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经济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面板数据;技术创新;FDI
1 引言
当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缺乏较短时间内能赶上发达国家所需的财力和更先进的技术。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举的道路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通过环渤海经济圈中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找出差距,为其今后的创新之路提出一些建议。笔者主要通过研究FDI这一关键因素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来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2 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2.1 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尽管本文考察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与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由于理论模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推导得来的。因此在做实证分析时,其他经济变量不满足模型的隐含前提或重要的解释变量被遗漏,估计的结论就会大受影响。因此,笔者把R&D内部支出和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进行探讨。
笔者选取环渤海经济圈(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2004-2009年共6年的数据来估计FDI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各地区专利申请受理数,R&D内部支出和人员全时当量,取自2004-2009各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模型的核心变量FDI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年末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
研究FDI对专利申请数量的影响效应要构造一个与生产函数类似的创新产出函数。再将其取对数,构造得出模型的基本形式表述为:
1ny=c+a1nfdi+β1nrdi+γ1nrdp。
其中,因变量Y分别用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总专利申请受理数,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来表示,作为衡量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替代指标。RDI用于表示R&D内部支出,RDP用于表示R&D人员全时当量。
2.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经过EVIEWS5.0面板数据模型的操作,模型中F2的估计值32大于显著水平1%下的临界值水平3.78模型中F1的估计值3.52小于临界值水平3.86可见这个模型形式设定检验是拒绝H2,接受H1。并且,经过Hausman检验,伴随概率1.00,模型无法拒绝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影响。综上,需要建立技术创新能力的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同理,三种类型专利申请受理的模型也按这种分析方法进行。
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与FDI的关系模型形式为:
效应随机随机随机随机
2.3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个模型总体的估计效果较好。对专利申请数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FDI,这种影响的回归结果都显著为正。从表中还可看出,这三个变量中,FDI对专利申请受理数的影响最大,弹性系数高达0.399。R&D内部支出的影响次之,弹性系数位0.164。R&D人员全时当量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t检验,说明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专利申请数量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综上可得,专利申请数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来自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
虽然FDI对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发效应,但是FDI的进入并不能带来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从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FDI对外观设计专利影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DI每增加1%,外观设计专利数就增加0.817%。外观设计是三种专利中最为简单的创新,体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说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总体上的技术创新还只处在简单模仿产品的外观设计及包装的程度上。FDI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与之差距很大。以上这些说明,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省市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只是进行加工生产,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另外,R&D内部支出的增加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最大,每增加1%,发明专利数增加0.351%。其次为对实用新型专利数的影响,每增加1%,实用新型专利数增加0.142%。
而其对外观设计专利数的影响并不显著。R&D人员全时当量对这三种专利申请数的影响都不显著。
模型中,随机影响截距表示的是排除掉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可以理解成封闭环境下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发现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最高的是山东,远远高于其他省市;最低的是内蒙古。由此看出,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创新能力差距很大。
3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FDI对专利申请受理的影响模型,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较高。这说明,FDI的进入对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着一定的促发效应。它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发挥积极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发挥FDI的积极作用,通过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与外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深层次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其溢出和扩散效应,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从FDI对三种类型专利的影响程度,发现其对外观设计专利数的影响最大。这说明FDI不能带来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质提升。因此,不要一味地认为FDI引入越多越好,应把重点转向国际研发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走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是大势所趋。
第三,从四个模型看,R&D人员全时当量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河北省科研人员的效率不高,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就应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开发队伍,并要积极完善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
第四,从模型中的随机影响截距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呈现不平衡发展。一方面,落后城市要向周围的先进城市学习,抓住地理优势,善于吸收先进城市的技术和经验,并善于利用周围城市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先进城市可以形成扩散效应,加大对落后城市的土地能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忠亮,朱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J].新经济研究,2009,(7):37.
[2]刘星,赵红.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6):70.
关键词:ABC分类 四象限法则 经营 成本 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分析方法的匮乏,分公司经济活动分析陷入“模式单一、思维僵化、效率低下”的状态难以突破和提升,同时由于分析内容过于繁杂和模式化,也淡化了对经营活动重点和异常的分析判断,为企业高管的有效、高效、科学决策带来困扰。依据有关工作要求,按照局、分公司领导提出的“关注重点、分析异常” 工作要求,经反复测试论证,初步提出基于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原理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
一、分析模型设计基本原理
通过灵活运用帕累托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结合分公司生产经营实情和特点,初步完成了分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模型设计,主要理论基础如下:
1.ABC分类法介绍
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由于该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首创,因此又称帕雷托分类法。
2.四象限法则介绍
四象限法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首次提出,是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是:第一象限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首先处理优先解决。如重大项目的谈判,重要的会议工作等。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建立维护,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因此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会诱使很多人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这种事件与时间的结合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二、经济活动分析模型设计
1.分析思路
主要采取以下三步设计:一是通过运用ABC分类法,建立指标权重度和运行差异度,确定分析方向;二是通过四象限分析判断法,建立“红黄蓝绿紫”五色预警,确定分析对象;三是通过量价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深度分析业务预算运行动因,为持续改进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
2.指标设计
2.1分析指标设计
根据指标权重及敏感度不同,建立分公司一、二、三级分析指标体系 ,具体见图3。
2.2 ABC分类设计
针对上述三级分析指标,根据局分公司生产实际,按照“指标权重分类明确关注重点、运行差异分类明确分析重点”的要求,通过对分公司2013年一、二、三级经济分析指标预算占比和差异测算分析,完成以下权重度和差异度ABC分类规则设计:
权重度ABC分类:A类指标=权重类指标,年度预算占比>5%;B类指标=次权重类指标,5%≥年度预算占比>0.5%;C类指标=一般类指标,0.5%≥年度预算占比>0;
差异度ABC分类:A类=异常差异,预算执行差异率>5%;B类=合理差异,5%≥预算执行差异率>2%;C类指标=正常差异,2%≥预算执行差异率>0;
2.3 四象限设计
按照四象限法则,结合各级指标权重度和差异度ABC分类,建立“红、黄、蓝、绿、紫”五色预警判断机制,即红色差异-重要指标出现重大差异(AA状态)、黄色差异-重要指标出现最小差异(AC状态)、蓝色差异-次要指标出现次要差异(CC状态)、绿色差异-次要指标出现重大差异(CA状态)、紫色差异-一般指标出现一般差异(BB状态),具体见图4:
三、模型应用案例
按照以上设计,经过分析报表开发及模板设置,通过分公司2013年1-2月份生产经营数据测试,基本满足了“关注重点、分析异常”的工作要求,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具体测试应用如下:
2013年1-2月份累计实现利润19.0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28.41亿元的14.81%,比平均时间进度21.4亿元减少2.38亿元。单位完全成本1341.76元/吨,比年度预算指标1341.02元/吨增加0.74元/吨。
1.利润分析-一级指标:按照ABC分类和四象限分析判断,影响本期分公司利润指标(一级指标)的重点和异常项是: 收入项AA指标为原油销售收入比预算时间进度减少3.82亿元; 支出项AA指标为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勘探费用(具体见上图所示)
1.1原油收入分析-二级指标:影响本期收入指标的重点和异常AA项分别是塔河混合原油和雅克拉轻质原油,销售收入分别减少2.62亿元和0.24亿元。(具体见下图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1.基于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原理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重点和异常项目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和逐级穿透,基本解决了“分析什么、怎么分析、谁来分析”的问题。
2.指标权重度和运行差异度是建立分析模型的核心,因此在分类规则制定上,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或不同发展阶段,加以调整,以更好满足分析需求。
3.本次模型设计,分析指标只穿透到第三级,主要目的是为了定位指标异常部门和单位,如果按照今后信息化建设及推进要求,可以实现对具体业务预算穿透分析,建议尽快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分析模块功能开发,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长效机制建设奠定基础。
4.本次模型设计是帕雷托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的有机结合和巧妙运用,在非油田企业经济运行管理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一、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
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企业外,大多数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信息产业技术含量极高,在生产出最终产品之前,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设备投入和研究开发,还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但一旦产品研制成功,则复制每件产品的成本一般都相当低廉。
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厂商一旦打开销量,就可以收获到比传统产业高得多的利润率。例如,微软这家控制着桌面操作系统绝对多数市场份额的公司,甚至达到了92%的毛利润率。
在经济分析中,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甚至零边际成本的现象可对应的分析工具是“自然垄断”分析(naturalmonopoly)但是,现有对自然垄断的经典分析并不能照搬到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中。
