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机制;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都达到了50%以上。近十几年来,我国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技术经营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进入生产领域。但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科技成果转化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外研究综述
1.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
理论界对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认识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马克思明确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问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索洛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创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但是科学技术依然是增长的外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加强,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一些经济学家用新增长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
2.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美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任务和应用研究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经费以政府出资为主;而对于应用研究,企业是科研主体,从事产品的改进研究,经费由企业和贷款解决。应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化管理,决策程序明确,并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各类人员科研积极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实施法规,引导企业与产业部门合作,并帮助建立各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德国科研坚持市场导向,前沿基础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担,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大型项目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德国科技管理采用市场管理,科研项目选择根据企业竞争的需要,科研成果的价值也由市场机制评估。德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规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制定相关标准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应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同时政府还通过大型项目的支柱引导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西方国家尽管没有全国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对于国家资助的实验室、大学都有绩效监测体系,他们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资金投入的效益。国外学者试图建立一种对科学技术产出的分类法,来评价和监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鲁本斯坦和盖斯勒(1982)提出科学技术产出的四大分类:(1)与销售相关的,(2)与节约有关的,(3)与对利润的影响有关的,(4)与技术解决方案的时间与成本有关的。盖斯勒和克莱门茨(1995)通过43个联邦实验室向51家工业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实例研究了技术的商业化。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多是从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出发,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著名专家傅家骥、许庆瑞为代表。对现有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国内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对技术成果的有效评价及阻碍产业化的障碍研究几个方面。
1.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陈琴荃等人(2002)创建了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类型的互相促进的四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建科技型企业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支撑模式、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模式,并对其高效运行的关键进行了探讨。
姚应才、倪宏兴(2006)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广转化模式、科技创新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自主转化模式、市场驱动转化模式和技术引进转化模式。
徐彬等(2010)对共生环境及共生环境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和分析了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以四川万安石斛产业科技园为例,对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实效进行了验证。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李钢、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推动系统、科技成果供给系统、成果转化主体系统及社会化保障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孙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并通过构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机构等)、成果转换方、成果需求方组成的反馈系统控制机制模型,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辉、王忠郴(2007)基于“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面对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推动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等,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原动力。
3.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涂小东、肖洪安、申红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三个指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做出评价;陈腾、叶春明、沈杰(2006)应用DEA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出了DEA方法中指标体系确定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成玉飞(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天津省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出客观评价;王桂月、王树恩(2009)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点,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预测能力,在给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较好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四、结语
以上对科技成果转化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得较早。正因为英美等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而他们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不同于国外,国内学者专家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比较多,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所以转化机制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常立农, 周哲. 试论我国科技转化的模式[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1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建议
1引言
依靠技术进步等非物质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则是具有新型农业的内延式增长特点,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等量的资源可以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亚力及污染程度远小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我国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也农业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相关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战略[1],科技进步对各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9%左右,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化相对成熟;但是中西部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却普遍偏低,在大部分集中在50%上下,少部分还达不到40%,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在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如何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转化也是重中之重。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普遍不均衡,地形地貌及观念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度,例如农业种植的收割机只能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广泛应用,山地、丘陵地区并不能适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设施建设等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不能为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普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天灾、人祸、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在成的损失往往由农户自己承受,农业类商业保险等避免规避风险的措施没有得到广泛扶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在保障相关专利权益人的文件、条例的实施上,存在意识淡薄、力度不足的问题[2]。
3相关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需要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能中考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在资金贷款方面,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机构放开贷款条件,并减免他们的税收,有效的保障科技研发能够顺利进行,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还可以对高校、研究机构、试验基地、推广转化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切实保障科技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权利,保证企业、机构保持充分的研发积极性;在农业生产风险机制上,大力推动银行开发农业贷款服务,以及推动相关农业项目保险业务的推广,有效地减轻农民、企业生产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3]。2)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推广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科研人才源于各大高校,所以应当对相关农业专业研发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实际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用、可用;在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及推广问题上,企业及政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采用专业人员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对农业知识匮乏的农村农户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人员,他们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时,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并及时处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109.
[2]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4-2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成果转化 中介
Research into the Intermediary Service Pattern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chnologized Enterprises’ Technical Achievements
Xu Xian-ming (Art, Law and Economy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bei Wuhan430081, China)
