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范文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防灾减灾 体系建设 综合防御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河北省是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平安河北、富强河北和美丽河北建设的心腹大患。2016年7月28日在视察唐山时指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河北省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防灾减灾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河北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河北省防灾减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村(社区)等政府性机构防灾减灾职责和责任不健全和不落实;政府机关部门间的防灾减灾职责分工不科学不合理,同一灾种的防抗救不同环节分不同部门监管,同一源头的不同灾种也分不同部门管理,职权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事权不清、责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别是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社会法人主体、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不明确、不落实;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防灾减灾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需制定一部统筹各类自然灾害防范的防灾减灾基本法,亟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也需要根据新变化新要求加快修订;部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具体,缺少实施细则和监督落实机制,致使许多法定职责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灾种和分领域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防灾减灾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存有大量空白,且强制性和约束力难以保证;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传演练不够,缺乏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第三,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撑能力滞后。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探测要素、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精细预报、精准防范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水文、国土、生态、环境、交通、海洋等领域的气象灾害专业观测能力滞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实时共享;灾害预报预警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不够;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尚不健全,全网和精细灾害落区的“绿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灾害综合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尚未建立;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对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灾害基本情况不清,风险不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尚未实现从重抗灾救灾向重防灾的转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高风险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等有效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应急防范和处置能力不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灾害防御管理与应急指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规避和转移机制缺失,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服务才刚刚起步,其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

践行防灾减灾新理念,构建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树立“综合防灾、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灾减灾组织和责任体系。一是健全综合协调、科学高效的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和监督组织以及责任系统。参照水、旱灾害防御领导体制,政府主导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建立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推进政府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向基层延伸,明确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防灾减灾具体责任,对高风险隐患点实行安全责任承包制;明确和细化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的综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实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推进全社会防灾和全民防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公告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等配套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三是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各级公共服务事权和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树立“标准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标准体系。一是加快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和气象灾害防御立法,据此修订省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二是制修订政府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和实施细则。三是制修订各级政府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分灾种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综合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水平。四是按风险区划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灾害级别、灾害调查、风险评估、防御要求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

树立“精准防范、科学防御”理念,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强化致灾气象条件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农业、环境和生态等专业观测系统,建立多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中心。二是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分灾种的风险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三是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建设,建立预警信息权威、全网及分区域机制,增强农村等薄弱地区预警接收能力。四是强化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五是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系统建设,强化全民防灾避险科学普及。

树立“关口前移、风险防御”理念,发展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气象灾害调查、风险排查和区划制度,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精细到乡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划制修订制度,建立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执行清单和制修订清单。三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点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制度,由政府主导开展认证工作。五是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纳入政府补贴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服务。六是建立防御标准、措施落实检查督查制度,由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实施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考核,考核结果列入政府实绩、干部评优的参考依据。

加快实施“十三五”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

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构建全时空、立体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高中小尺度突发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分灾种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能力,提高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发展灾害调查、普查、区划和风险评估、预报业务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更新灾害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提升应急处置防范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防灾组织、责任体系和法规标准预案机制,提高依法防灾管理能力。

实施“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工程”。建成气象大数据资源池,推进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社会化共享应用;完善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无缝隙客观气候预报业务;建立城乡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制作系统,重点建设省市县集约的公众气象云服务平台,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气象科普业务系统、资源共享传播系统和气象科普场馆,打造气象宣传科普资源品牌和基层气象科普示范工程。

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人影作业条件监测系统,提升对人影作业气象条件的监测识别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指挥协调能力;加快国家飞机增雨和科学试验石家庄基地和冀东、冀西北飞机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设,在太行山与燕山山区、粮食主产区、黑龙港流域、冀北生态保护区新增山地催化烟炉和火箭发射系统,加强人影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飞机、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联合立体作业能力,力争实现年增水50亿立方米目标。

实施“生态环境气象保障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区域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连续实时监测;升级改造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发展分县空气质量客观预报能力,建立应急减排效果检验评估业务系统,提高科学精准治霾气象保障能力。建立卫星遥感为主的生态监测评估系统,发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等业务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农业、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贸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及省市农业气象中心、省市海洋气象预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气象中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和服务平台,完善3个市级海洋气象预警中心业务平台和精细化海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立跨区域交通气象综合数据库和京津冀交通气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集旅游气象综合信息数据库、服务产品分发于一体的省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基本满足河北经济转型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工程”。升级改造气象业务保障条件较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气象台站,迁址建设气象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和难以长久保护的气象台站,重新建设不符合现代化气象业务需求的省气象台、影视中心、装备保障中心和资料档案馆等综合业务用房。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环境,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气象台站100%达到“一流台站”标准,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实施“冬奥会和冰雪经济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冰雪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多维度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气候条件预测及风险评估分析系统、冬奥会驻场气象台和冬季运动专项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气象保障系统,提高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人工增雪作业能力、气象信息与新闻宣传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建设冀西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加密布设火箭人工增雪装备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成科学高效的冬奥会赛区人工增雪作业保障系统。

落实党政同责,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机制

强化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结果导向和减少人员伤亡的刚性约束作用,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各地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和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

深化和拓展气象防灾减灾专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继续推动政府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狠抓过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编制绩效评估报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力度、问责力度与公开力度,持续改进工作。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重点加强组织责任、法规标准、科技支撑、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健全与气象事权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长效机制。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地方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中央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完善财政对社会防灾减灾的支持引导机制,扶植灾害防御社会组织发展;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领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扩大全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

(作者为河北省气象局局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烤烟大户;精细管理;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2-03

转变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是中国当前烟叶生产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永州烟草积极响应国家局号召,大力开展规模化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户均规模由2006年的5.87亩发展到2012年的19亩,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是,在迅速提高规模化种植的同时,也给烟叶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结合永州烟叶实际,分析当前永州烤烟大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促进永州烟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当前永州烤烟大户的基本情况

2012年,永州共种植烤烟255 700亩,种植户13 451户,户均规模19亩。各个规模阶段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永州9%(50亩以上)的大户占据了总面积的43%。由此可以看出,稳定和精细管理当前烤烟大户的重要意义,从一定层面上说,目前烤烟大户直接影响着永州烟叶的生产规模、烟叶质量以及永州烟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烤烟大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

土地是大户发展烤烟的首要资源,没有土地无从发展,而目前土地流转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土地流转费用高。大部分大户只租用一季土地用来种植烤烟,没有形成长期的土地承包关系,还要进行赔偿,造成土地流转成本费用高。二是土地转入转出两头难。很多有意流转土地的人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流入方的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三是集中连片难。由于农户长期的耕作习惯,要放弃土地改做他行有些困难,甚至有些“钉子户”出高价也不愿租赁,导致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难。

(二)生产水平低

从近几年永州烤烟大户的生产水平来看,普遍比传统中小户生产水平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户本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很多懂技术、有经验的烟农大都老龄化,没有精力扩大规模,发展生产,目前大户大部分是新生烟农,缺乏技术和种烟经验。二是烟技员对大户的精心指导不够。目前永州烟技员队伍素质不高,烟区分布不集中,烟技员所管辖的范围较宽,精力有限,难以达到精细化指导。据统计,永州平均每个烟技员要管辖三个种烟村,较为分散的烟区多达管辖十多个种烟村,这给精细化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特别是对大户的精心指导更是欠缺。

(三)劳力聘请难

目前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和工厂,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而烟叶生产特别是在移栽、采收、烘烤等关键时期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大户难以聘请到劳力,或花高价聘请劳力,并且所聘请到的劳力大多是不懂技术,责任感不强,给大户的生产管理带来了较大麻烦。

(四)投入风险多

据调查,目前大户每亩生产投入成本均在2 000元以上,如果种植50亩烤烟,烟农将投入生产成本10万元以上,种植100亩将投入20万元以上,这样的生产投入,对于烟农来说将是一笔巨款,从全市50亩以上的大户调查来看,大部分大户种烟要进行贷款。因此,大户除了承受较高的生产投入风险外,还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如2008年“6·13”洪灾、2010年“6·20”洪灾等等,造成一些大户大面积失收,给大户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五)配套设施少

近几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烟叶生产的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但离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一是烟田水利设施配套还不完善。虽然近几年国家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烟田水利条件,但由于点多面宽,很多烟区没有系统的解决水利设施条件;二是烟用机械配套不全。目前全市烟用机械仅有4 866台(套),离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对移栽、盖膜、采摘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更是甚少;三是烘烤设施紧张。目前永州共有密集式烤房12 312座,按理论数据可以承受24万亩烟叶烘烤,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永州烟叶的烘烤,可由于种植主体的迅速改变,很多有烤房的人没有种烟,而种烟的人没有烤房,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烤房已经陈旧老化,不能正常使用,造成烤房紧张。

(六)外地大户多

据统计,2012年永州共有外地大户430户,种植面积3.8万亩,占总面积的14.86%,其中贵州大户185户,种植面积1.8万亩,占总面积的7.04%。外地大户在给永州烟叶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难题,因为外地大户流动性强,与本地大户相比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流失,将严重影响永州烟叶的生产规模,甚至影响当地大户以及中小户的烟叶生产积极性。