首先,如果市场扩张迅速的话,那么将给小公司带来战胜大公司成本优势的机会。在任何时候,即使大公司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如果市场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长,那么强弱排名就有可能发生急剧变化。例如,Wordstar和Wordperfect—度统治着文字处理软件市场,Visi-calc和Lotus曾经占据电子表格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但是随着微软Office套件的崛起,它们都遇到了市场的抛弃。其原因之一,就是迅速增长的市场容量使原来企业的相对高份额变成了低份额。因此,任何企业眼前的高市场份额并不能保证持久占有该份额。
其次,信息技术降低了许多市场有效运作的最小规模限制。例如,以往只有专家才能操作的印刷排版和版面设计,现在任何人只要借助一台标准配置的个人电脑就可以轻松胜任。这种“桌面出版”方式给广告和杂志业带来了许多新的进入者。甚至连芯片制造业也面临冲击:科研人员正在试验用普通喷墨打印机在金属薄膜上打印集成电路,如成功,则今后就不需要代价昂贵的芯片工厂,一般用户就可以从网上下载电路图并制造自己的“芯片”了。该技术有可能大大改变芯片业的规模经济性。
第三,信息产品的低边际成本给予厂商的营销战略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多生产一份软件拷贝的成本接近于零,因此,可以向用户免费发送试用版本;以低价向支付意愿低的群体(如学生)出售功能有限制的版本;以中等价格向一般消费者出售普通版本;以高价向企业用户出售专业版本。这种价格歧视实际上也是信息产业厂商经常使用的策略。在理论上,它可以使得生产者剩余达到最大。
二、网络效应
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只有一名用户的网络是毫无价值的。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每名用户承担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同时信息和经验交流的范围得到扩大,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根据Metcalfe法则,如果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X(n一1)=n2—n成正比。这种情况,即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两种。前者即上述的由互联需求带来的网络效应,而后者则与互补产品有关。例如,某个用户购买的DVD播放机对其他用户的DVD机的价值没有直接影响,然而拥有DVD机的人越多,娱乐业制造的DVD介质产品也会越多,结果所有用户都将从中获益。因此从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该用户购买的DVD机将给其他用户带来额外价值。
与直接网络效应不同,间接网络效应是信息产业所特有的。当前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宽带网络和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3G无线能讯标准和为该标准设计的服务内容。在这两个例子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取决于在其上面运行的程序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规模更大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开发运行于其上的服务内容。当前宽带网和新一代无线通讯标准发展速度都没有人们预料得那么快,其关键就在于要出现一个运行在上面有市场规模的基本应用偏好。视频点播、交互式电视、移动商务等等都是候选方案,不过这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当某种产品的直接网络效应充分体现时,用户可以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买方规模经济,它和前面所讨论的卖方规模经济相对应。在卖方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平均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降低,而在买方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平均收入(用户获得的价值)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网络效应(买方规模经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正反馈。当某种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刚刚投入市场时,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由于要面对前述不利因素,所以用户群必定很小。初期的用户大多数是技术爱好者和高收入者等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此时市场容量的增长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然而,随着用户数的增多,上述障碍将被逐步消灭,越来越多的人会从效益,利益示范中发现该产品是值得购买的。当用户数量达到某个临界容量后,该产品将正式进入大众市场,开始超常发展阶段,可见,能否在早期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进入向上的正反馈,对于厂商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这一具有网络效应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水平轴的直线,其高度为生产商的边际成本,也是厂商能够承受的价格下限。需求曲线为峰形曲线,它反映随着产品用户群规模的变化,新用户相应愿意承担的价格,即边际支付意愿。该曲线前半段的上升来自于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用户边际支付意愿的上升;后半段曲线下降则是由于信息产品在上市之后竞争逐渐加剧,同时产品内含的技术逐渐过时,因此用户的边际支付意愿最终也将下降。
图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有两个交点A和B,它们代表了用户边际支付意愿等于厂商价格下限的情况,是稳定的。力让O点,即产品完全不被接受的情况,共有3个稳定点。除此之外的情况都是不稳定的,具体博奕结构如下。
1. 在O点到A点之间,用户的支付意愿小于必须支付的价格,可以说是吃亏的。此时吸引新用户加入相当困难,而老用户随时都有退出的可能。因此这一阶段对于厂商来说是风险最大的。
2. 在A点到B点之间,用户的支付意愿大于应付的价格,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购买中获得了额外收益。此时正反馈将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踊跃加入用户行列,厂商因此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3. 在B点之后,由于竞争的加剧,新产品的出现,用户的支付意愿重新降到价格线以下,购买产品又成为不合算的事。产品市场由此开始萎缩,进入衰退期。
图中A点所对应的用户规模就是前面提到的“临界点”。如果产品无法突破该临界点,那就只能退回到零供给、零需求的无市场交易点。
从该图我们还能发现下列问题。
第一,上述过程实际上可能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在某些行业(如传真机行业)产品的价格相当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降低。如上图中的虚线L,所示,临界点将变得越来越低。这样,即使初期用户数量增长并不显著,但是最终可能由于偶然的销售额波动,或者厂商的某次促销活动,用户规模终于超越了临界点。
第二,在AB之间区段,用户的支付意愿大于现行价格,这给厂商一个机会,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此时供给曲线上移到图1中的虚线L2位置。用户由于仍能够获得额外收益,所以会继续使用产品,而厂商的利润将获得提高。不过这一行为也存在着潜在风险,因为此时临界点也相应右移了,倘若价格升幅过猛,那么可能出现用户规模重新低于临界点的情况,这意味着正反馈有可能向反方向转变。
第三,当存在网络规模经济效应的时候,早期用户对产品的评价要比后期的用户低得多,因此卖方应该向他们提供更低(甚至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作为补偿这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渗透定价”。
第四,当市场规模突破临界点进入大众市场之后,正反馈效应将为厂商提供重要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吸引新用户的同时,客观上起到削弱竞争对手的作用。这是因为,用户总是尽量规避有风险失败的产品,而选择那些前景明朗、蒸蒸日上的供应商。这样竞争者就更难吸引到足够用户以步入正反馈。
三、高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
信息产业中的产品多数处于某个系统中,单件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的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这种情况在信息产业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的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从长期来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老产品升级到新产品是必然趋势。但是何时升级,升级到哪一代产品的决定权在用户手中。在老系统还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新系统带来的价值增量不能抵消转移成本,那么用户将会继续观望等待。
实际情况是,更新信息系统的转移成本通常是惊人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变软件环境代价十分昂贵。一项研究表明,像SAP这样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安装成本是软件购买成本的11倍。其他的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重新培训等等费用。
如此巨大的转移成本使得频繁改变产品供应商几乎成为不可能。一旦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因此推迟更新,那么既而购买的补充产品将使其“越陷越深”。这对于用户非常不利。他们可能下不了决心转到性能更优良,价格更便宜,但不兼容的新产品。
但是对于提品的厂商来说,消费者较高的转移成本却提供了获取长期利润的绝好机会。因此当存在高转移成本时,厂商对用户的争夺将非常激烈。后者一旦被锁定,就成为厂商的重要利润来源。厂商甚至会不惜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然后从互补品的销售中赚取利润。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购买一台相当不错的喷墨打印机只需要600多元,但是几个月后却发现更换一个墨盒要花200多元。实际情况是,并不是因为墨盒太贵,而是因为打印机太便宜了。而打印机之所以能卖得如此便宜,正是因为墨盒卖得贵。我们注意到,各品牌的打印机使用的墨盒都是不能通用的,所以用户将被迫建立起对各自品牌的忠诚。根据《商业周刊》的报道,惠普公司的打印机事业部在24亿美元销售额基础上获得了5亿美元的利润,而其他事业部在92亿美元销售基础上损失了1亿美元。其中墨盒销售的利润率更是达到了50%(Roman[2001])。锁定是信息产业中的常见战略,许多厂商在提品之前就充分考虑到如何实现对用户的锁定并在以后不断予以加强。
四、标准控制带来的合作伙伴锁定和竞争者抑制
前面提到,许多信息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种相互配合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
纵向配合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信息产品通常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技术含量高,通常不能由单家生产商提供,必须由具有不同技术优势的厂商合作生产。为了让各种产品能够协同工作,就必须制定各产品间的接口标准。如果厂商的技术实力足够强大,对标准的控制足够稳固,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向纵向的互补产品生产商发起挑战,将产品线延伸到数类信息产品,开展“纵向竞争”。
横向配合通常是可相互替代产品的生产商开放标准,建立联盟,进行合作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扩大网络效应,或者相互提供专利,以推出可以上市的产品。当然,替代产品生产商也可以选择垄断,开展“横向竞争”,利用手中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来限制竞争者生产兼容产品,或者阻挠竞争者建立联盟,以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
毫无疑问,如果由独家厂商控制标准,则该厂商可以借此抑制对手的竞争,从中获得垄断利润。那么厂商合作制定标准究竟是促进了竞争,使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还是抑制了竞争,帮助标准制定团体中的厂商抵御外部厂商的进攻呢?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首先考虑在不存在合作制定标准的情况下市场将如何演化。一种可能性是多种相互不兼容的产品在市场上并存,且势均力敌,这显然会使用户无所适从,造成效率的损失;另一种可能是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市场中最后只存在一种统一的产品(即事实标准)在前一种情况下,标准的制定将消除市场的混乱状况,帮助各厂商的产品被用户接受;即使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最初建立了行业标准,仍将带来显著的效率提高,使各厂商从中受惠。原因在于,合作制定标准可以帮助防止竞争对手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合作可以防止在最终的事实标准出现前的标准大战;合作可以帮助实力较弱的厂商各自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而标准大战将导致最终由一家实力最强的企业生产提供其独有的产品。
因此,合作制定标准可以避免在标准大战中自始至终的竞争,而把更激烈的竞争推迟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也就是说,合作标准可以削弱在近期的、某些领域内的竞争,同时加剧将来的、在其他领域内的竞争。然而,无论是由单一厂商垄断标准,还是由多家厂商合作制定标准,最终它总是被掌握在最有实力的企业手中。可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信息产业,谁控制了标准,谁就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了主动。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论文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当今波及世界的企业创新浪潮密切相关。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新经济时代。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美国有线广播网财经新闻把新经济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指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从传统产业改造过来的公司;狭义的新经济则仅指电信、网络和电子商务。联网杂志社《新经济百科全书》认为:“在新经济里,人们靠脑力工作,而不是依赖双手。在新经济里,创新比大量生产更重要。投资人中意的是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不再是机器”。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美国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美国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的活力,更是探寻发展之道的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一事实的说服力是毋庸质疑的,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的。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8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在美国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为什么创新首先是在美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地区)形成气候?美国的企业追求创新是天生的本能,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新经济引发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美国,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品牌、员工的智慧和知识)。伴随着新经济而来的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许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根据统计和测算,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技术进步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中说:“据估计,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到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其中美国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的14%提高到了55%,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建筑和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分别下降到了只有14%和4%。
