的传统风格而宁可不去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从人居环境科学考虑。今天的居民家庭组成已非当年的情况,四合院格局形成时的居民家庭多数为三代或四代共同居住,院内房间很多,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分配,一个院子十几口或几十口人是常见的。多数为一院一户,并非今天的“大杂院”。由于每个四合院都自成体系,所以都是独门独院,各家关起门来过日子,互不相扰,正所谓“闭门而生之具以足”。而今天的家庭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即使与老人同住也不过四五口而已。也没有大量雇用仆人的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最小的一进院都嫌大,诺大一个院落仅住几口人,首先是缺乏安全感;其次朝向不好的东厢和倒座也不便居住,这更使得院落空旷,也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再从交通方面分析,旧城区的街道宽度已经显然不适应今天的需求。多年来旧城区胡同的宽度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例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米(m)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米(m)。这样的道路已经很不适应今天的交通,所以许多地区都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维护交通秩序,例如设置单行线或按时段限制某种车辆通行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原有的街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改造是必然趋势。

其实北京民居的基本形式四台院也是逐渐形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变化。例如根据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复原的民居,虽然已经是封闭的四合院形式,但与明清时期的四台院还是有区别的。

一个时期的民居形式,必然与当时的家庭人口组成、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结构也会逐步调整。所以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看,不应该过分强调百分之百的原样保存,更何况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从北京城市总体风貌的大环境来看,也在逐渐地变化,著名的“燕京八景”就是例证。最初的“燕京八景”是金代形成的,但明代以后所提到的“燕京八景”却并非完全是金代的风景,并更名为“北京八景”。如《日下旧闻考》引《胡广北京八景图诗序》:“昔之八景偏于一隅,犹且见于歌咏……。纵观神京(北京)郁葱佳丽,山川草木,衣被云汉昭回之光.昔与今又岂可同观哉?……遂命日北京八景。”今天的太液池、琼岛和蓟门甚至于不在原来的位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为北京的城市建设还应当以发展为本。但绝不是反对保护古都风貌,任何带有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标志性建筑和痕迹都应努力保护,否则将失去北京的特色。如何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我们的建议是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以下分别论述具体的实施方案。

完全原样保护区是指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尚未被破坏,而且周边环境基本完好的区域。这样的地区已经不多,其中的建筑应当完全原样保护,要整旧如旧,让历史凝冻在这里。按照古建筑标准整修过的四合院等建筑,不必用于居住,也不用于办公,可作为各类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这样的博物馆就好像看见了过去的北京,这是极好的历史教科书,极好的乡土教材,当然也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府和民宅都应保护,因为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南锣鼓巷和西四北条至八条这两片区域内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可按此方法。此外,故宫附近地区的较好古建筑也可以这样处理,以利于成片保护。完全原样保护的建筑不可能太多,因为需要很大的财力,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也不可低估,砖木结构的房屋每隔几年就必须维修。因此最好由市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

所谓高档住宅区是指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非商业地段,并且不是文物古迹的民居。在这些区可以将原有住房改造为高档商品房。如前所,这里的居民当属于富裕阶层,因此老房子必然做比较大的改革,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环境的要求。但在改建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不能改变旧的胡同格局: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都总体风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不要改变其基本形式,以保护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考虑到交通问题,将胡同适当加宽是可以的但不必太宽,因为高档住宅区的人口密度不会太大,而且过宽的胡同会使古城风貌丢失第二,建筑高度也要控制,以维持保护区及城市总体面貌平缓开阔的形象,这样做会因降低容积率而提高成本,但这是必须的。其实早在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就颁布过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定,关键是认真遵照执行。该地区的房屋可以是平房,也可以是二层或三层的楼房。如果建成高档四台院,也应以小型为主,这是从家庭人口组成的实际考虑的。为了维持胡同的基本模样,院子临街的房屋一定是平房,靠里边可建二三层的楼房,以站在胡同内看不到为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维护总体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以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

旅游商业区应有多种形式,因此可分别设计在胡同中旅游,最好要体验胡同风情,因此除了看传统建筑和风景外,还要了解居民生活。目前的什刹海胡同游就是这样安排的,也很受游客欢迎。但需要注意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旅游区居民的意愿,凡有接待任务的家庭必须是自愿,或愿意宣传北京而主动向游客介绍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或好客或希望借此有一些收入。因此作一次民意调查,摸清当地居民的想法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居民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较富裕者除非特别好客是不一定欢迎游客光顾私宅的。其次,由于当地居民向旅游者展示的是当代北京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过去的样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应当给以足够重视,比如能源供应、卫生条件和通信等设施要改造,院内私搭乱建的临时建筑要拆除,以改善总体形象。这里的民居应大体上维持原样,但应经常维修保养。

在以商业经营和旅游参观为目的的区域,建一些仿古建筑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里主要是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和提供优质购物环境,有些购物场所还起着展示的作用。所以用钢筋混凝土做主要结构亦无不可,只要建筑风格大体上遵循传统式样即可。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建造文物陈列馆,因为展示的并不是建筑本身,不能统称为“假古董。事实上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琉璃厂文化街我们认为基本是成功的,因为既然是用于商业目的,就没有必要恢复成一二百年前的样子。又如现在什刹海的汇通祠,比原来高出了大约两层楼房,下面完全是钢筋混凝土构造,四周仅以土石堆积并植树美化,效果也很不错,既恢复了原有风貌又可增加使用面积且与地铁互不相扰颐和园近年建成的文昌院,主要用于文物展览。从外表看是古典建筑,连地面铺设的方砖都很像旧物。其实是完全的现代作品,廊柱甚至斗拱都用现代建筑材料,地下室是很好的文物保存仓库。院内地面草坪中增加的照明设备与古代风格的建筑也很协调。

1950年代初,粱思成教授曾提出过保护北京城墙的设想,但没有被采纳。如今城墙的绝大部分已不存在,城内也兴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新建筑,要想将北京城整体作为古迹保护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新建筑的风格不要离传统风格太远,才能在总体上协调。

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几所教会学校。这是很好的中西结台的作品,外观看上去与周围的传统建筑风格一致,而内部在当时却是现代化的。正如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上,小洛克菲勒致词时所说:“在绘制医学院诸建筑及医院时,于室内必须要遵循西方设计和安排以便满足现代科学医学执业之要求。然而在这同时,我们也尽其可能在不增加花费之下,审慎地寻求室内机能性与中国建筑外貌之美丽线条及装饰,特别是其高度、屋顶和装饰相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