三、加强烤烟大户精细管理的对策

(一)把好烤烟大户的选择和培育关

把好烤烟大户的选择和培育关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了解大户,了解大户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资金情况、劳动力、田地状况、烤房情况等等。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那些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劳动力充足、田地状况好的大户,要大力发展,重点培养。对于那些管理能力差、业务水平低、劳动力缺乏、田地状况不好的大户,要引导发展,甚至控制发展。烟草部门要建立烤烟大户信息档案,准确了解大户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大户,培养大户,特别是要重点培养由传统烟农或职业烟农发展起来的大户,重点培养20~50亩的大户,不要盲目的从外地引进大户,更不要盲目地扩大规模。

(二)加强烤烟土地流转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烤烟土地流转平台,解决转入转出两头难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各种平台,畅通土地流转信息,让有意流转土地的人找到合适的流入方,需要土地流入方的人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转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互换等多种方式进行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议政府部门建立覆盖区、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和协调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日常事务,为加快土地流转提供桥梁。四是加强土地标准化整理。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少数农户的复杂心态,对部分暂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的农户,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田地统一整理,为以后流转奠定基础。五是保障双方利益,实施土地合理流转。要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包括土地升值后的价格,要解决土地流转后的风险问题,可尝试采取向业主收取土地风险保证金,防止流转双方单方毁约风险,为双方土地流转提供保障。

(三)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

鉴于目前永州烟叶“两支队伍”素质不高的状况,永州烟草要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烟叶生产技术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烟叶工作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烟农队伍的培训,努力培养职业烟农、现代烟农。建议在烟叶生产的每个关键时期都要分层次开展培训,每次培训都要有考评,努力提高烟技员的“四知四会”能力,对烟农的培训要深入田间地头,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对50亩以上的大户要进行重点培训、重点指导,对100亩以上的大户建议配置一名专职烟技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展 “VIP”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和管理,及时解决大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大户收益。

(四)大力推广烟叶生产机械化

曾经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烟叶生产也不例外,尤其是大户更加离不开机械化生产,发展烟叶生产机械化是解决大户劳力聘请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效率最有效的措施。为发展烟叶生产机械化,2012年永州烟草在宁远县开展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通过试点得出每亩可节约用工10~12个,降低生产成本600元~800元,这对烟叶生产来讲,将是一场革命。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广烟叶生产机械化,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实现烟农轻松种烟、快乐种烟。

(五)加快烟叶专业合作社建设

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大户在烟叶生产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成本高的难题的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永州共

有综合性合作社35个,服务队156支,服务覆盖率82.13%,永州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还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烟农合作建设,争取覆盖率达到100%。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解决大户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成本高的难题。

(六)建立种烟大户保险机制

大户除了承受较高的生产投入风险外,还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风险一旦发生,大户难以承受。建立健全烤烟生产风险防范机制是解决大户种烟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烟草公司要出面协调气象部门组织做好烤烟生产的防雹减灾等气象服务工作,协调植保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植保信息,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并认真为植保专业服务机构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协助烟农与银行进行贷款,有条件地方可进行贷款贴息。积极与保险公司协商为大户购买烟草种植保险,在洪涝、雹灾、干旱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保证收回成本,解除大户的后顾之忧,稳定大户规模,增强大户信心,让大户放心种烟。

参考文献:

[1] 李文芳.烟草制造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商情,2012,(43):2.

第3篇

一、业务经营情况

1、承保情况: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实现签单生效保费***万元,同比***。其中种植险保费收入***万元,同比***;养殖险保费收入***万元,同比***。

2、理赔情况: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已决赔款***万元,同比***,未决赔款***,同比***,简单赔付率***。

3、应收情况:截至5月31日,全市应收保费***,当年新增应收保费***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目标明确,周密部署,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一是召开会议,全面安排。年初组织召开了2021年全市系统农业保险专题工作会议,会议为今年农险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全年工作目标及具体事项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同时将全年重点工作立项目列清单,分配到各支公司,层层分解压实责任,做到项项工作有着落。二是合理调度,精准规划。对于农险全年保费按机构、险种细分到月度,安排专人进行负责,月初下达通知,月末进行跟踪指导,次月开展回溯通报。对于赔款实施监控理赔,在保证业务正常的运转情况下,坚持按月调度,严抓理赔进度,做到管理有数据,监控有清单,考核有依据。三是科学分配,高效统筹。以利润目标为导向科学计划全年农险固定费用,工作经费以及市场费用的使用,合理调控报账。

(二)强化考核,重在落实,不断提升内控管理

一是岗位分工,严格考核。中支农险部进行了岗位分工,填写岗位说明书,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强化了风险管控;二是规范标准,制度管人。下发了《*****》(***),为农险服务队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三是月度梳理,重抓落实。下发了***,每月月末下发下月重点工作安排,各机构农险条线人员进行认领,每月月初进行工作检视和通报,狠抓执行力,有效地促进工作精细化管理。

(三)合规管理持续深化

一是提前谋划绩效评价。农险部自上一年度就开始谋划绩效评价工作,今年以来更是对绩效评价各事项布置和要求,在省财政厅对***的绩效考评中,我司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整体结果较好。二是持续加强自查整改。中支公司先后下发了《******、《*****》文件,成立了自查工作小组,针对各机构的问题限时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问责通报。并下发了*******,进行流程梳理和管控,对农险业务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执行力度不够

上级公司各项业务规定、政策精神,从上到下存在不同程度信息递减,尤其是很多支公司不看OA,不会调取报表,不会分析,不清楚上级公司相关文件精神。尤其在执行环节,流程“走了样”,规矩“变了形”,标准层层降低,落地操作存在偏差,资料讲困难、出承诺函较多,后补质量难以保障。

第4篇

近日,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磁炉、燃气热水器等20多种家电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平均降幅近50%。受此影响,扬州市的纯进口家电迎来消费井喷期。据有关家电销售统计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6月1日至今,扬州市的纯进口家电消费,同比增加8倍,而且还将持续增长。

据介绍,扬州市的家电消费市场一直以国产家电品牌与合资品牌为主,纯进口家电只占极小的市场份额。这次由于国家海关总署对20多种家电产品的进口关税平均下调近50%,导致纯进口家电的市场占有率急剧提升。汇银家电市场拓展部郭经理举例说,以往销售一台上万元的纯进口冰箱,如今市场售价已经跌破5000元。这与国产、合资企业生产的冰箱产品相比,其价位优势重新突显出来,不少消费者开始选择购买纯进口家电。五星电器文昌店赵经理认为,随着进口家电关税逐步下调,新一轮的家电产品将面临重新洗牌,未来的家电消费将形成“纯进口、合资、国产”三分天下的局面。

湖南省植棉面积达260万亩棉农积极性高涨

据湖南省棉花协会调查,今年该省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260万亩,较去年的212万亩增加22.6%,是近10年来棉花播种面积最大的一年。由于今年比往年早热,湖南省棉花基本为4月苗,加之天气一直较好,有利于棉花育苗,几乎没有往年出现的5月补苗状况。

由于今年国家增加了对棉花良种的补贴,加上去年棉花价格一直比较平稳,今年湖南省各地棉花种植面积都有较大增加,大部分棉农对今年的棉花生产和收购形势看好。

今年中央确定湖南为开展农业保险费补贴的6个试点省份之一,在保费补贴方面,中央和省财政补贴50%,市州、县市区两级财政补贴不少于10%,其余农户、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以往因天灾致农业收入受损的农民,常常只能通过政府援助、社会捐款求助等形式减少损失,受灾农民抗灾能力及预防风险的能力极为不稳定。现在,农民通过投保农业补贴保险,使抗灾有了保险盾牌,稳定了全年收入。

建材业可能出现“国美”“苏宁”

中国建材营销专家、深圳奇正九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汪光武表示,在建材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建材流通业发展的演变趋势也将向立体化、分散化、精细化以及专业化演变。

未来在建材流通业中可能出现类似家电流通业中的“国美”、“苏宁”可能性很大。虽然如此,但专卖店、综合建材超市、大型建材超市的销售渠道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另外,装修公司的销售通路也加速了整个建材流通的分散化、立体化。因为有75%的装修公司的建材进货渠道是批发商、商,所以未来装修公司的渠道也将成为主要的渠道之一。

汪光武认为,建材流通渠道中,传统平面分销、超市、工程直销、装修公司、工业消费(涂料、型材)等五种渠道将是今后的主流渠道,这些渠道中的市场份额相差不会太大,但对于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更高,传统平面分销商应尽快转变观念务求适应新的转型,应通过全方位的修炼全面提升自身价值。