Abstract Though it has not taken up a comparatively considerable share in the current marke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chnologized enterprises has becoming the urgent need of the sound and swif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During its techn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ing course, there are four kinds intermediary services: the pioneer enterprise brooder pattern, the exchange platform pattern, the intermediate trade pattern and the technical range magnification pattern.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market situation, the intermediary service pattern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chnologiz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industrial institution operating in business mode.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termediary Service
一、问题的提出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中国有560多万家中小企业,其中科技中小企业约32万家,直接从业人员约1160万。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仅占全国中小企业总量的5.7%,却创造了约65%的专利发明;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已成规模,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创新,以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丰富完善着创新创业,其总体规模和实力正不断强大,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力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最具实力、最具潜质和生机的活力保障,成为“科技兴国”自主创新进程的不竭动力和规模阵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丰富更新了经济结构,有效聚集了创业家群体,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介需求的迫切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许多缺陷,如对市场的迟钝、观念滞后;对政策的畸形依赖;对体制的留恋和顾此失彼等。笔者认为,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过低的问题。科研与市场脱节造成人才与资金的大量浪费,成为制约我国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新“瓶颈”。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相关分析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初始创业阶段,全球范围内有2/3该类型企业在此阶段死亡,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产品还设有转化为商品,团队还不成熟,随时面临失败的风险,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成果转化难,既有政策问题,也有资金问题,还有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衔接的问题。由于技术成果产生的转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技术成果的转化是比一般市场交易复杂得多的转化过程。技术成果的转化比一般市场交易凝聚了更多的技术知识含量,作为单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此方面时常显示力不从心,因此,技术成果转化中介需求十分迫切。
二、技术成果转化的阶段与中介的关联分析
(一)技术成果转化阶段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常常涉及四个方面的转化任务:①技术产品化,即将质化或实验室成果转为有形的产品;②产品商品化,即将成型的产品转变为市场需要的商品;③商品社会化,即通过规模化生产运营,以可接受的成本将产品提供给社会大众;④技术扩散化,即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在于把本企业的工艺技术向适用的企业进行技术扩散。
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作用在于促进以上四个方面的转化任务,因而相应产生四类中介服务形态:创业孵化器型、交易平台型、中间商型和技术扩散型。
(二)创业孵化器与技术产品化
创业孵化器是指对初创技术企业进行培育,提供企业发展所需各种中介服务的机构。它通过实施指导性管理,提供综合和创业投资,为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局部优化环境。
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实现技术产品化,把无形的技术转变为有形的产品,必须进行市场调研,论证技术生产的可行性,调整产品的性能与形式。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依托相关资源完成技术产品化的过程,则可能使其辛苦研究获得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成果付之东流,从而使企业的发展面临夭折的景况。因而,在国内外就出现了具有浓重政府推动色彩的创业孵化器型中介机构。
创业孵化器型的中介机构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其一,提供硬件设施服务,如经营场地,生产设备,优惠的政策环境等,便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立足、生根、发芽;其二,提供信息管理咨询服务,如行业动态、供求状况、市场信息、竞争程度等,便于企业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三,提供技术和法律咨询,如配套技术,相关法律问题的释疑等,便于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少走弯路。
(三)交易平台与产品商品化
交易平台型指通过一系列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等平台,将企业产品推介给社会大众的中介服务机构。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不管多么优秀的产品,如果没有适当的市场化运作,该产品也会是“藏在闺中无人识”,其结果将是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量投入换不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又将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再创新和做大做强。因而,交易平台型的中介机构就应运而生,它一般提供的服务有展会组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资格辨认及交易的担保等。
(四)中间商型与商品社会化
中间商型指通过在市场或规模生成或资金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成果商品社会化提供必要帮助的机构。
要实现商品社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规模化生产,较健全的市场通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等,而技术成果所有者(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未必具备对商品进行社会化的能力,或者其未必认有必要进行产品/商品的社会化工作。这时,就需要借助中介通过融资或与其它企业联姻或借助其它相关渠道实现规模生产和良好的的市场运作,从而使商品进入目标市场里的千家万户。
(五)技术扩散型与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型指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将新技术、新工艺在全社会进行推广普及的中介服务机构。
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适用于多家企业,当这些技术在局部取得成功以后,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就在于把这些工艺技术向适用的企业进行技术扩散。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很难完成技术扩散,因而,技术扩散型的中介机构就尤为重要,其主要服务在于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信息的匹配等。
三、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化的成功案例
作为我国重要科研基地,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化近年来明显提速:大批被束之高阁的成果快步走向生产领域,成果转化率从40%左右提高到90%,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其“政策聚焦、政府服务、投资风险社会共担”的发展模式,专家认为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来自上海市科委的统计显示,5年前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经专家评估,最近5年上海有2126项成果达到产业化要求,其中90%的项目已向产业转化,70%的项目形成规模生产,累计新增产值600多亿元,新增就业岗位约10万个。5年来,上海有1700多个单位,包括研究所、高校、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其中国有企业占20.3%,民营企业占68.7%,三资企业占11%。科技转化项目年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已有20家,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具备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已上市企业40多家。成果转化项目涉及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别占23%、22%、27%、25%左右。
上海产业结构随着成果转化加快更为优化。新兴科技产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首次实现了科技对经济增长从“助推器”到“火车头”的转换。
科技成果转化“上海模式”的核心经验在于:
(一)集中使用最有激励作用的政策。《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率先出台,其中包括18条鼓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根据该规定,凡经专家评估达到成果转化要求的科技成果,优先贷款并进行融资担保、允许优先从国内外引进人才、优先征用土地、优先供电供水。同时,分配制度大胆改革,出台多项分配改革的政策措施,实现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要素分配细分化。把报酬与员工的贡献紧密挂钩,包括企业可自行决定员工的薪酬;科技成果转化采用股权分配和效益奖励,成果转让收入可提取20%作为奖金奖给主要研究人员,也可提取成果转让收入的30%左右作为科技人员个人持有的股份。
(二)政府向服务要效率。上海市政府于建立了专门进行成果转化的服务机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其任务是:组织专家对申请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符合转化要求的给于认定证书,提供成果转化所需的相关服务;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优惠政策。
(三)上海市政府还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立了一个由19个政府部门合作办公的“一门式”服务窗口。包括工商、税务、海关、土地批租、财政、人事等政府部门在内的这些单位,在一个办公楼面联合办公,使成果转化企业从项目评估、立项、工商登记、贷款到用水、用电等必办的手续,一般只要1天办妥。该服务中心同时创建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的平台,为企业、研究所、高校沟通成果转让、受让信息。其中有面向全国高校、研究所、企业的科技项目转让和需求的科技网、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网、投资者信息库、中介机构信息库、政策落实信息库等,使不少原先不为人知的成果较快找到受让单位。
(四)投资风险共担。上海市政府、各区县政府联合出资设立了成果转化基金,专门用作科技转化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融资担保。
四、结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具有复杂性、间接性和潜在性,中介活动的价值难于在市场中实现,或者说难于衡量。因此,技术成果转化中介活动必须获得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同时,为了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效能,必须实现企业化运作,其资金来源可通过政府的扶植,捐者的赞助和获益的效益反馈筹措;在管理上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政策的倾斜及优化的激励措施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应定位为事业性机构、企业化运作。
参考文献
1.黄慧玲.发展科技中介的12种创新模式.中国经营工作网,2006-10-11
2.孙登高,刘春燕.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科技成果,2004;(2)
3.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三联书店,2001
[关键词]成果 工业化转化
一、前言
石油是国家重要能源,石油和石油产品的供应不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使催化裂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催化裂化作为一种先进的工艺技术,有着其他工艺不可替代的诸多优点,但从清洁燃料指标要求来看,由于其产品的十六烷值低、汽油烯烃含量过高等,已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汽油烯烃含量过高,如何在保证轻质产品收率不减少的前提下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同时尽可能保持辛烷值,是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所以,开展重质油轻质化及产品的后精制、清洁化技术的研究和工艺开发对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相当重要。
二、国内技术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比较落后,成果工业化率低、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真正具有工业转化价值的研究成果比例不高。现在有很多成果,只是纸上谈兵;有些研究深度不够;有些只是设想经不起考验,没有经济性,离工业化有很大距离。
2. 缺乏转化机制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化、产业化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成果的可转化性,不但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含量、项目转化后的预期经济效益、社会和环保效益,而且要考虑项目的转化难度、可推广程度及远景目标。这就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实施。目前国内缺乏这种有效的产业化机制和技术专家。
