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医药;融合发展
1引言
新一轮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深刻变革,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实现深刻变化。人工智能是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国家也将人工智能作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由于主要强调临床经验,治疗方式上也是因人施治,一人一方,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存在着发展的短板。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中医的信息化发展以及中医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机遇。如何用人工智能为中医研究应用赋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大数据为中医智能化提供基础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大数据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在为人们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机遇。中医与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结合是国家战略,也是中医药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大数据产业,提升中医药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中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对“互联网+”中医医疗做了具体和全面的部署。具体而言,大数据对中医发展的智能化推动有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医药数据的挖掘使用,我国中医博大精深,是一套深奥成体系的学术、临床体系,中华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大数据,是一座亟待开发挖掘的金矿。将这些丰富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是无与伦比的。其次,大数据结合中医的核心理念,实现中医的有序发展。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实质上是中医辨证论治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因果关联分析,大数据理念恰恰可以反映关联及因果关系。中医生更多是临床过程的记录,在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和案例分析中形成独特的临床经验,将这些经验通过大数据建模的形式刻画出来,将大大实现中医的智能化。最后,大数据为中医发展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提供条件。中医的发展需要标准体系的支撑,落点应该在于制定标准体系,促进共享应用,进而实现中医药大数据在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在更大意义上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大数据的发展,进而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3运用人工智能促进中医研究应用的意义
人工智能和中医的结合,不仅可以对中医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促进、推广作用,也是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丰富和拓展。具体来看,人工智能对中医研究应用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推动中医的信息化发展。上文已经提到,我国几千年的中医研究建立了极为庞大且秩序井然的中医知识图谱,但是如何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为中西药的信息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人工智能对发掘中医隐性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很多,比如医学影像、语音识别、病人看护等。延伸到中医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还不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将大量的中医诊疗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拓展中医人工智能的市场前景。(2)有助于推动中医传承发展。可以说,传统中医存在传承、推广应用和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痛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知名中医的传承主要是流派传承或者人传人的方式进行,这种传承方式成长周期长,无法复制,规模化推广应用受到限制。而通过人工智能则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痛点,可以将知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辨证逻辑和处方经验进行整合,形成在线的辅助学习和辅助诊疗系统,带动更多普通医师提升诊疗能力,也可以帮助中医的传承及推广应用。(3)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中医诊疗智能化。诊疗是医学的核心环节。中医药的诊断流程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是望闻问切、采集信息;第二是四诊参合、辨证分型;第三是君臣佐使,构思方剂。不过,传统中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这意味着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利用人工智能,普通医师可以通过第一步采集到患者信息,进而借助网络实现规范化处理,后台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名老中医的辨证治疗的方式,给出一定的方剂建议,从而使一般医师也可以开出相对更有效的大处方。因此,也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放大中医产能的重要工具,是中医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4人工智能推动中医研究中智能化的建议
(1)加大人工智能诊疗的结合力度。人工智能是辅助中医研究应用的重要工具,在产能放大化、中医推广方面前景广阔。要加大中医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力度,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特点,找准人工智能结合的切入点,研发设计更多在中医挂号、诊疗、远程诊治、后期跟踪等方面的人工智能成果,将二者实现更进一步的融合。(2)更好集散用好大数据信息。大数据是促进中医人工智能化的基础和技术支撑。要加大对关于中医方面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使用,并制定中医诊疗标准和体系,将数千年的中医经验转化为集中医诊断、服务,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价、健康指导、健康提醒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形成多元化诊疗数据,为更好服务患者、推动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提供支撑。
据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的比例高达15%?20%,大约有2000万对夫妇需要接受试管婴儿技术治疗。截至2017年9月,全国约有10万个试管婴儿出生,这和国内辅助生殖中心不到450家和妊娠成功率仅为35%?60%的现状构成了一个矛盾体。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试管婴儿服务将是一个挑战与机会并存的市场。
试管婴儿的市场前景
松籽科技就看中了这样的市场,其旗下“生子无忧”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向大众普及和提供试管婴儿服务,提升、稳定试管婴儿成功率,帮助更多家庭实现生子愿望的平台。
平台自8月上线至今已获取过万名注册用户,50%的用户留下了自己的病情或需求信息,而有需求用户的转化率在1%,平均订单金额在16万元以上,实现营收近百万元。
松籽科技CEO张凯特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现在试管婴儿服务的市场变化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有普通试管婴儿服务需求的人群,随着国内试管婴儿中心的快速发展,预计在2018年到2020年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也正是因为需求强烈,张凯特预计国内的试管婴儿中心会在两年内达到800家以上,所以除了继续开拓海外业务外,松籽科技也会尝试连接更多国内试管中心,助它们提升试管婴儿成功率。
其次,目前有高难度试管婴儿服务需求的人群大部分选择出国治疗,事实上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水平是世界领先的,着床成功率、成功受孕率及出生率与美国都是不相上下的,所以这类病人会慢慢移回国内治疗。
第三点,有特殊试管婴儿服务需求的人群只能选择一些法律开放的国家进行治疗,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这类需求也是一直在增长的。
智慧医疗切入试管婴儿服务
试管婴儿服务的市场痛点,可以说也是医疗行业一直以来的核心痛点,那就是治愈率的问题。试管婴儿有治疗周期长(两个月到数年),治疗费用高(3万元以上),患者平均年龄低(平均33岁),治疗过程虽复杂但可量化,各中心的成功率不平衡等特点,这使得试管婴儿急需智慧医疗进入。
松籽科技CEO张凯特向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透露:“为了在第一阶段先着力解决患者的痛点,我们在生子无忧平台上提供了‘全球试管婴儿中心推荐’,这就意味着会让你增加最大程度的获得宝宝的机会。除此之外,患者还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治的,所以我们第二个核心功能是‘就医历程分享’,让用户在记录治疗过程后免费获得专业医生团队的跟踪服务。第三,患者还想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所以我们设计了专业的试管辅助工具,帮助进入治疗周期的用户知道自己现在处在什么阶段、要注意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让患者做到有准备、不慌张。”
生子无忧平台上还有一个“孕育日记”版块,上面记录着每一对夫妇在求医、备孕过程中的心得。每一对夫妇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不仅在平台上交流专业知识,探讨备孕经验,还能互相给予信心、鼓励,这个平台其实更是有着相同遭遇家庭的一片精神家园。
回顾2014年,各大厂商都在智能硬件领域有所动作。谷歌(微博)以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公司Nest;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商Oculus VR;亚马逊推出了智能音响Echo,苹果了首款可穿戴智能手表Apple Watch。国内以腾讯、百度为首的BAT巨头,小米,360,京东等公司也在智能硬件领域相继布局。
今年CES上,以可穿戴设备为例,主流大厂中,索尼推出加载Android Wear系统的SmartWatch 3,联想了第一款智能穿戴设备—搭载E-Ink屏幕的智能手环。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今年CES约有四分之一的参展商都来自中国,智能硬件厂商尤为突出。他们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无人机、可穿戴医疗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领域排兵布阵。
瑞信集团分析师预测,未来两到三年内,全球智能硬件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500亿美元。
从今年CES来看,尽管智能硬件产品“虚火”尚存,将人工智能引入硬件让硬件真正智能,以及垂直细分化等趋势是未来智能硬件产品值得肯定的方向。
趋势一:人工智能让设备真正“聪明”起来
在今年CES展会上,BroadLink推出了第三代智能插座、电鳗音响等新产品。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初创公司,BroadLink采取的策略是,先推出智能化的单品,如智能插座,来引导、教育市场,然后待市场的需求慢慢培育起来之后,考虑构建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目前阻碍智能家居发展的一大挑战是,家电设备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互动。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化,家电设备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联网,通过APP来控制家电设备;第二阶段,通过传感器使家电设备自动化。目前要使用一些智能硬件产品,用户得安装各式各样的APP应用才行,感觉不是很便捷。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厂商通过一个系统平台来进行APP二次开发与应用。
比如京东推出的“超级APP”,就是基于京东智能云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一个工具,用户只需一个APP,即可连接控制所有产品,实现互联互通。再比如BroadLink一端对接家电企业,另一端对接传感器厂商,以实现两者的互联互通。
BroadLink创始人刘宗孺在CES展会上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实现了前两步还不够,现在缺一个大脑,让家电设备真正“聪明”起来。他认为,第三阶段得将人工智能引入进来,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实现数据互通,让设备之间听懂各自的意思,传感器与家电用同一种语言协调运作。
趋势二:大公司执迷于搭建开放系统平台
苹果、三星、谷歌、百度、腾讯、京东等国内外巨头都陆续将其智能硬件的系统平台开放给了开发者。比如三星旗下的SmartThings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了新一代智能家居开放平台;苹果此前也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帮助软硬件开发者开发使用统一标准的产品。
腾讯在去年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构建QQ、微信硬件开放平台的战略,推动连接智能硬件及线下服务。京东也于去年推出“JD+计划”加速智能硬件的创新,“智能云”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及协同运作,努力构建自己的智能“生态平台”。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利用自身优势,聚合一批垂直领域的硬件创业者入驻自己的生态系统,以争夺智能硬件的平台控制权。
趋势三:手机合约付费模式复制到智能硬件
2014年,谷歌重金收购了智能温控器Nest。同年11月份,Nest首席执行官托尼·法德尔宣布与Electric Ireland达成合作协议。与Electric Ireland签订两年供电协议的用户可以免费获赠一台Nest智能温控器。
这种模式有点类同于iPhone合约机,用户免费获得手机的前提是与电信运营商签订消费合约。就Nest而言,它将产品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合作厂商Electric Ireland,后者再将产品送给客户。目前国内采用Nest模式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但未来当电网改革到了某个节点,这种模式很有可能也会在国内普及开来。
趋势四:垂直细分领域成单品主战场
随着智能硬件的创业热潮,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众多智能硬件厂商尝试走差异化道路,关注某一垂直领域,或瞄准某一细分市场。
比如360进军母婴市场,研发儿童智能硬件产品,深度挖掘儿童、女性等细分客户群的需求,并针对该细分市场制定相应战略。
空气净化器市场同样如此,互联网厂商与传统厂商相继推出空气净化器产品,如海尔的空气盒子、猎豹的豹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的智能空气净化器、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美颜空气净化器。关注专业细分或垂直细分市场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
趋势五:虚拟现实设备大批来袭
去年谷歌5亿美元领投“电影现实”技术开发商Magic Leap;Facebook注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 VR;三星推出了虚拟现实头盔Gear VR;索尼了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Project Morpheus,巨头对虚拟现实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虚拟现实创业热潮。
今年CES展会开幕的前一天,松下了一种交互式虚拟镜子,可以自动分析用户皮肤类型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为用户献策该如何更好地保养皮肤。与此同时,用户借助智能手机能虚拟试用眼线、眼影,这面虚拟镜子可以帮助用户预览其化妆效果。
在CES展会上,除了Oculus VR推出的虚拟现实头盔原型机Crescent Bay外,来自中国的蚁视科技携多台全兼容虚拟现实头盔ANTVR HEADSET,及全球首款可折叠虚拟现实头盔“机饕”亮相大会,产品备受关注,引来很多参观者前去体验。蚁视科技于去年12月获得红杉资本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趋势六:可穿戴医疗设备呈爆发趋势
可穿戴设备与医疗行业的结合无疑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可穿戴设备从之前的简单监测发展到了目前持续的追踪监测,能收集用户数据,全面了解其健康状况,进而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地诊断与治疗解决方案。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健康追踪设备公司Fitbit推出了两款新品,分别是Fitbit Charge HR手环和Fitbit Surge智能表。手环可监测用户的心率,智能表除了具备手环的功能外,还添加了GPS,能记录跑步的轨迹,还有个触摸屏,可查看短信。
去年获得小米科技2500万美元A轮融资的九安医疗也在展会上推出了iHealth新品。苹果公司首款可穿戴产品Apple Watch虽未参展,但也是主打健康与时尚两大理念。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微博)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
趋势七:极客玩物成大众消费品
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产品,随着硬件成本的下降,逐渐从极客玩物变成普罗大众的消费品。
在今年CES展会上,有不少无人机参展商来自中国,包括近来备受瞩目的大疆无人机Inspire 1与亿航Ghost无人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无人机爱好者前去围观。
【关键词】 CDIO模式 计算机 硬件嵌入式技术
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在工业控制、通信设备、医疗仪器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兴的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等都以嵌入式系统为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但就目前来看,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关于嵌入式技术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往往过于注重软件方面的程序开发,忽略了硬件嵌入式技术的研究和教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CDIO功课教学模式为基础,探讨了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内容与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CDIO模式概述
CDIO模式属于一种工程教育模式,是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突破性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历时四年研究获得。CDIO模式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四个过程,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对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各个阶段进行学习,实践性较强。
CDIO理念继承了欧美先进工程教育改革观念,创新性的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教学标准,对于提升功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
就我国来看,工科教育体系需要积极培养出与世界接轨的工程师,但我国工科教育实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过于注重理论和轻视实践,过于注重学习而忽略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积极学习并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
二、基于CDIO理念分析计算机硬件课程存在的问题
CDIO的核心为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基于这一理念,分析我国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设计能力培养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计算机系统复杂度提升,传统软硬件相隔离的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计算机系统要求。计算机系统平台搭建、软硬件协同设计等成为主流设计思想,但当前计算机硬件技术相关课程缺乏对学生这种先进设计能力的有效培养。
2.2缺乏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培养
我国工科高校开设计算机硬件课程很少涉及到关于芯片编程的实验课程,仅有的实验安排在大肆,但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学生毕业设计不涉及到芯片编程就不会认真学习,这就大大弱化了对学生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的培养。
2.3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收到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大多针对的是纯硬件逻辑,缺乏横向功能拓展和纵向功能延伸,给予学生的创新空间较少,学生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完成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设计。
三、嵌入式技g发展现状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具体应用为核心,软硬件可进行裁剪来满足应用系统的相关要求,例如功能要求、稳定性要求、功耗要求、成本要求及体积大小要求等[2]。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与各行各业应用的有效结合,其应用前景广泛。
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计算机分类模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按体积进行分来变化为通用型和嵌入型两类,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例如医疗领域、航天航空领域、军事领域、工业控制领域及金融领域中都能够看到嵌入式系统的身影。嵌入式系统中软硬件结合,要想从事此项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具体来说如下:
一方面,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硬件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以硬件设计和开发为主,开发硬件驱动程序,对硬件原理掌握较为清楚,但这些人才对复杂的软件系统往往能力较差,例如复杂应用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等。
另一方面,是偏软件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上造诣较高,且如果软件方面人才掌握了相关硬件原理,完全可以自主开发硬件驱动程序,硬件设计完成后则需要依赖于软件实现系统功能。但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将硬件设计部分外包,硬件设计能力较弱,对硬件有所忽视,这就造成市场上对硬件嵌入式技术方面的人才短缺。
四、基于CDIO模式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发展方向
4.1无线网络技术
近年来,移动设备发展快速,无线网络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对无线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软件系统是否能够支持无线网络也成为了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关键所在[3]。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无线网络应用将成为嵌入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就目前来看,WIFI、蓝牙技术及无线传输技术等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传输距离大多较近,这就需要在未来研发的过程中着重解决远距离传输的问题,例如3G协议栈的开发等。
4.2网络互连技术
在嵌入式系统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背景下,各种互联网接口受到关注,传统的单片机难以满足对互联网接口的要求,从而催生了各种新型的嵌入式系统,例如微型处理器,从互联网接口方面来看,嵌入式处理器能够支持TCP/IP、USB、CAN、IEE1394等多种通信接口,一些先进的嵌入式处理器甚至能够同时支持几种接口,但同时也需要一些硬件驱动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轻松上网,打破众多用户上网的时空限制。
4.3人工智能技术
归根结底,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就是满足人类相关的应用服务,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和使用则能够提升嵌入式技术的服务水平,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或产品相结合,实现人机交互,扩展嵌入式系统的服务应用范围。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与嵌入式系统的结合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较为成熟,能够降低手术病人受到的伤害[4]。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例如自动控压装置、自动控温装置等智能化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多,这都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五、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
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仅涉及到原油的硬件课程,还涉及到后续嵌入式技术理论知识和嵌入式设计开发等。本文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探讨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法,具体来说如下。
5.1学习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对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等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研究和学习,而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说,其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知识,因此,在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式基本知识的学校至关重要。
嵌入式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传统的实时多任务系统,即RTOS系统,主要包括Vxworks操作系统、Tornado开发平台等;其二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其不仅可以作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在嵌入式领域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免费,支持的软件众多,这会大大降低嵌入式产品的开发成本;其三为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如Microsoft等,其进入嵌入式市场前景良好,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虽然于近几年才被研发出来,但却能够迅速抢占市场,尤其对于智能手机、显示仪表等对界面要求较高,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有着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嵌入式系统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嵌入式软件整体开发环境情况和开发平台,形成对系统开发理性、直观的认识[5]。
5.2 ARM技术及嵌入式微处理器
当前嵌入式处理器种类较多,例如ARM处理器、MIPS处理器及PowerPC处理器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器当属ARM,ARM有着四个通用处理器系列,不同系列能够提供的性能有所差异,但基本覆盖了大多应用领域,有效满足了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需求。以SecurCore系列为例,其专门应用于对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场合。因此,应当让学生积极学习ARM技术及相关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为后续产品设计研发实践奠定基础。
5.3指令系统与硬件电路设计
一般来说,ARM微处理器有两种工作状态,且其能够在两种工作状态之间随时切换,第一种工作状态为ARM状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处理器执行的ARM指令为32位字对齐指令[6];第二种工作状态为Thumb状态,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处理器执行的是Thumb指令,属于16位半字对齐指令。两种状态下指令有着一定的关系,即Thumb指令集合为ARM指令集合的功能子集,但相较于等价ARM代码来说,其能够有效节省存储空间,节省比例能够达到30%-40%之间。
对于嵌入式技术来说,其软硬件可以裁剪,因此应当做好硬件电路设计工作,通过有效的硬件电路设计来获取最优硬件组合,提升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性能。
除了上述提到的说那个方面之外,数字电路、数据结构算法及汇编语言和编程语言等也较为重要,需要在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中有所侧重。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计算机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以CDIO模式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嵌入式技术发展趋势为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嵌入式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苏英.基于CDIO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218-219.