现代农业新模式――慈溪涌现加盟连锁农场

种植大户慈溪“绿叶”农场近日与该市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签订了“加盟连锁农场”协议。根据协议,即日起,“绿叶”成为“海通”所属的“加盟连锁农场”一员,其200亩地全部按“海通”要求进行统一的引种、植保、施肥、用药,期间由集团免费派驻植保员进行全程“绿色”技术指导,作物成熟后由“海通”统一收购销售。

第5篇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

1.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从广义上讲,现代农业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农业形态,有先进的工业力量装备,管理经营方法科学得当,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现代烟草农业模式区别于传统烟草农业模式,采用现代化工业设备,生产技术先进,集约化经营,经营管理理念超前,生产要素及生产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多,土地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信息化管理[1]。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变以单个农户为主为规模化生产,变分散经营为社会专业化服务,变杂乱无章为专业化分工,变以手工劳动为主为机械化操作,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和经营收入,降低了烟农经营风险和劳动强度,烟农种烟变得专业、简单而又轻松自在。

2.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

烟路、烟电、烟叶收购站、烟水以及烟机等设施都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要保障。要想烟叶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后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水渠和水柜是建设烟水中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其它基础建设如烟路、烟机等也要同步推进,以满足烟叶种植、烘烤及保管等不同环节的需要。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生产基地,应大力推行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在育苗和烘烤过程中大力推行集约化和商品化;在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发展烟农合作社和互助组,将力量和技术集中,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基地的生态化建设是改善烟区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完成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后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项基础设施的作用,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2.2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提高精细化水平

以烟叶生产生态村为平台,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采取适度规模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大力提倡组建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组织,如烟叶生产协会、烟农合作设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烟叶生产协会的基础上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而组建具有专业化性质的烟叶种植合作社。对管理能力强、生产技术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烟农在提供优质烟苗、供应肥料、水利配套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帮助烟农扩大规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采取由大带小的模式促进种烟农户发展。此外,还可以针对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成立相应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如育苗专业队、种植专业队、机械专业对等,统一管理,服务优质,进一步提升烟叶生产的专业化水准。

2.3加强科研、生产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狠抓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谋发展,加大科研技术研发力度,将科研所、企业和烟农紧密连结在一起。大力推广科研所的创新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支持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步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将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平台,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为烟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4提高烟农素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是否迅速与烟叶种植户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不断提高烟草种植户的专业技术是提升烟农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的原则,积极组织烟农进行技术培训,对文化程度高的年轻烟农进行优先培训和重点培训。加强烟农的技术和经验交流,积极组织烟农参加全国性的行业交流会,开拓眼界,汲取先进经验,将传统烟农培养成懂技术、精管理的现代化烟农[3]。积极促进个体化、规模化经营,鼓励个体烟农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实现管理统一化、种植机械化,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值,推动安徽省现代烟草农业早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2.5建设现代生态烟草农业,打造烟叶品牌

构建科学合理的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生产全过程管控,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烟叶评价工作机制,提高技术含量,合理布局,实现专业化分工;制定和完善烟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使烟叶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监管机制,定期检查无公害烟叶及烟制品;严禁使用化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绿色经营,安全无毒;制定烟叶生产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并逐步建立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实施科学持续性监测;引进和培育特色新品种,扩大烟叶生产规模。

2.6健全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为防止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给烟叶生产带来损失,降低烟农种植风险,要健全烟草气象服务体系,制定防雹减灾机制。病虫害是烟草的一大克星,应建立烟草病虫害防治管理办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侵害和蔓延,发现病虫害快速预测预报并积极应对,切实保护好烟农利益。对于烟农来说,由烟草公司、保险公司和烟农共同出资建立和实施的烟叶生产风险储备金制度是其安全保障,烟农有了烟叶生产风险储备金将更能抵抗住风险。一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启动风险共担机制,烟农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降低种烟风险,减少后顾之忧,切实保护烟农利益。

3.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农业用地日益减缩,烟叶种植面积也在萎缩,所以烟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引进国外先进栽培技术,培育和研发新品种,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土地附加值,建设现代生态烟草农业,实现烟草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徐伟.衡阳县烟草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探索[J].作物研究,2013(S1):179-180.

第6篇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e农险的运用有助于降低农险服务成本,改善服务体验。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农险承保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难度大,业务操作效率低,合规经营压力大,保险服务成本高;参保农户投保理赔手续繁杂,赔款到位周期长,客户服务体验度低;政府部门服务规范落实难,惠农政策到位难等问题。

作为新技术的应用,e农险为农业保险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可实现农业保险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有四个核心内容:搭建移动平台,与IT系统实现对接;开发各类APP应用,符合移动应用属性;设备辅助,开发应用载体;业务流程再造,固化标准操作流程。

针对太平洋保险农险经营中最急迫的困难,首期所开发的应用主要用于农险承保、理赔现场影像资料的采集,利用移动网络传输至影像系统,实现影像资料的自动归档;采集承保标的、出险标的所属区域的空间位置,并生成标有位置信息的图件;部分地区将采用电子芯片(电子标签)或二维码对养殖标的进行唯一身份标识,标的出险时,查勘人员借助e农险移动终端和扫描设备(二维码不需要扫描设备)获取标的编码,并与核心出险数据库比对,检验是否重复出险。

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业务人员介绍说,e农险的应用操作特别简单。打开e农险,用关键字找出投保单,点击影像采集,选择影像类别,拍摄后选择上传就完成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快速完成承包、理赔,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对于养殖业保险,可以在理赔上实行零单证和闪赔。

2016年,河南分公司将借助e农险项目在河南全部推广运用的契机,力争通过e农险上线使用,应用无人机对受灾地区进行现场航拍查勘,快速完成种植业大面积受灾时的定损工作。

第7篇

农险作用凸显但面临多重挑战

去年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共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少农田遭受水灾,但最终收入损失不太多,因为社里187公顷地中有127公顷都买了保险。“特别是绝收的那28公顷地都在保险内,社员心里松了一口气。”理事长吴叶胜说,保险公司已经查勘了,会补回一部分损失。去年收入肯定会少一些,但不影响明年生产,“争取今年所有农田都上保险”。

像吴叶胜一样在大灾之年从农业保险受益的农户不是个案。在去年南方洪水灾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业保险成了政府和农民之间救灾减损的重要屏障,遇灾找保险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共识。

农险救灾减损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在于覆盖面逐渐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在东北一些县市,一水稻的最高保障已达1000元,基本达到生产成本,南方部分省份的小麦保险保障也在逐步提高。此外,在农业保险发挥作用过程中,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凸显。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在这里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约2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60亿元左右,财政补贴资金放大效应32倍。去年省财政还专门拿出1亿元,为28个贫困县开展巨灾指数保险。

不仅黑龙江,在发展政策性农险过程中,安徽、江西等地的财政杠杆作用也愈加凸显。近年来安徽农业保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补贴险种已经从最初的不足10余种增加到近60种。江西省财政已经连续十年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费补贴预算从最初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亿元。

不过,随着农民参保意识增强,农险业务量逐渐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地方财力不足、经办公司承载能力弱等不利因素成为农险继续提标扩面的新挑战。

地方财力不足无力配套

记者在各地调查期间,保险赔付金额偏低成为受访农户反映的主要问题,持此观点的占73.3%。而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地方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

广东省信宜市东镇镇英地坡村村民吴盛龙已经养了8年猪,去年养了200多头,其中母猪30多头。前段时间被大水冲走了110多头猪,近两百平方米的猪舍全被冲垮了。这次损失20万元左右,但保险公司只赔付了2万元,赔的比例还是太少。“重建猪舍要350元一平方米,现在正发愁。”

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记者在东北一些粮食主产市县采访了解到,有的县市财政收入才2亿元,想要继续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有心无力”。江西等地一些干部介绍,由于农险品种大幅增加,基层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市、大县的财政配套压力也随之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因配套压力缺少积极性。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厚武等地方干部介绍,包括蔬菜保险在内的一些新险种大都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由省级、县级财政配套,对于不少农业大县来说,财政压力很大。地方财力有限,不少县市连传统保险都配套不齐,更无力配套价格保险,“都是吃饭财政,粥还没喝饱,咋能想着吃馒头”!