3. 缺乏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对技术转化重视不够,认同不够。技术工程化和技术研究一样,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动,把复杂的研究数据变成简单的工程方案,技术上便于推广,但千辛万苦搞成的工程技术,在有偿使用方面面临很大困难,往往遭到技术剽窃。严重挫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结果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技术转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在工程技术开发及转化方面一直相当落后,这也造成了很多技术需要长期引进的被动局面。有些技术及工艺在国内开发出来,但工程放大、工程开发甚至工程设计却要外国人承担,最后“钥匙”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关键技术和工艺包仍属外国人专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自己的石油化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要想改变技术转化的不利局面,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工业技术,本项目的实施就是闯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三、项目的特点及可行性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最大的特点是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项目的风险。该项目是一个从科研、实验室研究的理论研究向工程转化一个过程;是一个全新的工艺,是我国炼油工业第一次缩短催化裂化反应的时间,也是我国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
该工艺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分段反应、短反应时间和大剂油比的特点。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工业化中试项目的关键是工艺方案,而工艺方案的关键是将第一段生成的柴油取出作为产品,汽油与重油组分混合后进入第二段与再生后的催化剂接触继续反应。这样,在第二段就存在一个汽油与重油以哪一个组分反应为主的问题。
当以第一段生成汽油的二次裂化反应为主时,经过试验总的汽油产率下降,液化气等产率上升,产品分布变差,则该工艺无应用价值。
当第一段生成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占主要地位时,重油组分的裂化反应生成大量的轻质油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油产率,提高轻质油品收率,改善产品分布,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整个技术开发过程中,从技术基础研究、工业化方案研究及工程设计到施工建设及工业试验,专门为该项目的实施组织有关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为该项目的成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四、项目经验
两段提升管项目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项目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为炼油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该项目在方案论证阶段,由于实验提供的仅是理论数据和试验阶段的成果,我们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经过多次论证,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多次与设计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例如:KH-3喷嘴,石油大学等单位开发的FSC和VQS旋流式快速分离系统等,粗旋、预提升技术,使设计工作更加可靠。
在项目施工阶段,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各专业之间的通力协作,使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且费用较预算节约约5%。
在新装置实施过程中,第一步确保装置能流化正常;第二步使装置能够正常运行;第三步调整优化操作;第四步进行各种条件下的工业试验。在实验中,我们根据装置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有关的工艺参数,使实验能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从而使两段提升管新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验证,把理论通过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升华。
五、结论
该项目在充分进行理论分析、现场采样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具有催化剂接力、大剂油比、分段进料和短停留时间等诸多优点。这些优点经我公司工业化试验和多年的运转得到了验证,体现了效益最大化。
1.根据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将我公司的1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成功改造成为世界上第一套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I型)工业试验装置(15万吨/年),并一次开车成功、运转状况良好。
2.工业试验和运转充分证实了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难裂解的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能提高产品的收率和改善产品的质量。
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两段提升管的理论得到验证,开创了我国在科研成果往工业化转化过程中的先例,逐步形成“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广)”一条龙科研开发体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丽华. 我国催化裂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0, 16(1):16-21
技术转移平台和其他平台有着很重要的区别,据了解,交易中心的技术转移领域平台,更注重成果转化,关注企业的技术需求。
已需求近80项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在北京市科委领导下,充分利用交易中心的优势资源,发挥领域平台成员单位的优势和特长,以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以搭建供需渠道为手段,为建设科技北京提供有力支撑。主要服务内容为:挖掘技术需求、技术评估与筛选、成果推介与对接、投融资、研发实验服务等。
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由牵头管理单位和成员单位共同组成。
交易中心担任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的牵头工作,负责平台的组织建设和运行。交易中心直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北京地区促进技术转移环境建设和行业发展的专设机构,科技部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交易中心内部设立1个专职部门和8名专职人员负责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工作,同时以中心良好的技术产业化渠道、资源为支撑。
目前,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组织架构和运营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已发展了包括区县科委、企业集团、孵化器、协会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在内的成员单位25家;初步建立了领域平台管理制度、联络员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内部和外部工作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业务推进机制。收集需求近80项,并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各领域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举办了需求会1次;汇集、梳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2010年度新增仪器设备和第一批开放科研成果。
2010年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将发展成员单位共计30家,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组织架构和运营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市场营销,促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科研成果在京实现产业化。
促科研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全国最大的技术市场,建立了一批具有技术转移功能的服务机构,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产业化渠道。建设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将北京市科研成果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增加和丰富平台开放科技资源的种类,将为建设科技北京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技术转移领域平台是国家和北京市重要战略部署的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中指出,要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郭金龙市长也作出指示:发挥好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尽快建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条件共享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科技基础条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条件和科技人才条件。
通过建设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促进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等科研成果在北京的转化,用有限的资金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产业化渠道与氛围,实现政府科技经费的杠杆放大效应,成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支撑。
需求拉动技术转移
成果推动与需求拉动这两种技术转移方式相比,后者更有针对性,但难点在于如何找到需求。通过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成果推动为导向的服务方式,建立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体系,由领域平台成员单位形成需求供应网,从需求入手,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建立工作机制。
为让技术转移业务链转动起来,建立工作机制,一方面要通过与各基地、领域平台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中各方的权责,搭建供给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与本领域平台成员单位签署加盟协议,明确合作中各方的权责,搭建需求渠道,建立起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机制。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采用市场运作机制,遵循双赢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同时,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使技术转移业务链条健康有序运转。
建立成果与需求对接的渠道。
通过开展广泛的合作,吸纳领域平台成员建立业务渠道,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平台运行体系。
技术转移领域平台重点吸纳能带来企业需求的服务机构为领域平台成员单位,建立业务渠道,整合强大的买方市场,打造需求导向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团队,发展区县科委、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引进的部门、孵化器、协会为成员单位,整合其丰富的需求资源。
形成领域平台运行体系和业务推进机制,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建立领域平台组织体系;建立沟通机制,设立联系制度、业务推进制度和奖励制度及领域平台绩效考评制度;机制创新,建立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加强政府引导,让技术转移业务链转动起来。
挖掘企业需求。通过领域平台内部信息交流,获得企业需求信息。主要通过以下手段:
1.按领域不定期组织基地和企业的交流活动,为供需搭建渠道和桥梁。
2.联络员随时报送信息。各成员单位有义务定期采集需求,并及时报送领域平台牵头管理单位。
3.领域平台牵头中心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根据企业意愿,深入企业调研,同时借助专家的帮助分析挖掘企业需求。
开展对接服务,抓住企业需求,依托领域平台成员单位针对需求开展专业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1.依托服务团队推动项目实施――以成员单位为抓手开展个性化服务。
2.建立个性化项目运行模式――针对具体项目组建实施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明确信息提供方、项目实施方和促进对接的服务方。
3.领域平台加强督促和协调――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资源,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协调。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关键词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8803
0引言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具有综合、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等特点。而所谓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进行有规则的排列。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定位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变频器控制技术》课程应用研究
G712.3
前言: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被大多数职业院校所应用,本文以《变频器控制技术》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变频器控制技术》课程定位分析