[2]杨伟力 李伟民 杨盛毅.基于CDIO理念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改革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6):56-57.
[3]徐武雄.基于CDIO的地方高校嵌入式系统仿真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98-99.
[4]王伟 王杨 孟炜 李明.变电站自动化IED设备嵌入式通信模块的开发[J].科技资讯,2014(24):9-10.
关键词: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
0.引言
有学者专家认为,当今的是继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的时代,这次革命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智能化的实质是在信息化的原有基础上,实现产品、管理、技术等的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的脚步也逐渐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得到应用,与此同时也揭示了机械工程的发展方向。机械工程的智能化是我国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对其发展思路和对策的研究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显示意义的。
1.智能系统的概念
所谓的智能系统是指具有(或者部分具有)人类智能或者能模拟(或者部分模拟)人类智能的体系,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是人类自身的人脑系统,这是特殊的智能系统;二是人类通过智能来参与的活动系统,如金融系统、体育系统、保险系统等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是人与机械共同协作的人机系统;四是模拟或者部分模拟人类智能的机械系统,如智能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图象处理系统、能计算机系统等
上诉的四种系统还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人本系统”,其包括了上文中的前两种系统,是指人类本身的系统;二是“人为系统”,其包括了上文中的后两种系统,是人类为了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系统。“人本系统”是当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为系统”则是工程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当然,通常在进行“人本系统”的研究时,要借助“人为系统”来辅助。
在智能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能只从智能化的意义上来要求,这是不利于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也不能单单从纯科学角度来进行思考,人工智能是无法完全复制人脑的工作思维能力。我们在进行智能系统的构建时,要积极保证该系统在工程科学角度上能从结果和功能上实现人脑的部分职能,不需要求实现途径与人脑智能实现的途径一致。从这些角度来看,只要符合下面要求,我们就可以称为智能系统:
联想记忆;多信息感知与融合;知识表达、获取、存储以及处理;自治控制,即自学习、自相似、自组织、自适应、自维护;容错
以上的是目前智能系统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级形态智能系统还会产生理性和情感方面的要求,这就涉及到了智能化的最高形态――智能生命。
2.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是未来的中心科学技术
知识经济是近些年的社会的主题之一,当今社会通常把知识经济称为新经济,其是指智力资源的配置、占有,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换而言之,未来的经济本质就是智力经济[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新经济对知识、智力有着极大的需求,这给当今的经济部门的智能化以及科学技术部门的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当今科学技术部门和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加强对智能化的研究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时代的不同,其相关的中心科学技术也是不一样的,在21初期信息科学技术是其中心科学技术,在其后的中心科学技术将是以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技术。在这个大前提下,加强对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技术的研究,积极进行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可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
3.智能化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3.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再停留于物质生活上,转而开始向教育、体育、医疗、科技、艺术、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是现有的衣食住行的物质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加入了相关的精神因素。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考虑自身精神需求,也就是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考虑智力方面的因素。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的相互协作上,人们的协作活动体现在智力信息的交流和共通的合作上的,这就表明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就必然要积极促进信息智力的交流与发展。
3.2.信息化、网络化的本质就是智能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智能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建立智能网络体系;现代通信设备发展是建立智能通信设备体系;现代的家用电器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家用电器的智能化,在其余医疗、网络教育、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等方面都是以智能化为根本发展方向,简而言之,信息化、网络化的本质就是智能化。
3.3.网络化、信息化是通过智能化来得以实现的
现代信息技术中广泛的应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这些都智能化的体现。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取得的成果却是极其惊人,但是,对人类认知和智能机制的理解一直是困扰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枷锁,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近些年来,所有的人类研究机构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都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但是这更说明了人工智能对将来社会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将很大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极大作用。
4.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对策
4.1.智能化产品是未来机械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
我国当前的机械工程企业需要积极的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观念认为机械工程企业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之一,这种观念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是极其落后的,严重制约着机械工程企业的发展壮大。机械工程企业不但可以进行生产资料需求的满足,还可以进行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我国机械工程企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时,不论是进行生产资料的产品生产还是消费品的生产,都应该将包含智能信息技术的机电产品放在优先位置。比如在进行加工设备的选择时,要优先考虑包含智能信息技术的多轴数控加工机床;在进行消费品的生产时,可以优先选择机器人宠物。智能化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索尼公司致力于娱乐机器人的开发,旗下的一款娱乐机器狗――“爱宝”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销售,为索尼公司带来了海量的经济效益。
4.2.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过程要向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管理是当今机械工程管理的重要思路,对机械工程企业的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使得原有的交叉式、多层次管理方式转变成了阶梯模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原有的人力管理为主成为微机管理。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来进行机械工程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活动的检测,并积极跟进检测结果来进行修正,保证了企业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保证了管理信息的透明度,还极大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人为因素对管理的负面影响[3]。
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促进了当今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管理模式的不断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械工程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检测,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有利于规避存在的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3.机械工程企业的设备要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在机械设备中广为体现,机械设备都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智能化的进程,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使得设备的参数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到工作人员身边,保证了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一旦出现故障,智能化系统可以进行警示并且做出相关的停机、断电反应,保证了设备以及生产安全。
4.4.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
科学技术的智能化是实现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机械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保障。科学技术智能化在当今的机械工程生产过程中广为应用,如微显微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导航技术等。
机械工程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其相关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要求也不一致,其相关的智能化发展模式、发展目的也不一致,这意味着不同领域的机械工程生产需求的智能化也是不一样的。在进行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时,要根据行业特点和生产领域特点,适当的进行技术、设备的选用,保证智能化生产的有效性,保证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顺利进行。
5.结语
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在机械工程行业中加强智能化发展,需要我们从生产产品、管理、机械设备、科学技术的智能化入手,积极根据行业领域特点进行合理的智能化技术的选择,保证智能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孟玄.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2]赵志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3]隋晓堂.关于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经济学人》2012年4月21日文章认为,智能机器人将和3D打印等一起改变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事实上,制造业革命已经发生,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精密制造”领域主要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制造。机器人代表的柔性化、绿色化、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是一种新的技术—生产范式,已经改变了高端制造模式,并迅速向其他领域扩散,引爆了制造业的新革命。
鉴于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以期在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
美国机器人发展起步早,其发展思路是立足于相关机器人技术实现产业化,包括医疗外科机器人及家用智能吸尘器机器人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里,美国政府先后了联合机器人研究计划(Joint Robotics Program)、《无人系统路线图(2009~2034年)》、《机器人战略白皮书》,2011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提出NRI国家机器人发展计划(NASA,NSF,NIH),借机振兴美国制造业。
日本一贯将机器人技术列入国家级的研究计划和重大项目,以工业机器人、仿人娱乐机器人为突破口,采用模块化和标准化道路,近两年开始积极开展RT(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推进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另外经济产业省新产业发展战略和机器人技术战略,其中日本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资助了包括:服务机器人安全技术和验证项目(2009~2013)、智能机器人技术软件计划(2007~2011)等在内的多个项目。
欧盟2006年制定了欧洲第七框架计划(FP7),执行期从2007年至2013年,以加强机器人模块化功能部件和危险作业机器人研发;另外欧洲机器人技术研究网络还提出了2002~2022年欧洲机器人研究与应用的路线图(Euron Research Roadmaps)。
韩国机器人发展强调智能机器人与现代网络相结合,制定了韩国“839”战略计划:智能服务机器人是9种核心技术之一;将智能服务机器人作为21世纪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10大发动机产业之一,2013年成为世界三大机器人生产国之一。2008年、2009年相继《智能机器人开发与普及促进法》与《第一次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目标是到2018年使韩国成为全球机器人主导国家。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未来优先发展的战略高技术,科技部于2012年4月24日印发《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工业和服务机器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国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1954年乔治·德沃尔设计出第一台可编程工业机器人,并于1961年发表了该项专利,1962年通用汽车公司将其投入使用,标志着第一代机器人诞生。20世纪8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工业机器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这个时期工业机器人对世界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世界上工业机器人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还是从已装配的数量上都日趋成熟,特别是以日、美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优势更为明显。与此同时,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从传统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诸如采矿、农业、建筑、灾难救援等非制造行业,而且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无人侦察机(飞行器)、警备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的高科技制高点。
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化,其在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现在,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的单位有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企业有50家以上。“九五”期间,在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机电一体化工程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四川绵阳思维焊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确立为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基地。国内的机器人技术研发力量已经具备了大型机器人工程设计和应用的能力,整体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在在上海、沈阳、北京、芜湖等地建立了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工厂和产业基地,开发出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产品。
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沿关键技术
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主要趋势为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具体为:由简单机电一体化装备,向以生机电一体化和多传感器智能化等方面发展;由单一作业,向服务机器人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虚拟交互、远程操作和网络服务等方面发展;由研制单一复杂系统,向将其核心技术、核心模块嵌入于高端制造等相关装备方面发展。另外机器人的市场化要求家庭化、模块化、产业化成为未来服务机器人应用发展的趋势。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向智能机器技术与系统方向发展,其应用领域向助老助残、家用服务、特种服务等方面扩展,在学科发展上与生机电理论与技术、纳米制造、生物制造等学科进行交叉创新,研究的科学问题包含新材料、新感知、新控制和新认知等方面。
仿生材料与结构
自然界中生物经过亿万年长期进化,其结构与功能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实现了机构与功能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和统一。服务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仿生学角度出发,吸收借鉴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能够为机器人的功能实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其中仿生皮肤、人工肌肉及结构驱动一体化设计是当前及未来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来看,仿生材料与机构能够为未来机器人实现多功能高效率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光机电微纳加工工艺及传感驱动执行一体化设计能力,这对于仿生结构材料的未来应用至关重要。
模块化自重构
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通过对多个单一的模块化智能单元进行可变构形设计、运动规划及控制,以达到提升机器人运动能力、负载能力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效果。自重构机器人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模块的几何拓扑分布及相应的整体刚度。从自重构机器人发展的初衷来看,未来自重构机器人面临着大规模机载并行计算及结构化或是非结构化环境下长时间完全自主能力实现的挑战。
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动力学控制
随着人类探索空间的扩大及对任务需求的提高,未来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将是复杂多变的,高动态性、高适应性、高负载能力是机器人特别是户外机器人发展的方向之一。以机械臂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必须满足对高负载及高速的双重需求,但是高负载与高速将给机器人带来额外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外部运动生成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生成的指令必须让内环伺服控制器能够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大负载高速运动引起内部摩擦等非线性因素放大,传统的动力学将不再适用,从而对控制器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智能认知与感知
智能认知与感知是机器人与人、机器人与环境进行交互的基础,目前与机器人密切相关的智能认知感知技术包括脑生肌电认知、城市环境下移动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识别以及智能空间等3方面。首先,在脑生肌电认知方面,研究者主要是希望通过脑波、肌肉神经信号帮助残障人士操作智能轮椅、假肢等器具,以恢复其肢体功能;其次,在城市环境下移动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识别方面,主要是为提高无人系统的自主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典型的代表是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通过集成机载激光雷达,惯性导航设备获得自动汽车实时的位置与交互环境数据,通过机载任务控制计算机进行实时路径规划并行为决策,最终实现了实际道路的全程自主驾驶。最后,在智能空间方面,是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目前主要是为医护人员实时监测在一个固定空间内活动的老年人或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感器组网通讯、高效环境信息提取重建、数据源与服务集成等方面。未来智能认知与感知主要是在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数据有效分类、归纳,并提取可靠有效信息,凝聚成反映人-机-环境交互关系的特征数据网,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及高效能计算能力的实现,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多模式网络化交互
机器人多模式网络化交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器人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单一类型机器人群体及多类型机器人群体协作问题。另一方面是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应用软件及网络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的新型人机交互模式。
微纳系统
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希望其能够在狭小空间里开展探测或是执行任务。目前,微纳型医疗机器人及军用侦察机器人正成为服务机器人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其核心技术在于创新并集成多功能低功耗传感及驱动模块。