当前,由于财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拖欠保险公司保费。东北一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有的县甚至连续拖欠好几年,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积极性。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拖欠该公司保费的情况比较常见,往往是年初应交的保费拖到年底给,下半年应交的保费拖到第二年给。

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一个基层县支公司往往最多只有十几个人,面对动辄10多万公顷农作物的承保理赔任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不现实的。

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安乡支公司经理王世刚说,公司在湖南省安乡县有10多个人,其中从事农业保险的只有5个人,“下几天暴雨就有人报灾,支公司这几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我们去只能看大户,散户由乡镇村协保员去做,勘灾要实现即时、全覆盖,至少需要200人”。

在记者所到的江西、广东、黑龙江等地,基层承接能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忽视。黑龙江省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3S技术应用和影像系统上线,基层农险人员验标、地号标注、影像资料留存工作量大,与目前的人员配备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方的农险承保户次绝对数量大,职均负担户数多,人手不足,业务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合规风险隐患。

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局粮油处处长杨闲冬说,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保险经办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难以称职地履行承办主体职责。虚假土地流转协议、清单等资料屡见不鲜,为保险腐败提供便利。

市场需求条块分割制约保险公司经营

有保险公司反映,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负责人说,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适度竞争,有利于促进经办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这已成为共识。但太多也不利,特别是在农险发展初期,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风险分散。黑龙江省某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

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广东能繁母猪保险基本只有一家公司能做,这是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时,有关部门专门发文确定的,至今未废除,其他保险公司很难参与进去。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负责人说,公司从2007年开办能繁母猪保险,总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目前已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以应对,争取达到盈亏平衡。广东能繁母猪总量有限,多家保险主体一起参与可能导致无序竞争,更不利于风险控制,会加剧经营亏损,最终把这个市场做砸了,不利于能繁母猪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和挑战,部分地方干群建议,针对不同性质农产品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引入竞争,促进农业保险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不同农产品属性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战略性和地方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层级。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粮食、油料、糖料列入国家战略农产品类别,保费补贴由国家财政承担大部分,省级财政承担小部分,免除市县政府的财政配套。对大宗作物保险,各级财政都加大补贴力度,做到应保尽保。

进一步完善保费补贴制度。人保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沈国良等人介绍,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财政弱省,省内大部分县市^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或无法承担过多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瓶颈。为此,他建议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县(市、区)和农民自付保费承担比例,以调动县(市、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投保积极性,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应。

二是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健全农险市场体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有关人士建议,将基层网络体系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基础性条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逐步提高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能力,包括人力物力投入。

三是完善基层保险协办员制度,确保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备。一些地方干部建议,在明确单位农田内保险公司经办人员数量和承办能力同时,完善基层协办员备案制度。并明确资金待遇和责任要求,权责统一,确保遇到灾情查勘理赔时,协办员能够认真辅助开展保险业务。出现问题严厉追责。

四是在充分论证和精算基础上,推进农业保险市场化竞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刘银刚等专家建议,在市场有需求、管理跟得上、风险可防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引进市场主体,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效率。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分险种、分区域引入多家经营主体,使农业保险主体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五是建立客户信息共享机制。一些保险专家建议,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等相关工作,将农业保险数据、土地确权登记数据以及征信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发挥相关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从源头上真正实现承保数据的精细化。

第8篇

关键词:独立预算单位 审批制度 会计核算

观海卫镇2010年成为宁波7个试点卫星城市以来,被赋予部分县市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大办升级为局,镇财政也计划单列,单设金库,实施相当于县市区一级的财政体制,财政收支规模明显扩大,2011年镇财政可用收入达4.6个亿,为进一步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参照市财政对各大办部门实行独立预算单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十分必要。

一、观海卫镇试行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的必要性

(一)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是财政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一是各大办(局)实行独立预算单位后,能够促使乡镇财政财务工作分开,提升管理水平,按规定编制好部门预算。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乡镇财政财务工作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混岗,财政与财务核算混同,应进财政收入笼子的,有的直接在单位会计中核算,应由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费用,在财政总会计帐中列支。二是从部门支出的量上来看,观海卫镇有必要进行独立的预算单位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以社会事务局为例,2011年有133个项目,预算支出达10206万元,这一预算支出金额比一般市级部门来说是只多不少。

(二)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有利于扩权强镇,提高管理绩效

一是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后,各大办部门在财务管理上参照市里的部门,不再由镇长一支笔审批,而改由各大办部门的分管领导审批,由此减少了审批环节,强化了预算的作用,加快了资金的支付速度,减轻了镇长的工作量,激发了分管领导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明显。二是减少审批环节,并不降低审批质量。观海卫镇人多事忙,镇长工作十分烦杂,并无多少在办公室审批发票的时间,有时在审批时也不明确支出是否有预算,是否超标准。三是取消镇长一支笔审批后,能更好地发挥镇审计的作用。

(三)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有利于强化部门使用资金的责任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强化部门使用资金的责任。部门项目资金由部门审批,审批权下放了,相应的直接责任也由镇长转移到分管领导及其部门,镇长不再审批部门的项目支出,强化了分管领导及部门使用财政资金主体的责任,不按规定使用或浪费资金将被问责,从而使财政资金运行的机制将更加健全高效。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管理的内涵和实质

观海卫镇各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就其表面形式来说是参照市财政局对市级各部门的财务管理,从预算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说是观海卫镇各大办(局)要参照市里的部门实行规范的部门预算,相对独立的付款审批制度,单独的部门会计核算与会计报表。从各大办财务机构的实施的组织形式看是从乡镇的实际出发,成立镇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大办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从试行镇机关各大办实施独立预算单位后的目标和成效看要形成预算编制更科学,会计核算更清晰、财政监督更有力的乡镇预算管理新机制。

三、观海卫镇推行各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的基础框架。

1、强化财政财务机构建设。观海卫财政局组建了预算(国库)科、政府会计核算中心,财政监督科(审计科)三个财政财务科室。其中,预算(国库)科编制三人,设总会计,指标管理员、金库出纳三个岗位,主要职能承担财政预决算和国库的管理工作,政府会计核算中心编制五人,三个单位会计二个出纳,承担镇机关综合办公室、综治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建设管理局、财政局、综合执法局、公共资源交易和审批服务中心九个独立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工作。财政监督科(审计科)编制二人,主要职能是对镇机关各分管领导和大办进行财政监督。通过财政财务机构的强化,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体系。

2、按“三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按资金性质实行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相分离,各部门项目资金之间相分离、项目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相分离共设置镇政府本级、镇基本建设、综合办公室、综治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建设管理局、财政局、综合执法局、公共资源交易和审批服务中心11个帐套。各大办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定额公用经费由基本支出帐套核算,同时核算不便分摊进各大办的人员保险和五金,日常公用经费中的电费、水费等公共费用,以统一反映镇政府的机关运行成本。

(二)健立健全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单位的制度保障

为了顺利推行,镇政府出台了《观海卫镇预算管理操作规程》、《部门项目预算追加管理办法》、《部门项目支出报销支付操作流程》等配套制度办法予以规范。2011年预算中对和大办的500个项目进行编号,对各大办发生的项目支出由经办人在原始凭证背面或汇总表(在原先的签字处)加盖预算项目支付审批章,填写报销的编号和预算项目并签字,再逐一在盖章处按要求交科室负责人审核、局(大办)负责人签字、报分管领导审批。待手续完备后,由经办人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报销,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确认后入帐和支付。章批章能帮助相关人员明确是否为预算内项目,同时也便于各单位会计能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建立了一套适应各大办独立建帐核算,各部门即可单独反映又可汇总反映的报表体系

通过财政财务核算一体化的管理软件,对各大办的500个项目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分别反映每个项目的收支及结余情况,每月未,各大办的单位会计还和各部门进行对帐,以确定各项目的可用指标,帮助各部门分管领导在审批时知道该项目支出是否已超出预算。设置了单独和汇总相结合的财务报表体系,用程序自动生成和汇总,汇总的报表主要有各部门项目支出使用情况表,各部门项目支出经济分类使用情况汇总表、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汇总表,及各部收支情况表汇总表等部门财务报表体系,以整体的反映部门财务收支情况。

四、试行机关各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一)阶段性成效

在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五个月以来,情况良好,运行平稳,因各大办有预算的项目支出镇长不再签字,各分管领导普遍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有效地提升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我镇的预算编制是全市最细化的,共有500个项目。对各大办的项目支出分部门,按项目核算后有效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细化水平,使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相衔接,从预算执行效果看,改变了以往预算编制和执行二张皮的现象,预算支出不再随意,以前未实施各大办独立预算单位时,由于有镇长在发票上签字,原先并无严格的预算追加制度,镇长不签字后,各部门的单位会计加大对预算支出执行的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了无预算的项目不入帐和支付。部门预算追加制度由此得到落实和执行。总体上看在实施机关大办独立预算单位后,一个预算编制科学,预算执行严格、预算监督有力的新型适应卫星城市财政发展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了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二)存在的问题

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后,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一是由于镇长项目支出不签字后,各项目支出中的三费各分管领导可能碍于情面,没有能向在镇长一枝笔审批时那样把关一样严,可能会造成三费支出的反弹。二是由于镇机关由一本帐变成十一本帐后,虽银行帐号是同一个,但由各个部门的单位会计分帐核算,为了避免各单位银行帐月底出红字,各单位会计往往会多向财政申请拨款,因此帐套多会造成财政资金结余比一本帐时多,形成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原先的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由总会计编制,现要向市里的部门一样,由单位会计编制有一定的困难。

五、完善镇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的进一步措施

第9篇

农险作用凸显但面临多重挑战

今年,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共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少农田遭受水灾,但最终收入损失不太多,因为社里2800多亩地中有1900多亩都买了保险。“特别是绝收的那400亩地都在保险内,社员心里松了一口气。”理事长吴叶胜说,保险公司已经查勘了,会补回一部分损失。今年收入肯定会少一些,但不影响明年生产,“争取明年所有农田都上保险”。