(一)自动化专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及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本文为明确吉林省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开展了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专项调研。本次调研企业的性质为化工行业和汽车制造业。
由于各类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名称上各有不同,因此,笔者根据各企业对工作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的近似程度,对调查中几个典型企业的所涉及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设置进行划分,总结出电气自动专业的工作岗位(群)有:1)仪器仪表的安装检测与维护; 2)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 3)电气设备自动化设计与技术服务; 4)电气控制系统的应用开发、技术改造设计。 相对应的岗位职业要求:1)具备对仪器仪表的安装检测与维护能力; 2)掌握以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为核心的自动控制技术; 3)具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管理、调试维护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遵守行业规范的工作意识和行为意识; 5)沟通及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强。
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要求,与企业、行业实践专家充分研讨和论证的基A上,参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对调研得出的项主要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所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1)电气工程材料选用2)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3)电路图的识图和绘图 4)室内照明电路配线5)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 6)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与使用7)电子元件的安装与调试 8)电子产品调试与检修9)低压配电柜的装配 10)电气元器件的选择与使用11)普通车床的操作12)普通车床的检修13)普通磨床的操作14)普通磨床的检修15)普通铣床的操作16)普通铣床的检修17)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18)PLC程序的阅读19)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20)典型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改造
21)变频调速系统的调速与运行 22)生产线检测部件运行与维护23)生产线控制部件的运行与维护 24)生产线执行部件运行与维护25)机床电气原理图、接线图、位置图的识读26)机床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27)机床电气系统运行维护28)生产线检测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29)生产线控制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30)生产线执行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31)机电设备销售 32)机床操作及安全规范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确定
兼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教学的可操作,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职业能力,将电气自动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个专业性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对应关系,见表3所示,可见变频器控制技术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
注意:本表并没有涵盖自动化专业的所有工作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变频器控制技术》课程确定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基于工作过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过程的课程体系,二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发展,提取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以期完成每门课程的设计。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培养学生变频器技术在生产一线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及工程应用的能力。具体面向岗位有:变频器控制柜装配工、设备维修工、工程设计师,根据上述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变频器的检修;变频器的故障诊断;变频器的基本操作;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运行、调试。据此可以确定本门课程的学习领域内容为:变频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变频器面板按键、外部端子及基本参数的功能和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变频器控制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发展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1音乐喷泉的变频控制系统。在掌握变频器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变频器的检测方法,从而加深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
学习情境2化工厂泵与搅拌机的变频控制系统。在熟悉其外部端子结构功能与变频器参数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上,熟练操作变频器,掌握其基本控制功能。
学习情境3三相异步电机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在掌握变频调速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熟悉变频调速系统各元器件的选用原则,从而加深对变频调速系统典型控制线路的理解。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rovid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docking.
关键词: 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Key words: major;curriculum standards;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doc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51-02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开发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等方面),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它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内涵
1.1 高职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教学评价”、“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1.2 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并统一颁布。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将职业资格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对应为初级工(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与高级技师(一级)。由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了具体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业特点,因而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强的指导性。
2 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应遵循的原则
2.1 应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职专业课程标准时应引入现行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中、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代表现在的岗位要求)。
2.2 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通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联合开发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后续从事职业工作提供素质、技能与知识储备,还可以将其作为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的标准,通过专任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则给企业带来了方便,可为企业节约培训成本。
2.3 应便于开展工学结合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课程内容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学校、企业双线工学交替,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4 应明确具体,便于考核 课程标准关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描述应是企业技术交流和管理实施过程中通用的术语,应明确具体,以便学生能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制定的课程评价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过程考核。同时,课程标准不能制定的过于宽泛,否则无法有效落实。
3 如何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3.1 课程体系设计应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可能涵盖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岗位,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按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程将岗位划分为基本岗位、提升岗位和发展岗位。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如何按能力递进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基本岗位设置了 “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课程,课程标准与“电工”初级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工、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等岗位的要求对接;针对提升岗位设置了“机床电气控制”和“PLC编程与应用”两门课程,课程标准与“维修电工”中、高级工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接,也与企业对员工能胜任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调试维护等岗位的要求对接。
3.2 选取的课程内容应与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优化教学内容(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CAD/CAM应用”课程,把电风扇的外形设计作为一个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所包含的机头、扇叶、扇盖等部件的设计及最后组装,对所使用的三维设计软件有了很好地掌握,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按“分级别、模块化”的开发思路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模块,并按学习的难易程度和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对模块进行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块结构。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课程,针对数控机床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数控车床、铣床的操作与维护”(A级)、“加工中心的操作与维护”(B级)二个项目,每个项目含若干教学模块。B级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A级供相近专业学生学习。
3.3 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 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并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情景通过视频传输到课堂中,如果有合作企业的,可以切身的到现场去体会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专职教学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进行授课,发挥各自的长处,通过企业的工艺,质量以及管理要求来进行教学行动,并做到教学和生产过程的对接。
3.4 课程的评价应与社会评价对接 课程评价既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在课程评价上,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针对提升岗位的要求,可帮助学生取得从业资格;学历证书则主要针对基本岗位和发展岗位要求,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中级工水平,以满足基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1至3年,应达到高级工水平,能满足提升岗位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3~10年,应达到技师水平或基层生产管理人员水平,以满足发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期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到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并做好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这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关键。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并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4).
