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合同规范化管理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力营销;业扩报装;流程;规范化;管理措施;意义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39
1 前言
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在逐渐加快,企业和居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对电力营销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电力营销模式使用的合理、规范,才能够提供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电力。业扩报装作为电力营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
2 电力营销中业扩报装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业扩报装申请受理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在业扩报装流程的申请受理阶段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到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业扩报装工作过程没有按照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相关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性也不够强,业务经验不够丰富,这就导致受理过程出现了一些偏差。
2.2 业扩报装供电方案制定阶段出现的问题
业扩报装供电方案的制定会对电力行业业扩报装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在制定供电方案的时候,需要对线路走向中使用的工程费用、电力节点的设计和选择等进行综合的考虑,这些因素会对供电项目的总造价产生影响。当前很多电力用户都会对已有的供电方案进行简化或者改变,以达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还有的电力企业会将供电线路的走向和导线的材料进行改变,这样会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2.3 采购阶段和合同谈判阶段存在的问题
供电合同之中,需要对电力企业和电力客户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当前的供电合同中却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当前很多电力客户并不遵守电力企业的现有制度,而是选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进行用电。我国供电设备的种类较多、质量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态,因而很多电力企业员工在进行设备采购的时候容易出现误差,危害到了电力企业的实际利益。
3.1 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电力营销业扩报装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电力行业当前常常会应用到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电力行业的管理水平。将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应用到电力营销的流程之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用户的实际体验,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水平和电力服务水平,促进业扩报装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2 积极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
电力企业使用传统的影响模式,将会使得业扩报装流程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久发展。积极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使用先进管理效果的模式,能够有效增强业扩报装流程的规范化效果。某电力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对业扩报装流程进行有效的规范,积极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该企业对传统业扩报装流程中优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相关的程序进行适当的简化和合并,节约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将一些能够进行快速服务的渠道进行合理的分离,为有具体、特殊要求的客户提供服务,有效提高了这些电力大客户的满意程度。同时该企业注意重组和改造电力营销的整个业扩报装流程,使得业扩报装保持更加规范化的状态[1]。
3.3 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的业扩报装管理手段
电力企业想要促进业扩报装流程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积极健全和完善当前的管理手段。电力企业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办法,对业扩报装流程进行合理的简化,提升业扩报装流程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同时电力企业需要积极引进一些优秀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员,提升更加优质的服务。对业扩报装流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推进业扩报装流程的进一步发展[2]。
4 电力营销业扩报装流程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营销过程中,对业扩报装流程进行全面规范化的管理,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业扩报装流程朝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使得业扩报装能够按照相应的顺序和规范进行,电力客户在正常用电的时候就能有一定的保障和秩序,电力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会更加高质量。第二,促进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电力企业在进行业扩报装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企业的总体经营和发展,对业扩报装流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能够节约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3]。
5 结束语
电力营销业扩报装流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申请受理阶段、方案制定阶段、设备采购阶段以及合同谈判阶段等,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才能够为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对电力营销业扩报装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以及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的业扩报装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熙.电力营销业扩报装流程规范化管理分析[J].低碳世界,2016(07):110-111.
关键词:工程项目;合同合约规范;管理探究
1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问题分析
1.1合同的制定不符合合约规范化管理
在现在的阶段,有关工程项目在制定合同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不了解有关的知识。有的施工工程企业还会出现对合同文本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合同签订的内容,不够系统的规范,对于合同双方的责任、权利、以及如果违反了合同规定所需要承担的有关责任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甚至严重的合同还会存在对合作双方不公平的现象,合同文本失去了公平,造成了合同的不合理。有的合同存在对于建设工程的违约责任等要求的比较少,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工程项目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另外,还存在一些工程项目,施工双方对于合同文本中的风险问题认识不足,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有关说明。因为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到风险问题,所以工程项目企业就没有办法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与有关控制。
1.2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机构不完善
对于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必须要交给相应的管理机构来进行有关管理,如果合同管理机构不完善,势必就会造成对于合同的管理、审查、监察等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有关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于合同管理机构存在的一些缺点和结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体系不全面、有关合同管理人员不足、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对于整个工程的分级管理以及责任体质不健全等等各个方面,种种问题都会导致在制定合同的时候影响合同的规范化管理,造成合同管理力度不足,比较难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1.3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比较复杂,因此对于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有关要求,比如有关的知识性了解、提高相关性意识、对于合同管理体系涉及到的有关经济、法律、财务等都要有一定的知识性了解,除了专业性知识,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工程技术问题。目前很多工程项目管理,都比较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在制定合同的时候缺乏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造成合同的不规范,比较容易忽视一些问题,造成合同的不规范管理,以及日后有关责任的不明确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工程的正常进行。
2合同合约规范化管理的一些措施
由于建设工程一般都比较复杂,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就从这几年的实际经验分析看出,认为对工程的合同管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要重视文本的拟订
在合同文本上,应该尽量采用合同示范文本。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在合同中由于格式上存在问题,而产生经济纠纷的例子并不鲜见。所以,当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紧密,不能出现因为一些细节或是语言表达不清楚而造成事后产生利益的损失。所以在制定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使用各种合同样本。尽量不要使用发包承包双方自行拟设的合同文本格式。同时,也可以利用有关管理部门对合同进行监督和控制,有利于解除纠纷,更好的维护双方的利益。在制定合同内容时,要保证有关管理人员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细致分析,有一定的认识。避免出现一些歧义,导致经济效益的损失。
2.2建立合同管理机构与制度,做好有关合同的交流
为了更加规范合同管理,就应该首先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进行中可以有一定的规范模板。由于工程周期一般都比较长,相对比较复杂,投资风险比较高,因此施工合同合约化管理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工程。为了保证合同制定更加的规范化,就需要有关机构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合同管理制度是通过合同管理活动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合同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工程企业只有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机构与制度,供有关管理人员进行有关的参考和了解,才可以将工程工作进行的更加完善。完善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审查管理制度、印章制度、检查和奖励制度,合同管理质量责任制度。为了保证有关合同制定更加合理和更加规范,一定要建立完整的管理机构与制度。
2.3规范合作双方的各方关系
在工程合同制定的过程中,有关合作双方的关系也影响到了工程的进程,和有关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投资。因此,应该规范合作双方的关系。解决部分矛盾,严格规范合作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在工程进行中,通过规范各方的有关责任和程序,是保障合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有关合同没有进行相关的权利认定,造成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就会导致工程的延期以及质量不达标,工程的工期无法控制等等现象。规范各方的工作程序是合同中严格规定的,也是工程建设必须需要的。按照各项程序进行各方的工作,规范合作关系,确保最大利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必须要进行有关的配合,以及一些沟通,通过不断的沟通,保证工程的公平、公正和合理。如果一方责任人没有进行到有关的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当事人应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处理好三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合同的顺利进行。
2.4规范争端解决方式
在合同制定的过程中,虽然各方的权利和有关责任都进行了一定的确定,但是由于各方理解程度的不同,还会造成在工程的处理过程中,当涉及到经济问题时,会发生一些争端。如果发生一些争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协调、调节和沟通。首先需要根据有关合同的规定,正确理解合同中规定的有关内容,查明争端原因,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进行有关工程的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合同的规定标准和更加规范,降低损失,保证最大的经济利润。
2.5加强管理和制定一定的违约责任