像吴叶胜一样在大灾之年从农业保险受益的农户不是个案。在今年南方洪水灾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业保险成了政府和农民之间救灾减损的重要屏障,遇灾找保险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农险救灾减损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在于覆盖面逐渐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在东北一些县市,一亩水稻的最高保障已达1000元,基本达到生产成本,南方部分省份的小麦保险保障也在逐步提高。此外,在农业保险发挥作用过程中,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凸显。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在这里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约2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60亿元左右,财政补贴资金放大效应32倍。今年省财政还专门拿出1亿元,为28个贫困县开展巨灾指数保险。

不仅黑龙江,在发展政策性农险过程中,安徽、江西等地的财政杠杆作用也愈加凸显。近年来,安徽农业保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补贴险种已经从最初的不足10余种增加到近60种。江西省财政已经连续10年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费补贴预算从最初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亿元。

不过,随着农民参保意识增强,农险业务量逐渐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地方财力不足、经办公司承载能力弱等不利因素成为农险继续提标扩面的新挑战。

地方财力不足无力配套

笔者在各地调查中发现,保险赔付金额偏低成为受访农户反映的主要问题,持此观点的占73.3%。而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地方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广东省信宜市东镇镇英地坡村村民吴盛龙已经养了8年猪,今年养了200多头,其中母猪30多头。前段时间被大水冲走了110多头猪,近200平方米的猪舍全被冲垮了。这次损失20万元左右,但保险公司只赔付了两万元,赔的比例还是太少。“重建猪舍每平方米要花费350元,现在正发愁。”

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笔者在东北一些粮食主产县市采访了解到,有的县市财政收入才两亿元,想要继续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有心无力”。江西等地一些干部介绍,由于农险品种大幅增加,基层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市、大县的财政配套压力也随之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因配套压力缺少积极性。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厚武等介绍,包括蔬菜保险在内的一些新险种大都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由省级、县级财政配套,对于不少农业大县来说,财政压力很大。地方财力有限,不少县市连传统保险都配套不齐,更无力配套价格保险,“都是吃饭财政,粥还没喝饱,咋能想着吃馒头”!

当前,由于财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拖欠保险公司保费。东北一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有的县甚至连续拖欠好几年,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积极性。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拖欠该公司保费的情况比较常见,往往是年初应交的保费拖到年底给,下半年应交的保费拖到第二年给。

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一个基层县支公司往往最多只有十几个人,面对动辄100多万亩农作物的承保理赔任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不现实的。

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安乡支公司经理王世刚说,公司在湖南省安乡县有10多个人,其中从事农业保险的只有5个人,“下几天暴雨就有人报灾,支公司这几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我们去只能看大户,散户由乡镇村协保员去做,勘灾要实现即时、全覆盖,至少需要200人”。

在江西、广东、黑龙江等地,基层承接能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忽视。黑龙江省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3S技术应用和影像系统上线,基层农险人员验标、地号标注、影像资料留存工作量大,与目前的人员配备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方的农险承保户次绝对数量大,人手不足,业务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合规风险隐患。

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局粮油处处长杨闲冬说,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保险经办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难以称职地履行承办主体职责。虚假土地流转协议、清单等资料屡见不鲜,保险腐败有了可乘之机。

市场需求条块分割制约保险公司经营

有保险公司反映,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负责人说,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适度竞争,有利于促M经办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这已成为共识。但太多也不利,特别是在农险发展初期,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风险分散。黑龙江省某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

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广东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说,广东能繁母猪保险基本只有一家公司能做,这是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时,有关部门专门发文确定的,至今未废除,其他保险公司很难参与进去。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负责人说,公司从2007年开办能繁母猪保险,总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目前已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以应对,争取达到盈亏平衡。广东能繁母猪总量有限,多家保险主体一起参与可能导致无序竞争,更不利于风险控制,会加剧经营亏损,最终把这个市场做砸了,不利于能繁母猪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和挑战,部分地方干群建议,要针对不同性质农产品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引入竞争,促进农业保险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不同农产品属性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战略性和地方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层级。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粮食、油料、糖料列入家战略农产品类别,保费补贴由国家财政承担大部分,省级财政承担小部分,免除市县政府的财政配套。对大宗作物保险,各级财政都加大补贴力度,做到应保尽保。

进一步完善保费补贴制度。人保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沈国良等人介绍,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财政弱省,省内大部分县(市、区)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或无法承担过多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瓶颈。为此,他建议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县(市、区)和农民自付保费承担比例,以调动县(市、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投保积极性,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应。

二是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健全农险市场体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有关人士建议,将基层网络体系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基础性条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逐步提高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能力,包括人力物力投入。

三是完善基层保险协办员制度,确保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备。一些地方干部建议,在明确单位农田内保险公司经办人员数量和承办能力同时,完善基层协办员备案制度。并明确资金待遇和责任要求,权责统一,确保遇到灾情查勘理赔时,协办员能够认真辅助开展保险业务。出现问题严厉追责。

四是在充分论证和精算基础上,推进农业保险市场化竞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刘银刚等专家建议,在市场有需求、管理跟得上、风险可防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引进市场主体,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效率。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分险种、分区域引入多家经营主体,使农业保险主体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福建省 政策性农业保险 发展问题 研究

一、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

试点工作开展五年来,年均承保3057万亩森林、185万亩水稻、670万间农房、6.5万名渔工、4971艘渔船和48.17万头能繁母猪,其中:森林火灾、农村住房保险的参保率均为100%,渔工责任、渔船安全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5%和91.2%,水稻种植、能繁母猪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45.58%和69.91%;六个险种的简单赔付率达到74.5%,

二、制约的因素

(一)农户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不少农户存在“靠天吃饭”和“凭运气生产”的传统观念,认为“投保后若无灾损,则在经济上吃了亏”,怀有“很久未发生灾害,现在不一定会发生;去年发生的灾害,今年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心理,因而主动参保的意愿不强,造成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

第一,承保品种较少。目前,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对象只限于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渔船安全、能繁母猪六个险种,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及茶叶、水果、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却未列入保险范围,农户期盼增加承保险种的呼声强烈。第二,责任范围较窄。森林火灾保险,仅限定为“火灾”,而因雨雪冰冻受灾的林木无法投保;渔船安全保险,仅限定为“60匹马力以上‘三证齐全’渔业船舶的全损险”,而渔民要求扩大为一切险,并将渔业辅助船也列入保险范围。第三,赔付标准较低。据统计,每亩水稻的种植投入在300—400元之间(其中:化肥120元/亩,农药120元/亩,种子60元/亩),而每亩200元的保额不足以弥补付出的直接物化成本,农户在遭受损失时只能“望险兴叹”。

(三)勘灾定损难,不能适应农业保险的业务拓展

一方面,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产业,参保对象品种搭配多、分布范围广、生产季节散、核保限制严,因而一旦发生灾情,通过抽查或估算又不能客观反映受灾的范围和程度,不像其他险种那样容易定损。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生产的空间分散性、时间季节性和定损复杂性,要求从事农业保险理赔人员同时掌握娴熟的保险营销知识和广泛的农业科技知识。

(四)专项法律规章的缺失,影响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规条例提供法律支撑,《保险法》和《农业法》均未对农业保险作出明确的规定,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依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模式、业务范围、管理机制、费率厘定、赔付标准以及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的法律真空,这是农业保险发展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改进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保险的制度体系

1.健全农业保险业务规范制度

修订《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业务经营规范》和《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服务规程》,严格宣传发动、组织投保、承保受理、核保处理、收取保费、签发保单的承保流程以及理赔报案、现场勘查、立案处理、核定损失、理算核赔、张榜公布、结案处理、支付赔款的理赔流程,防范虚假承保理赔行为的发生,保证农业保险赔款及时、足额支付到户,不断提升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经营的服务水平。

2.健全农业保险运行保障制度

制定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制度、农业保险信息上报制度和农业保险稽核审计制度,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补贴标准、操作程序及信息报送、专项审计、监督检查等事项,实现农业保险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逐步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营造农业保险的组织架构

1.推进政府部门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省、市、县级政府农业保险常设管理机构,规范机构职能、内设岗位和人员编制,明确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员的职责,确保农业保险持续健康的运行。

2.推进保险公司运营机构建设

一方面,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部门,配备足额既懂农业生产、又懂保险知识的业务人员,确保农业保险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利用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资源,建立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和协保员队伍,给予基层保险服务机构一定的经办费用补贴。

(三)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1.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统颁条款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考虑农户风险防范需求、灾害变化特点、农产品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变化等因素,修订统颁条款的保险险种、保险对象、保险责任、保险费率以及保险金额等内容,细化保险期限的设定,切实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能力。

2.稳步增加农业保险险种项目

立足福建的省域特点,探索水产养殖和茶叶、水果、花卉种植保险及农机具、农产品成本价格、区域产量以及气象指数保险等险种,开发适合农村的商业性农业保险险种,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与商业性农业保险业务、补贴险种与非补贴险种的有效结合,努力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有效全面的风险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黄英君.机制、创新与规范——中国农业保险机制设计与发展创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第11篇