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1.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美、德、日三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是企业,或者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规则保护通信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1.2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对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大的启示。第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金融保障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从而提升我国通信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实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应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将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来保障科研主体的利益。第四,健全完善的专业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开创性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等不确定性特点,因此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传递通信科技成果未来前景的信息,引导通信科技成果的发展方向,以降低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类的成果转换模式
2.1通信技术成果分类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通信科技成果划分为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利益的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通信产业和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产品领域的通信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职责,明晰不同通信技术成果的不同转化模式。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投资人以纠正“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对行业影响深远,需要行业内主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并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的利益在产业联盟内部共享。对于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场的选择下自行转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很多,如不及时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将错失开发市场的良机。如3G技术,国外成熟的技术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个国家发放159个3G牌照。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由于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关系国家安全,信息技术事关民族科技进步,对其他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其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因此,在重大专项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国家的引导。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链内合作要求高。围绕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内互动合作关系是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通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信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需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积极合作与互动。
2.3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应在市场失灵时积极介入,纠正因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应承担主导者的角色,通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以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任务(如图1)。在此模式下,首先应建立起评判标准以识别出通信公益性技术,针对通信公益性技术研究进行立项;其次是改变以往的项目评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通信公益性技术成果分阶段评估机制,通过转化潜力测评的重大项目要继续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保证中试资金和后续转化资金不断链。
2.4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于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政府应承担主导责任,原因是这种成果的转化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对于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的转化,谁应作为主导者呢?在我国通信产业链各构成主体中,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拥有者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平台,位于产业链的中端,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在整合资源、规范化管理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市场状况决定商业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必然应以运营商为主导。如图2所示,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创新理念,然后通过中介或自己将创新理念传递给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通信产业链上的主体独立或联合完成研发和实验,最终由运营商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在供应商主导下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根据博弈论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这与在完全信息下理性决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至关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度不够。根据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政府应协助清除此障碍,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改变高校与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可以作为途径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3.1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创新目前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主要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研究表明,就数量来说,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被真正意义上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符合新时期通信业特征,更能体现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创立以运营商为主导、政府为支撑的双重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三种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改进理念,然后由其供应商完成研发和实验,运营商择优选择产品和网络。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运营商的技术理念为导向进行科研,然后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三是设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重大专项,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最后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其中,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因为其需求明确、企业研发动力强大,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来源,而其它两条途径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因此,在此机制下应重点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场导向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其次,要为高校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允许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创建,他们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企业,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到公共部门或留在企业;同时,要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向所有愿意为企业服务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员身份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可以向开发其成果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也可参股。最后,科研主体也应主动与企业接洽,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科研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动力机制创新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市场经济的不同行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强烈需求,从而驱动社会资源向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向积聚,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过程。目前我国通信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动力主要来自职称评定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中所规定的科研数量和质量,而通信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的成果转化动力来自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大量通信科技成果根本不具备商业化的基础,从而导致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供应质量不高,大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注重眼前利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并且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企业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不强烈。供需双方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的不足难以通过双方自发解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激励措施,克服通信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短期行为和供应方的道德风险,为供需双方提供充足的动力,从供需两个方面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从研究成果向商业运用转化的进程。对于供应方,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加大对转化成功的通信科技成果的奖励,调动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于需求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风险防范、银行信贷与融资及成果转化奖励方面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刺激企业消除短视行为,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必要时政府应参照美国做法,承担一部分风险,对部分成果转化以股份形式投资。总之,只有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1.1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
美、德、日三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是企业,或者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规则保护通信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1.2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对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大的启示。
第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金融保障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从而提升我国通信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实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应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将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来保障科研主体的利益。
第四,健全完善的专业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开创性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等不确定性特点,因此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传递通信科技成果未来前景的信息,引导通信科技成果的发展方向,以降低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类的成果转换模式
2.1通信技术成果分类
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通信科技成果划分为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
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利益的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通信产业和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产品领域的通信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职责,明晰不同通信技术成果的不同转化模式。
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投资人以纠正“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对行业影响深远,需要行业内主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并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的利益在产业联盟内部共享。对于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场的选择下自行转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很多,如不及时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将错失开发市场的良机。如3G技术,国外成熟的技术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个国家发放159个3G牌照。
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由于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关系国家安全,信息技术事关民族科技进步,对其他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其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因此,在重大专项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国家的引导。
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链内合作要求高。围绕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内互动合作关系是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通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信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需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积极合作与互动。
2.3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
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应在市场失灵时积极介入,纠正因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应承担主导者的角色,通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以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任务(如图1)。
在此模式下,首先应建立起评判标准以识别出通信公益性技术,针对通信公益性技术研究进行立项;其次是改变以往的项目评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通信公益性技术成果分阶段评估机制,通过转化潜力测评的重大项目要继续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保证中试资金和后续转化资金不断链。
2.4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对于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政府应承担主导责任,原因是这种成果的转化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对于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的转化,谁应作为主导者呢?