对于合同中的条款,应该加强管理,确保管理职责,总分结合,职责明晰,形成合同档案管理机构,保证各个单位都要尽职尽责,严格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由于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投资和质量控制,所以在监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落实相应的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工程合同的作用,对于制定的一些条例,为了加强管理制度,还可以适度的增加一些违约责任。从不同方面增强合同的作用,保证制定的合同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其功能。因为制定的合同就是在保证双方公平的条件下制定的,所以对于工程双方违约责任也一定要保持公平原则,根据工程项目违约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惩罚力度,违约严重的可以进行刑事责任。通过对合同的加强管理,可以使得合同制度更加完善,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一些惩罚措施,可以使得施工人员的意识提高,加强了工作中的责任,工程人员也有了一定的动力和参考模板,保证了合同的最大效果,使得工程更加规范化。
3合同合约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核心工程,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过程都要根据合同管理的模板进行一定的参考。工程合同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项目合同规范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讲究方法、策论以及相应的管理技巧。因此,要加强对合同管理规范化的重视,对于合同的加强管理,要深刻了解其处于的地位。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合同规范化管理,可以不断的增强工程项目的质量。通过合同的制定,合作双方达到了一致,在保证双方都公平的条件下,可以对整个工程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加强了有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相关性知识性了解,在无形中,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对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在一些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条件下,可以根据相关合同将责任追究到个人,不会造成另一方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工程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部分工程的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管理的技巧,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都促使了合同各方要自觉履行有关的责任,维护市场秩序,降低工程市场的风险,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制度不断的完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健全。因此,有关工程项目合同一定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只有保证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严格履行工程合同中的有关规定、责任和义务。公平、公正的处理一些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才可以保证工程能够按时、按量的完成。
作者:冯建梁 单位:杭州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海波.合同管理强化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做法[J].中国档案,2015(9):50~51.
关键词:新形势;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实践
目前,经济市场劳动力管理趋于完善化,这使得劳动力的流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相符。对企业发展来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用工管理进行整合,才是确保其发展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下。
一、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实践证明,劳动用工规范化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首要问题是明确用工管理规范化的相关概念和流程。劳动用工规范化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基础,将用工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内容,并对其制度进行了完善。根据不同企业用工性质和群体素质的需求,建立不同级别的审批制度和用工规范,并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管理者应注意企业规模的控制,根据企业规模需求将企业用工人员进行不同的岗位分类,实施动态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总之,企业在用工管理上应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员工绩效与其工作岗位相结合。劳动用工管理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企业应注重其系统性的管理,建立具体的管理的制度。如何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劳动人员结构调整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应考虑的问题。目前,企业在岗位管理中多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但这一方式的应用在一些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中并不明显。因此,在了解企业用工管理概念和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其实施方式进行分析。
二、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难点和问题
1.落后的管理方式
就目前企业用工情况而言,劳务用工管理多以身份管理为主,岗位管理的作用发挥并不明显。这一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用工方式开始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对其岗位、薪资以及编制等问题进行区分,繁杂的工作程序给管理人员带来困难。而管理方式落后进一步造成了劳务用工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员工在定性上存在问题,其所带来的后果包括提高企业用工成本,造成用工管理的不规范。
2.管理基础薄弱,临时用工管理难度大
一些企业在理念上存在滞后性。这使得企业发展中很少强调企业劳务管理,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效率低下。薄弱的管理基础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和作用发挥来说具有消极的作用。各行各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合同管理、用工管理却依然显得混乱,如何实现用工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大难题。尤其是在临时用工方面,不能及时出台临时用工规范,企业阶段性临时用工大,这对企业的规范性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对临时用工的薪资制定上无法满足国家法律标准,造成法律维权现象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部分规定与劳动法不符
企业在实施规范化用工管理时,虽要尊重法律,但也应具有自身的决策权。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管理者的规定与劳动法存在不符。这与企业过分重视利益获得有直接关系。管理者综合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其对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进行正确的了解并且出台必要的解决策略。
三、新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实践
1.重视劳动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法律是企业劳务用工规范化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合同建立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在合同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均应得到明确,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员工需求为其提供保险制度。另外,企业还应在合同中规定福利制度和用工奖惩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其高效性。
2.关注员工维权
我国劳动法对员工在既定时间内的既得利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不能完全实施这一制度。事实上,这种做法增加了劳动纠纷,对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多元化经济发展下,企业劳动关系逐渐复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为处理这一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其自身发展状况和员工需求,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免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当然,企业还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对劳务工资进行制定,并确保其合理性。
3.劳动定员管理科学化
劳动定员管理在企业劳务用工全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基础,其具体工作内容为员工日常工作编制、管理以及企业法执行。其中,员工管理要求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实施定员管理,对岗位员工需求数量进行正确评估,并且根据岗位性质选择不同的员工。使员工管理合理化,降低劳务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4.巧妙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劳务风险大量存在。为规避劳务风险。应避免主动接触合同,对于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收集其无法胜任的原因。当然,在劳动合同的制定上,要综合考虑其再培训等问题。对合同到期的员工及时终止合同,以便于降低企业由于违约等原因带来的经济支出。需要继续签订合同的员工,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来对其做出处理。总之,企业应重视用工管理,采用合理的手段减少用工风险,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随时化解用工矛盾。
四、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劳动用工规范化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管理不善很容易带来劳务纠纷,为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依靠法律手段来进行员工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陈圆 单位: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施工现场;管理要素;规范化管理;工程质量;企业效益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sit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improve enterprise efficiency, enhanc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feasibility i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its management factor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quality; enterprise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有制度,有章程的统一化管理,使其管理标准化。即将施工现场的进度管理,计划管理及质量管理等要素统一起来,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以控制工程的支出以增加施工企业的收益。
目前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实现工程建设目标、遵循相关技术标准是其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础,尽量缩短建设工期、节省工程造价更对其生存发展有显著地推动作用。确保施工企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项目现场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和谐发展、提高企业收益。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加强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有两大重要推动作用,一是推动文明施工和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对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以及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为企业节省支出增加收益有推动作用。此外,延误工期或赶工都能够影响到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因素。建筑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可以把施工现场的进度,质量,计划和预结算等管理要素结合起来,有效解决各环节的现场问题,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
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素的规范化管理
2.1施工现场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是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凭证。工程合同的履行要求施工进度具有科学合理性、相对完整性。进度计划通过以下几点来协调各方面关系,从而坚持工程综合平衡,保证工程连续施工。
(1)通过合理地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经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是整个施工项目达到最优效益;
(2)通过对施工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对比,根据其偏差情况,及时地调整施工进度并完善施工进度计划,坚持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化管理;
(3)施工进度应该使时间、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得到全面的,合理的利用与配置;