一、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相结合

新制度的内容从诸多方面上都体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理念。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生产和经营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科学的流程控制和作业方法以及准确可靠及时的信息提供。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首先在规范化上作了更新,整个核算制度共五章五十三条内容,对全国十大类行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和范围以及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的方法进行了统一的条例要求规范,使得这十大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参照执行的企业都有了可以依据的法律制度条文,结束了各行业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此外,《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通过对成本核算中相关概念的重新明确和定义,是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作业成本法)的肯定和正名,同时对十大类不同行业企业都进行了各自不同且适合的制度设计,这也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不仅规范而且避免了以偏盖全,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制度设计理念。这为制度的具体执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对产品作业活动的正确划分,有利于产品生产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对我国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大有裨益。

二、覆盖范围广、适用性强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房地产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农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十大类行业。这十大类行业基本已经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大部分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重新加以了划分,将主要生产经营模式类似或者相同的行业都归为一类,如农、林、牧、渔业归为“农业”;批发零售业其实都属于“商业”等。而一些新兴行业也加以细分,比如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都单独归为一类。此外,对于金融保险业则因其行业的特殊服务性质暂时没有将其列入覆盖范围中。我国的工业企业原来都是执行已经废除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个老文件的适用范围相对于现在的国民经济状况来说较为狭隘,并且“国营工业企业”的称谓如今也已不再使用了,所以取消是大势所趋。相比之下,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基本满足了我国大部分行业企业对于成本核算制度的迫切要求。而且在其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新制度还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行业企业制度设计,使得新制度得以有针对性地在各个行业企业中可靠地执行。

三、明确定义产品成本核算相关概念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一章第三条对产品成本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产品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者服务。而产品成本则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这个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存货的定义相比有所变化,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产品的定义仅仅包括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而新制度则增加了“劳务或者服务”等内容,对新制度的适用范围做了进一步的突破和扩大,对于日益壮大成长的第三产业来说,加入“劳务或者服务”的定义可以将其经营业务也纳入成本核算制度中来。这样,制造业中的产成品,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商品以及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第三产业中的劳务都属于新制度定义的产品。此外,对于产品成本的新定义也有效地改变了原来对于产品成本中材料,人工,费用等模糊定位,而是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正确区别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期间费用不能计入产品成本。

四、与财务会计准则有效结合,推进成本核算制度化

在理论上成本核算制度应该属于成本会计或者产品会计的范围,而成本会计从类别上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作为管理会计的范畴,其本身自然也具有管理会计的特征,比如成本核算制度不像财务会计那样需要对外进行公布,只需要对内负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即可;也不需要有非常规范或者专门的财务报表格式要求,成本核算的报表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没有行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则注意到这一点,新制度有效地与财务会计准则相结合,在之前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等基础之上,对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重新规范和创新。如制度的第四章第四十二条就要求建筑企业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执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第二章第八条至第十九条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存货、职工薪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了成本核算要素内容的细化,统一和规范了成本核算相关科目,使得同一行业同一类型的企业有了参展的规范,降低了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随意性。而新制度第二章第二十条对于“多维度”和“多层次”进行了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的定义,满足了大中型企业集团化经营的管理需求,使其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有了可靠规范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五、针对行业特点和类型制定成本核算规则

我国行业企业类型众多,各行业情况不同,而成本核算制度涉及行业企业自身结构、运营方式、作业流程等多方面的问题,自然不能将一种成本核算制度套用于全部的行业企业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状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成本核算规则。《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二章各条内容确定了十大类行业企业各自的成本核算对象,而第三章则针对我国十大类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地制定了各自的成本核算设置项目并规范了核算范围。在新制度第二至第四章的准则中,出现最多的文字就是“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要求企业对应自身特殊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管理要求,按照准则要求的原则(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进行项目的设置和核算方法的选择。其中对于各个行业企业,准则都做了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要求。如,第三章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七条中规定制造企业和采矿企业设置的成本项目一般有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相比之下第三章第二十三条中的农业企业就没有设置燃料和动力这一项目,而是增加了机械作业费这一科目。而第三章第三十一条文化企业的成本项目因为其生产经营的不是具体的产成品而是提供服务,所以变化更大,其项目设置由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等组成。此外,新制度的第四章也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法的定义和规范。

六、引入现代成本核算方法

新制度第四章第三十六条鼓励制造企业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在制度上明确了作业成本法可以作为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实际运用,为这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的引进和推广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相比以前《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采用的完全成本法,这是一大突破和进步。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核算产品成本普遍将生产产品的全部成本费用如原材料、人工、期间费用一律计入产品成本中,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很受财务人员的欢迎。但这种简单的完全成本法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多样化,简单的人工小时等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效率管理的需求,传统成本核算法也无法将企业生产的实际业绩完整可靠地展现给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产品成本有清晰明白的了解,更谈不上预测决策。而作业成本法在1993年7月1日已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及并应用,之后我国部分大型企业陆续开始相关方法的实际尝试,如著名的宝钢集团就率先采用了作业成本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作业成本法将产品成本中的间接费用进行了划分,通过企业的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重新进行归集和分配。这种方法不单注重与生产产品有关的费用,也将成本核算和作业流程工作效率都结合起来,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特别适合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制造行业。因此,《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四章第三十六条中肯定了“作业成本法”的作用并鼓励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采用这一方法,这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建立和完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5G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农业

引言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了超级商业的载体,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区块链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维护着数据的安全、传递数据的价值、建立诚信的机制,还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支撑,全面认识区块链并发掘优势加以利用是发展智慧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趋势。

1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1.1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传统的农业大量的投入资源、投入化肥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大数据作为新型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和互联网相结合,像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加速了发展,人工智能也可以进一步改善生产力,所以发展智慧农业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深入的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1.2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国家“十三五”的规划曾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农业,2016年也曾有文件提出要大力的推进“互联网+”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去推动农业改造升级,发展智慧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1.3实现农业精细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可形成通过科技技术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助于农作物高效、绿色生长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保持生态环境。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更加详细地掌握天气环境变化、市场供需信息、高新农业技术等,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作物整体种植计划,同时对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有效预防与规避,提升整体种植效益。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来进行时间、地域的规划,起到减少劳动资源消耗、提升土地使用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种植户自身的竞争力与种植效率,进而实现农业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智慧农业的高效与精细特点,可施行绿色种植方案,将生态保护与健康发展相融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施放农药等,提高农业废物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产品绿色发展[1]。

25G时代对改善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帮助

2.1使农业互联网更加智能化

很多做农业的人都了解智能农业物联网并且从中获得利益,例如: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设置蔬菜大棚,对大棚的种植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判断出施肥时间、除虫时间然后实施相应的措施,5G时代的到来可以降低物联网建设的成本,并且由于5G的速度很快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使得农业互联网更加科学、准确、智能化。

2.2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农业管理是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与5G相结合将给使用者带来加便捷、高效、智能的使用体验。例如,建设智慧农业大棚,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可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并通过5G网络实现实时进行云平台智能上传、备份、分析后,快速给出最终分析结果并进行种植预测,同时还可连接大棚的通风系统、灌溉系统等,实行完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所以5G时代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2.3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依据5G更加快速、精准的特性,可对更加宽广的区域进行高精度管理,并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技术。不仅仅可以将不同区域的土壤、日照、降水、种植等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反馈,高速处理这些信息实时为种植户进行预测与计划,还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技术针对性升级与更新,使种植户掌握的高端种植技术更加适宜于自身的种植区域。另外,消费者也可通过5G网络实时对种植过程进行参观,也可让种植户方便借鉴相关经验,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2.4使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

我国社会是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同样在农业劳动人员中老龄人务农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为不足,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因此,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帮助改变这一现状,例如,通过5G技术,实现智能人工进行日常农作劳动,种植人员进行实时远程操控、提前制定种植计划,再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动灌溉等,实现更大面积的管理并提高效率,使得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2]。

35G区块链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3.15G区块链+农业大数据

区块链是由数据区块通过签名密码、时间戳等机制进行区块链条式组合,进而构成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因此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5G区块链,扩大区块链容量,同时利用区块链特有的不可篡改、全历史、强背书的数据存储性质,而使得数据特工这的合法权益与私密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改善传统数据的数据复杂、结构复杂、周期长等特性,将5G区块链与农业大数据联合应用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3.2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物联网

将5G区块链大数据与农业互联网相融合,会让物联网需求更加多样化,远比目前更加低功耗、快速、准确的小型化农用传感器将随着整体5G发展而广泛运用,物联网的信息量与设备应用率将会更高,为整体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3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金融

在金融领域中区块链的应用已经较为深入,因此,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金融中可借鉴金融行业成功经验,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适宜调整,来达到提升信誉与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例如,传统农业金融领域中申请农业贷款,需要银行、中介机构等进行核实信息、提交信用证明等工作,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而应用5G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农业贷款机构直接通过调取区块链中的真实数据信息,即可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