在我国通信产业链各构成主体中,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拥有者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平台,位于产业链的中端,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在整合资源、规范化管理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市场状况决定商业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必然应以运营商为主导。如图2所示,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创新理念,然后通过中介或自己将创新理念传递给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通信产业链上的主体独立或联合完成研发和实验,最终由运营商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在供应商主导下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
根据博弈论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这与在完全信息下理性决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至关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度不够。根据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政府应协助清除此障碍,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改变高校与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可以作为途径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3.1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创新
目前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主要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
研究表明,就数量来说,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被真正意义上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符合新时期通信业特征,更能体现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创立以运营商为主导、政府为支撑的双重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三种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改进理念,然后由其供应商完成研发和实验,运营商择优选择产品和网络。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运营商的技术理念为导向进行科研,然后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三是设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重大专项,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最后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其中,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因为其需求明确、企业研发动力强大,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来源,而其它两条途径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因此,在此机制下应重点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场导向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其次,要为高校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允许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创建,他们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企业,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到公共部门或留在企业;同时,要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向所有愿意为企业服务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员身份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可以向开发其成果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也可参股。最后,科研主体也应主动与企业接洽,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科研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动力机制创新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市场经济的不同行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强烈需求,从而驱动社会资源向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向积聚,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过程。
目前我国通信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动力主要来自职称评定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中所规定的科研数量和质量,而通信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的成果转化动力来自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由于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大量通信科技成果根本不具备商业化的基础,从而导致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供应质量不高,大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注重眼前利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并且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企业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不强烈。供需双方科
技成果转化动力的不足难以通过双方自发解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激励措施,克服通信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短期行为和供应方的道德风险,为供需双方提供充足的动力,从供需两个方面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从研究成果向商业运用转化的进程。对于供应方,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加大对转化成功的通信科技成果的奖励,调动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于需求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风险防范、银行信贷与融资及成果转化奖励方面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刺激企业消除短视行为,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必要时政府应参照美国做法,承担一部分风险,对部分成果转化以股份形式投资。总之,只有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信息传递机制创新
根据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理论,信息传递机制是科研活动与成果转化活动的纽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重要个环节。在通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流通渠道环节,中介组织是联系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重要渠道和纽带,技术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状况会影响技术市场交易状况,进而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针对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除了继续支持盈利和非盈利的中介机构外,工信部应部分地承担起中介的作用,投资建立专门的通信科技成果信息平台,以工信部的资源和权威为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信息的深层次交流,特别是要公布所有科技立项与结题信息,并选择与市场需求贴近的通信科技成果重点推荐给企业。
3.4质量监控机制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要做到技术与市场并重,努力建立协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比如在科研立项阶段,可以邀请企业有关熟悉相关市场的人员参加,通过市场第一手的需求信息,为科研项目的立项提供市场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立项。从而解决科研立项的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当产生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科研成果时,邀请有关企业人员从现行的相关技术方面、市场需求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对自身的研究的市场价值和开发前景,有了比较清晰的估计,为进一步从事中试科研成果打下基础。高新企业应积极与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等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的联合开发,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知识积累,提升其技术创新的潜力。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将高新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进行有机整合的关联型决策机制。互相关联的高新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别根据市场信息组织创新活动,不会发生创新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对于需要协同创新的重大项目,又可以在政府的有效指导下整合创新资源,牢牢把握住市场机遇,这对于当前中国正在形成中的和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有数据表明,在中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筹资金占56%,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而风险投资只占2.3%。金融体系未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应引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工具,其资金主要投资于具有巨大增长潜力,但同时在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主要从风险资金结构和风险资金退出机制两方面着手。近几年来,国家正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上市公司的全流通问题,使风险投资公司早期投入的一批项目得以顺利退出;科技部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全国很多地区也都在筹建地方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措施将极大地促进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引导更多的创司投资创业型的企业。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支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加强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专利权质押等融资服务:对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适当补贴,在税收政策上对风险投资收益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引导闲置的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的同时,加快包括创业板证券市场在内的多层资本市场的建设工作。为最早期的风险投资提供畅通的退出途径,有利于风险资金获得高额回报,形成循环往复的良性运行机制,促使风险投资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倾斜,引导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初步建立起由政府、转化企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构筑的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完成技术、人才、资金、装备、材料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技术的产品化,然后把产品变成商品、变成产业。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成果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还需要一套健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服务的公共平台的建设,采集、科技攻关信息,推广国内外科技成果:培育和扶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技术市场的准入机制,建立一个高素质、权威性、民间性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政府加强对评估机构的指导和监督,避免假、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科技界与产业界、金融界的沟通渠道,开展产学研成果信息交流;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职能,促进对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和产权交易,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促进成果转化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要信任与尊重技术人员。高新企业的技术人员工作具有创造性、工作过程个性化、工作成果难以直接测量等特点,因此,站在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角度,激励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在充分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之上。二是多种激励方式并举。由于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普遍具有自主意识强、独立的价值观高流动性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技术人员的管理与激励,以吸引、留住、激励他们,这就需要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在成果转化中,更要充分重视科技人员的报酬,使成果转化的收益与其个人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可以采取股权、红利分配权、期权等形式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分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尽管中国早就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人员的奖励也作了一系列规定,如科技人员可以得到成果收益35%的奖励,有些地方法规甚至规定了更高的奖励比例,但往往在配套措施和落实方面与名义上的奖励标准还有较大差距,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将相应措施落到实处。此外,高新企业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技术人员的精神激励,强化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通过薪酬、奖励、职称、培训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稳定并充分使用好人才,逐步壮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强化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优先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培养创新团队;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采取技术折股、股权出售、奖励股权、技术奖励或分成等方式进行激励,允许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高技术人员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力;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以资助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帮助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主要实施者解决特殊困难,奖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产业化实施者。
本文作者:赵海峰工作单位: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一)为确保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顺利实施,在区科技发展资金中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专项补贴,凡是承担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企业均可获得扶持。对经认定的转化项目,区科技发展资金对其运转费用给予部分补贴,期限为5年;对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区科技发展资金对其运转费用给予部分补贴,期限为8年。
对于注册在本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区新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参照上述同类高转项目的扶持方法享受区科技发展资金的补贴。
(二)由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的企业,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董事会可参照市场劳动力价格和当年政府颁布的工资增长指导线自行决定其职工工资发放水平,并可全额在成本中列支。
(三)经批准成立的创业投资机构,可使用其全额资本金进行投资。对在本市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其投资于区域内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或政府支持的科技计划及产业化项目的资金,累计超过其对外投资总额70%的,可比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扶持政策。
(四)推动区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属地纳税企业合作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明确其知识产权归属的前提下,鼓励相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对科技人员用其转化获得的收益投资于已经认定高转项目或企业,区科技发展资金在其投资的第二年度内对投资额给予部分补贴。