机器人产业市场及发展前景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达16.6万台,同比增长38%,其中中国销售2.26万台,同比增长51%。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从应用行业角度来看,工业机器人最早应用于汽车行业,2011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40%。电子、机床、食品饮料烟草为其他主要应用行业。
国际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也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著名工业机器人公司,这些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处于领先地位,具体来看又可分为“四大”及“四小”两个阵营:“四大”即为ABB、FANUC、安川及KUKA;“四小”为OTC、松下、那智不二越及川崎。国内也涌现了一批工业机器人厂商,这些厂商中既有像新松这样的国内机器人技术的引领者,也有像南京埃斯顿、广州数控这些伺服、数控系统厂商。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只是机器人使用密度高的国家如日本的二十分之一,韩国的十九分之一,德国的十七分之一,离制造业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但是相较于中国当前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际,对于先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所以未来中国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达20.75万台,其中中国销售3.5万台。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议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加速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政策支持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机器人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是多项前沿技术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规划,但还需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并对产业加以管理和引导。国家在资金、税收等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产业政策中,鼓励企业采用国产机器人。
二是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队伍。工业机器人涉及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只有将国内所有力量组织起来,群策群力,才能将技术研究搞上去,并与国外大公司进行竞争。
三是尽快改变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成本和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企业选择工业机器人的首要因素,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约国产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受到批量较小影响外,国产机器人发展主要受到关键元器件价格的制约。
四是除了努力提高工业机器人性能外,我国还要大力加强大型、专业应用工程软件开发工作。在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中,周边装备和控制单元占总成本的80%,这些装置的研发与集成决定着整个作业系统的开发周期,其技术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作业系统开发已成为制约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自身跨国业务的发展,很多企业需要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及时进行业务联系。视频云技术作为一种能实时双向传播视频、音频信息的通信技术,它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千里眼”的梦想,使会议参与者能更加直观、真实地“面对面”交流。
视频会议发展新方向
随着企业跨地域业务的发展,企业用户需要快速高效的交流沟通,视频通信业务的需求随之增加。由此,市场出现了很多视频会议系统,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微软、思科等国外视频会议系统,而国内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厂商在深耕此类视频会议系统市场。随着技术进步,这些国内厂商的视频会议系统无论在品质、功能,还是在市场渠道方面都在逐步完善,成为众多国内外视频会议系统用户的新选择。
传统硬件视频会议复杂、封闭、昂贵且操作复杂,对于网络的要求很高,沟通限制在会议室对会议室之间。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云服务供应商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云服务,很多视频会议系统开始转向“视频云”会议系统。那么,“视频云会议”到底能为用户带来哪些好处呢?“视频云会议”能够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终端,便捷、高效、高性价比地召开或参加一场多方的网络视频会议,使用户之间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视频云会议”将深远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在家远程办公更加普遍、外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沟通更方便,跨地域团队协作更高效,企业差旅和会议成本更低。云视频会议替代传统视频会议是必然趋势,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沟通的新常态。
在传统视频通信领域,包括思科、宝利通(Polycom)、华为、中兴、科达等占据了很多市场份额。而近几年,在企业通信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这些传统业务厂商受到了一些冲击,出现了很多变动。在国外市场上,去年上半年,澳洲软件独角兽公司Atlassian收购了开源视频会议服务公司Blue Jimp;去年底,IBM收购云视频服务商Clearleap以提供企业会议服务;今年7月,Siris Capital以2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宝利通。不仅国外市场上演收购大戏,国内市场也热闹非凡:去年3月份,北京创想空间商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全时)收购了深圳市视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视高);今年6月,齐心集团收购银澎云计算公司(好视通);11月,二六三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63企业通信)收购了展示互印R陨险庑┒允悠翟苹嵋橄低彻司或者业务的收购行为仅仅只是开始,视频会议转型SaaS模式将会更为普遍,在SaaS视频云会议服务领域有望产生大型SaaS企业。
企业协作和云计算的发展把视频会议带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也给新兴企业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随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舒骋表示:“很多日常业务的沟通和协同都需要有视频,当用户应用致远的OA系统、用友的ERP系统、畅捷通的工作圈、小微的财务软件、六度人和的社交化的企业管理云平台等软件时,或许需要有通信云的东西叠加进去。” 随锐科技正是看准了这一风口,全力推进视频云业务。
市场广阔需深耕
当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融合时,在中国,企业互联网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中国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舒骋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互联网+各行各业”成为企业互联网发展的驱动力。企业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会更多地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驱动,配置企业资源,形成强劲竞争力。
第二,以员工为本,为基层员工赋能。让基层员工把市场信息快速传递到公司决策层,让基层员工能够更多、更快地了解公司的战术和策略。
第三,以数据为驱动力。用数据驱动优化企业管理的流程,无论这种转变多么缓慢,涉及范围多小,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实时运营,尤其是对生产型企业。实时运营的前提就是企业互联网内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流要通畅。数据对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撑点要充分,并且可以时刻支持决策层做相应部署。
“根据随锐科技三年来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觉得教育、医疗和政务将有很多市场机会。” 舒骋表示。
首先,教育是个大市场。把通信云和视频云融合到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还是培训,都需要视频通信的实时在线的通信产品、会议产品、视频教室产品和直播产品等。
其次,医疗是个大市场。国家现在鼓励多点执业,特别是国家鼓励医疗资源下基层,视频通信可以解决很多千里之外的诊疗问题,随锐科技看到现在有大量的互联网医疗机构需要为其提供可靠、稳定、随时随地的视频通信解决方案。
最后,政务也是个大市场。国家进行“三公”改革,严格规范了公车使用。此外,国家还改革了现有的政务运作方式,通过会议室系统改变政府部门开会的方式和任务部署的方式。
开疆辟土需伙伴
在政务领域,随锐科技看到了很大的市场机会。但全国那么多县,随锐科技在今年仅做了几十个县的政务云。要让随锐科技的视频云解决方案覆盖到全国更多县,这是做非常大的市场。在政务云方面,据随锐科技保守估计,中国一年会有1000亿元的通信云和视频云的市场。随锐科技没有能力去覆盖那么多区县,都得靠合作伙伴去推进。
舒骋介绍道,随锐科技从两年前开始发展合作伙伴,从10个开始,到今年的367个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分销渠道伙伴、行业定制伙伴、产品融合伙伴、硬件供应链伙伴和企业生态链的每个环节节点上的重要伙伴。
目前,随锐科技直接服务和覆盖的企业用户仅30万人,随锐科技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链覆盖的企业用户数达到了300万。虽然距离7000万用户的预期数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也说明随锐科技的市场前景广阔。而这7000万用户仅仅是中国的企业级用户数量,在全球还有更多的企业级用户市场需要随锐科技和其合作伙伴去开拓。
舒骋表示,随锐科技的定位就是用视频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公共机构解决开会问题,就像滴滴解决出行问题,阿里解决购物问题,腾讯解决社交问},百度解决搜索问题。这是随锐科技目前的定位,这个市场份额多达数千亿元。随锐科技两年前重新梳理了愿景,希望通过随锐科技的解决方案,用融合、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连接。
企业级应用的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起来,而厂商与合作伙伴的共同目的就是促进企业互联网的发展,使随锐科技、合作伙伴和用户实现共赢,大家在这一生态链的每个节点上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倡议创立企业互联网标准
企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公司不断涌现,满足了各种企业用户在互联网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逐渐在市场中自然形成了企业互联网生态链。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企业互联网科技产品的出现,也给海量企业用户带来了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使用不同公司企业互联网产品时数据共享困难、登录账号繁杂、产品接口开发费力、信息安全风险较大、大数据平台分享与授权受限、诸多产品信息与流程融合不便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大量的企业用户转向企业互联网技术,也阻碍了各类别企业互联网从业者在各行业普及“互联网+”和“+互联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整合企业互联网从业厂商的客户资源、技术能力、运营优势,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无缝的体验,11月21日,随锐科技与畅捷通、六度人和、优普、致远等厂商共同发起倡议创立“企业互联网开放标准联盟”,这几家企业互联网厂商共同倡议,创立统一的企业互联网的技术标准、接口、数据格式,建立良性的企业互联网竞争环境,支持企业互联网的产品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创新。
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表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港商难免面对更大挑战。这届展会首次设立科技馆(Tech Hall),增设虚拟现实(VR)和初创专区,并举办一系列初创专题活动,为主动出击的初创企业寻找投资者和合作机会。本次展会上,无论是参展商或买家都明白,在困难的经济前景下更需要迎难而上,才能突围而出。”
科技潮流:
VR “挑大梁” 初创专区吸眼球
秋电展与国际电子组件和生产技术展不但是业界的年度采购盛事,也是预览来年电子产品潮流、交流市场信息的窗口。如今,各行各业智能化、科技化已成为市场大趋势。为了在展区划分上体现行业科技潮流,今年,秋电展上首次设立的“科技馆”最受关注,包含五大展区: VR、初创专区、3D打印、智能科技、机器人和无人操控技术,这五大展区方便买家采购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投资者亦可从中物色初创企业进行合作或向其投资。
⒈虚拟现实专区延续科技热潮。
整个秋电展上, VR 产品成为“挑大梁”的角色。在新设的“VR”专区除了常见的VR眼镜外,还有VR 盒子(需要插入手机使用)、 VR 一体机,及拍摄VR片段的产品。例如首次参展的一家香港展商先龙国际有限公司带来360度VR航拍无人机,是用来拍摄360度全景和VR视频的专业器材,兼具运动相机的功能,可以使用户在空中进行全方位球形航拍。公司总经理罗子健表示,VR航拍无人机吸引了来自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地区买家的注目和查询,已经与他们建立联系以作进一步磋商。他认为,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前来采购,带来很多商机,预期明年将再参展,以推广更多新开发的产品。
另外,一家台湾公司将带来3D景深摄影扩充模组,配合应用程序,用户能以手机拍出3D影片。
此外,赞助商渣打银行在展会上以很醒目的方式借助 VR 来做宣传。
⒉初创专区创新博眼球。
近年,初创企业的数量持续上升,大会新增的“初创”专区网罗近50家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的初创企业,展示创新的科技与概念。
初创企业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要素之一。初创企业如要突围而出、获得垂青,就需要合适的展示机会和面向投资者的平_。因此,大会特别在秋电展期间举行一系列初创专题活动,比如,加拿大参展商带来汽车监控及分析设备,可以把普通的汽车变成“智能汽车”,其九轴方向感应器可以提取在发生事故时所获取的数据和资料,描绘当时汽车行驶的路径。另一中国香港地区初创参展商在展会上介绍了专为零售商而设计的电子智能价格牌,它配备高清全彩显示屏和Wi-Fi功能,方便实时更新价格等信息。
来自澳大利亚的买家The Product Group董事史蒂芬・卡亚力考斯(Steven Kayalicos)对初创专区的新科技、概念及产品特别感兴趣。纵然科技可以让人透过网络会面,但史蒂文・卡亚力考斯乐于通过展览与多位业界代表直接交流。他参加了展会上的项目提案环节。“相信我会在项目提案环节当中寻找到两至三家初创企业合作。另外,我在展会也找到两个新品牌的摄像机和运动科技产品,稍后会带回澳大利亚在当地市场推出。明年我会再参加秋电展。”史蒂文・卡亚力考斯对记者表示。
美国众筹平台Indiegogo为拥有崭新概念和有志创一番事业的人提供筹集资金的平台。Indiegogo大中华区策略项目高级主管本・贝特曼(Ben Bateman)在“初创企业第一步”研讨会上表示:“很多人都将创意画成图像上传到网络,吸引投资者的支持,现在Indiegogo已经为不同项目筹集十几亿美元的资金。”本・贝特曼对初创专区的产品及方案十分感兴趣,并在展会了解初创者的商业概念。
⒊会跳舞、会拍照的机器人来了。
当然,展会上总少不了机器人的身影。在秋电展上,去年开始设立的“智能科技”“机器人及无人操控技术”展区,继续带来创新电子消费品和未来科技,当中包括加入物联网技术的机器人、行李追踪带、航拍器和电动滑板车等。
其中,跟着TF Boys《青春修炼手册》的歌曲跳舞的机器人最受参观者喜爱。机器人跟随音乐,左右上下摇摆,有时还有手指动作,节奏也完全跟得上。还有会自拍的机器人、与人对话的机器人,更加丰富了机器人的功能。
⒋“3D打印”展区五颜六色似童话世界。
在“3D打印”展区,所展示的3D打印模型的目标群体主要是教育机构(用于制造玩具)和工厂(用于塑模)。由于工艺复杂,其展示的模型惟妙惟肖,不过制作耗时较多,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
比如来自中国广州的一家公司,就用 3D 打印笔“描绘”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据厂商介绍,这种 3D 打印笔目标受众是儿童,因此采用的打印材料都是环保的。与工业用 3D 打印机不同, 3D 打印笔完成 3D 模型,创作者的动手能力很重要。或许这类 3D 打印笔有望成为儿童最好的创作工具。
还有中国香港展商带来一部针对家庭和学校用的3D打印教学套件,用户可以按照说明书指示,自行组合打印机进行打印,并于组装过程中学习打印机的操作。
⒌可穿戴设备展区:“传统手表”也能计步了。
前些年大热的可穿戴设备展区今年稍显得有些冷清,展品还是以智能手表为主,不过在功能上都大有长进。 比如,深圳的一家企业推出的智能手表,从表盘来看,它几乎与传统机械手表如出一辙。不过,该家厂商介绍,加入智能芯片等零部件后,传统手表也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据悉,这些手表已经具有运动与睡眠监测、来电提醒、拍照控制等功能,加上其180天的超高续航时间,以及传统手表的设计,预计有望获得市场喜爱。
不过也有惊喜,在展会上最吸引买家驻足询问的是一款像VR头盔的智能激光生发头盔。不过,这款智能产品可与VR无关,它主要用于防止脱发,增加发亮。从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可知,它的生发原理是, 650 纳米波长的激光到达毛囊根部,被毛囊根部中的黑色素吸收,从而促进毛囊根部吸收充足的能量,这将有助于调节人体头皮油脂分泌,加速血液循环,以及毛发生长。
德国著名可穿戴式科技企业Wearable Technologies AG行政总裁克里斯蒂安・斯丹莫(Christian Stammel)表示:“可穿戴式科技现已融入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当中,相关科技仍在起步阶段。明年会有愈来愈多新研发的产品以智能腕表为基础,而可穿戴式科技将在医疗保健的范畴上有更大发展空间,当中‘智能贴’的潜力尤其大。‘智能贴’能够直接贴在身体上,为用户采集更多相关数据。”他在展会上看到有仪器能分析用户的压力程度,继而通过向神经系统输出反馈,为用户减压。他对此仪器特别感兴趣。”
⒍品牌荟萃廊品牌产品琳琅满目。
品牌是消费者在选购电子消费品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秋电展的“品牌荟萃廊”云集550多家品牌的电子产品,涵盖数码娱乐、家居科技、无线及通信,以及电源设备等,为买家提供多元化选择,当中包括Desay(德赛)、威马(Goodway)、超霸电池(GP Batteries)、海尔(Haier)、英特尔(Intel)、摩托罗拉(Motorola)和伟易(VTech)等。
韩国家用电器参展商Cuckoo Electronics Co首次参加秋电展,旨在拓展公司的出口业务。其海外业务团队区域经理张迈思(Max Jang)表示:“展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们寻找新的经销商,我们已经找到来自台湾的潜在经销商,双方将进行洽谈。”
虽然电子展搭建的是贸易采购平台,但香港贸发局同样看重小批量采购交易在未来的潜力。在电子展的展览场内继续设置“贸发网小批量采购”专区,集合超过330个专柜和产品展示,总共超过2900件小批量产品,最低采购量为5至1000件,迎合市场“单密量小”的采购模式。同时,电子商贸近年大行其道,“贸发网小批量采购”网上交易平台方便供应商与全球买家直接在网上完成交易,展示超过10000家供应商,逾12万款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委托独立调查机构益普索在展会期间访问了1052位参展商及买家,了解他们对市场前景及产品趋势的看法。
{查发现:受访者普遍对明年的市场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看法,有86%受访者预期2017年的整体销售额会较2016年有增长或持平;而83%的受访买家预期产品售价会上升或持平。受访者被问及香港平台的优势,分别有61%的受访买家及64%的受访参展商认为,会增加通过展会平台采购或销售产品,两者比例均较去年增长约一成。
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VR未来两年的发展大有可观,其中VR与手机、网络游戏、视听娱乐产品的结合最具潜力。有76%受访者对可穿戴式产品未来两年的发展持正面看法,较去年增长一成。而智能腕表、智能手带,以及医疗保健和运动相关的可穿戴式产品将是未来两年很有增长潜力的产品。智能家居是大趋势之一,逾六成受访者预期,与互联网和流动网络连接的无线系统智能产品未来两年有最大的增长潜力。更有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会愿意多付出1%~20%的价钱去选购智能家居电子消费品,这也表明厂商开发智能家居相关产品是顺应了趋势。对产品趋势及消费者习惯的看法,最多受访者预期,电子或电器配件会是明年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类型,其次是视听产品和数码影像产品。另外有七成受访者表示,消费者更倾向于网上购物,主要是在选购产品时可以看到比价,同时也会参考网络、社交媒体的评论。
智能手表、平板、智能家居……仅仅一年的时间,展会的主角就从这些悄然转向VR。VR产业起步之迅速、发展之迅猛让所有人都有措手不及之感。
透过此次秋电展可以发现,VR系统在VR产业中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VR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更是VR产业的纵向延伸。在展会上,Nibiru展示了其在“VR+行业”领域的探索。或许,接下来让所有产业与VR产业建立无缝对接,是VR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国际电子组件和生产技术展:
网罗尖端电子零件
与秋电展发挥协同效应,同期举行的国际电子组件和生产技术展恰逢20周年庆典。作为电子产业上游供应链的重要采购平台,今年的国际电子组件和生产技术展网罗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及韩国等国的尖端电子零件、组件及科技,为业界设计新产品提供意念和素材。
焦点展区“显示技术世界”带来适用于太阳光线下的液晶显示器,具备广角高清显示屏,并可配上触控屏幕,适合于户外显示应用。今年的展览还包括其他电子组件,如印刷电路板、键盘及开关、新一代的微型电子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元件、模组、模块、光伏技术,以及智能硬件的元器件,为制造商提供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显示屏光源、迷你零件和智能开关模组等。
来自巴西Nitere公司的买家卡洛斯・罗德里格斯(Carlos Ant・nio Rodrigues)首次参加展览,他专程来港为该公司供应的自动柜员机采购显示屏和主板,展会第一天已经找到3家中国内地的供应商。他表示:“会订购数千部显示屏。”
中国台湾参展商冠坤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专为汽车应用而设的新产品,有来自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丹麦等国的买家对产品感兴趣。该公司的业务部协理石登扬认为:“展览能为他们扩大国际视野,接触更多环球买家,有助扩展业务。”
来自波兰的买家拉多斯瓦夫・莱舍克(Rados・awLeszek)是当地知名的电子产品批发商,也是第一次来展会采购电子配件和组件,包括电线、充电器、LED、连接器和插座等。拉多斯瓦夫表示:“我在展会与大约100家参展商建立了联系,他们提供许多有趣的产品。我们预计将达成总共超过100万美元的订单交易。”
创新趋势:
应用物联网科技变身潮物
物联网已成为网络热门关键字,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带来无限机遇。在展会期间,同期举办的还有物联网和智能装置创新科技论坛,现场厂商、专家就“新兴的科技力量”为题,分享物联网的应用方案,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庞大商机。
特斯拉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区域总监范菁怡表示:“特斯拉 Model 3 早前在香港推出时排队订购热潮如买iPhone一般。”她强调,特斯拉并不是汽车生产商,而是一家汽车科技企业,它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令新型号汽车变得更有智慧(Smarter),让车主的驾驶体验更富乐趣。
电动车技术并不新鲜,但范菁怡认为:“特斯拉全球大热具有四大元素,适合的产品、基础建设、生态系统,及配合政府政策的支持。”
亚马逊网络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架构师奥利维尔・克莱因(Olivier Klein)表示:“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是通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让不同的物体更有效地联系起来。他以亚马逊网上书店的货仓为例,货仓不只是把机器人跟货架联系起来,而是根据用户购物习惯的大数据进行排列,方便机器人操作寻找图书,令作业效率不断提升。”