3.4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保险

由于我国土地广袤,涵盖较多的自然环境类型,同时还是农业经济大国,因此种植户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对于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将造成巨大、直接的损失。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至关重要。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保险之中利用区块链特点,保证保险相关的数据真实性,再综合大数据中所记录的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灾损评估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实现农业保险评估、调查、定损、理赔等程序的公正与合理。

3.5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

目前的云计算依旧具有一定的中心化特征,因此将5G区块链技术与之有效结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将过去的云计算模式转化为云分布计算模式,让农业领域中大量的碎片数据与资源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优化,提升农业分散数据的高效利用。同时,这种技术还可合理保护数据上传与利用、进行交易等过程中参与者的利益与权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65G区块链大数据+质量追溯

将质量追溯体系与5G区块链技术结合,利用区块链的特点可有力保证食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安全可靠;应用人工智能设备,对于食品的产供销三大环节进行机械采集,避免产生选择性提供问题;高度透明化的产供销环节可以提升消费者、生产者与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的完全信任,整体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还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群体性事件与网络暴力蔓延的发生。

第13篇

一、近五年来临安市财政收入增长状况

1.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扩大。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财税经济观,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优势,运用“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积极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税源。同时,我们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应收尽收,不断加强税费精细化管理,为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62568万元增加到147046万元,年平均增长23.4%;其中,中央“四税”收入从35065万元增加到66661万元,年平均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从27503万元增加到80385万元,年平均增长29.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同期生产总值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逐步提高到9.1%,有效增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2.财政收入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分行业、税种管理,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制定《临安市地税局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大对地方小税种和薄弱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使税收增收结构从单一依靠主税种向多税种转变,有效了优化了税收收入结构。同时,我们制定并实施《临安市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规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提高了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另外,我们先后实施企业职工养老金征缴改革、“五费统征,四费合一”和“五费合征”征管新模式,有效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3.9%提高到54.7%,地税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43.9%提高到46.6%,营业税、七个地方小税种等纯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由45.5%提高到60.2%,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9.1%提高到13.9%,三次产业税收比重由0.9%、65.5%和33.6%调整为0.2%、64.7%和35.1%,财税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为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财力支持。

二、近五年来临安市可用财力增长状况

1.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和中央、省市聚财力度的逐步加大,县级地方财政增收空间相对缩小。虽然我们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地方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精细化管理、实施“五费统征,四费合一”以及“五费合征”征缴新模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策性调整带来的减收矛盾,但仍难以扭转地方财力增长趋缓的态势。从表3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可支配财力从84845万元增加到149305万元,年平均增长14.9%;其中,地方可用财力从47826万元增加到92363万元,年平均增长17.5%。通过分析可知,随着国家财税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政府性基金收入、非税收入的增收空间和规模大幅缩小,全市可支配财力起伏不定,可用财力年平均增幅低于地方财政收入11.7个百分点,可用财力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76.4%下降到62.8%。

2.地方可用财力减收因素日趋增多。近年来,影响地方可用财力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以来,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形势,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来自房地产、建筑业等领域的税收增幅明显回落。从表4可以得出,2005年、2006年入库建筑业、房地产税收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2.9%,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26.2%下降到20.5%,其中2006年入库房地产税收16211万元,比上年下降1.7%。同时,国家实行从紧农用地转用审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等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从2003年的35000万元减少到2004年的17000万元,2006年虽略增到24700万元,但仍比2003年下降29.4%。另外,为解决结构性偏热、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问题,国家自2003年9月以来连续13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10月以来连续9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今年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和调低2831种商品出口退税税率等政策,加上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基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势必会减少地方可用财力。

二是财税政策调整对可用财力的影响。近五年来,国家对所得税实行5:5和6:4分成、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调整等政策,每年减少可用财力8000万元;改农村教育费附加为地方教育费附加,每年减少可用财力收入2500万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每年减少可用财力5000万元。另外,自2008年1月1日起将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税率下降8个百分点,明年将减少税收收入7000万元。

三是出口退税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国家出台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25%由地方财政负担,当年临安市减少地方财力4135万元。虽然2005年地方财政负担比例从25%下降为7.5%,但2005年、2006年全市财政负担仍达827万元和1556万元。近年来,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自营出口额由2002年的12406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5651万美元,年平均增长33.2%,出口退税额由9112万元增加到32264万元,年平均增长37.2%,预计对可用财力的影响将不断加重。

三、促进地方可用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增加财政支出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支出范围迅速扩大,既要保障正常的办公、人员和专项经费外,又要保证各项法定支出的增长比例、各类达标考核和争优创强的需要,还要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财政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增势更猛、要求更高。同时,从近年来临安市财政收入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情况来看,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为此,我们要从四方面入手,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可用财力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

1.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治税理财的新理念。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要素供给紧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财税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等情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把落实省财政厅“三个三”工作举措作为解决当前经济财税运行中突出矛盾、促进经济财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树立“着力扶持对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有利的税源经济、积极谋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越收越多,财政支出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讲求使用绩效”等理念,在促进经济发展、组织收入、优化收支结构等方面开动脑筋,统筹做好生财、聚财、理财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财税经济观,不断壮大地方财源。经济决定财政,缓解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地方税源经济,我们要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和优质服务相结合,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培育主体税源。2006年临安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5%、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6.2%,工业成为临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2007)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对现有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完善、资金进行整合,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政策,争取国家的各项补助、贴息等无偿资金,积极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扶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争取企业上市,努力解决临安市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环境容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做大地方财源。2006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4156万元,比2002年增长51.2%,入库第三产业税收48607万元,比2002年增长1.58倍,地税收入中第三产业税收比重高达54.9%,第三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用足用好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财税扶持政策,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通过财政政策推进一、二产业参与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和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努力解决临安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和新型业态发展不足等问题,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安置就业的新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夯实税源基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精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杨桐、香榧、果树等新兴产业,形成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等产业连,积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应收尽收,不断做大做好收入“蛋糕”。把培植财源与加强征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税费的精细化管理力度,切实把税源变成税收、财源变成财力,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结构。

一是努力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加强税源的分析、预测、监控工作,全面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组织收入的可预见性。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最低税负制度,加大对税收征管“六个率”的考核力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治税思想,巩固对节能灯、五金工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块状经济的征管,完善对餐饮、广告、建筑、装潢、私房出租、村级集体经济、承包承租、网吧和“农家乐”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办法,通过税收政策的适度调节和征管办法的有效实施,逐步提高地税收入的比重。

二是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贯彻落实《临安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各类非税收入的税务化征管,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积极探索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有效办法,不断做大非税收入盘子,增强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完善社会保险费“五费合一”征缴新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保险费征收率,不断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

第14篇

一、近五年来*市财政收入增长状况

1.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扩大。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财税经济观,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优势,运用“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积极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税源。同时,我们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应收尽收,不断加强税费精细化管理,为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62568万元增加到147046万元,年平均增长23.4%;其中,中央“四税”收入从35065万元增加到66661万元,年平均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从27503万元增加到80385万元,年平均增长29.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同期生产总值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逐步提高到9.1%,有效增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2.财政收入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分行业、税种管理,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制定《*市地税局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大对地方小税种和薄弱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使税收增收结构从单一依靠主税种向多税种转变,有效了优化了税收收入结构。同时,我们制定并实施《*市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规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提高了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另外,我们先后实施企业职工养老金征缴改革、“五费统征,四费合一”和“五费合征”征管新模式,有效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3.9%提高到54.7%,地税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43.9%提高到46.6%,营业税、七个地方小税种等纯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由45.5%提高到60.2%,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9.1%提高到13.9%,三次产业税收比重由0.9%、65.5%和33.6%调整为0.2%、64.7%和35.1%,财税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为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财力支持。

二、近五年来*市可用财力增长状况

1.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和中央、省市聚财力度的逐步加大,县级地方财政增收空间相对缩小。虽然我们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地方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精细化管理、实施“五费统征,四费合一”以及“五费合征”征缴新模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策性调整带来的减收矛盾,但仍难以扭转地方财力增长趋缓的态势。从表3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可支配财力从84845万元增加到149305万元,年平均增长14.9%;其中,地方可用财力从47826万元增加到92363万元,年平均增长17.5%。通过分析可知,随着国家财税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政府性基金收入、非税收入的增收空间和规模大幅缩小,全市可支配财力起伏不定,可用财力年平均增幅低于地方财政收入11.7个百分点,可用财力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76.4%下降到62.8%。

2.地方可用财力减收因素日趋增多。近年来,影响地方可用财力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以来,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形势,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来自房地产、建筑业等领域的税收增幅明显回落。从表4可以得出,2005年、2006年入库建筑业、房地产税收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2.9%,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26.2%下降到20.5%,其中2006年入库房地产税收16211万元,比上年下降1.7%。同时,国家实行从紧农用地转用审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等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从2003年的35000万元减少到2004年的17000万元,2006年虽略增到24700万元,但仍比2003年下降29.4%。另外,为解决结构性偏热、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问题,国家自2003年9月以来连续13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10月以来连续9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今年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和调低2831种商品出口退税税率等政策,加上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基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势必会减少地方可用财力。