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一)属地纳税科技企业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立项的,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引导和鼓励性的资金扶持;获得国家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无偿资助的,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25%的匹配资金扶持。
(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必须购置的设备所发生的费用,单台设备费用在10万元以下的,经认定后,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企业使用区公共技术平台所发生的测试费用,经认定后,可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补贴。
(三)在本区注册的集团、总公司,其下属办有科技经营证书的分(子)公司开设在外区的,如实行集团、总公司统一核算的,经核准后,由区科技发展资金给予一定的扶持。
(四)属地纳税企业用1997年1月1日以后企业税后利润投资于区内孵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包括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科技产业化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及其他经区科委认可的高新技术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的资本金,且投资合同期超过5年的,经认定后,由区科技发展资金对其投资额给予部分补贴,期限为2年。
(五)属地纳税科技企业以高新技术项目等无形资产方式入股区内传统企业,形成或增加后者的资本金,区科技发展资金对该传统企业给予扶持,期限为2年。
三、实施专利战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一)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经区科委组织专家论证后,可享受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的扶持。
(二)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开发费用,可按实际发生数享受区科技发展资金一定数额的补助;工业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含10%)的,经认定后,可按技术开发费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给予资金扶持。
(三)实施专利技术转化项目的企业,转化后第一年项目实现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由区政府实施奖励,奖金由区科技发展资金列支。
四、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支持区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把知识、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高新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转化项目投资的价值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科技企业实行“期权期股”的办法,激励科技企业经营者及其骨干科技人员。
(三)来本区从事高新技术成果项目转化的外省市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如属于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或突出贡献者,经认定,可不受学历、职称等限制,优先办理人才引进;其子女需在本区借读中小学的,由本区教育部门帮助解决。
(四)在本区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推荐、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区人事局免费为高新技术企业推荐优秀人才,提供外省市人才推荐及引进一条龙服务。
(五)对区域内在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徐光启科技奖章奖励办法》,授予徐光启科技奖章。
(六)由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统一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企业享有有关政策的认定工作。认定工作首先由相关企事业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由区科委统一受理并经认定工作小组评审后出具书面认定意见。
五、其它
关键词:科研经纪人;转化;角色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各主体方角色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但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1.角色定位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定位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同。高校是以科研为导向,学者更多地关注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高校更多地关注结果是否有助于学术研究;企业是以逐利为导向,其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可以带来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两个主体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企业想从高校获得技术解决方案,高校则希望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有些合作仅仅是通过临时组合来争取政府项目,属于短期性、形式化和浅层次的合作。
2.角色缺失
高校和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方,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国家政策、科研经纪人、适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融工具等专业辅助组织的支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设有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但他们其中多数仅负责横向科研成果立项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科研经纪人的职能。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部分是由教授自身承担;一部分是由企业承担,而其中大量的法务、商务和政策性事务是双方都不擅长的,对此企业和高校都觉得力不从心。
对于企业而言,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能实现合同技术条款的风险或者相应的技术成果不能实现预期市场效果的风险,并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人员工作任务以外的超额诉求,如果谈判不顺利或者研究人员需要承担的职责过于复杂,研究人员很可能因此而放弃科技成果转让,而将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当中。这种情况会导致一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大打折扣。科研经纪人的出现,以第三方的角色来找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推进成果转化进程,他们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剂”。因此,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时代,加强对科研经纪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科研经纪人的定位与能力分析
科研经纪人是一条“纽带”,“纽带”的一边是高校科技成果,另一边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企业。他们既要懂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又要懂市场经营,更要具有协同合作的精神;他们是一群素质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既要对市场有深刻理解,也要对成果和资金的对接过程有很高的领悟力,还要有强大的战略策划能力;他们能够对项目进行包装、推销和实时跟踪,推进项目最终取得成功。那么,科研经纪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1.具有复合性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科研经纪人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对所负责的特定专业技术领域熟悉、精通;他们只有对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试制、规模生产的全过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提供深层次的技术中介服务。与此同时,科研经纪人还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科研成果的教授、专家的情况;关注学术前沿科研成果,在相关的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能够关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成果,能够挖掘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最终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所以科研经纪人必须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与自己从事业务相关的金融、财会、统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促进企业购买技术,科研经纪人必须要熟悉该技术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品质量、工艺标准及管理情况。
2.熟知国家及高校科技转化相关政策和法律
科研经纪人要对国家、地方及学校出台的相关产学研政策理解透彻,善于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仍有一部分还处在依靠重复建设的粗放式扩张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并且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发展之中,市场机制的建立仍需一个过程,所以仅仅依靠市场需求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难度相当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经纪人要能运用各种科技、经济政策,调查商品可行性的市场情况、供应状态及发展趋势。
3.了解市场信息,善于捕捉市场机遇
优秀的科研经纪人能够很好地洞察科研成果的市场发展前景,及时提供对接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熟知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又要掌握第一手的科研信息和供给信息;既能将高校科技成果向合适的投资商或企业宣传推介,也能将市场最新的需求信息迅速反馈到高校,为高校的技术开发方向提供市场建议。一方面,科研经纪人需要及时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匹配和对接,促成科技成果资本化;另一方面,科研经纪人对企业的需求能够进行有效判断,准确找到企业愿意进行科研合作的愿景,使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利益满足。市场是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最终试金石,蕴含在市场需求中的经济利益是其形成最直接、最根本的外部动力。
4.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规律,具有战略协同能力
协同创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保证整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在推进过程中,科研经纪人既要能够游说各方扩大或缩减自我利益目标,力求保证各方利益,又能控制好各方利益诉求的边界,确定各方协同的边界;尤其是在动态化的过程中,随着协同创新的不断推进来确定好各方利益的边界。边界确定的能力是科研经纪人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科研经纪人发展与建设的思考
在中国,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经验,而在国外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美国经验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的出现标志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协调大学和企业关系有了专门的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他们不仅联系知识产权公司或事务所,解决法律问题,帮助科技成果转让,而且还凭借法律、技术和经济管理背景,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等方面的谈判。
2.德国经验
在全球制造业领先的德国,其科研经纪人组织的产生也较早。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组织,它分布在德国各地。德国的技术市场经验表明:科技中介对技术的组织管理运作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德国科研经纪人主要通过高新技术推广、帮助企业查询相关技术资料、举办各类专场项目对接会、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形式,游离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对接。德国各级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国中小企业孵化系统,建成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1]中介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我国科研经纪人队伍的建设
如何有效推动科研经纪人的发展是一个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基于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科研经纪人在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是以具备高水平的技术转移项目评估和论证能力为目标。科研经纪人肩负着洽谈、对接、融资等过程中的参谋、协调和监督作用,帮助解决纠纷,通过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研经纪人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传递技术转移供需信息,组织并参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活动,对技术转移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高水平的科研经纪人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是应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因为一个行业的技术往往是一个从头到尾的“链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促进行业发展,并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协助高校提炼重大科学问题。
二是以提取佣金的方式搭建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经纪人的工资、绩效和佣金,基本都走市场化道路,薪金待遇采取“基础薪金+转化提成”的方式,使过去以影子形式存在的角色浮出水面。浙江工业大学准备出台《浙江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条例》,明确要求加强技术经纪人机制建设,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天津大学成立天大技术转移中心,聘请十八位专职为教师服务的科研经纪人,为高校和企业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提供专利申请与保护、法律咨询、商务谈判、科技融资等服务。成果转化后,依据相关规定和约定获得收益。[2]清晰透明市场化的佣金制度使科研经纪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他们充分利用各项优势资源,形成以投资管理、科技服务、创业孵化园管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更加专业的服务,助力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三是以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具体的中介服务项目,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转让收入的合理分配,在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等方面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重视对发明人的有关政策激励。严格挑选有丰富服务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由被动推广向主动推广转变,搭建科技成果转让的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真正发挥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对于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价格与价值的偏差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合理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在筹备初期就成立了专为联盟服务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协调联盟各方利益,督促联盟各方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北京市科委和教委的信息沟通与输送。实际上,联盟办公室充当了相当于科研经纪人的角色,承担了联盟各方均无法独立承担也不愿独立承担的公共事务,这使得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非常顺畅。联盟办公室不仅提供融资服务,还要盘活投融资体系,在完成项目融资后,更要提高项目或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其未来的市场价值,形成投资梯度,增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及活力。
四是以科研经纪人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人才队伍。天津大学在对外公开招聘科研经纪人时,就遇到了难题: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队伍,既不知道去哪儿招聘,也不知道该招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了良好的技术成果,但还要有人“跑”,通过市场资源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落脚到市场领域内的具体商业模式和产品路线上,使科技成果产生效益、彰显价值。科研经纪人应是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各种考验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招聘科研经纪人一年多来,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运转良好,能够盈利,迄今还在外地建立了24个分中心,引入合作方,设立了总值30亿元、投资于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基金。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科研经纪人队伍能够很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邱晓克.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5.