(二)“知识”和“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知识和技术贸易”正在加速增长,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1990--1995年间,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为66.2%,大大高于制造业44.8%的增长速度。全球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13%左右提高了近1倍,而同期的低技术产品出口则明显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高技术贸易比重增加成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外,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也大大促进了知识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传统的比较优势,同其他的竞争因素(如开发研究、运筹设计等)相比,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用脑生产”方式的根本革新,人们“干”得少了,“想”得多了。半导体微型芯片的制造成本大约70%是来自“知识”投入,而劳动力成本只占12%。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三)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经济的发展正是有赖于一批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金和资源更是由低成长产业不断流向高成长高科技产业。美国科技股市值由1990年的3000亿美元激增到1999年底的4.5万亿美元。科技股占美国股票总市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0%激升到2000年初的33%。高科技上市公司激增,使得美国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由传统产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技术关联在产业关联中作用增加,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技术关联,使得新经济中一个产业部门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将会引起相关部门相应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新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四)激烈的科技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加之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成为企业求得稳定发展的手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在信息时代,不是大公司打败小公司,而是增长快的打败发展慢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
二、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很广,这里特指的是在企业周围由于共同需求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情况和条件。环境对创新的推动力不容忽视,最为典型的要数我国著名企业——青岛海尔电器集团。1984年它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人民币的集体小厂,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到现在,海尔成为拥有400亿人民币资产,年全球营业额近50亿美元,产品遍及全球,在世界白色家电领域排名第6位的国际化大企业。它靠的是什么?一靠创新、二靠企业文化、三靠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四靠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可谓是海尔经验的核心和精髓,而扶持和保护这种创新精神则得益于青岛市政府。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岛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真正地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百姓服务,所以,二者最终不谋而合,目标一致,企业努力开拓市场,政府为企业服务也是尽心竭力。这样,企业处于一个整体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经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强势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所以,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诞生于青岛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随着小型企业在全球地位的逐渐增强,小企业创新日益得到关注。根据美国小型企业协会(SBA)的数据,全美55%的企业创新是来自于小型企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美国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行政、管理、金融、诊断、培训、国际化、信息化和计划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以美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为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TPCC)的作用最为突出,TPCC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中小企业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通过对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性质、范围等的调查和认识,弄清中小企业在哪些领域最需要资金,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最有效等,然后通过实施简化的、一条龙的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出口商获得出口前的流动资金。(2)政府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TPCC意识到需要寻找更多的办法去筹集资金来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尤其是应该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3)成立贸易信息中心,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措施。(4)组建出口协助中心,并将其扩展为覆盖全美的出口协助网。这些中心,集中了美国有关部委的服务和计划项目,开展着范围广泛的出口协助活动。从上述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出口,鼓励其开展国际经营,美国政府从资金、人才、信息、机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作法是独具特色和注重实效的,值得我国借鉴。
三、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认为:制度高于技术。在此可以将美国与日本的发展进行对比,以探讨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以及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企业、文化界都陶醉在成为经济大国的成功情绪之中,美国经济正陷于困境。现在回过头看,这一时期正是各自的转折点。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另谋出路的Intel、AMD、TI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后重现活力,而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陷入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四小龙的综合成本比日本企业更低,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不幸的是,日本的大企业没有如美国企业一样壮士断腕,而是利用自己与银行、政府的密切关系寻求保护。银行降低利率以促进出口,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保护本国产业。这种保护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问题会越积越多,难免总有掩盖不住的一天。而且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无论是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还是二战后实现工业化的现展史,都突出地显示了大企业行动的历史性作用,众多中小企业所作出的必不可少的贡献,也是在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化框架下完成的。日本的新经济的特点在企业层面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建设以大企业的发展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作为高新科技产业和新经济范式典型代表的风险投资,在日本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承担的,间接融资的性质和场外交易范围较小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美国有限合伙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日本称之为TSJ。但是,TSJ的数量并不记入日本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数字,并且TSJ在日本发展也不快,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是大银行、证券公司的子公司,它们占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70%以上。由于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投资的相当大部分属于融资业务,决定了它们势必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传统企业而不是创新型的高技术小企业。积重难返的制度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企业不仅拿不出像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顺应时代要求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而且在近l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以至企业倒闭。由此可见制度、体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
创新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不仅在立法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屡屡受到外国公司的起诉,威盛接连遭到英特尔的打压,国内DVD厂商全面妥协,以及最近发生的思科起诉华为侵权案,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企业创新的成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知识产权认真保护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争夺知识产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利用法律手段实施自我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企业财会管理;创新举措
一、新经济背景对财会管理的影响
经济发展初期,国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国家严格的控制之下,产品类型、产品价格都由国家统一管理,缺乏自主经营权,财会管理的风险也较小,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以后,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的所有制色彩随之淡化。在这样竞争残酷、变化莫测的新经济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是必然产物,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创新来主动适应和积极突围,而财会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企业保障服务、决策支持、价值创造和风险管控的作用。
二、新经济背景下财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的管理观念落后
传统的观念认为财会工作就是记账算账管钱,管理的对象以有形资产为主。但是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的经营参谋身份将逐渐取代账房先生身份,资产、资金等有形资产也已经不再是财会工作的单一管理内容,它还包括很多无形的财产,例如:企业的商标、专利权等等。目前很多企业对上述无形资产仅停留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或者在企业会议中,并没有足够重视这些无形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权益受到侵犯。
(二)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财会工作水平高低不光与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有关系,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财会专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一些人员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往往会半途而废。并且现代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一些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也就无法将一些新的科技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来,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水平不足,也无法提出良好的创新建议,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要求。
(三)违纪情况时有发生
通过近几年中央加大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巡视力度,查出了大量的财会管理方面的违纪情况,其违纪的手段也更加的隐蔽,违纪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例如涂改凭证、转移账目等等,违纪者更对财会工作了如指掌,钻法律的空子达到非法占有和处置国有资产的目的。通过刻意减少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将国有资产中的一系列收益变成负债,比如企业可能会在公司改制的清产核资阶段,隐瞒财产,使审计部门得出的亏损金额与实际金额有巨大差距,从而贪污中间的“差价”,这种行为都会人为地扩大企业的成本和亏损金额,一旦违纪者利用这种手段得逞,那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监督不严出现逃废债务
债务人利用改制、重组、合并、分立、撤消等手段变更经营主体,对于不良资产坐视不管,或者通过非正常关联交易抽逃资金、转移利润、转移资产等方式使企业破产,逃脱大量银行债务,国家的信贷资产大量流失。同时债权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对债务人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不做深入了解,甚至明知对方资信状况较差,由于某种原因仍然发生债务关系,待债务人无法履行承诺时依然不采取补救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
三、新经济背景下财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领域