二是财税政策调整对可用财力的影响。近五年来,国家对所得税实行5:5和6:4分成、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调整等政策,每年减少可用财力8000万元;改农村教育费附加为地方教育费附加,每年减少可用财力收入2500万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每年减少可用财力5000万元。另外,自2008年1月1日起将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税率下降8个百分点,明年将减少税收收入7000万元。

三是出口退税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国家出台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25%由地方财政负担,当年*市减少地方财力4135万元。虽然2005年地方财政负担比例从25%下降为7.5%,但2005年、2006年全市财政负担仍达827万元和1556万元。近年来,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自营出口额由2002年的12406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5651万美元,年平均增长33.2%,出口退税额由9112万元增加到32264万元,年平均增长37.2%,预计对可用财力的影响将不断加重。三、促进地方可用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增加财政支出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支出范围迅速扩大,既要保障正常的办公、人员和专项经费外,又要保证各项法定支出的增长比例、各类达标考核和争优创强的需要,还要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财政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增势更猛、要求更高。同时,从近年来*市财政收入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情况来看,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为此,我们要从四方面入手,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可用财力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

1.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治税理财的新理念。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要素供给紧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财税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等情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把落实省财政厅“三个三”工作举措作为解决当前经济财税运行中突出矛盾、促进经济财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树立“着力扶持对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有利的税源经济、积极谋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越收越多,财政支出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讲求使用绩效”等理念,在促进经济发展、组织收入、优化收支结构等方面开动脑筋,统筹做好生财、聚财、理财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财税经济观,不断壮大地方财源。经济决定财政,缓解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地方税源经济,我们要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和优质服务相结合,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培育主体税源。2006年*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5%、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6.2%,工业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2007)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对现有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完善、资金进行整合,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政策,争取国家的各项补助、贴息等无偿资金,积极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扶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争取企业上市,努力解决*市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环境容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做大地方财源。2006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4156万元,比2002年增长51.2%,入库第三产业税收48607万元,比2002年增长1.58倍,地税收入中第三产业税收比重高达54.9%,第三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用足用好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财税扶持政策,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通过财政政策推进一、二产业参与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和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和新型业态发展不足等问题,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安置就业的新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夯实税源基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精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杨桐、香榧、果树等新兴产业,形成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等产业连,积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应收尽收,不断做大做好收入“蛋糕”。把培植财源与加强征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税费的精细化管理力度,切实把税源变成税收、财源变成财力,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结构。

一是努力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加强税源的分析、预测、监控工作,全面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组织收入的可预见性。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最低税负制度,加大对税收征管“六个率”的考核力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治税思想,巩固对节能灯、五金工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块状经济的征管,完善对餐饮、广告、建筑、装潢、私房出租、村级集体经济、承包承租、网吧和“农家乐”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办法,通过税收政策的适度调节和征管办法的有效实施,逐步提高地税收入的比重。

二是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贯彻落实《*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各类非税收入的税务化征管,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积极探索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有效办法,不断做大非税收入盘子,增强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完善社会保险费“五费合一”征缴新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保险费征收率,不断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

第15篇

第一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把*“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工业、综合服务业和现代效益农业协调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港口城市产业体系。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产业聚集和优化布局;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适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自然生态协调。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带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密度印制线路板设计和制造、软件等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现代中药、新型疫苗等以及医疗器材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重点配套装备制造业、包装印刷;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材料,轻型建材;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发电机组。

2、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促进*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培育。抓住*被规划为全省五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契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以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全省重要能源电力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战略性产业。实施大项目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华能海门电厂等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聚苯乙烯、*石化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积极培育催生年产值超50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争取在配电设备、精密机械、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建筑机械等领域实现突破。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服务业促进工业制造业发展,以工业制造业带动生产服务业,大力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现代交通及物流、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中心。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工艺玩具、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电子元器件、化妆品、食品等批发市场。办好工艺玩具博览会、食品博览会、塑料博览会等特色专业展会,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发挥港口和区域通枢纽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保险、法律咨询、会计、信息、科技、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辐射功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加有效信贷资金供给。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提升资本集聚运营能力。

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以提升商贸流通业为突破口,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实现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构建以*为粤东旅游服务中心的区域性旅游网络,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具有潮汕文化内涵的滨海旅游业。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启动北山湾片区、南滨片区开发建设,建成融旅游度假、高尚住宅、会展商贸、文体产业为一体的新城区。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公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发展壮大现代效益农业和海洋产业。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五大优势农业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骨干基地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效益农业。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行良种良法和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发展禽畜养殖业和优质高效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争取设立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门国家中心渔港、抓紧规划申报云澳国家中心渔港,推进达濠渔港建设,发展现代渔港经济。重点扶持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把我市建设成为南方外向型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和科研中心。抓紧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森林林分质量。

5、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建立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海洋和海岛等的生态保护。加大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大生态林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海域、岸线保护性开发和*湾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条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以*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壮大*制造业基地、*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构筑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力强的城市和产业发展载体,重点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环境三个基础,增强城市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1、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

⑴重点建设项目向“三条经济带”和高新区、保税区、科技工业园等特定区域集聚,促进区域产业带(片)的形成和功能开发;

⑵加强城镇(村)规划,按规划安排和改造村镇工业项目,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⑶新建项目根据其对环境影响情况(大气、水污染、噪声等),按环境分区要求及各片区的环境容量选址;

⑷严格控制新建污染型项目,通过易地改造,相对集中污染型企业,提高整治污染的效率和质量;

⑸严格控制沿海岸带和沿江河岸的新建、扩建项目。

2、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要点

金平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新材料、环保产品等*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规划、设计和高质量实施旧城区改造,加快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城市区域行政及商业中心。重点发展区域:广东省*金*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

龙湖区:以东部城市经济带为依托,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促进城市东延,建设新城区,尽快形成兼具国际贸易、招商、博览、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商务区,为建设*未来新城市中心与CBD奠定基础。重点发展区域:东部城市经济带、广东省*龙湖工业园区、国家光机电产业基地、省火炬计划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以时代广场为中心的商贸会展区。

*区:依托工业经济带和广澳深水港,重点发展以资本密集、大运输量的能源、石化、船舶修造、新型材料为主体的*工业,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和大型仓储基地及物流、配送、运输业;加快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海洋渔业、旅游观光、教育培训、商贸等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工业经济带*石化园区、*化学工业区(规划)、南山湾工业区、大三联工业园区、广澳深水港区和北山湾教育、南滨片区会展文体等专业园区。

澄海区:重点发展工艺玩具、纺织服装、塑胶制品、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和*产业。发挥“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品牌优势,建成国际知名的玩具礼品、工艺毛衫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以侨文化观光旅游作为发展主体,建成*市的城郊型休闲度假旅游地。重点发展区域:岭海工业园区、澄海凤翔玩具专业镇(国家星火技术产业密集区)、澄华工艺毛织服装专业镇(专业技术创新试点)、东里五金专业镇、莲下精细化工专业镇。

潮阳区:加强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带建设步伐。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音像制品、塑料制品、文具纸品包装、机电设备、食品加工和生态高效农业,加快莲花峰、灵山寺、旅游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和*业区、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海门能源基地、谷饶“中国针织内衣名镇”、贵屿循环经济国家示范园区和关埠运输枢纽。

潮*:加强城区和两英、陈店等中心镇的规划,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国道324线和陈沙公路为两大发展轴,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加工,配套建设物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红色旅游、特色旅游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区域: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潮南工业经济走廊,国道324线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三大产业基地,峡山物流中心及两英纺织服装、陈店电子器件等特色轻工产品市场。

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加快南澳岛开发试验区和国家一类口岸的综合功能开发。重点发展风能综合利用、船舶修造、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品(药品)开发等海洋产业,转口贸易及其配套的仓储、运输业;加快海岛旅游业发展及配套建设,积极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努力建设生态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力系统设备、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保税区: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第五条制订《*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

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有关政策,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中选择部分更适合*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产业,形成《*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送审稿)》(简称《目录》),作为*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指导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审批产业投资项目和实施相关优惠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录》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适时修订,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

除《目录》列出得产业投资项目外,其他产业投资项目的管理仍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划分的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含淘汰类),不属于优先发展类、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为允许类。

涉及外商投资的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年版)》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新调整时,从其规定。

第六条实施《意见》及《目录》的原则要求

1、凡属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投资,加快发展,并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实施相应的扶持和服务措施,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先予以保证和扶持。市政府出台的各类扶持产业发展财政性资金,优先安排扶持优先发展类项目,适当扶持鼓励类项目,禁止用于其他发展类项目。对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2、凡属需要政府配置建设用地、使用海(江)岸线和水域等资源的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防止资源闲置、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