他继续补充:“在物联网领域,并非单一企业就能令世界变得‘聪明’,而是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亚马逊就通过开放的云平台汇集第三方技术优势。比如,合作研发的Alexa 人工智能声控助理,可回复天气、新闻、音乐等资讯,甚至控制其他家电设备。”
纳米和先进材料研发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伟文博士介绍了已在电子、美容、医护、家电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纳米物料。他特别提到,该公司利用纳米物料新近研发的可印刷柔性锂电池,为电子产品业界带来惊喜。他表示:“可穿戴电子产品已是潮流趋势,因为配备感应器,便可收集用者心跳、步速等数据,进而与医疗设备进行结合。而这款可印刷柔性锂电池可以180度卷曲,正好迎合可穿戴电子产品的需要。”
市场策略调查公司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环球消费电子产品研究总监陆泰克(Wee Teck Loo)表示:“物联网应用并不代表要取代传统设备,而是把传统设备与物联网技术进行结合,带来更大的好处。”
他解释道:“洗衣机平均可以用7至10年,但只要在旧的洗衣机安装智能工具(Smart Meter),就可以通过可穿戴式工具或智能手机设定相应洗衣程序来收集用户洗衣习惯的数据,从而减少电力、洗衣液等的消耗,甚至有助建立品牌忠诚度。”
惠普旗下无线网络设备生产商Aruba亚太区技术总监韦颂修引述麦肯锡2015年调查数据表示:“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于2025年将达到11.1兆美元,对于企业来说,势必要跟上转型的节奏。”韦颂修还提出:“社会将走向Idea Economy (意念经济),关键在于企业要跟上转变的速度。如Uber或Airbnb,前者并未拥有一架车,后者亦没有经营一间旅馆。物联网更像破坏性科技(Destructive Technology),D型太慢便会落后。”
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高通高级销售总监黄兆瑜表示:“物联网带来广泛商机,但亦制造分裂(Fragmentation),它把分散的物联网商机结合起来,包括开放共享平台,又用单一芯片代替不同的组件,更能实现智慧家居。”
另外,TEDx Hong Kong则在展会期间请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见解。此外,由香港贸发局和香港电子业商会合办的“电子业奖2016”旨在促进电子业届提高产品设计和创新水平,表扬杰出的参展商。本届比赛由13项产品组别中选出21项得奖产品。其中安保睡科技的婴儿呼吸检测系统获得了本次活动评审们的青睐,荣获产品设计创新奖。
内地创新力量:
“东莞制造”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在秋电展上,为东莞企业设立的“小批量采购――东莞专区”吸引了非常多的买家。其中东莞市优陌儿智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优陌儿科技”)的展台,主打智能家庭服务,以其产品优陌儿机器人展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监测模块,可以向子女、医生、医院传送血压、血糖、心率等实时数据,为老人群体提供智能关怀服务。
另外一家东莞市星以达五维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销售工业级和民用级的各类型3D打印机,提供专业的3D打印解决方案,至今已取得100余项专利,设备成功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莞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城市,具有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位于珠三角东南部,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周边有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城市,既具有率先开放的条件,能够有效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又注意错位发展、合作互补,避免与三大城市同质竞争。
为帮助东莞企业拓展新兴市场,东莞市政府鼓励企业扎根东莞转型发展,让企业“走出去”是东莞市在推动的工作。据了解,2010年以来,东莞市先后14次组织企业参加香港贸发局组织的重点展会,并多次开辟“东莞专区”,参加相关论坛,组织企业与香港服务业举办专场对接会等。尤其是在今年6月,东莞市商务局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东莞制造”品牌推广五年计划合作备忘录》,明确未来5年在会展、信息共享、商贸平台、服务业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
东莞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主任黄文丽表示:“东莞拥有庞大的制造业集群,对生产型服务业需求大。而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能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莞港产业优势互补性强。双方进一步发挥好两地经贸往来‘助推器’的角色作用,通过体贴、专业的服务,推动生产型服务业来莞发展,鼓励莞港两地企业共同走出去。‘东莞制造’品牌推广模式是从东莞市的产业特色出发,着重于行业的推广和‘东莞制造’品牌的宣传。东莞将通过香港贸发局的‘四合一’商贸平台,帮助东莞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徐立新:浙江远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过去的十年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脑、互联网、手机移动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每一个行业都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大潮中经历着成长和蜕变,这也催生了远传技术在客户服务行业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远传技术以呼叫中心排班软件的研发为基础,逐步推出客服中心运营管理系统(U-CCMS)、全媒体客服中心系统平台(U-IPCC)、客服中心知识库管理系统(U-CKMS)、客服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U-BDMP)以及企业统一通信客户端(UCC)、短彩信平台,小额支付平台等契合市场的系列产品,形态从单一的软件服务拓展到咨询规划、系统建设以及BPO运营服务,涵盖了客户服务全产业链。迄今为止,远传技术累计服务客户超过200家,服务座席超10万,客户涵盖了各大电信运营商、金融保险、电力能源、航空电商、速递物流等行业,占据了主流行业龙头企业的客服业务。
2015年12月25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钟声为远传技术鸣响。这一天,经过十一年的艰苦创业与创新发展,远传技术等到了它成功的这一刻。这是远传技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之一,也是让所有远传人永远铭记的时刻。
当前,我们身边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变,各种新事物、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新物种、新入口、新土壤使得整个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商业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终端消费体验对客户黏性培育的深刻理解,客户服务行业需求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客户服务行业正在迈向黄金时代,容纳我们生长的天地会越来越广阔。
未来,公司将牢牢抓住时代重构的契机,坚持“服务创造价值”的核心经营理念,聚焦大客户主流市场,以“一横穿纵”的行业渗透战略进行产业升级与市场整合;同时,进一步巩固呼叫中心外包服务的市场规模与地位,促进客户服务全产业链形成完整、可循环的数据生态系统,并将在云服务和大数据领域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
呼叫中心行业将重点向三个方向延伸和扩展
赵溪:客户世界机构创办人
近两年来,呼叫中心发展遇到瓶颈,问题接踵而至。比较突出的行业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严重短缺。计划生育的周期性断层以及“80/90现象”成为社会性问题。
二、客户沟通习惯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客户接触渠道正变得越来越多;同时,新渠道运营对传统的以KPI和文化为主线的运营管理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三、客户价值的维护和挖掘成为评价呼叫中心的终极指标。由于呼叫中心已经从原先单一的交互工具演化成为价值实现的目标,这种定位的变化对传统的运营管理思维形成了根本性的颠覆。
基于以上改变,我个人认为呼叫中心行业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和共享经济等方面资源以寻求新的突破。本产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向。
一、全媒体/全渠道客户互动平台的构建。在接触渠道越来越多的前提下,虽然没有人会在意渠道建设是否够全,但毫无疑问,紧跟时代潮流,在客户习惯使用的新渠道里快速形成互动能力是一个重点突破方向。当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优势渠道和有效渠道,因为老板们最终关心的是到达用户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AI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人工智能科学的突飞猛进及人力资源的急剧短缺是两个相向而行的推动力量,迫使管理者密切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发展,而这个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可能会对呼叫中心行业形成颠覆性影响。
三、人力资源依然是最核心的能力。当结构化的沟通内容为机器取代之后,客户沟通的最核心能力会更加依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进步。本行业最核心的能力依然还是对人的选拔、训练和保留。
以“连接”为生态的产业正蓬勃发展,呼叫中心前途未可限量
汪树森:北京才展软件有限公司执行总监
当前,呼叫中心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呼叫中心的表现形式、核心价值都会发生变革,展现给我们的可能是超越人与人连接的世界,未来始于此刻。
其实,呼叫中心已经从分享经济出发。我们应该看到,从滴滴打车分享交通资源、从Airbnb分享房产资源、从乌镇互联网医院分享医疗资源、从猪八戒分享知识资源、从P2P分享信用资源,“分享”终将成为未来新实体经济的主流价值。
今天,“分享”已经超越了特定资源的视野,走向门户、乡镇以及产业集群。今天,“分享”正在超越国界走向全球,分享经济已经融入下一次国际分工。
新实体经济已经破土而出,而“连接”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命及以这种生命形式组成的生态环境。没有连接就没有分享,一切以“连接”为生态的产业,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医学、智慧教育等正蓬勃发展,呼叫中心的前途未可限量。
呼叫中心行业云端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彭伟:容联七陌科技有限公司COO
当前的客户服务领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产业,呼叫中心行业云端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和技术给客服领域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全媒体客服系统是一个必然的应用趋势,但企业要真正用好,尚需要一段时间。
从资本角度来看,资本的注入会帮助企业快速发展,更加迅速地获取客户并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企业品牌。
近期,容联七陌会A轮融资消息,我们希望借助资本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们会在市场营销层面持续投入,让更多的客户知道容联七陌,认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不仅关注客户服务领域,更加关注企业的营销服务,提供以客户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客户体验、满足客户需求是我们始终致力的方向。
未来,客户服务的形态会多元化、个性化、专属化,差异化的服务会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关键,而将企业的CRM管理、协作管理及客户服务管理统一起来,或许是资本市场的下一个关注热点。
服务业,弯道超车的时代即将到来
高咏姿:易极付总裁助理
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出“双创”的号召,加之互联网企业风起云涌,资本市场日渐兴旺。然而,资本天然的逐利性、功利性让绝大多数故事停留在那些能快速增长、有前景、代表未来趋势的项目中。
纵观人类科技进化史,我们发现大部分技术进步都在围绕着 “效率、效益、体验”三个方向进行。客服中心亦是如此。
经过近二十年的产业发展,客服中心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的用户在对产品有疑问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联系客服;同时,几乎每个有手机的人都接到过各种销售电话,不可否认,现在的电话营销已让大部分人觉得无趣。
互联网、接触终端、VR等新兴客户接触终端正林林总总地推送到我们面前,速度之快如雨后春笋,就连置身于互联网与投资第一线的我们都应接不暇。
客服中心的中心是“客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中心主体也是客户,任何一个节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主体均为世界的中心,他(它)将以自己为中心链接个世界的资源、信息,并向世界抓取其聚类需求,这是大数据及互联网世界的核心思想。而变化万千的服务方式如多媒体、机器人、在线服务、云端处理、VR等均是适应市场发展、适应客户常用接触方式、提升效能而采用的不同工作手法。
因此客服中心需考虑的是如何“随风而舞”,了解客户所需,用最低成本、最适合客户需求的方式为之服务。而“用户需求”也是资本考虑最多的问题,包括客户中心提供的服务产品是否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这个需求的市场前景有多大,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新技术与资本的合力推动下,客服中心将很快迎来新一轮的“蝶变”。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连续三年占据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的位置。在制造企业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日渐增长的同时,国内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也在逐步成长。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近100家企业可以独立自主生产零部件和机器人产品。其中,新松独占鳌头,不仅拥有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总市值在国际上也位居行业前三,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新松总裁曲道奎近日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他表示,当下全球机器人发展正处在洗牌的转折点上,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具备赶超国外企业的机会。“任何技术都是从萌芽到成长到成熟最后到衰退,但是机器人的周期终点还不得而知,在这样的节点下,主动走出去拥抱外面的市场才能实现共享和共赢。”
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应对全球化市场
曲道奎表示,新松为中国龙头,无论规模、技术还是人才占有,目前已是中国机器人的领航者。在全球范围内除发那科、ABB之外,新松市值排第三。目前新松正在国际化道路上布局,其三分之二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已经和2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多家国际化大公司如宝马、福特、米其林等成为新松的战略合作伙伴。
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比也只有10%,2015年上升到了25%!按照中国机器人“十三五”战略规划,到2020年要上升到50%。一方面说明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企业早已在抢占国内市场,中国机器人企业与全球企业的竞争激烈。曲道奎认为,未来10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10年是中国机器人发展壮大的机遇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必须在这一阶段获得成长。
谈及中国机器人市场竞争无序的问题,曲道奎认为,企业竞争有市场可以调节,最怕的是地方政府太热衷,由于机器人是未来产业,容易一哄而上,这就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不利于应对国际市场。因此,我国要培育国际级的龙头企业,未来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数量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我国缺少国际上引导性或者标志性的龙头企业,这是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核心力量。在曲道奎看来,中国30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只有10%的机器人企业有竞争力,其余90%什么都不像,只是充一个概念。
曲道奎认为,做大中国机器人产业,除了核心技术以外,人才和金融资本是必不可少的,利用金融资本海外并购是一条做大企业的渠道,但最为关键的是并购之后的管理,由于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国际化上的欠账,并购后的企业在管理理念和文化上的冲突成为真正的障碍,让国际接受我们需要磨合的过程,关键是如何让这个过程缩短,所以跨国性人才的培育十分迫切。曲道奎指出,国家已经在机器人产业上做了一些重大布局和调整,新松将从体系和平台的思路上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中国机器人发展的历程相较于发达国家十分短暂,之前多注重于高端领域的研发,而市场推广应用相对较少,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已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却只有七八年,所以市场占有率低,曲道奎认为,在消费和服务领域,机器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工业领域的空间更大,在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我国将会促进服务型机器人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而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时间与世界几乎是同步的,在消防、救援、守护、医疗,包括公共服务以及护理方面与全球站在相同起点上,所以公共服务机器人现在更容易突破,也更容易推广使用。
应对国际上的竞争与合作,曲道奎认为应该快速推进机器人的标准化制定。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机器人标准化体系,有可能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的支撑手段。曲道奎认为,过去在标准体系上,我们处于弱势,受制于国外,目前,传统的东西几乎都已淘汰掉了,处于新旧交替的节点,这使我们与世界处于同一个起点上,国外的优势与我们的劣势将同时清零,大的转折期来临,我们已经拥有市场、技术,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工业4.0下的未来企业长什么样
科学家思考问题的逻辑是不同的,源于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曲道奎认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将进一步推动要素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把社会发展带入更高层级。
以往由于要素缺失而出现的市场机遇因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而不复存在,推开门就是全球市场,传统的工业思维已经落伍,在商品十分丰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很难以一贯的模式长期生存,而传统企业思维下的公司更是死路一条。微软曾给自己的寿命定为18个月,倒掉的公司大多是在发展方向上出了问题,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在工业4.0思维下企业才会有机会。
在曲道奎看来,工业4.0是一种系统性思维,它不仅仅是一场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更是一次社会变革。而这种变革对企业的要求尤为苛刻。曲道奎认为,工业1.0和2.0时期的企业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工厂,英语是factory,而工业3.0后则称之为company,现在的企业叫enterprise,而在未来,企业的架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能仅仅是生产和销售,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后,信息系统与物理装备之间要形成完美集合,这就催生了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结合。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下,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将发生崭新的变化,企业也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型企业,而是资源和要素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曲道奎要将新松以产、学、研、用等多层面的结合而组织形成一个系统化平台,从而成为实现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抓手,以此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据曲道奎透露,目前新松机器人已形成了四大产业板块,两个平台,意在实现产研、产融、产教的结合,形成资源的共享共用平台。
为了布局这样一个平台,2016年3月,新松机器人控股子公司北京汇泽博远机器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泽博远”)成功收购德国有着110年历史的教育机构陶特洛夫,作为中德14个重要合作项目之一而成为中国首次并购德国教育机构的成功案例。随后,新松在沈阳成立中德新松教育集团。新松的这一收购使其在国内和海外同时拥有了两个教育平台,专门针对机器人和未来智造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
汇泽博远是新松旗下的又一个平台,成立于2014年4月,这家投资公司一直十分低调,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汇泽博远在成立之初便是冲着海外并购。但曲道奎的思路是“产融”结合,汇泽博远不仅仅要去收购并购,更多的是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产业的整体布局。
机器人布局推广需要发起一场“人民战争”
新松首次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新的概念,“机器人小镇”,这将是新松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全国甚或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一个新项目。为了布局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曲道奎解释了成立汇泽博远公司的另外意图:通过资本的力量,在全国打造多个机器人小镇和机器人5S店,运用工业4.0思维推动机器人在全国的普及。
汇泽博远执行董事长郝占岗说:“作为国家战略的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必须于短期内在全国进行布局,让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在传统产业上实现转化利用刻不容缓。我们要通过机器人小镇这一项目,打一场推广机器人的人民战争。”
新松的核心团队一直醉心于科研,曾经倾心于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公司最早起步时曾将一张图纸和一个U盘卖给韩国一家企业40万美元。业内人士曾计算,国内机器人的研发团队不过4000人,而新松一家就占了3000多。新松目前积累的对全国各地区的工业体系进行改造的方案足以支撑其在全国进行进一步的推广。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智能制造,新松具有设计完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完整的数字化智能化方案的能力,但在国内市场上一直没有全面发力。
据郝占岗透露,汇泽博远将依靠新松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在华南华东一带率先打造几个机器人样板小镇。机器人小镇将对周边工业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数据化分析,配套相应的解决方案,吸纳机器人生产企业进入,设置用于销售、展示、维修、租赁的机器人5S店。机器人小镇还将以浓缩的形式展示未来人类生活模式,将先进的数控技术和自动化设施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在环境打造、医疗卫生、养老助残上都将有新的突破。而每个这样的小镇在基础性投资上大约要投入50亿人民币以上。