(一)更新财会的管理理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财会管理,改进管理理念,也将会指导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财会管理实现五大转变,即分散向集约化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事中管控转变;从常规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传统财务向财务与业务融合转变;从建章立制向细化落实转变。企业只有注重对管理理念的更新完善,重视先进的管理观念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才会有利于财会管理工作的创新,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提高财会人员专业技能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技能主要在于企业后续教育培训和自学成长,通过开展座谈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制度讲解、方法研讨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专业知识面,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岗位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企业的财会管理质量和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提高其抵御外界各种侵蚀的免疫力,打造一支忠诚坚定、履职尽责、用心奉献、务实担当的财会队伍。
(三)完善资产评估机制
完善资产的评估机制,首先需要在审查环节兢兢业业,选用资信良好的中介评估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其次资产评估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资产评估程序独立开展审查评估;同时委托单位不可影响评估机构的工作,防止有人恶意影响评估结果,确保评估机构得出的报告真实完整。
(四)强化产权交易活动
产权交易需要注重市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有利于将区域交易转化为全国交易、无组织交易变成有秩序交易。既可以打破地域间的保护壁垒,也可以增强国有资本产权交易阵营的实力,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优化区域间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配置。四、结束语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下,企业不光要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还应该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水平,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调查研究,发现若想提高企业财会管理的工作质量,就要做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财会管理水平,才能让财会工作对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
作者:袁德星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油气合作开发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胡鸿福.规范管理创新求效开创财务工作新局面——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次财务工作会上的报告(摘要)[J].航天工业管理,2012
分类信息网站领域最近有两件事儿比较火,一件事前一段时间的赶驴事件,基本过程是赶集网找了姚晨做广告,结果广告内容太过于展现一头驴,于是不知道的人们以为那是赶驴网,于是百姓网就弄了一个赶驴网,然后就在基本不花钱的情况下赚了一把关注度,不过也惹上了官司。这件事其实对于赶集网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件事儿一出,大家就讨论,对于提升赶集网的知名度肯定有好处,不过赶集网心里肯定不舒服,因为这么一讨论,自己的竞争对手百姓网也在被关注着,自己是花了大把的钱,而百姓网是一分钱没花的。第二件事是我最近几天刚刚在新闻上看到的,说是58同城和赶集网的老总在微博上发飙,说百姓网通过给竞争对手网站的用户发垃圾邮件的方式进行推广,而且邮件内容包含虚假信息。
从这两件事上基本可以看出分类信息网站领域的不平静,虽然这些事儿没有3Q大战那么红火,但事实上这两件事儿都可以看出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所谓标题的“不平静”者,即是此意。
几个重要分类信息网站的评比
说道国内的分类信息网站,不能不提到58同城、赶集网、百姓网等一些网站,那么他们究竟占领的多少市场份额,在用户的积累与体验方面又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了,本文就冒昧的点评一下。首先从占领的市场区域来说:这三个分类信息的巨头都已经在国内基本有市场的城市都开设了自己的分站。足迹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各地,甚至于一些不甚发达,网络的应用可能还远远未能普及的县城都已经被覆盖到了。
第二,着重分析一下流量排名等方面的数据。
当然,分类信息网站除了这三个之外,还有很多个,但是基本上在竞争中以及远远被甩在了身后,所以本中中就暂且略去。
什么是分类信息网站?
说分类信息网站领域的不平静,那么肯定得说清楚什么是分类信息网站,本文中就给大家做一个定义。其实所谓信息,基本可以理解成广告,那么分类信息也就可以理解为分类广告。但是,我们平时在看报纸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新闻报纸,往往有一些版面上面全部是各种类型的广告,比如招聘、比如求职、比如二手货买卖、再比如提供一些什么服务之类的。但是,报纸上的信息只有我们需要的时候才会看,而且刊登是要花钱的。事实上,分类信息网站更多的是和人民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它所包含的版块一般是为生活服务的,当然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分类信息网站包含企业信息,比如企业黄页、企业供求信息等等。不过企业的信息放置于分类信息网站上来说,无论是关注度还是数量都远远少于生活类的信息。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分类信息比新闻娱乐等实惠得多,因为它直接面对老百姓的需求,它与让人厌烦的传统广告不同,不但不反感,而且主动去找,是老百姓找着看的广告,这对广告主来说是最大的喜事。分类信息网站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用户免费信息、免费查看信息,以此获得用户的青睐。一般情况下,分类信息网站包括的版块包括房产、交友、车辆、买卖、招聘、生活、教育、商务等等各个方面。举个例子,在生活领域里有装修的版块,事实上对于分类信息网站来说,它既可以放在行业类里,也可以放置在生活类的网站里。比如类似于这样的装修网站在发一些外链的时候,选择分类信息网站时,其实发在很多版块里都是被允许的,只要不乱发,就不会被删除,当然有些分类信息网站是完全不允许发外链的,那这就另当别论了。
个人站长在分类信息网站中的机会
上面说了一下巨头们的情况,下面说下个人站长与中小互联网公司在分类信息网站上的机会。个人认为,中小站长在分类信息领域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考虑的机会。
第一:小地域的分类信息网站。大的巨头们把全国性的市场都占领了,但是一个小地方比如二级城市的分类信息网站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在分类信息领域的竞争不是很激烈,而且由于网络市场不是很发达,大家对于一些网站并没有形成什么主观的意识。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一、经济管理和经济管理创新的含义
企业按照自身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制定企业经济活动计划和活动标准,并依据计划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监督的过程就是经济管理。企业对经济有效地管理可以确保企业长久的发展。经济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获得更多的产值利益,通过创新经济活动模式、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等手段来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二、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化改革。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首先需要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具体到企业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转变。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经济管理往往采用粗放的管理方式,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另外,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逐渐转变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彻底性的改变。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必须适应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管理效率,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2.时展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企业每天面对的信息量大幅增加,企业只有创新自己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的处理好各类经济信息,满足基本的发展需求。知识经济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首先知识经济是网络化、信息化的经济,它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多利用互联网工具,精简信息处理人员的结构和信息的传递层次,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提升自动化处理水平。其次,要求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要多参考自身网络信息系统的分析数据,重视计算机决策系统,特别是探索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顺应时展需要。这都要求企业对经济管理模式及时创新。
三、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经济大环境
1.市场化程度加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化体制在我国逐渐获得大众的认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相应的是公司制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形成了市场为主导、政府辅助监督的经济发展体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时,要注意结合市场环境,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确保创新方向的准确性,不断进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甚至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给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逐渐呈现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趋势。大批中国企业也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逐步走向世界。因此,国内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的创新经济管理模式,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才能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抗、突出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席发展之地。
3.知识信息时代来临
知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发挥知识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融入更多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当中,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要求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及时创新,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企业的运作方式匹配,从而充分展示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
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大量员工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没有更上时展的潮流,把利益最大化当成企业发展的终究目标,缺乏互联网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思维,脱离实际进行思考与决策,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大量问题。
2.人员的组织力度较弱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人员的有效组织,应当建立一个集中经济任务的固定的企业管理机构,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使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时容易出现无序、不成熟的行为。
3.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大都浮于表面,无法深层次的影响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符合企业发展速度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类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
4.审核控制机制不健全
经济状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任何涉及到经济的问题企业都应设有严格的审查、核实机制来把关。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对经济进行审核控制时仍存在大量问题,主要是审核机制的滞后性,在新形势下对于经济的审核控制力度较小,不能很好的让经济管理模式适应新经济形势,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不彻底。
五、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1.明确进行积极管理创新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时,为了确保新的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包括知识、环境以及人力资源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企业应重视信息和数据的积累和有效利用,把其当作推动企业未来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企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明显,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应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经济管理创新的实施者和主体是人,提高对人才建设的重视度,可以确保管理模式的创新足够“新”。
2.制定创新标准
标准可以检验一项行动的正确性。因此,为了确保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时,首先应明确创新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创新标准,例如以企业员工满意、消费者满意、投资者满意以及社会满意四个指标,构建以满意度为评价核心的创新体系。符合这种思路的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在促进企业发展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更新落后的管理理念
在创新管理模式时,注意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融入进去,强化管理者自身的创新意识,为企业进一步管理模式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管理者需要抛弃以往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确保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时的工作的正确性。
4.控制好经济管理创新的方向
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实现方法等策略进行创新,以此保证正确的经济管理创新方向。首先,要明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目的,因此经济管理创新的方向和依据应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的市场地位。