[2]张国,王涛. 教授的经纪人都做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6-02-15.
[3]赵京波,张屹山.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12).
[4]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5]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杨国梁.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J].科技促进发展,2011(9).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2012年3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整装成套环境技术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发展机制亟待完善。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认为,现有环保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环保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即环境技术产业化,它须以市场为终点,使环境技术成果由知识形态转变为商品并最终进入市场。环境技术成果转化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环境技术创新;如何推进环境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如何推广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技术和产品。
不论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都能说明,环保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不仅包括研发能力,还包括成果应用和转化能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我国现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政策
我国最早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始于1993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1999年修订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国家推广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强调了市场机制、杜会化服务体系在环保技术推广中的主要作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建立了先进环保技术制度,每年向杜会《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鼓励新环保技术的应用。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满足对环保技术装备的需求,工信部和科技部于2011年《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境技术装备目录》,以引导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方向。
卢章平和王晓晶等对我国1980-2011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可以分为权益归属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和政府资助政策四个类目,我国使用政府资助政策最多,其次为权益归属政策和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较少;从政策功能看,我国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最多,环境型政策工具其次,需求型政策工具最少。
具体到环境保护科技,国家环保部门主要通过以下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定期颁布规划(如《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设立发展目标;每年开展“环保科技成果登记”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以调动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环保科技成果管理的规范性;定期颁布重点技术推广目录(如环保产业协会每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宣传新技术,促进新成果应用;对于意义重大的污染治理问题,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如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相关环保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制定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政策环境,间接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各省市自治区基本没有针对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单独出台相关政策或实施细则。总体上看,我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包括奖励政策和政府资助政策,主要使用了供给型政策工具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尚未形成完善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现有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技术推广多停留在示范工程阶段,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导向作用不突出;虽定期公布重点环保实用技术名录,但尚未建立杜会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成果持有者和需求方不能有效对接;环境技术管理较粗放,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当前污染防治中无技术可用、有技术不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
2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各行各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环境保护科学工作中也都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选题与企业需求脱节,研发经费多来自国家财政,科研单位研发的目的不是产业化,而是完成政府任务。第二,成果鉴定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更侧重于和申请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成果的实用价值。第三,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科研单位定价过高使企业购买意愿降低;缺少信息共享平台,科研单位和企业不能有效对接,双方往往互不知情;第四,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导致利润降低,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风险。
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机制不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也有其个性原因。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特征,环境保护具有正外部特征4。我国现行依靠行政规定来确定排污收费和超标罚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企业对环境治理的需求转变为政府对污染治理的需求,产生出市场对环境服务需求不足的问题5。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足,是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个性原因。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缓慢,环保企业不能有效发展使得对新环境技术需求不足,最终造成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两张皮,使得我国污染防治中无技术可用、有技术不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6。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经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以上诸多问题,政府有必要通过“有形的手”鼓励和推动环境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环保产业向高端发展。
3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
许健等通过对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研究认为: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环境技术本身应在技术、工艺和经济上具备可行性,即环境技术应该能够提供新方法解决特定的环境问题,能够形成具有可重复性的固定工艺,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人才是关键,环保企业中不仅要有善研究的科学家,还要有懂经营的企业家,需要一批科学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资金不足是制约环境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必须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环境技术研发风险;稳定的市场需求是环境技术成果转化的必备条件。
环保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需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环境技术成果转化,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环保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中引进环境污染防治技术验证制度,不能以论文和专利数量作为环保科技成果的主要评价指标。环境技术验证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在加拿大和美国推行的新型环境技术评估制度。该制度指对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创新环境技术进行第三方科学、公正的测试和评价,其核心是向技术潜在购买者、技术开发者、咨询机构等提供科学可靠的新技术性能数据和技术特征,为企业投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客观依据,降低企业投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提高环保企业投资积极性。
第二,重视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应用。政府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作用应表现在为环保新产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稳定市场需求,而不是直接参与其中。不断修订并完善环境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将工业企业的排污行为与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全面挂钩,逐步开征环境税,为环保企业提供稳定市场需求;出台环保产业相应税费优惠政策,减轻环保企业运营的经济压力,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第三,现阶段,环保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仍是环保科技的创新主体,建立健全杜会化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尤其重要。现有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多是职能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政府应给予环保科技成果中介机构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为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一支专业化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队伍。
第四,环境技术成果转化投资具有较高风险,一般中小环保企业无力承担,环境技术成果转化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但政府资金投入总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技术成果产业化。完善和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有机结合财政机制和金融机制,使得环境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降低环保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