郝占岗认为,机器人小镇的意义在于把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高端技术下放到企业和百姓的身边,使企业和百姓感同身受,从而自发地使用高端技术设备实现转型升级,这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尝试。
1.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
机器人按大类主要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40年间全球约有160 万台套装机量。2012年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18.2万台,主机市场80 亿~100 亿美元,并带动约3 倍左右软件集成、周边配套设备、系统工程等系统集成市场,总计约260亿~330亿美元,工业机器人中焊接、搬运两类应用集中了70%的市场份额。
目前,成熟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全球范围约30家,细分行业的成熟系统集成商全球有数百家。减速器为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唯一需要统一外购的零部件,目前全球只有日本纳博和住友2家成熟供应商。
服务机器人:全球服务型机器人用了5~10年时间形成了超42亿美元的市场总值,美国公司占据该行业60%市场份额。目前专业机器人保有量11万台,年增长率30%,家政、教育、娱乐方面等家用机器人增长率20%。
欧洲、日本牢牢占据着工业机器人天下,ABB、KUKA、FANUC、YASKAWA四大巨头全球市占率超60%,他们在中国市占率更高。
美国服务机器人技术则非常强劲,其中军用、医疗与家政服务机器人产业占绝对优势,占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的60%。其他机器人大类目前还都处于研发阶段,还没形成产品,特别是关于生物和航空等方面。
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2010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2012 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26902台,产值约85亿元,相关配套产值近200亿元(机器人系统市场规模一般为机器人单体的3倍)。据IFR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每年新装机量将达3.5万台,占全球销量比重16.9%。
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的机器人密度相当,都约20台/万名员工),离日本、韩国、德国等更是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一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339台、德国251台、中国仅为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我国比例为6% 、日本33% 、美国16% 、德国14%。我国仍是世界上工业自动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3.中国机器人发展进入到机遇期
市场需求发生明显变化。作为替代一般工业、一般劳动力需求的工业机器人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格局改变,吸引了国内企业的积极参与。除新松外,还有广数、埃夫特、华恒、博实等企业不断加入到国内机器人厂商队伍中;国家已开始整体布局构建机器人全产业链,科技部于2010年投资1亿人民币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及自动化生产线”重大项目。
二、中国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模式与难点
1.中国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可行的模式—三步走
中国机器人市场基础差、市场大。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模式较可行的是从集成起步至成熟阶段采用分工模式。即美国模式(集成)—日本模式(核心技术)—德国模式(分工合作)。
全国都在积极探索机器人产业如何发展。1999 年,我国已建立了9 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海尔机器人公司等。上海、武汉、常州、徐州、天津和昆山等地也已建成或规划建设机器人工业园区。目前抚顺、重庆和青岛3大机器人产业基地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2.机器人产业化的五大难点
(1)规模化市场应用是前提—100台才刚刚开始盈利。机器人只是一个平台工具,需要对接产品操作环境、工艺才能为企业提供方便。机器人应用工程往往先行,工程应用工艺必须优先,从我们调研情况看,100台套产能起步,500台套持平,1000台套才开始盈利。因此行业领域方向选择至关重要,并应大力发展应用集成商。
截止至2012 年,国内企业中拥有百台以上制造能力的企业也仅东莞启帆(台资)、安徽埃夫特、上海沃迪、广州数控、沈阳新松等几家,但年产量均小于500台。
(2)主机成本与可靠性是核心—国产化最大障碍需要经验积累去化解。机器人产业化更重要要求可靠性,自动化智能化的效益是通过高可靠性体现的。企业第一要求的自动化效益包括投入产出比、无故障时间,其次再考虑机器人本身型号与性能。
可靠性受材料、设计、部件、制造、工艺处理、老化调试、使用习惯的影响,产业链长,投入大,需要长期发展才能在业内形成客户信赖的品牌。据统计,目前国产机器人最容易出故障的是高速转动结构件的精度、接口插件、经常操作按钮开关、元器件故障等、制造故障(虚焊,加工精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等)。
(3)核心零部件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自主化是必须。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主要包括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交直流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等。机器人的4大组成部分中,本体成本占22%,伺服系统占24%,减速器占36%,控制器占12%。三大关键零部件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及价格,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我国在基础工业的落后,使得关键零部件上在精度、成本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为了生产符合标准的机器人,必须进口相应的关键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高价格与高进口比例制约了国产机器人量产化。
(4)技术与商务创新是出路—打造品牌溢价是核心任务。品牌,是效益价值和可靠性的体现。当前国内机器人需求中近一半来自于对设备品质要求最高的汽车行业(整车+零部件),缺乏项目经验的本土品牌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期,下游企业已习惯使用外国品牌。
(5)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高—软件设计必须工程化。工业机器人领域中,软件设计必须工程化,在设计阶段、仿真阶段、调试阶段、试用阶段、运行阶段以及维护阶段全面实施。当前,成套应用工艺设计、用户使用方便与示教、改变不同功能用途以及可靠性水平成为机器人软件技术的开发重点。
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高。1980-2010年机器人用软件成本占比从10%升至40%,电子电器成本占比从10%升至25%,机械成本持续下降。
3.工业机器人:成本与市场的难题应靠外力打破
机器人成本的快速下降将为其赢得市场。目前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正逐年递减4%,而劳动力成本正逐年9%递增,预计在单台机器人成本=单个劳动力成本时,机器人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此外,工业机器人行业由于500台产量开始盈亏平衡,1000台后赚钱;因此上规模后,部件采购成本会下降很多。打通上下游,降低机器人及成套设备的成本是加速上述拐点到来,支撑市场井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旦机器人成本下降,机器人的成本回收周期也将大幅缩短,回收周期的缩短将更有助于机器人逐步实现劳动力替代。以汽车行业常用的165公斤焊接机器人为例,回收周期将由2010 年4.7 年下降到2015 年1.8 年。
打通上下游的方法:外力介入,双管齐下。我们认为必须借助外力1—政府补贴给用户或采用租赁,降低用户投资门槛;外力2—高端制造业需要长期投入,实现部件国产化、自主化,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定价。
(1)外力1:政府补贴、租赁,降低投资门槛。作为世界顶尖的机器人制造强国,日本70~80 年代机器人产业的腾飞与政府的积极扶植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经济优惠政策密不可分:一是由政府银行向企业发放针对机器人项目的低息贷款;二是鼓励成立“机器人长期租赁公司”;三是将特定型号机器人定为优惠产品推广等。韩国2000 年以后机器人产业进入第二轮高速增长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机器人列入“十大未来成长动力产业”重点培育,每年仅用于机器人技术研究的投入就高达5 亿元人民币。日韩的产业扶持政策孕育并壮大了发那科、安川、现代重工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自动化设备企业。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2009 年后中国政府明显加快了扶持高端智能装备的政策出台速度。2012年5月,《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新兴行业,提出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产业化的目标;明确“十二五”期间首台套产品可获得平均25%~30%的项目补贴(最高50%);每年圈定一批国家拨款支持的智能装备项目,2013年进一步将数字化车间列为财政扶持的对象。
(2)外力2:零部件国产化、自主化,大幅降低成本和定价。内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采购模式为小批量、多品种,导致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处于被动局面。而ABB、FANUC等国际巨头很早开始与日本纳博特斯克(帝人机械)等企业合作,加上采购量每月可达上千套形成规模化优势,其采购价格远低于内资企业。同时,进口零部件的关税也很高,势必造成国产工业机器人价格较高,导致多数内资企业单体机器人成本与外资品牌差距不大(售价约低10%)。此外,尽管外资品牌的单体价格高,但若批量订货,外资单台平均成本会直线下降,这是外资品牌竞争优势之一。
以负载为165 公斤的安川焊接机器人为例,其制造成本仅17万元,在日本离岸约24万,系统集成价格约29万元,国内含税售价34~35万元;同级别ABB售价约50万元,库卡40万元;而国内企业单台制造成本约32.1万元,可获利空间较小。目前点焊机器人国外大概单台售价在35~40万元,国产品牌要想有竞争力售价应该定在20~25万元。
减速器成本占总成本一般约1/3,四大工业机器人具体一般采购RV减速机的成本为3000~5000元人民币,6轴机器人一般需要6个减速机,平均成本约3万元人民币。而国内机器人公司一般6轴机器人6个减速机需要约12万人民币的单体采购成本。一旦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假设平均降低30%的成本,则机器人单机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20%,内资品牌即可和外资品牌在定价上拉开差距。
零部件国产化,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配套厂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批量材料加工件效率,如165公斤焊接机器人同类型进口机器人价格在30~40万元,具备一定规模的全国产化(年产量1000台左右)机器人的硬件成本可从32.1万元降到18.7万元,降幅达42%。
此外,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还比较低,且由于机器人应用工程起步比较晚,应用领域相对比较狭窄,生产线系统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也比较大。在核心算法、软件控制系统等软的方面,国产工业机器人总体问题不是很大,但在减速机和伺服电机等硬的方面却差距明显,落后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内虽有伺服电机的技术,但产业化能力不行,而减速机几乎就没有产业化。目前中国有些减速器已经研发出来在机器人主机上进行测试。
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较长,机器人的发展依赖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提高,这是系统性问题。加工工艺的差距涵盖了基础材料和制造工艺水平两方面差距。可靠性非常复杂同时也非常重要,包含设计、加工处理(需要高精度机床)、装配(需要高精度测量设备)等流程。减速机对轴承、齿轮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国内材料也无法满足机器人要求,而齿轮加工精度取决于高端数控机床能力,与数控机床等设备的精度密切相关,在数控机床领域,中国尚处于技术追赶阶段。
当本土机器人主机批量不大时,做配套零部件的企业很艰苦。从该角度来看,不利于支持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所以,国家应该在产业政策上要均衡考虑。
三、产业投资发展总结与建议
展望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国内机器人企业未来有四大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国内发展机器人产业园区的思路可以围绕其进行。
一段时间内工业机器人还是会以国外主流产品为主,外资产品的可靠性有品牌溢价和多年的服务经验;机器人产业化,还得国家政策推动,看好落户在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先行,尤其是周边工业发达、人力成本较高的地区。
有较强技术能力的集成公司会先于机器人制造企业发展,具有行业经验的应用公司会有更进一步发展;通过承接系统集成项目突破高端客户,最终实现全系列产品渗透是本土品牌切实可行的策略。由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场合的复杂性,很多机器人厂家并不掌握针对某个细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因此,通用机器人需与系统集成商结合,涵盖多个行业需求。从国外经验看,一家机器人厂商至少要有80 家以上系统集成商,才能存活下来。
低端制造业造就巨大潜在市场,行业机器人可能最易打开市场。中国有发达国家普遍不具备的低端制造业(全球产业转移中国),物流、食品饮料、医药、卫浴、冲压、打磨等这些行业的简单重复劳动非常适合机器人替代人工,相比通用机器人,行业机器人或将最先打开市场。贴近产业链终端,抓住行业要髓、抓住客户应会有市场。自动化领域一定是由需求推动。国家有财政补贴去竞争,而中小企业只有做好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做好专业化产品,力求和大企业进行合作,才有空间。国产机器人优势在细分应用领域,对行业的理解深入,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才能存活甚至做大。国内企业要存活,必须找一个立足的行业。应用带动产品成熟是国内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很好模式。
【关键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它们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1]。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像国际上著名公司ABB、Comau、KUKA、BOSCH、NDC、SWISSLOG、村田等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供应商。目前,日本、意大利、德国、欧盟、美国等国家产业工人人均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位于世界前列,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降低制造成本,解决用工严重不足等口号的呼喊下,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临的形式更是尤为的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约占全球的1/8,仅次于日本、韩国,预计2015年中国的装机量会超过这两个国家,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自2009年以来,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1/5;以教育、清扫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在国内也在逐步进入市场。随着我国门户的逐渐开放,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冲击,因此,掌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的相关进展,显得十分重要。
2012年,四种新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哈尔滨研制成功。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新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在我国诞生。这四种工业机器人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风华机器厂等单位研制的华宇Ⅱ型弧焊机器人,华宇Ⅰ型点焊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部811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东方1号喷漆机器人和国营星光机器厂研制的星光Ⅰ型直角坐标点焊机器人。
近年来,中国河南洛阳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目前国内使用的机器80%是国外制造。位于洛阳工业园区的沃德福集团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研发制造6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达到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装配能力。该项目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20亿元,不久将在这里首次实现先进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制造。随着便宜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可以预计工业机器人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服务、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一大批行业的发展,如高端制造业、制造业的个性化、医疗图像处理以及航空航天等。
近十年以来,在“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通过研制、生产、应用等多个层面的不断探索,在技术攻关和设计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看,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能够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2]。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工作站)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1、国外发展趋势
日本将机器人列为战略产业,韩国将机器人作为“增长发动机产业”,各发达国家政府早年通过制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普遍看好,各国都在期待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有技术上的突破。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3]。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装配、焊接机器人采用了位置、速度、加速度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4]。
2、国内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七五”、“九五”、“十五”期间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遍及各行各业,但进口机器人占了绝大多数。科学院机器人“十二五”规划研究目标:开展高速、高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并完善新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研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控制方法并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实现高速,高精度的作业;针对焊接,喷涂等作业任务,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作业技术,研制自动焊接工业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业机器人样机,并在汽车制造行业,焊接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未来几年,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将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高速高精度控制,智能化作业,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并在相关行业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
(1)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标准
研究开放式,模块化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设计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便于系统的集成,应用与改造。
(2)工业机器人新型控制器技术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研究具有高实时性的,多处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统;针对应用需求,设计基于高性能,低成本总线技术的控制和驱动模式。深入研究先进控制方法,策略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工程实现,提高系统高速,重载,高追踪精度等动态性能,提高系统开放性。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模拟仿真环境,研究开发工业机器人自动/离线编程技术,增强人机交互和二次开发能力。
(3)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技术
实现以传感器融合,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可靠应用,提升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来进行实现协调和决策控制,基于视觉的喷涂机器人姿态反馈控制;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4)成线成套装备技术
针对汽车制造业,焊接行业等具体行业工艺需求,结合新型控制器技术和智能化作业技术的研究,研究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生产线上的相关成套装备设计技术,开发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喷涂线的喷涂设备的研制以及相关功能部件并加以集成,形成我国以智能化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成线成套自动化制造装备。
(5)系统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与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建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体系是确保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测试环节,研究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从而为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提供保证。
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必须由市场来拉动。机器人作为高技术,它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机器人的研制、开发只有从技术上实现可能性大为原则选择机器人优先应用的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其他领域渗透、扩散至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现状,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正在超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长.回顾“十·五”展望未来——访“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01):1-6.
[2]王田苗.全力推进我国机器人技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17-23.
[3]中国机器人网().