六、结语
一、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导致财务管理问题频现,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以下是目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制度不完善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其与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的配置为重要特点,然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与产权制度的认识还不深入,在实际的发展中,最为经济活动主题的企业将先进的只适合技术视为企业的生命,往往忽视产权制度对于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进而常常会引发企业与员工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可见产权制度不完善是目前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2.财务经济管理的风险较大
在知识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处理速度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内部部门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利用就会导致财务经济管理的风险升高。众所周知,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较快,需要工作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捕捉最新经济发展动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进而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风险系数较大,伴随着多种财务管理技术的出现更加使得财务管理的难度加大。
3.内部审计问题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就是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态进行系统的分析,被视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对方面的原因,企业的财务审计资金常常存在周转不畅的情况。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失真情况频发,很难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详细报告,因而企业的内部审计难度较大,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4.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当
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需要管理人员予以充分的重视。在企业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管理不当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以金字塔结构为主的,中间的管理明显,管理效率低下,进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业务基础不强,因而严重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
5.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内容存在偏差
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落后、管理经验不足是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在财务管理中注重传统的惠及核算,忽视对于财务的实际管理。在财务管理内容中主要注重企业房产、生产设备及银行存款等有形的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等管理力度小。此外,目前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中,对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估不准确,不善于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以上为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的缺陷,实现财务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需要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
二、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针对于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结合目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下文中,笔者主要对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
1.财务制度的创新
为了达到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对财务管理机构进行合理优化,实行责任分工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多种有效的鼓励机制来激励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可以采用持有企业股票、年底分红或是各种提成的方式。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财务管理部门底层员工的专业培训,提高去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能力。最后,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和监管意识、制定严格的审核和管理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不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抽查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进而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的目标。
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主要已退网络进行,通常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多个部门财务的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的采购、核算及销售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率的集中化管理,适应瞬息即变的市场发展要求。
3.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不免的,为了有效的降低风险,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与其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相连,善于分析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中潜在风险,进而锁定财务管理的风险所在,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加你有限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内部控制。
4.财务分析及评价的创新
(1)引入新型的财务分析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对企业财务的分析及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需要结合经济的发展趋势引入新型的财务分析和评价指标(经济附加值、自由现金流量、市场附加值等等)。通过新型财务分析及评价指标的引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预算,分析企业的利润状况,综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指明方向。
(2)侧重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的财务评价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与传统的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注重发挥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的企业财产的管理。因而,企业喜爱进行财务经济管理时,要摒弃传统经济财务管理的模式,注重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到财务分析中去,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指标,最大程度上实现和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
5.财务投融资管理的创新
(1)预先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在企业进行融资前,为了减小资金积压个企业带来的负债压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显示资金利用情况合理的去顶资金的筹集数量。
(2)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及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仅仅限制于向银行借贷的单一模式,还可以采用民间资本、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但是在选择资金筹集渠道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方式的特点及潜在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银行借贷的资金供应较为稳定,但是存在借贷限额的限制;民间资本借贷便捷,但其风险系数较高;发行债券积累的资金数额较小。因而企业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权衡得失,选择最佳的融资方式。
三、结语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信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且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因而它是一种经济关系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较为凸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求经济行为诚实守信。信用不但是一个思维观念,而且可以形成制度,进而规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深刻洞察了这一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用凸显经济关系
在中国,一般认为信用是一种道德准则,为人们所重视。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它更凸显经济关系,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都与之相伴而生。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且密不可分。它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的出现。”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信用是从劳动力买卖开始的。自从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就涌现出大量的雇佣关系,而雇用劳动力也是一个经济信用关系,这个关系发生作用是通过流通领域体现的。资本家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是在劳动力发生作用一段时间后才兑现的,这里的“兑现”与时间差就体现出了信用关系。马克思也看重这一关系的生产,这也同于他在论述商品交换一样:“动机和决定的目的是把G转化G+G”,商品的交换中要履行契约,要守信,这样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否则,一旦信用环节破裂,只能两败俱伤。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命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虽然是唯利是图,甚至是尔虞我诈,但要想在市场中生存,都要遵循起码的所谓“规律”,这“规律”就包含有信用理念。也可以看出,不守信用者必定失去商机,受到惩罚,甚至破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这一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互之间的信用经济关系的思维内化。马克思指出:“主要流通费用之一是具有价值的货币本身。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由于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由于支付的分离成为可能,因而在交换中不必要具备大量的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某种意义上总是相当落后的交换方式了。而且这种交换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而靠信用支撑的交换方式可以给双方方便快捷。尤其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凸显了信用经济关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的“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即防止失信者投机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信用经济关系有待解决的一面。要维护信用的良好作用,就需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在其中的角色也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有更好的构建环境,更易于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没什么区别。因此,信用作为经济关系的地位也相当突出。在商品流通中,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公私、公公、私私之间,信用在其中的角色相当突出。各交换主体都认识一种信用理念,即信用使互相长久受益。信用的受益,这个“益”,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经济利益,没有经济利益,市场主体是不会感兴趣的。所以,信用作为经济关系是相当明显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其中一处是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的托马斯・图克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马克思对他们观点的正面引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马克思的认可态度。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也离不开这种“一般形式”,(当然它还有更为特殊的形式)这里只想说明信用体现的经济关系。从个别的市场主体看,如个人与银行机构,这种信用关系就相当明显,这种经济关系的运行,有其特定的程序与替代物,如马克思所说的“贷放(这里我们只考察真正的商业信用)是通过汇票的贴现――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来进行的,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贷款,即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贷款,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特别是以提单、栈单及其他各种证明商品所有权的单据作抵押的贷款来引进的,是通过存款透支等等来进行的。”货币的“虚拟化”成为“信用货币”――汇票。这也是以经济关系生息攸关的。因此,马克思说,“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因为在商品交换的这个阶段上,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很大一部分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以汇票作为流通中的“基础”。而且还不仅在单一这种汇票上,还有更多信息化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的经济关系也得到充分体现。
二、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性