(4)通过组织、协调、或调整等方法调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使各个施工阶段达到最优目标,最终实现总工程目标的有效控制和完成;
(5)及时关注气候环境、工程技术、物资供应等因素对施工进度实施产生的影响,并及时调整这些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以及做好调整记录。[1]
2.2 施工现场计划管理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按合同工期完成并组织验收,为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制定了施工现场计划。施工计划管理是以施工生产为主,对各项计划的制定可以专业性的平衡,监督,控制和协调。
首先,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将现场施工的各项管理内容融入其中,并且对各项管理内容进行合理地平衡和协调;其次,现场施工的监督和控制工作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尤为重要,在不断加强监督和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计划有效的实施;再次,根据工程实际进行的情况,及时地作出调整,坚持对计划进行动态管理,以适应实际情况发生的变化。[2]
综上所述,施工计划对施工现场物力、人力、财力的结合起了有效促进作用,增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人材机需求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为工程建设按期完成提供了保障,并且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2.3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都有可能给整个工程带来影响,甚至是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失。所以,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要引起相当高的注意,具体如下:
(1)所有项目人员需要熟悉施工合同,并且明确合同的各项要求;
(2)项目人员需熟悉图纸和图集,掌握其中的细节性要求,积极组织图纸会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和提交解决;
(3)坚持审查施工方案中施工工艺方法和施工工序的,确保技术方法和工序的科学合理,并根据施工变化做及时的调整;
(4)对需进场的半成品、原材料,施工设备规格、技术参数、性能等严格把关,做好检查验收记录,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不准进场使用;
(5)加强施工过程的巡视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注意一些建筑质量通病,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6)在工程竣工之前,项目经理部应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工程的预检查,解决在最终验收之前发现的问题,保证工程最后顺利验收。[3]
3 建筑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的措施方案
3.1制定规范化管理标准,严格执行
施工现场可结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或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可行性的规范化管理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应汲取施工现场的管理经验,广泛地征求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见,确保其切实可行。此外,应要求所有现场人员严格执行,通过强化监督,促使现场人员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遵守标准中的规定,从而解决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保证现场进度管理,计划管理及质量管理等管理要素科学地,合理地进行。
3.2 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
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实施,首先确认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对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有支持和指导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其次确认组织者和实施者,组织与实施至关重要,对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要严格把关,并且控制好整个实施过程,通过具体施工把方案落实到细处、实处。[4]
3.3实行考核评比,巩固管理成果。
为了切实实施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施工单位应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且抓好动态管理监控和考核验收。并对考核结果实行奖惩措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项作业都符合标准。真正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切实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加企业收益过程中举足轻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一定要加强施工现场各要素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企业施工现场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总之,施工企业需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组织规范化管理,才能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节省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谭国强.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6,(17):79—80.
[2]黄桂池.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的探讨[J].广东建材,2006,(3):131—132.
【关键词】公路建设;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6)10-0197-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工程并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的工程管理经验。但是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较多的垮塌事故,这都暴露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不足,在这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都是规范的技术标准[1],只是工程管理的对象不同,也就是说,工程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不是拥有的工程技术条件,而是拥有的不同管理技术因素。目前,我国拥有先进的建造技术,但是没有一整套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因此,构建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方法论[2]。
1公路建设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关系
公路建设工程技术是将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管理技术是将公路建设过程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及信息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工程建设预期目标的一种方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管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工程的质量,也可以使工程建设规范化运行,其重要体现在对人的管理,偏重于调动工程人员的生产力,以更好的实现工程建设目标[3]。公路工程技术是管理技术最基本的物质载体,而管理技术则是工程技术应用的方法论,作用于具体工程上,工程技术是基本,但是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一定的技术,那么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技术虽然重要,但是切忌陷入“技术决定论”之中,要清楚工程技术只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之一而并非全部,公路建设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涉及了多个知识领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动,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理解工程建设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于工程建设。
2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
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是以公路建设管理执行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核心管理技术为基本骨架,在公路建设管理技术体系化过程中,使各个要素相互之间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而使这种联系渗透并贯穿于整个建设管理体系中,具体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思路见图1所示。
3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系统性原则,它的构建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保障系统的各个部分均处于最优状态。②循序性原则,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显示体系的灵活性和生命力。③适应性原则,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每一个领域之间差别较大,体系的运行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④效率性原则,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与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项目建设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六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具体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框架如图2所示。①目标子系统,目标子系统内容包括:制定计划,将具体任务分给负责工作的人员,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制定具体的方案。②组织子系统,组织子系统要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业务流程,能够彻底理解建设目标。③文化子系统,应以“凡事重在落实”为导向,把建设和谐施工环境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全过程。④评价子系统,评价子系统是指对公路建设管理全过程及其最终结果进行的检查考核和综合评估,从多角度对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做出科学性、合理性的判断。
3.1PDCA管理技术
PDCA循环是一个管理概念,P表示策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评估Action。计划阶段制定实施目标的具体办法;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执行;检查阶段根据方针、目标,检查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不定期检查;总结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如果发现了问题,将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PDCA循环图见图3所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增强管理效果意义重大,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不同于将过的管理方式,将过的管理方式主要以事后检验把关为主,但是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以预防为主和改进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
3.2CFP管理技术
CFP管理技术将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平台集成在一起,它确保了管理技术体系规范、准确、高效地运行,C表示合同化(Contract),F表示格式化(Format),P表示程序化(Procedure),将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转化为具体的技术。(1)合同化管理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公路工程项目合同化管理贯穿了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通过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进行信息的反馈、调整,促进了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程序化管理应该包括三部分:①规定项目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进度。②每个步骤的管理工作内容和相应责任部门。③对完成每步骤工作的质、期、量要求。程序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日常工作高效的基本保障,可以大大增强员工的积极性。(3)格式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见图5所示。格式化管理工作实现了“三统四保”目标,即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管理,更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四大管理目标,不仅可以优化管理流程,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建设项目管理的创新。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行业应该通过科学的结构和合理的方式实现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公路建设管理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公路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的重点把握,最终实现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的升级,进而使公路建设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少锦.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12.