48.58%投资者首选金融领域,部分投资者更看好未来三年中小媒体的发展。
2、全球市场
截至2017年末,全球区块链创业公司超过1600家,获得融资的公司分布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间,融资总额近20亿美元。
3、中国市场
截至2018年4月末,中国市场上在营区块链企业超过320家,北上广地区超过占据73.07%,共获得融资89.14亿元,其中2018年前4月共获得融资63.06亿元,占融资总额的70.74%;融资数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30.53%;超过六成的交易仍布局种子轮/天使轮。
4、投资机构
截至2017年末,141家IVC和119家CVC参与区块链投资交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9.24%、121.78%。
2017年起,数十支市场化母基金和引导基金宣告成立。
2018年新设区块链母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数量及频率明显加快。
1区块链产业图谱
1.1架构设计
从架构设计上来说,区块链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设施层、技术扩展层和垂直应用层,它们相互独立但又不可分割。三大层次中,根据应用方向和场景不同,又可以细化出数十个细分领域。
图1-1:区块链层次架构及代表产业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基础协议和硬件设备。基础协议是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它维护着网络节点,构建网络环境、搭建交易通道以及制定节点的奖励规则。区块链相关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比特币矿机设备等。
技术扩展层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货币方向,主要指各类虚拟货币平台,用户通过这类平台进行虚拟货币与法币之间的兑换;第二类是扩展应用开发,衔接垂直应用,可以为某个特定的内容生产商提供定制服务,这将是区块链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合约。
垂直应用层的产品是可以真正直接使用的产品,但大规模在行业内使用的产品目前几乎是空白。数字货币钱包是当前垂直应用层最简单、最典型的代表。
1.2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
中国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涉及金融、信息安全、供应链、公共服务以及物联网五大方向,可以落实到数十个具体应用场景,贯穿挖矿、货币交易、基础设施、平台技术、相关服务、行业应用多产业层次,区块链产业链基本形成。
图1-2:区块链应用落地五大领域
1.2.1金融领域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够将各类金融资产转化为链上的数字资产进行管理和交易,例如跨境支付、证券交易等,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能最大程度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和可信任程度;但另一方面,作为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金融业务场景的应用和普及可能会受到时效性、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
表1-1:金融领域应用案例
1.2.2物联网领域
在去中心化的物联网愿景中,区块链技术作为媒介,可以让物联网上的每个设备独立运行,整个网络产生的信息可以利用区块链的货币特性与智能合约进行保障。
(1)安全性。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确保在特定条件触发的时候将信息发送给恰当的对象,同时利用中心化服务器收集和存储数据的物联网架构可以把信息写入固定的账本,保证事实的安全性和唯一性,例如可以应用区块链数据在物联网通信中执行商业条款。
(2)可信性。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账簿,各区块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工作能力,保证链上信息不会被随意篡改。基于此,分布式账本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信任、所有权记录、透明性、通信支持,并且可以为所有物联网交易添加时间戳,实现防伪溯源。
(3)效益性。因为区块链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交易,省略了中间其他中介机构或人员的劳务支出,可以有效减少由第三方所产生的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表1-2:物联网领域应用案例
1.2.3公共服务领域
传统的公共服务依赖于有限的数据维度,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够全面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使链上的数字化证明可信度极高,在产权、公证以及公益等领域都可以以此建立全新的认证机制,改善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水平。例如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
表1-3: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案例
1.2.4供应链领域
由于数据在交易各方之间公开透明,从而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一个完整且流畅的信息流,这可确保参与各方及时发现供应链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率。区块链技术可以避免供应链纠纷。所具有的数据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的存在性证明的特质能很好地运用于解决供应链体系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纠纷,实现轻松举证与追责。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产品防伪。数据不可篡改与交易可追溯两大特性相结合,可根除供应链内产品流转过程中的假冒伪劣问题。
表1-4:供应链领域应用案例
1.2.5信息安全领域
去中心化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和伪造。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传播路径的安全问题。
表1-5:信息安全领域应用案例
2区块链投资赛道分析
图2-1:2015-2017获投企业行业分布
据投中信息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显示,区块链技术三层架构中的垂直应用层是众多投资人布局的集中点,而基础设施层投资力度相对较弱。2015-2017年间全球发生的459笔投资交易中,投向金融、企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三个方向的投资人数最多,特别是金融领域投资数量相当于其他行业的总和。其中复杂度低但周转频率高的项目更加受到投资人的青睐,例如支付转账、证券发行过户交易、标准化资金清算结算等。细分领域方面,相较于2017年之前,投资人最大的变化在于更看好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的中小媒体在未来三年的发展前景。
2.1金融板块
图2-2:2015-2017金融板块获投企业细分领域分布
223笔投资金融领域的交易大致可分为8个方向。其中虚拟货币的渗透率名列榜首,比重达到了52.47%。一直以来虚拟货币都是区块链技术最大也是最具知名度的应用市场,国内外专注于虚拟货币的机构和企业比比皆是,相关投资者数量正在迅速增加。根据AppBi的中美App Store中区块链App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应用市场上和区块链相关的App共2993款,其中中国930款,美国2063款;从涉及区块链的不同业务模式来看,主要涉及虚拟数字钱包、区块链资讯、虚拟数字货币行情服务等三个方面,虚拟货币及其生态相关仍然具备相当广阔的辐射范围。
此外,在虚拟货币的细分领域中,货币交易所和矿机日渐趋于成熟。国际市场上,韩国虚拟货币交易所Bitplus为提供安全迅速的交易服务,开设线下虚拟货币交易所;日本加密货币交易所BITPOINT马来西亚站2018年5月上线;微软正在计划从数字黄金,智能合约以及小额支付三个方向入场。国内企业在虚拟货币方面也不遑多让,特别是在矿机的生产和维护链条上,目前世界排名前三的数字货币矿机生产商分别为比特大陆、嘉楠耘智和亿邦科技,其中嘉楠耘智已于2018年5月向香港交易所递交IPO申请,投中研究院认为此举将引发矿机托管的进一步火热。但不可避免的是,挖矿有其自有的模式瓶颈和资源上限,相关业务能否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仍然是个疑问。
2.3企业服务板块
图2-3:2015-2017企业服务板块获投企业细分领域分布
随着大众对区块链技术接受度的提高和研发步伐的加快,区块链技术在企业服务方向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从2015年到2017年之间,数据、信息安全、财税、法律等企业服务投融资交易逐渐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区块链+人才经济”的模式逐渐走入投资人的视野,在企业服务中的占比已经达到3.15%。人才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作用举重若轻,然而随着需求的增加,招聘行业同样存在过度竞争、不实内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区块链+人才经济的模式能够创建甲乙双方同时维护的平台,让每一个参与的用户都享有公平的数据所有权,打通招聘市场壁垒,提高人才与岗位的精准适配率。同时随着人才信任体系的建立,全球人力资本流动在数据、信任和支付体系上成为可能。
2.3文化娱乐板块
图2-4:2015-2017文化娱乐板块获投企业细分领域分布
文化娱乐版块中,约有42.86%的交易布局在区块链媒体,特别是2017年末开始大规模爆发;进入2018年以来同样有十数家内容自媒体获得金额不菲的资金支持:3月1日,深链财经宣布获得来自梅花天使、PreAngle等八家基金的1000万元天使投资;3月2日,巴比特宣布完成由普华资本和泛城资本联合领投1亿元A轮融资;3月6日,区块链门户网站火星财经宣布获得A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达到1.5亿元;5月22日区块链媒体“起风财经”宣布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之一首建投作为一家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表明国家队资本首次入场投资区块链媒体。投中研究院认为,区块链媒体的崛起首先来自于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能够及时迅速的为相关利益方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市场信息的流动性,为投资者与企业之间构建畅通的沟通桥梁。其次,区块链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媒体资源的权威性。优质的、客观的媒体资源可以反作用于区块链企业,为其业务发展提供高可信度的背书。
3全球区块链投融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企业年均增速超过50%,美欧资本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块链企业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球共有超过1600家区块链创业公司先后设立,较2012年不足200家的情况增长了十余倍,年均增长率达51.6%。其中增速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达到158.96%,后续增速有所回落,但企业数量一直保持正向增长。
图3-1:2012-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增长情况
从地域分布来看,区块链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但仍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大部分企业集中在美国、欧洲及亚洲少数国家和地区。目前获投创业公司主要分布在全球45个国家,多集中在欧美和亚洲等国家,前十位的国家企业总量占比83.08%,其中美国优势领先,欧洲国家紧随其后,美欧资本优势凸显。
图3-2:全球区块链企业地域分布
3.2融资规模持续上升,2018年交易量将爆发
在企业融资规模方面,近六年来一直保持持续性的增长,融资总额近2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6.66%。与融资频次变动趋势相符,融资规模涨幅的峰值同样出现在2013-2014年间,高达316.09%。同时随着融资频次呈现下降趋势,企业的单笔融资金额也在不断扩大。
在企业融资频次方面,近六年来呈现波动上涨的态势。2012-2017年全球区块链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695起,单个年度的融资频次从2012年的7件上升到2017年的168件,其中在2013-2014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最终达到近几年的峰值,但在随后的两年中渐渐冷静下来,直至2016-2017年间随着区块链概念热度的提升又再次涌现出大量投资机会,企业融资频次持续上涨。
图3-3:全球区块链企业融资规模及频次
投中研究院认为,2013-2014年度区块链领域投融资活动的剧烈波动与比特币的快速增值有一定关系。作为区块链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比特币,其价值动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区块链领域投融资趋势。2013年比特币被法律承认为一种金钱货币的形式这一事实使其价格一路走高,甚至超过了黄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骛,带动了整个区块链VC/PE行业的兴盛。
3.3融资轮次逐步后移,持续经营仍是难题
在投资轮次方面,机构投向的阶段逐渐后移,从初创期延伸至成长期和成熟期。2012-2017年,种子轮和天使轮仍然是投资机构最青睐的投资阶段,但该阶段的比例已由100%降至约50%。投资轮次后移意味着投资机构的目光不仅仅聚焦于区块链项目的创新性,也在逐渐关注区块链产业聚集。然而区块链企业获得后轮融资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相类似的新兴技术企业。2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13-2014年间,共有103家区块链企业获得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但仅有29%左右的企业获得次轮融资,至D轮时仅剩一家企业硕果仅存。“易创立,难存续”成为区块链企业的特征。
图3-4:2012-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融资轮次分布
4中国区块链投融资发展现状及趋势
4.1企业数量连续六年正向增长,地域分布东强西弱
据投中信息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市场在营的区块链企业已超过320家,且在2012-2017年度连续六年保持增长。增长量最多的年份分别出现在2014年和2017年,原因在于2013年起比特币市场行情火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大片“币族”区块链创业公司顺势成立;而在经过2016年“区块链技术元年”的洗礼后,2017年区块链的概念更加成熟且再次被炒热,初创企业数量更是直线攀升。新增企业仍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地区特别是杭州市新设企业的增速飞速提升,正在逐渐缩小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
图4-1:2012-2017中国区块链新设企业增量
据投中信息数据终端CVSource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共有168家区块链企业获得融资,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中仍以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居多,三地合计占比超过70%。东部地区的强盛依赖于政策导向和创业氛围的构筑: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行业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力度大,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入驻,使得北京区块链企业数遥遥领先,占比达到40.38%;上海则作为金融中心,市场前景较其他城市更为广阔,紧随其后约占19.87%;广东省和浙江省区得益于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开放性思维,块链产业融资情况也有着良好的表现,分别位列第三、第四位。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企业的创立,东部成熟地区的竞争将会趋于饱和,企业未来应用市场的开发也将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张。目前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已经有少数企业获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图4-2:中国区块链企业地域分布
4.2融资总额爆发式增长,单笔融资额逐渐扩大
2013-2017年,中国区块链企业融资总额和融资频次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除2015年有所下滑外,总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状态。从融资规模来看,2013年融资总额仅有1.74亿元,至2017年已经攀升至13.5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0.81%。从融资事件数量来看,2013-2017年总体也发生了剧烈的增加,从19件激增到72件,年均增长率30.53%。投中研究院认为,2015年融资情况的回落可能源于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之争,后期行业监管的渐渐成形从侧面进一步推动了区块链行业的蓬勃发展。
图4-3:中国区块链企业融资规模及频次分布
进入2018年以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的落地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清晰,融资情况产生了惊人的增长。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4月,本年度区块链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06件,涉及金额超过63.06亿元,无论是融资规模或融资频次都远远超过之前年度。其中最大单笔融资来自于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管理门户金融壹账通,获得了由SBI投资(思佰益)和IDG资本的6.5亿美元。从单笔投资额的分布来看,千万元级别的投资额仍是当前市场的主流方式,约占市场总量的38.68%,但值得注意的是,10.38%的区块链企业已经能够获得亿元以上的融资,开始进入有序的发展阶段。
图4-4:中国区块链企业2018年融资额度分布
4.3融资轮次后移,初创期投资仍占半壁江山
图4-5:2013-2018中国区块链企业融资轮次分布
在融资轮次方面,中国区块链企业近年来的融资轮次也在逐步后移,与国际趋势趋同。但种子轮及天使轮的占比仍然保持在60%以上,获得D轮以上融资的企业屈指可数,生存难同样是中国区块链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区块链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国内区块链的相关领域研究、标准化制定以及产业化发展,力促区块链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8年4月底,国内共有浙江、江苏、贵州、福建、广东、山东、江西、内蒙古、重庆等多个地区就区块链了指导意见,多个省份甚至将区块链列入本省“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
5投资机构类型分析
活跃在区块链市场的投资者中,除了最普遍的IVC,各大型集团CVC也带着自己的产业优势强势入场,不断进行试点和布局。另一方面,带有引导社会资本作用的母基金、产业基金与专项基金等也加速设立,凭借政策优势引导区块链产业有序发展。
5.1 IVC仍是主流投资者,CVC抢滩布局
据CB Insights和公开数据透露,自2012年至2017年末,区块链领域中活跃的传统风险投资机构(IVC)总量从6家增长至141家,年均增长率高达69.2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6年间活跃机构数量增速放缓甚至稍有回落,但随即又在2017年超过140家,增速高于2013-2014年间。据投中CVSource数据显示,2016年新设立活跃机构约占活跃机构总数量的13.04%,2017年该比例上升至17.80%,投资机构对区块链领域的机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作为技术驱动型行业,目前区块链底层技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距发展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块链大型应用的开发与落地,短期内难以达到一定规模。由此,头部VC/PE机构对待区块链投资保持有高度的理性,在项目的选择上相对保守,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专注于投向区块链行业的众多新兴机构则表现出了更高的活跃度,投资频率也相对较快。
表5-1: IVC机构代表性投资案例(按融资总额排列)
总体而言,投资于区块链的CVC与IVC在近六年的变动趋势趋同,呈现出曲折上升的状态,其中传统的IVC数量相较于CVC有着绝对优势,这可能源于IVC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调度经验更为丰富,以及CVC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地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二者之间的差距近年来也在不断缩小。CVC综合了传统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和IVC的优势,未来可能与IVC等传统机构平分秋色。
图5-1:全球区块链行业活跃CVC与IVC变化趋势
CVC的崛起令人耳目一新。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12年区块链领域活跃CVC数量仅有1家,截至2017年年末已升至119家,其中2014-2015年是CVC的高速发展期,增速高达394.44%,这一现象极大程度上源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区块链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战略性投入,BAT等互联网巨头及CVC能够利用企业的技术场景优势,赋能区块链生态,在继续加速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的同时,为更多合作伙伴输出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合作共赢。但区块链技术的日益突出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纷纷到场,CVC的战略布局更应该侧重区块链技术的杀手级应用开发及落地。
图5-2:国际大型企业CVC区块链领域布局
图5-3:国内大型企业区块链领域布局
5.2母基金及专项基金纷纷成立
此外随着区块链热度不断上升,市场化母基金及引导基金的设立速度也随之加快。自2017年4月起,浙江、江苏、贵州、江西、广东、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已有数十支市场化母基金或引导基金宣告正式成立,2018年新设区块链母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数量及频率与往年相比有明显提升,市场化机构和国有资产蓄势待发;特别是区块链投资专项基金也纷纷亮相,为精准投资区块链技术助力。
表5-2:2017-2018新设母基金及专项基金一览
与单一基金相比,母基金的分散布局更具备平滑风险的优势,大体量、多渠道的配置方式也更加容易整合行业内基金、项目和相关的服务机构,降低项目的准入门槛,形成完整的投资生态圈,加速资本的流通。除市场化机构外,国有资本的加速入场也为区块链行业的发展助力。一方面,国有资本的权威性能够为区块链企业吸引人才提供支持和背书,缓解区块链行业人才短缺的窘境;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流通及使用过程中的制度性和规范性能够有效的影响区块链企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行业合规水平,使区块链行业在资本和人才的双重推动下实现高效、正规、有序发展。
6区块链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6.1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6.1.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驱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因。区块链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近年来已成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国家政府研究讨论的热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题为“金融科技与金融服务的初步思考”的报告中认为引入CBDC(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中央银行更有效地履行其金融职责,这种创新可以更有力地利用中央银行网络作为防范私营虚拟货币创新的手段,此外跨境支付可以从区块链技术中受益。
美国对区块链的发展持积极支持态度。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于2017年7月首次发放清算和结算数字货币衍生品合约的牌照,总部位于纽约的比特币交易平台LedgerX获准为与加密货币市场挂钩的期权和衍生品提供清算服务。
在日本,区块链的合法化进程速度及政策支持程度领先全球。2016年3月,日本内阁通过投票,将比特币和数字货币均视为数字等价货币。同年4月,日本将比特币作为一种付款方式并将其合法化。2017年7月起,日本日本新版消费税正式生效,从交易所买入比特币所需要的8%的消费税正式取消。
尽管我国尚未正式出台国家层面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相关的监管法规,但各地政府已经出台有关区块链的政策指导意见及通知文件以支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并防范数字货币及ICO风险。截至2018年5月,国务院共出台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4个涉及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政策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3个区块链相关政策文件;北京颁布了4个涉及区块链技术政策文件,数量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深圳和广州分别出台3个、1个相关文件;上海涉及区块链的政策文件数量为2个。
图6-1:我国部分区域区块链相关政策文件数量
(1)国务院