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理论界是相当熟悉的,其中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精辟论述在当前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为“信用”在道德准则范畴所发挥作用对人们影响相当大,而今,信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角色不容人们忽视。因此,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又遭遇到“信用”和“诚信”的新问题的今天,有必要认清它的重要特性。
1、信用制度在经济中的广域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一个涉面相当大的范围,而信用制度镶嵌于它的每个角落,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自从有了阶级社会,它无时不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更显著了。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要使此方式正常运转下去,“自然基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职能使商品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商品流通中而形成,而商品流通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扩大”、“普遍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信用制度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只要有商品流通,就存在信用制度起作用的“温床”。
2、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定性。这里我们研究的它的特定性,是相对于广域性而言的,是指定在特殊方面的作用显出更重要、更明显。比如,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其实马克思也对信用制度的特定性作用作过述说的,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我们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只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这正如说明信用不仅有“公共”的地方,而且更有它特定的角度。银行信用是个特定角度,在这个角度中,信用制度就显得更重要了。客户把钱存入银行,完全是一种相信,这种“相信”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中的相信。在存储手续完成后,留在客户手中的是一种数据凭据,银行信用就从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也认为:“资本家随着货币的积累,把货币作为有息的活期存款存入银行,这就是属于信用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制的理论中,也体现了信用制度特定性的视角。马克思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又说:“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侵犯别人的劳动权利。对社会资本而不是对自己资本的支配权,使他取得了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因此,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股份公司”中的业主所拥有的各种权利,实际也是在信用制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的一种应用。马克思还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关于股份制的著名评述中指出:“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对股份制的内在框架在这里不需过多的考察,只指出一点,“私人产业的扬弃”其实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扬弃”,各私人业主把自己“闲散”资金投入合伙经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风险是次要考虑的事情。因此,他蒙发这个目的的因素是信任这个“项目”,信任经营者的能力,致使他不怕风险。因此,特定的经营境况产生特定的信用制度的取向。
三、加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国际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其在市场的角色中,虽然制度是“异曲”的,其信用是“同工”的。因而,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化致使信用拉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没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的国际化经济经营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是难以立足的。
1、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有助于认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法文序言中就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作出深刻分析,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白费时间和辛劳”。恩格斯在当时纷繁的经济现象中清醒地认识到:“哄骗和欺诈手段”在市场大潮中是难以生存的。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讲信用,是讲求经济关系中的信用,而绝非是简单的“伦理的狂热”,即不是简单的商业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危机。而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起步时期,很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市场主体方面看,各主体要积极地适应市场,并在其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信用是它的内在底气。各主体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虽是一种契约关系,但要想维护契约的生效,而让双方顺利受益,其中没有双方的信用是不可能的。否则,双方都不能受益。从流通领域方面看,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从政府职能上看,信用可以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宏观调控更有力化、简便化。以上不难看出,信用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而我国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应呈现出其基本的效果。
3、当前我国还存在缺乏信用的诸多方面。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转型期,很多人一下不能适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洪流”很容易被淹没,不是就是违约欺诈;不是刁蛮钻营就是以假充真。种种迹象表明,忽视信用制度之风犹存,并已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且出现经济现象倒退的方式,如现金交易。因此,如果再不采取适当措施整治信用危机,则其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综合治理信用问题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又是保持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有效的手段。2009年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高增长,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高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能否持续问题,最终转化为信贷及财政能否持续。由于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在出口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扩大消费仍将是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扩大消费,即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难题,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决定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是说,如何促进消费,将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从1989年至2008年,二十年间我国消费率已从50.9%持续下降到35%。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有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消费与投资两者结构失衡,消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矛盾。一方面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的消费需求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则占据了大部分社会财富分配,后两者的投资成为社会需求的主导,由此又进一步制约了居民收入所占比重的提高,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制约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名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国居民收入总体上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和企业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均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与居民消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巨额的贸易顺差变成了庞大的2.3万亿外汇储备,这部分外汇储备停留在国外银行账户上或变成美国等国的国债,不仅没有实际转变成可供居民消费的即期产品,而且面临很大的贬值风险。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城镇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收入比从2001年5.37倍扩大到2006年的9倍,而有关研究表明,实际差距甚至达到了30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由于高收入群体消费并不能成为社会的主要消费力量,而对大多数中低收入消费者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才是消费的主流。于是高、低收入户的消费现状使消费市场出现了断层,高收入者购买能力强但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力,收入差距过大抑制了中低消费群体消费潜力的发挥。
第二,居民收入中用于预防性储蓄的比例不断增加是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首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都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重大家庭支出方面有承受了很大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地区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尽管农村消费市场人口占比高,农村居民消费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商机,但想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却艰难。在医疗、养老和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都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刺激和提高农民消费。其次,住房储蓄也是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住房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高的房价已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启动的最大阻力。为了将来能购买住房,居民加大了收入中的预防性储蓄比例。高房价同时产生了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即期其他消费行为。对无房的城镇居民来说,房价上涨将抑制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导致居民为买房积攒一辈子积蓄而又不能消费其他产品。最后,就业压力的增加,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防御性储蓄增加抑制了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即期收入,还取决于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化。因此,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居民消费。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提高了居民的即期收入,也未必会明显提升消费水平。特别是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居民很难确定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提高。
二、如何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拉动内需
如果说经济是承载着国家前进命运的列车,那么消费将是这辆列车的新引擎;只有当消费活跃有劲的时候,经济这辆列车才能加足马力向前发展。2009年国家已针对汽车、房产、家电等消费领域陆续出台了多项“扩内需、保增长”的优惠政策,有效推动了居民消费。统计显示,在扩大消费“一揽子”政策作用下,中国的内需消费市场率先摆脱危机困扰,从2009年2月份达到阶段性低点之后,二季度持续走稳,三季度逐月加快。10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718亿元,同比增长16.2%,创下年内新高。在扣除价格因素后,社会消费的实际增速也已接近金融危机之前的高点。
只有切实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有坚实的基础。除了延续已有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外,从长远来看,归根到底是需要解决“无钱可花”和“有钱不花”两个问题,具体来说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改变不合理的国名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增加居民收入,解决居民“无钱可花”的难题,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收入分配问题,实质是公平与效率问题。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收入分配的调整是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颇具有实施难度的问题,但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而言,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破题的时刻。
首先,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我国消费率持续降低、投资率持续升高的症结所在。必须不损害市场效率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甚至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其次,着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近年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对量有很大上升,财产性收入总量从1993年的211.84亿元增长为2007年的3002.34亿元,增长近14.17倍,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但是,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很低,仅占1%左右,相比发达国家约20%的水平,潜力巨大。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让居民共同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以美国为例,其国内消费市场(内需占GDP比重达80%以上),对应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超过65%的股票及基金的比重;我国扩大内需,同样也需要大力提高家庭金融资产中股票及基金所占比重(目前仅为20%左右),实现居民收入的财产性增长。