[2]张晓光.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J].世界家苑,2014.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工程;论述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uilding pro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settlement management four asp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o a detaile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discuss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房地产业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但有些建筑企业由于只重视工程承揽,轻视管理,重视工程进度,忽视工程质量。随着承揽的工程项目的增多,在施工中只追求工程进度,而对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重视不够导致出现了管理混乱、工程质量下降、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滑坡的现象。施工企业要高度认识这种现象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的危害,真正从思想上敲起警钟。
1.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编制一份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既能符合合同又能指导施工的网络进度计划,是履约合同的保证,指导工程的依据是控制进度、管理工期的凭证。在总工期的约束下,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保证网络计划落到实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好连续施工和均衡施工,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地交付生产和使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⑴合理控制工期、质量和费用,使项目管理达到综合优化。⑵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及控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异情况,从而完善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⑶除充分考虑时间控制外,同时还应考虑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设备等所必须的施工资源问题,使其最有效、合理经济地配置与利用。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与调整等手段,调动施工活动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进度目标,以确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工期目标的实现。⑸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很多,如工程技术、组织与协调,气候条件、政治原因、人为因素、物资供应、地基情况等。如发生以上原因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应及时对进度计划加以调整,并作好记录,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重视, 在管理制度方面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了, 这里仅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一环加以介绍, 不再作详细论述。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事实上, 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 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 使得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范组织各项工作的实施。规范化管理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 如ISO9000 系列等规范化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执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建设的生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各专业技术人员应按以下几项要求进行工作:⑴熟悉并掌握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⑵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图集,掌握《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积极组织和参与图纸会审,并对图纸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作好图纸会审记录。⑶根据审定批准的工程项目总控制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方案中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是否科学合理,施工措施是否得当,有无工程质量方面的潜在隐患,并根据实际施工变化速度情况,及时对计划作调整。⑷做好进场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的规格、性能、技术参数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并做好记录,对未经检查验收的或经检查不合要求的材料、设备一律不准在工程中使用。⑸做好隐蔽工程的记录和预验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行处理,并积极通知,组织业主、设计院、总监理工程师等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并作好隐蔽工程签证。⑹在施工过程各环节中,必须注意加强经过巡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特别是主要的结构部位,关键设备、关键部位的施工,施工现场一定要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并根据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及要求。⑺协助设计单位作好设计变更的签证,作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⑻竣工前,项目经理部一定要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队对已完工程进行预验,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经各方同意后,再组织验收,并办理好验收手续。⑼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对异常信息的反馈和处理进行动态控制,从而使各项质量活动和工程实体质量保持受控状态,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建筑工程施工计划管理
施工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把承包人项目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以施工生产活动为主体,制定各项专业性计划,并对其进行平衡、协调、监督与控制。施工计划管理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编制一个完整的项目施工管理计划,使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管理都纳入计划,并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其次在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与控制,尽量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按原计划进行;最后调整计划,计划实施过程中因具体情况的改变,必须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完成工程任务招揽计划;确保项目施工按合同工期要求交工及竣工验收;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施工中的潜力;施工计划安排要结合工程任务的多少和工程规模的大小及工地现场分布情况进行统筹计划,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施工计划安排应适当,既不能太紧,又不能太松,计划太紧造成无法完成,计划太松则不能发挥施工效率。施工计划管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⑴通过计划向各级施工组织机构下达任务,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⑵为材料、劳资、设备等专业部门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劳动力需要量计划、施工机具设备用量计划等提供可靠性数剧。⑶项目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保证项目正常开工。⑷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各专业部门按施工计划运作,确保项目工期按时完成。⑸可以促使各职能部门开展劳动竞赛,挖掘施工潜力,提高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4. 建筑工程施工预算、结算管理
施工预算是保证企业收入及控制支出的依据,是搞好项目核算的基础,是项目管理的命脉。搞好工程项目预、结算,对加强和促进施工单位的各项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做法表现在以下几点:⑴熟悉(定额)及取费方面的政策法令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⑵熟悉工程项目施工承包合同,掌握具体的结算方式。⑶及时、准确地根据各种变更资料对预算作调整,为调整结算打下基础。⑷单位工程完工后,及时向业主提供结算资料并办理结算手续,为工程项目结算作好前期准备工作。⑸整理好索赔资料,积极主动地向业主出并办理好索赔手续。
5.结束语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 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 CarHeyel.The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M].Van Nostrand Erinhold Company,New 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
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
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1982.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
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关键词:高速公路;项目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项目管理与传统的部门管理相比最大特点是项目管理注重于综合性管理,并且项目管理工作有严格的时间期限。项目管理必须通过不完全的确定过程,在确定期限内生产出不完全确定的产品,日程安排和进度控制常对项目管理产生很大的压力。所以,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1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作业。项目管理体制针对项目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因而其适用对象是项目,特别是大型、比较复杂的项目。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项目管理把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依据系统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可将系统分解为许多责任单元,由责任者分别按要求完成目标,然后汇总、综合成最终的结果;同时,项目管理把项目看成一个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阶段,以免造成总体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1.1 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特殊性。
①项目管理的突出特点是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
②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而项目的组织是为项目的建设服务的,项目终结了,其组织使命也就完成了。
③项目的组织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而是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调整组织的配置,以保障组织的高效、经济运行。
④项目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有利于组织各部分的协调与控制,以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⑤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由于项目系统管理的要求,需要集中权力以控制工作正常进行,因而项目经理是一个关键角色。
2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规范化管理的内涵是:以项目为对象,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按照项目基本要素进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项目工期、质量、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树形象、拓市场、打造品牌的项目管理目标。在项目管理的实践中,施工企业应注重完善企业决策层、项目管理层、劳务作业层三个层面上的责任机制,企业决策层负责项目部的组建、资源配置及履行指导、监督、管理的职能;项目管理层负责实施项目计划,对项目资源按市场化要求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劳务作业层按合同实施经济承包管理。
3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3.1组织合同评审,规避合同风险,兑现合同承诺