国务院自2017年来发文推动研究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鼓励利用开源代码开发个性化软件,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风险。创新体制机制,突破院所和学科管理限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基因工程、数字创意等交叉融合领域,构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
(2)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10月颁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区块链等领域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规划,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也将推动组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推进区块链等领域标准研制纳入《2018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
(3)北京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自2016年便将推动中关村区块链联盟设立作为2016年度绩效任务,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同时鼓励发展区块链技术、可信时间戳认定等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2017年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八个机构在《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中明确要发展基于区块链的绿色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绿色金融项目安全保障水平。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也出台管理办法支持金融科技企业为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化投资、智能金融等前沿技术示范应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并按照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或金融机构签署的技术应用合同或采购协议金额的30%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4)上海
上海从2017年开始加大了对区块链的关注,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率先行动,跟踪服务庙行区块链孵化基地建设和淞南上海互联网金融评价中心建设,依托专业团队和市场力量,推动金融科技公司发展成为宝山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人群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企业投入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的发展模式。2017年4月,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了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区块链自律规则,要求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用区块链技术应当注重创新与规范、安全的平衡,应用区块链技术探索业务创新,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全方位关注区块链技术的设备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密钥安全,及身份认证机制、权限管理系统等。
(5)广州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对区块链产业实行培育奖励、成长奖励、平台奖励、应用奖励、技术奖励、金融支持和活动补贴。这是目前国内对区块链产业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奖励措施。
(6)深圳
深圳市重视对区块链产业的政策奖励。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市经贸信息委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专项2018年第二批扶持计划的通知》中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应用环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专项2019年扶持计划给予资助。按投资计算,单个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资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于2016年11月颁布的《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探索。此外,深圳市人民政府也在《深圳市扶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中设立金融科技(Fintech)专项奖,重点奖励在区块链、数字货币、金融大数据运用等领域的优秀项目,年度奖励额度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表6-1:我国区块链政策文件一览
6.1.2经济因素
资金是驱动块链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因素之一,各类投资机构是区块链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是区块链领域内的主要投资力量,此外以高盛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区块链投资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大型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是最主要的区块链技术投资方,超过50家公司从2014年起就开始对该领域进行投资布局。自2014年6月以来,花旗等美国1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9家参与了六个区块链公司的融资活动,这些资金总共达2.67亿美元。在对区块链技术公司进行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中,谷歌和高盛是当前全球投资区块链公司最活跃的两家机构投资者。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是全世界第二大企业投资者,仅次于投资了包括银行财团发起的研究新区块链应用的公司R3和加密货币交易平台Kraken在内的日本金融巨头软银。
2015年以前,主要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与比特币相关的企业中,比如矿机芯片、交易平台、支付汇款、钱包服务等相关企业。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在了区块链技术研发及行业应用上,推动了包括交易后清结算、智能合约、供应链、物联网、医疗、身份认证、数据存证、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发展。
根据CB Insights的全球比特币和区块链公司投资交易分析报告,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ICO项目累计融资总额已经超过20亿美元。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有超过250个区块链团队完成ICO融资。全球范围内总ICO交易和投资比传统股票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增长都更为迅速。对可用资本的需求促成了区块链企业放弃传统的股权融资方式,改用ICO的方式筹集资金,而这反过来带动了对加密货币的需求。
此外,跨境支付的增长也对区块链的发展产生了驱动作用。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跨境支付规模以年均5%速度增长,2016年已达6010亿美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小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机构作用,降低交易各环节成本。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2017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36万亿元。区块链技术为支付领域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率优势,随着我国跨境贸易规模的扩大将拥有广阔前景。
6.1.3社会因素
区块链技术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迅速渗透,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已经被全球很多国家提到战略高度,而由全球性的金融机构组成的跨境区块链联盟已积极行动,成为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最具代表性的为R3区块链联盟和超级账本。
(1)R3区块链联盟
R3区块链联盟于2015年9月份成立,目前已经有大约42家国际银行组织加入,成员几乎遍布全球,包括富国银行、美国银行、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银行等。其主要致力于为银行提供探索区块链技术的渠道以及建立区块链概念性产品。R3使用以太坊和微软Azure技术,将11家银行连接至分布式账本。2016年4月,R3CEV与微软正式建立合作关系,研究实验区块链应用,并推出了他们专门为这一目的建立的最新分布式私人账本Corda。
(2)超级账本(hyperledger)
超级账本(hyperledger)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组织,由Linux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目的为要成员共同建立并维系一个跨产业的、开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满足来自多个不同行业各种用户案例,并简化业务流程,使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应用于金融领域,同样也转向制造业、银行、保险等行业。超级账本的项目成员中,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区块链公司是主流,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埃森哲(Accenture)等十几个不同利益体;核心成员中科技公司占据六成以上,将hyperledger打造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技术驱动型组织。
表6-2:国际代表性区块链联盟组织
除此之外,大型集团更是以联盟形式进军区块链产业,例如Ripple吸引盟友加盟实时支付平台;Barclays和Safello联盟,提供POC机制;Gemalto和Symbiont合作,用区块链提升数字网络安全等。
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至2018年初,中国成立的区块链相关的行业协会或联盟近20个。联盟、协会的成立可以为区块链行业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一个专业领域的交流及合作平台,对于中国区块链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发挥极有益的作用。从各联盟的分布地域看,区块链联盟主要覆盖于北、上、深等一线城市,部分较为发达的二级城市也逐渐开始引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较少;东部地区发展较中西部明显具有优势,但中西部地区也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1)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CBRA)
“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是专业的区块链学术研究平台,研究成和区块链技术的市场应用平台,推动具体应用规则的规范化、标准化,进行项目落地与路演,形成区块链研究领域具有高端学术品味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CBRA的参与机构多为金融机构,包括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万向控股、包商银行、营口银行等。
(2)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 Ledger)
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是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机构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联盟,致力于开发研究分布式总账系统及其衍生技术,其基础代码将用于开源共享。主要有四个目标:聚焦区块链资产端应用,兼顾资金端探索;构建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分布式账本;精选落地场景,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基础代码开源,解决方案在成员间共享。联盟成员涵盖国企和民企,包括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招银前海金融、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大连飞创、通联支付、矩真金融、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等。
(3)金融区块链联盟(金链盟)
金链盟的目标是在3至5年内研发一条或多条金融区块链,推出多种广受欢迎的区块链终端应用,制定一批高水平联盟标准,申请一批区块链专利技术。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平台、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区块链云服务、区块链理财产品一二级市场、区块链信用服务、区块链在积分领域的应用、区块链票据应用数字资产登记和转让等12个联盟课题研究计划。金链盟的参与成员多样化,有大型集团如腾讯、华为,也有金融机构如京东金融、招商证券、安信证券,同时还有区块链领域内优质企业。
表6-3:中国代表性区块链联盟
6.1.4技术因素
区块链技术未能大规模引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限制,但在2015年我国区块链技术开始取得飞速突破,2015年后我国区块链相关专利增速超过200%,成为我国专利数量增长最为快速的领域。在IPRdaliy和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的《2017年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100强》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其次为美国占比33%。其中阿里巴巴以总计49件专利排名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国银行全球专利总量共计44件;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排名第三,拥有33件全球专利总量。在全球排名前100的区块链专利拥有者中,央行系企业总量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区块链专利涵盖了发明、设计和实用领域,并且在区块链合作、区块链创新和应用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技术获得的突破和应用不仅对企业的技术布局有深远影响,也带动了整个区块链产业的发展。
6.2产业发展未来趋势
6.2.1国际安全代币或将异军突起,国内趋向“无币化”
2018年5月22日,美国零售巨头Overstock的区块链子公司tZERO与BOX Digital Markets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合作推出业界首个受监管的安全代币交易平台,该平台基于区块链进行证券清算和结算,让公司通过安全的代币筹集资金,为投资参与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交易方式。作为第一个将区块链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市场体系的金融产品,tZERO平台的诞生意味着ICO有机会以合法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或将带动安全代币融资与传统股权融资方式分庭抗礼。
自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紧急叫停ICO融资以来,以人民币计价的虚拟货币交易量从一度占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下降到不足1%。这预示着我国虚拟货币资产已全面进入严监管时期,国内区块链的发展在逐渐脱离虚拟货币的辐射范围,进一步向“无币化”转变。由于虚拟货币在开发模式和开发数量上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无币”区块链技术在合规性方面具有更高的保障性,故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投放。在“无币化”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要保证项目本身同时具备产生场景和消费场景,且该场景具有持续输出带有激励性商品或服务的平台能力,即在生态体系内形成一个消费闭环,体现商业应用场景的封闭性和限制性。根据这一特点,具有相对封闭性的联盟链或将成为无币化运作的路径重要路径。Token在一些复杂的应用场景中仍然不可或缺,但完全开放的环境并不能有效的限制货币交易,联盟链“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及联盟许可的存在实现了特定范围内的相对封闭,为弱化Token的货币属性提供了良好的流通环境。
6.2.2大型集团强势布局,CVC分割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也在高调的向区块链进军,国外如SBI集团、高盛集团,国内有行业巨头BAT、迅雷等皆就区块链技术及其衍生品进行战略布局和市场开发。CVC综合了传统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和IVC的优势,未来可能与IVC等传统机构平分秋色。
从企业角度出发,一方面CVC的加入有利于其寻找转型战略布局。区块链作为高技术壁垒行业,再辅以相关政策的一并扶持,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细分行业竞争激烈,大量的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并实现转型,生产多元化产品,CVC的加入能凭借其雄厚的产业背景和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战略支持和布局。另一方面,与IVC相比,企业与股权投资的双重优势更能刺激创新。大型企业通过研发中心做创新,传统意义上的IVC通过投资创业企业来进行创新。CVC能够兼顾大型企业在时间和资金量方面的长期支持和IVC对市场、风险、失败率的高度容忍性。从投资者角度出发,CVC的投资存续期限优势更为明显。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底层技术的开发是一个投资期限非常漫长的过程,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VC存续期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时间成本需求。而CVC由于背后依托的是以战略布局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企业,弱化了对短期盈利的追求,能够在时间上提供长期支持,满足区块链高技术壁垒的时间需求。综合而言,CVC同时集合了IVC的优势点,正在逐步分割传统股权投资的市场份额。
6.2.3金融+信息应用率先爆发,金融科技将成为投资首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金融数据的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每一笔金融交易的发生都衍生出海量的数据。在大量数据的传输、存储与交换中,参与者对数据的可信度、安全性与匿名的问题表示密切关注。据投中信息旗下数据产品CVSource显示,2015-2017年间投向区块链金融的项目中,有19.73%选择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板块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虚拟货币。金融信息化即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传统服务,区块链技术能很好的解决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与保障性等问题,成为众多投资人关注的对象,目前落地主要瞄向数字货币,支付清算,数字票据、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及股权交易等金融交易以及智能合约,在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金融信息化使得金融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为金融科技企业将新兴技术落实到具体应用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科技更加强调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区块链技术的高壁垒恰巧能同时满足“金融”与“科技”两方面的需求:去中心化、安全的交易模式能够缩短交易链条,有效降低结算与交易成本;智能合约的存在可以无需参与者实地参与就完成交易,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发生;区块链实现的信息共享机制能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传输范围,降低传播时间。这就意味着,摒除了时间和资金成本的影响,在资源匹配和满足用户需求的条件下,金融科技领域中那些体量较小的企业也能参与与大规模企业的公平竞争,进而加速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应用,并反作用于“金融科技+区块链”,真正的带动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注入。
关键词:生命体征监测;可穿戴设备;ARM;Android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249-04
1 引言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我们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在2015年末,中国大陆人口共达136782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中国已处于老龄化时期。与此同时,老龄化人群带来的一些困扰就体现出来了,并且患有心脏病、痴呆疾病的老年人数还呈上升趋势[1],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具有自动检测,及时预告的可穿戴设备是备受关注的。因可穿戴设备的便携带、智能化等特性,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2]。根据《2015-2020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深度调研和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3]的内容概括,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激情澎湃”,到2015年虽然趋于理性,但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带有传感器的人工智能手环肯定会在医疗类大放异彩[4]。
现在子女因上班繁忙,大多数老人独留家中,生命体征的信息无法实时监测,也无法及时告知家人。本项目试研发一款可穿戴式的生命体征检测预警器[5],该仪器是一个腕带式可穿戴的装置,在穿戴时出现危机情况后,家属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随时随地的获取到携带者的脉搏、体温的实时体征信息[6],并可以获取携带者的行走路线与准确定位[7],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并且该装置能发出响亮的语音呼救信号,利于及时出动120急救。对于及时诊治、降低医疗及护理费用、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减少独生子女对父母的健康的忧虑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8]。
2 系统框架
本文主要研究腕带式生命体征监测预警装置,包括ARM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终端软件模块三大部分,其中关键内容包括硬件模块和终端APP设计。
1)硬件模块设计
采用ARM控制芯片,编写可靠完善的控制程序,作为整体控制核心。此部分主要考虑的问题有:①脉搏和体温的实时准确采集;②GPS的精确定位,将携带者地理位置传送给远程终端;③自动判别携带者疾病的症状,携带者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脏停博、体温过高过低等紧急情况时,立即发出呼救信号,提醒周围人及时施救;
2)监测终端APP软件设计
以手机为远程监测终端,与穿戴式设备实时通信获取生命体征与预警信息,榱硕岳夏耆说纳硖遄纯鲇卸态掌握,设计图形化的界面用以显示所在地以及生命体征信息。
3 硬件模块设计
系统硬件模块包括脉搏模块设计、体温模块设计、报警器模块设计、GPS模块、GPRS模块。
3.1 脉搏模块设计
脉搏模块是采用松恩公司的son1303模块。该模块通过系统的时钟计数器和中断对I/O口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后得到该I/O口波形的频率,从而上层应用可通过读取频率而计算出携带者的心率。
主程序在初始化创建窗口界面时,会构造脉搏模块对象,在其中配置脉搏模块对应I/O口的模式,配置为输入和外部中断模式,系统检测到输入信号发生跳变时(上升沿、下降沿),会触发中断,在每次中断函数中,记录系统时间计数器的值,因半个周期会进入中断函数两次,所以可以计算出输入信号的频率,从而得到对应信号所表示的心率。
3.2 体温模块设计
体温模块是采用DS18b20传感器实现的。DS18B20有3个引脚,只需要一个I/O口硬件资源。通过携带者与产品的接触点,检测出数据,再通过一根数据线用串行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到连接的I/O口上。该模块需要编写一个read函数,将温度传感器通过特定的时序所得到的数据保存到形参,上层应用只需要调用对应的read函数就能够得到数据,再通过一定的数据转换,就能得到温度值[9]。
在QT调用read函数后,系统自动调用驱动中的readAPI,先进行I/O电平复位和置位,实现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复位,然后写指令(write_byte(0xcc):写跳过读ROM指令,write_byte(0x44):写温度转换指令),再一次传感器复位,写指令(write_byte(0xcc),write_byte(0xbe):读暂存器),最后读取温度数据。
3.3 报警器模块设计
蜂鸣器是一种一体结构化的电子讯响器,采用直流电压供电的电磁式蜂鸣器。蜂鸣器有3个引脚,只需要一个I/O口,该模块通过控制I/O的高低电平,使三极管Q6处于导通或关闭状态,从而使得Speaker两个引脚产生电势差,就能使蜂鸣器发出声响。