再次,着力改革目前的个税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经济学家建议降低个税税率、提高起征点是有效增加居民收入的是一剂良方。着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我国现有的个税60%来自工薪阶层,真正的富人逃税问题很普遍,没有起到纠正贫富差距的作用。俄罗斯以前也与我国一样,个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也存在富人逃税问题。它的税率原来分为12%、20%和30%,改革后,统统降为12%,同时提高了起征点。结果改革当年税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5%,第二年又增加了21%。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把目前的税率从5%-45%降到0-15%。不仅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而且调动居民的缴税积极性,可以大大减少偷税漏税行为。
最后,着力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缩小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消费倾向分析,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且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高于高收入组。由此可见,可以考虑针对农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城镇低收入户的消费鼓励措施,如增加补贴提高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将对消费产生直接拉动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促进消费增长的有效途径。
第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有钱不花”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收入的预防性储蓄比例。只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居民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带动和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只有建立统一、完备、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消费才会跳跃式增长,才能持久的拉动内需,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完善居民在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的重点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信心,保证居民具有较好的消费预期;而居民消费倾向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刺激居民消费的一个坚实后盾,更是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对城镇居民而言,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导致居民未来预期支出骤然增加,居民储蓄用来消费的资金已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从消费性资金转入了保障性资金。这种保障性、预防性储蓄动机成为居民储蓄的头号动机,抑制了居民的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为欠缺,更加不完善,这也是限制其消费能力的重要原因。当前,应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在居民医疗与养老就业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快相关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互助法和优抚安置法等在内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制度建设。
其次,增加就业岗位,实施积极的就业保障政策。就业关系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民生之本。当人们每天为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担忧,往往会让居民对消费望而却步,增加收入中预防性储蓄。政府只有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例如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农民工就业、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持城乡居民良好收入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的关键。各级政府应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根本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要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结构和方向,要更多地带动就业增长,从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更多的支持。
征信本质上是一种民商事行为,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被浸染上了公法的色彩。一般认为,征信即征信中介机构直接或间接取得征信供体等有关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征信产品,再将之出售或转让给征信受体使之使用受益的行为。简言之,征信即征集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前述“征信供体”和“征信受体”,既有政府等公权力部门,也有企业等私权利部门,公私部门各行其是,依法运作,但又互相依赖,共荣共生。由此可见,征信法是一种十分必要的社会运行机制。笔者认为,征信法是调整和规制征信关系和征信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征信关系,就是指在政府、企业等征信关系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所谓征信行为,就是征信法主体的信息管理行为和信息经营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一旦离开了信息,市场主体将无法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以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所以,征信法便自然地成为市场经济主体问相互认知和支持的保障,成为连接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桥梁。那么,征信法能够解决市场经济主体的哪些现实问题,又能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征信法能够保证市场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适度、有序。征信法的立法宗旨是秉承信息公开的理念,畅通信息源流,实现信息共享,使征信法主体达致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诚然,公开是征信的程序基点,真实是征信的实体需要。但是,征信法对公开信息的要求是有必要限度的,绝不意味着不要保守秘密,相反它受到商业秘密法和个人隐私法的制约。当前市场经济已经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与昔日相比,信息公开的程度更大了,危及商业秘密法和个人隐私法所保护的相关信息的可能性增大,征信法的建立和完善也就更加必要。征信法还要求公开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违反这一原则,被征用的信息就将会给客户或其他有关方面带来负效益,违反者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征信法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第一,征信法的施行能够体现信息本身的价值,为产品和服务找到出路。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的提供需要相应的渠道,而征信能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流通,实现资金流转的加速,从而提高企业或经营者的经济效益。第二,征信法的施行能够凸显所引入或输出的技术信息本身的价值。征信的对象是信用信息,理应包括技术信息。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而如果技术信息权利人没有采取保密措施或放弃采取保密措施,此时的技术信息即为可以买卖或转让的技术商品或知识产权,它通常能为权利人创造超出常规商品或服务许多倍的经济效益。第三,征信法的施行有利于加强诚信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市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加强诚信建设,降低交易成本,而征信法恰好具有这方面的作用。
最后,征信法能够在实施科学管理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科学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而信息依法获得和运用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信息管理工作既要保证信息收集和传递的快速、高效,又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既要增强信息的针对性及适用性,又要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综合全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个好的企业不但需要征信,而且需要依法征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战果,避免讼累,使企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征信法归属经济法的理由分析
第一,从征信法律关系来看,征信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既有政府及其信息管理部门(如工业与信息化部及其下属部门、知识产权局等),也有企业和自然人,符合经济法的主体特征—__公法主体和私法主体兼而有之。征信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购买征信产品的货币以及征信管理行为,还有像征信产品这样的精神财富或智力成果,符合经济法的客体特征——财物、行为和智力成果一应俱全。征信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征信权利和征信义务,也分别具有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特性。
第二,征信法暗合了经济法公法、私法兼具的特点。征信法所征之信是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既是一种公共产品,又是一种私人产品,调整上述两种产品性质的法必然同时带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鉴于征信法具有公法性质,国家势必对其进行政府干预并因此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因为征信法具有私法性质,自然人和企业之间就要对信用信息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互通有无。
第三,征信法具有国民政策性。金泽良雄先生指出:“经济法里依靠行政权的规制,是属于经济政策性的干预。它是从经济观点积极满足社会协调的要求来调整并建立经济秩序的。”(金泽良雄,2005)政府的政策服务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服务项目之一,其中包括信息服务。政府是公共管理部门,担负着公共管理包括征信管理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征信管理(征信法是征信管理的法治化)的为民性或关怀民生性决定了征信法的国民政策性。
第四,征信法具有社会本位性。社会本位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依托,倡导平衡协调。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这一特质最能说明经济法不公不私、亦公亦私的中庸品格。社会利益是一种中性利益,社会责任是一种公平责任,两者前引后促,目标一一致,使得经济法成为“高级法”和“经济宪法”。征信法保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即政府与私人在信用信息方面的共同利益,它贬斥和惩戒破坏上述利益的人和事,而且是以社会公益诉讼和社会公益非讼的结合为其程序法形式构架的。
第五,征信法是经济法的市场规制法。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中的一个私法因素重于公法因素的分支,单从这一点来说,它和宏观调控法相对应。征信法的市场规制作用大致有两点,一是在私法因素上,承认企业和个人获得广泛信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普遍要求和个别愿望;二是在公法因素上,强调企业或个人对一定的信息自作出公共取向的处分,以便与社会和他人共同分享信息。
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问题,并力图说明是什么因素导致经济增长以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格罗斯曼和赫普曼、阿格汗和哈威特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又称R&D模型),将知识或技术创新在模型中内生化,从而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上对各国政府加强技术创新激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然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均得出了规模效应这一不合事实的结论。因此,近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就是围绕消除规模效应而进行的。本文将对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一个综合分析与简要评价,并阐述其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对内生增长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内生增长埋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内生增长理论主要的贡献在于将“知识”或“技术”在模型中内生化。正如琼斯(Jones,1999)所言,内生增长模型对于洞察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其理论精髓——内生增长特征是很“迷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内生积累的结果。这样,经济增长就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而不是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是外生的。正因如此,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仍然被近期理论分析所采用。从实践意义和影响看,内生增长理论主要是为政府的政策运用找到了新的空间和领域,并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对他人、社会有溢出效应,生产知识的个人又不能内化这种效应,因而知识产出不足,这就为政府干预从短期需求向长期供给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在此之前,在理论上,政府的作用仅仅被局限在调节总需求方面,而对供给方面如技术进步等,则无能为力。
但是,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中,却出现了正的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即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一般用人口规模或人力资本数量代表)成正比。这一结论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琼斯(Jones,1995)通过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0ECD)国家经济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将其国内从事R&D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作为“经济规模”的测量标准,结果发现,尽管“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增长了好几十倍,但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却是不变或下降的,正的规模效应并不存在。那么,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规模效应呢?