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依据项目合同条件、工程特点、技术难易、施工条件等,对投标书拟定的项目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关键设备、物资供应、合同价格等要素进行管理评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标价分离、过程精品、企业形象”的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要求,做到“管理责任制到位、生产要素配置到位、责任预算分劈到位、制定的项目管理目标到位、资金技术服务到位”五到位,全面兑现合同承诺。
3.2强化系统管理,合理设置项目管理模式
公路工程项目中能否合理设置其项目管理模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项目的管理功能,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效率,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成本,实现项目最终目标。
在组织实施中,始终把履行合同义务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注重项目管理策划,把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系统管理的主要手段。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既是项目管理大纲,又是项目部的行动指南,带动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步入有序、规范的轨道。
项目部以此为前提,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责任预算的分劈、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使项目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设备能力、管理手段与工程规模、工程需要、市场规律、合同要求相适应,既能确保完成合同任务,又能满足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要求。
注意控制工作效率、工作饱满程度、工程量大小、施工难易程度等,要保持相对的均匀性,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挖方运输作业中,要使自卸汽车的运输能力与挖掘机的挖土能力相适应,才能保证作业高效顺利进行。
3.3更新观念与制度建设,强化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的管理
施工现场生产要素主要是指投入施工项目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 对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的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适时、适量、适比例、适位置地配置或投入生产要素,满足工程施工进度、质量的要求,最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施工现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同时,把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系统管理的基础,以规范项目的运作程序。项目部在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项目经营目标、管理目标作为第一要务,始终把更新观念、系统管理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手段,提出了“以人为本、超前管理、优质高效、科技先行”项目管理战略,破除了“产值产量第一”的思想,树立了“有效价值第一”、“品牌质量第一”的观念,根除了盲目拼抢进度忽视安全质量的作法,形成了“生产服从计划,进度服从质量,一切服从效益,一切服从市场”的项目经营管理新思路。
3.4 责任成本控制,实现经济效益的手段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以及有关计划、统计、定额和技术资料,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诸多因素及其形成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分析按其用途可分为成本预算分析、成本控制分析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分析。通过成本预测分析,提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降低成本方案,为制定成本计划提供依据。成本控制分析是成本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分析,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差异,采取措施,使生产耗费控制在预定的限额内,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分析,是对成本的终结分析。通过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对执行成本计划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既肯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成绩和经验,又揭示存在的问题不足,指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途径。在对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按成本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控制管理是由企业固有的属性决定的,也是实施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施工企业将责任成本管理与项目经济承包紧密结合,作为考核项目管理经营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项目管理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项目部责任制落实到位,有利于调动项目部员工的积极性。内部管理和外部要求的和谐统一,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充分展示了施工企业的形象。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成功的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设备;合同档案;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医疗业务水平的提高,很多医院的基础诊疗设备和专科设备投入在增加,在采购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形式多样化、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医疗设备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建立并完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显得极其重要且必要。文章从当前地方三甲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现状出发,归纳出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视角,提出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的几个思路,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现状
由于医疗设备采购工作流程复杂、涉及的部门多、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周期较长,这就对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对应的采购合同档案也就随之出现了较为常见的问题。
(一)部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资料缺乏完整性
医疗设备采购过程经历了使用科室提出申请、设备科组织院内市场询价(金额较大的需外出招标)、报院领导班子审批决策等阶段。从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开始,就产生了对应的工作记录表格,表格需要按要求填写内容,报领导审批,在多个领导审批、使用科室确认签字、其他部门共同参与询价并签字确认的过程中,难免发生漏签字、忘记收集相关材料的情况,因此,在收集采购合同档案材料时,资料内容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收集难度大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包含的内容丰富,从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看,主要包括:采购合同、廉洁协议、医院内部送相关部门审核的内审合同、院领导班子的决策批示材料、招标(询价)记录表、使用科室的申请报告、可行性报告、职代会议案和决议批文、招标文件、成交通知书、评标报告等材料。这些档案资料内容丰富,经手的人多(涉及到医院设备科、招标办、院领导、经销公司等),每个档案资料产生的时间没有固定节点,而且有时经销公司提供的原始材料不完整,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收集档案资料的难度。
(三)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归档后不能封卷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属于医疗设备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整个医疗设备“生命线的开端”。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为开端,后续随时都有可能需要补充档案。例如某台直线加速器采购建档后,某天发生了故障,维修工程师到现场进行维修,更换了某个零部件,还填写了检测、维修报告单,那么该维修报告单、检测报告单就需要及时收入该设备对应的档案盒中。因此,医疗设备档案不能封卷,直到该设备报废。
(四)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检索查阅方法单一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之源,是医疗设备管理规划化、科学化的基础。一个全面、完善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对设备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为止,很多医院都尚未开展档案信息库建设,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利用率极高,因此,大多数相关工作人员只能通过Exel表格来完成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内容录入、查找工作,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长远、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这样的查阅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档案意识不高
一方面,由于医疗设备档案不像医疗、科研等档案那样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采购效益,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领导、职工的重视,极少设有对应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员岗位,专职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员岗位更加谈不上,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忽视医疗设备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一些从事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对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或者在兼任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其他日常工作已占用大量的时间,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显得被动、不受重视,甚至出现许多医疗设备档案资料其实只是处于长期堆放的状态,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更谈不上利用。
(二)归档范围不规范
在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中,从申购设备到医疗设备采购工作结束,经历了提出申请、委员/专家论证、设备立项、设备招标/询价、签订医疗设备采购合同五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形成了大量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资料,但是由于医院各职能部门不同、档案收集缺乏依据,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购置报告、审批过程材料、招标材料、医疗设备生产厂家证件材料、成交经销商证件材料以及授权书等资料的收集存在较大的困难,各个部门所收集的档案材料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归档范围的不规范。
(三)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属于动态管理过程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不能封卷,因为该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为开端,后续随时都有可能需要补充档案。医疗设备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将所收集的材料按规定进行整理,根据资料内容制作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经医院和成交经销商沟通无异议后,送到医院的合同审核部门审核合同内容,最终双方签订正式合同。从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医疗设备的价格、保修、付款方式、交货时限等信息已确定,但这并没有最终结束,后续将涉及设备的安装验收、维修保养、付款、报废等工作,所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形成后,不能封卷,这也给档案的保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归口管理问题