该模块提供一个API来接收上层应用传下来的不同频率、不同占空比的信号,以此来驱动蜂鸣器发出声响,以达到报警的效果。
在QT中调用API,通过传递的参数(宏定义常数PWM_IOCTL_SET_FREQ设置频率,PWM_IOCTL_STOP关闭预警器)来判断执行。在设置频率中,通过设置寄存器S3C2410_TCON、S3C2410_TCNTB、S3C2410_TCFG1及S3C2410_TCFG0的值,可以在I/O引脚产生对应频率的信号(可通过对S3C2410_TCMPB寄存器设置占空比);若是上层传来参数是PWM_IOCTL_STOP,则是准备关闭预警器,可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配置关闭电平即可关闭预警器。
3.4 GPS模块
利用GPS卫星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检测出携带者的地理位置。
该模块使用的是系y自带的串口驱动,通过模块将从卫星上得到的数据存放到串口设备对应的设备文件中,程序只需要打开设备文件读取里面的字符即可。
在主程序初始化界面时,创建GPS模块对象,在其中对要使用的串口设置参数,控制当前波特率、数据大小、数据流控等等。系统调用read时,将收到在设备文件中的数据读取到一个缓冲区buf中,再根据你需要的哪些数据找到在buf对应的位置,取出来再转换为你所需的数据[10]。
3.5 GPRS模块
GPRS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GPRS是以封包(Packet)式来传输,因此使用者所负担的费用是以其传输资料单位计算,并非使用其整个频道,理论上较为便宜。GPRS的传输速率可提升至56甚至114Kbps。
该模块使用的是系统自带的串口硬件资源,在主程序编辑好需要发送数据,通过GPRS模块发送短信到指定号码。
在主程序初始化界面时,创建GPS模块对象,在其中对要使用的串口设置参数,控制当前波特率、数据大小、数据流控等等。主程序中,脉搏或是体温出现异常,就会调用send函数,该模块将异常数据及地理位置发送给指定号码的家属。
本设计针对传统的数据通信传输中存在的干扰问题以及点对点错误传输问题,引用计算机领域流行的Hash算法,应用Hash的加密功能,为每一个腕带生成一个“身份证”――特征码,远程监测终端输入特征码后,就可以实时获得该腕带佩戴者的检测信息。将Hash算法的错误纠正应用于腕带与监护人终端的通信传输中,确保检测到的脉搏与体温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输,并保证传输信息完整,避免遗漏报警或误报警情况的发生,在携带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立马的将携带者的生命体征数据以及事发地点发送给指定用户(界面可选择)。以便对方及时知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
4 程序设计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设计流程、QT界面设计、主程序设计、Android APP设计。
4.1 软件设计流程
本次软件设计的主要流程[11]:
(1)在Linux下驱动编写,到ARM板调试;
(2)烧写驱动到内核,并配置好内核的其他资源(适当裁剪);
(3)编译内核生成Zimage镜像文件;
(4)文件系统、Uboot、Zimage3个镜像文件一起加载到ARM;
(5)配置好ARM的QT运行环境;
(6)配置好Linux下的交叉编译环境、QT编译环境;
(7)QT编写,生成执行文件烧写到ARM板查看并调试;
(8)编写脚本,使QT界面在开机后直接运行。
软件设计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4.2 QT界面设计
QT是一个1991年由奇趣科技开发的跨平台C++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开发框架[12]。它既可以开发GUI程序,也可用于开发非GUI程序,比如控制台工具和服务器。QT是面向对象的框架,使用特殊的代码生成扩展以及一些宏,易于扩展,允许组件编程。
QT具有如下特性:
(1)优良的跨平台性质,支持多个平台开发.有:Microsoft Windows 95/98, Microsoft Windows NT, Linux, Solaris, SunOS, HP-UX, Digital UNIX (OSF/1, Tru64), Irix, FreeBSD等;
(2)面向对象,良好的封装机制使得QT的模块化程度非常高,元件工作协调变得简单;
(3)丰富的API接口,多大250+的C++类,还包括正则表达式的处理功能;
(4)支持2D/3图形渲染,支持openGL。
本设计是通过C++的思想[13],将每个模块封装成一个类,再在每个cpp文件中将对应模块中读取的数据提取出来,再通过QT的UI设计出一个界面,将得到的数据填充到对应的位置,最后在执行脚本,将界面显示到液晶屏上。显示设计布局及实物图如图2所示。
4.3 主程序设计
(1)初始化界面:调用ui的API(setText、setValue、setRange以及insertItem)对不同的编辑框填充数据;
(2)读取数据:都是打开硬件对应的设备文件,调用read函数,系统自动调用驱动的read函数获得数据;
(3)解析数据:
1)GPS:根据数据解析协议将读取到的字符串,在对应的数据位置将字符数据转换为数字,得到相应的数据;
2)体温:在得到的两个字符数buf[2]中,高八位buf[1]中高五位为符号位,低八位buf[0]中低四位为小数位,参考公式:tem=(buf[1]&0x7)*16 + buf[0]*0.0625,符号位单独判断;
3)脉搏:直接读取数据即可;
(4)界面显示:同初始化界面一样,调用对应的API将解析得到的数据填充到编辑框里面;
(5)异常:读取数据超出设定范围值(通过界面设置);
(6)发送数据到手机:将需要发送的信息写(write)到GPRS所对应的串口设备文件,在此之前,需要写入一些协议类的字符串。
4.4 Android APP设计
在创建android应用[14]之前,先将android开发环境配置好。
在界面的调整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图形界面,拖动图形框到相应的位置,不过这样会因为鼠标的移动单位距离和认为因素影响,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形界面生成的文件中,找到对应图形框的那段代码,修改图形的大小,位置等其他参数,达到理想效果。
这次设计因为在ARM的内存因素影响,没能在ARM板上调用百度API将经纬度转换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不^通过GPRS将数据发送给手机后,可在手机上调用百度API将接收到的经纬度数据转换出来,用地图的形式在手机界面上显示。
AndroidAPP编写流程图包括:接收信息API编写,继承百度地图类,重写类中的API,对图形布局的XML文件进行修改等。
(1)接收信息API:继承BroadcastReceiver,重写onReceive函数[15],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地点、时间、体温、心率);
(2)继承百度地图类:OnGetGeoCoderResultListener,该类将接收到的经纬度信息转换为实际地址;
(3)重写对应API:重写activity类中的onCreate(初始化实例对象)、onGetGeoCodeResult(查询是否有匹配地址)
(4)Xml文件修改:activity_main.xml文件中有各个小图标的详细参数(位置、标签、大小),androidManifest.xml文件是系统清单文件,可控制android应用的名称、图标、访问权限等整体属性。
5 总结
本系统实现了对携带者的脉搏、体温数据的采集以及所处位置的定位,能够在数据超出设定范围时,立刻向指定的用户手机发送信息,并且蜂鸣器响起,用以告知路人,有利于及时对携带者急救。对于及时诊治、降低医疗及护理费用、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减少独生子女对父母的健康的忧虑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国海.可穿戴生命体征检测仪及监测方法[P].中国专利,CN201410491676.5.2015.2.18.
[2] 滕晓菲,张元亭.移动医疗:穿戴式医疗仪器的发展趋势 [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ISTIC),2006,30(5):13-15.
[3] 赵蕴博.一种腕式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P].中国专利,CN10341720202A.2013.12.4.
[4] 俞渺.腕表式生命体征监测报警装置及方法[P].中国专利,CN201210368660.6.2012.12.26.
[5] 杨龙频,周林,陈阳阳,等.依托无线物联网技术的实时医疗健康监测系统[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6),23-28.
[6] 民族学院.基于GPS/GPRS的移动式生命体征远程监测装置[P].中国专利CN201220574926.8.2013.4.24.
[7] 鲍淑娣,张元亭.远程医疗:穿戴式生物医疗仪器 [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5):34-36.
[8] 陈柏炜,刘静.浅析可穿戴式治疗系统[J].科技导报,2008,26(11):42-46
[9] 郭天祥.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45.
[10] (林登).C专家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47-250.
[11] (美)里科.C和指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25-343.
[12] (加)布兰切特,(英)萨摩菲尔德.C++GUI QT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3-45.
[13] (美)普拉达.C++Primer Plus第六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40-419.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IT产业重大应用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社会管理与国家战略、组织决策、企业业务流程等概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以几何级数递增,这种爆发式增长态势将改变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大数据也会影响企业的行为模式,改变企业的决策方式。
1.1大数据的概念
不同的人对“大数据”有不同的理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看,笔者认为大数据有以下内涵:①大数据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梳理、筛选、分类,大数据能够揭示出各种隐含且有用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环境下科学地进行决策,从而克服拍脑门、拍胸膛、拍屁股的“三拍”决策模式。②大数据是一个技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传统产品改造和升级指明方向,从而提升其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增加其附加值。③大数据是一种定量分析的能力,可以提升企业管理者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优化生产流程的能力。大数据的意义在于提升数据专业化加工处理能力,大数据能否带来利益在于能否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企业价值增值。④大数据是一种分析工具,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数据挖掘工具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了解和掌握这些有效的分析工具。大数据要求企业决策者具备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要求企业决策者提升定量分析的能力。透过特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使企业决策者更好地解析产品和市场中的特定信息,了解产品的竞争地位和客户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优质的服务。⑤大数据提供一个完整的过程分享。互联网时代可以提供此前无法分享的信息,客户现在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产品在企业订单、生产、制造和运输过程的全部动态信息。
1.2大数据的特征
一般意义而言,大数据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数据种类多(Variety)。从财务数据到社交媒体数据;从文字图表到图像;从音频文件到视频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②数据量大(Volume)。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超越历史的海量数据信息。③变化速度快(Velocity)。如亚马逊每天产生630万笔订单。有人经过测算,2003年以前人类创造并记录的所有信息量的总和为5TB,而现在产生同样的数据量仅需两天。④蕴藏的商业价值大(Value)。大数据犹如一个巨大的宝藏,蕴含着无尽的财富。这就是大数据的4V特性。
2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宏观作用分析
(1)用于PEST分析。PEST分析方法即大数据用于对政治或政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科学科技等几个方面进行的分析。(2)用于市场潜力分析。将大数据用于分析人口规模总量、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结构、收入与消费结构、常住与流动性等方面;还可以分析行业规模、细分市场增长潜力及行业发展方向,获得更多市场开发信息,减少开发成本和无效的广告支出,提高企业竞争力。(3)用于行业集中度分析。集中度分析又称为行业集中率,是指某行业的前n家最大的企业产销量占市场总额的百分比。集中度有绝对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度之别,可以分别进行计算。(4)用于发现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那些产品和用户增长速度飞快的企业,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成长的空间,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趋势。大数据可以辅助发现业务增长快或者用户量增长快的企业。
2.2微观作用分析
(1)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例如一家服装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直接把产品从工厂送达到全球各地的用户手中,使国外市场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0%,但交易成本只是过去的1/10。说明这家企业通过大数据缩短了销售路径、节约了销售成本、增加了利润。过去销售环节中要经历国内出口商—国外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路径模式,而现在可以直达用户,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物流效率。(2)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卡夫食品公司通过采用IBM大数据与分析方案,在10.5亿条博客、论坛和讨论版的内容中抓取了47.9万条关于Vegemite新产品的讨论信息,并进行深层分析,最终高效地完成了产品升级。该案例表明大数据平台使企业能比过去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并取得决策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力[3]。(3)更有效地提供服务。菲亚特汽车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哪些人会购买特定型号的菲亚特汽车。通过采用IBM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将目标客户的响应率提高了15%~20%,客户忠诚度提高了7%,54%的客户在第二次购车时仍选择了菲亚特。可见,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相关分析,使得客户目标更明确、服务更有效。(4)更精准的广告投放。2012年Facebook公司的广告收入高达43亿美元,是因为Facebook提供了新的广告系统,该系统具有传统广告所没有的新功能。只要广告客户将众多的产品照片上传到其数据库,用户一旦登录Facebook,该广告系统便会根据不同用户的年龄、兴趣、特点,自动生成相关广告,投放的依据是对用户“关系图谱”的数据分析。(5)更强大的风险防范能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面对的经营管理环境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未知风险。互联网言论影响效应被放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易受到外界包括舆论环境的影响。企业在面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大数据进行准确分析,找出对企业存在隐蔽性威胁的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这些威胁因素,防范企业各类风险。根据专业机构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决策者在被问到大数据对企业有哪些作用时,回收统计数据表明:①可以改善客户关系;②可以优化企业运营管理;③可以提高企业风险与财务管理水平;④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模式;⑤可以提升员工的协作能力。
3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3.1企业与外界信息互动更加频繁快捷
信息来源更广泛,信息互动更快捷。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正在构建自己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与外界的即时沟通与对话。例如武汉中商旗下的中商百货连锁公司和中商平价连锁公司都已建立微信公共平台;天虹商场宣布与微信合作;友阿股份与腾讯合作建设微信公众平台。
3.2“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
互联网时代,“资源”的概念正发生变化,企业资源不仅指原材料、生产设备、员工、技术专利,还包括大数据信息;不仅指具有实物形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资源和农产品等,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数据信息。互联网时代每分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构成了数据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其产品可以帮助企业生产者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市场、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方式。大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被许多公司视为一种可计算的真实财富。2006年,微软以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大数据公司Forecast。2008年,谷歌则以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为Forecast提供数据的ITASoftware公司。可见,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企业现存条件下的资源概念,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3.3内部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在大数据时代,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并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密切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过程、方式,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公众有权要求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不关心社会责任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运营方式,带来了许多负面后果,如损害雇员的健康和福利、损害居民环境等问题[6]。随着信息的开发透明,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暴露在大数据的阳光下而无处藏身,会受到公众的舆论指责进而影响企业自身形象。
3.4更便捷的即时服务与过程分享
大数据时代使沟通更加便利和即时,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与企业内部员工沟通,也可以通过平台与企业外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沟通与互动。例如社交媒体通过挖掘用户数据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用户所发表的评论、图像、视频及对评论的支持与反对,蕴含着用户消费倾向。
3.5数据挖掘工具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帮手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随机、模糊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明确,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与智慧凝练。数据挖掘需要各种复合技术人才将数据库知识、统计原理、人工智能技术、并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知识进行融合创新,正在形成新的技术热点。有条件的公司应当加大情报研究和数据挖掘技术投入,招聘数据分析师,对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前景、竞争状况、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在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投资与经营决策都取决于充分的数据分析支持。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数据分析普遍被作为运营决策的前提要素,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4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对策
4.1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信息为客户和顾客提供更好的选择,企业只能做好自身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信息平台,将客户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组标志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客户群体,研究不同客户的习惯、行为、企业文化、爱好特点;重视对大客户的管理,尽可能满足大客户的需求,优先保障对大客户的供应,听取大客户对产品质量改进方面的要求,邀请大客户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方案。不忽略中小客户的需求,有差别地定制出符合其不同需要的特色产品,更好地满足中、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4.2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升级
有专家指出,大数据将会在未来10年内改变几乎每一个行业的业务功能,促进各行业的业务转型和升级。美国的17个行业中,已经有15个行业大公司拥有大量的数据系统,其平均拥有的数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拥有的数据量。在医疗与健康行业,根据麦肯锡预测,大数据将使美国医疗市场每年多获得3000亿美元的新价值,并使全国医疗开支减少1/3。在制造领域企业将采用IT系统,包括电脑辅助设计、工程制造、产品开发管理的数字制造平台PLM,将多种系统的数据集整合在一起,满足多种功能和特色的需求。此外,在智能交通、再生能源、新材料、贸易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正在以大数据为契机,加速其与大数据的融合,形成大批“互联网+”企业。
4.3借助企业外脑,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由于行业差异,专业数据信息分析公司能够提供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专业数据分析公司通过对数据分析去发现隐含的问题,提出专业诊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淘宝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平台,以顾客订单需求为导向,发掘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进而能够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4.4更加重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是大数据开发的基础和源泉。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很多原来单纯依靠人类自身判断力的领域应用,最终都将被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所普遍改变甚至取代。一小片合适的信息,也许会促使创新迈进一大步;一组数据,也可能会超出数据收集人难以想象的应用,甚至可能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借助这些创新型的大数据应用,数据的能量将会层层被放大。下一代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球的数据库网,在这个数据库网中,计算机可自动为用户搜寻、检索和集成网上最新技术的信息,加快技术更新和应用的步伐。
4.5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当将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让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其社会价值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大数据时代将企业直接置于公众的监视之下,因此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必须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投资与经营决策都充分依赖大数据分析支持。“只有那些能够尽早发现大数据价值,并及时反映到业务中,从而树立竞争优势地位的数据驱动型企业,才能在如今充斥着多种多样数据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只有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加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前应对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抓住先机快速发展。
5结论