从产生规模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罗默(Romer,1986,1987,1990,1991)为代表的模型,一类是以格罗斯曼和赫普曼(GrossmanandHelpman,1991)、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andHowitt,1992;1997)等新熊彼特主义为代表的模型。罗默的模型以Dixit-Stiglitz(1977)函数形式(简称D-S形式)为假定前提,这种函数形式具有加性可分特征,其实质是各种产品之间不具有任何替代性,换言之,任何个人的产品创新活动不会对他人造成负的影响;在此条件下,罗默给出了一个关键的假定:知识或技术存量对其自身增长具有不变规模收益。正是这一极特殊的假定条件,导致了正的规模效应产生。与罗默模型不同,新熊彼特主义者考虑了一种能够抵消规模效应的因素——“偷生意效应”。它是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过程中取走原有产品垄断利益的效应,或者说,对原来的知识创造者是一种负效应。但是,在格罗斯曼和赫普曼、阿格汗和哈威特的模型中,由于一方面排除了多个公司生产同一类产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假定这种“偷生意效应”不够强,因此,模型分析的结论中仍然存在正的规模效应。
因此,正的规模效应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忽视或低估了个人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他人的负影响。如果将这种影响加以重视,很可能会消除规模效应,甚至改变原来的结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
近期经济增长理论正是顺着既要能消除规模效应又能保留内生增长理论“精髓”的方向发展的。大致来看,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琼斯(Jones,1995;1999)、艾钦和托洛夫斯基(EicherandTurnovsky,1999)的思路,主要是对模型进行一般化处理。他们的分析保留了内生增长理论中最终产出部门和“知识”生产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框架,从而保留了“知识跨时扩散”的本质特征,但放弃了内生可积累要素具有不变规模收益的强假定条件,从而得出了无规模效应结论。
在琼斯的两部门模型中,知识存量的产出弹性不再像罗默的模型那样设定为1,而是假定为一个比1小的数。这一假定本身强烈地暗示了,人口或知识存量对其自身积累的贡献远不如R&D内生增长模型所设想的那样大。假定条件的修改,使琼斯的一般化模型成功地消除了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效应,在那里,均衡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知识生产部门内生要素的产出弹性而不是人口或人力资本规模。
艾钦和托洛夫斯基则更进一步认为,琼斯的无规模效应模型仍然是一种特殊情形。他们构筑了一个更为一般的两部门无规模效应模型,并将琼斯、罗默等模型全部涵括其中。他们的结论是,假定全部内生要素在知识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出部门的总产出弹性不同,那么,经济长期增长率将遵循“短边”原则,由总产出弹性最小的那个部门来决定,而与经济规模无关。
琼斯、艾钦和托洛夫斯基的模型虽然从形式上消除了规模效应,但是,他们却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不会存在规模效应。琼斯不能说明知识存量对自身积累的产出弹性为什么小于1;艾钦和托洛夫斯基也不能说明,究竟哪一种情况下,一个部门的总产出弹性会大于或小于另一个部门。而且,在他们的模型结论中,政府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率并不具有相关性。因此,他们的模型分析只具有纯理论上的意义。
另一条思路则主要是由一批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家开辟的,他们从特定的研究视角来分析规模效应问题。阿尔文.扬(Young,1998)、阿格汗和哈威特(AghionandHowitt,1998)、贝里特(Peretto,1998)等为代表的增长模型,集中于对“偷生意效应”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消除规模效应的新方法。
以阿尔文.扬的模型为例。在他的模型中,他人可以从两个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创新活动而“偷去”创新者的创新利润流,即不仅通过产品的质量创新而且通过产品模仿来分割创新的垄断利益,这样,“偷生意效应”就大大加强。扬的分析得出了一个与以往内生增长理论相反的结论:经济规模愈大,参与分割创新收益的人就愈多,“偷生意效应”就越强;而且,如果“偷生意效应”主要通过生产模仿产品来分割原有垄断利益时,将出现负的规模效应。由于扬的模型中经济规模对长期增长可能具有正、负或无规模效应,而且他的模型是从特定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其理论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按照扬的分析,如果政府的政策只是简单地对所有研究部门实行“遍地开花”式的资助,那么,很可能只是激励产品的模仿,从而只影响收入水平,而不能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率;相反,如果政策立足于激励产品的质量创新,并根据R&D的研究深度实行重点资助或配额资助,那么,就可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阿尔文.扬的政策含义是:政策资助应该向创新难度大的人员或项目倾斜。
约法诺维克(Jovanovic,1997)则通过加入一个“学习成本”的假定条件来减弱或消除规模效应。约法诺维克认为,在罗默的两部门模型中,实际上暗含了“知识”可以无成本地进入最终产出函数的强假定,然而实际上,工人必须学习怎样使用“知识”,也就是说,需要支付“学习成本”或“知识消化成本”。如果将这一条件考虑进罗默模型,最终产出部门的成本将增加,规模收益也将有一个绝对的上界,从而使得规模效应减弱甚至消除。按照约法诺维克的观点,假定工人在生产中需要“学习成本”,那么,公司可能更愿意采用次先进技术而不是最先进技术,从而更倾向于生产模仿产品而不是创新产品,这就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阿尔文.扬的“偷生意效应”假定。
从实质上看,在阿尔文.扬和约法诺维克的模型中,存在一个共同的暗含假定,这就是:模仿产品或次先进产品虽然成本低于创新产品,但一定存在市场需求约束:正是这种产品约束导致了对生产人口或人力资本的需求约束。因此,内生增长理论的规模效应将因这种约束大大减弱、消除甚至为负。
到目前为止,近期增长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经济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近期增长理论中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虽不依赖于经济规模,但仍严重地依赖于外生人口增长率;另一方面,所有的模型均还没有得到有利的经验支持。尽管如此,近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还是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发现了无规模效应的均衡增长路径并论证了其存在性。在这些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么取决于生产函数的产出弹性,要么取决于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实质上二者均取决于生产函数的结构参数。第二,经济增长模型被进一步一般化。以往的内生增长模型之所以产生规模效应,实际上暗含了人口或人力资本稀缺而物质资本不稀缺的假定,这种假定充其量只能符合发达国家的情形,不具有普遍性。近期增长理论实际上则放弃了这种强假定,代之以个更一般的情形,这样,就出现了规模效应为正、为零或为负的多种结果。第二,与以往的内生增长理论相比,近期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具有针对性。在以往的内生增长模型中,由于简单地假定技术或“知识”的外部效应不能被个人内化,因而任何用于技术或“知识”部门的政策都将影响长期经济增长;而近期增长理论则表明,只有范围更窄的重点资助政策才对长期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进展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中国经济究竟又面临着怎样的矛盾?我们认为,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需求约束”经济时代。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长期因素。
中国经济的需求约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品需求;一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
第一,工业产品的需求约束已变得越来越严重。集中表现为:工业品供过于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工业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过剩,产品大规模积压。根据2000年国内贸易局商业中心对国内市场上609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过于求的比例高达79.6%,比1998年增长了47.8个百分点;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中,生产能力闲置20~33%的,占27.2%,闲置50%以上的,占18.9%;在产品积压方面,根据统计显示,近年我国工业产品每增产10%,就有1%的产品积压(王万山,2002)。
第二,劳动力或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面临严重约束。1997年全国失业工业数为1200万左右,200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173万。即使是本来稀缺的人力资本,也同样面临市场需求约束。2000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80%,其中,专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不到30%(胡永远、李少斌,2001)。特别是2003年夏季以后,随着高校扩招后首届毕业生走上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市场需求更加不容乐观。
进一步分析发现,受到严重需求约束的,主要是低档次工业产品和低档次人才。与之相反,高档次产品和人才却面临短缺。例如,我国已连续三年居世界产钢量第一,但一些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品种,供给能力不足,石油用管的市场占有率只有60%,冷轧硅钢片、镀锌板仅占30%,不锈钢板仅占20%;精密机床、远洋船舶等产品的50%还依赖进口。在人才需求方面,许多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对硕士以上人才敞开大门“欢迎”;一流大学毕业生还是供不应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低档次产品和人才过剩,而高档次产品和人才短缺?主要还得从供给行为找原因。从产品生产者来说,生产低档次产品有几个明显的好处:模仿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成本;市场经营、开发的风险小;能很快填补市场需求空白,等等。从而,即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小改造”,在花样上做“文章”。其后果,只是利用模仿,抢夺了原来创新者的市场利润,并不能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做出贡献。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大了引进外资与技术力度,但企业引进技术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产使用,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仅占18.75%,而且,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投入也远远不够。以1994年为例,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支出为275亿元,而同期用于这些技术消化吸收的支出只有9亿元(李以学,1999)。同样地,如果个人投资教育的目的,只是获得一张高等教育文凭,那么,个人就会走文凭捷径,热衷于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因为这类教育的收益是立竿见影的。以非全日制的本科自考为例,1998年参加本科自考的实考人数为102万,是1983年的1000倍(胡永远,2001),其中虽有因普通教育招生计划的约束问题,但至少可以从非普通教育的持续“火爆”看出个人投资技能教育的热情。因此,从中国的经济实际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由于产品或知识创新的相对成本太高,企业、个人更愿意模仿,而不愿创新。
而且,在中国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宏观环境尤其是政府的行为,对这种局面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产权不明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愿进行有利于长期增长的技术创新;财税分权改革助长了地方政府支持本地的重复建设,导致全国市场产品过剩;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的收益被大量的模仿产品所“肢解”,从而大大削弱了企业创新的激励。尤其是政府长期充当着技术创新、教育投资的主体,有限的财力却“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项目都难以到位(李启明,1999)。
总之,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已经告别了产品的“短缺经济”时代,同时又承受着巨大的过剩人口压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可以利用世界市场需求缓解一部分需求约束,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低档次产品的过度出口将恶化中国的国际贸易条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缺乏的是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因此,按照近期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政府的政策要求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换言之,政府的政策应该放弃对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国内“模仿产品”项目的支持,而应对新知识、新产品的创造与国外引进,加大支持力度。正可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具体来说,政府的政策应该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短视症”问题。“短视症”的根源在于落后。落后怕“挨打”,所以总想“多快好省”,快出产品,快出“知识”,快出人才。这种良好的愿望有利于奋进,但也极易导致浮夸和行为短视。政府如果热衷于“赶超战略”,就会形成一个导向。整个社会都会跟随。一个政府,一个企业,如果过分关注自己任期内的“短期业绩”,就会损害长期的增长与发展。因为,重大的科技创新或技术创新,都难以在短期内显出明效。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生产大大发展了,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了,人才数量大大上升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根据世界权威机构——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网站的《世界竞争力年鉴》,1998年中国的世界竞争力排名为第24位,1999年下降到第29位,2002年排名在31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1999年中国竞争力排在32位,比1998年下降4位。个中原因就在于,中国在重大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方面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落后了,按照新增长理论的说法,就是:产品、劳动力数量对整个经济来说,只有“水平效应”,没有长期增长效应。因此,今后的政策措施,应该重点围绕纠正“短视症”而展开。
第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国有企业政企仍然没有完全分开,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官员的目标函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期内目标最大化。因此,国有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有着深厚的制度背景。只有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制,才有可能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