医院档案室,负责管理全院的档案,各科室收集整理好的档案在规定时间内统一移交到医院档案室,这就涉及到归口管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医院档案室,存在一定的利弊关系。利的方面,主要表现为档案统一在档案室管理,避免出现重复管理、多头领导。弊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医疗设备统一管理后,一方面查阅不便;另一方面,每个领域的档案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归口管理后,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在借阅档案时对档案的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路
要对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要强化档案的管理意识;其次,要明确档案的归档范围;最后要不断完善档案的归档及保管形式。
(一)加强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管理意识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即使是专职的档案管理员也很难做到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上,为了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管理,应在意识上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强化医院上下的档案管理意识,通过经典事件、实例展现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定期汇报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好借阅的次数、内容等;最后,要加强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从专业角度提升专职和兼职档案员的意识。
(二)明确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
1.医疗设备申请阶段:大多数医院的设备采购申请都是由年度计划采购和临时紧急采购组成。不管是年度采购计划还是临时采购申请都是由设备的使用科室提出,从使用科室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医疗设备请购表格、配置及技术参数要求、可行性报告、提请职代会审议的议案等。从设备科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各科室申报项目的汇总表格、召开论证会议的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现场照片、参与论证的专家委员投票、会议讨论的原始材料、上报院领导的请示报告等。从医院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院领导会议讨论结果的决策批示。从其他相关部门层面看,涉及到的档案资料包括:大型医用设备购置许可、同意增配大型医用设备的批复等。所有这些涉及到设备购置的档案,都必须存档留存。
2.医疗设备采购阶段:医疗设备采购部门根据采购活动管理权限,整理需要采购的设备的主要参数及配置要求,通过媒体方式公开招标信息,组织召开招标会议,上报招标结果。其中,院内的档案包含:招标议价记录表格或书面记录、上报院领导会议的招标情况报告、院领导的决策批复等。投标公司的提供的档案包含:投标文件(报价表、厂家证件、授权书、经销商证件、产品配置清单、产品介绍等)、外出招标的还需要提供中标通知书、评标报告等。
(三)完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归档及保管形式
只有科学地整理设备档案,将其有序存放、系统排列,才能提高档案的调取、利用效率。一方面,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的归档现在大多数还只是由专职或兼职的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手工的登记、查询效率低,为此,档案归档时应建立对应的电子数据库,为后续的调用、查阅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便于档案的管理。另一方面,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保管形式,一是保管在医院综合档案室,二是直接保管在设备科。为了进一步加强档案的管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趋向于统一移交医院综合档案室保管,这样更有利于专职档案人员的培养、形成更加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库。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陆续进入各级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成为医院医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为医疗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系统齐全的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档案管理框架,才能用详细的医疗设备分析报告为医院购置医疗器械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用详实设备的申请审批手续资料、招议标记录、招标承诺资料等为招标采购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重要的保证;用合同规定的保修期限为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提供技术依据,为保证医疗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韦双莉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
[2]鲍薇.浅析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黑龙江档案.2014(2).
关键词:编外用工 规范化管理 对策
编外用工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僵化用工模式,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在一个单位中“双轨制”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只限于“暂时”,一旦固化,就必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以来,在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和成本控制下,在管理者陈旧观念的局限下,如何打破编制内外的差别,尤其是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高学历人员加入了编外人员的队伍对事业单位有着很大的贡献的情况下,管理好这部分人力资源,不仅仅对于单位本身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社会就业稳定和人才合理配置也产生助推作用。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编外人员承担着编内人员相同甚至更多的任务,却由于身份等级的存在,得不到相同的报酬,心理不平衡,缺乏归属感,从而造成编外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受挫、整体单位服务品质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完善编外人员的用工形式及流程
目前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工体制,大多以朋友介绍、同事推荐等为主,虽可以降低用工短缺现象的出现频率,但却增加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隐患。如何参照编内员工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工原则,规范编外人员的招聘程序,提高编外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编外人员这个群体在知识结构、爱好习惯、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特点,并且有着较强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针对这样的群体,应规范管理体制,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组织上关怀他们的感受,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体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二、完善“同工同酬”制度的概念
在目前体制中,所谓的“同工同酬”的前提是在同一体制下,换言之“编外”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企业单位体制,而“编内”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事业单位性质。也就是说如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结合两种体制人员情况,在控制用工成本的大前提下,合理地分配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成为当前阶段解决“同工同酬”制度的关键问题。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结合岗位分析,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的一致性,对编外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对于符合标准的编外人员尽可能视同工制度。其次,待遇到位。同酬是制度的落脚点和关键点的关键。对于视同工的人员,视情况兑现等同于同岗位人员的待遇,同时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能者居上、能者争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通过考核,符合编制要求的高学历、硬技术的优秀人才给予享受入编优先考虑的资格,充分利用人才,鼓励编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另外在给予编外人员合理的基本工资待遇外,奖金、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要跟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两类人群的差距,最大可能地调动编外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加强培养。随着编外人员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为了加强单位人员的向心力,增加编外人员的归属感,对于编外人员需进行更多的专业业务培训,以满足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给予编外人员同等的政策辅助与单位的发展机会,例如支持编外员工继续深造或进行评优、推荐入党等。
三、完善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编外人员缺乏归属感的另一项原因是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编外人员的合同是否规范化签订、是否适用养老保险政策、单位是否为编外员工缴纳、编外人员个人养老金的缴纳依据和计算,成为编外人员的“心头隐患”。能否实现在养老保险政策上一视同仁,将是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编外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法律权益。如何规范与编外人员签定、续签、变更、解决劳动合同,也是对编外人员的一种社会的保障制度。同样的,单位需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编外员工办理养老、医疗、生育、事业、工伤等各种保险手续,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认同,也是规范编外人员管理的一种。
四、完善编外人员的文化管理
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是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推进我区农村财务管理再上新台阶,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利,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省委办〔20*〕118号)和《关于引发<浙江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见>的通知》(浙农经发〔20*〕3号)文件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理顺农村财务运行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为要点,以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民满意、社会和谐。
(二)目标任务:到20*年,我区20个镇乡(街道)和423个村社全面完成会计委托程序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透明、民主理财到位、财会人员稳定、监督渠道畅通、管理手段现代的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任务。
具体实施进度为:20*年启动实施,制定了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的内容要求和示范点考核标准;20*上半年按照建设要求,全区选建下应街道为镇乡(街道)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点,各镇乡(街道)选建一个村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点,采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指导督促,通过组织检查验收,认定示范镇乡(街道)1个、示范村20个。20*下半年再选择验收认定示范镇乡(街道)2个,示范村40个;20*年积极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导、示范辐射功能,全面完成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任务。
三、总体要求
(一)示范点选建条件
镇乡(街道)党委、政府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视,领导有力,农经力量健全,会计中心人员配备完整,会计核算规范,业务监督有效,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村内财务公开及时、真实、完整,理财民主,村级班子廉洁、团结、有威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及时,群众对村社财务管理满意度高。
(二)规范化建设主要内容
1.规范提高会计委托制。规范完善会计合同,建立健全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和岗位责任制;配齐配足专门用于会计核算的电脑、打印机、刻录机等设备,建立健全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2.规范完善村社财务管理制度。指导村里建立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财务预决算、集体资金审批领用、银行账户管理、票据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债权债务管理、财产清查和经济合同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村级经营承包合同和工程项目管理,做到决策民主、程序到位、手续齐全、档案完整。
3.深入实施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规范财务公开栏建设,统一财务公开时间、内容、格式,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固定公开栏上按季或按月逐笔公布财务明细账。
4.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县级审计监督、乡镇会计监督、村社群众监督三级监督体系,努力规范和大力推进财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建设。
(三)建设规范及考核标准
要求示范单位做到会计委托程序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透明、民主理财到位、财会人员稳定、监督渠道畅通、管理手段现代。
1.示范村建设标准。财务公开透明,村级所有财务项目逐项逐笔及时明细公开;民主理财到位,做到有人理财,有章理财,按章理财,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民主理财机制;账务处理规范,村经济合作社有健全的账务处理程序,并得到严格遵循;财务制度健全,村经济合作社已制订较为健全的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财会队伍稳定,村经济合作社依法配备有稳定的村出纳或报账员,并能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村经济合作社财会人员报酬上享受与村主要干部同等待遇;监督渠道畅通,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和群众监督三位一体。
2.示范镇乡(街道)建设标准。镇乡(街道)组织领导有力,镇乡(街道)领导重视,定期研究和指导检查,并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列入对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农经站、会计中心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经费保障有力。会计规范有序,委托关系明确、手续齐全,范围合法合规,中心制度健全,账务处理规范,会计核算电算化,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和必要设施设备。财务监督检查严格,对村社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审核严格,坚决制止内容不真实、手续不完备、票据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入账,检查督促有效,积极配合县级农经部门做好村社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农经统计各类报表填写准确、报送及时。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辖区内90%以上村按照《浙江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要求,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村标准,其他村没有发生违反农村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重大问题,没有因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镇乡(街道)、示范村建设具体考核标准(见附件1)。
四、主要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各镇乡(街道)坚持把加强规范化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人员经费,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区里安排22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的镇乡(街道)。同时把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列入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一年二次组织人员对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验收。
2.以面促点,营造氛围。各地要大力组织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全面营造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氛围,增强各级对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规范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但由于配置分散、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责不明、监督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规模是一个高校实力的象征,是国家考核高校升格、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硕士点、博士点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地方高校由于先天不足,在学科领域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凤毛麟角,科研项目申请非常困难,形成高校领导“重立项,轻管理”的思想。科研项目管理实行“课题制”,赋予了课题负责人较大的经费使用自,课题负责人往往对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了解不多,认为自己凭实力争取的项目,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给学校带来了经济利益,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经费,怎么使用是自己的权利,财务部门不仅不应干预,而且应该提供方便,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财务部门成了领导不满意、教师不高兴、检查部门认为监督不到位的“受气包”。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既是国家的要求,又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可以说,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既是对国家、社会、学校负责,也是对项目研究者负责,只有管理到位,方能使用到位,才能使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发挥效益。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办法、意见,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的窘境,必须进行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
一、科研经费的性质
科研经费泛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科研经费分为校外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两大类。校内科研经费数量少、金额小,本文不再赘述。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校外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种。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的,为纵向经费;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的,为横向经费。纵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纵向科研项目(课题),主要包括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科技厅、省社科规划办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横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横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科技开发与协作项目、技术成果转让项目、科技咨询等技术项目、企事业单位资助的项目和国际间企业合作项目等。
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责
随着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国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责任体系,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院)长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三、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出了全面要求,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要求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合同(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
(二)票据使用要求
高校取得科技主管部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拨付的科研经费,形成本单位收入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不用开具任何票据;没有财务隶属关系的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如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发生的科研课题经费等,涉及应税的资金,应使用税务发票,不涉及应税的资金,应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高校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的收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当依法使用税务发票,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支出报销要求
学校要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票据审核,必要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明细单等有效证明,杜绝虚假票据。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四)支付要求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深化,支付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科研需要,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可以支付现金;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以下的日常办公用品支出、差旅费中的飞机票和住宿费等支出及场租费等支出通过公务卡转账结算;购买固定资产、大宗耗材支出,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五)转拨经费要求
科研项目经费的转拨支出,以合作(外协)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转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合作(外协)单位是公司、企业的,应提供收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合作(外协)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公益性组织的,应提供收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
所有科研经费的转拨,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
(六)政府采购要求
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资金,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支出,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和程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进行。
(七)科研合同管理要求
科研合同是高校和资金提供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高校必须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未通过审查的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不得承接科研项目。审查通过的科研合同,必须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代表学校签署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若不能提供经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的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提供银行账户信息,不得提供相关票据。
(八)资产管理要求
科研经费收入属于学校收入,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按照学校规定,履行出入库管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牟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九)依法纳税要求
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申请免征营业税时,须持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到纳税人所在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再持有关的书面合同和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证明报当地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十)严禁违规使用经费的要求
学校科研人员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严禁以任何方式挪用、侵占、骗取科研经费。严禁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算;严禁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严禁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材料;严禁虚构经济业务、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严禁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严禁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严禁设立“小金库”。
四、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思路
(一)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理解和支持
国家制定的有关专业性文件,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转发,学校领导则可能看不到。所以,作为高校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关心国家的财经动向,关注财经要闻,经常登录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网站,了解最新的财经政策。一是认真学习和理解政策的实质,掌握政策的操作空间,便于在工作中应用;二是积极向学校领导汇报,使领导了解政策,得到领导的支持;三是积极向政策的适用对象进行宣传,使各项政策完整、及时地传达到相关受众,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做好政策适用对象的政策辅导,帮助适用对象了解政策、按政策办事,消除不满情绪、化解矛盾。
(二)完善制度,提高操作性
地方高校应全面梳理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在符合项目归口单位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根据课题的性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该包括各层级的经济责任,工作流程,审批权限,项目经费如何入账、需提供什么资料、哪类项目应该开具什么票据,经费报销的要求,外协费如何转拨,项目验收、结题结账如何办理等全过程,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设立专职岗位,提供专业服务
1.预算编制规范化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财务部门要协助科研项目申请人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执行难,预算与实际需要脱节,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2.预算执行规范化
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票据不符合要求的、未办理固定资产入出库手续的要求重新办理手续,对国家规定严禁报销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地方高校大多使用天津神州浩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校财务软件,该软件v4.0以上的版本在“辅助账务处理”系统中设置有“项目账”核算和管理功能。通过“项目设置”功能,完成科研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类别、项目负责人等基本信息。通过“项目额度控制”功能,构建项目预算与支出科目的对应关系,对科研项目按批复的任务书(合同)进行额度控制,当发生支出时,系统就会提示预算指标多少、已经支出多少、结余多少;当支出需求超过预算指标时,系统就会提示“该支出科目控制金额出现超支,不能支出”,以实现对科研项目的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3.中期验收和财务决算规范化
不断完善财务专网建设,配置独立的查询服务器,将查询服务器接入校园网,通过查询服务器向校园网科研项目的收支明细账、项目资金结余和往来款项的情况,校园网内的授权用户可以随时查询所需的最新财务信息。科研人员在编制中期验收报告和结题财务决算时,不用到财务部门查询相关数据,直接从网站下载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又可以杜绝弄虚作假。
五、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综合课题财务验收报告的要求和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管理考核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等。
(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是否完备,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是否规范等。
(三)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各预算科目支出是否按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调整是否履行规定的程序;是否及时按预算完成支付进度,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情况;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是否有经费管理办法不允许支出的内容,即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及国家禁止的其他支出;课题经费使用是否有挥霍浪费的行为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四)自筹经费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高校承诺配套的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批准的预算使用配套经费。
(五)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按批准的预算购置设备,购入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开放共享情况等。
(六)中期验收和结题决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及时清理账目,项目支出是否符合要求,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情况,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等问题。
有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点低,学校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办法,而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够,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对于规范化管理可能会不理解,所以,开展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秉男.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8):130-131.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S].教财〔2005〕11号,2005.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S].教财〔2012〕7号,2012.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S].教技〔2012〕14号,2012.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操作规范化
引言机电安装工程与其它工程项目一样,在组织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把成本、进度、合同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作为重点进行规范。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谈一点对机电安装项目规范管理的认识。
1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规范化管理施工成本预测计划编制与成本控制。进行施工成本预测。在工程项目开工以前,应该对工程成本 进行估算。估算的主要依据为近期己完工的施工项 目或者将要完工项目的单位成本,对于个别无参照 对象的分部或者分项工程,可以依据预算定额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一是编制施工成本计 划。成本计划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责任制、开展成 本控制和指标核算的基础。编制了成本计划,也就是设定了目标成本。
二是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施工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控制工程成本的发生不超过计划成本或者目标成本。施工成本控制一般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成本计划、施工进度报告和工程变更来
进行。 施工成本核算分析与考核。进行施工成本核 算。施工成本核算分为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 核算三种形式。核算的过程是对相应的开支范围的施工费用进行统计,根据使用目的对统计结果要求的不同,计算出针对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发生额。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提供依据。
三是进行施工成本考核。施工成本考核是对以上五步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总结和盘点,是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各责任者进行考评,以此为依据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成本考核工作是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成本管理工作做好。
2施工的规范化管理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规范化。
一是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 理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它最直观,最敏感,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管理目标。其原因是施工企业在对待 施工进度管理的问题上,往往都是前松后紧,到合同后期感觉不能按时交付,迫不得已采取“救火”战 术,抽调总部和其他项目的精兵强将大增援,最后勉强保住了总工期。造成这种现象和业主制定的工期可能不合理有关,但是更多的是由于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项目的进度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过程不规范造成。为此,在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系统有效的进度控制措施,形成健全的进度报告采集制度并以此来收集数据,采取有效的监控手段来发现问题,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进度调整方法来解决问题。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承包合同约定的工期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总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进度计划);组织按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调整。
二是进行施工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工作要考虑到影响施工成本变动的市场经济因素,如材料、设备价格的变动,合作单位的违约等;以及经营管理的因素。在分析时,这两种因素一定要严格区分开来,否则,成本分析往往陷入死角,无法自解。同时如果不严格的剔除外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在进行下一步成本考核时就会失去公平,从而失去成本考核的实质意义。成本分析要依据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分析施工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主要因素,找出针对这些因素的办法,使项目施工成 本得到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
三是防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的规范化。施工现场防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运用除尘技术和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防止和尽量减少施工对大气的污染;采用废水处理技术防止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尽量控制施工现场的噪声,使噪声排放低于国家规定限值;正确处理固体废物,防止造成综合污染。按照GB/T24000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机电安装工程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合同是施工项目众多管理工作的根本性依据,其签订质量和内容条款往往决定项目管理工作的最终成效,在施工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合同的“标的”。承包内容和范围一定进行严格的确认,切忌采用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描述,应当使用工程量清单的约定模式。对于一些约定俗称的内容应尽量予以明确,避免产生争议。对于在谈判中合同双方确认的施工内容和范围方面的调整和修改,应及时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并以合同补遗或者会议纪要的方式作为合同的附件并说明其构成合同部分。在实际操作时,还要注意谈判完成后的阶段性签字一定要及时进行,避免使辛辛苦苦得来的谈判成果付之东流。二是对于一般的单价合同,在谈判时应要求与发包人共同签订一个“增减政策”幅度,当超过该幅度时,承包人有权要求对单价进行调整。三是确定合理的计价方式。
四是关于合同价格调整条款要约定明确,尽量不要签署所谓的“总价包死”的合同。因为随着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很容易出现不可预见的因素。约定价格调整条款可以比较公正的解决非承包人可控制的风险损失。五是关于工程款支付的条款,在谈判时应重点解决预付款的支付进度,投标担保返还时间等问题,尽量解项目的资金压力。六是关于工期和保修期的问题。承包人应尽量通过谈判使发包人接受并在合同文本中明确承包人保留由于工程变更、恶劣气候以及无法预料的条件变化对工期产生影响而延长工期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